数学课堂的魅力之源

2024-06-24

数学课堂的魅力之源(精选8篇)

数学课堂的魅力之源 篇1

摘要: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它能诱发学习动机, 强化学习动力。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 谈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

关键词:初中数学,学习兴趣,培养

从初中生的心理状态来说, 他们的学习活动最容易从兴趣出发, 最容易被兴趣所左右, 他们的注意力、观察力、思维能力、记忆力都与兴趣紧密相连。数学, 其内容较多。知识面较广, 且数学这门学科又由于其理论深奥、抽象性强的特点, 许多学生学习不适应, 积极性不高, 以至于学习成绩不好, 教学效果也比较差。针对出现的上述情况, 根据现阶段学生的实际情况, 本人采用一些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刺激其探索求知的欲望,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从而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笔者就结合自己在《概率》这一章的教学情况, 谈谈几点做法。

一、课前激趣

在学习某部分知识内容之前, 激发并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他们对要学习的知识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 为将要开始的学习建立一个良好的开端。教学前的“兴趣激发”既可以在学习每部分内容之前进行, 也可以在每章、节内容之前进行, 还可以在学习过程中对即将学习的内容进行, 主要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适时地予以激发。在学习《概率》这一章内容之前, 由于学生对这部分知识了解甚少, 就可以和学生一起先做一个小实验:反复多次投掷一枚均匀相同的硬币, 考察其正反面所占的比率, 通过多次实验, 可得出结果:各50%。然后告诉学生, 只要学习了概率的相关知识, 就能合理地解释上述或比上述向题更复杂的其他问题。这样既使学生对即将所学的概率知识具有深厚的兴趣。提高其参与的积极性, 又使学生对概率所研究的内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有了一定的了解, 从而有助于即将开始的学习。在学习“独立重复实验的概率”这一小节的内容之前, 就可以做以下游戏:在班里, 找出两个视力差别较大的学生, 分别进行视力测试:辨别一组相同的数字, 并和学生一起考查实验结果 (视力好的同学正确率高于视力差的同学) 进行分析 (视力好的同学其视力优于视力差的同学, 因而正确率高) 。指出发生上述情况的理由, 使学生对即将所学的知识有了一定了解, 并对所学知识的重要性有较为清醒的认识。从而, 相应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

二、课中激趣

在学习了某知识内容的一部分, 而该部分知识内容尚未学习完全的过程中, 进行兴趣激发, 既有利于已学知识的巩固与提高, 还有利于后续知识的学习。因而, 这种激发也是十分必要的。在学习了“互斥事件的概率”这一概念之后, 即可进行下述游戏:班里找出2男4女6个同学, 争夺问题的抢答权 (学生举手快即为获得抢答权) , 指出男生获得抢答权与女生获得抢答权为互斥事件, 加深了对“互斥事件”这一概念的理解, 并分析结果 (男生获得抢答权的比率低于女生) , 并指出原因 (男生所占人数的比率低于女生) , 从而为下一步将要学习的互斥事件概率的计算提供了一个典型的事例。学生对上述概念也就不再是单纯地进行抽象理解, 并对其计算方法也有了认同感, 有利于计算的掌握。

三、课后激趣

在学习完某部分相对独立的知识内容之后, 进行兴趣激发, 既有利于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全面理解和掌握, 还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 并通过应用的成功, 使之具有一种满足感, 为下一步的继续学习注入新的动力。在学习完概率这部分知识之后, 可和学生一起对现今社会流行的“幸运摸奖”这一现象进行探讨、分析, 利用所学的概率知识, 得出结论:得大奖的概率几乎为零。在这一教学过程中, 学生既应用了所学知识, 提高了其综合思维能力, 又认识到所学知识的重要, 并自己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了现实问题, 自然就会形成一种满足和自豪感。而这又是以后学习不可缺少的动力, 对于以后的学习也是非常有利的。

四、注意问题

(一) 激发要简便可行

“兴趣激发”可以采用做一些小试验、小游戏或通过解决一些现实问题来实现, 其根本目的就在于通过学生的参与, 调动其积极性, 由被动的学习转化为主动的学习。因此, 兴趣激发不能故弄玄虚、脱离现实, 使学生不易于参与, 也就不能实现激发的目的。同时, 兴趣激发也不能太繁琐复杂, 使学生丧失参与的积极性, 更不可采用不合理的方式, 挫伤学生的自尊心, 达不到激发的目的。

(二) 激发要合情合理

“兴趣激发”的成功与否, 关键在于学生的参与。只有根据现阶段学生的特点, 立足于现实, 心灵上与学生共鸣, 感情上与学生沟通, 才能使自己的做法得到学生的认同。因此, 在激发中, 一定要以学生为出发点, 充分调动其参与的积极性, 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 激发要善始善终

“兴趣激发”成功与否, 不仅在于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还在于积极性的持久。学生只有持久的积极参与, 才有可能实现激发的目的。因此, 学生积极性持久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要实现这一目的, 只有在学习的过程中, 使学生不断地得到心理上的满足, 而做到这一点, 就必须在整个学习过程中, 分段、有序地进行兴趣激发。不能只激发而不完成其最终过程, 必须彻底地完成每一激发过程, 不能立即完成的兴趣激发, 也要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能完成的时候进行。

温柔,淑女永恒的魅力之源 篇2

事实上,在季节的变换、时间的推移中,漂亮的外表会渐渐失去光泽,而温柔将永驻。这自然形成的女性温柔,古往今来给人间带来多少深情厚爱、温馨和谐,让男人怦然心动。

时间一长,在男人眼中,淑女的温柔性格,比所有的优点都要可爱。温柔的淑女走到哪里,都会受到人们的欢迎,博得众人的目光。她们像绵绵细雨,润物细无声,给人一种温馨柔美的感觉,令人内心赞佩、回味无穷。

如果你希望自己更妩媚、更动人、更有魅力,建议你保持或挖掘作为女人所独具的温柔,做个人见人爱的淑女。

淑女的温柔如风,可拂去心绪上的烦恼与忧愁;可滋润心田上的干渴与浮尘;像虹,能映照自暴自弃之人重新扬帆的锦绣前程;是武器,多么剽悍粗犷的男人也会被这样的武器击倒。

善于在纷繁琐事、忙忙碌碌中温柔,善于在轻松自由、欢乐幸福中温柔,善于在关切和疼爱中温柔,善于在负担和创造中温柔,更善于填补温柔、置换温柔。这些是淑女做人的艺术。

古希腊神话里,智慧女神雅典娜给人的一种高级智慧便是温柔。于是,人类在睿智中温柔,从而能够折射出一个人的兴趣情调、品质修养。

淑女是智慧女神的宠儿,所以,在生活里从不缺少灵性和温柔。淑女温柔起来像一只纤纤细手,知冷知热,知轻知重,只轻轻地这么一抚摸,受伤的灵魂就愈合了,昏睡的青春就醒来了,痛苦的呻吟就变成甜蜜幸福的鼾声了。

现代淑女,德才兼备,内外兼修。娶这样的人当老婆,自在轻松,自信放心。她温柔可人,但同样会踢被子,耍小性子,挑食,不爱洗碗……其实温柔只是一种为人处世态度,也是一种品德修养,当然不是因为温柔而不能具备许多缺点,相反,做淑女最大的好处是,可以一“柔”遮百丑。

做一个温柔的淑女,不是换一套衣裙、举一杯红酒就可成就。她的魅力,来自于性格、能力和修养。她的规矩、内敛、温顺都来源于对自己表情的修枝剪叶,让美丽由内而外喷薄而出。

现在,你的心里是不是痒痒的,你想尽快知道如何做一个性格温柔的淑女吧!好了!我们来教你——

如何做一个温柔的淑女

我们了解了温柔对于一个女孩的重要性,还不够,要想做一个淑女,你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说话和声细语:你可能不是让人羡慕的都市白领,你的厨艺也许很一般,你的细手也许很笨拙,你的长相也许不出众,总之你绝对不能算得上是一个十全十美的俏佳人,但你却可以变得很温柔,说起话来的“和声细语”,足以让他顷刻间为之陶醉。这不难做到吧!当你情不自禁使用“大嗓门”时,你要迅速打住,因为你要做淑女了。

动作轻柔有韵味:淑女决不大大咧咧马马乎乎的,我们要时时处处表现出女性的柔媚,而这种柔媚在动作上的表现方式就是做事走路时轻盈无比。

双眼含水含笑:这是我们的魅力所在和快乐所在。你优雅的情怀与宽容的气度浑然一体,互相辉映。你眼里不经意的微笑,心底无私的单纯,像山涧的清清溪流,瞬间会流出一种清雅。不要以为别人对你有仇,整天表情生硬啊!

懂得合理的撒娇:撒娇是女人温柔的体现方式之一,我们要学会合理运用。你在撒娇时,可要注意男人的表情,假如他不理,那就要马上打住,不要浪费了极有女人味的一面啊!

善于体谅宽容别人:温柔的淑女,善解人意,会像尊重自己一样尊重丈夫,她抚摸爱人的脸,侧耳听男人的心跳……她感性,她有血有肉,有情有义。她每一个动作都是表达,也是感受。温柔的淑女对人一般都很宽容,她们为人很懂得谦让,对别人很体贴,凡事喜欢替别人着想,决不会让别人难堪。

富有女人味的同情心:这是淑女的温柔在待人处世中的集中表现。对于弱者、境遇不佳者、老人、小孩儿和病人,女人都应表现出应有的同情,并尽可能设法去帮助他们。这种同情应该是出自心底的,不是做作的。

心地善良:对人对事都抱着好的愿望,喜欢关心和帮助别人。对家人对朋友会表现出更多的关爱。

温馨细致:让人心动的不是一个淑女做出了多么惊人的业绩,更多的情况下,是淑女那种适时适地的细心关怀和体贴,最能叫人怦然心动。一同出门时,吃东西弄脏了手,她备好纸巾递上;衣服扣子掉了,一向细心的她正好带着针线……虽然都是些小事,但却于细微之处充分体现了淑女的温柔和魅力。

表现乖巧:乖巧是一种美好性情,一种智慧,一种女人味。男女平等,不是鼓励女人像男人,像野蛮女友,而是回归女人本色。淑女的乖巧是一种可以让男人品尝后主动驯服的软酒、口感细腻的佳酿。淑女的乖巧不是扭曲,不仅让男人舒服,更让女人羡慕。绝对不要一遇到不顺心的事就暴跳如雷或火冒三丈。以柔克刚,这是淑女的最高境界。

数学课堂的魅力之源 篇3

在初中阶段,函数总是被学生以一种具体知识内容的身份加以认知.其实,函数对于数学的价值远不止于此.更多时候,它是一种适用极为广泛的思想方法.随着数学学习的不断深入,学生便不难发现,很多内容与类型的问题解答,最终都可以化归到函数的范畴之内.这也就是将函数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向学生进行渗透的必要性所在.

例如,学生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个实际问题:如图1,公园中有一段25米长的旧围栏(即图中AB).现计划利用这个围栏(或它的一部分)为一条边,围成一块面积为100平方米的长方形草坪,且满足CD<CF.若整修该围栏的费用是1.75元/米,建造新围栏的费用是4.5元/米.那么,若下拨的修建费用只有120元,能否完成上述草坪的修建任务?对于这个问题,函数是最好的切入方法.将所要利用的旧围栏CF的长度设为x米,修建草坪的总费用设为y元,根据条件列出二者之间的函数关系式,问题轻松得解.

将函数思想引入到初中数学教学当中,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非常实用的分析工具.对于那些函数方程性质十分明显的问题来讲,采用函数思想予以解答是一个必需.而对于那些看似与函数不太相关的问题来讲,如果能够以函数的思想加以分析,往往能够优化解题过程,提高思维效率.掌握了函数思想这个分析工具,对于学生灵活应对各类数学问题来讲是很有好处的.

二、渗透数形思想,深化问题认知

作者在平时的教学当中经常会告诉学生一句话:“每一句数学语言背后都藏着一幅画.”告诉学生这句话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够在大家的头脑当中树立起数形结合的思维意识.数学是一门很生动的学科,虽然从文字表面看来比较抽象,但只要稍加观察便会发现,这些文字总是可以通过图形的方式展现出来,这也为数形思想的渗透提供了前提基础.

大家很顺利地从平方想到了直角三角形,最终将待求的两个部分分别看作是以x、1和y、2为直角边的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上述问题便成为了求两条线段和的最值问题.画出图2,设AB=4,PA=x,PB=y,CA=1,BD=2,PC+PD即为所求,问题简化了许多.

如果说,文字让学生看到了数学知识的表面,那么,图形则是将学生带入了知识内容的内核之中.图形以一种具体、生动的方式完成了对数学理论的二次阐述,且层次更为深入了.与此同时,图形也为学生开辟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数学问题分析道路.在图形的辅助之下,数字也开始富有生命了.在数学学习当中,数字与图形始终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数形结合的思想也在潜移默化之中走进了学生的心里.

三、渗透整体思想,简化思维过程

很多学生表示,在学习初中数学知识时,感到困难的不仅是难度较大的问题,还有过程复杂的问题.很多数学问题在处理起来,分析难度并不太大,但是,解答的过程却是相当繁杂.也正是在这个不断推导、转化、计算的过程当中,解题错误也就随之出现了.因此,想要将数学真正学好,只是“会做题”还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做好题”.

例如,学习过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内容后,学生遇到了这样一个问题:从某商店购买2只笔和1个本需要花4元,购买1只笔和2个本需要花5元,那么,购买4只笔和4个本需要花多少元?根据已知条件,设本和笔的单价分别为x和y,很容易列出,并分别求解,但过程未免略显复杂.仔细观察便会发现,将两个方程相加可以得到3x+3y=9,得出x+y=3,将之视为一个整体乘以4,结果马上就得出了.这样的思维效率明显提升了许多.

整体思想在很多情况下能够实现对数学解题过程的优化.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看待问题的视角,让大家能够以一种宏观的思路去处理题目当中的已知条件,并以简洁的思维高效处理.

如果学生始终采取“遇到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问题”这种逐个处理的数学学习方式,只能达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常规效果.当大家掌握了一类问题解答的普适性思想方法之后,便能够很容易地实现“一把钥匙开多把锁”的目标.同每遇到一个问题就要从头开始分析相比,这样的方式显然简单高效许多.这也就是我们在初中数学教学当中不断渗透思想的意义所在.这样的总领性学习思路,也让学生很自然地站在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上去审视数学,进而也更加全面地感知到了数学的魅力所在.

摘要:数学思想是贯穿于整个数学学科的灵魂,数学思想蕴含在数学知识和数学内容产生和探究的点滴过程中.在数学教学中,如果我们无视数学思想的存在,忽视在教学过程中数学思想的整理,则会让学生陷入对数学知识支离破碎的掌握中,不仅低效,更不能登高望远,促进学生形成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因此,数学教学中,适时渗透数学思想,可以优化数学教学效益,更能凸显初中数学课堂的魅力.

关键词:函数思想,数形思想,整体思想

参考文献

[1]王凤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的策略.语数外学习,2014(9):54.

导的魅力:数学课堂的价值追寻 篇4

一、道而弗牵, 创情境以至“和”

人总喜欢在探究和钻研的过程中来体现自己的价值观和参与感, 特别是少年儿童, 更喜欢为了解决某个具体的问题而钻研探究. 利用这一点, 在诸多课堂中许多老师都积极采用创设合理的课堂情境这种策略来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教学情境使得教师的引导融合于特定的环境, 或隐藏任务于故事情节, 或点明主旨于游戏活动, 或激发热情于生活困难, 总之都是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 在和谐融洽的环境中不断钻研和学习, 建构新知.

在教学小学二年级学生“认识乘法”时, 教师首先让学生进行摆小棒游戏, 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小棒摆出很多个图形.有的学生摆出了各样的房子, 也有的学生摆出了小树, 还有学生摆出了几个相同的三角形, 总之不一而终. 这时候, 教师随即夸赞了学生的手巧, 并引导学生算一算自己用了多少根小棒? 学生根据自己使用小棒的情况各自列出了算式. 教师根据自己的课堂观察, 指名学生在黑板上写出了自己的算式, 其中有的加数相同, 有的不同. 然后很快引导学生把黑板上的算式分为加数相同的加法和加数不同的加法两类. 接下来, 教师又借助课本情境图编创了一段简单的生活故事:“小明来到叔叔的养殖场, 他看到了许多兔子和许多小鸡, 大家愿意帮小明算一算小鸡和兔子各有多少只吗? ”随着情境图的出示, 学生都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到“帮助小明”的活动中去了. 这一环节, 在学生列式完毕后,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了算式的特点, 同时也明确了怎样快速描述这样的算式 (几个几相加) . 紧接着, 教师对情境图略加更改增大了兔子和小鸡的数量 (兔子10组, 小鸡20组) , 再让学生来帮小明. 这时候, 学生似乎开始有些犯难了, “老师, 这样写加法太长了, 特别是小鸡的有20个3相加, 小本子上都写不下了. 那要是有100组小鸡怎么办? ”“对呀, 老师, 我小姨的养鸡场每天要拉出200多箱鸡蛋 , 这么加什么时候才能算出总数啊 ? ”随着情境的一步步推进, 学生被老师带入了新的困境, 于是也发现了自己的问题. 这时, 教师为了“帮助学生缩短算式”引入了乘法算式. 于是, 展题、认识乘法各部分名称, 理解乘法意义步步紧扣, 学生学得那么认真, 因为他们“需要”这个能够加快运算速度简化加法算式的方法.

道而弗牵, 我们给学生铺就一条探索的道路, 在无声的引领中让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 使得课堂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中不断深入到新的认知领域之中.

二、强而弗抑, 善激励以至“易”

课堂教学气氛和学生的心理状态对学生学习的效果有很大的影响力. 活跃的氛围中更多的学生愿意主动参与到讨论与发言的队伍中来, 而沉闷的课堂中为回答老师问题而举的小手始终就是那么几只, 为解决自己的问题而站起来的同学几乎没有.

五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时, 教师首先出示教学情境图, 让学生观察并比一比, 谁能最快到达象伯伯家. 一听到“比一比”“谁最快到”这样的词眼, 学生马上兴奋起来, 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采用自己的方法积极地寻找着去象伯伯家的路径. 一部分学生很快就举起了自己的手, 这时候, 教师仍然不忘激励还在“埋头苦找”的学生:“哈哈, 看来举手的这些同学跑得快, 你们平时要多锻炼身体哦. 下面我们一起来听一听他们跑得快的秘诀好吗? ”学生个个意兴盎然. 课堂也在快乐宽松的气氛中进行着.

三、开而弗达, 巧帮扶以至“思”

人对于事物的认知一般都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不可能一蹴而就. 教师要尊重认知的基本规律, 随时准备接受学生投过来的“意外的皮球”并巧妙地引导化解, 让学生完成思维的基本过程, 建构正确的认知.

一位老师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 设计了一个非常受学生欢迎的环节, 即改童谣《数青蛙》. 在学生兴高采烈地数了一阵后, 教师适时地让学生利用今天学过的数学知识来改一改这首童谣. 一位学生站起来改道:“a只青蛙a张嘴, a只眼睛a条腿. ”教师肯定地对学生说:“用字母代替了童谣里的数, 真的能够活学活用, 但是童谣里的数字是不同的呀! ”一位同学说:“a只青蛙b张嘴, c只眼睛d条腿. ”教师继续激励学生:“真好, 大家现在已经学会了用字母来‘代替’数. ”教师把“代替”压得很重, “那么这样的代替能表现出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吗? 童谣中的数有规律吗? 再想想, 有没有更加完美的‘表示方法’? ”多数学生眼睛锃亮锃亮的, 激动地举着小手:“a只青蛙a张嘴, 2a只眼睛4a条腿. ”多么曲折的导引啊, 但是整个过程中教师首先肯定了学生用字母代替数字的意识, 随后又引导学生仅“代替”还不够, 需要“表示数的关系”随后学生在不断地学习和改进的过程中构建了完整的知识, 使得教学难点得到有效的突破.

数学课堂的魅力之源 篇5

有些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去考虑学生的学情与教材的特点,随意地设疑,这样只会让设疑成为学生课堂学习的一大负担,与设疑的初衷相违背。如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新课导入时,教师组织学生“摸一摸”:数学书的封面和课桌面、作业本的封面和课桌面、自己的手和数学书的封面等,观察有什么不同之处。教师的本意是结合本节课的重点,通过比较让学生说出哪个面的面积比较大。可是学生的想法却不统一,由于没有规定到底是哪方面的不同,于是就有同学大胆发言:

生1:我发现课桌面比较光滑。

生2:我发现数学书的封面比较粗糙。

生3:我发现数学书的封面没有课桌面光滑。

案例中教师虽考虑到设疑要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出发,体现了新课标“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的教学理念,但因缺乏明确的指向性,使得学生特别是第一学段的学生无从答起,回答不合教师“心意”,教师不予以合适理答,更容易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果将问题改成:“请同学们摸一摸,比一比,看看它们哪个面的面积比较大?”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设疑要适量

设疑是收集学生反馈信息的重要渠道,也是进行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手段。适量的设疑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有利于学生仔细研究设疑所提的问题并掌握课堂教学内容。而“满堂问”与“满堂灌”都违背了设疑的适量性原则。“满堂问”只会造成学生思维的疲惫,使其疲于思考问题,而“满堂灌”则易造成学生乏于思考,养成不思考的学习习惯,不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新课标中提倡培养学生数学思考能力相违背。

三、设疑要及时

设疑作为学生提供反馈信息的重要手段,往往要用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节骨眼”上,让学生有机会思考所掌握的新知。在学生还无法表达出所掌握的新知时,教师趁机进行协助,帮助学生加深刚掌握的新知,并从中获得学生的掌握情况,纠正学生的错误观念,避免其产生思维定式,进而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如,教学小学一年级《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教师引导学生正确解答“饲养小组养了8只黑兔,养的白兔比黑兔少3只,问养了几只白兔?”后,接着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饲养小组一共养了8只黑兔,饲养的黑兔比白兔少3只,问养了几只白兔?”由于这题中也出现“比”“少”二字,受思维定式的影响,有些学生依然用减法列式:8-3=5(只)。此时,教师如果简单对学生解释“这里是黑兔比白兔少,知道了黑兔的数量,要求白兔的数量,用加法”,只能让学生产生刻板记忆,不能理解本节课的重难点。若是在此处设疑,提问学生:“是谁和谁比?哪个多哪个少?求多还是求少?用什么方法?”这时,学生就能自然地回答出这些问题,且在不知不觉中理解重难点。所以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时刻注意学生的思维定式,使用设疑的方式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观念。

四、设疑要具有启发性

设疑应设在学生要掌握的知识要点上,设在教学内容的关键处,即设在解决问题的突破点和知识的衔接点上,使学生产生认知矛盾,激发学生思维的活跃点。

例如,在教学小学二年级上册“9的乘法口诀”时,学生做这样两组题:

只要求算出结果,对二年级的学生而言不仅降低了教学要求,还会让他们失去继续运用乘法口诀的兴趣,但是直接让他们说出这两组算式间的联系学生可能就难以把握重点了。因此教师可以在学生算完后提问:“谁能模仿这两组题自己编一组?”这一问,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克服困难的机会和思维的方向,也使得学生能从模仿中寻找方法发现规律,引导学生自主的探索、发现,更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设疑应设在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处,在学生新旧知识交接处,用于启迪学生发散思维,引起学生丰富的联想、猜想,以知识和方法的正向迁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五、设疑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倡关注学生的主观情感。有些教师在个别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时,习惯用设疑的方式引起学生关注,从而回到课堂活动中来。注意力不集中的同学一般学习上也会有些困难,所以在此时对学生进行设疑,应注意问题不能太过复杂,注意考虑学生的认知结构特征,提出些基本的问题,利于学生很快回答出来,并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继续投身课堂的学习中。这样的设疑不仅利于学生将注意力转移到课堂,还不会耽误课堂教学的进程。但也有个别教师在此时设疑所提的问题超出了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的认知理解范围,导致该学生受到班级其他同学的嘲讽,伤害了其自尊心,阻碍了学生主观情感的发展。

数学课堂的魅力之源 篇6

一、注重调动情感因素

俗话说:“亲其师, 信其道。”教师要用特有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 用特殊的教学智慧倾倒学生, 用特别的教学艺术感染学生, 这些非智力因素是学生努力学习的原动力, 是拉近师生关系、缩短师生距离、营造良好学习氛围的法宝。现代心理学表明:尽管非智力因素不直接参与智力活动, 但它在智力活动中具有原动力和调节功能, 是智力活动的情感动力系统。因此, 为了能真正提高课堂效率, 教师要把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放在首位。教师必须没有选择地关爱每一个学生, 必须有区别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正视个体差异) , 以深情地投入唤起学生“要学、乐学”的真情回报。师生间和谐、民主、相敬如宾 (而不是相敬如冰) 的课堂氛围, 让学生张弛有度, 兴趣盎然。数学是枯燥的, 但如果我们能有效营造情感氛围, 数学学习也能充满趣味, 富有韵味, 值得回味。

二、注重教学策略的创新

教学效率、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在课堂教学。然而, 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个多变的过程。因为它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反思、不断完善、不断创新、不断提升。在这一过程中呈螺旋式的上升便是教育教学的良性循环。

1. 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方面。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界的同仁一致认为:激发学生的兴趣, 能起到点石成金的作用。心理学指出:“具有学习兴趣的学生, 会把学习看成内心满足, 不是当负担。”可见, 提高课堂效率要以激发兴趣为切入点, 创设生动活泼的数学教学情境, 提出具有诱惑力的问题, 来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 讲等比数列求和时, 我引入故事来创设情境:一个穷人到富人那儿借钱, 原以为吝啬的富人不可能将钱借给穷人, 可谁知这次富人一口答应, 只是借还款方式特别:富人每天借给穷人1万元, 连续借30天;第一天穷人还富人1分钱, 以后每天所还钱数是前一天的2倍, 30天后互不相欠。穷人觉得很划算。你能用数学的思维告诉穷人他真的很划算吗?问题一出, 学生兴趣盎然, 为后面新课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再如, 在讲解《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内容时, 我从学生熟悉的电视节目《幸运52猜商品价格》游戏入手, 引导学生体会、分析、归纳迅速猜价的方法。师生通过共同分析主持人“高了”、“低了”的依据, 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如何才能更快地猜中商品的预定价格。通过比较得出最快地竞猜方法———二分法。通过游戏,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 数学就在身边,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引导学生善于发现身边的数学。”

2. 在选择研究性课题方面。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与时俱进地审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随着时代的发展, 高中数学的基础知识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增加了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统计、概率、导数、向量等内容, 数学走进学生的生活。这些内容都是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极好素材。那些结合生活实践、社会热点之类的研究性课题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 学生带着兴趣出发, 效率可想而知。如在节能建筑逐渐推广的今天, 太阳能热水器日益普及, 请你用所学的数学等知识测算随太阳高度角的变化热水器安放的倾斜角的相应变化, 可使正午时阳光直射热水器, 从而取得最大热效率?根据你的研究你可以向热水器安装人员提何建议?足球运动员射门时的角度、球速与守门员扑球时的移动速度有何关系?如何才能将球射入球门?足球运动员在何处射门最好 (不考虑其他因素) ?这些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研究性课题, 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 提升了学生对数学课堂的浓厚兴趣。

3. 在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方面。

教学不仅让学生继承, 还要让学生去创造。精彩的语言、恰当的教法、明晰的课堂指令, 是扩大视野、发展思维、鼓励创造的必要途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问题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源泉;推敲课堂教学的尝试层次, 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阶梯。因此, 我们应立足于以学生发展为本来设计教学, 从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 努力引导学生自主钻研, 鼓励他们求异创新。

4. 在培养的学生自主学习习惯方面。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 研究、探索习惯一旦养成, 学生便能摒弃唯命是从, 墨守成规的不良学习习惯。我们只有充分相信学生, 才能让学生充分自主探究, 才能激励学生释放他们无穷的创造力, 就能达到叶老所说的“不用扬鞭自奋蹄”的境界。

总之, 提高课堂效率不能只停留在口号上, 教师只要潜心研究教学策略, 活化学习过程, 既给知识, 又给“钥匙”, 就能创造、提升令社会、家长、学生满意的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韩蕊.学好高中数学的方法[J].教育教学论坛.2010. (25)

[2]李腾勇.如何顺利进行高中数学的学习[J].科技信息.2009. (23)

数学课堂的魅力之源 篇7

初中数学课程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数学思维。在新课程理念的感召下,数学课堂教学发生了深刻性变革,有效的课堂教学正逐渐成为教育教学的焦点。但由于部分教师未能深刻地领会新课程的新理念,致使目前的数学课堂教学存在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即走形式。在课堂教学中,为了提问而提问,为了活动而活动,为了合作而合作,更多的只是走走形式,忽视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何才能让课堂更有实效?围绕这一问题几年来我进行了实践研究,发现教师有效的教学设计是根本所在。我结合自己的实践,谈谈如何通过更有效地设计让我们的课堂变得更具魅力,更有效益。

一、设计更有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新教材最大的特点和优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的。因此,精心设计有效情境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设计情境的方法很多,我觉得以下几种方法便于操作,效果不错。

1. 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最终又服务于生活,选取具有生活气息的现实情境,营造数学探究的氛围,可以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一种亲和力,缩短与数学的心理距离,最终强化教学效果。

案例1:在教《余角和补角》时,我创设了以下情境:要测量两堵墙所成的角AOB的度数,但人不能进入围墙,如何测量?问题一抛出,学生立刻有了强烈的兴趣,他们既感觉到这一问题很熟悉,觉得自己能解决,同时又碰到了困难,陷入了沉思。当他们思考后提出可以把AO延长,先测量旁边那个角,再用去减刚才量出的角度时,再自然地引入补角的定义,很顺畅,学生也兴趣浓厚。

2. 直接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直接提出问题,创设情境,一下子激发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案例2:如在教学《线段、射线和直线》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引入:猜谜语:

(1)有始有终———打一线的名称。(学生可能回答:线段)(2)有始无终———打一线的名称。(学生可能回答:射线)(3)无始无终———打一线的名称。(学生可能回答:直线)其设计意图是激发兴趣,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因为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学习过线段、射线和直线的概念,所以大部分学生都能迅速地猜出谜底,体验成功,而且这三个谜语的谜面能很好地概括这三种图形的特征,有助于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射线和直线的概念。

3. 动手操作实践创设情境

新课标注重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了解知识的发生过程,提倡让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从实践中获得真知,不但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及识别的过程中体验怎样能展开,怎样不能展开,而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乐趣。但是,动手操作所花时间往往比较多,情境设计得好,固然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但若为了情境而情境,则会适得其反,这样的情境不如不要。下面我举一个失败的例子。

案例3:我在杭师大组织的浙派名师新课程展示活动中听了《圆台的侧面积》这一课后颇有感触:上课铃响后,老师布置同学们用手上的纸自制一个圆台型的茶杯,学生立刻动起手来,三分钟、五分钟、十分钟过去了,还是没人完全做好,老师显得很着急,但也只能等,最后将近二十分钟才有部分同学完成,时间显然不够了,拖堂二十多分钟才下课。回来后我一直在想:“该老师的初衷固然是好的,能让同学们动起手来,在动手的过程之中让同学们明白圆台的底面周长就是扇形的弧长。但就这堂课的效益而言,我觉得是低下的,可以说这样的教学设计是完全失败的。倘若这一制作过程放在课前预习完成,课堂效果或许是另一种结果。”反面的例子告诉我们,动手操作实践创设情境是好方法,但要用得恰当。

总之,要善于引导学生从各自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积累出发,进行积极的、独特的思考,从新鲜有趣的素材和情节中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问题情境的设计要小而具体、新颖而有趣、具有启发性,同时又有适当的难度,与课本内容保持相对一致。教师要善于将所要解决的问题寓于学生实际掌握的知识基础之中,造成心理上的悬念,把问题作为教学过程的出发点,让学生在迫切愿望下学习,从而达到激发学生积极性的目的。这样,以情境为起点的数学学习才能更有效地展开,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二、设计更有效的开放题教学,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数学新课程标准》也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中学数学课程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而开放题教学的特点正体现了学生的主动参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所以《纲要》和《标准》都为开放题教学课题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实践证明:设计得好的开放题,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案例1:七年级的学生初学完《整式的加减》后,往往对多项式的次数、系数、项及项的次数及系数混淆不清,老师经常在复习时要反复强调,但还是会有许多错误,后来我干脆布置同学自己写几个二次三项式,要求含有两个字母。这一改变,学生不再觉得枯燥,自己动手写之前,他就必须弄清楚这些基本的知识点,把主动权交给了他们自己,写出符合要求的代数式,答案又是开放的,当然也有写错的,我就把它展示出来,让同学们帮助纠正。这样,他们不但印象深刻了,错误也明显减少,目的达到了。

案例2:学完二次函数时,如果详细地去复述基本知识,要花大量的时间,学生也不喜欢听,于是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某公司推出了一种高效环保型洗涤用品,年初上市后,公司经历了从亏损到盈利的过程。下面的二次函数图像(部分)刻画了该公司年初以来累积利润s(万元)与销售时间t(月)之间的关系(即前t个月的利润总和s与t之间的关系)。根据图像(图)你能获得哪些信息?由于题目的开放,答案的不唯一,刚开始都能说出一二,但越到后面越有挑战性,通过启发,学生就能从图中捕捉到大量的信息,在解释为什么的过程之中,他们就很自然地巩固了相应的知识点,使课堂不再枯燥,而是充满活力,富有成效。

案例3:有一池塘,要测池塘两端AB的距离,可先在平地上取一点可直接到达A和B的点C,连接AC并延长到E,使CE=CA,连接BC并延长到D,使BC=CD,求证DE的长度就是AB的长度。

这是课本上的一个问题,将它做一些改变,就成为一道很好的开放题。如图,要测AB两点的距离,用你所学的几何知识如何测量,写出一种测量方法。

实践证明:开放题要求教师注意讲究“放”的策略,既要大胆地“放一放”,把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有机会去探索全面、正确的结论,又要善于把握全局,调控“放”的力度。凡是学生能提的问题,教师决不代替;学生能思考的问题,教师决不暗示;学生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决不插手,真正做到适时而“放”,提高“放”的整体效率。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念,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使教师实施教学的注意力转移到设计好每一道题、上好每一堂课的重心中去,保证学生在课堂上能够高质量高效率地学习,做到减负增效。

三、设计变式教学,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数学问题变式”,就是将数学中各种知识点有效地组合起来,从最简单的命题入手,不断变换问题的条件和结论,层层推进,不断揭示问题的本质,从不断变化中寻找数学的规律性;通过构建有价值的变式探索研究,展示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变”的现象中发现“不变”的本质,从“不变”的本质中探究“变”的规律,使所有知识点融会贯通。变式教学可以使学生对问题解决过程及问题本身的结构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能使学生深刻理解概念、定理、公式的本质特征,也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设计变式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

案例1(以下是我在教《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时的片段教学设计)

例:如图,一段河坝的断面为梯形ABCD, AD坡度按i1=1∶1.5, BC坡度按i2=1∶2,坝顶宽CD=4,坝高4m,根据现有题干你能设计出哪些可求的问题?

运用拓展(变式一):

如图,若大坝坡度不变现要把大坝加宽2m,求加宽部分的横断面积?

运用拓展(变式二):

如图,若大坝坡度不变,将大坝向上加高1m,求加高部分的横断面积?

运用拓展(变式三):

如图,将大坝加宽2m, AD坡度变为i1=1∶2,求加宽部分的横断面积?

坡度问题是一个很有实际意义的问题,如果在教学时只注重对例题的分析和解答,学生往往是听得懂,但自己独立面对时又困难重重。我把原例题改成了一个开放式的问题,起点低,兴趣就浓,他们设置的问题很多,包括求α的度数,求AD、BC、AB和梯形ABCD的面积,这就达到解直角三角形的目的。通过变式教学,学生把堤坝问题搞得清清楚楚,很好地深化了难点,也使得这一节课更有实效。

案例2:如图,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3, AB, AD上各有一点P、Q,△APQ的周长为6,求∠PCQ。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在正方形外以BC和AB的延长线为边作△CBE,使得△CBE≌△CDQ。

(1)△CBE可以看成是由△CDQ怎样运动变化得到的?请你描述这一运动变化;

(2)图中PQ与PE的长度是相等的,请你说明理由;

(3)说明△PCQ≌△PCE;

(4)请用以上的结论,求∠PCQ的度数。

变式:如图,正方形ABCD(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都相等)的边AB, AD上各有一点P、Q, PQ=DQ+PB,求∠PCQ。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在正方形外以BC和AB的延长线为边作△CBE,使得△CBE≌△CDQ。

(1)△CBE可以看成是由△CDQ怎样运动变化得到的?请你描述这一运动变化;

(2)图中PQ与PE的长度是相等的,请你说明理由;

(3)请用(1)或(2)中的结论说明△PCQ≌△PCE;

(4)请用以上的结论,求∠PCQ的度数。

教师在课前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多变题,在课堂中利用变题引导学生去探索,甚至让学生自己变题,学生会沉迷于他们的数学世界。这样不仅能巩固知识,挖掘不同知识点的联系,而且能开拓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有事半功倍的作用。当然也要注意把握变的广度和深度,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更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这样才能收到更佳的效果。

四、设计分层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循序渐进地发展

将难点分成若干个容易一点的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解决简单问题的基础上逐步解决比较难的问题,并且让各类学生均有输出信息的机会。通常在讲授知识时提问中等生,利用他们在认识上的不完善,把问题展开,进行知识的研究;在突破重、难点或概括知识时,发挥优生的作用,启发全体学生深刻理解,帮助他们进一步理解知识,这样能够较好地解决教材的统一性和学生个性差异的矛盾,使难点分层得到消化,促进学生循序渐进发展。

如:如图,在直角坐标系中,点A的坐标为(-2, 0),连接OA,将线段OA绕原点O顺时针旋转120°,得到线段OB,

(1)求点B的坐标;

(2)求经过A、O、B三点的抛物线的解析式;

(3)在(2)中抛物线的对称轴上是否存在点C,使△BOC的周长最小?若存在,求出点C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4)如果点P是(2)中的抛物线上的动点,且在x轴的下方,那么△PAB是否有最大面积?若有,求出此时P点的坐标及△PAB的最大面积;若没有,请说明理由(注意:本题中的结果均保留根号)。

分析:这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问题,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尤其第3小题,更是学生的难点所在。对此,我做了以下铺垫:

铺垫1:如图,有一条小河边有A、B两个村庄,

(1)在河岸边找一点P到A、B两村的距离相等;

(2)在河岸边找一点Q到A、B两村的距离之和最短。

铺垫2:如图,A是半圆上一个三等分点,B是弧AN的中点,P是直径MN上一动点,⊙O的半径为1,求AP+BP的最小值。

分析:通过铺垫1唤醒学生对基本知识点的回忆,铺垫2则是这一知识在不同的问题情境中的运用,如果没有这两题题作阶梯,而是直接解题,学生就会感到迷惘。有些课题需要的旧知识较多,要查漏补缺,为讲新课扫清障碍。有合适的阶梯,学生对解决原问题不再棘手。

后续研究方向:

1. 设计开放性数学问题的策略研究。

2. 设计变式问题的策略研究。

3. 分层教学对学生发展的公平性研究。

4. 设计有效数学作业的方法研究。

综上所述,教学设计的好坏是我们能否进行有效数学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我们一定要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优化我们的教学设计,方能更轻松地驾驭我们的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促进有效教学,促进学生发展。实践证明:教学设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早日摆脱走形式的误区,多在教学设计的重点环节上下工夫钻研,就能促进学生更好地生成,从而让我们的数学课堂魅力无限。

摘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感召下, 数学课堂教学发生了深刻性变革, 有效的课堂教学正逐渐成为教育教学的焦点。但由于部分教师未能深刻地领会新课程的新理念, 致使目前的数学课堂教学存在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即走形式。在课堂教学中, 为了提问而提问, 为了活动而活动, 为了合作而合作, 更多的只是形式主义, 忽视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何才能让课堂更有实效?几年来围绕这一问题作者进行了实践研究, 发现教师有效的教学设计是根本所在。本文结合作者的实践, 谈谈如何通过更有效地设计让课堂变得更具魅力, 更有效益。

关键词:初中教学课堂,有效教学,教学设计

参考文献

[1]章建跃, 朱文芳.中学数学教学心理学[M].北京教育出版社, 2000.

[2]王金霞.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与策略.河北人民出版社, 2010.

[3]欧阳芬.有效教学的基本功 (1—7册) .世界图书出版社, 2009.7, (第1版) .

[4]刘萍.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开放题教学[J].广东教育, 1999, (6) .

[5]余华东.创新思维训练教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4.

[6]戴再平.开放题——数学教学的新模式[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让数学课堂焕发魅力 篇8

一、在实践中学习数学

儿童天性好动, 乐于参与实践活动。 可以这么说, 儿童是伴随着实践活动一天天长大的。 将抽象难懂的数学知识让学生亲身体验, 使他们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从而理解抽象的知识, 获得成功的体验, 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曾听过一位老师执教的《面积和面积单位》, 概念的教学本是枯燥乏味的, 但这位教师最后组织的活动———比比哪一格站的人多, 让人耳目一新。 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 男生女生都想在尽可能小的空间里 (1平方米) 多站几个人, 于是他们想尽一切办法, 有的甚至把外套脱下, 肩并肩、背靠背, 团结一致的样子任谁看了都会感动。 面对此情此景, 有谁还会说, 数学教学是艰涩无趣的呢?

二、课堂气氛要活跃

课堂气氛是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 良好的课堂气氛有着非常大的凝聚力, 学生能够用轻松愉快的心情上好一节课, 他这节课的收获一定很大, 也能充分证明这个老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这节课就成功了。 要想课堂气氛好, 就得根据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征, 投其所好, 讲其想闻, 要根据教学内容,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 如, 当学生认识了大月、小月后, 我用商量的语气问学生:刚才同学们都学得很认真, 想不想跟老师做个游戏? 老师说月份, 说到大月, 男生握握拳, 说到小月, 女生拍拍手。 学生听到“男生握握拳, 说到小月, 女生拍拍手”, 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 游戏中, 学生都提高警惕, 注意听老师的问题, 甚至有学生还会评价同学的表现, 使整个课堂充满活力。

又如在教学《简单的数据分析和求平均数》这一节时, 课前对学生说:“现在是植树季节, 学校决定明天举办‘爱我校园栽树活动’, 每人都要种一棵花。 ”第二天学生都带着花苗来到学校, 把树苗放在教室前, 等候老师的安排。 上课时, 老师走进教室对学生说:“同学们都非常热爱校园, 为美化校园出了一份力, 学校对你们有爱校如家的精神感到非常高兴。 ”同学们听到了老师的表扬个个面露笑容。 老师接着说:“为了合理种植这些花苗, 请同学们把自己的花苗的名称说出来, 班长做好记录。 ”然后班长说:“九里香7棵, 鸡冠花10棵……”班长报完数后, 老师问:“同学们, 刚才班长所做的过程, 我们给他起个名字叫做什么好呢? ”同学们七嘴八舌地为这个过程起名字。老师说:“请不用急, 我们翻开课本第38页看看才回答。 ”同学们立即翻开课本仔细地看着, 一会儿就争先恐后地回答说:“这个过程的名字叫做 ‘简单的数据分析 ’。 ”老师说:“对了, 同学们真聪明, 这也叫做统计, 同学们明白了吗? ”“明白! ”同学们齐声回答。 整个过程都是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同学们的互动、阅读、理解得出来的, 学生轻松理解了什么是简单的数据整理, 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其实老师刚走进教室就表扬学生为的是减轻学生思想上对学习的压力, 让学生以轻松的心情上课, 以接触感知到认识理解, 整个过程一气呵成, 老师教得轻松, 学生学得轻松, 记得牢固。

三、数学问题要回归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 又服务于生活。 为此我们要创造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学生实际活动的机会, 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理解。 比如在教学完《相遇问题》的例题后, 教师问:“在现实生活中, 只有例题中这种行走的情况吗? ”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 学生列举出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合情合理的实际情况后, 教师可让学生将提出的问题重新编成应用题, 自己探究解决;又如《元、角、分》教学中, 开展模拟购物活动, 给你10元钱最多可以买几样文具? 在《分类统计》的教学中, 可让学生统计一周所要学的功课, 每门功课的节数……只有真正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让学生既对数学内容进行了拓展, 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达到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

四、把课堂还给学生

当代数学教育首要提倡的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 强调在教师的引导下, 由学生通过一系列动手、 动脑的实践去学数学, 运用数学的思维方法自己得出相应的结论。 这就要求教师充分挖掘出课堂教学内容的可操作性, 给学生创设可供实践的情境。 如, 在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 我是这样教学的:先复习长方形的面积, 再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 问:长方形的面积你们会算了, 那么, 你有办法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大家利用手中的工具, 在小组里交流、讨论怎样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计算公式。 学生经过充分探索, 想出了这些办法:生1:在平行四边形里画边长是1厘米的方格, 平行四边形里有12个方格, 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底与长方形的长相等, 高与长方形的宽相等。 生2:我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下来, 再拼成长方形, 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底与长方形的长相等, 高与长方形的宽相等。 因此,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生3:我沿着平行四边形中间的高剪下来, 再拼成长方形的。 这样的教学轻松又有趣, 而且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上一篇:计算机语音技术下一篇:高校体育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