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下煤矿安全

2024-09-19

安全生产下煤矿安全(精选11篇)

安全生产下煤矿安全 篇1

1 引言

煤炭行业是我国最危险、死亡率最高的行业之一[1], 尽管近年来煤矿总的安全状况有所好转, 百万吨死亡率在2009年首次降低到了1以下, 但死亡人数仍达到2630人, 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重大事故仍有20次[2], 平均每天有7人为煤炭生产失去宝贵的生命, 居于世界较高水平。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 人民生活稳步提高的今天, 人们的生命意识得到触发, 对生命的尊重被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对于煤矿事故频发的现状, 社会和煤矿职工本人都显然无法接受。如何才能扭转这一局面, 使矿工不必在工作时为安全担忧是煤矿各层次管理者高度关注、学术界投入大量力量研究的问题。

开始于上个世纪的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同样关注职工的工作安全, 作为企业重要的内部利益相关者, 职工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对象, 而保证其生命安全则是企业首先必须做到的, 因而, 履行了社会责任的企业一定能够保证职工的工作安全, 煤炭行业因为在安全、环保等方面作为不力, 被认为缺乏社会责任意识。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日益深化和可持续发展呼声越来越高的形势下, 随着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社会责任指南 (ISO26000) 即将颁布, 社会责任再次被提上日程, 一次新的社会责任浪潮势必到来, 煤炭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也无疑即将成为趋势, 在这种情况下, 煤矿安全管理会发生什么变化, 如何更科学、有效的将煤矿安全纳入社会责任框架, 最大限度的改进煤矿安全工作?本文将在以下内容中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

2 ISO 26000概述

2.1 ISO26000的提出

社会责任一词于上世纪20年代由Oliver Sheldon首先提出, 1953年由美国学者Howard Bowen在其出版的《商人的社会责任》中进行了较系统的论述[3], 此后, 社会责任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 特别是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 西方社会掀起了一股社会责任浪潮, 学术界出现了大量的研究成果, 企业也将社会责任融入日常经营活动中。

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加深, 带动了社会责任在世界其它地区的广为传播和大力发展, 许多跨国公司通过供应链管理要求其供应商提供有“社会责任感”的产品, 但关于究竟什么是社会责任, 企业如何实践社会责任, 并没有统一的看法和模式, Carroll虽然提出了一个对后来的研究比较有影响的社会责任金字塔模型, 将社会责任的内容总结为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慈善责任[4], 却由于定义过于笼统, 很难直接用于指导企业社会责任实践。目前社会责任运动的推动方式主要以实施社会责任标准, 并以此作为实施和验证的工具[5], 因而一个为各国、各行业普遍接受和认可的社会责任标准就显得非常重要。和社会责任有关的标准种类繁多, 如联合国全球契约、国际劳工组织的有关公约等, 但由于各有其局限性, 不适宜作为社会责任国际标准。由美国经济优先认可委员会 (社会责任国际的前身) 制定的SA8000是第一个可用于第三方认证的社会责任国际标准, 并被欧、美国家在选择第三世界国家的进口商中广泛应用。由于SA8000的美国背景, 制定者对发展中国家的特殊劳工状况没有充分考虑, 标准过高, 使许多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很难通过认证, 包括我国珠三角地区的一些企业, 因而一些学者将其称为更加隐蔽的“贸易壁垒”, 目的是提高发展中国家的人工成本, 削弱这些国家出口产品的竞争力, 保护本国利益[6]。

鉴于社会责任在世界范围内已成为重要的议题, 国际标准化组织于2004年6月在瑞士斯德哥尔摩召开会议, 并于25日作出决议:ISO准备制定社会责任国际标准指南 (ISO 26000) , 但同时强调不用于认证[7]。至今, 六个年头过去了, 通过漫长的协商、修正, ISO 26000终于将在年底公诸于众[8]。

2.2 ISO26000结构

ISO26000社会责任指南 (以下称指南) 讨论稿分七个部分, 涉及内容包括:社会责任原则和识别、核心议题、贯彻指南等, 见表1。其中, 第6和第7部分是主要内容, 占据了指南的大部分篇幅, 第6部分给出了社会责任的七个核心主题 (见表2) , 对每个主题又进一步细化出了原则和事项, 以利于实施, 与劳工和安全有关的集中在主题1-3。第7部分给出了实践社会责任的具体指导, 包括:了解组织特点和社会责任的关系, 从社会责任议题的相关性、影响力以及组织影响范围确定组织实施社会责任的优先序列;在组织体系和程序贯穿社会责任;建立社会责任沟通机制;强化社会责任的信用机制;审议和改进社会责任有关的行动和实践;社会责任的自愿倡议[9]。

资料来源:Guidance on Social Responsibility (draft) , 国际标准化组织网站

资料来源:Guidance on Social Responsibility (draft) , 国际标准化组织网站

3 ISO 26000框架下的煤矿安全管理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本质是要改变传统企业只对股东负责的单一经营目标, 而将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纳入企业经营活动目标。职工作为企业重要的内部利益相关者, 其利益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所必须考虑的, 工作安全是职工实现个人利益的前提, 因而, 科学、有效的煤矿安全管理是煤炭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推行社会责任的同时, 煤矿安全将得到改善。

第6部分的7个核心主题中, 1、2、3都和安全有关。

主题1是关于社会责任和组织治理的, 核心是建立能够平衡各利益相关者利益的决策体系以帮助企业践行社会责任。对于煤炭企业来说, 减少事故, 强化安全是当前管理的重中之重, 而煤矿职工, 特别是一线采掘工人, 因为工作技能要求不高, 又以合同制的短期工为主, 其利益实现对煤炭企业并不重要, 在当前的经济发展阶段, 煤矿工人的供给是充分的, 因而, 现行的企业治理结构中, 煤矿一线工人的声音很弱, 整个决策体系不能反映他们以安全为核心的利益诉求, 这也导致了事故频发的局面。在依据指南践行社会责任时, 煤炭企业应将一线工人作为内部利益相关者纳入决策体系, 使其治理结构中能够体现一线工人的利益, 完善安全治理。

主题2是关于人权的, 组织有责任尊重人权, 包括在其影响可及范围之内。指南明确了有关人权的8个事项, 分别为:尽职;风险点识别;避免同谋;解决雇员不满;歧视和弱视群体;民事和政治权利;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工作中的基本权利。生命权是最基本的人权, 在煤矿事故多发的现实下, 煤炭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应该将生命权置于人权相关事项的首位, 例如尽职部分, 要重点建立评价当前的企业行为以及将来可能采取的行动对安全影响的机制, 在整个煤矿贯彻安全政策的机制, 跟踪安全表现以适时做出调整的机制;风险点识别则应考虑安全相关的矛盾所在, 与安全有关的可能腐败行为, 供应链中可能引起安全问题的环节;同谋被定义为有意识地为滥用人权行为提供帮助, 结合煤矿安全, 避免同谋则应建立制度对安全预防工作和安全事故处理工作做出透明、独立的安排, 包括在煤炭企业之内以及和煤矿安全有关的机构和部门;事项4提出组织要建立改善机制以解决雇员在人权方面的不满意, 对煤炭企业来说, 如果煤矿一线工人的人权状况得到不断改善, 能够提高他们的生命意识和对生命价值的自我评价, 其结果是一方面他们会要求企业提供更有安全保证的生产条件, 另一方面他们也会在生产过程中提高安全意识, 减少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与煤矿安全有间接联系的还有事项6、7, 组织应尊重雇员民事权利、政治权利、经济权利、社会权利和文化权利, 包括不阻碍雇员行使这些权利并在适当条件下为雇员提供条件行使权利, 对这些权利的拥有提高了雇员的政治、社会地位和个人素养, 会更有意识和能力影响煤炭企业的安全管理, 由此改善煤矿安全。

主题3是关于劳工的, 包括与在组织内进行的以及代表组织从事的工作有关的所有政策和实践, 共有雇佣和雇佣关系、工作条件和社会保护、社会对话、工作中的健康和安全、人力资源开发和工作场所培训5个事项。很明显的, 事项4和煤矿安全直接相关, 在履行社会责任过程中, 要求煤炭企业最高限度的促进和维持雇员身体和精神的健康。指南特别指出实施合理的健康、安全、环境标准与经济业绩不是需要平衡的关系, 而是能够互相强化的。在这一部分, 指南详细的提出了鉴于安全和健康考虑的相关行动和期望, 共有18条, 这些条款对改善煤矿安全都是适用的。本议题中的其他事项也都对煤矿安全有重要影响, 比如事项5, 工作场所培训可以提高雇员的安全技能, 这无疑会显著影响煤矿安全状况。

第7部分的社会责任实践指导对煤矿安全管理同样有指导意义。对煤炭企业来讲, 主要的社会责任便体现在安全和环境上, 因而, 实践社会责任的相关机制, 如沟通机制和信任机制应重点考虑安全和环境, 审议、改进和自愿倡议社会责任也应以安全和环境为重点对象。

4 结论和建议

本文通过对社会责任国际标准 (ISO 26000) 的框架和其中与安全有关内容的介绍与分析, 得出如下结论:煤炭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就是要改变以往只对股东负责, 以追求经济利益为唯一目标的传统理念, 而将经营目标确定为满足广大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煤矿职工是煤炭企业重要的内部利益相关者, 其以安全为核心的利益诉求在履行社会责任时应该得到满足, 而这正是煤矿安全管理的目标, 因而, 履行社会责任将促进煤矿安全管理。

ISO26000第6部分中主题1、2、3以及第7部分都直接和安全管理有关, 涉及到安全治理、安全相关政策和制度以及如何实施安全管理, 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加强安全管理, 所以, 履行社会责任也意味着安全管理的改善。

在社会责任指南 (ISO 26000) 即将颁布之际, 建议我国煤炭企业将承担社会责任作为未来战略管理的重要内容, 以指南为蓝本, 明确煤炭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内容, 并予以实施, 通过培养社会责任理念, 促进和改善煤炭企业的安全状况。

安全生产下煤矿安全 篇2

近年来,由于市场机制尚未完善,加之煤炭总量过剩,市场疲软,使煤炭经济一直处于低位运行状态,并从而导致煤炭企业内部和外部引发了各种矛盾和问题,也给安全管理带来了诸多难以克服的不利因素。要解决安全管理中的难题,就应采取相应的对策。想就煤矿当前安全管理中的难点、重点及相应的对策,谈一些个人的想法。

难点和重点

(1)落实各级安全责任制有“断层”。其根源有3个层面上的问题。

① 领导干部的问题。从主观上讲,煤炭企业走向市场以来,追求效益最大化、利润最大化已成为企业生产经营的重要话题,致使少数领导干部不能正确处理安全与生产的关系,重生产轻安全的思想主宰着矿长的管理行为,在生产组织、安全管理和人、财、物等资源的配置方面,考虑生产经营的多,顾及安全问题的少。

从客观上讲,企业内外部两个方面的因素,分散了领导抓安全的精力。在企业内部,自从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以来,“行政一把手是第一责任者”的说法多,矿长的临时头衔多,各种应酬多,繁杂的事务多,矿长们忙得晕头转向,尤其在企业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职工要工资,离退休职工要待遇,下岗职工要工作,还有住房问题、医疗问题、子女就业问题,如此等等,令一些矿长搞不清哪重哪轻,把安全生产这个“天字号”的大事给淡化了。在企业外部,矿、乡矛盾和市场问题困扰着矿长:一方面,由于经济困难,在处理矿、乡问题上,对农村的无理要求,不再采取息事宁人的办法,于是矛盾不断升级,甚至发生冲突;另一方面,企业走向市场,煤炭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的时代已成为过去,矿长忙于销售和催收煤款,尤其是逢年过节,走访客户是事关来年矿井销售的大事,矿长必须亲自出马。如此这般,矿长抓安全的精力就可想而知了。

② 业务部门的问题。煤矿的业务部门肩负着煤矿安全和生产管理、监督、协调的职能,是安全管理不可缺少的中间环节,同时还肩负着上情下达、下情上报的任务。但就目前来讲,业务部门保安责任制不能安全到位,其表现一是缺乏刚性:少数管理人员虽然有较强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但经不起不正之风的攻击,表现为当现场查出问题时,往往是暗箱操作,与一些基层单位搞一团和气;二是缺乏主动性:由于煤矿劳动生产力相对低下,属于劳动密集型的生产组织方式,劳动者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管理者为提高劳动效率,把工资、奖金向生产一线职工倾斜,安全技术管理人员的工资、奖金偏低,形成了体脑倒挂的现象,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受到挫伤;三是缺乏科学性;一些管理人员尽管有工作热情,但业务素质不高,知识陈旧,对现场存在的隐患和问题不敏感,对安全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准确地判断,不大胆,不果断,事先预测的少,事后诸葛亮的多。

③ 现场工人的问题。现场工人不按章作业、行为不规范、不遵守劳动纪律等问题,使其安全工作职责不能正常履行,其主要原因:一是从业人员素质低——历史上,由于煤矿生产技术含量低,在用工问题上只考虑体能,忽视了文化、技术知识的要求,从而形成煤矿职工队伍素质普遍不高的现状,部分井下工人,只有因违章受到处罚时才明白自己的过错;二是利益趋动——近年来,职工队伍的成分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由过去单一的全民所有制职工变为全民工、全民合同工、临时工、农民协议工以及联采队等多种成分混编的“多国部队”,职工群体的主人翁思想淡化,只要能多赚钱,什么事都敢干;三是奖惩机制失灵——有些矿几个月不发工资,安全奖罚成为空头支票,因此在对“三违”的处理上,态度不坚决,即使是处理事故责任者也是避重就轻,安全生产氛围不佳;四是安全教育和技术培训实效差——主要是缺乏针对性,课堂与生产现场脱节,加之培训管理松散,考核不严,职工安全技术素质没有明显提高。所有这些都影响了职工队伍的风气,出现了“煤矿不违章不能出煤”的怪论。

(2)设备、材料及环境的不安全性。煤矿要实现安全生产,其所用的设备、材料及所处的环境都应该达到本质安全的要求。但从目前看,实际与要求相差甚远。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煤炭企业经济困难,相当一部分矿井维持简单再生产的资金不足,材料质量差,设备老、旧、杂,新度系数逐年下降,机电设备事故率高,同时,为节省成本,生产系统的有关技术参数达不到标准要求,造成安全环境不好;另一方面,市场运作不规范,产品质量管理体系不完善,影响了材料、设备的采购质量,特别是一些提升运输设备和材料,在正常使用期内发生意外事故。

(3)重大事故不可预测因素增多。煤矿生产是地下作业,与水、火瓦斯、煤尘、冲击矿压等自然灾害作斗争,特别是开采深度较大的矿井,这些自然灾害有时不可预测。徐州矿务集团近几年曾有过多次突发性、灾害性事故。如张集矿井下突水、瓦斯突出,旗山、三河尖等矿的冲击矿压等,都是在事先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于瞬间或极短时间内形成的灾害,损失巨大,属全煤炭行业目前尚未解决的技术难题。另外,乡村小煤矿乱采滥挖不能完全制止的状况也给大矿带来严重威胁。徐州矿务集团东部矿区,小煤矿星罗密市,其开采动态很难掌握,往往在发生渗透水和漏风等事故时才发现,成为不可预测的一大隐患。

对 策

(1)解决煤炭总量过剩问题,使煤炭经济走出低谷。各级政府要把关井压产作为煤矿安全的重要一环,一定要紧抓不放,一抓到底。对不按国家政策实施关井的,要追究责任,严肃查处,该警告的警告,该罚款的罚款,该撤职的撤职,该法办的法办。一是按照国务院规定,切实做到“两取缔、两关闭”,地方政府要顾全大局,关闭小煤矿的态度要坚决,不能有任何商量和退避的余地;二是资源枯竭、扭亏无望、安全没有把握的衰老矿井也必须关掉;三是国家对重点煤矿的生产要按照市场供求状况进行计划指导,实现供求平衡,产销两旺,使煤炭经济进入良性运作状态,从而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安全生产。

(2)依法治理煤矿安全生产,理顺安全生产秩序。首先,依法组织煤炭生产——煤炭企业的所有管理者必须依法组织煤炭的生产经营活动,每一个职工必须依法组织煤炭的生产经营活动,每一个职工必须依法进行生产作业,依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拒绝一切违法、违纪、违章的行为;其次,强化对执法的监督——按照“国家监察、行业管理、群众监督”的原则,实行多层次执法监督;第三,依法处理各类事故——按照“三不放过”的原则,依照法律、法规程序追查、分析、处理各类事故,重伤事故应及时查清事故原因,找到事故责任者,作出处理。死亡事故,按照《矿山安全法实施条例》由政府有关部门和企业联合进行调查处理,依照事故性质和责任大小,分别对事故责任者给予经济处罚、纪律处分或追究刑事责任,以促使煤矿各级领导乃至现场工人,都能自觉地按照各自的工作性质,履行工作职责。

(3)增加安技措资金的收入,搞好安全科研攻关。煤炭企业必须坚持从维简、更新、改造、生产发展费用中提取一定比例用于新设备、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煤炭企业的主要领导要树立依靠科技进步,保护劳动力的观点,在大力发展机械化的同时,以优厚的待遇引招高科技人员来煤矿工作,利用激励政策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快开发科技新项目的进程,全面提高煤炭生产的科技含量。尤其要加快对水、火、瓦斯、煤尘、冲击矿压等自然灾害防治的研究,消化、吸收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使有害变无害,变被动防范为主动治理,增强人为控制自然灾害的能力。同时,鼓励职工搞发明创造,让职工在劳动实践中获得的技术经验用于技术革新,奖励对安全生产设备、仪器、仪表和安全设施进行改革的有功人员,以提高现有安全装备的可靠性、灵敏性,从而使物与环境趋于本质安全。

(4)加强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首先,要提高安全教育的有效性——坚持过去在安全宣传教育方面一些之行之有效的做法,有的放矢地开展安全宣传教育,并根据不同时期的特点,做好安全不放心职工的重点帮教工作,利有舆论导向,规范职工安全行为。其次,要因人而异,改进培训内容——在坚持使用统一教学大纲的基础上,普通工人的培训,以技术培训为主,并在提高现场实际操作技能上下功夫;要害工种的培训,以理论与技能相结合培训为主;区队长、班组长的培训,把过去处理突发性事故的成功做法编成经验性教材,搞好案例教育,提高现场组织指挥能力和对突发性事故的应变能力。组织管理干部走出矿区,有条件的也可以走出国门,考察学习先进矿井的采煤技术,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从而开阔眼界,解放思想,提高认识。要以此来促进企业综合管理能力的提高。

安全生产下煤矿安全 篇3

【关键词】煤矿安全;抓好群众安全监督工作

煤矿安全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了,大会讲,小会谈,重视程度自不在话下,但随着煤矿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煤矿工人技能型人才匮乏,数百米深的井下作业环境差,空间狭窄,光亮不足,操作受限,地质条件变化无常等,这些客观因素又导致人员伤亡事故的发生。长期以来,我们的各级政府、各企事业单位为确保安全生产和工作,制定出台了法律法规条文以及相关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等,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安全保障办法措施,通过实施落实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在当今社会快速发展、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的同时,伴随我们而来的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各类安全事故不断的发生,给国家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尤其是近年来的一些重大、特大恶性事故的频频发生造成了国家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因此说我们的安全生产还未能够真正从根本上改变和彻底扭转严峻的局面。让职工群众积极参与到煤矿安全生产建设中来,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把安全工作真正落在实处的重要体现。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煤矿群众安全管理工作,建立安全生产管理长效机制,保证矿井安全健康稳步发展,构建平安和谐矿区,切实维护好职工生命安全,结合煤矿群众安全管理的工作实践,浅谈一下我的看法:

一、目前群监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群监工作重视不够,认识不足。大部分煤矿虽然有群监组织和机构,但领导对群监工作重视不够,特别是基层队组,群监员大多是由安全员兼任,没有真正起到群众监督安全的作用,没有起到对班组长的安全监督作用,也没有起到对职工安全的提醒作用。下班后到队组汇报也是走过场,做做形式,有部分群监员甚至长期不汇报或汇报的质量不高,如对隐患汇报不具体,对“三违”现象汇报的很少等。

(二)疏于对群监员的管理。从表面上看,煤矿都建立有群安网络,也对群监员进行了相应的培训,却疏于对群监员的管理,致使部分群监员责任心不强,在职工心目中好象只有安全员而没有群监员这个概念。煤矿安全工作的主体是广大的职工群众,也就是说,必须要有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参与才能够搞好,群监员的工作搞得好不好,谁来监督,谁来检查,谁来考核?只有管理好了,群监员的作用才能得到发挥,群众的安全工作才能更上一层楼。

(三)群监员没有独立出来,群监员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在一些基层队组,工人只知道班组安全员而没有班组群监员这一概念,事实上,煤矿井下的工作环境比较分散,点多、线长,领导、管理人员难以监督,虽然每班都有跟班队干、班长、安全员等,他们的出现也只能在一个点上,所以,如果能将群监独立出来,也就多了一双排除安全隐患的眼睛,职工的安全也就多了一份保障。

(四)缺乏创新和活力。群监工作数年如一日,活动方式比较老套。以群监员的话说,是每天出来填隐患,每年接受两次业余培训,每月进行一次群监员座谈会。家属协管工作也是事故帮教的多,完成交办的任务,群监员进行查故障、排隐患比赛的竞赛没有,群监员进行演讲教育职工的活动没有,自觉自发的活动更是没有。

二、在新形势下如何抓好群众安全监督工作

(一)转变观念,从完善制度建设入手。

过去我们抓群监工作,往往存在应付上级检查的心理,也就是说,上级部门要求有总结,我们就写一个总结,要求有记录,我们就填写一些记录,要求定制度,于是定几个制度往墙上一挂就完事。其实不然,我们抓群众安全监督工作还要从观念上彻底改变,要真正把群监工作当作安全生产过程中的一道坚固防线来抓,把群监制度真正当作安全措施来完善和执行。其实群监制度无外乎就包括工作制度、学习制度、奖罚制度等方面。我们制定的工作制度一定要细要严且可操作性要强,如工作制度必须要求群监员每班坚持在生产开工前、生产过程中、生产结束时汇报排查隐患活动、现场填写隐患处理记录等,还有就是规定群监站按时召开群监工作月度会议,认真研究安全生产问题,明确监督检查重点,坚持日常安全监督检查和不定期每组织部分群监员集中上岗进行安全巡查活动等。这样的制度既简单又便于操作,而在执行过程中又往往能体现出很好的效果。工会在制定群监员的学习制度时,必须要求对群监员在上岗前进行安全培训,培训内容包括群监员的工作职责与制度、安全生产各类重要文件、《煤矿安全规程》等基本知识等等。另外还要制定出班前教育和每周开展安全大课活动等制度。群监员奖罚制度是为调动群监员的工作积极性,设立的奖罚机制,工会应按月给群监员做一定的津贴,在季度和年终时对评选出的优秀群监员和先进群监组织,给予一定的表彰奖励。同时也要规定对不符合在群监岗位工作的人员,给予处罚或撤消其资格的处理,我想我们基层工会只要真正完善和执行好了这些制度,群监工作在我们的安全生产过程中就一定会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改变作风,充分发挥群监员履职能力。

在开展群众安全监督检查工作中,基层工会组织一定要严肃工作作风,要通过有力的制度执行,使群监员能充分发挥出其应有的履职能力。必须要求每名群监员,在井下生产过程中始终要以预防事故,严查“三违”和隐患为己任,认真填写每日履职记录,使查隐患,堵漏洞不流于形式,让安全生产真真正正落在实处。要充分发挥基层工会现有的工作优势,开展好从上到下的安全防范工作。上就是在井上开展安全预防工作,突出安全联保的作用,如开展好井口服务活动,开展好家访工作,帮助有问题家庭进行家庭矛盾调解和在能力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帮助解决职工家庭存在的其他问题,排除职工下井的后顾之忧,使职工能在井下安安心心工作。下就是在井下开展安全预防工作,要突出群监员的井下安全预防作用,即做好对井下职工的查“三违”活动,如查出“三违”,工会组织要做好帮教工作。当然,基层工会还需要组织好、调动好群监员的工作和热情,让他们在工作中坚持严把安全关,干标准活,上标准岗,在保证安全生产的同时还要能不断加强自身学习,提高业务水平,树立牢固的安全生产观念,确实发挥好群监员在安全生产中的第二道防线作用。

(三)形式多样,做好安全宣传教育工作。

新形势下的煤矿采矿安全管理工作 篇4

矿产资源作为中国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的方面也非常广泛,中国矿产资源丰富的地区并不是很多。如今矿产资源已被开采的所剩无几,达到了贫乏的程度,这样也会影响很多行业的有序进行,所以,不断采用新兴的采矿技术要领并进行安全管理工作,能带动更多行业的发展和进步,使得中国矿业发展得更好,从而走向世界前列[1]。

1 煤矿采矿管理工作的概括

1.1 煤矿地质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在煤矿采矿中,一旦发生安全管理问题将会导致很严重的后果发生,对整个煤矿的社会效益及生产效益均会产生直接影响。目前,有关于煤矿采矿的安全问题已成为社会大众热切关注的主要问题。在这种形势下,煤矿企业也越发重视对采矿的安全管理工作,并全面贯彻了“安全第一”生产原则,以避免由于安全问题而致使煤矿企业蒙受不必要的经济损失现象发生。

另一方面,煤矿现场管理相对较为复杂,这就对其管理水平提出了较高要求。在采矿阶段,往往存在着一系列难以预知的自然环境和地理条件,为此,在对采矿安全应急措施制定的过程中应结合多方面因素,并强化采矿安全管理水平,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应对采矿中的突发事件,将一些安全隐患扼杀在摇篮,并进一步保证采矿一线技术人员的人身安全。

1.2 煤矿采矿地质安全管理的内涵

采矿前矿场领导的有效管理可提高经济效益,提高矿场管理水平,同时也可节约采矿成本。所以,矿场领导要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经济措施、组织措施、合同措施等。例如:在技术方面,矿场技术人员既可在采矿前制定一个计划,或只制定一张图表,根据计划或图表上的内容,进行有序采矿,有计划有安排地完成整个采矿的项目,节约了采矿过程中的经济成本。整个采矿团队要有组织地进行工作,可提高效率,同时也是提高整个矿场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经济措施就是在采矿过程中,管理者要尽量避免浪费,要按照采矿前作出的计划一步步完成。

2 煤矿企业在采矿安全管理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管理层的安全意识明显不足

相对于其它企业而言,煤矿企业更应重视安全问题,只有在保障整个采矿均能安全实施的基础上,才能使采矿的进度与质量均有所提升[2]。但现阶段绝大多数煤矿企业更重视眼前的经济效益,而使安全问题受到一定程度的忽视,使得煤矿安全管理工作过于形式化,不能充分发挥其效能。再加之,煤矿企业只是一味强调生产进度,不具备必要的安全意识,为煤矿采矿带来一系列安全隐患,甚至会导致一些采矿安全事故屡屡发生。

2.2 采矿施工现场并不具备必要的安全组织

煤矿采矿现场施工具有一定的多变性和复杂性,由于受施工技术人员安全意识低下及现场配备不充足的影响,使得采矿施工现场管理较为混乱。另一方面,目前,中国煤矿采矿管理人员履行安全管理工作职责和权能时力度明显不足,这就对整个工程的安全管理工作产生了直接影响,最终导致煤矿采矿不能顺利实施。

2.3 一线采矿施工人员安全意识和职业技能有待强化

一线采矿施工人员缺乏必要的安全意识是煤矿企业在采矿安全管理工作中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这是由于安全意识的缺乏会使施工人员在生产过程中直接忽视安全问题,如有突发事件发生,相关人员在缺乏安全意识的情况下,也不能做出合理应对,这就容易给整个工程及一线采矿施工人员带来一定的安全伤害。由此可见,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均是由于施工人员缺乏必要的安全意识及职业技能造成的。

3 保证煤矿采矿安全管理的具体措施

3.1 严格检查矿井设计的设备

在采矿前要严格检查煤矿采矿设备,对于容易造成人身安全的危险设备应出示国家提供的生产许可证及国家的强制性证明。对水泥、钢筋等一系列采矿材料在使用前应进行抽样检验,对于新形势下有关煤矿采矿的计算机、网络、服务器和摄影机等一些电子设备也应进行全方位检查,如在矿井设计过程中运用了电子的新兴技术,但又因为某方面不起作用,而影响了正常工作,同样会造成不良影响。煤矿采矿技术人员也应有从业技术资格证,确保工作人员的优秀技术水平,保证了采矿的顺利进行。例如:在用采矿机进行工作的过程中,既要注意其稳定性,又要防止对其它设备造成干扰。通过与其它煤矿采矿技术设备结合,不断创造高效、省时的方法,将煤矿采矿技术和安全管理工作做到最好。

3.2 加强采矿过程中的地质勘探和跟踪管理

在煤矿采矿过程中,管理人员要对地质进行勘探和对采矿设备进行管理。采矿过程中跟踪是为避免某些采矿工人工作不认真偷懒等现象,从而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危险。管理是为了如在采矿工人工作过程中出现了问题,管理者可找矿场领导或他人及时寻求帮助,所以要进行跟踪管理。管理人员相当于矿场中的一个小部门,应以大局为重,遇到薄弱环节时要实事求是做好采矿全过程的合理安排,管理是建立在正确的地质勘探和材料运用的基础上的。正确的管理方式是矿井能按照秩序进行工作的基本,细节会决定所采矿产资源是否能满足国家和人民的需要。国家相关部门及煤矿企业要及时对煤矿采矿技术和方法作出改善,同时不断提高采矿工人的能力、水平,这样才会在采矿的管理层面上取得长足发展。

3.3 保障安全实施和技术资金的投入充足

在整个煤矿采矿工程的施工阶段,为实现安全生产目标,煤矿企业一定要保障安全施工和技术投资的投入充足,并采用高科技技术,对矿区井下环境进行科学设计、规划并改造。通过对先进技术的引进,煤矿采矿安全系数得到进一步提升,便于煤矿采矿安全管理工作的顺利进展。同时,煤矿企业还应建立一个完善的安全管理监控体系,主要通过全面分析采矿技术参数和设备等情况,来保证各项设备能安全运行,规避安全事故发生。

3.4 严格按照标准规范施工

在采矿过程中,管理人员要对安全管理工作加以重视,并严格遵循相关安全规程实施施工作业。与此同时,一线采矿施工人员要不断强化自身的安全意识。煤矿企业也要树立“安全与管理兼顾”的思想。尤其是隐蔽工程,更要严格按照施工工程进行施工,如避雷装置的安装、电线的埋藏深度等,要严格按照规定国家制定的标准进行。只要按照规定的技术规范施工,脚踏实地完成任务就可完成整个采矿工程。

3.5 做好一系列安全验收工作

采矿工程结束后,最重要的是煤矿采矿安全的验收工作。验收工作包括质量验收和施工验收。所以,在某种程度上通过验收也可安排一部分优秀人才。在验收工作中不仅要对矿井安全进行监测,还需要政府等质量监督部门或专家对采矿工程进行最终检验[3]。在验收前,各个验收部门可进行探讨怎样才能高效率进行验收,验收的工作人员也可分成几个小组进行交流及探讨,验收的整个过程中要强调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4 深矿井下煤矿采矿方式

4.1 回采式

回采式是深矿井中煤矿采矿的重要方法之一,工作流程是:将凿岩先运入采矿场中,然后在矿体中形成的凿岩通道与回风巷相吻合,从而形成回风风流,最后利用凿岩车将矿石运出。采矿场的低压过低,可维护通道的稳定性,最终提高采矿效率。

4.2 填充式

目前的填充技术有了新突破,填充物变为高尾砂,这种砂的浓度较高,可节约一些材料,节省一部分资金,同时可提高工作效率。填充技术也是目前采矿中常用的一项技术,它有着诸多优点:例如:避免地表塌陷,起到稳固的作用[4]。也可降低矿石贫化率,矿石样式多种多样,可利用高分段的填充方法降低采矿时间,从而也降低了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及经济效益,也能保证煤矿采矿工人的安全性。

5 结语

矿产能源对于国民生活、国家的建设和发展有着一定的建设性作用,采矿业是国家能源发展的重要保证,所以,采矿对于国家能源发展非常重要,矿场和国家监督部门有责任共同保障煤矿采矿的安全性及技术性,以实现煤矿采矿的安全生产长治久安,任重而道远,只有建立长效的安全管理机制,提高全民的整体素质和安全意识,煤矿安全工作才能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参考文献

[1]刘广责.关于煤矿工程采矿技术与施工安全的研究[J].科技与创新,2015(19):156.

[2]吴啟勤.新形势下煤矿安全管理措施分析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34):157.

[3]张瑞亭.“新常态”下的煤矿安全生产工作[J].煤,2015(11):39-41.

安全生产下煤矿安全 篇5

首先,煤矿安全生产需要安全文化。煤矿发展离不开安全,安全工作是煤矿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从煤矿实际情况看,煤矿生产过程中出现的事故95%以上都是违章操作,违章指挥和违反劳动纪律造成的,这与职工的文化素质有很大的关系,所以强化安全文化建设,提高煤矿管理和职工的安全文化素质很有必要。

其次,安全文化建设是近年来安全科学领域里,所提出的一项企业安全生产保障新对策,是安全系统工程和现代安全管理的一种新思路、新策略,也是煤矿事故预防的重要基础工程,煤矿安全文化是指煤矿安全活动创造的安全生产及劳动保护观念、行为、环境等的综合,体现为每个单位,每一个职工对安全的态度,思维程度以及采取的行动方式,生产中常常出现操作者违章作业,甚至管理生产者违章指挥,例如:煤矿井下不实行“一炮三检”导致伤人事故,或者在没有监测瓦斯浓度的情况下,区队长指挥职工进入高瓦斯工作面造成事故等。事故过后,管理事故者在分析违章的原因时,往往会说“违章者缺乏安全规章的自觉性”。自觉性是职工的意志品质,使职工意识到自己行为、目的和意义程度的大小,但由于对行为后果的认识不同,职工即使面临同一个环境也会采取不同的行为方式,这种支配行为能力的形式,主要取决于职工的文化素质,而安全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就是宣传科学的安全生产知识、提高职工的安全技术、安全水平和安全防范能力等,要想职工安全生产不出事故,就得提高文化素质,提高在工作中的执行能力,安全文化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安全生产管理的水平。

第三,安全文化是煤矿安全工作的灵魂,基本核心是“以人为本”,最终目标是防止事故、低御灾害、维护健康。因此要保证人的行为、设施和物态等生产环境的安全,更好的预防事故的发生,就必须从基本素质出发,建立起以“人”为内容的煤矿安全文化新对策和手段,这就是安全文化建设。有了安全文化建设做保障,“我要安全”就会成为职工从事生产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煤矿安全生产才能实现规范化、科学化,才能够有效的控事故的发生,从而实现煤矿安全生产良性循环发展。

第四,知识文化安全,安全无处不在,平禹一矿就是一个例子,由于安全文化的渗入,安全文化氛围浓厚,安全文化创建争先恐后,安全文化排版随处可见,“生命至上、安全为天”的安全理念引人警示,行为规范、景致有序。使该矿安全生产持续稳定发展,连续6个月无事故。

安全生产下煤矿安全 篇6

煤矿安全监管中各参与方存在着的利益冲突和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是导致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信息不对称是指在煤矿生产和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估和监督过程中,因种种原因造成的一部分人占有信息,而另一部分人得不到信息的现象。在现行的监管体制下,监管机构和煤矿企业作为不同的利益主体,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契约关系。作为代理人的煤矿企业通常对煤矿的安全设施状况和安全隐患掌握了较多的信息,而监管机构则处于信息劣势,煤矿企业可以利用信息不对称去欺骗监管机构并从中谋利,具体体现在:获得生产权之前,煤矿企业可能通过隐瞒对自己不利的信息或夸大对自己有利的信息,从蒙蔽监管机构中谋利,即逆向选择问题;在获得生产权之后,不积极履行增加煤矿安全管理投入的协议,而是通过隐藏某些有用的信息为自己捞取好处并损害监管机构的利益,即道德风险问题。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使得监管机构可能低估了煤矿事故的损害程度或高估了预防事故的成本投入,进而影响煤矿企业在执行安全规程、遵章操作等方面的行为。因此,如何设计有效的煤矿安全监管激励机制甄别煤矿企业真实的安全技术信息并使其在安全管理上积极投入,是减少信息不对称进而减少煤矿安全事故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有许多研究者针对各参与方的博弈关系对煤矿安全监管问题进行了研究。胡文国等[1]运用博弈论的方法分析各相关者在生产安全监管中的合作与博弈行为,对我国煤矿生产安全及监管提出了对策建议。方世建等[2]针对小煤矿安全监管问题中由于行为原因而引起的问题,建立监管部门、小煤矿及矿工之间的博弈模型,通过各模型分析得出安全监管的政策建议。王金凤等[3]分析了政府与煤矿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及博弈行为,着重从政府角度研究煤矿安全监管问题,并为煤矿安全管理制度的完善提出建议。余吉安等[4]基于煤矿技术水平和生产成本研究安全投资背后的利益博弈,提出通过安全投资来改善安全监管状况。以上这些研究没有考虑信息不对称因素。针对不对称信息下煤矿企业的安全监管问题,曹庆仁等[5]基于煤矿管理者对生产和安全两方面的道德风险问题,考虑了包括政府、煤矿企业和煤矿管理者的双重多任务委托代理激励机制设计问题。刘广平等[6]从信息对称和信息不对称两个层面建立煤矿集团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博弈模型,通过分析代理成本来促进煤矿代理人努力开展安全管理的激励措施,也仅考虑了道德风险问题。许超等[7]针对我国煤矿安全监管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提出了通过信息搜寻、激励相容和建设高质量的监察队伍发挥外部监督力量,来最大限度的减少信息的不对称,保证监管效率。本文同时考虑煤矿企业由于信息隐瞒导致的逆向选择问题和安全管理投入不积极导致的道德风险问题,研究基于监管机构的视角的安全监管激励机制。本文在将煤矿企业的安全技术水平和安全管理投入分别作为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的不对称信息变量的情形下,探讨监管机构面对拥有信息优势的煤矿企业时的监管合同设计问题,分别考虑混合策略(pooling strategy)和分离策略(separating strategy)的下的合同[8,9],进而分析最优监管合同及信息非对称性对双方策略的影响。

2 问题与模型描述

基于监管机构的视角,探讨煤矿企业安全技术水平不对称条件下煤矿安全监管中具有信息劣势的监管机构如何设计有效的激励合同,以促使煤矿企业透露其真实的安全技术水平并在安全管理方面积极投入,减少信息隐瞒或谎报,进而最大化监管机构效用的问题。为了便于分析和数学简化,不失一般性的做如下的假设:

假设1煤矿企业(代理人)的安全概率P取决于煤矿企业的安全管理投资水平a、安全技术水平k和随机因素ε,即P=1-e-ka+ε,其中ε服从均值为0、方差为σ2的正态分布。监管机构不了解真实的a和k,仅知道k为kH(高技术水平,H类型)和kL(低技术水平,L类型)的概率分别为p和1-p,即pr(k=kH)=p,pr(k=kL)=1-p,且kH≥kL>0,a和k与随机因素ε独立。煤矿企业安全运营时,其收益为M,发生事故时,损失N(可看作被惩罚力度),则煤矿企业总的产出为π=PM-(1-P)N=(M+N)P-N.

假设2作为委托人的监管机构为煤矿企业提供产出分享激励合同s(π)=α+βπ,记为(α,β),其中α为固定支付,β为其分享的产出份额。

假设3监管机构是风险中性,则其期望效用为:

煤矿企业是风险规避的,其效用函数采用负指数函数Um=-e-ρπm表示[10,11],其中πm=s(π)-a为煤矿企业的净收入,ρ为绝对风险厌恶程度,保留效用为-U0,则其对应的确定性等值(certain equivalent)为,则其确定性等值满足下式的个人理性约束IR(individual rationality constraint)[10,11]为

假设4假设参与双方都是完全理性的,最大化各自期望效用。监管机构与煤矿企业间存在不对称信息,除了监管机构不能观察到煤矿企业的安全管理投入,煤矿企业的安全技术水平也属于其私有信息,监管机构只知其概率分布。

假设5以上假设为监管机构和煤矿企业双方的共同知识(Common Knowledge),下标s和m分别代表监管机构(supervision)和煤矿企业(mine enterprises);下标H和L分别表示高技术水平(High)和低技术水平(Low)的煤矿企业;下表p代表混合策略(pooling strategy)的情形;上角标*表示各变量取得最优值情形;并令A=ρσ2(M+N)2,βkL(M+N)>1,E(1/k)=p/kH+(1-p)/kL,E(·)为期望算子。

在合同签订前,监管机构不了家煤矿企业的安全技术水平,存在逆向选择问题;合同签订后,监管机构无法观测煤矿企业真实的安全管理投入水平,因而存在道德风险问题。建立激励机制的目的,一方面是促使煤矿企业自觉的显示真实安全技术信息;另一方面是促使煤矿企业自觉地尽最大努力投入,即监管机构面临如何促使两类不同安全技术水平的煤矿企业透露其真实技术类型并在安全管理积极投入的双目标激励问题。首先给出混合策略下的合同作为基准模型,再考虑分离策略(separating strategy)下的煤矿企业安全监管激励合同并与混合策略进行比较,以期有效指导煤矿企业的安全监管工作。

3 混合合同

本节考虑监管机构对两类不同安全技术水平类型的煤矿企业(H类型和L类型)提供一种激励合同(α,β),称之为混合策略(Pooling)[8,9]。由于不需要考虑煤矿企业安全技术水平类型的不同,因而不涉及逆向选择问题,仅存在因煤矿企业的安全管理投入不可观测而导致的道德风险问题。监管机构提供的激励合同需满足两个条件:首先要让两种不同类型的煤矿企业都接受合同,即满足式(2)煤矿企业个人理性约束IR如式(6)所示;其次煤矿企业将选择使其期望效用最大的投入水平,即满足激励相容约束IC(incentive compatibility constraint)如式(4)和式(5)所示,则针对煤矿企业的合同设计问题可归结为如下规划问题:

由式(4)和式(5),意味着CEH和CEL都是a的凹函数,由于两类煤矿企业选择使其期望效用最大的安全管理投入水平,该投入水平可由上述式(4)和式(5)的IC-H及IC-L约束的一阶最优条件得到

求解上述模型,得到混合策略下的最优激励合同如定理1所示。

定理1混合策略下监管机构提供的最优激励合同(αp*,βp*)满足如下配置(下标p表示混合策略(Pooling)):βp*唯一存在并且由式(8)的三次方程确定:

相应地,最优固定支付为

两类煤矿企业的最优投入分别为

其中,A=ρσ2(M+N)2,βkL(M+N)>1,E(1/k)=p/kH+(1-p)/kL,E(·)为期望算子。

证明根据逆向归纳法,将式(7)的最优投入的一阶等价条件代到两类煤矿企业的目标函数分别得到:

根据kH≥kL并且结合函数1/x+ln[βx(M+N)]/x单调递减可知

于是可忽略式(6)和IR-H约束,式(5)即L类型煤矿企业的IR-L约束为紧约束,根据式(6)得到的α并代入式(3)的目标函数得到

由一阶最优条件Fβ′=-[Aβ3+β/kL-E(1/k)]/β2=0可知最优的βp*满足三次方程Aβ3+β/kL-E(1/k)=0,即β3+β/(AkL)-E(1/k)/A=0成立。

根据三次方程求根公式的卡丹判别法得:Δ=[E(1/k)/2A]2+1/(3AkL)3>0,于是式(8)存在唯一的实根βp*,并且-[Aβ3+β/kL-E(1/k)]在β≥0单调递减,即0≤β≤βp*时,Fβ′>0;β=βp*时,Fβ′=0;β≥βp*时,Fβ′<0,所以F(β)在β≥0时关于β拟凹,于是βp*是唯一存在的。代入式(6)的IR-L约束得到相应的αp*,根据式(7)可求得相应的a*pH和a*pL如式(10)所示。

从式(8)可得,即βp*关于A单调递减,于是风险规避程度ρ、或随机不确定性程度σ2的增加将降低两类煤矿企业的激励程度,这与传统的委托代理理论[10,11]的结论一致。

4 分离合同

监管机构为两种不同类型的煤矿企业提供菜单合同供其选择,并希望两类煤矿企业在选择合同时透露其真实的安全技术类型,而不是隐瞒安全技术信息去选择其他的合同,称之为分离策略(separating)[8,9],这种菜单合同具有自我选择特征,能够实现信息甄别、诱导煤矿企业讲真话的目的。假设sI(π)=αH+βHπ是监管机构希望H类型的煤矿企业选择的合同,记为(αH,βH);sL(π)=αL+βLπ是监管机构希望M类型的煤矿企业选择的合同,记为(αL,βL)。记CEHH和CELL分别表示H类型和L类型煤矿企业如实报告其安色技术水平类型时的确定性等值,CELH表示L类型的煤矿企业谎报其辈全技术水平类型为H时的确定性等值,CEHL表示H类型的煤矿企业谎报其安全技术水平类型为L时的确定性等值。

为了分离两类不同安全技术水平类型煤矿企业,监管机构设计的两类菜单合同还要保证相应类型的煤矿企业选择,也就是说L类型的企业选择合同sH(π)得到的期望效用不高于选择合同sL(π)时的期望效用;反之,H类型的煤矿企业选择合同sL(π)得到的期望效用也不高于选择合同sH(π)时的期望效用。下述模型中的式(16)和式(17)可以实现该约束条件。

监管机构可以通过设计菜单合同(αH,βH)和(αL,βL)来区分不同类型的煤矿企业并激励它们积极投入来最大化其期望效用,该菜单合同可通过求解如下的优化问题得到:

在上述模型中,式(12)及式(13)的IC-H约束和IC-L约束分别表示两种不同安全技术类型的煤矿企业在分离策略下道德风险的IC约束条件;式(14)及式(15)的TC-HL和TC-LH是为区分逆向选择下两类煤矿企业的激励约束TC(truth-telling constraints:激励它们向监管机构透露真实的安全技术类型)[8,9];式(16)的IR-H和IR-L约束表示它们的参与约束。

由可知CEHH和CELL分别是aH和aL的凹函数,所以两类煤矿企业的的最优安全投入水平可由上述式(12)和式(13)中IC-H和IC-L约束的一阶最优条件得

求解上述规划问题,得如下定理2。

定理2监管机构采取分离策略时,最优合同(αH*,βH*)和(αL*,βL*)满足如下配置:

βH*≥βL*,βH*和βL*唯一存在并且分别由式(18)和式(19)确定:

相应地,最优固定支付为

两类煤矿企业的最优投入水平分别为

两类煤矿企业的最优确定性等值分别为

证明将式(17)的两类煤矿企业最优投入的一阶最优等价条件代到两类煤矿企业的相应的目标函数得到:

根据上述4式结合式(14)和式(15)的TC约束条件可知

于是ΔCE=ΔCEH+ΔCEL=(lnβH-lnβL)(1/kL-1/kH)≥0,所以β*H≥β*L成立。

结合kH≥kL和函数1/x+ln[βLx(M+N)]/x单调递减可知

于是可以忽略式(16)和IR-H约束,将式(22)的最优投入水平分别代入式(11)监管机构的目标函数并构造相应的Lagrange函数

其中,λ、μ和γ为约束条件相应的Lagrange乘子,联立,根据KuhnTucker条件可知上述式(16)的IR-L约束为紧约束,于是

并且γ=p+μ>0,假设μ>0,根据Kuhn-Tucker条件,式(15)的TC-LH约束为紧约束,于是γ>0成立,这意味着式(14)的TC-HL约束也为紧约束,于是αH=αL,且βH=βL.这时两类煤矿企业所面临的合约是相同的,即混合合同,而混合合同下,具有不同技术水平的煤矿企业混杂在一起,达不到分离的目的,从而μ>0的假设不成立,所以μ=0,γ=p>0,即式(15)的TC-HL约束为紧约束,于是

将上述αL和αH代入式(11)的目标函数,并联立求解可得式(18)和式(19)。进而求得(αH*,βH*)、(αL*,βL*)、aH*和aL*如式(20)、式(21)和式(22)所示,最后根据最优菜单合同求得两类煤矿企业的最优确定性等值CE*HH和CE*LL.

从式(18)、式(19)可得,即βL*和βH*都关于A单调递减,于是风险规避程度ρ、或随机不确定性程度σ2的增加将降低两类煤矿企业的激励程度,这与定理1、文献[12]、文献[13]以及传统委托代理理论模型[10]的结论一致;由式(18)可知,L类型煤矿企业的安全水平kL以及H类型煤矿企业的比重p对H类型的煤矿企业的激励强度βH*和最优投入都没有影响,只影响其固定支付αH*和最终收益CE*HH.

5 合同分析与刻画

在混合策略和分离策略两种不同情形下,上述两类最优激励合同都有怎样的特点?对两类不同安全水平的煤矿企业的激励效果怎样?安全技术水平不对称对监管机构和两类不同类型的煤矿企业的决策究竟有什么影响?通过下述分析来回答这些问题。

结论1分离策略下的合约有扭曲现象,即L类型的煤矿企业的激励强度βL*和最优投入都关于H类型煤矿企业的比例p单调递减,且当p=0时,βL*=βp*,这说明L类型的激励强度被向下扭曲,且扭曲程度关于H类型的比例p递增;而H类型的煤矿企业的激励强度βH*与其比例p无关;而混合策略下监管机构对两类煤矿企业的最优激励程度以及它们相应的最优投入都关于H类型煤矿企业的比例p单调递减。

证明根据式(19)可知

故βL*关于p单调递减,由式(22)可知,aL*关于βL*单调递增,所以aL*关于p单调递减;可以验证当p=0时,式(19)退化为式(8),即βL*=βp*;由式(8)可知,于是βp*关于p单调递减,结合式(7)中a*pH和a*pL关于βp*单调递增,所以a*pH和a*pL关于p单调递减。

结论1的直观解释为,当行业中高技术水平的煤矿企业所占比重p越大时,为防止低技术水平的煤矿企业鱼目混珠,监管机构将通过降低低技术水平煤矿企业的激励系数来增大对低技术水平煤矿企业合同的扭曲程度。意味着分离策略下随着高技术水平的煤矿企业所占的比例p增加,低技术水平煤矿企业的竞争力被削弱。

结论2对L类型的煤矿企业而言,分离策略和混合策略下的确定性等值都为,但是对H类型的煤矿企业而言,分离策略使其得到额外的的信息租金:

且R关于p递减,这意味着随着H类型煤矿企业的比例p增加,H类型煤矿企业的优势被削弱;R关于kH单调递增,关于kL单调递减,这表明H类型的煤矿企业能力的安全技术水平越高或L类型的煤矿企业安全技术越低(反映了H类型的煤矿企业的安全技术优势,或两类煤矿企业的安全技术差异),H类型煤矿企业获得的信息租金越多,从而期望收益也越大。

证明显然R=lnβL*[1/kL-1/kH]+1/kL+ln(kL(M+N))/kL-1/kH-ln(kH(M+N))/kH,即R关于βL*单调递增,根据结论1可知,βL*关于p单调递减,所以R关于p单调递减。

由可知R关于kH单调递增,关于kL单调递减。

由结论2可以看出,信息租金R关于高技术水平煤矿企业p递减,意味着高技术水平煤矿企业所占比重越大时,监管机构有理由判断与其签约的煤矿企业为高技术水平的可能性也越大,故高技术水平的煤矿企业希望通过信息优势来获取额外的信息租金也就越困难,也就是说,煤矿企业的技术水平信息从原来的私有信息转化为公共信息,它不再具有信息优势,自然也就不再拥有信息租金。

结论3监管机构通过分离策略把两种不同安全技术水平类型的煤矿企业区分开来,对H类型的煤矿企业给予了比混合策略下更强的激励,激励了它付出比混合策略时更多的安全管理投入,而对L类型的煤矿企业给予了比混合策略下更低的激励,所以导致安全管理投入降低,即βH*≥βp*≥βL*;在两种策略下,两类煤矿企业相应的最优安全管理投入满足aH*≥a*pH,aL*≤a*pL,这说明H类型的煤矿企业在分离策略下要比混合策略下在安全管理上投入更多,而L类型的煤矿企业在混合策略下投入更多。

证明定义函数f1(x)=x3+x/(AkH)-1/(AkH);f2(x)=x3+x/(AkL)-E(1/k)/A;f3(x)=x3+x(1/kL-p/kH)/[A(1-p)]-1/(AkL)。显然f1′(x)=3x2+1/(AkH)>0,同理f2′(x)>0,f3′(x)>0,即三个函数都在[0,1]上严格单调递增;可以验证f3(0)<f2(0)<f1(0)<0(显然1/kH<E(1/k)<1/kL);并且0<1=f1(1)<f2(1)<f3(1)。由fi(0)fi(1)<0(i=1,2,3)结合fi(x)严格单调可知,fi(x)=0在[0,1]上存在唯一的实根,与定理1和定理2中βp*,βH*和βL*的存在性和唯一性的结论一致。可验证三函数有唯一的交点(1-p,(1-p)3-p/(AkH)),根据定理2中βH*≥βL*,结合f3(0)<f1(0)<0可知此交点在第四象限,进一步根据上述三个三次函数的图像关系可以证明βH*≥βp*≥βL*,0<1=f1(1)<f2(1)<f3(1)可进一步验证此结论,其中三函数的曲线位置关系如图1所示。由函数ln[kH(M+N)x]/kH单调递增结合βH*≥βp*可知aH*≥a*pH,同理由βp*≥βL*可知aL*≤a*pL成立。

由结论1、结论2、结论3的分析比较可以看出,当监管机构对煤矿企业的安全水平信息不明确时,只能根据其对煤矿企业的安全水平认识的概率分布来甄别信息并确定激励合同,因而与混合策略下所制定的激励合同存在偏差。这表明,获取有关煤矿企业的安全水平信息有助于提高监管机构的决策效果。所以,监管机构应加强与煤矿企业的沟通与合作,及时了解其安全水平,并根据所获得的信息改进激励策略。

结论4菜单合同的有效性:分离策略下的菜单合同是有效的,能够实现信息甄别、自我选择的目的,即在此菜单合同下,两类不同安全技术类型的煤矿企业都不会向监管机构谎报其的真实安全技类型。

证明根据定理2中的菜单合同,对H类型煤矿企业而言,如实报告其安全技术类型信息时的确定性等值为CE*HH(根据式(23)),而谎称自己是L类型煤矿企业时的确定性等值为

与式(14)TC-HL约束为紧约束的结论一致,说明H类型煤矿企业没有谎报自己为L类型煤矿企业的动机。

L类型煤矿企业如实报告自己的能力信息时的确定性等值为(根据式(23)),根据定理2中的菜单合同,当它谎称自己是H类型时的最优确定性等值为

即L类型的煤矿企业也没有隐藏自己的安全技术类型的动机。

所以定理2里关于煤矿企业的真实安全技术水平和安全管理投入信息均为其私有信息时的“双重信息非对称”[8,9,12,13]下的菜单合同是有效的。

结论4表明,监管机构通过激励相容约束可促使两类煤矿企业在安全管理上自觉地投入,减少安全信息隐瞒现象,即分离策略下的激励合同能使两类煤矿企业能够自愿的参与监管机构的规制政策,而不是通过非法违规的方式规避规制政策。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知,建立和完善煤矿企业安全信息公开制度,可减少信息不对称和信息租金,进而可完善我国煤矿企业安全监管体制。

6 算例分析

下面通过一些数值算例来验证本文模型的结论。有关参数设置为:kH=1.5,kL=0.5,,M=2,N=1,ρ=0.33,σ2=0.33,即A=1,根据定理2中式(18)和式(22)可求得βH*=0.628,aH*=0.693。在其他参数不变的情况下,当H类型煤矿企业的比例p在[0,1]范围内变动时,在两种策略下对两类煤矿企业的最优激励强度、最优安全管理投入水平和收益关于H类型煤矿企业的比例p的变化趋势做分析比较,结果如图2、图3、图4所示。

由图2可知,混合策略下两类煤矿企业的激励系数随着H类型煤矿企业的比例p的增加而减小,与结论1的分析一致;分离策略下H类型的激励系数高于混合策略时的情形且与p无关,L类型盟员的激励系数随着比例p递减,即随着H类型煤矿企业所占的比例p增加,L类型盟员的竞争力被削弱。

图3中显示了两种策略下,两类煤矿企业的最优安全投入以及大小关系,即aH*、a*pH、a*pL和aL*关于H类型煤矿企业的比例p的变化趋势,进一步论证了结论3里最优投入的关系。

图4给出了分离策略下H类型煤矿企业的信息租金关于其比例p变化趋势,由图4可知,随着p的增加,H类型煤矿企业的信息租金逐渐减少,其优势被削弱,当p较小时H类型煤矿企业的收益优势明显。

本节算例部分验证了结论1、结论2、结论3、结论4的结论。

7 结束语

本文针对煤矿企业安全监管问题,构建了由监管机构和两类不同安全技术水平的煤矿企业间博弈的理论模型,探讨了当煤矿企业的安全技术水平类型和安全管理投入均为其私有信息而不被监管机构所共知时,监管机构如何设计有效的激励合同诱导煤矿企业透露其真实安全技术类型、激励其提高安全投入并保证自身效用的最优化的双重目标激励合同设计问题。结合激励机制理论和显示原理[10],针对煤矿企业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并存时,为监管机构设计合理的线性分离合同即能有效区分不同煤矿企业的安全技术水平类型,又能促使煤矿企业在安全管理上的积极投入,并进行了最优激励合同的特征刻画,论证了合同的有效性,与相应基准情形做了研究相比。

安全生产下煤矿安全 篇7

煤矿企业做好安全监察工作不仅有利于及时发现和消除煤矿现场的安全隐患, 还能减少煤矿工作中违法行为的产生。在煤矿企业的安全监察工作中, 要合理运用法律手段, 建立健全煤矿工作中的各项安全生产责任制及管理机构, 另外煤矿企业还要尽量加大对煤矿安全的投入, 提高煤矿设备安全和职工的安全意识及技术水平。煤矿企业的安全监察工作有助于煤矿安全生产水平的提高, 煤矿作为煤矿企业的生产主体, 其安全性贯穿于煤矿的所有活动之中。煤矿安全生产活动其实质在于同井下的各种灾害及违规现象作斗争, 这就要求煤矿企业加大对煤矿安全监察的力度, 确保煤矿安全生产。

2 煤矿企业安全监察的思路

我国煤矿的自然地质条件复杂, 煤矿数量多, 并且煤矿工人的素质普遍较低, 煤矿开采的强度和深度比较大, 缺少统一的管理。在煤矿企业安全监察思路中, 应该把监察分为井上和井下两部分。

2.1 井上监察

对于井上部分的监察除了考虑地形地质之外, 最重要的是对于煤矿工作的管理。在煤矿工作的管理中, 首先要加强的是煤矿工人的安全教育, 提高煤矿工人对于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性认识。由于煤矿工人的素质普遍较低, 这就需要加强工人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 以确保煤矿工人在生产中的安全。其次, 还需要提高煤矿工人的技术水平, 煤矿工人的技术水平关系到整体煤矿生产的安全和效率, 工人素质的提高有利于为煤矿安全生产管理提供技术支持。除此之外, 还需要建立健全煤矿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 加大对违规现象的惩罚力度来确保整个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有法可依, 完善安全生产组织机构, 明确各部门人员的责任义务, 权责分明、奖罚有度。

2.2 井下监察

(1) 瓦斯的安全监察。煤矿瓦斯在煤矿中容易导致煤矿工人窒息或产生爆炸, 是煤矿安全监察中最重要的部分。当煤矿瓦斯的浓度、引火源与氧气的浓度达到一定值时, 就会发生爆炸现象。在煤矿企业的安全监察工作中, 要保证煤矿工作地点的通风性, 必要时采用特殊的机械加强通风, 在工作场设置分区通风, 工作面设置独立通风, 对于采空区要及时封闭。对于局部积聚的瓦斯要进行及时的处理, 并对瓦斯的抽放工作进行监督。尤其注意对明火的控制, 避免一切摩擦冲击产生的火花接触到瓦斯区引发爆炸。

(2) 矿井火灾预防安全监察。在对矿井火灾的安全管理工作中, 煤矿企业需要加强火灾预测技术。在实际的工作中, 需要专业技术人员通过对多种具有代表性的煤样的自燃条件进行模拟实验, 针对煤样在低温氧化、加速氧化自热期以及激烈氧化这三个阶段的明确区分灵敏砌体指标。加强火灾宿管检测系统和多参数色谱仪等, 提高火灾预防的实效性和便捷性。

(3) 矿井消防供水选择安全监察。当前的很多煤矿都使用井下消防供水, 其原理在于通过地面上的管道进行连接, 将消防用水引入井下来达到集中消防供水的目的。但是这种供水方法存在着很多的缺陷, 例如井下的管道很长, 矿井的垂直向下很深, 这样会导致井底的水压过大, 缺乏安全保障。因此, 在对矿井消防供水的安全监察上, 利用井下深部地板的水源作为消防用水, 由于井下底板内部有较好的含水层, 在施工中可以采取向下钻水源孔取水, 这样管道所承受的压力比井下消防供水小得多, 另外还可以选择井下疏干水等。

(4) 爆破安全监察。煤矿在开掘的过程中, 爆破是不可避免的工作。在煤矿爆破的安全监察中, 要使得爆破作业严格按照国家的标准使用矿用炸药, 坚决防止过期货劣质炸药的使用。另外, 在爆破工程中, 不能放明炮或者糊炮, 在采用动力电源爆破时, 其炮眼的封泥长度及封填材料一定要按照《煤矿安全规程》进行操作, 防止火灾的发生。

(5) 防止煤尘安全监察。在对煤尘的防止进行安全监察时要注重采用自动化的洒水设施, 将矿井下风流中的岩尘浓度控制在一定限度内, 保证煤矿生产的安全与工人的身体健康。但是由于目前很多煤矿中的煤尘浓度远远高于既定标准, 对于生产管理和思想认识不够重视, 在矿井中有很多的防尘洒水设备是闲置的, 矿井运输中的煤流不均匀。在间歇工作时, 洒水器不能进行流畅工作就会导致水流蔓延影响皮带等设备的正常工作。因此, 在对煤尘进行安全监测时, 要尽量更新设备, 采用自动化的防尘洒水系统, 让洒水器能够自动的进行开启和关闭, 不仅方便科学而且还有利于节水。

3 结语

在煤矿企业中, 煤矿安全监察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动态的管理工作, 要求各部门进行长期的坚持, 要树立“安全高于一切”的工作理念, 坚持贯彻“安全第一、预防第二”的工作方针。在煤矿企业进行安全监察时, 不仅要注意井上加强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和煤矿安全生产技术的提高工作, 还需要切实做好井下的瓦斯安全监察、矿井火灾预防、供水选择、爆破安全以及防止煤尘等工作, 在保持煤矿生产发展的同时, 保障煤矿工作人员的生命健康安全, 实现煤矿企业的长治久安。

参考文献

安全生产下煤矿安全 篇8

关键词:煤矿企业,安全技术培训,安全技术素质

0 引言

随着煤矿企业的良性发展, 外出创业规模的不断扩大, 煤矿企业推行了“科技+素质”的管理模式, 不断更新大型装备, 推进系统优化与装备升级, 同时也对煤矿企业职工的安全技术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企业需要更多的高技能职工在工作实践中及时解决关键技术和工艺操作难题, 企业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高层次技能型人才。

1 职工队伍安全技术素质中存在的问题

(1) 一些职工年龄偏大、文化偏低, 学习力不足, 安全技术素质未达到理想的水平。随着煤炭企业本部资源日趋衰竭, 生产条件复杂, 技术工人流失较多, 补充的新鲜血液相对较少。以当前徐矿集团张集煤矿技术工人为例, 46周岁以上的占技术工人总人数的39.86%, 41~45周岁的占技术工人总人数的26.42%, 36~40周岁的占技术工人总人数的17.50%, 35岁以下的占工人总人数的16.22%。从技术工人的文化程度来看, 大专及以上文化的占技术工人总人数的1.98%, 高中文化的占技术工人总人数的52.02%, 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技术工人总人数的46%。年龄特征和文化程度限制了职工队伍安全技术素质的提高进程。

(2) 部分职工学技术、用技术劲头不足, 对提高自身安全技术素质的重视程度不够。一些职工满足于完成工作任务, “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工作不用心, 在技术钻研上缺少劲头, 似乎技术高低, 技术学好学不好都不影响他们工作, 不影响他们的收入。因此, 对学技术、提高技能素质抱着无所谓的态度。他们上井后往往是聚在一起吃喝消除疲劳, 或是忙于家庭琐事, 愿意挤出时间学习的人不多;单位组织集中学习, 存在着应付现象。

(3) 部分职工未能在工作中充分发挥个人的安全技术优势。部分职工虽然取得了高级工、中级工的技能等级, 但他们重学不重用, 只是把取得技术等级作为获得待遇的一个平台, 学用两层皮, 没有真正在工作中勤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发挥自身的技术优势, 未能充分体现技术工人与非技术工人的差别。

(4) 高级技师、技师的人员总量偏少, 不能满足企业的安全发展需求。技术工人的结构成“金字塔”形, 高级工以上的高技能职工的总体数量较少。近年来创业规模不断扩大、系统优化、装备升级、新质量标准化大力推行、深部开采的即将进行, 都对企业职工的安全技术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企业需要更多的高技能职工在工作实践中及时解决关键技术和工艺操作难题, 企业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高层次技能型人才提高“双效”。

2 煤矿职工安全技术培训的新途径

2.1 积极营造“学技术、用技术”的浓厚氛围

一是整合师资, 因需施教。按照“专业对口、好中选优、突出实践”的原则, 从专业组、基层单位抽调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组成实用技术推广小组, 定期深入井下工作面, 采取面对面讲解、现场示范等形式, 指导工人提高实践操作技能。

二是利用协会, 以点带面。全面推行“培训+协会+单位+职工”教育培训模式, 突出工种特点, 提高实践水平。通过召开现场会、编发简报等形式, 对采掘、通防、机电、车钳铆焊等技术协会的建设情况和取得的成效进行广泛宣传。组织开展“青工拜师学艺”活动, 通过建立“一帮多”帮扶对子, 带动广大青工学技术、用技术, 引导全矿职工参与协会建设。努力营造学技术、用技术、比技术、钻技术、崇尚技术的浓厚氛围。

三是选取个例, 形成专题。采取录像的形式对一些操作技能进行展示, 努力增强学以致用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把一些典型的操作技能制成课件或采用经验交流会等方式加大宣传, 形成舆论导向。

四是加大投入, 强化帮扶。对于技术传、帮、带中取得明显成效的制定并落实相应的奖励制度。对于技术创新项目加大扶持力度, 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 努力提高创新项目的成活率和新技术的应用效益。

五是搭建平台, 以学促用。成立专家组, 以网络平台为依托, 建立煤矿安全技术服务平台, 充分发挥信息采集发布、网上授课释疑、视频下载等综合功能, 大力推行实用技术, 努力解决安全生产发展中的技术难题。利用职工活动、安全活动开展多媒体小课堂教育培训活动, 职能部门按采、掘、机、运、通专业制作短小精悍、可操作性强的课件供各单位使用。

2.2 努力提供“学技术、用技术”的各种保障

一是提供思想保障。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引导作用, 让职工充分认识到学技术、提高业务技能不仅对保证自己的安全生产、提高工作效率有重要作用, 而且对自己的晋升晋级、施展自己的才华、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也有现实意义。充分调动技校生、派遣工学技术、用技术的积极性, 引导他们尽快克服自身的弱点, 把他们培养成为单位的生产骨干力量。在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同时, 要通过经常性的思想工作、人性化的管理为企业留人。

二是提供制度保障。首先, 建立集中学习制度, 保证职工技能学习的时间。每月可以利用集休的最后一天组织职工集中进行培训学习, 这样职工既有时间、又有精力投入到安全技术的学习中去。其次, 建立技能培训考评制度, 保证职工技能学习的效果。对组织的技能培训, 可以通过对教学目标的检查来考评培训的效果, 根据考评结果进行奖惩。再次, 建立技能津贴考核制度, 保证职工学以致用。可以适当地对技能津贴进行二次分配, 形成“懂得多、干得多、奖得多”的良好机制。建立技能人才储备制度, 保证企业发展需求。对一些重要工种的技能人才进行储备, 鼓励不在这些岗位上的职工取证, 以便在企业需要的时候能够及时补充到位。另外, 建立兼职教师挂职制度, 保证技能培训的师资。兼职教师每人一月作为专职教师使用, 由培训部门进行管理, 对相应的工种进行安全技能培训。

三是提供经济保障。一方面由企业支付技能津贴费用, 另一方面可以考虑扩大技术工人季度技能津贴范围。对爆破工、采掘电钳工等稀缺岗位实施特殊津贴;同时对技术作用发挥突出的, 要及时给予重奖。建立协会基金, 用于技术革新方面。

四是提供人员保障。加大新工人的招工力度, 为企业及时补充新生力量, 多招高职技校生, 确保职工队伍年青化、技能化。

2.3 大力铺就“用技术、比技术”的成就舞台

一是每半年召开一次“应用技术”交流会。让职工互相交流工作现场中用技术服务安全生产、为企业节约资源、提高劳动效率、增创效益的好做法, 让职工的应用技术在企业各项工作中广泛地产生作用。

二是定期分工种组织技能型技术比武。突出实践操作的考核, 邀请相关人员为裁判, 按照大赛的标准进行考评, 评出名次, 并对比武优胜者加大奖励、鼓励力度, 激励员工加强学习, 提高技能, 营造学技术、提高技能光荣的氛围。

三是积极组织等级工的鉴定工作。等级工鉴定申报必须经基层单位同意, 对那些学用两层皮的人员可由单位提出延期申报。

3 结语

安全生产下煤矿安全 篇9

一 提高煤矿企业职工素质, 强化安全素质培训的必要性

煤矿市场竞争中出现的职工不适应, 其实质是职工素质的不适应, 制约安全生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也是职工的素质问题。

1. 技术创新客观上要求职工队伍具备高素质

近年来, 随着煤矿企业全面发展, 新技术、新设备的广泛应用, 新措施、新规章的全面实施, 新科技与新知识的含量不断加大, 知识的老化过程加快, 职工素质与岗位不适应的矛盾日益尖锐。而重视教育、强化职工素质, 则是缓解这一矛盾的唯一途径。

2. 企业改革的纵深发展强烈要求职工素质的同步提升

随着煤矿跨越式发展目标的提出, 煤矿管理体制的改革已进入实质性阶段, 煤矿行业已迈向安全高效的轨道, 减员提效、分流再就业工程进一步展开, 职工的素质决定了职工保岗与竞岗的成败。

二 煤矿企业职工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

1. 对职工安全教育的重要意义缺乏足够的认识

由于安全教育效果的潜在性和长期性, 许多领导虽能从根本上认识到安全教育对安全生产的重要作用, 但在实际生产中一旦出现工学矛盾, 就重生产轻培训, 以生产任务紧为由不参加培训, 或派队里闲杂人员参加培训, 出现“冒名顶替培训”“重复培训”等现象, 应付培训部门下达的培训任务。这就造成了该参加培训人员没有得到培训, 不该培训的人员参加了培训, 严重地浪费了教育资源。同时由于煤矿生产一线大多采用季节工和轮换工的形式, 这部分人短期意识强, 只看到眼前利益, 不考虑长远利益, 长期下去, 将影响企业的改革和发展。

2. 职工的安全意识淡薄

一部分职工安全意识淡薄, 对安全教育兴趣不大, 学习缺乏积极性、主动性, 参加安全学习, 也是慑于行政命令、罚款等。职工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听课, 往往是讲课的人讲得口干舌燥, 而听者却在下面开小会、睡觉。考试是为了拿到上岗证, 应付有关部门的检查。有的职工认为完不成生产任务, 工资没保证, 再培训也没用等。

职工安全意识淡薄的另一突出表现就是“三违”。他们认为“违章作业不一定出事故, 按章作业事故不一定不出”。严重缺乏集体主义观念和主人翁责任意识, 在工作上图舒服, 在技能上安于现状, 这种惰性和陈旧思想互相影响、感染, 影响了职工素质的提高。

3. 安全教育形式单一, 针对性不强

培训是提高职工素质的主要手段, 煤矿企业安全技术培训时间一般较短, 但要求掌握的内容比较多。包括安全法规、安全技术知识、安全生产新技术、抢险救灾以及自救知识等, 缺乏强化培训质量的积极能动性、实效性措施, 在计划安排、师资配备、教材选编、组织实施及质量考核等重要环节疏于管理或流于形式, 导致职工培训质量低、效果差。目前职工安全教育以课堂教学为主, 但教材理论性强, 与井下生产实际联系不大, 实际操作性不强, 对生产实际指导意义不大。这也是造成职工参加安全教育积极性不高的原因。有的单位虽然建立了周二、周五安全学习制度, 但区队培训一般不分工种, 同时授课, 缺乏针对性;加之职工下班后劳累, 有厌学情绪, 心不在焉。安全知识竞答和安全演讲等活动参与人数有限, 覆盖面小, 教育效果不佳。

三 提高职工安全素质的对策

1. 转变领导的教育观念, 是提高职工素质的前提

领导是企业的管理者和决策者,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 领导的观念就是企业的观念, 提高职工素质, 从转变领导者的教育观念做起。企业领导必须切实转变教育观念, 牢固树立教育优先发展的大局观念, 把提高职工素质作为企业发展的一项基本策略来贯彻执行, 使职工教育有一个常抓不懈的驱动力。

2. 开展理想信念教育, 是提高职工素质的基础

第一, 坚持对职工进行局情、矿情教育, 引导职工树立共同理想信念, 如举办多种形式的演讲比赛, 组建一些宣讲团, 深入到班组一线宣传鼓动, 把干部职工的思想统一到发展上来, 使全局上下形成目标一致、坚定不移地推进发展的良好氛围, 干部职工的思维方式、价值准则、进取方向和职业规范都会取得长足的进步, 职工思想素质也将得到一定的提高。

第二, 坚持开展学习、学习、再学习活动, 不断提高职工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 对培育知识化职工, 提高企业竞争力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通过职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 营造一个终身学习的良好氛围, 让职工群众确立新的学习理念, 即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素质。

3. 开展课堂教学与技巧操作培训重在创新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职工队伍, 不仅要在教学课堂上开展创新教学、讲授必要的理论知识, 而且员工要在生产实践中理论联系实际, 掌握必要的基础技巧, 运用所学知识, 开展管理创新和技巧创新。

3. 教学质量低下

在贫困山区, 由于严重缺乏合格的师资和基本的教学条件, 教学质量较低。学生想在学业上获得成功, 往往需比城市学生付出更多的努力, 由此引起心理上的不平衡。即使他们刻苦用功, 勤奋学习, 每年通过国家高考上线的贫困山区学生的比例也极少。调查结果表明, 有许多贫困地区近十年没有考上一个大学生, 而乡小学每年毕业的几十名小学生, 也仅只达到脱盲标准而已。长期以往, 由此而逐渐形成的不良心理只能是缺少见识、缺乏魄力, 更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 结束语

性格不是遗传的结果, 而是在客观事物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 性格还反映了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对一个人所给予的影响。通过调查讨论得出:由于历史、地理、政治、经济等因素造成了社会的不平衡发展, 形成了贫困地区。而经济的不发达, 制约和影响最大的是人的发展。他们处在狭隘自私、经济落后、愚昧和野蛮交织的社会环境中, 缺少必要的文化氛围的熏陶以及现代信息的交流, 因此相对于城市学生, 他们知识面较窄, 缺乏自信心, 自卑感较强, 从而影响到他们后天的创造性, 形成了贫困山区孩子特有的个性心理特征。

另外, 贫困是一切落后的根源, 它扼杀了这些地区青少年许多美好的憧憬和希望, 残酷的现实在他们心灵上烙下了难以抹去的痕迹。在漫长却又短暂的心理成熟过程中, 由于贫困带来的沉重心理负荷, 是形成贫困地区学生自卑内向、自信心差、听天由命、安于现状等不良个性心理品质的重要因素。当然, 贫困山区的学生与城市学生相比, 固然有着许多不良个性心理特征, 但在他们身上也有良好的心理品质, 如诚实、谦虚、坚韧等, 这些有待于做进一步的研究。

摘要:做好职工的安全技术培训, 努力提高煤矿职工队伍的安全素质, 是实现煤矿安全生产的根本。企业职工的安全素质决定着企业的发展, 企业的培训工作是提升职工安全素质的保证, 企业培训的关键是实践与创新。在现代企业职工培训中, 树立新的理念, 强化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决定了企业的发展方向。

安全生产下煤矿安全 篇10

关键词:煤矿;安全;地质测量;掘进作业;坍塌事故

中图分类号:TD1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5)24-0168-02

我国煤矿行业已经发展得非常成熟,各项工艺控制技术已经达到世界领先的水平,在陕西内蒙交界的神府煤炭已经建成了带三代绿色矿井,矿井的能力均达千万吨级、陕西的彬长公司建成了无人的自动化工作面,地面控制井下的所有设备的运转。然而,近年来在老矿区煤炭资源日益枯竭、开采条件不利的背景下,地下煤矿开采逐渐向技术要求尖端化、生产作业困难化发展,这就使得地下煤矿开采在作业过程中存在着不可预测性,也使得当前的煤矿开采作业存在有巨大的风险与事故隐患。

1 地下煤矿开采作业事故隐患类型及其发生原因

新中国以来,我国地下煤矿开采作业中,常出现的地质事故类型主要有冒顶片帮、坍塌等,造成事故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开采作业方式的问题,如部分煤矿采用的掘进作业依然是大负荷不受限的爆破、冲击破碎作业等;有安全防护不足的问题,如部分煤矿地下掘进和回采作业中缺乏足够的支护作业或支护强度不够;再有就是地下地质条件勘测不准的问题,由于勘测数据的失误导致地下开采作业缺乏对坍塌事故的防护控制技术手段,导致事故的频发。

2 地质勘测对地下煤矿生产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2.1 地质勘测对煤矿安全生产的作用

地下煤矿的地质勘测一方面能够大致的确定煤矿矿脉的走向、标高、储量等数据,帮助煤矿生产确定合适的资金投入,特别是对于部分地质条件相对恶劣的地下煤炭资源,准确的地质勘测能够为是否有价值进行投资生产提供专业的技术支撑。

另一方面,地质勘测数据能够为地下煤矿生产方式的选择提供最有利的技术支撑。如地下河流的分布、地下地质岩层岩性、断裂层构造以及走向等地质信息的收集能够直观的为考量煤矿生产是否选用爆破作业、选用多大量的爆破作业、在什么区域进行爆破作业提供技术参考,从而保证生产作业的可行性与可靠性。

2.2 地质勘测对煤矿安全的作用

下文主要分地下煤矿开采设计、地下开采进行、地下开采完结三方面讨论地质勘测数据对煤矿安全的影响。

2.2.1 地下煤矿开采设计阶段

地质勘测数据的不准确对煤矿生产的安全与持续性是极大的威胁,这是由于基于地质勘测数据而进行的地下煤矿生产方案设计与安全设施设计会在与实际生产情况不符合的情况下引发安全设施设计失灵等后果,最终导致可怕的地质事故。

如对地下河流标高与流向、区域岩性、断裂带构造的勘测数据的不准确有可能在实际的生产作业过程中由于大量爆破作业的冲击下导致地下河流的改向,或者造成地下岩层间发生细微的错动而导致巷道内渗水,在长期水流的侵蚀作用下巷道两侧及顶部岩层自然脱落,引发冒顶片帮事故,而随着岩层脱落的扩大,加之地下结构随着开采作业的进行而引发的局部应力失衡极容易导致大范围地质坍塌事故的发生。

2.2.2 地下煤矿开采阶段

在地下煤矿开采作业中必然会由于生产作业的进行而导致局部区域内的地质结构发生重大的变化,特别是掘进作业和回采作业中,大范围、高强度的作业极大地破坏了原本相对完整的地质结构,使得地质结构内部应力发生较大的跃变,原有平衡被打破。尤其在地下局部区域内存在有地下河流或岩间含水量较大的矿区,会由于地下水流的侵蚀而加剧了区域内地质结构内部应力的失衡,造成地质条件发生较大的变化。如地下河流的改道、断裂带的位移、整体地质结构的下陷等。在新的较为平稳、结实的内部应力平衡形成前,地下开采作业实际上处于极大的地质坍塌事故风险隐患中,而此时对煤矿地质条件的监控勘测数据就成为了保障煤矿地下结构稳定性的关键所在,及时发现结构异动区域并立即为新的防护措施的采取提供足够的技术参考,从而保证了煤矿的生产安全条件。

特别是在当前煤矿地下开采作业中依然大范围的采用爆破、破碎冲击等大负荷、高频次作业,极容易破坏在煤炭开采时已经遭受过部分破坏的地质结构稳定性,从而导致大量土石在未受到足够强度的支护下导致滑脱甚而发生大范围的坍塌事故。因而在进行掘进及回采等危险性较大作业时的地质数据监测对煤矿安全生产是极为有必要的。

2.2.3 地下煤矿开采终止阶段

开采作业完结后形成的巨大采空区的安全控制一直是当前煤矿生产的难点所在。而事实上当前很多煤矿发生地表塌陷或大范围巷道坍塌事故均是由于对采空区的安全防护和实时监控不足而导致的。如某地地下煤矿采空区设计采用木方及土石做基础支护,但由于连日的降水导致采空区渗漏入大量的雨水,在水流的侵蚀作用下采空区发生塌陷,从而引起了大范围的地下巷道坍塌,虽然没有造成大的人员伤亡事故但却使得地下煤矿的生产秩序遭受到了巨大的影响。而对采空区实施的地质监测如采空区标高、范围、周边岩层位移偏移量等数据的监控则为第一时间处理采空区的坍塌事故隐患提供了参考资料,也同时为煤矿的生产工作提供了一层坚实的保证。

3 当前地下煤矿地质勘测中存在的问题与注意事项

客观来说,当前条件下地下煤矿地质勘测精确数据的获得是非常困难的。一是在当前煤炭资源日益枯竭的前提下,煤矿开采不得不转向大深度、高地质复杂度的区域进行,而在设计之初的地质勘测对于过深地区、过复杂地质区域的地质勘测往往存在有部分的误差;二是在大量高负荷冲击作业的影响下往往会导致地下地质结构发生意料之外的异变从而导致需要一定周期和工作量进行的地质监测数据无法满足实际的生产需要,从而导致地下煤矿地质坍塌事故的发生。因此,在进行地下煤矿地质勘测中时需要着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3.1 保证地质勘测数据的准确性

地质勘测数据的准确性是设计、生产控制、采空区控制的关键所在,在缺乏足够详实、准确、科学的数据作为支撑而进行的任何地下采矿作业行为均是存在有巨大安全隐患的。

3.2 保证地质勘测的频次适宜性

由于地质勘测作业的工程量较大,导致矿区范围内一次详实的地质勘测需要有较长的周期,从而使得即时的地质监测工作存在有巨大的困难和不可实现性。而周期范围内的作业则由于临时异变的发生而导致监测的勘测数据出现较大的偏差,因此在进行地质勘测监测时应该以重点区域、重点参数的勘测作为出发点,以满足最重要数据的勘测频次适宜性为地质勘测监测的重点所在。如地下河流流向、地下岩层含水量、巷道位移等。因此,煤矿生产作业前的地质勘测中,要将所需要即时监测的地质数据进行梳理和分类,从而确定优先次序,提高工作效率。

除此以外,还要注意对地质监测数据异常发生时安全技术措施落实的及时性。对地质勘测中发现的地质结构异变,如果没有及时的安全措施落实,往往会导致事故的发生。如巷道内含水量的增加则必然会引起巷道两侧岩体受流水侵蚀下脱落现象加剧,从而导致大范围的冒顶片帮和坍塌事故隐患,而如果没有足够可靠的支护措施的落实,那么坍塌事故的发生便不存在可能与不可能的问题,而只是时间的问题了。

参考文献:

[1] 李峰敏.浅谈煤矿安全生产过程煤矿地质测量的作用[J].河南科技,2014,(1).

[2] 赵锐锋,刘巨新.新时期煤矿地质测量的重要性及其对策探讨[J].科技风,2014,(17).

[3] 田鹏飞.浅谈煤矿安全生产过程中煤矿地质测量的作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5,(2).

[4] 怀瑞丰.浅谈煤矿地质测量工作的价值与重要[J].科技与企业,2015,(3).

安全生产下煤矿安全 篇11

根据相关媒体以及数据资料显示, 水灾害事故一直都是煤矿发生频率最高最难防止的事故之一, 从1980年开始计算, 全国总共有400多个煤矿工人因为水灾害事故的发生而被淹死在矿井中, 同时水灾害事故所带来的经济损失高达500多亿, 因此在新形势下提高煤矿防治水安全保障体系的创建与应用是一项必须要引起高度重视的工作。

1新形势之下煤矿水灾害事故发生的原因展开分析研究

第一, 煤矿管理工作人员对煤矿的防止水安全并没有给予一定的重视, 没有相应的保护意识, 煤矿防治水设备基本上都是流于形式, 没有教导煤矿设计工作人员如何使用, 或者是对于已经损坏了的设备并没有及时展开维修工作, 由此对一线煤矿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第二, 开展煤矿挖掘工作之前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前期没有对周围的环境条件展开勘察工作, 水文地质条件没有详细的了解清楚, 致使工作开展没有坚实的基础。第三, 一线工作人员对于防治水的工作没有严格落实到位, 相关数据显示, 从2000年一直到2010年间所出现的水灾害中, 高达95%的比重显示着因为矿工的不作为而直接导致了本次事故灾害的发生, 也有20%的工作人员因为没有水灾害防止意识, 而违反了相关的规章制度, 扩大了灾害, 70%的原因是因为管理方面不够完善, 15%的原因应该归咎于设计人员在防治水保障体系中存在着一些缺陷和不足。

2新形势下煤矿防治水安全保障体系的创建与应用

新形势下煤矿防治水安全保障体系的创建和运用需要管理制度的改进, 技术的提高, 一线工人提高安全保护意识得等, 只有大家共同努力, 才能防止水灾害意外事故的发生, 减少损失。

(1) 提前进行防范同时从根源上进行治理。一线矿工在开采煤矿的操作过程中, 务必要重视对于防治水设备的使用办法, 使得防止工作能够落到实处。新形势下煤矿防治水安全保障体系的创建与应用一定要和实际情况相符合, 因地制宜, 同时还要能够符合煤矿行业标准以及国家的政策法规要求, 一定要高标准严要求的创建煤矿防治水安全保障体系, 同时要严格进行监督, 对于出现的缺陷和潜在威胁需要及时的督促进行修改完善, 从而使得煤矿防治水保障体系的质量得到有效的保障。并且要能够要按照气候条件的变化随时对煤矿的水质以及地质状况进行勘测, 一旦发现防治水保障系统出现任何的漏洞, 就需要及时的对其进行修改和完善。

(2) 重视防治水安全工作。煤矿企业管理工作人员需要需要对防治水保障体系的建设加强重视程度, 严加管理, 组建一支高效防治水工作管理以及探测的队伍, 将安全防治工作落到实处, 完成工作任务, 为一线施工开采矿工的生命安全提供相应的保障。

(3) 对开展潜在隐患排查工作。高层管理人员要制定出严格的管理制度, 定期对煤矿开采工作环境进行检查, 对防治水保障体系的建设进行监督, 使得工作的开展都在可以掌控的范围之内, 不至于偏离预期。同时对于煤矿可能存在的潜在隐患要进行排查, 不能因为没有出现过水灾害就过度乐观, 需要专业防治水技术人员展开工作, 主要内容具体有以下几点:第一, 防治水安全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否已经落实;第二, 煤矿水质情况以及相关数据是否明确进行记录;第三, 煤矿的警戒线以及探水线是否标注清楚;第四, 一线工作人员的工作环境是否在积水区内, 是否安全;第五, 根据本月的防治水状况来对下一个月的防治水工作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

(4) 对水灾害事故进行准确及时的预测估计。新形势下煤矿的防治水安全保障体系创建的重点就是要能够对于水灾害事故的发生提前进行预防, 相关管理人员以及探测技术人员需要根据各项指标以及经验对水灾害发生提前进行准确预测, 从而降低事故发生时的所带来的巨大损失以及人员伤亡。具体来讲, 就是要设定出积水警戒线, 对周围气压环境能够反应敏感。同时因为钻孔对地质条件以及气候条件反应过度敏感, 有时会出现探测不真实的状况, 这会对相关人员形成一种误导, 需要及时反复的对周边环境进行检查, 调整整体水灾害防治体系方案。

3提高煤矿防治水安全工作的建议

(1) 煤矿管理人员需要从自身做起, 提高防治水安全意识, 对保障体系的建设加强重视, 引导全体工作人员上下一心, 组建高效团队, 配备经验丰富的保障体系工作人员, 同时面对灾害事故能够不慌张从容指挥大家共同面对。

(2) 设立专门的检查小组, 制定出严格的奖惩制度, 随时对防治水安全的各种设施设备进行检查抽查, 对于质量不过关的产品将责任追究到个人, 严禁出现设备质量问题。同时对于一些陈旧过时的机械设备进行及时的采取维修或者是更新措施。

(3) 对于相关技术人员需要其具有接受新鲜事物的意识, 对煤矿防治水工作中出现的各种较为先进新鲜的技术要敢于尝试接受, 综合处理, 对于一些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科学防治水措施要抱着学习的贪渎, 不能够固步自封, 停滞不前。

4结语

煤矿水灾害事故的频频发生, 不仅仅给国家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同时更造成了不可挽回的人员伤亡, 因此, 在新形势之下创建矿防治水安全保障体系具有重大价值和意义, 它需要管理人员的科学管理, 技术人员的科学技术, 施工人员的认真态度等等, 只有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 才能够在新形势之下打造出一个合理有效的防治水安全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1]王爱民.现阶段煤矿防治水工作现状及应对措施[J].科技与企业, 2012 (13) .

[2]郭开文.煤矿防治水工作中勘探方法的综合运用[J].内蒙古煤炭经济, 2012 (11) .

上一篇:学校生活满意度下一篇:生态型语文课堂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