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生态课堂构建研究

2024-09-07

德育生态课堂构建研究(精选10篇)

德育生态课堂构建研究 篇1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 社会对艺术类创造性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 导致教育界对美术课程的重视度日益加深。具体到高中美术课程, 为了让课程更富成效, 让学生学有所获, 教师们开始尝试从不同的视角来研究、审视美术教育以求达到最佳效果。而从生态学的角度与美术学科相结合, 越来越受到学生欢迎, 成为美术教育的新型方法之一。构建美术生态课堂, 即指在美术教师、学生及环境之间形成一种动态性、平衡性的且能互相制约、共同促进的关系。美术是一门具有浓郁的人文气息与艺术特色的课程, 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重要课程, 它对熏陶学生情感、体验艺术价值、深化审美能力、了解历史文化方面有重要的意义。教师在构建生态课堂过程中, 要考虑到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发展他们不同的美术能力, 注重可行性, 满足学生潜力的需求。

一、构建高中美术生态课堂的教室环境

美术的重要特征之一在于视觉性强烈, 故而教师在授课中, 应训练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 让他们对古典名画、艺术作品具备一定层次的欣赏、评价、甄别能力, 从而从多方面开阔视野, 提高修养水平。如果课堂的客观环境能烘托出艺术气氛, 就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例如, 在整体的环境布置上, 学校有专门的美术教室, 教室墙面上有一些绘画作品, 角落处有绿色植物和一些人体雕塑作品相搭配, 这种绿意盎然的景色, 让学生一踏入教室的瞬间便能在视觉上感受到丰富的艺术气息。教室的颜色设计也要考虑学生的身心需求。科学研究表明:红色刺激人的神经, 带来兴奋感;紫色给人神秘感, 可能会压抑人的情感;黄色明度最大, 对人的神经、消化系统有刺激作用;绿色会让人感觉宁静。可以将各种颜色合理搭配, 整体风格追求让学生感到放松。在座位编排上, 可采用桌椅围圈的形式, 去掉讲台, 在无形中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 也有利于学生之间进行思想交流。在教室光度与温度的调解中, 应尽量使用自然光线, 并配备优质的隔光窗帘, 目的是适合多媒体的应用, 室内温度调控在人体最适宜的范围。如此一来, 生态环境构建之基础便完成了。

二、在生态课堂中构建和谐自然的师生关系

众所周知, 高中阶段学生的压力非常大。由于受高考压力的影响, 有些教师对学生的要求几乎是苛刻的。为了能压制住学生, 他们总是摆出一副很强势的姿态, 让学生在学习中对教师唯唯诺诺, 以确立自己在课堂教育中的威信。高中生正处于青春叛逆期, 在教师这种强势的重压之下, 他们的心理会受到一定的负面影响, 会让他们在畏惧中与教师逐渐产生距离, 以致师生间的信任度降低。教师在课堂授课的过程中, 不应该对学生全盘灌输知识, 而是在学生探究未知的道路上给予一些引导或建议, 允许学生发表不同观点, 特别是一些创新性的观念要及时给予鼓励, 让师生之间能够平等、自由对话。例如, 教师在给学生讲述艺术鉴赏方面的内容时, 很多学生的观点与教师产生了差异, 特别是对关于抽象画的理解, 学生不明白为什么高加索的画作看似随意创作, 却价值极高, 甚至影响着人文绘画的发展进程。在学生看来, 自己如果有一些美术功底, 也能画出来, 甚至比高加索所表现的色彩更丰富。对于学生的这种疑问, 教师用引导的方式来揭开他们心中的谜团。首先, 让学生了解高加索的平生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然后, 通过进一步分析让学生明白:高加索作品的价值之所以很高在于他的创作思想, 而这种思想开创了绘画史的新时代, 因为这种表现能力与科学技术发展密切相关, 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变迁等。这样, 学生才若有所思, 逐渐认同了高加索的作品。

三、采用提问与启发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在高中课堂上, 对于教师而言, 提问是很复杂的艺术。一个好的提问, 可以引发学生的广泛思考, 并形成自己的创见。在构建美术生态课堂的过程中, 不应该采取封闭式提问, 而是多多采用开放式提问, 让答案不统一、不唯一, 言之有理即可, 让学生形成不同的见解。启发式教学, 是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依据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 引导学生自觉掌握知识的教学方法。在美术课上, 教师注重的不是传授给学生多少知识, 而是要尽可能地给予学生体验、发现问题的机会。例如, 在美术设计与工艺系列的教学中, 可采用多媒体教学。首先, 给学生展示一些世界著名设计师所设计的高质量作品, 在欣赏过程中, 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展示完毕, 教师提出一系列问题, 启发学生们从不同角度来分析、评价作品。在教师的逐渐引导下, 学生的思维渐渐加深, 并慢慢建立一种设计思维, 他们逐渐意识到生活中小细节的作用。这样, 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就会找到切入点, 再想办法用设计思维将其完善。当然, 教师也要不时与学生进行互动, 教师与学生在互动过程中形成互相配合、交流的关系, 这样才能不断刺激学生去主动思考问题, 回答问题。

摘要:构建高中美术生态课堂, 可以提升美术教学效率, 促进学生美术能力的发展, 进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从构建美术生态课堂的教室环境、构建和谐自然的师生关系、采用提问与启发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三方面入手, 研究构建高中美术生态课堂的办法。

关键词:高中美术,生态课堂,新视角,构建

参考文献

[1]杜召凤.生态课堂的构建[D].华东师范大学, 2010.

[2]刘宏武.新课程的教学方法选择[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9.

德育生态课堂构建研究 篇2

关键词:德育;绿色生态模式;和美课堂

德育课堂是学生提升思想道德水平的重要场所,将直接决定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对学生的成长构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德育课堂,要抓住精髓,抓准命脉,唱响主旋律。平常的德育课堂,可“润物细无声”,也可轰轰烈烈;需滋养五彩斑斓的百花,也需五彩缤纷;要朴实无华,也要在实在中绽放精彩。德育呼唤绿色,绿色应植根课堂,这要依靠全体德育教师和学生的积极参与、体验、感悟,才能收到实效。

一、尽量把参与的时间还给学生

(一)教师要少讲精讲。

许多教师课前煞费苦心,查阅大量资料,课上滔滔不绝,十分卖力,总以为讲全了才安慰。但结果往往是:教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却听得昏昏欲睡。其实问题不在学生,而在教师。美国国家教育实验中心发布实验报告:教师讲授24小时后,知识的巩固率是5%,学生自己阅读24小时后,知识的巩固率是20%,有多种感官刺激如多媒体所得的知识,24小时后知识的巩固率是30%,用讨论、交流所得的知识,24小时后知识的巩固率是50%。所以要提高课堂效率,教师要摆脱大讲特讲的束缚,采取学生乐意接受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领情”。

新课程标准衡量教师的教学质量,不是以教师教了多少,而是以学生学了多少作为标准。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从学生的需要和实际出发,改变教学观念,教师把课堂上讲的时间节省下来,留给学生去参与、探索和思考。对于学生已经会或一看就会的知识,就不要去讲了,要多释放学生的潜在能量,多发展学生的能力。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又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一节课可以讲10—15分钟,剩下的30—35分钟让学生去看、去听、去说、去查、去做、去讨论交流。

教师要把参与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大胆尝试。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中职生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有个人见解,极具个性。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教师则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服务者、指导者,在学生回答问题,表达自己的看法时,老师要注重启发和引导,少一份指责,多一份鼓励,少一些否定,多一些肯定。让课堂变成学生学习的乐园,变成学生们的快乐大本营。

(二)教师要让课堂成为“舞台”,让学生成为“明星”。

个别少数人的参与,终会使大多数人成了看客和听众,所以,全体成员的参与,才是真正的参与。教师要有意识、有目的地让学生广泛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如让学生去演小品、朗读、演讲、接受采访等,参与讨论、辩论、调查、探索、游戏、实践,在课堂上尽情地展示自己的思想、情感世界和道德行为。学生以“发现者”的身份亲身参与、充分展示,使心灵有触动,使情绪有感染,在情感上有体验。学生全员、全面、全程参与的活动,才是最佳的学习。

在学习《哲学与人生》的《意志责任》一课中,笔者为了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自觉的责任,特别设计了全体学生参与的四大活动──访谈式讨论、淘宝式调查问卷、捏冰大PK、分角色朗读。通过学生参与喜闻乐见的活动,形成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的教学格局,让课堂变成了一潭活水。

二、把体验的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尝试与实践中体验和创新

体验是针对情感而言的,体验的不断积累会量变为情感的丰富与升华。在以人为本,关注人的成长的教育中,德育课程的核心目标就是通过教学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弥漫着情感的德育活动过程中,获得体验,丰富情感,当情感体验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便会上升为审美情趣,最终通过“审美”达到“育人”的目的。

体验是在参与的过程中实现的,没有参与就谈不上体验,尤其是德育情感体验。学生在听赏、表现、创造等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接触德育的同时,情感得以熏陶、学习的过程,便是情感体验的过程。因此,要根据课程、课堂和学生的实际让学生多体验,才能多感悟。

在《意志责任》教学中,笔者从以下四方面,让学生充分体验:

1. 设境激情。“设境”就是设置与本课内容相适应的情境,“激情”就是激发学生的情感。设境的手段有很多,可以讲故事,可以挂图片,播视频等。适当的设境可以营造与课程相宜的气氛,让学生收获好的德育效果。在课的开头,笔者用达人刘伟的事例视频,三次分别从钢琴演奏、感动中国颁奖和故事讲述三角度播放,震撼地给学生树立了一个意志坚强的活生生的德育榜样。

2. 捏冰入情。为了锻炼学生的意志,笔者给学生安排了一个捏冰的实践活动。要求学生用力手捏一块冻得结结实实的冰块。看谁坚持时间长久。学生完全融入并陶醉在捏冰的情境之中,忘记了此时此刻是在课堂之上了。

3. 朗读悟情。在增强青年责任感的教学中,笔者安排了《少年中国说》的男女分角色朗读。为了让学生体验更深,使朗读效果更好,还用《第一交响序曲》来配乐,令学生激情燃烧。

4. 赏联陶情。在最后,笔者采用一副对联“强意志插理想翅膀,担责任竞中山风流”,横批“乘风破浪”来结尾,更深入人心,回味无穷。

教学实践证明,有效的体验,需要兴趣的驱动;活动的支撑,需要情感的伴随和维系,还需要有教师为学生点燃智慧的火花,开启灵感的窗户,唤醒思想的活动。教师应把学生的体验过程看作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形式,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实践,在学习中体验,体验后感悟,塑造学生良好的人格,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三、尽量把感悟的自由还给学生

有参与才会有所体验,有体验才有所感悟,有感悟才有所发现与创新。亲身参与和体验是学生最忠实的向导和老师。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也指出:“对孩子来说,听到的容易忘记,看到的记忆不深,只有亲身实践和体验的才刻骨铭心,终身难忘。”因此,学生只有在特定的环境中感受、体验、领悟,才能得到各方面的发展。

下面就来说说在《意志责任》课中,笔者是怎样指导学生从亲身体验中感悟道理的:

(一)亲手捏冰,感悟坚强的意志要靠平时的培养。

现在的孩子在父母的呵护下,拥有着幸福的生活,意志普遍不够坚强,缺乏责任感。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安排这样一个体验与感悟活动──捏冰。要求学生用力手捏冻得结结实实的冰块。看谁坚持时间长久。有的学生坚持1分钟,有的2分钟,还有的3分钟……通过这个简单新鲜刺激的活动,学生体验到了只有平时的磨练,才能有坚强的意志。

(二)欣赏对联,感悟主题,要坚强意志,要勇担责任。

学生的心灵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种子,就会有行为的收获;播上行为的种子,就会有习惯的收获;播上习惯的种子,就会有品德的收获;播上品德的种子,就有命运的收获。教学中,学生有时接受了某些教育,但并不清楚其中的道理。组织学生做一做、赏一赏、品一品,就会悟出道理,就能让学生知其所以然,从体验走向感悟,大彻大悟。笔者采用的对联“强意志插理想翅膀,担责任竞中山风流”,横批“乘风破浪”作结尾,意在让学生更深刻地感悟主题。

参与是真实而丰富的,体验是惊喜和快乐的,感悟是幸福的。这也展示出了学生的智慧,调动了他们所有的知识经验。这样的活动,能唤起学生积极参与体验的欲望,可以调动学生的已有经验,更能使学生在合作体验中产生情感的共鸣。

笔者认为中职德育课始终要以德育为教育教学的首要任务,它以陶冶人的情操、纯洁人的思想和提升人的精神为核心。但由于职业学校学生厌学的日益严重、德育理论的抽象枯燥、社会环境的复杂性,使得学校的德育课堂头绪纷繁、措施乏力、效果欠佳。故而德育教师要不断探索德育的新途径、新方法。笔者认为构建绿色生态模式,打造德育和美课堂,是中职德育课堂的出路所在。这种模式回归了生活,使课堂更加生活化,以人为本,和谐和美,真正突出了德育的功能。

笔者相信,“绿色生态德育”会成为中职学校德育内容创新和改革的主流和新理念,成为经过多年实践而提炼出来的一种现代德育观。“绿色生态德育”是融合绿色所象征的自然、和谐、人文、民主等思想的一种现代的德育观念,它倡导和谐、人文、相互尊重、相互关爱的社会精神,倡导人和万物的共存共荣。它有助于提高德育工作的时代性、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同时也体现德育工作的人文思想。

(作者单位:中山市坦洲理工学校)

参考文献:

[1]肖川.论学习方式与变革[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3).

[2]周庠聪.略论参与式教学法在《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中的作用[J].高教论坛,2006,(3).

[3]窦福良.生态化课堂中的教师角色[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7,(4).

初中语文“生态课堂”的构建研究 篇3

生态课堂是佐藤学所讲的“润泽的课堂”, 是适合于学习型共同体发展的课堂。生态课堂的内涵包括课堂的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制度规范生态三个方面。为了进一步建设学习型共同体课堂, 就要充分理解生态课堂的内涵。“生态”是指自然环境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生存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动态平衡关系。在任何一个和谐的生态系统中, 每一生态元素都会按其自身固有的规律自由地生长、发展, 而课堂同样可以看作是这样的。从生态学的角度看, 教师、学生、环境三者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多元互动的关系, 组成一个小的生态系统, 我们称之为生态课堂。

所谓课堂的自然生态环境, 是指课堂所在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教学的物理环境等, 是影响课堂的物质生态环境。以生态学的视野关注课堂中的每一个生态元素, 既有生物的又有非生物的, 既有物质的又有精神的, 既有动态的也有静态的, 这些因子相互依赖、和谐共生, 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课堂上师与生是和谐的, 教与学是和谐的, 教学目标与方法是和谐的, 师生应在和谐的环境中共同生长, 教师的主体精神和学生的主体精神都得以充分的展现。

早期有关课堂环境的研究, 往往是与一般环境问题的研究融为一体的, 独立的课堂环境研究领域尚未形成。直到20世纪60年代初到70年代中期, 以课堂环境为专门的研究对象的独立的课堂环境研究领域才逐渐形成。这一时期著名的课堂环境研究是一个由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的建筑研究实验室主持, 福特基金会等机构赞助的大型系列研究计划。该计划的研究目的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探讨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二是具体研究课堂环境是如何影响学生学习过程的。在六年的实验研究中, 研究者们分别对课堂的建筑空间、温度、光线、声音等物理因素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 得出了一大批有价值的实验数据。同时, 他们还从一般意义上探讨了人类的生存环境与人类的互动关系等问题。

二、中学语文教育中如何实现生态课堂

“生态课堂”作为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可能会被一般人所不理解, 但是生态课堂确实为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 它是把每个人的个性发展作为课堂教学的目的, 不再是填鸭式教学, 而是珍惜“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教学氛围。从生态学上理解, 它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 其中学生、老师、环境三者和谐共处, 形成一种动态平衡的关系。三者之间的物质、感情等的交流最终达到一种平衡。那么, 如何构建生态课堂让中学语文课程充满活力呢?

1、积极改变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兴趣

“生态课堂”的构建中良好的教学方式是成功的一半。教师首先要把微笑带进课堂, 以自己良好的情趣去感染学生, 促使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心理态势, 接下来就是利用良好的方式进行教学, 引发学生最大的好奇心和积极性, 那么怎么才能调动学生们的兴趣呢?

我在这里列举一个自己的教学实例:在《雨巷》的课堂教学中, 我安排了两个课时, 第一个课时主要是让学生自行朗读课文, 让他们初步感受诗歌的基本感情, 然后播放《二泉映月》、《秋日的私语》、《广陵散》, 让学生自行选择和诗歌相匹配的音乐, 再播放自己预先准备好的配音朗诵磁带, 把学生带入文章意境之中。古人云:“凡音之起, 由人心生焉。”音乐与人的情感相互呼应, 配乐诗朗诵就是要通过音乐的传情功能, 创设情感氛围。自由的环境创设, 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兴趣, 而且更利于教学的深入。

2、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媒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构建中学语文生态课堂的有效实施, 离不开教学手段的合理选取和恰当应用。但这并非等同于课堂教学都要营造成“声”、“光”、“电”一体化的潮流派对。现在许多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 仅仅考虑如何借助多媒体课件来上好一堂课。其实, 多媒体课件只是一种辅助的教学手段, 它并不是万能的。教师始终是教育的主导, 对于课件的使用要适时适度, 不能过分依赖, 人为物役。教学原则也要求教师用最简单的教学手段, 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这就表明: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要恰当地选用教辅工具, 力求简单实用。

比如, 使用传统的教具, 如挂图、模型、黑板、卡片等就能解决的问题, 就不要用课件, 否则费时费力, 而且效果不一定好;用传统教学方法不好解决的, 就选择恰当的、简单有效的多媒体课件, 帮助学生突破难点、疑点, 突出重点, 注重实效, 提高教学效率。我在讲述《背影》这一课时, 并没有急于向同学讲述课文, 而是带他们到多媒体教室一起观看《父爱如山》电视剧的片段, 然后让他们再去带着感情学习课文, 期间又播放了歌曲《父亲》, 很多学生感动的落泪, 而且也真正意识到了朱自清是怎么利用一个细节来表现父爱的伟大, 放学的时候我还布置了“给父母洗一次脚”的家庭作业, 这种教学方式也受到了广大家长的好评。

3、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利用特长带动学习

激发学生情感因素, 是构建生态初中语文课堂的最基本因素之一。在课堂教学中充分闪烁情感和智慧的火花, 让课堂成为师生情感交流的乐土。列宁曾说过:没有人的情感, 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情感是促进学生进步的一个重要因素, 所以我们对于每个课程设计都要充分利用学生的情感资源, 通过情感的把握, 让他们愉快的学习。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各种有效的指导方式, 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 充分使用各式各样的教学手段, 因材施教, 并可以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方法, 结合一些设计竞赛、动手实践方式,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因素, 让学生主动探索, 激发他们的兴趣, 使被动的“教”成为主动的“学”, 最终达到快乐教学的目的。正如我国著名教育家夏丏尊先生说的那样:没有情感, 就没有教育。

比如上课回答问题的环节上, 我们要注意不同学生的处理方式。当后进生积极回答问题时, 我会鼓励他, 即使没有回答正确问题。如果回答对了, 我会积极赞扬他, 甚至让全班学生击掌鼓励, 让他意识到成功, 并在成功中体味到快乐。对于表现好的学生回答问题, 我也会进一步鼓励他, 说:“你的思维很灵活, 我为有你这样的学生感到骄傲”、“你的回答, 令老师很受启发”等等。这样就能发挥每个学生的优势, 增强每个学生的课堂效率, 从而促进他们的学习。

三、结语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又是自身发展的主体。要建构学生积极的心态, 营造适宜学生发展的生态课堂, 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挖掘其潜能, 树立起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学生主体观, 使学生个性得以充分发展, 使课堂真正超越了传统的千人一面模式。课堂是有机的, 相信只要灌溉如涓涓清泉, 等待像云海观日, 让师生的主体性充分地、自由地、和谐地发展, 我们必将构建起一种新的教育情境, 一种保持师生的可持续发展动力且生动活泼的教育生态。愿我们的努力, 会让语文课更具感染力和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李剑萍, 魏薇.教育学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2.

[2]方锦娣.让语文课堂回归绿色生态[J].文学教育, 2010, (7) .

构建小学语文生态课堂的策略研究 篇4

关键词: 小学语文 生态课堂 教学策略

一、小学语文课堂生态化的必要性

所谓生态课堂,指的是在语文课堂学习中,学生和教师有充分而积极的互动,通过这种互动,老师教授语文知识,学生积极地学习和反思,通过一定的交流和讨论,使得师生关系更融洽,实现和谐学习的目标。所以生态课堂和过去一般的语文课堂的区别在于:首先,生态课堂更注重学生的个人特点,与传统语文课堂一概而论的教学相比,生态课堂中的老师能根据每个同学的性格、学习特点来布置学习任务,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的热情,还能帮助学生确立发展目标。其次,生态课堂更注重老师的教学方式,生态课堂会通过交流和沟通的环节进行授课。通过这些独特的环节,学生和老师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过去学生是被动地听讲,现在可以让学生主动地走上讲台述说自己的感受,使学生更好更快地吸收新知识,提高教学效率。所以要实现生态教学,首先必须认识到生态课程的重要性,每个小学相关的语文教研室都必须对建设生态课程这一新课改要求给予足够的重视,并且投入相关的人力物力,实现生态课堂建设的目标。

二、将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结合在一起

现在的很多小学语文老师仅仅重视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知识,之后让学生死记硬背,这种做法是很不妥当的。语文是一门贴近生活、联系生活的学科,所以要提高语文成绩,最好从根源兴趣上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将语文学习与身边的人和事联系在一起。只有这样,学生才可能真正地爱上语文,语文教学才会变得容易。比如在讲授一篇游记或者写景的文章时,有条件的老师和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实地考察,文章中出现的景色究竟看起来是什么样的,令人感受到什么内容。这些都不是白纸黑字能描述清楚的,相信只有学生到了实地,才能有最深刻的感受,才能体会到作者在写下这篇文章时的真情实感。然后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写出一篇文章,与作者的文章进行对比,互相讨论。所以生态课程建设要求老师联系实际,带领学生进行一系列的社会实践,从活动中、游戏中及从身边的小事和人物中激发语文学习的灵感。这样一方面能够使学生更生动和形象地了解语文这门学科,另一方面老师更轻松地向学生传授一些语文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将学生发展和语文学习联系在一起

现在大多数小学教学中,老师只是一味地强调学生的学习成绩。老师的教学任务是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这点出发,这样就忽视了学生的个人特性和发展潜力。每一个学生,他的个人性格是不一样的,今后的发展空间也是可大可小的,关键在于老师的引导。比如有的学生,性格文静,但是爱好文学,对于写作和阅读有独到的理解,老师可以及时鼓励,然后逐渐引导他在写作的道路上继续发展。有的学生外向活泼,爱好主持和朗诵,老师可以从小学的必修科目、字词入手,教授他发音和读音。所以生态课程建设强调的是个体的差异性,强调从每个学生不同的实际情况入手进行教学,这虽然可能花费更多的人力和时间精力,但是不得不说对学生一生的发展都是大有裨益的。我们必须摒弃过去的一视同仁、没有任何差异性的教学,这种教学方式虽然从短时间看快捷简单,但是长远看并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教授出来的只能是一个个只会考试的机器,学生没有自己的特点和兴趣,这种教育方式无疑是失败的。

四、生态课堂要求适当的课堂互动

传统小学语文教学都是以老师讲授、学生听讲为主,这种教学方式虽然简单易行,但是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没有过多的好处。老师只会一味地教授课本知识,导致自己对教学方式没有更多的创新和反思,而学生只是片面、消极地吸收知识,导致自己对吸收的知识没有更多的思考,长此以往,使学生丧失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丧失学习语文的热情和动力。所以要改良过去的这种教学方式,在课堂上适当地加入互动的环节,让学生对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充分的思考、交流,让老师及时地感受到学生的思想变化,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这样会对老师的教学起到一定的启迪和帮助作用。比如在语文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采取分小组讨论的方式,对于这节课老师所讲授的字词文章进行进一步的理解,学习好的学生可以帮助那些一时无法消化知识的学生进一步学习。其次,小组可以选出代表与老师进行沟通和交流,提出自己小组讨论的成果,以及对老师教学的建议。这种定期的小组讨论会让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关系更亲密,也符合生态课程建设的基本要求。同时,这种互动方式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老师的教学责任感,提高老师的教学水平和质量。

五、结语

生态语文课程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它需要长久的学生和老师的共同努力。生态课程强调的是老师和同学之间的良好的互动交流模式,以及和谐的师生关系。以这种关系为基础,学生可以更主动和积极地学习知识,老师才会对自己的教学成果进行不断的创新和完善。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生态语文课程将走进各大中小院校,并且这种教学方式将最大限度地提高师生的融洽度,提高教学质量和课堂教学效率,最终实现课改语文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黄金玲.新课程理念下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语文学刊,2011(10).

[2]蒋英美.新课改理念下小学语文“生态课堂”的构建.课改研究,2014(1).

中小学生态课堂的构建策略研究 篇5

一、中小学生态课堂的现状分析

生态课堂是课堂构建模式中的理想型课堂,也是近年来我国教育研究中的热点问题。而当今我国中小学课堂还有很多的不和谐和异化的现象,分析和认识这些异化现象,有助于我们更好的构建生态课堂。

其一,师生关系的异化现象。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通过提出明确的硬性要求对学生进行片面的评价,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 在自己的合法权利范围内控制学生非期待行为的出现,进而达到控制课堂的目的。由于教师的霸权行为,学生往往表现出对教师的顺从,表现在课堂上就是学生大多是以“应答”的行为表现.教师这种顽固的霸权主义思想对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拓展是一种阻碍,它的存在遏制学生失去自我思考的能力,使学生失去自我学习的主动性。

其二学生群体关系的异化现象。从生态学的角度,一个班级代表一个群体,他们都处于相同的年龄阶段,相同的受教育程度,面对相同的学业压力,是属于处在同一生态位之间的不同个体。而严峻的学业压力使原本朝气蓬勃的中小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沟通贫瘠,彼此之间缺乏合作探究,存在严重的病态排斥竞争关系。

其三是,超耐度的生态空间环境。班级教室规模小,班集体的人数大。这种情况往往会增添学生心理和生理的压力,影响学生的上课效果。同时,又由于超过了教师的能力负荷范围,很难逐一了解学生个体的具体学习情况,不能做到切实的指导。

二、非生态课堂产生的原因

通过以上阐述的内容,总结我国现在中小学非生态课堂产生的原因为:学校是培养学生社会化的唯一场所,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大责任,面对掌握知识源泉的老师,和深受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学生一直谦逊恭敬的态度服从于老师的训导。但是由于中小学生自主思考能力没有成熟,长久下来,会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而且在这种高压政策下, 学生之间的活动也很难愉快的发展,造成彼此之间沟通贫瘠,逐渐消弱学生之间的社会群体属性。再加上,由于我国的人口基数大,各地方人口流动波动大,往往造成学校的教学用地的紧张。再加上对学校教育方面的资金有限,也再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课堂生态规划的进行。

三、中小学生态课堂模型的构建策略

第一,建立良好的师生主体间性。所谓主体间性,它是两个或多个个人主体的内在相关性。它强调师生之间都适度发挥主体性。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把学生看做是知识的接受者,忽视了学生作为人存在的属性。这种错误的观念,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是一种限制性因子,阻碍着师生之间正常的交往模式。师生的关系应该是在沟通交往中建立起来的,通过学习,思维,辩论,交换意见等主观活动来推动人的发展和进步,处于中小学阶段的学生,主观思考的能力还没有形成成熟,需要老师的引导,所以教师在传授知识时,应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喜欢学习。如果你所讲的内容或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就会积极主动的学习。教师还应改变“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以“顾问”和“指导者”的身份出现在课堂上。通过组建小组,使生生之间多多的进行沟通,增进友谊,形成和谐的生态课堂氛围。

第二,建立和谐的学生群体关系。一个班的学生是一个正规的群体,优秀的班群体有助于形成良好的课堂生态环境,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学会运用“活动理念”帮助学生学习,通过组织各种学习活动,使学生多多合作、沟通,这种学习的活动方式不仅仅在于获取知识本身,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使学生拥有群体意识。在这样的氛围中, 不但同一生态位的个体能发挥最大的功效,而且学生之间,师生之间, 也可以通过这种整体性的学习系统进行良性的反馈,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加深了彼此之间的感情,从生态学的角度来说,这是一种互利共生的关系。这种良性循环使主体与主体之间,主体与环境之间成为一个整体,形成良好的课堂生态环境。

第三,建立和谐的课堂物理环境。一个宽敞明亮的教室是学生进行愉快学习的基础,而现在的教室往往光线较暗,并且拥挤。根据谢尔福德的耐度定律,和生态哲学所倡导的整体论观念,人与环境是一整体, 所以无论是灯光、教室墙壁的颜色,还是空间范围都不能超过人体最适范围,即教育生态学中的阈。无论是教育的直观性还是教育的形象性都要依据阈值的规定。所以,建议学校实施小班制上课,使教师精力集中,因材施教,更好的使学生与教师之间产生良性的互动。在传统的教师编排上,大多采取的是“秧田式”的座位编排,师生之间的信息沟通也是单方向的进行交流,如果实行小班制上课,教室的座位更易挪动, 教师可以根据所要进行学习内容进行”马蹄式“圆桌式”“半圆式”等的座位安排,使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更好的进行信息的交流。

创建良好的生态课堂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作关系。创建良好的生态课堂对于现代的教育迫在眉睫。

摘要:在教育生态学的视野下,课堂的生态问题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为了建设良好的生态课堂,首先我们得分析现在非生态课堂形成的原因,并且究其原因给予解决的方案。

关键词:中小学课堂,生态课堂,构建策略

参考文献

[1]李森,王牧华,张家军.课堂生态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

[2]范国睿.教育生态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3]张录强.生态位理论及其综合应用[J].中学生物学,2005,21(7).

[4]蒋秀玲.教育生态学视野下的大学英语生态课堂建构[J].2001,04.

德育生态课堂构建研究 篇6

关键词:管理学,生态课堂,路径

一、引言

《管理学》是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 是管理类专业学生的重要基础课。它是一门帮助学生知晓管理基本理论、方法和工具的课程, 最终达到不断提高学生管理实践创新能力的目的。这样一门重要课程, 需要充分吸收国内外管理学教育前沿、不断创新完善课程体系, 实时更新以及丰富课程的内容,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现代教学工具,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形成一个闭合的的学习系统流程。为实现这样的目标, 构建《管理学》生态课堂是必然选择。

二、《管理学》生态课堂的路径构建

本文拟通过以下路径来建立《管理学》生态课堂。

1. 保持和谐稳定的课堂环境。现代高校的教学条件相比较以前有了很大的改善, 基本能做到教室里光线充足, 周边的环境也比较安静, 教室的布局也相对合理。学校里以及教室里的硬件设备给生态课堂的构建创造了物质基础。当然, 《管理学》生态课堂的构建除了配有黑板粉笔等教学设备外, 还必须要有互动式的白板设备、投影视频、录像等, 从而为学生学习讨论提供便利。另外, 要保证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在各个小组中游走, 这样非常利于师生的交往以及学生的主动参与。

2. 经营交互式的主体关系。教师应该转变观念, 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地位的观念, 建立起互动对话的双主体的师生关系, 在《管理学》课堂上, 更多地用“引导者”、“协调者”和“推动者”等角色参与到教学过程和学生的日常学习中来, 与学生构建起教师开拓引导, 学生参与追随、双向互动的沟通关系。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 系统地组织教学的活动和行为, 不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进来, 激发学生的的自主思考能力和沟通能力。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其实是一个事务的两个方面, 这两者并无矛盾, 甚至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基于这个观点, 《管理学》生态课堂需要重视师生的生命价值, 将其“系统性、整体性、个别性、多样性、发展性”的观念贯穿其中, 从而以“理解、互动交流、共生共赢”作为教学整体策略, 师生作为平等的主体、协作发展的促进者, 造就出一种互依共存的生命联系, 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进步提升教师的整个生命价值, 教师的教学育人能力和专业的发展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3. 构建自主的学习生活氛围。《管理学》生态课堂要改变以往填鸭式的教学, 教师只关注学生的记忆力而忽视学生的创造力, 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自由表达以及提出质疑的权利。不能剥夺学生的话语权, 要鼓励学生认知世界、不断思考, 有新的发现和探索, 实现学生思维上的激烈碰撞。课堂上鼓励学生争相发言, 提出各种观点, 最后教师引领学生总结出本课堂的主要内容。若上课是以学生回答正确为目的, 那么当学生把答案说出之后, 则体现不出知识的生成性, 不能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想说、会说、敢说以及能说的能力。生态课堂还要赋予学生自主去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的权力。教学中, 要求学生应有自觉安静学习的能力, 自己能够安排好自己的学习计划和学习内容。

4. 构筑开放、系统、动态的教学内容。《管理学》的教学内容寓于教材中, 又不仅限于教材中。管理学教师只是“用教材”而非“教教材”。教材的使用过程中, 要充分整合和活化教材的内容, 即要采取有效的措施, 实现管理学课程内容和现实世界应用的优化整合。另外, 还需结合大学生的认知及其身心发展的特点, 制定出有适销对路的内容, 这样才能切实的保证教学内容的螺旋式上升, 逐步加深管理学的深度和广度。当然, 在日常的教学中, 教师必须要紧密地结合学生的近况, 把抽象的教材内容转变成学生听得顺耳的话语体系。同时也要联系整个全球经济的发展形式、瞬息万变的市场和信息环境, 以及时代的热门话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 及时渗透到教学的内容中, 使管理学教学内容具有时代化和生活化, 最终形成开放的、有序的和动态的教学内容。

5. 组织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管理学》生态课堂最好采用小班进行教学, 学生人数可以控制在40人左右。小班教学也就意味着较高的师生比, 这样有利于采用分组教学讨论及其他的教学组织形式, 可以丰富课堂中的师生活动数量、类型和方式, 让课堂中的师生互动更加多样化和多元化。通过精心设计出系统的课堂教学活动, 管理学生态课堂可以圆满完成师生间以及生生间的互动。争取把“动手实践”变成“学习”的常态, 多姿多彩的教学活动可以说是成为动态和多元的课堂生态的根本原因。

6. 实行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构建《管理学》生态课堂是为了更好地促进老师与学生间的互生共赢, 理论联系实际, 实现可持续发展。学校应鼓励教师进行多元化的进修和发展, 对其课程教学也要做到多元化评价。可以通过学生综合评价对教学的效果加以了解, 同时也可以通过开放式的教学观摩, 对教学过程进行总结和反思。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是教学评价的重点, 它是一个持续性和实时性的镶嵌过程。所以, 评价时千万不能仅仅局限于学生的书面考试成绩上, 还需要辅以多元化的标准来满足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比如用不同的意图和学习方式等。除考试成绩外, 教师还应重视和记录学生的课堂表现、活动参与情况、作品的展示和发言讨论能力的全面发展, 让过程性评价与考试性评价相结合, 全面、科学地评价学生。同时, 课堂教学过程中, 要多多关注学生, 课外还要关注学生的自学情况, 特别是那些性格较内向以致于发言不踊跃的学生, 教师要多加引导;多鼓励不善发言的学生, 促进其表达能力的丰富和提高。

三、结语

《管理学》课堂其实就是一个小型的教育生态系统, 管理学课堂教学中的每个环节就相当于此系统中的一个生态因子, 它包括了教师、学生、课程、教室、环境等。这些因子错综交叉、相互作用于课堂的生态系统平衡中。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中构建管理学生态课堂, 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这要综合教师、学校、学生以及社会的共同努力, 才能最终实现一个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钟志贤.大学教学模式革新:教学设计视域[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8.

[2]范国睿, 王加强.当代西方教育生态问题研究新进展[J].全球教育展望, 2007, (9) .

德育生态课堂构建研究 篇7

一、创建英语对话教学情境

教师要创建英语对话教学情境,将小学英语对话教学内容引入课堂教学之中,充分调动学生英语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口语交流能力,让原本沉闷、呆板的课堂变得轻松、活跃。在情境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树立生本理念,以小学英语教材内容为基础,根据现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情况和英语的认知情况,有目的地引入适当的教学情境,通过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表达动机,进一步将生态教学导入对话教学之中,实现学生英语表达能力的多元化发展。例如,在译林版五年级下册“Chinese festivals”这一课文的讲解中,教师可以事先搜集与中国节日有关的资料,如视频、图片等,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途径对学生进行有效展示。以中秋节为例,教师可以播放与中秋节有关的英文歌曲,将赏月、吃月饼等活动融入其中,为学生构建中秋节教学情境,并且熟练掌握“The Spring Festival is in January or February”等句型的使用,从而快速提高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

二、逐步拓展对话教学内容

教师要逐步扩展对话教学内容,引导教学内容朝着横向和纵向两个方向发展,以便为学生英语表达能力和口语实践能力的提升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加强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构建生活化的英语教学模式,对教学资源、教学内容进行高效整合和优化配置,将原本呆板、无趣、空泛的教学内容逐渐丰盈,通过教学内容延伸与扩展,提高学生的英语认知能力,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而且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此外,教师要在英语教材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迁移和升华,将各部分知识点进行有效串联,为学生构建系统化的英语知识网络,在理解和感悟中提升对话能力。例如,在译林版五年级下册“Seeing the doctor”这一课的讲解中,教师要明确本课的教学难点及教学重点,着重培养学生对情态动词should的运用,明确肯定和否定形式的不同用法,正确运用“What’s wrong with…”“What should…do”等句型的用法。同时,教师要将摄氏温度和华氏温度的区别对学生进行讲解,有效扩充学生的知识覆盖面。

三、创新英语对话教学方式

教师要创新英语对话教学方式,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加以改革和创新,不断融入新的时代发展内涵,特别要注重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不断增加学生的英语阅读量,扩充学生的英语学习范围,实现英语学习能力的多元化提升和全方位培养。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转变教学角色,从教学的主导者转变为教学的引导者和启发者,侧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现阶段,在对话教学模式的开展过程中,一般以空间开放为主,而这种教学的开放性不再是让学生就文本内容进行背诵和阅读,而是要在文本阅读的基础上融合自身的感受,适当扩充内容,以此来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例如,在译林版“Our school subjects”这一内容的对话教学开展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开放性的交流对话平台,让学生以“subject”为主题,将自己在学校生活学习中的所感所悟进行有效交流。同时,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让学生将自己的所感所悟以电子邮件的形式进行传阅,交流自身的理解经验,特别要注重“What subjects do you like…I like…”等句型的应用。通过此种教学方式的开展,可以极大地提升英语对话教学的效率和水平,引导英语对话教学朝着高效化、生态化的方向发展。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以返璞归真为主要理念构建生态式英语对话课堂,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各项英语表达能力。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现实需要进行逐一调整,不断改善英语对话教学方略,让学生与教师在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之中实现两者的双向发展。

摘要:文章以返璞归真为主要理念,从教学情境、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三方面入手,对构建生态式英语对话课堂的策略进行简要探讨,以期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借鉴经验。

关键词:生态课堂,对话课堂,英语教学,情境

参考文献

[1]王玉红.生态成长在课堂——构建“生态课堂”的实践与思考[J].江苏教育研究,2016(01).

[2]孙丽.对小学英语生态课堂的探索[J].黑龙江教育,2016(02).

[3]黄国耀.培养学生四种意识优化小学英语对话教学[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5(09).

德育生态课堂构建研究 篇8

关键词:“生态式”艺术教育,中学舞蹈课堂,舞蹈教学模式,艺术课程改革

21世纪的今天, 人们愈来愈认识到, 艺术素养已成为复合型人才所不可缺少的素质, 这不仅成为衡量学生“软实力”的重要指标, 更有效的提升了学生的生命质量。然而, 传统中学的“灌输式”教学, 过于保守的传承, 一方面忽视了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 也禁锢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今, 艺术学科已明确提出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意在重视学生的人格培养使之培养为一个完整的“人”。

于此, 生态式艺教育应运而生, 它打破学科界限, 寻求多元融合, 引领了艺术教育的新方向。舞蹈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更加需要回归学生本体, 立足当下, 在充满人性教育的课堂中, 丰富生命的厚度。然而, 何以实现从“灌输型教育”到“创造型教育”的转变, 也正是近些年舞蹈教育界探讨的问题之一。本文就此提出了“生态式”教育模式与舞蹈课堂相融合的畅想, 试图将具有“生态”特性的教育模式引入舞蹈课堂, 打破中学舞蹈纯模仿的尴尬现状。

这将是一次全新的尝试, 望借此突破单一化教学模式, 实现舞蹈课堂教学改革的自身目标。继而, 通过超越舞蹈课堂的学习行为, 在跨学科、多途径的教学中, 激发学生舞蹈的激情。

一、舞蹈课堂的建构与“生态模式”的应用

1、关注生命尊重差异

生态课堂对艺术教育的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因此, 舞蹈教育的过程应基于对学生差异性的尊重, 对于个性的挖掘, 对性情的培养。人本主义教育学家认为, 真正的教育涉及到整个人, 而不仅仅是为学习者提供事实;真正的学习经验能够使学习者发现他自己独特的品质, 发现自己作为一个人的特征。唯有当教师把自己的教育对象看作是一个有情感、有思想立体的“人”的时, 其选择的教育方法才能使这个“人”在教育过程中愈发饱满、立体。

2、启发式教育发散性思维

启发式教育是孔子最重要的教育思想, 他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总结出了“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的著名论断, 即启发式教学, 对现今艺术教学有重要意义。舞蹈的课堂若可融入“启发式”教学, 在音乐、画面、道具、场景的烘托下, 一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自主获得知识和经验;二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与想象能力, 有效地促进其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挖掘学生的潜在智慧, 通过情景和客观现象的理解想象, 拓展学生广阔的思考空间。

3、“动态”课堂自主教学

对中学舞蹈教育来说,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主要渠道。传统的舞蹈课堂强调的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里进行知识的单向传递, 缺乏参与性与自主性, 忽视了学生对舞蹈的体验、思考与表现, 压抑了其课堂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面对素质教育的挑战, 我们无疑要更新教学模式, 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在“动”起来、“舞”起来的过程中, 体验创新, 有所创新。

4、人文主题的艺术学习

中学舞蹈教育正处在一个自我完善的成长时期, 还没有形成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健康的生命体, 我们要特别加强在人文性教育方面的投入, 将舞蹈教学融入人文科学的大背景中, 发挥舞蹈的核心作用, 辐射到文学、艺术、科学等各个领域。进而, 将美育与智育有效结合, 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 健全学生的知识结构。以此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发掘创作题材, 开启多元的创作灵感与艺术心灵。

5、学生与教师角色的转变

在以往的学习中, 学生扮演的角色一直是一个接受者, 对于知识的接受, 舞蹈风格训练的接受, 却很少有学生进行批判性或者创作型的反思。是不会还是不敢, 这是教育者应该思考的问题。什么样的环境和氛围, 教师与学生之间该建立怎样的交流关系, 才能培养出有反思精神与创造能力的学生。

在新课堂中教师应起到一个导游的作用, 将学生带到一个新世界, 余下的便是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 去发现, 去学习, 去享受, 去成长。老师尽可能的鼓励学生大胆的发表意见, 大胆创造, 无所谓对错, 打开新窗才是最重要的。

二、新课堂的创新之处

1、科学思维方式与艺术思维方式的互渗:

艺术教育是一种感性教育, 由于传统教育思想影响, 感性教育一直处于被忽视的地位。然而, 改革后的新课堂让学生有机会了解不同文化、不同时代及不同风格的艺术特色及功能, 在多元文化的下增加学生对自我和本土文化的了解, 将科学的思维方式与艺术思维方式巧妙的融合在整个课堂中, 拥有传统课堂远远不能达到的价值。

2、艺术与“艺术能力”

在生态式艺术教育看来, 艺术不是技术的极致, 不是技术娴熟的演员、画家演示的技术, 也不是只有技术精到的人创作的东西。当艺术的知识技能与人文精神融为一体, 化为个人的一种特殊表达时, 即使技术上不怎么精到, 也是艺术。反过来, 如果单纯的艺术技能展示, 即使技术上熟之又熟, 精之又精, 也不是艺术。

舞蹈教育的“生态化”课堂, 将充分实现生态式艺术教育的核心精华, 不再把艺术的知识技能作为课程的目标, 而是用“艺术能力”代替, 是艺术知识技能与人文素养相互渗透和补充的产物。

3、释放教师的创造力

艺术教育在改变着课堂, 激发着学生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于此同时, 也在无形中改变着师生的生活方式, 真正的实现了教学相长, 促进学生的个性成长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解放学生天性的同时, 也释放了教师的创造力。

艺术综合课程教学要求原处于不同分科领域的教师必须共同协商课程的实施策略与方法, 分配各自的任务, 并在教师集体的支持和帮助下完成任务。课程改革给教师带来的不仅是教育思想和教学方式的转变以及不断学习的压力和动力, 更是激发了教师对实现自身的创造价值和人生价值的探索与追求。

参考文献

[1]滕守尧:《回归生态的艺术教育》, 南京出版社, 2008年3月。

德育生态课堂构建研究 篇9

关键词:创新能力;新课程理念;生态课堂

一、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合理地设置问题情境的方式来构建生态课堂。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体,不停地向学生灌输枯燥的知识,而忽略了学生是否能够接受和是否易于接受。因此,教师应该改变这个现状,在讲述知识点的时候,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易于接受为原则,可以通过巧妙地设置问题情境来解决。比如说,在教学工程应用题“甲工程队单独来修一段长为60千米的公路需要20天完成,而这条公路由乙工程队来单独修则需要30天才能完成,那么,两个队合修需要几天可以完成?”教师可以设置诸如“如果去掉长度为60千米的条件这个问题,还能否解决?”“如果可以解决该如何计算?”等具有连贯性的问题,这样的连贯性的问题比较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深入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就充分发挥了其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培养了他们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有利于生态课堂的构建。

二、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手段以及教学过程都比较单调。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往往采用的是让学生进行不断的、重复的练习,这是被动的“填鸭式”教育。这样的方式既压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生态课堂的构建。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上,教师可以采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方式来改变这一现状。例如,在对“体积公式”进行讲授时,可以先让学生拿出正方体,让学生想办法找出其体积,再告诉学生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然后再拿出长方体让学生探究其体积计算公式,最后再拿出圆柱,让学生探究其体积计算公式,最后让学生自己领悟到一般的体积计算公式。这样,学生会在教师的引导之下主动进行探究,掌握相应的知识点,促进生态课堂的建设。

参考文献:

[1]赵卫军.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生态课堂的构建策略[J].时代教育,2014(6):182,184.

[2]陳丽珠.浅析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生态课堂的构建策略[J].教师,2014(30):81.

深化职专德育课改,营造课堂生态 篇10

关键词:职专德育,课堂生态,师生关系,教学过程

多少年来, 人类无视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对其肆意掠夺, 教育同样无视教育对象自身的发展和需求而对其盲目开发, 由此付出不可估量的代价。教育应当和环境一样, 注意生态效应, 顺应自然, 尊重孩子内心的发展需求, 应势利导, 帮助孩子寻找最适合自身发展的成功之路。本文从德育学科的特点出发, 大力推行政治课改, 努力营造课堂生态, 践行新课改“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一、在师生关系上, 营造学生自由成长的生态环境

1.教 师由 知 识 的 权威 走 向 平 等 中 的 首席

在传统德育教学中, 教师是知识的权威, 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 不敢质疑发问, 势必限制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其实, 任何教师都不可能是知识的权威, 教师在教学中应放下架子, 向学生承认自己不懂的问题, 请学生帮助解决教学中的疑难问题, 让学生消除学习中的“神秘感”, 建立平等的共同探究学习的师生关系。在这种互动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当然, 这不意味着德育课堂上教师可以放手不管, 教师应当凭着自身的知识优势, 在探究学习中发挥组织、引导和促进的作用。教师应充当“平等中的首席”。德育教师走下课堂的“神殿”, 放下居高临下的态度,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这是打造生态课堂的必要前提。

2.课 堂 从 封 闭 、专 制 走 向 开放 、民主

传统课堂追求一种“静”的境界。教师唱独角戏, 学生默默地观赏。教师负责“教”, 学生负责“学”。教支配学、控制学、学无条件地服从教, 教学由双边活动变为单边活动, 学生的独立性、独立品格丧失, 教学日益走向封闭和专制。这种德育课堂摧残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禁锢了思想的自由飞翔。德育新课改要求教师承认学生作为“人”的价值, 承认每个学生拥有的权利、尊严、思想、情感和需求。教师要放弃“满堂灌的做法,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参与课堂, 踊跃发言, 营造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 为学生的成长培育自由的土壤。德育学科的特点要求学生站在现代人角度, 以历史的、辩证的方法, 从不同的角度, 分析有关的社会、政治、经济现象, 思考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问题。教师作为 课堂的组 织者应当充分利用德育课的智育、德育等功能让学生畅所欲言让课堂 从封闭、专 制走向开 放、民主 , 这是营造 课堂生态 的重要保证。

3.关 注 学 生 的 个 性 存 在

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关注每一位学生应当为德育课堂的主旋律。每个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有个性尊严的人, 教师应把全班学生都作为自己的关注对象, 宽容、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 因材施教, 用“心”施教。不论学生智商如何, 我们都应当一视同仁, 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 让他们动手、动脑, 查阅、收集信息, 学会探究、体验政治, 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习、分享成功。教师尤其要引导性格内向的学生参与课堂活动, 这对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 甚至改变学生的人生轨迹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总之, 德育老师应立足学科资源, 关注学生个体存在, 欣赏学生灿烂的生命, 还给学生自由生长的时间和空间, 这是营造课堂生态的核心内容。

二、构建和谐、多元的生态课堂

1.转 变 学 习 方 式

改变学生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 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这是新课改的核心任务。很多教师反映学生喜欢政治, 但不喜欢德育课, 主要原因是传统的德育课教学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学生为中心, 尊重学生的情感和体验, 通过创设个案情境、角色扮演、智力竞赛、讲故事、辩论会等形式, 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参观、社会服务等活动, 让学生设身处地感受、体验, 并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合作学习的意愿分成几个学习小组, 推举小组负责人, 成员既分工又合作, 在形式多样的合作学习中获取政治知识, 掌握学习方法, 培养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形成合作、竞争的生活能力。转变学习方法, 建立丰富、多样的德育课堂生态, 有利于学生健康价格的形成, 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地发展。

2.拓 宽 教 学 视野

传统的德育课教学偏重于德育学科体系的把握, 没有充分挖掘德育学科的教育功能, 没有重视学生的价值观念、道德品格、人文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良的知识营养造成许多学生成长过程中性格的不健全。德育学科肩负着雕塑学生灵魂的重任, 德育教师应开阔教学视野, 给学生“补血”、“补钙”。

3.构 建 评 价 体 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 :“要建立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 而且要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 了解学生发展中需求,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确立自信。”德育教学应该采取灵活多样、具有开放性的评价方法, 打破仅以笔试成绩作为教学评价的唯一依据, 评价重心逐渐转向关注学生的求知过程、探索过程和努力过程。首先, 建立学生自评法。学生依据每周、每月以来的学习情况, 对自评表中的“整合知识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活动参与积极性”、“沟通合作技能”等指标自我量化评价, 通过分析总结优缺点, 确定补救措施及以后目标。其次, 建立教师评价法。教师对学生在日常课堂内外学习中表现出的能力、态度、情感效果进行评价, 并以建设性的方式反馈给学生, 促进学生进一步发展。再次, 建立成长记录袋。坚持宽容、激励的原则, 通过多种形式记录学生成长的足迹。在德育课教学中采取多元的评价方法有助于学生激发兴趣, 参与课堂, 体验知识, 有助于教师充分挖掘德育教育功能, 营造自由的成长氛围, 促进学生的性格完善、全面发展。

总之, 德育教学应顺应新课改潮流, 整合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这四个因素。追求学生成长环境的和谐、平衡和可持续性, 为学生的自由发展营造动态的、生长性的教育生态。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上一篇:做好电视新闻编辑下一篇:无负压吸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