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负压吸引(共7篇)
无负压吸引 篇1
引用信息易炳英, 罗丽凤.无负压吸引对胃癌根治术病人术后康复的影响[J].全科护理, 2016, 14 (29) :3091-3092.
持续胃肠减压术是目前胃肠外科病人最基础的护理技术[1]。既往研究认为胃肠外科病人术后行持续胃肠减压能有效吸出胃内容物及排出胃肠内气体, 降低胃肠道压力, 减轻病人术后腹胀感, 促进病人胃肠功能恢复[2]。但近年研究指出, 持续胃肠减压术在改善病人胃肠功能的同时也存在许多不足, 持续负压引流会导致负压过大而引起胃肠黏膜黏附在胃管侧孔内, 引起胃黏膜坏死, 且会刺激病人喉部导致病人咽喉炎, 增加病人肺部感染发生率[3]。无负压吸引由于没有受到外在的压力, 依据胃液分泌量在重力作用下自然引流, 溢满则溢的原理将胃液吸出, 避免压力对胃肠道及食管的损伤, 有助于病人术后恢复[4]。本研究将探讨无负压吸引对胃癌根治术病人术后胃肠功能及康复的影响, 旨在为胃癌根治术病人术后康复提供指导。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5年1月—2015年12月选取我院胃肠外科收治的120例胃癌病人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 (1) 均经胃镜检查及病理学确诊; (2) 均接受胃癌根治术; (3) 未发生脏器转移; (4) 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 (1) 术前接受过放化疗者; (2) 术前贫血或低蛋白者; (3) 术前胃肠道病变者; (4) 病人吸引时出现明显恶心、呕吐症状, 胃液引流量大于400mL者。根据抽签法将病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 每组60例。观察组:男34例, 女26例;手术切除范围:近端胃次全切除28例, 远端胃次全切除32例;TNM分期:Ⅰ期24例, Ⅱ期20例, Ⅲ期16例;并发症:糖尿病7例, 高血压1 0例, 胃溃疡2例, 心脏病3例, 术后肠内营养32例。对照组:男32例, 女28例;手术切除范围:近端胃次全切除32例, 远端胃次全切除28例;TNM分期:Ⅰ期20例, Ⅱ期22例, Ⅲ期18例;并发症:糖尿病6例, 高血压10例, 胃溃疡2例, 心脏病2例, 术后肠内营养28例。两组病人性别、手术切除范围、TNM分期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干预方法
两组病人手术清晨留置一次性胃管, 术后返回病房, 将负压球及胃管与一次性引流袋相连, 将引流袋固定在胃部水平15cm处, 固定好后让胃袋自然下垂于床边, 待病人全身麻醉清醒后对其进行胃肠减压。对照组病人术后由责任护士对其进行胃引流挤压, 负压设置为5.33kPa, 确保一次性负压球为持续负压状态, 让胃液在负压作用下引流排出体外。观察组术后不挤压一次性负压球, 让胃液在重力作用下自然流到胃袋内。
1.2.2 观察指标
(1) 胃液量:从病人手术结束回病房至次日清晨06:00计算, 记录两组手术当天、术后第1天、术后第3天胃液引流量。 (2) 记录两组病人并发症发生情况。 (3) 记录两组病人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排气时间、留置胃管时间、恢复进食时间及住院时间。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对结果进行分析, 采用t检验、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mL
例 (%)
3 讨论
持续胃肠减压是利用虹吸原理将积聚在胃肠道内的液体及气体持续不断吸出体外, 从而减轻腹部压力, 改善胃肠道功能及促进血液循环, 有利于胃肠手术病人术后康复[5]。近年有研究指出, 持续负压吸引由于长时间保持胃管负压状态, 导致胃肠道压力过大, 使胃黏膜容易被负压吸引紧贴而导致胃管堵塞, 导致胃液无法引出, 增加病人并发症, 影响病人术后康复[6]。此外, 持续负压会导致胃管孔堵塞而不能有效引出, 增加堵管发生率[7]。基于持续负压吸引胃液对胃肠损伤的影响, 本研究根据胃液在重力作用下会溢出的原理, 对胃癌根治术病人应用无负压吸出。
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病人手术当天、术后第1天及术后第3天胃液量少于对照组, 表明负压吸引能有效减少病人术后胃液量, 有助于促进胃液排出, 减少病人术后并发症。黄丽萍等[8]对胃肠减压在胃癌根治术病人中应用效果进行Mate分析表明, 与持续性胃肠减压术相比, 胃肠减压吸引能有效加速胃液排出, 有助于胃肠道功能恢复。本研究中观察组术后出血、吻合口瘘、肠梗阻、切口感染、肺部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表明无负压吸引能有效减少胃癌根治术病人术后并发症。考虑可能原因:持续胃肠减压会导致胃肠道术后蠕动功能受到抑制而发生肠麻痹而引起腹胀[9]。另外, 持续胃肠减压在负压作用下容易损伤胃肠道黏膜, 容易导致病原菌侵入机体引起感染。无负压吸引术由于无压力作用无胃液吸出时不会损伤胃肠道, 可降低病人术后感染风险[10]。本研究中观察组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排气时间、留置胃管时间、恢复进食时间及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 进一步表明无负压吸引可促进病人术后胃肠道蠕动, 促进病人术后康复, 缩短病人术后住院时间。分析可能原因由于持续负压吸引方式会导致胃液吸出量较大, 对病人胃管活动影响大, 压力会增加腹部压力, 导致腹部胀气, 延迟肛门排气时间, 有利于病人尽早拔除胃管, 减轻胃管对病人造成的不舒适感及降低长时间留置胃管而引起感染风险。
综上所述, 对胃癌根治术病人术后应用无负压吸引方式不仅能有效预防胃液倒流, 而且能有效减少及预防持续负压吸引所致的并发症, 促进胃肠道功能恢复。此外, 持续胃肠减压要求护士密切留意负压球压力, 随时挤压负压球以确保胃管持续负压状态, 增加护士工作量。无负压吸引不需要人为挤压负压球, 胃液在重力作用下能自动流出体外, 因此可节省人力成本, 提高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彭洁.150例普外科手术后胃肠减压不适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3, 32 (4) :752-753.
[2]肖冰.老年胃癌术后应用肠内营养管胃肠减压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4, 34 (7) :1942-1943.
[3]龙燕芹.胃手术中体位及胃管长度对胃肠减压不充分的影响及护理措施[J].河北医药, 2014, 36 (12) :1892-1893.
[4]谢玉香.自制胃肠减压器在新生儿临床中的应用观察与护理[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3, 32 (8) :1891-1893.
[5]姜春, 涂国芳.两种引流装置在新生儿胃肠减压中的应用[J].四川医学, 2014, (11) :1468-1469.
[6]陈娟, 王艳, 谢萍, 等.胃管及胃肠减压包的设计与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5, 21 (22) :2715-2716.
[7]陈严伟, 黄朝晖, 王杏敏, 等.改良胃肠减压装置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效果观察[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4 (18) :100-101.
[8]黄丽萍, 李静.胃癌根治术后不同胃肠减压方式对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J].安徽医药, 2014 (8) :1535-1537.
[9]万怡冰, 姚丽凤.胃癌手术后胃肠减压临床应用与研究进展[J].上海护理, 2014, 14 (6) :65-68.
[10]梁金英, 黎少芳, 江丽嫦, 等.改良留置胃管法在胃肠减压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全科护理, 2013, 11 (7) :640-641.
城市大型医院的负压吸引系统设计 篇2
关键词:医用气体系统,负压吸引系统,流程,废气排放
为创造更好的现代化医疗保健设施,许多大型城市医院建设、改造及扩建都在不断进行中。医用气体系统作为医疗建设是必不可少,但又往往是被忽视的一个环节,它与生命息息相关,并被称之为“生命支持系统”,在医院救治病人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负压吸引系统在医用气体系统中主要应用于手术中清理人体内液体、急救中伤口液体及日常口腔内污物等,还被应用于麻醉废气的排放。人们往往认为氧气系统最为重要,治疗中只要供给充足的氧气,病人在救治中就是安全的。当在手术,外科救治过程中,需要迅速寻找到破损创伤面,并进行止血缝合时,负压吸引系统就尤为重要的。
大型综合医院负压吸引系统站房主要有三个部分组成,即医院整体负压系统部分、口腔科负压系统部分、废气排放负压系统部分。负压吸引系统可以单独设置站房也可以集中考虑。
1 整体负压系统
整体负压吸引系统主要供应医院病房、手术室、重症监护、分娩室等使用。其使用过程是医护人员利用吸管将病人体内液体或污物吸入吸引器的污物收集瓶,吸引器连接至用气终端或医疗吊塔。
流程:负压吸引站←管道←终端、吊塔←吸引器(调节阀)←病人
目前国内医院整体负压吸引站房大部分采用液环式真空泵、油润滑旋片式真空泵两种。通过真空泵的叶轮旋转,使腔体容积发生变化产生真空,因而两种都属于容积变化式真空泵。由于国内医疗建设还在发展中,很多医院迫于投资的压力多半采用水环式真空泵,在使用过程中,废气和极少量
废液往往成为医院的污染源,即使油润滑旋片式真空泵,同样存在废气、油气污染源。因而,站房应有良好的通风并定期做消毒处理。国外某些医院设计将负压吸引站房和空气压缩机房等设置在一起,针对国内医院我们认为存在一些安全隐患。当面临病毒扩散等突发事件,会造成全面的污染,即使管道安装了灭菌过滤器,灭菌效果差及不定期的更换也等同虚设。因此,负压吸引站就会成为一个潜在的污染源。建议在医院设计中,负压吸引站应该设置在医院建筑相对独立区域的单独房间内。
整体医用负压系统,真空泵的开启与停止根据系统管网压力进行自动控制,至少要考虑一用一备。国外设计要求至少3个气源(一用二备),每个气源均按100%设计用气量考虑。针对于国内医院在日间手术时使用量最大,而夜间用量较小,设计时应考虑多台小负荷泵设计,至少一台备用,使用起来相应环保节能。为了保证系统内的压力波动相对平稳,终端压力降尽可能小时(负压系统真空度一般在0.04MPa~0.067MPa范围内波动),设计系统管道的管径应相对大一些,这样真空储罐可以小一些或少一些。如果系统管网容积远远大于真空罐容积时,增加真空罐对泵的启停时间影响较小。在调查医院使用中,有时会出现医护人员操作不当将污物和废液等直接抽吸到管道中,直至站房内,因而在设计中,需考虑采用集污罐。在保证系统连续运行状态下,随时清洁排放,不受影响,可考虑采用上、下集污罐。为保证维护人员的健康、周围环境的清洁,废液应及时集中处理避免二次污染。系统中可以考虑在真空罐与真空泵之间设灭菌过滤器,进行过滤消毒,医院应定期进行更换。最终经过气液分离器排放的废气应通向安全处,远离人群密集处、给水贮水池、空调通风口等。
1.1 水环式真空泵系统
泵房流程:用气端点→集污罐→真空罐→消毒器→真空泵→气水分离器→废气排空、污液采取集中收集,送至污水处理站(见图1)。
在医院施工中,站房内灭菌过滤芯应该待管道经过试压冲洗过后安装,防止管道焊接后的残留物进入过滤器造成过滤器堵塞失效。水环式真空泵进气管道如有电磁阀尽量安装较高位置,并在真空泵进气端加装逆止阀,防止泵停时,电磁阀关闭迟缓造成泵内水进入电磁阀甚至过滤器、真空罐中,造成电磁阀锈蚀,过滤器失效。真空泵的排气口尽量短的进入气液分离器,由于水环真空泵运行时,出口是水和气同时排出并压力较低,如果管道较长、较高时,水无法快速排出管道,真空泵的负荷加大,抽气能力降低,甚至造成真空泵的损坏。为了尽量减少废水排放及降低循环水的温度,气液分离器中可安装温控阀,当温度过高时可以注入自来水或中水来调节,还可以在气液分离器中加装小型制冷盘管,以调节温度,更环保节能。(水环真空泵在连续运行时间较长,间歇时间短时建议增加此装置)。
1.2 旋片式真空泵系统
泵房流程:用气端点→集污罐→真空罐→消毒器→真空泵→气排空中(见图2)。
此系统相比水环式真空泵系统简单,减少了水污染,但泵房设计中必须具有良好通风条件,当泵使用频率较高时,发热量较大。国外医院多数采用此系统,但旋片式真空泵较多采用进口泵,价格偏高,后期会有一些维护费用。国内很多医院由于造价原因选择相对较少。
2 口腔科负压系统
牙科使用负压吸引系统用于吸走口腔诊疗过程中从病人口腔中吸走气雾粉尘和污物。由于口腔内牙周粘膜比较脆弱,负压吸引系统要求的压力较低,以防止牙周组织被吸坏。
目前针对医院采用两种设计,一种用整个医院的负压系统,一种独立设计机房采用气环式真空泵形式。
2.1 整个医院负压吸引系统
在国内某大型医院采用了整个医院中负压吸引系统。在口腔科附近通过增加真空缓冲罐和电动调节阀来实现低真空度。在供气总管与缓冲罐之间设置低泄露的电动调节阀,缓冲罐安装负压传感器,根据缓冲罐负压大小调节电动调节阀开度,使缓冲罐负压保持在正常的牙椅使用范围(一般正常使用压力为-0.015MPa,可根据情况调整设定值),考虑牙椅长期不使用、电动调节阀本身有泄露等情况,设置小口径电动调节阀连接大气,缓冲罐压力低于牙椅承受的压力(考虑-0.02MPa)时,自动打开小口径电动调节阀门,待恢复正常压力时重新关闭小口径电动调节阀门。
流程:口腔科用气端点→牙椅自带集污罐→真空罐缓冲罐→医院负压吸引管道→真空泵→废气排空(见图3)。
由于负压真空度调节的范围较小,调节阀会频繁开启,缓冲罐应合理选择大小。由于口腔治疗一般为日间,不需要每天专人开启关闭系统。应注意牙椅的负压吸引压力低流量大,管径设计相应增大,尽量减小管网压力损失,更好起到缓冲作用。
2.2 气环真空泵系统
流程:口腔科用气端点→牙椅自带集污罐→真空罐缓冲罐→气环真空泵→真空泵→废气排空。
采用气环泵来实现低真空负压系统(见图4)。此系统需要在口腔科附近设置独立机房,真空泵的启动、停止是与多台牙椅联动,例如一台真空泵带四台牙椅,只要有任何一台牙椅工作时真空泵启动,压力过高时都会通过机械阀或电动阀泄压。4台同时工作时也可满足流量要求;只有当4台牙椅全部停止工作时,真空泵停止(国外较多应用)。针对国内综合医院牙椅数量较少时可采用。口腔专科医院或牙椅数量较多时多采用集中真空泵站,压力控制泵的启、停;也可采用区域控制每天需要使用人开启和停止泵。由于大型综合医院口腔科均在门诊区,面积紧凑,机房设置位置需提前提出,并考虑噪音及废气排放对周围环境影响。此系统用于牙科较为稳定可靠。
3 废气排放负压系统
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手术中普遍应用吸入麻醉药物。吸入麻醉药大部分以原形从病人肺排出体外,通过废气逸出口排出,若不能及时排出手术室外,造成了手术室环境的污染以及对工作人员健康的伤害。目前国内医院多采用射流式和气环真空泵的形式排放麻醉废气(见图5)。
3.1 射流式排放
此系统利用真空发生器(射流器、文丘里管),依靠压缩空气通过文丘里原理产生真空,将麻醉废气排放掉。一般3间~4间这个手术室连同一根总管排放出室外,由于手术室均在较低层,排气管由本层排放应尽量靠近建筑物边缘排出,同时管路末端排气口的设计应与风向相顺,防止气流倒灌;排气口应安装钢丝虑网,防止灰尘、昆虫等进入废气处理管道内而造成阻塞。但在使用中需要提供一定量的压缩空气。
3.2 气环真空泵排放
泵房流程:用气端点→气环真空泵→气排空中。此系统利用多台气环真空泵接入各个手术室的麻醉废气终端,从而排放出室外。需要在手术设备层设置独立机房,根据手术室的数量来分配多台气环真空泵。由于手术室使用频率不同,不建议采用单台较大气量真空泵来带动所有手术室,造成长期不间断的工作。多台泵可以考虑分别控制,且互为备用使用。选择低负压大流量气环泵时,排放装置会受到手术室投入使用量而变化,泵可能因启动停止过程中的变化而不是很稳定,如负压压力过高,从麻醉机出来的麻醉混合气体进不了病人的口中,而直接从排放导管排到室外,同时还可能给病人带来危险;如负压压力过低,则动力不足,患者呼出的废气排放不出去。因而真空泵流量、压力的控制选择尤为重要,此系统造价相对较低。
4 结论
在医院的医用气体设计中,负压吸引系统同样与生命密切相关,往往是不重视的环节,但却涉及方方面面,不注意不但会给医疗救治过程带来安全隐患也会给环境带来安全隐患。针对做过的大型综合医院负压吸引系统的设计和施工,每个系统各有利弊,希望借鉴国外优秀设计,来完善不足。以上系统介绍仅为笔者以往设计实践中的体会和遇到的问题,如有不妥之处敬请批评知指导,也希望对同行设计会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NF&A99C Gas and Vacuum systems[S].
[2]ISO9170-2:2008麻醉气体排放终端[S].
[3]ISO7396-2:2000麻醉气体排放终端[S].
持续胸腔负压吸引瓶的改良制作 篇3
持续低负压吸引胸腔闭式引流可持续引流胸腔内的积气、积液, 促使肺早日复张, 迅速消灭死腔, 减少感染[1]。临床上使用的负压吸引瓶多样, 因此我们介绍一种方便、简易有负压的吸引瓶的制作方法。
1 现有设备存在的问题分析
原有的持续负压吸引瓶常选用玻璃瓶、吸痰装置瓶, 由于这类瓶子体积大, 且无法做到绝对无菌, 因此存在交叉感染隐患。
2 改良制作方法
2.1 材料
我科选用苏州市某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次性使用闭式引流瓶, 临床上对一些气胸、脓胸、血胸患者进行持续负压吸引。
2.2 制作方法
(1) 采取中心负压吸引的方式, 在一次性胸引瓶内装1 000 mL生理盐水, 短管连接中心负压吸引表, 并在胸引瓶盖上打一小圆洞与患者身上胸引瓶相连, 此时, 小圆洞与患者胸引瓶短管相连, 患者身上的胸腔引流管连接长管并埋入水中2~3 cm, 调节瓶便呈密闭状态。打好的小圆洞可与负压相通, 此瓶即为压力调节瓶, 一般调节负压0.98~1.47 kPa (即调压瓶中的长管水柱高10~15 cm) [2], 可进行持续负压吸引。
(2) 如患者既需吸痰又需持续负压吸引也可采用此法。我们采用中心负压吸痰装置, 一侧连接引流表, 另一侧连接胸腔负压吸引瓶 (其余连接方法同前) 。此时可将吸痰瓶上的吸痰连接管插在小圆洞上, 整个装置便呈密闭状态, 吸痰时拔出, 吸尽痰液后插入, 即可用于持续胸腔负压吸引。
3 临床使用效果评价
临床使用改良后的胸引瓶持续胸腔负压吸引既方便又实用;一次性胸腔闭式引流瓶, 可随时更换, 避免交叉感染;此装置有抗返流作用, 有效防止引流过程中逆性行感染, 提高患者治愈率。
4 结论
该胸引瓶具有良好的实用性, 并且制作简单、价格低廉, 投入使用2 a, 在节约耗材成本的同时也为患者节约了医疗费用, 适用于各基层医院。
参考文献
[1]王惠珍, 钟秋生.气胸的低负压闭式引流护理[J].现代医院, 2006, 7 (7) :96.
无负压吸引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此期间在我院住院拟行胃肠减压的患者共150例, 其中男98例, 女52例;年龄6个月至72岁;平均年龄 (33.2±0.6) 岁。符合下列筛选条件: (1) 神志清楚; (2) 除外消化道畸形、窒息、严重心肺疾病; (3) 无明显咳嗽、咳痰, 无肺部感染; (4) 除外鼻息肉、鼻塞、鼻中隔偏曲。肠梗阻68例 (45.3%) , 上消化道穿孔42例 (28.0%) , 结直肠癌11例 (7.3%) , 急性胰腺炎25例 (16.7%) , 胃癌4例 (2.7%) 。所用负压吸引器[粤食药监械 (准) 字2006第2660286号, 广东省电白县卫生器械厂生产]为一次性, 规格型号1000ml。
1.2传统胃管置入及判断方法
润滑胃管后即插管, 至预定长度后判断, 有三种方法。 (1) 连接注射器于胃管末端进行抽吸, 抽出胃液; (2) 置听诊器于患者胃区, 快速经胃管向胃内注入10ml空气, 听到气过水声; (3) 将胃管末端置于盛水的治疗碗内, 无气泡逸出。
1.3 应用负压吸引器胃管置入方法
在润滑胃管准备置入胃管前, 胃管末端连接负压吸引器引流接口并打开负压吸引器排液接口, 让其自然弹性复位, 按常规方法置管至预定长度, 折叠近胃管末端, 以手下压负压吸引器至不能下压为止, 关闭排液接口, 松开胃管折叠处, 胃液即自行流入负压吸引器中。如无胃液流入, 需进行综合判断并调整胃管位置。
1.4 综合判断方法
(1) 患者面色、呼吸及有无呛咳等全身整体状况。 (2) 血氧饱和度是否在正常范围。 (3) 负压吸引器有无立即弹性复位。 (4) 如负压吸引器立即弹性复位, 患者无呛咳及发绀, 可适当下压负压吸引器, 压力相当于用注射器往胃管注入10ml空气, 同时置听诊器于剑突下, 是否听到气过水声。
1.5 调整方法
(1) 胃管如误入气管, 立即拔出胃管重插; (2) 装置阻塞, 或胃管盘曲以及胃管未在胃液面下, 调整负压吸引器引流与排液接口位置, 再与胃管连接, 或上下调整胃管位置。
2 结果
150例, 在置管中应用负压吸引器12 0例 (8 0.0%) 置管当时即有胃液流出;25例 (16.7%) 当时无胃液流出, 负压吸引器处于负压状态, 无膨胀, 患者无发绀, 呼吸与置管前无异样, 即采取上述综合判断方法进行处理。15例可听到气过水声, 下压负压吸引器后约半小时有胃液流出;1例无胃液流出, 将胃管置入长度加大2cm后有胃液, 8例患者在负压吸引器膨胀关闭排液接口后下压负压吸引器困难, 考虑胃管盘曲, 予拔出部分胃管重插后可见胃液;1例负压吸引器密封垫与气囊移位, 阻塞引流接口, 调整后也有胃液流出;另5例患者置管后负压吸引器迅速膨胀, 患者呛咳, 血氧饱和度下降, 立即拔出胃管重置。
3 讨论
3.1 负压吸引器置管的优点
(1) 在临床工作中, 我们发现有些患者, 特别是肠梗阻患者, 当我们置入胃管至胃液面下时, 立即有胃液流出, 这样不仅污染患者衣服、床单, 还可污染到操作人员, 特别是操作不熟练者;而我们在置管之前接上负压吸引器, 胃液直接流到吸引器中, 有效减少了污染, 达到了双向保护的目的。 (2) 在判断胃管方面, 负压吸引器的工作原理与传统用注射器抽吸的原理相同, 都是通过外力的作用将胃液吸出。当胃管置入气管时, 随着患者的呼吸, 负压吸引器很快膨胀, 充满空气;与传统方法将胃管末端置入水中, 观察有无气泡逸出有相似之处。当负压吸引器迅速膨胀后, 我们用手轻轻下压负压吸引器, 同时置胃管于剑突下, 如胃管在胃内, 同样可听到气过水声, 与用注射器注入空气原理一致。 (3) 传统胃管判断方法需借助注射器或盛清水的治疗碗, 而采用负压吸引器置管后基本上不需要, 达到简化流程与减少用物的目的。
3.2 负压吸引器置管的缺点
(1) 负压吸引器气囊口处有一密封垫, 可与负压吸引器气囊相互移形, 从而阻塞吸引器的引流接口, 影响胃管的判断与胃液流入, 需在置管之前与下压吸引器后检查密封垫, 保持与胃管的通畅。 (2) 应用负压吸引器作用判断胃管是否在胃内, 不能完全代替传统判断方法。当负压吸引器处于负压状态, 与胃管连接处无阻塞, 患者无咳嗽、呼吸急促、发绀等现象, 而又无胃液流出时, 需考虑胃管有无盘曲以及胃管未在胃液面下, 需打开吸引器排液接口, 让其自然弹性复位, 然后关闭排液接口, 用手轻轻下压负压吸引器, 同时置胃管于剑突下, 可听到气过水声。但在临床实际工作中, 下压负压吸引器多少才算合适, 不好掌握, 特别是肠梗阻腹胀明显的患者, 压力过度、注入空气过多易加重患者病情, 此时最好松开胃管与负压吸引器的连接, 接上10ml或20ml注射器, 注入空气检测, 如不能注入空气, 则需考虑胃管盘曲, 如空气注入顺畅, 而无气过水声, 可能是胃管未在胃液面下, 需上下调整胃管位置, 直到有胃液流出。 (3) 当胃管置入后, 负压吸引器自行膨胀, 除了胃管误入气管外, 还有可能是胃管在胃内, 但由于患者有中等以上的腹胀, 也可能导致负压吸引器内充满空气。此时需密切观察患者的全身表现, 结合患者的病情判断。一般情况下, 如胃管确在胃内, 胃管或负压吸引器总会有一些胃液;而当排尽负压吸引器内的空气后, 吸引器不再迅速膨胀, 这一点与胃管在气管内不同。
综上所述, 负压吸引器在胃管置入方面有其优点, 但在判断时, 需要结合临床经验综合考虑。结合血氧饱和度监测, 正常值为 (96±3) % (96%~100%) [1], 置管前后进行比较, 可以判断胃管的正常位置。而结合pH值判断则更为有效。有研究证实, 从误置入支气管内及胸腔内的鼻胃管中抽出液体, 也是可能的。肺内液体pH值为7.73, 肠内液体pH值为7.35, 胃内液体pH值为3.90。当抽吸液pH值≤4, 判断鼻胃管不在呼吸道而在胃内是可靠的[2]。但在抽液前应保证抽吸液是从鼻胃管口所在位置抽吸到的, 抽吸胃液前患者也不应食入可能改变pH值的药物或食物。本方法暂用于清醒患者, 至于在昏迷患者身上应用有待于以后再观察。
参考文献
[1]曹伟新.外科护理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54.
无负压吸引 篇5
考虑原厂家原包装产品价格昂贵, 我科应用自制简易装置。简易VSD负压吸引装置的制作:取用刷手用海绵刷上的海绵代替聚乙烯酒精水化海藻盐泡沫敷料, 大小结合实际创面裁剪;内置一端有多孔的14号硅胶引流管2根, 长约30 cm, 经三通管连接吸引器管, 插于真空引流瓶塞内, 引流瓶连接中心负压;以普通手术贴膜代替生物半透膜。以上材料均需消毒处理后置消毒袋内密封保存。
下面就我院近几年对数百例VSD治疗患者的护理谈几点护理经验。
1 术前护理要点
患者行简易VSD治疗前, 全面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 包括生命体征、营养状况、是否有食物药物过敏史, 观察创面的局部情况及形成该创面的原因, 重点观察创面颜色、清洁度、有无出血, 有条件者最好能留下治疗前的照片资料。如创面在四肢, 还要观察患肢的皮温、颜色、感觉及活动情况等。做到让患者充分了解和认识为其伤口放置简易VSD装置的必要性, 取得患者及家属的配合。
2 术后护理要点
2.1术后患者回到病房, 应第一时间向术者了解手术具体情况, 包括手术方式、麻醉方式、术中出血情况, 有无术中输血, 术者对该患者有无特殊护理要求。
2.2了解患者一般情况, 包括患者生命体征、精神状况、意识是否清楚, 重点观察局部情况, 包括创面有无活动出血、引流管是否通畅、有无漏气, 向主管医生了解所需负压值。如果创面在四肢, 还需了解患肢颜色、皮温、感觉、末梢血运情况等。
2.3该类患者大多需要卧床休息, 故比较容易焦虑、失眠, 严重者可能出现情绪不稳定, 所以还要经常安抚患者, 做好心理疏导。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装置有无漏气、创面有无感染、引流管有无堵塞, 引流液的量、颜色, 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主管医生。
2.4保持有效地持续负压引流。持续高负压是负压密闭引流的重要特点, 负压高低和有无中断直接影响到引流效果。一般把负压维持在100~300 mm Hg。负压太小达不到引流的效果, 负压太大则会造成创面出血。
2.5管道护理注意各管道连接紧密, 无折叠、堵管、受压及运行回流现象, 严密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及引流量, 准确记录。术后1 d~2 d, 引流液多为血性液体, 黏稠度低;术后5 d~7 d, 引流液明显减少, 易出现小血块或分泌物堵管现象。每天更换负压引流盛物容器, 注意先夹闭引流管, 关闭负压源, 然后更换吸引瓶, 严格无菌操作, 防止引流管内的液体回流到VSD材料内。辅助检查时, 夹闭负压管, 并提醒患者及陪护人员尽量不要牵扯、压迫、折叠引流管, 同时注意避免长时间停止负压吸引, 以免造成堵管。
3 护理过程中需特别注意的几个问题
发现有大量新鲜血液或体腔内脏器被吸出为最严重并发症, 需立即关闭负压, 通知主管医生, 发生类似情况多需手术处理。
3.1 对疼痛患者的护理
首先清楚致痛的原因, 疼痛大多都是由原发病所致, 需要通知主管医生, 给予药物镇痛或其他处理;部分患者疼痛是因精神紧张、对疼痛过于敏感或局部负压过大所致, 这就需要我们护理人员密切观察患者, 调整负压的同时向患者宣教放松疗法, 转移患者注意力, 给予心理支持和安慰等。
3.2 对患者皮肤的护理
要勤于变换患者的体位, 防止压疮发生。对于背部及骶尾部等容易受压部位可应用垫圈、被子等将其垫高悬空, 特别是该部位放置VSD的患者更需如此, 防止引流管被压打折, 阻断负压。创面周围的皮肤要保持清洁干燥, 毛发密集的部位要将毛发剃除干净, 便于薄膜粘贴, 贴膜周围出现的张力性小水疱可不必处理。
3.3 负压装置的放置时间及护理
一般情况一次负压封闭可维持有效引流5 d, 故5 d更换引流装置1次。对于组织血供较差, 面积较大的伤口, 如手部、足部应密切观察血运情况, 将患肢抬高, 利于静脉回流, 一般行VSD法1~2次, 时间应在7 d~15 d即可痊愈。对于大面积骨外露, 肌腱外露, 考虑到周围肉芽爬行速度, 一般行VSD法3~4次, 时间15 d~30 d左右创面可愈合。对于污染比较严重的创面, 如碾挫伤, 枪击伤, 爆破伤等, 一般行VSD术2~3次, 时间可能长达15 d~20 d才能使创面新鲜, 创面新鲜后进行植皮, 植皮后也可用VSD加压打包, 加速创面愈合[2]。发现VSD敷料干结变硬或鼓起, 可从引流管处缓慢滴入温生理盐水, 使VSD敷料软化或引流管堵塞处再通, 大多不需更换VSD装置。
参考文献
[1]胡恺轩, 章宏伟, 周芳, 等.两种负压创面治疗技术临床疗效比较[J].中华烧伤杂志, 2009, 25 (4) :253-257.
无负压吸引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1年1月—2014年10月在该院进行糖尿病足溃疡治疗的82例患者分成两组,观察组41例,其中男27例,女14例;年龄45~78岁,平均年龄(59.5±2.3) 岁。 对照组41例,其中男26例,女15例;年龄48~76岁,平均年龄(60.2±2.4)岁。 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足部感染、化脓、溃烂等症状,均符合糖尿病足溃疡的诊断标准[4]。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常规消毒、换药包扎治疗。
1.2.2 观察组 给予 vsd 负压吸引治疗 , 使用 vsd 高分子泡沫材料和创康生物PVA-A创伤负压引流敷料vsd材料(山东创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所有患者血糖控制平稳后均进行彻底的清创, 然后在创面上安装vsd, 给予封闭持续负压吸引,一周后撤去vsd,观察创面肉芽组织的生长状态,根据创面情况重复使用vsd治疗直至肉芽组织生长, 最后根据创面情况进行植皮或者缝合等[5]。 vsd治疗期间使用抗生素抗感染。
1.3 观察项目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换药次数、 溃疡愈合时间、住院时间。
1.4 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好转75%以上;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好转50%以上;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好转25%以上。
1.5 统计方法
两组患者的数据用SPSS 4.0进行处理, 数据资料以(±s)的形式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
给予vsd负压吸引 治疗后 , 观察组治 疗有效率95.1%,给予常规消毒 、换药包扎治疗后 ,对照组治疗有效率68.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2.2 两组患者换药次数 、溃疡愈合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
观察组在换药次数、 溃疡愈合时间和住院时间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可见vsd负压吸引治疗可以明显改善足部血液循环,提高创面愈合质量。 见表2。
3 讨论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快发展,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 糖尿病的患病率也逐渐升高, 足溃疡是糖尿病严重的并发症,主要是由于血糖控制不良,肢端微循环障碍等因素造成的,糖尿病足溃疡多发生于足背外侧、足趾尖部、足跟部[6],常见致病菌是混合厌氧和嗜氧性的多种细菌,以厌氧性的细菌多见。
vsd负压吸引术是德国ULM大学Fleischman博士在1992年最先发明的,可以用于浅表创面的处理和深部引流,成为医学界的又一次革命[7], 主要是用负压吸引创面的脓性积液、坏死组织、异常积聚的血液和分泌物等,建立创面液体平衡状态,改变糖尿病足溃疡的生物环境,抑制足部细菌的繁殖,恢复足部的血液循环, 促进足部创面肉芽组织的快速生长,加快创面愈合,达到恢复健康的目的。
无负压吸引 篇7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入选的90例气胸患者均为本院2013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病例, 均为非张力自发性气胸, 符合自发性气胸诊断标准, 均经相关影像学检查确诊。患者均同意参与本实验, 随机分为负压吸引组、间断抽气组和闭式引流组, 各30例。负压吸引组中男18例, 女12例, 平均年龄38.6岁;间断抽气组中男17例, 女13例, 平均年龄37.4岁;闭式引流组中男16例, 女14例, 平均年龄38.4岁。三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三组患者均在平卧位下行引流, 在锁骨中线和第2肋间交界处外侧的2 cm进行穿刺置管。也可在CT确定好穿刺点后行穿刺置管。均在局部浸润麻醉成功后进行。负压吸引组患者采用持续负压吸引治疗, 采用中心静脉导管置管, 负压吸引管的一端连接负压吸引装置, 负压吸引管的另外一端连接静脉置管尾端, 通过压力大小对引流速度进行控制。间断抽气组患者置管成功后, 采用注射器缓慢抽气, 每次抽气量要根据患者是否发生不适为原则, 每隔6 h采用注射器抽气1次。闭式引流组患者置管成功后, 连接水封瓶, 对患者实施闭式引流处理。
1.3观察指标观察三组患者的肺复张时间、记录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对三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定[4], 分为有效和无效。患者双侧呼吸音表现为对称, 影像学检查提示患者的肺复张, 没有发现有引流气体流出, 且在48 h内没有复发, 为有效;患者的患侧呼吸音开始变弱或逐渐消失, 影像学检查提示患者的肺没有复张表现, 还有皮下血肿等并发症, 患者引流时仍有气体流出, 为无效。
1.4统计学方法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三组患者的肺复张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负压吸引组、间断抽取组和闭式引流组的肺复张时间分别为 (2.9±1.3) 、 (8.6±2.1) 、 (10.9±2.4) d。负压吸引组、间断抽取组和闭式引流组的住院时间分别为 (3.9±1.4) 、 (18.3±2.4) 、 (10.5±2.3) d。负压吸引组的肺复张时间显著低于间断抽气组和闭式引流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负压吸引组的住院时间分别低于间断抽气组和闭式引流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三组的治疗效果比较负压吸引组有效30例, 无效0例, 有效率为100.0%;间断抽气组有效24例, 无效6例, 有效率为80.0%;闭式引流组有效17例, 无效13例, 有效率为56.7%。负压吸引组的有效率分别高于间断抽气组和闭式引流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讨论
气胸在临床疾病中较为常见, 是空气进入胸膜腔后所引起的一系列相关症状和体征, 气胸发生后可影响到肺组织, 影响到静脉回流, 严重的可危及到患者生命安全。气胸可有自发性气胸, 或由创伤等非自发引起的气胸, 而自发性气胸在临床上较为常见[5,6,7]。气胸的治疗关键是排气, 排气治疗的方法较多, 其中有胸前穿刺闭式引流、间断抽气治疗等, 采用经皮胸腔置入细导管的持续负压吸引在气胸治疗中有所应用, 细导管采用中心静脉导管替代。中心静脉导管在引流过程中有较好的组织相容性, 能够在机体组织中长期留置, 有助于减轻患者的引流痛苦和相关并发症[8,9,10]。
本文结果显示, 负压引流组的肺复张时间低于间断抽气组和闭式引流组 (P<0.05) , 说明持续负压吸引治疗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改善气胸患者的临床症状, 且负压吸引组的住院时间低于其他两组 (P<0.05) , 说明持续负压吸引治疗更有利于患者恢复;临床效果评定结果表明, 负压吸引组的临床效果有效率分别高于其他两组 (P<0.05) , 说明持续负压吸引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 具有显著优势。
综上所述, 经皮胸腔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持续负压吸引治疗在气胸中有显著临床效果, 患者恢复快, 对患者创伤小, 患者容易接受, 所以此种方法是治疗气胸的较好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成向阳, 陈汉章, 熊信国, 等.485例自发性气胸手术治疗的远期效果、并发症及复发原因分析.广东医学, 2007, 4 (2) :282-285.
[2]马振宁, 王建军, 王家顺, 等.腋下小切口与电视胸腔镜手术治疗自发性气胸的比较.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07, 5 (5) :418-419, 422.
[3]谢加富, 李伟峰.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引流气胸和胸腔积液的临床应用.实用医学杂志, 2007, 23 (13) :2066-2067.
[4]丘平, 王正, 林少霖, 等.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自发性气胸的效果及卫生经济学比较.现代预防医学, 2010, 3 (3) :590-591.
[5]袁志, 汪慧英.中心静脉导管胸腔闭式引流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自发性气胸的疗效观察.实用医学杂志, 2010, 26 (8) :1365-1367.
[6]俞燕云.胸腔闭式引流加持续负压吸引治疗气胸疗效分析.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2, 10 (6) :615-616.
[7]孙志勇, 曹子昂, 富皓白, 等.穿刺抽气与胸腔闭式引流术治疗原发性自发性气胸的Meta分析.中国全科医学, 2012, 11 (6) :665-667.
[8]柳威, 吴怀球, 张卫东, 等.中心静脉导管胸腔闭式引流治疗自发性气胸的疗效观察.实用医学杂志, 2013, 29 (10) :1624-1625.
[9]肖天津.自发性气胸的临床特点与治疗对策.临床肺科杂志, 2006, 11 (4) :494-495.
【无负压吸引】推荐阅读:
负压吸引术06-04
负压吸引旋切术10-15
持续冲洗负压吸引治疗06-02
人工流产负压吸引术10-12
无负压自动供水设计07-23
无负压罐工作原理06-07
无负压供水设备说明书09-12
负压隔离05-17
负压技术06-08
负压伤口治疗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