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闭创伤负压引流套装(精选8篇)
封闭创伤负压引流套装 篇1
随着现代交通事业的发展, 高能损伤越来越多, 软组织损伤程度越来越严重, 使创伤骨科医师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负压封闭引流技术 (vacuum sealing drainage, VSD) 的成功问世, 无疑为创伤骨科医师处理复杂软组织损伤提供了良好的选择。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指以聚乙烯酒精水化藻泡沫填塞机体皮肤或软组织缺损、感染坏死后形成的创面, 充当创面与引流管之间的中介, 将传统的点状引流变为全方位引流;用生物半透膜封闭敷料及创面周围约2~3 cm, 同时将引流管与负压源连接, 使整个创面处于一个全封闭负压引流状态, 促进创面、腔隙内的渗液、液化坏死组织及时排出体外;隔绝外环境对创面的污染;对创面内的毛细血管起刺激生长的作用, 加快创面肉芽组织均匀整齐地生长;促进创面愈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科自2009年8月~2012年8月收治的四肢严重软组织损伤患者85例, 其中手部13例, 前臂11例, 足踝部22例, 小腿39例;男65例, 女20例;年龄5~64岁, 平均29.3岁。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7例。单纯软组织损伤29例, 其中创面面积3cm×5 cm~15 cm×40 cm。开放性骨折合并软组织损伤49例, 按Gustilo骨软组织损伤分型, ⅢA型21例, 开放性骨折的骨膜剥离不广泛, 骨折断端有适当的软组织覆盖;ⅢB型19例, 开放性骨折有广泛的骨膜剥离, 伴有大量的软组织坏死和丢失;ⅢC型9例, 开放性骨折伴有大的血管损伤, 需修复血管方能保存肢体。采用原有皮肤原位回植负压吸引术16例, 局部皮肤软组织缺损二期行游离植皮或皮瓣修复术65例, 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负压吸引术后直接缝合手术切口4例。VSD敷料使用时间为5~28d, 平均7.9 d。
1.2 VSD材料特点
VSD材料 (商品名为维斯第) 为武汉维斯第有限公司生产, 质地柔软富有弹性, 抗张力性强, 内密布大量彼此贯通的、直径为0.2~1.0 mm的细小孔隙, 具有强烈的毛细虹吸作用, 同时可根据创面需要修剪为不同大小, 内部引流管含有多侧孔及端孔。一次性贴膜为施乐会半透膜, 具有防水和阻止细菌入侵的作用, 同时对皮肤无任何刺激性。
1.3 手术步骤
对于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行减压术后创面全部以VSD敷料覆盖, 二期行切口直接缝合或游离植皮术。对于软组织损伤创面按照以下步骤治疗。
1.3.1清创
对于单纯软组织损伤病例于手术室彻底清除创面内及创缘周围坏死、污染组织;对开放性骨折病例, 清创后选用合适内或外固定材料固定骨折。
1.3.2 VSD敷料覆盖创面
根据清创后创面大小修剪合适大小VSD敷料, 使其完全覆盖创面, 半透膜覆盖VSD敷料及创周皮缘2~3 cm。创面较大时, 可以用“串联法”拼接VSD敷料, 使其适合创面大小的要求, 缝合固定。
1.3.3 接通负压
利用三通接头连接各引流管, 将其合并为一个出口接通中心负压引流, 引流管方向以方便引流管封闭为原则, 持续负压维持在40~69k Pa。接通后观察持续负压吸引的工作情况, 查看敷料是否塌陷及薄膜下有无液体积聚, 引流液颜色、性质和量。
1.3.4 二期手术
使用负压吸引术后, 根据创面肉芽组织生长情况, 行二期游离植皮或皮瓣修复术。
2 结果
术后观察创面有无感染, 肉芽组织生长情况及游离皮片或皮瓣存活情况。
2.1 感染控制情况
本组病例中, 7例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在切开减压后给予VSD持续负压吸引术, 未发生局部感染现象, 感染控制率为100%;29例单纯软组织损伤病例中, 一次负压吸引术后出现感染2例, 再次行负压吸引术后感染得以控制;49例开放性骨折合并软组织损伤病例中, 一次负压吸引术后出现感染病例4例, 再次负压吸引术后减少为2例, 经第3次负压吸引术后感染全部得以控制。
2.2 创面肉芽组织生长情况
采用原有皮肤原位回植负压吸引术的16例经持续负压吸引7~9 d后打开敷料, 原有皮肤存活, 局部肉芽组织生长良好;局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65例患者, 经一次负压吸引术后肉芽组织生长良好者56例, 经二次负压吸引术后肉芽组织生长良好者5例, 经三次负压吸引术后肉芽组织生长良好者4例 (见图1、2) 。
2.3 游离皮片和皮瓣存活情况
本组85例患者中, 除4例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行切口直接缝合外, 其余81例病例中, 16例采用原有皮肤原位回植负压吸引术, 原有皮肤完全存活;剩余65例患者待感染控制及肉芽组织生长丰富后分别给予游离植皮或皮瓣修复术, 术后游离皮片及皮瓣均全部成活, 无感染现象发生 (见图3) 。
A:术前可见小腿内侧、足踝部广泛皮肤、软组织撕脱, 创面重度污染, 胫骨外露;B:急诊清创术后给予VSD负压吸引术;C:持续VSD负压吸引术2次 (15 d) 后, 创面肉芽组织新鲜, 无感染现象发生, 直接给予创面游离植皮
A、B、C:急诊行清创, 皮瓣转移覆盖胫前动脉, 剩余创面应用VSD负压吸引;D:持续VSD负压吸引术2次 (15 d) 后, 创面肉芽组织新鲜, 无感染现象发生, 直接给予创面游离植皮, 此方法将创面有害物质及时带走, 避免创面感染的同时也为转移皮瓣的成活提供了条件
A、B:术前可见足背皮肤逆行撕脱并肌腱外露, 急诊清创后给予撕脱皮肤原位回植并VSD负压吸引术;C:持续VSD负压吸引术后7 d打开敷料见创面皮肤完全成活, 无感染现象发生
3 讨论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 (VSD) 于1992年由德国ULM大学FLEISCHMAN博士[1]首创, 1993年FLEISCHMAN博士首次报道VSD技术治疗开放性骨折合并软组织缺损, 以及各种急性感染创面, 开始在骨科中广泛应用。1994年裘华德[2,3]教授将VSD技术引入中国, 并创造性地应用于骨科, 为骨科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其在感染控制、促进肉芽组织生长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3.1 有效控制感染, 促进肉芽组织生长
VSD全方位引流及时带走了细菌培养基和创伤后受损组织产生的毒性分解产物, 减少机体组织对毒性产物的重吸收, 避免二次打击所致的“全身炎症反应”, 阻断病理反应链, 防止MODS的启动。在有血管损伤的情况下, 修复血管后, 既能对修复血管起保护作用, 又能方便血管危象的探查。可控制的全方位负压作用, 为主动引流提供动力, 加快局部的血液循环, 刺激肉芽组织生长。对于外露骨亦可起到很好的治疗作用:受伤后8 h以内的外露骨, 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可以促进肉芽在骨面的生长, 为后期组织瓣转移关闭创面创造有利条件。亦可在外露骨上钻孔, 在骨面形成肉芽生长点, 使骨组织内的哈佛系统和佛克曼系统内毛细血管在负压的作用下加速向骨面爬行, 促进肉芽组织生长。
3.2 有效提高游离植皮或皮瓣的存活率
植皮术在修复皮肤及软组织缺损时具有广泛的应用, 但仅仅依靠植皮往往难以完全成活, 一旦合并感染, 创面的处理将变得十分困难。VSD通过持续负压吸引促进创面血流量, 刺激肉芽组织生长, 同时又有压迫止血的作用;减少了肌体对创面渗出液及坏死组织和毒性产物的重吸收, 破坏了细菌生长繁殖的培养基, 为游离皮片的成活提供了条件。
3.3 缩短住院时间, 减少住院费用及患者痛苦
应用VSD敷料不需每天换药, 对组织床血供较差、面积较大的创口, 如手部、足部应行负压封闭引流术1、2次, 时间应在7~15 d;对于大面积骨外露、肌腱外露、内植物外露, 考虑到周围肉芽爬行速度, 一般行负压封闭引流术3、4次, 时间达15~30 d左右;对污染比较严重的创面, 如碾挫伤、散弹枪击伤等, 一般行VSD术2、3次, 时间可能长达15~20 d;植皮后用负压封闭引流术加压打包, 负压状态需要维持9~15 d。可减轻换药时的痛苦, 降低住院治疗费用, 减少医护人员工作量。
VSD敷料全方位接触创面, 避免了常规点状接触创面所导致的引流局限问题, 渗液无聚集, 整个创面引流彻底。多侧孔引流管被VSD敷料包裹, 不易因堵管而出现引流不畅, 促进创面愈合, 减少致残率。一定的负压吸引, 使液化坏死组织、水肿渗出物及其他代谢产物被迅速清除, 减少了机体组织对毒性产物重吸收, 降低了创伤的致死率。连续使用7~15 d, 避免换药的痛苦和护理困难, 避免开放换药时出现院内交叉感染。总之VSD敷料为创伤骨科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为广大患者带来了福音, 在创伤骨科中具有极好的临床应用效果。
摘要:目的 评价负压封闭引流 (vacuum sealing drainage, VSD) 技术在创伤骨科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该科2009年8月2012年8月收治的四肢严重软组织损伤患者85例, 均行急诊清创、创面VSD负压吸引术;从术后感染控制、局部肉芽组织生长及皮瓣 (片) 成活情况等方面全面综合评价该方法的临床应用效果。结果 全组85例创面一次负压吸引术后感染率7.1%, 二次手术后感染率2.3%, 三次手术后感染全部得到控制;原位反植皮结合VSD术16例术后全部成活, 皮肤软组织缺损的69例中经一次VSD术后肉芽组织生长良好者56例, 二次手术者5例, 三次手术者4例, 4例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直接缝合, 65例患者待感染控制及肉芽组织生长丰富后分别给予游离植皮或皮瓣修复术, 术后游离皮片及皮瓣均全部成活。结论 VSD能安全有效地封闭创面, 避免感染的发生, 同时能促进创面肉芽组织生长, 为后期植皮或皮瓣转移创造良好条件。
关键词:负压封闭引流,创伤,骨科
参考文献
[1]FLEISCHMAN NW, BECHER U, BISCHOFF M, et al.Vacuum sealing drainage:indication, technique, and results[J].Eur J Orthop Surg of Trauma, 1995, 5 (1) :37.
[2]裘华德, 王彦峰.负压封闭引流技术介绍[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1998, 18 (4) :233.[2]QIU HD, WANG YF.The introduction of Vacuum sealing drainage[J].The Journal of Chinese Practical Surgery, 1998, 18 (4) :233.Chinese
[3]裘华德.负压封闭引流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54-57.[3]QIU HD.The Vacuum sealing drainage techinue[M].Beijing:People's Medical Publishing House, 2003:54-57.Chinese
封闭创伤负压引流套装 篇2
关键词 负压封闭引流术 护理 创面
负压封闭引流术是一种全新的治疗方法,负压可增加局部血液供应,促进肉芽组织生长,半透膜使创面与外界环境隔绝,较少感染的几率,引流能将创面各处坏死组织有效及时的排出。应用术VSD负压封闭引流配合治疗及护理,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1年4月~2012年5月收治四肢创伤合并皮肤缺损、部分肌腱、骨质外露及感染患者20例,男13例,女7例,年龄14~60岁,平均30.9岁;车祸伤15例,机器伤3例,砸压伤2例,肢体广泛性软组织撕脱伤5例,胫腓骨开放性骨折合并皮肤缺损、骨外露并感染8例,踝部骨折并皮肤缺损、肌腱外露3例,足部皮肤皲裂伤合并皮肤缺损、感染2例,足背部皮肤缺损并感染2例。
方法:对创面彻底清创、止血,清洁周围皮肤,按照创面大小和形状修剪高分子泡沫材料,并缝合固定于周围皮肤,半透薄膜覆蓋,连接中心负压,持续负压引流,通过创口持续负压引流,经各种渗出物经VSD敷料中的微孔及引流管及时排出,有效促进创面愈合,减轻了患者创口经久不愈反复换药的痛苦,同时也缩短了住院时间及减少医疗费用等优点[1]。
结 果
本组20例患者,13例经1次负压封闭引流治疗后,创面均有新鲜肉芽组织生长,经直接缝合或游离皮片植皮后愈合,余经再次负压封闭引流治疗,行腓肠神经皮瓣转移后愈合。
护 理
观察患者病情:术后应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观察生命体征,观察患肢皮肤颜色、温度及末梢血运,观察患者体温变化,术后将患肢放于功能位,有利于血液回流,改善微循环减轻患肢肿胀。引流7~9天后可根据局部创面肉芽组织生长情况行缝合或植皮手术。根据患者疼痛情况给予镇痛治疗,创口剧烈疼痛的患者可适当减小负压吸引力。
持续有效的负压:术后负压维持在20~25kpa,过高负压会对组织造成损害,过低达不到引流效果,适当的压力能增加局部血流,促进肉芽组织生长,负压下细菌的生长受到抑制,若VSD敷料发出异味或引流管中出现黄绿色等颜色,不需特殊处理,四肢创伤合并皮肤缺损、骨外露等患者常因局部软组织损伤及污染严重,创面含大量蛋白质的渗出物及坏死组织极易附着于敷料及管壁上,持续有效的负压可清除坏死组织及渗出物,应注意观察负压引流管是否通畅,一般可保持7~9天,若负压失效应及时上报医生,寻找原因,必要时更换引流装置,更换引流瓶要及时,勿使引流液逆行道VSD敷料内,特别注意三通接头处,皮肤皱褶处以及外固定器周围查看是否漏气,保证有效引流,做好护理记录。
引流管护理:观察引流管是否通畅,引流管常因创面渗出物及坏死组织附着于接头及管壁上,是VSD材料鼓起,可通过注水管注入生理盐水浸泡,若仍不通,可将接头处注射生理盐水浸泡,或更换三通管及接头,若患者创面已经植皮,则不允许注入生理盐水,防止植皮坏死。
营养支持及心理护理:及时补充营养物质及电解质,因为在VSD引流液中好友大量蛋白质,因此对此类患者应加强营养,并注意其电解质平衡[2]。鼓励患者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及高热量的食物,严重患者可少量多餐,必要时输注人血白蛋白;患者常因装置持续时间较长、费用昂贵等产生恐惧心理及不配合情绪,应耐心解释病情及疗效。本组20例患者,经1次或多次行VSD负压封闭引流术,术后经过护理耐心引流管护理,饮食护理及营养支持,配合Ⅱ期缝合、游离皮片及腓肠神经皮瓣转移后均康复出院。
讨 论
VSD负压封闭引流术在治疗四肢创伤合并局部大面积皮肤缺损、肌腱、骨外露及伤口感染时,能促进坏死组织及渗出物排出,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肉芽组织生长与外界隔绝,抑制细菌生长,减少患者痛苦,减轻医生换药负担,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疗效满意,值得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裘华德.负压闭式引流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85-242.
封闭创伤负压引流套装 篇3
关键词:骨科,创伤感染,封闭负压引流,临床疗效
伴随着工业和交通业的发展, 开放性骨折、大面积皮肤和软组织挫伤的发生率不断增加, 成为创伤外科的难题[1]。患者由于病程长, 需要反复换药, 不仅增加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 治疗效果不佳, 同时容易造成创伤感染, 引起医疗纠纷[2]。封闭负压引流 (VSD) 能够使伤口分泌物及时吸引到引流瓶内, 减少了创面刺激, 有利于伤口的早期愈合, 减轻患者痛苦[3]。为此, 本文选取我院收治的骨科创伤感染患者3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我院2012年7月—2014年6月收治的骨科创伤感染患者38例, 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9例。在对照组中男11例, 女8例;年龄在18岁~65岁之间, 平均年龄 (40.5±2.6) 岁;感染类型:多发性开放骨折术后感染9例, 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感染2例, 腰椎管减压术后感染4例, 骨髓炎3例, 其他1例。在观察组中男10例, 女9例;年龄在20岁~63岁之间, 平均年龄 (39.0±1.8) 岁;感染类型:多发性开放骨折术后感染8例, 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感染1例, 腰椎管减压术后感染5例, 骨髓炎3例, 其他2例。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资料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P>0.05) , 可以进行比较。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引流方案, 观察组采用封闭负压引流方案, 具体如下。
1.2.1 对照组
根据患者的创面情况首先进行清创处理, 创面比较深的放置引流条。根据感染情况更换敷料, 使用抗生素对感染的创面进行冲洗, 并依据实际状况行植皮、皮瓣修复术。
1.2.2 观察组
首先对患者进行清创, 把异物和失活的组织清理出来, 只留下软组织和骨膜。然后清洗受到污染的碎骨块, 将其浸泡在250 mg/L的碘伏溶液中10 min左右, 对碎骨块进行清洗和游离, 并使用生理盐水来冲洗伤口。完成后根据创面的形状大小来裁剪封闭负压引流敷料, 保证能够将创面完全覆盖住, 并把材料的连接部位、创缘周围固定缝合, 避免出现死腔。在创缘组织的截孔处将引流管引出, 使用酒精 (浓度为75%) 清洗创面, 确保皮肤和薄膜是封闭的。最后连接负压, 将压力控制在-17~60 k Pa之间。贴膜下没有漏气的声响, 就表明封闭性良好, 可以根据肉芽的生长情况继续进行植皮或肌瓣转移。
1.3 观察指标
(1) 观察2组患者的引流效果, 从愈合时间、肢体功能两项指标进行评定。 (2) 对比2组患者的各项治疗指标, 包括换药次数、住院时间、住院费用。 (3) 比较2组患者的创面愈合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t检验, 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引流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愈合时间短, 肢体功能评分高, 和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2组患者各项治疗指标比较
观察组患者换药次数少, 住院时间短, 住院费用低, 和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2.3 2组患者创面愈合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中, 一次植皮后创面愈合18例, 占94.7%;对照组患者中, 一次植皮后创面愈合13例, 占68.4%。观察组创面愈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4.377, P<0.05) 。
3 讨论
3.1 骨科创伤感染
骨折术后感染或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感染患者的创面愈合困难, 容易形成伤口的迁延不愈。究其原因, 一方面患者术后需长期卧床, 经多次换药、搬动患肢又会对组织造成刺激, 加重了疼痛和肿胀, 不利于伤口的愈合;另一方面患者一般还存在机体调节功能紊乱现象, 导致免疫力低下。治疗原则是对创伤原发病区进行针对性处理, 尽量缩短创面的愈合时间[4]。
3.2 封闭负压引流
封闭负压引流方案中的封闭指的是生物半透膜, 它能够使创面处于封闭状态, 在确保创面内的气体、水蒸气向外透出的同时, 隔绝了外界细菌的进入, 从而减少感染的发生。负压的作用则是及时引流, 阻止创面和组织肿胀的发展, 确保创面清洁程度, 减少对毒素的吸收, 从而逐步使创面缩小[5]。据李康武的研究报道称, 该方案的作用机制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增加创面的血液供应, 通过改善微循环的形式来促使肉芽组织生长, 从而增强内皮细胞、纤维细胞的增殖。 (2) 对创面中的明胶酶活性进行调节, 抑制胶原和明胶的降解, 促使创面更快地愈合。 (3) 促使创面分泌更多的神经肽类物质, 从而加快创面的愈合速度[6]。当然, 在操作时也要注意引流前做到彻底止血和清创, 防止引流管堵塞, 定时检查压力情况。另外, 对于大面积骨或内置物外露患者, 由于缺乏血供不会形成肉芽组织, 因此禁止使用该方案。
本次研究中对38例患者分别行常规引流和封闭负压引流, 结果显示19例观察组患者的各项指标更优, 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 (18.5±3.4) d、 (20.3±4.6) d, 均短于对照组的 (24.1±4.6) d、 (32.5±7.8) d;换药次数平均 (1.5±0.3) 次, 低于对照组的 (8.7±2.1) 次;愈合率达到94.7%, 远高于对照组的68.4%。另一方面, 住院费用低, 为患者减轻了经济负担。综上所述, 骨科创伤感染患者应用封闭负压引流方案具有良好的效果, 能够缩短患者的治疗时间, 提高愈合率, 减轻痛苦, 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李东镖, 武志坚, 王霄虎.封闭负压引流技术治疗25例骨科创伤感染临床疗效分析[J].吉林医学, 2011, 36 (2) :7703-7704.
[2]符招泉.骨科创伤及感染创面应用VSD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 2014, 1 (12) :107-108.
[3]刘海波.持续封闭负压引流治疗骨科创伤患者的可行性分析[J].黑龙江医学, 2014, 4 (7) :423-424.
[4]尹广政.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治疗骨科创伤感染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4, 16 (20) :24-25.
[5]万中耀.持续封闭负压引流在骨科创伤处理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实用医药, 2014, 23 (9) :49-50.
封闭创伤负压引流套装 篇4
关键词:负压封闭引流,创伤性骨髓炎
2009年1月~2012年12月, 我科应用外科手术结合封闭负压引流术 (VSD) 治疗23例创伤性骨髓炎患者, 获得良好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19例, 女4例;年龄27~50岁, 平均37岁。病变部位均为小腿, 病史最长8年, 最短3月, 平均2年。入院时所有患者均有创面感染溢脓或窦道形成, 其中6例合并骨缺损、骨不连。感染创面最大为2.0cm×2.5cm~7cm×5cm, 最小为。创面分泌物第一次细菌培养16例有细菌生长。所有患者单一细菌感染7例, 混合感染12例;感染菌种主要为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等。
1.2 手术方法
使用前均行常规清创, 清理创面, 去除小的死骨和脓腔, 有内固定则取出, 行外固定, 在此基础上采取VSD敷料对创面进行覆盖, 如创面较深, 则将VSD填充底部, 不留死腔, 然后以半透膜封闭创面, 给予40k Pa负压吸引, 当VSD敷料明显瘪陷, 说明负压有效。可用敏感抗生素持续灌注冲洗创面, 一般冲洗2w左右, 直至引流液清澈, 连续3次引流液菌培阴性则停止灌洗, 每7~10d更换VSD敷料, 待创面出现新鲜肉芽后行植皮或皮瓣转移覆盖创面。
1.3 疗效评定标准
患者创面感染均得到有效控制, 长出新鲜肉芽。感染控制后骨折及神经软组织均得到有效修复, 中远期随访结果显示, 创面色泽与正常皮肤接近。质地柔软弹性较好, 无明显异常感觉。
2 结果
本组23例患者住院时间28~64 (43.5±8.6) d。23例均通过门诊、信件、电话等随访, 时间6个月~2年。结合详细的临床和影像学检查发现, 创伤性骨髓炎患者症状很快得以控制, 肿痛消失, 窦道闭合, 3~6个月后植入含抗生素人工骨, X线片复查显示骨痂均生长。
3 讨论
近年来, 大量文献报道均显示VSD可以有效促进急、慢性创面的愈合, 在创面愈合修复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疗效机制为[2~5]: (1) 负压吸引可持续吸引创伤面的坏死组织、渗出物以及细菌等, 使患者创面引流区达到“零积聚”, 进而给创面创造一个清洁的环境; (2) 聚安酯薄膜的封闭直接将细菌屏蔽在外, 同时有效阻止细菌进入到创伤口内, 引起感染。聚安酯薄膜这一封闭的形式还可将引流动力的高负压得到有效的维持, 从而有效与外界实现隔绝, 防止患者创伤处的交叉感染和污染; (3) VSD技术还可有效降低创伤组织间压, 以此来有效降低水肿的出现, 提高创面的血流量, 同时促进创面细菌和坏死组织的清除, 增加毛细血管流量, 修护细胞增殖同时加速创面肉芽的生长。临床上慢性或难于愈合性创面常常合并软组织缺损, 同时伴随较严重的感染和肌腱、骨等组织外露等情况, 需要多次进行换药同时配合多次床边清创才能完成感染的控制, 且严重的创面往往肌腱、骨外露创面邻近肉芽的组织生长不是特别理想。VSD技术在此方面与传统治疗则不同, 它可有效预防和控制感染, 充分显示出其优势, 创面的愈合率也得到了大幅度提高[6]。除此之外该项技术治疗期间, 医护人员无需给患者进行每日换药, 避免了换药给患者带来的痛苦, 也减轻了医护人员工作难度和工作量, 同时还减轻了患者的治疗费用, 缩短治疗周期, 且效果显著可靠。VSD作为骨科创伤感染治疗的技术之一, 其效果明显优于其他传统引流及换药技术, 非常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裘华德, 宋九宏.负压封闭引流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1-8.
[2]汪银锋, 阮洪江, 范存义.慢性创伤后骨髓炎诊治进展[J].国际骨科杂志, 2008, 29 (2) :100-102.
[3]郭佳莹, 黄萍, 曹文风, 等.负压封闭引流治疗四肢软组织创面的研究进展[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06, 12 (20) :106-108.
[4]尚琦松, 吴兵, 盛文辉, 等.负压封闭引流术在骨科大面积创伤中的应用体会[J].临床骨科杂志, 2010, 13 (4) :436-438.
[5]李东镖, 武志坚, 王霄虎.封闭负压引流技术治疗25例骨科创伤感染临床疗效分析[J].吉林医学, 2011, 32 (36) :7703-7704.
封闭创伤负压引流套装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来该院就诊的骨科创伤患者80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40例, 观察组患者使用VSD技术进行治疗,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换药治疗。观察组年龄在17~66岁之间, 病程为1~15 d, 其中车祸31例, 高空坠落3例, 其他损伤6例;对照组年龄在14~71岁之间, 病程为1~18 d, 其中车祸33例, 高空坠落2例, 其他损伤5例。见表1。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创面治疗, 对伤口进行止血、消毒和清理, 然后用绷带、棉纱布和相应药物进行包扎, 隔1 d换1次药, 观察患者创面, 待创面生长出新的肉芽之后, 再进行手术缝合或植皮治疗。观察组使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进行治疗。首先用生理盐水和酒精对患者伤口进行消毒处理, 防止感染。大量出血患者须止血后再清创, 伤口若伴有轻微性骨折或神经血管损伤时, 应先对骨折部位进行合理复位, 损伤的神经血管应及时修复治疗。然后根据引流创面的长度、深度和形状准备VSD敷料, 对VSD敷料进行修剪, 使其完全与创面吻合并贴近, 修剪时要注意使VSD多侧孔引流管的端孔以及所有侧孔都位于VSD材料内, 以便于封闭引流, 将VSD敷料缝合于患者的创面周围, 同时安置引流管。引流管安置完毕后, 须对患者创面进行再次清理, 用半透明膜将敷料、引流管与皮肤进行封闭, 将引流管与专用的VSD负压引流瓶相连, 根据需要调整所需负压的大小。大约6 h后可打开患者的敷料进行检查, 确保其引流正常。
1.3 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病灶彻底清除, 伤口于2周后愈合, 无二次感染发生, 伤口表面皮肤完好, 无需更换敷料, 患者很快康复;有效:病灶基本清除, 伤口皮肤大面积生长, 分泌物减少, 有二次感染发生但病情较轻, 需更换敷料, 患者康复较慢;无效:病灶没有清除, 发生严重二次感染, 伤口有恶化现象, 肌肉基本没有生长, 病患没有康复。
1.4 统计方法
研究数据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 符合参数检验条件者,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伤口愈合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植皮后的愈合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观察组一次植皮创面愈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0.208, P=0.001<0.01) ;观察组一次与二次植皮总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636, P=0.018<0.05) 。观察组多次植皮创面愈合的患者0例, 而对照组需要多次植皮才能愈合的患者有7例, 远高于观察组。见表2。
2.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和治愈时间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100.0%, 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 (77.5%)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8.013, P=0.005) ;两组平均治愈时间相比, 观察组 (15±6) d明显低于对照组 (23±12) d,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432, P=0.021<0.05) 。见表3。
3 讨论
发生严重创伤后, 快速实现创面愈合, 恢复患者创伤皮肤功能, 尽可能降低并发症的发病率, 一直是临床骨科医生追求的目标[3]。导致伤口无法愈合的主要原因包括:伤口老化、基础病、伤口感染、有异物、伤口溃烂、引流不彻底[4]。传统创面处理存在很多弊端, 不仅会出现引流不完全, 并且由于伤口暴露于空气中时间较长, 感染的几率较大, 诸多原因使得患者伤口愈合缓慢, 这不仅给患者带来了更多痛苦, 增加了其经济负担, 同时也加大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5]。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 (VSD) 是用于创面处理的一种新手段, 其原理是采用一种内含引流管的特殊材料制成泡沫敷料, 对患者伤口部位进行覆盖或填充, 而后用生物半透膜封闭伤口, 形成一个密闭的空间, 最终通过引流管和控制负压来促进伤口的愈合。VSD技术实现了全创面引流, 通过负压吸引使细胞膜扩张、扭曲, 然后将信号传递给细胞核, 最终促进细胞分泌生长因子从而促进创面的恢复通过这信号的转导来引起细胞分泌愈合生长因子等利于创面的恢复。VSD技术还能起到预防创面感染的作用, 因为细菌在负压条件下极难存活, 这有利于创面肉芽组织的生长, 也能减轻创面肉芽组织的肿胀。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近年来用于骨科创伤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王旭东等[6]利用持续封闭负压引流术对49例骨科创伤病人进行治疗, 结果表明VSD组病患的坏死组织、死皮、伤口渗流液等清理非常彻底, 伤口可长时间保持干净, 水肿发生率减少, 肌肉生长速度快。与传统方法组病患相比, VSD组患者伤口一次植皮治愈率明显提高, VSD组病患伤口的愈合时间也明显比传统方法组短。杨继斌[7]观察86例骨科创伤患者利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的效果, 结果显示, 观察组 (负压封闭引流术) 一次性植皮愈合的患者明显多于对照组 (采用传统伤口处理方法) , 观察组的伤口创面平均愈合时间也明显短于对照组。该次研究通过病例对照观察了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骨科创伤治疗中的效果, 研究结果与上述文献报道基本一致。该研究选取80例骨科创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40例。观察组采用负压封闭引流术治疗, 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处理创口, 观察两组患者的治愈率和伤口愈合时间, 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显示,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达100%, 明显高于对照组77.5% (P<0.05) ;观察组一次植皮治愈率与二次植皮治愈率100%明显高于对照组82.5% (P<0.05) ;观察组伤口愈合时间 (15±6) d明显低于对照组 (23±12) d (P<0.05) 。VSD的作用机理可能为:VSD促进创面血液供应增加, 真皮层血管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增生, 促进创面血管化, 改善创面微循环, 加快了创面肉芽组织的生长[8];通过调节明胶酶活性, 抑制创面明胶降解而促进创面愈合[9];增加创面周围神经末梢神经肽物质和P物质的分泌, 使周围血管通透性降低, 减轻水肿, 从而促进伤口的愈合[10]。
该次研究表明VSD以其新型的技术有效预防了伤口感染和并发症的发生, 疗效远优于常规的治疗, 使用方便且安全可靠, 为医护人员的工作带来很大的方便, 同时, 该技术的医疗费用较低, 减轻了患者因为频繁换药的痛苦, 因此, 综合来说,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骨科创伤治疗中疗效确切,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同时, 通过该次研究, 也发现也一些能够影响VSD技术疗效、在使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事项。首先, 良好的护理是保证VSD疗效很重要的环节。良好的护理方法使患者能够积极配合治疗, 比如持续封闭式负压引流吸出的伤口渗出物内含有大量的营养物质, 因此患者可能出现短暂的营养流失而导致的营养不良, 这时要对患者提供必要的营养支持疗法。此外有效控制创面细菌感染, 保证VSD负压引流通畅, 这样都能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缩短伤口愈合时间, 保证患者能够早日出院。其次, 在清除伤口创面坏死组织时, 必须进行彻底的清创处理, 在处理过程中要注意伤口止血的重要性要做到彻底止血, 同时在操作过程中不要直接与血管与神经接触, 以避免造成出血和神经损伤。还需要注意的是引流不能代替清创处理, 清创处理是对伤口创面必要的预处理, 其能够清除坏死的筋膜、肌肉组织以及受损组织内的异物, 这也许是引流不能够完全做到的。因此, 彻底的清创是十分重要, 不可或缺的。再次, 在整个VSD过程中防止伤口感染的发生十分重要。因为封闭性强及持续封闭式负压引流会使患者的创面处于与空气相对隔离的状态, 这可能会导致厌氧性细菌的滋生, 因此要采取一些必要措施, 防止厌氧细菌的感染, 一旦出现感染, 可选择相应的抗生素进行治疗。另外在使用抗生素时, 要选择最有效的抗生素药剂, 进行抗传染治疗。
参考文献
[1]彭建宇, 孙秀玲.封闭式创面负压引流技术的研究及应用进展[J].护理研究, 2008, 16 (12) :692-693.
[2]唐丽媛.持续封闭负压引流技术在骨科手术后感染控制的疗效观察与护理[J].中国卫生产业, 2011, 8 (26) :14.
[3]高洪辉, 李国鹏.持续封闭负压引流应用在骨科创伤中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 2013, 8 (24) :26-27.
[4]闵廷瑜, 高建军.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在骨科创伤及感染创面中的应用[J].当代医学, 2013, 19 (27) :107-108.
[5]陈嘉凯, 潘晓华, 张晓明, 等.封闭式负压吸引技术治疗骨科创伤及感染创面的临床疗效[J].中国当代医药, 2012, 19 (16) :190-191.
[6]王旭东, 李田, 李世辉.骨科创伤中持续封闭负压引流49例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卫生产业, 2013 (29) :89-90.
[7]杨继斌.持续封闭负压引流在86例骨科创伤患者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 2013, 10 (1) :26-27.
[8]潘华, 何大川.封闭式负压吸引技术在治疗骨科创伤感染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 2011, 6 (9) :97-98.
[9]董琪, 王艳丽, 强刚.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骨科术后感染患者中应用及效果[J].当代医学, 2013, 1 (95) :36-37.
封闭创伤负压引流套装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择的对象共20例, 男14例, 女6例, 年龄16~75岁, 平均 (40.2±2.3) 岁。致伤原因:重物砸伤7例, 交通意外伤9例, 其它4例。均为开放性粉碎骨折类型, 软组织合并有感染、坏死、缺失。其中颈腓骨骨折12例, 股骨骨折2例, 尺桡骨骨折4例, 肱骨骨折2例。创伤距手术时间平均为 (16.2±0.7) h。
1.2 方法
先行组织修复及安装外支架操作, 对异物及坏死组织行彻底清创处理, 将死腔敞开, 给予两枚骨牵引针于每个主要骨折块上拧入, 并分别夹一根准备好的连接杆。前两杆有用第3杆连接, 对骨折以连接杆作手柄实施复位操作。将夹钳上的螺母在C臂透视下复位良好后拧紧, 对神经、血管、肌腱进行修复。行创口引流及闭合, 依据创面/腔面积大小对敷料进行剪裁, 用血管钳或专用引针在敷料内钻孔, 将引流管的多孔段引入, 把带有引流管的敷料在创面/腔内置入, 避免有死腔残留, 间断缝合边缘并固定。从创口引出引流管。将创面/腔用生物半透膜粘贴封闭, 除将整个创面覆盖外, 还包括边缘外3~4 cm。将负压调置60~80 kPa, 以敷料明显瘪陷或收缩变硬为液体自薄膜下被引流出的标志。若有较多的坏死组织, 引流管呈黏稠状, 需给予一根静脉输液管置入, 采用糜蛋白酶5000~8000 U加入0.9%NaCl溶液250 ml中每日间断滴注冲洗, 负压在滴注过程中可暂停, 引流液变清亮后, 冲洗管在VSD停止或更换时取出。术后指导患者行功能康复锻炼, 以关节伸屈为主, 同时加强营养支持, 行感染预防。
2 结果
创面清洁19例, 肉芽组织呈良好的新鲜生长状态, 无坏死组织、异常分泌物、无水肿, 血供丰富, 均经处理后愈合;1例重新填入敷料, 等封闭负压持续引流。所有骨折行4周的随访观察, 外支架无断裂、移位、松动等异常情况发生。
3 讨论
在开放性骨折临床处理过程中, 彻底清创为关键性步骤, 使开放污染的伤口向接近无菌的创面转变, 为创口迅速闭合创伤条件, 避免感染发生, 将骨折从开放性向闭合性转化, 对组织修复和骨折康复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2]。本次研究选择的患者均有较差的局部软组织条件, 固定手术在早期不适合采用, 若给予外支架单纯应用治疗, 需反复的长时间换药, 除精力增大外, 还使感染的风险性增加。若采取封闭负压引流单独应用, 给护理及换药均带来一定难度, 封闭负压引流与外支架联用治疗四肢创伤骨折, 作用可相互补充, 对创面愈合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
外支架与生物学原理符合, 具有一定的弹性固定作用及压力作用, 在骨折早期实施加压固定操作, 使骨折断面间的摩擦力增强, 利于骨折愈合。骨折中后期采用支架动力, 对骨痂再造、形成加以刺激, 使骨折愈合加速[3]。术后可不需其它外固定装置进行保护, 疼痛在第2日减轻时可行伤肢功能锻炼, 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对骨折端新生骨组织生长起到激发作用[4]。封闭负压引流有效促进了细菌和坏死组织的清除, 使创面血流量提高, 对细胞增殖生长和肉芽组织的修复起到了加速作用, 使白细胞吞噬功能及活性迅速增强, 细菌数量减少, 对伤口愈合起到了促进作用, 并使淋巴细胞在伤口的浸润减轻, 对修复期收缩性纤维合成和增生期胶原合成起到了促进作用[5]。
综上所述, 四肢严重创伤中外支架方法联合封闭负压引流, 可迅速使骨折稳定, 具有较高有效性和安全性, 使二期创面修复时间缩短, 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促进骨折愈合, 为早期治疗四肢开放性粉碎性骨折合并感染、坏死患者的理想治疗方案, 显著增进了临床效果。
摘要:目的:探讨外支架与封闭负压引流联用在四肢严重创伤中早期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11年2月-2012年2月收治的四肢严重创伤患者20例, 采用外支架与封闭负压引流联用的方式治疗, 就早期临床效果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创面清洁19例, 肉芽组织呈良好的新鲜生长状态, 无坏死组织、异常分泌物、无水肿, 血供丰富, 均经处理后愈合;1例重新填入敷料, 等封闭负压持续引流。所有骨折行4周的随访观察, 外支架无断裂、移位、松动等异常情况发生。结论:四肢严重创伤中外支架方法联合封闭负压引流, 可迅速使骨折稳定, 具有较高有效性和安全性, 使二期创面修复时间缩短, 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促进骨折愈合, 显著提高了临床效果。
关键词:四肢严重创伤,外支架,封闭负压引流,早期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德厚, 雷廷文, 田松, 等.胫腓骨骨折三种治疗方法的比较[J].中原医刊, 2006, 33 (7) :35-36.
[2]Perser A, Weil Y A, Brocke L, et al.A prospective, randornised study comparing the perculaneous compression plate and the compression hip screw for the treatment of intertrchanteric fractures of the hip[J].J Bone Joint Surg Br, 2007, 89 (9) :1210-1217.
[3]杨顺云, 黎云冲.外固定支架治疗四肢严重开放性骨折的临床体会[J].中华医学实践杂志, 2006, 5 (11) :1252.
[4]肖军华, 谢惠缄, 郭汉民, 等.外固定架结合拉立螺钉治疗胫骨开放性粉碎性骨折36例[J].实用医学杂志, 2005, 21 (24) :2815.
封闭创伤负压引流套装 篇7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2014年5月—2015年11月我院骨科收治的创伤感染患者中随机选取80例, 所有患者均符合临床相关诊断标准, 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2组患者及其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观察组40例中男23例, 女17例, 年龄分布为14岁~69岁, 平均年龄 (43.8±7.2) 岁;其中多发性开放性骨折术后感染27例, 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4例, 骨髓炎6例和腰椎管减压术后腰骶部感染3例。对照组40例中男25例, 女15例, 年龄分布为17岁~69岁, 平均年龄 (44.5±7.8) 岁;其中多发性开放性骨折术后感染29例, 腰椎管减压术后腰骶部感染3例, 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3例, 骨髓炎5例。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 (P>0.05) 。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治疗:清洁创面, 对创面异物、坏死组织等进行彻底清除, 并对血供软组织和骨膜进行保留。之后对伤口进行生理盐水清洗, 使用敏感抗生素进行感染伤口的冲洗, 并进行创面修复和上药包扎。观察组患者则采用VSD进行治疗:对创面坏死组织和异物进行清除, 使用生理盐水对创面进行冲洗并将其关闭。根据患者的创面大小选取合适敷料, 对创面进行覆盖, 注意保持敷料与创面衔接处的密封贴合, 避免出现缝隙死腔。之后从正常组织创缘处将引流管引出, 并同负压相接, 迅速引出液体、气体, 保证贴膜密闭良好。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决定引流时间, 控制在7 d~40 d之间。
1.3观察指标
对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评估记录, 并对其换药次数、住院时间等进行记录分析。
1.4疗效评估标准
显效:患者在治疗14 d内创面基本愈合, 无需进行敷料更换, 且表皮完好覆盖;有效:患者在治疗14 d内创面面积明显缩小, 分泌物同治疗前相比可见明显减少, 同时有新鲜肉芽生长;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
1.5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与对照组患者相比, 观察组患者在总治疗有效率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差异有显著性 (P<0.05) 。见表1。
2.2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平均为 (14.7±3.5) d, 换药次数平均为 (1.6±0.7) 次;对照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平均为 (25.8±4.2) d, 换药次数平均为 (11.4±3.4) 次。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t=-12.841, P=0.000) , 换药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 (t=-17.855, P=0.000) 。
3讨论
随着近年来我国居民生活方式的日益多样化, 由各类事故或疾病所致骨科创伤的发生率也随之上升。骨科创伤患者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下降, 对于病原菌的抵抗能力减弱, 因此存在较高的感染风险。骨科创伤感染不仅会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 同时会造成治疗成本上升, 增加患者负担。因此, 寻找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骨科创伤感染治疗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3]。
以往临床对于骨科创伤感染患者主要提倡进行创面清除和创面清洁治疗, 并通过更换敷料和应用敏感抗生素对感染进行控制。此种治疗模式可促进感染创面取得一定程度好转, 但陈世明[4]等通过对四肢创伤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指出, 常规治疗模式极易造成患者供血软组织和骨膜受损, 不利于术后恢复;且此种治疗模式治疗周期较长, 需多次换药, 临床疗效较为有限。VSD主要是通过结合敷料和创面, 在正常组织创缘将引流管引出后与负压接通, 进而实现持续、封闭、彻底的创面引流, 可有效促进创面水肿消除, 对于保证创面清洁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且在VSD中通过应用单项生物半透膜以长时间封闭创面, 既可以保证皮肤和创面内的腐臭气体、水蒸气正常透出, 同时可对病原菌进行隔绝, 有效降低感染风险。方斌[5]等研究证实, 在骨科创伤感染治疗中应用封闭负压引流技术可有效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 降低换药频次。在本次研究中, 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和换药次数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 与相关报道中的结论基本一致。同时,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 表明VSD是一种有效的骨科创伤感染治疗方法, 提示在此类患者治疗中应用VSD有助于促进患者尽快康复, 对于骨科创伤患者术后开展早期功能锻炼, 促进患肢功能恢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 在应用VSD对骨科创伤感染患者进行治疗时, 应注意保证创面和敷料紧密贴合, 保证细菌无法进入创面, 防止造成创面感染引起治疗失败。此外, 在封闭负压引流技术中, 单向生物半透膜在整个治疗中发挥着十分关键的作用。近年来有研究指出, 不同类型的半透膜直接影响到VSD治疗效果的成败, 在本次研究未进行相关探讨, 有待于在今后研究中进一步深入分析。
综上所述, 采用封闭负压引流技术对骨科创伤感染患者进行治疗, 可有效促进创面愈合, 缩短治疗时间, 是一种十分可靠的治疗模式, 建议在临床进一步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在骨科创伤感染中应用封闭负压引流技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在2014年5月—2015年11月我院骨科收治的创伤感染患者中随机选取80例, 以治疗方法作为其分组依据, 其中接受常规骨科感染治疗者划入对照组, 行封闭负压引流技术治疗者则作为观察组, 对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总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且其住院时间及换药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 。结论 采用封闭负压引流技术对骨科创伤感染患者进行治疗, 可有效促进创面愈合, 缩短治疗时间, 是一种十分可靠的治疗模式, 建议在临床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骨科创伤感染,封闭负压引流术,临床疗效分析
参考文献
[1]陈海军, 惠永峰.骨科创伤感染VSD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 2012, 50 (25) :149-150.
[2]尹广政.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治疗骨科创伤感染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4, 8 (16) :24-25.
[3]陈艳, 付昆, 李洪潮, 等.封闭式负压吸引与常规换药治疗骨科创伤感染的临床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5, 26 (17) :4017-4019.
[4]陈世明.封闭负压引流治疗骨科创伤感染38例临床疗效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 2015, 19 (23) :3201-3202.
封闭创伤负压引流套装 篇8
关键词:封闭负压引流技术,骨科创伤感染,疗效
骨折手术后感染是手术治疗骨折的主要并发症之一, 主要是由于手术技术失误、固定物选择不恰当等等原因导致。如果不能对骨折手术后感染进行及时处理, 会导致手术创面愈合慢、或者不愈合, 严重者会导致患者患有骨髓炎, 所以预防术后感染是骨折手术的重中之重。封闭负压引流技术是由德国Fleischmann等在1992年创造的一种引流技术, 该技术与传统引流方法相比, 可以有效防止骨折术后感染的发生[1]。我院于2013年7月~2014年9月收治了50例骨折患者, 对其中25例患者采用封闭负压引流技术进行治疗,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7月~2014年9月收治了50例骨折创伤患者。其中男36例, 女14例;年龄12~72 (40±1.3) 岁;其中胫骨开放性骨折内固定手术感染12例, 脚部骨折手术感染20例, 跟骨骨折手术后感染9例, 胫骨远端闭合性骨折手术后感染9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患病情况等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治疗组采用封闭负压引流技术, 对照组采用常规引流技术。治疗组处理方法: (1) 术前准备:对治疗组患者采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进行治疗, 在治疗前要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 并对患者进行常规检查以及血沉等检查, 并对感染的组织进行药敏性试验;在手术前监控患者的血糖和血压, 判断患者是否适合进行治疗, 并准备封闭负压引流技术所需要的各种材料。 (2) 彻底清创:待患者进入手术室, 对其进行麻醉, 然后对切口附近进行消毒铺巾。一般选择对患者进行纵切口, 这样保证在不分离软组织和骨之间连接的情况下, 充分暴露伤口为医生提供更大的操作空间。打开伤口后要及时清除患者坏死的组织、脓液以及失活的死骨, 并进行相应的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在清创过程中要注意保护患者伤口附近的神经和血管, 防止对其造成伤害。待清创结束后用生理盐水和3%的双氧水交替冲洗创面, 并用适量的碘伏浸泡创面, 然后再用生理盐水将碘伏冲洗干净。 (3) 填充敷料和封闭固定根据患者的病情, 选择适当的内固定物的处理方式。在清创结束后, 根据患者创面的形状及大小, 剪取相应的VSD敷料, 并将其置入创面内, 使其与创面充分接触。如果患者创面较大, 需要使用多块VSD敷料进行填充, 在填充过程中要先将置管敷料与小块敷料紧密连在一起后再进行填充。引流管可以从患者创口引出, 也可以从创口附近的正常组织内引出。待敷料固定好后, 将其与创口周边皮肤缝合, 并用75%的酒精清洗创面附近的皮肤, 擦洗面积以超过敷料2~3cm为宜, 待酒精挥发完全后用生物半透膜将整个创面封闭。 (4) 安装负压源手术结束后, 先将引流管出口放在普通的负压引流瓶中, 待患者回到病房后, 将引流管接到持续中心负压引流器和引流瓶上, 时刻注意引流量的变化。如果患者引流管过多, 则需要先将其合并为一个出口再进行负压引流。在负压引流过程中, 一般将引流负压保持在125mm Hg左右即可。如果在负压引流过程中遇到阻塞、引流不畅等现象, 则要及时更换引流装置, 保证负压引流正常进行。 (5) 术后管理:术后要时刻观察负压引流是否正常, 如果填入的敷料出现塌陷, 并隐约可见引流管管型, 且封闭创面不见漏气声和敷料附近无渗液积累, 则表示负压正常, 一般将引流负压保持在125mm Hg左右即可。如果术后引流管内有大量的血液, 应该暂停吸引, 待引流管内无明显血液时再进行吸引。一般7d对患者更换一次敷料, 如果患者创面面积变小, 且肉芽生长丰满时, 则表示感染得到控制, 可停止负压引流。对照组处理方法: (1) 术前准备:对对照组患者进行传统持续灌注冲洗治疗, 在治疗前要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 对患者进行常规检查以及血沉等检查, 并对感染的组织进行药敏性试验;在手术前监控患者的血糖和血压, 判断患者是否适合进行治疗, 并准备持续灌注冲洗所需要的吸引管和灌注管, 吸引管和灌注管一般选择硅胶管和输血皮管。 (2) 彻底清创:对照组的创伤处理方法与治疗处理方法相同。 (3) 持续灌注冲洗:彻底清理创口后, 在伤口的远端和近端分别取一小伤口, 在伤口近端连接输血皮管作为灌注管, 根据伤口的情况, 在灌注管的远端剪取2~4个侧孔, 并在近端连接灌洗液。伤口远端的小伤口连接硅胶管作为吸引管, 并根据切口的大小, 在吸引管近端取2~4个侧孔, 并在远端连接引流袋, 要求引流到保持负压。如果患者伤口较小, 可以将吸引管和灌注管部分重叠。为了防止灌注管和引流管在患者活动时脱落, 可以将灌注管和吸引管与皮肤进行固定。待皮管固定好后, 打开灌注管的开关, 调节冲洗速度, 对患者伤口进行冲洗, 在冲洗过程中时刻注意引流管是否畅通, 以及有无冲洗液渗漏等。
1.3 观察指标
收集所有患者的病例, 并对患者进行出院后6个月的随访, 记录两组患者的控制感染时间、住院时间、疼痛指数以及临床效果。其中疼痛指数采用Mc Gill评分, 分数越高表示疼痛程度越大。
1.4 疗效判定标准
本次研究将临床疗效分治愈、显效、有效以及无效四个等级。治愈, 患者症状消失, 恢复肢体活动能力, 且X线显示患者骨质恢复, 无复发情况;显效, 患者全身症状得到很到的改善, 肢体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 X线显示患者骨质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 病灶有所好转;有效, 患者全身症状有所好转, X线显示患者骨质未进行恶化;无效, 患者全身症状未得到好转, X线显示患者病灶继续发展。
1.5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 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表示, 行χ2检验。P<0.05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由表1可知, 封闭负压引流技术治疗组患者与常规引流组患者相比, 其感染控制时间、疼痛评分以及住院时间等明显下降, 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 。由表2可知, 封闭负压引流技术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比常规引流组患者高。这说明封闭负压引流技术可以缩短感染控制时间和住院时间, 减少疼痛感, 增加总有效率。
3 讨论
骨科创伤后感染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2]:一是创伤骨折自身的影响, 当机体的骨骼受到创伤后, 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都会受到一定的抑制, 降低了机体的免疫功能, 加上创伤后, 患者的软组织出现损伤, 增加了机体感染外界细菌的几率, 增大了术后感染的危险性。二是手术的影响, 手术会破坏机体的防御机制, 增加患者受感染几率, 加上手术过程不可能做到百分百消毒, 部分细菌会通过手术切口和手术通路感染患者深层组织, 出现术后感染的情况。三是骨折患者自身因素的影响, 这主要是指患者的年龄、体质等对术后感染的影响, 部分患者年龄较大, 自身免疫功能低下, 术后抵抗感染能力低下, 增加了术后感染的几率;部分患者自身患有糖尿病、肝功能衰竭以及自身免疫性低下等疾病, 这些都会增加患者术后感染的几率。术后护理不当、抗生素滥用等也会增加患者感染的几率。
封闭负压引流技术与传统引流技术相比, 不仅解决了冲洗不彻底、引流管堵塞等问题, 也降低了创面细菌的数量, 抑制了感染的发展[3]。封闭负压引流技术使用聚乙烯醇等新型无毒医用敷料直接覆盖创伤部位, 形成一个密闭的微环境, 并通过硅胶管对创面进行全方位的片状引流。这种引流技术不仅促进患者创面愈合, 也将机体产生的坏死物质排出, 维持一个无菌健康的环境, 促进机体恢复。聚乙烯醇等新型医用敷料内遍布各种微孔不仅可以保证引流通畅, 也能改善患者创面的局部循环, 保证创面的供氧、供血, 促进患者伤口恢复。封闭负压引流技术利用生物半透膜封闭患者创面, 可以有效的预防患者伤口再次受到细菌污染, 防止二次感染的发生。
骨折术后感染是骨折手术的一种常见并发症, 也是临床上的一大难题, 封闭负压引流技术与传统灌注冲洗方法相比, 不仅具有操作简单、便捷, 也可以显著降低感染控制时间以及患者的住院时间, 降低治疗过程中的疼痛感, 增加患者的治疗效果, 已经成为临床上的常用的引流技术,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朱磊, 李国庆, 王来斌, 等.持续封闭负压引流在骨科创伤中的临床疗效观察[J].实用骨科杂志, 2010, 16 (7) :534-535.
[2]朱磊, 李国庆, 王来斌, 等.封闭负压引流技术在创伤骨科中的应用[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0, 33 (23) :57-59.
【封闭创伤负压引流套装】推荐阅读:
封闭创伤负压引流套装产品使用说明书10-28
创伤负压封闭引流技术10-09
持续封闭负压引流05-17
持续封闭负压引流技术11-15
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06-22
负压封闭式引流术10-10
封闭式持续负压引流术12-14
负压封闭治疗12-03
VSD封闭引流术论文11-13
窝沟封闭术封闭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