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封闭

2024-08-24

主动封闭(共4篇)

主动封闭 篇1

摘要:通过对三维封闭空间稳态声场噪声的主动控制进行了研究, 选取全空间时间平均声势能为降噪的目标函数, 获得最优次级强度和最优降噪量。并以三维矩形空间为例, 基于sysnoise分析有限元模型, 通过仿真计算进行主动控制研究, 分析次级声源放置在不同位置时, 系统取得的降噪量, 得出次级声源的布放位置。

关键词:车内噪声,主动控制,次级声源,布放规律

封闭空间噪声主动控制的目的通常是降低该空间全空间或某一局部区域内的噪声级。封闭空间中的噪声场既可以由内部噪声源产生, 也可以由外部噪声通过弹性壁透射或耦合振动而产生。现将由封闭空间点声源引起的内部低频噪声作为噪声源, 利用有源噪声控制理论[1]分析的待消声区域的声场分布, 着重运用专业声学分析软件Sysnoise对模型进行仿真分析, 从空间声场的抵消效果得到合适的次级声源布放位置。

1 噪声主动控制基础

封闭空间噪声主动控制的目的通常是降低该空间全空间或某一局部区域内的噪声级。封闭空间中的噪声场既可以由内部噪声源产生, 也可以由外部噪声通过弹性壁透射或耦合振动而产生。噪声主动控制, 首先要知道待消声区域的声场分布, 然后才能够谈得上如何应用次级声源产生一个与之较匹配的“反声场”的问题, 因此, 噪声场的分析具有重要地位;其次, 次级声源布放不仅与声场类型 (直达声场、驻波声场、混响声场等) 有关, 而且直接与初级声场的产生方式和外围结构的物理特性有关。

根据三维封闭空间稳态声场噪声控制的原理, 假设封闭空间中的声场可以由一系列声模态叠加表示, 为抑制空间噪声, 引入多个次级声源, 如果次级声源数目与声模态数相等, 而且那么当次级声源强度合适时, 封闭空间中声压处处为零。但实际情况是, 声模态数将会远远大于次级声源, 因此我们为了理论计算与实际应用的方便, 选取全空间时间平均声势能为目标, 并且用无约束最优化方法, 合理分布次级声源, 使封闭空间中总的时间平均声势能达到最小。

2 封闭空间噪声主动控制仿真分析

根据封闭空间混响声场中主动控制的规律。设有一个六个边界面为刚性的矩形封闭空间腔, 其长, 宽, 高分别为2.264m, 1.132m, 0.186m。假设空气密度为1.225kg/m3, 声速为340m/s, 对于所有特征频率, 均假设阻尼比为0.01, 所有声源均抽象为表面振速均匀分布0.15m×0.15m的方形活塞, 在该空间内共有1个初级声源和4个次级声源, 所有声源在Z方向处于同一高度, 在XY平面的位置各个声源的坐标分布为:初级声源 (2.087, 0.993, 0.186) 、次级声源1 (2.087, 0.843, 0.186) 、次级声源2 (1.892, 0.096, 0.186) 、次级声源3 (0.096, 0.566, 0.186) 、次级声源4 (0.177, 0.993, 0.186) (单位:m) 。

通过专业声学分析软件Sysnoise对有限元模型进行声学分析, 研究不同次级声源作用下, 矩形空间内的总的时间平均声势能随频率 (50~300Hz) 变化的情况。有限元模型是通过专业有限元分析软件MSC.Patran建立, 该模型单元为八节点的正方体, 在最大频率300Hz时单元密度为每个波长有30个单元。将该模型输入Sysnoise进行声学分析, 计算出特征频率和声模态的相位和幅值。

下面通过对模型的声学分析, 研究不同次级声源作用下, 封闭矩形空间内的总的时间平均声势能 (Ep) 随频率f (50~300Hz) 的变化情况。如图1、图2所示。z

在自由空间中, 如果次级声源与初级声源的间距大于半个声波波长时, 全空间就不能取得大的降噪量。但是在低密度混响声场中, 情况有所不同。如果根据最高频率300Hz计算, 对应的声波波长为1.13m。初级声源和次级声源1仅为0.15m, 理论上讲, 在整个频率范围内可以取得很大的降噪量, 但是从图中, 我们可以看到在频率300Hz时, 降噪量很小。相反, 初级声源和次级声源4的距离最远, 比所有的频率对应的声波波长都要大, 但该次级声源对大部分的声模态都能取得降噪效果, 如图所示。在次级声源2单独作用下, 有一半声模态的Ep基本没有得到控制, 分别为: (2, 0, 0) (0, 1, 0) 150.2Hz、 (3, 0, 0) 225.4Hz、 (3, 1, 0) 271.0Hz。这是因为次级声源2靠近或者位于这些模态的节线上。根据降噪原理我们可以知道, 当次级声源位于初级声源某阶声模态节线上时, 这样根本激发不出这阶声模态, 因此也不能产生相反的干涉声场来抵消由这阶模态主导的声场。而当次级声源靠近初级声源的声模态时, 想抵消节线附近的声场就需要很大的强度, 这样空间中总的Ep就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单独作用都不能抵消的特征频率为150.2Hz的两个声模态, 在两个以上次级声源共同作用下可以抵消, 这是因为某一个次级声源位于模态的节线上, 但它同时位于模态的反节线上, 另外的次级声源位于这两个模态相位相反的地方, 所以可以调节其中某一个次级声源的强度来抵消某一个模态而不影响其他模态。但是并不意味着抑制两个声模态一定要用两个次级声源。如图2所示, 次级声源4的单独作用也能在某些模态取得一定降噪量。而如果用次级声源2、3、4共同作用, 那么这三个次级声源产生的次级声模态与初级声场模态相反, 因此不仅所有的声模态在共振频率处能被抑制, 许多非共振频率处也能取得降噪量。

3 结论

通过以上的有限元模型的声学分析说明:要有效降低全空间的时间平均声势能, 次级声源的布放位置很重要。关于次级声源的布放原则如下:

(1) 如果次级声源放置在声模态的节线上, 那么不管声源强度多大, 它都不能激发这阶声模态。次级声源也不能靠声模态节线太近, 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想抵消节线附近的声场就需要很大的强度, 空间总的声势能将不能得到有效控制; (2) 如果一个次级声源放置在几个主导声模态的最大幅值处, 那它就可以抵消这几个声模态, 而不激发其它声模态; (3) 几个次级声源单独作用不能抵消的声模态, 共同作用则可以抵消。

实线——初级声源作用下的Ep, 虚线——初、次级声源共同作用下的Ep

实线——初级声源作用下的Ep, 虚线——初、次级声源共同作用下的Ep

因此, 控制小阻尼低频封闭空间的全空间平均声势能可以用数量比较小的次级声源来实现, 通过调整次级声源的幅值和相位可以达到很好的控制效果。如果将汽车车厢简化成小阻尼低频封闭空间, 那么就可以根据上面的布放规律布放次级声源, 达到对车内噪声的主动降噪, 但是上面所讨论的空间四周是刚性的, 而且实际的汽车不可能是刚性的, 所以真正要在实车上取得好的降噪, 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但是该仿真所得出的结论还是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克安.有源噪声控制[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3, 10.

[2]邱亚宇.基于SYSNOISE的车内噪声主动控制研究[J].科技信息, 2009, 5.

主动封闭 篇2

关键词:车内噪声,主动控制,误差传感器,布置规律

封闭空间噪声主动控制的目的通常是降低该空间全空间或某一局部区域内的噪声级。封闭空间中的噪声场既可以由内部噪声源产生, 也可以由外部噪声通过弹性壁透射或耦合振动而产生。将由封闭空间点声源引起的内部低频噪声作为噪声源, 利用有源噪声控制理论[1]分析的待消声区域的声场分布, 着重运用专业声学分析软件Sysnoise对模型进行仿真分析, 从空间声场的抵消效果得到合适的误差传感器的布放位置。

1误差传感器布置规律

在研究封闭空间降噪时, 其控制目标是封闭空间中总的时间平均声势能, 要实现获得空间中所有位置的声压, 这显然不现实。不过我们可以通过监测空间中有限点的声压, 用它们构成用于主动控制系统的目标函数, 用JA表示:

假设有L个误差传感器, 分别位于封闭空间声场中ri处。设这些误差传感器的灵敏度都是1, 那么它们的输出信号的大小为

, 则主动控制系数目标函数为:

经过推导[1]可以得出JA是次级声源强度矢量的二次型函数, 如果要是误差传感器监测到的次级声源强度等于最优次级声源强度, 那么必须使:

其中: , , 为rl处次级声场第 (2) i, j阶声模态函数值。

式 (2) 表明: (1) 要取得接近理论的最优次级降噪量, 误差传感器的数目L要尽可能的大; (2) 通过合理地放置有限个误差传感器可以使矩阵C (i, j) 接近单位阵[2]。总的来说, 误差传感器布放的规律与次级声源的布放规律类似, 但不等同。与次级声源的布放一样, 降噪量直接依赖于误差传感器相对于声模态在空间的分布, 最好是在声模态的反节面上。在声模态节面处布置误差传感器不能发挥作用, 如果这样, 将会导致控制后空间总的平均声势能比控制前更大。

2仿真分析

根据封闭空间混响声场中主动控制的规律。设有一个六个边界面为刚性的矩形封闭空间腔, 其长, 宽, 高分别为2.264m, 1.132 m, 0.186 m。假设空气密度为1.225 kg/m3, 声速为340 m/s, 对于所有特征频率, 均假设阻尼比为0.01, 所有声源均抽象为表面振速均匀分布0.15m×0.15m的方形活塞, 在该空间内共有1个初级声源和4个次级声源, 所有声源在Z方向处于同一高度, 在XY平面的位置分布如图1所示, 表1中为各个声源的坐标 (单位:m)

通过专业声学分析软件Sysnoise对有限元模型进行声学分析, 研究不同次级声源作用下, 矩形空间内的总的时间平均声势能随频率 (50~300Hz) 变化的情况。图中的有限元模型是通过专业有限元分析软件MSC.Patran建立, 该模型单元为八节点的正方体, 在最大频率300Hz时单元密度为每个波长有30个单元。将该模型输入Sysnoise进行声学分析, 计算出特征频率和声模态的相位和幅值。

以次级声源4单独作用为例, 误差传感器布置在不同位置时, 空间总的平均声势能的情况, 如图2, 3所示

首先将3个误差传感器放在x=1.132处, 尽管调整次级声源4的幅值和相位已经使3个误差传感器位置的平方声压之和达到很小, 但是可以看出在很多频率上, Ep都有所增大, 也就是说全空间总的平均声势能有所增大。进一步还可以看出在一些特征频率上, Ep很明显地增大。

实际上从三个误差信号与次级声源之间的传递函数[2], 我们可以发现, 在频率为75.1Hz、167.9 Hz、225.4 Hz、271.0Hz这几个共振频率上, 在误差传感器处测得的声压幅值比较低, 因此主动控制系统会通过增大在传感器位置的输入来提高声压水平从而达到某些控制, 而实际上系统已经取得了最优的降噪量, 只是误差传感器并没有发现上述频率的贡献, 所以结果就会使对应频率上的全空间总的声势能增大, 反而达不到降噪目的。

那如果我们在封闭空间的四个角落里 (几个主要声模态的反节面上) 放置误差传感器, 调整次级声源4的幅值和相位使四个误差传感器位置的平方声压之和达到很小, 得出的Ep与全空间总的平均声势能几乎一致, 如图3所示。

3结论

控制小阻尼低频封闭空间的全空间平均声势能可以用数量比较小的次级声源来实现, 通过调整次级声源的幅值和相位可以达到很好的控制效果。用一定数量的误差传感器在固定点测得的声压的平方反映全空间时间平均声势能, 如果将误差传感器放置在声模态的反节面上, 那么得出的结果接近全空间时间平均声势能, 而且如果是小阻尼低频封闭空间声场, 那么传感器的数量并不需要很多。而在高频时, 由于相应的声模态增多, 所产生的节面也相应增多, 所以就需要增加误差传感器的数量来保证好的降噪效果。

参考文献

[1]陈克安.有源噪声控制[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3, 10.

主动封闭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7月-2014年6月120例BA阴性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患者为免疫原, 年龄21~34岁, 平均 (27.30±5.24) 岁, 流产次数2~4次, 平均 (2.76±0.15) 次, 夫妻染色体正常, 内分泌正常, 无生殖道畸形, 免疫检查结果显示抗心磷脂抗体阴性, 封闭抗体阴性。抽签随机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60例。两组年龄、流产次数等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拟抽取对象进行肝炎病毒学、艾滋病抗体、梅毒抗体等检查, 抽取观察组患者丈夫静脉血30 m L, 2%肝素抗凝, 放入含淋巴细胞分离液的离心管中, 淋巴细胞分离液比重1.020, 保持淋巴细胞分离液与血浆之间界面清晰, 250 g/min离心15 min, 抽取淋巴细胞层。后用磷酸盐缓冲液2次洗涤, 并用生理盐水制成淋巴细胞悬液, 浓度为20×106~40×106/m L, 抽取0.5~0.8 m L悬液在患者双侧前臂各分4~6点皮注射, 3次为1疗程, 每次注射后于3~4周后再次注射。BA转阳性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后, 尽量使患者在3月内妊娠。两组均在孕4、5周时采雌二醇、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等检查, 孕酮低时给予黄体酮支持治疗。

1.3 观察指标

(1) 抽取患者外周血2 m L抗凝, 通过Beckman Coulter公司制造的Coulter Epics XL流式细胞仪测定CD4+、CD8+水平, 计算CD4+/CD8+及CD16+CD56+NK; (2) 观察两组患者妊娠结局。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9.0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与计量资料行χ2检验和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改变

治疗前两组各T淋巴细胞亚群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 , 而CD4+治疗后显著降低, CD8+治疗后升高, CD4+/CD8+、CD16+CD56+NK降低, 组间比较观察组显著较低 (P<0.05) 。见表1。

注:*对照组比较, P<0.05

2.2两组治疗后妊娠结局分析

观察组妊娠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 妊娠失败率低于对照组 (P<0.05) , 流产率观察组较低, 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讨论

正常妊娠中封闭抗体介导的免疫耐受较为关键, 封闭抗体和表达于滋养层细胞的滋养细胞淋巴细胞的交叉反应抗原结合, 从而避免胚胎受到母体杀伤性T细胞的影响[3]。产妇妊娠过程中若缺少保护性抗体, 则会导致母体对胎儿的排斥增强, 进而导致流产。本研究对120例BA阴性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患者采取淋巴细胞主动免疫治疗, 妊娠率得到显著提高, T淋巴细胞水平得到改善, 表示治疗后母体免疫耐受增强, 胎儿存活率上升, 妊娠成功得到保障。

外周血T淋巴细胞可表达CD3+抗原, 分为CD4+/CD8+、CD4+/CD8+两大亚群, 而CD4+细胞为辅助、诱导性T淋巴细胞, 介导细胞免疫, 其比率上升导致母体细胞免疫功能上升, 对胚胎免疫排斥反应上升, 终止妊娠[4]。CD8+细胞为杀伤、抑制性T淋巴细胞, 主要对产妇的免疫应答产生负调节作用。而NK细胞表面特异性标识分子为CD56, 另还可分为CD56+CD16-和CD56+CD16+, 前者具有免疫抑制、免疫营养效果, 受Th1刺激后转化为后者, 细胞毒性上升, 能够提高免疫防御能力, 释放颗粒酶等物质促使靶细胞死亡, 本研究中CD16+CD56+NK在治疗后显著下降, 表示细胞毒性反应被抑制, 胚胎的正常发育得到保障。

综上所述, 本研究通过患者及其丈夫或者健康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对患者进行主动免疫治疗, 结果可见CD4+明显降低, 而CD8+明显上升, CD4+/CD8+下降, 主动免疫治疗能够矫正患者的免疫紊乱, 缓解对胚胎的免疫排斥, 最终达到较高的妊娠率。

摘要:目的 研究淋巴细胞主动免疫治疗封闭抗体 (Blocking antibody, BA) 阴性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120例BA阴性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患者, 抽签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60例, 对照组常规保胎指导, 观察组行主动免疫治疗, 比较两组淋巴细胞亚群变化及妊娠结果。结果 观察组CD4+ (37.88±6.59) 与对照组 (42.18±6.34) 比较显著降低, CD8+ (35.61±6.87) 与对照组 (29.40±5.97) 比较显著升高 (P<0.05) , CD4+/CD8及CD16+CD56+NK+比较观察组显著较低 (P<0.05) ;观察组妊娠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淋巴细胞主动免疫治疗BA阴性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效果显著, 可改善妊娠结局, 调节异常的细胞免疫, 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淋巴细胞,主动免疫,复发性流产

参考文献

[1]高克非, 许红雁, 刘宝玲, 等.正常早孕及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主动免疫治疗前后血清蛋白组学的比较[J].广东医学, 2014, 35 (13) :2069-2072.

[2]田葱, 李娟, 攸毅, 等.3种疗法用于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的临床对比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2, 21 (14) :1487-1489.

[3]李键, 邵小光, 吴隆琦, 等.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策略的探讨[J].医学与哲学, 2012, 33 (20) :56-58.

主动封闭 篇4

大兴矿N2705综放工作面位于N2采区西部, 平面坐标X 4697400~4698600, Y 41547400~41548200。工作面可采走向长度1042.5m, 倾斜宽175m, 工作面面积182437.5m2。工作面上邻近煤层4-2煤层, 大部分已回采完, 4-2煤层与7-2煤层间距一般为58.33m;工作面下邻近煤层9煤层, 煤厚一般为3.46m, 未采动, 9煤层与7-2煤层间距一般为26.03m。

本面煤层工业牌号以气煤为主, 长焰煤次之。煤层厚3.34~9.75m, 一般厚为8.39m。煤层自燃发火期3个月, 煤尘爆炸指数43.38%。

2、大兴矿工作面煤体易自然发火原因分析

通常在温度正常或略低的情况下, 煤体与氧气接触后, 便会产生CO, 同时伴随着时间的增加, CO的浓度便会逐渐上升, 但是后期随着供氧浓度的下降, CO的增长与前期相比则会有所减弱。但若是温度增加的同时, 供氧浓度无变化, 那么随着CO的增加, 煤样便会逐渐出现乙烯, 氧化加速, 逐渐有乙炔出现, 发生强烈氧化反应后, 产生燃烧。而氧气含量在10.0%以下时, CO浓度的增加幅度很小, 氧气浓度低于5.0%时, 不再有CO、乙烯、乙炔等气体出现。由实验结果得出, 大兴矿北二七层煤氧化的最低氧浓度值为5%, 当氧气含量在10.0%以下时, 煤炭自燃氧化受到抑制, 无自然发火和瓦斯燃烧爆炸危险。

3、停产工作面采空区自然发火特点

瓦斯浮煤的特点为立体分布, 所以造就了采空区的自然发火存在着难以准确判断高温点、较高的前期隐伏性、火点难以触及以及火势迅猛的特点。

4、停产工作面采空区自然发火防治思路及实施方案

根据工作面易自然发火原因和易自然发火环境区域, 采取以主动预防为主的防火方案, 主要采取采空区注入氮气, 将河砂填充于前后的三角点采空区, 注三项惰化泡沫、煤体注凝胶、注水、均衡通风和抽放瓦斯等一系列综合防火措施, 成功的防治工作面正常推进时采空区内自然发火。但长时间放假期间的防火工作却成为一项重大的难题。针对停产工作面采空区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特点, 首要问题应该解决如何降低采空区内氧气含量, 使采空区内浮煤长期处于贫氧状态, 抑制煤体自然发火的速度, 确保工作面放假期间的安全。

4.1 封闭方案

对风流设施进行阻断, 并且对采场的通风进行隔绝, 保证采场内形成一个空气滞留的耗氧的封闭环境, 并要确定封闭区内的所有机电设施均较为完好。解放运输中巷的风门、联络小川风门增加风量, 调节运回顺风压, 减小两顺闭间压差。运顺设置调压气室、气室内注氮气, 通过闭区调压的方式对闭区内所漏入的氧气量进行抑制。在进行封闭前, 对所有不撤出的电气设备继续防爆处理, 并将防潮剂置入防爆腔内, 使其保持干燥, 增加绝缘。

4.1.1 封闭设施的位置选择及通风方法

设施构筑的地点及闭区内要求巷道支护完好, 便于启封后的恢复生产工作。

运顺底板标高与回顺相比较低, 所以采空区和工作面所流出的水会向前三角点汇聚, 并且同时流向运顺前处的排水坑, 排水坑建有密闭, 此时使用U形管对排水进行引流, 可以对空气进行抑制, 避免其进入闭内, 所以停产时, 一定要将转载机的中部平段在排水坑的外侧, 以便对封闭后的构建密封与排水方面起到有利作用。利用回顺外高内低的特点, 可将防火门进行充分利用, 使其直接为密闭的构筑。

4.1.2 封闭顺序及工艺

封闭的顺顺为, 运顺1#闭-回顺3#闭。密闭时, 需要使用20mm厚度的松木板, 以鱼鳞式对其进行搭接定制, 并利用黄泥捣堵法对转载机的内槽继续处理, 加强封闭性, 并使用喷浆或金属网对闭面进行加严处理。

4.2 综合防火技术

工作面封闭是隔绝氧气的基本措施, 还需要采取阻止氧气漏入和封闭区惰化措施。

4.2.1 氮气惰化

封闭后, 封闭空间内将含有一定量的氧气, 是封闭期煤氧化的主要氧来源。此时封闭区属于一种无氧气持续供应的环境, 也就是说此时氧气便会慢慢被耗尽, 被煤体吸附或在煤体氧化过程中消失。此时对闭区进行氮气的注射, 可对闭区内的氧气起到稀释的作用, 加快氧化的速度, 减少爆炸的发生率。

4.2.2 综合调压

对于两顺存在的减压之差, 可以采取风流短路法进行抑制和管理, 将运顺作为氮气的调压室, 对局部的通风情况起到平衡的作用, 减少压力差对于运顺所带来的影响。不停的于内空间内注入氮气等, 使其压力增强, 促进其在回顺的排除速度。

4.3 闭区管理

4.3.1 局部通风管理

对于局部通风系统的管理, 使用双风机、双电源的形式进行, 使开关实现自动转换的形式, 达到可以双向转换风机的效果。监视供电电源与双风机电源, 并由专门的人员进行看护管理。每日对风量进行监测, 以保证其发生变化时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4.3.2 封闭区防火效果检验

在对两顺的工作面进行封闭前, 对工作面中的上下隅角、架后的切顶线进行监测采样束管的隐设, 并针对闭区内的气样, 进行采集并检验。对闭内的情况进行观察, 其中包括对气室压差进行观察、对密闭压差进行观察, 同时还可对注入的氮气含量进行调整, 确保稳定性。

经过分析显示闭内上下顺中气体浓度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其中包括O2的浓度和CH4的浓度, 这说明在闭内气体是以动态变化的形式存在的, 氮气可以对瓦斯起到有效的驱动作用, 同时因其具有干气的特性, 所以其还可对区域内的湿度起到降低的作用, 防止了电气设备出现受潮的现象。当对工作面进行封闭后, 其中存在的氧气随着时间逐渐的经历耗氧期, 发展成动态平衡的情况, 这与实验结果较为相似。

4.4 启封方案

首先需要对闭区内的各个气样变化程度进行分析, 明确其变化的趋势, 对其进行准确的分析, 以确保启封后无发生火灾的危险。其次在进行启封前的36个小时时, 需要对氮气进行置换, 将其换成甲烷气。最后要对各个点的CH4进行分析取样, 确定其浓度低于3%时, 才可进行启封措施。

5 结语

采场经过长时间的封闭后, 可能存在发火的危险, 所以可采用限抽、注氮等方式进行中化调衡, 采取主动防御的综合措施, 保证综采面有效的、长时间的防火, 确定防火措施的可行性与可靠性。闭区内气体会出现一系列的反应, 所以需对其进行连续性的观测, 对氧气浓度的变化进行监测, 其中包括耗氧期、过渡期以及平稳期。

摘要:大兴煤矿综采工作面回采煤层系为高瓦斯、易燃煤层, 煤种以气煤为主, 最短发火期为3个月, 发火原因主要是因为采空区浮煤到了发火期产生自然发火, 造成工作面安全回采工作严重受到自然发火威胁, 尤其在工作面停止推进时更为突出。通过分析停产时采空区内自然发火特性, 试验性采取工作面主动封闭, 惰性气体隔绝为主的防火技术, 实现大兴矿回采工作面安全停产29天的记录。

关键词:主动封闭,封闭区惰化,惰性气体,变化趋势

参考文献

上一篇:三段式游戏下一篇:夹缝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