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引力(精选12篇)
吸引力 篇1
语文教材可读性强, 有很多文质并美的文学作品。也有不少涉及天文、地理、生物等方面的生动有趣的文章, 还有贴近学生生活的丰富多彩的实践材料。真是“生活处处皆语文, 语文无处不生活”。这样一个丰富多彩的教材, 应该对学生有着极大的吸引力, 但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心里都清楚, 不是每一堂课都能吸引学生。有时一篇课文被教师进行空洞的说教, 抽象的分析, 课堂上就极其干瘪, 枯燥。学生在课堂上有气无力, 厌厌欲睡。长此以往, 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语文毫无兴趣, 学习极为被动。要改变这种现状, 就得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 提高语文课堂的吸引力。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一、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提高教师素质在实施新课程中显得尤为迫切。教师的素质已经成为制约教师驾驭新课程的瓶颈。而课堂的吸引力与教师的素质有很大的关系, 因为, 语文教学是一门科学, 又是一门艺术。优秀的语文教师都是既要有学者的头脑, 又要有艺术家的风范;既要有渊博的知识, 又要有一定的表演才能;既要有慈母般的爱心, 循循善诱的教学艺术, 又要善于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和感染学生。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不仅仅是“学高为师”, 还要有艺术才能和完善的人格。有实力才能有魅力, 有魅力才能有吸引力, 学生才会佩服你, 进而崇拜你。“亲其师, 听其言, 信其道, 效其行”。试想, 若教师能以宽阔的知识背景, 新颖的思维方式, 流畅的口才表达, 美妙的文字功夫吸引学生, 那么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就能左右逢源, 游刃有余。学生听课就会如沐春风, 如饮醇醪。
二、教师要深研课标, 开发课程
和过去的教学大纲相比的《语文课程标准》, 在理论和实践都将对21世纪中国语文教育产生巨大的影响, 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对语文学科性质、特点的认识, 课程资源的开发, 综合性学习的倡导, 口语交际概念的提出, 提升了全国语文教育的理论, 为我们描绘了理想的语文教育, 指明了语文教育的方向。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理所当然应深入地领会其中的精神、要旨。而教材是课程的重要资源, 是教学理念的载体。是训练语文能力, 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审美情趣的主要凭借。因此, 教师必须掌握课程的知识结构和学科特点, 了解教学内容中的重难点, 真正深入并把握它。同时, 还要突破教材, 综合学生的课本世界, 努力开发课程资源。做到心中有谱, 才能克服课堂中的表面热闹, 华而不实的毛病。才能在教学中做到变难懂为易学, 变艰涩为通俗, 变抽象为具体。由浅入深, 深入浅出, 融会贯通, 运用自如。学生听着容易了, 才会喜爱语文, 才会被语文所吸引。
三、教师要有良好的精神状态
教师的情感、情绪很容易影响、感染学生。因此教师在跨进课堂前就应注意调整好自己的情绪。特别是在自己情绪低落时, 工作生活不顺心时, 千万不能把这种情绪带入课堂。一般地, 入教室前应抖擞抖擞精神, 作一次深呼吸, 眨眨眼, 扬扬眉。特别要让自己的眼睛充满光彩, 充满自信。因为一个人的精神状态最容易从眼睛中看出来。然后面带微笑从容不迫走上讲台, 用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情感、情绪来教学。学生会被教师这种精神状态所感染, 从而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来。一个热爱本职工作、热爱学生的教师, 课堂上感情充沛、情绪饱满, 他身上就好像有一个磁力场, 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反之, 若教师走进课堂, 表情木然或情绪低落, 精神萎靡, 动作迟缓, 有气无力。讲解没有激情, 这堂课的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四、教师要精心设计好“开场白”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一堂课的开头十分重要, 设计并组织好“开场白” (导入语) 就会吸引学生, 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取到先声夺人的效果。为课堂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使教学很快进入佳境。刘显国老师把导入语的基本要求归纳总结成如下口诀:
“名言警句, 群情振奋;故事谜语, 趣味猛增;对比悬殊, 令人吃惊;志士伟绩, 鼓舞精神。巧插小引, 开拓意境;点将开篇, 活跃气氛;新闻奇事, 娓娓动听;切身利益, 人人关心。”
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就可以借莎士比亚诅咒金子的名言:“金子, 黄黄的发光的, 宝贵的金子!只要这一点点儿, 就可以使黑的变成白的, 丑的变成美的, 错的变成对的, 卑贱的变成尊贵的;老人变成少年, 懦夫变成勇士。这黄色的奴隶!”再如, 魏书生讲《论语》时导入语是这样设计的:“火之光, 电之光能照亮世间的道路, 思想之光能照亮人们的思想。谁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了全世界最伟大的十位思想家, 如牛顿、哥白尼……谁知道这十位思想家里谁排第一位?他就是我国的孔子。”这么一说, 学生学《论语》的兴趣就来了。当然, 导语的设计有法可循, 但无定法。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 结合学生的特点, 融入科学性、教育性、思想性和艺术性, 使其灵活多样, 生动有趣。只要运用得恰当就一定能增加课堂的吸引力。
五、教师要翻新教学手段
教师一定要注意教学手段的不断翻新, 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讲, 学生听, 教师问, 学生答的单一格式。向学生自主学习, 多向交流转化, 营造师生间、生生间、个体与集体间的互动场面, 变教师的“一言堂”为“群言堂”。就即便是教师的单一讲授, 那么语言一定要生动活泼, 声调要抑扬顿挫, 充分利用肢体语言、表情语言等辅助语言为教学服务。也会收到较好效果的。另外, 语文课堂教学中应遵循的一个原则, 那就是直观性原则。它也是翻新教学手段的一个重要原则。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荀况说过:“不闻不若闻之, 闻之不若见之”。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也指出:“可以为教师们定出一条金科玉律, 在能力范围内, 一切事物都应该尽量地放到感观跟前。”遵循这一原则, 教学《金黄的大斗笠》未尝不可展示一下那见证姐弟情谊的斗笠。教学《小橘灯》时不如现场制作一下橘灯。教学《猫》若能抱来一只猫, 那更好!有实物、标本、图片、录音、录像可以展示的都展示, 有动作的就模仿动作, 有实验的就做实验, 有歌有舞的就唱就跳。能改编成课本剧的, 就把它搬上舞台。实物展示受限的, 就采用多媒体教学, 制作课件或使用CAI软件。这样的语文课堂就如同一桌丰盛的大餐, 色香味俱全, 使学生留连忘返。因教学手段的新奇, 而大大地增加了语文课堂的吸引力。
吸引力 篇2
很多姐妹都在不停地问:为什么他不爱我?现在我们来讨论一下,如果你认为你现在交往的对象就是对的那个人的话,如何用吸引力法则让他爱上你吧。
首先,很多姐妹都在不停地疑问:他到底是不是对的那个人。这就要问你自己想要什么了?所以,请跟我一起做这个练习,请列出除了超级爱自己以外你最想要的五点特征: 以我为例:
善良,人品好,脾气好
非常顾家,把家庭放在第一位。
努力工作,有责任感,非常有担当。
身体健康,爱运动。
理解我,能和我聊得来。
然后仔仔细细地看看,你现在的交往对象有没有以上的特征。如果他是个脾气暴躁的人,那你别希望他能改成一个温柔的人。如果他很懒,不爱工作,吃软饭,你也 别想他能一夜之间变成一个努力工作的人。所以,在你用吸引力法则的时候,好好看看他是不是正确的对象。如果不是的话,用也是白用。这的还不如分手。重找。
如果你肯定他就是你要找的那个人的话,那么你已经找到幸福的方向了。你现在就要研究怎么得到幸福而已。你现在的问题就是怎么要让他爱上你。
这个他可能是你的男朋友,也可能是你的暧昧对象。无论他现在和你的关系如何都没有关系,就算你们现在冷战,闹分手等都没有关系。
第一:淡定,hold 住!
无论你们现在是吵得不可开交也好,他想和你分手也好,还是你们的关系很久没有进展也好。现在的你绝对要hold住!绝对不能感情用事。你可以主动给他打电话发短信什么的,但是如果他不接,不回复,绝对不要抓狂,先别反应。冷静,观察。
第二:等
电话也打了,短信也发了,对方不理不睬。没关系,我们等。当然也不是干等。趁这个单身的时间好好地进步自己,无论是内心的提高还是外在的进步。就算什么也不想干,那么读读书,写写日记也可以。反正,一个字:等。什么都别做,千万别去缠着对方,丢人现眼。第三:想他的好
每次一想到他是否有心痛的感觉?不被爱的感觉?怕他会离开自己的感觉?不理解他的感觉?疑惑的感觉?然后立即升级到想分手的感觉了对吧!找一张字,好好把 他的优点仔仔细细地都写下来。他对你的好,你的感动,都一条条地写下来。每次一想到他对你的冷漠,忽略,就把这张字拿出来,好好地读读。
第四:许愿
无论他对你有多冷漠,但是如果你肯定他就是对的那个人的话。那就大胆地许愿吧!完全忽略他对你的冷漠和漠视。将自己沉静在一个幸福浪漫的花园里,用心去想你希望和他一起做的事,一切的幸福。他对你的爱越来越多,你们的感情越来越好。第五:坚持许愿
你可能会因为他对你的冷漠而失去信心和希望。一想到和他一起的浪漫就立即有一种逆反心态,觉得一切都不可能实现,一切都是假的。如果你这么想就完了!记 住!只要你觉得他是对的那个人,无论他对你多冷漠,你都不要有负面的想法。坚持许愿,他越是对你冷漠,你越是许那么令人开心幸福的愿望。
第六:祝福对方
我不知道你和你的他现在处于一个什么样的阶段。我也不知道你知不知道他现在在哪儿?在干什么?无论他在哪儿,在干什么,和谁在一起,你都要祝福他。希望他幸福和快乐,就算他现在的快乐没有你也好。
最后,我们要学会有一个像天空一样宽广的心。我们要学会爱一个人就是要让他去做他想做的事,无论他是否和我们在一起。如果你真的爱他的话,请在想起他的时候,想他的好并微笑,相信有一天你们一定会成为让人羡慕的,相亲相爱的夫妻,那么吸引力法则一定会成功的!
微软吸引力 篇3
苹果领航智能手机市场,谷歌后来居上。但人们并不担心微软会失去光环。尽管与欧盟的垄断官司正闹得沸沸扬扬,研发数年的手机操作系统表现不佳,微软仍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信息技术领域里的所向披靡,总能让人们相信:微软在每个方面的竞争最后总能异军突起。
“盖世”微软
微软又有麻烦了。与欧盟的垄断官司还没有了结,谷歌又把摩托罗拉移动收入囊中。在微软的CEO史蒂芬·鲍尔默看来,到了与诺基亚结盟的时候了。
事实上,谷歌当初早就看好诺基亚,前谷歌CEO埃里克·施密特在巴塞罗那举行的“2011年移动通信世界大会”上表示,在诺基亚决定押注微软之前,谷歌曾竭尽全力试图说服诺基亚使用谷歌的安卓移动平台。“如果他们(诺基亚)已经选择了我们的话,我们本该很相爱的。但是他们选择了别的家伙”。施密特公开对媒体说。
美国科技博客GigaOm透露,摩托罗拉移动在被谷歌收购前,曾先找过微软。但微软没有答应,因为摩托罗拉移动的专利才是最有价值的,微软没有必要为了那些专利,背上一个大包袱。在鲍尔默看来,把一个曾经的客户,变成自己的儿子,太不划算了。
经验丰富的鲍尔默很清楚,微软想要的是什么。“微软控制诺基亚而不控股诺基亚,省去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微软就是聪明。”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联盟李易对《京华周刊》记者说。
其实,微软近年来在智能手机市场的发展,并不算一帆风顺。
来自Gartner(高德纳咨询公司)和IDC(互联网数据中心)的数据显示,2010年度全球手机市场五大流行操作系统为:塞班、安卓、黑莓、苹果和微软。其中,微软的市场占有率仅为4.2%,排名末席,风头早已被诺基亚、安卓、苹果等手机抢走。
即便如此,各路厂商仍然对微软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微软多年在行业里的积淀成果,对手机制造厂商有着很大的吸引力。
说到底,微软最突出的竞争优势在于它在技术领域的强大竞争力。它所拥有最大的资本就是技术,以技术占领市场,以技术制定标准,以技术成为大家公认的品牌。正是因为微软在技术领域的无坚不摧,使它成为全球最大的电脑软件公司,微软也因此在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方面扮演着事实上的垄断者地位。
抱团取暖
微软就是这样,能迅速在市场中转向。微软很清楚自己的短板在哪里,微软最缺乏的就是:拥有自己的手机终端供货商。
据了解,此次微软与诺基亚合作,将在几年内向诺基亚提供“数十亿美元”的资助,拓展市场及开发Windows Phone操作系统手机,根据两家公司达成的合作协议,诺基亚将采用Windows Phone作为其主要的智能手机操作系统,而微软则需要向诺基亚提供一定的财务资助。“数十亿美元”,微软不差这点钱,但诺基亚需要,研发新的智能平台所必配的人力成本,营销推广成本等将是一笔不小的费用。
而此时的诺基亚,也眼睁睁地看着动辄10多亿的系统开发费用,力不从心。据了解,诺基亚2010年第四季度盈余8亿多欧元,虽然也还算个不错的成绩,但难以积累足够的资金投入新系统的开发研究。苹果有MAC的基础,安卓借用了Linux,黑莓,微软有操作系统的经验更不必说。看来,不背靠“大树”,真的难以成气候。
诺基亚想到微软是有道理的,它必须要找一套能与安卓和苹果抗衡的系统来保证自己不掉队。既然诺基亚已经明确表态不会与主要竞争对手一样,加入安卓阵营,那么背后有财大气粗微软支持的Windows Phone就是情理之选了。而且,诺基亚也决不允许自己加入谷歌安卓阵营后,退化成一无是处的硬件制造商。
选择与微软合作,让诺基亚CEO史蒂芬·艾洛普饱受病诟。这位9个月前还是微软商业软件部总裁的大个子,被称为“微软派来的间谍”。有股东抗议,要求艾洛普立即辞职,希望扫除这个“特洛伊木马”。
对此,艾洛普倒是看得很开,只要对双方都有好处,他愿意做这个交易。“现在已经不再是设备的战争,而是生态系统的战争。谷歌和苹果已经有了自己的生态系统。诺基亚正在和微软打造自己的生态系统。”艾洛普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机遇与危机
回到十年前,谁也不会想到一个软件业大佬与一个手机制造巨擘会走到一起。IT领域充满了“艰难的选择”。目前看来,两家合作,各取所需,倒不失为一条明智的选择。
虽然贵为软件领域的大佬,但对后PC时代的游戏规则,还略显不适应。Windows Mobile系统的难用,在安卓推出之后得到了彻底的曝光。繁琐的步骤极其不人性化的界面让Windows Mobile颜面尽失,很多设备制造商转而投向安卓阵营。Windows Mobile系统2010年彻底沉沦,几乎没有一个能够让人记得起来的产品。这对这个曾经的“金牌销售”,微软CEO鲍尔默来说,是不能容忍的。
在得到强大的资金支持后,微软发力,于2010年11月发布了Windows Phone7系统。但后果并不尽如人意。好的系统,不能配以好的销量,微软手机市场一度被苹果和谷歌蚕食。因此,这个时候,与诺基亚的合作就显得尤为重要。这种“联姻”能让微软迅速扩大其操作系统市场份额成为可能。
而诺基亚的经销商和商店遍及全球各地。同时,诺基亚还拥有强大的供应链和优秀的硬件设计,诺基亚品牌的市场号召力,特别是在中低端市场,令多数人印象深刻。这些对于微软来说,都是梦寐以求的。
业内人士认为,微软占的便宜要比诺基亚大。毕竟,诺基亚要放弃许多过去为塞班及Meego(米狗)所投入的资源与人力,微软则几乎在没有任何损失的前提下增加其操作系统的市场份额。当然,诺基亚董事长也曾经放话:微软不是唯一选择,诺基亚还有其它合作伙伴。
也因此,在诺基亚与微软联合声明的评论里,充满了悲观。很多人留下“我会买安卓”之类的评语。美国著名科技博客作者罗伯特·斯考伯调侃道:那看起来就像是谷歌员工留下的。
但是,由于微软的“花心”,大家并不看好这次合作。谷歌副总裁维克·宫多拉对微软与诺基亚的联姻嗤之以鼻,他说:“两只火鸡在一起生不出一只雄鹰”。
而就在微软和诺基亚发表战略合作消息的当天,诺基亚在赫尔辛基交易所的股价下跌14%,微软股价亦有微跌,也从侧面了反映人们对这次“联姻”并不看好。
在此之前,微软的Windows移动操作系统也曾与LG、摩托罗拉、Palm、Nortel、爱立信等几家知名手机厂商发表过“战略联盟”合作宣言,最终都由于微软的系统缺乏竞争力以及市场表现不佳而惨淡收场。
业内人士还担心,微软与诺基亚在双方企业文化、技术方面的冲突,会让两家企业在短时间内很难磨合。而一些原有的诺基亚客户,未必习惯还不成熟的WP7系统。毕竟,塞班平台还有2
亿用户,对于已经习惯了的操作方式,他们岂肯轻易改弦易辙?
其实,诺基亚与微软合作,是为了对抗安卓和苹果的强大攻势,放弃已研发了13年的塞班系统,未来充满变数。据业内传闻,诺基亚似乎也做好了两手准备,正与谷歌谈判引入安卓系统的可能性。微软吸引力/范经华
回到十年前,谁也不会想到—个软件业大佬与—个手机制造巨擘会走到一起。
苹果领航智能手机市场,谷歌后来居上。但人们并不担心微软会失去光环。尽管与欧盟的垄断官司正闹得沸沸扬扬,研发数年的手机操作系统表现不佳,微软仍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信息技术领域里的所向披靡,总能让人们相信:微软在每个方面的竞争最后总能异军突起。
“盖世”微软
微软又有麻烦了。与欧盟的垄断官司还没有了结,谷歌又把摩托罗拉移动收入囊中。在微软的CEO史蒂芬·鲍尔默看来,到了与诺基亚结盟的时候了。
事实上,谷歌当初早就看好诺基亚,前谷歌CEO埃里克·施密特在巴塞罗那举行的“2011年移动通信世界大会”上表示,在诺基亚决定押注微软之前,谷歌曾竭尽全力试图说服诺基亚使用谷歌的安卓移动平台。“如果他们(诺基亚)已经选择了我们的话,我们本该很相爱的。但是他们选择了别的家伙”。施密特公开对媒体说。
美国科技博客GigaOm透露,摩托罗拉移动在被谷歌收购前,曾先找过微软。但微软没有答应,因为摩托罗拉移动的专利才是最有价值的,微软没有必要为了那些专利,背上一个大包袱。在鲍尔默看来,把一个曾经的客户,变成自己的儿子,太不划算了。
经验丰富的鲍尔默很清楚,微软想要的是什么。“微软控制诺基亚而不控股诺基亚,省去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微软就是聪明。”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联盟李易对《京华周刊》记者说。
其实,微软近年来在智能手机市场的发展,并不算一帆风顺。
来自Gartner(高德纳咨询公司)和IDC(互联网数据中心)的数据显示,2010年度全球手机市场五大流行操作系统为:塞班、安卓、黑莓、苹果和微软。其中,微软的市场占有率仅为4.2%,排名末席,风头早已被诺基亚、安卓、苹果等手机抢走。
即便如此,各路厂商仍然对微软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微软多年在行业里的积淀成果,对手机制造厂商有着很大的吸引力。
说到底,微软最突出的竞争优势在于它在技术领域的强大竞争力。它所拥有最大的资本就是技术,以技术占领市场,以技术制定标准,以技术成为大家公认的品牌。正是因为微软在技术领域的无坚不摧,使它成为全球最大的电脑软件公司,微软也因此在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方面扮演着事实上的垄断者地位。
抱团取暖
微软就是这样,能迅速在市场中转向。微软很清楚自己的短板在哪里,微软最缺乏的就是:拥有自己的手机终端供货商。
据了解,此次微软与诺基亚合作,将在几年内向诺基亚提供“数十亿美元”的资助,拓展市场及开发Windows Phone操作系统手机,根据两家公司达成的合作协议,诺基亚将采用Windows Phone作为其主要的智能手机操作系统,而微软则需要向诺基亚提供一定的财务资助。“数十亿美元”,微软不差这点钱,但诺基亚需要,研发新的智能平台所必配的人力成本,营销推广成本等将是一笔不小的费用。
而此时的诺基亚,也眼睁睁地看着动辄10多亿的系统开发费用,力不从心。据了解,诺基亚2010年第四季度盈余8亿多欧元,虽然也还算个不错的成绩,但难以积累足够的资金投入新系统的开发研究。苹果有MAC的基础,安卓借用了Linux,黑莓,微软有操作系统的经验更不必说。看来,不背靠“大树”,真的难以成气候。
诺基亚想到微软是有道理的,它必须要找一套能与安卓和苹果抗衡的系统来保证自己不掉队。既然诺基亚已经明确表态不会与主要竞争对手一样,加入安卓阵营,那么背后有财大气粗微软支持的Windows Phone就是情理之选了。而且,诺基亚也决不允许自己加入谷歌安卓阵营后,退化成一无是处的硬件制造商。
选择与微软合作,让诺基亚CEO史蒂芬·艾洛普饱受病诟。这位9个月前还是微软商业软件部总裁的大个子,被称为“微软派来的间谍”。有股东抗议,要求艾洛普立即辞职,希望扫除这个“特洛伊木马”。
对此,艾洛普倒是看得很开,只要对双方都有好处,他愿意做这个交易。“现在已经不再是设备的战争,而是生态系统的战争。谷歌和苹果已经有了自己的生态系统。诺基亚正在和微软打造自己的生态系统。”艾洛普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机遇与危机
回到十年前,谁也不会想到一个软件业大佬与一个手机制造巨擘会走到一起。IT领域充满了“艰难的选择”。目前看来,两家合作,各取所需,倒不失为一条明智的选择。
虽然贵为软件领域的大佬,但对后PC时代的游戏规则,还略显不适应。Windows Mobile系统的难用,在安卓推出之后得到了彻底的曝光。繁琐的步骤极其不人性化的界面让Windows Mobile颜面尽失,很多设备制造商转而投向安卓阵营。Windows Mobile系统2010年彻底沉沦,几乎没有一个能够让人记得起来的产品。这对这个曾经的“金牌销售”,微软CEO鲍尔默来说,是不能容忍的。
在得到强大的资金支持后,微软发力,于2010年11月发布了Windows Phone7系统。但后果并不尽如人意。好的系统,不能配以好的销量,微软手机市场一度被苹果和谷歌蚕食。因此,这个时候,与诺基亚的合作就显得尤为重要。这种“联姻”能让微软迅速扩大其操作系统市场份额成为可能。
而诺基亚的经销商和商店遍及全球各地。同时,诺基亚还拥有强大的供应链和优秀的硬件设计,诺基亚品牌的市场号召力,特别是在中低端市场,令多数人印象深刻。这些对于微软来说,都是梦寐以求的。
业内人士认为,微软占的便宜要比诺基亚大。毕竟,诺基亚要放弃许多过去为塞班及Meego(米狗)所投入的资源与人力,微软则几乎在没有任何损失的前提下增加其操作系统的市场份额。当然,诺基亚董事长也曾经放话:微软不是唯一选择,诺基亚还有其它合作伙伴。
也因此,在诺基亚与微软联合声明的评论里,充满了悲观。很多人留下“我会买安卓”之类的评语。美国著名科技博客作者罗伯特·斯考伯调侃道:那看起来就像是谷歌员工留下的。
但是,由于微软的“花心”,大家并不看好这次合作。谷歌副总裁维克·宫多拉对微软与诺基亚的联姻嗤之以鼻,他说:“两只火鸡在一起生不出一只雄鹰”。
而就在微软和诺基亚发表战略合作消息的当天,诺基亚在赫尔辛基交易所的股价下跌14%,微软股价亦有微跌,也从侧面了反映人们对这次“联姻”并不看好。
在此之前,微软的Windows移动操作系统也曾与LG、摩托罗拉、Palm、Nortel、爱立信等几家知名手机厂商发表过“战略联盟”合作宣言,最终都由于微软的系统缺乏竞争力以及市场表现不佳而惨淡收场。
业内人士还担心,微软与诺基亚在双方企业文化、技术方面的冲突,会让两家企业在短时间内很难磨合。而一些原有的诺基亚客户,未必习惯还不成熟的WP7系统。毕竟,塞班平台还有2亿用户,对于已经习惯了的操作方式,他们岂肯轻易改弦易辙?
让语文课堂充满吸引力 篇4
意境美:自然美景是作家写作的一大内容。中学语文课本里有毛泽东笔下“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壮丽蓬勃, 朱自清笔下荷塘月色的如诗如画, 李太白诗中神仙世界的异彩纷呈, 苏东坡词里“大江东去”的雄浑壮阔……这些自然美景无不浸透了作家丰富的情感。教学时, 教师可以运用“读想法”, 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 在读中想象, 使抽象的语言文字化为美丽的艺术画面印入学生脑海, 进而体会到作家抒发的浓浓深情。
形象美:美的形象指的是教材中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生活图像。它主要指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人物形象美主要美在情操和人格上。美丽而忠于爱情的罗敷, 英勇善战的巾帼英雄花木兰, 《诗经》中温柔美好的年轻女子, 献身科学的玛丽·居里……引导学生理解这些人物形象可以直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因为通过自己的学习活动认识生活中不可能或很少可能遇到的人物能极大地满足学生的好奇心, 极大地丰富学生的阅历, 同时激发学生追求崇高的人生理想, 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观。这样也就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还有一类人物形象虽谈不上人格的伟大, 但却凝聚了作家对社会对人生的深刻认识, 有很丰富的内涵, 如阿Q、祥林嫂、别里可夫等, 他们也同样能激起学生探索的热情。
事理美:领悟事理美是指在审美感知基础上, 对审美对象的意味、内容及象征意义的整体把握和全面占有, 是探求审美对象内部联系的理性认识活动。教材中的许多作品, 文情并茂, 渗透着极其深刻的人生哲理。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 采用读一读、议一议的手段, 让学生从中发现、感受、体会、领悟。如鲁迅作品中包含的他对人生、社会的独特体验和认识, 苏轼、王安石等古人散文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新课标明确指出,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笔者以为让学生通过思考问题, 培养学习兴趣是一个简单的切入口。教师必须千方百计地设法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让学生敢于问;采用激励手段让学生乐于问;循序渐进, 指导方法, 使学生善于问。再进一步, 还要引导学生解决疑问, 所谓“无疑教有疑, 有疑教无疑”。这样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校真正成为学习的场所。
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思想交流、情感交流, 以及学生为完成学习任务而进行的各种思维活动始终不断地进行着。可以说, 它是一个动态的流程。既是动态的, 就应忌平铺直叙, 就应有高潮。另外, 从心理调节的角度看, 高潮能激发兴趣, 提高吸引力, 更多地利用学生无意注意, 消除疲劳感, 有时甚至可以纯粹为了调节情绪与气氛也设计高潮。高潮常见的是课堂气氛炽烈昂奋、创造性思维火花撞击、迸发、跳跃。高质量的高潮设计, 就是思维品质的提高。另外, 有时学生心领神会, “此时无声胜有声”的静场, 也是教学高潮的一种境界。
人际关系吸引力 篇5
2、相似吸引:沟通双方或几方在年龄、地位、社会角色、能力、兴趣、态度等方面越相似,彼此越能相互吸引。特别是价值观上的相似吸引更大。
3、互补性吸引:当沟通双方的需要和满足正好成为互补关系时,会产生强烈的吸引。如夫妻双方的性格、能力上相互取长补短,会相得益彰。
4、外表吸引:在沟通过程中,特别是初次接触时,一个人的外貌、衣着、风度等外在因素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那些漂亮,有气质、风度翩翩的人容易被人接纳。
5、人格吸引:具有持久性吸引力的人是那些具有使人喜爱、仰慕并渴望接近的性格特征的人。人们一般都喜欢真诚、热情、正直、开朗的人,讨厌自私、虚伪、庸俗的人。
实力就是吸引力 篇6
上面这段话是莎朗·斯通说的。
毫无疑问,因为莎朗·斯通是莎朗·斯通,所以即使年逾不惑,依然光彩夺目。这就像麦当娜是麦当娜,不是随便谁穿过的内衣都可以拍卖出13800美元的好价格,但麦当娜的就可以。当她成为全世界最有钱歌手中最年轻的一位女歌星时,她已经43岁了。这个年轻时靠露肚脐起家的女人,在不惑之年,向全世界展示了自己的雄厚实力——她并不是只会露肚脐,如果她穿上20世纪40年代的外套和大衣,戴上黑色长手套,她也可以很淑女,甚至比淑女还淑女。当她在《贝隆夫人》中深情款款地唱出《阿根廷请别为我哭泣》时,谁还能说她的吸引力只在于她敢比别人露得更多更狠?
在我年幼的时候,人们不停地告诉我——花无百日红,女人的美是短暂的,所以一定要在最美的时刻找个好男人把自己嫁掉。那个时候,我总是无端伤感——从25岁就开始害怕,害怕衰老,害怕嫁不出去,害怕即使嫁出去,但终有一日“红颜未老恩先绝”,那个时候我不羡慕麦当娜,她能蹦跶几年?我根本不知道莎朗·斯通。即使知道又怎么样?她们是凭脸蛋吃饭的,到她们年老色衰,美人迟暮,有她们后悔的时候。那个时候,我
还不明白,其实女人,尤其是一个美女,她最重要的财富并不完全是她的年龄,而是她的实力。所谓的红颜薄命,实际上是一些美丽女子对于生命的一场误解:她们以为男人之所以爱自己,无非是因为爱自己的容貌,而实际上,当一个女人这样想的时候,她不仅贬低了自己,也贬低了男人。于是红颜薄命。
悲剧就是这样一再发生。当一个女人,即使是一名美丽的女人,当她把某个男人的宠爱当作自己生活的全部,她是很难真正快乐起来的。因为她总以为自己之所以比其他的人生活得好,是由于她年轻貌美,一旦岁月流逝,她失去这一得天独厚的资源,她就会失去一切,谁还会真爱一个老女人?一个女人如果天天生活在这样的恐惧之中,生活对于她有什么快乐可言吗?即使万千宠爱于一身,她依然不敢轻易言笑——因为她怕生皱纹。
早年读过一首古诗,据说是古代一有名的薄命美人写的。这美人写这诗的时候,正好失宠于皇上。于是她把自己比喻为一把漂亮的扇子,那意思是说夏天的时候,您天天把我攥在手心里,现在秋天了,你就把我扔一边了——“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其实,如果一个女人把自己的命运比喻为一把漂亮的扇子,有几把扇子能让一个男人拿在手中一辈子呢?除非这把扇子上有唐伯虎的画、郑板桥的字。而话说回来,如果一把扇子上有了唐伯虎的画、郑板桥的字,她还怕什么呢?新旧与她无关,即使稍微有些残破,又有何妨?她不再是一把普通的扇子,而是一把有实力的扇子,她是不可替代的,岁月匆匆,她的价值与日俱增。
与朋友喝下午茶,随便聊天,说起可可·夏奈尔。朋友说如果她不是傍大款,就她——一个12岁就遭父亲遗弃,在孤儿院长大的女人能有什么前程可言?的确,可可·夏奈尔不到20岁的时候,曾经想过做咖啡馆的女歌手,但后来她遇到一个叫艾蒂安·巴尔桑的男人,这个男人把她带入巴黎的上流社会。之后她又遇到了另一个男人,博伊·卡佩尔,他在送给她一间时装店后另娶名门女子。她没有伤心欲绝,而是该干什么干什么。她心里清楚,那些名门女子的生活要比她的无聊得多,因为这个世界上嫁入豪门的女子多如牛毛,而她——可可·夏奈尔却只有一位——她把自己当作是最宝贵的财富,她珍惜自己,她懂得一个女人的最后胜出,除了运气,还需要实力。
说到底,我相信这个世界上被男人赠送过珠宝、黄金、乃至一个时装店的女人并不少,但是有几个女人能成为可可·夏奈尔呢?这个世界上有无数比她更美的女人,但是有几个美人,能在71岁高龄的时候高调复出并再次创造时装奇迹?一个女人要成为快乐的女人,幸福的女人,必须懂得使自己成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女人——麦当娜和夏奈尔都是这样的女人,她们明白,生为女人,最宝贵的并不是容颜和年龄,甚至也不是男人的爱与承诺,而是自己对自己的经营,必须使自己像索斯比拍卖行的拍品一样,即使几经易手,但依然存在升值空间。
有一句话,女人并不是因为美丽而可爱,而是因为可爱而美丽。实际上,到今天这个时代,女人美丽与否,与她眼睛大小,个子高矮,谈过几个男朋友,芳龄几何并没有太大的关系,只要她是一个真正的有实力的女人,即便是90岁又怎样?
我们都知道,财富也许不能改变一个人,但它可以百分之百地改变人们对一个人的态度,包括对一个女人的态度——有这样一个故事,不知道你听过没有?一天,一个在美容院推销产品的女人遇到了一个衣着华丽的夫人,女人称赞夫人的衣服漂亮并询问衣服购自何处。夫人眼皮也不抬,冷冷地说:“告诉你又有什么用?难道你穿得起这样的衣服吗?”——数年以后,当年这名推销美容品的女人,她的名字成了时尚的代名词——没有人再敢问她能穿得起什么样的衣服——1998年,她作为唯一女性入选《时代》杂志的20名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商业天才”;2003年,她的公司名列美国500强第349位,当年收益47.44亿美元;在她生前,她的房产分布于纽约曼哈顿最繁华的街区、棕榈滩的海边、伦敦的富人区和法国南部别墅带;在她死后,她的庞大遗产让世人瞩目——你知道我说的是谁,她活到很老很老,但是她越老,人们就越慷慨地赠给她各种美好的头衔——美丽、优雅、高贵、时尚,甚至直到她死,人们依然认为耄耋之年的她是最美的女人之一——人们称她为“雅施兰黛夫人”。
为什么一个年轻的时候并不以漂亮著称的女人,却到老年以优雅闻名于世?与她同时代的美人,早一个个像玛丽莲·梦露一样香消玉陨,而她却依然是时尚界的长青藤。因为——实力就是吸引力,对于男人如此,对于女人亦是如此。许多女人不明白这个道理,她们把太多的时间和眼泪花在不值得费工夫的事情上了。她们总是怨恨命运,她们总是纠缠于男人为什么变心,她们从来不认真想一想——如果自己是一个实力派女人,结果会怎么样呢?在最新公布的英国富豪排行榜上,有一位60岁的老女人引人注目,她的名字叫安妮·罗宾森,英国版《一笔勾消》的主持人。连个人资产3000万英镑(约4.3亿人民币)的凯瑟琳·泽塔·琼斯都不得不排在她身后。安妮·罗宾森在节目中永远是一袭黑衣加冷硬的面孔,对参赛者极尽刻薄挖苦冷嘲热讽之能事,让所有参赛者都闻之丧胆,人送江湖绰号“恶魔”。然而就是这么一个女魔头,却被认为是最有魅力的女人——谁能否认她的魅力呢?除非是这个人自愿被人认为缺乏品位。
高职院校的吸引力探讨 篇7
上述现象的形成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就学校本身而言, 确实有一个特色、水平和质量问题;从社会角度来看, 也有对高职学生认同、认可和认识的问题;从政策层面看, 由于使高职只停留在“相当于专科”层次, 使得人才立交桥和学生发展受到限制;从文化内涵看, 高等职业教育存在需要不断深化和拓展的空间。正因为如此, 提升高等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就成为一个现实而迫切的课题。
那么如何提高其吸引力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 把素质教育融合渗透到高职教育中去
在整个高职教育领域, 传统的专业技术教育一直居于主导地位, 而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思想理念, 长期停留在形式上, 而这种高职教育与素质教育相分离的思维定势与传统的专业技术教育模式已严重制约着高等职业院校的内涵建设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要提高自身吸引力, 高职院校应以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需要为出发点, 以能力为核心要素的综合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 以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 注意开发学生的潜能和完善人的健全个性为特征, 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发展。
在实施过程中, 还要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与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整个实施推进过程, 不仅要体现在理念、规划及其人员参与上, 还应充分体现在人才培养过程和人才培养质量上。从新生入学的学业规划设计到毕业时的岗前培训, 素质教育须切实落实到人才培养规划之中, 贯穿于育人全过程。要求每个学生在获得的素质教育学分, 至少获得5个社会实践活动学分, 否则不能毕业, 并且制定行之有效的考核办法和激励机制。
二、创设良好的适宜于高职人才培养的育人环境
实施高职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 (即围绕专业教育开设的各种课程) 。抓第一课堂建设, 就是要在专业教育中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的理念, 充分挖掘第一课堂的教育功能。将高职教育有效地内化到职业技能教育的知识体系之中, 有效地渗透到人才培养的方方面面, 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三、从高职院校外部而言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提高其吸引力
第一, 争取到国家示范高职建设的名额, 并适当扩大整个学院重点建设项目的受益面, 在现有的专业基础上使更多的专业和方向能够覆盖国家示范。第二, 着力建设共享型、开放式专业教学资源库, 以增强各院校之间对高等职业教育资源的可利用程度, 扩大建设成果的共享面。第三, 从科研角度看, 我们应研究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创新和架构问题, 这也是吸引力的急所。第四, 从学校层面看, 重中之重是切实深化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 大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重视学生就业创业教育, 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和水平, 推动高职毕业生在岗位上的可持续发展。
四、对于高职院校内部而言还可以从以下几点来提高自己的吸引力
第一, 对全院的教职工加强职教理论的学习、研究与应用, 是院校教学力建设的基础。第二, 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是院校教学力建设的核心。第三, 提高学生学习力是院校教学力的根本。第四, 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是院校教学力建设的重点。第五, 改善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是院校教学力建设的重要内容。
摘要:质量是立校之本, 高等职业院校要赢得尊重, 增强自身吸引力, 首先要自立自强,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能力为中心、实训为主线进行课程改革。这对于保持学生稳定性、形成高职专业特色、凝聚高职吸引力、争取职业教育生存权是十分有益的。
有吸引力的开场白 篇8
开场白的方式很多,我们应结合听众的心理认知和文化层次等因素出奇制胜。切合自身特点进行调侃,是一种不错的开场白。在一个演讲特训营上,有位学员是这样开始他的演讲的:“我这个人有个最大的特点,就是特别的‘中厚’。当然,我说的这个‘中厚’不是你们想象的那个‘忠厚’。大家看我的肚子,我是中间比较厚。都说宰相肚里能撑船,中间不厚可不行。”如此一来,风趣中其豁达胸怀尽显。
这一方法胡适先生也喜欢用。在一次演讲时,他是这样开头的:“我今天不是来向诸君作报告的,我是来‘胡说’的,因为我姓胡。”话音刚落,听众大笑。这个开场白既巧妙地介绍了自己,又体现了演讲者谦逊的修养,同时还活跃了现场的气氛,真可谓一石三鸟。
就事论事引发听众的好奇心,这种开场白的效果也是非常不错的。著名演讲教育家李燕杰在《爱情与美》的演讲中这样开场道:“我不是研究爱情的,为什么会想到要讲这么一个题目呢?这与我经历的故事有关。有一次,某公司的团委书记给我展示了几张纸,上面是他公司近几年的自杀者的名单。该书记还说,其中大多数都是因恋爱没处理好而走上绝路的。所以,今天,我觉得很有必要与大家谈谈这方面的问题。”这个开场白,讲了相关事情的严重性,一下子就勾起了听众的好奇心。
论艺术吸引力的生成原理 篇9
一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一种作用, “吸引力”就是对别的物体施加作用改变它的运动状态, 把它引向自己。所谓“艺术吸引力”, 就是艺术作品将接受者引向自己周围的精神改变作用。
我们知道, 读者只有直接感受到艺术作品时, 他对艺术的欣赏才能够产生, 因而他所有的欣赏活动, 如注意、感知、想象、情感、理解、兴趣、迷恋、期待等等, 都是艺术对他的精神作用。不过在这些欣赏心理中, “注意”是启动机制, 它能使主体所有的心理活动都集中在对象上。假若主体没有发生注意, 他对对象就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感知、想象、情感、理解也就无从谈起。正是通过“注意”的制导作用, 艺术品才将欣赏主体引向了自己, 所以欣赏“注意”是艺术吸引力的主要内容。
“注意”发生之后, 虽然艺术欣赏已经开始, 但如果主体对艺术对象没有兴趣、迷恋, 他的欣赏活动就难以坚持和深入下去。兴趣、迷恋是一种动力机制, 只有通过它的强劲吸附, 艺术才能使各种欣赏心理缠绕着自己作高速运转。欣赏的兴趣与迷恋, 也是艺术吸引力的重要内容。因此, 我们所说的艺术吸引力, 笼统地讲, 就是艺术受众对艺术对象的注意、兴趣和迷恋。
艺术吸引力的“注意”, 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它由客观与主观两方面的因素共同引起:客观因素是对象的客观特点, 主观因素是主体当下的态度、知识、经验、需要、兴趣等。“注意”分为无意的“不随意注意”和有意的“随意注意”。“无意注意”主要由外部原因引起, 主体对刺激的出现以及自己的反应事先都没有准备。“有意注意”有目的有方向, 是被主体意志力控制的注意。任何一种艺术作品的出现, 都可能引起欣赏主体的这两种注意。翻画册时, 画中既像大海波浪又像大火烈焰的松树与云彩造型, 会使我们扫视的目光停留下来, 细看是凡高的《星空》。自此以后, 我们会关心有关凡高的艺术评论, 并从评论角度在画中寻找凡高艺术的怪异风格与精神疯狂。在这个过程中, 我们对凡高线条造型特色的发现是“无意注意”, 而对凡高艺术风格与精神世界的寻觅是“有意注意”。
不过, 我们所说的艺术吸引力的“注意”仅指“无意注意”, 并不包括“有意注意”。这是因为在艺术欣赏中, 当读者不由自主地特别注意作品的某一处时, 就意味着他对作品某一特色的意外发现。如果他将这种感受写成文章诉诸传媒, 有一百个读者受了这一评论的影响, 以他的视角在作品中去寻找这一特点, 就会有一百个人重复体验他的这种发现感受。在评估这件作品此处的吸引力时, 我们只能说它吸引了一个人, 因为这个人对作品此处的“无意注意”, 是由作品本身引发的, 而另外一百个人的“有意注意”, 是由艺术评论引发的。
当然, 这只是衡量艺术价值的美学标准, 如果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 评价的结果就会完全不同。近十来年刚刚兴起的注意力经济理论的核心, 是把注意力等同于金钱, 认为一件商品获得的注意力越多, 他的经济收益就越高。而商品获得注意力最重要的途径, 是花钱做广告进行宣传和媒体炒作。托马斯·达文波特在《注意力经济》一书中写道:一种品牌的番茄酱是如何在其他200种品牌同时存在的情况下吸引你的注意力的?“注意力经济这门学科所提供的答案是:用钱购买注意力。1999年, 美国杂货制造商用于产品促销上的费用是250亿美元, 这笔钱被用作新产品储备津贴、广告费、赠卷、广告牌展销费用等等, 有意思的是, 购买注意力所花费的金额大约相当于1999年美国食品连锁店全部利润所得的5倍。”[1]这就是说, 商品所吸引的注意力, 既包括顾客对其特色的自发的“无意注意”, 也包括受商业宣传炒作影响而产生的被动的“有意注意”, 商品的市场价格是以顾客对它的注意力总量来计算的。
艺术品也是商品, 经济学也是以其吸引的注意的总量来衡量其经济价值的大小, 而不管注意力是意外发现其特色的“无意注意”还是受广告和商业炒作的摆弄而产生的“有意注意”。当美国经济学家哥德哈伯说“艺术的目的就是吸引注意力, 成功吸引注意力是艺术存在的全部意义”时, 就回避了商业炒作对艺术注意力的假性吸引。美学只能以作品吸引的“无意注意”来衡量它的吸引力的大小, 而不能将被动的“有意注意”计算在内, 因为那是广告宣传与商业炒作的吸引力, 与艺术品本身的吸引力没有关系。
同样, 艺术吸引力所说的兴趣迷恋, 也只能是在“无意注意”的基础上产生的喜好、偏向、依恋、沉迷, 而不包括在广告宣传和媒体炒作操控下产生的兴趣、迷恋。不过在被操纵的有意注意的过程中, 读者也可能在无意之中自主发现作品的其他特色, 这种“有意注意”过程中因对作品特点意外发现而产生的的“无意注意”、兴趣和迷恋, 当然也是艺术的吸引力。
综上所述, 所谓艺术吸引力, 严格地说, 就是在艺术作品刺激下, 受众对艺术对象产生的“无意注意”, 以及在此基础上继发的兴趣和迷恋。
二
那么受众为什么会对艺术品发生无意注意、兴趣、迷恋呢?也就是说, 艺术吸引力是怎样产生的呢?
我们先分析艺术吸引无意注意的原因。
心理学认为, 新异性刺激是“无意注意”发生的主要原因。任何一种新刺激的出现, 其中包括我们从未经验过的绝对新异性刺激, 以及各种熟知对象不寻常结合的相对新异性刺激, 都会引起“无意注意”。不过实验表明, 对熟悉对象不寻常结合刺激的反应, 要比全新对象刺激的反应强烈敏感得多, 熟悉对象的不寻常结合这种新异刺激, 是“无意注意”产生的最主要原因[2]。从人的安全本能角度考察, 这种现象很容易被理解。人的最重要的本能需要是生命安全需要, 任何外部环境都可能潜藏着威胁生命安全的危险, 但相比之下, 熟悉的已知的危险可以预防, 而陌生的新异的危险却难以控制。因此, 在自我保护本能的驱动下, 对熟悉对象的不寻常结合以及全新对象的“无意注意”, 必然是人面向环境的第一反应。对新异对象的注意、感知、理解、想象完成之后, 人们才可能对已知的熟悉的对象作出有意注意。
这就意味着, 人所处的外部世界虽然分为真假善恶美丑六个方面, 每个人对其都有着自己的价值判断和伦理态度, 可它们一旦成为熟悉事物的不寻常组合出现时, 人们只会因为它们的新异变化首先对它们产生“无意注意”, 而无暇顾及它们的真假善恶美丑性质。此时此刻, 吸引人产生无意注意的唯一原因, 是对象的新异变化而非它们的内涵属性。无论是真善美还是假恶丑, 只要形式新异都能够吸引“无意注意”, 与它们内涵社会价值的高低和人文属性的优劣没有关系。
大量的事实表明, 吸引“无意注意”的熟悉事物的不寻常组合, 在新异变化的构成上遵循着反常化原则。
反常是对正常的背反。正常首先指事物恒久不变的, 大量普遍反复出现的常态。正常的事物比较规范, 易于分类, 比较稳定, 具有历史的连续性。在组织结构上比较严密, 比较规律[3]。其次, 正常还是一种主观感受状态, 是人与正常事物相互感应中产生的关系性属性。由于正常事物在人的外部世界中占绝大多数, 是极普遍极一般极经常的对象, 因此人们就会对它们产生最熟悉、最了解、最平淡、最习惯、最现实的感觉。
反常是正常的反面。在客观现实中, 它是间或、偶然出现的对象, 数量上占极少数;它打破规范, 不守规律, 无法分类, 变化突然;具有个别性、特殊性的共同特征。由于它极为罕见, 特殊, 偶然, 因而在主观感受中, 给人的印象是陌生、神秘、奇特、怪异、超现实。
因而, 所谓反常化原则, 就是以正常为材料, 创造形式、性质和功能均与正常完全相反的新形象。如从领口里露出来的下巴非常俗常, 但让它离开自己天生的位置旋转180度时, 倒立下巴的剃须刀广告就会以其莫名其妙的新异变化吸引我们的注意。同样的, 将小便的女人、穿裙的女人、戴乳罩的女人反常化——当本来蹲着解手的女性像男性站立小便;本来头与身体高扬在上, 臀与阴部遮挡在下的女人倒立着, 臀阴高扬在上而将头身包裹在下;本来戴在胸部的乳罩戴在屁股上——这些形貌方位背反变异的形象, 突然在女性导流器广告、倒立的行为艺术表演以及乳罩时装广告中出现时, 就会产生强劲的抢眼力量。
艺术反常化原则包括罕有化、陌生化、极端化和高智慧化。
所谓罕有化, 就是将触处皆是的东西变成绝世仅有的对象。因为罕有对于多数人来说都是新异的东西, 比常见的对象的危险更难认识更难预防, 所以, 当艺术中的真假善恶美丑按照罕有化原则组合为新异对象时, 人们自然会不由自主地注意它。圣地亚哥一家超市的老板规定上班时间不准离开岗位, 甚至不能上厕所, 收银员只好穿着纸尿裤上班。广东增城废弃糖厂的大烟囱顶端长着一棵榕树, 枝繁叶茂, 从远处望去, 21米高的大烟囱成了它的树干。这两个新异事件的组合材料是收银员、纸尿裤、烟囱、大树, 构成形象是成人不去厕所尿纸尿裤, 烟囱树干上长树冠。构成材料是随处都有的身边事物, 而构成形象却是发生概率百万分之一千万分之一入眼永驻的奇特对象。它们作为口传故事与摄影图象的强劲吸引力, 均为其极端稀少的罕有性所致。
GRUNDIG剃须刀广告
所谓陌生化, 就是用最熟悉的东西构成最陌生的对象。陌生化的构成材料是熟悉的, 由于将其交叉搭配的新异变化, 却生成了谁也没见过、谁也没想过的全新对象。新异对象越陌生, 与熟悉对象的反差越大, 吸引无意注意的功能就越强。美国人简·索德克的行为艺术《带手铐的双人体》里, 一男一女两个赤裸的人被粗夯的老式手铐连成一体。这种“铐手连”的仿真恶搞在中国也曾时兴了一阵。2002年, 重庆以手铐连为一体的一双情侣逛大街时, 因丢了钥匙男女两人都无法进厕所, 只好请锁匠“打碎铁链求解放”。人们只见过被手铐连在一起的两个罪犯, 只见过自由自在成双成对的情侣, 却没有见过被铐在一起又是拥抱又是接吻的恋人, 更没有见过脱光衣服铐连在一起的男女。这两个形象之所以吸引眼光, 是构成时采用了极端陌生化技巧。
Krishnamurti Costa的《老年贵妇人》
所谓极端化, 是用形貌及功能很一般的材料, 制造形貌及功能极特出的对象。一事物有多种属性, 人们总是依据它的某一属性将其归入某一类别进行同类比较认识。由于同类事物的这种类属性一般者普通者占绝大多数, 极端者顶点者占极少数, 所以类属性特出者极端者会因为少有罕见而吸引无意注意。球王贝利作为男人, 作为父亲, 作为商人, 作为官员, 在同类中都无特出之处, 只是作为足球运动员的高超踢球技巧才是特异的, 他就凭着他属性中的这种百分之一千分之一的极端性而成为新异对象。
类属性极端特出造成的新异变化, 包括形貌与功能两个方面。普通心理学与广告心理学都认为, 在新异变化之外, 对象的大、强、动以及主体的主观需要, 也是无意注意产生的重要原因。其实同类对象中存在着小、弱、静时, 大、强、动才会引起注意, 如果所有对象都是大、强、动, 大、强、动也会被视而不见。因此, 所谓大、强、动, 实际上是类属性在形貌方面的极端化表现。巴西画家Krishnamurti Costa的《老年贵妇人》里, 老女人头发掉光、肌肉凹陷、脑秃若木、手似鸡爪、腿像麻杆, 衣饰的华贵富丽更是适得其反, 表现出无可逆转的人类衰老丑陋相貌之最。艺术能给读者带来快感满足, 而丰富强烈的快感体验又是读者审美欣赏的本能需求。虽然所有艺术都有快感满足功能, 但功能一般者、普通者会被读者视而 不见听而不闻, 只有强大到特出者、极端者才会引起读者的无意注意。这是事物类属性在功能方面的极端化表现。如GIVENCHY唇膏广告中, 本来就很漂亮的国际明星丽芙·泰勒, 由于涂了极为艳丽的口红, 并且将戴着这种口红色的长手套附在脸上, 与口唇的红艳连成一片, 将她的脸衬照得更加出彩, 将女性面容美的妖艳冶丽快感功能发挥到极端。
澳大利亚邮政广告“信中自有贴心郎”
所谓高智慧化, 就是反常化方法的高智慧素养。马克思曾说:“自由自觉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的特性”[4]。人能认识规律并按规律办事, 因而是自由活动;人做事有目的, 有计划, 有检查, 因而是自觉活动;由于动物做不到这一点, 所以自由自觉活动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认识规律, 按规律办事以实现自己目的的所有活动, 都是人的智慧。艺术反常化手法的关键, 是以现实中大量存在的、熟悉的、平庸的东西, 制造物质世界与艺术世界中均极少或根本不存在的罕有陌生对象。艺术家没有现成的样板照搬, 只能依靠自己的能力来创造。因而反常化手法的运用, 就要求艺术家具有非凡的想象, 高超的技巧, 广博的知识, 合规律的思维, 合事实的逻辑, 这些想象、技巧、知识、思维、逻辑合起来, 就是反常化方法应有的高智慧素养。
如“信中自有贴心郎”中, 女孩子正和一个从字纸后冒出来的男人拥抱。现实和以往的艺术中, 从来没有字纸状体表的人, 纯然是艺术家反常化想象虚构的结果。同时, 摄影要塑造白纸上写满文字这种形状的人体, 必须以人体的立体形态为根据, 以画技将由平面转向三维时文字线条在线型透视中近大远小的关系描绘出来, 这个字纸人体之所以立体逼真, 与这些字母透视变形的客观准确密切相关。所以它又是艺术家摄影制作技巧的高超展示。这个作品作为近些年来最具吸引力的艺术杰作之一, 是超凡想象高超技巧的智慧结晶。
三
再来分析艺术引发兴趣与迷恋的原因。
艺术吸引力中的“兴趣”, 是欣赏过程中主体对艺术作品产生的特有的喜好偏爱;艺术吸引力中的“迷恋”, 是由欣赏兴趣积累而成的, 主体对艺术对象无法割舍的过度偏爱。
欣赏中, 当欣赏注意锁定了新异对象之后, 主体的感知、想象、理解、情感就会全面展开, 对新异对象作出真假的认知、善恶的辨别和美丑的判断。如果新异对象满足了主体生理的、实用的、道德的、理智的、审美的等方面的需要, 主体就会对新异对象产生喜欢、爱好的快感体验。快感体验是一种积极向前的热情动力, 能推动主体将欣赏活动继续下去。因而, 引起主体“无意注意”的是艺术的新异变化, 引起主体兴趣与迷恋的, 则是艺术带给主体的快感体验。
艺术带来的快感体验, 为什么会是兴趣与迷恋产生的原因呢?这个问题的解决可分成三步:新异艺术的什么因素给主体带来了快感体验;新异艺术怎样的元素给主体带来了怎样的快感体验;什么样的快感体验召来了欣赏的兴趣与迷恋。
第一步, 新异艺术的什么因素给主体带来了快感体验。
我们知道, 世界上任何一件艺术品在题材上都由真假善恶美丑构成。以往的一些美学理论把艺术当成美的代名词, 以为艺术对象就是美的对象, 艺术欣赏只是美的欣赏, 艺术只有美丑画面, 真假善恶只能是融化到美丑菜肴中的咸味而不可能是菜肴之外的盐巴。其实这并不符合事实。虽然真假善恶是哲学、伦理学的研究对象, 但哲学、伦理学面对真假善恶时, 不剥离现象就无法达到本质, 而艺术面对这些对象时, 不保留现象却无法体现本质。因此在哲学、伦理学中, 真假善恶是形而上的理论形态, 在艺术作品中, 真假善恶却和美丑一样, 也是生动可感的具体形象。
在艺术的新异变化中, 虽然构成材料已组合为新的对象, 但它们在相貌性质的某些方面, 仍保持着原来的特征。这样, 新异对象中就出现了构成材料形象与整体构成形象。艺术作品均由真假善恶美丑元素构成, 经过新异变化产生的新异艺术也不例外, 只是比较特殊地表现为构成材料的真假善恶美丑元素与构成形象的真假善恶美丑元素的共同组合。一幅新异的手套手海报画面, 就是这种构成材料与构成形象的真假善恶美丑元素的组合。画中的手套手用手套和手掌的摄像合成, 白色手套的线纹异常清晰, 两只手掌上的皱纹、汗毛、血管和皮下关节也清晰可见, 它们是真。构成形象手套手的对接处既像手套又像手掌, 既非手套又非手掌, 是现实中不存在的想象假。手套手骨骼均匀、皮肤细润, 动作平缓, 是一双优美的手。指头上沾着的红色液体顺着指尖向下滴, 会使人感到屠杀的血腥与肮脏, 是恶与丑。手套是人工制品, 无法给生命之手提供营养, 这双美丽的手将最终腐烂死去, 是悲剧。手掌长到手套上, 是超出人们生活经验的极端反常, 既是有趣好笑的滑稽, 又是可怕好笑的怪诞。这些组合中的真、优美属于构成材料, 假、恶、丑、悲剧、滑稽、怪诞则属于构成形象。
同时, 我们还知道, 作为人的外部感受对象的真假善恶美丑诸审美形态, 都经过了人类审美意识之炉的冶炼, 都是被审美感受肯定之后产生的审美事实, 它们不仅凸现了审美对象的客观特征, 而且还表现了审美主体共同的审美感受。当艺术中的某种审美形态被感受到时, 我们在看到这种审美形态的客观特征的同时, 还会体验到它得以存在的人类共同的审美感受。比如看到一只苹果, 当我们感知到它的优美、真、善三种构成成分时, 实际上心中已发生了与它的优美相对应的喜爱, 与它的真相对应的的确信, 与它的善相对应的的满意等快感感受。如果给苹果拦腰捆上一条“丁”字绳, 使人能轻松联想到相扑者的装束, 或者是将苹果切成大刘海发型, 与一个裸蛋的娃娃脸对接起来。我们在感知到它的构成成分增加了假与滑稽的同时, 又会感受到与假和滑稽相对应的认知快感和好笑快感。由于美与美感是一致的, 审美经验中的美就是美感, 美感就是美, 艺术构成中有什么样的审美形态, 欣赏中读者就应该体验到什么样的审美快感。新异艺术的构成材料与构成形象有什么样的真假善恶美丑构成元素, 受众欣赏它时, 也应该产生与这些构成元素相对应的快感体验。这样, 我们就可以确定无疑地说, 是新异艺术的真假善恶美丑构成元素给主体带来了快感体验。
第二步, 新异艺术的何种元素给主体带来了何样的快感体验。
在传统美学中, 真、假、善、恶、美、丑这些审美形态都有鲜明的形象标志和严格的理论界限, 审美形态学提出者门罗认为, 应该从“解剖学意义上的要素、细节及构成成分”, “功能学意义上的要素结构、联系方式”, “接受学意义上的欣赏感受”三方面对审美形态进行区分[5]。他提到的要素、细节、成分和结构方式, 主要是指审美形态作为审美客体的客观特点;他提到的接受学意义上的欣赏感受, 则主要指审美形态中包含的主体的主观接受体验。如果按照门罗的标准来划分, 新异艺术的真、假、善、恶、美、丑等审美形态及其美感具有以下特征:
1. 艺术的真, 是艺术对现实的形貌及性质客观准确再现。真是物质世界及其规律性, 是人生存发展依凭的物质基础。列宁说:“外部世界、自然界的规律, 乃是人的有目的的活动的基础”[6]。因此, 人看到真的艺术形象, 会产可靠感、亲近感、探究感、求知感。由于艺术再现客观世界的客观性时, 需要高难度的技巧和高科技的材料, 因此, 读者面对艺术的真时, 还能产生佩服感、敬畏感、神奇感、发现感等正性快感。
2. 艺术的“假”, 是艺术展示的、人的纯粹意识活动的创造之物, 包括想象、假设、虚拟, 计划等等。“假”是与真相对的非物质对象。人对现实的意识反映, 如表象、想象、思维等, 都是非物质的主观随意活动之假。马克思说:“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 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 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7]人类与动物的根本区别, 就在于人能够在物质世界之外的意识中造出一套“假”的东西来, 并通过实践活动将这虚拟的假变成物质世界的真。所以没有“假”就没有人类, “假”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智慧源泉, 艺术是“假”最集中的地方, 只要有人类存在, 艺术就不会终结。
人制造“假”的目的, 是要以“假”为蓝图, 生产出合乎自己需要的实用对象。因而人们见到合乎规律的假想、假说、假设之类的生真之“假”时, 都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与自豪感。
人制造的东西有名有实, 人对对象之实的判断, 大多情况下都依靠感官和思维, 不得已才诉诸实验。人依“假”造真时, 如果只造形貌不造内质, 就是以假充真, 人们以感性经验对其判断时就会误假为真。这种假物的名字与形貌都是真, 唯有内质不合此物的规定是假, 是有其名而“不存在”其实的“伪”。艺术里的这种有害于社会有害于人类的以假造假的伪, 会使读者普遍感到愤怒、羞耻, 产生发现的满足感及私秘的窃喜感。人们欣赏假的对象时体验到的求知欲、自豪感、发现感、私秘窃喜感中都包含着快感体验。
3. 艺术的善, 是艺术对有益有用对象的展示, 是创作主体对有益有用价值的肯定赞扬。
善的东西是人实践活动追求的东西, 合乎人需要的东西, 因此, 人们在看到善的东西时, 总是会产生熟悉感, 胜利感, 自豪感, 自满感, 喜爱感, 控制欲, 占有欲。人的许多需要由于现实条件的局限无法实现, 只能在艺术的虚构中得以实现, 人们在欣赏艺术的这种至善时, 还能产生强烈的鼓舞感、励志感。善的对象具有符合人的欲望的内质与形貌, 因此, 欣赏艺术的善所引发的, 都是心满意足的快感享受。
4. 艺术的恶, 是艺术对施害或受害状况的客观展示, 以及创作主体对害的不否定不批判。
害在对象上包括害他人、害自己、害社会、害动物、害植物、害环境, 方式上包括杀害、伤害、残害、毒害、危害等。恶由施害者、受害者、施害人言行、受害人言行、害的结果这五个环节构成。不过艺术再现中, 只要施害者与施害行为, 受害者与受害行为以及害的结果单独出现, 读者就会将其感受为恶。
恶在本质上是对人的需要的破坏, 因此面对着恶, 人们体验到的是恐惧、慌乱。按照需要的层次, 被破坏的需要越是基本, 人体验到的恐惧就越强烈。恐惧虽然是一种痛苦情绪, 但在艺术欣赏中, 观众与现实利害已被艺术虚构之墙隔离开来, 观众对恶的惊魂落定之后, 又会体验到一种发泄快感和隔岸观火的庆幸感, 这是欣赏恶时的快感体验。
5. 艺术中的美, 是艺术的真假善恶美丑诸审美形态中最重要最复杂的构成成分, 可细分为优美、崇高、悲剧、滑稽、怪诞来考察。
艺术优美是对合乎形式美规律事物的客观展示, 引发的是熟悉、喜欢、爱恋的感受。由于优美大都是人实践活动追求的结果, 与人的精神需求物质活动达到了全面和谐, 因此, 人对它的感受大都是平静的愉快。
艺术崇高是人伟大斗争风貌的展示, 引发的是崇拜、尊敬、惊惧情绪。崇拜是对榜样模仿学习需要的满足, 尊敬是人爱的需要的满足, 都是快感。惊惧虽然是痛苦, 但是当欣赏主体意识到恐惧对象只是一种虚拟的东西时, 他就会从艺术的恶梦中清醒过来, 体验到强刺激后的发泄快感。
艺术悲剧是正义抗争的好人遭到不应有的不幸或死亡。悲剧引发的是恐惧、愤怒、振奋。悲剧的恐惧虽然痛苦, 但现实感消失之后也有发泄快感产生。愤怒是对邪恶的激情反对, 振奋是对真善美的激情追求, 都是人的正义需求的满足, 也有大量快感伴随。
艺术滑稽是反常、陌生、罕有对象对熟悉经验的展示, 当读者发现它与自己的生活经验不合时, 既会因为它的错误无能而感到蠢笨、无聊、好笑, 又会因为自己的正确、有才而感到自信、自是、自强。滑稽的嘲弄、好笑、自信都是自我满足的轻松快感。
艺术怪诞是恶的反常化滑稽化, 当读者发现它与自己熟悉的一切不合时, 既会因为它的反常感到滑稽好笑, 又会因为它的凶恶有害而感到恐怖可怕, 虽然很沉重但也是嘲弄的发泄快感。
6. 艺术的丑, 是艺术对形貌上反形式美对象的展示, 以及艺术家用来描绘对象的反形式美的诸形式。事物的色彩、形状、声音所呈现出的, 对比例、对称、均衡、节奏、多样统一等形式美规律破坏的形态都是丑。在审美史上, 人类先发现优美, 之后才以优美为标准发现了丑, 因此丑是反优美。作为破坏形式美规律的丑, 是与人的感官、情感、身体的不和谐, 审丑中体验到的是厌烦、恶心等消极体验。不过当丑与美形成冲突与反差, 加深了读者对美的体验与认识时, 也能引发认知快感和强刺激快感。
虽然每一件新异艺术的内容构成都极为复杂, 带来的快感体验也与众不同, 但只要严格按照审美形态的客观标准及快感规律对其分析, 也能够弄清新异艺术审美形态的构成元素成分及其带来的快感内容。如马格里特的《蹂躏》中, 一个金发披肩的年青女人, 长着乳房眼睛、肚脐鼻子和会阴嘴巴。其恶病怪胎的怪模怪样是滑稽, 对健康和生命造成严重危害是恶, 这个滑稽的丑恶在整体上是怪诞。人体的其他部位都可以遮盖起来, 唯有脸部的眼睛要接受外界信息, 鼻子要呼吸外界空气, 嘴巴要吃喝外界的食物和水, 必须裸露在外。这个女人长的是躯干脸, 从伦理和健康来说, 躯干必须用衣服裹藏起来, 但她却根据生存的需要, 将它高高裸露在外, 而没有出于性私秘的考虑将它遮藏起来。体现着人类求生本能的善。这个女人的头发有黄金般的色彩, 波浪般的卷曲, 双乳圆丰饱满, 是画中优美。她的眼泡鼓胀外冒如馒头, 眼形又小又圆如算珠, 鼻子是塌陷的坑, 嘴巴上长着三片厚唇, 显然是反形式美的丑。画面对女人的头发、胸腹部生理特征的客观再现是真。乳眼、脐鼻、阴嘴的人现实中根本无法存在, 是画家虚构想象出来的“假”。这个人在躯干成为脸后, 还要挣扎着生存下去, 是人性崇高。不过这种疾病怪胎最终会摧毁她宝贵的生命, 又是一个悲剧。这副画的构成元素包含了真、假、善、恶、丑与优美、崇高、悲剧、滑稽、怪诞, 这些审美形态引发的, 既有认知的, 想象的, 实用的、生理的, 爱恋的, 好笑的快感体验, 又有惊骇的, 厌恶的, 敬畏的, 振奋的, 震撼的、痛快的快感体验。
第三步, 什么样的快感体验能召来兴趣与迷恋
笔者对数百优秀新异艺术强劲吸引力的生成原因的分析中发现, 在艺术新异变化的重组中, 都是真、假、善、恶、丑之象与优美、崇高、悲剧、滑稽、怪诞之美的交叉组合, 体现为真假善恶丑五象中的一象, 与其余四象中的一象或几象, 以及五美中的一美或几美的结合, 或者是优美、滑稽、崇高、悲剧、怪诞五美中的一美, 与其余四美中的一美或几美, 以及五象中的一象或几象的结合。由于艺术的新异变化, 实际上就是作品重新组合中构成材料与构成形象之间显示出来的差别, 因而参加组合的元素越多, 产生的合物元素越多, 呈现的变化才会越大。所以新异艺术在构成上都是真、假、善、恶、丑五象中的三象以上, 与优美、滑稽、崇高、悲剧、怪诞五美中的三美以上审美形态的丰多组合, 少于四到五种审美形态的贫乏搭配, 就很难对无意注意、兴趣、迷恋形成完整的吸引力。如幼儿伸舌头有优美、真与善的特征, 虽然可爱、天真、无邪, 但毕竟是司空见惯的对象, 很难引起人们的注意。如果吐出的舌头边沿一折一折地卷曲上来如一团花朵, 或者是在舌头上粘创可贴, 或者给它穿衣戴帽充当人脸, 这些舌头在优美、真、善之外, 多了滑稽特征特征之后, 才成为反常稀奇的新异对象引起了注意与兴趣。如果在舌头上架起一把剪刀, 作出要剪下来的样子, 它在滑稽可笑的同时, 还引发恐怖可怕, 是十足的怪诞形象。要剪掉舌头的动作是恶, 但他只是摆出架势吓人, 因而又是一种假。这一假剪舌头之态除了优美、真、善, 还多了滑稽、怪诞、恶、假特征, 因此才能成为真正吸引无意注意、兴趣与迷恋的新异艺术。
由于新异艺术在题材构成上都是审美形态的丰多组合, 而每一种审美形态的呈现, 又必然使读者产生与其相对应的美感体验, 因而新异艺术引发的快感体验也是丰多的。作品题材审美形态的丰多, 带来了审美快感体验的丰多, 快感体验的丰多促成了审美趣味的丰多, 审美趣味的积累又促进审美迷恋形成。这样, 艺术题材上审美形态的丰多, 必然带来审美趣味审美迷恋的生成, 艺术构成上审美形态的丰多是审美兴趣审美迷恋发生的真正原因。
四
艺术的吸引力包括注意、兴趣、迷恋三个阶段, 但艺术反常化构成方法的运用, 只能使作品发生新异变化吸引无意注意, 能否继发兴趣与迷恋, 还要由作品构成审美形态是否丰多来决定, 一旦读者发现对象既缺乏内涵, 又没有快感时, 就会将注意的目光转向别处。这也就是说, 单靠反常化手法的运用, 艺术只能生产残缺的吸引力而非健全的完整的术吸引力。
松下自行车广告与明式家具两画就鲜明地体现了这一区别。现实的自行车都有车架, 骑行的人都穿着衣裤, 而广告中的自行车只有两个轮子, 骑行的人也赤裸着一丝不挂, 因为是对常有、熟悉现象的绝对背反, 人们都会下意识地注意这一罕有陌生对象。但由于构成元素过于简白单调, 当读者片刻间明白了这只是扒光了衣服删掉了车架的骑车人后, 原有的滑稽好笑感及虚构巧妙感很快就会淡化到兴味索然。圆凳的凳面及凳腿都是现实中常有的样式, 但两个凳子共用一条凳腿, 凳面又叠交在一起, 是对熟悉现象的绝对背反。不过这一极端陌生对象引发“无意注意”的同时, 还能让人突然意识到它的第二重意象:它很像是狂热拥抱接吻的情人, 凳面的叠合像是嘴唇吞咬嘴唇, 一长一短的两条凳腿, 像是各自用力蹬地前扑的双腿, 三角形的横, 像是向前挺进的胸部与手爪。由于造型怪异滑稽, 虚构神奇绝妙, 形态憨顽可爱, 其浓重的情趣与理趣, 让人回味无穷发生兴趣与迷恋。两个作品都成功地运用了极端反常化手法, 但前者只能引人注意, 只有残缺的吸引力;后者在引发读者注意之后, 还激发了他们的兴趣与迷恋, 吸引力是完整的。
当代许多以反常化方法制造的新异对象也只能吸引无意注意。2004年印度全国大选, 一名叫山卡尔的独立候选人, 竞选期间嘴里始终衔着一只活蹦乱跳的生猛老鼠。上世纪, 超现实主义诗人贾希曾用绳子牵着一只鞋子在巴黎大街上遛[8]。2005年九江一带发生地震, 人们担心余震再次发生, 就头顶铁锅走过危楼。正常情况下, 老鼠要么自由奔跑, 要么关在笼中, 鞋子或者穿在脚上的, 或者拿在手上, 铁锅总是安放在炉灶上或端在手上。而如今, 老鼠被人衔在嘴上, 鞋子被人牵绳街, 大锅被人顶到头上。由于对人与老鼠、鞋子、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反常化重构, 常有、熟悉的材料变成了罕有、陌生的对象, 其新异变化产生了强劲的震惊功能, 使人无法不去注意它。不过这些对象的审美形态成分贫乏, 不能给受众提供丰多的快感体验, 不能继续引发他们的兴趣与迷恋, 所以在片刻的无意注意之后, 眼光会转向其他对象, 无法制造出完整的吸引力。
对于这种艺术状况, 著名艺术评论家休斯曾说:“他 (马格里特) 的诗意正是通过平庸起作用的。……如果他的艺术把自己限于给人震惊, 它就会像其他超现实主义的短命蜉蝣那么短命了。”[9]艺术评论家亚历山德里安也指出:“如果不是有那两个突出的人物杜桑和毕卡比亚将反艺术推到了它的极限, 则达达主义的反动将不会留下什么东西, 除了那使人惊骇的记忆外, 将一无所有。”[10]艺术创造吸引力绝对离不开反常化手法, 但是仅凭反常化技法也绝对创造不出完整的健全的吸引力[11]。
参考文献
[1]达文波特.注意力经济.北京:中信出版社, 2004.7页
[2]参见彼得罗夫斯基.普通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1.207-209页
[3]参见赵勤国.形式美感:从正常形式到超常形式.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 2002 (04)
[4]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50页
[5]门罗.走向科学的美学.北京:中国文艺联合出版公司, 1984.275-277页
[6]列宁.哲学笔记.人民出版社, 1956.200页
[7]马克思.资本论.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202页
[8]阿尔维托·曼古埃尔.意象地图.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4.167页
[9]休斯.新艺术的震撼.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9.213页
[10]邵大箴.西方现代美术思潮.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 1990.181页
让语文课堂更具有吸引力 篇10
谁都喜欢有声有色、饱含活力的课堂, 这样的教学对学生提升语文乐趣更是大有益处。这就要求教学中要经常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 开启学生智慧。孩子的潜能是无限的, 教学的空间是不可以揆度的。只要我们充分调动, 充分张扬他们的个性, 以切合实际的教育方法为他们创造机会, 他们学习的生命之河就永远也不会干枯。通过教学经验积累,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来努力。
一、创设审美情境, 活跃课堂氛围
音乐能陶冶人的情操, 拓展人的思维, 更能给人无限的愉悦感, 让人潜移默化地走进课堂并进行有序思维。在语文课堂中适当地添加些音乐, 或配上音乐朗诵, 不仅能调节课堂氛围, 还能让学生迅速融入情境, 领会课文的内涵。例如:在教学《黄河颂》时, 我先让学生听了“保卫黄河”的歌曲, 等他们的激情被调动起来之后, 再让他们配乐朗诵课文, 学生们的情趣高涨, 课堂氛围自然而然活跃起来, 教学效果明显。
二、亲身体验, 寓教于乐
学生潜意识里都有表现自己的欲望, 主要在于教师如何去挖掘。假如在教学中能利用这一点儿做足文章, 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他们激情投入的演出, 会让大家更深切地体会到文中的情境, 同学们不仅掌握了知识, 还增加了乐趣, 做到了寓教于乐。我们应该勇于创设这种具有活力的教学方式来深化学生的心灵。
三、积累经验, 提升能力
学好语文就得把它与生活紧密相连, 从生活中来, 用到生活中去。我们要通过听课和一系列练习将基础知识、阅读及写作技巧牢牢掌握。同时, 扩大阅读范围, 拓展知识面宽度。一般来说, 阅读量提高了, 阅读、写作水平自然也就有所提高。
创业的吸引力 篇11
对于初出茅庐的创业者,在拥有资源创办自己的企业之前,通常得先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让自己自立。在做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的同时,为自己将来离开去创办自己的公司做好规划,有很多的好处。
事实上,在整个维珍集团,已经有非常多有才能的人因为创业而离开,我也一直支持他们勇敢去尝试。与别人共同创办了Innocent Drinks的亚当·巴隆(Adam Balon)和亚航(Air Asia)创始人托尼·费尔南德斯(Tony Fernandes)就是两个很好的例子。我本来想说是我一手把他们带出来的,但事实上,他们的想法和干劲儿给我们的启迪和他们在维珍得到的提升一样多。
罗万·葛姆雷(Rowan Gormley)是另一个很好的例子。我遇到葛姆雷的时候,他正在为一家私募基金公司工作。他非常有才,所以我邀请他来为我们工作,并且让他自己挑选岗位。他最终和杰妮-安妮·加迪亚(Jayne-Anne Gadhia)创立了维珍下属的金融服务公司,也就是现在维珍金融的前身。葛姆雷后来创立了自己的红酒公司,之后该公司成为维珍的下属公司Virgin Wines,而他自己又创立了独立众筹酿酒平台Naked Wines。
有一点要指出的是,为别人工作不只减轻了你的财政压力、给你稳定的感觉,它也会让你获得一些可能在今后变得有价值的人脉资源。
如果你确定要走这条路,请确保要加入的那个公司适合你。你可以问一下自己:它在你最终想要进入的那个行业吗?你的岗位会让你不断挑战自我吗?这份工作能给你充分的自由吗?
还有最后非常重要的一点。为别人工作可以作为做更大的事情的跳板,但选错了雇主却会扼杀你的主动性。在维珍集团,我们会努力让大家觉得自己就是自己的老板—这是我们从最一开始就坚持下来的正确选择。这一策略鼓励员工更具创造性地思考,还能防止团队变成一潭死水。
说到底,企业家都很擅长解决问题,所以有谁不想看到一个团队里都是擅长解决问题的人呢?
话虽如此,我也对所有愿意毕业之后直接创业的人怀有一份尊重。人们经常问我,当老板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因为没有人当过我的老板。当老板肯定会给你一个独特的视角,而且为自己工作也会让你有很多创新思考的机会。
另外,在2016年选择做一名创业者还有一大好处,那就是入门的门槛非常低。我在之前的专栏中也说过,你可以在没有任何经验、只有一点点钱的情况下,在自己的卧室里创立一家公司—你需要的就只是一台智能手机、一根网线以及一个好点子。
当然了,所有创业者都会走到需要更多的钱来实现扩张的时刻。针对这个问题,维珍公司说服了英国政府、在几年前成立了创业贷款项目(StartUp Loans)。我认为,如果年轻人愿意提前或者推迟毕业去创业,应该给他们尝试的机会。
创业贷款项目由维珍创业和其他合作伙伴负责管理,它为初出茅庐的初创公司提供了低利率的贷款,并且会给创业者配备可以帮助大家成功的导师。我们希望在更多的国家里出现类似的项目,给想创业的年轻人更多选择。如果你觉得自己的创意足够好,那么无论你是选择先工作一段时间,还是选择现在就投身其中,最后都一定会成功。
如果你选择创业之前先工作,那么请一定牢记以下几条:
—请确保你将在自己最终会进入的那个行业里工作。
—请申请那些可以给自己带来挑战、不会让你变得沮丧的职位。
—请一定要多认识一些人、交一些朋友,当你创立自己的公司时,他们可能会帮到你。
大学吸引力的显示偏好排名 篇12
随着大学招生人数增加,上大学相对更加容易了。但是大部分家庭在第一个孩子进入大学学习时,面临如何在众多的招生学校中选择自己喜欢的大学的问题。大学排名对于学生和家长了解大学的声誉、特征都有巨大的帮助。目前影响较大的排名机构有三家,分别是网大有限公司、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和中国校友会网,但这些排名还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指标计算的数据也没有公开。[1]虽然每个排名有不同的指标体系和权重,有些排名也涉及到学校的声誉,但都没有学生和家长最关心的关于学校吸引力大小的指标。
我们根据中国高考录取机制的性质,提出了一个估计中国大学吸引力的显示偏好排名模型。基于显示偏好的大学排名度量的是学生或者家长眼里的学校吸引力,这个吸引力可能反映了学校的质量,但也不完全是学校的质量。对于什么是大学的质量,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对于相同的大学特征,如声誉、师生比例、科研经费、地理位置、校园环境等,学生和家长、教育管理机构甚至普通的大众,对这些因素的权重可能都有自己的看法。我们构建的显示偏好的排名,就是这些意见的综合,反映了人们看法中的一致性因素。
基于显示偏好的学校吸引力排名综合了所有考生的选择中所包含的信息,对考生和家长了解其他人的看法具有实用价值。考生和家长们为什么要了解其他人的看法,Avery Christopher等人提供了三种解释:第一,在大学教育中,和什么人在一起学习是很重要的。见贤思齐,学生不但关心学校的质量,也关心和自己在一起的学生的情况。第二,每个考生对于学校也有各种各样的信息,但是考生明白自己的信息可能是不完全的,通过了解其他人的看法和行动,可以弥补自己信息的偏差。第三,考生可能通过选择不同的学校来显示自己的能力,这就是教育的信号甄别功能。23考生通过学校的选择来显示自己不同凡响的能力,在均衡状态时,清华大学录取的考生和江南大学录取的考生有着不同的能力。在中国的招生制度下,家长关心其他人的选择和偏好还有第四个原因:了解其他人的偏好便于考生填报志愿,协调到均衡结果。
在中国,考生是按照分数和对学校的偏好(志愿)根据高考录取制度统一录取的。在出分填报志愿时,高考录取的结果等价于把所有考生按分数从高到低排序,每个考生依次从可选择的学校中选择他最偏好的学校录取。不同分数的考生有不同的可选择范围,分数最高的学生可以选择所有的招生学校,而分数低的考生选择范围小。通过考生的选择和录取的格局,可以推断学校吸引力的分布情况。
二、概率模型
(一)大学的吸引力
为了进行大学排名,我们必然假设每个大学有一个隐含的表示大学吸引力的变量,我们可以根据吸引力的大小来给大学排名。虽然不能观测到这个吸引力,但是可以估计出它的数值。大学的吸引力由多方面因素构成,如大学的声誉、教育质量、专业、学校位置、学费、学术资源等。我们不需要知道这些特征如何构建出大学的吸引力,仅仅假设学生是根据学校吸引力的大小一致地行事。
构建这个显示偏好吸引力排名,也不需要假设所有学生对学校的吸引力有相同的看法。每个考生对于学校吸引力的看法可以在一个均值周围分布。如果所有的考生对学校吸引力的看法一样,考生的表现就会完全相同,但这并不存在。我们假设每个考生对学校吸引力的看法都有自己特异的因素,正是考生不同的看法造成了学校在争夺学生时互有胜负的模式。显示偏好排名还有另外一个好处,就是并不需要真实存在一个潜在的吸引力排名,如果在考生和家长心目中不存在普遍一致的对学校吸引力的看法,这种方法估计出来的排名就没有一致性。可以设想,如果每个考生对于大学的偏好都是随机的,最后得到的录取结果就没有任何模式,各个学校的输赢也是随机决定的,不存在一个显然的模式。但是,不管学生如何形成自己的偏好,只要在他们之间存在共同的模式,那么显示偏好排名就可以把这些系统性的因素显示出来。
(二)考生录取的多元比较问题
大学排名问题可以从多元比较的框架来看。当考生选择学校填报时,根据他的分数,他在当时仍然招生的学校进行选择。这时,所有学校就在进行一场竞争。考生从每个可以选择的学校的吸引力分布中进行抽样,得到他对所有可选择学校的个人评价,评价最高的学校就会被考生作为入学学校,这个学校就赢了竞赛。如果不存在学生个人兴趣干扰的因素,赢了竞赛的学校比其他学校受欢迎就是一个合理推断。根据所有学生的录取结果,得到了每所学校获胜的场次,汇总所有考生的信息,就可以估计学校吸引力的情况。
多元比较统计模型文献主要讨论两两比较模型,在每次竞赛中只有两个选手参与,如国际象棋、球类比赛等。这类文献被广泛研究和应用,已经有大量的关于如何从竞赛记录推断国际象棋棋手能力高低以及对于球队排名的文献。在两两比较模型的文献中,根据分布的不同,有两类最为常用的模型假设。一类是Bradley-Terry模型,假设分布是第一类极值分布。在这个假设下,二元比较模型中就会导出Logit模型。另一类常用的分布假设是正态分布,这就是Thurstone-Mosterler模型。在实际中的两两比较数据时,这两种模型得到的结果没有太大的差异,利用第一类极值分布假设的模型更容易处理和计算。[4]在Avery等人研究美国大学排名时就是利用这个分布,我们也使用这个分布假设。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极值分布或者正态分布假设,是考生对单个学校的吸引力个人看法的概率分布假设,不是对于所有学校的吸引力的分布假设。
(三)模型设定
我们共有I所大学,其中θi=大学i的吸引力参数,i是指大学的指标,i-1,2..I。大学的吸引力是考生对大学评价的影响因素之一,考生对大学的看法也存在其他的影响因素。对任意的考生j,他对于选择集Sj内的学校评价πij由学校吸引力、学校可变特征和个人兴趣三部分构成:
θi是指学校的吸引力,包含了大学所有不变化的特征,如对于大学教育质量的平均看法和大学平均教育费用等。有些特征是随着考生的不同而变化的,我们把这些额外的变量加入以控制其他的解释因素。xij=(x1ij,x2ij…,xkij)就是大学i和学生j有关的可变变量向量,可以包括:大学是否为“211学校”、大学是否为省内大学、考生到大学的距离、第一年的学费等特征。所有这些特征都是去掉均值的,因为在估计时,这些均值不能和大学的吸引力θi分离出来。假设这些特征以线性的方式进入模型,δ是有关可变特征的影响系数。εij是考生对大学吸引力评价的随机部分,这里假设考生对每个学校的个人兴趣服从相同方差的第一类极值分布。这些因素共同决定学生对每一个学校的评价。
学生j从可选择的mj个学校中选出评价πij最大的学校入学,因而考生的选择Yj就是一个0-1向量,Y=(Y1j,Y2j,…,Ymi,j)其中变量Yij表示这个学生的选择:
由于考生选择吸引力最大的学校入学,mj个学校竞争考生j的录取结果就服从如下的多项分布:
这里pij是学生j在这mj个学校中最后选择学校i入学的概率。在第一类极值分布的假设下,可以计算出这些入学的概率为:
通过考生的选择,可以估计出学校吸引力的参数,进行吸引力的排名。如果既想知道学校吸引力的相对大下,也希望知道这种吸引力排序真实的概率,这可在Bayesian方法的框架下估计,可以从参数的后验分布中得到这个分布中感兴趣的信息。在Bayesian方法中,参数的后验分布函数是似然函数与先验分布函数乘积的一个常数倍数。对于参数的先验分布,我们假设服从近似均匀分布,各个参数的先验分布是独立的。这些先验分布由几部分组成:
这里,δk是向量δ的第k个分量。这个先验分布也是Avery等人使用的先验分布。
从学校吸引力θi的后验分布中我们可以得到需要的信息,估计了后验分布的均值,作为吸引力排名的指标。如果学校i吸引力的后验均值大于学校j吸引力的后验均值,则学校i的排名在学校j之前。对于例如“排名第9的学校和排名第10的学校的吸引力真的有显著的区别么”这类问题,我们就不能仅仅比较吸引力的点估计。我们使用Markov Chain Monte Carlo(MCMC)方法从后验分布抽样来回答这类问题。MCMC可以从(θ9,θ10)后验分布中进行抽样,“θ9大于θ10”的概率可以利用抽样数据中“θ9大于θ10”的比例来估计。这种比例类似于统计中95%的置信区间,如果这个比例是95%,就比一个46%的比例更有理由相信排名第9的学校的吸引力大于排名第10的学校的吸引力。
在执行MCMC算法时,所有参数的初值都设定为先验均值。然后,从每个参数的后验条件分布中依次进行抽样,一直到所有参数的分布都稳定下来,我们就认为达到了稳定分布,把以后的抽样认为是来自参数的后验分布,可以使用WinBUG软件执行MCMC。在10000次迭代之后,我们又进行了30000次迭代。根据模拟数据的轨迹图(trace plot),10000次的burn-in足够稳定了。为了减少自相关性,我们利用之后的每隔5次迭代的观测作为抽样的值。这样,每个参数就有6000个抽样观测值。利用这些观测值,我们计算了每两个学校两两比较时吸引力排名在前的学校胜出其后的学校比例。
三、高考录取的性质
从前面的概率模型中发现,如果知道考生的选择范围和最终录取学校,就可以估计出学校的吸引力。这一节主要讨论如何利用高考录取机制的性质确定考生的选择范围。
中国的高考录取机制是一个按照分数分配入学资格的统一录取体制,大学只是供所有考生按照分数分配的公共品。高考录取的特点是“志愿优先,相同志愿看排序高低”。聂海峰证明,在中国高考出分报考的录取机制下有唯一的一个均衡结果,这个结果是分数公平的。[5]分数公平使得录取结果具有如下的结构:每一个学校都有一个最低录取分数线,如果一个学生的分数高于一个学校的录取分数线,那么他的录取学校不会比这个学校差;同时,如果一个学生被一所学校录取,那么他的分数一定不低于这个学校的录取分数线。这样,根据每个学校的最低录取分数线,就可以知道哪些学校在考生的选择范围里。这样,根据考生的分数和每个学校的最低录取分数,就可以计算出考生的选择范围。
高考录取机制的细节可能有些影响。在实际考生填报的志愿中,不仅有考生对学校的偏好也有考生对学校内部的专业偏好。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可能会面临“好学校但专业一般”和“一般学校但是专业较好”的选择。我们这里没有区分专业的影响,因为即使在学校内,专业的分配是以考生的分数高低来分配的,整个学校可以作为一个整体。当然,学校招生专业会影响学校对考生的吸引力。在各高校分配给各省招生计划时,在不同的省录取不同的专业,因此学校的招生专业也影响一个学校在省内吸引力的排名。下面使用浙江省文科的招生数据,构建一个地区的排名。对于这个地区的所有考生来说,面对的是同样数量的专业。学校的招生人数也会影响学校对考生的吸引力,因为招生专业过少导致招生人数过少,在报考时可能会影响选择考生的选择。招生人数太少的学校可能会由于人数不足产生较大的偏差。因此我们在估计显示偏好排名时,去掉了招生人数过少的学校。
计算考生选择范围时,我们使用的是均衡的等价性,是对实际录取结果的一阶近似。非第一志愿的学生可能会对结果产生影响。有些学生第一志愿的学校没有被录取,通过调剂录取,这使得实际录取的结果可能不是考生的真实志愿,但是考生若可以调剂,则表示对于调剂志愿是无差异的,因而不会太干扰估计的结果。有些学生由于担心第一志愿落空,会在第一志愿选择时选择一个安全的学校,而他的考分很高,这可能导致高估了最后录取他的学校的吸引力。调剂录取和二次填报志愿引起的偏差,对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影响。最低分数线较高和最低的学校不受影响,只是在吸引力相同的学校之间可能存在吸引力的偏移。由于实际的录取制度使得高估和低估某些学校都有可能,因此这两种效应可能会互相抵消。这些因素的存在可能会使得排名在中间并且吸引力接近的学校之间吸引力排名的可靠性降低。我们下面使用第一批录取学校的数据,每个学校都有很高的第一志愿满足率,这可以减轻这些因素的影响。
四、数据
我们用来构建学校吸引力排名的数据是执行出分填报录取的浙江省2004年第一批录取中文科学校的录取数据。数据来自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主持的网站——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http://www.chsi.com.cn)提供的收费服务:高考填报志愿综合参考系统,该系统的数据由教育部高校学生司提供。考生录取信息包括考生的考分、录取学校、录取专业、考试类型(文科、理科)。由于文理科是分开录取的,我们这里只使用了全部文科考生的数据。2004年全国有22所大学可以自主招生,自主招生名额独立于高考统一录取额,考生仍需参加高考,但可以低于投档分数线20分录取。因此我们采用的学生数据中去掉了录取分数低于投档分数的考生,减少自主招生的影响,这样,最后共有考生4021人。
考生信息的简单统计综合在表4-1中。学生的平均分600.64分,而考生入学学校最低分平均是587.4分。考生入学学校的最低分是数据中学校录取的所有考生分数的最低分,这不同于后面提到的学校投档线。投档线是招生办公室向学校提供第一志愿的考生的控制分数线,提交的名额多于学校的计划人数,因而得到的入学最低分高于学校的投档线。可以看到,学生平均分数都高于学校平均的最低分数13分左右,每个考生的可选择余地较大。
利用每个学校的最低入学分可以确定每一个考生可选择学校的集合。首先给定这个考生的分数,然后对照所有招生学校的最低入学分数,如果考生的分数高于学校的最低入学分数,就表示考生可以选择这个学校。从表4-1中可以看到,文科考生选择范围的平均数是82.18所,而全部文科学校是104所。每个考生平均可以选择80%的所有招生学校入学,有很大的选择余地。
控制学费、距离等因素可以减少吸引力估计的偏差。根据浙江省高等院校招生委员会办公室编制的《浙江省2004年普通高校招生考生手册》可以得到考生入学学校各专业的学费和学校所在地。考生与学校的距离是杭州市到学校所在城市的火车里程,从2004年铁路里程表中可以得到。对于在杭州市内的大学我们把里程计为0。浙江省省内的城市距离用中国地图出版社编制的地图册上的公路里程数。两地间没有直达的火车使用省会城市作为中转站,东北的城市如果没有直达火车则使用北京作为中转站。每个考生被实际录取学校的学费是考生录取专业的学费。对于考生选择范围内其它学校的学费,我们使用这个学校所有专业学费的平均数作为考生可能的学费数。
考生距离学校的平均距离为700公里,第一年学费平均为5600元。学校距离反映了学生入学的交通成本。学费作为入学学习费用的替代,由于我们没有住宿费用的数据,且在实际录取中,一些学校对于报考学生有各种奖励,因此学费不是入学学习的净成本。因为我们不知道录取学生的身份,因此也无法确定各种奖励。但这些学生仅是一小部分,对改变估计结果的作用不大。从表4-1也可以看到,文科考生有45%被省内学校录取,46%的考生被“211工程”的大学录取。
表4-2中包含了录取学校的招生计划数和专业数的信息。浙江省2004年第一批录取的学校有162所,其中文科招生学校120所,但是16所在网站上没有学校的文科录取数据,这16所大学的投档分数线平均为577.8,略高于文科最低录取分数线576分。而所有文科的平均投档分数线是583.1分。参与排名的文科学校有103所,平均录取人数为38.7人;录取人数最多的为391人,最少的为6人。文科学校平均录取39人,也就是说在争夺生源的竞赛中,平均意义上每个学校胜利了39次。文科录取专业平均数是8.5个,录取专业数最多的学校也仅22个。文科专业差距较少,因而“好专业和好大学权衡”的因素不大,吸引力的排名更多地反映了学校吸引力的因素。
五、结果和解释
用2004年浙江省第一批录取的文科数据进行学校吸引力显示偏好排名,只是我们模型的一个应用。首先,这里的排名是一个地方性的排名;其次,这只是所有文科考生对所有在浙江招收文科考生的学校吸引力大小的排名。在浙江省第一批录取的所有考生中,文科生有4000多人,这里估计的学校吸引力就是这4000余人的选择行为所包含的信息。如果有足够的资源得到全国学生的录取数据,我们可以构建出这些学校在全国的吸引力排名。
我们在表5-1中仅列出了前50位学校的吸引力的估计。第一批录取的学校是重点大学和浙江省一些地方学校,以重点大学为主。从表5-1中我们可以看到目前重点大学吸引力的格局,北京大学作为文科的领袖地位是不容置疑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组成第一梯队,他们的吸引力远远领先于其他大学。吸引力排名前10位的大学依次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大学、复旦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这些学校都是教育部直属高校。如果以10名为一组,在第一组中,排名第1的学校和排名第10的学校相差很大;而在第二组中,吸引力的差距就小了很多,其后得分差距都不大。随着排名的降低,各学校吸引力之间的差距减少,表明这些学校有着相似的吸引力。从表5-1中可以看到其他控制的变量符号是显著的,虽然有些变量不显著。“学费”和“是否是省内大学”的变量不显著,但是其他条件不变,学生愿意选择交通成本少的大学。在重点大学中,“21 1工程”大学对于考生格外具有吸引力。
注:1.由于篇幅限制,我们仅列出了排名前50的学校及其得分;也列出了控制变量系数的估计,括号中的数字是标准差。2.由于模型的性质,吸引力之间有差距才有意义,并且我们不能估计出所有学校的吸引力;我们把浙江万里大学的系数标准化为O,因此估计的吸引力系数中有负数。
前面也提到,不同的大学招生专业不同,专业的吸引力也影响学校的吸引力。从表5-1中可以看到,浙江省本省的一些大学排名很靠前,这是因为这些学校是分批次招生的,他们在不同批次录取不同的专业。因此,这里的吸引力是这些学校的招生专业在第一批次学生眼里的吸引力,并不是这些学校的综合吸引力。很显然的,当学校的排名靠后时,考生对学校吸引力看法的一致性会降低;另一方面,排名位于中间的学校之间的吸引力接近,使得吸引力的区分度降低。由于录取的性质,学校吸引力的差距只反映了平均意义上的差距,只是吸引力的点估计,即使列出吸引力的方差也并不能很好地说明吸引力排名的差异情况。
我们可以从学校吸引力的后验分布抽样,比较排名在前的学校吸引力大于排名在后的学校吸引力的比例,提供一个对表5-1中吸引力排名可信度的概率估计。这个比例类似于一个置信概率,如果比例是95%而不是40%,更有理由相信这个排名是可靠的。抽样结果显示,在排名第1的北京大学和排名第2的清华大学的吸引力的后验分布抽样比较中,每一次都是北京大学的吸引力大于清华大学的吸引力,因而比例是100%。和其他大学吸引力作比较时,“北京大学的吸引力更大”的比例也是100%。后验分布抽样中,排名第2的清华大学的吸引力超过排名第3的中国人民大学的次数比例是95%,超过其他大学的概率则是100%。中国人民大学的吸引力也以95%的概率超过其他对手。在文科前20名中,其后5位可以使得比例达到90%以上。但是在20名内,浙江工商大学、浙江师范学院和宁波大学的胜出概率远低于排名附近的学校。这可能是由于这些省内学校吸引力优势不明显所致。在20名以后,考生对于学校吸引力的看法也逐渐不一致,为了达到90%的比例需要进行比较的学校的排名已经迅速下降到20位以下。这意味着,吸引力排名前三位的学校显然超过其他学校,前20名的学校和其后5位之间的学校的吸引力统计上都不显著;20名之后的学校,吸引力在统计上都不显著,可以认为是在一个档次上的。
可以看到招收文科考生的学校的吸引力分布情况: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这些综合类大学的吸引力位于前列,尤其以北京大学为翘楚。在这些老牌传统名校之后,其他大学的吸引力近似,属于类似的层次。
六、总结
本文展现了如何通过高考录取结果来计算招生学校的吸引力显示偏好排名。显示偏好排名使用的数据是公开可得的,可以给家长和考生提供关于学校吸引力的精确信息。文中一些学校的显示偏好排名可能和许多人心目中的排名不一致。要指出的是,这是浙江省文科考生对于招收文科考生的学校的显示偏好排名,学校的吸引力也和学校投放在浙江省的专业有关。由于现在许多学校大量招收本省学生,投放在外地的专业指标未必有吸引力,因此可能和本省的录取偏好不一致。这里的排名只是一个地方性的排名。由于有些理科类的学校仅招收理科考生,这并不这些理科类学校的吸引力就比本文所列学校的吸引力差。
除了估计各学校在考生和家长心目中受欢迎情况,模型也可以用来帮助考生评价在填报志愿时不同填报策略的风险情况。在考后报考时,考生的分数决定了考生在所有学生中的位次。考生能否被一所学校录取,依赖志愿是分数高于该考生的人数是否多于学校的计划招生人数。根据本文估计的学校吸引力的情况,可以模拟不同分数考生对学校的评价和选择,计算出每个分数的考生可以被每个招生学校录取的概率,使用这个概率,就可以评价每个考生填报不同志愿时被录取的概率。
最后,本文再次强调,此处的显示偏好排名只是基于考生和家长的选择得出的学校吸引力的测量,并不必然就是学校质量的反映。
参考文献
[1].搜狐.盘点1987-2005中国大学排行榜[EB/OL].http://learning.sohu.com/20050221/n224361408.shtml,2005-02-21.
[2].Christopher Avery,Mark Glickman,Carohne Hoxby,Andrew Metrick.A Revealed Preference Ranking of America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Z].NBER working paper W10803,2004.
[3].Hal Stem.Are All Linear Paired Comparison Models Empirically Equivalent?[J]Mathematical Social Sciences,1992,(23):103-117.
[4].聂海峰.高考录取机制的博弈分析[J].经济学,2007,6,(3):899-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