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教育吸引力(共12篇)
中职教育吸引力 篇1
摘要:本文从多个角度分析了中职教育社会吸引力低的的问题, 结合教育教学实践经验, 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中职教育,吸引力,提高
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 联系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谈论最多的热点问题是如何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当前, 我国教育亟须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 就是基础教育如何走出应试教育愈演愈烈的怪圈, 实施素质教育的问题。当我们把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许多枝节问题剥离以后, 发现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思路竟是殊途同归:职业教育吸引力低, 学生和家长越发希望升入重点高中, 考入重点大学的愿望越发强烈, 迫使升学竞争不断前移, 成为素质教育推进和实施的障碍。设想一下, 如果中职和普高的吸引力大体相当, 那么“独木桥”问题、减轻学生负担、城市择校、技能型人才紧缺、培养创新人才、实施素质教育等问题, 不说迎刃而解, 但起码会在很大程度上得到缓解, 进而对整个教育观、人才观、价值观、社会观以及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
目前, 我国已把职业教育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在“十一五”期间, 中央财政拿出100亿用于职业教育的基础能力建设, 每年中央和地方财政还拿出近180亿建立中职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温家宝总理在2009年年初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会议上指出:“在整个教育结构和教育布局当中, 必须把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要注意的是职业教育的规模、学科的设置, 需要和社会需求相吻合。要研究具体的引导办法, 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但在此背景下, 教育部职教中心研究所专家给出的一组数据却发人深思:面向10万多中小学生及其家长、老师的调查显示, 只有不到5%的家长期望孩子到中高职学校学习, 仅有10.5%的学生愿意到中职学校就读。在国家政策利好、企业对技能型人才需求强烈的情况下, 人们为什么不买职业教育的“账”呢?
调查表明, 人们不愿让孩子报考职业学校, 初中生不愿意就读职业学校, 涉及观念、制度、环境、质量等诸多因素。人有所长, 术业有专攻。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本是不同类型的教育, 并无高低之分。但在现实中, 重普教、轻职教, 重研究型人才、轻技能型人才的现象仍很突出, 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依然顽固, 成才的观念依旧是初中毕业升普通高中, 高中毕业升普通大学。往往是报考普通学校无望的学生才会选择报考职业学校。在高中和高校招生时, 往往将职业学校的招生批次排在最后, 这使得社会普遍认为职业院校只能录取成绩差、素质低的学生, 造成职业教育低人一等的感觉。劳动人事制度仍将学历作为就业和选才的主要标准, 在工资分配制度方面, 技能型人才的工资福利待遇一般不如智力型人才, 使得人们学技术缺乏动力。要解决上述问题, 除了宣传舆论引导之外, 更重要的则是需要从政策和制度层面逐步配套, 在全社会真正形成尊重技能、崇尚高素质劳动者的风尚。相信高素质技能人才的经济待遇与社会地位真正提高的那一天, 也就是职业教育吸引力大提高, 职业教育大发展之时。
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不强是一个社会问题, 但从具体办学者的角度分析, 职业教育生源质量先天不足, 办学和育人的定位不清晰, 人才规格不符合企业的要求, 职业学校的层次设计难以满足学生可持续发展需要, 恐怕也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增强吸引力与提高质量互为前提。职业教育吸引力低, 生源质量就下降, 提高教育质量就困难。大多数学生不是按照潜能和兴趣特长来报考职校选择专业的, 而是考不上普高的无奈选择。因此, 要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从学校层面来说, 要努力创设优质的学习环境, 加强职业学校的基础能力建设, 包括改善办学条件,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四维发展 (教师资格、专业技术资格、心理辅导资格、职业指导资格) , 抓紧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 强化校企合作, 创新教学方法, 强化以人格能力为本的育人模式, 强调德育为首, 做人为先。
作为一所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干专业, 培养为生产、生活服务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职业学校, 用人单位的需求就是学校办学育人的第一信号。现代服务业用人单位十分强调员工与人沟通的素质和能力, 强调待人接物的礼仪形象以及与人为善、助人为乐的人格品质。为了培养出受企业欢迎、令用人单位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准职业人, 为了让学校成为培养“服务明星”的沃土, 笔者所在学校就鲜明地提出了“形体美、礼仪佳、语言纯、技能强”的就业型人才培养目标和有效路径, 并要求学生在职业实践和待人接物时做到“说话轻轻、待人彬彬、处事兢兢”。经过师生共同努力, 校园中以相互尊重为最高原则和价值取向的礼仪文化得到了弘扬和彰显, 学校被评为全国青少年文明礼仪教育示范基地和温州市礼仪教育特色学校。由于学校在推行“说普通话悦耳动听, 写规范字赏心悦目”的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中成绩突出, 学校被授予首批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荣誉称号。凭着这几张国字号的金名片, 顶着“微笑天使”“礼仪标兵”“服务明星”的光环, 毕业生成了企业的“香饽饽”, 多年来毕业生就业率高达到97%以上。高就业率带来了高报考率, 良好的声誉提高了学校的吸引力。近年来, 学校金融理财、商贸物流、时尚休闲绿色、应用技术四大板块的相关专业, 一直是温州市初中毕业生报考职校的首选专业, 火爆不减, 热度不退。
学生及家长对教育类型的选择, 归根到底是对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与今后发展空间的综合考虑和认可。学校的办学和育人目标的定位, 要从市场出发, 要考虑企业和用人单位的需要, 否则学校培养的人才 (产品) 就会出现“产销不对路”的问题, “产品”就会“滞销”, 职业学校的办学就难以为继。有句老话叫“出口畅才能入口旺”嘛!但职校的办学还必须考虑学生更高层次的就业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增强学生就业和发展的竞争力, 学校在育人的层次设计上应该更具有前瞻胜和挑战性。
笔者所在的学校地处世界著名的温州市, 温州的区域文化受永嘉学派的重商思想影响为甚, 经商做生意的文化观念影响着绝大多数温州人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在我校50年多年的办学历史中走出了一大批商界名人和温州的民营企业家, 被誉为“民营企业家的摇篮”。我们根据学校的办学传统和现有专业的特点, 承接了温州市教育局提出的“民营企业家摇篮工程”, 明确提出了培养具有“国际视野、财经训练、人文素养、体育精神”的创业型人才的高一级育人目标。为此, 学校把人才培养的目标做了由低而高的分层次设计, 我们称之为“塔层式”育人目标, 目的就在于为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做一个生涯规划和人生导引, 满足学生当前就业、今后创业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就业有本领, 创业有能力, 升学有希望, 发展有基础”已成为学校科学育人、科学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
在实施“民营企业家摇篮工程”中, 我们把“国际视野、财经训练、人文素养、体育精神”的生成落实在环境创设、课堂教学和各种活动实践中。
温州人走南闯北、漂洋过海满世界做生意。在全球竞争日趋激烈、世界合作日趋紧密的今天, 个人的发展、国家的发展尤其需要“国际视野”:具有开阔的国际眼界, 自觉的开放意识, 了解国际惯例和规则, 具有跨文化理解和跨文化的交际能力, 具备良好的国民心态和涵养。什么是人文素养, 并没有约定俗成的定义, 但具有人文素养的典型标志是具有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 表现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 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惜, 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人文精神追求人生美好境界, 人文的核心是人, 以人为本, 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 即人们常说的人文关怀, 对生命的终极关怀。个人的人文素养的质量是个人健康发展的结果;社会的人文素养质量是一个社会汲取历史经验教训、积累文明成果的结果。
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有三大支柱:科学、艺术、人文。科学追求的是真, 给人以理性, 使人理智;艺术追求的是美, 给人以感性, 让人富有情感;人文追求的是善, 给人以悟性, 人文中的信仰使人虔诚。人文既有深刻的理性思考, 又有深厚的情感魅力。
西方著名哲学家尼采曾将教育分为两种:一种是生存的教育, 其目的是追求知识, 获取尘世幸福, 赢得生存竞争;另一种是文化的教育, 其目的不是个体生存需要和尘世幸福, 而是直面永恒的生命意义。这一观点虽未道尽教育的全部内涵, 但这种文化教育对生命意义的追求, 不乏重要的警醒和启示意义。要知道, 教育的最高境界应当是追求人文精神, 实现生命的意义。要知道, 科技是一把双刃剑, 只有人文精神才能驾驭科技, 使之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服务。在今天这样一个物化的时代, 只有人文精神才能把学生引向崇高的精神世界。因此, 对学生实施人文素养教育是中职教育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观察引起重视。
除上述之外, 一个创业型人才, 还必须具有财经专业背景, 受过财经训练。而我校开设的金融财会、商贸营销等课程为学生今后的成功创业做了很好的知识铺垫和专业准备。此外, 体育精神所体现的争胜创赢的生命意义和坚韧不拔的意志也正是创业型人才走向成功必不可少的精神支柱和心理品质。
根据温州所处区域的文化特征、产业经济特点等, 苦练内功, 走内涵发展之路, 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从而吸引社会各界的眼球, 我们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中职教育吸引力 篇2
摘 要:多媒体技术在课堂的运用,是教学手段的一场革命,它在教学信息量、图像、声音、动画等方面有着传统教学手段无法企及的优越性。为了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在中职德育课教学中的作用,笔者结合自己的经验,就中职德育课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用好多媒体;中职德育课;更有吸引力
运用多媒体手段后,教学内容变得直观、生动、形象、具体,能够创设逼真的教学环境,将课堂教学引入全新的境界,尤其是对于内容相对枯燥的德育课更是带来新的生机和希望,因而受到广大中职师生的青睐。然而,在肯定其优越性和先进性的同时,笔者也发现有很多学校和德育课教师在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上也存在一些偏差和问题,影响了教学效果。
1中职德育课多媒体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1 一些中职学校和德育课教师对多媒体盲目崇拜,过分依赖多媒体
毋庸讳言,相对于普通高中的学生,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文化基础差,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再加上对德育课这门课的错误认识,较之上专业课他们更容易走神,课堂秩序更难以维持。因此,许多中职学校和德育课教师对多媒体寄予厚望,希望能够通过它在课堂的运用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课堂秩序。有的学校对德育课利用多媒体有硬性的规定,有的甚至把是否运用多媒体教学作为评比“好课”的条件之一;有的德育课老师也认为,“只要课堂上利用多媒体,奇迹就会出现”。这些错误认识导致了对多媒体的滥用和多媒体在课堂上的喧宾夺主。
1.2 课件制作形式不当,使中职德育课的课堂效果大打折扣
有的教师制作的课件过于追求形式,屏幕上菜单过多,再加上不同大小、不同颜色的字体,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殊不知,过分追求视觉形象只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干扰学生的思考,而且学生一连两节课盯着屏幕看,也很容易疲劳。还有一种极端的形式,就是搞“教材大挪移”———把书本内容搬到大屏幕上。由于很多教师课件的制作水平有限,因此未能充分发挥多媒体在超文本、动画、声音、图像处理等方面强大的优越性,只是简单地把以往写在黑板上的文字搬到屏幕上。在上课过程中,只有一段段文字和简单的图表,教师则坐/站在讲台一侧操作电脑讲解。这样,虽然使用的是现代化的先进媒体,但是教学方式仍然是传统的“满堂灌”,只不过从过去的“人灌”变成了现在的“机灌”,让人觉得单调,其教学效果甚至不如以往。
1.3 多媒体教学的特殊环境,影响中职德育课上师生情感的交流
课堂上,教师的眼神、手势、表情都是师生情感交流的重要方式,对于维持课堂秩序、提高学生注意力、增加听课效果都是必不可少的,这种师生情感的交流对中职学生更为重要。而在使用多媒体之后,为了取得较好的视觉效果,需要拉上窗帘、关掉照明灯光。在这个昏暗的环境里,教师站在电脑桌前讲课,虽然面对学生,却无法看到学生的面部反应,学生也无法看清教师的表情。还有一些教师只管低头盯着电脑屏幕“念”或者操纵电脑演示多媒体课件,而无暇与学生进行交流。这样的教学环境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师生情感的交流,教师也很难准确掌握学生对本堂课的理解程度。
2用好多媒体,让中职德育课堂成为学生的学习乐园和精神家园
2.1 克服对多媒体的盲目崇拜,正确认识多媒体在中职德育课教学中的作用。多媒体作为一种高科技手段,运用在教学上确实有传统教学方法难以企及的优势,但它的一些不足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多媒体教学只是现代教学的辅助手段,我们应明确把多媒体教学定位在“辅助”的角色。使用多媒体更不能搞一刀切,需要因教学内容而异,要为教学服务。笔者听过一堂《职业道德与法律》课,教师在这堂课上仅用了 3 min 的多媒体,然而听课的老师都认为那是一节很成功的课。可见,多媒体使用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当用则用,不当用则不用。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根据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规律、教学内容等诸多因素,科学地、有针对性地利用多媒体,不宜过多过滥。选择恰当的时机适时、适量地运用多媒体,就会起到“动一下而全盘皆活”的作用,从而发挥多媒体的最大效果,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2.2 加强教师培训,提高中职德育课教师利用多媒体的能力
一些教师有一种错误认识,以为有了多媒体后,教师“省事了、解放了”。其实,多媒体在课堂的运用实际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确实,多媒体的运用,省去了一些板书,一些原本要费好多口舌也不一定能说清楚的东西现在只用点几下鼠标就“搞”了,这样就节约了很多时间,以前两节课讲的内容,现在可以一节课就讲完了,因此,一方面,教师要在教学内容上下功夫,不断拓宽知识面。德育课上古今中外的人文、地理、历史都会涉及,这就要求教师要在掌握大量资料的前提下,精挑细选,选择那些典型的有代表意义的资料。这样才能做出内容丰富、主题鲜明的课件,否则只能是东拼西凑、天马行空,看似天花乱坠其实不知所云,学生如坠云里雾里。另一方面,教师还要在多媒体技术的使用上下功夫。根据笔者的经验,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是入门容易做好难,因此教师需要学习和掌握许多电脑知识和技能,比如,从网上下载视频、图片以及对视频、图片的加工处理;动画的制作;课件中声音、视频的链接等,这些都要求教师付出更多的努力来学习领会并熟练掌握。年轻教师经验不足,老教师电脑操作不熟,所以不论年轻教师还是老教师,面对多媒体教学都是一次挑战,而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素质成为搞好多媒体教学的必然要求。
2.3 利用多媒体搭建平台,提高中职德育课堂上的师生交流水平
如何提高中职语文教学的吸引力 篇3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现状;学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G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14-0155-01
一、前言
一直以来,对中等职业学校大家都有这样一种观念,学好了技术即可,文化课程是次要的,学不学全看兴趣。虽然中职学校是以学习技术为主,但是文化课程的学习同样重要。21世纪是一个知识型的社会,既要我们懂专业又要有较强的综合素质。其实,在中职学校所开设的课程里,不论是文化基础课程,还是专业课程,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文字的运用;任何一种专业的学习过程都是语言活动;语文中阅读能力的强弱,对学生学习任何课程都有着直接的影响。此外,学好语文对学生在以后社会的发展也是很有必要的,比如表达能力好坏对建立人际关系有着直接的影响。可见,语文课程乃是基础之中的基础,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那么,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语文教学现状如何呢?
二、中职学校语文教学现状
(一)学生不愿学
中职学生都是初中文化基础较差的学生,在初中基础没打好,对学习失去信心,基本上就放弃了学习。进入中职更是看见文化课就头痛,索性不学,上语文课做专业课作业,更有甚者干脆逃课,学生不想也不愿面对文化课。
(二)教师不愿教
正是因为学生这种不想学的态度,加上中职文化课教师上课模式基本上还是按照中学那套填鸭式教学,毫无新意,让学生提不起兴趣,让语文课教师也觉得没有丝毫成就感,索性应付了事,此种情况比比皆是。
三、改变中职学校语文教学现状的对策
(一)中职语文教学的水平要让学生能够接受
中职语文教学是初中后语文教学的继续,但中职生大多语文基础很差,面对这样的一种情况,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必须控制好难易程度,循序渐进。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应突出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重点进行字、词、句、文的认、释、读、写,在此基础上适当进行能力训练与提高,不能把对普通高中生的能力要求套用为对中职生的要求,这样会让中职生感觉难度过大,对学习失去信心。
(二)注重提高学生的实际写作能力
中职学生直接面临就业,写作能力是非常关键的,应用文是处理事务、联系工作、商洽业务等不可缺少的文字工具,写好应用文对中职生来说是非常有帮助也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在中职语文的教学中,要注重提高学生的文书写作能力。但是在目前的语文教科书中,应用文这一块都不是做重点来对待,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要针对中职生的特点,重点讲解,多加练习,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三)注重锻炼学生的交际能力
拥有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十分重要。中职生有一个普遍的特点,就是缺乏自信。根据我的了解,大部分学生渴望交友,渴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但由于自己的不自信,不敢表达、不善表达,始终无法拥有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的学生通过上网聊QQ等形式进行交友,宁愿在虚拟的世界寻找朋友,也不愿在现实社会迈出一步,长此以往必将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实践表明,针对这种情况,除了对个别严重焦虑者要进行专门的心理辅导外,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最佳途径。语文教材中的论辩艺术、思想观点、语言积累,都可以为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增强说话的艺术性、逻辑性等,最终达到沟通情感解决问题。
(四)改变现有教学方式
目前中职的语文教学基本和普高一样,一本书,一支笔,一块黑板。单调、死板,效果不佳。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辅助设备,如多媒体教学,利用声像的效果对学生进行视觉刺激,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平时的授课中,我们还可以根据课文情景,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讨论式,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习,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如启发式,调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事实证明,多种教学方式的运用对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可起到充分的效果。
(五)改变教学评价,强调形成职业综合能力
中职生目前的语文成绩测试基本上采用的是试卷考试,评价学生语文水平的高低,主要依据学生的试卷分数。其实,普遍中职生对这种测试方式不感兴趣,学生根本不重视考试,试卷随便做,或者不做。教师的试卷只能越出越简单,题量越出越少。纵然如此,这种测试方式的效果依旧很差。正因为学生都不重视考试,导致无法真正衡量学生的语文水平到底如何。笔者认为,面对中职生的这些特点,我们应当把主要精力放在强化学生的语文职业能力训练方面,简化知识理论的考查,注重形成职业综合能力的评价,淡化分数的评价。我认为,中职语文的测试内容与形式可以多样化,细分化。比如,测试内容可分为语文基础知识测试、应用文写作、阅读、口头交际能力测试。并分阶段进行考查。比如,在每个月的月底对学生进行一次口头交际能力的测试;在期中考试中对学生进行语文基础知识的考查;在期末对学生进行应用文写作方面的能力测试。考查形式也尽可以多样化,除了试卷考查外,还可以采用情景式、问答式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结语
当然改变中职语文教学现状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我相信,只要我们转变观念,勇于开拓创新,就一定能使中职语文教学现状得到改观,使中职语文教学的吸引力进一步提升,让学生喜爱,让家长放心。
中职教育吸引力 篇4
在20世纪90代中期以前, 中等职业教育因毕业时“包分配”而对广大初中毕业生有极强的吸引力。而目前, 尽管职业教育在培养我国经济发展所需的技术人才发挥重要作用, 且发展规模日益壮大, 但在公众的眼里已“降为”“二流教育”。它在教学质量、师资力量、就业前景方面均不能与普通高中教育、普通高等教育相比。中等职业教育对公众的吸引力大大降低。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我国中等职教育在现实中确实面临一些问题。
第一, 中职学生“厌学”。在许多地方, 选择职业教育, 大多是没有考上普通高中的初中毕业生的无奈之举。他们文化基础较差、缺乏学好的信心;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不少学生上课不听课, 课后不看书、不做作业。
第二, 部分中职教师“厌教”。面对学生的“厌学”, 中等职业学校的部分老师内心难免“失落”。一方面, 由于学生的不守纪律, 教师每节课都要花不少时间来维持课堂教学秩序, 不能集中时间和精力来教学;另一方面, 不少中职生的接受知识的能力比较差, 又没有良好的自学习惯, 不能较好地掌握教师讲授的知识, 教师上课难有“成就感”。不少教师对教学处于“应付”状态, 缺乏激情。
第三, 中等职业学校面临“招生”与“学习管理”的“二难”困境。随着中等职业教育的扩招, 职业学校之间存在激烈的生源竞争。为了获得生源, 职业学校对招来的生源几乎不设任何条件。因此, 中职学校学生文化基础大多比较差, 学习习惯也不好。不少学生上课不认真学习, 课后也不复习, 考试则抄袭。学校对学生这种学习状况也难以有效地管理。假如学校严格考试制度, 对成绩不合格的就不发给毕业证, 这就会影响学校招生, 最终影响学校的经济利益。如果学校对学生的不学不采取严格措施, 那么会最终影响学校的教育的质量, 影响学校的发展。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厌学”、部分老师的“厌教”和学生学习的“难管”, 必然制约职业教育质量、影响职业教育的发展, 最终降低职业教育的社会形象, 降低职业教育的社会吸引力。
二、职业生涯规划———学习目标的重塑
要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关键是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而衡量职业教育质量高低的标准有两个:一是高质量的教学, 二是学生实现高质量的就业。职业学校要提供高质量的教学, 除了学校具有教学所需的先进的机器设备和高素质的教师提供高质量的教学服务外, 还得有学生的认真学习。只有学生认真接受教师提供的高质量的职业教育服务, 学生才能从中受益, 才能掌握社会所需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才能在毕业时实现高质量的就业。因此, 激发中职生的学习热情, 让他们自愿、主动地接受教育服务, 是职业教育的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那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呢?绝大多数中职生都有掌握一技之长、毕业后实现高质量就业的良好愿望。但是, 不少学生往往没有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即使有目标, 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后, 也不能最终坚持下来。可见, 帮助学生树立明确、具体、合适的职业目标, 并让学生坚持这个目标, 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为学生学习提供动力的关键。目前,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新课改”背景下出版的《职业生涯规划》, 就是帮助学生重新树立职业目标, 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一门课程。
第一, 帮助学生认识我国及世界经济发展形势、了解国内外的就业形势。在教学中, 通过介绍我国经济形势, 及我国当前的就业形势, 让学生了解我国就业市场的供需情况和薪酬水平, 让学生产生一定的职业期待。
第二, 帮助学生认识所学的专业, 及所从事行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通过介绍所学的专业包涵的知识和技能, 以及专业对应的职业群的相关情况, 让学生对将来的职业形成较为清晰的认识, 为他们的职业选择提供相关的背景知识。
第三, 帮助学生加强对自身认识。包括了解自身的性格特征、兴趣爱好、特长与不足;进行性格分析与行为矫正, 增强自身的素质, 为将来选择职业奠定素质基础。
第四, 帮助学生确定职业发展目标、制定实现职业发展目标的具体规划。在指导学生确定职业发展目标的基础上, 通过介绍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具体内容和注意事项, 让学生学会制定适合其自身实际和社会实际、具有可操作性的职业生涯规划。从而为其将来的就业提供明确的指导, 为其目前的学习提供方向和动力。
可见,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门指导广大中职生确立职业发展、制定实现职业发展目标的具体规划的课程。学生制定符合自身实际和社会实际的职业生涯规划, 可以为其现有的学习提供动力, 为其毕业时的就业提供方向;学生若毕业后坚持并结合自身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调整职业生涯规划, 则可以获得职业发展的成功。因此, 《职业生涯规划》的开设, 不仅可以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的质量, 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实现高质量的就业。这必将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三、职业生涯规划与职业教育吸引力的转化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开设能帮助学生掌握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 帮助学生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规划、树立职业目标、找到努力的方向, 让学生实现由“厌学”向“好学”的转变。当然, 该课程的这种功能只是一种“潜在”的功能。这种功能要转变为现实的功能, 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和采取相应的措施。
第一, 学校必须依据市场需求来设置和调整专业。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提供合格的技术人才。学生毕业后也是希望能找到好工作。因此, 职业学校的发展必须与社会的发展同步, 专业设置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但有些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并不能与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同步。比如有的职业学校在当地小学教师岗位已经饱和的情况下仍然继续开设小学教育专业。这不仅使得选择就读这个专业的学生不能按照所学专业就业, 而且不利于学生的职业发展。学生所学的专业不符合社会需求, 在学校期间无法较好地确定职业发展目标, 当然也无法制定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因此, 学校按照市场需求设置和调整专业, 是学生确定职业发展目标、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
第二, 加强学生的专业选择和调整的指导。在教学中, 发现不少学生不喜欢所学的专业。这可能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影响专业知识学习。这就使得学生在校期间不能明确确立职业发展目标、很好地进行职业发展规划, 最终影响毕业后职业的发展。为此, 一方面需要加强对学生专业选择的指导。职业学校在招生时, 应安排专门老师为学生的家长提供相关专业和职业的知识的咨询, 让学生家长结合学生兴趣进行专业选择。另一方面要加强学生专业调整的灵活性。在教学中, 不少学生发现所学专业并不适合自己, 想调整专业。但某些学校以某种理由不满足学生要求。这也会抑制学生的专业学习积极性, 影响学生制定职业发展规划, 影响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因此, 学校应在学生专业的调整方面采取更加灵活的政策。比如让学生先了解所学的专业, 允许学生在一定时期内申请专业调整。
第三, 任课教师要转变教学方法。《职业生涯规划》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任课老师必须让学生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路和方法, 让学生学会制定职业生涯规划。要实现这个教学目的, 就需要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在规律, 采用有区别于传统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接受和掌握这门课程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 并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确立职业发展目标, 在教学实践中学习制定职业生涯规划。
第四, 班主任要帮助学生坚持职业发展目标。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 学生掌握了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 确立了职业发展目标, 制定了实现目标的职业生涯规划。但由于学生自身的毅力不足, 难以坚持和实施职业生涯规划。这就需要教师对其进行适当的指导与监督。而若班主任将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坚持作为其工作的内容之一, 则能够起到非常良好的效果。
摘要:扩招后的中等职业教育, 社会吸引力降低。新教改背景下的《职业生涯规划》, 在具备一定的条件下, 能够帮助中职生树立职业发展目标、明确学习方向, 激发学习动力, 帮助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 最终提升中等职业教育的社会吸引力。
中职教育吸引力 篇5
职业教育吸引力:解析、描述与生成徐健
[摘要]文章以力的本质为逻辑起点,揭示了教育的引力、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内涵,并从职业教育的应有之力、实际之力的现状对比中提出了从源头、过程、终点等方面来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职业教育引力吸引力
[作者简介]徐健(1969-),男,江苏海安人,江苏省海安教育局职业教育与社会教育科副科长、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主要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学管理与研究。(江苏海安226600)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36-0008-03
一、解析:引力的内涵和职业教育应有的吸引力
(一)对力的认识和教育引力的理解
从物理学的角度看,力的本质是能量传递的一种形式,而且是一种间接传递形式。引力是力的基本形式之一。据《辞海》“吸引”词条,吸引和排斥是自然界中一切运动的基本形式,二者方向相反但又互为前提:比照物理学对力的理解,就社会中的教育和生活中的人来说,人们选择和放弃一种教育形式,就是教育与人之间的吸引和排斥:郭元祥教授认为:“在‘正在形成的人’阶段,教育把人们积累的简单的劳动经验和技术、对自然属性的粗浅认识,以及群体协作的习惯、简单的生活规范传递给下一代,使下一代建立起基本的生活方式。”因此,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教育对人具有强烈的吸引?但是,教育对人的吸引并不仅仅就是生存的需要,而是“提高社会成员创造和享用文化的素质,从而使他们确立起自我的人生价值观念,具备在复杂的社会背景下选择、创造和更新他们的生活方式的能力”。因此,当人们未能感知到某种教育对实现“人生价值”有促进作用时,人们就会排斥对这种教育类型的选择,即使已经选择了也会中途放弃。当前,人们不愿意接受职业教育以及已经接受职业教育而中途辍学的现象比较严重,有力地证明了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缺乏应有的吸引力而遭受社会公众的排斥。
(二)教育的吸引力和职业教育的应有引力
从教育与人的互动关系看,教育对人的引力是客观存在的。教育的引力就是教育是以浓缩、系统、简约的方式,将人类文化中的精华传承给下一代,同时形成和激发人类的创新能力,以及通过教育所培养出的具备一定素质的人来推进社会的发展。因此,人们更多的是从教育的本质的角度来认识教育对人的“吸引”。然而,教育对人的发展不仅有“吸引”,同样也有“排斥”,因为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接受同一种类型的教育,也不是一种教育类型能适应不同人的需要:
职业教育的“应有”引力有哪些?
1.从教育的发展看:职业教育是人类活动有效开展的原动力。教育起源于人类在生存和为了生存的实践过程的需要:初始之时,教育与劳动是“合辙而行”的,人类是在求生存的劳动过程中习得生产和生活技能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特别是教育从劳动过程中分离出来之后,教育传递劳动中形成和积淀的生产和生活经验的职能得到了进一步强化,专门化教育的出现使得人类的下一代能在短时间内获得人类在长时间内形成和积累的知识与技能。由于当时的教育与人类的生产活动一样,生产的简单、生活的简陋与教育类型的单一相伴而生,因而现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并没有从教育的母体分离出来,但与原始的生产活动具有“胎联关系”的原始教育(含职业教育)对生产活动开展的原动力作用是客观存在的÷
2.从生产的发展看:职业教育是物质生产急剧增长的助推力。现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出现在西方工业革命之后,伴随着工业化大生产的发展需要,面向大众的职业教育才应运而生。审视教育对象的扩大和教育机会的增多,不难发现,职业教育的出现并不是掌握教育权力的统治阶级道德认识提升之后的对大众悲悯的结果,而是大生产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工业化大生产的背景下,生产急需大批懂技术的劳动者的客观需要,使得教育尤其是面向大众的职业教育终于冲破了阶级的藩篱.
3.从社会的发展看:职业教育是人类精神文明发展的提升力。作为面向生产力的最积极、最活跃、最能动的要素之一的人的培养活动,职业教育不仅向大众提供直接面向生产所需的技术和技能,而且还提升着人类的精神文明。首先是职业技术和技能的培养,使得被培养者树立了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其次,在职业技术和技能培养的过程中,新的技术发明与科学方法不仅改变着受教育者的思维方式,也提高了人的思维品质。再次,生产领域的工作要求,在转化为人们的观念时,形成的特定岗位的职业道德和操守二第四,职业教育在发展人的职业能力的同时也发展着生产者的人文素养。爱因斯坦认为,科学作用于社会:一种是技术方式,即科学作为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生产的发展开辟道路;第二种是教育方式,直接作用于人的理智和心灵,所以,在肯定当今职业教育对人的职业能力形成的促进作用的同时,同样对受教育者的人文素养的熏陶培养具有提升作用:
二、描述:教育吸引力和职业教育的“实际”吸引力
从引力的“吸引”和“排斥”性质看,“吸引”和“排斥”双方“力”的大小对比和方向的“一致”与否,决定了“引力”最终是以“吸引力”或者是“排斥力”的形式出现。就教育吸引力的形成来看,教育自身的吸引力以及人们为教育所吸引的程度决定了教育实际吸引力的大小。在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已经与普通高中教育规模大致相当的情况下,在实际的比较中,职业教育吸引力的问题才成为教育发展中的现实问题.
职业教育的“实际”吸引力状况究竟是怎样?
(一)在教育观念上,职业教育就不是人们喜欢的一种教育
职业教育对潜在的受教育者来说,其吸引力也同样受到受教育者主观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影响,且这种影响是隐性的、漫长的。由于观念是人们心理的“底色”和“底蕴”,因此,对人的发展来说,观念一旦成为障碍就是发展中的第一障碍。目前社会公众心理中的“对体力劳动的轻视和对体力劳动者的`鄙视”以及“学而优则仕”等旧观念就是当前职业教育发展中的第一障碍。克服这种障碍需要从民族文化背景、教育价值取向、学生及家长的态度等层面进行引导和提升,而且观念的更新和提升需要一个过程。所以,到目前为止,人们对职业教育的情感态度是:不太愿意也不太喜欢,更谈不上喜爱甚至钦慕。
(二)在教育分流上,职业教育就不是人们愿意接受的一种教育
教育分流是对教育资源和受教育者进行有效配置的制度和方法。目前我国普遍采用的是把考试制度作为教育分流的一种制度和方法,该制度和方法在保证教育公平性上有其优势,但也存在明显的教育缺陷――从“选优汰劣”的角度强化了受教育者之间的差别,最终扩大了人与人之间的文明水准的差别。因此,职业教育就由一种“类型”教育变成事实上的“层次”教育,接受职业教育成为人们的“无奈”选择。
(三)在教育预期上,职业教育就不是人们主动选择的一种教育
按照经济学的解释,个人进行教育投资的根本动机在于经济利益和效用的最大化,即个人期望通过接受教育,使自己在劳动力市场上处于最佳位置。在教育功利化得到强化的现阶段,教育预期主要表现在对未来工资、不同岗位上的就业前景、消费收益和非货币形式收益的预期。由于职业教育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的职业定向大多数社会评价不高,缺乏社会认同,故社会舆论的支持不高。较低的职业定位阻碍了社会阶层间的层际流动,自然也就削弱了职业教育对潜在受众的吸引力:
三、生成: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合成和“应然”吸引力的增强
从教育的角度看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形成,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应是职业教育“应有”之引力、社会需要和个体需求等三个方面所形成的合力。最理想的状态,是这三种力在“方向一致”下的叠加,但实际的状况是这三种力难以保持方向上的完全一致。所以,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仍应从影响职业教育吸引力的职业教育的质量、社会的需求、公众的预期等三个要素人手。
(一)“源头”吸引:三源汇流
1.提高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增强职业教育自身的吸引。借鉴引力定律“两物体间的引力与它们的质量成正比,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的描述可知,引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大小和距离的远近是相关的。由此可见,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大小与职业教育的质量也是密切相关的。职业教育的质量体现在规模和内涵两个方面,因此可从规模扩张和内涵提升两个维度来增强职业教育自身的吸引。(1)以规模扩张拉动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据《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包括普通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技工学校和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共有学校14847所,比上年增加15所;招生812.11万人,比上年增加2.09万人;在校生2087.09万人,比上年增加100.08万人。职业教育规模的扩张,说明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在增强二当然,这种增长主要是建立在人口自然增长带来的强大需求和职、普比大致相当的政策所形成的政策性增长:数据表明,20全国职业高中5915所,比上年减少l所;招生290.66万人,比上年减少11.52万人一显然,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在中等职业教育上并未得到增强。(2)以内涵发展放大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二既然规模扩张不能充分体现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增强,那么,职业教育吸引为增强的着力点就应该在内涵发展上。要紧紧围绕职业教育质量提升的“课程(与之相应的实习实训设备)、学生、教师”等三个支点促进职业教育的内涵发展。一是要贴近生产科技发展的需要,做好职业教育精品课程的开发与研制以及加大对实习、实训设备的更新投入,以课程的内在品质和设备的高性能来增强对学生和家长的吸引。二是要围绕体现职业教育实践性强的特点,加快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以技艺精湛的精品教师来支撑职业教育的优质教学,激发并始终保持学生对接受职业教育的吸引热情。三是要瞄准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等形式,锻造以高技能为特征的精品学生,以吸引并增强企业对职业教育的关注与广泛参与:
2.提调社会企业对职业教育的需求,增强职业教育对企业的吸引。现代社会的生产是现代化的大生产,其中劳动力是最活跃的要素、科学技术是最积极的因素。因此,从劳动力的素质以及负载在劳动力及其生产工具上的技术水平两个方面来倒逼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发掘职业教育对社会企业的吸引。(1)以企业所需高素质的劳动者倒逼和彰显职业教育的吸引。企业发展离不开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劳动者,企业对人才规格要求的提升可以倒逼职业教育的发展。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校企间的“定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就是职业教育满足企业发展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办学形式,也是彰显职业教育吸引力的最快捷、最具体的服务方式。(2)以企业所需的技术水平提升倒逼和发掘职业教育的吸引二当生产发展到一定水平之后,企业的成长则需要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的强力支撑。职业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应针对企业以产品研发、技术项目开发等刚性的发展需求,充分依托和利用职业教育的人才、技术等优势积极应对甚至倒逼职业教育的服务能级也要再提高。因此,强化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和产业结构吻合度的研究,定期派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师到企业参加生产锻炼,是企业发展对职业教育倒逼驱动,同时也是职业学校主动提升服务能级、展示职业教育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的服务水平的需要。
3.提升对职业教育的正确理解,增强职业教育对社会公众的吸引。职业教育对社会公众的吸引主要是通过需要的满足来实现的:从需要的物质和精神等两个方面看,增强职业教育对公众的吸引也应从物质满足和精神满足两方面引导。(1)提升对职业教育是“类型”教育的认识,满足社会公众的多样化需求:强化对职业教育是“层次教育”错误认识的纠偏,充分认识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不同的一种“类型教育”,因此,要彰显职业教育的类型特点。在学制上,突出职业教育的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之类型;在工种上,面向丰富多彩的职业活动设置多类型的专业工种,以满足人们的多样化需求;在对象上,除面向农村新增劳动力与城市转岗、下岗人员,同时,要扩大教育范围,面向退伍转业军人、返乡农民工等实施职业教育;在方式上,学历型的职业教育和短期职业培训并举,集中和分散、长和短等多样化的训练方式有机结合,真正体现以多样性满足多样化职业教育的“类型”特点。(2)提升对职业教育是“就业”教育的认识,满足社会公众的生存和发展需要。职业教育的主要功能是促进“就业”。目前提出“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是端正职业教育办学目标,对职业教育领域教育教学行为普通教育化的有力纠偏,但在办学实践中又绝不能狭隘地把职业教育完全等同于以“短期应对就业或者促进转岗”的职业培训。职业培训只是职业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职业教育面向已经具备一定劳动素质的公众的就业培训。职业教育主要面对城市和农村新增劳动力的教育,既承担“为个人谋生之准备”的职业功能,又承担“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的社会功能,还承担在不同层次岗位“为国家及世界增生产力之准备”的升学功能。因此,职业教育是就业和升学都能实现的“谋个性之发展”的类型教育。
(二)“过程”吸引:多径互通
从“源头”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可以吸引和扩大职业教育的生源,但在实施职业教育过程中,职业学校学生的辍学和流生现象较为严重。因此,过程中的路径和规则设计也是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重要环节。
1.培养路径:构筑多元渠道以满足多样化的目标诉求。在设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时,应从接受教育者的多元需求出发,根据需求设计不同的毕业出路。当前应针对职业教育就业和升学的不同诉求,在实施职业教育的过程中应各有侧重,以就业为目标的应突出技能教学,以“技”立身;以升学为目标的应注重理论基础的教学,以“双基”进学。职业教育的培养路径不是升学和就业的简单分流,而应加强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成人教育的衔接与沟通,建立人才成长的“立交桥”。按照目前的规定,高等职业院校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比例只有5%。此比例不足以打通中高职的衔接,也不能促进职业教育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吸引力的放大。
2.发展规则:柔性制度的设计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职业教育是面向市场经济的教育,及时、快捷、有效地应对动态多变的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及与之相应企业用工需求,就必须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制度柔性。因此,在学制上,应学历教育与短期培训并重,长短结合。在学习方式上,应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践并行,集中与分散结合。在学习内容上,应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并用,必修与选修结合。从不同的环节切入,大力推行注册招生和学分制,为接受职业教育的学习者打开“进”“出”职业教育的方便之门,以满足学习者根据自身的实际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从而将职业教育的潜在教育者有效地纳入到职业教育的教育链中。除此之外,国家要出台类似与国家职业教育助学金等的职业教育促进发展政策,甚至要将中等职业教育视为“义务教育”,以免学费等优惠制度来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三)“终点”吸引:殊途同归
终点吸引是终极吸引,也是最有力的愿景吸引,它与受教育者的教育预期有着直接关联。
1.社会地位:以身份平等为基础的职业认同,提升社会公众对职业教育的关注。职业环境、职业声望、职业活动的范围和性质的不同,不仅影响个人的社会表现,同时影响着社会流动的方向。因此,一定要打破身份限制,尤其是国家各级部门及国家控股的中央企业,作为社会的公信部门,在设定招聘人员条件时,在考虑学历文凭的同时,也应将同等条件下的高级技工、技师甚至是高级技师纳入其范围。否则,职业教育的吸引力自然会在缺乏社会公众认同的背景下消解。
2.经济收益:以薪资相当为基础的职业诉求,提高社会公众对职业教育追求。当前,接受职业教育的劳动者,往往是低端生产的劳动者。薪资过低不仅不能科学地反映劳动力的价格,削弱了劳动者生活质量的提升,而且阻碍了劳动者的生产劳动和奉献社会的积极性。所以,只有法治与制度,才能保障逐利之路的自由与平等。目前,我国一方面要坚决依法大力推行劳动准入制度,以技术门槛而非身份限制来促进人们对职业教育的需求,同时要加大对薪资分配制度的研制,确保薪资待遇与劳动技术及付出相一致。在现行收入分配制度下,技能型人才的贡献与待遇不匹配,也是制约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内在原因之一。
3.职业愉悦:以获得尊重为基础的职业体验,提振社会公众对职业教育的热爱。从对当前职业教育依然缺乏吸引力的判断来看,除了职业身份、薪资待遇等方面的职业不公直接影响职业尊严外,职业情境、劳动条件、用工方式及态度也是制约劳动者获得必要的劳动尊严的重要因素。首先,脏、苦、累的职业情境是不能让劳动者在此种场所获得职业快乐体验。其次,对劳动者身心带来伤害的噪声、粉尘、湿气以及生产原料中的化学辐射等生产污染,直接影响从业者的健康状况和从业态度。再次,现代企业组织化的用工方式和人际关系,也是从业者获得职业尊重的重要方面。当前,应该认真处理好企业制度的严格要求与尊重企业员工人格尊严的关系。媒体上报道的富士康员工跳楼事件的背后,折射出的就是企业员工对以获得尊重为基础的职业体验的追求。此外,还要严密监视和防止所谓高工资掩盖下的劳动伤害,其中资本剥削的最原始的两种方式――任意延长工人劳动时间和提高工人的劳动强度等,在我国中小企业屡见不鲜。由于获得尊重是一个职业体验的过程,因此接受职业教育的劳动者,特别是在生产一线甚至在一线的低端从事劳动,与之相应的职业情境与氛围以及必要的劳动保障条件必须具备。中国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但国家制度的优越性,要求我们必须加大国家对“提高劳动者的待遇,让劳动者享受职业尊严”政策保障。有了以获得尊重为基础的职业体验,才能真正提振社会公众对职业教育的热爱;也只有让社会公众最终心甘情愿地接受职业教育,才能使职业教育对人们的吸引不会被异化、曲解。这是解决职业教育吸引力的根本途径。
[参考文献]
[1]郭元祥,胡修银,论教育的生活意义和生活的教育意义[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礼会科学版.(6)
[2]史彦虎,冀伦文论科技发展与精神文明的社会整合过程[J]中国高教研究,( 11).
中职课堂如何吸引学生 篇6
【关键词】中职学生;课堂;实用;有用;有趣
学生喜欢怎样的课堂?喜欢怎样的教师?希望从学校的教学中得到什么?对自己的现在与未来有怎么样的期待?从事职教工作以来,通过自己亲身体会、调研、听课、座谈交流、倾听学生对课堂教学需求及目前中职学生复合素质情况,结合我校实际梳理了课堂教学具有共性的三个方面。即:实用、有用、有趣。
一、实用:听得懂的课堂教学
在学生看来,所有的课堂教学首先都是要让学生“听得懂”。所谓“听得懂”是指学生在付出一定努力的情况下,教学的知识、技能与方法是可以理解和掌握的。更确切的说“听得懂”指的是“学得会”,在学生有一定的学习主动性的情况下,学生的学习目标是可以达成的。学生为什么首先希望课堂教学是“听得懂、学得会”呢?这背后反映的实际上是当前中职学校课堂教学的一个根本性问题,设置的课程太多,教学内容过难,教学要求过死等等。正因为听不懂,学不会,课堂教学中消极的学习行为随处可见(如:课堂纪律差,学习效率低,不专心听课,睡觉等)。
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听不懂,学不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学生自身的原因
目前中职学生呈现了明显的“低水平,低素质”现象,无法接受一般难度的课程教学。由于基础差,中职学校学生在学习上的挫败感非常强烈,在多次的失败中,由于没有正确的引导,甚至还受到一些不良思想的影响,学生渐渐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很多学生坐在教室里,并不是因为自己想要来到这个学校,或是喜欢这个专业,多数是家长要求孩子来学校,甚至有一些极端的例子,孩子来学校家长是付工资的,这个钱是除了学杂费、生活费等等之外的额外收入,致使学习成了一种类似商品的交换。
2.与教师的教学行为有关
习惯于从教材出发进行知识的传授,不关心学生的感受。学生希望教学中多一些“做”的内容,在他们看来“做”比“听”容易懂,而且“做”与原来的学习基础相关不大,所以学生都希望学校多开设技能类的课程或是增大时间教学比例。
3.与教学内容有关
课程太多,每个专业都要学习二十门以上的课程,课程内容过多,学科化的课程结构带来的“内容需要”,课程过难。如文化课中的英语、汉语(民族学生)、数学、化学等,专业课中机械制图、机械基础,电子技术等,要让学生“听得懂,学得会”,关键在于教学内容的处理。学生认为“要把过多,过难的教学内容去掉、删掉”,这实际就是“过滤”。
学生更希望“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职业要求联系起来”,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本身就来自于生活与生产的实践,这些反映都是学生对课堂教学“听得懂学得会”的内在要求。这就要由教研部,代课老师,专业带头人认真对待,研究、突破,最大程度的满足学生要求,保证课堂教学质量。
二、有用:有价值的课程
学生认为希望“所学的东西现在是有用的”或是“在生活和工作中是有用的”。学一种有用的技术与技能是他们选择职校的重要原因。学生对学习技术,找个好工作充满期待。
对现有课堂教学中的教学内容,学生多数持否定的态度,认为“多数教学内容是没有用的”“过多的理论肯定是没用的”因为学生们知道将来他们不会做研究工作。“落后的东西是没有用的”“实际的课堂都是没有用的”,而我们很多的教学实践都花在这些课程上面,并且这些课程成为了考试,考核的主要内容。所学的东西要有用,这些是学生的客观要求,也是课堂教学追求的价值取向。
怎样使教学更“有用”,学生的建议很有启发意义,学生们认为,“应该减少理论性教学,增加实践性教学”,希望“学一些先进的技能”,这实际上反映了学生对技术进步的关注,即教学要“与当今发展的科技相结合,与行业的实践相结合”、“学校的教学设备要不断地充实更新”。对于学习的场所,学生“最喜欢多媒体教学,理论一体化教学,最好在实训室或车间里学”,有学生希望学习一些“怎样做人,怎么做事,怎么创业,怎么升学等”,为他们将来在社会上立足做好准备。
对多数学生来说,他们在这方面的需求还是比较模糊的,但是给教学改革带来的启发是清晰的。当学校已意识到学生这方面需求时,就应该探讨和改革并实施,但要进一步研究、完善全面实施。
三、有趣:有吸引力的课堂
一般人都认为职业学校的学生学习负担不重,但是学生们认为“学习很累,很无趣”,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愉悦感,久而久之就会成为一种生理与心理负担。 课堂教学是否有趣?是否有吸引力?
1.与课程有关
学生对死记硬背性,传授性,而且对自己发展没太多有用的课程,学生本来就不感兴趣。因为毫无兴趣,致使课堂死气沉沉,没有活力,学生不能积极配合老师完成教学任务,使教学进度缓慢。
2.与教学内容有关
职校生由于初中的学习经历,对纯粹的知识学习不感兴趣。课堂上学生更多的注意力在多媒体的教学上,比如说影视资料、视频资料,这些还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与教学方法有关
学生普遍反映,传统的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一点趣味都没有”,在课堂观察中发现,这样的教学学生很少参与课堂活动,教学气氛沉闷。“很多老师自己就是无趣的人,太严肃”“老师自身不清楚重点教学,对教学内容一知半解”。学生们“喜欢那些充满活力的、时尚的、能与他们沟通交流的老师”,因为这样的教师来上课才能是有趣的课堂,才是有吸引力的。
怎样让课堂变得更有趣并充满活力,学生的建议多种多样。
(1)“布置具体的任务让我们自己完成”、“到实际的实训室,工厂学习”、“让我们自己完成一个作品”、“同学们之间相互比赛,技术比武”、“让视频、仿真教学进课堂”等等。但是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教中做,做中学,教、学、做”一体,“体验性学习”等诸多职业教育的理念,看到正确的理念不仅仅是一种理论,更是反映了学习者对学习能动的内在需求。
(2)根据中职学校学生普遍存在弱势代课的实际情况,学校应该加快推行“尝试成功教育”。即:“先学后教,当堂检测”,努力做到“教、学、做一体化”三者紧密结合。提倡激励性评价和体验式教学,倡导“行为导向”、“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等适合职业教育的先进方法。
“听得懂,学得会”、“有用,有价值”、“有趣,有吸引力”的课堂是职校生对课堂教学的内心期待。作为职业教育工作者、培养者,如果我们低下身来,仔细倾听学生的意愿,感悟他们对课堂教学的需求,就会发现他们的这种需求有着诸多合理成分,学生的需求对教师改进课堂教学改革都将是一种方向,一种责任,一项任务。
参考文献:
[1]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2]张昆仑.试论提升授课艺术水平的“十个结合”.贵州师范学院学报[J],2013(11).
[3]陈盈.中职学校班级管理中人文关怀的探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3.
中职教育吸引力 篇7
一、切实做好学校所在区域产业结构与人才资源的调研工作。
1. 明确学校毕业生的服务区域。
学校地处江苏常熟经济开发区,毕业生就业去向主要是江苏常熟经济开发区所辖企业。因此,学校的办学宗旨就是“培育技术精英,服务地方经济”。
2. 调研区域内经济产业结构。
学校所处的江苏常熟经济开发区是江苏省发展最快成效最好的临江型开发区之一。这里已成为芬兰UPM,美国杜邦泰科,AAM,英国皮尔金顿,法国道达尔,瑞士诺华,意大利达涅利,日本夏普、住友、三菱等众多著名公司最重要的生产和研发基地。目前,江苏常熟经济开发区已发展成为港口和仓储运输、能源、造纸、钢铁、精细化工、生物医药、汽车零部件、电子信息、新材料、精密机械等临江产业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聚集地。
3. 分析区域内从业人员结构。
经过调查,目前开发区内拥有的各类人才结构大致如下:从学历而言,初中学历占10%左右、中专普高学历占55%左右、大专学历占20左右、本科及以上学历占15%左右;从行业而言,一线生产技术工人中:机械机电类占35%左右、化工类占15%左右、计算机类占6%左右、现代物流类占5%左右;从员工性别比例而言,男性比例明显高于女性,尤其是机械、机电、物流行业更为突出,几乎是男性统一的行业。
4. 了解区域内各专业技能型人才需求。
江苏常熟经济开发区的主要产业是现代物流产业和化工产业,支柱产业是装备制造产业,特色产业是科创园,新兴产业是服务业。因此,机械、机电、物流、化工、宾馆服务、家政服务等专业人才需求稳定而且数量较大。
二、调研区域内职业教育培养规模与培养能力。
常熟市滨江职业技术学校是唯一的地处开发区内的三星级中等职业学校,是根据江苏常熟经济开发区产业发展需要,于2007年7月由苏州市人民政府批准建立、江苏常熟经济开发区全额投资兴建而成。
1. 学校基础设施与师资队伍。
学校占地120亩,分为教学、实训、生活、运动四个区域,各类基础设施设备配套齐全,主要建有机械加工、机电技术应用、化工工艺、计算机4个实训基地。
学校现有教职工144人,其中教师134人,具有本科学历及其以上学历128人,中级以上职称55人,常熟市级以上教学能手20人、学科带头人5人,市级中心教研组、协作组成员或组长10人。
2. 学校现有专业分析。
学校现有机械加工技术、机电技术应用、化工工艺、计算机应用、会计物流5个专业大类。学校现有59个班级,在校生2400名左右,主要培养中专、高技、高职三个学历层次,另有成人大专函授、自考班若干。
三、分析学校专业结构与区域内产业结构的吻合度,优化调整学校专业设置。
目前,学校专业设置情况如下:
1. 机械加工技术专业。
学校该专业涵盖了数控技术、机械加工技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3大专业,学校考工主要有钳工、车工、数控,在校生820人左右,女生占17%左右,学生数远远不能达到开发区经济发展的要求,很难满足企业的用工需求,用工短缺明显。但多数企业提出了只需男生的用工要求,于是出现了男生供不应求、女生鲜人问津的现象,导致女生的就业难与就业专业对口率较低。因此,对于机械类专业,学校应大力发展专业规模,但要控制女生的比例,最好在5%左右,同时也可适当增加机械CAD技术方向。
2.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
学校该专业涵盖了机电一体化、机电设备维修、电气技术应用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学校考工主要有钳工、维修电工、电子装接,以维修电工最为集中,在校生690人左右,女生比例占10%左右,学生数和学生技能都不能满足用工需求。因此,对于机电类专业,学校在适当增加招生数量的同时也可增加焊接技术、机电CAD、模具CAD/CAM技术等专业化方向,满足企业用工需求。
3. 化工工艺专业。
学校该专业主要有化工工艺、工业分析与检验、化工机械维修3个专业方向,在校生220人左右。因化工专业是学校新办专业,专业服务能力与办学经验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人数与质量都远远不能满足企业的用工需求。但是,开发区是苏州市重点化工集中区,化工、造纸、生物医药又是常熟市大力发展的主要产业,因此,学校强化化工专业发展势在必行,既要提高毕业生质量,又要扩大招生规模,以满足企业用工要求,
4. 计算机专业。
学校的计算机专业在校生310名左右,专业偏向于网络及文秘方向,与企业的用工需求存在一定偏差,主要表现在供稍大于求,且专业对口性少吻合。因此,对于计算机类专业,学校应考虑整合机械机电专业,培养具有从事CAD与CAM工作能力的毕业生,同时也要适当控制招生规模。
5. 会计物流专业。
学校会计专业在校生200名左右,其中女生比例占85%左右。因开发区会计用工需求较少,且学校毕业生的质量并不高,导致学生就业压力大、就业专业对口率极低。因此,对于会计专业,应调整专业方向,优化为外贸报关、宾馆服务类专业。
学校物流专业是2008年顺应经济发展潮流,应运而生的,有在校生170名左右,其中女生比例占75%左右。现代物流产业是开发区的主要产业,用工需求量较大,但以男性为主。因此,对于物流专业,学校应调整招生宣传思路,控制女生比例,同时还要保证招生数量。
四、确定学校专业建设重点,明确思路,强化管理。
为了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需要、企业欢迎的高素质职业技术人才,从而提高学校毕业生的就业对口率,提高学校社会声誉,增强吸引力,学校在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强化教学过程控制、积极推进校企合作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深化内部管理制度改革,构建二级管理体系。
学校实行系部二级管理体系,设立了机械工程部(机械类专业)、机电工程部(机电类专业)、化工与信息技术部(化工类、计算机类专业)、基础管理部(会计、物流专业级单招教育),各部门职责明确清晰,更加有利于强化各专业建设。
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专业师资整体素质。
(1)重视职业教育师资的培养与培训,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学校一方面积极推进校外培训,选派优秀教师参加国外培训、国家级培训、省骨干教师培训等,另一方面开展校本培养,主要有开展学科带头人、“双师型”教师等骨干教师的评选活动、实行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制度、鼓励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等。
(2)尝试吸引优秀人才到校任教。学校面向社会广泛聘请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到学校担任专兼职教师,如:特别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退休专家和技师到学校从教,特别邀请各行业、企业的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到学校兼职任教,特别邀请常熟理工学校等高校专家到校授课。
3. 继续深化课程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学校以项目课程开发为切入点,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建设具有校本特色的“以职业综合素质为本位,以职业岗位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的“三以一化”课程体系,开展校本研究,开发了《化工单元操作实训教程》、《化工单元操作仿真实验教程》、《分析化学实训教程》、《车工实训教程》、《钳工实训教程》、《CAD实训教程》、《数控实训教程》、《维修电工实训教程》、《电子电工复习讲义》等一系列校本教材,更贴近学生实际,教材的操作性、实用性更强,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4. 大力推行工学结合、顶岗实习。
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既符合职业教育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有利于减轻学生及其家庭的经济负担。而顶岗实习是有效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形式,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对于学生、企业和学校来说,都是一种“双赢”的举措。每年12月,学校都召开应届毕业生的学生、家长会议,部署学生实习与就业工作,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实习与就业单位。
5. 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委员会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作用。
校企合作,是推行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体制保障和机制创新。学生在校内的实训环节完成后,必须到企业去顶岗实习,才能真正由课堂和学校走向就业和职业岗位。
学校是江苏常熟经济开发区校企合作联盟成员单位,同时,学校于2008年6月成立了由主管单位、企业、高校等单位领导与专家组成的校企合作委员会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定期召开恳谈会。通过多种活动,学校既可以了解企业用工需求的动态变化,又可以提升专业教师的产学研水平,还可以加深企业与学校、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委员会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作用。
由于学校采取了上述一系列有效地措施,注重社会产业调研,优化调整学校专业设置,不断提高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结构的吻合度,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与就业专业对口率不断提高,吸引了新闻媒体对学校的关注,《让高素质中级人才脱颖而出》、《99.67%的就业率从何而来》、《“蓝领”为什么走俏》等一些学校的专题报道先后在当地报纸刊登,取得了很高的社会声誉,使学校的吸引力不断增强,学校事业规模蒸蒸日上。
摘要:上世纪80年代曾有许多优秀的学生进入中职学校学习, 而今, 在众多城镇, 就读中职学校是绝大多数考不上普通高中的学生的无奈选择。究其原因错综复杂, 但结合社会上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专业对口率不足30%这一现状不难看出, 注重区域产业结构调研, 优化调整学校的专业设置, 增强中职教育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的吻合度, 可以有效提高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的专业对口率, 既能降低他们首次就业后的下岗率, 又能提高其再就业能力, 从而提高中职教育的吸引力。
关键词:中职教育吸引力,专业结构,区域产业结构,吻合度
参考文献
[1]蒋洁.论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 2007, (2下) .
[2]高云亭.提升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素质的措施.职业技术教育, 2007, (8)
[3]中国教育网站文章.教育部文件《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 2009, 1.
中职教育吸引力 篇8
一、课程设置
对于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来说,理论教学的组织与安排要使学生毕业时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素质,为专业课提供理论知识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对基础原理内容要简化,注重培养应用性和强化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性环节训练是技工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技能操作的重要途径,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技能操作很多,如车、铣、刨、磨、钳,数控设备的维护、调试、操作、制造,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加工中心和其他数控设备的编程、操作,等等,在中职学校三年学习的有限时间里,要学生全部精通这些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必要的,因此该环节训练应实行模块化教学,按照“精一通多”的原则把众多专业技能划分为多个模块,这样的划分可以使学生“一招鲜,吃遍天”,也兼顾学生未来发展潜力的培养,让学生根据兴趣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模块。模块化教学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灵活性和趣味性,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增强该专业的吸引力。
二、实训基地
近几年来,为了提升办学实力,为了达到星级要求,也为了争取扶持资金,各中职学校在实训基地,特别是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实训基地建设上都加大了投入力度,购置了许多先进的机电设备,如普通车床、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加工中心等,建起了宽敞明亮的厂房,设备布置整齐新颖。这些在招生宣传时,往往作为学校的一个亮点展示给学生,对学生也产生了很强的吸引力,但这些外表光鲜的“校内实训基地”、“校内工业中心”,在学生实训时却需要更多的投入,其效果还不太“显眼”。于是很多学校以各种名义,如承包、租赁、校企合作等特征得到张扬,综合素质得到提高,个人能力得到培养。
这里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明:在小班中,有一个性格内向的学生在刚进班的时候,从不举手发言,也不主动和同学与教师交流,整天沉默不语,心事重重,处处表现出很强的自卑心理。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决定把他作为个案加以观察。由于在小班教学中,人数较少,每个学生都必须随时在老师的指导下参与各种各样的活动,再加上老师有意识地引导和因人而异的培养,一个学期之后,这位同学的性格有了一些变化,自信心也明显增强,不仅敢于在课堂上大胆发言,而且能主动地与同学和老师交流。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怎样合理运用交往方式,沟通师生情感,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怎样充分形式,让这些实训基地用于生产,在各方利益的驱动下,甚至可能出现权钱交易,让校方把这些昂贵的先进设施以低廉的价格给“合作方”疯狂地使用,而把实训基地的真正功能———用于学生实习训练,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削弱了很多,甚至只剩下了形式,这让一些带着“数控”梦想进入中职学校学习的学生大失所望,并到社会上进行反面宣传,从而使该专业的吸引力受到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三、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教育是实现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手段,是中等职业学校和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实现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因此,中等职业教育必须通过学校与用人单位紧密合作,共同培养人才,才能达到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未来发展的潜在能力的目的。由学校单方办学,变为学校与企业双方共同办学,使学校办学资源大大扩展,教育空间由课堂延伸到车间。校企合作为学生成为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提供了更加可靠、坚实的平台。在合作形式上大多限于建立“校内工业中心”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但目前的校企结合其实质是一种“换工式”的合作,虽然“换工式”合作在目前现实条件下有一定的意义,但“换工式”合作对培养目标存在很大的负面影响,主要包括:学校以减轻负担为重要内容来安排实践实训,企业以利润为核心来安排教学实践,甚至以校企合作为名义,把学生当做廉价劳动力、长时间做一些与专业毫无关系的简单重复性工作,使产学结合的结构合理性丢失,直接严重影响了教学本质和该专业的吸引力。
四、对口高考
为了满足职业学校学生上大学进一步深造的愿望,自1987年起,国家教育部便开始了中职毕业生直接上大学(普通高校)的探索。目前,国家每年均安排了部分普通高校本科和专科招生计划,在各省市对口单独招录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这项政策的实施为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五、技能大赛
“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大赛”。随着2009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拉开帷幕,这句话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熟悉。技能大赛已经成为职业教育的一件盛事,也是一件大事,举办职业技能大赛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方针的重要举措,是教育工作的一项重大制度设计与创新,是培养选拔技能型人才的一个重要平台,是对职业教育近些年来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成果的检阅。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大力宣传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弘扬“尊重劳动”、“尊重技能”、“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社会风尚,形成全社会关心、重视和支持职业教育的良好氛围,从而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利用资源,有针对性地教学,使每个学生都享受优质教育;怎样在课堂中因势利导,进行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张扬学生个性;已经成为每个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必须面对的问题,对这一系列的问题进行摸索,寻求圆满的解决方法,是教师的神圣职责。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6,(第2版).
中职教育吸引力 篇9
一、增强中职数学课堂教学吸引力所存在的问题
数学是中职学生学习中的一门必修课,虽然新课改对增强中职数学课堂教学吸引力方面做了改革,但在现如今的中职数学课堂上仍存在以下问题,例如:
(一)教师为主,学生为辅
在以往的数学教学模式中,学生总以教师为中心,将老师所教的知识全盘接受,不能灵活运用.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只是为讲课而讲课,没有注重与学生沟通交流、增强课堂吸引力.例如,在对待公共课程上,教师和学生存在错误思想,认为公共课程不在考试范围内,学生不必太过于重视,因此在讲公共课程时只顾自己讲课,而忽略了与学生的沟通交流、课堂气氛的调节.中职学生本身就缺乏自觉性与自主性,而在教师的这种错误性引导下,使得原本就没有吸引力的课堂变得更加乏味.
(二)只重视“眼前”同学
虽然《新课标》对此已作出改革,但大多数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仍陷于固有的模式不能自拔,或有一些教师只注视眼前离自己近的同学而忽略了“远处”的同学.在我国,大多数学校为了提高学生成绩,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它们都采用这样一种方法———“按成绩排座位”.中职学校也不例外,成绩优异的学生靠前坐,而成绩差的则靠后坐.正是由于这种“激励法”的存在,使得教师在课堂上也只着重为前排的学生讲课,即使后面的学生觉得数学课没意思,不想听,教师也不会主动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吸引力.久而久之,学生也对学习逐渐丧失信心.
(三)课堂气氛过于沉闷
多数教师在进行数学课程教学时,仍使用古老的教学模式,老师讲,学生听.在这种教学模式的影响下,课堂气氛不够活跃.面对教师的提问,学生不予配合,出现不愿与教师沟通交流的局面.也许课程的各个环节都是教师精心设计的,但沉闷的课堂气氛会使学生产生疲惫感.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接受到的也只是死板的知识,缺乏自主创新能力.
二、增强中职数学课堂教学吸引力的解决措施
(一)设置游戏情节
好玩是每名学生的天性,如果教师能将学生的这一天性合理使用于数学教学设计中,不仅提高了数学课堂的学习氛围,也是对数学课堂模式的一种升华;而且这种情节设置将会使学生更好的在玩中学习,牢记新知识,增强教学吸引力,从而激发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进行三角形证明题教学时,教师课让学生在课堂上动手将这一图形折叠出来,以方便学生了解认识什么是全等三角形、什么是相似三角形.这样不仅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还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使课堂能高效进行.
(二)转变教学模式,互换角色
新课改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充当老师的角色,学生讲,老师做以点评.例如:进行新课程前,教师可将新课程的讲义或大纲发放给学生,学生课后可以自主查阅相关资料,并做好摘抄笔记等工作.在课堂上,学生自觉走上讲台向同学进行内容讲述,老师可向学生提问题,学生做以解答.待学生讲解完后,教师进行点评并对不完善的地方加以补充.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更使学生对新知识能快速掌握并熟练运用,从中也锻炼了学生的胆识.
(三)多鼓励,少批评,应尊重
新课改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要大胆创新,要突破固有的思维模式.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多鼓励学生积极踊跃回答问题,如果学生回答错误,教师也应少批评,多鼓励.再者,当学生提出好的建议或意见时,教师应给予肯定与赞扬.同时,教师在对待智力迟缓、有过错和数学成绩不佳的学生时,应给予学生极大的尊重.同时还应在数学学习中对学生进行方法和技巧上的指引,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并时常鼓励学生多提问,多表达.即便是小问题,教师也应耐心解答.要为学生营造一个探索问题和学习的良好环境.这样的数学教学模式不仅使学生和老师受益,而且也为打造高效课堂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结语
在数学这种超强逻辑性的学科中,学生很难在其中发现乐趣,往往在课堂上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不耐烦等现象.因此教师要运用各种合理的方法和手段,增强数学教学的吸引力.同时,教师需要在教科书中不断发掘“兴趣因子”,还应将这种“兴趣因子”运用于各种教学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数学学习的有趣性,使学生更加喜欢数学,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数学成绩.
参考文献
[1]王小玲.提升中职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管理观察2014(33).
[2]邓金香.浅谈提升中职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5(5).
中职教育吸引力 篇10
关键词:中职,数学教学,专业课教学,改革,策略
一、现状与背景
随着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扩大, 特别是中职学生入学“零门槛”, 大量文化课基础薄弱的学生进入中等职业学校 (以下简称中职) , 他们的数学基础相对更差一些, 学习兴趣不高。他们普遍认为进入中职是为了学一技之长, 可以摆脱文化课学习的苦恼, 存在着只重视专业课、轻视文化课 (如数学课、外语课) 的现象, 多数学生把精力基本放在专业课上, 而许多专业问题的解决却离不开数学知识。
众所周知, 中职学校主要是培养社会需要、企业欢迎、素质合格、技能过硬的“应用型”人才, 要求的是一毕业就能适应工作岗位的劳动者。因此, 中职数学教学必须考虑职业教育的特点, 合理规划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 突出中职数学的智力开发功能和为专业课服务的功能。中职数学教师若能在教学中, 有目的有计划地将数学教学和专业知识教学相结合, 不但可以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和数学教学质量, 而且还能为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所以, 中职数学教学可以走一条与专业知识教学相结合的道路, 这可以作为目前中职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方向。
二、意义
传统的数学教学是知识型教学, 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使数学课发展成让一些让学生感觉毫无意义的学习内容, 这种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课堂为中心”进行教学的方式, 使学生感觉学习数学很枯燥、很乏味且无用。而与专业知识相结合进行的数学教学, 是一种应用型教学, 它不仅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 更是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专业实际问题、获得能力和经验的过程。它可以培养学生自觉运用数学的习惯, 为学生个人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它为中职数学教学注入新的生命与活力, 缓解目前中职数学教学困境, 为中职文化课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
三、方法与策略
1. 教学评价改革是难点。
教学评价, 是教学工作的指挥棒, 包括了对教师的评价和对学生的评价。它决定了教师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教, 也决定了学生学什么、怎样学、为什么学, 直接影响整个教学工作的效率与成败。传统的数学教学评价方法是:教师单纯地以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即考试分数为标准来评价一个学生。同样的, 学校也是单纯地以教师所教班级的考试分数为标准, 来评价一个教师的教学工作。传统的数学教学评价带来的效果是:教师唯分数马首是瞩, 学生却不买帐。教师只需全面系统地讲授数学知识, 不必在意知识的实用性、毫不关心数学知识与学生所学专业的联系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认为数学尽学些没用的知识, 不学又不会影响到毕业 (当今的中职校学生是100%毕业的) , 加上基础参差不齐, 学习愿望普遍不强。据笔者十年的教学实践与观察, 班风好且基础好的班级, 勉强有一半左右的学生能愿意学。班风差或基础差的班级, 一个班只有3-5个学生听讲。以今年本市中职毕业班文化课合格考试为例, 有两所兄弟学校, 数学科及格率只有30%左右, 有的学生只考2分。满分100分的试卷, 30分以下的学生比比皆是。笔者认为, 中职教育对数学教学的评价是有问题的, 有必要进行改革。不可否认, 传统的评价方式有它合理的一面, 比如它重视学生基本文化素质的提高, 却没契合中职教育的实际, 是一种一厢情愿的评价方式。所以这种评价方式对学生既无约束力, 又无吸引力。笔者认为, 对中职生数学教学的考核, 应当废除传统的评价、考核办法, 重点以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专业问题的应用能力为标准。然而教学评价的调整必须是大范围的, 牵扯面非常广。所以, 教学评价的调整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 教学评价改革是难点。如果目前的教学评价不发生改变, 那么目前的中职数学教学现状是难以改变的。
2. 教材建设是重点。
教材建设的工作纷繁复杂, 关系到中职数学教学能否真正做到与专业课教学相结合。而专业数学教材建设要把握的原则是必须充分结合中职各专业的特点。有条件的学校和专业, 可以编写校本基础数学教材和各专业数学教材。校本基础数学教材力求起点低, 是不同专业、不同基础的学生都要学习与掌握的最基本内容, 使更多的学生学得会、生活中用得上。各专业数学教材要求结合本专业必需的数学知识, 解决本专业的实际问题, 突出专业个性, 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学专业的数学, 使学生乐于学。第一阶段学习校本基础数学教材, 第二阶段学习相关专业数学教材。结合中职教育的特点, 充分体现数学教学服务专业教学的工具作用。当然, 这要求文化课和专业课教师通力合作, 合理设置开课顺序、共同探讨数学与专业知识的交叉点。但是中职专业种类繁多, 各专业对数学知识的要求又不尽相同。因此在编写专业数学教材或实际教学中, 应根据专业特点, 确定教学内容及重点。例如:财会专业由于涉及到统计和会计电算化等知识, 本专业数学教材应包括:统计基础、概率、数列、集合、计算方法等知识。计算机专业由于涉及到数据类型、算法、编程等, 与数学关联度较高, 本专业数学教材应包括:计算方法、数理逻辑、集合、数列、二进制等知识。机械、数控、模具专业由于对几何、向量知识要求较高, 本专业数学教应包括:平面解析几何、立体几何、向量、三角函数等知识, 重点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机电、电子专业由于对电路图、电流等要求较高, 本专业数学教材应包括:三角函数 (特别是正弦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向量等知识, 培养学生识图能力、理解时间与电流的变化关系。中职专业门类太多, 这里就不一一赘述。
3. 教师队伍建设是根本。
要让数学教师能够结合不同的专业需要开展数学教学, 必须抓住教师队伍建设这个根本。目前中职学校文化课教师, 绝大多数是毕业于师范本科院校, 不了解专业知识, 不了解各专业所需基本数学知识。所以要达到数学与专业相结合进行教学, 数学教师就必需知道必要的专业知识。要做到这一点, 要求学校和教师本人都要作出一定的努力。首先, 数学教师要虚心向专业课教师请教, 了解所教专业所必需重点掌握的数学知识和专业课开课顺序, 为专业教学做好必要的数学知识做铺垫。其次, 学校可以邀请本校专业教师给数学教师作讲座, 培养数学教师的基本专业素养, 改变数学教师知识结构单一的问题。
增强农村职业教育吸引力刍议 篇11
【摘要】增强农村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是农村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保证。目前,我国农村职业教育还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必须大力宣传农村职业教育的重大意义,提升其社会认可度;加大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政策扶持力度,完善投入保障机制;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提高农村职业教育质量;实行严格的就业准入制度,健全农村职业学校的就业服务体系。
【关键词】农村职业教育吸引力社会认可度教育质量就业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农村职业教育,先后发布了《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等一系列重大决定,把农村职业教育放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2009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再次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特别要重点支持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然而,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现状仍然不容乐观,农村职业学校“招不进、下不去、留不住”的现象还十分普遍。农村职业教育质量不高,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不佳,这都阻碍了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也是其缺乏吸引力的表现。分析影响农村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因素,在此基础上寻求增强农村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对策,无疑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一、 增强农村职业教育吸引力的现实意义
农村职业教育是以农村、农业和农民为主要服务对象,以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创造型劳动者、初中级技术人才和基层管理人才,提高劳动者的思想道德和科技文化素质,向农村劳动者提供科技成果和信息服务,大力普及和推广农业实用科学技术为目标,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教育。增强农村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对于实施科教兴农,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缓解农村青年就业压力,提高农业竞争力,发展和稳定农村社会,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增强农村职业教育吸引力,是农村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保证,是科教兴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有利于突破教育发展瓶颈,推动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和教育结构的合理调整,促进现代农业的建设,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有利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农村城镇化建设,有利于促进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有利于提升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推进农村文化建设,构建农村和谐社会。
二、 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缺乏吸引力的原因分析
目前,我国农村职业教育还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其原因主要有:
(一)社会对农村职业教育认可度低
农村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即农村职业教育在社会各界心目中的地位。“重普轻职”的思想在我国由来已久,尤其在农村,人们普遍认为,惟有读高中、上大学才能跳出“农门”,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而农村职业教育培养的是从事农业生产与技术的劳动者,就业环境比较差,劳动强度比较大,社会地位低,收入待遇差,不能满足学生对经济收益的期望,家长和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了轻视农村职业教育的观念,因此家长和学生把职业教育视为“次等教育”“末流教育”。只有当实在考不上大学时,才无奈地选择上农村职业学校,而且上了职校也觉得低人一等,或者干脆放弃学业,走上打工之路。有关部门曾做过调查,调查显示,只有2.5%的父母同意子女上中职,2%的父母希望子女上高职,47.5%的独生子女家长认为上职业学校等于断送孩子进入高等院校的机会,36.6%的中职学生家长顾虑子女毕业后社会地位低。这些数据还显示了父母对子女未来社会职业的期望,希望自己孩子成为技术工人、有技术的农民或从事兽医、美容师、护士等服务型行业的家长均低于1%。由此数据看来,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低,吸引力的确不够。
(二)政府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投入保障机制不够完善
农村职业教育投入保障机制包括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经费保障措施的制度化和法律化,中央和地方财政对农村职业教育支出比例的确定及其规模的稳定增长,农村职业教育投入主体的多元化和投资结构的合理化,以及管理与调控有序化等。目前,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投入经费保障制度比较模糊,政府投入规模没有形成稳定的增长机制,政府主体的投入增长滞后于农村职业教育发展需要,地方财政对农村职业教育支出比重低,投入总量也严重不足,而且投入结构不合理,公用经费少、设备少,没有确定人才培养的类型和层次,没有统筹安排农村职业学校的布局和专业设置,缺乏稳定的运转机制;农村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的管理与调控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这些政策的不完善都导致了农村职业教育缺乏吸引力。
(三)农村职业学校培养的人才质量不高
所谓人才质量,对职业学校来说,就是其培养的人才要让用人单位满意,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与社会需求吻合;对学生和家长来说,就是学生毕业后不仅能就业、能生存,还要能发展。
由于农村职业学校招收的生源质量相比普通学校要差,地方政府对农村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不足,导致师资队伍不稳定,办学模式、专业设置、教学内容、人才培养的质量与农村经济发展实际需要不适应,脱离了农民生活和农村经济状况。加上课程设置和专业结构的不合理,专业教师的严重缺乏,教材建设落后,传授的知识得不到及时更新,教学方法陈旧,教育和培训不能迅速转化成生产力,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尽快适应工作,难以满足当地农业生产的需要。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育模式,造成了一些农村职业学校“书本上种田、黑板上开拖拉机”的现象,培养出来的学生只会侃侃而谈,不会实际操作,致使农村职业学校丧失了其应有的教育成效。
(四)农村职业学校学生的就业状况不佳
随着高校扩招规模的持续加大,整个社会人才出现“高消费”现象,多数企业看重学历,因此农村职业学校的毕业生无明显的竞争优势,只能进入次级劳动力市场。然而,由于劳动力就业市场不完善,人力资源自由有序流动的机制尚未形成,市场准入制度尚未建立,农村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在外地市场得不到承认。劳动力就业市场没有系统的就业配套措施来解决农村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农村职业学校实际上只起到中等教育分流的作用,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不能得到预期的经济回报,因而农村职业教育受到冷落也就在情理之中。
三、增强农村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对策
农村职业教育缺乏吸引力,阻碍了农村职业学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和教学质量的改善,不利于农村职业学校的持续健康发展,也不利于农业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更不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当前,增强农村职业教育吸引力应从四个方面入手:
(一)大力宣传农村职业教育,通过提高其吸引力来提升社会认可度
社会学调查研究显示,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与人们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因素相关。人们选择职业时,首先会考虑社会地位、职业声望,包括尊严、地位、权利、责任。因此,要提升农村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首先要保证职业学校毕业生未来从事职业的可持续发展。其次,要充分发挥舆论的力量,通过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网络等媒体,关注和宣传农村职业教育,引导家长、学生乃至整个社会对农村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形成客观、正确的认识,提升农村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最后,必须转变“重普教、轻职教,重升学、轻就业,重城市、轻农村”的思想倾向,充分认识农村职业教育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引导、鼓励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关心和资助农村职业教育、参与农村职业教育,促进企业和社会力量与农村职业学校的交流与合作,创造有利于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氛围,逐步提高农村职业教育的社会声望。
(二)加大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扶持力度,完善投入保障机制,改进劳动人事工资政策
中央财政应加大对农村职业教育的转移支付和倾斜力度,各级地方政府要将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纳入农村整体发展规划,加大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投入,不断提高农村职业教育的办学条件,改变以往在政策和经济投入上重普教轻职教的做法和现象,促进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协调发展。要加强职业教育实习、培训基地建设,重点加大对汽车维修、普通机械、建筑、电子电工、护理及现代服务业等社会用工量大的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的扶持力度,实行校企合作,突出职业教育的技能培训特色。还要鼓励多元化社会资金投入,解决农村职业教育的资金问题,改进劳动人事工资政策,为农村职业教育提供必要的发展条件。
(三)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提高农村职业教育质量,建立职业教育“立交桥”
提高农村职业教育质量,建立职业教育“立交桥”是增强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吸引力的核心内容。学生及家长对教育类型和学校的选择,最根本的是对培养质量和今后发展空间的综合认可程度。因此,必须按照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改革教学内容,建立定位科学、高效务实的教学体系,抓职业教育的质量,以质量求生存、求发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让学生的技能和综合素质满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市建设的要求,毕业后有足够的就业竞争力。
(四)实行严格的就业准入制度,健全农村职业学校的就业服务体系
严格实行就业准入制度,是劳动安全保障的要义,也是保证农村职业教育受教育者积极性的必要措施。政府应尽快制定、完善各行业各工种的职业资格标准,凡政府规定实行就业准入的职业(工种),新增劳动力必须全部持证上岗,现有的在职人员要通过职业培训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严禁企事业单位聘用不具备相应资格的人员。积极组织和协助各校做好技术等级考试和职业资格考试,做好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安置工作。
政府要进一步完善“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劳动用工制度,加大对农村职业学校的劳动监察力度,明确规定必须持证上岗的岗位,必须从取得职业学校毕业证书和相应职业岗位资格证书的人员中录用。这样既可以解决农村职业学校学生的就业难题,激励更多农村青年参加职业培训,提高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又认真负责地对待了学生的就业安置工作,有利于建设一支全心全意为学生就业服务的就业指导队伍。
【参考文献】
[1]张玉林.2004中国教育不平等状况蓝皮书[EB/OL].http://www.ep-
china.net/content/academ-a/c/
20050224172141.htm
[2]姜群英,雷世平.关于建立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投入新机制的思考[J].职教论坛,2007(9)
[3]褚晓亮,姚湜.发展农村职业教育需迈过三道坎,走多元化之路[EB/OL].
http://news.xinhuane t.com/edu/2008-03/
25/content_7854324.htm
[4]丁金胜. 农村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08(5)
论职业教育吸引力与职业教育质量 篇12
2009年9月, 一篇题为“95%的高就业率为何拉不动中国职业教育的声望”在网络发表后, 掀起了一场对职业教育吸引力问题的热议。2009年9月11日, 教育部部长周济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2008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平均就业率达95.77%, 中职就业率连续四年超过95%;全国中等职业学校14767所, 年招生规模达810万人, 在校生2056万人;高等职业院校全国共有1184所, 年招生规模达310多万人, 在校生900多万人。同时, 教育部发布的数据显示, 自2005年以来, 中职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 分别是95.6% (2006年) 、96.08% (2007年) 、95.77% (2008年) 。而相对社会声望较高的普通高等教育毕业生的就业率却差强人意, 数据显示, 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532万人, 平均就业率仅为70%, 比同期中职就业率低25个百分点。
95%的高就业率为何拉不动中国职业教育的声望?
已经占据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职业教育, 为何依旧得不到社会的认可, 职业教育就业率再高, 为什么总被社会认为是“低人一等”的教育。高就业率却是低声望, 对于这个问题, 众多教育界人士以及学者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讨论的结果, 得到了一致的共识, 即是职业教育吸引力与职业教育的质量有莫大关系。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马树超就指出“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与提高质量应互为前提”;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葛道凯则明确提出了“以提高质量为核心, 是推动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着眼点和着力点。”刚刚结束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年) 》中确立了以提高质量为重点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路线图。可见, 职业教育的质量成为目前社会以及职业院校高度重视的核心问题。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数量大发展的同时并没有伴随着质量的提高, 从某种意义上说, 反而造成了质量的下降, 呈现出规模和质量背道而驰的发展轨迹。职业教育的质量是职业教育发展成败的关键, 更是提高职业教育声望的尚方宝剑。
(二) 职业教育质量低下成因分析
1. 国家财政投入中的“困难户”
今年年初, 财政部公布了2010年中央本级教育支出预算。2010年教育预算总数为610.35亿元, 其中普通教育预算数为549.53亿元, 比2009年执行数增加46.59亿元, 增长9.3%;而职业教育预算数为1.27亿元, 占教育预算总数比例仅为2%, 且与2009年执行数比, 减少了2.86亿元, 下降69.2%。经费的投入与学生数基本“平分秋色”的状况极不相称。国家财政投入严重不足致使职业教育成为名副其实的家大口阔的“困难户”。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经济是基础, 没有经济支撑, 何来发展, 没有发展, 职业教育质量如何提升?
2. 市场中的“弱势群体”
职业教育在市场中吸引力较低, 处于“弱势”地位, 表现在:一社会不认可。比如公务员考试、中小学教师的招考, 最基本的报考要求具备本科以上学历, 于是, 职业教育的毕业生都不能报考;其次, 大型的、有实力的用人单位也不钟情于职教毕业生, 在工作环境和发展空间方面, 与光鲜亮丽的白领相比, 职教毕业生难免也会“自惭形秽”;二学生和家长不买账。职业教育不入流, 这种思想一直根深蒂固在学生家长们心里, 读高职院校是他们万般无奈的选择;同时, 高职院校的学费一般都比较高, 本、专科生每年学费大概是4千元左右, 高职生每年学费则大概在6千元左右, 甚至有的高达万元以上, 学生们一般不愿意花重金获取一张注有“高职”标识的文凭, 因此, 在生源上, 好的学生不会选择高职院校, 自然地职业教育质量从招生起点开始就比普通的高等教育质量低了一档次。社会地位低, 吸引不到高质量的学生, 没有高质量的学生势必影响职业教育的质量, 此种恶性循环的现象, 致使职业教育质量的低下。
3. 高等教育中的“劣质产品”
职业教育仍然是整个教育中最薄弱的环节, 在某种程度上说, 职业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属于“劣质产品”。诚然, 职业教育质量低下, 很大程度上是内因所致。大多数职业院校办学条件差、师资薄弱、专业设置不合理, 教学质量低, 这些问题成为制约职业教育质量提高的瓶颈。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于“高技能”人才, 而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职业技能的训练, 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实践教学, 可以说实践教学的质量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然而现实中, 职业教育存在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在实践教学工作方面。学者葛建中、孙蔚闻针对目前高职在实验、实训教学工作不足的方面总结了6点不足: (1) 重传授知识, 轻开发智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2) 重视专业 (就业) 基本训练 (各学科具有的基本功) 、轻工作能力培养 (从事与外界事物相接触的活动能力) ; (3) 重操作技能培养 (过分追求技能当教育的目的) , 轻品格、素质 (价值观、义务感、意志力) 方面的情感教育; (4) 实验、实训教学旧体制有弊端:分散、封闭、单一、低效; (5) 实验、实训队伍明显不足, 地位偏低、不稳定, 青黄不接; (6) 实验、实训室多为经验式管理, 不能适应教育改革形势的需要。”正是实践教学工作存在着诸多问题, 致使职业教育实践教学质量“粗制滥造”, 实践教学质量是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竞争的“核心技术”, 缺了这一“核心竞争力”, 职业教育将沦落为高等教育中的“劣质产品”亦是无可否认的事实。
(三) 结语
学生以及家长对选择何种教育类型, 归根结底认可和看重的是教育培养的质量与未来发展的空间。不少家长不愿意孩子报考职业院校, 就连学生自己也不愿意成为职业院校的学生, 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就是对职业院校的办学条件、教学质量、课程设计存在着质疑。而市场, 最在乎的是价值, 即是教育培养出来的产品质量。市场、学生以及家长对一类教育的认可, 造就了一类教育的吸引力, 因此, 职业教育的质量显然成为影响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关键所在。当然, 职业教育吸引力反过来也会影响职业教育的质量。笔者认为, 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根本应在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上, 这才是治“本”又治“标”的解决之道。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成为职业教育改革的重心所在, 职业教育质量不高, 正如前文所述是由诸多因素造成, 因此, 应找准问题症结所在, 建立从职业教育质量一开始的输入、培养以及输出贯穿于整个过程的质量保障体系, 从而切实推进职业教育的发展与改革, 使职业教育质量告别“粗制滥造”。
摘要:职业教育吸引力与职业教育质量息息相关。文章提出影响职业教育质量低下的因素有财政投入不足、市场地位的影响以及职业教育本身等。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大与小根本取决于职业教育质量的高与低, 职业教育质量问题将成为推动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着眼点和着力点。
关键词:职业教育吸引力,质量,成因
参考文献
[1]http://news.sina.com.cn/o/2009-10-15/040516438687s.shtml, 2009-10-5.
[2]http://dianda.china.com.cn/2010-03/26/content_3436980.htm, 2010-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