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吸引力提升

2024-09-21

旅游吸引力提升(精选12篇)

旅游吸引力提升 篇1

一、秦皇岛旅游吸引力的构成要素

(一) 旅游形象吸引力。

秦皇岛的城市形象是支离破碎的。黄金海岸、千年长城、碣石沧海, 分别是孤立的个体, 缺乏一以贯之的城市主线将其串联对接, 我们也很难将这些散落的元素拼接出完整的城市形象。2010年秦皇岛也推出了旅游品牌:“长城滨海画廊, 四季休闲天堂”。这个主题突出了秦皇岛的优势特色。经过几十年的建设, 逐步形成了滨海度假、长城之旅和生态旅游为主的三大产品体系的滨海度假游、长城览胜游、浪漫观鸟游、生态乡村游等十几条精品旅游线路。大海、长城和生态已经成为秦皇岛旅游三大品牌, 可以说“长城滨海画廊”已经有了显著成效, 但是“四季休闲天堂”还尚未形成, 主要表现在鲜明的淡旺季。

(二) 旅游服务吸引力。

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 秦皇岛的城市旅游服务游客有很大的提升, 据统计, 2012年秦皇岛市国内游客人均花费为825.78元, 同比增长11%, 高出全省平均水平27% (2011年, 河北省国内游客平均花费为650元) , 已实现连续三年位居河北全省第一。其中交通22.2%, 住宿24.7%, 游览19.9%, 餐饮20.9%, 购物7.8%, 娱乐3.2%, 其它1.3%。尽管如此, 但是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游客服务咨询中心数量少、功能不完善、旅游企事业单位

(三) 旅游资源吸引力。

1. 节庆活动吸引。

秦皇岛目前已经形成了几项固定的旅游节庆活动或赛事, 如山海关区的望峪山庄樱桃采摘节、海港区的望海求仙节、北戴河的轮滑节、碧螺塔景区的《海上升明月》、南戴河国家娱乐中心的《海誓》等体育赛事和文艺表演, 对提升城市形象、扩大知名度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2. 基础设施吸引。

秦皇岛主要三区已经建成了一些具有一定吸引力的设施场馆, 山海关区有山海关长城博物馆、莲花公园、山海关乐岛海洋公园等;海港区有奥林匹克体育运动中心, 足球场, 休闲娱乐设施有人民公园、森林公园以及一些大型的购物商业街等;北戴河区有轮滑博物馆、北戴河博物、鸟类博物馆等, 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日趋完善和多样化;从整体上看, 在接待大规模国内、国际商务, 会议旅游时秦皇岛配套的基础设施存在明显不足。

3. 自然人文景观吸引。

秦皇岛是河北省唯一的沿海城市, 位于河北省东北部, 北依燕山, 南临渤海, 西近京津, 东临辽宁, 拥有162.7公里中国北方优质沙质海岸线和横贯东西的250公里雄伟长城, 半径50公里范围内汇集了类型多样的旅游景点, 这里冬无严寒, 夏无酷暑, 气候宜人, 生态禀赋和旅游资源得天独厚。被誉为“中国长城海滨公园”和“京津后

二、影响秦皇岛旅游吸引力的原因分析

(一) 旅游资源的可替代性。

秦皇岛目前的旅游资源主要以滨海风光、长城文化及城市观光的游览型旅游为主, 这一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同质性产品很多, 比如在我国比较知名的相似性滨海城市有海南三亚, 福建厦门, 山东青岛, 辽宁大连等, 国外就更不用说, 像马尔代夫、巴厘岛、夏威夷、斯里兰卡等等。在一定情况下, 极易受到来自市场容量的制约和季节性影响。

(二) 旅游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

目前秦皇岛还没有形成完善的旅游服务体系, 比如对于经常来秦皇岛旅游的俄罗斯、韩国等外国游客, 由于缺乏对国外游客特点、喜好等方面的全面了解, 目前只能提供一些基本的旅游服务, 还不能针对不同地区的外国游客提供具有个性化的服务, 导致不能保持旅游吸引力的持久性。对于国内的游客, 随着自助游的日益兴旺, 尤其是北京、天津、唐山等这些近距离地区的自驾游剧增, 对于这类旅游方式, 在信息传播推广、食宿、相关设施等方面无法为其提供高品质的旅游服务体系。

(三) 突出的旅游淡旺季问题。

秦皇岛市绝大多数涉旅企业旅游收入主要靠每年6~8月份旅游旺季。在旺季, 门票、饭店客房价格等一切费用都猛涨, 人流拥挤, 游客出游质量下降。此外, 大部分南方地区的滨海旅游基本不会受到季节的限制, 几乎一年四季都很兴盛, 而秦皇岛最多才3个月的旅游旺季, 除了夏季, 选择来秦皇岛游玩的游客少之又少。因此, 秦皇岛政府及各大涉旅企业要积极寻找能够突破淡旺季瓶颈的方法。

(四) 旅游市场开发过于局限。

秦皇岛的国内客源市场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及部分西北地区。据统计, 2011年秦皇岛国内旅游接待首次突破2, 000万人次, 达到2101.2万人次, 同比增长12.9%。秦皇岛无论是国内市场还是国外市场都发展较为不均衡, 并存在一些地区的盲点。

三、提高秦皇岛旅游吸引力的对策研究

(一) 打造鲜明的旅游城市形象。

秦皇岛可以借助网络, 电视, 手机通讯等平台, 向广大旅游爱好者征集符合秦皇岛旅游特色的形象主题并附加宣传logo, 确定市场定位。既展现自身的魅力, 又区别于地理位置相近、资源相似的大连、青岛, 并且通过政府及旅游相关产业对主题进行宣传推广, 将长城、疗养、体育休闲等元素结合起来, 打造“疗养之都”, 此外每年更新城市旅游宣传片, 借助“明星效应”提高秦皇岛的知名度, 增加自身的市场竞争力。秦皇岛可以借鉴山东打造的旅游品牌“好客山东”的经验, 结合自身的特色, 从旅游与文化资源的深度开发整合来吸引投资、对外贸易、文化交流等方面进行建设。以此强化地方文化特色, 增强软实力。

(二) 改善旅游季节性差距。

1. 打造四季旅游产业链。

形成春天赏花, 夏天戏水, 秋天观叶, 冬季健身的四季各有侧重和特点的旅游路线, 从春到夏, 从秋至冬, 打造秦皇岛完整的四季旅游产业链。

2. 深度开发特色旅游资源。

秦皇岛今后除了要继续搞好滨海、长城、生态三大品牌外, 还应该进一步向深层次开发, 充分考虑到秦皇岛旅游市场发展趋势, 淡、旺季节互补的因素, 开发一些适合不同层次旅游消费者的特色项目。旅游资源的深层次开发还应注重地方特色饮食开发、村落建筑开发, 旅游商品、节庆活动开发、民俗风情开发等。

(三) 扩大国内外的旅游客源市场。

国际市场方面:一是不断充实完善有关秦皇岛的旅游网页, 采用多国语言全方位介绍秦皇岛旅游产业, 不断吸引国内外旅游爱好者及旅游经营者;二是适当集中财力、物力、人力, 加大在国际市场上的宣传推广的力度;三是以友好城市和临近日本, 韩国, 港澳台及东南亚地区作为重点目标市场大力开拓;四是根据邻国游客的喜好行业特点, 开发建设一些相应的特色设施。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 对旅游资源进行统一规划, 合理布局, 避免各自独立, 重复建设。

(四) 加大旅游宣传推广力度。

秦皇岛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宣传促销, 离不开市场推广。而单凭旅游企业的宣传是远远不够的, 旅游企业毕竟势单力薄, 对旅游业的整体宣传起不到有效的作用, 所以, 这就需要政府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可以组织大型节庆文化活动, 提升秦皇岛的形象知名度, 扩大影响力, 这些都有助于增加秦皇岛的吸引力。

四、结语

旅游吸引力是吸引游客从而发展旅游业的基本条件, 因此对城市旅游吸引力体系的建设要予以特别的重视。本文从旅游形象、旅游服务、旅游资源三大方面分析了秦皇岛旅游吸引力的现状。总的来说, 秦皇岛凭借自身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 旅游业也取得了较为辉煌的成就。但从长远来看, 要想使这一行业能够长期、稳定地发展下去, 必须在如何提高自身吸引力增强游客的“回头率”, 将潜在游客转变成现实游客等方面下文章, 而城市旅游吸引力的核心在于旅游吸引物, 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构成中, 景区的特色固然是基础, 但景点与旅游和服务设施的不同组合亦十分重要。基本的旅游六大要素及其组合, 构成了旅游吸引力的必要因素。旅游目的地具有实用价值, 使游客的游历更为丰富和满意的服务, 才是增值吸引力的魅力因素。在以后的开发建设中, 秦皇岛要突出北方滨海城市的独有特色和休闲旅游的要素, 打造鲜明的滨海城市形象, 深度开发特色旅游资源, 完善服务体系, 借助网络、电视、通讯等平台扩大秦皇岛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另外还要重视城市的夜生活。只有这样, 才能从整体上提升城市旅游的整体吸引力。

摘要:秦皇岛市是旅游业起步比较早的城市, 从1979年组建北戴河海滨旅游公司开始经营国际旅游业至今, 已有34个年头, 目前, 秦皇岛市已经形成了丰富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协调, 接待服务设施配套的格局, 基本可以满足不同层次旅游者住、食、行、游、购、娱的旅游需求, 旅游业已经成为秦皇岛市经济发展中的又一支柱产业。本文从旅游吸引力的相关定义入手, 从秦皇岛旅游形象、旅游服务、旅游资源三大方面分析秦皇岛旅游吸引力体系, 探讨影响秦皇岛吸引力的不良因素, 指出了秦皇岛发展城市旅游的不足之处, 通过树立城市旅游形象, 完善旅游基础设施, 提高服务质量, 扩大知名度等方式, 来提升秦皇岛整体旅游吸引力。

关键词:旅游经济,旅游吸引力,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张帆.秦皇岛推进旅游立市的几个战略问题[J].城市, 2010 (5)

[2].付岗, 赵爱婷.秦皇岛旅游产业结构研究[J].燕山大学学报, 2007 (4)

[3].李瑛, 郝新华.论海滨旅游度假区季节性供求特征及应对策略———以北戴河为例[J].西北大学学报, 2003, 33 (2) :34~37

[4].刘丽君, 张峰.浅析秦皇岛市旅游形象的塑造[J].商场现代化, 2008, (2)

[5].匡林.旅游业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1:132~140

[6].彭南曙.湘西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N].团结报, 2011-4-7

[7].薛晨囡.秦皇岛市旅游产品开发现状及深层开发的建议[J].财经纵横, 2008 (10)

旅游吸引力提升 篇2

二、合理运用基本礼貌用语―谢谢、对不起、请,“谢谢”并非客套话。这是个很有魔力的语言。能正确地运用这两个字,就会使你的语言充满魅力。在西方国家,无论别人为你做了什么,哪怕是你的亲人,你都应该说声“谢谢!”谢谢必须是诚心的。你确实有感谢对方的愿望再去说它,并赋予它感情。学会向人道歉:“对不起。几乎在任何需要麻烦他人的时候,“请”都是必须说的礼貌语。

三、称呼他人的称谓要合适,每个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人们比较看重自己业已取得的地位。对有头衔的人称呼头衔,就是对他莫大的尊重。直呼其名仅适用于关系密切的人之间。一般来讲,关系越密切,称呼越简单。你若与有头衔的人关系非同一般,直呼其名来得更亲切些,但若是在公众和社交场合,你还是称呼他的头衔会更得体。

四、善于言辞的谈吐,不管是名流显贵,还是平民百姓,作为交谈的双方都应该是平等的。交谈一般是选择大家共同感兴趣的话题,但是,有些不该触及的问题:比如对方的年龄、收入、个人物品的价值、婚姻状况、宗教信仰,还是不谈为好。打听这些是不礼貌和缺乏教养的表现。你突然插人毫不相干的话题,抢着把别人要说的话说完,无端地打断他人的话,都是不尊重人的表现。

五、寒暄的作用,寒暄是社会生活中的基本现象。有人说,我们的每一天,应当是在爽朗的寒暄中开始的。

一直生活在一起的亲戚或朋友也好,住在附近的熟人也好,当你听到一声明朗的“早晨好”的时候,自己会不由自主地感到心情舒畅。如能不等对方开口,抢先向对方寒暄的话,对方也一样会感觉很好,自己当然也会同样感觉很好。

另外,用“今天天气真不错”这类谈论天气的话题,并不用过多的考虑,便可以与附近的熟人打招呼。在办公室,会说好听的寒暄语的人,容易从别人那里得到好感。如下班的时候,要向还在埋头工作的同事说一声“我先走了”,等等。

旅游吸引力提升 篇3

这些问题应该反过来问问家长:妈妈对亲子阅读感兴趣吗?爸爸给孩子读书时是不是很严肃,像上课一样呢?爸爸妈妈平时有没有花时间和用心思让亲子阅读变得有趣呢?

家长重视阅读、把亲子阅读放在心上固然是件好事,不过,家长对于亲子阅读的态度太严肃太刻意,像完成任务似的强迫孩子阅读,就是好心办了坏事,伤了孩子对阅读的胃口。亲子阅读应该和带孩子逛公园、玩游戏一样,只是家庭活动的一种,它的发生应该是在产生兴趣之后,自然开始的。

在一提起图书就一本正经的家庭里,要顺利地展开亲子阅读活动,就得提升亲子阅读的吸引力,让孩子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在开始活动前,爸爸妈妈不妨动点小心思,先给孩子做一些“预热暖身”活动,让孩子对书、对亲子阅读产生“心有戚戚焉”的感觉,然后再给孩子读书,阅读就会变得水到渠成。

预热暖身活动一:大人读书,为小孩营造氛围

在家庭里,成人要为孩子营造阅读的氛围。这是一条众所周知的育儿经,却也是一条专家说着容易,家长做起来困难的育儿经。

谈起让家长在家里看书,爸爸妈妈就叫苦不迭,说辛辛苦苦上班一天,回家都不能看看电视、上上网,还要看书,真心累!家长的抱怨对于孩子就是“言传”,家长看电视上网对于孩子就是“身教”,孩子天天耳濡目染,不用教,就明明白白知道:看书真心累,看电视上网才好玩!在这样的言传身教之后,无论家长如何跟孩子讲道理,把阅读的益处说破天,孩子也是不会爱上阅读的。

反过来,如果家长每日抽出一定时间,自己在家里看看书,让家里书香满溢,日后家长不需要解释阅读的道理,孩子也会自然而然对阅读产生兴趣。

爸爸妈妈在家里阅读,其实可以很放松,不需要像坐在咖啡馆里那样,装腔作势地端着架子,拿着一本晦涩难懂的高端经管书来看,你的孩子也欣赏不了你的格调。反而家长因为看不合适的书在孩子面前睡着了,这是用行动告诉孩子看书很无趣,又成了一次糟糕的“身教”。

爸爸妈妈不如为自己选一些能放松心情、休闲有趣的书在家里阅读,不仅能让自己的身心得到安慰和调剂,也能让孩子对阅读产生好奇:爸爸妈妈为什么目不转睛地看书?看书好玩吗?如果家长在读到书中有趣的部分时,爽朗地笑出声来,会让孩子生出对阅读的惦记心:阅读一定很不错,因为爸爸妈妈看书都好开心!

孩子甚至会停下手中的游戏、放下玩具,来到正在看书的爸爸妈妈身边,学着大人的模样,拿起书,翻一翻,看一看。这个时候,家长要把握时机,趁热打铁,选一本有趣的图画书,读给孩子听,和孩子一起随着故事中出现的惊喜,一同欢乐、开怀大笑。家长与孩子的心会因此而走得更近,孩子从阅读的过程中就能获得愉悦感。爸爸妈妈若能让孩子每日每日地享受这样的亲子阅读活动,便能轻轻松松地让孩子爱上阅读。

今后在家中,爸爸妈妈要求孩子看书阅读前,请先自己拿起一本喜欢读的书吧!

预热暖身活动二:猜猜找找,有趣地引书入室

家长通常都知道在给孩子读完一本图画书后,可以和孩子做一些相关的互动游戏,比如:做手工、聊故事等等,这样的延伸活动在很多绘本馆的故事会中都有示范。但家长只看到了读完故事之后的活动,往往忽视了阅读前的预热暖身工作的重要性,即便家长照搬绘本馆故事会的形式,孩子也并不期待家中的亲子阅读。更有甚者,家长在家里一本正经要求孩子过来听他讲故事,孩子不乐意,满屋子乱跑。

事实上,孩子在去绘本馆参加故事会前,爸爸妈妈就帮助绘本馆做好了预热活动,因为家长都会对孩子说:“今天带你去听讲故事哦,绘本馆里有好听的故事、好玩的游戏呢!”一路上,孩子满怀希望地赶去绘本馆,在体验过故事会,验证了家长所言不虚后,孩子便会对下一次的故事会又期待又向往。

明白这个道理,爸爸妈妈完全可以借鉴经验,在家里设计阅读前的预热暖身活动,让书本靠近孩子变得容易,让亲子阅读的开始变得有趣。

一般来说,家长会在买到一本自认为还不错的图画书后,着急赶忙地读给孩子听。这时候的爸爸妈妈不妨放慢脚步,把原本早上要给孩子的图画书,下班后再给孩子,还要神秘地告诉他晚上会送他一份礼物哦。如果家长能选在一个节日的晚上送书更好,即便不能偶遇节日,也找个奖励的理由,夸夸孩子并许诺晚上会有礼物。然后,爸爸妈妈可以将一本图画书包上彩纸、系上彩带,就像包装真的礼物一样作准备。

到了晚上,孩子收到期待一天的礼物后,会迫不及待地挥舞着小剪刀,剪彩带,撕彩纸。遇到有塑封包装的图画书,孩子还会用上小手指头抠开塑料薄膜。这时候,家长不再需要追赶孩子读书,反而是孩子会来围追堵截爸爸妈妈。“给我讲讲吧,讲讲吧!”这样的话孩子会不停念叨,直到家长放下手上的活儿,给他读图画书。经过这次愉快的体验之后,孩子便会期待下一份礼物,下一本图画书和下一次亲子阅读。

一个简单的设计,就可以让爸爸妈妈在亲子阅读中变被动为主动,让孩子对图书产生美好的联想,调动孩子对图书内容的好奇心,引发他们对亲子阅读的向往,因此,家长不可忽视阅读前的预热暖身活动。

如果遇到以互动游戏为主题的图画书,家长还可以在阅读前同孩子一起玩游戏。比如,《谁藏起来了》这本书,内容是考验孩子观察力的有趣图画书。妈妈可以先和孩子一起在家玩一会儿捉迷藏的游戏,然后将话题引向《谁藏起来了》,告诉孩子打开书就能和小动物们一起捉迷藏,孩子意犹未尽的游戏兴致能够在阅读中得到延续和舒展,从而亲子阅读得以顺利地在家里开展起来。

预热暖身活动三:分享阅读感受,让书本走近孩子

有了孩子后,爸爸妈妈总当自己是家长——一家之长,是孩子的家庭教练。却忘记了孩子是家庭中的成员之一,也需要被平等地对待。在亲子阅读这件事情上,如果家长从教练的身份转型为朋友的身份,家庭的氛围就会从家长拿着书追赶孩子,转变为孩子和家长一起朗读图书、谈论图书。

nlc202309091051

之前提到过,阅读一本书之后,我们会和孩子一起聊聊书,其实,在阅读一本书之前,我们也可以和孩子聊聊书。聊什么内容呢?并不难,爸爸妈妈简单地把自己的阅读感受预先告诉孩子,孩子如果对这样的故事有兴趣,就能自然而然地开始亲子阅读了。

我曾用这种方法挑战过情节并不那么吸引人,也不如图画书那么诱人的儿童书,最终成功地吸引到儿子跟我一起朗读。

儿子艾柏平时最喜欢看有故事情节的图画书,而类似儿歌、儿童诗的书,他总提不起兴趣。我自己很喜欢台湾儿童文学作家方素珍创作的儿童诗,于是买了一本她的诗集自己欣赏。我一边读,一边觉得很有感触,想找人分享。儿子在旁边玩玩具,我就把艾柏当作我的朋友,跟他聊起了书:“妈妈今天买了本好书呀,里面的儿童诗真有趣!”艾柏听到是儿童诗,并不感兴趣,头也没抬,玩着玩具说:“我不要看。”我不在乎地说:“才不是给你看的,我买了给自己看的。”艾柏有点好奇了:哪有大人看小孩的书的?他抬头看着我,听我接着说:“还记得你第一次去幼儿园参加秋游吗?我还记得我小时候去秋游,晚上睡不着呀,心里好激动,睡觉一直翻过来翻过去。”艾柏放下手上的玩具,开始认真听我说话,我告诉他:“我买的这本儿童诗集里,就有一首诗是讲秋游的,说的跟我小时候一样呢。书里这么写:

‘翻过来……唉!睡不着……那地方的海,真的像老师说的那么多种颜色吗?

翻过去……唉!睡不着……那地方的云,真的像同学说的那么洁白柔软吗?’”

我读了一半停下来,艾柏听得入神,问我:“然后呢?”

没想到他有了兴趣,我赶紧说:“然后——你过来坐坐好,我读给你听。”于是,我给艾柏读了三遍《明天去远足》这首诗。原本事情到这里我以为结束了,就像往常结束了一本图画书一样。没想到的是,艾柏忽然跑到我的正前方,好似站在舞台上一样,他要为我背诵这首诗,他背得一字不差。之后,他还让我读了诗集里其他的儿童诗。艾柏完全喜欢上了这本书。在几年后,他还会翻看这本诗集,跟我聊起里面哪一首特别好玩。

一本优质的童书如果能和孩子之间有一个美好的开始,它会和孩子相伴走很久,走很远。不只是孩子获益,连作为家长的我都觉得与孩子分享阅读的感受,能获得内心的满足和快乐!

我曾经当过作文比赛的评委,看到一篇10岁孩子写的题为《大书虫和小书虫》的作文,文章里是这样描述家庭阅读情景的:

“我妈妈下班回家喜欢给我带好看的书,这是我们俩的秘密语言……我妈妈自己很喜欢看书,是个大书虫,自从我也变成了小书虫,家里经常能看到:我捧着书,嘎吱嘎吱地啃啊啃,妈妈捧着书,咯嘣咯嘣地啃啊啃……我和妈妈会一起交流书中的人物,我们一起在书里遇到过很多的朋友……感谢妈妈,感谢书籍!”

这篇作文在那一次比赛中获得了优胜奖。我之所以对这几句话记忆犹新,因为孩子的文字清晰地记录了一位妈妈为提升阅读对孩子的吸引力,是如何一一做到了“预热暖身”活动的全过程。希望看过这篇文章的爸爸妈妈也能为亲子阅读创造一个美好的开始。

艾柏妈妈,少年儿童出版社低幼读物编辑室副主任,担任童书编辑十年,6岁男孩妈妈。做童书,推崇育儿从亲子阅读开始;做妈妈,身体力行实践亲子阅读。工作中,专注于低幼儿童读物选题的策划和编辑;生活中,日日与孩子共读图画书,共读书单在微博上被阅读17万次,亲子阅读手记在博客上被多次转载,受邀在搜狐开设博客,在育儿杂志上撰写亲子阅读教养文章,与家长交流和分享关于图画书和亲子阅读的那些事。

旅游吸引力提升 篇4

一、温泉文化的内涵

温泉文化是指人们在认识、利用、开发和保护温泉资源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文化, 是以温泉为物质载体或依托形成的各种文化形态与文化现象及其“物化”体现, 包括重视生命质量的温泉康体保健文化、愉悦身心的温泉休闲文化, 以及温泉地名文化、宗教文化、诗歌艺术文化、民情风俗文化等。

本文以温泉旅游文化中所涉及的几个重要领域为主要元素, 把温泉文化分成养生文化、洗浴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及其他文化 (历史、诗词、温泉地名、建筑、会展等) 五个部分简要分析其对提升温泉旅游吸引力的关系。

二、温泉文化与提升温泉旅游吸引力的关系

一切具有接近、收缩性质的运动形式都是吸引, 接近与收缩力越大, 吸引力越大。温泉作为旅游资源吸引力越大, 能够吸纳的顾客越多, 提供的使用价值、实现的价值也越高, 能为景区和旅游企业带来的收入和利润一定也越高。

温泉文化的开发和培育对提高温泉旅游吸引力有极大帮助, 重视温泉旅游文化建设应当以生命文化为核心, 重点开发温泉沐浴文化、养生文化、乡土文化、休闲文化等。

1.温泉养生文化

“养生”一词在中国最早见于书籍《庄子》内篇, 又称“道生”、“摄生”、“养生”、“保生”、“寿生”等, 其含义是在于根据人的生命发展规律达到保养生命、健康精神、增进智慧、延长寿命的目的, 在古代, 温泉被人们看做上天赐予的“神水”、“圣泉”、“圣汤”, 并且远古神话人物女娲被供为“汤神”。现代社会环境下, 人们追求健康、乐观、轻松的生活态度也是钟爱温泉的重要理由。“养生”是贯穿温泉文化的灵魂, 它是精神层次上的一种理念。因此温泉养生文化也是提升温泉旅游吸引力的核心内容, 也是开展温泉旅游文化挖掘的着眼点。

2.温泉洗浴文化

中国养生文化成就了温泉文化的“魂”, 但在洗浴文化上日本把含蓄、谦让、自律的传统文化融入到温泉文化之中并不断发扬传承。洗浴文化是提升温泉旅游吸引力的外在形式, 也是温泉旅游最主要的行为体现。洗浴文化和养生文化构成了温泉旅游文化的树根和树干, 两者在开发时也要以相互统一地风格出现。

3.温泉饮食文化

民以食为天, 沐以泉为尖, 温文儒雅, 泉涌乐膳。饮食可分为“饮”和“食”, 温泉不仅具有康体、保健的功用, 部分类型的泉水还可以直接饮用, 泡茶作为汤药。现代的饮食文化也很重视食物饮品的安全性和保健性, 很多地区也利用温泉培育出很多绿色食品, 如温泉米、温泉丝瓜、温泉鳖等。有的地区利用温泉开发出许多特色菜肴, 如温泉药膳, 温泉鸭、温泉焖鸡等。

4.温泉民俗文化

温泉民俗文化因地域和民族文化的不同呈现出多姿多彩的民俗样式, 主要有民俗信仰、洗浴方式、节庆活动、传说、诗歌、舞蹈等内容。我国有很多少数民族还保持着远古露天洗浴的习俗, 无论男女老幼, 沐浴时都一丝不挂, 若不完全裸露身体, 他们认为是对纯洁圣水的一种玷污。

三、吉林省温泉分布及旅游吸引力评价

1. 吉林省温泉旅游资源概况

吉林省温泉尤其以中低温地热资源十分丰富。据资料记载, 吉林省地热资源主要分布在中部高平原和东部山区, 包括长白山天池温泉群地热田、抚松县仙人桥镇地热田、临江市花山镇温泉群等, 中部高平原地区地热多埋在数百米至数千米的地下深处。长春市地热分布于西北郊区, 在长春双阳区、安图二道白河、农安县九台市、公主岭市等地都具备地热储备条件。

2. 吉林省温泉旅游吸引力的评价

对温泉旅游吸引力从旅游资源条件和旅游开发条件二个方面, 扩展为五个影响评价的因素:自然资源条件、人文资源条件、环境条件、区位特征和区域条件。吉林省温泉旅游文化评价。养生文化方面有着悠久的传承, 吉林省在满清时期作为清王朝的龙兴之地, 保留了这里很原始的自然生态系统, 因此, 吉林省在养生文化上不仅传承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养生之道, 还行形成了吉林省独具地方特色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粗狂、热情的区域温泉养生文化特征。洗浴文化方面还没有达到全民把沐浴温泉作为生活方式的主要内容。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养生观念的增强, 而且吉林省在陆上与韩国接壤, 与沐浴文化水平很高的日本隔海相望, 因此, 在汲取其他温泉文化的便利程度上, 有明显的地域优势, 容易借鉴日本、韩国的经验, 乘势而为。饮食文化方面独具东北特色, 也习惯吸收不同地域的风味饮食, 加上东北人的大方、热情、好客的习惯, 饮食文化丰富多彩。利用温泉资源开发温泉食品及饮品具有很大的商业价值, 开发这种温泉类饮食产品可以延长温泉旅游的产业链。民俗文化方面, 吉林省是满族的发源地, 省内还有全国最大的朝鲜族自治州, 满族民俗文化和朝鲜族的民俗风情就是吉林省最具特色的民俗文化, 两个民族历史悠久, 民族文化十分丰富, 也都有着对水和温泉情有独钟的风俗。

四、吉林省温泉文化建设的途径。

温泉文化建设可以为吉林省温泉旅游设定一个长远的发展方向, 并且成为吉林省温泉旅游发展的长久动力和智力支持。

1. 温泉旅游文化应挖掘养生医疗保健功效。

温泉的医疗保健养生作用人们都有共识, 但大都处在感性认识层面上, 缺少深入的分析研究, 缺少临床医学方面的科学探究。从临床医学上、理论上对不同类型温泉、不同特定组份含量的温泉对人体的医疗保健、养生功能进行科学探讨。考察不同类型温泉的医疗保健价值, 开发出对应的温泉医疗养生旅游产品来, 从功能上找准吉林省温泉文化的基点。

2. 吉林省温泉文化应挖掘历史文化脉络。

温泉历史遺迹能够真实地再现温泉的历史变化。可以依靠吉林省温泉文化的历史文化研究, 找到吉林省温泉发现、发掘、利用和弘扬的路程, 在此基础上在温泉景区规划方面也要注重本省温泉历史沿革与发展, 及承继历史传统又有新时代温泉文化气息。

3. 挖掘吉林省各温泉的民俗文化内涵, 凸显地域文化。

吉林省可就满族、朝鲜族和蒙古族三大民族充分发掘其历史、诗画、音乐、舞蹈以及民风、民俗, 并与温泉旅游嫁接, 形成独特的养生、洗浴、饮食、民俗文化。为此, 可以由省旅游局和地方有关政府部门专门组织历史学、地理学家、地质学家、社会学家等对上述民族的文化进行系统调查和研究, 系统收集、整理和再现。同时应当处理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关系, 在温泉这种包容性的环境里各种文化可以兼容并蓄, 丰富多彩, 更加提倡传统文化用现代手段和方式加以表现。

摘要:吉林省温泉资源丰富, 本文介绍了温泉文化的内涵, 而且说明了温泉文化与旅游吸引力的内在联系, 从而提出温泉文化建设的思路, 旨在实现提升吉林省温泉旅游吸引力, 促进吉林省旅游产业大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吉林省,温泉文化,旅游吸引力,途径

参考文献

[1]王艳平.俄国温泉旅游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23 (3) :74—76.[1]王艳平.俄国温泉旅游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23 (3) :74—76.

[2]黄芙蓉.我国温泉旅游文化的建设[J].江苏南京中国市场2011 (36) :162-162.[2]黄芙蓉.我国温泉旅游文化的建设[J].江苏南京中国市场2011 (36) :162-162.

[3]王媛玲.吉林省发展温泉旅游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硕士论文.2010.7[3]王媛玲.吉林省发展温泉旅游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硕士论文.2010.7

旅游吸引力提升 篇5

摘 要:提高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吸引力的途径包括:加大宣传力度,普及职教观念。即重点宣传职教地位、专业特点、特色学校与杰出人才;以就业为亮点,保持高就业率、提升就业品质、增强就业稳定性和注重可持续发展力;从教学设施、师资力量、课程改革等方面提高教学质量;注重与更高学历的衔接;与企业、行业肾密联系。

关键词:吸引力;高职;旅游管理

近年来,国家对职业教育越来越重视,国家领导多次强调发展职业教育的意义,并已经出台了相关政策大力扶持职业教育。然而,众多学生和家长仍然看不起职业教育,把上职校作为考不上高中或大学后的无奈选择。

而相类似的是,就专业而言,旅游管理是一个就业前景广阔,政府、学校大力发展的一个专业,然而,众多学生和家长却觉得这是一个吃青春饭,低人一等的专业。甚至很多该专业的毕业生一出校门就转行。

要想为社会输送紧缺型一线旅游人才,提高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吸引力,可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一、加大宣传力度,普及职教观念

1.提高职教地位。各级政府、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等应大力宣传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宣传职业教育在就业、政策等方面的优势,帮助人们认清形势,普及人们的职教观念,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了解、重视职业教育的良好氛围。尤其在就业方面,随着我国工业化时代的到来,我国人才需求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国家急需要数以亿计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而普通大学毕业生眼高手低就业难,初中、高中毕业生没有一技之长就业更难。走职业教育这条路,是理智、实惠的选择。

2.宣传专业特点。以旅游管理为例,中国传统观念认为,旅游服务是侍候人的工作,是低人一等的职业。之所以有”旅游是碗青春饭,过了三十就完蛋”的误解,是因为人们对专业特点缺乏了解。因此,在专业特色上应加大宣传力度,旅游业在我国属于服务业中的龙头产业、朝阳产业,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业人才缺口至少在200万以上。但该专业的就业特点是无论学历如何都得从基层服务员干起,只有具有基层服务员的经验,才能做好中高层管理工作。旅游行业的中高级管理人员无论是收入还是身份地位都令人羡慕。学生必须放得下架子,耐得住这个磨练的过程,才能获得成功。从就业起点来说,本科、研究生学历的毕业生很难突破大学生做服务员的心理,中专生在升迁方面学历又有所欠缺。所以,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显得格外吃香。学校、教师、媒体只有全面宣传、解读该专业的特点,解决人们心中的疑问,才能改变传统、保守的对职业学校的看法,改变对旅游专业的`看法。

3.宣传特色学校与杰出人才。大力宣传在旅游管理专业上办得有特色、有成效的学校,扩大影响力与吸引力。一方面在学校之间形成良性竞争,另一方面,通过新闻媒体的宣传,增强吸引力。尤其加强职业教育形象宣传,联合相关部门加大对职业学校培养的旅游行业优秀人才及社会成功人士、有突出贡献高技能人才的宣传表彰力度,形成行行出状元的良好社会氛围,引导社会对职业教育和旅游管理专业形成科学共识。引导企业摒弃片面追求名牌大学效应、高学历效应的理念,为真正的人才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二、以就业为亮点

1.保持高就业率。由于旅游专业有广阔的用人空间,加上市场需求逐年增加,旅游企业人才缺乏,旅游业务熟悉、肯吃苦、学历适中的高职生是旅游企业的“抢手货”,无论是实习生还是毕业生都表现出供不应求的局面。只要学生愿意去,基本上都有单位接收,甚至有的优秀学生同时被几家用人单位看中,单位要托关系打招呼向学校争取优秀的人才。如果能保持这样的高就业率,随着人们观念的改变和金融危机的影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吸引力将越来越大。

2.提升就业品质。为什么如此高的就业率,却还是很难吸引学生和家长?在客观上,生产、服务一线的技能型旅游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工资收入相对比较低。据调查,72%的家长宁愿让学生坐办公室拿每月1000元的工资,也不愿让孩子做服务员拿每月1500元的月薪。再加上服务行业的基层人员毕业两三年内很难提升,待遇提高当然也不明显。在公务员报考职位中很少能看到接收旅游专业的职位,如果政府和企业能出台相关政策逐步提高一线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完善劳动用工和收入分配制度,将会大大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

学校在实习就业方面,要尽量提升学生的就业品质,争取更多的景点景区等稳定岗位,与高星级品牌连锁酒店或旅行社合作,安排学生实习就业。有的学校与机关合作,成为“中共直属机关事务管理局服务人才培训基地”、“中共组织部事务管理局服务人才培训基地”、“外交部及驻外使领馆机关服务中心服务型人才培训基地”等,同样是做服务员,但在这些单位服务,家长不仅不觉得低人一等,反而觉得是无上的光荣。很多学生和家长就冲着能去工作而选择职业学校和旅游管理专业。

3.提高就业稳定性。人们认为旅游专业是吃青春饭的,就是因为工作不稳定。高职旅游专业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呈现出过高的员工流失率,不仅会增加了企业的成本,影响企业内部人际关系的稳定,而且会导致服务质量下降,影响企业竞争力。同时,也影响了专业吸引力。因此,政府、企业、学校应对本专业学生多些关心、多些人性化的管理,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就业稳定性。学校在挑选实习合作单位时,除了考虑学生的实习工资外,还要考虑到学生就业的长远性和稳定性,注重有先进管理理念和企业文化的单位,避免非正常的频繁流动。

4.注重可持续发展力。高职旅游管理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流失率过高还有一个原因是员工觉得本工作没有发展前途,缺少可持续发展力。作为企业,应多提供员工培训、晋升的机会。学校则实行“跟踪服务”、“售后服务”。学校不能对毕业生的发展情况不闻不问,例如实行五年跟踪服务,对学生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能及时指导,了解学生心理、技能、综合能力的发展情况,提供技能提升、学历提升、心理咨询等服务。政府或学校也可制定相关政策,如本校该专业毕业的学生在几年内取得某些成绩的,可免试“回炉”,进行学历提升,提高就业的可持续发展力。

三、提高教学质量

1.教学设施。由于职业教育基础比较薄弱,办学条件相对差,还不能适应人们接受良好教育的需求。要进一步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加强职业教育的基础能力建设,特别是实训设备的建设和研究。如模拟导游实训室、旅行社实训室、前厅、客房、康乐实训室等,注重实训设备的实用性与合理性。就模拟导游实训室为例,目前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学校大多数都有模拟导游实训室,但是从使用的情况来看,一些是满墙贴的图片,实用性不强;一些则采用3D技术,投人太大,教学成本太高。这样的实训室只有在参观、宣传时才发挥作用,平时教学的使用率较低。因此,在教学设施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2.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建设,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改善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增加培训、深造的机会,促使教师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和教学水平,消除职教教师的职业倦怠情绪。要想增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对学生和家长的吸引力,就要先增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对教师的吸引力,调动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3.深化教学改革。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目标要贴近市场需求,除了教会学生技能之外,还要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如礼仪方面的知识、团队合作精神、情商的培养等。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加强课程和教材建设、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改进评价方式,努力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从而提高该专业的就业水平。

四、注重与更高学历的衔接

要加强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的沟通衔接,搭建有利于职业学校毕业生继续深造和再培训的“立交桥”。如与有名气的旅游院校、高等院校合作,开办专转本、专接本的办学方式,从而消除人们职业学校学历低的想法。这样的措施可吸引一批分数相对高,或者考上高中但不适合参加高考的学生。在学历晋升上,这无疑是给高考独木桥上失败者的绝好机遇,是增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吸引力的重要方面。注重与更高学历的衔接后,可吸引范围更广的生源和质量更高的生源。五、与企业、行业紧密联系

旅游吸引力提升 篇6

对于每一名教师而言,怎样才能使自己的课堂具有吸引力是一个具有特别重要意义的课题。学生们非常喜欢生动活泼、有趣、民主、高效的课堂,上课时很轻松地将应该掌握的知识和能力习得。相反,缺乏活力、满堂灌、靠教师的威严或者被迫无奈的参与课堂教学,即使掌握了所学知识,学生也不乐意,打消了孩子的积极性,这样的课堂也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相悖。

一、提高课堂吸引力的价值

提高课堂吸引力既是为了学生,又是为了教师自己。吸引孩子的课堂能调动起孩子的学习欲望和积极性,使其自主学习、终身学习;同时,我们都知道学生的注意力是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率的,学生是否积极参与直接关系到学生知识的掌握。如果学生能够被你的课堂所吸引,自觉集中注意力、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不仅学生知识掌握快,学得轻松,而且更容易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课堂吸引力的类型

1.教学形式吸引

这类的课堂,学生对于课堂的喜爱,是因为学生喜欢老师设计出的一个个他喜欢的活动,相对于科学知识本身而言,学生更喜欢承载这些知识的实验、游戏、竞赛等活动。当然老师为了学生集中注意力,也会有些提醒性的语言和动作,如,“1、2、3,坐端正”等。这种课堂吸引形式多适用于低、中年级的课堂,学生刚刚接触到系统的科学知识,对知识的概念还比较模糊,学生的注意力多放在活动上,活泼的教学形式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比如,一堂三年级“校园里的小动物”的科学课,整节课由一只蝴蝶妹妹作导游带领着孩子们进入美丽的校园,进入一个个有情景的故事中。其中还穿插了孩子们喜欢的动画视频,小蚂蚁找食物的游戏等活动,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参与度非常高,孩子们完全被这种有趣的课堂形式所吸引,在这一系列活动中孩子们学到了知识,爱上了课堂,也爱上了科学。

2.教师魅力吸引

这类课堂,学生喜欢上这门课,是因为他喜欢这个老师。假设这名老师不再教科学了,他也愿意听他讲的其他学科。孩子会喜欢这名老师的外貌、声音、幽默、正直或者公平……其实,孩子喜欢这名老师比喜欢知识更多些,相比之下他们更愿意与老师交流而非从他那学到知识。教师魅力如同人格魅力,有着很强的吸引力,不仅学生喜欢,同事也愿意与他亲近。有一名学生同时被语文、科学两门学科老师看中,问其选择哪门学科当科代表,学生最终选择了科学。问他为什么,孩子讲,因为喜欢这位科学老师。学生对于学科的选择更多倾向于他对老师的态度。因为爱的“辐射”,于是学生也喜欢上了科学,喜欢上了科学课堂。这样的课堂吸引力,适合于中、高年级,学生有了较强的自我意识,能对周围的事物有个性化判断,学生在心中开始选择老师。遇到自己喜欢的老师自然就会喜欢上这门学科,在这位老师的课堂上他会非常认真地听老师讲课,以讨好老师。

3.科学知识吸引

这一类课堂,良好的课堂纪律、浓郁的课堂氛围是源于学生对科学知识本身的喜爱,老师设计出的一个个科学活动,使学生不断有着思维上的挑战,学生陶醉于科学知识本身的魅力之中。这是学生学习的较高境界,当学生对科学知识本身有了喜好之后,他们会进入自主学习良性循环。孩子们对课堂的需求,不再在乎老师用什么样的形式、哪位老师来教,而更关注自己在这节课中学到了多少知识。这样的课堂类型一般在高年级课堂中出现,学生对于科学知识本身已经有了比较系统的学习,对科学知识的价值有了一定的认识,对科学学科有了一定的兴趣,同时具有一定的自主探索能力和自控能力,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他们对科学知识的渴求已经超过了课堂形式的要求。

三、不同课堂吸引形式的选择

不同的课堂吸引类型没有好坏之分,根据每位教师自己的个性和习惯,以及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选择不同的课堂类型。低年级学生喜欢课堂形式活泼,中高年级学生会更注意学到的知识和教师魅力。当然也需要教师较高的课堂驾驭能力,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努力方向锻炼自己,提高自己课堂的吸引力,提高教学效率。

澳门创新显优势保旅游吸引力 篇7

六博企未来数年均有新项目落成,新供应下,必然推动博企寻求独特的发展模式。倘沿用现有模式发展将来项目,已无法满足见多识广的旅客。但最终各博企项目的卖点是什么,相信要数年后才清楚。肯定的是要持续强化吸引力,关键是创新元素。

自路氹城酒店客房在一年内增加了六千,伴随着不定期的折扣优惠宣传推广,早已為业界带来竞争压力,也加速同业间不敢怠慢的创新和改革步伐。竞争动力促使各企业花心思引客,特别是各界希望开发的中产旅客市场。仅仅是宣传并不足够,毕竟中产阶层有丰富旅游体验,单靠博彩或综合度假村元素,未必有足够吸引力。故有博企以卡通人物、蝴蝶馆、水族馆等创造卖点,持续强化非博彩元素,长远為未来路氹城发展创造条件。

现今各地纷打造旅游目的地,相比有直达航班或便利交通工具的旅游城市,澳门对外交通网络较转折,要吸引旅客千里迢迢辗转来澳,需花费更大力气。政府及大型博企宣传推广澳门旅游花费的力气毋庸置疑,亦带动其他企业受惠。但长远而言,从旅游成本到博企瞄准的客源市场,澳门旅游业日益向中产市场靠拢。未来客源市场或有变化,一直以低附加值或产品作招徠的企业,是否可以吸引消费力更强的中产客,值得深思。正如人民币升值变相令内地旅客消费力提高,要引起他们的购买意欲,关键是创意与质量保证。

“校企合一”提升民办院校吸引力 篇8

1 民办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几个问题

1.1 师资力量较弱

民办高职院校师资力量较弱主要表现在“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 教师缺乏熟练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 对新知识、新技术、新设备了解甚少。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技能训练条件不能很好的满足培养目标要求, 缺少动手操作能力强的教师, 使学生缺乏必要的实际动手能力的指导。

1.2 学苗基础较差

高校扩招, 实际以降低分数, 放低要求和标准为代价, 使扩招的一般高校学生平均素质降低。研究表明, 人类的智力发展成正态分布, 智商特别高的和特别低的人群比较少, 大部分人处于中间层次。这种数量结构在一定的人群规模下是稳定的。因此, 当高智商的人被招收到大学之后, 要进一步扩大规模, 就只能降低质量向低层次人群发展。作为在提前录取、一本、二本、三本之后录取的高职院校, 其生源情况可想而知, 加上考生和家长对民办院校的传统看法, 民办高职院校的生源素质又与普通高职院校存在一定差距。

1.3 经费普遍不足

资金短缺己经成为我国民办高校进一步发展壮大的瓶颈。从目前我国民办高校的资金来源看, 初步形成了多渠道筹集办学经费的方式,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但从总体上看,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经费筹措体制仍不健全, 经费来源渠道仍显单一, 主要靠收取学杂费。这种单纯依靠扩大规模、滚动发展的以学养学模式, 仅仅适合于民办高校发展的初期。在学校发展到一定阶段后, 必须进行大规模的校园建设, 必须增加各种软硬件的投入, 学费最多只能满足学校正常的维持性支出的需要, 根本不可能确保学校的持续发展, 更谈不上提高质量和水平。

1.4 社会声誉较低

学校的个体和总体规模较小, 社会声誉和影响力较小, 很难同公办名牌高校正面竞争, 因而在学生录取和毕业生就业等方面明显处于劣势。招收的学生成绩一般低于公办高校, 学生综合素质相对而言较低, 现有经国家批准的民办普通高校大多是第五批进场招生, 许多民办普通高校第一次报到率不到录取学生的一半。

2 民办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发展策略研究

针对上述问题, 齐齐哈尔职业学院摸索出了一条“校企合一, 产学一体, 以产养学, 规范管理”的新路。

2.1 专业法人, 校企合一, 打造“双师型”教师

基于存在和发展的需要, 民办高校以往多将招生数量作为学校发展的主要依赖因素, 却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教师在学校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实际上,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而言, 当民办高校经历了初创期之后, 各高校在硬件设施方面的差距会进一步缩小, 加之择校观念日益成熟理智, 学生在选择学校时, 除考虑校园规模、环境等因素之外更多地会考虑学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优劣。因此, 今后民办高校建设应在教师队伍素质上下大力气, 努力建设一支数量适当、结构合理、业务精良、来源渠道广阔的教师队伍, 奠定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齐齐哈尔职业学院学院自2004年推出了专业法人制度, 建立了“教师治学, 校长治校”法人治理结构。遵循“把住方向, 放开方法;把住宏观, 放开微观;把住结果, 放开过程”的管理方法, 根据《民法通则》法人的概念, 结合学校实际, 衍生出了“专业法人”的概念, 颁布了《齐齐哈尔职业学院专业法人条例》, 形成了专业法人制度。凡认同学院文化, 具有本专业教育资格和教育能力, 能够行驶相应教育权利, 独立承担教育责任的教师, 都可以根据社会需求提出开办专业请求, 经审批后即可成为该专业法定代表人。

专业法人负责制定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组织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建立校内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指导学生职业发展、负责学生就业安置、组织专业教育科研、负责创办专业相关实体。学院为所有有志教师搭建平台, 倡导教师“开一个专业, 办一个实体, 兴一份产业, 创一个品牌”。专业法定代表人必须以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为导向来自主办学, 这增强了他们的工作主动性和危机感。专业法定代表人在利益的导向下, 将主动探索适合社会发展的专业建设规律, 满足社会需要。同时, 专业法人还要学会经营专业, 即讲求经济原则, 不但要满足社会需要, 还要以有限的专业建设经费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提升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专业法人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市场调研活动、参加企业技术活动等, 提高了自身素质, 达到了“校己共赢”。

学院依托现有资源, 成立19个公司, 包括齐齐哈尔第三机床厂, 北京现代4S公司, 齐齐哈尔二手车交易市场等, 变企业办学校为学校办企业, 2007年创造产值2700万, 实现利税200万。学院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 积累实际工作经验, 提高实践教学能力。老师既是学校教师, 也是企业技师;学生参加工厂生产, 既是在校学生, 又是企业工人;实现“校企合一, 产学一体”。为了能全面提高教师的“双师”能力, 每学期都有专门的实习实训, 以提高“双师素质”教师的授课能力。教师必须进行相关行业劳动工种的技能考核, 只有持证 (“初级工”乃至“高级工”证书) 才能上讲台;同时, 学院还聘请一些精通企业行业工作程序的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兼职, 兼职教师必须进行教师资格的岗前培训, 使之通晓高等职业教育理论。与传统“校企合作”相比, “校企合一”优点较为明显。

传统“校企合作”模式:

新兴“校企合一”模式:

通过“校企合一”, 实现了教师队伍结构的复合性和互补性。所谓复合性, 体现在结构主体上教师与行业、企业专家的复合;所谓互补, 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与实践过程中实现理论与实践互补, 也是企业技师与专业教师之间技术和理论的互补。2008年, 齐齐哈尔市政府批给齐齐哈尔职业学院3万平方米土地用于产业园区建设, 进一步促进了消费型教学向生产型教学的转变。

2.2 第三学期学做合一, 培养“双技型”学生

“双技”指的是专业技能和通用技能。从发展性来说, 学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 不是需要灌输的容器, 不是无生命的待加工、塑造的原材料, 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是具有能动性的学习和实践的主体, 是富有活力的生命体。作为生命体, 其生命之火需点燃, 生命能量需拓展。”

齐齐哈尔职业学院从2003年开始我院创建了“第三学期”, 其主要内容是取消暑假, 将每年的6-8月份独立地设置为一个社会实习实训学期。作为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 学生从大一开始, 统一被学校组织到具有一定专业背景的社会工作岗位, 进行为期三个月以实际岗位工作为基础的实习实训, 是学院实施职业生涯教育的重要环节。

学院为了使学生在实践性教学环节中能体验真实的职业环境, 其理论联系实际能体现在学习、掌握岗位技能、培养综合素质上, 落实学院“应用性、职业型创业者”的人才培养目标, 深化教学改革, 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探索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途径, 提出了“项目教学法”。通过项目作业, 使学生的学习过程能真实的体现探索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的现实问题与发展问题的解决办法和途径。

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 学生参与其中, 在学生职业发展中心和各专业教研室的指导下, 除了专业实践以外, 参与生涯人物访谈、行业人才需求调查等生涯教育实训活动, 感受体验、锻炼提高。从大一开始, 学生从学习到工作、从工作到学习交叉进行, 效果显著。

2.3 产学一体, 以产养学, 提供“自给式”资金

民办高校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即收取学费, 政府资助, 企业投资、社会捐助、服务及销售收入。由于我国现有的经济实力有限, 目前国家对民办高校的支持主要表现在一些政策的优惠上, 只有极少数的民办高校可获得财政资助。虽然有部分民办院校依靠教育投资集团或者外商的大规模投入, 发展势头很强。但由于我国民办高校投资体制尚未完善, 几个关键的争议问题如“合理回报、营利问题”等仍有待解决, 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投资方的积极性。加上社会捐助属于非稳定性行为, 整个社会捐助风气尚未形成, 不可能成为民办高校融资的主流。剩下的渠道只有学费和销售收入了。

我国民办高校的发展历史与现状表明, 单纯走“以学养学”的发展道路, 按照多数民办高校长期沿用并依然在继续沿用的高度依赖学费的滚动型发展模式, 已不适应民办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面对此问题, 齐齐哈尔职业学院提出了“以产养学”的方法, 努力使过去单纯作为资金消耗者的学校, 成为学费以外的资金的增长点, 达成企业发展与办学的良性互动。各专业一方面搞科研, 一方面办公司, 教师一方面搞教学, 一方面做市场。企业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 专业追求的是教育效果最大化, 两者看似矛盾, 实际从长远角度来讲, 两者是完全可以实现“双赢”的。通过科研成果市场化增加公司收入, 同时企业的收入可以反哺教育, 用作贫困生补助, 教师奖励, 研究经费等学院建设。随着企业效益的日益提高, 学生的学费将日益减少, 为广大贫困学生创造求学机会, 进而提升学校的吸引力。

2.4 规范管理, 文化取胜, 建造“品牌式”学校

2009年, 学院提出了推进二级管理的改革思路, 变教学单位 (系) 为办学单位, 各行政部门转变成为办学单位服务的职能部门。通过实施院系二级管理, 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系, 把学院整体工作目标逐层分解、展开, 并逐层下放目标管理的自主权, 建立“扁平化”的管理组织结构, 达到“下移管理重心、缩短管理跨度、避免相互推诿、提高管理效益”的目的。通过二级管理的实施, 充分调动系 (部) 一级对教学资源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提高了学院内部管理效能和人才培养质量, 实现了学院管理效能的最大化。

摘要:新中国民办教育已走过30年的历程, 民办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但是,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以规模扩张为主要特征的外延式发展转向以质量提升为主要特征的内涵式发展, 民办高校一些薄弱环节和问题逐渐显现, 主要变现为:师资力量较弱、学苗基础较差、办学经费不足、社会声誉不高, 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着民办教育的进一步发展。针对上述问题, 齐齐哈尔职业学院摸索出了一条“校企合一, 产学一体, 以产养学, 规范管理”的新路。

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策略的研究 篇9

改革开放30年来, 我国高职教育已经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在完善高等教育结构体系、促进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愿望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我国的职业教育虽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仍面临着巨大挑战, 存在着一些亟待探讨和解决的问题。从宏观上看, 职业教育之所以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其主要原因是缺乏必要的吸引力。当前, 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已经成为制约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坚持就业导向, 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是当前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

一、管理体制问题

(一) 社会地位低

地方政府以及教育系统内部对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认识不足, 推进职业教育的措施不够有力。社会上对职业教育的认识有偏差, 轻视职业教育的传统观念和重学历、轻技能的现象还普遍存在。客观上看, 生产、服务一线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相对还比较低, 社会保障还比较差, 国家劳动人事制度改革尚不完善, 尊重技能型人才的政策尚未完全落实, 职业院校毕业生发展空间受到制约。

(二) 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据我国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显示, 我国职业教育的平均教育经费并未随着招生人数的增加而增长, 反之却呈现出下降的趋势。经费不足直接导致了教学基本实验设施落后, 实验资料缺乏。

(三) 行业依托不足, 企业吝于人才培养

校企合作仍然只是高职院校一厢情愿, 企业缺乏参与校企合作的外在压力, 不具有与高职院校共同培养人才、发展职业教育的法定责任。大多数企业认为培养人才是政府和职业院校的事情, 校企合作会挤占企业的资源, 干扰企业的正常施工生产, 不愿意参与。加之企业出于安全考虑, 担心发生安全事故, 既影响企业的声誉, 又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在这种理念下, 企业将更多的责任推给高职院校和社会培训机构。然而受种种因素限制, 培养的人才往往被诟病缺乏最新理论和实践经验, 不符合市场实际需求, 高技能人才培养似乎陷入两难境地。与此同时, 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却在加快, 人才储备跟不上导致人才结构失衡。

(四) 发展不成熟

职业教育与其他各级各类教育的沟通衔接还很不够, 职业院校毕业生继续学习的途径还不够畅通。

二、教学质量问题

职业院校基础能力薄弱, 办学特色不明显, 专业设置、课程建设、实习实训条件、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制度等, 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具体体现在:

(一) 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缺少实践与理论的有机融合

理论课学时过多而与现场结合紧密的应用性强的实践课学时较少, 这导致了高职生理论知识和实践相互脱节, 直接削弱了高职生的社会竞争力。

(二) 课程内容所涉及的知识结构不合理

具体体现在知识陈旧、知识面狭窄、前沿性知识所占比重较小, 并未体现出职业院校课程应具有的专业特色。如学习体系与工作体系之间存在差距、课程与就业岗位技术要求之间存在差距、课程与职业资格证书结合不紧密。

(三) 授课方式过于单一, 师生互动少

大多数老师忙于科研或业务性工作, 备课时间短, 讲授内容不更新, 仅采用多媒体课件讲授课程内容, 在授课时只是机械地照着投影屏幕讲, 甚至是念一遍, 对于重要的知识点没有结合任何板书, 这样的电教化教学并未起到应有的作用, 教学效果差, 甚至于还不如传统板书授课。课堂上, 课后不与学生进行互动, 老师应付教、学生应付学, 极大限制了教学方法的创新与运用。

三、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的策略

通过以上我国目前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中所凸现的现象可以看出, 现有的职业教育存在着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相对陈旧, 管理理念落后、管理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为此我们要研究出相应的对策及解决方案, 分别改善教育发展的方向, 更新教学管理方法, 建设新的培养模式以提升我国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一) 降低职业教育费用, 提高其社会地位

1. 要改变目前职业院校学费高于同类普通教育的现象, 使职业院校教育对学生具有价格竞争的优势。

目前职业学校里农村学生比较多, 他们选择职业学校的原因之一就是学习成本低、就业快。如果政府能进一步减免学费, 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会进一步增加。

2. 提高一线劳动者的社会地位与经济待遇。

最近温家宝总理在与网友在线交流时语重心长地指出, 就业不仅关系一个人的生计, 而且关系一个人的尊严。提高一线劳动者的社会地位与经济待遇, 既能使他们体面地就业, 也是提高生产、服务质量的重要前提与保证。

(二) 创新管理制度

1. 要改变传统的管理理念, 建立与现有市场经济相适应

的管理体制。要充分意识到中西方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区别所在, 针对现阶段职业院校学生群体的特征, 完善高职生教育的管理制度。坚持以人为本, 与时俱进, 奉行全员参与管理的先进理念。从高职生的特点出发将学生的需求同教育目标结合起来, 体现高职生的自主性。多层次、多角度的为高职院校的学生创造有利的学习和实训环境。

2. 完善职业学院学生激励制度。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设立助学基金, 对于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予以适当的奖励。要在学校建立实训基地积极开展与专业相关的技能竞赛, 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使安于现状变为求新求异。同时, 为了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建立指导教师奖励制度, 营造全员创新的新格局。

3. 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

职业教育管理人员要具备系统的知识体系和专业的管理能力, 能够在高职生的教育中发挥积极作用。职业教育管理人员要有人格魅力, 具有较高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规范、业务能力和文化水平, 能够适应复杂的高职生群体教育的需要,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灵活管理模式。管理人员的能力要不断提升, 能够在高职生培养过程中拓展职业教育的内容, 提高高职生思想教育的实效性, 使高职生整体素质得到提升。

4. 职业教育的内部管理采用“三位一体”的新模式。

通过结合新形势下高职生的新特点, 形成专职管理人员统一管理、班主任针对管理、学生自我管理三位一体的新型管理模式, 可以有效地提高专职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 充分地发挥班主任的作用, 全方位地促进高职生综合素质的增强。职业教育管理决策过程应是有计划、有实施、有监督、有反馈的闭环结构, 通过这种结构能够使职业教育管理的决策依据充分、监督有力、反馈及时、过程不断完善, 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效果。

5. 加强职业学院教师队伍建设是职业教育发展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也是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关键所在。

教师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与学生联系最为紧密的因素之一, 无论是人格修养到专业知识, 教师都对学生起到直接或间接的导向作用。要充分发挥教师在师德、修养、专业素质等方面的辐射作用就要严格教师的选聘制度。首先, 要改变教师终身制的聘用模式, 实现优胜劣汰, 定期对教师进行教学评价, 聘用品德高尚, 学识丰富的教师。其次, 提高具有相关专业技术职务资格教师的比例, 建立一支专兼结合、“双师型”教师队伍。再次, 应该提高教师的待遇, 在工资福利上有所扶持, 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 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 让教师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学生的培养、管理与教育上面。

(三) 改进教学模式

1. 合理的教学模式是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关键。

在教学模式的选择上, 摆脱教师“一言堂”的形式, 可以考虑采取如启发式、研讨式、案例式、情境式、学术讨论式、仿真模拟式等多种较为灵活的方式, 充分调动学生和思考的热情, 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例如对部分课程的学习可借鉴日本教育讲授与研讨结合的方式, 由教师提前指定教材章节, 要求学生针对此章节查找相关的文献, 在课堂上由学生进行该章节的讲解, 教师和其他学生可以进行提问并参与讨论, 最后教师对学生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进行讲解和提示。适当的给学生施加压力, 培养学生在采集资料、阅读文献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自由民主的教学氛围中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也可根据专业特点在企业聘请具有丰富经验的工程师讲授部分应用性较强的课程, 使理论能够充分的联系实际, 更加重视实践性与应用性。

2. 职业教育要关注学生的长远发展, 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华东师大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所长石伟平教授强调, 过去的职业教育是为培养更多的技术工人, 解决劳动力市场紧缺问题, 但现代的职业教育, 关注的是人才持续发展的“成长路线图”。

3. 创建特色品牌专业, 符合社会发展要求。

专业要有职业教育特色及前瞻性, 课程设置要具备吸引性、灵活性和有效性。要给学生讲最实用, 最先进, 最实际的东西, 必须和市场零距离接轨, 使专业培养目标与人才市场相适应, 学校的“产品”是人才, 才能受到市场的青睐, 学能致用, 毕业生才会供不应求, 禁得起检验和评价, 从而加大职业教育内在吸引力。

4. 专业实践是提高高职生教育质量与就业竞争力的重要保证。

借助社会力量, 建立产学研一体的新格局, 整合利用社会资源, 建立校企合作实训基地, 加强培养应用型人才与企业需求的联系。以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的形式, 直接参与企业经营管理, 推动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建设与职业岗位的并轨对接, 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 提高就业质量。毕业论文尽量与一定的生产实践或工程背景相结合, 要了解学生是否能够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真正起到把关的作用, 而不是吹毛求疵。使学生能够完成、通过毕业论文工作, 增强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也使毕业论文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避免纸上谈兵, 使学生真正成为社会需求的人才。

四、结语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 职业教育要不断提高吸引力, 来迎合市场发展的需求。要使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迈向更高的层次, 具有更大的吸引力, 我们应该将教育质量的提高始终放在第一位, 并且积极吸取国内外优秀的成功经验, 探索培养适合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所需要的技术人才的途径, 为社会的进步输送更多的优质的技术人才。因此, 我们要以全新的视角来评定新形势下职业教育体制的发展之路。

摘要:为促进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通过对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吸引力不足的问题进行剖析和探讨, 分析吸引力不足的原因, 提出提升高职教育吸引力的相应对策, 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

参考文献

[1]脚永力.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的思考[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8.3:97-99.[1]脚永力.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的思考[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8.3:97-99.

[2]柳海霞.我国高职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8.[2]柳海霞.我国高职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8.

[3]李丹.如何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应让更多老百姓认同[N].中国教育报, 2009, 4.[3]李丹.如何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应让更多老百姓认同[N].中国教育报, 2009, 4.

[4]张龙.职业教育吸引力视阈下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J].教育与职业, 2010 (21) .[4]张龙.职业教育吸引力视阈下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J].教育与职业, 2010 (21) .

论职业教育提升吸引力的对策 篇10

一、提高自身质量,增强满足社会实际职业技能的需求

我国目前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不足,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不能及时地适应市场和社会实际职业技能的需求,一方面,社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规模扩大,另一方面,职业院校的学生却出现就业难的问题,这就反映出我们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结构的不合理。调整人才培养结构,提高人才培养结构和市场需求的匹配度,成为当务之急。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们首先要提高自己的质量,根据当前经济形势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力发展面向地方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第三产业的专业学科,以具有地方优势的专业来带动其他专业的发展,推动现代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产业发展、产业升级等产业结构改革和发展相一致,这是提高职业教育内涵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

切实形成“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立法强制措施和一些优惠措施相结合的方法,双管齐下,解决校企合作问题,近年来如何实现校企深度合作一直是一个热门话题,但实际中大多数职业院校均未取得突破性进展,使企业能够主动地、长期性地、负责任地参与到职业教育中来,在职业教育中,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大多是人情关系的合作,是一种被动的、表面的、零星式的参与。但作为职业院校,我们只有校企深度合作,才能实现有的放矢的人才培养目标,才能真正体现“职业”特色,从而实现职业院校的学生与就业岗位“零距离”接轨。

此外,对于职业院校来说,培养学生的技能重要,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更重要。一个企业领导曾经说过,“我们不指望学生在三年内能把技术掌握得多好,来到企业还可以继续学,但我们最指望的就是学生能具有好的职业精神,在企业里面,只要你愿意学习,并有好的职业态度和精神,你就能有无限的发展空间”。而我们在职业教育中,往往忽视了职业精神的重要性,忽视职业精神的结果,就是学生走入企业后,技能很容易掌握,但完成学生到员工身份的蜕变就很难了,学生开始走入社会后很新奇、很兴奋,但过不了几天就扛不住了,缺乏吃苦精神、缺乏责任意识和纪律意识,而这些都是因为缺乏良好的职业精神造成的。所以我们一定要把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纳入我们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将企业文化引入到我们的校园中,将职业精神贯穿到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中,从而真正提高职业院校教学和人才质量。

二、构建层次多样的教育制度,满足社会对不同技术性人才的需求

职业教育的目的是提升人们的职业能力,满足社会对于技术性人才的需求,所以我们在建立中高职职业教育的同时,还可以进一步丰富、优化职业教育的职能,如在所有中高职院校除了设立全日制的教学制度,还可以设有短期培训,既有白班又有夜班,既有职前培训又有在岗培训等多种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另外,我们可以探索职业教育为成人服务、面向“三农”,为农民工等群体服务,从而为整个农村、农业的发展服务。现在农村青年持续离乡,与农业相关的院校招生困难,相关的专业也出现萎缩,相关专业的毕业生毕业后脱农离农现象严重,但我们要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农村的建设是基础,是关键,所以我们可以建立中国特色农业职业教育,加大对他们的支持和关注,使其成为改变当前农民和农村经济和社会地位的一条有效途径。针对少数民族落后的经济状况,我们也可以建立适合少数民族发展的职业教育形式,少数民族属于不发达地区,急需大量的技术性人才,我们可以建立适合他们的独特的教育形式,促进其经济的发展,从而在全社会建立起多元化、多角度的职业教育制度。它可以提供各种办学模式,满足不同阶层的求学者渴望得到知识和技能的需求。我们可以通过层次多样的办学制度,向社会源源不断地提供各种类型的技术性人才。此外,政府有关部门还可以在学生参加我国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的同时,不失时机地引进一些国际课程或国际通用的职业资格证书,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一些跨国的技能大赛或世界性的技能大赛,让我国职业教育融入国际发展行列,从而使职业教育更好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改革转型的需要。

三、构建普职沟通机制,搭建职业教育升学的立交桥

一般来说,职业教育的学生很难有升入高一级院校深造的机会,即便近年来有中职对口升高职,高职对口升本科的学习实践,但只是表面上热闹,实质上对口衔接不太顺畅,尤其是高职学生升本科以后,专业不太对口,只是一些相近或相似的专业,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选择,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应用型本科试点工作虽已启动,但转型的本科院校的数量还是很少,多数本科院校还在处于观望之中。政府为职业教育升学所做的一切都有积极意义,但实现普职融通、搭建职业教育的升学立交桥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但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必然要求具备这样一个条件:虽然选择了职业教育,但是也可以转入到普通教育,能够做到灵活切换,这样人们就不会认为他们所选择的路是一条路走到底的死胡同了,那种职业教育的重要弊端就会消失,职教学生骨子里那种显性或隐性存在的自卑感也会随之消失。这时人们会进一步意识到职业教育是一种教育类型,而不是一种教育层次,职业教育的发展就没有现在这么大的阻力了。

当然普职融通问题,我们应进行有效的研究和实践。吸取国际上的成功经验,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衔接和融通体系,比如建立“学分”银行等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认证、评估和转换制度。它类似于货币一样的等价物,最早提出“学分银行”的是韩国,之后好多国家都在积极探索和推行不同类型教育间以学分的积累、认证和转换为主要内容的学习管理制度。我们还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入学制度的改革,在以学分为“融通介质”的背景下,入学的凭证应该是具有认可度的学分,这样普职才能实现真正的融通,人们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去选择自己需要的教育,在普职之间多次跨越,层层提升。同时,我们还可以延伸职业教育纵向衔接体系,完善职业教育的办学层次。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表明,建设创新型国家,不仅需要学术型的本科、硕士、博士教育,还需要应用型的本科、硕士、博士教育,这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健全教育体系发展的需要。当然,实现普职融通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们不仅要在教育领域方面构建职业教育升学的立交桥,还要从管理体制上进行新的探索和突破。

四、统筹发展职业教育,加强保障监管力度

《中国职教报》发表的《地市高职仰望“标准”一声叹息》里面提到,地市高职与同一地区省属高职学校相比,生均拨款差别很大,有的只有后者的五分之一。一些地市的高职院校,在当初国家允许和鼓励的情况下办起来了,但至于管理责任,现在基本成了“谁举办谁负责”,地市政府缺乏对职业教育发展的资源供给能力,职业教育资源布局不合理等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致使其发展出现不均衡现象,不仅地市高职发展不均衡,就是省属的高职院校之间,发展水平也存在很大的差距。全国13600多所职业院校,但其中国家级示范院校仅有1200所,相比之下,比率偏低。

首先,要做到均衡发展职业教育,政府按照社会经济的发展统筹职业教育事业,把职业教育的发展纳入到本地区经济发展的规划之中,同时统筹发展学校布局、教学设施,统一教学标准、考核标准等,对其进行整体的规划。其次,全面实施职业教育生均拨款制度,并形成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2014年年底,教育部、财政部下发了《关于建立完善以改革和绩效为导向的生均拨款制度加快发展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意见》,文件中提到,到2017年高职院校生均职 业拨款水 平应不低 于12000元,但从实际来看,实现这一目标有一定的难度,有的省份已经制定了相关的生均拨款标准,有的省份还没有相关的政策和文件,就是在出台标准的省份中,拨款的数量也不尽相同,这就造成了高职院校发展冷热不均的现象。所以我们要形成稳定的投入机制,合理划分各级政府对投入机制的责任,确保公共财政投入到职业教育中的比例逐年上升,并建立健全考核问责制度,最终做到职业教育的生均水平不低于普高的标准。此外,每两年对包括私立学校在内的所有职业院校进行全面评估,评估结果面向全社会公布,做到以评促进,以评促改,促进职业院校的整体发展。

五、增加宣传,营造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

当今社会的主导价值观念是,虽然相关理论和制度都明确表示“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多数人在我们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对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就有着不同的评价,他们在子女选择学校或就业时都有向往脑力劳动而鄙视体力劳动的倾向,从而对职业教育的评价并不高。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不足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社会对劳动和技能的尊重有待提高,重视职业教育的氛围还没有形成,所以我们必须做好相关的宣传工作,让人们知道职业教育是一类教育,而非一个层次的教育,它并不比普通高等教育低下。针对此现象,国家已开始实施了相应的措施,对职业教育和体力劳动进行正确的舆论指导和宣传工作。例如,国家现已把每年5月的第二周定为职业教育活动周,这是国家提高职业教育影响力和吸引力的重要措施,而且在活动周中,网站上还专门开设了职业教育活动周专题,各院校组织的活动也都竞相报道出来,可谓丰富多彩、立意深远,它帮助了全社会更好地了解职教、参与职教、共享职教的发展成果,使其真正成为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长效机制。

进一步营造劳动光荣、技能宝贵的社会环境,树立不唯学历唯能力的观念,真正尊重技术劳动者,定期宣传一些优秀的技术劳动者,他们的成功路上虽然没有进名牌大学,没有高学历,但他们追求的是对自己技术的完美和极致,正是因为他们的坚守和钻研,所以才能成为国家级的顶级技工,成为国家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人才。《大国工匠》正是这样的一个纪录片,它增加了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进一步认识和了解。此外,我们还可以多宣传一些有利于广大青年成长成才的各项国家政策和法规,动员各大新闻媒体去宣传各地区、各部门、各企业行业等发展职业教育的典型案例,通过这些方式,倡导尊重职业、技术人才的价值观,从而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影响力和吸引力。

总之,只有逐渐解决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诸多瓶颈,唤起全社会对于职业教育的重视,逐渐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适合我国国情发展的职业教育,并让人们看到职业教育所带来的真正的社会效应,民众才能对我们的教育产生信心和信任,鄙视职业教育的观念才能改变,职业教育的魅力才能重现。

摘要:职业教育是创造劳动价值的教育,它与社会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只有职业教育搞好了,我们中国的经济才能阔步前进。近几年我们国家职业教育的发展一直在探索中前进,并取得阶段性的成果,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其发展中仍存在一些主要问题和发展瓶颈,它在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同时,也制约着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所以我们必须突破当前影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从而提高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让职业教育的春天早日到来。

关键词:破解,瓶颈,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

参考文献

[1]徐平利.论新时期职业教育的几个热点问题[J].职教论坛,2014(25).

[2]张少琴.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须突破四大瓶颈[J].人民论坛,2015(5).

[3]戴荣光,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二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大会关于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展望21世纪的建议[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0(5).

[4]杨金土.职业教育兴衰与新旧教育思想更替——百年职业教育回顾[J].职教论坛,2004(2)上.

[5]袁祥,等.如何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N].光明日报,2009-04-23.

怎样提升综合实践课的吸引力 篇11

让课堂走向生活

生活是一个很实在的课堂,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教师应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教学资源,促进课内外联系及学科间的融合,构建开放课堂平台。要把学习内容跟真切的生活内容相联系,把学生身边的东西带入新知识领域。因为孩子不仅是知识的接受者,更是知识的探索者、研究者。于是笔者引导学生结合综合实践课的研究案例,利用课佘时间在生活中“走一走”,用雪亮的双眼读一读生活,用耳朵听一听生活,用大脑想一想生活。

例如在研究《我们如何保护生态环境》这一案例前,笔者让学生到村子里,到学校周围,结合平时去过的地方进行调查、访问,了解各个地方的环境现状,人们为环境做了些什么?学生经过实践,得出了不同的结果。有的同学找到烧砖厂的滚滚浓烟是污染源;有人找到了人们随意乱扔垃圾是环境杀手;有人找到废弃物处理不合理是污染途径;有人虽然没有找到污染原因,却在观察中体会到环境被破坏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因为是经过学生的探索与分析,他们对于保护环境有了本质的认识,从而达到了教学目的。这比让学生齐声高呼“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口号更加有效。

同样的例子还有《多彩的夏天》《玩石头》《小小设计师》《家乡的风俗》。这些就是活生生的课堂。走向生活的是学生,回归课堂的却是生活带给他们的多姿多彩;走向生活是快乐的,从生活中回到课堂的是学生知识、能力的提高。

让课堂秀出个性

每个学生都是鲜活的个体,他们身上有着共性,也有着因家庭背景、文化环境、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不同所产生的个性。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各自独特的喜好。客观地对待学生的天性,更有利于教师的教学。例如在《设计我们小天地》这一案例中,笔者就让学生欣赏了一些房间整齐的图画,并给他们两个星期的时间,让他们在没有大人帮忙的情况下,自行设计自已的房间。两个星期过去了,笔者组织参观了部分学生的房间,结果发现学生的房间除了整洁美观外还有许多创意。有的同学在写字桌上摆了一盆刚冒绿芽的蒜头盆景;有的同学在床头挂了一幅树木贴画;有的则在窗台上放了一盆自已采来的野花;还有的同学设计了各种水果形状的储物架……总之创意百出,真出乎意料。像这样充分展示个性的案例还有很多,例如《环保小设计》《巧作节水器》《有趣的鸡蛋》《神奇的纸》等。好多学生在动手玩的过程中,不但发挥了潜能,而且秀出了个性,这是教师端坐于教室施教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让课堂服务于实践

学以致用是教学的最终目标。教师应该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情况。在《安全用电》这一案例中,笔者把电工师傅请进了课堂,让他讲解电的相关知识。课后笔者让学生到家里、学校的各个角落及他们熟悉的地方,寻找用电的安全隐患。在反馈中,笔者惊奇地发现,许多生活中危险用电的小细节被学生的火眼金睛发现了。例如:有的学生发现他母亲开着电灯擦灯泡;有的把三孔插头自行改为二孔插头;有的用铜丝代替保险丝;有的用湿布擦拭还在使用的电器;有的把衣服晒在电线上……

实践是检验知识掌握情况的标准,实践也更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内涵。同时,实践的过程是快乐而有趣的,这也是学生最渴望的求知方式。

让课堂充满自主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由教师选择研究话题,学生结合话题进行分析研究。这样一来,教师就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差异。新的课程观念要求教师再也不能包办了,要摆正师生关系,大胆地把学生放在学习中,让学生自主选择符合自己的话题、自己感兴趣的话题,给学生提供自主选择的权利,让学生在感兴趣的探究中表现自我。

在四年级的综合实践课中,笔者除了设计几个面向全班的话题外,还提供了《环保小设计》《巧用石头》《科幻画》《家电的正确使用》《家乡风俗》等二十一个话题供学生选择。学生各自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通过查资料、做实验、做比较、讨论、归纳整理、成果交流及进一步探究,各自得出与众不同的结果。学生亲手研究出来的结果,比笔者预期达到的目标丰富得多。

旅游吸引力提升 篇12

我国许多旅游小镇都有商业街, 其商业街也成为了旅游小镇的重要吸引点, 有现代时尚文化的新街、有历史沧桑文化的老街、有两者相互交融的商业街区, 如丽江的四方街、黄山的屯溪老街、洋县古洋州传统商业街等。随着游客消费文化的变化, 生活方式的转变, 旅游商业街供给的同质化和旅游市场需求的多元化之间的矛盾愈发紧张, 传统旅游商业街已不能满足现有需求和旅游发展趋势。

而现中国旅游发展进程中, 有独特吸引力的旅游资源, 即将开发殆尽了。怎样实现旅游资源的升级改造, 如何实现配套的丰富和独特的旅游商业街的创新开发成为众多学者研究对象。因此, 在当前旅游业从观光游向深度体验游转变的背景下, 深入研究旅游小镇商业街成为今后和当前时期内的一项重要和极其迫切的任务, 对加快旅游发展、丰富旅游配套、旅游提档升级具有重大意义。

1 旅游吸引力体系研究评述

针对我国商业街的发展特点和经济社会现状, 国内学者从商业发展、建筑规划、城市设计等角度做了大量研究。旅游商业街的概念研究则主要集中在主题街区、历史街区和传统意义上的商业街上面。

对旅游地吸引力的构成研究可以归纳为以下4种:①将旅游资源的吸引力等同于旅游吸引力。②将吸引力的范围扩展至整个旅游目的地。③从目的地和客源地两方面来构建吸引力系统。④从主、客体及其关系三方面来构建。

2 旅游小镇商业街吸引力建设的必要性

国内外学者对于旅游商业街开发的各个角度做了相对深度的研究, 但是对于旅游小镇商业街吸引力体系方面尚未有深入的研究, 如何构建旅游商业街的核心吸引力, 如何吸引游客到访, 如何形成游客最佳的到访体验, 这些疑问都是需要我们深入研究的。

2.1 提升旅游小镇形象

商业街是旅游小镇适应社会发展最佳的存在形式, 传统的旅游小镇其吸引力往往是旅游小镇古老的历史文化或是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 通过对商业街的打造, 不但可以保护历史和自然生态, 而且能满足现代休闲、旅游的新需要。在商业街上可以针对性地设置展示窗口、体验平台, 对于小镇形象的提升有极大的促力。

2.2 传承小镇传统文化

当今经济全球化带来了文化的趋同化, 文化多样性遭到日益严重的破坏。通过商业街的保护与文化资源的合理开发, 不仅能够保护好小镇文化风貌, 改善街区居民的生存环境, 而且可以有效保存历史、延续传统、传承文化。特色的传统建筑风貌、独特的文化景观的商业街打造将是旅游小镇文化景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2.3 丰富小镇休闲旅游资源

商业街通过对于各种业态的开发, 在原有旅游小镇的基础上, 增加了游客的休闲体验, 满足了旅游的新形势。

2.4 铸造小镇新的旅游吸引力

丽江最初以神秘纳西族的文化吸引了旅游者的目光, 但是现在对于丽江的印象, 更多的是休闲慢生活、爱情等时尚的文化。一个好的商业街的打造, 不仅是传承文化、丰富配套功能等简单的需求, 更多的应该是创造一种吸引力资源, 这也是本文着力思考的问题。

3 旅游小镇商业街核心吸引力体系构建

旅游小镇商业街核心吸引力体系是指通过建筑空间系统、业态构成系统、氛围包装系统、营销运营系统四大子系统的打造, 无论在建筑空间构造、业态产品、氛围的营造和营销上, 都有自己独特的气质, 最终形成旅游产品最丰、旅游感知最宜、旅游宣传最佳的商业街开发体系。

通过对于四大系统的打造, 实现旅游资源提档升级, 形成旅游小镇核心的吸引力。

3.1 建筑空间系统

3.1.1 建筑风格系统

1) 标志性建筑景观效应。

通过对于国内外著名的旅游小镇的研究发现, 旅游小镇有一共性, 都设置有标志性的建筑, 中式的标志建筑有:牌坊、码头、碉楼、钟楼等, 西式的标志性建筑有:钟楼、雕塑等。设置符合小镇调性的标志性建筑, 空间上做一定的控制和引领, 是构成吸引力的要点之一。

2) 建筑风格组合效应。

采用多种建筑风格相结合的方式。对于旅游小镇, 其核心保护区往往是采用当地的建筑风格, 对于新开发的商业街则可以采用传统与现代艺术相结合的建筑风格,

3) 建筑层数。

旅游小镇商业街的建筑层数一般应设置为1~2层, 一层多为商业、二层为住宿, 根据当地建筑风格做相应的调整。

4) 建筑尺度。

建筑尺度这里主要指开间、进深和层高等, 建筑尺度与业态密切相关。有几点原则:景观好、展示类、大开间;层高:小型餐饮类、作坊类层高在3.3~3.6 m之间较恰当, 大中型在3.6~4.2 m之间。其他大型商业建筑层高可在4.2 m以上。

3.1.2 空间配置系统

1) 空间尺度设置。

步行商业街的空间尺度构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长度、宽度、D/H值、节奏以及街道的尺度。步行商业街的长度是其空间尺度构成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基本上决定着商业街的规模大小, 步行街长度应以步行20 min的距离为佳, 也就是1 km左右的长度。D/H值最早在欧洲古典建筑学里被用来描述静态地观赏建筑的几个控制点的距离与建筑高度的关系。当D/H=l时, 是最佳游览和体验的空间高宽比。

2) 商业空间多变。

商业街街道不宜过直, 应有一定的变化, 结合当地的地势条件, 做相应的空间变化。在户外商业空间上, 也应该采用多种处理方式相结合的形式, 如高端业态产品, 一般设置为私密的空间;公共空间多被利用为广场和活动等, 半私密共建则被利用给沿街等商铺的灰色经营空间。

3) 广场的利用。

多种广场的应用, 如景观广场、休闲广场、活动广场等, 不仅增加游客的体验, 也丰富了游客的视觉。

4) 拓展空间的梳理。

对于景观资源较好的旅游城镇, 可以通过下沉、延伸、挑台等多种处理方式, 增加其游憩拓展空间, 将景观价值最大化利用。

3.2 业态构成系统

注重传统。围绕当地的传统文化, 寻找文化主题线索, 将旅游的6大要素“吃、住、行、游、购、娱”进行充分结合开发, 如袁家村的业态开发都围绕民俗来开展, 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吸引力。

增强体验。体验到的东西使得我们感到真实, 并在大脑记忆中留下深刻印象, 使我们可以随时回想起曾经亲身感受过的历程。在业态开发过程中, 要多开发体验性的业态, 像手工作坊、陶艺吧、角色演出, 设置更多能让人亲身参与的内容。

开发标杆。标杆业态, 主要为增加其在游客中的辨识度, 如剑门关的豆腐、丽江的客栈, 成都的盖碗茶、重庆的火锅等。一个标杆业态, 可能变成其到访的主要动机。

产品多样。现代与传统结合的特色产品;以“咖啡吧、酒吧、茶吧” 等主休闲产品;以度假客栈、度假别墅、酒店的度假产品;以自行车、游船、徒步等运动型产品。根据各自特色, 尽量将产品复合化、多元化, 进行优势组合。

3.3 氛围包装系统

文化符号。通过文化符号的引入, 可极大地增加旅游小镇的文化氛围。文化符号可以应用在建筑小品、装饰风格、特色纪念品等。

导识系统。形成视觉吸引和景区特色。可采用多种导视系统, 多种材质、多种颜色和字体、两种以上文字表述。包括电子导视、路牌、墙画、木质、PVC等, 在不同的景点或区域采用了不同的并与之相匹配的导视系统。

特色小品。根据旅游小镇定位和每个组团的风格进行设置, 具体包括雕塑、壁画、艺术装置、座椅、电话亭、指示牌、灯具、垃圾箱、健身、游戏设施、建筑门窗装饰灯等。

夜景系统。夜景系统的打造可以增加其独特的魅力、丰富产品、增加过夜率等。夜景系统的打造要着重体现建筑的轮廓线, 水体和建筑的互动关系。夜景的氛围遵循点线面的景观原则, 点上注意特定氛围的营造, 线上主要建筑轮廓线、水岸以及道路的氛围, 面上烘托整个度假区的氛围。

品牌包装。简而言之就是Vi系统, Vi系统的打造可以增加整个景区的辨识度, 形成特色化、系列化的产品。

3.4 营销运营系统

3.4.1 营销系统

名人名店。通过请名人代言、或者邀请名人过来开店, 提升整个项目的知名度、聚集度和影响力。寻找合适的名人或明星来代言, 对旅游小镇的知名度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如乌镇以刘若英代言, 刘若英巨大的明星效应带动了乌镇的兴盛, 乌镇生活状态和气息的真实化、生活化、平民化的视觉营造, 是乌镇成功营销的关键。

影视营销。影视营销其受众广, 影响力大, 展示内容丰富。通过打造一部只属于自己景区的电影, 聚集众多明星, 使小镇的各个方面得到很好的展示, 是营销的一大法宝。

民俗活动。民俗活动的举办, 不仅展示和传承了传统的文化, 更多地增加了游客的可游性, 也一定程度地解决旅游淡季的影响。

节日庆典。通过举办大型的主题活动可以提升整个片区的影响力和人气, 也可对景区进行整体形象包装和定位。

新媒体。新型传播媒体的运用, 为项目宣传提供更加广阔的渠道和平台。如网络宣传、拍摄电影、短片、广告、微电影、开通主题微博。

3.4.2 运营系统

以统一管理、多种经营方式。设立专门的经营管理机构, 负责景区的服务、操作规范、经营次序、环境保护等, 保证景区的良好运行。针对各个景区的具体情况, 可以对景区的住宿、餐饮或者商品店, 进行统一经营, 统一价格, 避免宰客等行为的出现。

建立招商准入制度。设立招商的准入制度, 对于业态、产品、服务标准严格把关, 对通过者给予一定优惠。如袁家村在招商方面严格筛选, 组成评委团, 对前来应招的商户进行考核, 择优录取;在管理过程中, 严格控制产品制作的过程, 保证原生态、卫生。

建立必要的招商扶持政策和服务措施。如代办营业执照、许可证, 星级商家免收物管费等, 对于标杆商家不收店铺租赁费等。

4 结语

旅游小镇是旅游开发的一种新型模式, 应科学地设计商业街, 用一种完整、创新的方式开发商业街, 避免商业街千篇一律, 形成旅游景区最重要的配套, 甚至对旅游客群形成自己的吸引力而不仅仅依附于景区。通过本文的探讨, 希望对于旅游小镇商业街的开发, 提供一点建议。

摘要:目前旅游商业街的概念研究主要集中在主题街区、历史街区和传统意义上的商业街上面。在对于旅游商业街的开发上供给的同质化, 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多元的旅游需求。针对旅游小镇商业街的开发, 提出了核心吸引力体系, 通过体系的构建, 最终形成旅游小镇差异化、特色化和符合现代消费习惯的商业街。

关键词:旅游小镇,商业街,核心吸引力体系

参考文献

[1]郑文俊.基于旅游视角的乡村景观吸引力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 2009.

[2]陈颖.以文化景区为主题的商业街设计初探[D].天津大学, 2010.

[3]夏志伟.传统商业街空间形态研究[J].重庆建筑, 2010 (11) :42-45.

上一篇:广西北部湾港口群下一篇:青岛海洋旅游开发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