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一换”让儿童散文教学更具吸引力(通用2篇)
“换一换”让儿童散文教学更具吸引力 篇1
“换一换”让儿童散文教学更具吸引力
在幼儿语言教育中,我们要“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七彩下雨天》这篇散文以雨为切入点,充满趣味,又不乏优美的意境,能够充分培养幼儿的想象力。针对教材内容和幼儿的年龄特点,本次活动包括集体欣赏、感受诗句、学说诗句、创编诗句四个环节,旨在帮助幼儿理解内容,感受作品的优美意境,尝试进行仿编,为幼儿提供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
一、课堂片段
集体欣赏完《七彩下雨天》的优美文字后,我不给孩子们回味的余地就抛出第一个问题:“孩子们,哪种颜色的雨让你觉得最美?”孩子们瞪着大眼睛看着我,一时竟无人举手。此刻我的心凉了一截,这与我原本设想的孩子们踊跃举手的情景不一样。于是我变换了语调提问:“哪种颜色的雨让你觉得最美呢?最想说出来呢?”
幼儿1:我觉得紫色的雨最美。
师:为什么你觉得紫色的雨最美呢?
幼儿1:因为紫色的雨想葡萄。
师:你能完整得用散文诗里的话语来说一说原因吗?
幼儿1:(孩子沉默了一会支支吾吾地说)紫色的雨想葡萄落下来。
师:还有人要来说说你觉得最美的雨吗?
幼2:我觉得蓝色的雨最美。
师:为什么呢?
幼2:因为我喜欢蓝色。
师:那么你也能像刚刚那个女孩子一样用散文诗里话来说完整吗?
幼2:嗯……蓝色很美丽。(孩子因为记不得散文里的原话,就用了自己的一句话来说)
(第二次欣赏后)
师:七彩雨真美,相信你们听完了之后肯定又会有很多想法了,这次请你们再选择一种你喜欢的颜色的雨,并用散文里的话来告诉我们,试一试好吗?
幼1:我喜欢紫色的雨。
师:那么你如何完整地用散文诗里的话来说呢?
(孩子似乎还不能自信地说出来,于是我帮助一起完整地叙述了一遍)
幼2:我也喜欢紫色的雨。
师:怎么完整地说呢?
幼2:如果天空下起紫色的雨,像天空中的葡萄掉下来,甜甜的。
二、教学反思
回看教学现场,原本充满童趣的散文内容对于孩子们来说,印象不深刻,导致练习叙述时遇到困难。孩子们的回答因老师的提问过于单
一、引导不当而变得没有生机,没有激情。我反思了本次活动,有了以下结论。
1.换个角度提问
传统的散文欣赏往往是老三遍:第一遍欣赏,提问散文名称和主要角色内容;第二遍欣赏,提问一些具体情节;第三遍欣赏,提问“听后感”或创编。但从实际情况看,大班孩子的记忆力发展还不完善,欣赏还不能让孩子真正理解作品的内容、感受语言的优美,老师的提问也多遇到障碍。散文有丰富的想象?p贴切的比喻、优秀的语言,蕴涵着作者的某种思想感情倾向,为使幼儿把握散文中跳荡着的思想感情脉络,我经常设计一些问题。为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我的做法就是换一种提问,听多个回答。一般简单的问题,我会请两三名孩子,即使重复也是一次语言训练,信心的增强;稍复杂的问题,我会多请几人,听听他们相同或不同的回答,倾听他们对散文的感受和想法;举手的孩子我会请,不举手的孩子我也会请;能力强的孩子,我会挑些有难度的问题,能力弱的孩子,我会选些简单的问题,这样有目的地安排问题,促生孩子们的积极思维,不会出现一问问题“鸦雀无声”的尴尬情形。
2.换个方式欣赏
活动中我选择以多媒体课件展示的方式展示散文内容,以直观具体的情境吸引孩子,把孩子带入散文所要表达的情境之中,以舒缓的音乐作为背景,把孩子带入散文的意境中,让孩子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感知散文。孩子本身不具备欣赏的能力,必须通过反复感知才能了解散文的情感、情绪而产生共鸣,产生对话,由此接受和喜爱。尤其是欣赏理解散文诗中的句式,本次活动由于孩子们对散文诗本身不理解,导致不能完整地讲述散文句式。当欣赏散文的教学活动结束时,我们往往会引导幼儿理解体验作品,迁移作品经验,进而扩展想象和讲述。但由于在欣赏学习句式环节中孩子们没有得到很好的理解,因此无法创编。不如换一种方式欣赏和学习散文句式,图谱的形式就不错,在教授散文句式的时候,可以根据句式的内容出示相应的图片,让孩子完整叙述。如学习句式“如果下起橙色的雨,酸酸甜甜,是好喝的橙汁吗?快伸出舌头尝一尝吧”时,可以出示相应的颜色、水果等图片,让孩子学习起来更简洁,欣赏起来更形象、直观。当孩子可以完整叙述时,再尝试创编就容易得多。
3.换个心态评价
意大利教育家瑞吉欧有这样一句话:“接过孩子抛过来的球,并抛还给孩子。”《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幼儿教师要“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互动”。这两句话告诉我们,老师要随时注意观察孩子,及时捕捉孩子有价值的问题,然后把问题“还给”孩子,让他们“接过球”,投入新一轮的思考、探索中,从而让老师的“教”更有意义,也让孩子的“学”更有价值。当孩子都是只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或者是不能完整大胆地表述清楚时,这个时候老师要给予孩子足够宽广的回答空间和包容,在孩子回答的基础上进行概括和提炼,使孩子不仅知道教师重视自己所说的内容,而且明白这些内容可以用更好的词句表达,进而诱发他们再次思考创造。对于一些不敢于表达或者表达不得当的孩子,我们更不能操之过急,放弃我们心中已有的答案,倾听孩子们的回答。同时,老师要对孩子的回答或行为进行肯定、赞许或激励。
幼儿散文能引起幼儿情感上的共鸣,其字里行间柔和着浓郁的童趣。总之,散文欣赏能给大班幼儿以美的享受、思想感情的陶冶,激发大班幼儿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求知欲,提高大班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想象力、创造力等。希望这个“摇篮”使孩子们感到温馨亲切,使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发展、成长。
“换一换”让儿童散文教学更具吸引力 篇2
一、课堂片段
集体欣赏完《七彩下雨天》的优美文字后,我不给孩子们回味的余地就抛出第一个问题:“孩子们, 哪种颜色的雨让你觉得最美?”孩子们瞪着大眼睛看着我,一时竟无人举手。此刻我的心凉了一截, 这与我原本设想的孩子们踊跃举手的情景不一样。于是我变换了语调提问:“哪种颜色的雨让你觉得最美呢? 最想说出来呢? ”
幼儿1:我觉得紫色的雨最美。
师:为什么你觉得紫色的雨最美呢?
幼儿1:因为紫色的雨想葡萄。
师:你能完整得用散文诗里的话语来说一说原因吗?
幼儿1:(孩子沉默了一会支支吾吾地说)紫色的雨想葡萄落下来。
师:还有人要来说说你觉得最美的雨吗?
幼2:我觉得蓝色的雨最美。
师:为什么呢?
幼2:因为我喜欢蓝色。
师: 那么你也能像刚刚那个女孩子一样用散文诗里话来说完整吗?
幼2: 嗯……蓝色很美丽。 (孩子因为记不得散文里的原话,就用了自己的一句话来说)
(第二次欣赏后 )
师:七彩雨真美,相信你们听完了之后肯定又会有很多想法了,这次请你们再选择一种你喜欢的颜色的雨,并用散文里的话来告诉我们,试一试好吗?
幼1:我喜欢紫色的雨。
师:那么你如何完整地用散文诗里的话来说呢?
(孩子似乎还不能自信地说出来 ,于是我帮助一起完整地叙述了一遍)
幼2:我也喜欢紫色的雨。
师:怎么完整地说呢?
幼2:如果天空下起紫色的雨,像天空中的葡萄掉下来,甜甜的。
二、教学反思
回看教学现场, 原本充满童趣的散文内容对于孩子们来说,印象不深刻,导致练习叙述时遇到困难。孩子们的回答因老师的提问过于单一、引导不当而变得没有生机,没有激情我反思了本次活动,有了以下结论。
1.换个角度提问
传统的散文欣赏往往是老三遍:第一遍欣赏,提问散文名称和主要角色内容;第二遍欣赏,提问一些具体情节;第三遍欣赏,提问“听后感”或创编。但从实际情况看,大班孩子的记忆力发展还不完善,欣赏还不能让孩子真正理解作品的内容感受语言的优美,老师的提问也多遇到障碍。散文有丰富的想象﹑贴切的比喻、优秀的语言,蕴涵着作者的某种思想感情倾向,为使幼儿把握散文中跳荡着的思想感情脉络,我经常设计一些问题。为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我的做法就是换一种提问,听多个回答。一般简单的问题,我会请两三名孩子,即使重复也是一次语言训练,信心的增强;稍复杂的问题,我会多请几人,听听他们相同或不同的回答,倾听他们对散文的感受和想法;举手的孩子我会请,不举手的孩子我也会请;能力强的孩子,我会挑些有难度的问题,能力弱的孩子,我会选些简单的问题,这样有目的地安排问题,促生孩子们的积极思维不会出现一问问题“鸦雀无声”的尴尬情形。
2.换个方式欣赏
活动中我选择以多媒体课件展示的方式展示散文内容以直观具体的情境吸引孩子, 把孩子带入散文所要表达的情境之中,以舒缓的音乐作为背景,把孩子带入散文的意境中让孩子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感知散文。孩子本身不具备欣赏的能力,必须通过反复感知才能了解散文的情感、情绪而产生共鸣,产生对话,由此接受和喜爱。尤其是欣赏理解散文诗中的句式,本次活动由于孩子们对散文诗本身不理解,导致不能完整地讲述散文句式。当欣赏散文的教学活动结束时,我们往往会引导幼儿理解体验作品,迁移作品经验,进而扩展想象和讲述。但由于在欣赏学习句式环节中孩子们没有得到很好的理解,因此无法创编。不如换一种方式欣赏和学习散文句式图谱的形式就不错,在教授散文句式的时候,可以根据句式的内容出示相应的图片,让孩子完整叙述。如学习句式“如果下起橙色的雨,酸酸甜甜,是好喝的橙汁吗? 快伸出舌头尝一尝吧”时,可以出示相应的颜色、水果等图片,让孩子学习起来更简洁,欣赏起来更形象、直观。当孩子可以完整叙述时,再尝试创编就容易得多。
3.换个心态评价
意大利教育家瑞吉欧有这样一句话:“接过孩子抛过来的球,并抛还给孩子。”《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幼儿教师要“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 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互动”。这两句话告诉我们,老师要随时注意观察孩子,及时捕捉孩子有价值的问题,然后把问题“还给”孩子,让他们“接过球”,投入新一轮的思考、探索中,从而让老师的“教”更有意义,也让孩子的“学”更有价值。当孩子都是只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或者是不能完整大胆地表述清楚时,这个时候老师要给予孩子足够宽广的回答空间和包容,在孩子回答的基础上进行概括和提炼,使孩子不仅知道教师重视自己所说的内容,而且明白这些内容可以用更好的词句表达,进而诱发他们再次思考创造。对于一些不敢于表达或者表达不得当的孩子,我们更不能操之过急,放弃我们心中已有的答案,倾听孩子们的回答。同时,老师要对孩子的回答或行为进行肯定赞许或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