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河路的四季儿童散文

2024-08-23

滨河路的四季儿童散文(共4篇)

滨河路的四季儿童散文 篇1

滨河路的四季儿童散文

我爱我的家乡兰州,更爱家乡的滨河路,因为它在黄河的南北两岸,景色四季分明。

春季,树木吐出新的嫩芽,青的草,绿的叶。迎春花、丁香花、杏花、梨花等都竞相开放、姹紫嫣红。滨河路两边是一片花的海洋。

夏季,绿树成阴,长长的柳条在习习的河风中翩翩起舞。市花玫瑰一簇簇的,有红的、粉的、黄的,开在路边,娇艳无比。河边上一排排的茶座上,宾客满员,人们喝着茶聊着天赏着花。滨河路边成了人们避暑的天地。

秋季,秋雨连绵不断,滨河路上人影稀少。柳树在秋雨中披上泛黄的雨衣。一阵阵秋风吹过,银杏树换上黄秋衫。路边的`花草开始枯黄。秋姑娘给滨河路涂上了浓浓的秋色。

冬季,下雪了,阵阵河风刺骨。滨河路上静静的洁白的雪花铺天盖地,大地一片银装素裹。只有那倔强的松树依然悄悄地秀出一些墨绿的衣角。

啊!滨河路的四季各有特色,美不胜收。有空你来兰州时,一定要来滨河路转转哦!

滨河路的四季儿童散文 篇2

冰心, 原名谢婉莹, 福建长乐人, 著名的现当代女作家、儿童文学作家。作为儿童文学家, 冰心在一生中创作了大量儿童文学作品, 对当时儿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作品以独特选材、立意与表达形式交织成现代美学乐章。冰心在1923年发表《寄小读者》, 奠定了她在儿童文学史上的开拓者地位。此后, 冰心创作了多部儿童散文作品。

冰心认为:儿童散文写作过程中必须考虑读者心理、年龄特征与接受理解能力。在儿童散文中反映社会生活事件或问题, 热爱儿童, 了解儿童, 从生活海洋中, 选取对小读者有滋养的题材, 把精美的作品奉献给儿童。冰心的儿童散文, 不仅影响了大批读者, 也影响了大批刚步入文坛的的青年作家, 为我国儿童文学的繁荣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例如《寄小读者》打破封建礼教禁锢, 讴歌母爱、童真与大自然的同时, 表达了对自由平等的赞美与对弱小者的怜悯与同情。冰心不仅是儿童文学创作园地的辛勤耕耘者, 也是儿童文学作品的忠实读者。在阅读的同时, 冰心将有益于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儿童散文作品, 推荐给孩儿童们, 架起儿童文学作家与小读者沟通的桥梁。

二、儿童散文反映的儿童意识

(一) 对母亲的爱

冰心通过对母爱的描述与呼唤构造爱的童话世界, 表达儿童对母亲的依恋与母爱的渴求。冰心散文中的抒情自我, 多是表达对母亲的依恋感及在母亲身边感受的安全感, 反衬母爱的伟大。冰心通过“克制外来侵袭”的“看法、判断”, 体验无私深沉的母爱。在冰心的文学散文作品中, 常常通过语言表达遭受自然、人生风雨的女儿对母爱的渴望;如孩子般投在母亲怀里、如儿童般得到母亲的爱护。母亲真挚的爱, 渗透与滋润了冰心幼小的心灵, 成为她思想与行为的善良出发点。正因为作家真切体验到纯真、深厚慈母爱的重要意义, 在面对社会种种矛盾、冲突时, 作家才会保持真挚的童心, 把母爱化作改造世界的原动力。

(二) 对自然的爱

在冰心的心里, 自然界具有人的感觉与感知, 这静穆和美的自然赢得了冰心孩子般的“归心低首”或“清淡相照”的爱。童心意识的泛灵性指:“自然万事万物不仅具有生命, 还和人一样有感觉与意识。童心的鲜明特征就是:对世界的新鲜感、好奇心。尤其是当冰心把自己的童心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时, 她获得了真正的愉悦:“五日绝早过苏州。两夜失眠, 烦困已极, 而窗外风景, 浸入我倦乏的心中, 使我悠然如醉。”所有烦恼与疲倦, 在这静美的自然画卷前得到了超脱。人与自然的合一, 表达了童心对自然的纯朴、天然亲近。在文学创作领域, 童年的心理意识潜在地影响作家创作心理, 儿时的恋海情结, 是冰心创作灵感的源泉。冰心以儿童的眼光描写景物, 常带有神奇色彩, 呈现独具的审美效果。儿童的心灵世界正处于各种感官相通的时期, 常把听觉、视觉、嗅觉、味觉和触觉沟通起来。冰心怀着真挚的童心, 在其文学散文作品中不经意间就流露出通感的艺术手法。

(三) 对童真的爱

冰心作品中的“真”天性使然, 如赤子般真纯, 与儿童有天然的亲和力。冰心以成年人的“童年性”反顾儿童世界, 以自己对童心的深切体悟描写儿童生活, 展现儿童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 捕捉儿童的童真, 塑造个鲜明生动的儿童形象。对儿童形象的描写是作者的童心意识形象、直观的表现。冰心还尝试用童真的纯洁解救成年人的苦痛、净化现实的污浊。冰心的创作立足于个性本色与自身的生活体验, 选择切合自身特长的题材、体式奉予读者。童心思维的“借用”, 使冰心的文学散文超出成人思维局限, 呈现童心般的真美特征。以儿童无邪的眼光重新审视被世俗蒙蔽的世界。冰心以本性的至纯至善建构的“童真之美”。

三、冰心儿童散文创作的艺术特色

(一) 语言美

1. 诗性美。

冰心儿童散文中, 语言的诗性美体现其作品中温柔的语调, 包含情思的语言。《繁星》、《春水》中的的语言中处处流露温情的诗意, 寥寥数语就描画出优美和谐, 温馨、雅静的家庭氛围, 令人心旷神怡。

2. 典雅美。

清新美丽的语句在冰心儿童散文创作中随处可见。冰心语言典雅风格除运用文言文句式外, 还表现在“冰心体”的运用上, 即主张白话文言化、中文西文化等。通俗易懂又清新典雅的语句能够抓住儿童的心, 使其得到美的享受, 构成其作品语言清新典雅的美。

3. 音乐美。

语言节奏美使小朋友读起来朗朗上口, 运用多种形式的排比, 突出散文句子的节奏与音律。冰心的儿童散文语言极富音乐性, 讲究音节整齐匀称与声调平仄相间, 大量运用排比句式, 增加散文的气势与意境。

(二) 叙述美

1. 叙述中的直接告白。

冰心儿童文学作品中的直接告白源于内心倾诉的愿望, 源于她对儿童成长的关怀。告白不是平铺直叙的叙述, 而是适时适度地融入到叙述中。在叙述中自然而然的告白, 既不矫揉造作, 有情景铺垫情真意切冰心以真情叙述袒露内心, 以孩童般天真淳朴的心契合生活本真状态。在叙述告白中, 冰心参杂了回忆与追念式的抒情。。例如《寄小读者》以眼前景事的平实叙述, 突入告白与追忆。

2. 采用儿童叙述视角。

视角是作者审视世界的眼光与角度, 体现叙事者与故事间的关系。儿童视角借助于儿童眼光或口吻讲述故事, 故事的呈现过程具有鲜明的儿童思维的特征。儿童视角作为一种视角类型, 以儿童的眼光观察世界、以儿童的思维理解世界。叙述强调姿态、结构及心理意识因素, 且受制于作者的儿童叙事角度。在冰心的儿童文学作品《分》中, 婴儿对于自己的降生认为是一个巨灵之掌, 把婴儿从幽闷痛楚的密网中打破了出来, 当自己睁开眼时, 看到自己的腿仍在那巨灵择相对应。换言之, 使用什么样的人称报道新闻, 就具有什么样的报道角度。因此, 以参与者的身份进行报道, 是微博新闻的主要角度, 使得报道更具亲和力, 更强互动性。传统的客观报道角度已经不能满足微博新闻的报道。

(3) 文风:记者个人特色的体现

新闻文风包括媒体风格和作者风格和文本风格, 在微博新闻中, 作者风格和文本风格更加契合, 体现出个人化的写作风格, 因此, 新闻写作更随意, 更生活化。

(3) 受众:“自媒体”与“点-点互动”

一方面, 受众可以主动参与到微博新闻的创作当中, 成为新闻的作者或发布者, 因此才有“自媒体”的说法;另一方面, 微博新闻也让受众和作者的距离更近了, 互动更强、更及时, 作者可以单独给个别留言的受众进行微博信息回复, 因此传播对象也更精确。

(4) 叙事客体——碎片化的新闻事实

(1) 叙事文本的特征

新闻素材是固定的, 包括客体和过程两个部分。客体是人物、地点、时间等基本要素, 在微博新闻中, 往往保留了这些基本要素, 而过程则尽量精简或省略。

这条微博是在“新华视点”在2010年4月28日发表的一条天气新闻“气象预报显示, 世博会开幕期间, 上海天气对开幕仪式举行比较有利。上海市气象局经仔细研究决定, 不准备组织大规模人工消云减雨措施。”加上标点共62个字。在这条微博中, 充分突出了结果, 弱化了过程: (1) 少量的新闻要点:天气情况有利;不组织人工消云减雨措施; (2) 模糊代替具体:没有说明世博会开幕期间, 天气状况的具体预测, 而是由四个字“比较有利”来代替; (3) 突出结果, 弱化过程:用“经仔细研究决定”七个字来省略对原因的阐释, 直接呈上结果“不准备组织大规模的人工消云减雨措施”。

(2) 切片事实——被边缘化的新闻事实

在140个字以内, 微博新闻展现的只是切片的事实, 真正的新闻事实却被边缘化了。越来越多的微博新闻往往只是事实片段的呈现和观点的陈述, 新闻叙事功能不断弱化, 在切片的事实当中, 已经看不到新闻本来的面目。

(3) 私语化、个人化的叙事特征

个人化和私语化的叙事特征是博客、个人主页等半公开半私密的文本的特征, 而微博新闻的语言也显然受到了这些因素的影响。传统媒介发布的新闻信息往往代表了媒体的立场, 而微博发布的新闻信息却体现出个人观点、思想和情感的表达。

综上所述, 微博新闻叙事一改传统新闻叙事的构成和表现方式, 突出了信息的即时性和服务性。一方面, 微博新闻叙事顺应了当前的阅读诉求, 而同时一定程度上也弱化了新闻报道本身的特质和逻辑支撑。微博新闻叙事中, 新闻事实的“碎片化”把真正的新闻边缘化了。“碎片化”的未来是否是一片光明、这种趋势的前景是否带来新闻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还需要业界从业人员和学者的共同努力。

注释:

[1]谢晖:《新闻文本学》, P169页,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7年第一版。

摘要:儿童散文是适合儿童阅读的、具有独特艺术性与丰富思想价值的文学作品。儿童散文是适合于儿童接受, 并为其所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本文分析冰心的儿童散文反映的儿童意识、创作艺术特色及叙事模式, 多角度的分析了冰心儿童散文的创作特色。

关键词:冰心,儿童散文,创作特色

参考文献

[1]于虹:儿童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2]马雁红:冰心儿童文学散文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J],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

[3]汪卫东:重读冰心[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08

[4]冰心:儿童文学全集[M], 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5

校园滨河景观的设计语言构建研究 篇3

1.1 语言学的方法转译:从语言到设计语言

“语言”在《辞海》中被定义为:“语言是人类最主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思维和表达思想的手段, 也是人类最基本信息的载体。” (1979年) 语言的三方面功能包括:“一是作为人与人交流感情和传输信息的中介;二是作为认知世界和描写世界的工具;三是作为文化信息的载体和储存文化的容器。”[1]“语言不仅仅是思想和感情的反应, 它还对思想和感强产生种种影响。”[2]可见语言并既是一种交流载体, 更是一种能够融合文化、历史、社会多元的符号系统。

引用语言学的基本理论框架作为指导, 构建设计学领域的方法论的研究, 已成为一种总结与探究设计语言的主要方法之一。在建筑界已屡见不鲜, 而对于语言学在景观设计语言中的转译, 最早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景观设计学教授安妮·维斯顿·斯伯恩在其著作《景观的语言》 (1998年) 中提出“景观是一门语言”的观点, 开启了人们通过语言学方法研究景观语言的方法之门。书中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安妮教授从景观的组成要素开始, 探讨景观的语言内容, 语法组织, 以及景观文脉的形成;第三部分中安妮教授分别从语用学、诗学和辩证法的角度, 论述了如何表达景观的塑造, 如何在景观中创造“诗意”, 如何如理在景观设计中的冲突性因素。

1.2 山水文化的内在传承:从中国传统山水文化到校园滨河景观

1.2.1 对中国山水画的叙事铺陈方式。

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叙事铺陈是通过时间与空间的描摹与精炼而展开的。中国传统山水画在叙事铺陈过程中, 强调人的内在情感与环境客观景物的潜在联系, 其散点透视法正是这一表达方式的核心体现。“散点是主观思维连续性、主体视角多元化的表征”即所谓为“步步看、面面观、专一看、推远看、拉近看、取移视、合六远”的中国山水画表现方法与观察方法的“七观法”[3]。实际上作为线性景观空间的校园滨河景观亦可引用这种叙事铺陈关系作为空间构成的依据。即运用动态的思维方式, 将有限的空间向无限的情景之中延展, 有助于将文化性因素积极地融入到校园滨河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去。如在经典画论《林泉高致集》中, 郭熙对于山水画中将时间与空间的关系通过景观场景概括为“春山淡冶而如笑, 夏山苍翠而如滴, 秋山明净而如妆, 冬山惨淡而如睡”, 这恰也是景观设计中季相因素, 即时间因素的最佳体现。

中国山水画中除了时空的叙事铺陈方式之外, 还通过画面中的故事情节、文化内涵等展开叙事铺陈也是山水画的惯用手法之一。如北宋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南宋马远的《踏歌图》并非采用单一的空间构成方式, 而是融合画面中环环相扣的叙事性故事情节, 对空间的节奏进行铺陈。在校园滨河景观中亦可以借鉴此方式, 融合校园文脉、特定校园历史故事情节、校园文化活动等作为叙事铺陈的主题展开设计。

1.2.2 对中国山水文学的文化情怀的引用。

“中国山水文学的本质意义是乐生精神, 即以生为乐, 乐对人生。”[4]对山水的吟咏实际上是对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自然观等的主观表达。在校园滨河景观设计中, 将中国山水文学中的文化情怀引入设计理念的产生过程, 即是将山水文学中的文化因子加以提炼, 转化为校园滨河景观设计前提基础———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的设计理念与审美价值观。借助文学中的比兴寄托手法, 结合中国传统造园中的君子比德思想, 山水比德思想。将山水文学中的文化主题作为校园滨河景观立“意”的来源, “境”的背景展开, 实现景观设计中由“物境”到“意境”的提升, 使人怡情于山水之间, 借山水之形抒人生之怀。因此对山水文化内在把握对校园滨河景观设计语言构建的探讨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2 校园滨河景观形式语言的构建

作为一种线性开敞景观空间类型校园滨河景观中的各主要自然物质形态要素, 按照一定的规律和连接方法建立校园滨河景观的形式语言。

2.1 水体与地形

从地理学的角度, 自然界滨河中的水体与地形通常是互为因果的作用。通过水体流动过程中产生的冲蚀、搬运、堆积这主要的三种作用力关系, 使得滨河地形形成沼、滩、渚、洲、岛等地形地貌, 即水体塑造地形;这一系列地形地貌又造成了自然界中的滨河九曲十八弯的水文特征, 即地形限定水体。校园滨河由于受到校园面积的限制, 往往并不能展现河流水体与地形的全貌, 只是截取滨河中某段作为设计基础。宋人郭熙在《林泉高致》中写道“山以水为血脉……故山得水而活;水以山为面……故水得山而媚“, 水体与地形二者的形态是构成景观视觉廊道的两个基本因素, 也是校园滨河景观形式语言构成关系中最重要的两个组成部分。

在校园滨河景观中, 注重从自然生态出发, 运用虚实阴阳互补相生的空间表现表达虚实关系, 是对线型开敞空间中各语素之间关系的艺术化概括, 此中虚与实在景观构图中的组合并非创造单一的点、线、面构成关系, 而是意在从内心情感层面构筑具有深远神韵的意境空间, 激发景观使用者精神层面的空间体验。

2.2 地形与植物

植物与地形的形式语言构成, 实际上是对时空关系的表达, 滨河的地形涉及对空间的设计, 植物的季相变化是对时间的最佳表达, 植物可以通过自身的形态和造型营造空间, 也可结合滨河地形关系或构成新的空间或调整现有空间关系。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设计条件和基础作为水际线的层次拓展、天际线的关系构成。

2.3 植物与动物

校园滨河中生物群落是以陆生植物群落 (湿生、旱生两类) 、水生植物群落、水际植物群落、滨河生态环境为生存基础的水生鸟禽类和昆虫类, 它们彼此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不仅造就了和谐的生境, 同时在景观设计过程中, 以上景观元素彼此之间形成的组合构成了校园滨河景观动态变化的主要形式语言的语素内容。

2.4 校园滨河与周边建筑

根据认知心理学格式塔理论, 使用者趋向于将所观察的景物物象从视觉场中分离出来, 并将分离出的物象构成一个有强烈关联性的整体。当使用者处于校园滨河景观之中, 其倾向于把校园滨河及所属周边自然景观看做一个整体, 而位于校园滨河景观周边的具有强烈人工特质的建筑物则很容易被分离出来。其实处理校园滨河与周边建筑的关系很大程度上是处理校园滨河景观空间与周边建筑界面之间的比例尺度关系、整体空间节奏关系, 以及当景观空间中高程发生变化时产生的使用者观景视点的变化关系, 和使用者通过“静观与动观”方式与校园滨河、周边建筑产生的心理、生理感受等问题。

3 小结

对于校园滨河景观设计来讲, 设计语言不单纯是景观设计原则与方法的转述, 它更是一种具有清晰的易读性, 能够激发身临其境之人的情感呼应的渠道。对校园滨河景观设计语言的构建, 即意在通过从对于设计语言研究的普遍性中, 寻找到校园滨河景观设计的个性语言表达方法。

参考文献

[1]汪大昌.普通语言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滨河路的四季儿童散文 篇4

针对城市热岛问题以及河流对热环境的改善作用等方面的研究, 相关专家已做了大量工作。东南大学陈恩水等认为住区建筑布局的不同对住区热环境具有影响作用,且建筑高度与建筑之间间距的比值越小,建筑体与地面接收到的太阳辐射也就越大,使得温度升高[2]。陈宏等发现住区室外温度与住区的建筑布局有着紧密的联系,住区下风向的温度较高,热环境较差[3]。Yang等研究发现建筑布局方式、建筑密度以及绿地率等是影响白天住区热环境的主要因素[4]。赵炎等提出了热环境适应性的住区建筑布局优化方案[5]。Chen等为营造热环境适应性的街区规划提供规划设计策略[6]。清华大学林波荣等模拟得到了住区内部不同区域的热环境情况,并对其进行评价[7]。张志勤研究发现喷泉具有降低周围空气温度、增加湿度的作用,可以优化周围的热环境[8]。李书严等研究发现水体能够优化室外热环境,且当水体采用多点、分块布置与较大区域时,对热环境的改善作用越明显[9]。哈尔滨工业大学刘京等运用CFD方法模拟研究了松花江周边街区的热环境情况,研究发现随着离河岸距离增加,河流周边建筑区内空气温度呈递增趋势,其影响程度和河流形态、主导风向及建筑密度相关[10]。

总的来说,优化建筑布局可以改善室外热环境情况,但是目前的研究较多偏向于非滨水区域的建筑布局与降低城市热岛的关系;较少地考虑滨水区域,如何利用河流微环境气候效应进行建筑布局,从而改进滨水住区的热环境效果。在水体热环境效应研究方面,大多研究水体热环境的影响能力,较少地研究如何通过滨河住区建筑布局设计,将水体的热环境优化效应最大化地影响到住区内部。针对城市河流与建筑布局对滨河住区热环境的重要影响以及现有研究的不足,本研究以探讨热环境优化的滨河住区建筑布局策略为目的,运用CFD计算机模拟方法研究滨河住区建筑布局与室外热环境效应之间的关系,在相关模拟条件设置时,参考了刘京教授等的相关研究模拟条件设置经验。为合理利用城市河流微气候环境改善住区室外热环境,进行住区建筑布局规划提供理论依据,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滨河住区热环境模拟

为了研究河流对滨河住区热环境的影响,本研究探讨了不同建筑布局情景下,河流对住区热环境效果的影响。研究以深圳为主要案例,首先通过分析深圳68 条河流与60 个滨河住区的实际情况,总结了南方地区滨河住区的一般布局模式,并在基本的一般性布局模式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相应的布局变化方式。

1.1 滨河住区建筑布局的一般方式

本研究根据深圳滨河住区特点,总结出了行列式、围合式、点群式三种基本建筑布局。其中,行列式布局又分为正排式、山墙左右交错式和山墙前后交错式;围合式布局分为闭合围合式和开敞围合式;点群式布局分为正排列点群式和错排列点群式。表1 总结上述七种滨河住区建筑布局的基本模式,本研究将这七种基本布局模式归为A模式。此外,研究还探讨了建筑与河流呈0°、45°、90°、以及135°夹角时的住区热环境状况,本研究将这类布局变化归结为B模式。研究同时还探讨了开敞空间设置和建筑高度变化的住区布局的热环境变化状况,并将此类模式归结为C模式。针对建筑与河流夹角、开敞空间、以及建筑高度的变化状况,研究以正排行列式为例,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将与河流夹角变化的模式归为B类模式,将其它布局变化归结为C类模式。表2显示了B类模式的各种布局方式;表3 总结了C类模式的各种布局方式。

通过对深圳河流以及滨河住区的现状研究,确定三类布局的容积率范围为2.5~3.0,住区用地范围为5.0~6.0公顷,用地长宽值在200~300m之间。单体建筑的尺寸以常用的住宅尺寸作为依据,其中包含两单元拼接的板式建筑和点式建筑,间距设置以满足日照和消防间距进行设置。由于河面宽度较大时,河流对住区热环境的改善较为明显,基于河流现状分析的情况,选取最大河面宽度130m为研究条件,滨河住区第一排建筑距河岸堤70m。

1.2 热环境模拟

研究针对以上各种建筑布局的模拟条件设置基本一致。气候条件以深圳夏季的主导方向、平均温度、湿度和风速值为依据。在模型计算中,假设外界风是由河流中心吹向滨河住区;针对风向与住区建筑呈夹角的情况,通过讨论建筑与河流的夹角情况来分析(表2)。研究采用CFD计算流体力学方法进行模拟,首先应用ICEM软件对A、B、C三大类建筑布局模式的热环境模拟建立模型及划分计算网格,再将建立的模型与计算网格输入到Fluent中模拟计算[10]。图1(a)示意了模拟时的计算域及网格划分情况,由于每种建筑布局方案的地块大小存在一定的差异,为了减小计算域大小对研究结果的影响,对各种建筑布局方案的计算域统一设置为宽1000m,长1500m,高300m。模拟计算气候条件为实测的深圳市2014 年7 月15 日13:00~14:00 的平均风速2.5m/s,实测平均温度为28.9℃,实测平均相对湿度为60%,风向假设为由河面吹响住区。通过在Fluent软件中输入深圳市2014 年7 月15 日14:00 的太阳的入射角(-0.0096228,-0.3570631,0.9340307),设置太阳辐射强度参数。本文研究中,水体为研究区域的唯一散湿源,其表面含湿量可假定为饱和含湿量,其数值大小与水体表面温度密切相关。相关研究表明在无大型热源并在一定沿程范围内河流的温度变化很小[11],因此根据实测的水体平均温度将水面温度设置为24.3℃。由于水面与大气的含湿量不同,水体表面与大气之间的蒸发量采用Bulk系数法进行计算:

式中 ρa为空气的密度,kg/m3;Ct为Bulk经验系数,其数值大小与风速相关[12];u* 为风速,m/s;θs为水面温度,℃;θa为空气温度,℃;qs为水表面接近饱和的含湿量,kg/kg;qv为水面上方空气的含湿量,kg/kg。

在水体纵向水深较大的情况下,太阳辐射及水体表面传热对河床底部的温度影响较小,水体与河道地面的传热量较少,因此本文忽略河床底部传热,将其视为绝热条件。

Fluent中的用户输入界面采用水蒸气质量分数作为水蒸气扩散的指标,其与含湿量之间的关系式如下[13]:

式中m为空气中的水蒸气质量分数,无量纲;d为空气中的含湿量kg/kg。

图 1a 正排列行列式建筑布局计算域及网格划分示意图

图 1b 正排列行列式温度环境云图

图 1c 正排列行列式相对湿度环境云图

图 1d 正排列行列式风环境云图

综上,在空气温度为28.9℃、相对湿度为60%,标准深圳大气压1002.2 h Pa的情况下,计算得出相对应的水蒸气质量分数为0.014042。模拟得到的1.5m高度处的温度、相对湿度和风速值的分布图形,如图1(b)至图1(d)所示意。

本研究通过滨河住区热环境模拟模型,分析了A、B、C三大类、十三个滨河住区建筑布局模式的热环境状况。在计算过程中,监测了收敛曲线的回归性,使得针对每种建筑布局模式的计算过程均达到较好的收敛效果,确保模拟计算的准确性。

2 结果分析

通过对1.1节的建筑布局进行热环境模拟,得到温度、湿度与风速的模拟图。将整个住区从左下角开始划分1m网格线,并将网格导入温度、湿度、风速的计算结果中,在Fluent计算环境内获取每1m网格点的数值,进而计算出住区内的平均温度、平均湿度和平均风速值。由于标准有效温度(SET*)基本不受人的主观因素的影响,因此,本研究通过计算SET*值来获取并评价不同滨河住区建筑布局下的热舒适感受。由于深圳夏季的热舒适性较差,研究以2014年7月15日实测的深圳某河流区域13:00-14:00的气候(平均辐射温度52.7℃,风速测得为2.5m/s,湿度60%)为模拟的边界条件,并以服装热阻为上衣0.15clo,下衣为0.06 clo,活动量为1.9met作为SET*计算的依据。根据陈卓伦的研究,舒适的SET*温度为25℃左右,当SET*小于20℃或大于30℃时,人的热舒适感均会下降[14]。以SET*舒适温度为依据,以深圳市夏季典型天的气候状况为模拟条件,探讨不同滨河住区建筑布局的热环境效应,明确能够较好利用河流温湿环境的滨河住区建筑布局方式。

2.1 A模式建筑布局热环境分析

2.1.1 行列式布局热环境分析

对A模式行列式布局的住区热环境进行分析,可得出三种布局形式的住区平均温度、平均相对湿度、平均风速和平均SET*值(表4~6)。从SET*值来看,山墙前后交错布局的热环境舒适性比其他两种布局要好。这是由于这种布局的SET*温度最小,最接近舒适的25℃(虽然这一温度比25℃还是要高许多)。相比于山墙左右交错布局而言,正排列行列式布局的SET*温度低0.1℃,虽然好一点,但差别很小。从平均温度、平均相对湿度和平均风速来看,山墙前后交错的布局也好于其他两种形式。这是由于其平均温度低,而风速和相对湿度都高一点,从夏季来看能够更好地带走热量。

2.1.2 围合式布局热环境分析

从表5 可以看到,对于A模式围合式布局的住区,开敞式围合布局的SET* 平均值比闭合式围合布局的SET*平均值小了近2℃。说明开敞式围合布局住区的环境热舒适性高于闭合式围合布局。从住区平均温度、平均湿度和平均风速的数值来看,开敞式围合布局的温度较低,湿度和平均风速较高,也符合夏季热环境舒适的要求。

2.1.3 点群式布局热环境分析

从表6对A模式点群布局的住区热环境分析可以看出,正排列式点群布局的SET*值比错排列式点群布局的SET*值小近1℃。说明正排列式点群布局的热环境舒适性好于错排列式点群布局。从平均温度、平均相对湿度、和平均风速的数值来看,同样可以发现正排列式点群布局的温度低、相对湿度和平均风速较高的特点。这与行列式和围合式布局的分析结果是一致的,表明了夏季室外热环境舒适的温度、相对湿度和风速之间的一种趋势关系。即:温度越低越接近30℃以下越好。相对湿度在低于60%以下,风速在3m/s以下,两者越高越好。

2.2 B模式建筑布局热环境分析

对B模式行列式布局与河流角度的热环境分析结果见表7 所示。同样根据SET* 的数值来看,当建筑与河流呈90°夹角时,住区的SET* 值最低。说明此种情况下的室外热环境舒适性较好。然而,当建筑与河流呈45°夹角时,SET* 值也比其他布局情况低,而仅比90°夹角的布局高0.5℃,说明这种角度布局情况下的热环境舒适性也较好。从平均温度、平均相对湿度、平均风速的数值来看,也同样能得到与A模式布局情况相同的结果。也佐证了以SET* 值来表述热环境舒适的可靠性。虽然从室外热舒适来看,建筑与河流呈90°夹角时,环境舒适性比其他角度好,但这样的角度将导致建筑与风呈水平向关系,从而使得建筑室内难以进风,无法形成室内穿堂风,导致室内热环境较差的效果。因此,从建筑与河流的夹角分析来看,45°夹角最优。这一夹角虽然比90°夹角的室外热环境的SET* 值略高,但其对室内热环境的影响较小,综合考虑,应选45°夹角的建筑与河流布局方式。

2.3 C模式建筑布局热环境分析

2.3.1 等高建筑布局与前低后高布局分析

针对C模式开敞空间和建筑高度变化的布局的热环境分析结果见表8、9 所示。由于前高后低的建筑布局模式不利于河流冷湿空气的进入,因此,在研究中不考虑这种布局模式。从表8 来看,等高建筑布局温度环境和风环境较差,前低后高布局的SET* 值比等高建筑布局的SET* 值略高,说明前低后高的建筑布局更利于形成较舒适的室外热环境。这可能是由于前低后高建筑布局的前排建筑对进入住区的河流冷湿空气阻挡较小的缘故。从表8 中的平均温度、平均相对湿度、和平均风,也反映了同样的结果。

2.3.2 开敞空间设置建筑布局分析

从表9 可以看出设置开敞空间比不设置开敞空间的室外热环境舒适性要好;而前置式开敞空间比后置式开敞空间的室外热环境更舒适。这是由于这种模式的SET*值最小。但从平均相对湿度值来看,前置式开敞空间布局的平均相对湿度低于无开敞空间的。这与前面布局的分析结果略有不同。这种不同说明无开敞空间布局的住区相对湿度较大于有开敞空间布局的情况,但这种情况当风速较低时,依旧无法形成好的舒适环境。从SET* 反映的三个热环境参数值的综合情况来看,开敞空间前置的布局对热环境舒适最有利。当然,如果相对湿度能在50% 左右的范围内偏大一点值的话,这种布局的热环境舒适性将更好。

3 结论

由于河流对周边环境具有微气候调节作用。研究探讨了在深圳气候条件下,滨河住区布局与室外热环境舒适的关系。得出如下结论:

(1)从行列式、围合式和点群式三种常见的住区建筑布局来看,山墙前后交错行列式、开敞围合式、和正排点裙式的室外热环境舒适性比其它行列式、围合式、和点群式要好。从三种布局的横向比较来看,围合式和点群式比行列式要好。因为,围合式和点群式的SET* 值总体比行列式低2℃ ~3℃。

(2)从建筑与河流的角度关系来看,以行列式布局为例,当建筑与河流的角度呈45°以上90°以下变化时,室外热环境较好。且角度越大热环境舒适性越高,但高得程度不大,SET* 值在0.5℃范围内。而且,考虑室内穿堂风效果,建筑不宜与河流呈过大的角度。因此,从建筑与河流的夹角布局关系来看,45°左右较好。建筑与河流越呈平行关系越不好。

(3)从建筑高度的布置来看,一般不应考虑前高后低的建筑布局,这样阻碍了来自河流的空气进入到住区内,不利于良好热环境形成。建筑高度由低到高变化的住区布局的热环境舒适性好于建筑高度不变的住区布局。

(4)综合分析以上滨河住区建筑布局与热环境舒适性的结果可以发现,当住区布局有利于河流空气流入住区时,其热环境效果越好。且流入的范围较大、覆盖面较广时,热环境舒适性越好。一般来讲,好的滨河住区布局可以将其室外热环境的SET* 值提高1~3℃。由此可以发现,当滨河住区布局有利于形成冷湿廊道时,有利于改善其室外热环境。如山墙前后错排行列式布局、开敞围合式布局、以及建筑与河流呈一定夹角、建筑前高后低等布局,均是有利于冷湿廊道的形成。

(5)虽然河流对滨河住区的热环境有良好的调节作用。但建筑和地面吸收太阳辐射的不同也会导致不同的热环境效果。这与住区建筑的朝向有着密切关系。本研究重点分析基于河流效果的滨河住区布局问题。没有讨论河流走向与住区布局的关系。因此,无法分析建筑布局的朝向问题导致的墙体和地面的热辐射作用。总体来看,当建筑之间有一定遮挡效果,且东西墙面较少时,建筑吸收太阳辐射热较少,如果能同时辅以河流调节作用,将会达到更好的热环境舒适性。当然,这方面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开展。

图、表来源

本文图表均为作者绘制。

摘要:城市河流对住区热环境具有显著的改善作用。以深圳气候条件为参考,探讨河流与建筑布局对滨河住区热环境的影响,对改进滨河住区布局,提高住区热环境舒适性有重要作用。研究运用CFD模拟技术方法,分析在不同建筑布局模式下,基于河流影响的住区温度、相对湿度和风速的变化情况;以标准有效温度SET*为评价标准,探讨滨河住区建筑布局与热舒适的关系;基于河流产生的良好微环境气候效应,对住区建筑布局提出优化方法,为营造生态、舒适的滨河住区环境起到重要作用。研究表明,减小建筑面向盛行风的垂直投影面积、创造利于河流风向的通风降温廊道、以及营造相应的住区开敞空间等,是改善滨河住区热环境舒适性的主要建筑布局方法。

上一篇:关于坚持下去的正能量句子下一篇:关于“做合格党员的具体标准”大讨论学习心得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