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智儿童教学总结

2024-06-15

弱智儿童教学总结(共9篇)

弱智儿童教学总结 篇1

如何对弱智儿童教学乘法应用题

宁化特殊教育学校

伍兰花

弱智儿童的身心发育不健全、思维直观、迟钝、刻板、理解能力差,导致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概念的形成过程缓慢,缺少概括力,理解概念和形成概念都比较困难,使用概念时也比较紊乱。乘法意义是小学数学最基本的概念之一,是理解应用乘法口诀的关键,又是正确分析乘法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基础。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乘法较少,加之它又比加、减法更抽象,固而难于理解。因此,乘法意义既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而针对弱智儿童学习上的困难,在教学乘法意义时,就必须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用形象生动的图画、准确规范的语言进行教学。我在教学全日制培智学校第五册数学课本中的乘法初步认识部分时,为使学生易于理解乘法的基本含义及相关概念,我以“我的文具”为主题对现行的教材加以改进,用一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学习文具用品作为例题,贴近他们的实际,并以鲜明易懂的直观图和准确规范的语言分四个层次揭示了乘法意义的内涵。

第一层次中,需要教学的是相同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这两个概念,并首次出现了“几个几”的乘法语言。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在上新课时,我首先设疑激趣,利用“小朋友买铅笔,每支2角钱,买3支一共多少钱?”的问题使学生列出加法算式:2 + 2 + 2。然后让学生知道除用加法计算外,还可以用别的更简便的方法计算,让学生带着好奇心进入到新知的学习中。在讲解中为了学生便于理解,我采用了作业本作为例题,引导学生列出加法算式后,向他们讲解了相同加数及相同加数的个数两个概念,并让他们用“几个几”表述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例题后我又加入了计算“橡皮”为巩固题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教育学生爱护文具。在课堂上,我还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要求他们用学具自己动手摆一摆,列出加法算式并说出相同加数及相同加数的个数;并加入大量自编的练习以巩固学生对新知的掌握。在这节课中,我不仅完成了自己的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与掌握了相同加数及相同加数的个数这两个概念,还使学生在数学课堂中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并对自己一些常用的文具用品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本节课我改变了原有的教学模式,把一节数学课变成了“主题综合课”,使弱智儿童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也学到了书本以外的知识。

第二层次的教学是要让学生真正的接触到乘法,使学生在了解乘法作用后懂得将一道乘法算式改写为一道乘法算式,并在此基础上理解乘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首先我让学生明确乘法用来计算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比加法计算较简便。然后在教学改写乘法算式时,我自编了一个顺口溜:“一看(相同加数)、二数(相同加数的个数)、三写(乘号),让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最后让学生比较加法算式与乘法算式,在理解了相同加数及相同加数的个数两个概念的基础上了解乘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第三层次是使学生认识乘法算式及各部分的名称。在教学这一内容时,我着重强调了被乘数、乘数与乘号的位置关系,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让学生便于理解与记忆。第四层次的教学中,我用了一幅色彩鲜艳的图画吸引学生的注意,并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题目的含义,除此之外我以规范的语言有层次地引导学生把“几个几”、“相同加数”与被乘数、乘数相互沟通,建立起联系,从而使学生逐步完成对乘法意义的整体认识。

总之,在对学生教学乘法的意义时,应多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通过形象的直观图,同时伴以规范的语言表述,引导他们逐步把握乘法意义的内涵。这样不仅深化了学生对乘法意义的认识,使他们学会了用规范的语言表述乘法意义,从而也促进了学生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弱智儿童数学教学探微 篇2

所谓操作学习,就是利用教学媒体等辅助教学工具,通过学生具体的操作和观察、分析,最终形成一种关于数学事实结论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兴趣得到了相应的培养和提高。学生通过亲历教学实践的过程,有利于学生掌握一定的探求知识的方法,使学生从无知到求知再到获得真知的过程成为一个有趣的、生动的、形象的经历,从而有效地促进了弱智学生数学素质的提高。

操作学习的优势首先在于把抽象的思维过程形象化,符合弱智学生的智力基础,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弥补其与正常学生的差距。从具体形象到抽象概括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在这一点上,弱智儿童也是如此,只是他们在这个过程中的思维能力相对较慢。强化操作学习可以使弱智儿童达到一定程度的数学能力。如,“图形的初步认识”,其教学目标是根据实物来抽象出几何图形。弱智学生对于抽象的概念不能顺利达到理解和认知的程度,所以就可以借助于实物,让学生在观察、体验和分析、归纳中形成对图形的认知和理解。当我拿着一堆几何图形进入课堂时,学生们都很兴奋地凑上讲台,纷纷挑选自己喜欢的图形观察。我就利用这个机会分别向他们提出一些问题,从而让他们由对图形的表象认识到图形特点的抽象化理解。而且这样的教学要在课堂上持续一段时间,才能把这种操作行为转化为一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因此,强化操作性学习对于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符合弱智学生的智力发展过程,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有效提高学生数学能力的手段。

其次,操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教育者都很认同一句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这一点上,弱智儿童和正常的孩子并无区别,兴趣可以把任何一个孩子带入一种快乐的学习氛围中,并最有效的使之成为知识的拥有者和征服者。这种兴趣离不开学生的主动参与,只有参与其中才能深受吸引,才会把操作当成是一种强烈的乐趣,从而收获参与的成果。

例如:在教学“比较数的大小”时,我利用数字标牌,把写有不同大小数字的标牌发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找到合适的位置,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进行排列,或者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每个学生都成了参与者和执行者,如此多次的操作训练,最终让学生理解了数的大小的差别。最重要的是,在这样的参与操作过程中,学生对原本抽象的数的理解,形成的一种表象的认识,并获得了丰富的体验和乐趣,对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起到了较好的效果,从而积累了学生的数学能力。

操作学习也是学生积累探究知识能力的有效手段。就以教学利用乘法口诀解决问题案例来说,我把十块糖果排列成两行后,让学生横向观察后,写出乘法运算的算式。学生通过观察得出两行糖果,每行五个,算式是:2x5;我又启发学生看一下还有没有别的方式可以算出糖果的数量。于是,很多学生开始思考起来,有的是聚在一起相互议论,最终有同学找到了另一种计算方法:5x2。也许这对于一些智力正常的孩子来说不过是一个简单的问题罢了,但是这对于一些弱智的孩子来说,已经是一个大的突破和思维的飞跃了。加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操作能力,并让学生在经历知识的过程中发现规律,总结特点,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符合弱智学生对知识的认知特点,在教学中起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是当前素质教育前提下,引领教师教育行为的航标和灯塔。

我想,弱智的孩子和普通孩子一样,只要老师能够多给他们一些鼓励和耐心,他们也可以在干涸的土壤里开出芬芳的小花来。

弱智儿童教学总结 篇3

郭瑞芳

我今年担任律动活动课的教学,我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我发现在弱智儿童当中存在着不同的差异,使我对律动课有了新的看法!

一、弱智儿童律动课求异心理的特点。

1、求异的倾向性。

在我担任律动课的的教学时,每当看到培智学生的种种行为表现时我总会很失望:你看他们有的特别兴奋好动,注意力不集中,在课堂上爱做小动作,常随意打断教师讲的课,下课后无理打闹或高声叫喊,有的甚至破坏公共财物。有的则表现为特别老实,行动迟缓,喜静,不爱活动,整天懒洋洋的,常常没精打采,对教师的讲授全无反应或反应迟缓。在身体方面:除某些外貌特征或发育异常外,其主要表现是动作的协调性差,不能直线行走,上体育课时很难学会某一动作。上手工课做精细手工操作时,动作往往笨拙、不协调。这些孩子由于脑神经受损,活动中出现许多问题,如动作笨拙、四肢不灵活、协调动作很差,在做手臂和腿部同时动作时,问题就更明显了.所以总认为他们没有什么律动能力,更别说表现律动了。

开始一段时间律动教学中,我都在观察孩子们的课堂表现,有一次我放卡通片让孩子们看,当弱智儿童的眼睛着迷地停驻于卡通的那一刹那我欣喜地发现卡通片以其儿童化的画面、音乐、言语紧紧抓住了孩子的心。于是我让孩子们模仿卡通片中的人物,当孩子们戴着头饰开心的东奔西跑时,我明白我找到了出发点.许多专家早已指出,及时发现孩子的好奇心,促使其求知欲的产生,然后激发出对某件事的浓厚的兴趣,从而可以观察出孩子对做某件事的才能。之后我编了许多动物模仿操让孩子们来学,虽然孩子们的动作是杂乱的,不成形的,但他们已有了对律动的兴趣。我在兴奋之余就想如何为孩子学律动营造良好的条件。我会经常带孩子去看看VCD律动,给孩子做些漂亮的头饰等,还向他讲述一些有关律动的小知识。孩子这样经过一段时期感染之后,大多数孩子表示出了兴趣,就连上语文,数学课时也“手舞足蹈”起来,非常喜欢和我在一起。就有了律动求异的倾向性。我视这种行为为孩子们的“特殊才能”。有人认为智力障碍儿童天生就是愚笨的,没有任何潜能可以开发,其实不是这样的,智力障碍儿童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智能得到损伤,而另外其他几项智能是完好的,尚未得到很好的开发,还存在着很大的潜能,只要教育者能悉心付出,找准教育的切入点,就可以挖掘孩子的无限潜能。就象律动的教学如果进行早期训练,还是会有进步的,轻度、中度智力落后的儿童可以学会跳舞,而且可以发展他们萌发和初步表现律动的能力。

培智儿童对律动的爱好与倾向,有的是喜欢它的内容活动形式,有的认为律动好玩,有的期望得到某种满足。这种倾向性可使培智儿童轻松进入学习状态,但学习的主动性常会因兴趣好坏而转移。如:在教学打击乐打出节拍时,容易使培智感到单调枯燥无味,因为她们听不出节奏,练习律动基本功时,培智儿童感到重复乏味不好玩。要帮助弱智儿童建立自信心、进取心。律动教学中我们要多对弱智儿童说“当然可以”“相信你能行”“让我们来试一试”一类的话;多鼓励、多支持、多表扬、多接纳、多容忍、多欣赏,坚持正面教育。教师适当时可扮演一下“弱者”,让弱智儿童积极想办法帮助老师解决问题,获取成功感,弱智儿童就会知道老师是非常理解和尊重他的,他们也就会形成不自卑、不胆怯,不呆板地模仿和随从他人,勇于在别人面前表现自己的良好心理素质。例如:学习律动《小雨沙沙》,通过鼓励孩子们模仿小雨的样子,模仿小草在春风中轻轻摇摆和花儿开放的动作,营造愉快的课堂环境,培养孩子们的自信心、进取心。培养弱智弱智儿童的特殊才能,在教育和训练上花的时间比正常孩子要多得多,所花的精力也比正常孩子大。因此老师应耐心辅导,循序渐进,久而久之,通过长期刻苦的学习,是会取得可喜成果的。

2、求异的指向性。

培智儿童对律动的求异是十分广泛的,但求异范围与程度又因人而异。弱智儿童思维常指向一个方面或单个角度的构思中。有以下几种类型:(1)中枢神经系统的早期损害的儿童。尽管这一类型的弱智儿童心理上有缺陷,但是他们的神经系统受损病程较短,大脑功能仍在逐渐康复。这类弱智儿童的律动学习中,言语表达能力发展的极快,如:在表演音乐小品时他们会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故事的内容,音乐小品《小猴子下山》的排练中,这类孩子最喜爱的是“幕后配音”,而且每次的语言都有不同。律动课时喜欢帮助老师去纠正其它同学动作。(2)先天愚型的弱智弱智儿童。这一类型弱智儿童,尽管记忆力很差、智力低下、对外界事物反应迟钝,但由于性格温和顺从,故在律动学习中较容易跟随学习,他们思维的广泛性虽然受性格约束但思维总是跟随着老师的指导,能产生儿童化的想象。如:唐氏综合征的儿童较喜欢儿童舞蹈,不论年龄多大他都喜欢又蹦又跳的动作。(3)脑炎后遗症弱智儿童。其特点是反应迟钝,易受暗示;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能力差。如果在教师周密地设计的教育计划培训下,这些孩子还是能够养成较好的学习习惯,并学会适当地管理自己;伴有多动、注意力缺陷的 弱智儿童,求异的广泛性主要表现为模仿某一静止的动作(模仿操)等。他们大多会边动作边说话,如:模仿操《洗澡》他们会一边动作一边说:“先洗头,再洗脸……”等,律动的兴趣会不断提高。综上所述,在教育弱智儿童方面,要结合弱智儿童的心理指向特点,认真地分析每个弱智儿童性格上、心理上的缺陷,正确地掌握分寸,因材施教,鼓励他们发扬优点,纠正不足之处。千万不要千篇一律地教条式施教,也不要从孩子智力高低、学习能力强弱区别对待弱智弱智儿童,否则会导致教育的失误

二、弱智儿童律动课求异心理产生的原因及求异心理的波动。

从客观上看,在众多的课程中,律动课的特点、内容形成与环境和其它课程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律动课内容丰富,有游戏,歌表演、模仿操,体操基训,律动小品等等,这些对于活泼好动的培智生来说,正是他们所向往的,从律动课中不仅可感受美,而且培智儿童身心得到解放,焕发了培智儿童的野性。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人的情感与行为取向是受到心理活动制约的,人们在接触事物时,便开始了对它们的认识过程,继而或多或少地产生情绪体验,越是情感为之所动的事物,就会动员内部力量去采取相应的意志行动,另外情感总与兴趣联系,大凡能引起培智儿童兴趣的事,定能唤起他们较多的注意力,并产生一定的心理倾向性,这种倾向性正是求异心理形成的基础。当人们处在相同情境中的时间越长对相异情境的向往就强烈,这在尚未定型的培智儿童身上反应尤为突出,但是这种心理并非一成不变,也会出现波动情况,在律动课中,如果一旦有外界干扰,原先的心理定向,就会产生波动,学生往往表现为精神不振或注意力不集中,动作错误,难接受知识等。因此,教师要注意充分发掘学科知识中那些使学生感兴趣的东西,诸如律动的儿童化情节,游戏的奇思妙想等,以期引起学生对律动学科的特殊兴趣。在律动教学中,教师应激发和维持智力落后儿童注意的动机,引导注意的方向,提高注意集中的水平。对不同年龄的智力落后儿童一般采用不同的方法。例:用前倾、低位臵的、柔软的体态面对儿童;用亲切、柔和的目光直视儿童;用轻柔的小幅度的、近距离的方式去接触儿童;用柔和、亲切、缓慢、情感重音清晰的语言向儿童说话,是培养年龄较小的智力落后儿童在放松的状态下把注意力集中到教师身上。老师用充满活力的、姿势多变的体态面对儿童;用亲切、愉快、有幽默感和鼓励性的目光直视智力落后儿童;用速度、力度变化丰富且强调语义和情感的语言向智力落后儿童说话,这些方法特别有助于年龄较大的智力落后儿童迅速集中注意力。观察模仿的学习方法是舞蹈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它的运用可以保持舞蹈动作的完整性,集中智力落后儿童注意力,学习过程中可不断提高智力落后儿童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和舞蹈表演能力。

智力落后儿童律动教学还要在实际教学中给弱智儿童一个自由想象的空间和环境,尊重孩子们的想法。例如:在音乐活动中,让弱智儿童进行表演,孩子们没有根据老师所规定的动作而进行自编自唱,我们老师的态度该如何呢?还有在游戏活动中,老师要求弱智儿童练习手拉手走步,有几名儿童走了一会,就开始跑、跳而且花样百出。类似以上的例子数不胜数,如果我们常以淘气、不听话和破坏老师原定的计划为由,否定孩子们在各种活动中的探索表现,这实际上是扼杀了儿童创造性的萌芽,也等于给弱智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设下障碍。其实,音乐作品具有可变性,我们听同一首曲子就会产生不同感受,对一个音乐作品的共同理解只是相对的,而理解上的差异是绝对的,因此我们可根据孩子们的想象灵活进行教学,允许多个答案存在,在求同的基础上,激发弱智儿童的求异精神,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设计出符合孩子们的律动动作让他们来表演。对弱智儿童的“五花八门”、“稀奇古怪”的想象,应敏感地捕捉他们创造思维的“闪光点”加以科学引导,及时加以肯定,使其刚萌发的创新意念得以延续和发展。

三、弱智儿童律动课教学过程中心理诱导的基本要求。

学校开展良好的律动课程教育,使智力落后儿童在轻松、活泼、愉快的环境中通过身体动作去感受音乐形象,通过表情、动作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易使智力落后儿童形成活泼、开朗、热情、大方的性格,因此,智力落后儿童律动、舞蹈也是智力落后儿童形成良好性格的重要工具。智力落后儿童的学校教育是个性培养的最佳场所,也是心理发展形成的重要时期。我们应重视弱智儿童律动课求异心理在学习中的作用,还应善于捕捉,分析儿童的心理活动,立足于把求异向求知转化,否则当弱智儿童的求异心理得不到满足时,就容易采取消极态度来对待学习。求异向求知转化的唯一途径-----心理诱导。

要做好心理诱导这项工作,首先要求树立教书育人的正确思想和强烈事业心。其次,要掌握培智儿童身心和心理发展的有关知识。教师本身要有奉献精神,创新意识。教师首先要掌握弱智儿童学习律动的特点,要有不怕吃苦的精神。弱智儿童动作协调性很差,无论是什么动作的学习进度都很慢,所需的时间往往要比正常儿童多用几十倍甚至几百倍的时间;

弱智儿童教学总结 篇4

培训班上,海宁二院儿童康复中心张医生作了《家庭儿童康复ABC》和《步行训练技巧》的专题辅导,深入浅出的讲解了脑瘫儿童康复的相关知识,结合不同案例向家长解释了如何有针对性的选择正确康复方法,展示了部分0-6岁脑瘫及智障儿童的康复情况并在现场进行咨询答疑,最后让家长们实地参观了儿童康复中心的综合训练情况。家长们通过听课和实地考察,为弱智、脑瘫儿童的早期家庭训练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培训班得到了残疾儿童家长们的一致好评。

通过举办此次家长培训班,海宁二院康复科意图进一步加强脑瘫智障儿童家庭与康复机构密切配合,从而提高脑瘫儿童康复训练水平和康复效果。

海宁二院

张尹佳

弱智教育读后感 篇5

弱智儿童是指精神发育不完全,智力显著低于正常儿童的儿童。造成儿童弱智的原因有:遗传因素;母亲妊娠时因疾病等致胎儿发育不良,或分娩时婴儿脑部受损伤;出生后发生脑膜炎等疾病;极度缺乏早期教育致认识能力发展极差、心理活动发生障碍等等。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弱智儿童产生,开展对弱智儿童的康复教育已成为早期教育和特殊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大量的研究和实践已证明,许多弱智力儿童只要能及早进行正确医治和科学的教育训练,可以得到较大程度的康复。弱智儿童发现得越早,医治、教育得越及时,康复的效果越好。我们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智障儿童同样有权接受教育。

通过阅读《弱智儿童的心理与教育》这本书,我对弱智儿童的教育有了一个更深的了解和感悟。作为一所特殊教育学校的工作人员,我认为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要注意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从实际出发。由于智障儿童的智能比较低下,所以对学习的接受能力和对事物的敏感程度都比正常的小孩差,因此,教育不能千篇一律,应制订一个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法,逐渐培养智障儿童的学习兴趣,对智障儿童的微小进步都要及时地给予表扬和鼓励。

2、对智障儿童的教育应该做到尊重孩子,正面教育。智障儿童也有自尊心,父母和老师不应以蔑视的态度对待他,否则会使智障儿童出现躲避、不愿接受帮助的倾向,我们要耐心地、细致地对待他们。这些孩子一般缺乏好奇心、探究心、注意力不集中。因此,可以通过

玩具、游戏或讲故事等多种教育形式教他们识字、识别颜色、计数等。

3、家庭与学校要密切配合:父母与老师必须以同一方式训练智能不足的儿童,因为这些儿童特别需要在反复不断的操作训练中发展他的技能,仅仅让小孩对一些原则、知识有所了解是不行的。因为对于不同的训练方式,他们比正常儿童更容易感到困惑。所以,不论在学习的要求上或行为习惯的培养方式上,父母在教导儿童以前,必须先了解并熟知老师的教导训练方式,以便相互配合。

4、真诚的赞美:赞美与奖赏是一种有效的力量。当儿童表现良好时,教师必须明确地表示出欣赏与赞美。更重要的是,教师要以儿童的眼光来看待儿童的世界。往往成人认为只是微不足道的事情,在小孩的眼光中却是很大的成就呢!但是,也要记住,不适时或过度的赞美将使儿童感到虚伪,甚至厌恶。我们要通过赞美和赏识使他们树立自信心,改善情感、性格,增长对集体活动、对学习、交往等方面的兴趣、经验,增强集体责任感、义务感。

关注农村留守弱智儿童教育 篇6

正确认识和善待弱智儿童,是培养弱智儿童情感和自信心的前提条件。我国弱智儿童教育的对象是18周岁以下轻度智力残疾儿童。入学时由家长推荐,教师配合具有专业心理才有资格证书的教师荐定轻度智残儿童方可随班就读。在缺乏专业鉴定教师的广大农村学校,班主任要牵头综合各科任教师意见,合理鉴定和分流智残儿童入学较符合农村实际。其特点相对健全者主要表现在感知、记忆、语言、思维四方面。感知迟钝缓慢,范围狭窄,信息容量小,能力薄弱又被动;记忆慢且易忘和易乱;语言迟缓,吐字不准,不易理解,说话病句较多;思维迟钝,易直观形象思维,缺乏分析概括和自治能力,刻板而无主见,易人云亦云。正是上述特点,决定弱智儿童教育特殊的出发点一定要适中,切忌极端化和大众化。教育方式尽量与之个体相适应,最好采取富有个性化的教育方法。我认为以情感培育人手的补偿教育途径最佳,结合日常生活实践,授以正确的行为方式方可充分挖掘其智力潜能,充分发掘人的本能,才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最后你是否收到他们亲手做的贺卡呢?教师满腔热情地爱心,再加上特殊的理解和信任,可使他们智力得到充分发展,并能逐步建立起积极向上的自信心,淡化不良的生活习惯,强化良好生活习惯养成。

加强弱智儿童随班就读的班主任继续教育,及时掌握科学先进的教育信息和方法很必要。我国广阔的农村地区集居着全国80%以上的智残儿童。随班就读是农村智残儿童入学受教育主要形式,而随班就读的班主任就成了弱智儿童亲密接触的第二“父母”,看似只是两三名弱智儿童加入班集体,但其班主任工作具有极强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而这也正是平时大家最容易忽视之处。班主任应严格把好弱智儿童入学关,只能依鉴定招收无间歇发作性疾病,无其他残疾的轻度(四级智力残疾)弱者儿童。入学后,班主任一定要纠正将非智力原因的双差生或学习落后的儿童视为弱智儿童的惯性态度,这在广大农村混同现象普遍存在。正由于弱智儿童智力活动能力明显低于一般儿童水平,学校生活中会显示出重重障碍,个性孤僻、固执、任性、暴躁、蛮横,不仅在班级活动中易吊队,还会表现出攻击同学现象,班级管理必须细化。切忌同学的歧视行为,会促使弱智儿童自惭形秽,乃至产生逆反心理和厌倦情绪,动辄就摆出一种防卫姿态,丧失自信心,自卑或攻击同学。尤以中年女性教师作随班就读的班主任最适宜,她们是生活中最慈爱善良的使者,具有无私的、伟大的爱。此外,开展随班就读的班主任异校交流活动,及时吸收城市和农村,校与校先进的弱智教育理念和模式,以便科学地指导其工作,做到有的放矢,工作个性化,依弱智儿童个体智力缺陷开展补偿工作,尽可能避免其工作盲目性。

适时地对弱智儿童进行劳动教育,是培养弱智儿童成为自食其力劳动者的金钥匙。弱智儿童由于自身的不幸遭遇造成其行为上的迟钝、笨重,影响着他们的社会生存能力,集中在劳动态度消极,劳动习惯不良。对此,在小学,利用开设劳动课,抓住弱智儿童爱动的激情,班主任从生活最简单的生存劳动必备技能出发,让他们参与集体劳动中,做到爱动、不怕脏、不怕累,培养安全意识,切忌因为弱智儿童一时冲动地举动而从集体劳动中解除他们。如在平时班级值日时,尽可能让弱智儿童多参加,多做组员,要求优先值日组长对其个别示范指导,避免闹笑话。同时,学校联系其家长一改家中家务家长全包办的陋习,将学校劳动教育成果拓展到家庭日常生活中。初中学校开设专项劳动技能课,班主任很有必要结合弱智儿童个体差异,培养一种可操作性的社会生存技能为首要任务。学校有必要带领弱智儿童参加社会公益劳动,但劳动量和劳动强度一定要适中,符合其承受能力。时刻记住他们是弱势群体,其意志是脆弱的,产生不易自控、易暴易弃,甚至故意破坏劳动工具时,耐心疏导,切忌随便批评或斥骂,挫伤其稚嫩摇摆不定地积极性。又如在农村长期生产劳动时,家长督促其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锻炼,在一点一滴生活实践中养成的习惯最稳定持久。

技能学科教学对于弱智儿童是其它任何学科所无法替代的。由于技能学科可直接激发人的本能潜能,补偿弱智儿童在感知、记忆、语言、思维等智力和适应行为的缺陷。如音乐,弱智儿童独有情钟,可使其澎湃激荡的心绪安静。可陶冶情操,激发情感,培养表现力,增强自豪感。又如通过美术教育,可弥补弱智儿童观察缺陷,培养空间想象力。音乐、体育、美术教育又是农村最薄弱的学科领域,特别在历年文化课统考指挥棒下扼杀了。但其补偿、矫正效果对弱智儿童是显而易见。有部分学区要求学校对弱智儿童进行单独考核,不参加统考,适时可行。

儿童画教学工作总结 篇7

教学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中心,也是检验一个教师工作成败的关键。在海培教育学校已经工作一年半的时间,很明显的感觉到自己成长了不少。环境造就一个人,它使我改变了以前懒散、不喜欢负责任的习惯。

由于学校实际工作需要,我在总校和东城分校上课,现对今年的美术教学进行工作总结如下:

一、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在培训学校主要是培养兴趣为主,美术教育为辅的整体教学模式,它和一般学校有很大的不同点。学生刚来学校的时候都是没有什么美术学习功底的,而且大部分都是学习不是很好的学生,这需要教师耐心的引导,并且逐渐的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教师应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魅力,使课程内容呈现形势和教学方式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同时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了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创造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

二、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在美术教学中,注重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为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选择了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美术知识和技能,结合过程和方法,组成课程的基本内容。同时,要课程内容的层次性,适应不同素质的学生,使他们在美术学习过程中,逐步体会美术学习的特征,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和学习能力,为以后学习奠定基础。

三、发挥教师为主导的作用

1、备课深入细致。平时认真研究教材,多方参阅各种资料,力求深入理解教材,准确把握难重点。在制定教学目的时,非常注意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案编写认真,并不断归纳总结经验教训。

2、注重课堂教学效果。针对中年级学生特点,以愉快式教学为主,不搞满堂灌,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为主线,注重讲练结合。在教学中注意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3、坚持参加教学研讨活动,不断汲取他人的宝贵经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经常向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并经常在一起讨论教学问题。

四、积极改进教学方法

(1)每个教师都不是十全十美的,在教学方法是有有很大的区别,而自己的缺点也是存在的,要及时的发现自己缺点,以便于取长补短。在不同程度上要更深的认识自己,积极的学习其他知识和科目。才不至于使自己干涸,并且可以在以后的教学中灵活应用。

(2)在教学硬件设施上,积极的利用多媒体教学使学生更好的去理解和掌握美术学习的各个方面,并且在以后的设计应用中能够灵活的运用。

在我的工作中,我觉得最大的不足是“只知埋头赶路,不知抬头看路。”我常常忙于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忙于应付各种各样的任务,缺少对教学理论专著的系统学习,缺少对自己教学的深刻反思,自己偶尔有的一些教学方面的想法,不能细致深入地研究下去。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仍不断地加强理论学习,不断地改进工作方法。

西画组:刁莹莹

浅谈弱智儿童的教育评估方法 篇8

关键词:弱智儿童教育与评估特殊教育

弱智儿童的评估是弱智教育和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是教育教学工作的起点,又是评价教育教学效果的手段和改进教育教学工作的依据。它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从评估到教学再到评估,每一次循环之后,都将从弱智儿童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较高的水平上开始新的循环。评估使儿童的教育与发展向着既定的目标迈进。

所谓教育评估,指的是为了搞好教育教学工作,评估者根据心理测量的结果和其他多方面的资料,对被评估的个体和群体的身心特征、发展水平及其存在的问题作出判断、解释的过程。教育评估不仅使学校教育更符合儿童的实际需求,而且能使学校教育更好地实施因材施教。弱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有效地补偿其智力和适应行为的缺陷,为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适应社会生活、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打下基础,使他们具有生活自理能力,并学会一些简单的劳动技能,达到从一个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每个弱智儿童都有自己的生存空间或环境,适应生活从很大意义上讲就是能更好地适应所居住的环境。弱智儿童的评估能为教师提供丰富的资料等教学资源支持,从而能使学校教育更加符合弱智儿童适应生活的需求,教师对弱智儿童的教育教学方法可以针对学生生活的需求,符合学生的实际,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通过教育评估能了解学生各方面发展的优弱势,教师可以通过这些材料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教学;教师也可以根据每一个学生的评估材料组织教学,开展个别辅导,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一个弱智儿童的优势,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使他们得到最大的发展。

进行教育评估的方法多种多样,有正式与非正式之分,实施过程中往往需要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对弱智儿童做出综合性的评估。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以下一些评估方法:

一、观察法

观察法也叫观察记录法或行为观察记录法,它主要是对被评估对象的行为情况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记录获得相应资料的一种方法。教师要经常深入到弱智儿童中,通过上课、课外活动以及班级开展的各项活动等观察他们的思想表现、言行举止,观察弱智儿童的学习态度、学习积极性、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兴趣爱好、生活自理能力、智力落后程度和性格特点等。观察要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在运用观察法时要及时记录,积累观察资料,对某些不是非常确定的情况应该进行多次观察后再得出结果。教师要善于观察弱智儿童的言行举止,从其外部的表现洞察他们内心的活动,对他们的思想行为作出切合实际的分析和评价。

平时,教师可以让弱智儿童进行一些游戏,例如, 同时让几个弱智儿童观察两幅图画(两幅画中大部分相同,有几处不相同),要求他们找出不同之处,寻找的速度越快越好;先让弱智儿童观察一组物品(10个左右),然后挡住这组物品,增加一些新物品,并拿走一些原物品,让弱智儿童说出增加和拿走的物品;在桌子上放10根火柴棒,其中有8根火柴棒没有药头,要求弱智儿童在20秒时间里找出这些没有药头的火柴棒。游戏结束后及时记录游戏结果,通过以上游戏可以了解他们的观察能力,从而使教师可以更好的组织教学。

二、访谈法

访谈法是教育者通过与受教育者的家人、邻里、教师、同学的交谈,了解受教育者的一些行为、情绪、学习态度等各方面情况的一种方法。教师可以在观察的基础上。与每个弱智儿童自由交谈,进一步了解情况,掌握思想动向。教师在与弱智儿童谈话前应认真考虑谈话的目的、内容,选择好谈话的时间、地点及谈话方式。在谈话过程中教师要始终保持态度亲切自然、和蔼诚恳,以免使他们感到拘束、紧张,要善于启发他们讲出心理话,谈话后,要把掌握的情况和自己的想法及时记录下来,作为教育评估的依据。

例如,当两个弱智儿童发生争执的时候,作为教师,首先应该引导弱智儿童说出真实情况,因为只有了解,才能找出正确的解决方法,这时候的问话不应带个人情绪,比如问些:“是他先动手的吗?”这很容易混淆弱智儿童对真实情况的记忆。

在了解情况之后,就可以一起分析为什么会发生争吵,教师一定要让弱智儿童明白即使是大人之间也难免会有矛盾产生,最重要的是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分析问题解决矛盾。接下来,就可以启发弱智儿童:“如果老师不帮忙,你准备怎么解决?”教师不妨耐下心来,听弱智儿童说说他自己的解决方法。然后对他的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指导。如果是自己做错了,则要鼓励他勇敢地向其他孩子道歉,而如果是对方不对,那就应该鼓励弱智儿童自己去跟他讲道理,而不能采取息事宁人的退让方法,甚至限制他与同伴交往。这种做法看上去好象是保护了弱智儿童,不让他受欺负,其实是害了他们,最终将使他们难以形成独立,勇敢的品质。

通过谈话教师可以了解弱智儿童的思维方式,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可以使他们形成独立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调查法

调查法是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对弱智儿童进行相关资料的获取的一种评估方法。是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教师要通过电话、家访等方式向家长及相关人员了解弱智儿童各方面的表现。调查必须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并且做好记录,对各方面获得的材料要进行分析研究,区分表面现象、偶然现象和日常现象,用辨证发展的观点看待弱智儿童。

例如,有些家长经常向教师反映自己家的家庭困难,希望学校能够多给予补助,对于具体的情况教师根本不清楚,便可以利用假期或者休息时间有选择的进行家访,到学生家里看看他们的家庭情况以及弱智儿童的日常生活情况,并事先设计好表格。

弱智儿童教学总结 篇9

【关键词】激发培养数学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弱智儿童由于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差,这给他们学习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因而造成了弱智儿童对数学学习不感兴趣,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弱智儿童数学的学习兴趣呢?

一、用游戏的方法激发特殊学生愉悦的情感,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游戏为儿童提供了一个表现自己各种情绪的有效途径,能够保障儿童的心理卫生的健康。首先,游戏是儿童自己自愿性的活动,是一种轻松、愉快、充满乐趣的活动,它既能为特殊儿童提供逃避紧张、愤怒、厌烦等不愉快情绪体验的条件,又能使他们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如:7~8岁班的孩子,对数学还没有产生兴趣,这时激发他们愉悦的情感尤为重要。如在“猫捉老鼠”的游戏中让幼儿感受“1”和“许多”。老师做猫妈妈,小朋友做小猫,一只猫妈妈,许多小猫;捉到老鼠有大有小。大的老鼠中,有1只黑的,其他是灰的;小的老鼠中1只是白的,其他是灰的等等。从游戏中让特殊儿童知道数字的概念,老师和学生是共同的游戏者,他们在游戏过程中自由自在,没有负担,学生情绪愉快自然而然地喜欢上数学活动了。

二、创设乐学环境,高教于游戏之中

心理学表明:小学生的注意力一般为15至25分钟,而弱智儿童注意力极不稳定,周围发生的微不足道的无关紧要的刺激都会吸引他们的注意,他们集中注意的时间大约在10至15分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变换教学方式,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来吸引他们的注意。把教学内容设计成游戏的形式传授给学生,不仅仅能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自发学习并掌握所学知识,而且能挖掘学生内在潜能,增强他们的参与意识。例如在学习得数是7的加法,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找朋友”的游戏,教师拿出分别画着1—6个红色五角星的卡片,请出6个小朋友上台,每个学生胸前贴上一张卡片,这时问他们:“哪两个同学合在一起有7个五角星?”通过表演,让学生清楚地看到:6和1,5和2,3和4都组成了7,通过设计这样的游戏,弱智学生就容易理解数的组成和分解了。实践证明用游戏的方法进行教学并运用到教学各个过程中去,寓学习于娱乐之中,可以大大提高弱智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动手操作,促使学生积极参与

弱智儿童思维的特点是从具体形象逐步缓慢地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具体形象思维占绝对优势,在数学课堂中把操作、直观作为学生认识概念,掌握知识的重要手段。如教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可以借助例题“8+3=?”组织学生用小棒动手操作。一边是8根小棒,另一边是3根小棒,怎样把它们合起来呢,教师可以用两种方法去引导学生,方法一,从8根小棒中分出7根与另一边的3根合并,捆成一捆,再与剩下的1根合并成11根。方法二,让学生从一边的3根小棒中分出2根与另一边的8根小棒捆成一捆,再与剩下的1根合成l1根。教师再组织两个小组的学生分别按照这两种方法进行比赛,看哪组的小朋友速度快而错误率低。结果发现用第二种方法做的那组小朋友速度快且准确率高,从而让学生比较出“看大数、拆小数”的简便方法,再引导学生思考对刚才两种方法为什么都要先合并成一捆呢?以抽象出“凑十”的思想。

四、创设生动的生活情景,提升教学效率

生动的生活情景有助于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加对数学的亲近感,体验用数学的乐趣。因此,在教学中,我经常设计一些情境,让学生在玩中轻松学习。例如:教《钱币使用时》时,我就设计了四年级小卖部这个主题情景,将所有钱币上的问题都和这个情景相结合,买卖东西的情景是他们平时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碰到的,这样就深深地将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即让学生学会了新知,又让学生学会如何将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两全其美!

五、运用多媒体技术,充分发挥弱智儿童多种感知功能的作用

弱智儿童由于其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能力低下,对数学的学习一般会感到十分困难,常常表现出对数学活动不感兴趣,注意力极不稳定,学习效果差等特点。根据弱智儿童的这一身心特点,专家指出:对他们进行的数学教育应当多提供运用其触觉、听觉、视觉以及肌感觉的活动或训练。如:学习“认识钟表”一节时,电脑先出示各式各样外形的钟表,有小狗的、小猫的、小鹿的……这些颜色鲜艳、形象滑稽的钟表一下子就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然后再显示短针是时针,长针是分针等相关知识。然后伴有“时光老人”的一段插话,向学生进行遵守时间、爱惜时间的教育,大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达到了知识教学与思想教育的有机融合。同时,对智障儿童的视觉、听觉等方面的缺陷进行了补偿。使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可以使用动画,声情并茂,动静结合,并呈现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学生通过观察,并随着画面的变化,动手来做一做,从而达到对智障生的眼、手、脑等器官不协调缺陷的补偿。

上一篇:稳定物价强化服务为推进经济大发展营造有利价格环境下一篇:仓储与配送管理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