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引受众

2024-09-25

吸引受众(精选5篇)

吸引受众 篇1

新媒体的飞速发展, 给大众传播时代的受众提供了多种娱乐选项, 作为传统媒体的电视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但现实中, 受众仍然将电视剧视为不可或缺的娱乐方式。

从20世纪90年代到今天, 我国引进过无数的韩剧, 最早的让大众耳熟能详的韩剧, 如《澡堂老板家的男人们》《看了又看》《爱情是什么》等家庭剧, 最近的如《来自星星的你》《人生是美丽的》《太阳的后裔》等, 在我国播出后都赢得了较高的收视率。韩剧为何能在日新月异、竞争激烈的媒介生态环境中长期占有一席之地, 同时拥有稳定的受众群体, 保持着较高的收视率?本文试图就上述问题进行浅显的分析。

一、生动精彩的人物对白

电视艺术是视听艺术, 受众在观赏电视艺术时, 不仅会用“眼睛看”, 而且还会用“耳朵听”, 所以电视剧里精彩的人物独白是吸引受众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韩剧《澡堂老板家的男人们》由有韩国“莎士比亚”之称的金秀贤编剧编写。剧中有着让人叫绝的人物独白。独白是艺术创作者语言功力的重要体现。编剧对表现人物性格、符合特定情境、最生动精彩, 也是独一无二的人物对白进行了反复选择、推敲、锤炼。每个人物的语言都有各自的特色, 如清早将儿子、孙子赶去爬山的爷爷对自己的身体这么形容:“再怎么说我也是熟透的柿子, 腿再结实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掉下来摔成两半!”当孙女相亲回来生气地埋怨相亲对象的强壮时, 智慧的奶奶回答:“刮大风也不会倒, 你看这多让人放心啊!”而爸爸的态度则是:“要是嫁给他, 恩京非得压成鱿鱼不可啊, 哪能让女儿变成鱿鱼啦?”妻子形容日渐老态的丈夫:“脸上像蚕蛹的祖先, 肚子像怀了六个月, 头发稀稀拉拉的!”年长的哥哥对妹妹门第不当的婚姻这样告诫:“松毛虫就该吃松叶, 吃柿子叶就会死的。”这些幽默形象的语言增添了电视剧的喜剧性, 同时语言中蕴含的哲理也启迪着人们对人生的深深思考。出自同一编剧之手的另一部韩剧《看了又看》也因其语言魅力吸引了大量的受众。

两部收视率极高的电视剧叙述的都是普通人的家庭生活, 情节极其平常, 但精彩的人物对白无疑真正做到了电视这门声画艺术的重要一翼, 受众无数遍地收看, 就足以证明这一点。

二、不只与青春有关的爱情呈现

韩国的电视剧最开始被中国观众认知和接受的是充满伤感与浪漫的爱情剧。爱情永远是大众传播者创作的主题, 是受众永远看不厌的主题。但现实生活中, 爱情观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生变化。韩国爱情剧就根据社会的发展改变了以往单一表现青春男女浪漫忧郁的爱情风格, 将现实中的受众爱情观的变化充分体现在韩剧里。在近几年叙述爱情的韩剧里, 爱情的主角从青涩的少年到年过80的老者都有, 它让受众品尝着人生不同阶段爱情的滋味, 也满足了不同年龄层次的受众关注、接近爱情的需求。例如, 韩剧《拯救高峰室》就以年近五旬的普通妇女作为女主角, 叙述了她的第二次情感经历, 曲折但结局美好。而剧中最大的看点是有着丰富人生经验的总裁在面对爱情时的种种情绪变化:如同年轻人一样的期待、矜持与热烈, 以及失恋时的沮丧。细腻的情感展现让受众从年过半百的总裁的情感经历中深深感受到青春期一样美好的爱情而毫无违和感, 可见这会给电视机前与总裁同龄的人带来怎样的吸引力。另一部剧《美丽的人生》则表现了八旬老翁、老妇重逢后的真实感人的情感经历。剧中老奶奶对出轨的丈夫从怨恨、宽容到最后丈夫死后的依依不舍的情感变化, 让受众真切感受到了爱情与亲情的微妙, 也让其对人生有了更多的思索。贴近现实而又美好的爱情, 是让受众百看不厌的法宝。

三、满足了受众需求的人伦关系呈现

现实生活中的人伦关系往往会呈现出冷漠、麻木甚至让人沮丧的真实的一面, 而其中的温暖却因人们过于忙碌、过于功利或过于失望而往往被忽略了。但很多备受欢迎的韩剧往往采用电视艺术特有的表现手段将两者很好地呈现出来:夸大人伦中的快意恩仇, 平衡了受众日常生活中的不快心理, 而细腻地呈现人伦中温暖动人的一面又感动、启迪着受众。在某种程度上, 它较好地将通俗和高雅结合在了一起。大多数叙写人伦关系故事的韩剧在展现仇恨、尔虞我诈时多采用跌宕起伏的情节;而在呈现家庭里温情的人伦关系时, 韩剧则擅长用大量的画面、声音、造型、镜头等手段细致缓慢地呈现受众在生活中习以为常的细节, 尤其擅长用极富感染力的语言来细腻地将内心的爱真切地表达出来。而剧中表达出来的爱正是受众在生活中忽略的, 或者说是渴望得到却没被满足的, 电视剧无疑满足了受众的相关需求。这样, 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20世纪90年代拍的家庭伦理剧《澡堂老板家的男人们》和《看了又看》至今让很多受众反复收看了。

四、边缘人物的爱情与人生呈现

很多电视剧反映的都是生活中主流文化里普遍存在的问题, 而在我国近几年引进的韩剧里, 观众可以看到对亚文化中同性恋与变性人的爱情与人生问题的探讨。韩剧《美丽的人生》较为细腻地展现了一对男同性恋的艰辛情感经历以及美好的结局;而在另一部韩剧《拯救高峰实》里, 则让受众看到了变性人的心路历程、辛酸的感情经历以及其父亲知情后最初的绝望和最后不得已的接受。两部剧在展现这一边缘群体时都尊重了现实, 也都对其未来的发展态势给予了美好的期许。但无论怎样, 电视剧这样的情节安排与细致描写, 都会引起电视机前与主人公接近的群体的共鸣, 同时多少也能给他们带去一些信心和温暖。另外, 也能引导电视机前处于主流文化的受众以更为理性的态度来看待现实生活中这一边缘群体。

当今的电视剧最鲜明的特征是通过多集电视剧的艺术形态, 容纳广阔的社会生活, 叙说漫长的人生命运, 满足观众长期收看的嗜好, 同时试图让活在现实中的观众在电视剧里找到共鸣。某些韩剧之所以能让受众反复收看或许就是因为他们在电视剧里找到了共鸣。纵观以上分析, 韩剧之所以能保持较高的收视率想必是其很好地在电视叙事手段与编剧方面找准了与受众的共鸣点。

摘要:新媒体发展迅速, 作为传统媒体的电视的生存状况值得关注。韩国电视剧在中国受众心中一直占有一席之地, 分析其背后的原因有利于帮助我国电视剧争取受众。

关键词:受众,韩剧,需求

参考文献

[1]高鑫.电视艺术:多元与重构[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202-215.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180-188.

用标题吸引受众的“注意力” 篇2

新闻标题, 传统上的要求是简洁练达, 对偶、工整, 还要求有动感, 多用些动词。这一观念要改一改。现代社会, 生活节奏加快, 新闻标题要让人一看一听, 便能基本明白新闻的主题, 不要再拘泥于对偶、工整之类, 也不要拘泥于字数。要充分运用各种修辞方法、表现手法、表现技巧, 把标题做得形象、生动。做标题高层次的要求是灵动, 要使标题动起来, 核心技巧是多使用动词, 捕捉动态, 巧用修辞。

标题的表现手法很多, 常见表现手法如下。

叙述式。就是把新闻中最重要、最有价值的东西, 直截了当地叙述出来, 比较平实, 但很准确。如《我国将利用基因诊断技术降低出生缺陷率》。

描写式。通过描写新闻场景, 传达消息内涵。如《河南煤化:把目光瞄向下一轮更激烈竞争》。

抒情式。饱含作者感情, 寓情于事, 寓情于人, 感人肺腑。如《充满希望的沃土》、《情满中原》。

议论式。作者在标题里直抒胸臆, 表达了鲜明的态度和立场。如: (主标题) 特种车辆也不能耍特权, (副标题) 郑州严查乱闪警灯乱鸣警报器。

修辞是对语言符号进行艺术的挑选, 加工成最恰当的语言形式, 使语言表达的内容生动, 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手段很多, 常用的修辞手法有如下几种。

比喻。即打比方, 把陌生的变成熟悉的, 把抽象的变成形象的。如:“伞花”飘飘绽放开封。以“伞花”隐喻参赛的跳伞运动员, “绽放”指跳伞比赛。

借代。不直接指说出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而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的名称来代替它。例如:我国消费马车稳步快跑, 以“马车”来代表消费速度不仅得到恢复, 而且在进一步增长。

比拟。可以拟人, 也可拟物。即根据表达的需要, 故意把物当成人, 把人当成物, 或把甲物当乙物。

(引题) 平垸行洪退田还湖带来历史性大转折

(主标题) 洞庭湖长大五分之一

(副标题) 三年增加蓄洪能力27亿立方米, 蓄水面积扩大554平方公里

主标题“洞庭湖长大五分之一”做得可谓生动形象、大气磅礴。标题巧用“长大”这一拟人化词语, 贴切传神, 动感十足。“长”字是整个标题的点睛之笔, 达到了一种“一字出奇, 满题生辉”的传神效果。

对偶。即把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两个句子, 对接排列在一起。

妙用俗语, 使标题幽默风趣。妙用方言口语、民谚等生活化语言, 可使标题通俗风趣、亦庄亦谐。《北京日报》在报道美国“先驱者”月球卫星发射失败掉进大海的消息时, 编辑做出了《美国卫星去海底捞月》的标题, 巧妙地引用了歇后语“海底捞月———一场空”的前半部分, 取得了引而不发, 幽默讽刺的效果。

选用方言俗语等群众语言作为标题, 关键要强调一个“妙”字, 不可牵强附会。要使标题充分概括文章精髓, 并且要常引常新, 使人读之有味, 思之有趣。

新闻标题的正确运用重在表现技巧。表现技巧要追求新颖独特、形象生动。大凡感人的标题, 其词语都有形象生动的特点。枯燥、抽象的概念化语言, 除重大政策方针、思想原则的内容外, 一般很难唤起人们的阅读感。要使标题语言形象生动、新颖独特, 除了编者心中装着读者, 眼中抓着新闻外, 重要的在于驾驭语言的技巧。

技巧一, 多用短句。制作新闻标题的目的就是让读者乐于接受、易于理解, 有的直至依照而行。这就需要多用短句, 短句往往铿锵有力, 琅琅上口, 节奏感强, 语意一目了然, 文风活泼, 为读者所喜闻乐见。如:《死刑!“11·8”案宣判》、《老天易变脸, 出门带把伞》、《贫穷的百万富翁》、《工作干上去干部不倒下》、《小泉为何再度拜鬼?》、《走, 我们踏青去》。多用短句, 实际上是倡导一种清新朴实的文风。愿我们的记者和编辑们能在多用短句上下些工夫, 努力让我们的新闻标题长句变短, 使读者易读易记, 入耳入心。

技巧二, 活用动词。新闻标题要做得形象生动, 贵在用活动词。动则生变, 变则出新。新颖鲜活的标题, 历来为文增色。请看下列几个标题, 莫不如此。

1.《七天, 单亲妈妈“逼”聋儿说话》, 2《沈阳制造“拴住”外商的脚步》, 3.《浑南“抓住”世界的目光》, 4.《居民楼住着位“死者”》, 5.《女儿给父亲“送”了张传票》, 6.《老工业基地迎来温总理》。

例1, 一个“逼”字, 以情制胜, 把母爱的伟岸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感动了无数读者。例2和例3, 用一个“拴住”、一个“抓住”, 以高度浓缩的动词, 使严肃的标题立即生动起来。例4、例5, 住着“死者”, “送”了传票, 两个动宾词语的搭配运用, 使前者原本恐怖的报道氛围有所淡化, 使后者令人沉痛的新闻事件略有减压。例6, 一个“迎”字, 饱含了辽宁人民多少热爱、多少期盼的情感。动词在标题中所起到的这种动感、情感、现场感和生动活泼感的作用可见一斑, 是其他词语无法替代的。

标题, 应是非分明, 发挥好导向的作用。标题制作虽有其特定的标准, 见仁见智的情况也常常出现, 但在导向性、贴近性、生动性、新闻性等大的方面的把握上应当说还是有泾渭之分的。这就要求评鉴人员要高人一筹, 见解独到, 准确客观, 不偏不倚。对于同题新闻, 善于在对比中看优劣;对于独家报道, 能够按新闻规律定高下。评鉴者的评定意见科学, 就会极大促进新闻标题质量的提升, 反之则只能走向反面。

综上所述, 新闻标题的制作不能随心所欲, 信手拈来, 它应当遵循一定的原则, 讲求一定的方法, 只有这样, 才能形神兼备, 入眼入心, 吸引受众的“注意力”, 成为新闻最亮的风景。

(作者单位:漯河市有线电视台)

健康类广播节目如何吸引受众 篇3

1 要提高节目的专业性和权威性, 这既是医疗专业自身的要求, 也是传统媒体的生存之道

纵观20年健康节目发展之路, 那些主持人健康素养低、节目知识性、指导性差的节目, 早已被淘汰, 而一些专业性很强的节目随着时间的推移, 愈发闪耀出其光芒。山西健康之声广播作为全国第一家专业健康广播走过20年不衰, 这与其开办之初就注重专业性、权威性有很大的关系。“山西健康之声广播拥有一支庞大的专家顾问队伍, 他们分别来自全省及全国各大医疗卫生单位;拥有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采、编、播队伍, 他们大多由山西省医疗卫生单位选拔而来;拥有一个实力雄厚的支持体系, 全省各医疗卫生单位及相关部门倾力相助”。

而今, 随着新媒体和移动终端的发展, 大量音视频节目涌现, 鱼龙混杂状态凸显, 广播作为传统媒体, 更应发挥自身的优势, 把提高节目的专业性和权威性、为受众奉献优质节目作为职责所在。

要做到这点, 首先要组建健康专家团队, 成员应包括医疗、心理、营养、运动健身等各领域有专业和专长的“高手”, 这样才能提高节目的层次及品质;其次应培养“专家型”的主持人。主持人在节目中的穿针引线, 驾驭和解读能力, 是办好节目的关键。如果有医学经历的主持人担纲最好, 但横跨医学和主持的复合型人才凤毛麟角, 所以多学习、多积累、提升自己的健康素养, 对健康主持人来说是当务之急。这包括节目前要做好案头工作, 和嘉宾进行充分地沟通交流, 不仅对节目内容要做到心中有数, 对嘉宾个人也要多做了解, 熟悉他的风格以便更好配合。节目过程中要紧跟嘉宾思路, 把握好节目进程, 同时要做好翻译解读。因为健康节目专业性比较强, 有些内容专家可能觉得没什么, 但对非专业人士的受众来说却不一定能听懂。所以要做到节目通俗易懂, 主持人就得不断提升自己的健康素养, 在受众和嘉宾之间穿好针、引好线。

2 要提高节目的贴近性和实用性, 当好受众的健康参谋

这里首先要明确一点, 健康节目是为谁服务、办给谁听的?当然是广大受众。为什么医药讲座节目不是健康节目?因为它服务的对象是广告客户。

其次就是节目的内容一定要紧密贴近百姓的生活, 科学、实用, 能起到引领和指导作用。受众对健康的诉求, 大致有两部分, 一是养生保健, 一是寻医问药。既可以围绕健康日、季节变化、热点事件等来策划节目选题, 也可以直接通过热线、短信、微信等方式来直接解答听众的咨询, 构建病患群体和健康专家交流的平台。而与专家合作的节目, 既要发挥专家的优势, 主持人又要起到对节目的引领和主导作用, 避免从节目选题到播出完全交给嘉宾, 出现“嘉宾主讲、主人沦为接线员”的情况。

第三, 节目形式要创新, 增强趣味性。广播是线性传播, 只闻其声、不见其人, 晦涩难懂的知识难以简单明了地表述出来。这既需要主持人和嘉宾对节目内容进行通俗易懂地解读, 也需要借助其它的节目形式来吸引受众。比如说3、5分钟有情节、有内容的广播短剧、快板、相声等形式, 让娱乐与健康内容相结合, 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3 要提高节目的人文性和互动性, 传递温暖给受众

“有时, 去治愈;常常, 去帮助;总是, 去安慰。”这是美国首位分离出结核杆菌、长眠在纽约东北部撒拉纳克湖畔的特鲁多医生的墓志铭。这句铭言, 它强调了医学在治疗之外的人文属性——帮助、安慰。医学如此, 健康节目亦然。这种人文性表现在节目上, 就是对受众细致、周到的关怀, 以及心贴心的服务。

首先, 要营造轻松的节目氛围。主持人和嘉宾的态度一定要做到亲切、随和, 语言要简洁、明快。通过健康节目热线咨询问题的受众, 一般都对主持人和节目比较信赖, 也充满了期待, 尤其是一些年龄大的听众, 常常把年轻的主持人当作是自己的孩子, 有时打个热线说说话就能让他们得到很大的满足。所以主持人在和受众交流时, 一定要真诚;嘉宾尤其是医学专家, 由于职业习惯, 可能在态度和语言上都比较理性、审慎, 主持人的串接、调解就非常重要。另外, 一些年龄大、患有某些疾病或文化素质较低的朋友可能交流起来不那么顺畅, 主持人和嘉宾也要认真倾听, 热心回复。

其次, 充分利用电话、短信、微信、qq等方式和受众保持节目上和节目外的沟通与联系, 建立节目群、朋友圈。在有限的节目时间里, 既要完成节目预先设定的内容, 又要顾及大多数人的感受, 所以对于一些参与节目、有需求的听众在有限的时间里不能满足的话, 线下的交流就显得至关重要。“下节目之后, 我把电话给您打过去”, 一句话, 暖在心;一个承诺, 体现了主持人的真诚和媒体的责任。

4 要提高节目的延展性和服务性, 通过线上节目和线下活动, 搭建医患双方沟通和交流的平台

在健康领域, 有两个问题依然很突出:一是看病难、看病贵;另一个就是医患之间的矛盾。两者都涉及到医疗体制等深层次方面的原因, 后者还受到法制环境、媒体舆论、医务人员与患者认识理解不对称、沟通不畅等因素的影响。而医患之间的矛盾, 不仅严重影响了医院正常的工作秩序, 无形中增加了患者的看病成本, 也给整个社会带来了不安定因素。广播健康节目, 一方连着百姓, 一边系着医疗机构, 应该担当起自己的社会责任, 为化解医患矛盾尽一份力量。

首先要注重医学知识和信息的传播。医学知识、防病治病信息、健康教育普及, 这是健康节目的重要内容, 也是受众提高健康意识、提升健康素养的重要基础。受众只有提高了认识, 对医学知识有着更多的了解和掌握, 才能够做到对医院和医生的诊疗工作多配合、多支持、多理解。

其次是整合社会资源, 开展公益性活动。1) 开门办广播、让直播间流动起来, 通过组织健康专家进社区、进学校、进农村等活动, 实现专家、主持人与受众“零距离”接触, 送医学知识和健康服务到受众身边;2) 针对部分家庭特别是农村地区, 没钱看病、因病致贫的情况, 联合多方力量实行医学救助, 传播正能量和温暖给社会;3) 开展医生和患者相互体验等活动, 增加对彼此的理解与关爱。

第三, 针对一些涉及到医疗纠纷的事件, 在报道中要坚持公正、客观、实事求是的原则, 让受众了解真实、准确的信息。要明确监督的目的, 是化解矛盾, 而不是激化矛盾。与此同时, 也要注重宣传医护人员中涌现出的先进人物与事迹, 通过正面宣传、鼓励, 弘扬社会正气, 改善医患关系,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摘要:如何提升健康类广播节目品质, 满足受众需求?本文从四个方面做了阐述:提高节目的专业性和权威性;提高节目的贴近性和实用性;提高节目的人文性和互动性;提高节目的延展性和服务性。

浅谈闽南话广播如何吸引年轻受众 篇4

1 广播的年轻受众分析

目前,年轻受众不仅贡献了越来越多的收视率、收听率,他们的审美也开始影响电视、广播节目的走向。2013年初,凭借超高收视“逆袭”台湾的《我是歌手》就是一个例子。半决赛时,林志炫和彭佳慧的表现可圈可点,可最后胜出的却是“复活归来”的杨宗纬。这一结果不仅和杨宗纬的超常发挥有关,也与节目组的赛制调整密切相连。“召回”拥有大量90后粉丝的杨宗纬很容易让人想到节目组是想招揽一些更年轻的拥趸,而贯穿前三个季度的13路歌曲选秀则无一不是为年轻人量身定做。

不仅如此,年轻人还掌握着电视、广播媒体的经济命脉。因为这部分收视人群成为广告商们最看重的客户。其原因如广告商所言:“我的产品都是针对35岁以下的人。35岁以上的人,收视习惯、消费习惯相对固定,要改变他们是很难的。”

一时之间,不论是电视还是广播的经济效益、存亡之本,都交托到年轻人的掌心。“是讨好年轻人,通过植入年轻人的思维完成“逆生长”,还是守着现有的观众,陪他们慢慢变老”成为新媒体的又一课题。传统对台广播特别是对台湾广播中的闽南话广播如何吸引年轻受众也是一大问题。

2 闽南话广播吸引年轻受众的可行之路

在台湾广播中,闽南话占了大部分,闽南文化易为台湾民众所认同并产生共鸣,但闽南文化现阶段并没有很好地在更大范围内得到展示与发扬,相反却给不少人留下“俗”的印象。以闽南文化为内核的对台湾广播,在这样的大时代背景下进行创新显得尤为重要。

在标准普通话推广的大背景下,对台广播、闽南话广播要吸引年轻受众群体,首先要承担闽南话的普及任务。除了民间自发的闽南话角,政府的教育、文化部门,广播电台要善用地面活动做好工作。例如:闽南话广播可联合地方教育部门从丰富中小学的乡土课程入手,开设不同程度的闽南话教学;多组织些低门槛的闽南话比赛活动,像闽南话诗歌朗诵、闽南话知识竞赛等。有条件的广播电台甚至可以联合学校推出闽南话古诗词诵读。

由厦门广电集团“闽南之声”广播主办的闽台少年儿童年度交流盛事——闽南之声少儿读册歌每年都会吸引厦门、泉州、漳州、台南和金门等地40余所中小学的上千名同学参加,以闽南童谣为纽带,在厦门共唱“读册歌”。参赛队伍逐年增加,节目质量逐年提高,影响范围逐年扩大。既有个人的答嘴鼓、戏歌表演,也有团体的古诗吟诵、童谣音乐剧,活动已经成为传承和弘扬闽南文化、促进两岸少儿交流交往、吸引年轻受众的品牌活动之一。

闽南文化的兼容性和开拓性的特征,让它有着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这在方言、戏剧等方面都有所反映。目前,不论是台湾地区还是闽南地区,闽南话的文艺节目演出更多是在村落的民俗活动等社戏场合生存,这类活动往往缺乏年轻观众。闽南文化如果得不到青年群体的重视,就谈不上持续发展。

实际上,台湾年轻听众也喜欢歌仔戏,崇拜歌仔戏明星。2007年3月,一场名为“蓬莱大仙”的台湾传统歌仔戏竟引来十万观众争相欣赏,有二十来岁的俊男靓女;也有八九十岁的阿婚、阿公;还有在襁褓中的婴儿;有一大早就来“抢头香”的,也有不远千里从台湾中、南部坐火车、包车来的;有开车来的、搭地铁来的、走路来的,甚至坐轮椅来的等。这样的盛况在台湾经常可以看到,有时甚至会办“青春专场”。明华园团长陈胜福说过,他们的演出经常有小学童和大学生索票,加之初中、高中学生,打破了该园历年最年轻的观众群纪录。

从传播渠道看,不少对台湾广播推出的闽南话类栏目,除闽南话讲古、曲艺外,缺乏引起青年群体重视的新闻、娱乐实效节目。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的做法只会让节目的受众群体日渐萎缩。因此,将传统的闽南曲艺与新颖的手段“无缝”结合,是闽南话广播必须不断思考的一个问题。在传承闽南优秀曲艺精髓和创新传播手段方面找到平衡点,既不能墨守成规,也不能冒进地否定一切,要循序渐进地把年轻受众的目光牵引到此类节目上来,让古老的传统曲艺迸发新的生机。

要打破一些人头脑中固有的思维——闽南话“俗气”。传统的广播媒体可以推出一些以闽南话为载体,但内容时尚、潮流的节目,如闽南话广播电台定期开展类似“闽南歌原创大赛”等针对青年群体的娱乐活动。在节目形式和传播平台上也要紧贴青少年受众的生活习惯,如户外直播“闽南歌原创大赛”可以拉近节目主持人和听众的距离,在节目播出的同时设立在闹市区商场的户外直播室让更多的受众看到节目,现场的互动能够第一时间地传到用收听设备听广播的受众耳边,让节目更立体。当然,这种形式对主持人的要求高,需要主持人具备优秀的现场协调能力和较高的表演和应变能力。

另一方面,微电影流行,所以录制闽南话广播剧可能会成为一个不错的选择,也是吸引年轻受众的一个利器。闽南话广播剧题材应瞄准时下年轻人最喜闻乐见的新鲜事物、新鲜资讯,然后让闽南话演员将其用充满戏剧冲突的形式表现出来。

3 闽南话广播如何与新媒体相结合

与大陆新媒体发展方兴未艾相同,台湾的新媒体发展势头也异常迅猛,台湾受众尤其是年轻受众主要的信息和娱乐通道已经转向新媒体。受众收听终端的电子化使得广播受众的年龄结构更趋年轻化。大力发展新媒体技术,在媒介形态上向新媒体变身已成为大势所趋。数字新媒体技术的最大特点就在于传播方式的多样化与传播权力的分散化,如热线互动,短信、微博、微信互动更贴近青少年的使用习惯,已经成为年轻人最流行的通信手段。对台广播、闽南话广播在这方面应该大有文章可做。

作为移动收听的其中形式之一、手机+广播的模式将为移动中清晰收听提供保障,方便且高速地接入数据,近两年已成为不少社会网络开发公司争捧的市场。闽南话广播应充分利用新媒介技术开展与受众的互动交流,通过技术或合作手段与手机媒体无缝链接,实现与新媒体在传播链条终端的融合,彻底打通对台广播的新媒体通道,在数字化的传播环境下不断培养新的受众群体。

在传播方式上,电台自办网络在近年来已经成为各电台的必备动作。随着网络在青少年的普及,网络音乐下载的便利和及时,上网听音乐越来越受到青少年普遍的青睐,而电台的实时播出能够拓展传统广播的受众群。

总之,要更好地吸引年轻受众,传统的闽南话广播除了节目内容本身的创新和资源的利用,增强节目内容的贴近性和主持人风格的认可度。在传播方式上向新媒体靠拢,在传播空间上向新媒体迁移也显重要,都将直接影响着收听效果,使传统的闽南话广播焕发出新的生机。

参考文献

吸引受众 篇5

一、新流行元素

(一) 丰富多彩的剧作形式

《宫》集合了当下流行影视剧的三种形式:穿越、谍战与宫斗。

穿越剧的鲜明标志是剧情或多或少涉及到穿越的内容。穿越是穿越时间和空间的简称, 剧情以此线索展开。电视剧《宫》中, 现代女孩晴川穿越到清朝参与九子夺嫡争斗, 这一线索, 迎合了年轻人追溯历史发展、探寻历史真像、彰显个性、表现自我的心理。

著名评论家张颐武教授表示:“探案、惊悚、冒险类题材的影视剧从来都是最为观众们所钟爱的, 囊尽了这些特色的谍战剧, 总能引起观众的关注。”《宫》剧女二号素言尽显细作所能, 女一号晴川出逃太庙一幕尽显谍战剧魅力。刺激牵引年轻观众深入剧情。

《宫》中以德妃和僖嫔为代表的后宫争斗百转千回, 表现出女性的心计与谋略, 脆弱与无助。

(二) 经久不衰的青春故事

野蛮女友与霸道男友在爱情题材的影视作品中屡试不爽, 尤其是向往美好爱情的年轻观众, 觉得这种对情感的另类表达颇有新意。《宫》中, 晴川常对八阿哥柔中带刚, 吸引了男观众的目光。八阿哥对晴川的霸道爱, 刚中带柔, 契合了女观众的芳心。比起传统爱情戏中相敬如宾、羞涩腼腆的主人公, 这种表现更符合口味。

灰姑娘成长也是荧屏的不老神话, 青年观众更愿意和主人公一同成长, 一同成熟。电视剧《宫》是晴川在清朝的一部成长史, 她从小宫女做起, 到接触皇上、阿哥, 直到成为福晋, 一路走来多了些许生活历练, 获得了更多的人生体悟。观众可感同身受主人公内心从青春躁动到通达沉寂的巨大转变。

(三) 细腻动人的女性视角

《宫》注重使用女性视角观察人物事件, 感悟人世冷暖。第二十集对惩办假朱三太子一事做出了详细的演绎。

康熙年间, 朱三太子再次煽动百姓反对清廷, 四阿哥与八阿哥处理此事。四阿哥以男性的视角解决问题, 谈政治利害, 许金钱诱惑, 险被朱三太子党羽抓住, 最终失败。八阿哥以晴川的女性视角解决问题。利用朱夫人吃醋, 让她为了丈夫和家庭当面戳穿朱三太子谎言。进而朱夫人当街产下一男婴, 八阿哥买下推车和布摊帮她生产, 使晴川感慨:假如一个男人有爱心, 再坏也坏不到哪去。最后母子赶到众人面前, 威胁朱三太子不要再生是非, 晴川劝众人:做任何事都要想想亲人和家庭, 晴川与八阿哥获得成功。晴川得知朱三太子自尽, 夫人孩子服毒自杀后, 心中产生了极度的自责, 于是八阿哥安慰她要相互珍惜、共同扶持才能走完人生。

整个情节都以晴川的女性视角推进, 吃醋利用女人的共性, 有爱心是女人对男人的品评, 为亲人考虑是女人寻找依靠, 自责是女人多愁善感的感慨和思考。电视剧用细腻的镜头、丰富的情感, 为观众展示了一个以女性为中心的成功案例。这种视角温柔婉转, 利于被年轻人所接受。

(四) 快乐浪漫的主题基调

《宫》剧基调轻松快乐, 浪漫唯美。淡化深宫争斗的阴险狡诈, 缩略政治争斗的冷酷残忍, 呈现给观众轻松愉悦的心情, 而这正是绝大多数年轻观众观看电视剧所需要的。

从晴川入宫她与八阿哥就成了冤家对头, 互相整治。剧作在第五集用幽默诙谐的表演迎合了年轻观众。晴川在皇宫小巷里被一箭射中发髻, 搞怪地插着一支箭转动头。八阿哥大笑着拨弄她头上的箭, 告诫她要更严厉地整治她。晴川摇摇晃晃走开, 颇像青少年玩世不恭、倔强任性的挑衅。八阿哥启动一系列整蛊活动, 晴川以惊人的体力和毅力应对。最终八阿哥勇敢追求晴川, 他到妓院花钱买讨女人欢心的妙计, 其可爱的动作、表情和声音, 逗得观众捧腹大笑。年轻观众想放松身心, 寻找自己玩耍时的影子, 这一点在电视剧的前半段得到充分的满足。

男女主人公逐渐成熟, 他们的爱情也渐渐明朗。经过一番风雨, 一个假福晋使晴川错失了婚礼, 第三十集八阿哥选择了一处依山傍水的亭子来为他们重新举行婚礼。漫天的桃花飞舞在身边, 晴川不禁惊叹夏天怎会有桃花, 原来八阿哥绑了几个晚上。精诚所至, 金石为开, 他们终于在一起。晴川为此放弃曾让她想尽一切办法回到现代的机会。镜头定格在唯美的画面, 满足了多数年轻女性观众对于爱情诗意的忠贞不渝的追求。

二、新影视语言

(一) 符号运用引人入胜

穿越的大树是一种阐释性符号、叙述性符码, 开启了穿越所带来的一切问题。它制造出悬念即如何穿越, 如何回来, 穿越的时间和地点等等。它也包含着秘密, 如良妃每天到火场大树旁测算时间方位的惊人秘密, 现代人怎样不改变历史通过穿越继续生活。随着故事发展, 这颗百年大树将问题予以解决, 良妃与晴川都是穿越而来, 当九星连珠天象显现, 树旁枯井就可以穿越时空。

皇位是行动性符号, 根据这类符码, 可以考察故事的所有行动, 而这些行动是横向组合性质。 (1) 该剧围绕皇位形成多条平行线, 太子、四阿哥、八阿哥、十四阿哥为主线, 连带的九阿哥、十阿哥、十三阿哥、德妃、僖嫔、晴川、素言和众多配角分别在四根主线上辅助。除康熙皇帝外的所有角色都为这一个共同的方向努力, 这就使得即使剧情曲折复杂, 依然有内核把情节紧紧地连在一起。

来自21世纪的经验成为独具特色的文化性符号, 起着提供社会和科学信息的作用, 也是该剧吸引年轻观众的一大亮点。模特走秀、明星包装、花样滑冰、绿矾炼制、穴位按摩, 这些被现代人习以为常的事情, 在古代必然引起轩然大波, 体现出文化进步与传承的重要性。

(二) 结构设置独具特色

结构主义语言学家雅可布逊认为:二元对立的辩证是儿童“最初的逻辑活动”, 这种活动促进了人类对自然最初的独特的介入。 (2) 《宫》的二元对立性主要体现在四阿哥与八阿哥、晴川与素言、德妃与僖嫔这三组人物, 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矛盾的双方在矛盾运动中向各自相反的方面转化, 结果孕育一对新的矛盾。四阿哥与八阿哥由不争到争对比, 素言与晴川由姐妹到敌对对比, 德妃由善露出恶与僖嫔先宠后废都是对比。

该剧的叙事方式具有延宕性特征。电视观众审美心理的核心是对戏剧性悬念的期待心理。为了使观众始终处在兴奋期待的状态, 建立起与电视剧的积极联系, 剧作可以故意延长观众的期待。 (3) 这种期待在《宫》中表现在主要人物的九死一生。晴川开始被误认为巫蛊妖女险些被烧死, 入太庙差点葬送地陵, 又被认为冒充八福晋命悬一线。还有诸如八阿哥险些身首异处, 素言起死回生等情节, 都在一人物生死关头将镜头移向另一人物或事件, 以转移注意力, 达到延长观众期待的作用。年轻观众对于事物的好奇心理更加重了这种兴奋状态。

《宫》通过演员的精彩表演和精湛台词, 用一个穿越的表层结构, 讲述了一个珍惜的深层结构故事。第三十三集中, 晴川感慨人为什么一定要斗来斗去, 八阿哥安慰她:“我们没办法改变别人, 所以我们只有做好自己。就算全天下的人都背叛了我们, 至少我们还有彼此。”第三十五集中, 素言送走十四阿哥, 心中无限惆怅, “这个金笼子是自己一手打造的, 本来是想留住这个春天, 可到头来春天没留住, 却把自己锁起来。”她打开盖子让蝴蝶飞舞“海阔天空, 做回自己”。这是男人和女人对于珍惜的不同理解。

年轻观众在虚拟的剧情中容易受到启发、产生思考, 以求效仿“偶像”。在电视作品中注入一些积极的有影响力的思考, 将吸引和引领更多的年轻观众, 因为电视艺术作品要求观众在知道发生什么事的同时, 还要受到感动。这个感动, 是观众通过深层含义的感知得到的。 (4)

参考文献

①李稚田.影视语言教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P240.

②李稚田.影视语言教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P228.

③王心语.影视导演基础.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P132.

上一篇:科学钻探下一篇:还原五彩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