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目受众

2024-08-14

节目受众(共11篇)

节目受众 篇1

受众, 是新闻事业的主体, 是新闻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随着社会进步和新闻事业的发展, 受众在新闻媒介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各类媒体确立了受众的中心地位, 传播活动空前活跃, 一些电台在不增加人力和物力投入的情况下, 本着以受众为主体的原则设置节目, 使节目质量上了一个新台阶。如何增强节目受众意识, 设置科学的节目体系, 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1 在节目设置上存在的一些现象

一些县级台站的广播节目包括转播和自办两部分, 就自办节目而言, 目前, 有些台 (主要是县级台站) 数量少、时间短, 一般30分钟左右。从受众

体系, 再根据实际情况对元素进行调整和控制, 从而减少或杜绝成本浪费现象。

2.3注重网络化经营手段, 构建多层次的立体销售网络

二十一世纪互联网浪潮席卷全球, 极大的丰富了我们的娱乐方式, 同时也给传统的广播电视节目带来不小冲击。但面临挑战的同时也潜藏机遇, 互联网的通达与普及也给传统的广播电视节目经营带来新的经营载体和广阔的发展空间。要将网络顺利应用到广播电视节目的营销中, 首先要认准网络方向, 引进互联技术, 与通讯、数码、网络经销商走在一起, 共同研讨相关的互动前沿技术, 在有线网络和无线网络上打开畅通意识的角度来分析, 一些台站节目设置明显滞后于受众, 而个别台又有节目设置过分超越受众的现象。我们不难发现这类现象在一些地方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1.1 对受众需求的总体把握不到位

“办好电台节目, 实际上是一个如何解决节目和受众之间的供需矛盾的问题。各种节目的内容和形式、形象和风格、调性和视角、走向和发展, 都要根据受众的实际需求来考虑。”近年来, 许多广播台站尽管在冲破旧有模式方面做了一定努力, 但仍然没能跳出这个圈子。这与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条件下, 听众日渐增强的引导、信息、服务、消

渠道, 从而实现网络化经营。

同时, 构建一个多层次的立体销售网络也十分必要。除了继续发展现有的针对影视节目的展览会外, 还要创立其他不同类型广播电视节目的展览会等形式的交互平台, 同时也要注重各类型节目的衍生品和品牌授权的发展, 实现广播电视节目的自身价值和增值价值。

3结论

数字时代的到来和互联网高度普及和多种媒体形式衍生品的出现, 给传统的广播电视节目带来挑战也带来机遇。面对挑战,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者要提升竞争意识, 实现正确的节目定位, 建立标准的成本核算体系, 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手段;面对机遇, 则要开阔视遣、作伴、好奇等丰富多彩的需求不相适应。从内容上看, 除了新闻与一般政策性宣传外, 缺少生活服务和娱乐休闲等内容;从形式上看, 节目时间短、格调单一, 模式陈旧, 视角呆板, 节奏迟缓, 无法满足听众多种需求。

1.2 对受众素质状况的分析不透彻

就受众素质一般情况而言, 农村受众与城市受众存在差距, 过去的受众与今天的受众存在差距, 不同地区的受众素质也存在着差别。节目应根据现实受众基本素质状况设置, 以达到顺其口味, 使其接受的目的。尽管主要面对的是农村听众, 但今天的农民, 群体素质较以往有了很大提高, 那些节目设置上

野, 将网络经营纳入到广播电视节目的销售系统中, 同时注重节目自身价值和增值价值的实现, 从而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袁冶.论地方电视台的多重销售策略[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2 (2) :47-48.

[2]潘宇莹, 白莹莹.凤凰卫视经营策略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

[3]刘宏.怎么看江苏卫视与湖南卫视的竞争[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陕西广播电视台, 西安710061) 的老套路, 早已不适应当代农民的接受方式。

1.3 对受众群体性特征的体现不突出

处于同地域的受众, 他们具有共同的经济基础、自然条件、生活, 具有共同生活经历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相同认知结构, 他们对信息的追逐和解释亦基本相同。从这个意义上来讲, 受众是具有共同特点的群体, 加之县市一级人口流动性很小, 受众的群体性特征就更为突出。直接拥有最基层的受众群, 这是地县广播的独特优势, 节目设置应该更具有民族性、地方性。但从笔者掌握的十几家地县台站看, 大部分节目设置如出一辙, 很难找出各自的明显区别。一些节目游离于受众的群体性, 丧失了地方台节目优势。

2 节目受众意识淡薄的原因根源

多年来, 许多电台在节目设置上实现了多方面的改革, 并取得了明显成效, 但在相当一些县级台站, 其广播节目设置仍停留在传统模式里, 媒体的活动滞后于当代社会生活潮流, 其节目不能吸引当地听众, 更不能很好地发挥喉舌功能, 县级广播远离受众的现实值得我们深思。笔者认为, 这些现实问题的存在, 主要有以下原因。

2.1 一些传统观念的直接影响

现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新闻事业横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两个领域, 作为宣传喉舌, 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服务, 作为信息产业, 它属于第三产业 (也有人把它归于第四产业) 、其产品是消费领域的一种商品。”一些县级广播台站新闻工作者, 尤其是决策者, 在目前的实际工作中仍然只是对上级负责, 在思想上存在轻视受众的现象。

2.2 诸多现实问题亟待解决

节目设置上陈旧观念的现实存在, 有一个直接原因, 这就是改革在这些地方或部门不够深入, 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相当一些县级台站目前仍是青一色“吃皇粮”的队伍, 这本身就与市场经济的要求不相符。因为没有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用人机制, 所以电台不能主动研究受众, 生产出受众需要和喜爱的“商品”。节目设置不能从受众角度去适应市场, 导致受众群缩小, 媒介社会效益受到影响, 经济效益也比较差。

另外, 区域经济文化相对落后, 媒体竞争中一些县级台站人手少、素质参差不齐、队伍不稳定等, 也成为现实问题中的直接或间接的原因。

3 在节目设置上应多样性、全面性

尽管节目设置受媒体特点、人员素质、物力财力、上级精神、受众状况等诸多因素制约, 但广播节目的主体是受众, 各因素中, 受众是第一位的。县级广播台站在现有条件下完善节目设置, 必须确立受众在节目中的主体地位, 通过对当地受众的需求、素质状况和群体性特征作深入的分析研究, 根据实际情况, 设置宜于当地受众的广播节目。

针对受众需求日益明显的多样性, 在节目设置上, 必须充分考虑到诸方面, 新闻信息与娱乐休闲、服务、教育兼有。可以通过设置板块节目或专题节目固定时间间隔播出的办法解决。

在强调全面性的同时, 首先要强调突出新闻和娱乐节目两大重点, 形式上应是动态的。受众需求的多样性要求节目和栏目多样, 地县台站在节目设置中, 要打破过去那种“先新闻, 后其他, 文艺节目是尾巴”的机械格局, 将新闻的时段、信息的频率、娱乐性节目和栏目有机穿插, 在有限的时段内更充分地满足受众的多种需求。另一方面, 受众的某些需求又会随着社会发展、市场变化等不断发生变化, 节目和和栏目设置及构成不能一成不变。在节目运行过程中, 要密切注意社会变化, 认真分析受众反馈, 把准受众需求, 做到固定中求变化, 经常变化, 常变常新, 及时调整节目设置, 使节目紧随社会潮流。

我国县级台站的受众构成, 大部分为农民。尽管现在农民的文化素质比以前有了明显提高, 但与城市受众, 尤其是沿海城市受众相比, 仍有不少差距。节目设置, 必须尊重这个事实而不能照搬别处的模式。节目或栏目要长短结合, 以短为主。受众接受信息的兴趣和承受力都有一定的限度, 广播传播是线性传播;长的和复杂的内容听众接受困难, 所以, “短”是广播的要求, 更是受众的要求。对于农村听众来说, 在节目设置上更应该考虑到这一点。有人从这一点出发, 总结出节目设置的成功经验是:“长了不行、空了不行、”。节目 (特别是专题节目) 和栏目 (话题) 不宜过长, 当地新闻10分钟为宜, 信息5分钟为限, 新闻性板块节目中的栏目除特殊情况外, 不宜超过10分钟, 如“广播聚焦”、“热线传真”, “要闻专递”等栏目, 一般五、六分钟为宜。这样, 既能发挥广播“短”、“快”、“活”的优势, 又能让听众易于接受, 其他节目设置也应遵循这一规律。

地方台作为综合台, 更应注重以普遍受众为主要设置节目。同时应当看到, 地县台站也面对一定规模的特殊受众群, 如城市受众 (包括干部、知识分子等) 、少数民族、军人等, 另外还有一些分散、混杂、隐匿的受众群, 如体育爱好者 (足球迷) 等, 要适当设置一些对象性节目或栏目来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

总之, 县级电台节目设置, 不能从传播者主观愿望和个人兴趣出发, 要认真研究受众, 确立听众的中心地位, 沿着“适其需要, 合其味口, 引其参与, 与其交流, 为其服务, 给其引导, 受其监督”的思路设置好广播节目。

参考文献

[1]刘京林.新闻心理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李岩.新闻广播学.甘肃人民出版社.

[3]胡正荣.新闻理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4]戴元光.传播学原理与应用.兰州大学出版社.

节目受众 篇2

马斯诺的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由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与归属的需要、尊重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随着“衣食住行”等基本物质生活需求的满足,我国社会进入了一个更加注重精神需求和心理需求的时代。故而我国财经类电视节目随着资本传媒热和传媒财经热的趋势发展了起来。虽然我国证券市场散户数量的增加速度惊人,全民理财时代开拓了收视份额,但其依然具有分众传播的性质和优势,受众天然明确化,准确定位了财经类媒体的受众群。分割受众群,了解受众需求,追求受众满意度便成了各媒体跑赢市场的关键目标。根据以往统计显示,经济类节目成人观众的收视兴趣高于青少年观众,男性观众的收视兴趣高于女性观众,城市观众的收视兴趣高于农村观众,收入较高的观众收视好于收入水平较低的观众,并且文化层次高的观众比例占绝对优势。[1]这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将财经类电视节目的受众群体从大众中分离了出来。我国财经类电视节目的种类划分,在此基础上将财经类电视节目的受众进行了细分,这便是分众传播的表现,意在抢占收视市场。在节目对自身定性准确定位的时候,就是在寻找自己的市场空间,选择并满足自己的目标收视群。[2]这就是将栏目定位在满足受众需要的不同层次上。

目前在我国财经类电视节目中,资讯综合类财经节目注重每日财经新闻和交易信息的报道,以硬性资讯的形式出现,让人们及时了解资本市场、商品市场以及金融市场上的各种变动以规避各种投资风险,做出正确投资决策,起到财经环境守望的功能,这在财经层面满足了受众的安全需要。

谈话类财经节目形式活泼,观众在收看此类节目时能感受到主持人与嘉宾们的互动,并且有些节目能通过短信、电话、网络等参与其中,节目嘉宾在谈话中体现各方观点,发生意见碰撞,其多元化的视角让观众总能找到与自己意见一致的看法与主张,这类节目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观众社交与归属的需要。

评论类财经节目通常定位高端、权威公正,有众多学术界知名专家的加盟和受访,将近期有价值的财经新闻进行有深度的评论和多元化观点的全面报道。此类节目整合各方资讯,对观众投资者提供有价值的全面而深刻的报道和评论,起到信息保姆的服务作用,观众在享受服务的同时,也获得认同与尊重。

故事类财经节目用讲故事的手法使观众获得娱乐,受到启发。此类节目的受众群很大层面上不是商业精英,而多数是追求自我实现,盼望成为商业精英和仰慕商业精英的普通群众,这些受众通过故事类财经节目借鉴其经验,为自我实现埋下种子。受众市场分析及特点

资讯综合类财经节目、谈话类财经节目、评论类财经节目以及故事类财经节目各自通过栏目的准确定位细分了经济节目的受众群,在不同的播出时段针对不同特征的受众群进行较为准确地小众传播,以达到传播效果最大化。2.1 四类主要财经类电视节目播出时间表 资讯综合类财经节目 播出时间

陕西卫视《今日证券》 7:34 广东卫视《股市前奏》 7:50 CCTV-2《证券时间》

上午版9:05——9:35,晚间版23:05——23:35 北京电视台财经频道《天下财经》 周一至周五08:45,12:30,18:25 内蒙古卫视《财富指南》 周一至周五12:30 第一财经《今日股市》 周一至周五18:00——18:30 天津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财富 18》

每晚18:00 四川电视台经济频道《百姓财经》 周一至周五18:05——18:25 深圳电视台经济频道《中国股市报道》

周一至周五18:50 天津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财经视界》 每晚19:40——20:30 CCTV-2《经济信息联播》 每晚21:00——21:30 表1.主要资讯综合类财经电视节目播出时间表 部分谈话类财经节目 播出时间

CCTV-2《对话》 周日22:00——23:00 第一财经《头脑风暴》 周日22:00——23:00 第一财经《亚洲经营者》 周一22:00——22:30 第一财经《会见财经界》 周二22:00——22:30 第一财经《中国经营者》 周三22:00——22:30 第一财经《经济学人》 周五22:00——22:30 第一财经《财富人生》 周六20:00——20:57 第一财经《波士堂》

周六21:00——21:57 天津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时代智 商》

周日19:30——20:00 天津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先行一 步》

周六17:30——18:25 深圳电视台财经频道《财富博客》 周一20:08——20:38 内蒙古卫视《财富非常道》 周一至周五22:30——23:00 凤凰卫视《财富人生》 周六7:00——7:30(中文台)21:35——22:02(资讯台)

表2.部分谈话类财经节目播出时间表 部分评论类财经节目 播出时间

CCTV-2《经济半小时》 每天21:30——22:00 CCTV-2《中国财经报道》 周一22:08 第一财经《经济观察》 周四22:00——22:30 内蒙古卫视《财富无限》 周一至周五18:00——18:30 凤凰卫视《财经正前方》 周日17:00——17:30 表3.部分评论类财经节目播出时间表 部分故事类财经节目 播出时间

CCTV-2《财富故事会》 周一至周五12:40——13:10 CCTV-7《财富经》 周一至周五22:02——22:32 中国教育电视台《白手起家》 周六16:30——16:55 北京电视台财经频道《财智人物》 周六21:59——22:29 北京电视台财经频道《天下华商》 周三20:56——21:26 浙江经济生活频道《风云浙商》 周日22:00——22:25 山东电视台《创富时代》 周日22:50——23:30 表4.部分故事类财经节目播出时间表

从以上各表可以得出结论,四类财经电视节目播出时段、播出频率、播出时长都有所不同。2.2 四类主要财经类电视节目受众市场分析

资讯综合类财经节目每天的开播时间大致集中于周一至周五每天清晨6:30——9:00、中午11:30——13:00、下午18:00——20:00,以及晚上23:00。节目时长大都在30分钟之内。分析可知,我国金融、商品以及资本市场的

正常活动时间为周一至周五,清晨6:30——9:00是上班前以及股市开盘前的一段时间,关注财经资讯的上班族可在上班前打开电视机收看最新的财经新闻和资讯,而决定本日的投资行为。中午11:30——13:00是中午休息时间,同时股票市场也会休市,很多财经类节目便可抓住这个时间点总结早盘的交易情况,向关注财经资讯的观众提供及时的交易信息和市场变动新闻。我国沪深股票市场下午休市是在每日下午15:00,但这个时段开播的综合资讯类节目少之又少,通常下午18:00——20:00为此类节目的播出高峰期,这是因为综合资讯类节目的受众多为上班族,股票休市后还要继续上班,而下午下班之后才有时间关注一整天的财经资讯,这段时间通常为18:00——20:00之间,受众的晚餐与看电视时间。因此我们可以为此类节目的受众做一个大致描述:在文化水平较高、收入水平较高、城市男性观众比例较大的成年观众中,关注财经资讯的上班族,侧重于关注股票市场的资讯的中小投资者。

谈话类财经节目时长多数在60分钟,开播时间一般在晚饭后20:00——22:00之间,此时正所谓电视时段的黄金时间,此时也是电视剧、娱乐节目以及儿童节目等各种节目的热播时段。天津卫视和凤凰卫视等综合类的频道与电视台将谈话类财经节目安排在此时段,其机会成本较小,可以在广大受众群中捡到此时段的频道忠实受众、栏目的行为忠诚者,以及没有阻碍可以关注此类节目的受众。而走专业化路线的第一财经,便把每日的谈话类栏目安排在22:00开播,放弃了与黄金时段其他节目的分流受众群,每天同一时段的不同谈话类财经节目维护了其专业性和规模性,并且培养了具有很高行为忠诚度和情感忠诚度的观众。由于谈话嘉宾多为与财经活动密切相关的政府官员、来自企业的管理人员、研究财经问题的专家等,所以关注此类财经节目的观众主体,必定是在文化水平较高、收入水平较高、城市男性观众比例较大的成年观众中,在工作单位中比较有话语权的高层,或是在企业中有着决策权的精英,以及关注国家经济发展的知识分子。

评论类财经电视节目时长通常为30分钟,一般安排在晚上播出,通常习惯同“通俗语言释经济”的方法解读经济事件,评论经济政策,因此其收视群体更加广泛地定位在在文化水平较高、收入水平较高、城市男性观众比例较大的成年观众的范围内。例如CCTV-2的《经济半小时》,自2003年改版至今的核心受众群体为中产阶层,近5000万中小投资者(股民)及他们的家庭。[3] 故事类财经节目时效性弱,通常在午后和晚上播出,受众群最为广泛,节目时长一般安排在30分钟左右,其生动的故事情节吸引的观众群体比一般财经类节目的受众群体更加广泛,更为大众化。3 总结

论电视法制节目的受众定位 篇3

在信息渠道和服务种类增加后,传播工作者都意识到:要使自己的节目服务于那些最需要的人,而不是最广泛的人。于是,各类节目走向“窄播”,它们“细分”自己的受众以为这是最符合传播规律的做法。

可是,电视法制节目却恰恰具有广泛传播的特点。电视法制节目的内容和受众并不需要分得这么细。

以下就从电视产品送达的终端——观众的角度出发,分析收看法制节目的受众的几种最基本需求。

非法律工作者的收视需要及相应的节目类型

非法律工作者指所有法律专业以外的工作者、退休人员。简言之,是那些不从事法律工作的成年人。他们收看法制节目的心理,可简单概括为:获得法律资讯、了解周边环境、了解法律条款、推理娱乐。

法律资讯节目能帮我们了解新出台的法律、法规,运用这些法律法规解决实际问题,观众还能从节目中了解最新案件的发生和进展,让我们对自己的生存环境有一个正确的分析判断。这类法制栏目的最主要目的是服务,它起到实实在在的告知和提示的作用。

北京电视台的《法制进行时》就是这样一个栏目。它有着极强的资讯服务意识、时效性和地域特点。主持人徐滔在电视屏幕上经常说的一句话是:“我们给您提个醒儿。”像早些时候出现的街头诈骗、“碰瓷”或地下通道打劫的情况,栏目都会在第一时间揭示这些骗局的来龙去脉,提醒观众加强自我防范的意识。

同时,人们可能还需要一些帮助他们进行法律知识储备的节目。这类节目应立足全国、关注普通人的法律生存空间。帮助观众逐渐提高认识,扩大法治视野,满足观众从宏观上把握法律动态的需要。收看这类节目,观众不仅能了解特定案件施用的法律依据,还可以洞悉全国各地的法治进展。对他们而言,这是一种偶然、随意和乐于接受的学习过程。

电视法制节目中的领军栏目——《今日说法》就属于这一类。节目除了对案件的讲述外,还要请法律专家依据播放的案例每天给出一个“说法”。它的题材选取极为宽泛。并且,节目的整体风格一直保持着栏目“关心贫弱者,用法律为他们撑起一片天空”的关怀和同情。

普通人收看法制节目的另一个需求是娱乐。在以娱乐休闲为目标的法制节目里,观众感受到的过程是紧张和刺激的,而结果却是学到了一些推理和判断的基本方法。法制节目的内容本身就决定了它的内容中必然要有冲突、矛盾、争执,甚至是“腥星性”?穴血腥暴力、明星故事、性犯罪?雪的故事以及警察局、犯罪现场这些不寻常的场合。它天然的能够吸引人的注意。这类节目的观众组成比较广泛,成年人和未成年人都乐于收看。

青少年对法制电视节目的需要

一方面,青少年和关心青少年的所有人都需要电视法制节目。这里将青少年界定为6岁至22岁,即小学、中学、大学中的儿童和青年。他们的需求有一些可以和成年重合,比如推理探案、了解周边环境的需求。但校园毕竟是一个更单纯意义上的社会,在校园的这十几年,又是一个孩子思想发展最为重要的一个阶段。处于发育阶段的青少年有着极强的反叛性,易冲动、易受感染,他们做事很少考虑后果,大多不具备承担后果的行为能力。目前,青少年犯罪的现象很多。

同时,青少年更是需要法律保护的弱者。校园门口发生抢劫时,中学生要怎么做才能保护自己?芽大学生怀孕的问题要谁来承担责任?芽他们和他们的家人都需要电视台法制栏目的告知和平等的劝服。

另一方面,法制节目应当作为校园教育的补充。与严肃的校园教育相比,媒体教育从形式上可以是轻松的、寓教于乐的。针对青少年所开设的法制栏目能从更广泛的空间里找到接近他们的话题和案例,用平等、尊重、爱护的方式进行表达,引起他们的关注和兴趣。这类节目将帮助他们掌握积极处理问题的方式,预测自己行为后果的能力;同时培养青少年保护自己的意识,使自己免受侵害。

青少年的法制节目目前没有电视台涉及,可能是考虑到这类节目说轻说重很难把握。的确,过多的负面内容会让小观众们心里一片黑暗,而太过积极又不能体现栏目设置的初衷。不过,如果青少年对这类节目的需要是明确存在的,电视台就有责任和义务充当“媒体教育”者,满足青少年自身和所有关心下一代健康成长的人的需要。

青少年法制节目的形式,可以杂糅目前说法节目、推理节目的形式,用讲故事的方法传递信息,再由法律专家或青少年心理问题专家进行评说。

《今日说法》2003年曾作过一次暑期特别节目:宝贝当家。其中有一期节目的主题是讲对幼儿的性侵害。对五六岁的小孩子讲这个话题,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难以把握和讲得明白。《今日说法》采用的方式是:请六七个小朋友来到演播室,主持人一开场就给每个人发了一个洋娃娃。然后问:小朋友,你认为身上的什么地方不能被别人摸?芽然后让小朋友指着洋娃娃说自己的想法。最后由一位专家阿姨告诉他们:游泳时,凡是被泳衣遮住的地方就不能被别人摸。要是有人试图这么做,就要想办法找大人帮助。

满足专业人士需要的法制节目

专业人士最初参与节目,是出于媒体的要求。无论是作为现场嘉宾还是节目策划或对内容把关,法律专家都更具有权威性。目前这种参与越来越积极,他们自身也逐渐成为某些法制节目的观众。如果媒体选择的案件比较典型,专业人士守着电视便能了解最新的法律事件,这对法学研究和相关立法都有一定的帮助。一位讲授了多年民法课的老师说:自己只要有空就会看某一个法制节目,因为这个栏目选取的案件涉及前沿法学问题,不仅案件本身能更好地阐释某个法律条文,而且有的案件还提出了目前没有一项特定的法律条款能解释的新问题,对他的学术研究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供专业人士收看的法制电视栏目受众比较少,像经常收看央视经济频道的《经济与法》的受众可能只有经济界人士和一些法律工作者。而这类节目的制作成本却很大,可选择的案件范围窄,还要培养一些专业化程度较高的编导。但它一旦生存下来,却有着很强的发展潜力,有着不易模仿和不可替代的特点。这是因为:针对大多数人的普法宣传、记录法制建设过程只是法制节目的第一层境界:它还应当突破这个局限,成为引领和推动法制建设工作的一个助力器。

“真人秀”节目如何契合受众心理 篇4

现代社会, 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着深刻变革, 生活方式的变化源自人们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改变。而大众文化和消费文化的风行更是将这场由思维引发的变革引向生活的细枝末节。特别是现代电子传媒的发展, 使人人都可以以更加开放也更加人性化的方式在公众视线里重塑着自己的形象, 全民参与的热情从未如此高涨, 个性释放从没有像现在这样充分展示过。在众多传媒中, 电视传媒更是凭借其自身的传播优势, 紧紧抓住受众心理, 推出了能让参与者自由展现自我的“真人秀”节目。

“真人秀” (Reality TV) , 也叫真实电视, 指的是采用纪实的拍摄手法记录自愿参与者在规定的情境中按照特定规则进行的自由而真实的竞争或是体验行为, 从而凸显参与者本身的个性, 并与观众产生互动效应的电视节目。“真人秀”由组织者从普通人当中挑选参赛者, 参赛者在各种游戏规则的限制下完成任务, 胜出者将赢得大奖。当下, 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 “真人秀”都在如火如荼地进行, “真人秀”节目如此火爆, 与它满足了广大受众的需求、契合了受众的收视心理有着紧密的关系。这一节目形态的全民性与个性化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真人秀”节目是台前幕后、屏幕内外全民性的共同狂欢。

在“真人秀”节目参与者的选拔上, 选手是从普通大众中筛选出来的。选出的节目参与者前一秒还在日常的生活轨迹中运行, 下一秒就被选中, 脱离日常轨迹一段时间, 去过一段非常规的、完全不同于日常情境的生活, 这种生活充满了刺激性和挑战性。以这样的方式产生选手, 给参与者一个惊喜, 同时也给广大受众一个心理期待——每个人都有机会在电视屏幕上展示自己, 所有的受众都是节目潜在的选手。这样的想法和这种存在可能性的真实使得广大受众积极参与电视节目。“真人秀”节目不仅仅存在于镜头里几个选手的“表演”中, 它更存在于屏幕前广大受众的收视与参与中。“真人秀”节目是台前幕后、屏幕内外全民性的共同狂欢。

2.“真人秀”节目的卖点在于“人”的个性化表演。

广大受众追捧“真人秀”, 要看的不是其模式化的游戏规则, 新奇独特的虚拟情境迟早会让受众感到厌烦。“真人秀”的卖点在于它的“人”, 这正是观众真正感兴趣的地方。这些被选手人与广大受众的身份、地位是一样的, 这一点使得受众对选手会有一种心理认同感, 受众会设身处地地关心选手在节目中的表现。这些表现中难免会有“表演”或“导演”的成分, 但选手并不是职业的表演者, 面对节目中遇到的一系列关于人与环境、人与人之间的难题, 选手们的真实反应、流露出来的真实情感以及个性化的表演是观众最想看到, 也是“真人秀”节目不流于形式的关键所在。

二、拟真实与娱乐化

1.“真人秀”节目的真实性。

真实是“真人秀”节目的一大卖点。真实意味着较少的人为控制痕迹, 留给受众较大的自由判断空间。“真人秀”标榜真实性与纪实性, 招来不少非议, 受众认为所谓的真实仍有浓重的表演和导演痕迹。事实上, 绝对的真实是不存在的, 一旦摄像机的镜头对准节目参与者时, 真实就不存在了。因为每一个参加节目录制的选手都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将被摄像机记录下来, 被广大电视观众看到, 自己的表现将直接影响到最后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 选手们的反应不可能全部真实如平常生活一样, 不可能没有表演的成分。既然创设了非常态的游戏情境, 那么选手的表现肯定也是非常态的。“真人秀”节目运用各种手段使矛盾集中、人物个性彰显, 目的就是迎合受众口味。参加节目的选手并非职业演员, 即使有表演的成分也不能掩盖他们鲜活真实的个性特征。“表演”只是强化了、突出了他的个性, 而不是对其个性的伪装。其仍是普通大众中的一员, 镜头记录下来的一举一动、喜怒哀乐都是常人的本能反应, 观众与其有着同样的亲历感, 因此能理解这样的反应和情感。这种心理认同使得观众在明知道有表演、导演成分和特技加工之后仍能接受选手的反应和表演。

2.“真人秀”节目的娱乐性。

“真人秀”节目的真实又不同于纪录片。“真人秀”节目的定位是娱乐节目, 其娱乐性、戏剧性与纪实性相结合, 打破了单纯纪实的沉闷和单调, 抽掉了纪实作品中深沉厚重的理性思索, 注入了轻快刺激的感官体验。“真人秀”节目的娱乐化契合了现代受众的心理需求。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现代社会里, 大多数人在电视中寻求的不是理性思索, 而是释放不良情绪, 缓解压力的感官刺激。“真人秀”节目之所以能吸引广大受众, 娱乐化是重要因素之一。“真人秀”节目以纪实的创作手法来满足广大受众在数字化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界限日益模糊的时代对真实的渴求, 同时又以游戏化和娱乐化的方式来消解受众对现实生活的心理压力, 从而吸引受众的注意力。

三、参与性与互动性

1.“真人秀”节目的参与性。

相对于结果而言, 当代电视受众更加重视参与过程;相对于强制性的被动接受, 当代电视受众更加重视反馈和互动。受众不甘心只做旁观者, 他们希望更为深入地参与到媒体传播这一过程当中去。“真人秀”节目所体现出的亲历性和互动性则很好地满足了受众的这一心理需求。正如益智类节目中许多观众会和选手一同闯关一样, “真人秀”节目的许多观众也会对选手评头论足, 设想若是自己亲临现场参加比赛会如何与其他选手一较高下。观众以这种心态观看选手的表现。比赛每推进一步, 观众都会同留下的选手一起去经历所有的一切。因为不到最后一刻, 没人知道结果。谁都有可能成为获胜者, 也都有可能在下一轮就被淘汰出局。观众与选手一起等待结果的产生, 一起经历等待的过程, 一起享受过程的刺激和乐趣。观众在观看那些与自己差不多的普通人的表现过程中得到一种补偿性体验。这种收视心态的改变使得受众与参赛选手的心理距离拉近, 受众的参与意识明显增强。

2.“真人秀”节目的互动性。

在“真人秀”节目中, 观众在享受与选手一同闯关的乐趣的同时, 还可以投票支持自己喜欢的选手。“选手在游戏中的命运会受我影响”, 这种想法使观众由被动的接受转为主动的参与。“真人秀”节目重视受众的声音, 充分调动受众的积极性, 将受众的注意力吸引到节目上来。节目不再仅仅局限于台上, 而是延伸到台下的受众;不再局限于封闭的拍摄现场, 而是延伸到场外受众。节目的空间不是封闭性的, 而是开放性的。受众在这种开放性空间中表达自己, 与选手竞技, 与胜出者一起狂欢。

四、欲望的替代性满足

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无法满足的欲望, 有些欲望不能宣之于口, 有些欲望很难有获得满足的机会。于是人们会退而求其次, 渴望欲望的替代性满足。或者说人们并非在现实中, 而是在虚幻的想象中完成了欲望的满足, 体验到了心愿得偿的快感和满足感。“真人秀”节目正是让电视荧幕前受众不可实现的欲望得到了替代性的满足。

国外“真人秀”节目设置的超级大奖是节目的一大卖点, 要赢得巨额奖金, 选手们除了要充分发挥智力和技能外, 有时还勾心斗角、互相拆台, 显示出人性丑陋的一面。“真人秀”节目被引进中国以来, 节目制作者并未将重心放在超级大奖的设置上, 而是将心思花在参赛选手的个性展现上, 这样的本土化之路是符合我国现状的。随着我国现代化和民主化进程的加快, 人们对物质的欲求有所增强, 这也是正常的。但对金钱和物质享受不加限制的宣扬有悖于媒体责任, 也不符合广大受众的要求。人们更加看重的是独特人性的展现和完善。

节目受众 篇5

【关键词】受众心理 选秀节目 《中国好声音》

电视选秀类节目从2003年被引入到国内以来,曾经一度火爆电视荧屏,继而走过暗淡之后,现如今以《中国好声音》为代表的电视选秀节目又大放异彩。对其特征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揭开电视选秀节目受众心理的面纱,从而进一步研究受众心理对电视选秀节目发展的影响。

结合对《中国好声音》及以往选秀节目的研究,笔者认为电视选秀节目主要满足了受众以下方面的心理需求:

1、以娱乐性满足受众消遣心理

研究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受众对媒体的需求,娱乐消遣已经排在第一位。尤其在当今社会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受众内心常常会感到抑失落,需要某种宣泄情绪和缓解心理压力的渠道。《中国好声音》按照娱乐文化和电视传播的规律,充分展示了选秀节目选手的表演与导师的互动,吸引了受众的眼球。与其他娱乐节目相比,“好声音”选手表演的高水平,车轮战的残酷性与导师、媒体代表共同决定选手命运的不可预测性,调动起观众的好奇心和参与心理,增强了节目的娱乐性。

2、满足受众的参与心理

就《中国好声音》而言,与其他选秀节目一样,观众不仅是节目的接受者,更是节目的参与者,他们的参与有决定性的作用,甚至可以改变节目的整个进程。“好声音”通过“低门槛”吸引众多阶层的人参赛,它为普通大众提供了表演参与的机会。而观众通过这些普通人产生一种真实感,消除了观看专业演出时那种距离感,觉得自己有了评价的权利。在参与互动方面,“好声音”虽然不像《超级女声》一样采取短信投票的互动方式,而是采取第一、二环节导师决定与第三环节导师与媒体代表共同投票决定选手去留的互动方式来实现受众的参与,同时利用电视、网络、报刊、杂志等手段形成全方位的报道,为参与互动提供更多渠道。

3、满足受众的好奇心与窥视欲

人的潜意识中有希望了解别人秘密的心理,选秀节目是一种“真人秀”节目。节目比赛形式比较透明,其原生态的展示给人以真实感,可以满足观众猎奇、窥视的心理。登上“好声音”舞台的选手们大都会讲述自己的故事,或关于爱情、或关于亲情、或关于奋斗等等;而且伴随着“好声音”而火爆起来的选手们,也相继被爆料出生活的种种隐私,例如徐海星的不雅照,吉秀隽逸的昂贵行头与奢侈生活等。

当然,我们分析受众心理的目的不是为了要求电视人曲意迎合受众,而是为了更好地从受众的需求出发,制作出更受欢迎的节目类型。在当代,受众的心理需求变化对电选秀节目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中国好声音》自开播以来赢得了广泛的关注,其承载了娱乐节目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在满足了新时期受众的心理需求的同时,也创造了更高的审美价值。从中我们也可以探索出受众心理的变化对选秀节目发展的主要影响。

1、受众自我实现的心理需求:实力造星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求包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自我实现是最高层次的需求。自我实现意味着充分地、活跃地、忘我地、集中全力全神贯注地体验生活。马斯洛指出:人类具有成长、发展、实现人的全部潜力的需要。每个人都想在社会中有一个良好的个人形象,得到社会和他人的认可。

《中国好声音》为受众提供了自我实现的平台。《中国好声音》的准确定位,不以貌取人,只用声音打动人,而明星导师们选取学员也以“好声音”为评判标准。比如节目第一阶段“导师盲选”的新意在于:在最初的学员选拔阶段,明星导师背对学员,仅选择声音,不受其他任何因素的干扰。如有导师在学员演唱时按下选择按钮,则标志着学员被该位导师纳入旗下。当有多位导师同时选择同一学员时,选择权便握在了学员自己手中,此时导师间的“你争我夺”是非常有趣的看点。当然,即便在这一阶段没有被导师选中也不用着急,学员可以继续在训练营继续接受培训,等待下一次机遇。

可以说这是一个以实力为唯一标准的选秀节目,它为那些怀揣音乐梦想的大众提供一个公平的平台来展示自己,靠自己的实力取胜。同时凭借自己的实力,可以赢得几位导师的争夺,这对每个人来说是对自我实现的极大肯定。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心理,参加比赛的选手能切身体会到身临其境的挑战和对自己的肯定,同时,作为观众在享受音乐娱乐,放松心情的同时,也能产生深刻的认同感。《中国好声音》充分尊重受众自我实现的心理,从而能够在开播以来,收视率一路飘红。

2、受众的尊重需求:尊重选手、尊重受众

尊重的需要可分为自尊、他尊和权力欲三类,包括自我尊重、自我评价以及尊重别人。在以往的电视选秀类节目中,为了满足受众的娱乐需求,满足受众猎奇的心理,甚至不惜弄虚作假,这不仅忽视了对选手的尊重,更忽视了对受众的尊重。《中国好声音》之所以能大放异彩,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出了对选手的尊重,也满足了受众内心渴望得到尊重的需求。从第一期开始,采取导师背对选手的形式,就表现出对选手实力的尊重,不再以貌取人,而是以真正的“好声音”取胜。在之后的导师争夺选手的过程中,更是体现了导师对选手才华的肯定。正是节目表现出来对人的这种尊重,使得节目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以往选秀节目的庸俗,表现出更高层次的审美价值。

3、受众对“真”的追求:去“假”存“真”,去浮存“朴”

20世纪60年代,美国传播学者克拉伯在其著作《大众传播的效果》中,系统阐述了受众的选择性心理,他认为受众倾向于有选择的接触那些能够加强自己信念的讯息,拒绝那些与自己固有观点相抵触的讯息这一现象。克拉伯还将受众的选择性心理归纳为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等三个方面。观看电视的心理活动过程,其实是观众被电视节目激发起的求知欲望、理解作品并作出评价的过程。受众具有主体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总是让自己的感知、想象和情感循着对象的指引,获得审美愉悦,蕴含着对于对象所具有的社会理性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要把握不同受众的选择性心理,唯有把握受众最基本的审美倾向,《中国好声音》把握的基本价值标准便是“真”。改变以往一些选秀节目以“恶俗、毒舌、冷酷、拜金、富二代、造假”等为卖点,给观众提供新颖的节目形式和更贴近生活、朴实无华的感动。国内一些选秀节目出现了同质化与故事煽情的现象,甚至为了吸引观众不惜造假。在网上更是爆出“唱得好不如哭得惨”的言论。而《中国好声音》则摒弃浮华,追求朴实,追求真实。电视选秀节目应以“真”为生命,真实才是真人秀节目的卖点。同时《中国好声音》在注重故事化的同时,并不刻意追求故事化,没有好故事,只要有好声音也能赢得胜利。《中国好声音》把握住受众最基本的审美价值标准,为受众提供一个更加公平,更加真实的舞台。

结语

受众主体思想下,受众是信息传播的“目的地”,受众的需要是传播发展的原动力,是传播过程得以存在的前提和条件。只有满足受众心理的电视选秀节目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同时从《中国好声音》中我们也应该看到,任何电视选秀节目都不能逃避其承担的社会责任,在满足受众娱乐需求的同时,也要具备一定的审美意义,一味恶俗的娱乐也不会得到长久的发展。□

参考文献

①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②李颖仪,《电视娱乐节目受众心理意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③彭璐,《电视选秀节目现状和发展趋势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④刘洋,《电视受众心理需求分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2(2)

(作者单位:史江泓,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李金娟,河北省鹿泉市广播电视局)

健康类广播节目如何吸引受众 篇6

1 要提高节目的专业性和权威性, 这既是医疗专业自身的要求, 也是传统媒体的生存之道

纵观20年健康节目发展之路, 那些主持人健康素养低、节目知识性、指导性差的节目, 早已被淘汰, 而一些专业性很强的节目随着时间的推移, 愈发闪耀出其光芒。山西健康之声广播作为全国第一家专业健康广播走过20年不衰, 这与其开办之初就注重专业性、权威性有很大的关系。“山西健康之声广播拥有一支庞大的专家顾问队伍, 他们分别来自全省及全国各大医疗卫生单位;拥有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采、编、播队伍, 他们大多由山西省医疗卫生单位选拔而来;拥有一个实力雄厚的支持体系, 全省各医疗卫生单位及相关部门倾力相助”。

而今, 随着新媒体和移动终端的发展, 大量音视频节目涌现, 鱼龙混杂状态凸显, 广播作为传统媒体, 更应发挥自身的优势, 把提高节目的专业性和权威性、为受众奉献优质节目作为职责所在。

要做到这点, 首先要组建健康专家团队, 成员应包括医疗、心理、营养、运动健身等各领域有专业和专长的“高手”, 这样才能提高节目的层次及品质;其次应培养“专家型”的主持人。主持人在节目中的穿针引线, 驾驭和解读能力, 是办好节目的关键。如果有医学经历的主持人担纲最好, 但横跨医学和主持的复合型人才凤毛麟角, 所以多学习、多积累、提升自己的健康素养, 对健康主持人来说是当务之急。这包括节目前要做好案头工作, 和嘉宾进行充分地沟通交流, 不仅对节目内容要做到心中有数, 对嘉宾个人也要多做了解, 熟悉他的风格以便更好配合。节目过程中要紧跟嘉宾思路, 把握好节目进程, 同时要做好翻译解读。因为健康节目专业性比较强, 有些内容专家可能觉得没什么, 但对非专业人士的受众来说却不一定能听懂。所以要做到节目通俗易懂, 主持人就得不断提升自己的健康素养, 在受众和嘉宾之间穿好针、引好线。

2 要提高节目的贴近性和实用性, 当好受众的健康参谋

这里首先要明确一点, 健康节目是为谁服务、办给谁听的?当然是广大受众。为什么医药讲座节目不是健康节目?因为它服务的对象是广告客户。

其次就是节目的内容一定要紧密贴近百姓的生活, 科学、实用, 能起到引领和指导作用。受众对健康的诉求, 大致有两部分, 一是养生保健, 一是寻医问药。既可以围绕健康日、季节变化、热点事件等来策划节目选题, 也可以直接通过热线、短信、微信等方式来直接解答听众的咨询, 构建病患群体和健康专家交流的平台。而与专家合作的节目, 既要发挥专家的优势, 主持人又要起到对节目的引领和主导作用, 避免从节目选题到播出完全交给嘉宾, 出现“嘉宾主讲、主人沦为接线员”的情况。

第三, 节目形式要创新, 增强趣味性。广播是线性传播, 只闻其声、不见其人, 晦涩难懂的知识难以简单明了地表述出来。这既需要主持人和嘉宾对节目内容进行通俗易懂地解读, 也需要借助其它的节目形式来吸引受众。比如说3、5分钟有情节、有内容的广播短剧、快板、相声等形式, 让娱乐与健康内容相结合, 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3 要提高节目的人文性和互动性, 传递温暖给受众

“有时, 去治愈;常常, 去帮助;总是, 去安慰。”这是美国首位分离出结核杆菌、长眠在纽约东北部撒拉纳克湖畔的特鲁多医生的墓志铭。这句铭言, 它强调了医学在治疗之外的人文属性——帮助、安慰。医学如此, 健康节目亦然。这种人文性表现在节目上, 就是对受众细致、周到的关怀, 以及心贴心的服务。

首先, 要营造轻松的节目氛围。主持人和嘉宾的态度一定要做到亲切、随和, 语言要简洁、明快。通过健康节目热线咨询问题的受众, 一般都对主持人和节目比较信赖, 也充满了期待, 尤其是一些年龄大的听众, 常常把年轻的主持人当作是自己的孩子, 有时打个热线说说话就能让他们得到很大的满足。所以主持人在和受众交流时, 一定要真诚;嘉宾尤其是医学专家, 由于职业习惯, 可能在态度和语言上都比较理性、审慎, 主持人的串接、调解就非常重要。另外, 一些年龄大、患有某些疾病或文化素质较低的朋友可能交流起来不那么顺畅, 主持人和嘉宾也要认真倾听, 热心回复。

其次, 充分利用电话、短信、微信、qq等方式和受众保持节目上和节目外的沟通与联系, 建立节目群、朋友圈。在有限的节目时间里, 既要完成节目预先设定的内容, 又要顾及大多数人的感受, 所以对于一些参与节目、有需求的听众在有限的时间里不能满足的话, 线下的交流就显得至关重要。“下节目之后, 我把电话给您打过去”, 一句话, 暖在心;一个承诺, 体现了主持人的真诚和媒体的责任。

4 要提高节目的延展性和服务性, 通过线上节目和线下活动, 搭建医患双方沟通和交流的平台

在健康领域, 有两个问题依然很突出:一是看病难、看病贵;另一个就是医患之间的矛盾。两者都涉及到医疗体制等深层次方面的原因, 后者还受到法制环境、媒体舆论、医务人员与患者认识理解不对称、沟通不畅等因素的影响。而医患之间的矛盾, 不仅严重影响了医院正常的工作秩序, 无形中增加了患者的看病成本, 也给整个社会带来了不安定因素。广播健康节目, 一方连着百姓, 一边系着医疗机构, 应该担当起自己的社会责任, 为化解医患矛盾尽一份力量。

首先要注重医学知识和信息的传播。医学知识、防病治病信息、健康教育普及, 这是健康节目的重要内容, 也是受众提高健康意识、提升健康素养的重要基础。受众只有提高了认识, 对医学知识有着更多的了解和掌握, 才能够做到对医院和医生的诊疗工作多配合、多支持、多理解。

其次是整合社会资源, 开展公益性活动。1) 开门办广播、让直播间流动起来, 通过组织健康专家进社区、进学校、进农村等活动, 实现专家、主持人与受众“零距离”接触, 送医学知识和健康服务到受众身边;2) 针对部分家庭特别是农村地区, 没钱看病、因病致贫的情况, 联合多方力量实行医学救助, 传播正能量和温暖给社会;3) 开展医生和患者相互体验等活动, 增加对彼此的理解与关爱。

第三, 针对一些涉及到医疗纠纷的事件, 在报道中要坚持公正、客观、实事求是的原则, 让受众了解真实、准确的信息。要明确监督的目的, 是化解矛盾, 而不是激化矛盾。与此同时, 也要注重宣传医护人员中涌现出的先进人物与事迹, 通过正面宣传、鼓励, 弘扬社会正气, 改善医患关系,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摘要:如何提升健康类广播节目品质, 满足受众需求?本文从四个方面做了阐述:提高节目的专业性和权威性;提高节目的贴近性和实用性;提高节目的人文性和互动性;提高节目的延展性和服务性。

节目受众 篇7

关键词:电视节目,编导,受众,文化引领

在电视节目的制作过程中, 节目编导是核心创作工作之一, 涉及从节目的题材选取、策划、组织拍摄、编辑制作, 到最终节目呈现在大众视野中的形式等节目制作的全过程。而新闻节目编导除了上述基本职能外, 还在社会文化中起到引领作用, 是新闻舆论的制造者和传播者。

一、电视新闻编导在引领受众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首先, 电视新闻编导承担着传播公共文化的责任。电视节目的受众通过编导编辑的画面和声音来接收信息, 节目编导对电视新闻的呈现内容、方式等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 节目编导应当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视公共文化传播为己任, 引领受众的世界观、价值观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第二, 电视新闻编导承担着传承与发扬优良的传统文化的责任。我国具有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 但是受西方文化的影响, 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意识逐渐淡薄。电视新闻节目编导肩负着传播我国传统文化的重任, 在节目中使受众能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对传承与发扬传统文化具有深远影响。

第三, 电视新闻编导对提升受众文化素质有重要作用。现代人大多处在快节奏的生活中, 工作与生活的压力往往容易引起心理浮躁, 思想极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因此, 电视节目编导在节目中传递的内容和思想导向直接影响着受众的文化思想。节目编导要注重文化内涵的传播, 创设高品质的文化栏目, 引导社会文化潮流, 使受众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

二、电视新闻节目编导引领受众文化需要具备的素质

(一) 要提高自身职业道德素养

作为电视新闻节目编导, 需要以前瞻性的眼光、敏锐的洞察力和准确的判断力来看待社会现象, 从社会现象中探索本质。因此, 编导应当锻炼个人思想、陶冶情操、培养宽广胸怀、提升道德修养, 还要紧抓时代脉搏和观众心理需求, 抵制拜金主义和急功近利的思想, 恪尽职守地发挥自身专业特长, 为观众服务, 对社会负责, 同行业之间互助合作, 以无私奉献的精神引导受众文化思想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

(二) 要具备电视节目制作的专业素质

作为一门视听结合的、综合性较强的艺术, 电视艺术的发展紧随时代发展而不断进步。节目编导要紧跟时代步伐, 与时俱进地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储备, 并进行创造性的发挥, 推动节目质量的提升。要能够灵活运用各种新技术、新手段 (数字特技、电脑动画) , 现场同期声、音乐、音响效果、影像资料等诸多电视语言元素来完成对客观事实的阐述和艺术的再现, 使节目表现力更丰富、制作水平更先进、传播效果更好。另外, 要培养自身的审美意识和艺术鉴赏能力, 进而使观众在欣赏节目时产生感官享受。

(三) 要具备灵性、悟性和韧性

电视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 其创作过程是需要灵感的, 灵感具有突发性、瞬间性, 能够激发作品创作新形式。一个职业素养高的编导要跨越思维定式和行业局限, 寻求非常的突破。悟性是提高自己对事物分析、判断的综合能力, 是检验一个编导的洞察力、分析力的试金石。新闻节目编导更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他们对新闻的捕捉、对社会的感悟会直接传递给普通受众。电视节目制作的一系列繁琐工程包括前期的构思、策划, 中期的采访、拍摄, 后期的剪辑、解说等, 在整个过程中编导会遇到各种意料不到的挫折和困难, 这就是考验编导应对困难的韧性的时刻, 他们要想达到预定目标必须具备排除万难的执着精神。

(四) 要具备灵活的视觉语言表达能力

对视觉语言的运用程度是衡量一个编导专业技能的标准之一, 编导只有对电视节目镜头有准确、巧妙、恰当的把握, 从画面的选取、播放的设置, 通过声音和画面的相辅相成, 才能够清晰明确地传播节目内容, 明确表达节目内涵。对视觉语言的高境界的运用才能使节目效果得到最大化的发挥, 对受众产生更深刻的影响。

(五) 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社交能力

编导是电视节目创作的核心成员, 也是节目的灵魂, 而电视节目的生产是集体创作活动, 编导需要有效协调各方面关系, 需要参与节目前期、中期和后期的各项具体工作统筹安排与操作执行, 需要组织协调摄制组工作人员的采访摄制工作。在节目录制之前, 编导要把节目的主题思想、目标风格和总体脉络等向大家介绍清楚, 如向导播讲明意图和要求, 导播才能做到心中有数, 遇事不慌,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与所有人员特别是摄像师密切配合, 拍摄出节目需要的理想画面, 进而做到画面切换得当、自然、流畅。

三、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节目编导的文化引领

新媒体的高效、便捷的多向传播模式, 快速重构当今的媒介生态, 电视节目等传统媒介受到了强烈的冲击, 如何在冲击中求生存是摆在传统媒体面前的一道坎。因此, 要想留住大众的目光, 电视新闻编导就需要具备创新素质, 增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求新求异。

首先, 要始终保持旺盛的创新能力。新媒体的技术和传播方式的创新是电视节目可望而不可即的, 但是电视节目编导需要意识到应当在质量上取胜。因此, 应当对编导的知识结构、电视理念等进行全方位的交流和培训。要不断培养编导的创新意识, 鼓励编导去主动研究新事物和新观念, 紧跟时代发展, 形成新的思维模式。另外, 电视新闻节目编导需要被授予一定的自主权, 满足其更高层次心理需要, 才能充分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 给予他们更广泛的发挥才能的空间, 这样既有利于满足编导个人的成就感, 也有利于形成鲜明的个人风格。

其次, 要重视细节, 在节目制作过程中, 电视新闻节目编导时刻保持态度认真、眼光敏锐, 合理的细节安排与场景设置有利于作品艺术美感的铸就。如果编导以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制作电视新闻节目, 往往会超越新媒体的传播效果。

参考文献

[1]郑美薇.浅谈新形势下电视编导的职能、素质与时代要求[J].中国对外贸易, 2010 (22) .

[2]郑和武.新媒介文化传播对受众文化自信的培养[J].传播与版权, 2013 (04) .

节目受众 篇8

一、信息的软性传播与硬性传播相结合

信息的软性传播是指节目不直接将信息以说教的形式传递给观众, 而是通过讲述故事来吸引观众的视线, 在故事里观众能够得到生活的技巧、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其他有用的信息。这种方式在改版前后的《交换空间》中都是存在的。

《交换空间》为观众提供的信息主要集中在“搜街”、“第一天装修”、“第二天装修”和“家装气象站”等环节中。这些环节通过真人秀的形式讲述一个故事:红蓝两队参与者在专业设计师的帮助下, 以48小时8000元为规则, 交换各自的居住空间, 并分别进行装修。《交换空间》每一期栏目都呈现给观众两个不同的装修经历, 在原生态环境下蕴含着的冲突与悬念, 将经过编辑之后传送给观众, 形成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 受众会为故事的情节所吸引进入电视的情境。在这个情境中, 传受之间的隔阂被淡化, 受者不由自主地移情于参与者并与之融为一体, 参与者在装修体验过程中所吸收的家装信息也自然而然地随着故事的发展渗透到受众心里。

信息的软性传播在观赏性方面有着较大的传播优势, 但其信息容量小的缺点也不容忽视。如何弥补不足?《交换空间》改版之后, 不单注意在装修过程中对信息的软性传播, 也注意发挥硬性传播的优势, 主要体现在第一天开工与第二天开工的环节之间增添的“家装气象站”环节。这个环节主要内容是:主持人对与本次“交换”相关的家装知识进行集中介绍, 他是真人秀内容的延伸, 补充了信息含量不足的缺点。“家装气象站”采取单纯讲述的形式, 最大特色就是信息容量大, 播出时间往往不超过4分钟, 不会使观众产生疲劳感。

二、受众的社会化需要

服务类节目传播的信息知识应该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我国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激发了人们对精致生活的追求, 室内装修作为精致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人们需求的一个重要方面。消费者对装修已不再是盲目跟风, 而是有自己的理性判断和个性追求。于是, 新型、环保、节省成为节目重点考虑的方面。《交换空间》设定了48小时8000元的规则, 贴近普通观众, 倡导自主动手、节俭装修的理念, 在节目的各个板块与不同环节中也都围绕着这种基调, 为受众提供相应的服务信息。无论是搜街购买建材, 还是设计师为参与者讲解材料的性能, 都着重强调新型、环保、节省这三个方面, “家装气象站”环节都是以此作为传播信息的出发点。

服务类节目中信息的实用性是其存在的先决条件。因为一般服务类节目的受众, 他们收看服务类节目目的是补充日常生活中的盲点, 解决生活中的困难。为此, 《交换空间》利用真人秀形态来展示实用信息。节目中, 虽然参与者都是在一定的规则下进行装修, 但是整个过程基本上是真实的拍摄和记录, 红蓝两队的设计师和参与者在不同的空间进行装修活动, 他们所遇到的问题, 以及想出的办法, 能够被生活中的观众接受并采用。在“旧物改造”和“家装气象站”单元中, 因为有主持人的加入而打破了这个自然的活动状态, 但这并不影响信息的实用性。“旧物改造”中要求参与者把某一件废弃的物件改装成有用的物品, 这样的难题本身就是由观众提出的。而“家装气象站”中的许多信息都是对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热点问题的解答。

大众传媒除了进行信息与知识的传递, 还为受众提供一系列的评判标准, 分为客观强制性的规范以及舆论所认同的规范。对于服务类节目而言, 它为观众提供的几乎都是处理日常生活琐事的标准, 没有强制性规定, 是舆论所认同的规范。在《交换空间》中, 设计师具有专业水平, 他们站在意见领袖的位置上为参与者提供专业的家装建议, 同时也就为受众提供了一定的评判标准。

服务类节目与个体进行有益的互动, 也是满足观众的社会化需要的重要途径。《交换空间》节目为这种互动搭设了一个平台, 真人秀的节目形态为观众提供了参与传播、扮演传播者的机会, 他们可以通过节目的选拔直接成为节目的主角, 来体验家居装修的整个过程。另外, 还可以通过短信投票的方式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装修款式, 这也使不能直接参与节目的观众有了表现自己的方式。

提供互动体验平台和专业家装建议是《交换空间》的最大特色。

三、人情味与故事性

在满足受众调剂生活的需求方面, 服务类节目有着各式各样的形式如游戏、竞猜等。而《交换空间》则有其独到之处, 真人秀节目的叙事性是一个重要的特征, 其最主要的建构元素是人情味与故事性。

《交换空间》以介绍家居装饰为主要内容, 通过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完成, 亲情、爱情、友情是贯穿于整个节目的情感线索, 也是节目侧重表现的人际关系。受众将自身的情感移植到参与者身上, 并随着节目的进程得到释放。《交换空间》改版后, 选拔参与者时就要求他们之间具有一定的关系, 存在一定的故事, 参与者希望通过参加节目使矛盾得到化解, 感情得以增进。因此, 节目中每个环节都充满了情感与故事。设计师与主持人也融入他们的故事中, 成为情感传播的一部分, 使整个过程更加富有人情味。

在具有鲜明叙事性特点的《交换空间》中, 悬念的设置成为对受众心理产生刺激的源头。

首先, 节目规则本身为悬念的制造营造了一定的条件。《交换空间》要求参与者在48小时内以新型、环保、节省的理念, 用8000元完成装修, 这对于正常环境下的受众来说很难实现, 也就引起了他们对于事件进程的浓厚兴趣, 人与环境的冲突在节目中始终调动着受众。其次, 对于家装过程而言, 参与者与设计师因为专业背景和兴趣爱好的不同难免会出现分歧, 而交换空间进行装修本身的风险 (装修的结果可能令业主不满意) 使双方业主、业主和对方的设计师之间也可能存在着矛盾, 这也导致了节目阶段性冲突的产生。对于这些悬念的处理, 改版前, 节目设置了设计师与参与者共同开启“百宝箱”这个环节, 将业主对装修的想法都在“百宝箱”中体现出来, 因为有了明确的目标, 过程与结果看上去波澜不惊。改版后节目对这些冲突进行了更充分的利用。节目舍弃“百宝箱”环节代之以参与者之间的情感关系, 这种设置不仅为设计师的发挥提供了充足的空间, 也留下了更多悬念。节目对于悬念的设置, 首先是突出反常情景, 延缓道破原因。在节目的第二天开工环节之前, 插播一段节目的预告, 画面中呈现出一组反常的镜头, 画外音则是站在受众的角度对此提出一些疑问, 而有关这些疑问的解答则必须要收看第二天的工程进度。其次, 变换叙事节奏以放慢叙事进程。《交换空间》的风格总体来说属于轻松活泼型, 节目的节奏也相对较快, 但在节目出现冲突或者解开谜底的收房阶段, 节奏就会明显变缓。节奏突然变缓使受众产生一种兴奋感, 这种感觉使受众为节目所吸引, 沉浸其中。

《交换空间》的成功, 为生活服务类节目的策划展现了一种新的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 服务类节目的受众策略也会随之而改变, 但是满足和尊重受众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参考文献

[1]郑兴东.受众心理与传媒引导.新华出版社, 2004版.

[2]谢耘耕, 陈虹.真人秀节目理论、形态和创新.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版.

[3]秦俊香.影视接受心理.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6版.

节目受众 篇9

法制报道事实准确无误, 才有影响力和公信力, 如果事实有讹, 夸大或隐匿, 非但会影响媒体和节目的可信度, 还会惹火烧身, 成为被告, “纸馅包子”、“毒香蕉”报道就是深刻的教训。

电视法制节目的“网摘”、“报摘”节目, 不能轻信非传统媒体的传播, 采编人员一定要深入采访, 慎重核实, 让案件或事件双方的当事人都有话语权, 还要多向执法部门和周边群众核对。

2. 注意遣词用句的贴近性, 给受众提供明白易懂的信息。

电视法制节目常常要对一些新法律、新法规中的新提法、新概念、新论断进行诠释和解析, 对一些案件中蕴含的法理进行抽丝剥茧的剖析和点评。诸如常见的“普惠于民”、“限价房”、“15分钟健康服务圈”、“幸福指数”、“跑赢CPI”、“黄牛党”、“工资条例”等等。这些词语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 但许多老百姓并不能准确领会其含义。有些电视法制节目缺乏对新闻素材的必要整合和对新闻词语的必要解释, 有的卖弄词藻, 使一些本来有价值的新闻词语和信息让受众一头雾水、不明就理。如果不从受众角度考虑, 哗众取宠, 故作深奥, 所传播的信息就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3. 强化重大法律法规报道的主动性, 给受众提供及时新鲜的信息。

重大法律法规报道题材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重大法律法规的出台和实施。如新《义务教育法》、物权法、新《劳动合同法》等;另一类是各级人大和地方政府根据经济社会实际情况临时颁布的政策性法规。如“黄金周”节假日的调整, 春运铁路不涨价, 银行利率的调变, 低保户猪肉价格的补贴。这些都是广大受众特别是弱势群体十分关心的, 电视法制节目如能积极主动、把握先机, 及时把有关信息告诉受众, 就是对普通百姓的关怀。对此, 要着力做到以下两点:一是对可预知的重大法律法规出台的报道, 要提前策划, 整合传播。如今年元月一日新《劳动合同法》实施, 盐城广播电视台《法制播报》栏目早在去年第四季度就主动策划好“直击”、“访谈”、“解案”、“说法”等主题系列报道方案, 提前拍摄了一些短片。元旦后, 我们就新《劳动合同法》的一系列法规、法理作了浓墨重彩的宣传, 并且通过“新闻维权”帮一批农民工讨要到工资, 在社会上赢得了很好的反响;二是对临时颁布的政策法规的报道, 要快速反应, 及时跟进。例如, 我们对“黄金周”节假日调整、低保户猪肉价格补贴、春节市场物价调控措施以及应对强降温降雪天气等方面的宣传, 都是把行政执法部门、相关行业和老百姓的声音, 及时、准确地传播给受众, 受到了各方面的好评。

4. 确保突发事件报道的时效性, 给受众提供“第一时间”的快捷信息。

突发事件要抢时效, 谁最先报道事件, 谁就占领了舆论的制高点。对电视法制节目来说, 突发事件的首发时效固然重要, 但要想把领先优势巩固下来, 就必须重视总体时效, 即在伴随事件发展的进程中始终取得时效上的领先, 从而在报道全程上取得优势。去年盛夏, 盐城市建湖县花炮厂火药库8吨火药意外发生爆炸, 盐城电视台记者第一时间赶到现场, 发现建湖县政府、公安、消防人员已检测到火药库温度过高存有危险隐患, 在爆炸前10分钟突击组织人员疏散, 工厂和附近3000多居民都安全转移, 未死伤一人。当天晚上, 我们就推出这起突发事件消息《八吨火药惊天一爆, 三千群众安全转移》, 当晚便被江苏卫视采用。事后, 我们又派记者跟踪报道事故原因和整改措施, 使整个事件报道一直在时效上领先, 锁定观众视线。这档消息报道年终在全省电视好新闻评比中获得了一等奖。

5. 注重案件报道的警示性, 给受众提供能够思考、回味的信息。

案件性报道一般都是长度专题报道, 也是法制节目的重头戏, 需要进行法律事件的阐述和法理剖析, 通过以案说法和以案说理, 给人以启示和启迪。但是有些电视法制节目往往就事论事, 浅尝辄止, 不知轻重, 缺乏应有的警示和辩证思考;有的以“腥”、“性”场面为卖点, 在社会上引起负面效应。因此, 电视法制节目对车祸、投毒、杀人、放火等恶性刑事案件不能肆意渲染, 不能过于描述和展示作案过程及细节, 不能忽视对弱势群体特别是妇女、儿童的应有保护, 不能公开的案情和画面必须严格按照法定程序、法规要求和新闻纪律进行处理。对涉案人员的采访报道, 也要换位思考, 尽可能在问话语气等方面体现人文关怀。

6. 强化主持人语态的亲和性, 给受众提供可信可近、有趣味的有用信息。

节目受众 篇10

关键词:美术;大众传媒;美术学;传播学

美术的发展离不开传播,研究美术的传播少不了对传播媒介的关注。在当代传播媒介中,电视作为最普及,最快捷,最大众性的传播媒介,在人们群众中有巨大的影响力和宣传作用。

为了准确了解我国现阶段美术专题类电视节目的受众情况,观众对美术专题类电视节目的了解情况和对于美术专题类电视节目的评价和建议,在查阅相关资料文献,经过小组讨论,设计出关于我国美术专题类电视节目受众调查问卷,以便对我国美术专题类电视节目现阶段的发展情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为接下来的研究工作打下坚实的数据基础。通过对回收回来的有效问卷进行数据统计,项目组对于现阶段我国美术专题类电视节目受众情况有了一个较为科学准确的了解并对我们调查结果加以分析。

一、是否观看过美术专题类电视节目

对于这一项调查经过数据统计我们了解到,在有效的824份问卷中,经常观看的人所占的百分比为3%,偶尔观看的人数所占的百分比为25%,知道但没有观看过得人数所占的比例为32%,从未观看过的人数所占比例为40%。由此我们可以得知,现阶段我国美术专题类电视节目受众程度还是很低的,相较于其他艺术门类的专题类电视节目如音乐,舞蹈专题类电视节目仍旧有很大差距,因此对于我国美术专题类电视节目受众度的调查研究是是势在必行的,这与电视作为最普遍的大众传媒手段对于美术教育的开展,美术知识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有关。

二、平时是通过何种渠道了解美术知识

通过对这一项调查结果的数据统计,我们发现,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了解美术知识的各种渠道所占比例基本上接近,而在这些了解渠道中,通过电视渠道了解到美术知识的占到35%,这在各种渠道中是相对较低的。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电视作为最广泛的大众传播媒介,与美术的结合还存在诸多问题,如何更好地利用电视这一传播媒介对美术知识进行传播,仍需要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

三、是否对了解美术知识感兴趣?

通过这项调查我们了解到,在被调查的人中,有20%的人对了解美术知识非常感情趣,37%的人对于了解美术知识比较感兴趣,15%表示对于了解美术知识一般不在乎,28%的人对于了解美术知识不感兴趣。从这项调查我们可以了解到,大多数人对于了解美术知识还是具有一定兴趣的,这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生活水平要求的上升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也说明,在理论上美术专题类电视节目在我国现阶段是拥有较为广阔的需求空间的,也说明了第一项调查中我国美术专题类电视节目受众度不高与人们对于了解美术知识态度并无直接关系。

四、是否对美术专题类电视节目感兴趣?

通过对这一项调查结果的数据统计,我们发现在没有观看过美术专题类电视节目的人中,非常感情趣的人数所占比例为24%,比较感兴趣的人数所占比例为42%,一般不在乎的人数所占比例为22%,不感兴趣的人数所占比例为10%,感到反感的人数所占比例为2%。

在对于观看过美术专题类电视节目的人群中,对于是否对美术专题类电视节目感兴趣这一项的数据统计为,非常感兴趣的人数所占比例为13%,比较感兴趣的人数所占比例为27%,一般不在乎的人数所占比例为20%,不感兴趣的人数所占比例为35%,感到反感的人数所占比例为5%。

在这一项调查中,我们对未观看过美术专题类电视节目的人群与观看过美术专题类电视节目的人群对于美术专题类电视节目的感兴趣程度进行对比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在未观看美术专题类电视节目的情况下,人们对于美术专题类电视的感兴趣程度还是比较高的,不感兴趣和反感的人数所占的比例相对较低,而在观看过美术专题类电视节目的情况下,人们对于美术专题类电视节目的感兴趣程度有一个明显的下降,不感兴趣的人数明显增多。

五、对美术专题类的电视节目了解情况

通过对被调查者能够说出几个美术专题类的电视节目数据统计,能够说出三个以上的美术专题类电视节目的人数所占比例为6%,能够说出两到三个美术专题类电视节目的人数所占比例为14%,能够说出一个节目的人数所占比例为29%,不记得节目名字的人数所占比例为11%,没看过不知道的人数为40%。

从这项调查数据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现阶段观众对于美术专题类电视的认知有很大的欠缺,从一方面也发映出美术专题类电视节目给观众的印象不够深刻,节目的吸引力不强,本质上仍旧是其节目内容和节目形式单一陈旧所导致的原因。

六、对美术专题类电视节目的评价和建议

对于美术专题类电视节目评价这一项的调查数据统计结果显示,除去没有观看过美术专题类电视节目的人,观看过美术专题类电视节目的人中,1%的人认为现阶段我国美术专题类电视节目节目内容充实有趣,3%的人认为美术专题类电视节目的节目形式新颖,78%的人认为美术专题类电视节目内容枯燥无聊,85%的人认为美术专题类电视节目形式陈旧缺乏创新。

由此可以反映出现阶段美术专题类电视节目给观众的印象是节目形式陈旧,节目内容枯燥,也说明了美术专题类节目在内容和形式是确实存在较大的问题,这为我们接下来的调查研究提供了很重要的基本方向。

电视健康节目受众满意度调查研究 篇11

在卫生部《2008年家庭健康调查》有关居民如何获得相关保健知识一项中, 约78.6%的15岁及以上居民把电视作为获取保健知识的主要渠道。同时, 自上世纪80年代中央电视台创办第一档健康类电视节目《卫生与健康》以来, 电视媒体中有关健康养生的节目已经超过百档1。由此可以看出, 一方面受众对电视媒体存在接收健康知识的需求, 且需求广泛, 另一方面电视媒体也承担起健康教育的重任, 积极服务受众, 从数量上来看供需双方呈现出和谐的状态, 但受众收看电视健康节目后对其印象如何?满意度如何?存在哪些抱怨?作为受众反馈的重要信息同样值得我们的研究。基于以上, 本文通过网络发放调查问卷, 对受众收看电视健康节目的行为特征、满意度展开调研, 研究总体为居住在中国大陆境内的年满15岁且有收看电视健康节目行为 (最低频次:每周收看不少于1-2天) 的常住居民。正式调研时间为2013年1月2日-2月2日, 周期31天, 在问卷星网站进行内容上传后提供给受众填写, 回收有效问卷共计652份。

一、受众对其偏好节目的接触情况

受众在视听传播过程中, 并不是一视同仁地对待所有传播, 而总是把一定的传播媒介、传播内容作为自己传授的对象2。在收看电视健康节目也是如此。本文统计了中央频道、全国31家省级卫视频道播出的电视健康节目, 共计20档, 作为“您最常收看的一档电视健康节目”的选项供受众选择。从调查结果来看, 虽然中央频道和省级卫视覆盖范围可至全国, 但各大节目的受众接触度表现出很大的差异。其中, 《健康之路》、《养生堂》、《心理访谈》获得受众较高的关注度, 选择人数总数近六成。

针对受众最常收看的电视节目, 受众“平均每天收看的时长”集中于30分钟以下, 其中15分钟以下的群体占43.51%, 16-30分钟的群体占38.46%。而事实上电视台制作的健康节目平均时长多在30-60分钟, 所以, 近八成的受众即使对自己最常收看的健康节目也无法从头看到尾, 忠诚度较差。

您平均每天收看时长约为多少?

与此同时, 网络媒体的爆发为传播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在我国, 早于2010年就提出三网融合的基本政策, 对受众而言, 这意味着最终可以实现电视机上网、看电视、打电话、发短信、点播视频、数据传输、遥控家电的全媒体家电时代3。但就目前而言, 全媒体视频行业迅速崛起, 受众无需受限于电视节目固定的收视时间, 在网络上就可随时随地获取节目内容。调查显示, 有35.58%的受访者会选择网络收看电视健康节目, 同时, 有近四成的观众表示曾通过网络搜索过该节目, 在搜索目的中, 最主要为“观看近期视频节目”, 占74.39%, 其次为“查找节目详细信息”, 包括播出内容、播出时间、联系方式, 该部分受众占21.34%, 而“网站留言、参与节目互动”、“获得出镜嘉宾的信息”仅为2.44%与1.83%。

二、受众对节目要素满意度的评价

电视节目满意度也被称为欣赏指数, 是指受众对节目素质的评价, 并依此考核节目是否满足受众需求的一种标准4。目前, 对电视节目的评估和应用还处在探索阶段, 在理论研究和实际运用方面需要改进的问题还很多。本文依据健康节目的特征, 将节目构成因素分解为节目内容、主持人/嘉宾、播出时段、节目时长四个部分, 以五级量表对受众态度进行调查。结果显示, 受众对健康节目的满意度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其中对节目内容满意度最高, 但对播出时段和节目时长满意度一般, 主持人/嘉宾一项最低。

三、结论

1. 受众对品牌频道呈现出一定的选择倾向。

经常收看的前五档电视健康节目中有三档节目在中央电视台的频道播出 (《健康之路》、《心理访谈》、《中华医药》) , 除了北京卫视外, 其他各省级卫视在受众欣赏程度上表现较弱。这与2007年全国电视观众抽样调查中“中央电视台的频道拥有较高的忠实观众比率”的结果相适应。

2. 受众忠诚度较低,

收视习惯不稳定。在周末和平时, 观众的电视收视时间都在3小时以上5。但受众针对经常收看的健康节目平均收视时长多数维持在15分钟及以下, 仅占受众收看电视时长的8.3%, 这说明健康节目与其他类型节目相比, 对受众的吸引力较差, 处于竞争劣势地位。

3. 网络媒体作为电视媒体的补充,

受众接受程度较高。超1/3的受访者会通过网络观看电视健康节目, 但网络传播的互动性优势并未得到受众认可, 他们使用网络的主要目的是获取固定的节目内容, 对于主动与传播者沟通、交流的欲望不大。

4. 受众在

“最常收看的健康节目”中对节目内容满意度最高, 而对节目播出时长和时段认可度一般, 这表明电视传播的时间设定不应仅取决于电视方的利益及内容本身的需要, 还应取决于受众在特定时段、特定生活环境中的“心理时长”。主持人/嘉宾作为节目整体的形象代表和灵魂所系, 是受众选择的关键性指标。但调查中有关主持人/嘉宾的受众评价满意度最低, 与受众期望存在一定差距。

注释

11丙奇, 齐小华, 王璐.从《养生堂》看电视健康养生节目的内容定位策略[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2 (2) :49-50

22邱沛篁.新闻传播手册[M].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4:29

33石长顺、石婧.“三网融合”下的传媒新业态与监管[J].现代传播, 2010 (8) :1-4

44史可扬.电视栏目和频道辨析[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7:149

上一篇:服务创新绩效下一篇:大采高超长综放工作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