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压保护装置

2024-09-19

负压保护装置(共7篇)

负压保护装置 篇1

1问题的提出

在制药生产中,特别是口服固体制剂生产,几乎每天都会遇到原辅料称量的粉尘污染问题。传统的解决方法是在原辅料称量发尘源的上方做吸尘罩,使气流垂直上升抽吸到外置的除尘装置中进行处理。在这个过程中,粉尘会随着上升的气流对操作人员及周围环境产生污染,进而造成药品生产过程的交叉污染。同时,传统的粉尘收集方式也与新版GMP的要求不符。面对这一制药生产中的共性问题,本文将从法规与相关文献的要求入手,寻觅一款原辅料称量的负压保护装置,以供探讨及选用。

2法规与相关文献的要求

2.1新版GMP要求[1]

新版GMP的第52条指出:制剂的原辅料称量通常应当在专门设计的称量室内进行。

新版GMP的第53条指出:产尘操作间(如干燥物料或产品的取样、称量、混合、包装等操作间)应当保持相对负压或采取专门的措施,防止粉尘扩散,以避免交叉污染和便于清洁。

2.2相关文献的要求[2]

欧盟GMP指南要求:起始物料的称量通常需要在一个隔离并根据用途设计的称量室中进行。

中国药品GMP指南认为:称量过程中也会产生较大粉尘,应该最大限度地避免污染、交叉污染。建议在一个配有除尘系统的区域内进行操作,使得操作者对产品的暴露程度降至最低。

从法规与相关文献对原辅料称量的要求可以看出,原辅料称量需达到:(1)有专门的称量室;(2)有保持相对负压或专门隔离的措施;(3)有除尘系统。

3原辅料称量的负压保护装置

根据上述法规与相关文献对原辅料称量的要求, 我公司在新版GMP改造工程中寻觅了一款原辅料称量的负压保护装置,其为上海东富龙德惠净化空调工程安装有限公司生产的称量负压保护装置,该装置能在满足法规要求的同时,使原来需要全排风的净化房间可以回风至净化空调系统,大大节省了空调系统的运行费用。

3.1负压保护装置的结构

负压保护装置结构如图1所示,其由初效过滤器、 中效过滤器、单向流高效过滤器、侧排风高效过滤器、 循环风机、侧排风调节阀、均流膜、压差计、净化灯、操作显示屏、电控柜等组成。

3.2负压保护装置的原理

从图1可以看出,工作时产生的粉尘在垂直单向流保护下回到回风口内,经过初效过滤器2、中效过滤器1过滤后,再经过循环风机4,加压送到静压箱内,在侧排风调节阀10的作用下,有小部分的洁净风(10%~20%) 排到称量保护装置外,其余洁净风(80%~90%)垂直送到工作区域内形成了单向流保护,由上到下带走粉尘, 避免交叉污染。这是由于工作区域内会形成稳定的单向流,在此区域中散发的粉尘会在单向气流的影响下, 随着流线而被初、中效过滤器所捕集。在这过程中外排的风(10%~20%)在循环风机4的作用下,最终在回风口高度的截面上回到装置内。

1—中效过滤器2—初效过滤器3—电控柜4—循环风机5—均流膜6—压差计7—净化灯8—操作显示屏9—侧排风高效过滤器10—侧排风调节阀11—单向流高效过滤器

通过这一循环,在负压保护工作区域内形成了一种由外向内的负压气流趋势,也就是说在负压保护装置工作区域内的粉尘只会流向回风口而不会扩散到装置外。其中,自循环是经过三级过滤系统(高效过滤器除去99.99%颗粒≥0.3 μm以上的所有粒子)进行的。

3.3负压保护装置的特性

负压保护装置达到了4个目的:

(1)满足了除尘要求,控制粉尘外溢、上扬;

(2)避免粉尘交叉污染的风险;

(3)防止粉尘对人体的吸入危害;

(4)保护外界环境及室内人员的安全。

这种装置符合文献[2]的要求,即“一种较新型的除尘方式,采用局部除尘设施,该系统内设置初、中、高效过滤器,采用自循环的方式运行,垂直向下出风,该方式可以有效地控制粉尘飞扬。粉尘全部收集在初效过滤袋里面,同一产品定期或根据压差指示进行更换, 不同活性成分更换不同滤袋,这样不仅避免了交叉污染,也避免了污染大气。”

4原辅料称量负压保护装置的选用

这种负压称量保护装置可以根据实际使用的具体尺寸进行选用或定制。图1所示的a×d×h是工作区域的长、深、高尺寸,在选用或定制时需考虑如下问题:

4.1操作区域面积的确定

具体的操作区域面积需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例如, 有几个操作人员、放几台天平、放几个料桶、料桶大小、 下料方式等,还应该考虑到车间的高度。

4.2温湿度控制方法及要求

温湿度参数根据工艺要求,一般没特殊要求的不做控制。如果操作区域面积>3 m2且连续使用超过3 h, 设计时应该考虑降温控制。降温控制通常有2种方式: 水盘管降温和风冷却降温。

4.3照度、噪声要求

在选型时,负压保护装置的照度通常不低于300 Lx; 噪声通常不大于65 dB(A)。

4.4洁净度要求

往往一些用户认为称量保护装置的操作区域内是层流,所以洁净度要达到A级。其实法规明确了该区域内的空气洁净等级与背景房间一致即可。

4.5高效过滤器的密封及完整性测试

负压保护装置通常配置DOP检测口,可进行过滤器完整性测试。

4.6层流风速与离心风机的要求

负压保护装置的风速设计要求与其他A级层流一致,即0.45 m/s±20%,通常根据实际情况设计为手动或自动可调(在线风速监测)。如果采用在线风速监测,需配有风速传感器。

离心风机能控制风速,当风机风速达不到要求时, 通过风速传感器感应传送到变频器上,变频器调节电机频率。当风机出现异常情况时,可以通过过滤器压差表和触摸屏显示出来。

4.7初、中、高效过滤器及风机的监测和报警

对初、中、高效过滤器的使用情况及风机运行情况进行监测和记录时,可配有4个压差传感器:控制室内外负压、初中效阻力、送风高效阻力、排气高效阻力。同时,其应当对均流膜和初、中、高效过滤器的阻力能在触摸屏上显示出来。压差传感器采用PLC控制器在线动态控制称量室工作状态,可储存、打印、显示,偏离设定工作状态时可自动校正,校正有偏离报警。

4.8其他

选型时应该考虑到实际厂房场地的尺寸限制,特别是宽度通常应该加650~800 mm(机械区)的尺寸。 在进行新厂房设计时,应考虑给该装置配置机械间,以便于日常维护。

5原辅料称量负压保护装置的验证要点

5.1原辅料称量负压保护装置的验证区域确定

负压保护装置的关键验证测试点在于层流流型实验及临界线的确定。一般可通过层流流型实验确定安全区域的临界线,图1中的点划线即为临界线,通常距外边界400 mm左右,该临界线为层流流型趋于稳定的界线。这是由于10%~20%的排风在回到回风口的过程中引起的混流所致。

5.2原辅料称量负压保护装置的验证要点

5.2.1 IQ

IQ的验证主要有:先决条件;仪器、仪表或测量器具的检定或校验;工程图纸确认;公用工程确认;安装位与外观确认;机械部分的制造一致性确认;电气控制部分的制造一致性确认。

5.2.2 OQ

OQ的验证主要有:先决条件;仪器、仪表或测量器具的检定或校验;基本运行确认;层流风速确认;层流气流流型确认;高效过滤器完整性确认。

5.2.3 PQ

PQ的验证主要有(若相对D级区域):先决条件;仪器、仪表或测量器具的检定或校验;静态悬浮粒子的确认;装置内浮游菌、沉降菌、表面微生物的确认。

6结语

本文从法规与相关文献的要求入手,以口服固体制剂生产为例,探讨了由上海东富龙德惠净化空调工程安装有限公司生产的原辅料称量负压保护装置,阐述了其原理,并探讨了其选用与验证要点。

此外,原辅料称量负压保护装置不仅适用于口服固体制剂的生产,更适用于无菌药品的生产。用此装置可达到法规“产尘操作间应当保持相对负压或采取专门的措施,防止粉尘扩散,避免交叉污染并便于清洁” 的要求。

摘要:从法规与相关文献的要求入手,以口服固体制剂生产为例,探讨了由上海东富龙德惠净化空调工程安装有限公司生产的原辅料称量负压保护装置,阐述了其原理,并探讨了其选用与验证要点。

关键词:口服固体制剂,原辅料称量,负压保护装置,原理,选用,粉尘污染

负压引流装置产品分类初探 篇2

关键词:负压引流装置,分类,规律

0引言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acuum Sealing Drainage, VSD)是一种处理复杂创面和用于深部引流的全新治疗方法,通常是利用医用高分子泡沫材料作为负压引流管和创面间的中介,将负压经过引流管传递到医用泡沫材料,最终将创面渗出液或体内渗出体液引流至体外。其特点是可以将负压均匀分布在医用泡沫材料的表面,利用泡沫材料的高度可塑性,使负压可以到达被引流区的每一点,形成一个全方位的引流。目前这一技术在普通外科、胸外科、骨科、烧伤科等方面均有应用[1,2,3,4,5]。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中使用的器具统称为负压引流装置产品,通常是按照医疗器械进行管理。我国对医疗器械实行“分类管理”的管理制度。即根据医疗器械风险程度由低到高的顺序,依次分为Ⅰ类、Ⅱ类和Ⅲ类[6]。风险类别越高的医疗器械,监管强度也越大。因此,负压引流装置产品在上市注册过程中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确定它的风险管理类别。

我国医疗器械风险管理分类主要是依据《医疗器械分类规则》、《医疗器械分类目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以下简称“国家局”)不定期发布的“医疗器械分类文件”和其它的一些管理文件来进行的[7,8]。但目前对负压引流装置产品相关分类文件的理解有一定的差异,监管部门较难按统一的标准确定负压引流装置产品的风险管理类别。因此本文对我国负压引流装置产品的分类现状和医疗器械分类文件进行了初步的汇总分析,希望总结这类产品的分类影响因素和分类界定规律,为统一分类标准、实现更科学的监管奠定基础。

1负压引流装置产品的分类现状分析及规律归纳

因为我国暂无负压引流装置产品的命名规则, 企业往往根据自身产品的特点进行产品命名,因此很难对所有已取得医疗器械注册证的负压引流装置产品进行分析,在本研究中仅对产品名称中含有“负压引流”字眼的负压引流装置产品进行分析。根据我们对国家局建立的注册产品数据库进行查询,结果表明, 已有304个负压引流装置产品取得了医疗器械注册证,其中分为Ⅲ类20个、Ⅱ类94个、Ⅰ类190个。

负压引流装置产品的分类会出现较大的差异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

第一,负压引流装置产品的组成比较复杂。根据产品是否依靠自身封闭使用部位,负压引流装置产品可分为封闭式和非封闭式两种。

封闭式负压引流装置产品主要由护创敷料、负压引流管、医用贴膜和部分选配件(连接接头、连接管、止流夹、护帽、引流袋、引流瓶、负压吸引源) 等组成,为一次性使用无菌产品。这类产品除引流渗出液作用外,还具有创面保护的作用。充分的封闭式负压可使创口长期置于干燥、洁净状态,有效抑制细菌生长,控制感染速度,为创口提供愈合环境,促进创口生长出质地紧密、血运丰富的肉芽组织。这类产品中的护创敷料主要包括非功能性海绵和功能性海绵两种。非功能性海绵是指不含任何药物及可吸收性材料等(包括抗菌药物、消炎药物、可吸收性水胶体粘胶(如:羟甲基纤维素钠)等)成分的护创敷料,现阶段使用的非功能性海绵主要是聚氨酯海绵和聚乙烯醇海绵。功能性海绵是指含有药物或可吸收性材料等成分的护创敷料。

非封闭式负压引流装置产品中由相关选配件(如负压引流管、连接接头、连接管、止流夹、护帽、引流袋、医用负压吸引源)组成,但不含护创敷料和医用贴膜;产品有无菌供应的、也有非无菌供应的。该类产品一般不具有创面保护的作用,只是通过将创面渗出液或手术后渗出液引流至体外,为创口提供愈合环境。对于不含有负压引流管的非封闭式负压引流装置产品,需与其它负压引流管配合使用。使用时一般不直接接触人体,仅起到收集引流液和充当负压传导介质的作用。

从以上介绍可以看出,不管是封闭式负压引流装置产品、还是非封闭式负压引流装置产品,其组成都非常复杂,含有大量可含、可不含的选配件。因此, 虽然产品名称中都含有“负压引流”,但产品组成差异很大。例如,有的产品含有护创敷料、引流管、引流袋、医用负压吸引源,是无菌提供的且接触人体创面;有的产品仅含有连接管和引流瓶,是不接触人体的只起收集引流液和充当负压传导介质的作用。所以,负压引流装置产品在是否接触人体、接触部位、 是否无菌提供、材质特性(是否含有药物、是否可被人体吸收)等涉及风险分类的关键因素相应也各有不同。这是导致负压引流装置产品分类结果复杂的主要因素。

第二,负压引流装置产品所涉及的分类管理文件较多。在第一条中已说明,负压引流装置产品的组成比较复杂,通常由不止一种医疗器械组成,组成部分涵盖了医用敷料、引流管、医用负压吸引源、引流袋等多种医疗器械使用形式。换言之,负压引流装置产品通常是由一系列医疗器械组成的器械包类产品,根据《医疗器械分类目录》,这个器械包的分类应当与包内分类最高的医疗器械一致。所以,确定负压引流装置产品的分类,必须确定其中每个组成部分的风险管理类别。负压引流装置产品组成部分的多样性,使涉及的管理文件也比较多,不同人的理解也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这是导致负压引流装置产品分类结果复杂的重要要因素。表1中列出和负压引流装置产品分类相关的管理文件及主要内容。

2负压引流装置产品的分类规律总结

对负压引流装置产品注册分类现状和相关的医疗器械分类管理文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负压引流装置产品的分类结果和产品的预期用途、产品组成、产品的作用原理、产品的接触部位、产品中是否有组分被人体吸收等因素有关,可以从中总结出以下的分类规律:

(1) 负压引流装置产品系由一系列部件组成,其产品的管理类别应和产品中管理类别最高组件一致。

(2) 封闭式负压引流装置产品

1如果产品中含有药物成分、中药材(或天然植物)及其提取物;或者产品中含有可被人体全部或部分吸收的组分。按Ⅲ类医疗器械管理。

2对于不符合1规定的封闭式负压引流装置产品,分为以下两种情况:如果产品预期仅用于人体真皮浅层及其以上创面的引流治疗,按Ⅱ类医疗器械管理;如果产品预期用于人体体内或体表真皮深层及其以下组织创面的引流治疗,按Ⅲ类医疗器械管理。

(3) 非封闭式负压引流装置产品

1如果非封闭式负压引流装置产品预期用于胸腔和腹腔、或人体体内创面、或体表真皮深层及其以下组织创面,按Ⅲ类医疗器械管理。

2对于不符合1规定的,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如果产品为一次性使用无菌产品,或产品中包括负压吸引源(电动),或含有引流管,按Ⅱ类医疗器械管理;否则,按I类医疗器械管理。

3负压引流装置产品的分类规律相关问题讨论

本文所提出负压引流装置产品分类规律,绝大部分和现有的相关分类管理文件一致。例如当负压引流装置产品中含有药物,则作为以器械作用为主的药械组合产品,按III类管理;医疗器械含有可被人体吸收的成分,按III类管理;腹腔、胸腔引流管,按III类管理;无菌提供医疗器械,分类不低于II类;负压吸引源(电动),按II类管理;等等。

在我国用于体内创面的敷料按III类管理;用于体表创面的无菌敷料按Ⅱ类管理。但并没有写明体内、 体表的区分界限。本文提出了以真皮浅层和真皮深层分界线来划分体表创面和体内创面,初步解决了体表、体内创面划分不清导致的医用敷料类产品分类不明确问题。这一划分方法,第一是参考了关于烧伤的分级[14]。烧伤可以分为I度、浅II度、深II度、III度、 Ⅳ度五个级别。I度烧伤仅伤及表皮;浅II度烧伤伤及真皮浅层,包括整个表皮直到真皮乳突层的损伤; 深II度烧伤伤及真皮深层,包括乳头层以下的真皮损伤,但仍残留有部分真皮;Ⅲ度烧伤系全层皮肤的损伤,Ⅳ度烧伤深及肌肉甚至骨骼、内脏器官等。因为我国浅II度及以下的烧伤敷料按II类管理,深II度及以上的烧伤敷料按Ⅲ类管理。所以参考烧伤分级,并结合我国分类实际,将真皮浅层和真皮深层分界线作为划分体表创面和体内创面的分界线。第二,参考了欧盟关于医用敷料的分类规则[15]。在欧盟分类规则第4条中,将主要用于已破坏真皮层而且只能通过二期愈合治愈的创面的医用敷料划分为IIb类,这类产品在我国通常是按Ⅲ类管理。因此参考了“已破坏真皮层而且只能通过二期愈合治愈的创面”这一提法,并进一步细化,将真皮浅层和真皮深层分界线作为划分体表创面和体内创面的分界线。

4结论

负压保护装置 篇3

近年来,随着高压氧舱设备的发展和从业人员数量、质量的提高,各种危重症、昏迷患者在高压氧治疗中所占的比例逐年上升,如颅脑损伤、脑出血、 脊髓损伤以及心跳呼吸骤停等原因导致的缺血缺氧性脑病等,所体现出的疗效也逐渐获得临床各科室的认可[1,2,3,4]。

在长约2 h的准备及治疗过程中,吸痰护理是保证危重症及昏迷患者治疗安全有效进行的前提, 因此,负压吸引设备是高压氧舱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医用高压氧舱管理与应用规范要求,氧舱内吸痰装置不得使用交流电,固有电器电压不得超过24 V(参见中华医学会高压氧医学分会制定的《医用高压氧舱管理与应用规范》)。故最早的负压装置是采用便携式的手持或脚踏吸引器,由于其负压不稳定且压力不足,很快被采用氧舱内外压差的吸痰装置取代。这种吸痰装置的基本结构是将舱内集液瓶通过铜管与舱壁上与外界相同的排气孔相连,中间设置截止阀控制启闭,在氧舱带压工作时由舱内外压差形成负压,提供吸痰所需。目前,大多数空气加压氧舱仍采取这种负压吸引装置,但其不足之处在于氧舱未加压、加压开始及减压结束前,由于舱内外压差不足导致该装置不能正常使用。姜建平等[5]在采用氧舱内外压差的吸痰装置基础上进行改进,将普通的电动吸引器在舱外与舱壁上的排气孔相连接,并在连接管道上设置三通控制阀,在负压不足时启动电动吸引器,内外压差足够时更换为原吸引装置,这样的负压设备已经在众多的新建氧舱开始应用[6]。然而,这种改装虽满足了全程负压的需求,但是操作烦琐,需要舱内外人员配合才能完成。

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经反复实验,我们研制出一种新型的医用高压氧舱持续负压吸引装置, 克服了以上众多不足,且该装置多阶段的可调性使其在吸痰以外的其他应用方面亦有良好表现,现介绍如下。

1持续负压吸引装置的研制

1.1结构组成

该套装置主要由舱体、缓冲罐、负压吸引快速接口、中心负压终端、连接管道及分布在管道上的截止阀(含分步直动式电磁阀)以及以智能数字电接点压力表为核心的控制电路组成,具体排列如图1所示。

1. 高压舱体; 2. 负压吸引瓶; 3. 控制阀 1 ; 4. 缓冲罐; 5. 排污阀; 6. 控制阀 2 ; 7. 电磁阀 1 ; 8. 控制阀 3 ; 9. 采样口; 10. 压力表; 11. 电磁阀 2

其中舱体、缓冲罐及承压管道为按照GB/T 12130—2005《医用空气加压氧舱》标准建造的医用高压氧舱的部分组件,设计承压大于4 ATA(1 ATA= 0.1 MPa),由安全阀将工作压力限定在2.6 ATA以内;舱内负压吸引快速接口(国标接口,符合YY 0801.1—2010《医用气体管道系统终端第1部分:用于压缩医用气体和真空的终端》标准)并联于负压吸引管道上,其上可连接负压控制阀,并按需要连接集液瓶,在任意位置为治疗提供负压;负压吸引管道远端分2路,一路连接医院中心负压,另一路暴露于外界环境中;截止阀常规法兰式连接于管道上,智能数字电接点压力表通过“T”型管连接于单独的采样管道上。

1.2功能实现

1.2.1负压吸引功能

该装置中包含2套负压吸引系统,一套由中心负压终端提供,另一套由处于工作压力下的舱体与外界的压力差形成,并联于一条管路中。前者可在1~ 1.3 ATA压力范围内提供稳定的负压,后者在1.3 ATA至稳压压力范围内由舱内外压差形成负压,通过2套负压系统的切换在治疗全程为舱内提供不间断的负压。

传统高压氧舱内的负压吸引系统通常单独设置在氧舱的固定位置,仅能保障周边1~2位患者的吸痰护理。部分采用舱外电动负压吸引器的氧舱在使用时往往无法及时将负压抽至有效范围。我们设计的多负压终端并联的负压吸引接口方便了任意位置患者的护理,且负压压力在来回切换中始终稳定,其无供电特性比采用舱内直流电源供电的小型便携式负压吸引器[7]更加安全,也不占用气动呼吸机负压吸引功能[8]的宝贵资源。

1.2.2自动切换功能

实现自动切换功能的关键部件是智能数字电接点压力表(如图2所示)和分步直动式电磁阀(如图3所示)。

智能数字电接点压力表(以下简称“压力表”)又被称为数字压力控制器或数字压力继电器,该设备通过其中的压力传感器芯片精密地采集、显示当前介质的压力,并在设定控制点输出控制信号,我们将其控制点设置在1.3 ATA;分步直动式电磁阀(以下简称“电磁阀”)依据直动式和先导式相结合的原理, 在有压状态下通电后,介质先经打开的先导阀流至阀后,减少主阀膜片上的压力后再通过电磁力打开主阀膜片,使介质流通,断电时,先导阀和主阀利用弹簧力或介质压力推动关闭件向下移动,使阀门关闭,可在氧舱带压的工作环境下正常工作。

由压力表自动输出控制信号,管理电磁阀在设定压力下的开闭,可以实现并联于同一管路中2套负压吸引系统的自动切换。控制电路为(如图4所示):系统通电后K1接通,电磁阀M1开放,M2闭合;压力表监测舱内压力升至1.3 ATA时,电路由K1转向K2,电磁阀M1闭合,M2开放。压力表可直接将压力信号传至电磁阀控制其工作状态,亦可经计算机处理后向电磁阀发出启动及闭合信号,进一步加强计算机操舱系统的完整性。切换的全部过程在系统供电后自动完成,无需人为干预。

注: L1、L2 为两相电路; M1、M2 为 2 组分步直动式电磁阀; K1、K2 为开关

1.2.3吸引强度可调功能

2套负压吸引系统的吸引强度受限于管路及舱内工作压力无法随意更改,但该装置中位于舱内的快速接口可连接市面上常 见的负压 控制阀 (如图5所示),实现吸引强度的手动调节。缓冲罐的设置还可以减缓负压的变化速率,控制排污阀的开度也能用于调节吸引强度[9],从而最大程度降低过高的吸引强度对患者造成损伤的风险。经测试,在2 ATA常规作业环境下,负压终端理论吸引压力最高达-0.1 MPa,实测吸引压力波动在-0.04~-0.07 MPa(可调),抽气速率大于30 L/min,符合YY/T 0186—1994《医用中心吸引系统通用技术条件》关于负压压力和抽气速率的管理要求。

1. 快速接口; 2. 负压控制阀

1.2.4手动控制功能

为在电器故障情况下仍能正常使用持续负压吸引系统,我们设置了备用截止阀,使得自动控制系统在故障或检修的情况下,通过手动调节仍能保证持续负压的供应,不影响治疗的正常进行,提高了该装置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1.2.5防倒灌功能

该套装置含双重防倒灌功能。首先,在常规集液瓶中,当液体到达一定高度时,瓶盖上的止流阀开始工作,切断液体流入管路,防止集液瓶内的液体过盈倒灌进入负压管道。其次,在液体已经进入负压管道的情况下,舱底的缓冲罐可起到废液收集的作用, 且在必要时可利用负压对舱内负压管道进行清洗, 而后经排污阀排尽废液,维持负压管道的清洁。

2应用方法

具体应用过程是:排污阀和控制阀3常闭,控制阀2常开,启动计算机控制系统并给电磁阀供电。当系统采集舱内压力低于1.3 ATA时,电磁阀1开启, 电磁阀2关闭,此时舱内负压由中心负压管道提供; 当舱内压力大于1.3 ATA时,电磁阀1关闭,电磁阀2开启,舱内负压自动切换,由舱内外压差提供。

氧舱内并联的负压快速接口上安装有负压控制阀3,可对负压强度进行调节,后端可按需连接负压吸引瓶,供舱内医护人员使用。负压缓冲罐及罐底设置的排污阀供管道清理使用,且可用于调节负压吸引压力及抽气速率。

在电器故障时,计算机或电磁阀不能正常工作的情况下,可选择关闭控制阀2,手动操作控制阀3进行2路负压的切换。

3检修和维护

系统的正常运行依赖于压力表的精确控制和阀门的正确启闭。正常使用状态下,电磁阀在每次加减压过程中均有启闭动作,备用截止阀应每个月转动一次手轮,必要时对阀杆螺纹添加润滑剂,以防锈死;压力表可定期校验,确保其在压力调定点准确发出启动信号;在任意工作压力下均可对电动、手动管路进行切换,对其故障进行检修。

4使用情况

该装置在我科2012年3月投入使用,直至2014年3月,在1.7~2.5 ATA的工作压力下无故障运行,性能安全、可靠。鉴于其负压可调及接口通用的特性,除用于吸痰外,我们还创造性地将其用于其他有负压需求的治疗中,2 a间共治疗患者6 132人次, 分别患有脑血管病、高位脊髓损伤、头胸部多发伤及软组织损伤等疾病,其中用于吸痰5 985人次,创面负压封闭引流102人次,胸腔闭式引流45人次。

2套负压吸引系统的自动切换节约了人力资源,创新设计的舱内标准化负压终端接口及调节方式使得舱内护理人员无需专门训练即可熟练操作该装置,且可在无舱外人员配合的情况下单独完成,操作体验与病房治疗带相同。

5结语

该装置巧妙地利用现有资源,将2套负压吸引系统相结合,并互为补充,实现高压氧治疗前后及全程的负压保障,技术参数与医院中心吸引终端相近, 且符合相关管理要求,便于危重患者尤其是气管切开患者的全程吸痰护理,为安全治疗和高效吸氧提供了保障。其运行稳定、安全,维护方便,在新建氧舱的设计中容易设置,在老氧舱的改造过程中也便于安装,关键部件购买方便,改造成本及使用成本低廉,适合在各种级别的氧舱使用单位推广,有较大的临床使用价值。

摘要:目的:研制一种用于医用高压氧舱内的持续负压吸引装置,并观察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利用智能数字电接点压力表、分步直动式电磁阀2种装置,整合医用高压氧舱医院中心负压和舱内外压差吸引2种负压途径,并通过氧舱计算机控制系统实现自动切换,为高压氧治疗的不同阶段提供持续的负压。结果:该装置可在1.7~2.5 ATA(1 ATA=0.1 MPa)的使用环境下成功保障危重患者的治疗,且安全无故障。结论 :该装置运行稳定、安全,维护方便,为安全治疗和高效吸氧提供了保障,适合在老舱改造及新舱设计中推广应用。

负压保护装置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 009年3月至2 01 3年1 2月我院共收治褥疮患者17例, 其中男11例, 女6例;年龄45~87岁, 平均70岁。创面位于骶尾部8例, 坐骨结节部7例, 踝部2例;Ⅲ期10例, Ⅳ期7例;创面范围6cm×7cm~15cm×18cm。全部合并感染, 分泌物细菌培养阴性1例, 阳性16例。伴有低蛋白血症11例, 高血压病3例, 糖尿病2例。原发疾病:脑血管意外及脑外伤昏迷8例, 截瘫4例, 股骨颈骨折、老年卧床各2例, 恶性肿瘤伴骨转移1例。

1.2 治疗

1.2.1 常规治疗

根据创面分泌物培养及药敏结果, 选用敏感药物进行全身抗感染治疗;积极治疗原发病及营养不良等相关疾病。创面处理:彻底清创, 用过氧化氢 (双氧水) 及生理盐水冲洗。

1.2.2 负压引流装置的制作及使用

使用一次性吸痰管 (杭州京泠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 产品编号:YZB/浙0746-2012) , 在头部剪开4~6个侧孔, 碘伏纱布包绕吸痰管予引流, 创面予碘伏纱布填塞, 最外面使用医用手术薄膜 (江西3L医用制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产品编号:YZB/赣2329-2013) 覆盖, 注意不能漏气。吸痰管侧孔用胶带封闭, 连接吸引器, 调整吸力, 使吸力维持在0.02m Pa左右。3~5天后更换内部碘伏纱布, 重新负压引流。

1.3 护理

褥疮患者全部使用气垫床, 同时定时翻身、按摩、擦洗, 嘱患者注意营养。自制负压引流装置:保持负压稳定, 每日更换引流瓶, 每次更换敷料时更换吸引管, 减少再次感染几率。指导患者床上活动, 保证手术薄膜与皮肤粘连不漏气。为防止引流管压迫皮肤, 引流管与皮肤之间用纱布衬垫。首次清创未能完全清除坏死组织的患者, 或清创后再次有坏死组织者, 每次更换敷料时重新清创。

2 结果

所有病例均未行皮瓣转移术。住院期间Ⅰ期愈合15例, 愈合时间21~63天, 平均41.4天;1例在创面明显缩小后家属拒绝继续治疗并出院, 离院后随诊发现褥疮有进展;1例患者住院期间前列腺癌骨转移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整个创面换药疗程中, 人均材料成本约100元, 与VSD材料 (单次费用需2000多元) 相比费用明显下降。

3 讨论

褥疮患者多合并感染, 渗出较多, 往往需要每日换药, 甚至每日换药数次。封闭式负压引流能有效去除组织间液, 减轻局部水肿, 减少创面分泌物, 促使创面干燥, 增强慢性创面修复细胞的活性, 促进肉芽组织生长进而有助修复褥疮创面[2]。使用负压引流装置既能明显减少临床医生的工作量, 也可减少每次换药给患者带来的痛苦。本院用自制的简易封闭负压引流装置治疗褥疮17例, 效果满意, 且材料成本每次约100元, 成本低廉, 易被患者接受。

自制简易负压引流装置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注意事项: (1) 使用中央吸引, 明显限制了患者的活动。 (2) 吸力有时较难调节, 必要时在引流管中刺入5号注射针头。 (3) 因患者活动或出汗等导致薄膜漏气时, 需立即更换。 (4) 加强护理巡视及对家属的宣教, 及时发现引流管阻塞及手术薄膜漏气情况。

参考文献

[1]胡恺轩, 章宏伟, 周芳, 等.负压技术治疗复杂性和难愈性创面疗效观察[J].中华烧伤杂志, 2009, 4 (25) :249.

负压保护装置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酒泉市人民医院自2008年1月—2014年12月共收治难愈性创面患者80例,男58例,女22例,年龄10~70岁,平均40岁,无严重并发症和合并症。其中下肢静脉曲张溃疡6例、骶尾部Ⅱ度压疮10例,犬咬伤后不愈合创面2例,糖尿病足14例,皮肤撕脱伤后坏死16例,骨折术后皮肤软组织感染18例,外伤后胫前及足部溃疡14例。80例患者按数字随机表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8例为自制负压引流联合肤创宁组,其中男35例,女13例;对照组32例采用常规换药,男23例,女9例。两组患者在年龄、创面分布部位、创面面积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材料

(1)负压引流装置:病房中心负压吸引系统、负压吸引瓶、连接管及压力表;引流管:根据创面面积大小选用直径约4~10 mm、长度约为20~40 cm的一次性引流管(胃管、吸痰管、胸引管、尿管等),每隔2~3 cm剪一侧孔(约2~5个侧孔),侧孔直径约5 mm;(3)3L粘贴手术巾(江西3L医用制品集团有限公司生产);(4)无菌油纱、纱布及棉垫;(5)常规换药所用的无菌物品及消毒液;(6)肤创宁敷料。

1.3 方法

两组患者均彻底清除创面中已经失活的组织,并用生理盐水冲洗。观察组按照创面大小将肤创宁溶液浸透无菌纱布后覆盖于创面;随后,根据需引流的实际情况覆盖6~8层无菌敷料(或棉垫);根据创面大小选用直径约4~10mm、长度约为20~40 cm的一次性引流管(胃管、吸痰管、胸引管、尿管等),每隔2~3 cm剪一侧孔(约2~5个侧孔),侧孔直径约5 mm;连接引流管,将带侧孔的一端置于敷料内(置管时避开大血管和神经),另一端与负压吸引装置连接;用3L粘贴手术巾封闭整个创面,封闭范围要保证边缘大于创面4 cm以上;调整负压值为125~400 mmHg持续吸引(离床活动时可暂停);每日通过引流管向局部创面注入肤创宁溶液(甘肃利汇医药有限公司生产),每次5~20 ml,将覆盖创面敷料充分浸润60 min后,重新开始负压引流;每3~6天更换负压吸引装置1次,观察创面愈合情况。根据创面的实际情况调节负压值,伤口内有较多坏死组织及脓液时,可将负压调至300 mmHg左右,创面出现红色肉芽后,将负压值控制在125 mmHg[2]。待创面水肿消退、创面肉芽组织新鲜呈粉红色颗粒状,触之易出血,即可考虑改为常规换药或植皮。对照组采用常规换药方法进行治疗。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换药次数、创面愈合时间、平均住院日、换药费用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造成难愈性创面的原因很多,包括营养不良、组织灌注不良和缺血再灌注损伤,细菌负荷、感染和坏死组织存留,糖尿病,细胞衰老等。目前,对于慢性难愈性创面的治疗仍是一个较为棘手的问题,常用的创面治疗技术包括标准的清创包扎、削痂、创面减压和基础病变的治疗、封闭式负压引流(VSD)、高压氧疗、各种生长因子投送技术等[3]。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已经在临床实践多年,被公认为是促进创面愈合的一种好方法,效果明显优于普通换药。其促进创面愈合的主要机制是:(1)是一种更为积极主动的引流手段,可将压力均匀地传导至创面,能及时清除渗液、脓液及细菌,清除组织降解产物和污染物,保持创面清洁;(2)抑制细菌的繁殖和扩散;(3)改善创面血供,促进肉芽组织增殖;(4)形成密闭湿润环境,有利于组织细胞增殖;(5)负压产生持续、均匀的制动作用,有效去除皮下血肿和积液[4]。但封闭式负压引流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不同的观点和争议,主要是因其材料价格昂贵,很多患者不能承受,导致封闭式负压引流在西部地区不能广泛使用[5]。酒泉市人民医院采用临床易于获取,并且价格低廉的医用材料自制负压封闭引流装置,不但能达到等同于成品封闭式负压引流装置的效果,且操作简便,疗效可靠,易于护理,患者易于接受。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创面愈合时间为(33.83±17.07)d,明显优于对照组(43.50±12.65)d(P<0.05),这说明自制负压引流装置对难愈性创面的愈合,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传统换药纱布易于创面粘连,增加患者换药时的痛苦,且传统纱布无法保持创面湿润,治疗效果差[6]。观察组病例选用肤创宁敷料浸透纱布附于创面。肤创宁溶液含Na+、Ca2+、Mg2+及微量硫酸醋盐,pH值7.0~11.0,该溶液可附于创面的基部,形成密闭创面,既避免了敷料与创面的粘连,又创造了湿性环境。在湿性环境下,不形成结痂,有效避免了新生组织的损伤,还可以加快肉芽组织形成,并能破坏细菌细胞,可阻断疼痛信号传递,有明显的消毒灭菌、去腐敛疮、生肌养肤、改善血液循环,提高肌体局部免疫功能,使用方便、安全、疗效快捷[7]。本研究结果显示,使用自制负压引流装置联合肤创宁治疗难愈性创面患者的创面愈合时间、换药次数、患者平均住院日、换药费用,观察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患者的预后良好,优于使用常规换药技术。

综上所述,将自制负压引流装置结合肤创宁两者联用即可有效抑制细菌繁殖、减轻创面炎性反应及疼痛,又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有效促进肉芽生长,保证坏死组织充分引流,明显缩短创面的愈合时间,且价格低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观察自制负压引流装置联合肤创宁治疗难愈性创面的疗效。方法 将80例难愈性创面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8例和对照组32例,观察组创面给予自制负压引流装置联合肤创宁,对照组予以常规换药,比较两组患者创面愈合时间、换药次数、平均住院日、换药费用等指标。结果 创面愈合时间观察组为(33.83±17.07)d、对照组为(43.50±12.65)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换药次数观察组为(5.75±2.79)次、对照组为(7.38±2.01)次,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住院日观察组为(45.85±19.24)d、对照组为(56.40±25.74)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换药费用观察组为(416.38±200.38)元、对照组为(552.22±165.15)元,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自制负压引流装置联合肤创宁治疗骨科难愈性创面,可明显缩短创面愈合时间、减少换药次数、住院时间和换药费用,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自制负压引流装置,肤创宁,难愈性创面,疗效观察

参考文献

[1]华树良,韦文.负压封闭引流修复难愈性创面的研究进展[J].右江医学,2010,38(6):755-756.

[2]李海珍,孙淮庆.藻酸盐类敷料结合创面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深Ⅱ度烧伤病人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3,27(12):3906-3907.

[3]刘强,邵家松.慢性难愈性创面的形成机制及治疗进展[J].中国临床新医学,2013,6(9):917-920.

[4]王维平,姬忠良,彭佳华.改良的封闭式负压引流术在体表慢性溃疡中的临床应用研究[J].新医学,2010,41(4):231-233..

[5]楚伟英,欧阳素琴,叶小玉,等.银离子敷料与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慢性创面换药的对比研究[J].齐鲁护理杂志,2014,20(14):27-28.

[6]商丹英,李璐,傅丽琴.负压封闭引流联合水胶敷料对深部感染创面患者临床预后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4(18):4585-4587.

负压保护装置 篇6

近年来, 随着制造业的迅猛发展, 深孔加工技术加工效率及精度的提高成为制约整个制造装配技术的发展瓶颈。排屑不畅是影响深孔加工技术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 特别是在高速加工小深孔时, 极易发生堵屑现象, 造成废品率较高[1,2]。如何保证深孔加工排屑顺畅, 成为各大科研院所及院校关注的热点。

目前, 解决排屑困难的常规途径有三种:拓展排屑空间, 控制切屑形态和增强排屑动力。负压抽屑技术就是采用第三种排屑途径的一种方式。它增加其抽吸力, 实现主动排屑[3]。

1 负压抽屑工作原理

如图1所示, 高压切削液经节流阀分为两支液流:前一支液流经排屑通道流向切削刃, 推切屑进入出屑口;后一支液流穿过负压通道, 形成环形射流, 产生负压抽吸效应, 从而增加钻杆内部前后压力差, 即通过产生的负压来增强系统的排屑动力[4]。实践证明, 它在排屑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2 负压抽屑装置数学模型

图2为负压抽屑汇流模型, 沿程流动过程中存在流体汇流的情况:截面1-1为排屑通道, 通道直径为D1, 流经其流量为Q1, 流速为v1;截面2-2为负压通道, 射流间隙为δ, 流经其流量为Q2, 流速为v2;截面0—0为汇流后的总通道, 通道直径为D2, 流经其流量为Q0, 流速为v0[5,6,7]。

如图2所示, 对于支流与总流,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 有

沿流动方向分别写出过流截面1-1与0-0、2-2与0-0之间总流的伯努利方程:

式中:z1为截面1-1处的切削液位能 (cm) ;z2为截面2-2处切削液位能 (cm) ;z0为截面0-0处切削液位能 (cm) ;p1为截面1-1处的平均压力 (kgf/cm2) ;p2为截面2-2处的平均压力 (kgf/cm2) ;p0为截面0-0处的平均压力 (kgf/cm2) ;α1为截面1-1处动能修正系数;α2为截面2-2处动能修正系数;α0为截面0-0处动能修正系数;ρ为切削液密度 (kg/m3) ;g为重力加速度 (N/kg) 。将式 (2) 的两个方程分别乘以Q1与Q2后, 再将两式相加, 然后再利用式 (1) 合并, 可得:

式中, A0、A1、A2为各通道的横截面积。所以, 负压抽屑各参数必须满足关系式 (3) 及式 (4) 。

图2中, 单位时间内从截面1-1 (排屑通道) 处与从截面2-2 (负压通道) 处流出的切削液相汇合, 在轴向 (x轴) 方向动量守恒, 得:

假设Q1/Q2=β, 则式 (5) 可简化为

可知, ΔP吸即为负压值。将式 (5) 、式 (6) 、式 (7) 、式 (8) 代入式 (9) , 并简化得:

式中, θ为射流喷嘴的喷射角。

以上所建数学模型的假设条件为:①排屑通道与负压通道中切削液的温度相同;②切削液无粘性作用;③切削液无杂质且不可压缩;④排屑通道与负压通道中的切削液均为二维无旋流动。

3 负压抽屑装置仿真分析

(1) 建立模型。为了分析比较负压通道中流量变化对负压的影响, 将图2所示的其他参数均设置成定值, 所以令D1=17mm, δ=0.45mm, θ=30°, D2=D1+2δcosθ。

利用前处理器GAMBIT软件进行建模、划分网格并设置边界条件。设置入口边界条件为速度入口边界 (VELOCITY_INLET) , 出口边界为自然流出 (OUTFLOW) , 其他边界均为壁面边界 (WALL) , 最后将文件保存成.msh格式。所建流场的二维仿真模型及其局部放大图如图3所示。

(2) 求解器的设置。将GAMBIT生成的.msh网格文件导入FLUENT中, 首先检查网格质量, 如果没问题, 便可对模型进行仿真。

所设流体材料为硫化切削液 (Sulfur-Liquid) , 其密度为2000kg/m3, 粘度为1.72×10-5kg/m·s;在边界条件的设置中, 令排屑通道流量为92L/min, 分析负压通道中流量为46L/min, 即排屑通道进油口速度为6.76m/s, 射流口速度为31.9m/s;收敛准则选择差分方程表示的连续方程两边的计算差值小于0.0001为准。

(3) 仿真结果。经仿真运算, 总压力云图、速度云图及负压区径向截面全压力XY散点图分别如图4 (a) 、 (b) 所示。

4 无负压抽屑装置的仿真分析

(1) 建立模型。建立无负压抽屑装置的三维模型, 即仅有排屑通道, D1=17mm。设流体材料为硫化切削液 (Sulfur-Liquid) , 其密度为2000kg/m3, 粘度为1.72×10-5kg/m·s;在边界条件的设置中, 令排屑通道流量为92L/min, 收敛准则选择差分方程表示的连续方程两边的计算差值小于0.0001为准。

(2) 仿真结果。经过仿真运算, 总压力云图如图5所示。

5 结论

对比图4、图5可知, 无负压抽屑装置中, 切屑只受到来自通道入口的推力, 压强为4.6×104Pa, 而负压抽屑装置能产生一个负压。当负压通道中流量为46L/min时, 所产生的负压值为1.5×105Pa, 是推力的3倍。负压所形成的抽吸力直接作用于切屑上, 加上来自通道入口的推力, 使得切屑随切削液加速排出, 更有利于排屑顺畅。

参考文献

[1]赵丽琴, 王彪, 杨琼瑶.深孔加工负压抽屑装置的优化设计与仿真[J].中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 (3) :266-270.

[2]庞俊忠, 潘杰, 常豆豆.深孔机床DF系统的数学建模与效率分析[J].制造技术与机床, 2014, (10) :89-93.

[3]王世清, 朱林, 刘站锋, 彭海.深孔加工技术[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3:1-239.

[4]王竣.现代深孔加工技术[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5:1-433.

[5]李文亮.深孔加工DF系统排屑机理研究及建模与仿真[D].太原:中北大学, 2009.

[6]王宝.DF深孔钻负压排屑系统的仿真分析及试验研究[D].西安:西安理工大学, 2011.

[7]Barani A, Amini S, Paktinat H.Built-up Edge Investigation in Vibration Drilling of Al2024-T6[J].Ultrasonics, 2014, (5) :1300-1310.

负压保护装置 篇7

关键词:YB55A透明纸小包机,透明纸输送,负压吸风带

1 引言

由于国内烟草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各大烟厂对卷烟产品的包装质量及设备运行性能也提出更高的要求。透明纸输送褶皱、堵塞及拉带跑偏一直是影响YB55A盒外透明纸包装机包装质量及设备运行性能的重要因素。在透明纸输送装置上意大利GD公司曾分别尝试运用吹风输送和负压吸风输送两种不同的结构。经过多年对GD技术的消化吸收,结合其实际使用效果形成了盒外透明纸包装机负压吸风带装置的核心技术[3]。

2 存在问题

透明纸小包机透明纸输送装置中,透明纸输送的动力来源于固定送纸辊和聚氨酯送纸辊之间的摩擦力,由辊轴和栅架提供导向。

其结构如图1所示(图中省略了被输送的透明纸及部分标准件):螺旋齿轮16与螺旋齿轮17啮合带动齿轮18转动,齿轮18与齿轮19啮合带动送纸辊轴20转动,进而使固定送纸辊13转动,通过送纸辊右侧的齿轮啮合,使聚氨酯送纸辊12转动,由于两辊外径不同,所以转速不同,但外径上线速度相同,并且转向相反。透明纸夹持在固定送纸辊13和聚氨酯送纸辊12之间,两辊转动时对透明纸产生的摩擦力就是透明纸的输送动力[2],透明纸继续向下运动,会进入栅架5、6中间形成的缝隙,此时栅架5、6相当于两块导板,为透明纸输送起到导向的作用,同时辊轴8、10和活动辊11在栅架左侧且外缘伸出栅架与透明纸接触,为透明纸输送起到导向的作用。同理,辊轴2、4、7也在栅架右侧为透明纸输送起到导向的作用。

1,9,14.座2,4,7,8,10.辊轴3.支架5,6.栅架7.椭圆齿轮11.活动辊12.聚氨酯辊13.送纸辊15,20.轴16,17.螺旋齿轮18,19.齿轮

由于该机械结构和传送精度的局限性[3],透明纸从被夹持输送直至切断、裹包过程中除了受到固定送纸辊和聚氨酯辊的摩擦力和自身的重力,没有自始至终的辅助力帮助其向下输送,因此在透明纸输送过程中,栅架内的辊轴之间、辊轴与送纸辊之间同步不理想的情况下,透明纸就会出现褶皱、拉带跑偏现象,严重了就会堵塞,而两个送纸辊之间的间隙对于透明纸的输送起着重要作用,对装配和调试人员的技术水平要求也很高,为此很有必要对现有技术进行改进。

3 改进方法

为了减少透明纸在输送过程中产生皱褶、堵塞、拉带跑偏,改善透明纸输送过程中没有自始至终的辅助力辅助其向下输送的问题,将原透明纸输送部件中的辊轴和栅架组成的输送导向结构取消,同时增加负压吸风带输送装置,使透明纸在输送下降过程中始终被吸风带吸附着,由负压吸风带提供辅助力,帮助其向下输送,来解决上述问题。

该装置详细结构见图2(图中省略了部分标准件):原透明纸输送装置送纸辊11和聚氨酯辊10的结构不变;支座7安装在支座12下方,负压分配器8装在支座7后面为吸风装置提供负压;支座3、4安装在支座7前面,与负压分配器8连通;支架6上下各有一组装在支座3、4的上面和下面;吸风带动力轴9两端通过轴承穿入支架6内;同步带轮2装在穿入支架6的销轴上;输送导轨1装在支座3、4的上面并且是连通的,支座3、4连同输送导轨1夹在输送带中间,也就是说输送带外侧部分是紧贴着输送导轨的;送纸导板25、26左右两边分别装在支座3、4上,不但位于输送导轨1的中间,而且与输送导轨在竖直方向上平齐,安装位置在图2的A、B处标出;空气分配器24装在送纸导板25的后面并且是连通的,为该装置提供正压气体;齿轮13和19分别装在轴20的两端;齿轮21安装在轴22一端,其另一端嵌入联轴器23的槽内;吸风动力轴9通过法兰也嵌入联轴器23槽内,吸风动力轴9上装有同步带轮,可以带动吸风带5运动。

1.输送导轨2.同步带轮3,4,7,12.支座5.吸风带6.支架8.负压分配器9.吸风带动力轴10.聚氨酯辊11.送纸辊13,17,18,19,21.齿轮14,15.螺旋齿轮16.送纸辊动力轴20,22.轴23.联轴器24.空气分配器25,26.送纸导板

工作原理:如图2所示,原透明纸输送装置中送纸辊和聚氨酯辊的位置不变,送纸辊轴的动力传动部分也不变。与原透明纸输送装置不同的是增加了一路传动:动力从螺旋齿轮14传入,经螺旋齿轮15、齿轮17、齿轮19,轴20和齿轮13,带动齿轮21转动,然后经轴22、联轴器23,驱动吸风带动力轴9转动,通过同步带轮带动吸风带5运动,这样使吸风带与送纸辊11之间形成一个固定的传动链并确保吸风带与送纸辊的线速度一致;同时使透明纸在经送纸辊输送后紧贴着吸风带5和送纸导板25、26继续以相同的线速度向下运动,这样可以减少透明纸在输送过程中产生皱褶、堵塞现象发生的概率。另一方面负压经负压分配器8使吸风带后面的输送导轨1表面形成若干真空区域,透过吸风带上的孔眼将向下输送的透明纸吸附在吸风带表面,使透明纸在向下输送过程中始终与吸风带保持同步并与送纸辊向下输送的速度一致;同时在两条吸风带之间分别放置了送纸导板25、送纸导板26并由空气分配器24将压缩空气输送到送纸导板上的微孔使之分别产生向下的气流,而在送纸导板与透明纸接触的表面上加工了若干条垂直方向的沟槽以减少送纸导板与透明纸之间的阻尼,通过这两方面的改进可以基本消除由于透明纸输送环节产生的褶皱、堵塞及送纸偏差造成的拉带跑偏现象。

4 使用效果

YB55A盒外透明纸包装机负压吸风装置功能技术的实质就是在透明纸输送部分用负压吸风带输送取代原辊轮栅架输送的结构,使透明纸切断直至与烟包包裹的全过程都有动力辅助其向下输送,大大改善了透明纸输送的稳定性,减少了透明纸在输送过程中产生皱褶、堵塞、拉带跑偏现象发生的概率,从而有效地提高YB55A盒外透明纸包装机的运行性能和包装质量。

参考文献

[1]意大利GD公司.YB55型盒外透明纸包装机使用说明书[G].1994.

[2]上海烟草机械有限责任公司培训教材编审委员会.ZB45型硬盒硬条包装机组培训教材[G].2005:36-37.

上一篇:英语教学中的情感交流下一篇:话题作文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