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压吸引旋切术

2024-10-15

负压吸引旋切术(共4篇)

负压吸引旋切术 篇1

乳腺肿瘤是临床上的常见病, 传统的乳腺肿瘤切除术会对患者造成较大的创伤, 术后患者的乳房发生结构的改变, 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特别是对于乳腺良性肿瘤的患者, 患者对术后遗留的瘢痕比较难以接受。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 超声引导下负压吸引旋切术越来越多的应用于乳腺肿瘤的治疗当中。超声引导下负压吸引旋切术不仅能够完全切除肿瘤, 并且可以满足患者对术后乳腺美观的要求, 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乳腺肿瘤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1]。笔者采用超声引导下负压吸引旋切术治疗乳腺肿瘤患者29例, 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8例病例均为我院2010年7月至2012年7月收治的乳腺肿瘤患者, 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9例。观察组:年龄18~56岁, 平均 (41.78±10.73) 岁;其中18例患者为单发, 10例患者为多发, 共有42处病灶;肿瘤最大直径0.8~2.9cm, 平均 (1.78±0.62) cm, 横径0.4~1.6cm, 平均 (0.81±0.23) cm。对照组:年龄18~57岁, 平均 (40.93±11.28) 岁;其中19例患者为单发, 9例患者为多发, 共有41处病灶;肿瘤最大直径0.8~2.8cm, 平均 (1.75±0.53) cm, 横径0.4~1.7cm, 平均 (0.76±0.31) cm。两组患者在年龄、病情、肿瘤大小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1.2.1 观察组

观察组患者均使用超声引导下负压吸引旋切术进行治疗。使用Siemens Acuson Sequoia 512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进行检测, 探头选择8~15MHz的可变频线阵探头;同时选择SenoRx EnCor真空辅助旋切系统进行手术。术前使用超声对双侧乳腺以及腋下淋巴结进行检查, 并使用CDFI对患者肿瘤病灶的血液情况进行观察, 以确定患者的手术体位, 确定准确的进针部位、进针方向以及多发患者的旋切针进针路径。常规消毒输巾后, 在超声引导下, 使用负压吸引旋切术将患者的肿瘤病灶彻底清除, 术后对穿刺部位进行加压包扎, 术后送常规病理, 并进行常规复查。

1.2.2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均使用传统的乳腺肿瘤切除术进行治疗。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肿瘤切除情况、瘢痕形成情况、术后复发情况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全部数据资料用表示, 采用t检验, 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22~56min, 平均 (34.45±10.24) min;术中出血量15~33mL, 平均 (23.42±8.64) mL;42处病灶均完全切除, 肿瘤切除率为100.00%;术后所有患者均无瘢痕形成, 瘢痕形成率为0.00%;术后所有患者均无复发, 术后复发率为0.00%。对照组患者的手术时间16~28min, 平均 (22.53±10.56) min;术中出血量185~310mL, 平均 (245.35±12.37) mL;41处病灶切除38处, 肿瘤切除率为92.68%;术后所有患者均瘢痕形成瘢痕, 瘢痕形成率为100.00%;术后2例患者复发, 术后复发率为6.90%。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患者 (P<0.05) ;肿瘤切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 (P<0.05) ;术中出血量、瘢痕形成率以及术后复发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 (P<0.05) , 见表1。

3 讨论

乳腺旋切术最初被应用于乳腺肿瘤的活检, 之后应用于触诊阴性的乳腺微小结节患者的治疗当中,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于触诊阴性的患者, 多数患者为良性肿瘤, 而传统的乳腺肿瘤切除术存在微小肿瘤漏切的情况[2]。而超声引导下负压吸引旋切术可以准确的对微小的病灶进行彻底的切除。对于多发的小病灶患者, 也可以通过一次穿刺完成所有病灶的切除。超声引导下负压吸引旋切术通过负压吸引, 可以将切除的组织完全吸收, 并且切取标本的病理检查更加准确, 患者术中转移以及术后复发均较低[3]。本组研究中, 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患者;肿瘤切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术中出血量、瘢痕形成率以及术后复发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

综上所述, 超声引导下负压吸引旋切术治疗乳腺肿瘤具有肿瘤切除率高、术后复发率小、术后美观等特点,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负压吸引旋切术治疗乳腺肿瘤的治疗效果。方法 我院收治的乳腺肿瘤患者58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9例。观察组患者均使用超声引导下负压吸引旋切术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均使用传统的乳腺肿瘤切除术进行治疗。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患者 (P<0.05) ;肿瘤切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 (P<0.05) ;术中出血量、瘢痕形成率以及术后复发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 (P<0.05) 。结论 超声引导下负压吸引旋切术治疗乳腺肿瘤具有肿瘤切除率高、术后复发率小、术后美观等特点,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乳腺肿瘤,超声,负压吸引旋切术

参考文献

[1]王婧, 陈鑫.传统切除术与超声引导下Mammotome微创旋切系统治疗乳腺纤维腺瘤的对比分析[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2010, 12 (10) :700-702.

[2]张艳君, 李捷, 王建东, 等.超声引导Mammotome微创旋切系统在多发乳腺肿物中的应用[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10, 10 (11) :1003-1005.

[3]童清平, 赵成功, 田瑞霞, 等.超声引导下负压吸引旋切术治疗乳腺肿瘤[J].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 2012, 9 (8) :597-599.

负压吸引旋切术 篇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此研究选取2014年9月-2015年9月本院收治的自愿要求人工流产且术前检查无禁忌证的300例女性为研究对象, 入组受术者年龄18~40岁, B超证实为宫内单个妊娠囊, 且妊娠时间<70 d, 按自愿原则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150例。排除以下受术者: (1) 早孕合并内科疾病; (2) 早孕合并子宫肌瘤或合并子宫肌腺症; (3) 双胎及多胎妊娠; (4) 半年内重复流产; (5) 瘢痕子宫一年内; (6) 畸形子宫; (7) 哺乳期子宫; (8) 宫颈发育不良; (9) 子宫极度倾屈[10,11]。试验组患者平均年龄为 (26.1±2.1) 岁, 平均妊娠时间为 (41.2±5.3) d, 平均孕次 (1.1±0.3) 次, 平均产次 (0.7±0.4) 次;对照组患者平均年龄为 (25.6±2.8) 岁, 平均妊娠时间为 (42.9±4.8) d, 平均孕次 (1.3±0.4) 次, 平均产次 (0.6±0.7) 次。两组患者年龄、平均妊娠时间、平均孕次、平均产次方面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试验组患者采用手动负压吸引器和一次性塑料流产吸管行人工流产手术, 上述器械均由英国玛丽斯特普国际组织生产。具体手术方法:手动拉开吸引器针栓产生负压, 连接手动负压吸引器和流产吸引管, 将流产吸引管直接置于宫腔内, 通过负压作用将宫腔中的胚囊等组织吸净。取出吸引管, 吸引器, 手术完成。对照组患者采用电动负压吸引人工流产术, 采用常规手术的方法, 使用探针探查宫腔, 将宫颈扩张, 从而将金属吸引管置入宫腔通过电动负压作用行人工流产手术。

1.3观察指标本研究选取流产效果、术后阴道流血时间、疼痛、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人工流产综合征发生率作为疗效评价指标。其中, 流产效果分为完全流产:手术后经B超复查, 受术者胎囊消失, 未经干预, 受术者术后10 d内阴道出血现象消失;不完全流产:手术后经B超复查, 受术者宫腔内见少量胎囊, 受术者术后阴道出血时间超过15 d, 受术者须行清宫术治疗;流产失败:术中未能将胎囊成功吸出, 出现漏吸现象, 受术者B超检查后仍发现宫腔内存在孕囊, 需要再次行人工流产手术。疼痛分为4级:0级为无疼痛;Ⅰ级为轻度疼痛, 受术者可耐受;Ⅱ级为疼痛明显, 导致受术者出汗, 呼吸急促;Ⅲ级为疼痛剧烈, 受术者难以忍受, 并半因疼痛而致烦躁, 喊叫。人工流产综合征, 指受术者术中或者术后出现恶心呕吐、脸色苍白、冒冷汗、头晕、血压心率下降等症状。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9.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受术者流产效果比较试验组受术者完全流产149例, 完全流产率为99.3%, 对照组受术者完全流产148例, 完全流产率为98.7%, 两组受术者完全流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X2=0.472, P>0.05) , 见表1。

2.2两组受术者疼痛发生情况比较试验组受术者Ⅱ级和Ⅲ级疼痛发生率分别为8.7%和0, 显著低于对照组受术者 (P<0.05) , 见表2。

2.3两组受术者术后阴道流血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人工流产综合征发生情况比较试验组受术者术后阴道流血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受术者 (P<0.05) , 试验组受术者人工流产综合征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3。

3讨论

随着社会观念的改变, 近年来女性人工流产的发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12,13]。减轻人工流产受术妇女的手术痛苦, 最大限度减少手术对受术者造成的伤害, 是关爱人工流产女性身心健康的关键举措[14,15]。因此, 探讨对受术者产生的痛苦更小, 伤害更轻的手术方式, 显得尤为重要。

本研究比较了手动负压吸引人工流产术和电动负压吸引人工流产术的临床疗效, 结果表明, 两组受术者的完全人工流产率分别为99.3%、98.7%,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提示手动负压吸引人工流产术能够获得较高的人工流产成功率, 流产效果好, 与传统电动负压吸引人工流产术相当。

在疼痛发生情况方面, 试验组受术者0级、Ⅰ级疼痛 (即无疼痛、轻度疼痛) 发生率分别为49.3%、42.0%, 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受术者 (P<0.05) ;而Ⅱ级、Ⅲ级疼痛 (较为严重的疼痛) 发生率分别为8.7%、0, 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受术者 (P<0.05) , 提示手动负压吸引人工流产术较传统电动负压吸引人工流产术, 能够显著改善受术者的疼痛状况。分析其中原因可能在于, 手动负压吸引人工流产术中负压吸引器的负压约为80 mm Hg, 显著低于传统电动负压吸引器的400~500 mm Hg, 使得受术者宫腔内负压更低, 负压越低, 对受术者组织的刺激和损伤作用越小。此外, 手动负压吸引人工流产术无需进行扩张宫颈, 从而消除了由于扩张宫颈对受术者造成的疼痛和损伤[16,17]。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受术者平均手术时间 (3.7±1.1) min, 显著短于对照组受术者 (P<0.05) 。表明手动负压吸引人工流产术操作时间比传统电动负压吸引人工流产术操作时间更短, 可能原因在于手动负压吸引人工流产术对受术者无须扩张宫颈, 对于宫颈扩张程度没有要求, 从而减少了术中医生扩张宫颈的时间, 缩短了手术时间。此外, 由于受术者手术过程中痛苦较轻, 使得手术过程中受术者更愿意配合医生手术, 手术医生更容易操作, 有利于缩短手术的时间[18]。

试验组受术者术后阴道流血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人工流产综合征发生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受术者,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明手动负压吸引人工流产术安全性更高, 手术引起的不良反应更小。分析其中的原因可能在于手动负压吸引人工流产术采用的手术器械均为塑料材质, 质地较传统电动负压吸引术的刚性材料软, 管腔更细, 更加柔和, 有弹性, 对于受术者组织的刺激和损伤都更小。手动负压吸引人工流产术使用的吸管为双吸孔吸管, 较传统吸管具有不易堵塞, 无需多次反复进出宫腔, 从而避免了术中感染的发生。塑料材质的手术器械另一优点在于, 手术过程中不会产生金属碰击的声音, 缓解了受术者手术过程中的紧张情绪[19,20]。

负压吸引旋切术 篇3

1临床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84例妊娠6~10周非意愿妊娠等原因要求终止妊娠者随机分为两组, 观察组42例, 对照组42例, 两组病例均为:停经>30 d且≤50 d (妊娠6~10周) , 尿妊娠试验阳性, B超检查证实宫内妊娠, 胚囊内径<3.5 cm, 无心、肝、肾疾病的身体健康早孕妇女, 年龄最小20岁, 最大43岁, 停经≤50 d, 未婚先孕18例, 初产妇34例, 经产妇32例两组在实施流产前常规B超检查, 测量胚囊的大小并记录, 排除宫外妊娠, 并了解子宫、附件形态大小情况等是否正常;流产后均进行严格随访跟踪。

1.2 方法 观察组:符合药物流产条件对象口服上海华联制药公司及美国西尔药厂生产的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第1 d空腹口服3片 (75 mg) 米非司酮片, 24 h后再服3片 (75 mg) , 第3 d (即72 h后) 服米索前列醇片3片 (200 μg/片, 600 μg) , 每次服药前后禁食2 h。对照组:采用负压吸引术流产。

1.3 随访 登记孕妇的地址和联系电话, 流产后交代患者注意事项:两组流产后均口服抗生素3~7 d, 7 d后来院复查及随访登记, 并做B超检查, 观察胚囊排出及子宫复原情况及有无宫内残留物等。如阴道流血超过14 d, 量超过月经, 立即就诊, 复诊时行清宫术, 禁性生活1个月。

1.4 流产后随访的结果采用χ2检验, 进行统计学处理。

2结果见附表。

注:χ2 =P<0.01

上表显示:观察组42例药物流产后只有12例需清宫的, 并发症明显比对照组少, 两组经χ2检验, 差异有非常显著的意义 (P<0.01) 。

3讨论

3.1 米非司酮是抗孕激素药物, 与子宫内膜孕激素受体的亲和力比孕酮高5倍, 可与孕酮受体结合, 使孕酮游离而失去其自身调节功能, 使妊娠绒毛组织及蜕膜变性, 胚胎发育中止[1];米索前列醇具有软化子宫颈、增强子宫张力和宫内压作用, 与米非司酮合用后可明显诱发早孕子宫的收缩和宫颈软化, 终止妊娠[2]。两种药合用, 可起到协同作用, 提高终止妊娠的效果[3]。

3.2 本研究中出血大多是哺乳期早期妊娠负压吸引手术者, 可能因哺乳期子宫柔软, 胎盘剥离面子宫内膜容易损伤, 子宫血窦开放和收缩欠佳, 引起出血增多。

3.3 未婚未育妇女, 子宫妊娠后, 由于宫颈口圆小, 且患者精神极度紧张, 耐受差, 药物流产可扩张子宫颈, 但并非产生宫缩痛, 解除患者对疼痛的顾虑, 使胚囊易于排出, 即使行清宫时, 患者都能耐受。

3.4 药物流产成功率高, 可避免吸引术流产的机械刺激, 减轻孕妇的痛苦, 减少生殖道感染的机会, 从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在临床终止早孕应用中有重要意义[4]。

摘要:目的探讨减少流产并发症的有效流产方法。方法对84例妊娠6~10周非意愿妊娠等原因要求终止妊娠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2例, 采用米非司酮加米索前列醇流产;对照组42例, 采用负压吸引术流产。两组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完全流产28例, 不完全流产需清宫的12例, 出现并发症6例, 占流产的14·3%;对照组出现并发症24例, 占流产的57·1%, 两组经χ2检验, 差异有非常显著的意义 (P<0·01) 。结论药物流产比负压吸引术流产安全, 可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是妊娠6~10周终止妊娠较理想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米非司酮,米索前列醇,吸引术,流产,并发症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第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434.

[2]杨国卿.B超对130例药物流产观察分析.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1998, 14 (9) :46.

[3]黄紫蓉, 王巧凤.低剂量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腺醇终止早孕的探讨.生殖与避孕, 2001, 21 (6) :341.

负压吸引旋切术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3月—2012年1月我院口腔科确诊为急性根尖周炎的患者176颗患牙,其中男性患者患牙79颗,女性患者患牙97颗,年龄21岁~65岁。入选标准[2]:(1)主诉有患牙剧烈、持续性、搏动性痛,能明确指出所患牙位,不敢咬,严重者伴有发热、失眠、乏力等症状;(2)口腔检查患牙有变色、失去光泽或楔状缺损、龋坏等;(3)患牙对叩诊极度敏感;(4)均为恒磨牙;(5)X线摄片检查根尖部无明显改变或仅有牙周间隙增宽。(6)确保所探查的根管都可顺利到工作长度及根管锉达到生理根尖孔;(7)每个患者只选一颗患牙作为对照组或者试验组对象。排除标准[2]:(1)有较深的牙周袋和牙周溢脓;(2)在根尖区黏膜有明显的肿胀和波动感;(3)根尖有瘘管;(4)X线摄片检查根尖部有牙槽骨破坏的透射现象;(5)所探查的牙齿有弯曲或者钙化等,不能顺利进行根管预备者。

1.2 方法

2组患牙均按常规步骤行根管探通。活髓牙在麻醉后行牙髓摘除后根管预备;死髓牙开髓后直接行手动根管锉根管预备,要求患牙根管一律用10~25号手用根管锉探查或疏通,器械到达根尖,常规用双氧水及生理盐水交替冲洗根管后,对照组用髓室内置碘酊棉捻开放引流。试验组用口腔科专用的5 m L一次性灭菌注射器,将针头弯成120°,然后紧紧地插入所要吸引的根管内,从而尽量使针头与根管密贴,进行抽引2~3次,然后再进行1次双氧水及生理盐水交替冲洗根管。其余根管的操作同前,最后在髓室内置碘酊棉捻开放引流。2组患者均嘱勿应用止痛类药物,3 d~4 d后复诊,如发现疼痛难以忍受及时来院复诊(即二次复诊),观察并记录患者的二次复诊率。以上临床操作由同一医师完成。

1.3 临床指标

初次处理后因疼痛仍然不能缓减提前医嘱的时间复诊者为二次复诊阳性;经初次处理后按照医嘱的时间复诊,并且患者主诉有可以忍受的疼痛或未有不适者为阴性。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从2组患者术后疼痛的发生情况可以看出,2组患者都有因初次治疗后不能缓减的疼痛而二次复诊的情况,二次复诊率对照组为40.9%,试验组为19.3%,2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见表1。

3 讨论

急性根尖周炎的应急处理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法就是髓腔开放引流,而理想的引流方式是人工开通髓腔引流通道,打通根尖孔,使渗出物及脓液通过根管得以引流,以缓解根尖部压力,解除疼痛。急性根尖周炎骨内期治疗最困难,从根管引流效果不明显,而切开黏膜、骨膜又达不到引流作用,常规的处理方法是除了全身用药外,主要还是进行根管冲洗和引流[2]。在常规进行扩通根管的过程中,虽然能使部分根尖部的渗出物或脓液通过扩通的根尖孔引流到髓腔,但是它同时也可能把髓腔内的细菌或碎屑带出根尖孔,从而造成术后更严重的急性期症状,据报道根管预备后发生的Ⅲ级疼痛的发生率约为3%~25%[1]。再加上常规的开放引流属于被动引流,结合后牙根管比前牙细小、弯曲和变异多的特点,很容易造成引流不畅或继发性的栓塞,从而达不到真正意义上的引流目的。笔者所采用的根管内负压吸引术不仅增强了常规髓腔引流的主动效应,而且使根尖部的渗出物或脓液最大程度地引流和根管预备过程中的硬性碎屑随之主动吸入注射器内,从而预防了根尖病灶进一步发展,降低了根管预备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为以后的疾病转归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事实上,通过本组临床数据统计显示,无论初次治疗后的疼痛程度还是减少患者的复诊率的情况分析,应用根管内负压吸引治疗的患者,其优越性明显高于常规应急方法。因此,根管内负压吸引术预防后牙根管预备术后急性根尖周炎效果良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韦曦,林正梅,彭思敏,等.镍钛机动器械预备根管减少术后疼痛的临床研究[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03,21(3):45-46.

上一篇:载人航天工程下一篇:保利地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