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动物园的生态设计(通用11篇)
城市动物园的生态设计 篇1
摘要:介绍了现代城市景观设计的内容,从宏观和微观两种不同的层面上阐述了城市景观生态设计的原则和方法,并结合具体工程实例进行了说明,以完善城市景观设计,遵从生态原则,以最小的代价实现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城市景观,生态设计,宏观,微观
现代城市景观设计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对土地的使用和自然土地地貌的保护以及美学和功能上的改善强化,城市设计,场地规划,各类环境详细规划;重点除了建筑、城市构筑物等实体以外的开放空间,如街道、广场等通过美学感受和功能分析的途径,对各类构筑、道路交通进行选址、营造和布局,并对城市街区、广场、公园系统、植物配置、绿地灌溉、照明、地形改造,生态规划和设计,绿化空间的布局与设计,生态敏感区的保护性设计,城市水系整治等等。只是今天人居环境受到工业化的影响,生态问题更为突出,因而城市景观生态成为关注的重点之一。
现代城市设计的规模不同,城市景观在生态规划设计时所要考虑的因素和侧重点就不同。按照景观的规模,可以将景观的生态规划设计分为宏观和微观。
1 城市宏观景观生态设计
现代城市市区及其近郊区在日益扩大的城市化进程中,已经连为一个整体。现代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包括了其周围的郊区,因此将市区与郊区进行整体规划是城市宏观景观生态设计的主要内容。
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合理地对城郊景观空间结构进行规划,使廊道、斑块及基质等景观要素的数量及其空间分布合理,使市区内、郊区内及市郊之间的信息流、物质流与能量流循环畅通。城市宏观景观的规划设计既要使城郊景观符合生态学原理,又具有一定的美学价值,将自然分组引入城市的规划与设计中,使城市景观具有多样性。这是国内外城市生态设计的目标。
城郊景观从空间格局来看,包括市区和近郊农村的部分。它们均为异质单元构成的镶嵌体。在城郊生态景观中可以将斑块、廊道和基质等景观要素划分出来。
在城市生态景观的设计中,首先要保护城市景观中环境敏感区,这类地区往往极易受人类活动影响。环境敏感区通常包括生态敏感区、文化敏感区、资源生产敏感区以及天然灾害敏感区等。其次,对现有的景观结构要进行完善。如城区改造,住宅小区建设,主要交通干线的营造等。这些是发挥城市功能的基础,只有保证景观结构的合理与完美,才能实现景观功能的高效发挥。在城市建设中,一般是建筑物斑块和道路廊道占优,而绿地斑块和行道树廊道较少,比例严重失衡,为改善城市景观结构,应该增加绿色廊道及绿地斑块,并合理地布设于街区之中。城市的绿地建设,不仅要求数量多,而且要分布均匀,大小斑块配置合理。从景观生态学角度,大型植被斑块具有多种重要的生态功能,对景观有益。小的植被斑块可作为物种迁徙的中转地,保护与规划分散的稀有种类或小生境,有利于提高景观的异质性。所以,大小斑块应当互相平衡存在,不能互相取代。在城市景观生态规划时,应坚持多样性原则:补充自然成分,协调景观结构,增加绿化物种;廊道、斑块形式多样。这样可维持城市景观的多样性,对郊区的防护林带、农地、林地也合理布设,使天然与人工的绿色生态系统发挥作用,以多元化、多样性为追求目标。
在城市景观的生态设计中,尊重生态过程是生态性设计的核心。城市宏观生态景观设计特别注意传统的城市景观规划中功能分区方法的不足,提出土地利用应体现土地本身的内在价值,这种内在价值是由自然过程所决定的,即自然的地质、土壤、水文、植物、动物和基于这些自然因子层的文化历史决定了某一地段应适合于某种用途。
2 城市微观景观生态设计
城市微观景观生态设计因其涉及的范围和规模小于宏观景观,很难建立影响整个城市生态环境的景观模式。但它与人类生活最为紧密,为人们提供日常活动的场所,决定人们居住环境的质量,因此城市微观生态景观的设计不仅要考虑美学效果,还应尊重自然发展过程。在景观的设计和建设过程中注重能源与物质的循环利用和场地的自我维持,使用生态处理技术等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贯穿于城市微观景观设计、建造和管理的始终。
事实上,不是有大量的绿色就是生态性景观设计。从外在表象来看,大多数的景观或多或少的体现了绿色,但绿色的不一定是生态,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才能形成和保持效果的景观,并不是生态意义上的“绿色”,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高效利用现有的资源,以最小的资源投入产生最大的效益,包括经济效益、生态效益、资源效益等才是真正意义的生态思想,它深深影响了现代景观的设计思想和方法,现代城市景观设计已经跳出了传统造园的窠臼,大大改变了城市景观的形象,促进了城市社会的发展。
城市景观的生态性设计和建设已经成为景观设计师内在的和本质的考虑,对生态的追求已经与对功能和形式的追求同等重要,有时甚至超越了后两者,占据了首要位置。越来越多的设计者都会遵循生态的原则,虽然这些原则的表现形式是多方面的,但具体到每个设计,可能只体现了一个或几个方面。通常只要一个设计或多或少的应用了这些原则,就有可能被称作“生态设计”。
今天,很少有景观设计师能有机会选择具有造园价值的土地进行锦上添花,更多的是面对那些看来毫无价值的废弃地、垃圾场或其他被人类生产生活破坏了的区域。
埃姆舍河地区原为德国重要的工业基地,自1960年代以来,作为主要工业的煤矿和铁矿开采,已无可挽回的走向衰落、倒闭,大量质量很好的建筑不再使用,地区人口减少,数十万个就业岗位化为乌有。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促使当地政府为地区的复兴采取有效措施,即建造国际建筑展埃姆舍公园,这项庞大的工程涉及800 km2的区域,17个城市,250万人口,内容包含河流的生态再生、区域自然景观恢复、公园绿地、居住区、科技、商务中心建造、生态环境改善、原工业建筑整治及重新使用等。10年来,国际建筑展埃姆舍公园的建造有效地改善了区域的生态环境,刺激了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并巧妙地将旧有的工业区改建成公众休闲、娱乐的场所,不仅尽可能地保留原有的工业设施,作为地区历史的延续,并有效地节约了资源,同时又创造了独特的工业景观。这项环境与生态的整治工程,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一地区由于产业衰落而带来的环境、就业、居住和经济发展等诸多方面的难题,从而赋予旧的工业基地新的生机,为世界上其他旧工业区的改造树立了典范。这样的景观建设,它的积极意义不在于它创造了怎样的形式和风景,而在于它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在景观设计中,充分利用场地上原有的建筑和设施,赋予其新的使用功能,从而延长资源的使用寿命。国际建筑展埃姆舍公园中众多的原有工业设施被改造成了展览馆、音乐厅、画廊、博物馆、办公、运动健身与娱乐建筑,得到了很好的利用。
设计中要尽可能使用再生原料制成的材料,尽可能将场地上的材料循环使用,最大限度地发挥材料的潜力,减少生产、加工、运输材料而消耗的能源,减少施工中的废弃物,并且保留当地的文化特点。德国海尔布隆市砖瓦厂公园,充分利用了原有的砖瓦厂的废弃材料,或成为增加土壤中渗水性的添加剂,石材可以砌成挡土墙,旧铁路的铁轨作为路缘,所有这些废旧物在利用中都获得了新的表现,从而也保留了上百年砖厂的生态和视觉特点,延续了历史的文脉。
高效率的用水,减少水资源消耗也是生态原则的重要体现。目前欧洲的许多景观作品,特别是德国的景观设计项目,能够通过雨水利用,解决大部分的景观用水,有的甚至能够完全自给自足,从而实现对城市洁净水资源的零消耗。
自然有它的演变和更新的规律,从生态的角度看,自然群落比人工群落更健康、更有生命力。在城市微观景观生态建设中应该多运用乡土植物,尊重场地上的自然再生植被,利用基址上原有的自然植被,或建立一个框架,为自然再生过程提供条件。
3 结语
现代城市景观设计是一项综合的整体,涉及科学、艺术、社会及经济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它们相互间密不可分,相辅相成。传统的城市景观设计偏重于景观的艺术性,现代景观设计又强调景观的功能性,城市的生态往往被忽视。如今,社会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变迁,居住环境的恶化,引发了人们对过去的反思,生态原则成为关注的重点。
实现科学、艺术、社会及经济等多种因素之间的平衡是城市景观生态设计追求的,即具有合理的使用功能、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及高质量的艺术水准景观。不论是从城市宏观角度还是从微观角度上分析,遵从生态原则,以最小的代价实现景观的可持续发展,都是城市景观生态设计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俞孔坚,李迪华.城乡与区域规划的景观生态模式[J].国外城市规划,1997(3):27-31.
[2]俞孔坚.生物保护的景观生态安全格局[J].生态学报,1999,19(9):8-15.
[3]肖笃宁.景观生态学理论、方法及应用[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1.
[4]俞孔坚.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5]刘福伟.浅谈现代城市景观设计[J].山西建筑,2007,33(12):35-36.
城市动物园的生态设计 篇2
摘 要 随着城市建设的逐步成熟化,城市建设中暴露出日益严重的环境保护问题,因此建设生态城市的理念逐渐被人们提倡。本文着重介绍生态城市建设中重要一环——城市森林公园,并对城市森林公园的功能和建设中的问题等进行阐述,最后对现代城市森林公园的制度建设提出几点原则。
关键词 生态城市 制度设计 森林公园
进入“十二五”规划阶段,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规模已初步体现,促使人们对于城市生态建设的需求日益旺盛,因此,作为解决城市热岛效应以及过度二氧化碳排放等问题的有效措施,城市森林公园的建设势在必行。
据中国广播网报道,于2011年春季,河北省石家庄市将要开工建设我国北方最大的城市森林公园——“滹沱河城市森林公园”。该公园占地面积约1.5万亩,公园建成后各类树木将达到110万株,日吸收2.4万兆焦耳热量,年吸收二氧化碳25.55万吨,释放氧气18.65万吨,滞留粉尘1540吨,年贮水20万立方。滹沱河城市森林公园将对石家庄市一直以来所存在的城市热岛效应的缓解起重要推动作用。
城市森林公园的建设将有力地改善城市居民生態环境,缓解城市人口增加、工业建设加快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并作为城市的天然氧吧为人们提供一个具有旅游观光、休闲养生等功能的城市中心区生态文化场所。
一、建立生态城市的构想
(一)城市化与城市
城市人口密集、自然资源匮乏,但交通便利、信息资源丰富,同时肩负多种职能,如北京的职能是政治中心、文化中心,而上海则是金融中心、时尚之都。1933年8月,国际现代建筑协会第4次会议通过的《雅典宪章》中明确说明城市的四项基本功能,即居住、工作、交通和游憩。现代城市的发展特征主要指人口持续增加,并逐渐向城郊地带扩展,形成了以城区为中心的大型都市化地带。
现代城市的发展令人们的物质需求得到极大的满足,但城市发展的同时也造成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如交通拥堵、人口爆炸式增长、环境污染、浪费严重和住房紧缺等问题。不可否认的是,目前我国城市建设正暴露出以上问题并呈现出逐渐恶化的趋势。而一个适宜人类生存生活的城市应该达到人、自然和城市的和谐发展,这也是发展生态城市的愿景。
(二)生态城市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所谓生态城市是指城市社会、经济和自然生态系统整体协调的发展并达到一种稳定有序状态。它的核心目标是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发达的区域经济,建设高度生态文明的社会子系统,通过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恢复生态再生能力,扩充生态容量,提高生态承载能力,来实现区域社会—经济—自然的整体和谐,以及社会、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1]。
现代城市的建设发展过程中存在众多问题,这些都在制约城市向生态城市的发展。首先,由于城市人口的膨胀,城市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大幅增加。而且城市供暖废气排放、工业生产中的废气排放以及交通运输过程中汽车、列车尾气排放都致使城市的空气环境极度恶化,甚至影响居民人身健康。其次,城市气候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热岛效应”、“混浊岛效应”以及“光化学烟雾”等等都在降低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再次,城市的土地被混凝土、水泥等建筑材料所覆盖,土壤性质发生改变;地铁、楼房地基的建设使得土壤中混入大量化学元素,造成土壤结构差、养分匮乏,甚至造成土壤污染危害健康。还有,城市对于淡水的消耗量极大,而城市本身的淡水供给有限,而且城市自身的水系统自净能力较差,加剧了城市淡水资源的匮乏。最后,现代城市的发展带来难以消除的噪声污染,如交通运输产生的噪声、工地施工产生的噪声等等。
因此,改变现代城市的发展方向,建设一个适宜人民居住、生活、工作的生态城市日益被人们所接受。生态城市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解决上述环境污染问题,而城市森林公园的建设不仅是解决环境污染的有效手段,同时还可满足城市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这也是石家庄市滹沱河城市森林公园建设的初衷。
二、城市森林公园的功能
城市森林公园是生态城市建设中的重要一环,它可以被认为是城市之“肺”,具有多种生态功能。城市森林公园可定义为:为城市服务、经营和利用的,它具有减免自然灾害、净化环境、美化城市、涵养水源、提供林产品、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等多种作用,是城市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2]。
城市森林公园具有如下功能:
(一)改善城市空气质量
城市森林公园中以树木为主体,而林木的主要功能就是光合作用。通过光合作用,城市森林公园可以吸收城市过量排放的二氧化碳,起到固碳的作用,而且释放大量氧气,帮助城市实现空气质量的提高、空气结构的改善。不仅如此,林木还具有吸收各类有害气体的作用,通过吸收部分有害气体元素,稀释空气中的有害气体,促使城市空气构成健康合理。而且,森林可以吸收城市空气中的粉尘,吸收空气中散布的细菌和有害微生物。
(二)调节城市气候
良好的气候条件可令城市适应人们生存,是城市具有吸引力的表现之一。由于光合作用,促使气温升高的二氧化碳气体被森林所吸收,而氧气的聚集则可令气温下降,从而使得城市热岛效应得到缓解。森林还可以吸收太阳辐射,进而改善城市气温和城市适度等状况。
(三)防风固沙,抑制城市沙尘天气
城市森林公园的建立可以有效地阻挡大风的侵袭,并通过抑制风力达到减少城市的沙尘天气的目的。在城市建设中,工地中所产生的沙尘常常令周围人群的生活受到影响,而城市森林公园的建立可以固定沙尘,减少污染,进而美化人们生活环境。
(四)降低城市噪声污染
噪声污染是现代城市生活中不可避免的问题,而森林植物能够削减噪声,主要是由于噪声波可以被树叶向各个不同的方向反射,削弱声波力度,而且噪声亦可使树叶振动,再次削弱噪声力度。
(五)净化城市水质资源
城市的发展不可避免的影响到水资源的质量,而地面上的河流和湖泊最易受到污染。树木可以吸收水中的有害物质,使水中污染物质含量下降,而且一些有害物质还可以被植物所分解,实现元素的循环利用。
(六)文化休闲功能
城市森林公园可以为人们提供一个相对安静、舒适的环境,使忙碌的城市居民远离城市的喧嚣与污染,在城市森林公园里放松休闲。
三、城市森林公园的制度设计
(一)城市森林公园与常规森林公园
城市森林公园是生态城市发展的产物之一,是城市与自然的有机结合。因为它特殊的作用与定位,所以不同于一般意义下的森林公园。
首先,城市森林公园并不以保护野生动物、提供木材为主要目的。常规森林公园能为野生动物的繁衍栖息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同时也可以为人类社会的经济建设提供木材和林产品等来满足社会需求。而城市森林公园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美化城市、供城市居民休闲娱乐为目的,往往地处城市周围,与城市居民的生活结合紧密。
其次,城市森林公园一般只对所在城市的大气质量、水土质量等等有所改善,影响范围较小。常规森林公园通常本身规模巨大,可以对所在地区造成大面积的气候影响,影响范围广,效果具有长期性。
还有,城市森林公园附属于城市,为城市服务,因此常常具有城市所具有的文化气息和地方特色。而常规森林公园存在时间久远,是大自然正常循环发展的产物,人文气息较淡,而自然气息浓厚。
(二)公园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城市森林公园建设的制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地制约着城市森林公园的正常发展。
1.生态建设与城市发展不同步
人们往往重视城市的发展与经济建设,而忽略了对城市生态的保护。在城市建设中,往往遵循着先破坏再保护的错误理念。为建设城市基础设施,人们常常破坏绿地以达到城市建设的目的,而城市建设具有一定规模时,则从新重视生态环境的建设。无论从法律的约束上还是人们自我意识里,城市的经济建设比城市生态建设要重要的多。因此,很多发展中的城市连城市绿地都很少,城市森林公园自然更加难以建设成功。
2.城市森林公园规划缺乏适宜性
一些城市建设者在城市森林公园的规划中,赋予公园的文化娱乐因素权重较大,这无疑与城市森林公园本该具有的功能背道而驰。因而造成公园内的树木种植以美观为主,忽略了树木生存的纬度特性,其结果自然是事倍功半。大量的树木因难以适应地方气候及水土特点而生命垂危,城市森林公园的管理者不得不花费更多的资源与费用维持公园的正常运行。
3.城市森林公园管理水平低下
在现代城市森林公园的管理中,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法律法规与管理制度,造成公园产权、经营管理权的划分不明,管理者职责不清。管理水平的低下严重制约着城市森林公园的发展,不仅经营成本无法有效控制,而且由于经营不利往往造成公园难以为继,寿命较短。最后对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与生活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4.形象工程现象
为追求城市生态的改善,城市建设者注重数量的增长而非质量的提高,进而盲目开发城市森林公园建设项目,往往欲速则不达。城市的森林覆盖率虽然较高,但由于建设过程中缺乏合理规划、建成后缺乏有效管理与保护,城市森林公园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甚至导致萎缩。
(三)公园建设的制度设计
所谓制度设计是指一组持续的并且可预见的规则和激励,这些规则和激励影响着个人的行为[3]。在城市森林公园的制度设计中,这些规则和激励体现为几个重要的公园建设原则,在这些原则之下,城市居民、政府部门以及工商企业等等的行为可以有效地规范,进而配合并促进城市森林公园的建设,使城市森林公园的功能可以完全的发挥。
城市森林公园兼备城市与森林的功效,具有更强的保护生态系统和满足目标客源市场游憩、体验等活动的使命。因此,在设计规划、基地选址和管理方式等方面一般会体现出所服务城市或目标客源城市的社会、经济属性。
关于城市森林公园的制度设计,可以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1.因地制宜原则
因地制宜的原则要求在城市森林公园的建设中需要结合本地特色,发挥本土优势,规避劣势,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就我国来说,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和文化习俗不尽相同,这决定了在城市森林公园的建设中需要关注的点和面以及建设的大方向。比如,华北地区水资源相对匮乏,而江南地区水资源丰富,公园在建设中应当结合这一点深入发掘公园的作用以及特色,最终可以令公园既满足当地的生态建设需要,又可以被广大的城市居民所接受。同时,植被的选择也必须因地制宜。有些适宜低纬度地区生长的树木不适宜在高纬度地区成长,喜欢潮湿环境生长的树木不宜在干燥环境下种植。
2.以人为本原则
城市森林公园是为城市和城市居民而建设的,因此在城市森林公园的规划建设中要把人的因素考虑进去,结合当地居民的需求选择适当的树种和公园位置等。根据城市的交通环境,还应加强公园周边道路交通规划设计,方便居民到公园去。建设者可以挖掘当地历史文化素材,将本土风情融入城市森林公园内,这样即可以展现人文内涵,又可以符合当地城市居民的文化需要。
3.与城市协调发展原则
城市森林公园以服务城市为目的,城市建设者应当合理规划城市与公园的资源,达到城市发展与公园建设的平衡,不能过度建设城市森林公园,忽略城市发展,造成喧宾夺主、过犹不及的现象。但在城市建设中更不能过度看重城市经济发展而抛弃公园的建设,任其自生自灭,这无疑背离了生态城市的建设初衷。
为此,只有遵循合理的城市森林公园制度设计原则,才能有效地建设生态城市,创造一个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城市。
参考文献:
[1]解蕙宁.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研究.天津:南开大学.2007.
[2]王木林.论城市森林的范围及经营对策.林业科学.1998.34(4):39-47.
城市动物园的生态设计 篇3
1. 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现状
目前, 虽然我国的城市建设稍有一些成熟, 但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这些不足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城市的发展。针对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的现状, 目前存在的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第一, 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不高, 管理水平比较低;第二, 城市建设的方式采取不当;第三, 在城市发展中侧重点方向不对, 在城市建设中, 一味地追求所谓的利益, 而忽略了城市建设过程中可能带来的环境方面的影响, 破坏了生态环境。不仅影响了城市的居民生活, 还影响了城市的发展。
2. 城市规划中规划生态城市的具体措施
针对城市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在城市建设中必须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规划生态城市。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 科学编制生态城市规划;第二, 精心做好生态城市设计;第三, 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第四, 保护城市内外生态廊道体系;第五, 积极推广绿色运动。具体说明如下。
2.1 科学编制生态城市规划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 城市规划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 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要把生态城市规划考虑在内。因此, 在制定生态城市规划时, 要注意各方面的内容, 要确保制定过程中的科学性、严谨性、全面性。环境对我们只有制定科学完善的生态城市规划, 才能确保城市建设过程中的顺利性。制定生态城市建设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 同时也能够改善生态环境。
2.2 精心做好生态城市设计
精心做好生态城市设计在城市规划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 是实现城市生态建设目标的前提, 每个城市的特点不同, 因而其生态城市设计不同, 制定时需要考虑每个城市的特点, 对其进行实地考察, 在进行设计时, 均能起到一定的作用。生态城市设计包括城市景观设计、城市住区设计等。城市景观设计可以有效地将景观和生态环境结合起来, 不仅能够保护环境, 还能够提高城市的美观。因此, 要十分重视建设一些生态示范园区, 保证城市规划的完整性、完善性、完美性。
2.3 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
我国是一个土地辽阔、风景十分优美的国家, 江河湖海均在其内。面对着如此丰富的资源, 我们要充分利用自然生态环境。从一定意义上来说, 极大地有利于生态型城市的建设。大自然赋予的原始的生态环境复杂多样, 有强大的循环和代谢系统, 任何一个由人工建造的都远远比不上原始的, 在享受原始的同时, 对其进行进一步地保护和完善是最佳的选择。因此, 在充分享受大自然赋予的丰富资源的同时, 也要重视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对生态资源加以合理利用, 只有这样, 才能保证城市的和谐发展。
2.4 保护城市内外生态廊道体系
保护城市内外生态廊道体系在城市规划中是必不可少的。其中, 城市生态环境的规划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第一, 城市内环境的设计;第二, 城市外环境的设计, 两者缺一不可。从城市层面上来说, 其主要涵盖了城市的发展边界、缓冲区、保护城市内外联系的生态廊道, 此外, 从小的层面上来说, 还包括控制地块的绿色容积率, 其代表着在城市规划和建筑的过程中的生态范畴。生态保护与城市发展之间有着紧密地联系, 相互影响, 相互制约。随着时间的推移, 越来越多的城市规划设计者认识到这一问题。逐渐在设计的过程中引入了一些绿色的元素, 绿色的概念。实践出真知, 当将植物与建筑设计进行完美的结合时, 都许多的优势凸现出来。具体表现在:第一, 提高了建筑物的使用率;第二, 扩展了建筑景观的面积;第三, 极其有效地为建筑物降低了温度;第四, 防止了水土流失。在这4个方面均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城市绿化已作为城市规划质量的考核指标, 这一问题值得考虑和重视。
2.5 积极推广绿色运动
近段时间以来, 西方发达国家掀起了所谓的"绿色运动", 提出了一套比较独特的、比较新颖的环保理论。其中, 最为典型的一个是合理地利用绿色能源。绿色能源是可再生的, 对环境没有污染, 例如, 地热能、太阳能、温差能、风能、生物能、水能以及潮夕能均可以归属为绿色能源。以前工业上使用最多的多为煤炭以及石油等, 这些能源是不可再生的, 且对环境有污染。在工业中有效地推行绿色工艺的概念, 能够在生产的过程中, 保证绿色产品的质量, 也可以将废弃污染物加以二次利用, 变废为宝。各个城市也应该倡导绿色的概念;例如, 绿色出行, 能够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量。由于绿色建筑具有节能防噪音, 降低污染的优点, 因此, 要有效地推行绿色建筑, 加大宣传力度。
结语
综上所述, 在城市建设中, 既要保证城市化进程的同时, 也要注重生态建设的影响。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进而其管理水平, 采取合理且恰当的城市建设方式方法, 找准城市发展中侧重点方向。在城市建设中, 保证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并存, 制定切实可行的方式方法, 保证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质量, 进而使我国城市建设快速有序地发展。
参考文献
城市动物园的生态设计 篇4
关键词:城市;水系生态修复
生态修复作为城市水系治理的主要途径,其中主要涉及到湿地建造、植被恢复、河岸生态治理等内容,同时生态修复与湿地规划存在很大的关联,并具有建设目标、方式以及实际措施等方面交集之处。在进行湿地规划过程中,要考虑到城市水系生态修复情况和要求,并将生态学理论知识作为规划指导,结合现有城市水系资源进行湿地规划设计,以构建城市湿地网,进而实现城市水系生态修复中湿地规划设计的最终目的。对此,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探究城市水系生态修复中的湿地规划设计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城市湿地规划设计原则
1.1生态原则
生态原则作为城市湿地规划设计基础总原则,满足人类与自然生态共同发展要求,为城市水系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利的保障。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生态原则要求规划设计人员在开展湿地规划设计的过程中,保留湿地本身的生态原真性。
1.2保护原则
城市湿地作为自然生态景观之一,是自然与历史沉淀下的宝贵财富,并具有非常重要的开发利用价值。对此,在进行湿地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人员要遵循保护原则,保留湿地系统中各个生物物种的多样性,维护湿地系统整体稳定性与协调性,使得湿地系统自然性不受破坏,进而发挥出城市湿地的实际使用功能和开发价值。
1.3可持续原则
可持续观可以保证城市湿地的长久利益,有效协调人和自然生态之间的协调性,拓展协调时间,进而满足城市发展基本需求,实现城市湿地系统的完善性。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可持续原则要求设计人员根据湿地自然条件,通过对现有土壤、植物、水系等自然资源的利用,发挥出城市湿地自然美与生态效益,促进湿地系统自然演替与进化,进而使得城市湿地可以适应城市发展整体环境。
2城市水系生态修复中湿地规划设计方式
2.1完善湿地体系,强化湿地功能
在进行湿地规划设计的过程中,为了提高设计准确性和可行性,设计人员要根据城市现有湿地体系发展情况,结合城市水系生态修复实际需求,制定科学有效的规划设计目标,不断完善湿地规划体系,提高城市湿地各个使用功能,进而实现城市湿地规划设计水平的提升。主要措施为以下几点内容:第一,构建生态健康系统。第二,强化湿地景观。第三,建设湿地文化。
2.2合理规划内容,实现区域协调
在进行城市湿地规划设计的过程中,为了维护湿地系统内部结构资源的完整性,协调湿地系统和周边区域环境的协调发展,设计人员要做好区域协调工作,并将圈层式规划方式应用到城市湿地规划设计中,将湿地系统划分为以下三个层次:第一,湿地保护区。主要包括湿地原始物种类型、生存环境以及生物链,建立湿地特征区域,促进城市水系生态系统的修复与发展,最大程度的保证湿地系统的完整性。第二,外围保护区。在实际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人员要根据湿地保护区的实际面积,在保护区周围保留一定宽度的预留区域,并从湿地乡土生物生活环境自然原始性、保护多层级演替阶段生态系统、尊重生态自然发展过程与自然干扰等三方面入手,其中还涉及到火灾过程、旱雨季交替、洪水季节性泛滥等,强化湿地保护区域和周边环境之间的连续性,进而达到湿地保护区的双重保护。第三,周边景观控制区。周变景观控制区主要在外围保护区的外部,可以对整个湿地景观进行控制与规划,提高湿地周边景观和湿地自身系统的协调性与统一性。
2.3做好空间布局,强化湿地价值
空间布局作为湿地规划设计中的重要内容,对湿地系统整体景观欣赏性与自然生态性的提升具有关键作用。由于湿地系统中物质与能量存在多重联系,结合各个空间要素实现湿地空间布局,构建湿地系统立体多维空间与游览网络空间,形成城市湿地绿色空间体系。[3]其空间布局内容为以下几点:第一,平面公共空间。平面公共空间根据湿地功能与景观特色,对湿地系统各个功能划分到平面范围、平面形状以及平面位置中,以水体为脉,构建多元化空间体系,同时也为湿地系统内各个物种创造有利的生存环境,提高湿地规划设计的可行性与合理性,进而促进城市水系生态修复的发展。第二,立体多维空间。立体多维空间主要针对湿地剖断面采取竖向设计的方式,使得湿地整体呈现立体空间层次,赋予湿地系统形态多变的特点,进而保护湿地系统内部资源的多样性。由于湿地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具有极大的差异性,在进行湿地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人员要结合实际水深设置沿岸区、润泽区、沼泽区、深水区,结合水深和植被生存需求搭配植被,进而构建湿地系统的层次性和多样性,提高湿地水流连续性,保证水域到陆地间的过渡带,使不同水位的湿地都能接触到自然生态的边岸。
3结语
本文通过对城市水系生态修复中的湿地规划设计研究,从生态原则、保护原则、可持续原则等方面明确城市湿地规划设计原则,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制定规划目标,明确设计方向、合理规划内容,实现区域协调、做好空间布局,强化湿地价值等有效措施,不断优化和完善城市湿地系统,提高湿地规划设计的可行性与合理性,进而促进城市水系生态修复的发展。
参考文献
生态理念在城市河道设计中的作用 篇5
摘要:通过对生态河道概念、生态河道设计理念以及生态河道的设计方法等方面的阐述,将有利于充分发挥生态理念在城市河道设计中的作用,同时也能够进一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从而使得日益严重的城市河道的破坏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关键词:生态河道;环境保护;设计应用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环境保护意识以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也逐渐深入人心。水作为人类的生命源泉,在城市的建设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城市建设中,河流不仅具有排涝、防洪以及水上交通的作用,同时也是连接整个城市组成元素的重要紐带。河流是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着力点,传统意义上的河道治理只是停留在保障河道的水利价值上,却没有注重河道的美化环境、生态以及调剂人们生活的功能,甚至在治理过程中会产生一些环境污染以及生态破坏的问题。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为了能够更好的满足人文需求,建设生态河道的呼声越来越高。在城市河道建设中融入绿色生态理念,实现河流生态环境的改善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当今城市河道设计的主导思想。
一、生态河道的概念
在城市河道建设的过程中,为了能够使河道具备一些景观功能、抗扰乱性和自我修复的功能,而将生态理念运用到河道的设计、建设、整治的过程,这便被成为生态河道。生态河道的建设将使得整个河流廊道的生态系统更加的健康、和谐,更加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二、城市河道设计中的生态理念
在城市河道设计中生态理念运用的主导原则为既能够保证河流自然生态的恢复,又能很好的保护河流水生动植物,从而维护好整个河流的生态环境。在整个生态河道的设计过程中首先要做到充分的尊重自然环境。使河道不仅能够满足城市的防洪抗旱需求,同时也能够使河道的自然形态有完好的保持,只有将河道的自然化发展以及人工治理做到和谐的融合,才能够实现河道系统的健康发展。
生态河道的设计同时也应该充分依托于城市的整体设计。将城市生态河道打造成能展现整个城市人文情怀以及文化底蕴的靓丽风景线。坚持生态河道的景观生态设计。充分保证河流的水文特征以及自然地貌的同时,确保当地生物的多样性。在整个生态河道的设计中应该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维护好整个河道的生态循环,充分的尊重生物的多样性以及保证资源的合理利用,同时也应该尽量的减少对整个自然环境的影响,从而实现城市河流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以及生活质量的良好改善。
三、生态理念在城市河道设计中的运用
(一)生态河道的平面形态设计
生态河道的平面设计的不仅需要充分的保持河道的原有设计,同时也需要将生态学原理进行有效的应用,通过在河道两旁的泥沙以及枯树等自然结构的有效设置,来增加河流的蜿蜒曲折的平面形态。
(二)生态河道的横断面的设计
城市河道的横断面设计一般主要是矩形、梯形以及复式断面等类型,这主要是考虑到生态河道的横断面既需要满足城市防洪抗旱的功能需求,同时又要满足河道自身的生态系统需求以及城市景观的需要。通常情况下,矩形的横断面能够实现占地面积的有效节省,但是其观赏性以及生态性较差,此种横断面一般会被运用到用地紧张的城市。梯形横断面较矩形横断面在观赏性以及生态性方面有较好的改善,但是占地面积略大。为了能够弥补这两种类型的缺陷,就需要通过在生态河道的两侧进行一些植物的布置,从而使整体的生态景观有较好的改善。
(三)生态河道的纵剖面的设计
生态河道的纵剖面的设计主要是为了能够提高河流的整体观赏性,河流的自然条件是整个纵剖面设计的基础,沿河道所设置的挡水建筑物能够将水体的动感进行完美的展现,从而增加水流形态的变化。同时河坝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增加水体,从而为水生植物提供更为广阔的生存空间。除此之外由于坝体的建设,使水流能够从高空落下,从而有利于河流中含氧量的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水体的富营养化,将有利于实现水体生态的平衡。
(四)生态河道的流量以及水位的设计
防汛排洪是城市河道的主要职责,生态河道中河道的水位以及流量的设计应该充分的满足这一要求。生态河道设计中应该根据城市的相关防洪标准来设计水位,同时也需要依据枯水期中河流的交通登记来设计河流的流量。通常情况下,造床流量以及平摊流量是流量设计所采取的主要方案。
(五)生态河道岸堤的设计
1.生态岸堤的堆岸以及铺设层
岸堤的堆岸以及铺设层的设计主要是为了防止河流对岸堤的侵蚀。一般来说防护带的构成材料主要是石头或者是一些表面较为粗糙并且多孔的砖木组成,这样不仅能够对岸堤起到一定的防护作用,同时也能够为水生物提供栖息地以及产卵地。在进行岸堤的堆岸以及铺设层的材料选择与各种设计时需要结合城市河道的实际情况进行一系列的决断。
2.生态岸堤的护岸
传统的河道整理一般是采用混凝土材料,此种材料能够很好的防护洪水,但是不利于河道生态系统的自我完善。建设生态岸堤就需要使用一些具有良好的渗透性的天然材料,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水与土壤的接触,实现水体的自然净化。
3.生态缓冲带
生态的缓冲带是为了降低河岸受河水的侵蚀,防止河流沿岸的水土流失以及氮等污染物对河岸的侵蚀。生态缓冲带主要是由大面积的乔木、灌木以及草坪的种植所组成的河道与陆地交界的复合式绿化带。同时生态缓冲带也能够为生物提供栖息地。在缓冲带的构建过程中,缓冲带的植物种类以及缓冲带的宽度需要根据河道的实际需求来进行确认,只有比例合适才能够保证生态缓冲带既能够满足水质的自动净化功能,同时又能够满足各种水生物以及人类的生存、生活需求,实现生态河道生态系统的平衡性及和谐性,实现城市河道的可持续发展。
结语:
在城市河道的开发设计以及建设过程中,河道的生态环境应该受到足够的重视。在河道建设中应该充分的运用可持续发展的眼光,综合的看待城市发展以及河流发展的问题,并且在其发展中将生态理念进行充分的融合。生态河道的建设中首先应该充分的遵循自然的发展规律,然后再结合城市的特有文化环境以及人文情怀对河道的景观进行合适的改进和利用,从而使河道不仅能够体现城市的文化特征,同时也更能符合城市的整体发展规划。通过对城市河道建设的生态理念合理运用,将有利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永肖,李立军.浅谈绿色生态理念在河道治理工程设计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32:207.
[2]由广臣,宋云.浅谈生态理念在城市河道设计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35:223.
浅析景观雕塑与城市的生态设计 篇6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人们更渴望好的产品出现, 以适应时代的潮流, 而现在市场上的产品却差强人意。人们在谈及到一款产品设计时, 经常会用到“挺漂亮的”, “有创意”, “有点意思”等等词汇, 其实从审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 这些词汇都是对于设计师、产品和受众之间的情感征兆的描述。选择该论文题目是自己根据自己的情感, 设计的一种有“人情味”的造型灯以及对社会现象的认识和了解, 是自己对产品造型的体会, 通过自己的作品和总结, 使大众对产品造型设计有深刻的认识, 并观注设计的发展趋势。
浅析景观雕塑与城市的生态设计
一、城市景观雕塑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 高楼大厦成为一个城市的标志, 城市景观雕塑同样也具备成为城市标志的可能, 当你走进大城市后, 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恐怕不是那些近乎雷同而又毫无地域性可言的高楼, 也不会是那些近乎一个模式的绿地草坪, 而应是那些停留在公园、广场、或街头绿地中的具有地域符号的雕塑。好的雕塑能够帮助人们更好的解读你所在的城市, 更好的让人们了解关于你所在城市的历史和文化。因此, 有人称雕塑为城市的“眼睛”。透过这双眼睛, 你可以看到这个城市内心最深处的灵魂, 看到这个城市的成长历程, 看到这个城市所特有的内涵。
然而, 令人可悲的是存在于我们城市中好的雕塑太少了, 现实中存在更多的是那些近乎幼稚的雕塑, 那些抽象的让人们看不懂的雕塑, 那些所谓的“雕塑景观”。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著名雕塑家曾成钢忧心忡忡, 他指出, 眼下大到北京、上海等大都市, 小到县城乡镇, 到处都在做城雕, 仿佛一夜之间要把所有空间都填满, 但精品少、败笔多, 九成以上的城市雕塑不仅没有起到美化城市形象的作用, 反而成为无法抹去的新的视觉。
二、用景观雕塑来体现城市文化
城市景观雕塑既可以是一个国家文化的标志和象征, 又可作为该民族文化积累的产物。雕塑述说着民族发展的历史, 凝聚着民族的精神和传统, 代表着每一历史时期的精神面貌, 反映着自古至今, 人们的无限追求与执着信仰, 展现价值观念及审美情趣。城市景观雕塑是一个民族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最直观、最集中的表现。城市景观雕塑作为人创造能力的一种特殊表现形态, 在人类的发展历史上, 记载了文明风风雨雨的历程。民族的历程刻凿在雕塑的形体与空间之中, 各民族用不同的雕塑美表现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理想价值, 积累下人类最宝贵而本质的精神财富, 使得文明的开拓得以永久地发展。城市景观雕塑一旦成为独特的艺术价值, 就可作为民族文化的永久性物化形态, 意义长远。在设计中提到最多的一个原则就是注重地域文化的挖掘, 雕塑的设计同样如此。在设计雕塑时, 要深入到地方人的生活中, 要去体验当地人的生活, 去聆听当地人的故事……, 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先生曾经说过:你不要以为你比当地人更了解当地人的生活了, 你要学会去聆听, 学会去体验, 否则你会犯严重的错误。只有这样你才能找到更好的设计结合点, 设计出更好的雕塑景观。
三、城市雕塑景观要注重人文性
优秀的城市雕塑作品不光造型给人以美感, 裸露在大自然下, 任何视角、任何时点都带给人美的倾诉, 并且其传达的内在思想丰韵也是至真至纯的, 符合人类最彻底、最核心、最本真的人文精神。城市雕塑作品符合大众共有的审美观, 是真善美的和谐统一体。城市雕塑的某些特性明显区别于室内雕塑和架上雕塑, 它必须具备高度的公共性, 是作为客体存在于公共环境之中, 其欣赏者才是城市雕塑的主体因素, 城市雕塑不完全是个人的艺术行为, 它必须服从于公共环境所需, 服从于公众的审美需要, 迎合公众的审美习惯、情感取向。但当一件城市雕塑作品受到公众广泛好评, 成为公认的典范之作, 成为地区性、全国性乃至全球范围内有影响力的地标后, 其主体地位将大大提高, 欣赏者更多的置于客体地位, 对其进行观摩、瞻仰。
四、城市景观雕塑和周围环境统一
明代造园大师计成先生著的《园冶》中提到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在造园中要“巧于因借, 精于体宜”。雕塑设计同样遵循这个原则。在现代设计中, 雕塑更多的被放置在公共空间中, 它本身便于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关系, 两者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因此, 在设计时一定要统筹考虑, 做好整体布局, 使环境空间因加入雕塑后也能变得更和谐。城市景观雕塑与艺术雕塑的最大区别就在于, 它必须与周围的环境相融, 并起到点景、衬景的作用, 在充分理解环境内涵基础上, 因地制宜做出设计意向。分析景观雕塑在环境要素上所形成的各种观赏效果, 依据美学原则, 作出“设计定位”。
五、生态设计
“设计”是有意识地塑造物质、能量和过程, 来满足预想的需要或欲望, 设计是通过物质能流及土地使用来联系自然与文化的纽带。参照西蒙·范·迪·瑞恩 (Sim Van der Ryn) 和斯图亚特·考恩 (Stuart Cown) (1996) 的定义: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 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都称为生态设计, 这种协调意味着设计尊重物种多样性, 减少对资源的剥夺, 保持营养和水循环, 维持植物生境和动物栖息地的质量, 以有助于改善人居环境及生态系统的健康。
六、对未来城市景观雕塑发展定位
城市景观雕塑的出现与发展是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向前发展的必将结果。城市作为比乡村、城镇更高级的聚落, 更发达的所在, 汇聚了尖端的科技与工业文明, 前沿的信息与精神文明, 汇聚了素质更高的人口群体, 更先进、便捷的基础设施与生活、服务设施。在这个崭新的信息时代, 科技突飞猛进的后工业化时期, 城市的发展速度也以前所未有的态势展现着人类城市化进程的辉煌成就。但另一方面, 城市的发展也给人类带来了一定的负面效应, 如过度拥挤的人口密度、环境污染、大气污染、生态失衡等;快节奏的城市生活, 压抑乏味的城市环境空间, 让人们希望拥抱自然, 拥抱艺术;人们渴望着更美好的生态绿色家园, 渴望受到精神上的抚慰, 希望压力的舒解;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使得城市居民呼唤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享受, 呼唤更舒适悦目的城市空间。
综上所述, 园林城市呼唤着城市设计, 城市设计也应确立园林城市目标, 这是建设一流的国际大都市的必然要求, 规划、设计、园林等各有关方面的工作者应该共同肩负起建设园林城市的历史重任。
七、结论
优秀的城市景观雕塑应该标识出一个城市的文化内涵, 承载起一个城市的历史与未来的对接, 描绘出一个城市的时代追求, 凝聚起一个城市的精神, 展示出一个城市的品位。当每一个城市外来者站在这些城市景观雕塑作品下时, 他们应该能够从中解读出这个城市的历史、现在和未来, 品味出这个城市的风土人情、世态民风, 并将这种印象深深地留在脑海。我们需要这样的雕塑, 我们也在呼唤这样的雕塑能够更多的出现在我们身边。
参考文献
[1]俞孔坚:《景观的含义》, 《时代建筑》, 2002年。
[2]约翰.O.西蒙兹, 俞孔坚、王志芳、孙鹏译:《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0年。
[3]唐学山、李雄、曹礼昆:《园林设计》, 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6年。
城市河道生态化治理的设计方法 篇7
生态恢复是一个系统工程, 河道的生态化治理措施应该是多方面、全方位的, 而这些措施围绕的核心就是如何进行生态系统的恢复, 这就对设计者提出了新的挑战[2]。每一个设计元素都应该为生态恢复创造有利条件, 从而形成生态化河道, 即通过人工物化, 使治理后的河道能够贴近自然原生态, 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逐步形成草木丰茂、生物多样、自然野趣、水质改善、物种种群相互依存, 并能达到有自我净化、自我修复能力的水利工程[3]。所以, 设计者应该多利用自然的抗干扰、自我修复能力来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而不是大量采用人工结构和形式来取代自然, 这是生态设计与传统设计方法的区别。
1 河道线型设计
河道线型设计即河道总体平面的设计。由于城市用地紧缺, 河道滨水地带不断被侵占, 水面越来越少, 河宽越修越窄, 但是为了泄洪的需要, 要保证过水断面, 只好将河道取直、河床挖深, 这样对驳坎的强度要求就逐步提高, 建设费用逐渐加大, 而生态功能逐渐衰退, 河道基本成为泄洪渠道, 这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相悖。而生态化治理需要退地还河, 恢复滨水地带, 拆除原先视觉单调、生硬、热岛效应明显的渠道护岸, 尽量恢复河道的天然形态, 宜弯则弯, 宽窄结合, 避免线型直线化。
自然蜿蜒的河道和滨水地带为各种生物创造了适宜的生境, 是生命多样性的景观基础。河湾、凹岸处可以为生物提供繁殖的场所, 洪峰来临时还可以将其作为避难场所, 为生物的生命的繁衍增加湿地、河湾、浅滩、深潭、沙洲等半自然化的人工形态, 既增添了自然美感, 又可以利用河流形态的多样性来改善生境的多样性, 从而改善生物群落的多样性。相对于直线化的渠道, 自然曲折的河岸设计更能够提高水中含氧量, 增加曝气量, 因此也更有利于改善生物的生存环境。
从工程的角度看, 自然曲折的河道线型能够缓解洪峰, 削减流水能量, 控制流速, 所以也减少了流水对下游护岸的冲刷, 对沿线护岸起到保护作用。退地还河、滨水地带的恢复, 使得城市建设设计人员在河道断面的设计上留有选择的余地, 不需要采用高强度的结构形式对河滨建筑进行保护。顺应河势, 因河制宜, 无疑在工程经济性方面也是较为有利的。
2 河道断面设计
河道断面的选择除了要考虑河道的主导功能、土地利用情况之外, 还应结合河岸生态景观, 体现亲水性, 尽量为水陆生态系统的连续性创造条件。
传统的矩形断面河道既要满足枯水期蓄水的要求, 又要满足洪水期泄洪的要求, 往往采用高驳坎的形式, 这样就导致水生态系统与陆地生态系统隔离, 两栖动物无法跃上高驳坎, 生物群落的繁殖受到人为的阻隔。梯形断面的河道在断面形式上解决了水陆生态系统的连续性问题, 但是亲水性较差, 陡坡断面对于生物的生长仍有一定的阻碍, 而且不利于景观的布置, 而缓坡断面又受到建设用地的限制。复式断面在常水位以下部分可以采用矩形或者梯形断面, 在常水位以上部分可以设置缓坡或者二级护岸, 在枯水期流量小的时候, 水流归主河道, 洪水期流量大, 允许洪水漫滩, 过水断面陡然变大, 所以复式断面既解决了常水位时亲水性的要求, 又满足了洪水位时泄洪的要求, 为滨水区的景观设计提供了空间, 而且由于降低了驳坎护岸高度, 结构抗力减小, 护岸结构不需要采用浆砌块石、混凝土等刚性结构, 可以采取一些低强度的柔性护岸形式。人类活动较少的区域, 在满足河道功能的前提下, 应减少人工治理的痕迹, 尽量保持天然河道面貌, 使原有的生态系统不被破坏。所以在河道断面的选择上, 应尽可能保持天然河道断面, 在保持天然河道断面有困难时, 按复式断面、梯形断面、矩形断面的顺序进行选择。
然而在河道治理的过程中, 也应该避免断面的单一化。不同的过水断面能使水流速度产生变化, 增加曝气作用, 从而加大水体中的含氧量。多样化的河道断面有利于产生多样化的生态景观, 进而形成多样化的生物群落。例如在浅滩的生境中, 光热条件优越, 适于形成湿地, 以供鸟类、两栖动物和昆虫栖息。积水洼地中, 鱼类和各类软体动物丰富, 它们是肉食性候鸟的食物来源, 鸟粪和鱼类肥土又能促进水生植物生长, 水生植物又是植食鸟类的食物, 从而形成了有利于鸟类生长的食物链。深潭的生境中, 由于水温、阳光辐射、食物和含氧量随水深变化, 所以容易形成水生物群落的分层现象。
3 河道护岸形式
传统的河道护岸在材质方面大多数采用混凝土及浆砌块石等硬质材料, 整个护岸形成一个封闭的体系, 犹如给河道穿上了一层盔甲, 但只考虑了河道的安全性, 却忽视了对河流环境和生态系统及其他动植物与微生物生存环境的影响;不仅阻碍了水生态循环系统, 连动植物、微生物的整体生物链都被阻断;地下水与河水也不能及时的沟通, 水循环过程被隔断, 河道变成了只进不出的封闭水体, 从而有悖于城市的生态化建设。
在建设生态河道的过程中, 河道护岸是否符合生态的要求, 是否能够提供动植物生长繁殖的场所, 是否具有自我修复能力, 是设计者应该着重考虑的事情。生态护岸应该是通过使用植物或植物与土工材料的结合, 具备一定的结构强度, 能减轻坡面及坡脚的不稳定性和侵蚀, 同时能够实现多种生物的共生与繁殖、具有自我修复能力、具有净化功能、可自由呼吸的水工结构。
目前很多设计者提出了一些有效的护岸设计方法, 如土工格栅边坡加固技术、干砌护坡技术、利用植物根系加固边坡的技术、渗水混凝土技术、石笼、生态袋、生态砌块等[4]。这些结构的共同点:一是具有较大的孔隙率, 护岸上能够生长植物, 可以为生物提供栖息场所, 并且可以借助植物的作用来增加堤岸结构的稳定性;二是地下水与河水能够自由沟通, 能够实现物质、养分、能量的交流, 促进水汽的循环;三是造价较低, 不需要长期的维护管理, 具有自我修复的能力;四是护岸材料柔性化, 适应曲折的河岸线型。但是生态护岸也有一些局限性, 选用的材料及建造方法不同, 堤岸的防护能力相差很大, 所以要根据不同的坡面形式, 选择不同的结构形式。坡面较缓的河段, 可以选择生态砌块、土工格栅等柔性结构, 而坡面较陡的河段, 可以选择干砌块石、石笼、渗水混凝土等半柔性的结构;生态护岸建造初期强度普遍较低, 需要有一定时间的养护, 以便植物的生长, 否则会影响到以后防护作用的发挥;施工有一定的季节限制, 常限于植物休眠的季节。
俗话说“虾有虾径、蟹有蟹路”, 各种生物都有自身独特的生活习性, 而不同的生态护岸结构形式能够满足不同的生物生长繁殖需求, 例如石材类护岸可以提供螺蛳、螃蟹等生物的寄居攀附, 自然边坡及土工格栅护岸可以提供泥鳅等软体动物生长, 浅滩地段适宜浮游生物的繁殖, 深潭区域适宜鱼类活动, 所以在驳岸形式上, 要根据地形地貌、原始的植被绿化情况, 选择多种护岸形式, 为各种生物创造适宜的生长环境, 体现生命多样性的设计构思, 这样既可以保持丰富多样的河岸形式, 延续原始的水际边缘效应, 又给各种生物提供了生长的环境、迁徙的走廊, 容易形成完整的生物群落。
4 植物配置设计
植物根系可固着土壤, 提高土壤持水性, 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 既改善土壤的结构与性能, 增加抗侵蚀能力和抗冲刷能力, 起到固土护岸的作用, 又能提高河岸土壤肥力, 改善生态环境。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 植物不断生长, 这些作用将会不断加强。
植物枝叶可截留雨水, 过滤地表径流, 水边植物的枝叶能抵消波浪的能量, 从而起到保护堤岸、净化水质、涵养水源的作用。丰富的植物群落, 也为动物、水生物提供产卵场与栖息地[5]。
植物还具有净化水质的作用, 污水中的氮磷等物质被植物吸收, 能够转化为生长所需要的营养成分, 变废为宝, 从而实现“污”“水”分离, 降低河道富营养化水平。研究人员对生态化治理的河道进行监测发现, NH4+、TP、CODMn和SD指标都明显降低, 水体质量得到显著提高[6]。
根据生长条件的不同, 河道植物分为常水位以下的水生植物、河坡植物、河滩植物和洪水位以上的河堤植物。在选择植物的时候, 不仅要达到丰富多彩的景观效果, 层次感分明, 给人以赏心悦目的视觉享受, 而且要具有良好的生态效果, 根据水位和功能的不同, 选择适宜该水位生长的植物, 并达到一定的功能。在常水位线以下且水流平缓的地方, 应多种植生态美观的水生植物, 其功能主要是净化水质, 为水生动物提供栖食和活动场所, 美化水面, 根据河道特点选择合适的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 并按其生态习性科学地配置, 实行混合种植和块状种植相结合;常水位至洪水位的区域是河道水土保持的重点, 其上植物的功能有固堤、保土和美化河岸作用, 河坡部分以湿生植物为主, 河滩部分选择能耐短时间水淹的植物, 河道植物的配置应考虑群落化, 物种间应生态位互补, 上下有层次, 左右相连接, 根系深浅相错落, 以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为主体, 在不影响行洪排涝的前提下, 可种植少量乔木树种。洪水位以上是河道水土保持植物绿化的亮点, 是河道景观营造的主要区段, 群落的构建应选择以当地能自然形成片林景观的树种为主, 物种应丰富多彩、类型多样, 可适当增加常绿植物比例, 以弥补洪水位以下植物群落景观在冬季萧条的缺陷。这样, 水生植物与河边的灌乔木呼应配合, 就形成了有层次的植物生态景观。
在植物种类的选择上, 要尽量选择适宜本地区气候环境的物种, 同时不造成外来物种入侵, 植物生长后构成的景观层要分明。水际边缘地带要选择抗逆性好、管理粗放、植物根系发达、固土能力强的植物, 比如香根草、百喜草等。人工污染较严重的河段或者郊区无污水管网的河段, 要选择环保效果好, 能有效地消除氮磷、油污、有毒化学物质的植物种类, 以达到生态治河的目的, 比如伊乐藻、苦草、狐尾藻、金鱼藻、浮萍、美人蕉等。有关研究表明, 沉水植物比浮水、挺水植物更能有效去除污染物。有种植槽或湿地的地方, 可以根据水生植物适应水深的情况, 配置多种水生植物, 重构水生植物、鱼类、鸟类、两栖类、昆虫类动物的良好栖息场所, 比如芦苇、荷花等。
综上所述, 生态河道的设计需要各方面因素的配合, 设计者要拓宽思路, 结合生态学、工程学、水利学的知识, 相互补充, 才能形成一套有效的设计方法。
河道的生态化治理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工程, 要通过设计、施工、养护等一系列措施模拟一个生物生长的适宜环境, 为各类水生、陆生和两栖类动物、植物以及微生物提供栖息、繁衍和避难的场所, 并且, 除采取工程和植被措施外, 还必须有选择的放养水生动物及微生物, 恢复生物的多样性, 重建生物系统的生态链。
摘要:围绕如何进行城市河道生态系统的恢复, 从设计的角度对河道生态化治理提出多方面的要求与建议, 抛弃传统设计方法, 对生态设计方法进行了简述。
关键词:城市河道,生态化治理,设计方法
参考文献
[1]叶碎高, 王帅, 张锦娟.河道植物措施与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与展望[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 2008, 6 (2) :41-43.
[2]韩玉玲, 严齐斌, 应聪慧, 等.应用植物措施建设生态河道的认识和思考[J].中国水利, 2006 (20) :9-12.
[3]王建新, 邱俊杰, 孙逾越, 等.河道生态修复示范工程对水体总氮、总磷等指标的影响[J].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学报, 2008, 20 (1) :53-55.
[4]朱永祥, 彭月琴.太原市生态河道护岸初探[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7, 17 (5) :279-280.
[5]王新军, 罗继润.城市河道综合整治中生态护岸建设初探[J].复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6, 45 (1) :120-126.
城市公园植物生态景观设计的探讨 篇8
1 城市公园植物生态景观建设的意义
随着城市的发展,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植物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元素,以其独特的生理特性,能够对被污染的生态环境进行更新改造,公园植物作为城市绿色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对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具有重要作用,在其建设中,引入生态景观设计的理念,具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第一,促使公园植物生态系统达到最佳状态,提高整个公园生态效益的发挥;第二,通过多样化植物景观的塑造,提升公园绿色景观环境品质,丰富整个城市的景观面貌;第三,给市民提供一个更为舒适、休闲的活动空间,改善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2]。第四,乡土植物材料的推广应用,能突出体现所处城市植物的自然、人文特色景观;第五,更好地向广大游客讲述植物的生态功能、价值和意义,推动植物生态环保的科普宣传教育。总之,城市公园植物生态景观建设,能更好地发挥城市公园的生态作用,对于公园环境、城市人居环境建设走向生态化和可持续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 城市公园植物生态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
2.1 植物种植乡土化
乡土植物是经过长期的自然淘汰而保留下来的,最适宜当地的气候环境,它使用的投资、管理成本最少,能促使场地环境自然更新、养护,所创作的作品也更具地方风格。保护和利用地带性物种是生态景观设计的基本要求,公园植物景观设计应根据环境气候等条件,以选择乡土植物为主,提高合理的搭配,营造具有地方特色、稳定、持久、和谐的植物景观。
2.2 生态效益最大化
公园植物是保障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重要元素,在提供氧气、改善空气质量、减少噪音、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生态作用,担负着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功能。在设计中,首先要保护原生态的植物及环境,减少对自然群落的干扰破坏;其次,科学的配置是发挥植物生态功能的重要因素,不但要从美学和造景角度,更要从植物生长的生态位原则与发挥生态效益角度来考虑,合理选择植物品种,科学地设计和搭配,构成一个稳定的复层混交立体植物群落景观,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生态效益。
2.3 植物种类多样化
植物种植要以乡土植物为主,适当结合外来植物的使用,充分利用当地植物品种的丰富性和植物群落的多样性特征,加强地带性植物生态性和变种的筛选与驯化,让地带性植被成为公园绿化的主角,让野生的乔木、灌木、地被形成自然绿化,这种地带性植物多样性和异质性的设计,有利于维持城市自然生态系统的健康和高效运转,减少养护成本与使用化学药剂对环境造成的危害。
2.4 构建近自然植物群落
自然植物群落是对本区域生态适应后形成的,群落稳定并且功能良好,在城市公园植物生态景观设计中,模拟自然植物群落结构,遵从生态位原则,合理地进行植物品种选择和结构配置,建立接近自然和符合潜在植被特征的生态系统,形成一个丰富物种的自我维持的绿地系统,提高绿地自身的稳定性和抗逆性。
2.5 体现城市植物自然和文化景观特色
乡土植物既体现了地域的自然风情,也是当地一项重要的文化特征,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家乡的植物景观是独具特色的、永远的记忆。有鉴于此,目前在城市公园植物设计中,都有意识地大量启用乡土植物,并与当地的民俗风情、传统文化、宗教历史等融合在一起,构筑具有区域自然特色和城市个性文化的绿色景观,丰富和提升生态绿化的内涵和功能,提高公园绿化品味[3]。
2.6 植物种植养护管理减量化
公园植物景观应树立自然、大气、简朴、节约的生态设计理念,最大限度地节约资金和资源,形成资金资源投入和良好环境产出之间比值的最大化,尽量避免费时费工、水分和肥力消耗过高、人工性过强的植物景观设计手法,通过合理的植物种植设计以及新技术的使用等方法,充分发挥植物群落的自然能动性,达到节约能源和减少资源耗费的目的。
3 柳侯公园植物生态景观营建方案
3.1 建设的意义
柳侯公园位于广西柳州市中心,是为纪念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曾任柳州刺史的柳宗元而建的,始建于1906年,公园现已发展成占地15.5 hm2的综合性文化公园,是人们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公园分为南、北、中3个区,南部为文化古迹区,中部为文娱活动区,北部为花卉盆景园(见图1),公园自然植被环境基础好,对柳州市中心区域环境的改善有很大作用。
柳州是一座老牌工业城市,污染较严重,植物对与生态环境的改善作用尤为突出。在柳侯公园中建设植物生态景观,有利于加强公园的生态环境建设,改善柳州市中心的环境质量,向广大游客传达植物生态环保的宣传教育意义。
图片来自旅游联盟广西柳州旅游资讯中心:http://www.tourunion.com/info/htm/5938.htm,2013-01-30。 The figure from travel league information center of Liuzhou city of Guagnxi,http://www.tourunion,com/info/htm/5938.htm,2013,1,30.
3.2 建设方案的主要内容
3.2.1 营造小范围的热带植物特殊景观
柳州地处热带及亚热带交界的地理位置,植物具有明显的热带、亚热带特性,目前在露地条件下,柳侯公园中生长着一定数量的热带植物景观,有效地保护和利用这些资源,可体现柳州的地域性植物特征。
(1)目前公园已有的热带植物景观。
盆景园的黄葛榕抱苦楝、小草坪西的榕树抱槐树,是公园已形成的绞杀植物景观;能形成独木成林的植物有榕树、垂叶榕和黄葛榕等;板状根植物有大型榕树和垂叶榕等;老茎生花、结果的植物有笔管榕和聚果榕,空中花园植物有巢蕨和肾蕨等[4]。
(2)通过人工引根、靠接等方法,促进热带植物景观的形成。
在原有植物环境的基础上,有意识地通过人工引根和靠接等方法,可大大缩短自然条件下景观形成的时间,促进热带植物景观的形成。景观1:根据小叶榕气生根发达的特征,结合柳州奇石资源丰富的优势,在公园长势好的小叶榕旁设置奇石,并人为将小叶榕的气生根引导到石头上生长发育,制造出树抱石的原始森林景观。景观2:对公园内现有榕属植物,如榕树和黄葛榕,选择气生根发达的植株,从主干上采取人工引根下地的方法,或者缠靠在板根上的方法,形成独木成林和板状根的景观。景观3:对公园内现有的在高大树上附生的榕属植物,适当选择,采取人工引根的方法,形成榕抱树的绞杀现象。景观4:在园内选取五六株种植距离近、长势良好、气生根发达的小叶榕,人工引根下地,让树与树之间枝条靠接,组成一个多树成林的景现。
在这一系列景观的树下,种植各种半耐荫的花灌木、地被、藤本植物,又将藤本植物引到树干、根茎上,营造一个小范围的板根、茎花、藤缠树的热带自然生态林[5]。
(3)建立热带植物景观解说系统。
在已形成和正在形成的热带植物景观旁,设立文字和图片结合的说明牌或者电子触摸屏,说明自然界中这些热带植物景观的成因和效果以及植物生长对于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让更多的游客了解自然、保护自然。
3.2.2 注重市树市花的应用,营造地域性植物景观
市树市花是适应当地气候及地理条件并受到大众广泛喜爱的植物,柳州市树为小叶榕和柳树,市花为杜鹃、三角梅,它们体现柳州人民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精神。在公园绿化中应用市树市花可体现独特的地域风貌。
(1)地域性植物文化景观的保留和再现。
在柳州,一些与柳宗元有关的植物已形成特定的柳州文化。例如:柳宗元在《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中写到:“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描绘了柳州榕树的景观特色。在公园盆景园内已形成榕抱树绞杀景观的黄葛榕,由于盘根错节,苍劲古朴,柳州人一直把它当作柳宗元时代的千年古树来供赏,并重点保护此树。又如:在柳州有“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的千古佳话,而且柳州、柳江、柳树、柳宗元,都姓“柳”,市民一直对柳树有着特殊的亲切感。在柳侯公园中,柳树以及叶子在农历二月间全部落尽的有黄葛榕、笔管榕等植物有相当数量,开发利用这些资源,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延续和发展了柳宗元诗句中的意境,继承和宏扬柳州古老、自然的植物文化。
(2)以小叶榕等榕属、柳树、杜鹃、三角梅等为主的乡土树种的大量运用。
柳州可利用的榕属植物资源非常丰富,目前公园中榕属植物有小叶榕、黄葛榕、笔管榕、橡胶榕、斜叶榕、钝叶榕、地瓜榕等,杜鹃、三角梅等适合在林缘、溪边、石旁等处栽植,在公园的绿化中,有意识地加强小叶榕等榕属植物、柳树、杜鹃、三角梅等为主的乡土植物的种植,营造浓郁的地域植物特色,让更多的游人知晓柳州的市树市花及其寓意内涵,激励更多的市民热爱自己的城市。
3.2.3 营造近自然植物群落景观
拟选址在公园花圃后面的坡地上,目前这里种植的植物主要有:小叶榕、天竺桂、朴树、柳树、红花羊蹄甲、木棉、桂花、山茶、白兰、蒲桃、蒲葵、鱼尾葵、鸡血藤、南天竹、杜鹃、石蒜和海芋等。在植物群落的建设中,在加强对原生态植被保护的同时,增加乡土植物品种,如:小叶榕、苦楝、花榈木和洋紫荆等乔木、当地野生的灌木和地被植物:冬青、络石、马蹄金、弓果黍和假俭草等,营造一个近自然的、多样化的植物群落。
3.2.4 植物生态作用的展示
为了让游客更真切实在地体会到不同植物群落在空气净化和增湿降温等方面的生态作用,拟在公园的不同区域,选择3组场地作对比试验。
所选择的3个试验场地分别是:第一个是在公园正门处,距离城市主干道约10 m。第二个是在公园内思柳轩旁边的广场空间中,这里的植物以单一的、高大的樟树为主,距离城市主干道约80 m。第三个是在公园花圃后面的坡地上,这里植被生长模拟自然植物群落,乔木、灌木和地被植物品种丰富,距离城市主干道约200 m。
在这3个场地,分别放置有空气温湿度测定计、负离子检测仪和PM2.5的自动监测仪等,测量不同植物环境中的空气温度和湿度、空气中负离子的含量、PM2.5的含量等,每组场地中配备相应的电子显示仪器,每4 h就会自动显示相关测量数据,并且游客在3处场地,用电子屏幕可以同时看到3个试验场地的不同测量数据。
通过3个场地测量数据的对比结果可看出,3个场地中,对于植物的降温增湿、净化空气中的生态作用是依次加强。在这里,用实实在在的数据,让游人真切地体会到:不同植物群落在降温增湿和净化空气等方面的不同生态作用,相对单一的植物空间来说,近自然植物群落效果更为显著,可见丰富度、优势度越高的群落改善小环境温湿度等的生态功能就越高。
3.2.5 完善公园植物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生态教育功能
公园内的主要植物都要挂上铭牌,牌上注明植物名称、主要生态习性和价值等信息,在园内游人密集的地方,以科普展板、橱窗或电子展示窗等图文并茂的多种形式介绍植物学的相关知识,让游客在认识、欣赏各种奇花异木的同时,了解植物的名称和用途、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人们对于植物的热爱、对植物维持生态平衡重要性的认识,提高人们生态环保的意识。
植物不仅能形成优美的景观,更具有重要的生态作用,公园作为城市绿地的肺、城市中公众活动的场所,在其建设中,通过植物生态景观的营建,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公园植物生态作用的发挥,解决城市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另一方面,让游人在欣赏优美景观的同时,了解植物对于人居生态环境改善的重要作用,激发人们热爱植物、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摘要:公园植物作为所处城市绿色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功能,在其建设中引入生态景观设计的理念,能更好地发挥公园植物的生态作用,对公园生态环境、城市人居环境建设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分析了城市公园植物生态景观建设的意义、设计原则的基础上,以柳州市柳侯公园为例,提出了在公园中植物生态景观营建的具体方案。
关键词:城市公园,植物,生态景观设计,柳侯公园
参考文献
[1]秦春林.对旅游景区中生态景观设计的思考[J].北方园艺,2011(24):127-129.
[2]舒怡达.关于城市公园植物景观设计的探讨[J].建材与装饰,2011(9):74-75.
[3]欧阳育林.把森林引入城市——构建城市近自然生态植物群落[J].中国建设信息,2007(2):44-45.
[4]王小斌,丰晓春.在柳侯公园营造热带植物景观的建议[J].中国园林,2001(3):82-83.
城市绿地设计中的生态文明理念 篇9
关键词:绿地设计,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绿量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的建设核心就是把可持续发展提升到绿色发展高度, 为后人“乘凉”而“种树”。生态文明的途径方式是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人们摒弃传统消费观念, 使人的消费心理向崇尚自然、追求健康的理性状态转变, 即符合生态要求、资源可持续利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消费方式。
1生态文明中的生态美学
生态美学是生态学和美学相结合而形成的一门新型学科, 是从生态学的方向研究美学, 将生态学的重要观点吸收到美学之中, 从而形成一种崭新的美学理论形态。从某种程度上说, 生态美学是生态文明在当代城市设计中的创新理念体现。20 世纪末, 作为自然科学的生态学取得发展, 并扩展到社会科学领域后形成的。生态美学:一方面要对人类进行哲学美学的思考和考察, 研究人与自然的美学意义和美学价值的关系;另一方面生态美学还要从人与现实审美关系这个角度, 去审视研究人类生态系统以及人类生存状态的美学问题, 去发现、研究、解决人类生存环境保护、建设的现实问题。
2如何在城市绿地设计中运用生态文明理念
2.1 创建生态城市的整体格局, 提升城市绿地的生态化水平
在城市绿化过程中, 首先要强调生态绿化过程中的整体设计原则, 通过一定的设计方案规划生态城市的整体格局, 为城市的整体绿化设计水平的提升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在整体的城市绿化工程设计过程中, 必须通过科学合理地规划为城市整体绿化水平的提升提供必要的支持, 并为城市建设提供一个完整的城市生态绿地网络。同时, 必须重视绿化过程中所出现的新老城区绿化水平差异性过大的问题, 有关部门必须通过实际行动促进城市公共绿地分布的平衡性, 为城市整体的生态平衡提供政治上的引导和扶持。
2.2 提高城市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 构建和谐植物群落
加强城市绿地的生物多样性保护, 首先, 应保护城市自然植被和自然遗留地, 建立保护地, 同时应修建绿色廊道和生态栖息地, 形成绿色生态网络。也要增加开放空间和各生物斑块的连接度, 减少城市内生物生存、迁移和分布的阻力, 给物种提供更多的栖息地和更便利的生境空间。作为一个不断发展而表现出有序性和系统性的整体工程, 构建丰富的植物群落能够为城市的物种多样性提供必要的环境支持。城市绿地群落的构建工作中, 应该根据当地的实际地理环境、土地类型以及具体的气候条件来进行选择和规划, 通过绿色植被的选用, 提升环境的整体自我调节能力。根据实际需求情况, 创造多个类型的群落结构, 提供多种优势环境为不同物种的生息繁衍提供必要的条件, 构建一套完整而美观的城市自然风景。主要应用斑块———廊道———基质模式为基础进行规划和设计, 并通过这一理论作为城市绿地空间格局构造的基本模式。
2.3 提高植物群落配置, 体现生态文明特色
2.3.1 合理的植物配置。通过对树种的选取和搭配来为整体的城市绿化提供必要的外在支持。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选择部分外来植物, 但在设计过程中, 重点还是应该保证主体植物必须是当地的原生种类。也不能片面追求“四季常绿”、“短期成型”的效果, 而是应该多使用一些适应强、表现好的乡土树种, 通过一个长期的过程, 快慢结合, 逐步形成城市绿化的特色。同时对植物的季节性变化给予一定的重视, 利用多个季节的植物搭配, 实现整体的美观。
2.3.2 绿量是城市绿地生态效益的基础。城市绿化不单纯是为了提高绿地率, 更应该从根本上增加绿地内的叶面积数量。在城市绿化规划时应多选用叶表面积大、叶片相对宽厚、光合效率高的植物, 创造出适宜的小气候环境。
2.3.3 绿地设计还应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任何游客对于一个城市绿化水平的评价, 都是通过对特色文化的欣赏而获得的, 如西安曲江大唐不夜城等地的景观绿化。这就要求我们在城市绿化过程中, 重视发展城市传统文化, 通过对当地自然环境、人文精神的把握, 选择具有地方特色的植物, 按照生态、协调、景观、游憩、共享的原则, 进行绿地的功能细化设计。
3结语
绿地的生态效益不仅仅表现在绿化覆盖率和绿地率的提高上, 更取决于绿地空间结构和绿地类型以及构成绿地的生物群落类型。乔木为主、生态优先, 生态园林的规划理念应该得到倡导, 才能真正意义上构建和谐、稳定的城市绿地系统。
参考文献
[1]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
城市动物园的生态设计 篇10
关键词:生态景观;城市景观设计;应用方向
一、生态景观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方向
(一)总体规划原则
生态景观设计要在城市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具有明确的定位,其主要目标为城市的公共空间设计,其基本着陆点为城市的结构,另外城市公共空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态景观。换句话说,在设计生态景观时,不仅仅要将自身的特性考虑其中,还要将其与城市的景观整体设计相结合来考虑,将城市整体结构状况加以衡量。其出发点为城市的整体结构布局,其生态景观怎样形成以及未来如何演变都需要结合城市发展的方向来理解,最后考虑将生态景观设计放到所有的环节以后的发展势态,确保能够不断地发展与完善城市的空间布局与结构层次。
另外,为了使城市的生活质量和人民的生活水平得以提高,工作人员需要不断地把握整体,同时将细节设计与整体设计相互融合,适当地规划设计细节上的注意事项,最后把越来越多的市民与越来越多的投资用特殊的设计风格吸引过来。
(二)生态景观地域性特色
每一个城市必然拥有自身独特的生态系统。为了避免生态植物种类单一,结构简单的情况,在进行生态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出发点必须把握在城市的系统条件方面,将景观中各自的优势特色在相互协调的景观设计中体现出来。此外,为了将城市生态景观环境的优势特色体现出来,使得此景观设计达到回归自然的效果等,工作人员要做到因地制宜,科学地选择材料。当设计城市道路两旁的自然景观时,应将不同生物物种的优势特点运用其中,将结构或者形式上的设计完美地做出来。
(三)景观共享性效果
为了能够将景观享受的效果提供给市民,工作人员常常将生态景观区域设计成一个城市景观中比较清新、风光最为优美的区域。为了使得生态景观设计的意义得以实现,城市的精神风貌变得更加完美,在规划设计城市景观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应该遵循的原则是生态景观的共享性,而不是在圈地专用的范围划入临水区域,这样才能将自然气息与大自然带来的清新传递给全体城市的市民。
(四)以人为本,优化设计
为人服务的设计是生态景观设计的根本。为了满足人们的需要,在景观中融入城市人们的心理或者生活中的特点,进而在城市景观设计中添加更加真实的体验,在设计生态景观的过程中,其出发点必须是市民的心理特点与生活习惯,同时要懂得将任何一项生态景观的设计与人们的需求相结合。如若将城市人们的需求与生态景观设计相隔离,那么城市的景观设计就会变得毫无意义,生态景观也会因此成为一种摆设,不能将生态景观对人的作用完全发挥出来,进而也就无法将现代人对于城市景观的需求给予充分满足的理由,从而最终违背城市生活环境的良性循环。因此,在进行城市生态景观设计与建造时,要坚持的原则是以人为本,同时将不同层次市民的心理特征进行全面的解读与分析,然后依据解读出的心理需求对不同市民群体的生活需要提供服务,进而使他们得到满足。
(五)综合全面把握
作为综合学科城市的生态景观设计,并不是靠单一人群所能够决定的。全面衡量这个项目能否在保护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建立起来,能否从现实考虑规划设计城市的地域景观,是否能够使城市的精神面貌得以改善,使市民来到这个生态景观面前就能够立刻将大自然赋予人类的美好感受其中,一种地理空间的归属感在他们心中油然而生。这些都是评价这个项目能否成功的关键。
二、 生态景观的设计方法
首先,将地域特色体现出来,同时将本土生态资源开发保护起来。为了使得自然与人文协调统一,实现对生态系统完整性的保护,使生态景观健康、持续的发展,工作人员应该做到的是,生态景观的设计要坚持对本土性的注重,要将当地的自然物种材料充分运用起来。与此同时,也要将生态物种之间的协调性增强起来,对于生态景观区域的自然规律要懂得尊重,协调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生态等诸多方面。
其次,将多维的生态景观空间创造起来,使得市民的活动范围得以拓宽。市民娱乐活动最为频繁的区域就是生态景观区域,为了给市民提供更多自由活动的空间,在设计生态景观时,不同的区域地理空间的规模是其依据的标准。
再次,将生态景观中的人文资源开发出来。城市的生态景观不仅使得城市的文化意义丰富了很多,而且在展示城市生态景观特色与塑造生态形象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了将城市的整体文化特色体现出来,将城市长远发展的优势维护起来,将区域的景观特色衬托得更加美好,将具备特色的景观效果优美地展示出来,进而将城市的形象丰富起来,在设计生态景观的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要全面把握城市的区域文化背景,与此同时,要注意的是设计的创新性要根据区域景观的特殊性来确定。
另外,一个城市的生态景观设计与改造的重要目标是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和景观环境的完善情况。完成此目标以后,不仅可以将城市各自的特色自然风光建设出来,还能将城市的生存环境加以改善,另一方面也可以将投资者的目光吸引过来,把当地商业的发展推动起来,从而把当地经济的增长拉动起来。此外,将购物广场、旅游景点等诸多商业项目增设在生态景观附近,可以将该城市的经济发展更快速地推动起来。
三、结语
作为城市经济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生态景观设计,其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对当地的文化传统加以维护,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将更多、更舒适的生态自然环境为人们创造出来,进而使得人们对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得到满足。
参考文献:
[1]陈波,包志毅.生态恢复设计在城市景观规划中的应用[J].中国园林,2003,(07):44-47.
[2]丁金华.生态科学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华中建筑,2007,(02):130-131.
[3]李宇,付军,冷平生.生态景观设计在城市河道中的应用[J].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13,(08):51-56.
[4]严昉菡.城市景观设计与城市生态平衡关系研究[J].科学发展,2010,(05):52-60.
[5]付博.生态设计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中国园艺文摘,2012,(09):103-105.
作者简介:
现代城市景观的生态工程设计探讨 篇11
当前, 人口分布从农村分布为主逐渐转向城市化, 聚居模式的转变, 体现了一种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变革, 它同时也带来了自然、社会和生态方面的诸多挑战。今天, 城市中许多待开发地区仍然充满了改善未来环境的潜力。然而, 这一转变中出现的挑战和障碍是巨大的。常常可以看到一些地方存在社会、政治和环境的不公平性, 公正被经济利益的诱导所掩盖。比如城市中随处可见的河水、湖水水质的持续恶化, 以及导致气候变化的首要因素———高浓度温室气体的排放等。
将生态设计手法运用到对现有城镇及新城市化区域的规划中, 能够使社区重新形成, 并且发展成一种对环境产生极小影响同时又能提高社会平等性的组织模式。
2“生态工程设计”的释义
2.1 对“生态工程设计”的理解
生态工程设计不仅指“可持续”, 其目的也不只是为后代维持现状, 而是要改善现有环境的生态完整性。它渴望形成一种应变能力来应对未来不可避免的环境干扰因素, 从而为人类和非人类群体提供一种动态的稳定性[1]。生态工程设计能提供多方面的机会, 如丰富物种多样性、参与自然发展进程、促使自然系统自力更生以及人类和其他物种所持续消耗的资源再生。在城市环境中, 它是面对诸如全球气候变化、脆弱物种数量的减少和重要资源的流失等诸多挑战的一种解决办法。
2.2 当代生态思想
当前, 生态工程设计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和更广泛的思考范畴。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 人类引起的气候变化已引发了一种全球性的认识和关注, 即对脆弱人类、敏感物种造成的即将到来的影响和世界范围内的环境质量恶化。而生态工程设计有助于通过创造更适宜居住并具有生态弹性的城市来减缓和适应这些变化, 弱化人们和本土生物的城市压力, 同时减少每个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 设计元素分析
3.1 土地的生态工程设计
土壤这种材料, 随地可以得到, 具有可塑性, 并且具有优良的隔热与隔音效果。所以, 从过去至今, 它一直是土木、建筑、造园的重要材料。
3.1.1 土木工程领域
对于土地进行大规模挖培土工程的就是土木领域, 这个领域一直强调耐久性、安全性, 近几年开始逐渐关注环境景观的表达。比如在建设高速公路进行挖培土方时, 对土壤的形态和表面都进行了处理。至今为止, 景观工程的现状由考虑功能优先逐渐向采用设计的手法, 达到令人亲切的、有亲和感的、具有美感的方向转变。
3.1.2 建筑领域
从古代开始由土壤形成的“窑洞、陵墓建筑”等, 形成大地建筑的利用形式。土壤除了可以建造房屋的优点之外, 还具有隔热、防音效果好而形成舒适的居住环境, 并可以因气候的变化进行调控。因此, 现代建筑也希望能够采用这种自然的隔热、防音效果, 如体育馆等运动设施, 近来使用生态建筑技术的比较多。建筑形态还采用以土地为根本的设计方式[2]。在自然风景区, 为了和周围环境相调和, 建筑半地下化以及塑造地形进行植物栽植便是典型的实例。
3.1.3 造园领域
在现代造园中, 特别是孩子们比较集中的公园里的土地设计是非常重要的。应该设计出可以感受到作为游乐器具材料的土地感触场所, 人们能够感受到大地和人类的关系及土壤的重要性, 同时地形的起伏也使玩耍变得更加有情趣。在造园领域里, 通过土地的设计营造出舒适的休闲空间, 无论是过去, 还是将来都是不会改变的基本事项之一。
3.1.4 对于自然生态系统的考虑
(1) 自然生态系统和地形的设计。目前, 无视生态系统而随意改变地形的现象屡见不鲜, 将原本随着自然形状流动的河道改造为人工的直线河道, 两岸和河底都用混凝土覆盖, 这是将大地的形状、地面都抹杀了的行为。因此, 要做的不仅仅是对自然地形的保护, 而且还可以通过地形设计来恢复自然生态系统。比如, 在被垃圾、瓦砾等损害了自然性的场所, 用土壤覆盖后营造出人工城市山林等实例。另外, 在土堆上面以及周围, 用水、植物、石头营造出符合自然状态的动物生息环境, 这样的设计也正在兴起。
(2) 活用表土的设计。经过长久年代形成的表土, 含有植物生长所需的重要营养成分, 是植物分解所必须的微生物的宝库。生土, 下层部分的土壤属于地质学的土壤范畴, 而非具有多种有机物的生物学范畴的土壤, 植物的生长就比较困难。对这个事实的认识, 作为在进行土地开发时表土的保护方法, 一般都采用在土地建设的时候暂时将表土保存到别的场所, 然后再恢复到原来状态的手法。另外, 对于条件恶劣的土壤可以利用开发的机会采用各种各样改良的方法使之接近自然土壤。
3.2 水体的生态工程设计
水是所有生物生存的根本条件, 水边是包括人类在内的各种生物进行生息的最适宜的场所。故营造自然、生态、可持续的水体景观是城市滨水环境塑造的一个永恒的命题。
3.2.1 自由多样的水的展示
水的设计中有落水、静水、流水、喷水4种基本形式, 作为形态有液态、固态、气态3种形态。水的各种形状、形态, 对于丰富景观设计的情趣是极其重要的设计元素。此外, 水在流动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各样的形状, 不单单是做为修景的要素, 它还具有水质净化功能、生物的生息环境多样性功能。
3.2.2 水质的确保
为了充分发挥水质净化的功能, 遵循水流动的原则, 有必要留意水边的断面构造。也就是说, 由于微生物、植物对河流的“自净作用”有促进的效果, 借助横断面形状使河水的深度发生变化, 可以创造出多样的生物生息环境、提高净化功能。
3.2.3 生态化滨水驳岸
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州有一个“苏州水乡居住区”, 其景观规划完全是为了创造一种临水而居的人间仙境[3]。水边堆两块石头, 采用的是中国江南园林的做法, 该小区的沿湖道路和湖岸均采用了生态化的处理, 即草皮护坡和灌木护坡。
中国园林的驳岸往往采用硬质的太湖石、黄石, 但都会有一些空隙, 螃蟹可以在其中爬来爬去。但是驳岸的设计如果使得水与陆地截然隔开, 不仅水得不到营养, 地也得不到滋润, 这是很糟糕的一种情况。园林中的规划设计最应该反映生存与自然的因素。
3.2.4 水边生态多样性的创造
一般来讲, 水边的构造越复杂, 生态性就变得越多样。由此在注意水深的变化、水岸线的变化、底层质地的变化、流速的变化的同时, 适时地对植被、底层的土壤、石材、木材进行利用十分关键。如整理水边的构造和生物生息环境的关系, 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用地类型及生态特征:人工植被带 (野生鸟类的活动、觅食区) ;多孔质驳岸 (昆虫、爬虫类、鱼类的繁殖区) ;深水区、大水面 (鱼类、水生昆虫的繁殖区) ;陆地、中间的岛屿 (鸟类、昆虫类的繁殖区) ;浅的静水区、湿地 (水生昆虫、鱼类、两栖类的繁殖区, 鸟类觅食区) ;小水流、浅水面 (鱼、水生昆虫的繁殖区) ;自然植被带、山林 (野鸟、昆虫、爬虫类的繁殖区) 。由此可见, 水生、湿生植物的种植规划十分重要。
3.3 植物的生态工程设计
植物, 对人类、动物的生存是必不可少的, 同时也是自然的象征, 使用植物, 可以说是生态工程设计的必要条件。现就植物在园林景观中的生态应用分别进行阐述。
3.3.1 屋顶花园
屋顶花园除了可以通过防止水土流失、减缓气候变暖、吸收转换二氧化碳等方式来改善环境外, 屋顶植物还提供了绿色隔离、增加生物多样性, 同时减少了能量的消耗。因屋顶花园场所狭小, 所选用的植物应估计其生长速度, 以及其充分生长后所占有的空间和面积, 以便计算栽植距离及达到完全覆盖绿地面积所需的时间[4]。屋顶花园既然要保持一定数量的植物种类, 就要有适应其生长的种植区。在种植区内首先可根据地被、草坪、花灌木、乔木的品种和形态, 形成一定的绿色生态群落;其次, 可利用种植区不同的植物要求、种植土深度, 使屋顶出现局部的微地形变化, 增加屋顶的造景层次, 微地形既符合种植的要求, 又便于排水;第三, 种植区与园路结合, 可使中国造园的基本特点得以体现。
3.3.2 生态沼泽、生物滞留区和雨水园
20世纪90年代以来, 景观植物在雨水管理系统 (SWM) 中已经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如今, 雨水管理系统中关于景观种植层面的新特征主要体现为生态沼泽、生物滞留区和雨水园, 这三种方式都是通过植物种植来减缓水土流失[5]。
生态沼泽被应用于收集地表流动的水, 就像一个生物滞留区或雨水管理系统中的“停车场”。沼泽里面的植物通过减缓水的流动速度来减少水土流失。
生物滞留区大多指能够收集并储存雨水径流的盆地。通过植物截流和土壤滞留处理径流雨水, 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使雨水有效地过滤。景观植物作为过滤器, 不仅可以吸收污染物, 还可以成为野生动物的栖息地。
雨水园由大量的多年生花卉和草本植物, 以及散步的灌木丛组成, 它具有和生态滞留区一样的功能, 通常尺度规模相对较小, 不仅能带来感官的愉悦, 也是人们游戏的好场所;雨水园有利于植物种植, 植物种类越丰富, 对环境越有利, 有助于野生动物的生存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6]。
4 结语
城市是人类智慧、文化变革和创造力共同作用的产物, 城市也是我们处理全球环境危机的一种解决方式。在城市中, 当人们能够采用步行、公共交通和自行车这类交通方式, 充分利用周围环境来获得生活必需品, 他们的化学燃料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将会减少, 必然将更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修复。
景观设计师依照现代城市景观发展现状, 确立适宜的生态工程设计手法, 利用现有的机会来应对面临的各项挑战。着眼于城市可提供的发展潜力, 景观设计师不仅要为人类, 同时也要为无数的其他共享这些环境的物种, 设想、规划和设计丰富健康的环境。
参考文献
[1] (美) 南希·罗特, 肯·尤科姆.生态景观设计[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4.
[2] (日) 进士五十八, 铃木诚, 一场博幸.乡土景观设计手法——向乡村学习的城市环境营造[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8.
[3]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 (第3版) [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10.
[4]刘晓明, 陈伟良.生态景观施工新技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4.
[5] (美) 巴里·W·斯塔克, 约翰·O·西蒙兹.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 (原著第五版) [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4.
【城市动物园的生态设计】推荐阅读:
城市中的动物世界10-04
城市野生动物07-02
生态设计、植物景观、城市文化的融合07-21
城市生态道路设计09-18
城市景观生态设计刍议08-14
城市生态园林艺术设计06-29
以生态学思想探析城市的园林景观设计论文06-14
维亚兹尼基的动物化石:生态危机的特征05-18
生态城市的建设09-16
城市的生态规划特性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