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中的动物世界(精选10篇)
城市中的动物世界 篇1
随着北京城市化进程的推进, 传统建筑逐渐让位与千楼一面的现代高楼大厦, 皇家园林周边充斥着突兀的现代地标。曾经辉煌的千年古都文明, 在不断地空间改造、房地产开发、城建规划以及文物拆迁等过程中, 日益碎片化, 城市记忆出现断层。当下, 我们要以世界城市建设为背景, 重新建构北京的城市意象, 以保护城市文化多样性、创造归属感和安全感、保持城市活力。
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 文化生成已不再那么纯粹与地域情境有着绝对的关系, 而是由民族地域性与全球跨国性的元素交溶而成。1随着全球化的加速与时代的变迁, 城市的功能和意象也在不断破碎重构。《周易·系辞上》说:“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 城市意象也同样需要经过“立象”, 将离合交错的种种要素分析透彻, 以求达到“尽意”的结果。什么是城市的“象”?凯文·林奇的“五元素论”提出城市的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等元素构成了城市的“象”, 这些元素可能会互相强化、互相呼应, 从而提高各自的影响力。城市的“象”依附城市景观而存在, 默默地传达着城市的信息。什么是城市意象?凯文·林奇认为城市意象是观察者和被观察事物之间双向的交流和互动过程作用的结果。2可以说, 城市意象是城市景观通过人的感知后创造的意象。从城市认知的角度具体来看, 我们可以进一步将城市意象划分为包括以距离感、通透感、亲地感和力量感为特征的多维的空间意象;以人文精神、集体记忆和名人符号为表现的人文意象;以及从游客视角发掘的、包含对目的地期望的旅游意象。3北京市也需要通过融入这种双向互动的城市认知来对城市意象进行设计, 进一步更为有效的干涉城市品牌建设。这在当前北京市经济发展步伐不断加快, 产业结构、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 以及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战略背景下就更为重要。北京市必须积极累积文化资本, 创建新文化空间和文化地标, 构建良好的城市形象, 打造美好的城市意象, 从而增强全球竞争力并构建国家和城市文化认同。下文将从城市认知这一视角来剖析北京的城市意象, 并试图构建清晰完整且具有可塑性的北京城市意象构建及其营造的路径。
一、冲击与断裂:北京传统文化的断裂与城市意象的碎片化
北京作为一座有着3000多年建城史和850多年建都史的六朝古都, 经历了从历史重镇到千年古都再到国际大都市的一系列蜕变。这样一个扬弃和超越的历程, 其中既有令人欣喜的空间创新与物质传承, 也难免有让人扼腕的文化流逝与语境失落。
北京大学哲学系张祥龙教授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危机》中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自新文化运动、“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来, “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被横行而来的西方文化顶替掉了, 而且其残存的部分也正在被全球化过程进一步扫荡”。而作为新文化运动、“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的思想起源地——北京, 不得不直面这一问题带来的严重后果, 其中以“文化大革命”对北京市的文化遗产资源的破坏最为严重。文化大革命期间, 庙会全部销声匿迹, 民间花会演出被禁止, 文物古迹被破坏4, 尊师重道等传统美德受到抨击, 这导致传统的礼俗和文化逐渐丧失物质基础。同时, 建国初期工业化和改革开放后的城市化建设, 又使得北京的城市空间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 传统建筑逐渐让位与千楼一面的现代高楼大厦, 皇家园林周边充斥着突兀的现代地标。曾经辉煌的千年古都文明, 在不断地空间改造、房地产开发、城建规划以及文物拆迁等过程中, 日益碎片化, 城市记忆出现断层。例如北京粤东新馆被拆迁, “100年前戊戌变法前夕康有为在这里成立保国会的历史, 从此化作无法触摸的记忆”5。一方面传统文化的自然进程被灾难性的文化运动中断, 整个社会的道德基础、文化基础被破坏;另一方面城市人完整的生命体验被高速城市化带来的社会与地域结构变迁所冲击, 这一切最终导致北京自然延续的城市意象被割裂。
这种城市意象的割裂首先表现在北京城市外在形象的激变。“可以说北京和上海这两个城市的改建过程, 是以‘战后重建’的规模进行着。一度使两个城市呈现遭到战争剧烈破坏之后的城市景观:到处是塔吊, 到处是深坑, 到处是扬尘, 到处是工地。当这巨型工地渐次消失, 新的都市景观浮现出来的时候。我们已经永远的被抛出了我们用记忆、用生命、用情感、用血缘家族的亲情所书写和铭刻过的空间。”6承载着历史与记忆的老北京城旧有的格局被破坏, 都市不断向周边区县扩张, 这种城市外在形象的激变使北京市民直接体验了永远丧失了故园的情感过程, 严重阻碍了居民对北京的城市认同。
其次, 这种城市意象的割裂表现在北京文化构成的改变。可以说, 北京的文化构成在近几十年来表现出的变化, 超过了以往两千年变化的总和。当然这一变化的实质, 也是北京市民旧的世界观断裂, 向新世界观转变的具体表现。藉由教育、媒体、历史与神话的建构, 形塑着人民应有的价值观与秩序, 召唤着人们对某些象征符号产生认同及归属感的民族地域性文化日益式微, 在没有地区 (人们居住特定地点中的生活方式) 、网络 (区域内与他人互动的脉络) 、与集体记忆等属性的全球跨国性文化冲击下, 被片断化, 混成为一种贩卖的商品。民俗学者刘魁立称:“现在大家见了圣诞节穿红衣服的白胡子外国小老头, 就感到某种亲切, 而对于我们自己的许多传统的东西, 感觉到好像是已经落伍了, 这样一种观念, 在某种意义上来讲, 是被强势文化浸染之后的态度。”
最后, 这种城市意象的割裂表现在社会心理的失落。承载着集体记忆的物质空间高速转变, 传统文化在当代文化构成中的势微, 最终导致了社会心理的焦虑与沮丧。无论是北京的原居民还是外来移民抑或是农民工, 现代人对这种城市意象断裂产生了失落感和重拾历史记忆的渴望。在这种意义上, 连续的、“基因”相连的、强有力的城市意象能够缓解社会认同危机, 提升城市凝聚力。
城市意象作为一种活态的表现, 会经历一个自然演变的发展变化过程, 新旧形态之间一脉相承。一旦人们的生存方式、思想方式和精神取向被强行改变, 异己文化侵占了城市文化绝大部分的构成, 那么城市意象就出现了一定的问题。纵观近几十年的北京城市文化动势, 我们可以看出, 北京没有形成一种有整体系统的文化合成物, 在我们面前呈现的是一幅从过去到现在、再走向未来的前后很不连贯甚至矛盾的城市意象。
二、多元与认同:作为媒介景观的北京城市图景
随着大众媒介技术的不断提升与传媒时代的到来, 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与理解, 多靠图像模式而不再仅仅是依靠单纯的文本模式, 人们开始把关注视觉与关注媒介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并且惊讶的看到:视觉与媒介是浑然一体的。20世纪60年代, 法国哲学家居伊·德波在所著《影像社会》中大胆宣布“影像社会”的到来。他认为由于影像就是使人们借助各种专门媒介去观看世界 (这个世界已经不再可能被直接把握住) 的一种倾向, 影像自然将视觉提高到曾经为触觉所占据的优越位置上;作为最抽象、最易骗人的感觉, 视觉当然最符合当今社会的普遍化了的抽象。7
所以21世纪的城市图景是带有世界烙印的媒介景观, 城市不仅是居住的场所, 更是具有象征意义的想象之物。当代城市正借助发达的大众传媒将城市形象作为自我营销的筹码。在日益媒介化的文化语境中, 城市形象的塑造与大众传媒的关系越来越紧密, 全球化浪潮逼迫媒体把自己的城市营造为完美的现代大都市, 然而城市生活的丰富性以及媒介自身构成的复杂性, 使得城市形象的叙述呈现出异常混杂的多元格局。8作为媒介景观的北京城市图景, 确切地说是城市想象, 承载了太多关于这个时代的荣耀、梦想和野心。它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审美问题, 而是整个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政治权力, 以及全球化紧密相连的文化命题, 这一命题的核心就是“多元”与“认同”。
具体来说, 媒体是如何通过自己生产的形象来影响并作用于大众的城市感知和文化想象, 且构成社会建构力量的呢?例如:1986年拍摄的电影《北京故事》展示了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生人记忆中的北京:白的确良衬衫、自行车流中的天安门、灰色的前门楼、大庙里的教室、提笼架鸟遛早的大爷。影片在这些典型的80年代的北京符号中平稳的展示了中西方文化的冲突融合。2011年的《失恋33天》的拍摄地则主要包括:今日美术馆、重复咖啡Copy Café、莫斯科餐厅、王府井东方广场、798艺术区。电影以当代的北京文化符号展示了北京时尚的、浪漫的一面, 同时重新建构了人与城市的体验关系。改革开放30多年来, 媒体尤其是影视剧借助想象的力量在文化象征层面对社会转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不断的建构再建构, 积极参与到日益严峻的认同危机解决过程中;同时媒体作为生活的想象工业, 努力将多元文化冲突并行的城市图景描绘的更加美好和谐。
“传播的表现要义是在社会转型当中寻求新的调解形式, 重新定义政治与经济、国家与社会、个人与社会共同体的关系”9。从这个角度来说, 北京城市意象的重新建构, 即媒体在世界城市建设背景下, 对复杂多变的社会关系、群体情感进行的一种文化协调与整合, 不单单是对城市文化意象的塑造, 也是对城市居民身份的重新构建。其核心要意在于缓解社会性的认同危机, 因为强有力的城市形象具有凝聚市民精神的力量, “每一个伟大的城市都具有这种形象的凝聚力。正是靠着这种凝聚力, 一个城市才有可能成为伟大的城市, 才有可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各方面发展起来。”10
三、怀旧与消费:现代文明下的北京城市意象生成
随着北京现代化和国际化程度的加深, 旧的市民群体日益减少, 城市新移民越来越多, 北京的城市居民构成发生了变化, 随之而来的是一个新的北京人的概念。这样的一个处于转型时期的新主体对城市的体验不同, 他们对文化消费有着新的需求。尤其是在全球消费主义和符号拜物教日益兴起的背景下, “怀旧”和“消费”构成了北京城市文化叙事中并行不悖的两条线索。
“怀旧的涌现作为一种文化需求, 它试图提供的不仅是在日渐多元、酷烈的现实面前的规避和想象的庇护空间;而且更重要的是一种构建”11。这种怀旧感可以说是一种城市的集体情绪, 更多的通过大众文化消费、文化产业等方式弥漫出来。例如北京南锣鼓巷的时尚小店所贩卖的墨绿色铁皮跳蛙等怀旧物品, 印有现代流行语的搪瓷缸子等由旧物品演变的创意商品, 将那些随着社会快节奏发展而被时光掩埋的个人回忆重新发掘出来, 并让人怀念。也就是说“怀旧”依赖了记忆的抗衡, 以维护时代进步的人文内涵, 通过城市历史的积淀来影响城市意象的变化。
城市细节的变化从不间断, 城市意象的形成正是基于新旧意象元素更迭的城市建设过程。而城市的发展与时代特征紧密相关, 当下北京城市意象的生成也打上了消费主义的烙印。在体验经济时代, 当下消费社会的特征更加注重体验性、个性化、多样性和人性化。以城市意象五要素之一的标志性建筑为例, 北京境外建筑大师设计的央视大楼以及按照本土民俗建造的北京福禄寿酒店等当代地标性建筑, 仅仅止于对个人的审美心理和好奇心的满足, 对创新创意独特性的展示。我们“经常可以看到, 潜在的多元主义的不断进步, 被解释成美学的多样性, 而公认的对社会责任, 政治正确性和对环境的敏感性, 则仅成为几乎没有任何实质内容的时尚。”12可以说包括城市建筑、环境、制度、生活、风尚、礼仪等在内的所有文化意象的复合体——城市意象已经与消费社会融为一体, 并成为这个消费社会的助推器。
四、“世界城市”建设背景下的北京城市意象构建
综上所述, 北京城市意象的形成与历史发展、社会进步、还有城市居民构成等等有着密切联系。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理论是跨时代的, 适用于社会文明发展程度的各个阶段, 而细化到具体城市, 各个时期人们对城市的认知是不同的, 城市意象又有着各自的时间和空间特征。因此, 针对上述北京城市意象在历史延续的维度上出现的割裂问题以及在水平维度上出现的消费主义倾向, 下面我们将从北京世界城市建设的大背景出发, 尝试阐述包括内在的文化主题、文化认同和外在的媒体推广、文化空间构建等北京城市意象构建路径。
1、北京城市文化主题的提炼和文化符号的构建
文化主题即根据城市所处的地域文化环境和城市自身的文化资源特征提炼出来的最能代表城市文化特质, 可以统领各项城市文化战略的核心文化要素。这是北京城市意象构建的内在需求。因此要从北京千年发展史中最具有影响力的历史断面切入城市文化主题, 与当下北京市发展现状相联系, 挖掘出北京的当代文化特征, 并综合地考虑北京未来发展新趋势, 让这座城市承载的历史遗迹、主流价值风范和新兴气象同时彰显出来。使北京的城市意象形成有内在统一逻辑的、整体系统的文化合成物。
这就要求对北京市居民价值观和北京的生活方式进行深入广泛的社会调查研究, 提炼出北京城市文化主题。然后在北京文化主题下, 进一步探索能充分凸显北京作为东方都城和中国历史名城的独特的地缘文化景观及其精神风貌的城市文化符号。例如胡同等能彰显北京城市建筑园林特色和“798”、三里屯酒吧街等代表北京时尚生活的城市文化符号, 或者其他的新兴创意符号。还要兼顾北京作为“世界城市”必有的国际金融中心、决策控制中心、国际活动聚集地、信息发布中心和高端人才聚集中心等功能所必需的具有实用性的文化符号。在提炼文化主题和符号基础上, 围绕北京的城市主题文化对北京市进行更全面的整体规划。
因为城市意象是双向互动的过程, 因此在构建北京文化主题和提炼北京文化符号的过程中, 必须兼顾不同社会阶层的兴趣特点, 为他们分别提供可映射其不同认同目标的文化符号。这就要求在城市文化主题和符号的生成途径上, 官民并举。这就是采取北京市政府规划和民间创意并举的多渠道策略。政府的有意识的构思、投入和组织固然重要, 民间人士、民间组织的个人或群体创意更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因为它们更具灵活性、自主性, 还可以随时加以变通。13总之, 北京要建设成为富有活力的“世界城市”, 必须考虑到所有阶层的诉求。
2、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文化认同机制构建
随着北京世界城市建设的深入, 北京文化多元化发展, 人口的大规模迁移的特征必然会导致以进城务工人员为代表的乡民社会和都市精英为主体的现代文明的并置, 国际化多元价值观与本土传统文化之间的冲突。这些冲突和并置必然会使北京的文化构成成为一个充满矛盾的多义性空间。如何让“北漂一族”能够在一定意义上获得话语权, 如何让他们能得到身份认同?如何在主流文化圈层的凝聚力和渗透力之外, 保持北京多元文化并行的特征?是当下北京城市意象构建过程中的严峻问题。如亨廷顿所言“文化认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最有意义的东西”。要解决这一问题, 就必须建立良好的文化认同机制。
人类学家格尔茨认为原生依附情感与公民政治是构成新兴现代民族国家认同机制的两种主要方式。14因此, 在维护由一定习俗、语言、信仰等具有原生依附情感的传统组织形态之外, 要加强政府在文化认同上的引导作用。通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城市公共文明的建设, 加大市民行为引导、监管力度, 加强现代公民教育, 提高北京市民的文化素质。例如:完善市民教育三级网络, 建立现代公民教育资源网络服务中心, 开展如“文明家庭”、“文化大讲堂”、“社区艺术展”等活动, 在广大市民中倡导“读经典”的全民读书活动, 深化学习型社会建设。最终使与市民息息相关文化生活质量得以提升, 突出了城市的凝聚力, 有利于城市文明氛围的形成。
构建良好认同机制的根本是要以人为本。在文化认同语境下的“以人为人”一方面要注重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要特别重视把丰富农民工文化生活纳入公共服务范畴, 逐步加强外来务工人员与城市融入感;另一方面是让公民参与到公共文化服务政策的制定、执行和监督过程。使得市民在城市化加速的现实情况下, 对复杂多变的社会关系、群体情感能够更好的进行文化调试和整合。从而更好的参与到城市意象的构建过程中来。
3、北京城市意象的媒体推广与全球营销
如前文所述, 媒体塑造的城市意象是想象中的城市图景。关于世界城市的未来图景, 北京已经综合性的提出多个概念, 比如国际活动集聚之都、世界高端总部集聚之都、世界高端人才集聚之都、先进文化之都、和谐宜居之都。北京必须通过媒体传播的方式, 通过文化产业运作的手段, 将与这些概念相关的城市文化符号推入到信息流通体系中, 在全球范围内对想象中的北京城市图景进行推广, 扩大北京城市影响力和知名度。
从媒体传播的角度, 北京市需要营造国际一流的服务环境和条件, 进一步强化首都国际交往中心功能, 不断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 大力开展文化外交, 致力于在文化服务中和文化对外传播中, 使北京城市意象能适应全球城市竞争, 实现良好的动态演进。而从文化产业运作的角度, 要搭建文化产品和企业“走出去”平台。通过组织企业参与各领域重要的国际展会与交易会等方式, 建立多元化的对外文化贸易信息服务体系等方式为文化产品和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疏通渠道、提供信息、搭建平台。还应加强中央和北京市乃至环渤海区域的合作, 以点带面推动区域对外文化贸易布局。
4、北京城市文化空间的打造
由于城市意象的形成是城市拥有的各种景观在头脑映像的结果, 在此基础上, 升华城市形象的核心就转变为如何采用适当的手法使良好的城市景观转化为受众心中深刻的美好的意象。
因此, 一方面良好的城市意象必须注重城市景观、城市文化空间的打造, 为城市中人与人之间的日常交流提供轻松媒介和文化符号纽带, 增强城市居民内心安全感、认同感和归属感。文化空间是城市文化特色继承的重要空间媒介之一, 尤其是历史文化景观, 它对内可以提升市民的自信心与文化素养, 使得城市的居住价值与就业价值得到巩固;对外则可以强化城市形象的推广、城市知名度的提高, 不断吸引游客前来旅游消费, 为城市价值的传播与品牌提升获取更多的机会与渠道。另一方面, 城市文化空间的打造必须注重对受众特征的分析。这就要求针对城市长期居民、短期暂住人员和临时性旅游者等不同类别的受众, 根据他们的日常活动领域, 使其形成有序、统一、持久、深刻、美好的人文感知。
五、结语
总之, 北京市将会因为良好的城市意象而获得源源不断的价值回报, 从而成就其“世界城市”的繁荣与辉煌。从城市文化战略的外部指向性来看, 具有强劲品牌竞争力的城市, 更能为城市的政治传播、经济增长、文化交流提供价值反哺, 形成一个具有良性循环的城市意象、城市文化与城市价值的转化链。从城市文化战略的内部指向性来看, 具有自身特色的城市意象, 更能保护城市文化多样性、创造归属感和安全感, 保持城市活力。
城市中的动物世界 篇2
绿地集团中国百强礼遇中国34城之后来到北京
绿地集团是中国百强企业和中国房地产龙头企业之一,其开发足迹历时18年,遍布中华34城,携34城成功开发经验,绿地集团来到北京,为这座城市的都市新贵们奉上一座45万平方米城市新魅综合体——绿地中央广场。
届时,一个集购物、娱乐、休闲、居住于一体的大型都会中心,将以“繁华”的名义、以城市人居推进者的姿态,为北京的发展做出卓越贡献。
绿地中央广场45万平方米城市综合体
繁华深处绽放生活之美
45万平方米的绿地中央广场,其中商业规划面积15万余平方米,拥有该区域时尚的购物中心、功能齐备的高档俱乐部、繁华的餐饮酒吧街、独具特色的商务酒店、甲级写字楼等业态,是北京最具活力的新型城市综合体之一。
一城丰盈装下24小时活色生香
绿地中央广场,一座“一站式”城市生活的不夜城。拥有南城时尚的购物中心、丰富的特色餐饮全球美食总汇、活力四射的时尚健身中心、法韵风情的餐饮酒吧街、国际化的5A级影院,当然,还有能与之相媲美的高端居住组团。来自英国的世界知名连锁超市品牌“TEsco乐购”和国际时尚健身会所“美格菲”已经正式确定入驻,活色生香的新型都会蓝图雏形已现。
新里·西斯莱公馆源自法兰西的优雅
无建筑不美学,法式风情的原香魅力
绿地中央广场精装公寓——新里·西斯莱公馆,融合art deco设计理念,社区总建筑面积约为30万平方米,由“精装公寓、高端别墅、平层豪宅”分出不同建筑组团,它们相互融合又相互独立,丰盈的社会氛围与人情味的和谐邻里关系同生同蕴,既成就了百花齐放、相得益彰的建筑美学,又满足了不同趣味人群的审美需求。
在阳光SpA中回昧生活,优雅与生俱来
新里,西斯莱公馆全部精装交房,以客户关注度和实用率为最高的空间热点,打造最宜居的城市功能需求,还空间以更科学而积极的家庭居住本质。聚合众多国际知名品牌,只为一处新里·西斯莱公馆,以及住在里面的西斯莱的主人。
在卫浴、厨房等最为私密也最为放松的空间内,亦全方位地考虑到未来业主的人性化居住感受 “设计”创造的不仅是北京华宅中的稀缺,更是对人性化地产项目的尊重和对未来业主的深厚礼遇。为进一步满足品质阶层的个性化空间需求和非凡的生活理念,新里·西斯莱公馆在室内的“窗设计”上进一步彰显业主的尊贵身份。囊括270度全观景视界、全景观生活阳台,让四季景致随窗入户。
绿地香颂生活的艺术就是艺术的生活
城市之上的别墅生活
绿地·香颂,筑造在城市圈核心区边上的法式别墅,坐落于繁华商圈,紧邻地铁大兴线高米店南站,与京开高速高米店出口无缝接驳,形成与市区融会一体的交通版图。这是一个将便捷交通、完善商业、医疗、教育配套与私密空间共享的稀缺社区。而私密性的居住空间、私家花园、大露台、车库等功能配套,可以让届者在忙碌、密集安排的8小时之后,放慢速度,享受私家别墅里静谧与奢华的生活。
绿地·香颂周边的配套非常成熟,是不可多得的城市别墅。据了解,项目周边的繁华商圈正在形成。往北走即可到达西红门,宜家亚洲旗舰店即将在这里开业,而往南走,大兴城区医疗、教育配套也都非常成熟。在这里生活,除了能够拥有城市内少有的清静的环境与怡然的空气外,电可以走出社区,融入到正在蓬勃发展的周边商业中。
打造法式风情社区
城市中的动物世界 篇3
《从你的全世界路过》,是金秋电影院中的一匹黑马,导演张一白用自己的方式重新诠释了对于友情、爱情以及和青春有关的一切情怀。从这部影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匆匆那年》的痕迹,年少时青春的回忆和成长后面对现实的爱恨交错。影片运用多线叙事的方法,把陈末与小容、茅十八与荔枝、猪头与燕子、幺鸡与陈末之间的故事进行穿插,以陈末为主线,把其它线索连在一起。让我们感受到了城市中的男女对友情、爱情、亲情的表达,同时选择了重庆这个极具诗意的城市作为故事的发生地,是导演张一白继《好奇害死猫》之后又一次选择了重庆这个城市,重庆因为山城而出名,又因为山城所以才可以看到穿楼而过的轻轨,留有老城区痕迹的十八梯,灯火辉煌的临江夜景,这些特殊的城市符号也让影片更具特色。
二、多线叙事结构
影片的叙事结构主要以陈末为主线,陈末的大学同学猪头、陈末的表弟茅十八三个人为叙事开展的三条线索。陈末和大学同学小容的爱情故事从青葱的大学爱情走向了工作,并在栏目直播中以小容的“我们分手吧”结束,但是他们的故事依旧在延续,两人同在电台工作,小容已成为栏目总监,陈末却破罐子破摔颓废度日。爱情本无错,只是每个人选择的路不一样,小容有着更高更远的目标,陈末只是想过好目前的生活足以。所以两个人的爱情注定没有结果。而幺鸡的出现,为陈末的节目带来了新的活力,至此,陈末与幺鸡的故事作为一条新的叙事线索开展,当所有实习生都不愿意跟着陈末的时候,幺鸡自告奋勇加入陈末的节目,并且一直努力的帮助陈末的节目,帮助陈末与小容能够复合。直到陈末发现了幺鸡面试的视频,才知道幺鸡对自己的那一份深情。
猪头被陈末收留,省吃俭用每月给自己的女友燕子寄钱,向陈末和茅十八借钱买房只想给燕子一个家。精心策划燕子回国后向她求婚,却等来了燕子回国的真正原因是想当面和他说分手。猪头和燕子的故事也是发生在大学时代,燕子因为偷舍友的钱全校批评通报,猪头一直暗恋燕子,但是他选择无条件相信燕子。猪头追着燕子的出租车跑的情节让人动容,“燕子,没有你我可怎么活。”也许燕子当初选择和猪头在一起是感动而不是爱情,当全世界都放弃你的时候,只有一个人相信你,这份真情让人感动,但感动终究不是爱情。
茅十八和荔枝的故事充满着喜剧色彩,一个小片警看上了爱搞发明创造的茅十八,每天追着茅十八跑,在最初的不耐烦突然有一天变成了怦然心动,茅十八和荔枝的爱情故事充满着浪漫色彩,为荔枝做的语音导航、向荔枝求婚、危险时刻保护荔枝。这样的爱情是每个人所向往的,但导演又把观众拉回了现实,茅十八因为保护荔枝身受重伤,生死未卜。
多线叙事结构把影片中的众多人物串联在一起,相互联系又各自独立,虽然线索较多但脉络清晰,呈现了浓厚的市井人物生活气息,让观众感同身受,产生共鸣。
三、城市符号构建
影片选择了重庆这个充满文艺气息的城市,配合影片的主题再适合不过。重庆是一座山城,因其地势的特殊性临江建楼,轻轨有时地下,有时地上穿楼呼啸而过。重庆因山建城,整个城市呈现多维度空间结构,有一种魔幻主义色彩。陈末的电台可以俯瞰重庆的夜景,夜幕降临时整个城市灯火辉煌,褪去了白天城市的喧闹和潮湿。茅十八和荔枝相遇的十八梯是重庆老城区的缩影,整个城市中这样的地方已经消失,十八梯的旁边就是繁华的解放碑,新城老城的对比让我们又对重庆多了一份回忆。重庆小面、火锅、洪崖洞重庆特有的符号元素,让我们对这个城市更加充满了好奇和向往。重庆是一座文艺的城市,是那爬满墙壁的爬山虎,还是那随处可见的台阶,还是街边看似平常却特别好吃的苍蝇馆子,这座城市特有的气息让这部富有青春色彩题材的影片更加生动和鲜活。
影片中经常插播城市中形形色色的人在收听陈末的广播,参加考试的学生、小卖部的老板、街边喝茶的路人、出租车司机、饭店的厨师、缝纫机快速舞动的裁缝,从社会生活中的衣、食、住、行这几个方面概括了城市的缩影,也贴合了广播传播的方式,充斥着生活的气息,让这部反映和青春爱情有关的影片更加接地气,更加贴近了现实生活。
四、结语
《从你的全世界路过》,运用多线叙事的结构以及专属于重庆的城市符号,营造出一个在现实社会中对于爱情的思考,同时从小说中完成了文本到电影的转变,在电影的表达上多线叙事的结构把小说原著的内容进行了优化和完善,张一白导演给观众呈现出一部和青春有关的小故事,也引发了对爱情、亲情、友情的思考。虽然青春题材的电影多数以青春懵懂而结束,但是《从你的全世界路过》让我们更多思考当激情褪去,又该如何去维系和保护我们的爱情。从你的全世界路过,没有你的地方都是他乡,没有你的旅行都是流浪。
摘要:当网络IP逐渐成为电影市场发展的新方向时,张嘉佳的《从你的全世界路过》也搬上了大银幕,小说中传达的是一种精神内核和情绪,电影作为一种“讲故事”的艺术,对小说原本的叙事结构进行了调整,运用多线叙事的结构把三个人物的故事娓娓道来,同时加入了重庆——这个极具诗意和魔幻主义色彩城市中的符号,使得电影中人物的形象愈加饱满生动。
关键词:多线叙事,城市符号
参考文献
[1]这是一个魔幻时刻——《从你的全世界路过》[C].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8108239/.
城市野生动物 篇4
下面我们来看看生活在世界各地的城市中野生动物的例子。
在欧洲
城市可以分为市内和郊区两部分。市内一般很少有绿地,多是些石子儿路、柏油马路以及建筑物;郊区则拥有花园绿地和公园。企鹅捡拾人类剩下的食物,并在建筑物中筑巢。即便是城中的高层建筑,在企鹅看来,这和它们在野外陡峭的岩石家园也没什么两样。老鼠和鸥鸟都会捡拾人类剩下的垃圾为食。有欧洲的城市鸟类专家指出,鸥鸟如银鸥以及小黑背鸥正在布里斯托尔(伦敦西南140公里左右的城市)崛起。专家们发现,20年中,鸥鸟在这座城市里已从100对增至1200对。从鸥鸟的角度来看,城市里的建筑物也不过就是一些陡峭的海岛而已。而且,这些“岛”上不仅有着充足的食物供应,还少有掠食者的威胁存在。英国的其他城市如格洛斯特和阿伯丁也有类似情况。由于食物供应不成问题,越来越多的小鸟成活并适应了城市生活,它们又繁衍出更多的后代,并且它们甚至不再为了繁殖而进行越冬迁徙。
在一项针对大山雀的研究中,研究人员比较了在欧洲10个不同城市里以及10个周边森林里的大山雀。他们发现,两类山雀在吸引配偶以及建立领地中鸣叫的声音不同。在城里的大山雀比森林里的叫得更短促,也更响亮。森林里的大山雀不仅音色低沉,且频率也低。城市里,交通运输会产生很多低频噪声,大山雀为了让彼此听得清楚,也就提高了自身的音高。打个比方,大山雀唱歌在森林里唱得像巴里·怀特,而在大城市里就得唱成像迈克尔·杰克逊。另外,城市里的灰胸绣眼鸟,也就是澳洲雀,也和其野外种群有所不同,它们会在交流时提高频率但降低速度。鸟类之间的交流鸣叫看起来似乎是本能反应,因此,这一发现也暗示:城市中的灰胸绣眼鸟为了适应城市的噪声环境,进化出了更加有效的交流鸣叫方式。
当然,这些野生动物的到来也会吸引一些掠食者。如游隼就常常栖息于城市的建筑物之间,以猎取企鹅为食。而且,城市里昼夜通明的灯光为它们发现和追踪猎物提供了方便,因此,城市里的游隼变得更擅长于夜间活动,灯光还为它们带来了猎取夜行鸟类和蝙蝠的机会。
赤狐也是英国各个城市和郊区有名的“拾荒者”。它们靠到处捡拾残渣、昆虫以及猎取小型脊椎动物如鸽子和啮齿类为生。人们为了拯救自家的花园,有时也会故意给它们留一些食物。有一只狐狸甚至还被发现生活在一座摩天大楼的顶上。
城市中也会出现一些大型动物的踪迹。如柏林甚至有野猪生存;在苏格兰地区的一些城镇中,如格拉斯哥郊外的伊斯特豪斯,野生的狍子也变得越来越常见;在莫斯科有野狗出没,一些野狗甚至学会了利用莫斯科的地铁系统。城市河道也给某些大型动物带来生存机会。在对伦敦的泰晤士河进行治理之后,人们甚至可以在市中心的河面发现海豹和海豚!
以前,人类与鸟类的亲近并没带来什么问题,而今,经由季节性迁徙候鸟传播的禽流感病毒正引起人们的关注。有科学家担心,人类持续的人口膨胀很有可能间接地导致全球范围的流行病大爆发。
不仅室外,许多野生动物甚至也能在室内生存。家鼠这种小型哺乳类就是在人类家中生存的行家。另外,蟑螂、蠹虫,以及其他很多种甲壳虫都能在人类的建筑物中生存。
城市的下水道中也有野生动物。老鼠可能是这其中最著名的了。在曼切斯特,人们还在一幢公寓楼的下水道中发现了一条企图逃走的宠物蟒蛇。
在美洲
许多北美的野生动物种群都成功地适应了城市环境并在那里得到壮大。郊狼就是典型的例子。现在,郊狼已经成为这一区域数一数二的掠食者了。郊狼对于小孩儿来说也是种威胁,它们体型足够大,吞掉一个孩子对它们来说简直不是什么问题。所以,小孩儿一定不能在没有大人看护的情况下进入已知的郊狼出没区域。更何况,这种犬科动物可真不怕人。其他常见的城市动物还有靠啮齿类为食的赤狐、灰狐、山猫等;浣熊、维吉尼亚负鼠、缟臭鼬等杂食性动物较为少见,因为它们常常在夜间出没。在美国南部、东南部,以及墨西哥等地,九带犰狳也加入了城市杂食性动物行列。不过,由于没有厚实的皮毛,它们不能向更北边的城市扩张。
在林木葱郁的郊外,美国红松鼠、狐松鼠以及东部灰松鼠则再常见不过了。白尾灰兔、长耳大野兔,以及北美最常见的两种鹿——白尾鹿和长尾鹿等草食性动物会在晨间和傍晚搜寻草料。鹿面对人还是比较害羞的,不管是母鹿带着小鹿,还是单独的雄鹿,都只会在树林或者灌木丛之间缓缓地穿行。白尾鹿更倾向于生活在森林的边界和牧场里。相对于稠密的森林,被分割砍伐的林区为它们提供了更多的栖息地,以至于它们的数量比欧洲人到达美洲的那个年代还要多。在一些城市,上了年纪的鹿甚至还学会了怎样过马路,它们会先四下里观察有没有车。而小鹿们就莽撞得多了,大部分有关鹿的车祸都起因于那些刚离开母亲身边,看都不看就冲上马路的小鹿们。
有时,这些野生动物也会和人类生活发生冲突。它们会翻开垃圾桶找吃的,也有可能抢走留给宠物的食品,有时甚至宠物本身就成了它们的晚餐。它们还会啃坏花园里珍贵的景观树木,挖坏草坪,再冲到路中间引发一场交通大混乱。在路易斯安那、纽约以及佛罗里达等州的城市下水道里曾经有鳄鱼被发现。不过有专家称,由于没有足够的地方来隐藏它们的蛋,这种“下水道鳄鱼”的规模应该不会壮大。另外,华盛顿国家野生动物园的蒸汽管道里也养育了一批又一批的热带壁虎;其中还有一部分去岩溪公园冒险,并在那里形成了一个小型的繁育种群。还好,它们只在春夏繁衍壮大,到秋冬季又逐渐消失。
在南美,有些狨猴生活在巴西的城市公园内。相比丛林里的狨猴,城市狨猴的睡眠地点更加固定。它们会选择高大树木上的最高的树枝,以及柔软的树皮作为栖息地点。据说,它们这样是为了躲避猫的侵扰。
nlc202309051306
在非洲
在南非靠近开普敦的开普半岛上,人类的发展已经侵入狒狒的栖息地多年,而该地的狒狒也很好地适应了这一点。它们已经成了进入人类家里抢劫食物的能手。而且不仅身手了得,还多喜欢“团伙作案”。这些狒狒的“事迹”常常见诸报端,几只狒狒从窗口得意洋洋地探出头来的照片也屡见不鲜。除此之外,它们还爱聚集在游客经常出入的道路上,来一次拦路抢劫。甚至还有狒狒竟然掌握了超市的下班时间,进行定点打劫!在非洲的其他一些地方,黑长尾猴也和狒狒一样适应了城市生活,在人们的家里或者花园里找吃的。
非洲企鹅也是城里生活的活跃分子,它们会在城内找地方觅食并且养育后代。在西蒙斯敦相当受欢迎的博尔德斯海滩,也叫企鹅滩,人们甚至不得不对企鹅的入侵采取行动进行遏制,以减少它们带来的破坏。因为一些人完全接受不了它们的叫声,认为这些企鹅叫起来就像“失控的驴子”,是一种极具摧残性的噪声污染。
在肯尼亚的内罗毕、纳米比亚的温特和克都能听到豹子的咆哮。这种极具威名的顶级掠食动物的叫声出现在自己生活的城市周围,估计每个人都会心有余悸。
不过,野生动物对于常年生活在水泥世界的人类来说还是很有吸引力的。每年,由坦桑尼亚塞伦盖蒂向肯尼亚马赛马拉一线壮丽的动物大迁徙都会引来世界各地的众多游客和摄影师。在内罗毕市区旁,一道栅栏外就是肯尼亚国家公园。水牛、长颈鹿在游客的镜头里悠然自得,背景却已是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在肯尼亚乞力马扎罗山附近的庄园里,长颈鹿会从窗外探头进屋,和人们一同享用早餐……
在非洲,人类生活的城市与自然之间不会特别地进行隔离,并且,基于野生动物特色旅游的开发,有一些人工度假村甚至就建在野生动物的栖息地里。在这里,人类一边享受现代文明与工业化带来的产品与服务,一边与野生动物亲密接触。这样的设计也带有一定的危险性,特别是在两者并没能良好适应的情况下,野生动物袭击游客或当地居民的事件会时有发生。
在亚洲
在亚洲,情况和非洲很类似。在印度,猴子例如叶猴也常常来城里寻找食物。它们会在集市上偷小贩的水果并且制造一场大混乱,有关印度的纪录片中,这样的镜头已经累见不鲜。这些叶猴成群结队,聚集在电线杆、桥栏和人行道边,先行四下观察,在寻找到它们认为容易下手的对象后,一只猴子开始攻击。在小贩忍无可忍开始准备驱赶时,另外的猴子则从其他方向围攻过来,搞得一片狼藉……
在孟买,豹子经常光顾桑贾伊·甘地国家公园旁的居民区,并且还造成了人员伤亡。当然,这得归因于国家公园被越来越多的人口所包围。在这里,偷猎和砍伐林木都是司空见惯的。野生动物在赖以生存的栖息地逐渐被蚕食的情况下,食物可能出现短缺,也就开始朝着人类聚居区进发了。
这样的情况在我国也时有发生。早在2007年左右,光云南省就时有黑熊伤人事件被当地报刊报道。据称,从2003年到2006年,光云南省澜沧江兰坪县内就发生黑熊伤人和家畜事件80多起,其中伤人多起,损失牛、羊、马233头。
不过,城市野生动物带给人类的也不全都是冲突与伤害。在我国很多城市如成都、重庆、厦门和丹东等,由于小型水域和湿地的良好保护,使得白鹭等禽鸟能够自由自在地生活其中。在重庆,白鹭除了在三多桥等保护区内安家觅食外,它们还会时不时地光顾一下居民的自家小花园,无视宠物狗的警告,把鱼池里的鲤鱼偷了个精光。另外,麻雀也是城市里有名的“大户人家”。每天清晨,早起的它们就会聚集在城里各处的花园草坡、林间树头,开一场热热闹闹的“朝会”。在云南省昆明市,每年冬天,来自西伯利亚的红嘴鸥就会如期抵达,在这里度过一个又一个和煦的冬天,直到来年3月才飞走。无论是广阔的滇池,还是闹市区里小小的翠湖,都是它们的乐园,它们都成群结队、无忧无虑地享受着阳光,也享受着人们投喂的食物。令人欣喜的是,这些本来依靠鱼、虾、昆虫为食的红嘴鸥们,竟然也在年复一年的昆明越冬过程中,适应了人类为它们专门准备的“鸥粮面包”。红嘴鸥一到,市民们就纷纷掰着面包喂红嘴鸥,也尽情享受他们冬日里特殊的乐趣。每当此时,这些小精灵们会热切地聚集过来,甚至有些性子急的家伙会从人身边匆匆掠过,准确地把人们手中的面包叼走……
不管在世界的哪座城市,人类人口的增加和地域的扩张都给野生动物和人类之间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这些城市野生动物们在慢慢地适应着“钢筋水泥的新世界”,人类也正在学习怎样去接纳这些“新邻居”。这其中将不断出现的各种矛盾还会带给我们更多的挑战与思考。
城市中的动物世界 篇5
关键词:真实美学,微观视角,生存困境
引言
众所周知, 当代中国社会正处于历史上经济发展最迅猛的时期。究其原因, 无非是城市化的脚步不断加快。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口号不断深入人心, 我国社会的经济、政治面貌均发生了巨大改变。以城市化为中心的经济建设带动了一切行业的发展, 深刻改变了社会结构。在影视作品中, 我们能看到大量反映在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但把镜头直接对准这次历史洪流底层的要数贾樟柯。从《小山回家》到《小武》, 再到《任逍遥》、《站台》、《世界》, 通过众多对小人物的素描, 他已经完成了一代人关于城市化这一巨大变革的书写。到了《三峡好人》和《24城记》, 他把从前那种相对自然的关注变得清晰和理性起来, 进而将对于这个问题的深刻理解直接呈现于银幕之上。通过这些影片中一贯的纪实风格, 贾樟柯建立了自己独特的美学风格。这种美学的特性在于通过影像反映现实生活的真实存在, 它可以追溯到法国的诗意写实主义与意大利的新现实主义。其主要特点是力求反映生活的真实, 用无可辩驳的现实题材打动观众, 使观众认同影片所反映的真实性。贾樟柯真实美学的特性在于它所产生的年代, 即正处于巨大变革时期的当代中国, 因此它是独特的, 有别于巴赞所言的“现实生活的渐近线”。贾樟柯的真实美学所用的材料来自于城市化进程中最普通的历史时空与事件。可以说, 贾樟柯的电影是这场伟大的城市化运动的一面镜子, 镜中之影像就是他所创造的一种以小人物为主要视角所表现的宏大主题。
一、通过边缘人物抓拍历史真实
在贾樟柯众多影片中, 我们能看到各种各样身份的主人公。《小武》中的小偷、《站台》中的草台班子演员、《任逍遥》中的下岗职工子弟和《三峡好人》中的民工。除了这些人物之外, 我们还能看到诸如小姐、按摩女郎、小流氓等等社会边缘的各色人等。从这种人物设置来看, 他的视角很少关注到主流社会中的人群, 很少关注到精英阶层。为什么他如此执着于书写这些边缘人物呢?这其中涵盖了导演对于真实性的理解。这些人物的原型都来自于他对于生活的记忆, 他的经验告诉他自己这些人物是真实存在的, 无法回避的。他来自于山西的一个小县城, 后来到北京上了大学, 开始了艺术创作之路。他的起点是《小山回家》, 一个民工回家的故事。对于这些底层人士的考察取决于他对于生活的态度, 归根结底取决于他对于艺术的理解。在贾樟柯的艺术世界中, 美感的获得来自于他所看见的这个真实的世界, 这个并没有风花雪月和宏大叙事的世界。他的视角把他的作品带入到一种极“土”的境地, 和真实世界的隔膜很少。毕竟这个世界上底层人数占大多数, 他没有像他的前辈们那样把观众带入一个个陌生的世界中, 或虚幻或疯狂的世界中。
这些人物是怎样体现出贾樟柯所要表达的生活真实的呢?他们被选定为由那些没有太多表演经验的人扮演。比如《小武》中的王宏伟, 就是贾樟柯在电影学院文学系的同学, 和贾樟柯合作以前从来没有拍摄电影的经历。再比如和贾樟柯有多次合作经验的女演员赵涛, 同样从一个舞蹈演员变成了他的御用女主角。除了主演之外, 普通演员更是直接从生活中来找。有专业经验的导演都知道, 没有经验的演员是十分不好把握的。但贾樟柯处理得很好, 他让他的演员们尽量本色出演, 演出他们生活中的样子。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时期导演们为了得到真实的影像, 把摄影机直接对准街上的行人, 甚至用军人扮演军人、用农民扮演农民。法国新浪潮时期的瓦尔达被称为“新浪潮之母”, 她在早期拍片时就曾经到渔村中进行类似的选角与拍摄。这种方法的优势无非就是真实, 但的确不是每个导演都能胜任的。贾樟柯的表弟韩三明也参与到他的电影创作中来, 一开始在《站台》中只有几十秒的镜头, 到了后来直接成为《三峡好人》的男一号。韩三明的例子充分体现出业余演员身上那种专业演员早已丢失的本真气质。韩三明的气质就是当代山西众多煤矿工人的气质、众多在城市化进程中为了生存而忙碌的民工气质。
在众多历史题材大片中, 我们都能看到气吞山河的宏大场景、风云变幻的政治谋略, 但贾樟柯电影呈现给我们的历史恰恰是那些史诗般镜头的背面。《小武》中有一个场景, 王宏伟饰演的小偷带领一班手下游荡在大街上, 恰巧碰到公安机关宣传严打知识, 并且还被记者拦住要求接受采访。摄影机精确而缓慢地移动着, 记录下了当时那个绝对存在过的空间。演员是可以找的, 而环境是真实的, 这就构筑了这一特定的虚幻与真实相结合的镜头。历史的真实和人为的扮演结合成宏大历史巨变背后的点点滴滴, 让普通人真实的脸谱留在了艺术史的殿堂中。那些镜头中游荡于街头的农民毫无顾忌地展示着他们本来的形象:麻木、呆滞、僵硬地活动在历史的一隅。贾樟柯抓拍到了这些新闻联播中从未出现过的、城市化过程中被挤压在底层的真实人生。《站台》中最令人鼓舞的场景出现在剧中人物看到火车时, 整部影片形成的压抑氛围被瞬间瓦解, 青春的躁动与活力都转化成他们狂奔、呐喊的镜头。无数电影中出现过火车的形象, 大多被当成一种具有时空转移功能的道具。《站台》中的火车则是电影真正的核心, 虽然出现的时间不多, 但却是支撑整部影片结构的内在驱动力。这几个年轻的文艺工作者嗅到了来自远方的空气, 那是城市文明崛起的气息。而他们所处的环境依然闭塞, 压抑得令人窒息。他们渴望自由、渴望离开, 于是选择不停地游移。这种游移在贾樟柯电影中随处可见:无数游荡于街头的无业人员、混迹于底层娱乐场所的年轻人等等。火车在《站台》中象征着一种显而易见的希望, 这种希望指向一种更高程度的文明。城市化进程带来了这种异在的文明, 但它本身是不公平的, 南方由于占有风气之先而率先享受到了这种优惠。封闭的内陆地区、特别是西部, 远离那道蓝色的曙光, 片中的年轻人只能寄希望于火车的力量。一代人的向往被凝结成一个机械的意象, 历史的真实被抽象成一种艺术的表达。
二、小视点切入大主题
贾樟柯电影善于描写小人物, 但导演的野心却不小。他的镜头游走在微观的环境中, 把极其细微的生活即景用“白描”的“笔法”绘制在电影的空间里。由于没有摄影棚的关系, 那些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景物总是能让我们联想起自己的生活。但这些绝对不是贾樟柯电影的全部, 在他所绘制的巨型画卷中, 总有一片外在的天空吸引着观众的眼睛。我们看到了小县城的犄角旮旯, 看到了破败工厂里的断壁残垣, 思想不自觉地走向了更遥远的画面。在《24城记》中, 贾樟柯首次使用大牌明星, 这其中多少有商业操作的意味。这是一部有关国营工厂历史的影片。在我们的记忆深处, 特别是对于在那些厂矿生活过的人来说, 那些高耸的烟囱, 那些用红砖修建的厂房, 都是潜藏在心灵中的珍贵影像。该片采用视点叙事, 用不同主人公对于工厂的回忆结构全片。表面上影片是在谈论人们对于工厂的怀念之情, 对于往昔的无限眷恋, 因此吸引了众多老年人到影院观看, 事实上, 我们在影片中更多地读到了时代变迁的不可逆转性, 纵然你的青春很美好、你的童年无限欢乐, 但随着拆迁的进行, 一切将化为乌有, 被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之中。城市化进程中很重要的一个过程就是旧城改造, 当今几乎全中国的城市都在面临同样的问题, 基础建设与旧城改造同时拉动了中国和世界经济的增长。关于拆迁的话题许多艺术家都在发表看法, 贾樟柯的做法是客观的、沉稳地表现这一切, 当然, 还是用他那不大的眼睛。
小视角的选取除开真实美学的价值之外, 更容易让普通人接受。通篇高谈阔论或谈话连篇的文章并不为大多数人所喜爱。平民化的视角往往都是小视角, 就像今天地方电视台所做的民生新闻一样。2006年, 贾樟柯再次采用了小人物大视角这一方式, 只是这一次他表现了对于更大主题的把握。三峡工程举世瞩目, 耗时数十年, 耗资数千亿, 移民百万。从开工那一天开始就不断有争议出现。贾樟柯聪明地将对于三峡工程的观点隐去, 从一个小人物的足迹中让观众窥视到库区的面目。三峡工程是世界历史上工程量最大的水利工程, 也是关乎我国国计民生的大事件, 媒体的态度一贯都是谨慎的。贾樟柯的《三峡好人》没有执意去表达对于三峡工程本身的意见, 让简单的故事代替了这一离电影摄制组近在咫尺的巨大堤坝。但我们从影片中不难看出导演书写历史的雄心。开场一个标准的贾氏长镜头将长江上的各色民工展现于眼前, 犹如观看一幅传统中国画长卷。史诗般的镜头同样记录下了两岸秀丽的群山与宽阔的江面。这一次游历是贾樟柯对于整个三峡地区的抚摸与感受, 在大江之上俯瞰芸芸众生后的心灵独白。寻找是一条主线, 主人公韩三明是一个煤矿工人, 由于没有钱而讨不到老婆, 多年前从四川买了一个。由于妻子突然不辞而别, 决定到四川寻找。一路上, 他没有生活来源, 只能靠帮人拆房子赚钱, 维持生计。从韩三明的行程中, 民工群体跃然银幕之上。他们受惠于庞大的拆迁工程, 一整个村子的人可能同时完成一项工程。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会拥有如此壮观的拆迁大军, 于是导演也在浩瀚的瓦砾堆前迷茫了, 因此我们才看见了巨大的破房子升入空中的魔幻镜头。借力于外星人, 贾樟柯对于这个空间的迷惑才得到了解放。而现实是残酷的, 从贾樟柯同时拍摄的纪录片《东》中, 我们得知那个死人的镜头是真实的。画家刘晓东的巨幅画作《温床》记录了那个被压死的工友, 这幅画创造了中国当代油画的拍卖价格新高。
整个影片的叙事早已脱离了“好人”的范畴, 淡淡的戏剧性痕迹早已被眼前破碎的真实空间消解。观众没有了对于韩三明的同情, 而是开始深刻反思我们的现实世界。一个世界上最庞大的建筑已经站立起来, 成千上万民房被迫拆毁, 百万移民陆续离开了祖先生活过的地方。他们的离去是一段新历史的开始, 而影片为这些从未被关注的人留下了淡淡的印记。小视角不经意间书写了比宏大叙事更加宏伟的篇章, 因为这一次, 歌颂的对象不是空泛的人民, 而是有血有肉的农民工。画家刘晓东迷恋于表现他们黝黑的、赤裸的身体, 这些迷恋成了我们在感官上关注电影本身的内在心理动机。活人的血肉对抗着危险的混凝土碎片, 历史的原动力其实就在这些生猛的血肉间。贾樟柯对于“蝼蚁世界”的一贯关注是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熟悉的人做起, 而这一次他站在了凌驾于我们之上的位置, 看到了隐没于历史河流中的真相。
三、沉默矢语揭示生存困境
在贾樟柯的电影中, 同期声录音是一个显著的特点, 给人以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大量的环境音被收录在磁带上, 通过音响进入我们的耳朵, 使我们产生一种曾经去过该空间的错觉。风声也是录音室善于捕捉的声音, 这种自然的声音极易让人产生通感。各种真实环境中的杂音在他的电影中有时候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站台》中, 崔明亮来到表弟家时, 与表弟韩三明有一场对话。在韩三明未开口之前, 我们已经听到了来自原野的风声。两人背对着我们, 蹲在地上望着遥远的山峦, 褐色与黑色交织成荒凉的影片背景。风声使我们感到寒冷, 加重了画面中压抑的情感, 因此主人公与表弟的对话变得自然而沉默。韩三明木然地回答着, 如同他缓慢的动作一样, 丝毫不会打破长镜头沉稳的节奏。在崔明亮离开时, 韩三明依旧沉默地送别, 眼睛呆滞地凝视着镜头。在导演刻意营造的缓慢的镜头节奏中, 语言被放置在了较低的位置, 镜头起到了大多数表意的作用。在该片最后一段中, 崔明亮睡在沙发上, 静静地睡着了, 手中还拿着未燃尽的香烟。女人抱着孩子来回走动, 一动一静之中, 把生活的无奈与诗意泼洒出来。镜头的力量在这里得到了升华, 语言已经无力表述。
城市中的动物世界 篇6
《伦敦新闻画报》早于1886年使用了“世界城市” (World City) 一词来形容利物浦这类不合比例地左右全球商业情势的城市。苏格兰社会学家、地理学家和都市规划的先驱帕特里克·格迪斯 (P.Geddes) 在1915年也同样使用过“世界城市”一词。目前, 关于世界城市的概念、内涵、特征等内容已经有相当多的专家学者进行了很深入的研究, 限于篇幅, 在此只列出美国资深学者约翰·弗里德曼 (J.Friedmann) 等学者普遍认可的关于世界城市的特征: (1) 全球重要的政治中心。 (2) 全球重要的金融中心。 (3) 全球跨国公司总部集聚中心。 (4) 全球战略性资源、战略性通道和战略性产业的控制中心。 (5) 全球制造业和高科技结合的市场中心。 (6) 全球资本流、信息流、人才流、技术流和物流的集散中心。 (7) 世界文明融合与交流的多元文化中心。
根据这些特征和1962年成立于纽约的全球最大的顶级战略管理咨询公司之一的科尼尔 (A.T.Kearney) 管理咨询公司2008年、2010年、2012年和2014年A.T.Kearney Global Cities Index (GCI) 的数据 (每隔2年发布一次) 显示, 一般认为全球超级世界城市有纽约、伦敦、巴黎和东京4个城市。其中, 纽约连续4年独占鳌头, 伦敦紧随其后, 巴黎和东京连续4年在第3名和第4名交替出现。这些超级世界城市就是国际一流水平的世界城市。纽约作为超级世界城市在其发展进程中, 有哪些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北京从2008年第12名、2010年第15名、2012年的第14名, 上升到2014年的第8名, 其主要原因在于北京在商业活动、人力资本、信息交换和文化交流等四个方面 (共考察五个方面) 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北京要发展为世界城市, 从北京目前的现状和条件来看, 任重而道远。
二、纽约发展为世界城市的奋斗历程及形成原因
1. 纽约的诞生和成为全美第一大城市 (1664-1820) 。
1651年英荷之战爆发, 1664年英国人打败荷兰人, 取得“新阿姆斯特丹”的领土, 将其变成英国的殖民地, 并改名为“纽约” (New York) , 标志着纽约的诞生。纽约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条件, 使得其制造业和商务贸易业得到了迅速发展, 进而由1615年的货栈快速崛起为美国的进出口贸易中心。纽约随着大量移民的涌入, 为其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庞大的人力资本, 进而使纽约的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到1820年为止, 纽约市的人口超过费城人口成为美国的第一大城市。
2. 交通运输网的构建与成为世界第三大城市 (1820-1870年) 。
19世纪是纽约城市发展的黄金时期。它从一个在1820年仅有12.3万人的小型城市, 到1870年发展成为100多万人的仅次于伦敦和巴黎的第三大城市。这些都得益于纽约州于19世纪初掀起的一场交通革命:修筑了长达4000余公里的公路, 构建州内公路网;修筑了伊利运河贯通五大湖水路, 大大降低了运输的成本;伊利铁路全线通车和纽约中央哈得逊铁路西延, 完善纽约的铁路网。随着交通运输网的逐步完善, 纽约开始了工业革命, 从而经济步入了高速发展时期。到19世纪中叶, 在美国东北部已经形成了一个以纽约为中心的经济核心区, “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纽约, 必然成为北美经济发展的中心, 全国的首位性城市” (1) 。到19世纪末, 纽约成为美国的制造业中心和金融中心。所有这些为纽约发展成为世界城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纽约国际金融中心形成和世界城市的地位初显 (1870-1945年) 。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美国从债务国变成债权国, 经济实力得到了发展。美国经济实力的提升, 为纽约发展成为国际金融中心提供了国家保障。罗斯福新政, 为纽约发展成为国际金融中心提供了制度保障。纽约国际金融中心的建立是以强大的国家经济、适当的政府干预为前提的。随着纽约的城市化进程进一步提速, 纽约取代伦敦成为新的国际金融中心, 世界城市的地位初显。
4. 纽约世界城市的地位确立和巩固 (1945年至今) 。
二战后, 美国本土几乎未受波及, 纽约市无疑是当时世界最领先的城市。但是, 随着人口在1950年达到高峰, 纽约的发展逐渐放缓, 工商业进入转型期, 产业结构出现了制造业的急剧衰落, 罪案率到20世纪70年代更升到危机的地步。20世纪80年代, 纽约发展平稳, 没有大起大落。到20世纪90年代, 纽约经济再次迅速发展。2000年, 纽约市人口首次突破800万。纽约世界城市的地位确立和巩固。
纵观纽约发展为世界城市的历程, 不难发现:地理优势、人力资源、交通运输网和合理的产业结构调整是纽约建成世界城市的重要原因。
三、北京奔向世界城市的社会发展思考
发展中的北京正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 要“以建设世界城市为努力目标, 不断提高北京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充分发挥首都在国家经济管理、科技创新、信息、交通、旅游等方面的优势, ……” (2) 。但是, 《北京社会发展的报告 (2010-2011) 》通过对比北京和纽约等世界城市经济、社会、文化、设施和环境四方面数据指出, 北京建设世界城市, 现在最大差距还是在经济方面, 经济方面差距较大, 社会方面差距明显。“经济”和“社会”是北京成为世界城市的两大“挑战”。机遇或挑战都摆在我们面前, 就如何推动北京发展为世界城市, 笔者试图从社会发展方面来寻找答案。
1. 北京奔向世界城市的物质基础和外部条件。
社会变迁理论中关于社会发展的两类原因是:一是社会系统内部的原因, 是该社会内部的发明、发现和创造, 称之为内生因, 对应着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二是社会系统界限外部的原因, 是该社会发展的外来文化的传播, 称之为外生因, 对应着外部条件。
物质基础, 即内生因方面:
首先是北京经济发展迅速, 金融业控制力增强, 全球制造业管理中心地位初显。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公布的2014年上半年数据显示, 三次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份额为0.7:20.2:79.1, 第三产业所占比重逼近80%, 而且第三产业发展的高端服务业增速特征进一步显现。从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经验来看, 国际金融中心有80%是首都, 如伦敦、东京、巴黎, 所以北京在信息和资源等方面有成为金融中心的优势。工业革命以来, 先后有伦敦、纽约和东京3个城市相继成为全球制造业的中心。根据波士顿咨询公司 (BCG) 2014年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排名, 中国排首位, 美国排第二, 英国、日本分别列第四、第五名。北京发展为世界城市, 可以抓住中国2014年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排名首位的机遇, 培育成全球制造业管理中心。
其次源于北京深厚的文化沉淀和认同、独特的政治地位和作用。北京是有着3000多年的建城史和800多年的建都史的历史文化名城, 还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悠久的文化传统, 之所以称为东方文化之都是因为北京深厚的文化沉淀和认同。同时, 北京也是中国文明发展的文化载体和代表, 是中国近千年的最重要的政治中心, 其独特的政治地位和作用, 影响全国乃至全球的重要决策。
再次, 北京拥有雄厚的科技、教育和人才等优势, 是中国的科研、教育和文化机构的聚集中心。北京有近1000所研究单位, 如中国科学院等;有近70所高等学校, 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有一流的科研智囊机构, 如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还有大批量的新闻媒体和出版单位。综上, 北京凭借其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和科研上的优势, 已经具备建设世界城市的基础。
外部条件, 即外生因方面:
第一, 世界500强上榜企业居全球城市之首。《财富》杂志2014年7月7日发布了最新世界500强排行榜, 中国上榜公司数量达100家, 北京市有52家企业入围世界500强, 上榜企业数稳居全球城市第一。但是, 国际组织数量和跨国银行总部聚集方面远远落后于世界城市, 国际组织总部数量偏少。
第二,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 国际交往活动越来越频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使中国的国际地位有着明显的提高。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 首当其冲承担着中国国际交往的职能。北京拥有最多的外国使领馆和国际文化机构, 既是中国对外政治和经济交流的重要平台, 又是中国国际文化交流和对外文化交往的主要场所。国际交往活动越来越频繁, 使得北京国际形象得以提升, 随着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选择在北京工作、学习和生活, 进一步巩固了北京国际大都市的形象。
第三, 《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正式开始实施, “京津冀”城市群的合作和一体化发展的进程正在加速, 北京要牢记好战略定位, 把握好历史机遇, 在区域协同发展和良性互动中实现北京自身的快速发展, 逐步奔向世界城市。
2. 北京发展为世界城市面临的社会发展问题。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北京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并以建设世界城市为努力目标, 但也同时清醒地看到当前北京社会发展面临诸多难题。
第一个问题是在构建公平效率的收入分配体制方面须进一步缩小收入差距。北京城乡居民的收入分配差距低于全国水平, 但差距还是较大。收入分配关键是要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这是当今世界级难题。“公平”是理想社会的价值追求, 但是不能以牺牲效率为代价换取公平, 如中国当年的平均主义是有深刻教训的。“效率”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源泉, 中国改革开放后, 打破铁饭碗本身就是收入分配制度一大进步, 但是效率也带来两极分化, 其危害正在不断侵蚀社会公平的底线。因此, 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社会体制改革, 改革收入分配制度, 促进共同富裕” (3) 的战略思想。
第二个问题是在社会福利方面需要加快养老服务业的发展。2009年, 北京通过推进城乡一体化居民养老保障制度, 率先实现了城乡养老保障的全覆盖。随着经济社会稳定发展, 民生需求有关的就业保障、养老福利、医疗福利等方面也得到了发展。但是, 当前社会福利发展中养老服务问题比较突出。北京市民政局、市老龄办2014年9月26日发布的《北京市2013年老年人口信息和老龄事业发展报告》显示, 截至2013年底, 北京市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279.3万人, 占总人口比例21.2%, 快速增长势头迅猛。根据国际通行惯例, 老年人口超过两成意味着一个城市已进入中度老年化社会。为应对北京中度老年化社会的严峻形势, 未来北京的养老模式是政府和社会力量相结合的原则, 对低收入失去生活能力的老年人由政府出资进行日常料理, 对中高收入老人的养老服务则依靠社会力量来完成, 但鉴于目前北京的公办和民营养老院数量相当的现状, 因此需要进一步放开养老服务市场、加快养老服务业的发展。
第三个问题是在创新社会治理和创新人口管理方面需要构建高效的国家诚信体系。创新社会治理和创新人口管理:一是要改进社会治理方式, 二是要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因此, 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和创新人口管理等要求, 上述领域的实践也是北京在社会发展中需要努力的领域。在这方面, 国外发达国家诚信体系建设和香港同乡会的移民社会的融入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第四个问题是提升社会服务体系和公共管理体系。因为优质的社会服务体系和高效的公共管理体系是世界城市的普遍特征。北京与世界城市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城市社会管理体制不够健全, 管理的科学性和执法的透明性有待提高;城市管理观念滞后或管理意识淡薄, 对突发事件反映缓慢;政府处理公共管理的态度和能力不够强。
第五个问题是改善城市生态方面如水资源匮乏、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等方面,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健康城市发展。水资源匮乏成为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北京市统计局调查数据表明, 2013年居民家庭用水已经达到了总水量的49%。虽然工业用水与农业用水在不断压缩, 但是第三产业及生活等行业的用水量却在不断增长。北京要跻身世界城市行列, 其水资源匮乏、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等城市治理问题也日益凸显,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 而且不利于经济的持续发展。北京市社会科学院2014年6月发布《北京公共服务发展报告 (2013-2014) 》提出, 通过“京津陆海运河”改善雾霾天气, 发展京津冀航海事业和发展海洋经济, 这对提升北京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条件、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食品安全已经成为影响居民身心健康的重要的民生问题, 以保障健康城市发展。目前, 有观点认为:重视食品安全, 要发挥好媒体的“瞭望”作用。笔者认为, 加强个人和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国家食品安全管理部门的监督和处罚力度尤其重要。
参考文献
[1]王挺.从吸引外来人才角度看北京世界城市建设—以东京经验为例[J].北京规划建设, 2010 (4)
[2]王旭.美国城市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
[3]北京市政府.北京城市总体规划 (2004—2020) (2005年1月1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
[4]缪青等.北京社会发展报告 (2013-2014) [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4
城市中的动物世界 篇7
世界城市日是第一个由中国发起设立的国际日, 也是联合国首个以城市为主题的国际日。2013年第68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 确定每年10月31日为“世界城市日”, 旨在唤起人们对城市问题的关注, 为城市可持续发展而努力。“城市, 让生活更美好”, 是世界城市日总主题, 每年还有不同的主题。作为联合国人居署全球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6世界城市日论坛”主要围绕“共建城市、共享发展”这一主题, 重点研讨全球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宜居环境建设问题, 探讨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及相关国家开展城市领域国际合作的途径。
住房城乡建设部副部长易军在致辞中指出, 今年世界城市日的主题集中体现了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城市化进程、共享城市发展成果的愿景和理念。共建为了共享, 共享需要共建。推进城市的共建共享, 必须牢牢把握共建与共享的辩证法, 以共享引领共建、以共建推动共享, 健全完善城市发展的体制机制, 保障人人参与城市建设的权利, 提供人人尽力的机会, 让人人享有发展成果。
实现城市的共建, 必须大力弘扬多元化、合作性的城市建设理念。积极发挥政府、公民、企业、社会组织等各方面的力量, 使政府有形之手、市场无形之手、市民勤劳之手同向发力。各个国家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相关国家, 应进一步加强城市建设领域的国际合作, 努力营造合作共赢的政策环境。
共享城市发展成果, 是每一位城市居民的权利。实现共享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以人民的利益作为城市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着力消除贫困, 为每一个人提供平等的权力和机会, 不落下一个人;要促进公平、公正、公开地分享城市发展成果, 让社会大众尤其是弱势群体能够有尊严地维护和实现自身的根本利益。
易军表示, 面向未来, 我们将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按照去年底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部署,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 推动实现城市有序建设、适度开发、高效运行, 努力打造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 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
我们将提升城市规划水平, 科学谋划城市发展蓝图。切实树立规划的权威性, 加大对规划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和法律震慑。增强规划的公开性, 使规划体现人民意愿, 让群众来监督规划有效实施。
我们将提升城市建设水平, 筑牢城市发展硬件基础。大力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海绵城市建设, 优化街区路网结构, 着力解决各种城市病。加快城镇棚户区和危房改造, 努力实现住有所居。提高工程质量和建筑节能水平, 推进建造方式变革, 努力建造无愧于时代的建筑。
我们将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全面增强城市软实力。建设智慧城市, 让城市运行更智能、更聪明。保障城市安全, 形成全天候、系统性、现代化的城市运行安全保障体系。完善治理机制, 形成多方参与、良性互动的现代城市管理格局。
易军强调, 今年恰逢20年一届的联合国“人居三”大会在厄瓜多尔首都基多召开, 大会通过的《新城市议程》, 提出了为全人类建设可持续城市和人类住区的共同愿景, 为今后20年世界城市的发展确立了方向和目标。我们愿意秉持“共建城市、共享发展”的理念, 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友好互动, 分享城市建设经验, 在城市规划、基础设施、产业发展、能力建设等方面进行更多的务实合作, 携手前行, 努力实践联合国《新城市议程》确定的目标方向, 共同促进城市创新治理和可持续发展。
城市中的动物世界 篇8
2008年, 北京成功承办奥运会, 由此对外开放度大大加强, 也使北京的城市发展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北京开始由“奥运城市”向“世界城市”转型。
与纽约、伦敦和东京这些世界城市比较, 北京有着三大世界城市发展所不具备的重要特征, 但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征差距也较为明显。
一、北京世界城市建设特征
北京世界城市建设是北京城市发展的重大决策和目标。
战略性。北京建设世界城市是利用全球资源、全球市场加快中国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 有力地提升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地位。
阶段性。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阶段性一方面是追赶三大世界城市发展步伐的需要, 同时也是北京世界城市建设的规划性和前瞻性的体现。
特色性。“中国特色”, 主要体现在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模式、路径上。与西方发达国家、发达城市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制度、发展模式不同, 要求建设必须立足中国国情, 立足首都优势, 立足国际规律, 必须创新和超越。
二、综合实力比较
本文选择综合指标, 经济实力和对外经济、对外贸易等开放度指标进行对比, 总结北京与三大世界城市发展差距。
在对世界大都市进行综合评价时, 最突出的3项指标:一是金融服务能力在全球份额中达到10%以上;二是GDP达到3000亿美元以上;三是高端服务业超过GDP的50%。
三大世界城市是世界经济的风向标。2007年3个世界城市的金融业市场交易值占到全球的80%, GDP约占全球的1/15。其中, 纽约金融服务能力占到全球1/3强, 2007年高端服务业超过GDP60%;伦敦金融服务能力接近全球的30%, 高端服务业高于纽约, 仅文化产业一项就高达20%以上;东京2007年金融服务能力达到10%以上, 高端服务业占GDP的50%以上。
北京服务业无论从绝对规模还是职能规模都确立起了主导地位;包括商务服务、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在内的现代服务业成为新的经济支柱, 转变后的功能正在向世界城市靠拢。
资料来源:各城市历年统计年鉴。
资料来源:各城市2005年统计年鉴。
三、对外经济状况比较
(一) 利用外资状况比较
2006年纽约州年外商直接投资686亿美元, 外商直接投资约占美国的28.9%;2008年, 纽约市有5%的员工服务于外资企业。纽约经济的成功越来越依赖国外直接投资。纽约合作组织的研究显示, FDI贡献了纽约城市经济产量的10%。
伦敦地区2007/2008年度利用外商直接投资520亿英镑, 约占英国的58.1%。在1998-2004年间, 伦敦42%的经济增长来自于外商独资企业。2008年4月和2009年3月之间, 527个外国直接投资项目创造和保障了伦敦11500个工作岗位, 强调了在经济下滑期间伦敦对于外国直接投资的依赖。
与其他国家相比, 日本的外商直接投资额相对较低。2000年日本的FDI仅占全国GDP的1.1%。
从世界城市利用外资的规模看, 北京同伦敦、纽约等相比存在较大差距。2006年, 北京城市利用外资不足纽约的1/15;2007年, 北京不足的伦敦的1/19。从外商直接投资占全国的比重看, 2006年, 北京累计实际利用外资仅占全国的7.2%;2007年, 北京累计实际利用外资仅占全国的6.8%。
(二) 对外贸易状况比较
2006-2008年, 北京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在全球贸易总额中的地位皆实现上升, 北京服务贸易占全球比重由2006年的0.7%增长到2008年的0.96%, 货物贸易占全球比重由2006年的0.64%提高到2009年的0.86%。但从2008年三大城市进出口贸易额看, 北京市进出口贸易特征明显:1.进出口贸易增长速度快;2.出口贸易与东京、纽约相比, 仍有差距。
四、就业分布比较
从1970-1980年, 纽约的总就业水平绝对值在下降, 制造业减少了35%;总部办公职位减少了41%;许多公司总部都撤离了纽约, 但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 纽约开始复苏, 到2007年增幅达到30%。
伦敦的就业人数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下降, 70年代开始, 伦敦开始削减公共部门的人员, 制造业部门工作岗位大大减少, 到1985年, 其就业人数占就业总数的比例不到1/5;到2007年, 高端服务业上升到65%-70%。
东京的就业在20世纪70年代保持平稳, 1985年增加到590万, 1998年增加到630万。虽然绝对失业人口比伦敦和纽约少, 但制造业的就业比例也在下降, 从1970年的30%降到1985年的22%和1998年的17%。但是, 东京高端服务业到了2007年达60%左右。
从就业结构来看, 1993年北京第三产业就业占总就业的比重首次超过二产, 比重持续上升。1997年三产就业占总就业比重首次超过50%, 2007年达到69.3%。从基本经济活动规模的角度来衡量, 1990年北京服务业基本人口规模占全部基本经济活动人口比重的53%, 制造业为36%。2000年服务业基本人口规模比重上升为71%, 制造业不到20%, 服务中心成为北京居绝对主导地位的功能。
2008年北京成功举办奥运会, 使北京在基础设施和对外联系条件上大大改善, 也使北京相对于国内其他城市如上海、香港等具有更强的优势。但对比伦敦、纽约、东京等当今全球公认的世界城市, 北京在综合指标、经济实力、对外开放等方面存在明显差距。在目前经济发展形势和基础设施条件下, 北京迫切需要通过已有资源, 如高铁网络、城际线路, 加强京津冀之间的互动合作, 建设无障碍渠道, 打造一体化的基础设施网络和产业体系、市场体系, 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京津冀经济综合体。
摘要:世界城市是一个融政治决策、战略管控、文化价值与经济协调能力于一体的世界顶尖城市。北京建设世界城市具有战略意义, 同时具有阶段性、中国特色等特征。相对于国内其他城市如上海、香港等, 北京具有建设世界城市的优势资源, 但对比伦敦、纽约、东京等当今全球公认的世界城市, 北京在综合指标、经济实力、对外开放等方面存在明显差距。本文在总结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特征的基础上, 分析了北京与三大世界城市的差距, 同时对未来北京世界城市建设的途径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北京,世界城市,指标,比较
参考文献
[1]李国平.世界城市格局演化与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基本定位[J].城市发展研究, 2000 (1) .
[2]徐颖.北京建设世界城市战略定位与发展模式研究[J].城市问题, 2011, 18 (3) .
[3]北京市发改委重点课题.北京市建设世界城市中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研究[R].2011.
[4]沈金箴.东京世界城市的形成发展及其对北京的启示[J].经济地理, 2003, 23 (4) .
[5]杨一博, 宗刚.纽约世界城市发展道路对北京的启示[J].现代城市研究, 2011 (12) .
[6]颜文华.国际化旅游城市的内涵与建设路径研究[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4 (4) .
[7]连玉明.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特”在哪里[J].今日国土, 2011 (3) .
世界现代田园城市 篇9
关键词:现代田园城市 城乡统筹
一、霍华德“田园城市”的主要内容及思想精髓
霍华德所著《明日的田园城市》首次发表于1898年,主要论述了兼具城市和乡村各自优点的新型居住形式——田园城市,倡导并提出了“用城乡一体的新社会结构形态来取代城乡分离的旧社会结构形态”的社会变革思想。明确提出了田园城市的含义——“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一委员会受托掌管”。城市人口超过了规定数量,则应建设另一个新的城市。霍华德还认为若干个田园城市围绕中心城市,构成城市组群,他称之为“无贫民窟无烟尘的城市群”。
“田园城市”的思想精髓在于其深刻地阐述了城乡结合的发展模式,并为城市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可以看出, 霍华德“田园城市” 的理想模式, 把城市作为一个主体, 强调了城乡之间的相互联系。这些都是相当进步和具有一定科学性的见解, 对当时的城市化进程作出了较好的反思, 也有助于后来城市和乡村的规划与发展。
二、成都市建设“现代田园城市”的有利条件
成都市建设现代田园城市,不是突发奇想,而是有着十分有利的条件。
首先,自然优势明显。成都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无霜期长、雨量充沛、日照较少地理自然环境条件优越,自然资源丰富;其次,成都市具有城乡统筹的基础。改革开放特别是实施城乡统筹以来,成都市在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配套、管理体制和市场体制六个方面大力推进的城乡一体化, 已经具备了现代化大城市的雏形这些都为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建设奠定了很好的现实基础。第三,当前,成都处在一个空前的历史机遇当中:中国的和平崛起,为我们实现新一轮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西部大开发十年,为地处西部的成都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基础。
三、成都市“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实现途径
第一,控制中心城市规模,加速发展小城镇。在成都,以主城区为中心的城镇体系已经形成,但由于长期以来单方面追求城市规模和现代化水平,主城区的聚集效应日益增强, 它与周边县市的差距也比较明显。因此,适当控制中心城区规模,加速发展小城镇,以小城镇带动乡村发展,才能更好地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可喜的是,在成都市有关2003-2020 年的城市发展。规划中,将会产生1个特大城市,4个中等城市,4个小城市,30 个重点小城镇。毫无疑问,实现这一规划的关键在于中小城镇的发展, 而不是特大城市的规模。
第二,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成都行政区域仅有1.24万平方公里,空间有限、资源约束,不断集聚的产业与人口使生态和环境面临的压力越来越严重。因而需要更加注重质量提高和结构优化,把提高质量和效益放在第一位,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终极目标,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节约资源,集约发展,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社会和谐,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第三,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与世界城市的交通网络连接,提升世界城市的物质支撑水平。一是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尤其是交通枢纽设施建设。积极推进成都第二机场建设,开通更多的国际直达航线,逐步建设成为亚洲国际航空枢纽。加快青白江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建设,依托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建设西部最大的内陆无水港。二是进一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的现代化、智能化水平。
第四,控制旧城建设,引导新城镇建设,并建立现代型田园城市示范区。中国的田园城市建设不能简单按照霍华德的思想来构建,特别是特大中心城市(如成都)的发展是不可能像霍华德“田园城市”那样的人口与土地规模的设想。只能是在现实的基础上进一步控制旧城建设:如有机分散旧城人口、增加风景园林的塑造、减少超高层建筑的建设、移除城市中心区的污染源等;同时加强对中心城市周边新城镇建设的引导:如科学规划新城镇园林绿林生态系统工程、产业工业园区与生活园区的衔接与隔离、市中心与各区县之间的主通道形成“田园景观带”、中心区域人口规模的控制、交通与通讯网络的建设等。另外,我们更应借鉴霍华德勇于实践的思想(建造了莱齐沃思与韦林两座示范性田园城市),在成都范围内,先选择若干个重点区域全力打造“现代田园城市”示范区,再将经验总结推广到全域成都。
第五,加强多层次区域合作强化城市发展的区域支撑,提高跨区域整合资源的能力,以区域发展、尤其是城市群发展提升成都的城市地位。一是大力推进成都经济圈一体化发展进程,以要素市场建设为重点推进市场一体化,以探索建立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机制为重点推动基础设施一体化,以优化产业布局为重点推动产业一体化,以建立区域补偿机制为重点推动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一体化,以城际快速交通为重点推动城镇发展一体化;二是加强与周边市州的区域合作,巩固和拓展经济腹地,扩大产品市场和服务市场,形成资源共同开发、生态共同保护、环境共同治理的发展格局;三是积极参与成渝经济区合作,充分发挥和担负起成都在成渝经济区中的核心作用,共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极;四是积极开展与东部发达地区的区域合作,有效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形成产业互补、市场互通、资源互用、政策互动、共同繁荣的新局面。
总起来说, “现代田园城市” 建设具有较好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它是对当前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探索和再次反思。 “现代田园城市” 建设还与统筹城乡发展的取向一致, 其最终目的是要在迈向现代化的道路上实现城市与乡村协调发展, 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
参考文献:
[1]南北关进, 大成都城市群规划蓝图首次公开[N] .成都商报,2005-3-25.
三大世界城市安全运行特点 篇10
纽约
理解纽约市安全生产相关的体制问题, 首先要从美国国家层面来剖析和理解与安全生产相关的具体组织架构和法律体系等。
组织架构 在美国, 政府的安全生产监管职能被融入到劳动行政职能之中, 统一由劳工部负责, 并不像中国将两项职能相分离, 分属两个不同的行政主管部门。中国劳动行政职能在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配置, 这种分层式职能配置不仅弱化了劳动行政职能的统一性, 而且导致责任界限模糊。美国劳动行政职能仅在联邦政府内部配置, 较好地实现了劳动行政职能的统一性和责任的明确性。同时, 美国尽管是一个强调分权制衡的联邦国家, 但与安全生产相关的劳动行政权集中于联邦政府, 即美国的劳动行政体制是一种集权型组织体制, 劳动行政是联邦政府的独立事务。所以, 不论是整个纽约州还是单独的纽约市, 他们在劳动行政方面所需要履行的职责非常少。在公共安全领域, 纽约市主要职责往往限于确保城市免遭受恐怖袭击;在遭遇各种自然灾害或人为灾难时, 实施应急救灾和危机管理等。
法律体系 美国目前的职业安全与健康法律体系分为3个层次:第一层是基本法, 即职业安全与健康法, 明确了职业安全与健康的各项基本原则, 建立了管理机构体系;第二层是美国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局制定的严格、细致的各项标准, 不但明确了安全与健康措施的各个细节, 甚至对各行业应该采取不同的工程措施也作了详细规定;第三层是美国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局标准的行动指南。
纽约高层建筑的消防安全管理完善, 消防管理水平堪称世界一流。图为纽约第五大道
在美国的安全生产监管方面比较有特色的另一个方面就是非营利组织的美国安全工程师协会 (ASSE) 发挥着巨大的作用。ASSE于1911年10月14日在纽约成立, 其前身是联邦伤亡事故调查委员会。ASSE在近百年的发展过程中, 为美国政府制定职业安全和健康标准和法律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并且积极促进政府活动的开展, 对美国职业安全卫生局的机构改革提出良好的建议。1996年ASSE机构重组, 重新明确安全工程师的职责范围是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和环境不遭伤害或破坏。
宾馆、酒店等是公众密集的商业场所, 通常又是高层建筑, 这些场所的消防安全也是安全生产的重要方面。对此, 美国有可供借鉴的经验。美国年均发生高层建筑火灾事故7000多起, 平均每天将近20起, 但是美国城市高层建筑的消防管理水平堪称世界一流, 大大减少了损失。尤其是“9·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以后, 美国高层建筑的消防安全意识进一步得到了强化, 管理工作细化到对高层建筑通道内和室内烟灰桶类型的设计, 同时要求建筑物业管理人员在清理烟灰桶之前要确保桶内绝无火种。另外, 美国还全面动员社会各界的力量, 如让城市居民组成义务消防队等。现在纽约等大城市均设立了自动消防安全电子访问台, 通过电话、电脑、移动电话等与城市高层建筑义务消防队保持联系。一旦发生险情, 由城市居民组成的义务消防队可以在几分钟内被召集起来, 配合职业消防员进行灭火和抢险救援。
伦敦
英国是单一制国家, 地方层面的各自治政府有较大的行政自主权。一般情况下, 包括安全生产的监管和应急在内的相关事项, 问题出现后, 通常应由所在地方政府主要负责处理, 而不是依赖国家层面的机构, 因为地方政府能够最便利、快捷地提供安全生产监管和事务处理等所需的资源、人力和信息。也就是说, 英国各地方政府对于上述事项的职责履行, 往往只要依据由英国议会确定的相关法律 (如地方政府自治法律、职业健康与安全法律等) 或国务大臣根据相关授权法 (《劳动健康安全法》就是一部授权法) 所制定的从属法规, 无须英国中央政府的直接介入。只有当出现特别重大、特别复杂的的事项时, 中央政府才履行其相应的职责, 提供宏观指导, 动员国家资源, 命令军队支援, 确定管理公共信息策略等。
伦敦在公共安全方面, 建立由“紧急规划长官”负责的紧急规划机构, 平时负责地区危机预警, 举行应急训练等。图为伦敦街道一角
伦敦作为地方层面的城市政府, 其在安全生产的体制构建和针对安全生产的决策及其执行过程中, 可以充分发挥自治的特点和优势。例如, 在公共安全的应急管理方面, 伦敦同其他地区一样建立起了“紧急规划长官”负责的紧急规划机构, 平时负责地区危机预警、制定工作计划、举行应急训练。灾难发生后, 负责人必须协调各方面的力量有效处理事务, 并根据性质和情况需要负责向相应的中央政府部门如卫生部、国防部寻求咨询或其他必要的支援以协作应战。
当然, 伦敦内部本身也是一个复杂的体系。从行政区划上看, 伦敦是一个由伦敦城 (The city of London) 和32个自治市 (Borough) 组成的行政区划整体, 即所谓的大伦敦 (Greater London) ;从行政组织上看, 伦敦是由以三权分立为架构的大伦敦政府和以议行合一 (即代议权和行政权合一) 为架构的自治市政府组成, 此两者之间构成了双层治理结构。这种治理结构是合作导向的伙伴关系, 前者主要负责战略层面的公共服务, 旨在从战略上提升伦敦的国际地位和国际竞争力;后者主要是提供日常事务层面的公共服务, 旨在满足城市居民对于日常公共服务的各种需求, 如文体教育、社区建设发展等。
就安全生产相关的法律体系而言, 英、美两国都是在基于职业安全与健康基本法律基础之上的综合安全法律体系。综合统一的职业安全与健康法律体系, 避免了各个法律法规之间的内容重叠或不统一, 形成了清晰的法律法规层次体系和功能体系, 突出了预防性的监管任务。从目前的形势来看, 综合法规体系是安全法规体系发展的必然趋势。具体到伦敦市, 其职业健康与安全法律建设的历史已达150多年。该体系可以分为4个层次, 第一层是基本法, 即劳动健康安全法, 明确了雇主和其他干系人的基本安全责任, 并且成立了管理机构体系;第二层是行政法规, 通过设立标准的形式明确了各行业各企业所应该达到的安全管理目标, 但并没有规定为了达到目标而需要采取的措施;第三层是官方批准的实践规范, 由各行业自己起草, 详细描述并推荐行业中能够达到法律要求的比较好的安全实践形式的各个方面, 但并不做硬性要求;第四层是指南和标准, 作为雇主采取安全措施时的建议和指导。
东京发生灾难时, 将实行与首都圈周围其他地方政府或其他大城市的相互救援合作, 据悉, 福冈市欲将在东京发生直下型地震等紧急状况时分担首都职能。图为东京举行地震防灾演习。 (图片源自中新网)
东京
我国城市在实施行政管理, 包括进行安全生产体制构建与监管的过程中, 存在着来自于中央政府的、名目繁多的监督与控制, 但同时也可能在某些范围内和某种程度上“逃离”中央政府的约束和控制。
我们可以从东京的应急管理体制建设中, 发现以下几个方面可以给我国安全生产体制的创新与重塑一些启示。
1.通过“行政协定”来强化不同主体间的协调配合。东京在发生大规模的灾害时, 认为光靠自身是很难单独应对的, 必须与首都圈周围其他地方政府以及日本其他大城市进行合作。东京与其他地方政府签订了相互救援合作协定, 一旦东京发生灾难, 这些都市县都要共同参与到救援当中来。这些协定包括“全国都道府县在灾害时的广域救援协定” (都道府县是日本的行政划分, 包括市町村的广域地方公共团体) 、“震灾时的相互救援协定” (关东地区l都9县) 、“7都县市灾害时救援协定” (首都圈7都县市, 以东京都为中心, 涵盖周围玉、神奈川、木、群马、千叶、茨城及山梨7个县的区域) 、“全国13大城市灾害时相互救援协定”“消防救援协定”等。在协定中, 对于救灾物质的提供、调拨, 公务员的派遣 (主要指医疗、技术和技能系统的人员) , 救援车辆、船只的供应, 医疗机构接受伤员, 教育机构接受儿童和学生, 以及火葬场服务, 自来水设施的修复和供应, 垃圾和下水处理设施的提供, 救援负担和财务处理等方面, 都作了详细的说明。一旦东京发出援助请求, 这7个都市县都要及时提供救援。如果灾害使东京整个系统瘫痪而无法与外界取得联系的时候, 根据协定, 其他大城市在没有得到东京的求援时, 可以自主出动救援。
2.重视社会整体联动系统的构建。社会和社区是政府的自然灾害管理机制的基础, 因此东京社区的自然灾害管理体系格外强调配合与协作, 重视居民、企业、非政府组织抗灾和应急能力的建设, 建设了层层联络、环环相扣的社会化抗灾网络体系。
3.建立城市信息共享平台。为强化信息管理与技术支撑系统, 东京改组综合防灾部, 新设信息统管部门, 专门、统一、全面地负责信息收集、信息分析、战略判断。这种改革措施的出发点, 在于对信息高度一体化的管理, 一切以信息的畅通为核心要旨, 从而能够打破部门界限及不同部门的信息垄断边界, 形成信息共享平台。
4.重视组织结构任务、目标定位与立法建设的一体化建设。由于重视相关法律法规的落实和程序化, 同时强调各项政策法规之间的相互配套, 因此东京自然灾害应对中几乎所有的程序都有明确的相关法律框架做依据, 有清楚明了、可操作性强的法律法规明文授权于危机管理体制所涉及的组织机构;法律位阶与组织结构任务、目标的关联十分清晰, 任何层次、任何级别的人士都十分清晰灾害管理过程中本组织、本部门甚至是本人的职责与权限。
【城市中的动物世界】推荐阅读:
城市野生动物07-02
城市动物园的生态设计08-20
动物中的魔鬼06-05
民俗中的动物09-21
园林中的动物12-22
第五课 音乐中的动物世界01-14
世界世界城市发展历程与中国城市发展展望08-15
世界中心城市06-02
动物中的感人故事01-01
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