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论文

2024-07-25

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论文(精选12篇)

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论文 篇1

动物生物制品的研究与生产得到广泛应用的同时,其研发、生产管理、使用过程都存在着许多问题。特别是由于观念的原因,人们对兽用生物制品的生物安全缺乏足够的重视和安全防护意识,使得兽用生物制品的生物安全显得尤为突出。兽医工作人员在动物健康、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方面经过专业学习或培训,因此在生物制品的开发、使用和管理方面都具有很大的作用和影响。

1 兽医人员的专业职责

美国兽医协会兽医宣誓誓词为“进入兽医专业,我郑重宣誓,我将运用我所学的科学知识和技能,通过保护动物的健康和福利、预防和减轻动物的痛苦、保护动物资源、增进公共健康,以及推动医学知识的发展,造福社会。”誓词说明,兽医工作人员要运用专业知识和技术,保护动物健康和福利; 兽医人员应密切关注先进的兽医学知识,不断掌握先进技术,推动预防兽医学的发展。

2 对养殖户的培训教育

对养殖户来说,成功接种疫苗所涉及的免疫学知识是十分复杂的,而且许多养殖户对生物学方面的认识不够准确,导致对生物制品的性能抱有不合理的期望及对产品的误用。因此,养殖户需要与兽医人员进行全面沟通,而兽医人员的任务就是为养殖户讲述使用动物生物制品时存在的利弊及合理的使用办法等。另外兽医人员和养殖户之间存在一种共生关系,兽医人员对养殖户进行专业的培训是为了完成动物健康评估,识别潜在的疫病,同时推荐合理的预防计划; 兽医人员作为医药厂商的教育者和联络员,对养殖户提供的信息在疫病的预防和控制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 推荐合理的疫病预防和规划

在过去,动物保健规划重点侧重于使用诊断和治疗技术,而不是预防技术。而现在由于人们对动物健康和预防药物方面的了解日益加深,增强了兽医人员在动物疫病预防咨询中所发挥的作用。任何生物制品在实践使用时都存在一定的风险,兽医人员应准确地、科学合理地接种疫苗,教育和培训养殖户使其对产品的性能更加了解。此外,应对使用中的每一个产品进行评价,不断地完善基于个人经验基础之上的推荐方案,这对兽医人员来说也是非常有必要的。随着生物制品的不断发展,制订和推荐免疫计划对兽医人员而言是一种挑战,要求兽医人员具有非常丰富的专业知识,特别是制订和实施严谨周密的预防计划需要渊博的兽医科学方面的知识,包括传染性病原的生物学和流行病学方面的知识、疫苗安全性和效力的知识、文献的查阅、畜主需要的评估以及个人和集体的经验等。

4 掌握合适的给药途径和处理措施

兽医人员掌握合理的处置和给药方法是非常必要的。在生物制品管理方面,最重要的是按照产品说明标注的温度保存产品,尤其当周围环境的温度相差悬殊时,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

合理的给药途径是生物制品发挥其性能的一个关键因素。生物制品不合理的混合、溶解、稀释、延迟给药以及注射器消毒不合理等常会引起生物制品性能的丧失或降低。兽医人员在合理管理和注射生物制品时应及时对养殖户说明,应在使用前小心地保存和合理地使用产品; 在选择生物制品时,应从信誉好的厂家购买生物制品等建议。兽医人员在使用和向养殖户建议产品时也负有一定法律责任,包括使用疫苗后引起的潜在伤害以及由此承担的法律责任。在推荐生物制品时,兽医人员作为厂商和养殖户的中介应当谨慎行事。兽医人员应当对生物制品的合理使用及使用时所带来的风险信息,准确地向养殖户说明,此外,兽医人员使用中的所有记录应保存完好。

5 鉴定和报告不良反应

目前,生物制品的使用非常普遍,多数人认为免疫接种疫苗是不具有毒害作用的。然而在使用过程中,确实存在着因免疫水平、不良反应和不可预测的时间等方面的副作用。迄今为止,还没有一种疫苗是完全无风险的。尽管新的生物制品已进行了大量的试验,但对于鉴定生物制品的好坏,这些动物在数量上远远不够。兽医人员应具有快速敏感的检测不良反应的能力,处理动物、环境和生物制品之间这种复杂的相互关系,兽医人员有责任对这种相互作用进行调查和证实,并向制造商或管理机构报告这些不良反应。

6 关注公共卫生和人畜共患病

兽医人员除了考虑动物个体和群体的健康外,还应广泛关注人类健康和环境卫生情况,定期向动物饲养者提供建议。此外,动物健康预防计划的实施能对公共卫生产生巨大的影响,通过生物制品控制人畜共患病,对人民群众健康具有直接影响。由于预防兽医学和公共卫生问题不断处于变化之中,兽医人员应及时跟上时代的步伐,迎接新的挑战。

7 报告性疫病的处理

有些生物制品直接用于受政府管理的动物疫病,使用这类产品能对政府的疫病消灭计划和动物贸易产生影响。因此,兽医人员除进行一些与疫病诊断和治疗有关的复杂性工作外,还有义务向动物健康管理部门报告某些动物疫病,识别本地区和外来疫病病原,了解政府制订的动物疫病控制计划和在使用生物制品中的一些限制性规定以及当前的动物健康问题和已控制的疫病信息。如果该地区不存在某类疫病的病原或病原已被消灭,应限制这类生物制品的使用。

8 野生动物的疫病管理

兽医人员应参与野生动物群体及与公共卫生政策有关的人畜共患野生动物疫病管理法规的制定与发布,并有义务研制开发生物制品新产品,帮助政府制订针对野生动物物种包括免疫接种计划等政策的实施方案,使兽医人员成为动物健康计划实施中的带领者和推动者。

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论文 篇2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第三章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复习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让学生整理知识,掌握本章教材的重要知识点,使之系统化;通过复习,使学生知识内化,形成技能。

.2能力目标

通过交流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分析、思考和处理、加工信息及归纳总结能力;通过小组活动及汇报,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小组活动中体验与他人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探究的兴趣,体验探究学习的乐趣。

2复习策略

回顾──知识串联──检测──小结

3课前准备

分发课堂导练单

复习摘要:

4复习过程

4.1导言

前面两节课我们分别对《各种环境中的动物》和《动物的运动和行为》进行了复习,知道了各种动物的形态结构特点以及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特点,本节课我们一起来回顾《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4.2知识大串联:你觉得这一章应当掌握哪些内容?

4.2.1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

4.2.2在全班汇报交流结果。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①食物链和食物网中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自然界中的动物和植物在长期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怎样的关系?

②什么叫生态平衡?动物在自然界中有哪些作用?

③防治病虫害用什么方法最好?

④什么是生物反应器?最理想的是哪种生物反应器?利用生物反应器有什么好处?

⑤举例说明什么是仿生?进行仿生研究需要哪些方面的科学知识和技能?

⑥调查前要做哪些准备?怎样进行调查?

4.3检测

前面我们对本章知识进行了较系统的回顾,大家弄清楚了吗?现在来检测一下我们的知识掌握得怎么样,好吗?现在请你当一次老师,在导练单的适当位置出题,然后小组内交换做题。

4.4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相互评价。

4.5反馈更正。

4.6

教师对导练单上已给出的最后两道题进行简单提问。

4.7小结

4.7.1回顾本节课的内容,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学生分别谈自己的收获)

4.7.2师:动物在生物圈中的确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应该用辨证的观点来看待动物对人类的利害双方,合理地保护和控制、开发和利用动物资源。感谢各位专家光临指导,感谢同学们的配合!下课。

5板书设计

6教学反思

复习课与新授课有很大的区别,很容易走入教师归纳总结,学生死记硬背的老路上去。我在设计时,特别注重渗透新课程中“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在“知识大串联”环节,完全放手让学生交流讨论,气氛十分热烈,效果也相当显著,掀起了第一个高潮,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口头表达能力。在学生汇报时,我根据学生归纳的顺序进行板书,为学生提供了本章知识的重点和掌握知识的方式方法。在“检测”这一环节更是打破常规,“请你当一次老师,在导练单的适当位置出题,然后小组内交换做题。”既使学生掌握了相关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处理、加工信息的能力,掀起了第二个高潮。最后利用“简答题”和“资料分析题”按由易到难的顺序,深化了本章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思考能力,将课堂推向了第三个高潮。真正将课程理念转化成了具体的教学方法。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应该根据本班的实际,将学生放在重要的位置。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我们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获取生物学知识,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教师应该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尽可能随时为学生提供探究的机会,引导他们参与各种科学探究活动;教师还应该和学生一起走进教材,使学生能应用生物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共同建设探究性的生物学课程。

附:课堂导练单

一、单项选择题(学生出三个单选题)

二、填空题(学生出题,不超过两个)

三、简答题:(可选做一题)

1、利用塑料大棚栽培果树,能促进水果提早上市,增加经济收入。但有个问题需要解决,塑料大棚基本是封闭的,里面的果树开花后必须要经过传粉才能结果,怎样让塑料大棚里的果树传粉呢?

2、仿生研究解决了日常生活中的许多问题。进行仿生研究需要哪些方面的科学知识和技能?

四、资料分析题

北美驯鹿和狼

北美驯鹿是可爱的动物,他们在广阔的草原上生活。可是,它们经常受到狼的威胁。于是,人们为保护驯鹿,捕杀草原上的狼,驯鹿的家族繁盛起来。

可是,过了一些年,人们发现草原被驯鹿糟蹋的很厉害,而且北美驯鹿有时成批死亡。这是什么原因呢?

科学家研究以后发现,北美驯鹿失去了天敌狼之后,种群扩大了。草场不足,草原被破坏,而且那些老弱病残的鹿不能被淘汰,加剧了草场不足的困难。另外,没有狼的追杀,驯鹿的运动少了,体质下降,病死的增加了。于是,人们又把狼“请”了回来。

(1)通过以上资料的分析,你认为人类能否随意灭杀某种动物?为什么?

(2)你认为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某种动物的数量能不能无限增长?为什么?

实验在生物教学中的作用 篇3

关键词: 实验 生物教学 作用

生物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使学生掌握实验基本技能,更能激发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并能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生物实验在教学中包含几个方面的意义。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心理表现,是一个人获得知识、开阔视野、努力学习的强有力的内部驱动力。实验除了具有真实、直观、形象、生动和易于激发学生直接兴趣等特点之外,还具有一种目的性操作活动的特点,使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操作,满足他们的操作愿望。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通过动手动脑,克服种种困难,最后获得实验成功,此时由学习成功的喜悦产生兴趣和学习愿望,转化为热爱科学的素质和志向。所以说,实验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兴趣。

二、创设学生认知的学习情境。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过程符合学生的一般认知规律: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由理解到应用。运用实验组织教学是提供学生认识材料和学习情境的有效途径。例如:初中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淀粉的分组实验、观察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和需要二氧化碳的演示实验,并对各个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推理,在此基础上对光合作用的概念、公式、实质的理解就更深刻,掌握就更牢固,对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更自如。

三、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实验研究的基本过程体现了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问题—假设—实验—结论是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大多数中学生物学实验都体现了这个过程。教师应该结合每一个具体实验,帮助学生由了解到理解,最后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思路,把这种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程序内化为学生的思维习惯。

四、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对中学生来说,初步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主要指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和已有经验的能力,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是培养发现未知的问题,并进行思考和解决的心理素质。探索性实验是培养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在中学生物学实验教学中,通过各种方式加强学生探索和设计能力培养。教师可以给出实验课题,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和实验方法,自己选择实验材料、仪器、试剂等,鼓励学生用不同方法设计同一个实验课题。如七年级生物学的第一个探究实验“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吗?”我校七年级一班学生根据此实验课题用不同方法设计了同一个实验。在实验中进行了创新,把玻璃板换成了透明薄膜,这一创新不仅取得了相同的实验结果,而且使实验材料廉价易得。

五、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严谨认真的工作习惯。实验课是训练学生基本技能的主要阵地。在每堂课上,必须提出明确而具体的目的要求,对学生掌握基本技能提出严格要求。在操作过程中严格指导和检查学生是否按顺序按常规认真操作、是否按实验的要求做深入细致的观察、是否按事实下结论,以便及时纠正学生在操作中的差错。这样,就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同时,在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严格遵守实验室规则,认真实验。这样,就可以逐步培养学生的组织性、纪律性和对待工作的责任感等。在实验过程中,还要求学生养成全面照料仪器、细心爱护仪器、妥善收拾仪器及处理废弃材料等科学习惯,保证实验顺利进行,并培养学生爱护公共财物的优良品德。

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论文 篇4

1 流通动物造成外源疫病传入的危害性

现阶段大部分市县等区域之间动物防疫监督工作配合不力、协作不够,加之动物免疫效价不高、消毒不彻底、逃检漏检经常发生等种种因素影响,给动物疫病远距离传播带来了隐患,对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构成重大威胁。一是疫病传播速度快,防不胜防,给快速控制和扑灭动物疫情造成被动;二是引进地已经得到控制和扑灭的疫病死灰复燃;三是给引进地传入进新的疫病,给动物防疫工作增加了难度。

2 流通动物检疫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法律法规意识淡薄

一是执法人员对法律法规领会不够,学习不透,一些执法人员没有真正领会法律含义,在执法中应用法律条文不当,行政处罚或高或低,甚至不按法律程序办事,对相对人无法起到法律震慑作用。二是经营者的法制观念淡薄,在运输经营中不按法律规定办事,运输经营无免疫标识和未经检疫的动物及产品或在运输途中随意屠宰、抛弃死亡动物及产品等等。

2.2 监管工作不到位

由于体制不健全,没有专门的监督机构和人员, 多数监管事项由动物检疫站代管,而动物检疫站人员又少,因此对畜禽运输中发病死亡之后随意丢弃、染疫动物私自屠宰污染产品直接进入饮食单位、调运种畜禽隔离观察、动物饲养场所的防疫条件、动物产品交易市场监管等等都无法监督到位,难以保证无重大动物疫情发生和人民群众食用畜禽产品的质量安全。

2.3 违法活动手段越来越高明

逃避检疫、贩卖未经检疫的动物及产品等违法活动时有发生,手段越来越高明。一种是贩运户钻法律和政策空子,常常在夜里偷运,而检疫员又不能强行拦车,还有的载着畜禽绕道或行便道而轻松过关。另一种是经营者利用不同地区检疫费收取标准差距,将动物偷运到邻近收费低地区进行检疫,还有的违法运输者买通不负责任的防检人员,自带免疫耳标和配戴工具,购买了未免疫、检疫的动物随时自行戴标,自开检疫证明,增加了监督的难度, 起不到以监促检、以检促防的作用。三是动物防疫法律法规赋予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的执法手段极为有限,只有动物、动物产品的采样留验、隔离封存和抽检处理权,缺乏对当事人作案工具进行控制等更多更有效的执法手段,而在实际办案中由于违法者交易的隐蔽性、染疫动物对人危害的潜在性、病害动物及产品价格的不确定性,缺乏相应强制措施的动物防疫监督机构难以在一定时期内取得销售金额,违法所得等真实充分的证据,使违法者得不到及时应有的制裁。

2.4 相关部门配合不力

工商部门管市场准入,却对市场管理时有时无,查证验物做不到位,有时对未经检疫肉品上市也熟视无睹,给逃避检疫者创造了机会,助长了违法行为。在运输检疫中交管部门更是难以配合等等。另外,随着时间的推移,市场和运输中检疫监督工作难度和阻力超过了动物防疫监督部门的执法能力。五是执法人员无着装,形同一般老百姓,无法拦车检查。

3 做好流通动物检疫工作的建议

3.1 强化自身建设

一是加强学习培训,千方百计提升防疫监管人员的文化、专业、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素质,提高执法能力,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做好防疫监管工作。二是加大投入,保障动物防疫监管执法必要的经费,配备必要的检疫仪器和设备,特别要完善执法所使用的交通、通信和采样取证设备,以增强检疫监督的科学性和可靠性,提高办案质量和工作效率。三是强化管理,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岗位职责、工作纪律、责任追究、违法处理、证照管理、免疫标识管理、案件办理、档案整理等规章制度,不断规范执法行为,加大内部违法违纪整治力度。四是给动物检疫监督人员配备标志服装,使其成为动物防疫战线上高素质的执法队伍。

3.2 强化部门协作

一是要加强与周边地区检疫监督执法工作的横向联系,实行联防共治,不给违法分子可乘之机。二是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与联络,进一步协调各部门的关系,与相关部门一道严格依法办事,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讲求大局、密切配合,搞好执法部门之间的协调统一,不断优化动物防疫监督执法环境,更好地发挥检疫监督工作的效力。

3.3 强化宣传教育

不断加大动物防疫监督管理工作的力度,采取多种途径和方式,加强动物防疫法律法规宣传力度,坚持四个面向,即“面向领导、面向有关部门、面向社会、面向管理相对人”进行宣传,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使公民知法懂法,经营者知法守法,不断提高全社会对动物防疫法律法规的知识水平和支持力度,为检疫监督创造良好环境,同时通过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使广大群众自觉监督、检举、揭发身边的动物防疫违法事件,使违法行为无藏身之处。

3.4 强化执法意识

加大行政监督和行政处罚力度,坚决打击流通领域出售无检疫合格证明的动物及其产品的行为。要正确行使行政处罚、按照法定原则行政处罚的重点应以行为处罚为主,不能以检代罚、随意降低处罚标准。

3.5 强化关键环节

动物产出地行政区域检疫部门要把好以下几关。一是要严把产地检疫关。对于出栏上市交易或外运的动物,严格按产地检疫标准进行检疫,不合格的决不能出具产地检疫证明, 并采取快速控制和扑灭措施,把疫情消灭在萌芽中。二是对装运的动物必须向畜主索取产地检疫证明、动物免疫证明和认真检查免疫标识 (耳标) 。以上证件不全不能出具运输检疫证明,并依法追究有关人员责任。三是认真逐一对运载动物进行详细检查,发现有疫病或疑似的动物要立即封存处理。同时,要对运载车辆、动物和随行人员进行严格消毒。

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教学设计 篇5

旬阳县吕河初中

肖鹏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 概括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② 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学习,认识动物和植物都是食物链和食物网中不可缺少的成员。

2、能力目标:

① 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的能力。②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

认识动物在生物圈中的重要作用,理解动物与环境的关系,提高保护动物的意识,关注与动物有关的社会问题。二 教学重点

① 动物是生物圈中的消费者。② 动物是食物链的结构成分。三 教学难点

① 动物是食物链的结构成分。四 教学课时

1课时 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动物取食的视频,导入本课的学习主题。板书课题: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二)新课学习

(1)动物是生物圈中的消费者

通过课前回顾,植物是食物链中的生产者,导入学生认识动物是生物圈中的消费者。根据食性不同,让学生能区分植食动物、肉食动物、杂食动物并能举例。师生总结,动物是生物圈中的消费者。

(2)动物是食物链的结构成分

通过脑筋急转弯引出草、羊、狼三者之间的关系,得出食物链的概念。根据例子讲解

1、食物链的书写要求。

2、食物链中的生物成分。

3、食物链中数量的比较以及判定食物链的长短。角色扮演分析如果一条食物链中的某种动物消失会带来什么影响。分析总结得出动物是食物链的结构成分。

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突出,我们应该懂得保护和珍惜每一种动物。课堂小结习题演练 A、植食动物 六 板书设计

1、是生物圈中的消费者 B、肉食动物

C、杂食动物 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A、生态系统的结构:

2、是食物链的结构成分

食物链和食物网

B、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

教师情感在生物教学中的作用 篇6

关键词 情感 兴趣 热爱和期待 情感因素 智力因素

曾有不少学生问我们为什么每当他拿到成绩报告单时,总发觉自己学得好的功课中,都是由他所敬佩的教师教的,有位学生直截了当提到他的生物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教他的生物老师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工作负责、体贴学生、可亲可敬。出现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是因为情感效应在起着作用。

学生学习过程不仅是认识过程,即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的智力活动过程,也是学生全面的身心发展的过程。心理学的成果告诉我们,在正常智力范围的,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要心理因素,不在智力的高低和已有知识的多寡,而在情感、意志、个体品质等非智力因素——激发认识和保证认识深化的因素,积极丰富的情感能促使认识过程,个体品质得到健康的发展,其中教师的情感作用影响更大。当学生所敬佩的老师来上课时,学生的感受是兴奋的,情绪是高昂的,注意力是集中的。教师积极的情感会加强学生在课堂上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的活动,提高智力活动的速度和效率。同时,智力活动的成效同,认识和创造的欢乐,又会振奋他的精神,提高他的信心,激发他的信心,激发他的兴趣,增强他的意志,使非智力因素活动的能力更大,水平更高。这样互相推进,就保证了他的学习质量,像古人所就的那样“亲其师,信其道,乐其见”。长此以往,学生的这门功课一定学得好。那么,老师的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一、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和期待是学生学习的动力

教师的情感状态不仅影响着自己的教学,而且影响着学生全部的认识活动。教师真心真意对学生的爱和对学生暗含期待的信息,可以通过声音、笑貌、动作、眼神等微妙地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因感到老师的亲切关怀和信任而受到鼓舞,激发起努力学习的动机。这种良好的反馈,又增强了教师的暗含期待的情感,师生间在情感上的各种良好的双向反馈,会成为一种动力,大大促进学生的学习及其智力的发展。在教学中我们经常见到,凡是得到老师爱护和帮助的学生,必定喜欢和尊敬老师,而这种对教师的好感又往往迁移到对教师所教学科发生兴趣,甚至产生喜爱的情感,主动、积极的学好功课。反之,如果教师对学生漠不关心,甚至训斥,处罚学生,就会使学生不生畏惧心理或不满情绪,智力发展受到压抑。这种消极的情感,往往又会迁移到教师所教学科产生厌恶之感,对学习抱应付甚至放弃的态度,这样,再聪明的学生也难有学好的希望。因此对教师来说,要使教学获得成功,不仅要丰富自己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有一颗热爱学生的心。要经常调查研究,深入了解、耐心教育和严格要求学生,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做学生的知心人。这样才能真正启动学生心扉,促其主动、积极地学习。

二、教师情感是教师教学工作的动力

教师对学生、教育事业和所教学科的热爱,同时也是他工作的巨大动力,他会如饥似渴地丰富自己的知识,增长才干,并认真地探索教育教学的规律,在工作中即使有千难万难,也不以为苦。作为教师我们应重视自己的情感、修养,学会用情感去工作。教师丰富、充沛的情感不仅表现在对学生的关怀、尊重、信任上,还表现为与教学内容一致的高尚道德感和强烈的理智、丰富的美感。

教师应当是一个播种、诱发和学生情感的艺术家,而不是冷淡无情的教书匠。教师要想使学生在丰富的情感、高尚的情操,自己就应该是一个热爱学生、爱憎分明、善于表露真情的人;是一个在颂扬良好品行时能唤起学生的敬仰、爱慕之情,在鞭笞劣行时能激起学生的愤慨、羞恶之情的人。只有真诚地关怀学生,才会赢得学生的敬爱。

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必须有强烈的理智感。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既进行认识性的学习,也进行情感性的学习,二者是密切联系的。作为教师若能把情感因素和智力因素结合起来,就可以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把智力活动由最初发生的快感或兴趣,引向热情而紧张的思考和去提高学习成绩。一个缺乏理智感的教师,不可能培养学生具有对真理的热爱和探索的热情。因此,我们应以饱满的热情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善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经常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支持学生开拓进取创新,培养学生热爱、探求真理的热情。

一名合格的教师,一定是位有美感的教师。教师应具有丰富的美感,要通过自己的教学活动给学生以美的熏陶。教学中,教师真挚的情感,逻辑严密的论证,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新颖活泼的教学方法,工整合理的板书,端庄大方的仪表等,都可以给学生以美的感受,从而使艰苦的学习生活充满乐趣。

综上所述,教师积极丰富的情感,不僅能促使学生认识过程、个体品质得到健康的发展,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而且也是教师教学的动力。

参考文献:

[1]孟子的学生乐正克《礼记》中的《学记》

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论文 篇7

动物生物学是生命科学专业的基础课,通常是生物学专业的学生进入大学学习的第一门专业课程,做好动物生物学的教学和考核对培养学生研究生命科学的兴趣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目前课程考核存在的问题

现有的动物学课程考核方式主要包括平时作业、论文和期末考试,平时作业和论文占30%,期末考试占70%,虽然摒弃了以往的“一纸定终身”的考核方式,但是仍然存在很多弊端,比如重视对书本的知识性考核,忽视了创新思维和能力的考核评价,与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脱节,不能对教学质量和学生的能力培养进行综合评估,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目前动物学课程考核主要存在下面几个问题。

1. 考核重视结果忽视过程。

目前考核主要是期末闭卷考试、平时作业和一篇相关论文来评定,造成学生平时不下功夫,在期末考前突击强化记忆来通过考试。其结果是学生对知识囫囵吞枣、生吞活剥,没有很好的消化吸收、思考、内化成自己的知识或迁移成其他能力。有些对自己要求不严的学生,课堂不认真听讲,课下马虎作业,考前临时抱佛脚,结果不能通过考试,造成学生学过觉得什么都没有学到。现有的考核方式忽视了对学习过程的考核,对学生平时学习的投入情况没有评价,不能引导学生重视学习过程。

2. 考核缺乏对学生创新和学习能力的关注。

现代教育通过一系列的课程改革,由教师为主体逐渐转向学生为主体,倡导学生培养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讨论思辨、交流合作、创新等多种能力。现有的考核多集中在书本内容的知识性考核,重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能力,缺乏对学生分工协作、解决冲突、沟通表达、查找资料、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炼观点等能力的考查,不能全面考核学生理解知识、运用知识和创新的能力。

3. 考核评价主体单一,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传统的考核一般由教师完成:出题、阅卷、给出平时成绩。正在进行的教学改革使教学不再是教师一人的“满堂灌”,而是变得多样化,有翻转课堂、MOOK、微课、对分课堂、混合式教学等多种方式。学生学习也变得个性化,根据自己的进度和学习目标灵活采用多种学习方式,除了师生互动以外,学生之间交流、讨论、合作的机会大大增加,单是采取教师单方面的考核评价已经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过程性考核的含义

过程性考核是指在教育教学实施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多方面、多形式、分阶段的考核,及时反馈信息及时调节,不但注重学生学习取得的成果,更注重其能力的发展过程,既考虑学生的智力因素,也关注非智力因素,不但注重教,更注重学,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全面考察的综合考核制度,目的是引导学生改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发展自主式、探究式学习,提高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2]。

三、过程性考核在动物生物学课程中的应用

以“多元化—重过程—考能力”为指导思想的过程性考核包括多种形式,根据动物生物学的课程特点,我们选定了以下几种考核方式。

1. 出勤情况占5分。

要求不能迟到,不能旷课。一学期点名或随机抽查5次,请假一次扣1分,旷课一次扣2分,旷课3次取消期末考试资格。

2. 课堂回答问题占5分。

为了鼓励师生互动,考察学生平时学习的掌握情况,规定每人至少有一次课堂发言机会,可以提出问题,也可以回答教师问题,鼓励学生主动提问和回答问题。

3. 平时作业占10分。每次课后教师会布置课程的相关作业,要求学生按时上交作业。

4. 随堂测验占5分。

上课过程中会举行不定期的随堂测验2次,考查前一次课的掌握情况也当作出勤的考查,当场做完题目上交,教师根据答题情况评判分数。

5. 撰写一篇论文占10分。

为了促进学生从总体上思考和认识生命科学,同时学习科技论文的写作格式,要求他们查阅资料,撰写一篇规范的科技论文“我对生命科学的认识”,字数不少于3000字,要求手写,不能抄袭,开课6周后上交。

6. 阶段测验占20分。

动物生物学的动物类群可以分为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两大类群,学完无脊椎动物类群后,进行期中测验,时间为50分钟。

7. 团队作业占15分。

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组织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语言表达能力,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团队作业。全班分成15组,每组5人,从笔者推荐的动物学专题中选择或自拟课程相关专题,围绕主题查阅资料,做成PPT,每组汇报10分钟,回答提问5分钟。由每组选出一个同学作为代表组成评委团,对各组答辩情况(PPT内容、形式、汇报人讲解)进行打分,分为优、良、中、差4个成绩,优3组和良5组,发奖励。

8. 期末考试占30分。

期末考试为闭卷考试,主要包括名词解释题、简答题和综合分析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重点考核学生对基本知识、基本规律的掌握情况;综合分析题重点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针对具体动物生物学现象进行合理分析的能力。考试内容脊椎动物类群占大部分。

四、过程性评价的效果和思考

过程性评价对学生的考核更加细化、项目化,使学生有了更加明确的学习目标,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过程性评价强调阶段性和形成性,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课堂表现来看,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提高了,与教师的互动增加。团队作业中,4~5个学生一起围绕主题查找资料,编排PPT,讲解出来,各小组出一个代表打分,对PPT内容形式及讲解评价,分出等级。在完成这些项目的过程中,合作能力、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锻炼和提高。最终成绩优良居多,消除了不及格的现象(往年总有几个不及格的同学)。在初次实施过程性考核中我们也总结出几点需要注意:(1)评价要及时反馈。过程性评价进行的比较频繁,从多角度、多阶段对学生评价,这些评价要及时反馈给学生,让学生根据反馈及时调整学习。(2)考核方式需要进一步优化。有人认为过程性考核考试的比重要低于40%[3]。从我们设计的考核方式来看测试还是比重略大,还是过于注重对知识的测验。学生反映讨论的项目太少,希望能有更多的机会表达自己的看法。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增加一些学生自己讨论实践的项目。(3)如何处理阶段性考核与期末考试的关系。期末考试比重较小,是否还涵盖期中测试过的内容呢?如果不涵盖,会造成学生阶段性测试完就完全放下的结果;如果涵盖前面的内容,又有内容太多、分值较少的感觉。这些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五、结语

过程性考核采用多种考核方式,促进教师改革教学方法,修改教学方案,组织课堂讨论,设计课程论文题目,紧密与学生沟通,增加教学投入,教学质量得到提高。过程性考核加大了考核力度,促使学生增加学习投入,学习目的性提高,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学能力、思考能力和沟通能力得到了提高。动物生物学理论教学使用了这种考核方法,显著提高了教学效果,符合我校培养基础厚、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的要求。

摘要:课程考核是检验教学效果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本文针对传统课程考核存在的问题,以《动物生物学》为例设计了过程性考核模式,加强对学生学习的形成性评价,并对过程性考核的效果和存在问题做了初步分析。该模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教学质量。

关键词:课程考核,过程性考核,动物生物学

参考文献

[1]石晓梅.浅谈过程性考核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3,(1):154-155.

[2]孙忠梅,陈晔,林锵.基于“过程性考核”的本科教学改革创新与实践——以深圳大学为例[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31(11):53-55.

生物插图在教学中的作用 篇8

一、用生物插图引入新课

课本中有的插图是紧扣教材,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如果把它们当做导言来创设问题情境,促使学生产生深厚的兴趣和探索欲望就为这一节课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例如,在学习生命活动的调节一章时,展示了三幅图,幼苗的破土而出,跳水运动员的优美复杂动作,以及两只羚羊的争斗,通过这栩栩如生的画面提出,这些生命现象与生物体本身所具有的调节功能有密切的关系,这样导入课本中,增强了学习的兴趣,再则这种状态下传授知识和技能,效率会大大提高,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用生物插图讲授新课

许多生物插图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解决难点而设计的,在教学中要用好生物插图,例如在讲光合作用的过程时,展示了光合作用过程的图解,并根据图解提出:光反应的场所在哪儿?有哪些条件能进行光合作用?光反应进行了哪些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暗反应和光反应是怎样联系的?通过这些引起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图,最后理解和掌握图,又使微妙而抽象的光合作用过程变得形象而直观。

用计算机展示生物插图,可多层次、多角度、多渠道地刺激学生的感官,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记忆与强化,创设课堂新情境,加大知识容量,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和形象性。提高课堂效率,如在讲“水分代谢”时,展示成熟的植物细胞的三维立体图像,用鲜艳的色彩突出大的液泡,用高度加不断闪烁的亮点突出细胞膜和液泡膜,使学生首先认清细胞的各部分结构,接着集中动态展示出细胞内外溶液尝试的改变,水分子进出细胞的方式和途径,原生质层和液泡的缩小与扩张的变化过程。把学生的抽象思维转变成了直观思维,使学生加深了对渗透吸水和失水原理的理解和掌握。

三、用生物插图复习巩固

复习巩固是教学中的重要一环,通过生物插图复习巩固可以化繁为简,便于知识的整理与记忆。如在复习减数分裂的内容时,运用图像复习染色体行为的变化,染色体数目,DNA含量的变化,则对减数分裂的内容一目了然地有一个正确全面的理解,同时巩固了学过的知识,训练学生综合归纳能力以及识图能力。大量的文字通过几幅图穿连起来,增加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知识更加形象、有趣。

四、用生物插图可培养学生观察的能力

生物插图能形象直观地反映所学知识的内容,对于一幅展现在面前的图像,应怎样一点一点剖析让学生全面地了解它呢?如讲DNA的结构时,首先让学生从整体上去观察它有什么特点;再仔细观察每一条链有什么特点,是怎样组成的。这样从整体到局部,从而达到全面地认识和理解。

五、用生物插图可以引导学生重视课本

课本是最通俗易懂的教材,是学习的基础和依据。许多题目都来源于课本,但是现在的学生往往忽略了这一点,在大量的复习书中,一头钻进题海中,而忽略了课本知识。通过插图的学习与复习,对照插图通读文字,看图解释图意,这样文字图形结合,学生通过图形重视了文字的叙述,提高了表达能力,也加强了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论文 篇9

绪论是对整门课程的概括和总结, 一堂重点突出、条理清楚、生动有趣、贴近生活的绪论课, 不仅能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让学生对整个课程的学习内容、学习目的和任务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有利于学生端正学习态度, 为后续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对学生树立科学精神、培养高尚情操、德育智育同步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1激发学习兴趣, 调动学习主动性

“动物遗传学”比较抽象, 容易令初学者摸不到头绪, 久而久之会产生厌倦、畏难情绪。在绪论的学习中, 教师可以用日常熟知的语言, 在不知不觉中将学生引进“动物遗传学”学习的殿堂。如在讲解遗传与变异的概念时, 可以从日常生活中对子女像不像父母的评价引申出像就是遗传, 不像就是变异。通过将遗传学术语口语化, 变抽象为具体, 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有利于克服畏难情绪;同时让学生认识到“动物遗传学”知识可以指导日常生活, 激发学习兴趣。

在绪论教学过程中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的适当引入 (如转基因作物的危害性、克隆羊“多莉”的早死之谜、克隆人的伦理道德问题等) ;对一些著名科学家的事迹介绍, 取得科学成就的趣闻、经过的讲解;对遗传学发展史中各流派的冲突、归一、曲折前进过程的简单介绍等都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用正确的观念和态度学习动物遗传学理论和知识。对感兴趣的问题, 学生还可以通过课后的资料查阅进一步加深了解, 调动学习主动性[2]。

2 掌握学习内容, 明确学习目的

绪论包括对整个“动物遗传学”学习内容的高度概括, 对后面的学习起到引领、提示和导向的作用[3]。通过绪论课的学习, 可以使学生明确遗传学的实质是研究生命的遗传和变异规律, 其主要内容是遗传物质的遗传传递和表达及其在该过程中发生的变异。遗传物质的传递和表达是在细胞水平上通过物质运动的形式在亲子代间实现的, 符合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和连锁互换定律。遗传是相对的, 变异是绝对的, 没有变异就没有生物的进化和五彩斑斓的生物界。遗传物质的本质是基因, 基因位于染色体上。这些内容可以通过对遗传学、遗传、变异和基因的定义讲解引入到教学中来, 使学生明白基因和染色体是贯穿整个学习内容的主线, 做到心中有数, 为以后的学习在内容上提供线索。

绪论课的另一项重要内容是阐明“动物遗传学”的学习任务和目的要求, 由于开设课程的专业不同, 对遗传学的学习要求也不一样, 讲授的内容及侧重点亦有所不同。因此, 及时明确学习任务和目的, 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有的放矢, 克服盲目性,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学习遗传学发展史, 培养科学素养

在绪论课教学中, 向学生介绍遗传学发展的历史, 可以使学生了解遗传学产生、发展过程及现状。通过介绍遗传学形成、发展过程中的突出事件和重大研究成果、杰出人物及事迹, 引导学生学习遗传学家在揭示遗传变异规律时的研究思路以及严谨求实、不畏艰难、勇于探索、敢于坚持真理的科学精神, 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 学习到科学的方法论和思维方法, 于潜移默化中培养高尚的科学态度和道德情操, 有效地加强学生的科学素养。

3.1 有利于学习科学方法论和思想

一些重大科学成果的背后, 都包含着科学家们巧妙的实验设计、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法, 对实验过程、成功与失败原因的剖析, 有助于学生学习科学方法论和科学思维方式[4]。19世纪是生物科学飞速发展的年代, 当时的生物学家开展了广泛的动植物杂交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英国植物育种学家奈特和法国博物学家诺丹通过植物杂交实验, 发现子一代只出现一个亲本的性状且正反交结果一致、子二代中两个亲本的性状都能表现出来, 这些现象和孟德尔的研究结果很相似, 但却没有升华为支配杂种形成和发育的普遍规律。孟德尔成功的原因在哪里呢?通过实验材料选择、实验方案制定、实验数据记录收集、实验结果分析等方面的剖析, 告诉学生孟德尔的成功一方面和他坚持不懈的努力、严谨的科学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分不开;另一方面他创造性地将统计学方法应用到实验结果的分析中, 据此确定了不同表现型杂种后代的比例关系, 将实验结果升华为理论[5]。通过对孟德尔实验过程及其成功原因的讲解, 让学生明白不辞辛苦、严谨认真的实验操作是成功的一半, 正确的方法、科学的分析是成功的关键, 要善于从一大堆杂乱无章的实验现象中总结出规律性的结果, 使实验的价值得以最大体现。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方法论和思想, 为今后从事科研工作奠定基础。

3.2 有利于学习勇于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20世纪40年代, 麦克林托克通过对玉米染色体断裂和突变的关系研究, 发现了跳跃基因的存在, 并将其命名为转座子。该研究成果和当时普遍接受的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是固定不变的观点相矛盾, 但麦克林托克通过反复地研究, 对自己的研究结果确信不疑, 并在1951年的冷泉港生物学专题学术会议上, 以“染色体结构与基因表达”为题正式报告了跳跃基因的调控理论。由于麦克林托克的理论超前地揭示了基因表达调控机理, 在当时不但未得到大家的肯定, 反而受到了无情的奚落和批评, 甚至有人认为跳跃基因学说只是麦克林托克自己的狂想。但是麦克林托克不为所动, 仍然坚持自己的实验结果, 执着于自己的实验, 并在不久后又发现了被称为Spm的另一转座突变调节体系。直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 随着转座子及其类似现象在细菌、真菌和其它高等动植物中的陆续发现, 人们才逐渐认识了麦克林托克的研究成果并为她超越时代的科学发现所折服。麦克林托克也因其对转座子研究的突出贡献, 获得了1983年的诺贝尔生理及医学奖, 成为遗传学研究领域第一位独立获得诺贝尔奖的女科学家。

由于转座子研究与传统的遗传学观念背道而驰, 这位1945年担任美国遗传学会主席、在当时美国遗传学界享有盛誉的女科学家陷入了孤立无助的境地, 在将近30 a的时间里几乎成了孤家寡人;在得知自己获得诺贝尔奖时, 她给冷泉港实验室的负责人写信说“请不要打扰我, 继续给我想做的工作”。麦克林托克这种不屈不挠、不为名利、始终如一、献身科学、勇于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值得学习。

3.3 有利于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遗传学的发展史也是众多科学家不计个人名利、潜心于科学研究、为科学事业贡献毕生精力的奋斗史。沃森、克里克提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直接证据和灵感来自于高清晰的DNA晶体衍射照片——年轻的女科学家弗兰克林在1951年11月获得的。当时, 弗兰克林和她的合作伙伴威尔金斯在利用X射线衍射法分析DNA的结构。1953年2月, 在一次关于DNA结构的讨论中, 威尔金斯向沃森和克里克出示了这张高度清晰的DNA X射线衍射图, 正是这张照片像划破夜空的闪电般激发了沃森和克里克的灵感, 在看到照片的14 d后, 他们就提出了正确的DNA双螺旋结构, 并在《自然》杂志上发表[6]。对沃森和克里克擅自使用自己的照片, 弗兰克林并不在意, 反而为他们的发现感到高兴, 还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证实DNA双螺旋结构的文章。

孟德尔的遗传因子假说超前地揭示了遗传的奥秘, 超越了当时的认识水平, 不能被当时的科学界接受。直到34 a后, 三位科学家——德弗里斯、科伦斯、丘歇马克通过各自独立的植物杂交实验, 得到了和孟德尔相似的结果, 并且不约而同地在发表论文的前夕查阅前人的相关文献, 几乎同时重新发现了孟德尔早在1866年发表的论文——“植物杂交试验”, 促成了孟德尔理论的再发现。此后, 在贝特森的积极倡导和不懈努力下, 孟德尔论文得到了科学界的重视, 遗传学迎来了真正崛起。这些生动的故事, 无不蕴含着科学家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热爱科学、无私奉献的科学精神, 在课堂上的讲解既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总之, 绪论是开篇第一课, 应充分认识它的重要性, 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下, 认真选择教学内容、巧妙设计教学环节、精心创设教学情境, 通过言简意赅的语言、生动感人的事迹、紧密联系实际的案例激发学生学习“动物遗传学”的浓厚兴趣, 调动学习的主动性, 为以后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杨秀芹.农业高校遗传学教学的实践与体会[J].安徽农业科学, 2007, 35 (7) :2188-2189.

[2]肖华鹏, 高娜.谈如何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J].卫生职业教育, 2007, 25 (12) :31-32.

[3]杨家余.绪论课教学策略探讨[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 2010, 30 (1) :114-116.

[4]胡化凯.简论科学史与现代科技人才素质教育[J].教育与现代化, 2000 (4) :53-57.

[5]杨学仁, 朱英国.遗传学发展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5.

土壤动物在生态循环系统中的作用 篇10

一、土壤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作用

1. 土壤动物对土壤环境的营造和改变。

土壤动物活动使土壤的物理性质 (通气状况) 、化学性质 (养分有效性) 以及生物化学性质 (微生物活性) 均发生变化, 对土壤形成及土壤肥力发展有重要作用。

土壤动物是土壤中和落叶下生存着的各种动物的总称。土壤动物作为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中的重要消费者, 在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积极同化各种有用物质以建造其自身, 另一方面又将其排泄产物归还到环境中不断改造环境。

常见的有蚯蚓、蚂蚁、鼹鼠、变形虫、轮虫、线虫、壁虱、蜘蛛、潮虫、千足虫等。有些土壤动物与处在分解者地位的土壤微生物一起, 对堆积在地表的枯枝落叶、倒地的树木、动物尸体及粪便等进行分解。细菌的繁殖能使枯枝落叶软化, 从而增加适口性;枯枝落叶经土壤动物吞食变成粪便排出后, 又便于微生物的分解。一部分土壤动物是自然界“垃圾”的处理者;另一部分土壤动物是以其他动物为食物的捕食者, 构成土壤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蚯蚓能大量吐食土壤, 分解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 促进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 改善土壤物理性质。然而, 一些土壤动物却会危害农田, 如鼹鼠。土壤动物对环境变化反应敏感, 物种组成和生存密度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借此可以利用土壤动物物种组成和生存密度的变化作为环境监测的手段, 如蚯蚓便是放射性污的指示生物。

大型土壤动物, 如蚯蚓、白蚁等的挖洞、筑穴活动能够减小土壤容重, 增加土壤的持水能力, 提高土壤孔隙度, 增大土壤水分渗透率, 对地下环境起到改造作用, 因而被称为“生态系统工程师”。另外, 通过大型土壤动物的掘穴、垂直运动和采食活动可以混合不同层次土壤, 改变土壤层次, 促进土壤整体结构形成。

2. 土壤动物对环境污染的净化。

土壤改良和土壤污染的生物修复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 我国已有很多学者研究蚯蚓对污染土壤的修复。蚯蚓活动可以改变土壤中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蚯蚓对重金属有一定的耐受性和富集能力, 用蚯蚓修复重金属污染的土壤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但蚯蚓对不同重金属的耐受性和富集能力是有限度的。

跳虫与蚯蚓有相似的特点, 某些种类的跳虫对重金属有很强的耐受力, 它们能不同程度地吸收这些污染物, 并通过改变其形态或形成络合物的方式降低污染物的毒性。跳虫耐受重金属的主要机理是它们能通过两条途径将进入体内的金属排出体外:将弥散到整个身体中的金属慢慢排泄掉;其中肠上皮细胞内可形成不溶性颗粒, 储存有毒的金属物质。当跳虫蜕皮时中肠上皮细胞脱落, 金属物质随之通过粪便排出体外。

3. 土壤动物在物质分解和养分循环中的作用。

在陆地生态系统中, 土壤生物区系是分解者食物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且是分解养分、矿化等生态过程的主要调节者。它既是消费者又是分解者, 通过其自身的活动担负着分解有机质, 推动自然界物质循环的重要作用。国内很多研究者关注土壤动物群落在凋落物分解过程中的变化及其数量和类群特征与分解的关系。土壤动物在其生命活动中, 通过食物链 (植物残体、微生物、腐殖质和水等) 不断从环境中吸收富集必要的营养和矿质元素, 同时不断地将体内未被消化吸收的物质排出。在微生物的分解和综合作用下, 土壤动物的残体和其排泄物中的化学元素转化为土壤中的有效成分而被植物吸收利用。

二、土壤动物与其他生物的互作

1. 土壤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土壤动物包括大型土壤动物如蚯蚓、马陆、蜈蚣、白蚁等;中型土壤动物如, 螨类、跳虫等和小型土壤动物如原生动物、线虫等。中型土壤动物能够捕食线虫等小型土壤动物;大型土壤动物作为“生态系统工程师”, 通过改变土壤结构而改变资源的可利用性。线虫和原生动物、部分螨类、跳虫、线蚓等与微生物也存在竞争关系。蚯蚓和线虫的关系更为复杂, 如蚯蚓粪便可刺激食细菌线虫增加并抑制食植物线虫的数量。土壤动物中的蚯蚓、线虫对微生物具有选择性取食作用。微生物广泛分布在蚯蚓消化系统。大量试验证据表明, 微生物在蚯蚓对有机物降解及同化中起着重要作用;伴随蚯蚓的取食、排泄和挖掘活动, 土壤表面的有机残体被运到土体内部, 下层土壤被运至土表。蚯蚓的这些活动给土壤微生物的传播提供了条件。螨虫和弹尾虫的数量最多、弹尾虫状如昆虫, 这种虫实际上是用嘴巴开道, 在地下植物的洞穴间活动的。有八条腿的微小螨虫将卵产在植物上, 当幼虫出来后就吃掉这些植物, 并把它们转化为新的土壤。弹尾虫之所以这样命名, 是因为当它们在寻找腐烂植物时, 能够进行远距离的跳跃。

土壤生物的主要类型包括:原生生物, 包括细菌、放线菌、真菌和藻类;小型动物区系, 为体长小于100微米的动物, 包括原生动物、线虫、小扁虫、轮虫和缓步类动物, 都以微生物为食, 在枯枝落叶层和土壤的水膜中活动;中型动物区系, 大于微型动物区系, 大多数为线虫、螨、弹尾虫、原尾虫, 以微生物和腐物等为食;大型动物区系, 最普遍的为蚯蚓、蜙蚣、马陆、蛞蝓、蜗牛、蝇类幼虫、甲虫及其幼虫等, 其中除蜈蚣类捕食小动物外, 大都以腐物为食;巨动物区系。有大蚯蚓、鼹鼠、野兔、獾、蛇和蜥蜴等小脊椎动物, 食性各异。

2. 土壤动物与植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地下食物网的复杂关系, 不仅对土壤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而且通过土壤生物群落的相互作用对地上群落不同的植物种类产生不同的反馈作用, 这样必然造成地上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和结构的差异, 进而影响草食动物的数量和组成。

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论文 篇11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9-0105-01

植物与动物不同,他们没有独立的消化系统,所以它们要靠其他技能来补充自身所需要的物质,就绿色植物而言,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摄取营养和释放能量的过程,就好像人类吃饭排泄一样,是维持植物生存的一种天生的技能。在我们的研究中发现,植物的这两种本能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区别和联系,是相互依存又独立存在的两种生理活动。

一、概念比较

光合作用是指含有叶绿体的绿色植物在可见光的照射下,吸收二氧化碳,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自己需要的物质,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关键参与者是叶绿体。由叶子进到内部的二氧化碳和由根部进到内部的水,在叶绿体的作用下转变成为淀粉。呼吸作用是细胞内有机物在氧气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呼吸作用可以分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有氧呼吸是生物体在细胞内将有机物氧化分解并产生能量的化学过程,生物的生命活动都需要消耗能量,这些能量来自生物体内糖类、ATP等的能量。无氧呼吸是细胞呼吸的一种方式,指细胞生活在无氧或者缺氧的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不彻底的氧化分解成酒精或乳酸等,同时释放出能量。通过概念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可以供给植物进行呼吸作用,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由植物直接吸收进行光合作用,二者之间形成了一个小自给自足的循环关系。

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意义

光合作用的意义在于,它制造的淀粉等产物为动物和人提供了食物的来源,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的过程维持了地球的碳——氧平衡,因此,人类乃至整个生物界都离不开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意义是能为植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植物的生长、营养物质的吸收、有害物质的排放等都离不开植物的呼吸作用,植物呼吸作用产生的酶,不仅是供自己生长的必需品,人们还能够利用这些酶进行一些工业的加工制造,可以酿造葡萄酒等等。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都有自己独特的作用,二者都是在为植物这个整体服务的,所以二者又是互为个体的关系,无论是光合作用还是呼吸作用都有自己独立的工作系统,都是大自然带给它们的,生存的能力。

三、二者的区别和联系

1、区别:(1)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和水制造成氧气和有机物,呼吸作用把有机物和氧气结合起来生成二氧化碳和水。(2)光合作用的动力来自光能,呼吸作用的动力来自有机物。(3)光合作用的条件是光、叶绿素等色素、酶等,呼吸作用的条件是氧气和酶等。(4)光合作用是真核细胞在类囊体的薄膜和叶绿体基质中进行反应,呼吸作用是绝大多数真核细胞在线粒体和细胞质基质中进行的。

2、联系:在绿色植物中,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这两个生理活动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呼吸作用需要的物质和能量来自光合作用,光合作用需要的原料来自呼吸作用,二者即相互依赖又是不同的两个生理过程。

四、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应用

随着人们对生物学的研究越来越透彻,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关系被人们熟悉掌握以后,利用二者的关系来为人类服务,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人类的生活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对于光合作用来讲,在人们充分了解了光合作用的本质以后,利用光合作用给人类带来了意想不到的便利。首先就是塑料大棚的普及,使用蓝紫色塑料薄膜搭建种植农作物的场所,可以补充冬季阳光的不足,提高光合作用的强度。根据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关系,向大棚内释放二氧化碳,以降低呼吸作用的强度,来保证农作物的生长。根据温度对二者的影响,白天把大棚的温度适当提高,夜晚再想办法降低温度,通过增大昼夜温差来提高产量。然后是对人类健康的改变,比如在室内适当的养一些花草,可以提高室内的空气质量,有利于人们的呼吸和健康,还有超市的蔬菜水果用保鲜袋包裹,减少氧气的进入,降低呼吸作用,保持蔬菜水果的新鲜,等等这些实例告诉我们,明确理解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关系,对我们人类的健康和发展有非常大的好处。

五、全面理解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关系

从时间、影响因素、物质、能量、代谢等方面来全面掌握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关系。光合作用主要在白天有光的时候进行,呼吸作用白天晚上都在进行。有一些因素是相同的,有些因素不同,如温度既能影响光合作用也能影响呼吸作用,光和二氧化碳只能影响光合作用,能量方面,光合作用利用的是光能,呼吸作用只能利用化学能。通过实验观察,探索各种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各种性质,全面掌握课本知识的同时,阅读课外生物学文献,争取融会贯通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知识。

综上所述,在高中生物乃至整个生物学的研究中,我们可以发现,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都是植物进行生存的生理活动。二者之间有区别,有着不同的工作机能,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光合作用离不开呼吸作用,呼吸作用更离不开光合作用,这两项生理活动相互联系、相互供给。由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关系我们可以发现大自然的魅力,每一颗渺小的枝丫都是一个有着自己完美的生存系统的生命,所以世间万物之间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等着我们去探究。

参考文献:

[1]刘汉超.植物的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区别与联系[J].考试(高考.理科版).2006(10)

[2]陈宜胜.比较植物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J].农村青少年科学探究.2009(08)

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论文 篇12

一、用好生物科学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生物科学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可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一种愉悦的课堂气氛,使生物学知识生动、形象的展现出来,并使学生在兴趣引导下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例如,“生命科学和我们”教学中,利用生物的多样性、奇趣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其对生物世界充满好奇,引导其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又如,利用故事启发学生对生物科学进行思考、认知和理解。如1744年,普鲁士国王因麻雀啄食樱桃而下令扑杀麻雀,并给予扑杀麻雀者一定的奖赏,导致麻雀绝迹,害虫猖獗,樱桃也不再结果,后来不得不从国外引进麻雀,当地生态才得以恢复。这个故事会使学生对生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共存产生兴趣,在兴趣引导下对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增加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主动性,拓展了学生思维能力,提高了生物教学的教学效果。 再如,利用生物科学史中的名人故事,增强生物教学的趣味性和神秘性,使学生体会生物科学家打开一个个生物谜团的经历和喜悦,使其对生物学科产生更浓厚的兴趣,从而更加投入,勤奋学习生物知识,更多的探求知识及知识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其对高中生物知识有较好的掌握和应用,提高高中生物教学水平。此外,还可以应用生物科学中的一些小实验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参与生物教学的主动意识。例如“,光合作用”教学中,可通过赫尔蒙特的实验让学生自信探索发现光合作用,使学生对水、土壤与植物体构造的关系有更深刻的认识;引导学生通过蜡烛熄灭实验、小白鼠实验来认识植物的光合作用,在密封的玻璃罩中,有绿色植物的蜡烛会晚一些熄灭,小白鼠的生存时间也好延长,足以证明绿色植物可对浑浊的空气进行更新。总之,生物科学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提高了生物教学的趣味性,使学生对生物教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提高了高中生物教学的质量。同时,教育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在兴趣的引导下更加认真的钻研知识,拓展求知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用好生物科学史,促进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

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是素质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在教学中,利用生物科学史可以培养学生研究精神,使其主动研究知识,探索求知。例如“,生命科学和我们”教学中,生物科学史可引导学生对野生动物保护区、人工繁殖技术等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教育学生热爱生物科技、热爱研究,积极关注现代社会的生物科学技术,认知现实中生物知识的具体应用, 从而增强学生对生物学习欲望,使其更加主动的参与教学, 充分发挥自身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此外,生物科学史能够教育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动手,将自己思想中的疑惑通过“动手”加以实践,获得答案。例如“基因的自由组合”教学中,对于基因学的抽象概念学生很难理解,且难以产生兴趣,课堂教学表现出极大的消极性、被动性。结合豌豆实验,让学生认知豌豆粒色、形状的组合和变化,对显性基因、隐性基因产生兴趣,再结合人类的血型遗传,如“A型血”与“B型血”的两个人结合为什么会生一个“O型血”的宝宝,宝宝的血型还有什么可能情况。一方面,让学生通过实际调查产生求知的欲望,使其主动的参与教学。另一方面,利用生物科技史教育学生“真知出自实践”,启发其积极思考,在思考的基础上勇于实践,揭开生物科学真相。由此可见,生物科学可调动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树立正确的生物学习方法,提高了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确保了生物教学质量。

三、用好生物科学史,增强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高中生物知识点多而杂,且较为抽象,学生通过“死记硬背”、“题海战术”等手段,学到的只是皮毛,而且会将生物知识学习过程变的非常痛苦。生物科学史在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拓展学生思维,使其对生物知识产生较深的理解和记忆,从而使生物学习变得主动而充满趣味,有利于学生对较难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例如,“细胞呼吸”教学中,呼吸时ATP的主要来源,如何拓展学生思维,认知细胞呼吸的相关知识,可通过拉瓦锡等人对呼吸作用的实验研究,激发学生求职欲望,使复杂的知识变得有趣、神秘,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使其更有效的投入生物学习。

综上所述,生物科学史能够激发学生兴趣、优化学生学习状态,加深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对于提高生物教学质量意义重大。同时生物科学史的利用能教育学生结合实践,勇于探索,才能发现生物界的奥秘,解开生命的一个个谜团,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摘要:生物科学史是生物知识探索、求知的客观记录,其内容丰富、多彩,将其应用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教育学生在生物学习中要积极思考、勇于探索、不断实践才能获得真知,提高了学生对生物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促进了高中生物教学水平的提升。

上一篇: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途径下一篇:新制度下基建并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