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课堂中的德育(精选12篇)
生物课堂中的德育 篇1
摘要:道德教育是教育的灵魂, 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学校是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阵地, 德育教育是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生物科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及其本质的科学, 包含了丰富的德育素材。本文从培养学生博爱宽容的完善人格、爱国主义情感、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以及探索求实的科学态度等方面, 介绍生物学在德育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生物教学,德育教育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分析智伯无德而亡时写道:“才德全尽谓之圣人, 才德兼亡谓之愚人, 德胜才谓之君子, 才胜德谓之小人。”可见道德对一个人的重要性。学校是德育工作的主阵地, 每个教师都是德育教师, 每堂课都是德育课。作为一个生物教师, 我在教学中, 注意挖掘教材的德育要素, 科学地、生动地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和品德教育, 从而培养学生博爱宽容的完善人格、爱国主义情感、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以及探索求实的科学态度, 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一、培养学生博爱宽容的完善人格
现代生态学的研究告诉我们, 人与一切动物、植物、微生物乃至生物与非生物, 都是广泛联系、互相影响的。所有生物与其生活环境相互作用, 组成了一个巨大的、统一的有机系统——生物圈。人类的生存发展受制于环境中生物及非生物的发展状况。英国社会生物学家E·Q·威尔逊说过:“这些地球上的绿色植物、大量微生物和小动物, 构成了地球的熔炉, 正是由于它们侵入了地球的表面, 才肥沃了土壤, 制造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空气。如果它们都灭绝的话, 人类只能存活几个月。”生物对于人类的价值如此之大, 但人类是否已经意识到了它们的价值呢?是否真的关怀过处于灭绝边缘的生物呢?青蛙是有益的动物, 这是在小学教科书中就学到的知识, 然而即使是这样, 它们却仅仅因为肉味鲜美, 就遭到飞来横祸, 好不可怜。在广州, 每年仅吃掉的蛇就达上千吨。在一家私人开设的海鲜舫里, 一次便查获活猴数只、猴头十多个以及娃娃鱼几十条和上百只飞禽。多少无辜的精灵就这样遭受人们的荼毒, 成为人们餐桌上的牺牲品。
新的生物课程改革标准确立“人与生物圈”的课程体系, 突出了“人与生物圈”和谐发展的思想。在生物学教学中, 对学生进行保护环境、爱护环境的教育, 培养学生博爱的精神, 有利于学生形成环保观念, 养成热爱自然、自觉保护自然的良好习惯, 形成博爱宽容的完善人格。
二、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推动力, 也应该是学校教育的永恒主题。我国幅员辽阔, 地处寒、温、热带, 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珍贵的动植物。在讲植物资源时, 我给学生讲述世界上有五分之一左右的经济作物起源于我国, 例如银杏、银杉、水杉、珙桐等。在讲动物资源时, 讲述了我国鱼类有2000多种, 占世界鱼类总数的10﹪左右;鸟类有1180多种, 占世界鸟类总数的13﹪, 居世界之首;兽类有400多种, 占世界陆栖脊椎动物种类的10﹪。另外还有大熊猫、扬子鳄、白鳍豚、金丝猴等我国特有的珍稀种类, 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在讲到鱼类时, 我给学生介绍了我国著名生物学家童第周教授拒绝美国哈佛大学优厚的待遇, 毅然回到祖国。他说:“我是中国人, 我的事业在中国, 正因为祖国很穷, 我才决定用我的知识去报效她。”回国后, 他在遗传学研究中培育杂交鱼——“童鱼”, 振动了生物界。讲甲壳动物时, 我向学生介绍了我国甲壳动物的奠基人沈嘉瑞博士在祖国受到外敌入侵时, 放弃在英国伦敦自然博物馆工作的优越条件, 怀着科学救国的赤子之心, 回归祖国。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三、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中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中的重要环节。生物学里充满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 如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对立统一规律;生物的物质代谢、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物质运动原理;遗传和变异——事物运动的规律性;细菌、真菌、病毒既有对人类有益的一面, 也有对人类有害的一面——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在中学生物教学中, 结合有关内容, 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的教育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有利于学生树立崇尚科学、破除迷信、抵制邪教的正确思想, 对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发展学生综合素质有重要的作用。
四、培养学生刻苦钻研、探索、求实的科学精神
一部生物科学发展史, 也是人类的奋斗史。在生物教学中, 通过向学生介绍一些生物科学家的生平事迹和光辉业绩, 对学生进行学科学, 爱科学, 为科学献身、为真理而奋斗的理想信念教育。李时珍经过27年临床实践和标本采集, 甚至亲身尝试, 写出了《本草纲目》。达尔文历时五年环球考察, 用23年时间写成了震动当时学术界的巨著——《物种起源》, 为生物进化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把科研战场摆在田间地头, 几十年如一日, 晴天一身汗, 雨天一身泥, 在水稻增产方面创造了奇迹, 成为解决我国粮食问题的一大功臣。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它所取得的每一项成就都是后人继承前人经验, 又经过大量实际观察和无数次实验、探索、验证取得的。不允许任何空想和臆造。任何理论的提出都必须经得起实践检验。如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即是如此:古时候, 人们认为大树的粗壮树干和繁茂枝叶完全是由“土壤汁”变化来的。比利时科学家海尔蒙特经过5年的实验指出:水分是植物体建造自身的原料。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利经过一系列实验得出结论植物能够更新由于蜡烛燃烧或动物呼吸而变得污浊了的空气。而当许多人重复普利斯特利的实验时, 有的能够成功, 有的总是失败。经过多年的探索, 荷兰科学家英格·豪斯证实了只有在阳光的照射下, 普利斯特利的实验才能够获得成功。就这样, 经过科学家们一代又一代的努力, 光合作用终于被发现了。……科学家们的这种不畏艰辛, 不怕困难, 为科学事业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 对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 对学生树立坚定的科学信念, 形成坚强的性格, 顽强的意志, 养成谦虚谨慎、治学严谨的作风习惯有重要作用。培养学生树立科学无偶像, 科学无顶峰, 一切来源于实践, 一切以事实为准的科学精神, 有利于学生形成务实的作风、求实的品格。
只要我们广大生物教师细心观察、研究, 不断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 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 就能把德育巧妙地渗透在学科教学之中, 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潘紫千, 安岚.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强化环境教育的思考与实践[M].生物学通报, 2000 (7) .
[2]黄伟.新教材中生态道德教育[M].试教通讯.
生物课堂中的德育 篇2
郏县第一高级中学:王真真
2013-4-17
浅谈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德育工作是学校管理、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少教育工作者认为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依赖于品德课和班会课,而忽略了学科中的德育渗透,其实课堂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在这里不仅能完成学科知识的传授,也能结合相关的学科知识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使德育工作达到事半功倍效果。
一、挖掘资源,从教材中寻找德育渗透点
1、唯物主义渗透
生物学科是一门描述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课堂上通过对有关生命现象进行剖析,能使学生深刻理解生命的本质,增强学生对自身的客观认识,对学生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例如,通过高中阶段的有关知识学习,学生能够清楚的认识到:人体的最基本组成不过是20多种化学元素,按照元素——化合物——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由微观到宏观的构建方式最后组成一个有机的生命体——人,人体在新陈代谢中生长发育、繁衍后代、衰老死亡,最后被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细菌等)分解,于是这个生前或高贵或卑微的人就此解体,以水、二氧化碳和无机盐的形式返回生态环境,成为一棵小草或一棵小树成长的营养,从而开始新一轮的物质循环。这样的一个知识体系教育为学生建立正确的唯物主义人生观和世界观提供了科学依据。
2、挫折教育渗透
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难免碰到这样那样的挫折和失败。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课本知识帮助学生正确面对挫折,走出失败阴影。例如在讲解动物的受精过程时,可以用语言激励学生:“父亲上亿个精子争先恐后的游向母亲的卵细胞,优胜劣汰,最终只有速度最快、最健康强壮的那个精子能与卵细胞相遇并获得卵细胞的接纳形成受精卵,这就是最初的你和我,因此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这场竞赛中的获胜者,当我们遇到挫折时应该以此暗示自己:我是最棒的!”通过这样的方式增强学生自我认同感,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再如讲到动物的胚后发育中蝴蝶的变态发育时,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事例:“不起眼的毛毛虫要蜕变成翩翩起舞的美丽蝴蝶须经过无声的蛹化和艰难的破蛹而出,有好心人看它挣扎得可怜,便帮它剥开了束缚的蛹壳,不想这只蝴蝶却怎么也飞不起来了,在颤颤巍巍中死去。”以此让学生坚信一个道理:“逆境不是苦难而是一笔财富,正视它,超越它,定能打造出一片灿烂天地。”
3、人文关怀渗透
“人文关怀”是近几年比较流行的一个词汇,简单的说就是对人生存状态的关怀,即关心、爱护、尊重其他人,它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人类自觉意识提高的反映。从生物学角度来理解这一词汇也许会更深刻:物种内部关系即种内关系,通常包括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在理解种内互助这一概念时我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森林里着了大火,蚂蚁是怎么逃生的呢?成千上万只蚂蚁会抱成一团裹成一个大圆球,由高处朝低处滚动,在滚动的过程中最外围一层的蚂蚁被大火烧死,内层的同伴却迅速滚出火灾现场,少数蚂蚁的牺牲换来整个种群的保存,蝼蚁尚且如此,何况人乎?教育学生在生活中对周围的人少一分挑剔,多一分欣赏;对弱势人群少一分鄙视,多一分尊重;对陌生人少一分冷漠,多一分关怀 „„人与人之间只有建立了这样一种关系,小到一个班级,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才是一个有凝聚力有战斗力的和谐整体。
二、关注时事,在热点中寻求德育共鸣点
人生活在社会大环境中,必然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其中有积极正面的熏陶,也有消极负面的影响。因此教师在完成教学活动的同时有必要通过网络、报刊等媒介关注社会时事,并在有关知识点讲授时将热点人物和事件插入课堂,组织学生进行的讨论和反思,去伪存真,强化学生的道德意识,促进优良道德品质的形成。
1、学会感恩
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在成长过程中他们理所应当的享受着来自父母和社会的一切无私给予,然而,在他们的字典里很少有“感恩”一词,在高一下册遗传病类型介绍中有一种伴X隐性遗传病叫进行性肌营养不良,为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这种病的症状,并且建立“感恩”意识。
2、诚实守信
做事先学做人,只有恪守诚实守信的基本道德标准,踏踏实实做出来的成绩才能获得别人的肯定和尊重。
3、敬业奉献 当代的青少年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学校教育有义务有必要通过典型人物典型事迹的介绍,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劳动价值取向。
三、润物无声,在教学中树立德育示范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是学生的行为楷模,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可能给学生带来深远影响,这就要求教师应该站在热爱教育事业这一基点上,严于律己,规范自身行为,具备优良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在教学中努力做到:
真诚
一个具有感染力和亲和力的教师应该真诚地对待学生,给学生少一些“正确的废话”,多一些真诚的人文关怀,充满真诚的教学,才能给学生以温暖的感觉,激发出学生最大的学习热情。
公平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唤起学生学习自信的前提,一视同仁地对待所有的学生,让学生在相互尊重、相互信任中,体味到人格的自主和尊严,主动自由地表现他们的智慧,获得学习的成就感。
宽容 宽容不等于纵容,宽容是一种教育智慧,是一种教育修养,是一种对成长的期待,对学生的宽容洋溢着教师人格的魅力,宽容学生的缺点,宽容学生的不恭,宽容学生的失误,宽容学生的幼稚,在这种宽容的氛围中,让学生学会对别人的宽容。严谨
生物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3
关键词:生物教学;德育渗透;自我教育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各门课程要结合自身特点,对学生渗透德育,培养符合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综合型人才。生物学科作为基础教育学科和自然学科,拥有着丰富的德育素材,只要用心发掘,用心组织,明确德育目标,就能实现教学教育双丰收。总结自己这些年来的尝试,我认为在生物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德育。
一、激活学生感恩的心
现代家庭为了让孩子有更多的时间安心学习,父母包揽所有的生活琐事;有些家长由于生活物质条件比较好,孩子一有成绩就给超量的物质奖励,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渐渐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不能真正体会到父母的辛劳和老师的辛苦。如何利用学科特点去激活学生感恩的心呢?如,我在上《人的生殖》时,除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相关知识外,联系生活实际介绍了母亲“十月怀胎”的艰辛,使学生了解到母亲为了新生命而承受的痛苦,应该说课堂上学生受到了震动;课后安排了学科活动“与母亲谈自己的出生经历”,完成作文“感受母爱”。从学生的字里行间,都感受到了孩子对母亲无尽的感激和热爱:“……以前每次听到母亲的唠叨我就觉得心烦,可在学习了人的生殖以及和妈妈聊了我的出生后,我忽然心痛了,这时再听到妈妈的唠叨时,眼里却含着泪花,妈妈,谢谢你!妈妈,我爱你!……”在一页页翻着学生的作文批改时,我也被他们真挚的情感所感动。
二、渗透“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环境教育,激发学生的主人翁精神
环境教育是中学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中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正确的环境观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使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环境价值观。作为自然学科,生物教学不仅是给学生传授生物学知识,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还肩负着对学生进行正确的环境观教育,提高中学生的环保意识的责任。因此,我会充分发掘教材中进行环境教育的契合点,利用图片、视频资料等方式,让学生对人类生活环境的现状有真切的认识,并有效地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如:“课前五分钟的我国一级保护动物介绍”活动,每节课利用五分钟时间让学生表达交流,实现资源共享。通过这个活动的开展,结合教学内容,对生物多样性进行深入分析,让学生了解到我国生物面临的现状,人类行为对生物造成的严重影响,从而激发学生反省人类活动、自觉维护环境、保护生物的意识。
此外,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组织学生培植各种植物,参加生物园地的建设,学生对这些活动都有浓厚的兴趣,这样不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还有效地对学生进行了环境教育,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动手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科学实践、团结协作精神
德育是“知”与“行”的结合,动手实践是获取知识、接受教育最直接的方式。生物学是门实验学科,我会为学生提供很多动手实践的机会,通过实践提升对知识的学习,既是从感性入手,又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在教学中,我除了安排学生分组完成教材中的探究活动外,还有意识地安排了一些“团队”实践活动,如在《绿化校园设计方案》活动中,首先让学生对学校现有的绿化情况进行调查了解,然后组员分工合作、汇总讨论,形成完善的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植物习性、使用环境等基本设计知识,然后组织、设计、绘制、美工……使每一位学生的才能都得到展现,每一个学生都有事可做,出现了不同意见,大家能通过讨论达成一致,彼此做到协调配合,最终完成设计任务。整个过程真正实现了自主学习、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同时我还建议学生把自己完善好的设计方案送给学校,为学校建设尽一份力,这也增强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分组活动让学生明白了“团结就是力量”,进而热爱自己的集体,增强了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
谈生物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4
关键词:高中生物,德育渗透,教学策略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成分, 寓德育于各科教学之中, 加强德育在新课程中的渗透, 彰显德育的魅力, 更有利于“整体育人”。本文就新课程背景下, 高中生物学科如何有效地进行德育渗透这一问题, 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深钻教材, 发掘德育因素, 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德育渗透
1. 生物课程体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在当前的思想政治形势下, 不少封建迷信思想并未完全绝迹, 一些反动组织也一直在利用邪教理论积蓄力量伺机而动, 归根结底, 群众百姓, 抑或学生学者之所以上当受骗, 是他们都没有树立坚定的唯物主义思想的缘故。在高中阶段, 我们就要根据生物体的组成来告诫学生世间万物的生命组成都是一样的, 都是有着一定的科学依据的, 加深学生生物学识水平的过程, 就是加强他们唯物主义思想教育的一个历程。笔者认为, 寓德育于生物知识传授中、于生物科学素养形成中是德育渗透的最佳境界。
2. 生物课程中体现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在高中阶段, 生物知识非常丰富而精彩, 彰显了生命的多姿多彩、变幻莫测, 给学生以强烈的吸引力。另外, 在教材中还渗透了不少中国生物学家学者在生物知识的发展演变的历程中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笔者以为, 这时候我们要适时地向学生灌输爱国主义思想教育。譬如我国在上个世纪90年代投放市场的乙肝疫苗;还有我国生物学家将人的成长激素诸如鲤鱼的受精卵中所研制出的转基因鲤鱼;还有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所带来的绿色革命, 解决了亿万人口的粮食问题等。在生物课堂中, 这么多丰富的素材, 能供教师自然而然地渗透德育, 让学生在接受学科知识的同时受到德育的感染和熏陶。
3. 生物课程中进行科学态度及良好习惯的培养。
我们知道, 要成为一个成熟的, 抑或有成就的学者, 科学态度的养成与良好的科学习惯都是非常重要的。即使是作为一个普通人来说, 也应当在人格品质、道德素养方面有所加强, 这方面, 高中的生物课程其实就可以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高中新课程改革中, 生物教材涉及多处科学发现史, 比如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DNA螺旋结构的发现过程等, 但这些科学知识的发现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都需要科学家们付出我们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 克服重重困难, 都是科学家们缜密思维的结果与成就。我们用这些结论对学生加以教育, 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二、德育渗透要适时、自然, 不能盲目、牵强
德育教育对于高中阶段各门学科的教学活动来说都非常重要, 生物学科亦是如此。它不但对于学生良好品行及学习习惯的养成有好处, 对于提升学生生物学科的学习成绩也大有裨益。但是应当强调, 在生物学科的教学互动中渗透德育教育也是一门艺术, 需要我们大家多多钻研。笔者以为, 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时首先应注意的一点就是要适时、自然, 不能盲目、牵强, 否则是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的, 甚至还会弄巧成拙, 带给课堂一片哄笑, 给学生造成负面的不良影响。如在学习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时, 学生在课堂回答问题以及练习中经常会出现的一句话是:某生物为了适应环境从而出现了某种性状。教师就应该抓住这个时机, 向学生说明这种说法欠妥当, 因为生物适应性的出现并不是“为了”适应环境, 而是“特定的环境对生物的适应性性状进行选择的结果”。并告诉学生前一种说法犯了主观唯心主义目的论的错误, 这样就使学生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自然科学中的具体体现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再如笔者有一次在讲述内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时, 谈到血浆和组织液可以相互渗透, 突然想起校园中正好停着血站的义务献血车, 笔者灵机一动, 马上提问:一次献血200-400ml, 损失的血浆会在几小时内迅速恢复, 为什么?学生联系刚刚学过的知识, 很快就能答出:组织液渗透到血管中成为血浆。然后笔者再告诉学生, 献血后, 不仅血浆量, 还有血浆蛋白、红细胞量也会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恢复, 所以一次献血200-400ml对身体健康不会造成危害, 并鼓励学生成年后积极参与义务献血, 为社会奉献爱心。
三、充分发挥教师的德育示范性
记得在信息技术刚刚涌入我们教育领域的那一刻起, 有很多人担心电脑有一天会取代人脑, 进而使得大批教师失业。随着时间的流逝, 这一担心正在不攻自破, 电脑之所以不能取代人脑, 其中的关键一点就是教师通过自身的人格魅力对于学生施与的影响是电脑所做不到的。鉴于此, 我们教师就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人格魅力, 在生物教学中为有效渗透德育教育作出自己的示范与表率作用。首先, 教师首先要做到爱教育、爱生物这一思想水准, 进而渗透给学生一种德育意识:只有我们干一行, 爱一行, 才能促进祖国事业的飞速发展。其次, 我们教师要对学生充满爱心, 告诫学生不但要爱父母, 爱老师, 更要爱自己的同学朋友, 这样才能建设一个和谐社会, 营造一个美好家园。教师要积极学习课改理念, 努力改进教学方法, 这样我们就会给学生一个暗示, 对待任何事情都应该坚持不懈, 应该积极追求, 奋力开拓。
生物课堂中的德育 篇5
武汉市黄陂区第六中学
陈连俊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必须根据学科特点挖掘教学内容中的德育因素,结合学生身心特点,开展课内课外活动,进行德育渗透。笔者认为在生物学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德育渗透:
1.研究学生身心特点,增强德育针对性
德育对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起着主导作用。而中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既依赖于它所处的社会生活水平, 也有赖于自身的生理、心理的发展规律。所以, 教师本着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努力按照学生成长的客观规律去加以教育引导, 使教育要求转化为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自觉行动。
同初中生情绪易激动、易感染、易表现,情绪的延续时间短等等心理特征相比,高中生的心理特征明显不同。高中阶段情绪体验较初中阶段强烈,情绪内容广泛,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并且在处事的信心度、果断性、自制性和调节力方面有所发展和提高。高中生初步从具体思维为主过渡到抽象思维为主,开始理智地思考问题,但时常需直观的、感性经验的支持。生物学科和其他学科一样具有可直接验证的特点。因此学生在学习生理卫生和遗传学知识时,会感受到某些行为准则和道德观念是具有坚实的科学基础的。这样的思想熏陶,学生容易内化为自己的道德认识,以至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从运动系统、循环系统的角度阐述了体力劳动和体育运动对人体健康的好处;从呼吸、神经等系统的生理卫生说明了吸烟、酗酒的危害;讲青春期身体重要器官要到25岁左右才发育完善,说明了晚婚晚育的的生理学基础。这比离开科学知识单纯进行纪律教育、道德规劝效果要好得多﹗
2.钻研教材内容,挖掘德育知识点
新教学大纲的课程目标明确规定了德育目标,包括四方面的内容:通过生物学知识的学习,初步形成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局部与整体、多样性与相同性相统一的观点,初步形成进化观点和生态学观点,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逐步建立科学的世界观;正确认识我国生物资源状况、生物学技术发展,增强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懂得爱护自然界的生物,认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初步具有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和合作精神。
可以从以下几点去挖掘教材的德育点: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科学价值观,生物进化观点,生态学观点和爱国主义等。分别简述如下:
2.1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渗透 生物学是一门充满辩证法的自然科学,生命现象和生物学过程都是辩证发生的。教材中所蕴含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内容极多。如新陈代谢本身是同化与异化的对立统一过程,两者的矛盾运动,是个体生存、发育的基础。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的关系说明运动是有规律的。又如生物与环境之间、遗传与变异存在的对立统一关系、植物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关系等。在细胞代谢、增殖基础上实现的个体生长、发育、衰老、死亡,经遗传、变异而实现的生物进化,都可归结为生命物质一定规律的变化。生物间共生、寄生等复杂的相互关系,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依赖等阐明着普遍联系的观点。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对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和生物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重要作用。
2.2科学价值观的渗透
结合生物科学史的教学,以及渗透科学家片断事迹的教学,对学生进行勇于为科学献身精神的教育。通过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事例,进行科学价值观的教育。树立生态学观点,增强环境保护意识,这对提高公民素质有重要作用。讲述科学家认识真理的过程,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生物学包涵了系统论的观点,在教学中渗透系统的观点,也是一种科学认识方法的教育。通过实验、实习的实际操作,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精神。教学中还可结合实际破除封建迷信思想,坚持用科学的世界观武装学生的头脑。
生物科学的研究成果正越来越深刻且广泛地影响着人类活动和生产的各个方面,生物科学价值观的教育是生物教学中德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学中,结合“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环境与人体健康”等具体知识点进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教育。结合 “植物生长素发现实验”、“光合作用的发现”、“孟德尔遗传实验”、“达尔文进化理论”等知识,进行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教育。结合中外著名生物科学家的动人事迹,启迪学生把立大志与踏实刻苦的学风结合起来,把个人兴趣爱好与社会的实际需要结合起来,走成才之路。还应教育学生关心生物科学的实际应用,如生物科技对农业生产发展的作用,生物工程在发展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还可以利用有关生物学知识的日常生产如花卉、食用菌、果树载培、果酒果醋制作等进上步培养和增强学生“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价值观。
2.3生态学观点的渗透
在“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生态环境的保护”等教学内容中,着重论述了有关生态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进行生态学观点的渗透,有益于树立正确的自然观与科学观。如通过讲述生态系统的内容,让学生了解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如果不遵循生态平衡的原理就会破坏生态平衡,造成严重的后果,进而阐明生物必须依赖于环境而生存,人类必须对生命自然界持尊重的态度,让保护生态的意识深深扎根于学生的心中。
2.4法制观念的渗透
国家颁布的某些法律条文与生物教学内容有密切关系。例如,《草原法》、《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环境保护法》、《婚姻法》,其中的某些条文可结合有关生物知识讲解,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操,树立遵纪守法的观念。
2.5爱国主义思想观念的渗透
在新课程改革实验中,我们利用教材中的小资料、“课外阅读”等有关内容向青少年学生介绍我国的陆地面积不到世界的3%,但却有高等植物近3万多种,其中珍稀树种居世界之首,如金钱松、珙桐、银杏、银杉等。有占世界总数13%的鸟类和占世界总数10%的陆栖脊椎动物资源。在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方面,我国最早种植和饮用茶叶,现有5亿多亩茶园,号称世界第一。我国古代就有《山海经》、《齐民要术》、《本草纲目》等光辉论著。唐朝发明的淡水混合放养技术到今天在世界上仍享有盛誉,并被广泛使用。在生命起源研究方面,1965年,我国科学工作者人工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一种含有51个氨基酸的蛋白质)。1981年,又人工合成了酵母丙氨酸转运核糖核酸。1990年11月28日我国科学家发现了三链状DNA新结构。这一成果被称誉为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又一重大发现,获得美国当年百项科学头奖。1997年春,以中国工程院院士曾溢滔教授为首的科研人员,培育出了5只转基因羊,其中一只奶山羊分泌的乳汁中,含有堪称血友病病人救星的药物蛋白,即有活性的人凝血第九因子。这是具有生物医药产业价值的转基因山羊。更令人振奋的是,我国科学家黄淑帧教授等首创的转基因羊研制新路线,将使人类用新技术构建“动物药厂”的梦想变成现实。我国在绘制人类基因图谱时占了1%的份额,标志着此项研究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所有这些都极大地激发了青少年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从而树立为祖国富强而努力学习的远大理想。
3.课内课外结合,拓宽德育渠道
学校事事皆育人,德育不仅只限于课内,还应拓宽渠道,多途径进行渗透。
3.1实验课:要教育学生爱护公物,遵守实验规则。学生分组实验,可进行团结协作的教育。做实验,要求学生要严格、谨慎、细心,培养严谨的作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2综合实践活动:学生日常接触或感受到的事情,能够引起学生积极思考的感兴趣的问题,开展课外活动让学生从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培养绿色环保意识。如回收废旧电池,节约利用 水资源,调查空气中粉尘情况,土地资源的减少和浪费,白色污染等,积极引导学生生态观、环境价值观、资源观、法制观的建立。
3.3举办知识讲座、知识竞赛、图片展览活动:在学习“人的生殖和发育”时,结合青少年学生正处在青春期发育中,很多学生面对突如其来的生理、心理变化感到不知所措。为此我们开展了以“青春期卫生”为主题的知识讲座,播放有关青春期发育的教学光盘,及时让学生了解青春期方面的知识,解开他们心中的困惑,指导他们正确对待青春期出现的生理变化,正视自己的性别“身份”;帮助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让青少年学生认识到在青春期应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学习上。结合“环境日”、“地球日”、“地球周”、“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日”等活动,举办相应的“我国环境污染与治理现状”、“污染与健康”、“生态环境问题及改善对策”等知识讲座;结合学科竞赛,开展“生物环境知识”竞赛,利用黑板报、墙报、刊板等开展“环保法律展览知识”“现代生物技术成就展”。既丰富了学生的生物知识,又有利于树立正确的环保意识。
3.4开展向“先进个人”学习的活动:结合班级每天涌现出的“好人好事”,适时给予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让其他学生从中学习这些“先进个人”的事迹。从而明是非、知荣辱。我还开展了“我为班级和他人每天做一件好事”的活动,让学生意识到“小事从我做起”。我还编写了班级“八荣八耻”(以遵守纪律为荣,以我行我素为耻;以讲究卫生为荣,以污染环境为耻;以爱班如家为荣,以破坏公物为耻;以认真听讲为荣,以玩小动作为耻;以独立作业为荣,以抄袭舞弊为耻;以不耻下问为荣,以不懂装懂为耻;以进取向上为荣,以自甘落后为耻;以合作互助为荣,以自私蛮横为耻.),张贴在教室的一角,让学生每天能看看,检查自己的行为,明白哪些是该做的,哪些是不该做的。
浅谈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6
一、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它的核心是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树立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
1.颂扬古今生物科学的辉煌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初中生物提到我国古代就有《山海经》、《齐民要术》和《本草纲目》等光辉论著;我国远在四五千年就建立了农业,三千年前就有了室内养蚕和驯养家畜等;1965年我国又在生命起源问题上获得突破,即人工合成了具有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1981年我国又人工合成了酵母丙氨酸转运核糖核酸。1997年英国科学家克隆了绵羊“多莉”,实际上我国在这方面早有研究,细胞核移植技术领先于世界。本人还随时收集和积累了富有教育意义的我国生物学所取得的现代成就和动态来点燃学生的爱国主义心灵火花。所有这些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从而树立为祖国富强而献身的远大理想。
2.叙说丰富的生物资源,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中学生物教材中,对我国野生生物资源状况作了些简介,如我国有恐龙时代的蕨类化石——沙椤;我国的裸子植物资源居全世界首位,素有“裸子植物故乡”的美称,而且水杉、银杉、银杏等是闻名世界的珍稀裸子植物;我国是世界上鸟类种类最多的国家,有许多的珍贵特产的种类,如褐马鸡、丹顶鹤、白鹇等;另外,娃娃鱼、白鳍豚、扬子鳄、大熊猫等也都名扬海内外,享誉世界。然而,中国的悬铃木被冠之以“法国梧桐”,麋鹿的故乡却要从外国引种麋鹿……,残酷的史实告诫我们,只有祖国的发达强盛才能保护自己的丰富资源,发展自己的丰富资源,进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二、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是生物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因为人们的思想和言行,对一切事物的认识和研究,无不受到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支配,所以在传授生物知识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笔获得一些生物学的具体知识更重要。
1.渗透生命物质性的观念。唯物主义肯定世界是物质的世界,因此生物学关于生命的物质性观念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在生物教学中强调构成细胞的几十种元素在无机自然界中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是生命物质所特有的,自然界存在的动植物本身是物质,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质,是由非生命物质经过漫长的化学进化过程,演变成原始生命,再经过生物进化,形成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从而使学生头脑中残存的这样那样的有神论得到彻底改正。而生物进化是由于自然选择,子代与亲代之间的形状相似是由于遗传,子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与亲代之间的性状差异是由于变异,遗传和变异为进化提供了选择的材料,生存斗争又推动了生物的进化,这样是学生在接受生物学知识的同时,渗透世界物质性的观念,引导学生建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2.渗透辩证的观点。辩证法的核心是对立统一。如动物肌肉的收缩与舒张、神经的兴奋与抑制、植物的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以生命的最基本特征新陈代谢为例,说明事物的对立统一。新陈代谢由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两个同时进行的过程组成,二者是矛盾对立的,但它们又是相互依存和联系的:同化作用为异化作用的进行提供了物质和能量的基础,而异化作用又为生命活动包括同化作用的进行提供了能量。生命体正是由于这两个既相互矛盾又相互联系的过程,组成为新旧更替的全过程,推动着生命活动向前发展,体现了生命的最基本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渗透“辩证、统一”的关系,如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他们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互为因果,相辅相成,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生物个体的表现性,不仅要受到内在因素基因的控制,也要受到环境的影响。
三、注意把握德育的特点与方法,增进德育效果
1.讲求目标的针对性和方法的渗透性。思想教育要讲求实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初中学生以直觉和形象思维为主,可以使用形象化语言,列举生动的故事等。讲求实效还要考虑到学生的不同认识特点和心理特点,当代学生富有朝气,积极进取不墨守成规,富有时代的敏感性,善于独立思考,有求是精神,这是主流。但也不可避免的受到社会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一定影响,所以要根据时代特点和学生的思想实际,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积极正面引导。
2.讲求育人的情感性和师生关系的和谐性。情感性指的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辩证统一。通理先通心,方能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德育教育正是如此。“动之以情”这个情来自于对全体学生真挚的爱,来自于对学生满腔热情的希望和殷切的期待,来自于教师自身的强烈责任感,因此教师在讲台上精力应当高度集中,胸装学生情绪饱满、热情洋溢。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去感染学生,以此来引起学生大脑的兴奋性,集中注意力,产生良好的情感。
一个受学生爱戴的教师才可能取得满意的德育效果。因此,教育的成功还需要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关键在教师。教师的人品、学识、工作态度、教学水平以及行为举止等时时都在接受学生的检验。所以教师只有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其自己的良好形象,才能得到学生的尊重和信任,为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打好基础。同时教师还要在平常的教学和生活中真正关心每一个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经常给予学生以帮助和鼓励,既要热情关心又要严格要求,既当学生的教师又做学生的朋友。以自己的真诚和爱心去换取学生的信任和爱戴。有了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的愿望就容易变成学生的自觉行动。教师的师德形象也将自然而然的成为学生品德成长的楷模。学生的爱戴和信任又将促进教师不断完善自我,实现教学相长。良好的师生关系似德育教育的催化剂,可以更好的发挥生物教学的德育功能。
在生物教学中开展德育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素质,激发学习积极性,成为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也谈生物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中学生物学》1998.4.第15页
谈生物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7
一、德育渗透的基本原则
德育不是空洞的说教, 这就需要教师掌握和运用高超的科学加艺术的教学方式、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风趣幽默的教学语言, 组织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 使学生于不知不觉间产生共鸣、情感受到激荡、道德得到熏陶、心灵得到净化。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取得成效的关键是要善于“掩盖教育意图”。
(1) 与生物学知识紧密结合进行。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德育, 关键是找准知识传授、技能训练与思想教育的有效结合点。有的知识结合点属于“显性”, 例如, 李时珍编著的《本草纲目》被译成多种外国文字, 是世界上享有盛名的植物学家。只要老师讲述, 或者学生阅读, 就可以受到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有的知识结合点属于“隐性”, 需要教师去发掘。例如, 植物生长素的浓度较低会促进植物生长, 浓度过高会抑制植物生长。由此, 教师强调:超过了物质的数量界限, 就会改变事物的性质, 这就是“量变到质变”。结合生长素浓度的变化, 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使学生印象深刻。这样的知识点需要发掘、升华。
(2) 教育对象的易接受性。生物学科的认识和方法, 给学生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奠定了基础。学生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和其他自然学科一样, 大都具有可直接验证的特点, 因而知识的客观性在学生头脑中印象会更为深刻, 对生物学知识真理性的信念也就更为牢固。从这个角度上说, 由此进行的思想熏陶, 学生更易于接受。例如, 从运动系统、循环系统的角度阐述了体力劳动和体育运动对人体健康的好处, 从呼吸、神经等系统的生理卫生说明了吸烟、酗酒的危害;讲青春期身体重要器官要到25岁左右才发育完善, 说明了晚婚晚育的生理学基础;遗传学阐明了为何《婚姻法》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旁系血亲禁止结婚。像这样一些具有思想意义的内容, 在生物教学中进行, 要比离开科学知识单纯进行纪律教育、道德规劝效果要好。
(3) 育人效果的依赖性。生物学科的思想教育是通过生物教师去执行的, 因此思想教育的效果依赖于生物教师的思想素质、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的水平。教师的政治态度、思想品德、意志、情感, 通过言传身教对学生产生导向作用。如果生物教师富于教学机智, 就会善于根据教材和教学情境进行思想教育。教师的教学艺术水平越高, 学生学习兴趣越浓厚, 思想教育就会理入而情动, 最终促进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
二、德育渗透的基本内容
(1) 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是学科教学的重要环节。教材中根据内容特点安排了多处我国生物科学的成就, 为教学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德育素材。教师应不失时机地把握好, 以帮助学生增强爱国信念, 激发学习热情,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国幅员辽阔, 自然环境复杂多样, 从而孕育了极其丰富的物种和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但我国的生物多样性同样也面临着威胁。通过这些内容的具体介绍, 让学生既为我国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而自豪, 又增进了他们爱护环境、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意识, 进而培养他们爱国主义的责任感。被国际上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培育出的新型水稻———两系法杂交水稻, 被誉为粮食生产上的一次“绿色革命”, 这些成果展现了我国当代科学家的智慧以及为世界科学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可进一步激励学生的爱国热情。
(2) 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1) 生命是物质的, 物质是运动、发展、变化的。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都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原生质是生命的物质基础, 由C、H、O、N等多种化学元素组成, 在生物体内, 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化学元素又构成了各种化合物, 由各种化合物共同组成了细胞, 而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因此, 一切生物都是由自然界最普通的化学元素所构成的, 从而揭示了生物界统一于物质的观点。分子生物学的研究, 不仅从分子水平上丰富了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唯物论原理, 而且还指出生命现象的物质基础是分子运动。例如, 生物的个体发育都是从受精卵开始, 经过由小到大, 由幼体到成体乃至衰老死亡的过程;生物从简单到复杂, 从水生到陆生, 从低等到高等不断发展进化的过程等等, 都阐明了生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而不是静止不变的。 (2) 生物现象之间是普遍联系辩证统一的。通过生物课的学习, 需要让学生明确四组辩证关系:一是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的辩证统一。例如:蛋白质分子的结构, 由于组成每种蛋白质分子的氨基酸种类不同, 数目成百上千, 排列次序变化多端, 肽链的空间结构千差万别, 因此蛋白质分子的结构是极其多样的, 决定了蛋白质分子具有多种重要的功能。二是生物体局部与整体的辩证统一。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但必须指出, 细胞的各个部分并不是彼此孤立, 而是相互联系, 协调一致的, 共同组成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细胞只有保持结构的完整性, 才能正常地完成各项生命活动。三是生物多样性和共同性的辩证统一。生物虽然具有遗传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但生物体还具有共同性的一面。如生物都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 说明生物的多样性是建立在共同性的基础之上, 它们之间还具有统一性的一面。四是生物体与其生活环境的辩证统一。生物体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 也能影响环境。所有现存的生物, 它们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都是与周围环境大体相适应的, 不然就要被环境所淘汰;同时生物的生命活动也会使环境发生变化。 (3) 生命活动是受客观规律支配的。生物学以自然界中的生物体和生命现象作为研究对象, 揭示其本质规律。生物界的一切生命现象都是受一定的客观规律支配的。例如:研究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规律, 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关系, 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人们只有认识了生物界的客观规律, 才能按照人们的意愿, 利用、改造、控制生物, 以便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3) 实践观点和群众观点的教育。生物学实践性强, 生物课有很多实践活动。例如, 实验、实习、参观访问、植物栽培、动物饲养等。通过学习生物学知识, 培养学生能力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实践, 可引导学生学习当地群众的实践经验。组织学生参观果园、农场、科学站、高产田、饲养场等, 让学生了解农业生产中的新情况、新技术、新经验。通过这些活动, 使学生关心家乡的农业生产, 认识科学的社会价值, 促使其立志为家乡经济建设作贡献。
(4) 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及良好习惯的培养。科学态度利于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养成和不断进取的科学精神发展。科学态度的培养应贯穿于科学研究过程的每一环节及每一教育活动之中。一个生物科学发现史就是一个好的德育素材, 高中生物教材中有关生物科学发现史一共有四处, 它们包含了科学家的思维、分析、假设和判断等全过程, 是科学家严谨作风、勇于探索的结果。在高中生物教材中还有很多关于生物实验的教学, 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些德育素材,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不怕挫折、困难的探索精神。
三、德育渗透的基本途径
由于生物学科具有多种多样的教学实践活动, 因此决定了这门学科有多种多样的思想教育途径。除课堂教学的主要途径而外, 还有实验、现场教学、野外实习、生态系统的调查、参观访问、作物栽培、动物饲养等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教师不仅要研究课内, 还要研究课外活动的思想教育特点;不仅要研究教材, 还要研究实践活动的思想教育特点。
现将生物课的几种教学实践活动的主要思想教育内容分述如下。
(1) 实验课。要教育学生爱护公物, 遵守实验规则。学生分组实验, 可进行团结协作的教育。做实验, 要求学生要严格、谨慎、细心, 培养严谨的作风,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 现场教学。可进行听指挥, 守纪律, 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
(3) 野外实习和调查。要进行吃苦耐劳、团结友爱的教育和安全教育。教育学生爱护庄稼、花草树木, 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操。利用自然美景来美化学生心灵, 进行审美观的教育。
(4) 参观访问。要教育学生树立群众观点, 虚心学习当地群众的实践经验, 学习他们的先进思想和优良品质。在参观良种站、畜牧场时, 在了解新技术、新成果时, 要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树立科技兴农思想, 引导学生立志为家乡的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5) 栽培饲养。要进行实践观点的教育和劳动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培养顽强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精神。
俄国著名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要使人成为真正有教养的人, 必须具备三个品质:渊博的知识、思维的习惯和高尚的情操。”抓住生物教学中丰富的德育资源, 就一定能形成一股巨大的德育潜力。
摘要:教师人人都是学生的德育导师。高中阶段正是学生树立世界观、人生观的关键时期, 为此, 在各学科的教学中德育的渗透就显得尤为重要。根据学科课程的特点以及时代的要求, 新大纲突出体现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 这点认识务必到位, 并在实际教学中身体力行之。
浅论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德育 篇8
一、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珍惜生命、享受生命的意识
1. 利用社会热点导入实验课。
如在讲授蛋白质鉴定时, 可以以热点事件引导学生思考:不法商贩要在牛奶中加入三聚氰胺的原因是什么?质检部门为什么没有检测出这种有毒的物质?怎样才能科学地鉴定蛋白质呢?同时向学生介绍三聚氰胺的危害, 提醒学生注意食品的安全性。教育学生将来作为企业家、质检员一定不要因为个人利益而做危害人民、危害社会, 要尊重生命, 对生命负责。
2. 介绍一些疾病的危害, 引起学生的共鸣。
如一说起艾滋病, 人人恐慌, 还看不起患者, 不与他们接触。作为生物教师, 我们要向学生介绍艾滋病的危害以及传播途径, 同时要求学生自己查阅资料、收集资料, 以引起学生的重视, 洁身自爱, 还要正确对待并关爱艾滋病患者, 不要歧视他们。还可以向学生展示自20世纪70年代基因工程兴起后所取得的成果, 要求学生进行冷静地反思:转基因生物安全吗?阐明人们对转基因生物安全性有两种不同的观点, 提醒学生要一分为二, 正确对待新生事物。
3. 通过遗传病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婚检和产前检查的必要性。
如通过有关色盲、并指、21三体综合征的遗传分析, 如要求学生自己写出一些遗传图解, 可使学生有较多的思维体验, 在探索中既获取知识, 又掌握科学方法;既联系生活、生产实际, 又了解遗传特点, 体会到遗传病不仅给患者个人带来痛苦, 而且给家庭和社会造成负担。应该通过婚前体检和产前诊断对其进行监测和预防, 减少遗传病的产生和发展。
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 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在教学中注意应用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宣传新中国成立后在生物科学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以点燃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热情。我在给学生上生物课时, 给学生介绍了我国“克隆羊培育成功”;美国、英国、德国、日本、法国和中国6个国家在内的“人类基因组计划”;我国生殖生物学家张明觉发现的“精子获能”等成就, 还介绍了袁隆平等人培育高产杂交水稻获世界金奖;1988年“种子太空旅行”后选育的高品质、高产的蔬菜粮食品种等科研成就。激励学生向这些生物科学家学习, 刻苦钻研生物知识, 树立远大目标。通过“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以及酶的本质的探索”等一些科学史的学习, 刺激学生努力学习, 为振兴中华而学习。
三、培养学生的唯物主义世界观
1. 物质的统一性。
19世纪细胞学说的建立, 从细胞水平上证明了生物界的统一性, 通过元素的种类认识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通过分子生物学的研究, 证明了各种细胞都是由核酸、蛋白质等物质所构成。
2. 生命世界的变化发展。
遗传、变异、自然选择贯穿与生物的整个生命, 这样才使得生物不断进化, 才导致生物的多样性。正是由于遗传才使得生命不断延续, 遗传时产生了多种多样的变异, 才使得生命的多种多样。为了生存, 物种相互之间产生了竞争, 才出现了“适者生存, 不适者被淘汰的优胜劣汰”, 使在竞争中获胜的个体保留下来。又由于隔离导致了新物种的形成……从而为生物的进一步发展开辟新的前景。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竞争中学习前进。
总之, 在生物教学中蕴藏着丰富的德育教育资源, 作为生物教师, 我们一定要认真钻研教材, 善于发掘其中蕴含的思想教育, 把德育贯穿于整个高中阶段的生物教学中,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摘要:本文结合高中生物学教学的实践, 从尊重生命、珍惜生命、享受生命、热爱祖国、振兴中华、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等方面, 阐述生物学教学与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关系。
浅谈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9
一、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1.挖掘教材中体现人文教育和环境保护意识的内容。比如, 七年级生物第一、二单元, “了解生物圈”这一部分内容, 主要讲人与生物圈的关系。学生懂得了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适应, 产生了保护环境的意识。又如, 八年级教材中“认识生物的多样性”和“保护生物的多样性”这一内容, 学生通过学习生物的种类和怎么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得到了这样一个事实: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但环境问题日益恶化, 各种生物资源逐日减少, 各种自然灾害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 所以我们必须保护环境。
2.挖掘教材中体现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内容。例如, 以植物类群和动物类群揭示生物体从简单到复杂, 由水生到陆生, 由低等到高等这个运动发展变化的规律, 教材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辩证统一的观点教育:一是注意局部和整体的辩证统一观点教育。例如, 动物的各个器官系统, 有它各自的生理作用, 又互相联系, 构成一个整体, 每个系统对整体有影响, 整体也影响着每个系统。二是注意构造和功能的辩证统一的观点教育。例如, 根的结构和它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功能是相适应的。三是内因和外因的辩证统一的观点教育。例如, 种子萌发的过程中, 一颗种子具有活的完整的胚是内因, 还需要水分、空气和适宜的温度是外因, 内因是根据, 外因是条件, 二者缺一不可。四是注意生物体与环境之间的辩证统一的观点教育。例如, 大量植树造林, 扩大森林的面积, 提高森林覆盖率, 可以改善气候条件, 适宜的气候条件又能促进生物的生长, 增加动物资源。
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的教育
爱国主义是每一个公民应有的基本素质,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是学科教学的重要环节。教材中根据内容的特点安排了多处我国生物科学的成就, 为教学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德育素材。教师应不失时机地把握好, 以帮助学生增强爱国信念, 调动起学习热情。
例如, 我国研制的生物工程乙肝疫苗已经在1992 年投放市场, 在预防乙型肝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88 年, 我国科学家人工合成了抗黄瓜花叶病毒的基因, 并且将这种基因导入烟草等作物的细胞中, 得到了抗病毒能力很强的作物新品系;1989 年我国科学家成功地将人的生长激素基因导入鲤鱼的受精卵中, 培育成了转基因鲤鱼, 与非转基因鲤鱼相比, 其生长速度明显加快;1993 年我国研制的两系法杂交水稻开始大面积试种, 与原来普遍种植的三系法杂交水稻相比, 平均每公顷增产15%;1995 年, 我国科学家将某种细菌的杀虫蛋白基因导入棉花, 培育出了抗棉铃虫效果明显的棉花新品系;1999 年, 我国科学家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研究, 承担了其中1%的测序工作, 我国因此成为参加这项研究计划的唯一的发展中国家。这些成果展现了我国科学家的智慧以及为世界科学所做出的巨大的贡献, 进一步激励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崇尚科学的心理。
三、充分发挥教师的德育示范性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活动的这一本质特点, 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必然带有强烈的示范性。德育渗透的过程其实是一个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 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 也是直接的。教师饱满的热情、流畅的语言、规范的书写、清晰的条理、典型的训练等, 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受, 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全体教师只有具备崇高的敬业精神、先进的教育理念、丰富的专业知识、杰出的创新思维、高超的教学本领, 学生才会在心里油然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 并从教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 那么他们给学生带来的无形影响就会“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浅议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篇10
一、在生物教学中贯穿生命教育
在当今信息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 来自于网络、手机、游戏等方面的不利因素, 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影响也日益加剧。一些学生甚至夜不归宿, 上夜网, 进游戏厅, 有的还去酒吧等场所, 喝酒、抽烟现象普遍, 打架斗殴之事常有, 甚至还接触了毒品。因此, 身为生物教师的我们, 则应结合本学科的一些知识特点, 对学生予以思想上的德育教育, 充分利用生物学科中的相关知识, 教育我们的学生一定要热爱生命。
例如, 笔者在执教《神经调节》这一节时, 讲述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递质, 当讲到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的时候, 教师就可以适时补充一些有关毒品、兴奋剂、镇静剂之类的构建原理;同时, 搜集相关图片和资料, 并向学生一一予以解释和说明, 使学生能够清醒地了解到毒品对我们人体以及精神方面所造成的多种伤害。在此基础上, 教师还要让学生认识到沾染毒品无论对家人还是对社会, 其危害都是无法估量的。教师通过这一引导和教育, 目的就是学生懂得生命的可贵, 无形中提升个人珍爱生命的意识, 并竭力做到远离毒品, 有效落实生命教育, 并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又如, 笔者在执教《有性生殖的受精作用》这一节时, 笔者在引领学生通过本节知识点的学习, 使之懂得受精的过程当中, 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之后, 再借助绘画读本《小威向前冲》一书, 让学生明白在近乎几亿个精子当中, 最终却只有一个精子与卵细胞相遇, 并完成受精活动。当排卵后24小时内, 卵细胞没有与精子相遇, 就会自然死亡, 而且卵细胞产生的道路无比的曲折, 其耗费的时间也是相当的漫长, 因此, 每个生命的诞生都是十分来之不易的。正是源于此, 才要更加地去感恩父母, 在成长的路途中要正确对待得与失。而于生命而言, 高中生更要懂得珍爱生命, 每一位同学都要肯定自己、认同自己, 使自己的生命绽放璀璨的光辉。
二、在生物教学中贯穿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每个公民都应具有的最基本的道德素养, 爱国主义教育, 也始终贯穿于各个学校所有学科的教学实践活动中。而我们的生物课本中有一些比较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 身为生物教师的我们, 则可以结合教材的实际内容, 在我们日常的高中生物教学中, 切实贯彻爱国主义教育。这要求身为高中的生物教师, 要先搜集并整理一些有关爱国主义的教学资料, 结合当堂所执教的内容, 藉以激发高中生的爱国情怀和思想。教师借助于在生物学领域取得巨大成就的, 同时, 为人民、社会, 乃至整个国家做出杰出贡献的人, 以其主要业绩, 大力向学生宣传, 使得他们在学习及其人生的路途上能有一个很好的榜样和目标, 能够引领他们勇往直前, 敢于靠近伟人的灵魂, 从而使得自己的生命和灵魂得以升华。
例如, 在学习完必修2时, 教师可以向学生汇总展示我国生物学方面的重大成就:20世纪60年代我国在农作物育种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种子太空旅行”培育出数百个抗病力强、产量高、品质好的蔬菜和粮食品种, 其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1988年我国首例试管婴儿郑萌珠在北京诞生并于2007年考入西安西京大学;1990年人类基因组计划启动后中国是参与该计划的唯一的发展中国家, 并承担其中1﹪的测序任务。1993年中国农科院成功培育出了“转基因抗虫棉”, 对转基因生物的培育成功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2001年我国首例“胎儿皮肤上皮细胞”克隆牛“康康”在山东莱阳农学院诞生;我国免疫医学保健也在飞速发展, 人工疫苗、基因工程疫苗等的研究成功就是最好的见证。这些内容的汇总学习, 使学生看到祖国的发展情景,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 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在当前这个时代是多么幸福, 感受到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感, 从而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的最深厚感情, 立志为振兴中华而学习。
再者, 教师让学生深刻认识生态学上有关环境保护的热点问题, 如生物富集、水体富营养化、沙尘暴、温室效应、环境污染、物种绝灭、生物多样性的锐减等让学生为我国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而骄傲, 同时又有保护稀有濒危物种、爱护环境、合理节约利用自然资源的环保意识, 提倡低碳生活, 积极倡导实施“限塑令”, 树立环境忧患意识, 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三、利用生物科学史渗透意志品质和道德品质教育
任何事情能够取得成功的原因, 都离不开个人的辛勤付出, 以及其个人坚强的意志力, 而科技的成功取得则更是如此。高中生对科研这一概念和其过程的认识和理解, 都不是一味的说教所能解决的问题, 它们都离不开科研历史的支撑。因此, 生物教师要在日常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 适当地向学生展示科研历史的曲折与艰辛, 以及当下高中生对其的继承和创新意识, 都使得学生乐意去学, 并用自己的心去认真感受。
例如, 笔者在执教《孟德尔的遗传定律》一节时, 则是先让学生边动脑筋, 边思考, 同时参考讨论: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因素有哪些?学生在对这一问题的探索和思考中, 找到孟德尔做杂交实验的研究并非一帆风顺。他花了几年的光阴去研究山柳菊, 最终无所得, 但孟德尔敢于去质疑, 并在不断的实践中努力探索;因而, 除了其在科学方法上的创新外, 还有其本人对科学的挚爱, 以及其坚持不懈的精神等, 都是其获得成功的原因。
再如, 组装细胞、国际人类蛋白组计划、通道蛋白的研究、疫苗的研制、克隆、干细胞研究与人类健康、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胚胎工程、生态工程等, 这些教学内容的学习, 使学生能感受到现代生命科学不息的脉动, 在提升其精神境界的同时, 也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的价值导向产生了深刻影响;与此同时, 也让学生树立起与时俱进的思想意识, 认识到自己所肩负的重任, 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和社会主义的进步, 做出自己所应尽的贡献, 从而找到学习的动力。
总之, 德育教育是育人的大事, 教师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要加强对学生道德品质的教育。注重德育教育, 让教书与育人有机结合, 以提升教育的实效。这正与现阶段提出的“立德树人”相呼应, 体现了国家对培养学生的德育素养的重视。因此,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书时, 要认真执行教育的方针和政策, 依托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根据学生的实际, 创新教学方法, 以学生德育教育为先, 实现学生品德素养和知识能力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马雪丽.浅议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德育教育[J].课程教育研究, 2012, (12) :32-33.
[2]方煜.浅谈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中学教学参考, 2011, (2) :102-103.
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之我见 篇11
【关键词】 中学教师 生物教学 德育 教育潜移默化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67X(2014)09-007-010
在物质文明相对丰富的今天,帮助中学学生了解我国的历史和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正确认识当前存在的矛盾和困难,以及党和政府努力解决这些问题的决心和措施,进一步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思想道德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精神品质和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标准。作为生物教师,我在教学中特别注重挖掘教材知识体系中的思想性,不断地用具有思想意义的现代生物科学成果的新信息充实教学,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乐学、好学、会学,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情感。在生物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德育过程
思想道德教育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德育,把德育置于一个特殊的崇高地位,在德育教育的方式上,我们的做法是“重在实践,体验过程”。做到三个结合,即以人为本与依法治校相结合;课堂上教育与课下活动相结合;学校内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广泛开展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丰富多彩的生物教学实验,让学生在活动中增进感情获得友谊。通过这样的实验活动使大家和谐共处,互相帮助、互相尊重、互相谅解,从而形成良好的校风。我们认为要使学生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最基本的是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正确而深入的理解,但这仅用生物专业知识育人是不够的,他必须紧扣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注入新的血液,使学生获得对“美与丑”、“善与恶”有更加鲜明的辨别力。
二、合理挖掘教材中德育功能的内容
生物教材中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道德品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伦理观、生态观等方面的内容,除个别具有鲜明的思想性外,绝大部分的德育功能都隐含在生物学知识中。在日常的备课中,笔者特别注重挖掘教材中隐含的德育教育內容,寓德育教育于智育教育之中。如:在给新生上第一节生物课讲《致同学们》时,我引用“袁隆平身价超过千亿元,不为钱而活着反而最富有”一文,告诉学生:袁隆平的千亿身价并不体现在他个人的财富上,而是更多的体现在他为社会创造的财富中。只有将个人价值与奉献社会结合起来,一个人的成功才是最有价值的。只有将崇高的理想建立在一项项具体、甚至枯燥的工作上,一个人的奋斗才是扎实的,离成功也是最近的。这样,使学生在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同时受到思想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三、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德育不可缺少的一块阵地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而学习成绩的优劣,除了个人主观努力外,同学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帮助也是重要因素。教育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使班内形成浓厚的学习气氛,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全体学生相互切磋,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共同提高。鼓励指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互帮互学,除了课堂上相互切磋外,课余时间要提倡彼此为师,相互激励。为了搞好学习上的合作,课堂上,还要根据学习情况及时调整座位,把优等生、中等生与学困生合理地安排在一起,让他们在学习上互相帮助;课下,根据自愿结合的原则,成立课余“学习互动小组”,相互质疑问答,答疑解惑,共同探讨。或在优等生和后进生之间开展“一帮一”活动,发挥优等生的传、帮、带作用,促进后进生在学习上的转化。在班会上举行学习经验交流会等措施。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强化合作行为,促使学生普遍提高学习水平。良好的学风,促进整体学生成绩的提高,形成了你追我赶奔优异的好风气,坏的习气逐渐减少的好局面。
四、正能量引导学生,排除不利的干扰因素,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
当今社会,早恋、抽烟、喝酒、上网等许多不良行为严重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这需要教师适时地对学生加以正确的引导,在这方面,生物教师显得尤为重要。西方很多国家把性教育加入教育内容中,希望从中培养学生全面的性健康认知能力,而在我国,相关的文件还很少。特别是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文化多样化对青少年的熏陶,青少年不仅在性生理、性心理发展都有所提前,从完全封闭到突然开放,青少年的性价值取向却不断模糊,学生自我保护意识越趋薄弱。中学生物有有关青春期教育的知识点,教学中往往一闪而过或忽略不教以及让学生自己阅读的现象却不少,学生不能从正规的途径获取性知识和正确健康的性心理,就容易发生问题,阻碍学生的身心发展,影响学生成绩。所以,在学习“生殖和发育”以及“动物激素”时,我抓住契机适时地给学生传授一些性教育知识,让学生在了解青春期发育特点的同时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破除了学生在性问题上的神秘感,改变了对性的无知与困惑,使学生形成良好、健康的性心理,除此之外,我从生物学的角度给学生讲吸烟、喝酒的危害,发现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学生改掉了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全身心投入到学习当中,提高了学习成绩。
生物课堂中的德育 篇12
1 通过对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发展史的讲授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2]
免疫学的发展来源于天花的感染,而我国早在明隆庆年间(1567年—1572年)就已采用人痘接种来预防天花,还先后传授到朝鲜、日本、俄国、欧洲,人痘的发明是应用疫苗进行人工免疫的开端,是我国对世界的一大贡献。
在微生物学研究方面,我国首先用鸡胚培养分离立克次体,并首先成功分离出沙眼衣原体;1959年分离出麻疹病毒并制成减毒活疫苗等等。
我国学者为微生物免疫学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我们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使同学们不仅对微生物学免疫学有所了解,并且逐步了解和热爱祖国的光荣历史、灿烂文化,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自豪感。产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义务感,使同学们能够更好地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奋斗[2]。
2 通过各种病原微生物传播特点的讲授渗透社会公德教育、养成良好习惯
不同的病原微生物的传播方式各不相同,微生物学习过程中每一种致病菌的讲解都涉及到其传播途径,比如结核杆菌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那我们就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良好的公共卫生习惯,例如不随地吐痰,乱扔纸屑等等。
又如在艾滋病一节的讲解中,通过对艾滋病传播途径的介绍,适时提到当前社会歧视、不尊重艾滋病患者的现象,使他们了解艾滋病知识,不恐惧、不歧视艾滋患者,并自重自爱,远离毒品和不洁环境。
大多数病原菌的传播途径都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完全可以通过这些知识的讲解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公德心、同情心。
3 通过各种病原菌致病性的讲解引导学生勤奋学习、为参加现代化建设做好准备,拥有医学奉献精神
医护人员与人民的健康密切相关,医学知识又需要大量的记忆与理解,只有深刻掌握医学各学科知识,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我们在学习各种病原菌的致病性时,都将相对应的临床案例找出来与大家一起分析解决。例如破伤风梭菌的课堂讲解上,给大家列举1例10岁小男孩因碎玻璃扎伤,家人简单包扎后不慎感染破伤风引起肌肉痉挛死亡的病例,学生不仅加深对破伤风梭菌的理解,又深刻认识到掌握医学知识的重要性,没有系统的理论学习,就不可能更好地为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
综上所述,病原生物的学习中,德育教育无处不在。作为一名医学教育工作者,应该更好地利用三尺讲台,充分发挥教书育人的作用,使专业课教师与学校管理人员一起做好学生的道德教育工作,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医学人才[1]。
参考文献
[1]赵印久.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科技资讯,2009,7(1):186.
【生物课堂中的德育】推荐阅读:
生物课堂中的趣味教学06-23
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创新07-10
课程改革中的生物课堂11-14
谈生物高效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12-14
关于多媒体课件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07-29
中学生物课堂06-06
高中生物课堂11-06
生物课堂教学08-12
建构高效生物课堂10-12
打造魅力生物课堂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