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课堂教学设计(精选12篇)
生物课堂教学设计 篇1
教学设计优良, 教与学如鱼得水, 相得益彰, 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其乐融融;教师传道功成事半功倍。教学设计属于教师教学的基本技能, 一堂课的成败在此一举, 如何提升设计技巧, 进行教学设计呢?
一、了解教案和教学设计的差别
教案 (Lesson plans) 属于教学文书, 具备很强的计划性, 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教学设计 (Teaching design) 则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 将教学的诸要素有序安排, 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一般包括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一) 理念不同
传统的教案强调教学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的过程, 而教学设计强调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
(二) 教学目标要求不同
以前的教案强调教学的目的性, 要求不能超纲、偏纲, 以前上课时也常听教师说这道题超纲了等。这种教案限定了教师创造发挥的余地, 设定了学生学习的上限。
现在的教学设计则不同, 它没有限定上限, 教师有了较大的创造发挥的余地, 它设定了学习的下限, 要求学生具有某些基础知识。
(三) 二者的教学分析内容不同
传统的教案更关注如何“教”的问题, 侧重教教材, 让学生掌握教材的知识点。而教学设计侧重“教什么”的问题, 侧重用教材教。
(四) 二者教学策略的差别
传统的教案强调知识的传授和记忆, 而教学设计则强调学生技能的获得。
(五) 二者在教学过程中体现的不同
传统教案的教学过程注重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 学生则是被动接受, 不能体现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教学设计在教学过程的安排上注重的是师生互动。因此, 我们可以发现, 以前的教案与现在的教学设计从各个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变动与调整。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主体来安排教学, 注重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双重培养, 对于学生的发展更合适。
二、怎样进行教学设计
(一) 前期分析
教学设计的前期分析, 包括这节课我们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本节课有哪些教学内容, 学生的情况等, 这些内容我们都要提前做好准备。
1. 教学目标的制定。
制定教学目标就是要解决“我要去哪里”的问题。教学目标以三维教学目标的形式展现。包括知识、技能、情感三维目标。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教学有没有效益的直接依据是学生有没有获得具体的进步, 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任务。教学目标的表达为“通过……的学习能说出……”“通过……的学习能分析归纳……”而不能使用“使学生掌握……”等表达方式。“通过……的”行为动词必须是具体可测量、可评价的。如知道、归纳、列举、感受、参加等。这些教学目标的制定要符合课标要求, 体现实际, 学生能够达成。同时制定目标尽量使用课标中要求的行为动词。
2. 教学内容分析。对教学内容的分析要从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上进行, 要对本节的重难点进行分析。
3. 基本概念分析。设计教学设计时我们要对本课概念与课标列出的概念的关系进行分析。
4. 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对本节课有联系的知识了解多少, 学生对知识的认知特点和规律, 学生的实际经验、能力, 教师都要进行分析。及所谓的备学生, 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要使一堂课获得成功, 就要对学生的情况分析透彻。
(二) 教学过程的设计
前期分析准备好了, 下面就进行教学过程的分析部分。制定教学过程, 其中包括教学内容的确定, 学习方法的设计, 教学方法的选择, 如何与媒体整合在一起。
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我们先将这一节课的板书设计完成, 再根据板书设计完成后面教学过程的设计。在一堂课的实际教学中, 首先我们要设计如何导入新课。如, 联系生活实际导入, 日常生活中蕴含了大量的生物知识和情况, 运用这种方法导入增添新鲜感, 从而使他们感到课堂活力。如在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一课, 可以这样导入, 菜市场或家庭中新鲜蔬菜放置一段时间后会萎蔫, 我们怎样让它新鲜起来, 学生会提出方法, 喷水或将蔫了的菜放入清水中浸泡, 这样教师就会以此为契机引出这堂课的教学。
还可运用问题探讨导入, 这种方法可活跃学生的思维, 如在学习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时, 可利用课本上的问题探讨。策略一, 先吃鸡再吃玉米。策略二, 先吃玉米同时用一部分玉米喂鸡, 吃鸡产下的蛋, 最后吃鸡。问题提出后, 学生会热烈地争论, 教师给出提示, 由于能量沿食物链流动过程中逐渐递减, 因而能量相同的食物, 动物性食品比例越高, 意味着消耗的总能量越多。在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后切入了这堂课的教学。
故事导入, 包括科学家的故事, 包括本节课的小故事, 这种方法对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也是很适应的。总之, 教学引语, 要起到凝神、起兴、点题三个作用。
成功导入新课, 就开始这节课的学习了, 即师生互动部分, 如何来安排这节课的教学, 我们运用哪些教学方法, 选择哪种教学媒体来辅助教学, 在教学中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我们都要提前做出安排。目前高中生物教学中比较适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 (及问答法) 、实验法、演示法 (常用的有实物直观, 如活的生物标本;模相直观, 如模型、挂图、黑板画、幻灯、电影和录像等, 语言直观, 语言与直观教具的配合, 语言的形象话、讨论法 (常用小组讨论法) 、探究法 (这是目前提倡的学习方法。指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到发现问题、寻求答案的过程中, 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活动。不过此方法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使授课教师感到时间紧迫, 所以在教学中要适当的应用) 等, 在这部分的教学设计中我们要思考这么设计学生能否与教师形成互动, 教师如何运用语言方法让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回应。教学设计完成后, 我们要试行该设计方案, 看是否适应所教学生。
三、试行教学设计方案, 并对方案进行评价
评价出你的每节课的教学设计的实施结果 (对每节课的教学设计及时的修改、补充、完善) 写出本节课的教学感想、心得、体会。
四、课堂教学设计的标准
(一) 教学目标要制定合理
(二) 教学结构合理
1. 教学设计突出学生活动的时间。
2. 教学设计要突出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内容。
(1) 设计学生积极动手的内容
(2) 设计学生积极研讨的内容
(3) 设计学生主动质疑的内容
综上所述, 教学设计可以看做是教师工作中最有创造性的环节之一, 设计出什么样的教学也是教师综合能力的体现。完备的教学设计对于教学的开展, 对于知识的传授与学生各种能力的提高是非常必需的。所以, 如何设计出符合所教学生的教学方案, 做到教学相长是每一个高中生物教师必备的技能。
摘要:本文开篇解读了教案和教学设计的差别, 之后对教学设计的方法进行了诠释, 随后又分析了试行教学设计方案并对方案进行评价的意义。
关键词:生物课堂,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教学过程
生物课堂教学设计 篇2
1.1知识目标
(1)列举不同的生态系统;
(2)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3)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
(4)解释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5)阐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1.2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与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资料分析”,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3)通过“进一步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4)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3情感目标
(1)认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2)确立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圈的意识;(3)增强爱护生物、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情感。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的确立
既考虑到新课标的具体内容标准中要求“理解”的知识点,难度较大,又考虑到学生升入七年级以来进行的探究活动还不够多,因此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立为:(1)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
(2)解释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3)阐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4)通过“观察与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资料分析”,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进一步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考虑到学生往往对生产者的社会学概念和生物学概念的不同之处把握不到位,对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食物关系判断不准确,因此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确立为:
(1)理解生产者概念的内涵
(2)正确书写并分析食物链。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
想想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农田,我们并不陌生。那影响水稻生长的有哪些生态因素?回顾上一小节内容:生态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然后再组织学生观察“想一想,议一议”看图,并相应的出示思考题。(1)图中影响牧早生存的环境(非生物)因素有哪些? 意图:复习旧知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2)这些环境因素是怎样影响牧草生存的?
意图:分析实例来理解生态系统的内涵。并过度到“生态系统的组成”这一内容。(3)用网罩起来的草几乎被蝗虫吃光了,而未加罩的生长的良好,这是什么原因呢?说明了什么呢?
意图:让学生充分的想象和理解并回答问题。带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答题思路。二.引入新课
1.板书生态系统的概念。(学生倾听,并看书画出重点概念)结合插图进行“资料分析”,找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并讨论它们之间的关系;教师组织学生分组扮演动物、植物、细菌和非生物,并帮助学生寻找其中的关系。(板书生态系统的组成)并阐述各扮演的角色的作用。2.食物链和食物网
进行“观察与思考”时,教师先讲清楚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再让学生尝试连接食物链,数图中食物链的条数,并写出所有的食物链;
做练习,发现自己处在食物网的最高位置。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把自己近一段时间所吃的食物连接成食物网,观察自己在食物网中的位置;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动物、植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弄清楚食物链的画法和规律,掌握技巧。注意食物链的最前端一定是生产者,关系只存在吃与被吃的关系,然后按箭头指向依次下去,直到最高的营养级别,而不能中途停止。一条食物链是由生产者和消费者构成。
3.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尝试分析食物链中某种生物的增减会引发其他生物怎样的变化:分析时,运用动态的、联系的观点进行分析。例如,在“草→鼠→蛇→猫头鹰”这条食物链中,如果蛇的数量减少,食物链中那些生物数量会发生变化?联系实际并解答。从而引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不可能无限制的减少或者增多,但是这种自动调节能力也有一定的限度。进行“资料分析”,学生思考问题:比较出哪种生物体内有毒物质多,分析在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的原因。说明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4.形成保护生态系统的意识
阐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增强爱护生物、保护生物的情感,确立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环境的意识;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能解释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树立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环境的意识。
阅读并讲解关于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系统的实例,最终还是危及到我们人类自身,故使学生形成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意识。三.巩固小结
小结:人类活动会通过食物链影响生态系统;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不应该随意把有毒物质排放到生态系统中!出示巩固练习题;
小结反馈。学生做相关练习题。意图: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四.自我点评
本教学设计重视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倡导探究性学习,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全面贯彻落实了课程目标。“生态系统”这节内容中,概念、术语多,教学任务繁重。教者能依据新课标、教科书,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梳理了外显的知识目标,挖掘出了内隐的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了三维目标并围绕其展开教学,符合新课程理念和课改精神。引导学生进行了丰富的自主性探究学习。充分利用了教材中的插图、“观察与思考”“资料分析”等,引导学生进行丰富的自主性探究学习,鼓励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进行自主探究,着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重视了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指导学生学习重点、难点知识时,如数食物链条数,书写食物链,分析食物链中某种生物的增减会引发其他生物怎样的变化等知识,能授学生以“渔”,使学生顺利地突破难点、掌握难点。
重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从学生熟悉的农田生态系统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探究我们自己在食物网中的位置”,加深了对“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理解和认识;并了解和阐述“关于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系统的实例”,引导学生列举发生在身边的实例并进行分析,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案例中“课件”“巩固练习”内容有所展现,将具有更好的实用性。
松阳中学
陈思
生物课堂问题设计探讨 篇3
[关键词]生物教学 问题设计 度
学习就是学生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节好课,总离不开教师恰如其分的提问。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强生物教学实效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好课堂问题。
有经验的教师,其课堂教学往往跌宕起伏、有声有色,令学生人情入境,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设计的课堂问题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设计恰如其分的问题,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把握好课堂节奏和方向,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保证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生物课堂问题的设计谈谈几点体会。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所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应合理规划、精心设计,应注意问题设置的科学性、表述的准确性及呈现时机选择的合理性,切忌问题设置的随意性、表述的模糊性。所提的问题应掌握好分寸,尤其要把握好以下几个“度”。
一、问题设计把握“难度”
问题的难易要适当。赞可夫认为:“教师提出问题,课堂内二三秒内就有多数学生举手回答是不值得称道的。”提问要有思考的价值,如问学生“是吗”“对吗”“对不对”“好不好”等,学生齐答了事,根本没有动脑筋,这就失去了提问的价值。而提问的难度太大,则易造成“问而不答,启而不发”的冷场局面。过易过难都不能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例如,学习“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这一课时,在得出“自由组合F2的遗传因子的组合形式有9种、性状表现为4种,数量之比为9:3:3:1”的结论后,抛出问题:什么时候可以得出9:6:1、9:7、9:3:4、9:4:3、1:4:6:4:1、15:1等?然后引导学生设计出不同条件的问题。在掌握旧知识的前提下,大部分中等生或优秀生都能根据教师的要求創设出不同的问题情境。难度适当的题目,学生经过一番认真思考是可以解决的。这样既可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又可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二、问题设计转换“角度”
问题的设置要注意切入点,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在教学中,教师要下一番功夫并仔细琢磨推敲,从而设计出角度新颖、引人入胜的变式问题。如“植物细胞在什么条件下发生渗透吸水?”这类问题,学生不易回答且易感到厌烦,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若换个角度提问:“为什么我们买回去的青菜容易萎蔫?萎蔫后要让它恢复,应该怎样做?”这样发问,学生感到新鲜,就会激起思维的波澜,进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巩固与深化。
三、问题设计加大“跨度”
从纵向上看,问题的设置要具备一定的难度,而从横向上看,问题的设置则应具备一定的跨度。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紧扣教学目标,注意知识的前后衔接和内在联系。这样,提出的问题才会既具有一定的“点”上的信息量(难度),又具有一定的“面”上的信息量(跨度)。如果问题的跨度太小,则不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反之,如果问题的跨度太大,由于学生不可能立即想起相关知识而难以作答,反而会抑制学生的思维活动。一般来说,在新课中设置问题的跨度要小。如在讲“细胞器”时,重点应讲清楚每个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而在复习课时,则可以加大问题的跨度。如关于细胞器的复习,可以提问:能产生水的细胞器是什么?能合成有机物的细胞器是什么?与蛋白质的合成、分泌有关的细胞器是什么?与有丝分裂有关的细胞器是什么……此时教师引而待发,学生疑问重重,求知欲倍增。
四、问题设计力求“坡度”和“广度”
问题的设置应由已知到未知,由易到难,由简到繁,步步深入,层层推进。问题的设置还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面向每一位学生,全面关注学生的发展,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因此,在设置问题时在考虑难度和跨度的同时,还应注意到大多数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所设置的问题应能让大部分学生经过一番思考后可以回答,以调动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为了讲清楚孟德尔对分离定律的解释,可以设置一系列有一定坡度的问题:(1)孟德尔认为生物的性状是由什么决定的?(学生:遗传因子)(2)遗传因子有什么特点?(3)遗传因子有哪些?与性状有什么关系?怎么表示?(4)遗传因子在体细胞中是怎样存在的?(5)F1中遗传因子是怎样的?(6)大家怎么推断出F1都表现出高茎的?(7)你能说说遗传因子在生殖细胞中成单存在的原因吗?这组问题,不仅能让学生全面掌握分离定律的核心内容,而且也促进了学生对分离定律的理解与掌握。
又如,在讲清楚光合作用的过程后,教师应给学生设计问题,并增加问题的坡度和广度,从而加深学生对光合作用的理解。教师可先写出反应式:CO2+H2O-(CH2O)+O2,然后提问:在这个反应式中还缺什么?学生都会回答:“光照和叶绿体。”师:“哪些条件的改变会影响光合作用的速率?”经过激烈的讨论,最后达成共识:CO2浓度、温度、光照强度、水、无机盐……此时,可趁势抛出更具广度的问题,如光合作用速率随CO2浓度的改变而改变的曲线、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的曲线、随光照强度改变而改变的曲线各是怎么样的?在设计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调节问题的坡度和广度,从而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力争使每个学生都有所进步,有所提高。
五、问题设计注意“精度”
设计的问题一定要有严密的逻辑性、准确性和科学性。提问要问在“点子”上,不能只停留于问题表面或是围绕表面打转,不触及核心内容。不恰当的问题,无论广度、跨度多大,难度多么适当,都会把学生引入“云里雾里”,从而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因此,需要教师特别注意问题的精度。对此,教师仔细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真钻研教材,深入细致考虑设问的难度、数量、时间等,为学生设计出极具“精度”的问题,从而有效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具体情况精心设计问题,为学生设计出具有适当难度、跨度、坡度、广度和精度的问题。除此之外,教师应当注意转变观念,使学生敢问;创设情境,使学生想问;启发引导,让学生会问;开放教学评价,使学生善问。教师要加强自身学习,增加知识的积累;不断学习,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理论;加强教学反思,把在教学中的得失记录下来,并及时修改、充实和完善教学设计方案。
综上可知,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本质就是交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师生的交往互动,就是教学过程的本质属性。没有师生的交往互动,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的教学。因而,教师的备课要紧扣学生求知心理,结合教材,既要备学生又要备教材;同时教师要依据课标和学生实际情况精心设计问题,积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生物教学质量。
中学生物课堂教学导言设计 篇4
中学生物课堂教学中导课这一环节对整堂课的成功与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位优秀的生物教师应用精彩的导言, 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提高教学效果。课堂导言其实就像乐曲中的“引子”, 起着渲染气氛、烘托氛围、酝酿情绪、渗透主题、诱发思维和带入情境的作用。还可以促进学生综合分析, 归纳总结, 推理判断抽象逻辑思维的形成和发展。优美的“引子”能抓住学生的心弦,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促成学生的情绪高涨, 让学生带着愉悦轻松地状态步入学习新知识的课堂, 使学生对教师所讲的内容“一见钟情”, 这对教学效果的提高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1 直接导入法
1.1 概念
所谓直接导入法就是开门见山, 单刀直入, 不作多余的渲染, 直接揭示本节课的主题, 在最短的时间内阐明教学目标、学习目的和要求, 以及点出有关教学内容和教学程序的导课方法。这是一种最为简单、也是中学生物教师最为常用的导课方法。
1.2 案例:“生命的起源与生物的进化”
“生命的起源”是人教版课标初中八年级生物下册第七单元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中第三章生物的进化的第一节内容。针对本节课抽象、古老的特点, 教师上课时可以这样导课:“今天我们开始学习新的一章———生物的进化”, 然后板书:第一章 (居中) 生物的进化。接着说:“这一章主要探讨地球上的生物是怎样起源的, 以及现在地球上的各种生物是怎样从原始的生物演变发展而来的。这些人们历来关心的问题, 不仅有某些不同的观点, 还有许多传说和故事。今天我们用科学的观点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 进行学习和研究。下面我们先来研究第一个课题‘生命的起源’。”然后板书, 导入正课。这种导入既让学生在很短时间内明白本节课需要学什么, 而且教师不容易罗嗦, 为按时完成教学内容做了很好的铺垫。
2 直观导入法
2.1 概念
所谓直观导入法就是指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图画、幻灯、标本、模型、或媒体演示物等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直观景象, 把学生带进形象的情景中的导课方法。该方法具有很强的色彩性, 学生对教师提供的实物、视频等很感兴趣, 能很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进而从观察中提出问题, 进入新课。
2.2 案例:“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中的“DNA结构”
在讲授“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中的“DNA结构”时, 教师为学生出示DNA双螺旋结构, 使学生对于原本抽象的概念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便于学生理解。教师展示的同时提出问题:DNA结构为什么会是双螺旋的呢?这对于遗传信息有什么重要作用吗?这样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 发挥学生的逻辑推理和猜测能力, 让抽象的教学内容实例化, 当然该种导入法中教师应该注意三点:一是展示内容必须与教学内容密切联系;二是在学生观察过程中, 教师要及时地、恰如其分地提出问题、指示观察、思考的关键;三是教师要及时反馈, 倾听同学们想法, 避免只让学生思考却不让表达思维的现象。此种导课方法在讲授“骨的构造”一节时也很适用。
3 悬念 (设疑) 导入法
3.1 概念
所谓悬念 (设疑) 导入法指教师故意在扣人心弦处嘎然而止, 引起学生强烈的探求欲望, 激发学生想要知道结论的兴趣, 使学生情不自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的导课方法。
3.2 案例:“性状遗传的规律性”
教师在讲授“性状遗传的规律性”时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 我们来看一个有趣的问题:一对夫妇都有耳垂, 可是却生出一个无耳垂的女儿, 试问:A、这种现象可能发生吗?B、无耳垂女儿是不是这对夫妇亲生?C、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积极的成分, 也是学习活动中最基本的内驱力因素, 通过设置悬念, 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4 图表导课法
4.1 概念
所谓图表导课法就是利用生物教学的第二语言———图表予以呈现, 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向学生展示新知识, 从而引入新课。
4.2 案例:“生命活动的调节”
教师在讲授“生命活动调节”时可以搜集植物幼苗的破土而出、在繁殖季节, 两只雄羚羊为了一只雌羚羊而相互争斗、跳水运动员优美复杂的动作、长跑运动员比赛、人体内各种激素及缺乏某种元素患病表等图片和表格, 设问:为什么能够这样呢?从而导入“生命活动的调节”。
利用图表导入新课是一种创新型的方法。很多生物学教学内容都可以通过图表予以呈现, 所以它与生物教学的关系十分密切。
5 复习导入法
5.1 概念
所谓复习导入法就是教师有意向学生新旧知识联系的交点, 通过复习已经学过的知识, 总结已有的经验和知识从而学习新概念、新知识的导课方法, 是中学生物教师用的最普遍, 也是学生很容易接受的导课方法。
5.2 案例:“减数分裂”
在学习“减数分裂”有关内容之前, 老师已经给学生深入讲解过“有丝分裂”有关内容, 所以在讲授“减数分裂”时教师大可先复习有丝分裂的基础知识, 总结学习有丝分裂的思路, 指出有丝分裂的意义, 进而将减数分裂衔接进去, 指出减数分裂是一种特殊方式的有丝分裂, 然后导入新课。这样学生可以根据学习有丝分裂的方法去学习减数分裂, 提高学习效率。
复习导入法是一种最为广泛、普遍的导课方法。古人言:“温故而知新”。复习不仅仅是为了修补遗忘的旧知识, 而是添建一大堆新的知识。学习者一般会根据已有的旧知识进行选择, 那些能与旧知识建立联系的知识往往能更好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6 典故导入法
6.1 概念
典故导入法是根据中学生的心理, 教师利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生动的故事、寓言、谜语或成语等典故组织导入语来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维, 创设一种引人入胜的学习情境, 让学生短时间内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 从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探究问题, 使学生轻松愉快地进入学习状态的导课方法。
6.2 案例:“软体动物”
“软体动物”一章中所介绍的河蚌, 同学们不太了解, 为了提高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将“鹬蚌相争, 渔翁得利”这一典故做成PPT, 展示给学生, 请一位说话很有风趣的学生讲述这一故事, 在讲故事的同时教师因恰如其分地提出问题: (1) 为什么蚌能将鸟的嘴紧紧夹住, 它靠什么结构? (2) 蚌壳长时间关闭会不会憋死, 它靠什么呼吸? (3) 蚌壳很硬为什么称之为软体动物?这样同学们的兴趣一下被激发出来了, 肯定会积极看书, 认真思考, 热烈讨论, 最终很快解决问题。
中学生都很喜欢听故事, 在生物学科的发现史、发展史和科学史中, 充满了丰富多彩的故事。不同年龄时期的乐趣, 产生于不同的感知能力和认知水平。
7 实验探究导入法
7.1 概念
实验探究导入法是新课改之后中学生物教学中大力提倡的导课方法, 它是通过有趣的、与讲授内容有关的演示实验导入新课。
7.2 案例:“蒸腾作用”
教师讲授“蒸腾作用”一节课时, 首先展示一株盆栽的番茄, 叫一名学生上前将番茄茎折断, 让学生观察切口处有什么变化, 待切口处流出液滴时, 提问:“为什么会流出液滴?”“是什么力量使水和无机盐由下往上提升呢?”学生边动手边观察, 自然地进入新课的学习中, 学生一边观察一边思考, 教师水到渠成地进入新课, 同时也激起了学生急切探究原理的欲望。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观察和实验是生物学教学的重要方法。生物学实验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观察能力, 易调动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演示实验导入新课, 不但可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进而培养学生创新和猜想的思想, 为以后深入研究生物学有很好的帮助。
8 结语
中学生物教学的导课方法很多, “教无定法”, 导课方法也一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 适当地变换导入新课的方法。“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要注重导课这一重要环节, 并精心设计导课环节, 从而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安定情绪, 进入状态, 让学生有目的的参与课堂教学, 实现思维定向、内容定旨、感情定调, 最终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从而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恩山.中学生物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2]孙少华.新课程下生物教学的导言设计.中学生数理化 (教与学) .2011年4月.
[3]《走进高中新课程》编写组.走进高中新课程[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生物教学设计 篇5
师:上一节课我们发了张05、06、07、08这4年的表格练习题,下面我们检查大家的自学效果。师:先请吴海潮讲讲你统计出来的这个4年高考题中,表格题所占的分值。
吴海潮:共22分,共17分,共39分,共15分
师:很好!请坐。下面请梁梓强讲讲表格题是如何考查知识点的。
梁梓强:表格题一半都是新情景,通过新情景来考察知识的掌握情况。
师:不错!请坐。还有没有补充?
生:(摇头)
师:其实,梁梓强已经点出了其中一个方面。但是讲得不够具体,我们来看看(投影课件)
含表格的生物题统称生物表格题,其特点是:
1.新材料、新情景:通过表格提供新材料、创设新情景。
2.重基础、重能力:生物表格题既有利于对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查,又有利于对学生能力的考查,如识表能力,知识迁移能力,收集和整理数据资料的能力,比较、判断、推理、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
生物表格题主要有:数据表格题、知识原理表格题、实验表格题、设计表格题、表格综合题等。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通过具体实例,首先解决数据表格题、知识原理表格题、实验表格题这三大表格题。
进入正课:
一、投影课件,教师向学生分析数据表格题的解题关键。
1.数据表格题:用表格提供各种数据的题。
解题关键:
一是要看清数据的变化规律,如上升还是下降?
二是要注意特殊数据,如最多、最少、平均、总和等,表格中出现“0”的地方要特别小心,想清道理。
三是要认真分析表格数据:要进行纵横格比较,找出数据的变化规律;注重分析引起数据变化规律的原因;注意分析表格中两格之间数据的差值或总和及变化规律,分析原因。
播种量的比例收获种子的产量
大麦燕麦大麦燕麦
0.20.842133
0.40.68156
0.60.49832
0.80.210513
2.习题反馈
(03广东)在温室中混合播种不同比例的大麦和燕麦,结果如下表。如果在温室中,混合播种50%的大麦和50%的燕麦,其他条件不变任其发展,若干年后温室中的植株数是 ( )
A.大麦和燕麦各占一半 B.大麦远远多于燕麦
C.燕麦远远多于大麦 D.大麦和燕麦均减少
3.学生做题并回答
师:何宏杰你来分析一下这道题
生物课堂有效提问的设计 篇6
一、要注意提问用词的准确性
提问是为了把信息传递给学生,通过问题的设计与回答实现师生之间的交流。如果提问的语言颠三倒四,缺乏逻辑性,用语含糊不清,学生就难以领略问题的精髓,从而无法给出准确的答案。因此,教师在提问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用词的准确性。笔者曾经在一节公开课上遇到一位教师这样提问:“同学们,请思考一下,鲫鱼的身体是怎样的?”问题一提出,学生的第一反应是沉默,接下来有个别学生开始给出各种各样的回答,但很少有学生回答到点子上。这样的问题太过笼统,范围过大,学生不知从何下手。我们可把问题稍微改变一下:“鲫鱼的身体呈现什么颜色?它主要分为几大部分?在鲫鱼身体的表面有什么物质?”这样准确而具体的提问可以把学生直接引向本节课要讨论的内容,使得问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从而有效保证了提问的效果。
二、要注意问题设计的层次性
同一个班级的学生由于知识基础、学习习惯、思维能力等诸多方面的差异,客观上造成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可以说,在任何的班级中,都存在高、中、低不同层次的学生。那么,如何针对班级中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出恰当的问题呢?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难易程度不同的问题设计,可以给每个学生提供一个相对公平的提问环境,让每个学生都能通过提问获得收获和提升。例如,对于成绩一般的基础层学生甚至学困生,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浅显的记忆性的问题上,如“什么是组织”“细胞分裂过程是怎样的”等问题这种记忆性的知识不需要他们进行较深刻的思考,比较容易找出答案,从而逐渐培养他们回答问题的信心;对于成绩中等的学生,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要把重点放在一些需要学生通过思维加工的问题上,如,“为什么输血前需要先鉴定血型?”这种带有一定思考性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更进一步的探索和思考,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拔高训练;对于学习能力突出的学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尖子生”,简单的甚至是具有一定思考性的问题已经难以满足他们的思维需求了。这时候,教师就可以给他们设计一些探索性的、开放性的综合问题,或者是一些实践类问题,这对于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具有积极的作用。
三、要把握好课堂提问的时机
在课堂提问环节,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固然很重要,但是在什么时机进行提问也十分重要。也就是说,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把握提问的时机,在恰当的时间进行恰当提问:在一节课中,什么时候才适合提问呢?一般来说,在课堂教学中,有三个时间段比较适合用来提问:第一个时间段是上课的一开始,这个时候,教师可以针对上节课的内容进行复习式提问,也可以围绕着本节课即将学习的新内容进行引导性提问,这时候的提问可以起到集中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为新内容的讲授做铺垫的目的;第二个时间段是课堂教学进入后半段的时候,一般来说,这个时间段,主要的教学内容已经讲完,并且学生也已经进入到了一个疲惫期,这个时候进行适当的提问,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巩固理解一些重难点知识,同时还能帮助学生“提个神”;第三个时间段是课堂教学结束之前,这时候的提问主要目的是总结本节课的内容,检测学生的学习状况。把握住这三个关键时间段进行恰当的提问,是提高提问有效性的“法宝”。
四、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
课堂时间宝贵是毋庸置疑的,但我们不能因为课堂时间的宝贵而把应该花的时间都省略掉。在课堂提问环节,一些教师在提出问题以后,往往立刻就请学生起来回答问题,导致学生在没有充足思考时间的情况下,回答问题的质量也不高。事实上,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之前应当有一个时间差,我们把这个时间段称为候答时间。在提出问题以后,教师要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给予学生相应的思考和语言组织时间,当遇到学生答不出来的情况时,教师要尽可能地给予引导。这样不但可以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还能通过候答期间的语气、神态、眼神等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实验导入设计 篇7
1. 实验导入的基本结构
1.1 创设实验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为使师生教与学同步, 以期学生迅速进入主动学习状态, 教师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一些新颖、奇特、多变的实验现象, 并配合生动的描述及各种对比鲜明的教学媒体的运用, 能够很好地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 激发学生的直觉兴趣。增强趣味性的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选择趣味性强的实验;二是巧妙设计实验教学程序, 运用语言的艺术魅力, 激其情又引其疑。
1.2 激发认知冲突
当新奇生动的实验现象出乎学生的认知范围时, 好奇的心理会驱使他们积极地思索, 但不一定就能趋向于教学目标, 也不一定会产生剧烈的认知冲突。这就需要教师精心地引导和组织, 及时地抓住学生闪现出来的认知矛盾, 激起思维冲突的火花, 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渴望, 但又感到仅用自己现有的知识无法解决问题的心理矛盾。这可以说是决定导入阶段成败最关键的一环, 特别是针对那些学生存在顽固的错误思维定势的课题, 就显得尤为重要。
2. 实验导入的主要方法
2.1“暗箱”导入法
所谓“暗箱”是指内部结构和机制不清楚的系统, 可以通过输入某种信息, 从获得的输出信息中推断该系统的可能结构模式和机制。
在讲述“新陈代谢与酶”这节内容前, 可先用相关实验来向学生揭示酶的特性。先演示“酶的高效性”实验, 将等量的新鲜肝脏研磨液和氯化铁溶液同时分别放入两个装有H2O2溶液的试管, 放肝脏研磨液的试管气泡蜂拥而出, 而放锈铁钉的试管反应不是很强烈, 只产生少量气泡。为进一步验证, 再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入两试管, 木条只有在放肝脏研磨液的试管能够复燃。
从这一现象引导学生思考, 得出猪肝中含有某种高效催化剂的结论。再用煮熟的猪肝重做该实验, 结果无现象, 又在强酸和强碱环境条件下做这一实验, 也无此现象。通过这系列实验现象, 学生一般都能推导出这一事物的本质可能是蛋白质。在此基础上, 再去学习酶的本质和特性也就水到渠成了。
2.2 实验故事导入法
在生物学发展历程中, 发生过许许多多有趣的事件, 进行过无数有意义的经典实验, 如果用这些素材来导入新课, 并辅之以模拟实验或多媒体课件模拟演示, 会创设出非常活跃的学习气氛。
2.3 实验联系实际导入法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 而动机的产生却来自需要, 借助实验联系实际导入新课, 对教学往往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生物学作为一门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实验科学, 在这方面具有一些得天独厚的优势, 有何道理不加以利用呢!
在讲述渗透吸水这一知识点时, 我在课前准备了两个大小相似的马铃薯, 作为实验材料。并由学生在马铃薯上挖了两个大小相同的洞, 分别注入等量的清水和30%蔗糖溶液, 标记初始液面高度。然后在课堂教学中, 由参与实验的同学先介绍操作过程, 并展示实验结果 (放清水的液面下降, 放蔗糖的则液面上升) 。再联系日常生活中, 蔬菜浸在水中重量就会增加, 而腌制咸菜时, 出现大量水分等现象。使学生建立一个植物细胞在高浓度溶液中失水, 在低浓度溶液中吸水的基本印象。然后再进一步通过半透膜渗透作用实验来揭示渗透吸水的实质。
生物课堂有效提问的设计 篇8
一、要注意提问用词的准确性
提问是为了把信息传递给学生, 通过问题的设计与回答实现师生之间的交流。如果提问的语言颠三倒四, 缺乏逻辑性, 用语含糊不清, 学生就难以领略问题的精髓, 从而无法给出准确的答案。因此, 教师在提 问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用词的准确性。笔者曾经在一节公开课上遇到一位教师这样提问:“同学们, 请思考一下, 鲫鱼的身体是怎样的?”问题一提 出, 学生的第 一反应是 沉默, 接下来有个别学生开始给出各种各样的回答, 但很少有学生回答到点子上。这样的问题太过笼统, 范围过大, 学生不知从何下手。我们可把问题稍微改 变一下:“鲫鱼的身体呈现什么颜色?它主要分为几大部分?在鲫鱼身体的表面有什么物质?”这样准确而具体的提问可以把学生直接引向本节课要讨论的内容, 使得问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从而有效保证了提问的效果。
二、要注意问题设计的层次性
同一个班级的学生由于知识基础、学 习习惯、思维能力等诸多方面的差异, 客观上造成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 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可以说, 在任何的 班级中, 都存在高、中、低不同层次 的学生。那么, 如何针对班级中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出恰当的问题呢?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通过难易程度不同的问题设计, 可以给每个学生提供一个相对公平的提问环境, 让每个学生都能通过提问获得收获和提升。例如, 对于成绩一般的基础层学生甚至学困生,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浅显的记忆性的问题上, 如“什么是组织”“细胞分裂过程是怎样的”等问题这种记忆性的知识不需要他们进行较深刻的思考, 比较容易找出答 案, 从而逐渐 培养他们 回答问题 的信心;对于成绩中等的学生, 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要把重点放在一些需要学生通过思维加工的问题上, 如, “为什么输血前需要先鉴定血型?”这种带有一定思考性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更进一步的探索和思考, 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拔高训练;对于学习能力突出的学生,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尖子生”, 简单的甚至是具有一定思考性的问题已经难以满足他们的思维需求了。这时候, 教师就可以给他们设计一些探索性的、开放性的综合问题, 或者是一些实践类问题, 这对于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具有积极的作用。
三、要把握好课堂提问的时机
在课堂提问环节, 提出什么样的问 题固然很 重要, 但是在什么时机进行提问也十分重要。也就是说, 在课堂教学中, 要注意把握提问的时机, 在恰当的时间进行恰当提问:在一节课中, 什么时候才适合提问 呢?一般来说, 在课堂教学中, 有三个时间段比较适合用来提问:第一个时间段是上课的一开始, 这个时候, 教师可以针对上节课的内容进行复习式提问, 也可以围绕着本节课即将学习的新内容进行引导性提问, 这时候的提问可以起到集中学生注意力,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为新内容的讲授做铺垫的目的;第二个时间段是课堂教学进入后半段的时候, 一般来说, 这个时间段, 主要的教学内容已经讲完, 并且学生也已经进入到了一个疲惫期, 这个时候进行适当的提问, 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巩固理解一些重难点知识, 同时还能帮助学生“提个神”;第三个时间段是课堂教学结束之前, 这时候的提问主要目的是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检测学生的学习状况。把握住这三个关键时间段进行恰当的提问, 是提高提问有效性的“法宝”。
四、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
课堂时间宝贵是毋庸置疑的, 但我们不能因为课堂时间的宝贵而把应该花的时间都省略掉。在课堂提问环节, 一些教师在提出问题以后, 往往立刻就请学生起来回答问题, 导致学生在没有充足思考时间的情况下, 回答问题的质量也不高。事实上, 在教师提出 问题, 学生回答问题之前应当有一个时间差, 我们把这个时间段称为候答时间。在提出问题以后, 教师要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给予学生相应的思考和语言组织时间, 当遇到学生答不出来的情况时, 教师要尽可能地给予引导。这样不但可以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而且还能通过候答期间的语气、神态、眼神等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 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生物课堂教学设计 篇9
一、精心设计课堂问题的目的
提问, 是教学语言中最重要的部分, 是启发学生思维的主要方式。但是, 现代教学中, 许多教师的课堂提问却是随心所欲, 没有一个系统的提问设计, 如果这样, 就起不到课堂提问在教学中应起到的积极作用。好的课堂提问不仅可以启发学生领会教学内容, 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 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1. 精心设计课堂问题,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的最大失败是学生厌学, 教学的最大成功是学生乐学。人总是有力图认识、探究新事物的心理倾向, 教师的提问如能与学生的这种心理倾向相结合, 就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兴趣是学习过程顺利有效进行的心理条件, 在一定意义上说, “兴趣在教学中起决定性的作用”, 而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就是激发学生兴趣有效的形式之一。
2. 精心设计课堂问题, 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问题是思维的表现形式, 教师根据所授教学内容的需要, 结合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一系列需要学生主观努力去解答的问题, 学生在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时, 就要想方设法弥补眼前与目标的差距, 学生解答问题的过程就是思维的过程。而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如果具有一种方向性和指导性, 就可以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控制和调整, 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更好的发展。
3. 精心设计课堂问题, 更好地调控教学过程
教师为了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 就必须要经常不断地依靠反馈信息来调整自己的教学, 而课堂提问可以获得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 使教师更好地调控教学过程。
因此, 只有我们了解了课堂提问的重要作用, 才能在教学中真正重视问题, 精心设计课堂问题, 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精心设计课堂问题的原则
1. 层次性原则
所设计的问题要有梯度, 不仅在思维层面上要有不同的要求, 在内容深度上也要有差异。生物学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和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 合理地设计出由易到难, 由简到繁, 由已知到未知, 彼此相关联的一个个问题, 才能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例如, 在进行“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一节的教学时, 可设计如下一组问题: (1) 每年的四、五月份的稻田或池塘边常能听到呱呱的叫声, 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动物吗? (2) 成体的青蛙是由什么发育而来的呢? (3) 蝌蚪是由什么发育而来的? (4) 一个受精卵如何发育成蝌蚪再发育成青蛙的呢?利用这一连串有层次的问题, 刺激学生不由自主地进入探索生命奥秘的情境中。
2. 可行性原则
一般来说, 教学过程最终要使学生实现知识和能力的提高, 所设计的问题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来设计。如果提出的问题过易, 引不起学生的兴趣, 反映不出思维的深度, 而超前、偏怪、深奥的提问又使学生不知所云, 难以形成思维的力度。因此, 教师应尽量使每一个问题都能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果子”, 体会到智力活动的愉快, 这样既给学生以成功的满足, 又调动了学生的思维。例如, 学习“遗传和变异”时, 可以设计如下问题:一对视觉正常的夫妇生了两个儿子, 一个视觉正常, 一个是红绿色盲, 色觉正常 (A) 对红绿色盲 (a) 是显性, 属伴性遗传。问: (1) 兄弟两个的基因型如何? (2) 父母的基因型如何? (3) 将来所生孩子为男孩时, 生色盲男孩的概率是多少? (4) 假设这对夫妇中男生视觉正常, 女性色盲, 他们所生孩子为男孩时, 生色盲男孩的概率是多少? (5) 从色盲患者的性别比例看可以得出什么结论?这一连串问题的设计, 层层递进, 由简到难, 有了前面 (1) 和 (2) 两个问题作为铺垫, 学生就会有信心挑战后面的问题。
3. 探究性原则
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与设计探索问题的引导密切联系, 具有较强探究性的问题能够激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 不受定式影响而产生独特见解, 从而提出新颖解法, 产生新观点。例如, 探究了“光是光合作用的条件”后, 教师可以提出:市场上卖的韭黄为什么不是绿色的, 而是黄白色的呢?使学生从熟悉的现象中发现还存在不熟悉的现象, 就会自然而然产生“究竟是为什么”的强烈探索动机, 学生的问题意识就容易产生了。有的学生提出:“光是否会影响叶绿素的形成呢?”探索方向确定了, 教师及时让各小组设计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学生通过自己探究得到的知识远比从教师的讲解中获取的知识牢固得多。在实验课的教学中, 设计探究问题, 让学生从多角度发散思维, 往往取得较好的效果。
三、精心设计课堂问题的策略
1. 从生物学知识的来源和应用中精心设计课堂问题
人们的生活、生产实践处处都离不开生物, 很多生物学问题来来源于生活、生产实践。因此, 课堂提问要密切联系实际, 要把课本中的知识跟生活实际、生产实际、自然现象等紧密联系起来, 运用科学理论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这样才能使一些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充满生活气息, 学生才能获得完整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例如, 学习“植物的蒸腾作用”时, 提出: (1) 为什么要在傍晚移栽蔬菜? (2) 移栽蔬菜时为什么根总是带着土坨? (3) 移栽蔬菜时, 为什么要去掉部分叶?又如, 学习了“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一节后, 提出: (1) 光既然是光合作用的条件, 那么, 大蓬中的蔬菜能充分接受光照吗? (2) 对大蓬中的蔬菜还应采取哪些措施来充分利用光照, 提高产量?这种来源于生活感受的问题会拉近学生与教材内容之间和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 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2.从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中精心设计课堂问题
生物的每一个体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 其结构和功能是相适应的, 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要用结构和功能统一的观点来理解生物学知识, 提出生物问题。比如, 学习了“鼻腔的结构特点”后, 提出: (1) 鼻腔对吸入的气体有什么作用? (2) 为什么用鼻呼吸比用口呼吸好?又如, 学习“鸟适于飞行的结构特点”时, 提出: (1) 鸟的身体里有发达的气囊, 其他的脊椎动物有发达的气囊吗? (2) 鸟的气囊与它的飞行生活有什么关系?这些问题的设计, 体现了生物体结构功能的统一性。通过问题的提出, 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思考问题、研究问题, 达到掌握知识、解决问题的目的。
3. 从各种生物学现象中精心设计课堂问题
观察、实验是学习生物学、研究生物学很重要的方法, 也是发现、提出生物学问题的重要方法和途径。例如, 对“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进行探究, 在观察完各种条件下种子的萌发情况后, 提出: (1) 低温会不会减慢种子的发芽? (2) 高温会不会加快种子的发芽? (3) 是否存在某个最佳发芽温度? (4) 同一种种子和不同种子是否存在区别?这些问题会鼓励学生继续进行探究, 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观察和思考问题, 开阔思路, 从而培养思维广阔性、敏捷性。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 教师富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课堂提问可以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 启迪学生的心扉, 使他们处于思维的最佳状态。因此, 在生物教学课堂中要精心设计课堂问题, 从不同角度、层次和要求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 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摘要:课堂教学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和必要手段, 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增强课堂的活力, 教师在课堂上如何向学生提出问题值得深究。通过探究课堂问题设计的目的、原则和策略, 通过教师精心设计课堂问题, 激活学生思维, 从而有效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课堂问题,生物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美]布鲁克菲尔德.讨论式教学法:实现民主课堂的方法和技巧.罗静, 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2-01.
生物课堂教学设计 篇10
一、构建高效课堂要使学生有兴趣参与其中
高效课堂强调的是学生为主体, 教师只是辅助指导学生学习知识。因此, 要重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 把学生作为学习知识的构建者, 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引导者。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 教师也在重构自身的知识系统。教师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时候, 也在使自己的思维品质发生改变。新课程改革提出, 学生在课堂中处于主体位置, 要尊重学生主体位置, 使学生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得到发挥, 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获得成就感, 使学生的自身价值得到满足, 学生的自信心得到增强。在高中生物课堂中教师也要尊重学生的主体位置, 充分理解学生的思想, 使学生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举例说明, 在高中生物课堂上, 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身份调换, 将课上剩余时间留给学生, 教师听学生讲课, 学生可以在讲解过程中提问教师, 教师也可以提问学生。教师记下学生在讲解过程中有偏差的知识点, 然后在总结的时候进行纠正补充, 并及时表扬, 引导其余学生给讲课的学生打分, 学生会觉得在课堂上自己十分重要, 就会积极充分的准备, 也达到了预习的作用。这样不仅挖掘了学生的潜能, 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还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 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以提高, 课堂效率也会有效提升。
二、构建高效课堂要聚集学生的学习思路
构建高效的高中生物课堂, 就要求教师将学生的注意力一直集中在课堂上, 把控教学的每个环节, 特别是在刚开始上课的时候, 是否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十分重要, 如果成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学生想要了解接下来的知识自然会紧随教师的思路进行学习。举例说明, 教师在讲解《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的时候, 教师可以设置导入课程的案例, 如, 目前在我们的餐桌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转基因植物, 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转基因在我们的食物中所占的比例, 之后可以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点拨学生的学习思路:为什么非转基因的农作物抗虫能力比较低, 而转基因后的农作物抗虫能力就提高了呢, 学生想知道问题的答案, 注意力被吸引, 学生听讲会更加认真, 对于提高课堂效率十分有利。
三、构建高效课堂要与生活实践密切相联
在传统的生物课堂中, 教师在授课时多讲解那些理论性强且不易理解的理论知识, 却很少讲解这些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生物这门学科产生于生活中, 如果将这些难以理解的知识结合实际生活, 学生理解这些理论知识会更加容易, 学生也会觉得生物知识十分有用, 从而导致其自觉主动地学习生物知识。举例说明, 教师在讲解《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中基因突变这一概念的时候, 教师就可以举例子:我们吃过一些很甜、很软、很好吃的草莓品种的草莓, 还有一些较硬的草莓品种, 有些草莓的品种抗病能力很强, 而有些草莓的品种抗病能力较弱, 导致农民种植的时候产量较低, 但这些抗病能力弱的品种可以通过基因突变而增强抗病性。比如说可以对草莓使用细胞分裂素TDZ进行诱导筛选, 或使用自毒物质威胁诱变草莓改变基因, 从而增强草莓的抗病能力。在课上将理论知识联系实际, 学生就会了解生物知识的意义, 意识到生物知识学习的重要性, 调动学习生物知识的积极性。
四、构建高效课堂要促进共同进步
构建高效课堂的对象是全体学生, 由于学生不同的学习基础、性格、背景、爱好、学习知识的能力与接受知识的能力, 教师要满足每个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而进行差异化教学。差异化教学是指教师通过用心的教学设计使集体中的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得到满足。学生在差异化教学中要作为主动的解决问题者、学习者以及决定者, 比起传统的教学方式中学生被动的接受教师讲授的知识对于学生的学习更具效果。有的学校将学生按照生物成绩分班, 觉得对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学, 效果可能会更好, 但是, 效果却不尽人意。所以, 应该将这些学生放在一起进行教学, 让生物水平较差的学生提问, 生物水平优秀的学生予以解答, 不仅使生物水平较差的学生感受到压力, 从而产生学习的动力, 努力学习赶超优等生, 也会增强生物水平优秀的学生的自信心, 让每个学生都能够轻松地融入课堂, 使每个学生都能够收获知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更要重视学困生的学习, 激发学困生的求知欲, 促使他们赶上进度, 与班级里的所有同学共同进步, 最终构建高效课堂。
总之, 新课程改革下课堂对于学生的学习十分有帮助, 教师需要了解传统高中生物课堂的问题, 然后进行合理的改善, 才能构建高中生物的高效课堂, 这就要求教师要用心备课, 设计教学活动, 课后进行总结, 拓展教学空间。要想构建高中生物的高效课堂, 教师就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结合教材的内容和教学目标进行因材施教, 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避免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脱节, 这样才能构建高效的生物课堂, 使教学效率得到提升, 促进学生生物素养的培养, 提高教学质量,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进步。
摘要:新课程改革提出要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重视生活化学习, 提倡研究性学习。然而, 现如今, 大部分教师还是运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授课, 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着一些问题, 不能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体现出来。想要贯彻落实新课程改革的内容, 就需要构建高效课堂, 让学生在课上应用最少的时间以及精力, 学到最多的知识, 尽可能提高教学成果, 使教学目标得以实现。要想构建生物高效课堂, 教师就要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里,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精神,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以此推动学生的发展。
关键词:高中生物课堂,设计思路,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赵素格.怎样构建高中生物高效课堂[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 2010 (4) .
浅谈生物课堂教学引言的设计 篇11
关键词:生物 引言 设计
高考制度改革后,生物被列为高考科目,但由于生物在理综中占的分值较少,导致很多学生对生物还不够重视,要使学生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对生物给予足够重视,特别是让教师的生物课一开始就引起学生的重视和注意,需要教师在引言上下一番苦工。精美的引言需要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特点和教学内容的性质灵活创造。在生物教学中,能引起学生注意的引言有以下几种。
1.以奇人异事引出课堂教学内容
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就是想知道一些奇人异事,我们可以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吸引学生注意,在他们了解感兴趣的事物之时引出课文知识。例如:在讲授“细胞增殖”一节时,可以这样开头:你们知道世界上最高的人有多高么?最重的人有多少斤?世界上最高的树有多高?同学们的兴趣被这一问就激发起来,纷纷进行讨论和猜测。然后,老师分别讲解,目前最高的人有2.57米,是乌克兰的斯塔德尼克,他曾获得总统赠新汽车。目前墨西哥的曼纽尔·尤莱布可能是世界上最重的人,他的体重达到1100斤。最高的树现在仍然生长在美国红杉树公园的一棵红杉树,高度有112米。然后再讲解,不管是最高的人,最重的人,最高的树,都是有受精卵经过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的,这样就可以引入这一节课的正题。又如:有位泰国女孩叫苏帕特拉·萨素芬,出生后患有一种罕见的“狼人综合征”,她的脸和背部被浓厚的黑色毛发覆盖,看起来就像传说中的恐怖“狼人”。据悉,“狼人综合征”的患病概率只有十亿分之一。以此“狼孩”事件引出“基因突变”一节。
2.以新闻报道事件引出课堂教学内容
科学技术比较发达的今天,信息的传播非常迅速。从互联网上撷取有关的新闻报道内容作课堂的引言,能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该新闻报道有个别同学已知道或者已经浏览过更好,在老师讲述过程中他还能起到附和作用,这样更能引起其他同学的关注,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心理准备。例如:在“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一节书中,以闹得沸沸扬扬的“华南虎照片”和“马戏团东北虎事件”为材料,来介绍我们国家对保护野生动植物的重视,讲述我国生物多样性面临着威胁以及面临威胁的原因。又如:据英国媒体报道,英国于2007年9月5日批准科学家把人类与动物细胞混合起来制造胚胎并用于医学研究的计划,英放行“人兽混合胚胎”研究,目的是从胚胎中提取未经完全发育的干细胞,能培育出各种人体组织,如骨髓、脑细胞、心肌甚至肝、肾等器官,它们可被用于治疗白血病、帕金森氏症、阿尔茨海默病、心脏病和器官衰竭等病症。以此事件可以讲述克隆技术,动物细胞工程,人类的遗传病与优生等章节。
3.以广告、诗歌、谚语、谜语、揭后语等引出课堂教学内容
在学习“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这一节的时候,我们可以这样开头:同学们大都很喜欢看电视,是吧?在你们看电视过程中最讨厌的是什么?大家会不约而同地说是广告,现在电视上播关于元素广告有什么,你们知道么?有一则很长广告是这样播的:“这人啊一上年纪就容易缺钙,过去我一直补钙,可是一天三遍地吃,麻烦!现在好了,有了新盖中盖高钙片,一片顶过去五片,高钙片,水果味,你看,一口气上五楼,不费劲儿!一天一片,效果不错,还实惠!”等老师念完,教室里一片活跃,接着,老师再讲述,关于补元素的广告还有很多,如铁,锌等。为什么人体要补这些元素呢?是因为它们是组成人和生物体的化学元素,除了这些元素,人和生物体还有那些元素组成呢?接着很顺利地引出课文内容。
我国的许多诗词、成语、谚语中,包含着极丰富的生物学知识,恰当借用一些诗词、成语、谚语等,引出新的教学内容,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例如,在讲食物链时,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作引言;从“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引出“条件反射的形成”这节内容。
4.置矛盾的结局,引出课堂教学内容
利用学生已经了解的知识故意设置一个矛盾的结局,激发学生的探求新知识的欲望。例如:学习减数分裂时,可以这样讲述:人的体细胞和原始生殖细胞的染色体数是46条,若经过有丝分裂产生生殖细胞,那么生殖细胞的染色体也是46条,精子和卵细胞结合成受精卵后,染色体成为92条,再经过分裂分化形成人体,该人体的体细胞就是92条染色体,但人的体细胞是46条染色体的啊,怎么会这样呢?说明什么问题?那么人体是怎样产生精子和卵细胞的呢?怎样保证亲子代染色体数目恒定的呢?学生会急于寻求答案。
5.系生产、生活实际,以身边的实例引出课堂教学内容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与人类的生活、工农业生产、其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都有密切的关系。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引出新的教学内容,能使学生懂得学习生物学的重要性,能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习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营养生殖时,可联系本地常见的用营养器官繁殖的农作物、果树、花卉等,引出课文内容。在学习生态学方面的内容时,联系到我们每天吃的粮食价格正在上涨,拉丁美洲和非洲部分国家已经出现粮食危机;猪肉价格和其他的日常用品的价格都在上涨过程中,出现这些情况的原因是什么?然后着重强调人类社会面临着人口、粮食、资源、能源和环境五大危机,要解决这些问题都离不开生态学,我们国家和政府正在着力解决这方面的问题,为了降低人口出生率,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等等。
生物课堂教学设计 篇12
课堂教学除了需要考虑学生的知识结构外,还要关注课堂教学的空间和时间,以及教学内容的类型、教学目标达成情况等。教师若忽视了这些客观条件的制约,而仅凭自己的想象,随意进行创新,就可能使得学生“不知所措”。
例如,在“细胞器”的教学过程中,有教师首先提供显微镜和需要观察的植物叶片,以及实验必备的其他材料,要求学生进行分组实验,通过观察植物细胞中的叶绿体和人口腔上皮细胞中的线粒体,从而引出其他细胞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两人共用一台显微镜,每个人都有机会制作临时装片,都能通过显微镜观察到其中的各种细胞器。接着教师要求学生利用实验室的电脑上网查找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功能和分布情况,由于学生人数众多,而实验室仅有10台电脑,几乎是5个人一台,再加之放置电脑的空间狭小,实际上只能容纳3个人观看,而其他学生根本看不到电脑屏幕上呈现的内容,于是又回到座位上,不知所为。由于细胞器的种类较多,上网查询、记录耗时较长,结果在匆忙之中结束了教学。虽然这节课迎合了现代生活的主流元素“互联网+”,但是受到实验室空间狭小、电脑数量过少、课堂教学时间有限等诸多因素的制约,造成了学生低效甚至无效的学习活动。
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要围绕学生的认知水平,并结合讲授内容的类型进行教学手段的选择,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新颖、与众不同,要充分考虑到学生能否在活动中体验新知识的构建。网络教学的确走在现代化教学的前沿,但最好放在网络教室中进行,因为电脑数量一般可以满足学生的需求,电脑中最好储存一定数量的微课视频、科学史素材等紧扣教学目标的内容,这样学生就能根据自己的需求有选择性地观看特定的资料。
二、教师讲解需要一定的“量”
教学是师生知识、情感交流的过程,该过程需要借助师生的语言、肢体动作和眼神,其中语言是交流的主要工具,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语言交流能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探究新知识的来龙去脉。“满堂灌”已成为劣质课的标签,于是在优质课评比中出现了这样的情形:教师讲解得越少越好,以期达到学生在讨论中顺利掌握新知识的最高境界。而事实上有些教学内容存在很多疑惑,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思考,找准探究的方向,否则学生就会在疑惑中丧失继续探究的信心,而停下来等待教师的讲解,这时学生只是听众,而不是新知识的探究者、体验者和发现者。
例如,在“细胞器”的教学过程中,对于一些细胞器中相关结构的名称,如线粒体中的内膜、外膜、嵴、基质,叶绿体中的基粒(以及其中的类囊体膜)、基质,以及各种细胞器所含的物质,仅仅通过学生的探究是很难达成的。由于细胞器很微小,肉眼下看不到其内部结构,更难以亲身体验其具有的功能,这时需要教师搜集材料,并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分析结果,从而得出结论。有些细胞器与学生的生活实践联系密切,教师可将学生的目光引向课堂之外的现实生活,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思考这些细胞器的化学成分和功能,例如,学生都吃过西瓜、葡萄和苹果,联系这些生活实践,学生就会很容易说出液泡中含有糖类、有机酸和色素等物质。当然,教师的讲解并不是“满堂灌”,而是在学生遇到学习困难时,积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掌握新知识。因此,在生物课堂教学设计上,教师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明确哪些内容需要学生独立讨论、哪些需要教师提供材料、哪些需要教师引导。教师的讲解要适量,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少讲甚至不讲,更不能将学生的活动当作一种形式,然后又回到“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
三、小组探究活动要全面
在课堂教学中,小组探究活动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因为在活动中可以达到互补的效果,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带动理解能力稍弱的组员,而在讨论环节中更能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小组探究一般涉及问题讨论和实验操作,前者可对所有问题逐个展开讨论,但对具有操作性的探究活动而言,由于受操作条件的限制,难以保证全体学生对所有教学目标展开探究,这样就造成了各小组对于开展探究的内容掌握得较好,而未经过探究的知识只是停留在观看的程度,教师认为学生已经探究了,因而讲解的力度很小,有的教师只对各小组的探究结果进行简单评价,这样就很容易造成教学的片面性。
例如,在“细胞器”的教学中,由于细胞器的种类较多,而且要求在一节课内完成,有的教师采取分组探究,要求每组完成2种细胞器相关知识的探究,具体的做法是发放相关的卡片,卡片上绘制了相关细胞器的结构模式图,在图的下方列出问题:细胞器的名称———功能———结构组成———分布,然后要求学生在阅读教材的过程中,小组讨论填写上述答案,而小组代表将各自填写的内容,用实物投影仪进行展示并讲解。这样做的出发点是值得鼓励的,学生通过自学掌握相关知识,通过小组汇报、教师评价,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但学生对尚未探究的其他细胞器却难以产生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因此,在进行分组探究之后,可由其他小组的学生提出问题,由进行探究的学生进行解答,教师最后进行归纳,特别是针对易错性问题,要进行设问式的提问,例如,是不是所有的植物细胞中都含有叶绿体和液泡?是不是只有动物细胞才含有中心体?从而避免厚此薄彼的失衡后果。
四、教师提供的资料要具有一定的熟悉度
课堂教学中,教师绝不能简单地向学生介绍新知识,要善于引导学生分析新知识的来龙去脉,对于一些难以建立模型的教学内容,教师可利用特定的文字或图片为情境,要求学生分析并得出结论。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用于创设情境的材料,要具有一定的熟悉度,否则就很难成为学生探究新知识的背景素材。为了达到特定的教学目标,教师还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帮助学生熟悉其设置的背景材料,这样就会使得教学重点发生偏移,从而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
例如,在进行基因突变原因分析的教学中,特别是对于生物因素的分析,有的教师提出的问题情境为:感染乙肝病毒的人群,容易患上什么疾病?教师设置该问题的意图是让学生说出感染乙肝病毒的人群容易患上癌症,并由此让学生归纳出乙肝病毒能够诱发基因突变的结论,从而得出导致基因突变的生物因素。但事与愿违,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并未意识到乙肝病毒能够诱发肝癌的发生,这样原本热闹的课堂却因此而导致短暂的“冷场”。还有的教师设想利用因患癌去世的某名人照片导入,然后让学生说出该名人因何病去世,从而引出癌细胞这一名词,进而让学生再联系癌细胞产生的原因,得出基因突变可使人体产生癌细胞,引出基因突变发生原因的分析,实现了前后知识的联系,即由基因突变的概念顺利引入到其原因的教学之中。这样的设计意图很好,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学生竟不认识该名人,更不知其去世的原因,教师精心设置的情境成了摆设。因此,教师在利用事件作为课堂导入的情境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以及该事件的影响力,绝不能仅仅依据自己的生活经历,而一厢情愿地设计教学。
学生具有一定的追星意识,教师若采用学生关注的公众人物或事件作为教学情境,则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活跃了课堂气氛,教学效果可能会更好。当然也可以利用学生已经了解的事件或人物,同样也能激起学生的思维,例如,教师展示居里夫人的工作照,并告知学生她因患白血病而不幸逝世后,学生能很自然地联系到她研究的对象是具有放射性的元素镭,可知镭发出的射线引起基因突变,从而很自然地判断出物理因素会导致基因突变。
五、忽略了教材,将视野过于放大于课外素材
教材是教学之本,教师对用教材教还是教教材一直存在争议,特别是对教教材的反对声较大。于是在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为了标新立异,一味地寻找教材以外的素材进行教学设计,逐渐偏离了教材,一堂课下来,学生几乎没有阅读教材,更谈不上留迹于教材上了,成了不需要教材的课堂。那么,学生在今后的复习中,又怎知教学重点在何处?
例如,在“基因突变”的教学中,有教师设想教学重点在于突出基因突变的概念及其过程中密码子改变对氨基酸、蛋白质、性状的影响,从而设置了众多含有密码子序列的纸条,要求学生根据密码子表,对其中某些碱基的替换、缺失、增添进行氨基酸、蛋白质变化的判定,这个过程大约进行了25分钟,而对于基因突变概念形成的分析甚少。而只有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相关的新概念,才能启发学生进行深入的探讨,教材列举的案例“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就是引导学生进行基因突变概念归纳的最好模版,因为它由红细胞异常这一较为宏观的现象,通过提出问题:红细胞主要的组成是什么?导致患者的红细胞呈现镰刀型的成分最可能是什么?学生很容易联想到血红蛋白,接着很自然地分析正常人和患者血红蛋白的氨基酸组成,联系基因表达的过程,即可分析出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发生的直接原因、根本原因分别是血红蛋白的异常、基因结构的改变,从而发现导致基因突变的变化之一——碱基的替换。然后教师可以提问:DNA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取决于什么?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很快答出:取决于碱基对种类、数量和排序。教师追问:DNA中除了碱基替换能够导致基因的结构改变之外,还有哪些变化也可能导致基因结构的变化呢?学生很快得出了碱基数的增添和缺失,继而由学生归纳出基因突变的概念。这是一个由表及里的过程,掌握知识变得顺理成章,同时也达到了训练学生逻辑思维和归纳能力的目标。教师何必一定要费尽心思去搜集那些看似“与众不同”的教学素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