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高效生物课堂(精选12篇)
建构高效生物课堂 篇1
一、问题的提出
浙科版高中生物新教材的使用已有四个年头, 新课程改革之春风已经化作细雨全面渗透我们的校园,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也正逐步浸润着每一位教师。反思一直以来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我们沉迷于精心设计教案, 以期在上课时达到行云流水的效果;我们千方百计地把学生引领到自己预设的教程, 或者循循善诱地把学生束缚到标准答案之中……我们披着新课改的光环, 却在课堂上乐此不疲地进行模式化的预设式教学, 教育人本化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成了一句冠冕堂皇的空话。试问学生的创造力如何得到培养?学生怎能从容面对新课改理念下的高考生物试题?
“动态生成”观是对教学过程生动可变的一种新的概括, 他是以生命学说理论为基础, 以学生的动态发展为内容, 以动态生成的要求作为教学调控的依据, 紧紧抓住生成因素, 灵活调控和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动态生成”已经隐隐约约蕴涵在国内外相关学说及研究中, 在国内, 叶澜教授早就在《新基础教育》中提出了“动态生成”的观点, 细细拜读, 令本人有很多感悟。她指出:课堂中不能机械地按原先设定的一种思路教学 (即预设——生成式教学模式) , 而应关注所教学生的学情, 并根据不同班级学生的具体学情, 由教师随时灵活地调整教学流程, 使课堂处在“动态生成”的过程中, 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要求, 真正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和中心, 并且体现教师是一个指导者和点拨者的角色, 从而真正实现课堂中师生角色的转化, 建构起和谐的轻负高效性生物课堂。
二、动态生成式教学的理论依据
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是尊重学生个性发展, 体现学生主体性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其理论依据有以下三点:
1.建构主义认为, 在学生之间共同针对某些问题共同探索的过程中, 由于个体经验背景差异的不可避免, 各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千差万别。其实, 这些差异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现象资源。但外部的引导也不可或缺, 即教师的影响作用。
2.人本主义认为, 要尊重每一个个体的发展, 胡适先生在《理性与自由》一书中指出: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自主的个体, 有独立的思考能力, 有自主决定的能力, 有思想与行动的自由, 只有由自己的感觉、意志和思想来决定自己行为的人才算得是一个人。
3.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指出: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敢于质疑、勤于思索, 能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计划、反思和调控, 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合理把握动态生成生物课堂的资源
(一) 教师多元备课, 设计弹性教案
以往我们习惯做的事就是根据教材、教参设计好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以及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准确计算好不同环节的时间分配, 甚至将自己在课堂上要说的每一句话、要做的每一个表情都想好, 上课就是执行教案的过程。现在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学生自主学习, 必定会出现多种不同的结果。学生的思维被束缚得太死太久了, 一旦放开恐怕会百花齐放。所以, 教师备课时必须充分考虑可能会出现的情况, 并将每种情况的处理方案一一列出, 做到有备无患。课前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思维方向以及可能出现的课堂情境, 积极呵护学生的不同思维方法, 考虑是肯定还是否定或者引导。
比如《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这一节的“问题探讨”, 介绍了DNA指纹在案件侦破中的重要用途, 又提出了以下讨论:为什么DNA能够提供犯罪嫌疑人的信息;你还能说出DNA鉴定技术在其他方面的应用吗?这些问题容易激发学习热情, 使学生认识到生物学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更容易达成情感的共识, 也为新课的导入开了一个好头。但是, 就DNA指纹鉴定这个话题而言, 学生听到、看到的有关报道很多, 肯定会出现各种意想不到的答案。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视角, 我们不能把学生的思维定格在一个固定的答案模式中。我们不妨假设学生可能想到的:利用DNA指纹技术是否可以把已经灭绝的古生物复原?那我就可以接着他们的话题, 反问学生:你们提出的复原古生物根据的是DNA的哪一个特性, 很明显我是要把学生的思路引领到“遗传物质”上来;或者他们也可能提出利用DNA技术是否可以改造某些基因, 那么我又可以问, 要做这方面的研究, 除了DNA以外, 还要研究哪一种物质, 此时我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核酸的种类……问题探讨的主旨就是引导学生多方位的切入知识点, 而这样多角度的情境设想, 一方面提高了学习积极性, 另一方面也能根据课堂的实际进展给出应对策略, 一举两得。
再如, 在《细胞器》一节的备课过程中, 我设计了两种思路。思路一:采用“识图——感知科学过程和方法——实验观察——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利用教材的插图指导学生认识细胞内主要的细胞器, 介绍美国科学家克劳德和比利时科学家德迪夫的工作, 强调研究细胞器的过程和方法。学生能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胞质环流”的实验;能够思考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各种细胞器是如何完成细胞的生命活动的?它们之间是怎样协调配合的?”思路二:采用“实验观察——识图——感知科学过程和方法——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利用实验解决细胞内有什么结构的问题。在学生观察、讨论的基础上, 提出问题“细胞器这么小, 科学家是如何研究的呢?”引出克劳德和德迪夫的工作, 强调科学家锲而不舍的精神。这两种思路分别运用于不同学情的班级, 沉闷的运用思路一, 活跃的运用思路二。
设计弹性教案就是要求我们在上课时对预设教案作出及时的调整。所以教学设计只能是“大体则有, 定体则无, 随学而改, 因学而变”。我们可以先写出一个大体轮廓, 教学环节简化, 但教案或学案应有多种或者多个。这种弹性的多元教学设计可以为课堂教学留下不确定性的空间, 让教师在课堂上能把主要精力用在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上, 而不是记忆预设的教学过程机械地、模式化地运行。教师可以随着教学氛围和教学情境的变化, 敏锐地捕捉各种教育契机, 对课堂中的新生教育资源进行创造性的重组, 形成新的教育生长点, 以满足学生多元的学习需要, 并创造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并且内容充实、形式鲜活、意蕴丰厚、潜力勃发的课堂新局面。
(二) 师生多维互动, 营造自主课堂
课堂教学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存在着许多不确定的因素。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参与者, 教师和学生都是完整的生命个体, 是要求个性抒发、自我表达和价值实现的行为主体和思想主体, 在环境的刺激下, 他们可能会产生思维转换、心态逆转和情绪波动。也就要求课堂教学不能是一种机械地按照预先确定的模式而展开的过程, 教师必须根据课堂的实际运行情况, 对教学的目标、过程、方式等进行及时的调整, 充分调动一切可变和可动的因素, 生成新的超出原计划的教学流程。
再以《细胞器》一课为例, 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是给出两张错误的细胞图像, 让学生找错误, 旨在让学生比较动植物细胞内细胞器的差异。殊不知被提问的学生说了半天也没有表述清楚。于是迅速捕捉这样动态生成的资源, 让学生上来讲, 到大屏幕跟前面对同学, 代替老师的角色来完成这道题目。习惯于高高在上地审视学生的答案的我们不妨跨越讲台的障碍, 走到学生中去, 让学生来一次课堂的讲授。那位学生上台后, 刚开始还有点害羞, 不敢面向全班同学和老师, 在我的鼓励下, 他最后完成得相当流畅。台下的学生笑了, 但他们不是在取笑上台的同学, 而是被这种课堂的互动感动了。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 他们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 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参与课堂教学, 教师绝不能居高临下或独霸课堂, 应当特别强调课堂教学时空共有、成功共享。
“从生命的高度来看, 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课堂是一个让学生活跃思维、急中生智, 交流发展的天地, 课堂中的生成情境是无法预料的。这正如布卢姆所说的:“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 教学也就不会成为一种艺术了。”在不断即时生成的课堂中, 要求老师用自己的睿智及时捕捉那些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教学情境等信息, 利用可生成的资源开展教学。我们需要偱着学生的认知曲线、思维的张弛、情感的波澜, 随时调控教学环节。对于课堂中出现的一些意外, 如学生的新异想法、不同见解, 或者一些突发事件等等, 不能听而不闻或者一笔带过, 这会在很大程度上扼杀课堂生活的丰富性与生成性。我们应该寻找师生沟通的捷径, 避免课堂诸多无效的灌输, 引发课堂成为开放的、动态的、多元的、生成性、实效性的系统。
动态生成式课堂教学中, 学生不再是知识信息的被动接受者, 而是在与教师、同伴以及文本的交互作用中, 主动地建构着自身的知识结构。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能够对教学内容进行能动的、自主的选择, 对学习过程进行自我的意识与调整。更为重要的是, 学生学会了思考、学会了学习, 学生的表达欲望得到满足, 其个性得以彰显, 价值得以体现。
(三) 系统进行教学反思, 形成教育机制
教学反思又称“反思性教学”, 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 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依据, 通过观察、回顾、诊断等方式, 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 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 将教学与学习结合起来。美国学者波斯纳在1989年提出个体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他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 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 只有经过反思, 教师的经验方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 并对后继行为产生影响。
叶澜教授指出:“一个老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 如果一个老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可见, 反思性教学会促使教师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 它对教师提高理论素养、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提高专业化水平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反思的方式因人而异, 而教后感也是反思的一种方式。教后感是教师备课教案中很不起眼的一小块, 但它是教师责任心的具体表现, 是教师课堂教学自我反馈的一种好形式。更重要的是它还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备课质量, 促进教学内容更全面, 教学设计更合理;有利于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及时发现问题, 查漏补缺;有利于教师积累教学经验, 提高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孙玲.中学生物学主体性教学的运作策略.生物学教学, 2005 (5) .
[3]陈纬.系统分析与模型建构.生物学通报, 2008 (5) .
[4]于梅.“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生物课堂的研究与建构.课程.教材.教法, 2009 (5) .
陶杨娟.构建高效自主的生物学课堂教学.生物学教学, 2010 (9) .
建构高效生物课堂 篇2
新课程改革要求语文作为人类重要的交流工具而发展,要为社会的文化传播做出积极贡献。这一性质强调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它承载了具体的交流作用又体现了文化传播的重要任务。社会交际的言语必然是对语言的具体运用,包括听说读写,它是每一个成员一天也离不开的。人们凭借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以及用语言形成的文章、文学作品等为样式,用来互通信息、交流思想、传递感情、协调工作、组织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尤其是“言语作品”充当文化传播的工具,实现着跨时空的交际,从远古先人传留到子孙后代,从个人之间扩展到世界范围,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语文的交际作用不但不会减弱,反而越来越大。
想要实现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就要实现其社会作用和文化交流作用的结合,高中语文教师要在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基础的同时,强化语文内容的情感熏陶作用。保证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得到提升,让学生掌握语文课程在社会交流中的工具性作用,另外也以此感受到不同情感文化的交流熏陶作用。所以,高中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同时要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作用,要让学生在掌握语文知识的同时明确做人准则,另外还要强化语文课程对学生的文学、情感方面的积极作用。
一、新课程改革环境下高中语文课程发展的新标准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方式”,要强化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高中语文教学想要实现高效的发展,就要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分析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结合语文学习的.新特点,总结学生的差异性特点展开探究式学习,以此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提高教学效果。高中语文教师要明确教学任务,总结教学方法,提高评价水平,以此实现高效课堂的构建。所以,探究式学习方法的引入,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关键,更是强化学生创新意识的根本,也是帮助学生获得新的教学知识,总结新的学习技能,感受新的情感体验的重要方法。
二、构建语文高效课堂的方向
1.转变教学行为
教师应该改变自身的教学行为,变更传统的知识讲授到成为学生教学的引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想要实现高中语文课堂的高效性,就要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状况,要引导学生构建探究式学习的形式。要转换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师要构建以活动为主的教学思想,改变之前作为教学控制者和支配者的地位,要引导学生构建新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展开自主学习,为其主动学习构建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心理支持,提高学生自觉主动学习的能力,为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提供有效的支持。
2.鼓励学生的质疑习惯
教师要鼓励并引导学生质疑的习惯,帮助学生养成积极提问的良好习惯是实现探究式学习,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只有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够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鼓励学生根据所学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带领学生展开探索积极探究,总结认识并发言,教师可以在学生总结的过程中进行点拨或补充,这样会收获很好的教学效果。
3.强化学生的思维方法
第一,培养学生反向思维能力,提高发现问题水平。教师要引导学生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要引导学生形成反向思维的方法,带领学生学会发现问题,让学生能够带着批判的眼光发现事物的不足,掌握新的思维模式。
第二,构建情景,发散学生思维,形成开放思维。教师要善于构建教学情景,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帮助学生形成善于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构建问题情景的过程中,要保证开放性思维的融入,要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实现思维水平的发展。
第三,突出难点,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新的课程改革环境下,高中语文教师要能够掌握教学重点,要结合教学内容总结教学内容,组织学生积极探究所学知识,能够凭借自身能力解决疑难问题,实现重点突破。
4.提高教学评价的重要性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展开评价,要引导学生参与到探究式学习当中,重视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深入到学习当中,以此实现高中语文教学高效课堂的构建。
三、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实施
1.把课堂的一部分交给学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第一,下放导语权。高中语文教师可以在每堂课的前几分钟让学生进行口语交流,引导学生设计课前导语。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对即将要学习的文章产生浓厚的兴趣,接着教师再带领学生开始学习。
第二,下放教学词字权。教师在上课之前要布置学生预习新的文章,让学生凭借工具书解决不认识的字词,这样学生就能在上课之前理解生僻的字词。在新的课程开始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教授新的字词,重视多音字和形近字的理解,这也是加强并巩固学生记忆的时刻,另外还可以通过字词听写和竞赛强化字词理解。
第三,下方提问权。教师可以把提问权交给学生,这样能够开启学生的思维,以此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熟悉并理解教材内容,让学生提问课文知识,这就能让学生具有针对性的提出问题。
2.把整堂课交给学生,强化学生对课堂的驾驭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高中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讲解他们理解透彻的文章。在上课之前,教师可以对讲课学生给予针对性的辅导,带领学生备课,搜集教学资料,还要向学生提供教学参考资料,学生也可以就自己理解不到的知识点向教师提问。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意愿,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随意使用教具展开教学。学生要将自己所讲的内容整理成提纲,强化自身的教学热情,提高自身教学的积极性。要保证学生能够自然大方的讲课,形成自己小老师的教学状态,活跃教学气氛,提高教学效果。这样的教学形式不仅能够强化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更能提高学生的多方面能力,实现学生整体能力的提高。
建构生物模型打造高效课堂 篇3
在日常教学中,老师经常遇到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生物感觉不难,上课都能听懂,但不会应用解题”或“生物知识多而零碎,不像数学,物理那样有规律可循”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引发我们的深思,如何解决学生的困惑,如何让学生爱学生物,会学生物,是我们一线教师的当务之急。
高中生物学涉及到许多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无法接触到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大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小到细胞结构、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等等……学生之所以感觉到难,是因为离现实生活较远。而模型是事物原型的抽象和概括,虽不能全面体现原型的所有特征,但可以揭示原型的形态,最典型特征和本质。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在“科学内容标准”中指出,科学学习的重点是“所有学生需要了解、理解和运用的科学事实、概念、原理、理论和模型”。我国《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也明确将“获取生物学模型方面的基础知识”与“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规律等方面的知识”并列列入知识目标体系,并指出“领悟建立模型的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的重要性,且在内容标准和活动建议部分做出了具体详细的规定,同时在人教版高中生物课本中提供了相应的模型教学资源。这说明我国顺应国际教育改革的趋势,认识到模型思想对于提高中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意义,将模型方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提到了重要地位。相应地,模型建构教学在高中生物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中也引发了充分的关注。近几年陆续有一些针对生物模型方法教学的研究,然而,研究方向大多是针对教材中提供的模型方法的改良与实践思考,其深度和广度存在着一定的限制;鲜有真正将模型思想和模型方法融入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案例,对于模型方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效果和价值评估的研究更是尚未开展过。
建构生物模型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核心概念、基本规律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而且有利于学生建构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笔者旨在通过具体案例实践研究建构模型的教学方法对于打造高效课堂的积极作用,以生物教育的测量与评价方法对模型教学的效果进行评估,为从事高中生物教学的一线教师提供一定的参考,以达到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目的。
二、生物教学中的模型方法及其分类
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目的而对认知对象所作的一种简化性的、概括性的描述,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有的借助于具体的实物或其他形象化的手段,有的则是通过抽象形式来表达的。模型是事物原型的抽象和概括,虽不能全面体现原型的所有特征,但可以揭示原型的形态、最典型特征和本质。此外,模型还具有描述事实、解释现象和预测结果等重要功能。当科学研究的对象太抽象或不易观察到时,研究者可以抓住原型的本质、典型属性设计模型,用形象化的具体实物或者抽象的语言文字、图示、数学公式等对认知对象进行模拟化或简化描述,这样的方法叫做模型方法。
模型和模型方法在現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作为一种现代科学认知手段和思维方法,它所提供的观念,不仅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条件,也是学生科学认知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生物学习中的模型建构活动,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通过模型建构活动,理解模型方法的重要作用,并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学会适当应用这一思想和方法;另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通过自主的探究活动,更好的理解和把握高中生物中的核心概念和基本规律。
高中生物模型主要分为三种:物理模型,概念模型和数学模型。以实物或图画形式直观地表达认识对象的特征,这种模型就是物理模型,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等,这都是物理模型;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S型曲线,就是一种数学模型;用图解的方式表示光合作用复杂的反应过程,就是一种概念模型。
三、案例分析
模型建构活动的基本程序如下:(1)教师介绍原型的特点、注意事项等,提醒学生制作模型时,科学性和准确性应放在第一位,其次才是美观与否。(2)学生分组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确定原型与模型的比例,设计模拟方案,分工合作、准备材料并动手制作。(课堂或课外完成,视时间而定)(3)课堂展示,交流探讨。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模型,小组内成员自评,组间互评。结合教师评价,评选优秀模型并借助其共同深入探讨原型的特点,从而对原型产生更直观、具体的认识。
【课堂案例-DNA分子的结构(物理模型)】
根据以上程序,笔者在课堂开展了DNA双螺旋结构的模型建构活动。提醒学生建构的过程中注意完成以下探究问题:
探究一:DNA分子的基本单位是什么?磷酸、脱氧核糖和碱基分别用什么零件模拟?三者如何连接?
探究二:在一条链中,一个脱氧核苷酸分子和相邻的脱氧核苷酸分子是如何连接的?
探究三:两条链又是如何连接的?外侧是什么?内侧是什么?如何体现碱基间的互补配对?如何体现两条链的反向平行?如何体现两端游离的磷酸基和脱氧核糖?
探究四:DNA分子的立体结构是由平面结构随意旋转得来吗?方向是什么?如何体现原型中的螺距?
教师参与到学生活动中去。发现学生的思路不唯一,建构流程大概有以下三种:(1)大部分学生能按照教师提示的上述探究顺序,制作脱氧核苷酸—脱氧核苷酸单链—DNA分子的平面结构—DNA分子的立体结构;(2)制作脱氧核苷酸—通过碱基配对连接左右两个基本单位—连接成双链—DNA分子的立体结构。(3)将外侧的磷酸和脱氧核糖连接成链—将内侧的碱基连接并配对—DNA分子的立体结构。此外,通过组间交流,发现只有少数学生的模型能够反映出反向平行的特点,两端游离的磷酸基和脱氧核糖也极少得到体现。
可见,学生的空间思维方式和习惯不同,建构模型的流程就不同。通过以上三种方式都能建构出DNA分子的双螺旋模型。可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通过动手制作模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空间想象力、以及分析和理解能力,目的是通过模型能够加深对抽象的DNA分子结构的理解,因此,按结构层次从小到大,从简单到复杂,从基本单位到生物大分子则更符合科学的观察顺序,学生能够更加科学的,准确的,有序的进行加深理解。所以在模型构建的活动中,切忌无序探究,教师的引导显得十分重要。此外,DNA分子结构的物理模型应尽量多的体现出原型的特点,大多数学生的模型能够体现出主要特征,而体现不出细节性的特征,这就需要教师及时的更正、补充、完整,使模型更精确,更能代表原型。
建构高效生物课堂 篇4
新课程倡导“导学案教学”, 是为了更好地落实新课程理念, 它强调面向全体学生, 以教师引导为主导, 学生自学为主体, 旨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学案导学的核心环节是学生的合作探究过程, 如果把模型建构作为该过程的主要内容, 就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给导学案教学注入生命力, 从而更高效地完成课程目标。
新课程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中含有丰富的模型建构的素材, 如何用好这些素材, 通过建构模型带动和激活学案导学, 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生物学中的模型
模型, 就是模拟所要研究事物原型的结构形态或运动形态, 或是对事物过程、规律的抽象和概括, 它可能不再包括原型的全部特征, 但能描述原型的本质特征。人教版高中生物新教材必修1对模型的定义是:“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做的一种简化的描述, 这种描述可以是定性的, 也可以是定量的;有的借助于具体的实物或其他形象化的手段, 有的则通过抽象的形式来表达。”模型的作用是让人们更轻松、更准确、更高效地学习和实践。生物模型分三类:物理模型、概念模型、数学模型。
物理模型就是根据相似原理, 把真实事物按比例大小放大或缩小制成的模型, 其状态变量和原事物基本相同, 可以模拟客观事物的某些功能和性质。如细胞结构模式图、减数分裂图解、分子双螺旋结构、杂交过程图解、生物膜液态镶嵌模型、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过程图解、生态系统的结构等物理模型。
概念模型就是用来解释概念的图。如血糖平衡调节的模型、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解释模型等。
数学模型就是根据特定事物特有的内在规律, 运用适当的数学工具, 做出一些必要的简化假设, 得到的一个数学结构。数学结构可以是数学公式、算法、表格、图示等, 如“J”型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Nt=N0λt、基因分离与自由组合定律、有丝分裂中DNA含量变化曲线等。
二、利用“建构模型”的探究式学习激活学案导学
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是布鲁纳的教育理论。布鲁纳认为:“所谓知识, 是过程不是结果。所谓学科知识, 不是灌输作为结果的知识, 而是指导学生参与形成知识的过程。”他提倡以培养探究性思维方法为目的, 以基本教材为内容, 使学生通过再发现的步骤进行学习, 使学生的认知程序从“感知—理解—巩固—应用”转变为“探索—发现—归纳—迁移”, 从而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 这也是新课程推行学案导学的目的。在新课程高中生物学习中, 利用学案引导学生建构模型就是最好的探究式学习。
在“学案导学”的学生合作探究环节中, 教师是导演, 学生是演员, 要通过“模型建构”激活导学案教学, 老师的策略和智慧很重要。老师在设计导学案引导学生进行模型建构的过程中, 要注意做好以下四个方面:
(一) 重视“预习案”对学生建构模型的导向作用。高效地完成模型建构活动, 离不开导学案的课前引导。模型建构要在课前就开始, 不但老师要准备, 而且学生要准备。凭着一本教材和所学知识, 让学生准备是不现实的, 为此, 我们在课前要下大力气对教材进行深度解读和第二次编译, 精心设计预习案。好的预习案可以引导学生感知重、难点, 并能够寻找到高质量的模型解释和展示重难点, 避免模型建构的盲目性。
(二) “模型建构”给学案导学注入能量。
学生的合作探究环节是导学案的灵魂, 而模型建构是该环节最好的突破方式, 要让模型建构真正成为学生探究式学习的高效途径和习惯, 就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利用“模型建构”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兴趣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最好的动力, 在导学案实施过程中, 老师要注意通过营造适当的氛围和创设生动的问题情境唤醒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欲望, 并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猜想和深入地研究问题, 使学生对模型建构充满兴趣。模型是通过问题引出来的, 高水平的探究问题可以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思考探究中, 使探究更深入、更持久。
2.在建构模型的探究学习过程中, 重视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中学生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想象力和巨大的创造潜能, 老师在引导学生建构模型的过程中, 要鼓励学生自由发挥, 保证有充分的思维空间留给学生, 充分给予学生自主选择探究问题的权力,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爱好通过“建构模型”解决问题。这样, 学生才会体会到活动自主感和创新成功感, 学生的潜能才能被最大限度地开发, “模型建构”才能成为学案导学的能量之源。
3.“模型建构”的导学过程应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要保证把大量的时间还给学生, 引导全体学生积极搜集资料、积极思考、充分讨论, 让所有学生却体会到自己的价值和探究知识的乐趣, 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展示自己的才华。只有模型建构面向全体学生, 才能使学案导学富有生命力。
(三) 让“模型建构”成为导学案实现高效课堂的助推器, 给学生和老师减负。在以往的教案教学中, 老师为了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不惜花费大量时间讲析, 结果老师讲得很辛苦, 但学生的收获不大, 学习积极性也不高。通过导学案引导学生进行模型建构的探究学习, 可以更好地使学生在课堂内理解、消化所学知识, 并且容易使知识转化成能力, 如果模型运用恰当, 就可以使学生的很多思维训练和练习都在课堂上完成, 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时间久了, 学生就能形成好的自学习惯, 老师也会变得轻松。
(四) 做好反馈评价, 给予学生肯定与赞赏。交流展示环节是导学案的压轴戏。老师要引导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 对学生建构的模型适时做出准确、有效的课堂评价, 并予以完善, 这对学案导学有画龙点睛的效果。模型的评价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学生自评和互评。学生只有真正地了解自己, 驾驭自己, 才能提高自己的水平。在课堂模型展示环节, 教师要对不同知识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和自我评价标准, 并保证学生思维的开放性, 鼓励和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模型积极地进行自评和互评, 集思广益, 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不断认识自己, 提高自己。
2.教师的评价。教师要针对具有代表性的模型予以评价。因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角度和层次不同, 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不同, 所以各自建构的模型肯定呈现多元化, 老师要包容学生思维的独特性, 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对不同的模型建构, 给予恰当的评价和肯定, 让学生既获得认知信息的反馈, 又获得学习的信心, 更积极主动地投入模型建构活动中去。
通过导学案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进行生物模型的搜集和建构, 并根据模型对原型的未知属性和事实进行推测和解释, 从而发现问题和认识事物中所蕴含的规律, 这样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认知水平, 还能使学生置身于探索科学现象、发现科学规律的活动中, 提升自信心和创造力。
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丛书编委会组织, 生物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 (实验) 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4年3月第1版.
[2]谭达文.生物“学案导学法”教学模式的构建.柳州师专学报, 2011.12期刊.
[3]赵加琛, 张成菊.“学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J].教育探索, 2002.02期.
[4]郑渊方, 廖伯琴, 王姗.探究式教学的模型建构探讨.《课程研究与实践》, 2001.5.
浅谈高效体育课堂教学的建构 篇5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提出,体育教学要“使学生在掌握体育和健康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形成体育与健康意识,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真正实现身体心理社会的整体健康”。按照这一要求,高中体育教师就要不断地研究和改进教学方法,灵活地应用讨论、研究、练习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建构,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过程变成学生主动建构、不断生成的个性化的教学过程。经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与总结,笔者发现,充分地与学生交流沟通,实施互动式的教学,既可以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新课程改革所提出的多维教学目标的实现,最终能让学生在高效、有序、和谐的课堂教学当中懂体育、会体育、爱体育。
一、有效挖掘教材内容的趣味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
兴趣是学生学习不可或缺的内驱力。从学生本身的意愿来看,他们并非对体育学习毫无兴趣,只是在文化课学习的繁重压力和枯燥无味的体育教学方式的共同作用下才视体育课为“鸡肋”。作为体育教师,我们无法减轻学生繁重的学习压力,但是我们可以在深入挖掘教材内容的基础上,不断地丰富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富于青春活力的教学氛围当中喜欢体育,进而爱上体育。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将自己当成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而不是学习结果的控制者。因此,教师应该积极组织和参与教学活动,作体育动作的示范者、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对话的中介者、学生不良行为的纠正者,通过自己的示范、引领和指导来帮助学生完成有意义的学习,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在教排球移动的教学中,我们就不应该单纯地进行移动教学,不妨在教之前,先用绳子兜住球,将学生分成两人一组进行“投、躲”的游戏。学生在投球与躲球的过程中就会不知不觉地移动脚步,轻松地完成移步练习。然后再把移动步法融于排球移动练习中,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提高起来了。只要教师注意教材内容安排的新颖性,教法手段运用的多变性,充分体现体育课的活动性、游戏性和娱乐性,就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动机,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
二、及时引导,适时激励,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从实际教学过程来看,学生的情感和态度总是不断变化的,而学生的情感和态度的变化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时刻关注学生情感和态度的变化,用心留意并及时进行引导,适时地运用教师激励性语言来拨开学生思维的迷雾,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帮助其重燃探索知识的信心和勇气。我常在教学中采用三种激励措施,教学效果不错,在此简述,以供有关同仁参考。一是期望激励。即让动作规范、纪律性好的学生做动作示范和活动小组组长,通过组长的示范作用引导其他学生树立上进的榜样。二是表扬激励。即当学生在学习活动当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动作变得比以往规范准确了,或者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增强了,我们就应该及时地表扬其进步,让其体会到成功的快感,激发其更好学习的信心和勇气。三是影响式激励。当学生出现动作、言语或纪律上的过失时,教师则不宜讽刺、挖苦学生,而应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不厌其烦地讲解和引导,激发其补缺改过的动机和行为。适时地激励,能使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常置于“高期望,高表现,高期望”的良性循环中,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以激发。
三、灵活运用,优化组合,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体育教学方法多样,但“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应该结合自己的特长,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实现各种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如对于三级跳远课教学,我习惯将其分为两步:首先,让学生观看教学分解挂图的做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动脑、交流讨论初步建立动作表象。然后,大胆让学生以自主学习的形式尝试。在尝试的过程中,教师应适时、适当地进行点拨和指导。这样安排,教师和学生各自承担了不同的角色,并在教学过程中深入地交流和互动,使所有学生都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和发展。又如篮球教学,我更钟爱分组训练法,即以学生的体力、身高、特长为依据将学生分成中锋、前锋和后卫小组,各小组安排不同的训练任务,以实现因材施教的教学目的。在时间安排上,一节课以45分钟计,我们可以将30分钟用来教授技巧,15分钟用来让学生分组练习,教师在一旁观察和指导。这样就由以老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学生与老师互动的教学方式,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和竞争、合作意识。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特长进行分别“增项”考试,然后再酌情加分,可使学生不但在体育运动中锻炼了强健的体魄,还促进了学生特长的培养,又激发了他们参加体育运动的兴趣,让他们从体育运动中获取快乐,通过体育活动在学生之间建立深厚的友谊,促进对学生的体育情感的培养。
四、交流互动,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之所以倡导这样的教学方式,与新课程提出的三维的教学目标是密不可分的。在此,笔者就结合两个教学实例来加以论述。如在“投实心球”教学中,我们可以把学生分成随意投小组、要领规范投小组、综合评价组三个探究活动小组,每一个探究小组给出一至二条问题让学生在课堂进行探究。结果,试验班级学生的学习的效果比以教师讲授或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回答为主的班级学生的学习效果要好很多。同时,在教学中,教师除了要求学生学会正确的动作外,还要求学生根据动作内容创设练习方法,用来检验小组的学习效果。如在“投篮”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要求学生在学会投篮的基础上创设一些提高投篮动作的方法。结果,学生创设的练习方法显示出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理念令教师都刮目相看。
不断探索和丰富教学方法,打造实用、高效的课堂教学是中学教学改革所追求的目标。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新形势、新机遇,我们应该理性地看待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灵活地应用各种教学方法,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争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忠实践行者。
建构高效的语文课堂 篇6
甘纪雄,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湖北省优秀教育工作者,湖北省专家型校长。现任湖北省武穴师范学校、武穴实验高中校长。参与主编的《创造教育》被列入《湖北省2006年义务教育地方课程教材目录》,在全省发行;撰写的《以研促教 因研强校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荣获2007年湖北省名校长全省征文一等奖,并入选《湖北省名校长办学思想录》。
陈:甘校长,您好,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中接受我的访谈邀请。当前正值高考备考的关键时期,作为排在“大三门”之首的主课,语文在高考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关于语文学科如何建构高效课堂,突出其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等问题,也是当前语文课程研究的焦点与热点。作为专家,您对语文学科的备考工作以及学校管理对促进语文学科的建设等问题有着清晰的认识,下面就大家关心的几个热点问题向您请教。请问甘校长,对“语文学科的备考特点”您是如何界定的?语文教师能否根据这一特点进行有效教学?
甘:我认为,语文学科的备考要重在语文内质,回归教材。语文内质,就是语文内在的品质和精神。语文教材是语文课程实施的重要载体和凭借,强调语文内质,就是要求语文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充分把握语文学科性质,始终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也就是说,实施语文学科的有效教学必须把握住两点:既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运用能力,又要有利于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高超的课堂驾驭能力,具体地说,也就是“抓纲务本”,注重“双基”教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语文学科的“双基”教学要重在训练学生读、写以及分析文章的能力与技巧,这是其工具性的体现。“双基”是学生能力提高的基础,是分析、判断、解答问题的依据。只有能力提高,才能引导学生更加准确地把握教材的人文性。近几年的语文高考试题都重视基础,突出主干,知识覆盖面广,同时关注社会生活考查,而关注社会生活也是试题人文性的体现。我仔细地分析了近期武汉和黄冈等地的高三调研试卷,像武汉市的四月份调考试题,字音字形都出自于语文课本和读本,美国新任总统奥巴马和春晚魔术等内容被选入试题。这表明,语文学科的高考走向趋于关注社会生活,更加注重人文性。“得基础者得天下”这话一点也不夸张,“做对基本题,拿足基本分”也是最基本的应试有效策略。所以,我认为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要以教材为依据,以大纲为纲要,注重双基教学,关注社会生活。
陈:看来,实施这种课堂有效教学,还必须具备精湛的教学艺术,请问甘校长,你们是通过什么举措来保障有效教学呢?
甘:主要是落实集体备课和追求课堂效益。作为高考年龄还不满十岁的新学校,我们非常注重博采众长、集中民智。在集体备课中,我们大力倡导相互交流、研讨教学的工作氛围。我们的集体备课以全体教师积极参与,密切协作为前提,以集中大家的思想和智慧形成集体的优质的教育资源为目的。集体备课是技能优化最重要的载体,所以我非常注重发挥好集体备课的作用。其次,我们着力加强备课组的建设。我们推崇三年备考,从高一到高三,我们都要求各个备课组重点抓高考研究,抓高效课堂,抓训练高质。特别是高三,我们专门召开教学工作会,指导各备课组认真组织本组教师学习教学大纲、高考考试说明,研究高考信息,把握高考方向,特别是研究学科典型题型和学科思想,确保二轮复习课堂的高效和学生训练的高质。
高效课堂是有效教学的保证。作为语文学科而言,我觉得语文课堂应该永远飘逸着文学的灵气,勃发着生命的激情与诗意。我不是因为是教语文的,我就这么说(笑)。我只是觉得,作为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应该通过我们诗一样的语言,教会学生如何分析文质兼美的课本,引导学生敏锐地去捕捉生活中的真、善、美。所以我认为打造高效课堂应首推语文课堂。为了打造高效课堂,我们做了诸多努力,组织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编印了有效教学校本培训资料,并对课堂类型进行细分和展示。主要举措有坚持推门听课,打造合格课堂;开展告知听课,培养示范课堂;抓校本教研,打造个性课堂;抓工作状态,打造激情课堂;抓评价导向,打造高效课堂等。新授课注重同课异构,“先学后教”,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评讲课有的放矢,“先改后评”,使学生学有所得。不过,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在于常态课,而不是几节公开课,因为只有将每位教师的常态课质量提高上去了,我们的学生才会得到真正的实惠,我们的教学也就回归了真正本原意义上的教学,而提高常态课的质量关键在于充分发挥备课组的作用。
陈:甘校长,那您能不能具体地跟我们谈谈高效语文课堂的构建到底具备几个要素呢?
甘:具体地讲,应该具备三个要素。一是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于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它是最贴近生活的,也是最能够通过字里行间所呈现的情感或哲理使人们获得最直观的感受并走进人们的心灵。因此,作为语文教师的第一要务就是要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教师可以穿越时空,交汇历史与现实,使学生透过文字感受文学的美,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广泛涉猎。语文素养的提升是个缓慢的过程,非一夕之功,重在平时积累。二是教学定位的转变。教师要从原先的“讲堂”向学生的“学堂”转变,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完成从“讲师型”到“导师型”的角色转换,重在思路引导和点拨;要从“单兵作战”转到“抱团闯天下”的轨道上来,也就是我刚才说的“集体备课”,这里就不多说了。教师具备了角色意识,并博采众长,那么不论是对教材的处理,还是对各种不同教学方法的运用,以及面对各种学情,他都能左右逢源,而学生也能够在这种灵活多变的学习活动中,轻松自如地掌握知识并激发求知的愿望。三是教学机制的落实。任何高效都是建立在落实的基础上。语文学科点多面广,知识容量大,我们要求教师“全批全改、面批面改、及时批改”以及“定时辅导、及时辅导、个别辅导”,也就是用“三批三辅”来落实任务,确保高效。
陈:你们是通过什么办法来解决在实施有效教学、打造高效课堂的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呢?
甘:这涉及到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的问题。首先是不可或缺的“集体反思”。我们依托自身资源优势,积极开展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校本教研重在集体反思。集体反思是建立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如果课前的精心准备能保证上好一堂课,那么课后的“集体反思”能帮助我们一辈子上好课。我们的集体反思不拘泥于单一的集体活动时间。比如二轮备考的语文专题复习,课前讨论,互相问问教学进度,下节课准备讲什么,一节课能处理哪些内容,有些问题该怎样处理,这样在讨论中完成了对专题讲解的删减、补充和调整;课后讨论各自上的课,学生是否感兴趣,学生们掌握起来有没有难度,可能说者无心,但听者有意;批改作业时讨论,单元测试时讨论,从而确定今后如何努力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在讨论中取长补短,与此同时一个个问题得以迎刃而解,我觉得这种自发式讨论比每周一次的教研活动更具实效性。
校本培训主要是开展岗位练兵,苦练内功,走内涵发展之路。学校目前语文学科有湖北省优秀教师1人,黄冈市优秀教师2人,黄冈市学科带头人1人。而我们的校本培训就是好好地利用这些资源优势,发挥他们的传、帮、带作用,以老带新,以新促老。像学科骨干示范课、年轻教师展示课、师徒结对竞赛课、新来教师过关课等等,还有教学研究月活动,就是为校本培训创设的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平台。今年我们带高三的语文老师,35岁以下的年轻老师就有4人,他们的教学效果都很好,这些老教师功不可没啊。
陈:最后问一个问题,请问甘校长,构建这种高效的语文生态课堂,对于老师的素养有什么要求吗?
甘:我想任何教学行为的实施和高效课堂的构建都是以人为本的,关键是两条:一是语文教师要真正成为语文教学的专家,二是学生在每一堂语文课都应该有切实的收获。这两条显然是密切相关的,其要义是语文教师做好自己的本分工作。谈语文教师的素养,往往陈义过高。我认为做好自己的本分工作,现代语文教师所应该具备的素养,就蕴涵在其中了。
兴趣引领,建构高效课堂 篇7
一、创设情境, 以问引趣
生动丰富的问题情境可以架构起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认知的桥梁, 产生认知冲突, 以及迫切解决问题的心理需求, 调动起学生内心深处强烈的求知欲望, 激发起学习的兴趣。
例如:教学《百分数的意义》
师:体育节快到了, 学校准备组织一场投篮比赛, 规定每班只能派一名选手参赛, 可是六 (5) 班有三名同学报名, 他们投篮水平都不错, 这是他们平时练习的情况:
师:同学们, 如果你是班长, 你会推荐谁参加比赛?为什么?
生1:我会推荐王李宇, 因为他投中次数最多。
生2:我觉得只比较投中次数不公平, 还要看他们投篮的次数。
继续出示:
师:有了投篮次数, 现在你打算推荐谁?
……
创设情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但不能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 不能本末倒置。应该紧贴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教材的编写特点, 创设生动有趣、富有意义的问题情境。
二、探究学习, 以动引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一个孩子内心深处都渴望成为一名探索者、发现者。”《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指出“: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 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现行的教材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方面留下了足够的空间, 提供了很多平台和机会, 这就要教师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 引领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体验学习的乐趣。
例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 你觉得长方体的体积与什么有关?
生:我觉得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有关。
师:猜一猜, 那么你觉得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
生:我认为长方体的体积= 长×宽×高。
师:大家认为呢?这只是我们的猜测, 是不是这样呢?咱们还要进行验证。下面进行小组合作, 用若干个1 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出不同的长方体, 并填写下表。
(学生开展小组合作, 摆出不同的长方体, 并通过数一数、算一算、比一比、议一议, 探究小正方体的个数与体积之间的关系。)
……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引领学生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就是让学生亲历探究数学规律的过程, 建立数学模型, 从而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三、积极评价, 以情引趣
每一个学生内心深处都希望自己的学习活动能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表扬与肯定。因此, 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学习活动中的闪光点, 从细微处、从点滴进步中给予积极、公正、及时的学习评价, 从而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进而转化为进一步学习的动力, 推动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 使教学过程有效地进行下去。
例如:教学“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 已经行驶了全程的30%, 离乙地还有140 千米。这辆汽车行驶了多少千米?”
学生练习, 并板演:
学生练习, 并板演:
(1) 1-30%=70% (2) 30%=3:10 (3) 30=3:10
140÷70%=200 (千米) 140÷ (10-3) =20 (千米) 10-3=7
200-140=60 (千米) 20×3=60 (千米) 140×3/7=60 (千米)
师:首先感谢这三位同学的板演, 你们能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吗?和大家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
(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师:大家听明白了吗?你们认为他们的想法怎么样?非常棒!掌声送给这三位同学。
……
评价不需要太复杂, 只要是中肯的、积极地, 哪怕是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句话就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满足学生心理期待, 产生学习兴趣, 推动课堂不断向前进。
四、精心设计, 以形引趣
练习是一节课中的重要环节, 对巩固新知、掌握相应的技能、感受和深化数学思想等起着重要作用。但练习环节也往往是枯燥单调的, 一部分学生到了练习环节, 便缺乏了学习兴趣, 积极性不高。所以, 练习环节应该充分利用教材精心设计形式多样、层次递进、富有挑战性的习题。
例如:教学《百分数的意义》后设计了这样一道综合练习:
选择合适的数填空:
55% 6/7 99% 100% 200% 0.00001%
(1) 这次数学测验全班同学都及格了, 及格人数占全班人数的 () 。
(2) 某著名空调厂生产的空调合格产品占产品总数的 () 。
(3) 一堆煤重 () 吨。
(4) 一辆汽车严重超载, 装的货物是限载重的 () 。
(5) 一本书, 看了全书的 () , 还剩45%没看。
(6) 你认为大海捞针的可能性 () 。
精心设计习题, 让学生在练习阶段再次迸发出学习兴趣, 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掌握知识, 形成技能, 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建构快乐高效的语文课堂 篇8
语文是中职学校的一门文化课程, 在学生全面发展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然而中职生大多语文素质较低, 学习积极性不高, 上课听讲不集中, ?教学效果不好, 要改变中职语文教学尴尬的局面, 就应培养中职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学生有了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才想学、爱学, 才能学好。作为语文教师应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 去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让他们远离“厌学”而“愿学”“爱学”“乐学”, 觉得上课是一种享受, 一种愉快的体验, 把学习的主动性充分发挥出来, 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过程,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取得好成绩。要想充分发挥以上作用, 教学能力是关键!那么, 如何才能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打造快乐高效课堂呢?我认为,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
(一) 要做学生喜欢的老师。
做老师的都要遵守这么一条教育理念:所有人内心积极一
面, 所有的改变都来源于思想, 所有的改变都可以在瞬间, 所有的目标都可以实现, 所有的学生都可以被改变, 教育不是灌满一桶水, 而是点燃心中的一团火!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够亲近我们, 才愿意相信我们, 才能尊其师, 信其道!才能够使我们的教学工作更有效地开展。具体方式可以如下:
1、在上课铃声敲响之前, 您务必精神饱满、信心十足地出现在学生面前, 别忘了以您自己的方式向学生问好。
2、教学是一种仪式, 当您走进教室时, 务必带着课本、教案和学生名册;还有, 希望您带着微笑进课堂、带着欣赏进课堂;
3、教师的仪容和言行举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 所以我们提议:美育, 从教师的仪容开始;德育, 从教师的言行开始。
4、我们要求教师注意自己的着装, 努力做到整洁、大方、庄重、体面;教师的言行切忌粗鲁、低俗, 而应该文明、和蔼与慈爱, 除了注意措词, 还需要注意说话的声调与音量;
(二) 设计学生喜欢的课堂, 提供多种课堂形式的教学策略。
1.多用爱的五种语言:
1) 肯定的言词:老师要善于用理解的心态、欣赏的目光、仁慈的语调、赞美的语言。通常我在课堂上是这样鼓励学生的:是的, 很好、很棒!认同、认可!祝贺你。欣赏你。一开始我也这么认为。你比之前有很大进步。你的想法我特别认同……一般学生都会特别激动和开心, 能够更爱上这个老师的课堂。2) 精心的时刻:每个人都带着一个看不见的讯号———我很重要!语文老师要学会用精心的设计, 全神的关注, 温暖的关怀, 用心的帮助来带动学生。3) 服务的行动:做老师对学生的帮助与服务, 如同及时雨滋润孩子们的心灵。有次我班上有位学生参加全校“三自教育”为主题的演讲比赛, 作为语文老师责无旁贷, 主动提出帮他修稿、改稿以及向他传授演讲的技巧方法, 还有要注意眼神、神态、语言、表情、动作、手势等细节部分, 学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老师也从而获得指导学生的教学经验。
2.采用多种课堂教学形式, 提高课堂的活跃气氛
传统的教学形式已经不适合现在的中职学校, 中职语文老师必须开拓创新, 引用多种课堂教学方式, 来提高课堂的活跃气氛, 如a) 在班级拼图分组, 打造团队品牌, 建立学生自己的名片;b) 相关语文专业的音乐或者视频播放, 如 《超级演说家》、 《成语大会》 等与学生分享交流心得;c) 设立龙虎榜表格, 分组良性竞争, 胜利者可以赢取抽牌机会加分;d) 建立微信群与QQ群进行交流语文知识;e) 评选课堂表现好的学生作为“昨日之星”并给予小小奖励;f) 在班级设立语文学习园地以及小小图书馆;g) 使用头脑风暴法;h) 设置抢答、猜词语等游戏环节等等许多。这些我在上语文课程中都把这些形式多样的教学形式贯穿其中, 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效果, 学生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获得了很大的收获, 我的教学能力也大幅度提高。
3.多在课堂使用“立竿见影”的教学专业十句话:
传统的教师在课堂上只会用“嗯”, “好”……一些简单的语言来概述学生的表现, 寡淡而无味。聪明而且受欢迎的老师应该多用这几句话: (1) 掌声有请! (2) 为什么呢? (3) 比如呢?例如呢? (4) 大家认为呢? (5) 大家是否都有类似的感觉呢? (6) 这对我们有什么启发呢? (7) 一个声音 (安静) ! (8) 说的很好, 稍后给你一次抽牌机会。 (9) 来, 我们给她一个热烈的掌声。 (10) 一起掌声谢谢他/她!多用这教学专业十句话会让你的课堂焕发光彩。
(三) 做好语文专业课堂呈现
1.牢牢把握成功教学六要点:让学生成为你备课与上课的中心;请尽量让学生觉得他们悟到、想到、而不是你教会的;你有多么博学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学生能学多少;你教多少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学生能对你教的东西运用多少;对于那些你答不上的问题, 我们敢说“不知道”;
2.实施建构快乐课堂九形式:分组合作、互动、激励、故事、视频、演练沙盘模拟体验、幽默比喻类比、音乐、情感;
3.高效教学九环节:获取注意力、建立联结、介绍框架、激活旧知、引入新内容、练习与反馈、复习、行动计划、凤尾收场;
(四) 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
同样是课堂, 有的老师视为畏途, 有的教师视为乐园。同样一篇文章, 一位老师讲, 学生学得兴趣盎然, 忽而眉飞色舞, 忽而屏息凝神, 觉得上课是一种享受。换一位老师讲, 学生学得索然寡味, 忽而闭目养神, 忽而惊觉欠伸, 上课简直成了受罪。课堂效果不同, 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主要原因在于老师的功底和教育思想的差异。语文课程涉及的面极广, 上至天文地理, 下至市井风俗, 作为语文老师要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博学多才的“杂家”, 丰富自己的阅历, 关注我们生活里的热点、焦点, 寻找能引起学生心灵共鸣的切点。语文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 更是知识的构建者和创造者。这样的角色要求语文教师自身应具备丰厚的知识素养。
那么如何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呢?阅读专业书籍当然必要。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具备基本的语文专业知识, 如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中国文学史、外国文学史、文艺理论、写作学等, 是评价一个语文教师功底的基本标准。其次还应该学习相关的学科知识。语文作为基础学科, 必然与其他学科发生联系, 教师具备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 有益于增强语文教学效果, 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使语文教学变得生动活泼。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往往对课外知识很感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 如果语文教师只局限于教材而不适当拓宽, 或者是只顾自己口若悬河, 滔滔不绝, 沉浸在自己的学识殿堂, 丝毫不顾学生的感受, 不会与学生互动交流, 学生学得索然无味, 效果自然好不到哪里去。例如语文老师可以在课堂上举行课外知识竞赛, 设置几百道国学知识题目, 以小组抢答竞赛的形式举行, 哪个小组得分最多最好便可以赢取加学分的奖励。这就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将他们的语文知识潜力发挥到极致!而且要提高文学素养, 要拓宽文化视野, 还得听从鲁迅教导“读书要像蜜蜂采蜜一样杂采众家”, 多看“闲书”。
(五) 教学相长才是最终目的。
教学相长是与时俱进的重要条件。教育不是单方的传递和接受的过程, 而是一个互动的过程, 孔子曾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教育过程中, 学生受育的同时教师也可以从中发现学生的优点, 有位培训老师曾经说过, 要把学生的缺点转化为优点, 垃圾也有可能是放错地方的资源。教师也不能依仗自己比学生懂的多, 便固步自封, 自视甚高, 必须要谦虚谨慎, 挖掘自己的不足, 借以更加提高并晚上自己的教育水平, 即所谓教学相长也。
摘要: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要求教师热爱自己的教学工作, 热爱学生, 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责任心, 要有一个好的心态, 要加强教育教学研究, 提高课堂教育质量, 因材施教, 采取多样化、个性化的教育, 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合格人才.就语文教师本身来说, 需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教学有没有效益, 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 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所以, 中职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的提升成为重中之重。
高中地理的高效趣味课堂建构 篇9
一、趣味玩中学,质跃且心悦
1.趣味导入很关键,引学生揭神秘面纱
高中地理虽然带有较强的理论色彩,然而其魅力和趣味也是随处可见的,这也是老师引导学生解开笼罩地理知识“面纱”,进而吸引学生趣学的关键。所以我常采用针对性强、引导性明显的导入使学生注意力瞬间转移,并且愉悦、高效地进行预习。
如进行“宇宙中的地球”之“地球的宇宙环境”学习前,我是这样引导学生进入主题的:“还记得很多人小时候说梦想当个宇航员,然而那时候你们并不知道宇航员必须穿戴标准服装、吃的东西也是挤压出来的,而且连生命都处在极其危险条件下。这是为什么呢?宇宙环境到底存在多少我们未知的秘密?你想不想探究解开一些谜团?那么,答案就在课文里,请大家带着趣味进行预习阅读吧”。我轻松、趣味的导入使学生产生了兴趣,学生大多都有圈有点地认真预习。
2.趣味比赛多,互享又高效
过程参与是高中学生迅速习得、记忆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知识得到强化、理解和加深的关键过程,所以针对高中生自学能力较强的特点,我常常保证学生为主体,设计趣味活动, 带学生进行分小组参加和限时高效学习,效果很好。
如“水循环和洋流”的循环图需要学生理解并记忆,这也是一个常识、考点。我把班级分成6大组,然后限时8分钟要求学生自己组内讨论出记忆方法,实现对“水循环”的快速记忆。无法完成循环、“断流”的同学要向别组“借流”学习。结果我在习题批改和考试中发现学生对这一知识的记忆确实较久较准确。
3.趣联丰富资源,实现学法多样
知识实际是一个整体,各学科的知识、学习方法其实是互通、互助的;而且互联网时代也促使资源更新、流动极其迅速,因此我们的教学要结合实际,不能脱离社会生活。
如“区域产业活动”的讲解中,我首先结合最典型最常见的“浙江义乌”进行举例分析,搜罗了网络资源如视频短片、图片等,然后又引导学生进行本地区的工农业分析,切实做到正反推理、举一反三,接着找出考试中经常出现的题型再让学生进行活学活用,使课堂显得充实、完整。
二、教中练技巧,学生不怕考
1.建构知识网
由于高考内容涉及高一至高三所有知识,因此我会教导学生以单元为起点构建知识网,再以版块知识为结再构知识网,实现纵横交错、书本在“厚、薄”之间变化,对知识可以达到 “胸中有知识,下笔如有图”的水平,这是最基础的技巧,也是较难的能力,需要持之以恒地培养。这样,在综合性考题答题中才会不漏点、不懵题,还能做题提速、提质量、提高准确率。
2.训练读图、画图能力,强化答题技巧
地图是地理语言的浓缩,是学生获得直观地理知识的源泉,是教师进行地理教学不可缺少的教学工具和教材。读图是地理中常见的考试形式,也是近几年考点、热点内容,所以我在日常教学中就要求学生对重点图必须会抛开课本心绘,对重要的图熟悉,对关联图进行对比总结,考试中的文字配图要学会找题干、析图话、答要点。而对问答题之“分类别、答要点、 文简洁、字工整”的技巧我也是在考前考后都提醒学生注意, 且对做得较好的进行展示以表扬,切实让学生的答题技巧与考点、得分点紧密贴近。
3.引导学以致用
学以致用思想在教学中的运用就是要求老师指导学生主动地运用所学去解决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将社会大课堂的知识和地理小课堂进行融合,原因之一就是近年考题新奇之处在于,注重将地理知识和前沿时政、新科技成果、新形势等结合设计新考点。
小议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建构 篇10
那么, 在实际教学中, 如何构建出众数学高效课堂呢?
1 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
课堂低效多是教师教学观念较落后, 没有积极采用新课改理念教学仍以讲为主, 不是把课堂交给学生, 自己组织、引导学生学习。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过程中不断转变教学观念, 进而转变教学方式, 以逐步消除由于教师讲得过多、学生参与过少而导致的靠大量课后作业来完成教学任务的问题, 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2 转变教学理念, 教会学生学法
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教”。数学习题千变万化, 单靠课堂就题论题, 容易让学生把知识学死, 收效甚微, 甚至误入歧途。因此教师点拨要精练到位, 评价激励要适时恰当。只有教师教的“活”些, 学生才能学的轻松, 学的愉快。“活”的具体要求是教师把知识教活, 把学习方法教活。
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要抓住典型例题, 启发学生探索解题途径总结解题思路方法, 这样才会达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 正是“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 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方法, 将会受益无穷, 这才是真正的高效课堂。
例如, 在讲到《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时, 可以给学生提示用尽可能多的方法去思考每一个式子, 并且, 用自己思考的方法解一下, 最后结合全班人的方法总结出最简单的方法, 并且将其类型归类。
3 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如果在被动的、被压抑的氛围下学习, 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被抑制, 其学习效率也必然是低效的, 将会导致大部分学生在课后作业以及练习中费时费力且效果不明显, 甚至还会出现抄袭作业的现象。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设法培养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能主动、积极、热情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以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需要学生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3.1 培养课前预习习惯
预习不止是把书本看看, 还要思考一些基本的问题: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行吗?跟以前的知识有什么联系?等等。这样, 听课就有的放矢, 会抓重点, 攻难点, 课堂自然就有效了。
3.2 培养课堂学习习惯
上课要做到“声声入耳、字字入目、动手动脑、用心学习”。听课时, 重点内容课本上有的要勾画, 没有的要记在课本的空白处或笔记本上;老师或同学板书时要目视黑板;老师或同学提出问题时积极思考, 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不明白的问题要及时与其他同学交流探讨;回答问题时声音要宏亮;书写时执笔要正确, 解答过程要规范, 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讨论问题时要主动参与, 积极发言。要集中精力紧紧围绕老师的教学思路用心学习。
3.3 培养课后巩固习惯
坚持先复习后做题。复习是巩固和消化学习内容的重要环节把所学知识认真复习一遍, 该记忆的记住了, 该理解的理解了, 然后再做作业。
4 关注每一个学生,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关注每一位学生是实施数学高效课堂的根本。而真心热爱学生, 赢得学生的信任, 这是建立朋友式的师生关系的前提。只有让学生感到你爱他, 学生才能信任你, 你讲的话才有感召力, 同时学生也会向你敞开心扉, 使你的教育教学工作有针对性, 有实效性。
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再好, 教师讲得再精彩, 如果学生不能真正的参与其中, 那算不上是高效的课堂。课堂上关注班上的每一位学生,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不回避任何一位学生提出的问题, 还要对学生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因此, 要使数学课堂更高效, 教师要使每一位学生在参与中学习, 在肯定中学习, 在教师的鼓励声中学习, 从而获得学习的乐趣。
总而言之, 高效课堂虽然不是一种具体的模式, 但它的目标是明确的。要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实现高效的数学课堂就需要我们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努力探索数学教学的规律, 改进数学教学之法, 精益求精, 让我们的学生体验课堂、享受课堂。相信经过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 一定能建构出真正的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何克抗.现代教育技术[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1]何克抗.现代教育技术[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2]伍春兰.对影响学生非智力因素的一次调查[J].数学教育学报, 1997, 4.[2]伍春兰.对影响学生非智力因素的一次调查[J].数学教育学报, 1997, 4.
建构初中英语高效课堂初探 篇11
关键词:高效课堂;导入;激趣;引思;精讲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0-034-1
一、抓好导入环节
1.设问导入
结合实物、图片、简笔画、照片、投影片等相关教学资源,提出问题。问题要与学生的生活和兴趣以及所授话题相关,让学生有话可说,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同时问题要有一定的坡度。教师通过提问来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让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用英语来表达,达到预期的热身目的。
2.游戏导入
猜测类游戏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在简单语境中从已学知识向新知识过渡。笔者在执教话题为“How do you get to school?”的听说课时,摩仿各种交通工具的声音,同时结合肢体语言,口头描述,让学生猜测交通工具的名称,既复习了已学单词:bus,bike,taxi。又顺势引入了新单词:train,subway,car等。在高涨的气氛中,学生们很快就掌握了多种交通工具的名称。
3.音乐导入
歌曲导入能全方位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在执教《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上册Unit 5 Do you have a soccer ball?时,笔者以歌曲欣赏的方式进行导入。笔者选用的歌曲是同学们在小学学过的《玛丽有只小羔羊》,但将歌词改编为:Do you have a soccer ball? A soccer ball? A soccer ball? Yes, I have a soccer ball. I have a soccer ball.在下面的几段歌词中把soccer ball替换为volleyball, basketball和 pingpong ball。改编后的歌词既上口,又与旋律相吻合。学生在歌声中就掌握了本节课的重点词汇与句型。
二、激发学习兴趣
要使学生产生学习动力,光讲大道理、明确学习目的是不够的。教无趣,必不乐学。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探索事物底蕴的内在动力。《英语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激发和培养学生浓厚的英语学习兴趣,树立自信心,使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主动思维,大胆实践。
缺乏语言学习环境是学生产生情感障碍的因素之一。如果课堂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学生会感到学习是硬生生地跟着书本谈论别人的事情和感受,是“别人的英语”,从而产生隔阂感及牵强感。
因此要尽量创设真实的情境和语境,尽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尽量用手势、表情、语言,以诱发学生的兴趣,锻炼学生们用英语谈论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亲身感受的能力。比如在教学“My family”时,可以让学生找来自己的全家福,在班级里谈谈自己的家庭成员。在教学相关职业时,可让学生找来一些职业的服装和衣帽,让学生上来扮演角色。
三、引发学生思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要努力营造一种宽松、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敢想、敢说、敢做的热情。以往教师在过去“应试教育”传统观念的支配和影响下,英语课堂教学基本上还拘泥于教材所传递的信息,没有对教材进行有效的取舍、组合、拓展、加深;这样教学的结果是把学生框在自己的主张、见解和意识之内;学生没了个性,没了主见,没了积极性和主动性,更没了创新意识,他们只是被动地机械地接受知识。高效率的英语教学应是开放型的、能激发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和发散学生思维的课堂教学。
在课堂活动中教师要尽量设计一些开放式的问题,允许学生给出多种答案。例如,在讲授现在进行时的时候,笔者给学生提供了一些人物的半身像,问:“What is he / she doing?”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猜出了许多答案。
四、精讲与多练结合
面对纷繁复杂的教学任务,部分教师在课堂中面面俱到满堂灌,总觉得老师帮助学生分析能节约课堂时间或以为学生讨论也起不了什么作用,浪费时间。其实这是错误的。从一堂课出发老师给学生分析得很透彻,而且一堂课下来能处理很多问题,这确实是“大容量”的课堂。可是从长远角度看,由于学生缺乏深度思考或体验,很快就忘掉了老师所云,到头来老师不得不再浪费时间讲一遍甚至两三遍。
教师的讲述与学生的掌握并不能画等号。我们必须处理好教学任务与讲解之间的关系。叶圣陶先生说:“讲当然是必要的,但要‘精要地讲’。”教师必须从教育规律和学生实际出发,精心设计好自己的“讲解点”。在课堂上,我们应该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要变“教”为“导”,让学生明白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比学习知识本身更重要。课堂上,教师应该突出教学的重难点,注重对学生分析、思维、判断等能力的训练,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帮助逐步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浅谈建构高中语文高效课堂 篇12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交际”, 一个“人类文化”, 两个“重要”表明了在课程性质上的倾向性——语文课程具有工具和人文的性质。新课程标准不仅给语文定性为工具, 而且突出贡献这个工具的个性特征:交际工具, 负载文化的交际工具。
社会交际的言语必然是对语言的具体运用, 包括听说读写, 它是每一个成员一天也离不开的。人们凭借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 以及用语言形成的文章、文学作品等为样式, 用来互通信息、交流思想、传递感情、协调工作、组织社会生活, 维持社会的存在和发展, 尤其是“言语作品”充当文化传播的工具, 实现着跨时空的交际, 从远古先人传留到子孙后代, 从个人之间扩展到世界范围, 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 语文的交际作用不但不会减弱, 反而越来越大。语文课的主要任务主要是通过语言的学习、感悟去培养情感, 陶冶审美情操, 弘扬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语文是负载文化的交际工具, 这个语文的新性质给语文学科以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正确方向。
关键在二者的统一上, 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 要真正做到二者的统一较难。既要打好语文学习的基础, 又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也就是要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使学生逐渐掌握语文工具的过程中, 同时受到文化、文学、思想、情感的熏陶。因此, 要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和发挥语文课程对学生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要既学语文, 又学做人。还要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在文学、情感诸方面的熏陶、感染作用。
二、新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的要求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方式”。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语文教师在教学内容的确定, 教学方法的选择, 评价方式的设计上, 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因此, 将探究性学习方式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鼓励和引导学生有所创见, 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与探究性学习方式有关的理论主要涉及两对概念, 即“过程”与“结果”、“情境”与“形式”。从探究性事实的角度来说, “过程”是指学生为探索和发展知识所经历的过程, 这一过程通常是在教师的组织和支持下进行的。“结果”则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和态度, 可以表现为多种不同的形式, 如语言描述、行为表现、情感体验等。“情境”主要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面对的多种具体问题, “形式”则是指学生对获得学习结果的形式化描述。
因此, 我觉得, 探究性学习可以理解为学生在特定学习情景中, 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 从而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式和过程。这也是新形势下对语文课的基本要求。
三、语文高效课堂策略
要使学生形成探究性学习方式, 应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教师的教学行为应当转变。
教师应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态, 把教学看成学生通过探究性活动主动建构学习的过程。改变教师单向传递知识的教学行为, 树立以活动促发展的教学观念, 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支配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与学生成绩的评判者, 而应是学习环境的设计者, 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指导者, 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 注意培养学生自觉、自律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第二, 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习惯。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无数事实证明, “问”是培养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切入口。有人说, 学习的过程是从“无疑”到“有疑”再到“无疑”的过程。只有学生有了疑问, 才会产生探究的兴趣。因此, 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发言, 让学生在探究中寻找答案, 这一过程中, 教师适当做以点拨和补充, 这与老师将现成的答案一下子“端”给学生, 效果会截然相反。
第三, 培养学生思维方法。
1、打破定势, 反向思维,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要善于指导学生从习惯性思维模式中跳出来, 打破思维定势, 试着进行反向思维, 引导学生用批判的眼光看事物, 从中发现问题。
2、曲设情境, 发散思维, 启发学生梳理问题。曲设情境, 广开言路, 多向思维, 使学生在思维的发散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在曲设情境时, 一定要设计具有开放性的问题, 从而引起学生兴趣, 帮助学生拓宽思路。
3、挖掘难点, 探究思维,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在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探究式学习中, 教师要善于捉住疑难点, 引导学生探究性思维, 让学生去发现和探究疑难、突破疑难, 然后陈述出来。
第四, 教学评价中增加学生创新比重。
教师评价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塑造有很大作用。提倡探究性学习方式, 就要在教学评价中, 要突出学生探究性学习成果的独创性, 最大限度地增加学生创新的比重。只有这样, 学生才会品尝到探究性学习的甜头, 重视这种学生方式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四、改革探索中的反思
新课改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 改革第一步带来的是思想的变革, 思维的转变不可避免的会带来些见解偏差, 下面一些问题值得反思:
1、语文课程不能一味的追求活跃而忽视了基础
新课程以来“课堂气氛活跃”成了评价一堂课质量的标准, 为了避免课堂上出现冷场, 我们许多教师在教学时采用多种方法,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们既要从表面上看课堂是否活跃, 而且还要从基础知识入手, 语文基础知识是语文的基石, 没有基础知识的训练, 语文教学的创新发展也就失去了意义。活跃的课堂气氛固然重要, 但这并不是最终的目的, 我们应把静态的语言文字训练转化为动态的实践活动, 这样就会使语文训练与人文精神的熏陶融为一体。
2、语文课堂上不应过分强调个性而忽视了有价值的合作学习
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 提倡教师发扬学生的个性, 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尊重学生的表现。而实际教学中, 不少教师过分强调学生的独特体验, 对学生的回答加大表扬, 没有否定之词, 这样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 我认为课堂上应给学生一些合作学习的机会。让小组成员积极参与, 从而达到真正的学习目的。
3、语文课堂上不要过分重视讨论探索而忽视背诵积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努力将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过去有一阶段将背诵阅读, 视为死读书, 读死书, 被课堂所抛出。学生根本就没有读背之实, 没有积累就没有运用, 没用大胆的读背, 就没有语文素质的提高, 我认为只有多读, 多背才能培养语感。
总之, 新课程语文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在探索与实践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的盲点。关键是要不断地发现问题, 改进不足, 从而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的提高。
摘要:新课程改革全方位展开, 各级学校尤其是高中改革步伐很大, 这既是基于素质教育的需要, 也是高中学段自身定位的必须。新课程改革就是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 还学生以自主、时间、主动。改革面临方方面面的问题, 大家都静下心来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努力在实践中探索, 在探索中学习提高, 我们的争鸣才更有价值。下面我就本学科的一些问题, 结合教学工作谈一些肤浅的看法。
【建构高效生物课堂】推荐阅读:
高效生物课堂的建构06-20
分层教学建构高效课堂08-20
如何建构语文高效课堂07-03
构建高效课堂生物06-30
初中生物高效课堂论文06-20
构建高中生物高效课堂10-09
如何构建生物高效课堂10-11
论五环教学法打造生物高效课堂11-08
建构式课堂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