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体系建构(通用12篇)
课堂教学体系建构 篇1
传统教学观对物理实验较为忽视, 在教学大纲的制定、教材的编写和教学的过程中, 都没有使物理实验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这样将不利于充分发挥物理实验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不利于达到物理教学目标。本文将对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做初步探讨。
一、建构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体系的原则
(一) 实验选择的原则
(1) 探究性原则
中学教育在承传人类已积累的知识与技能的同时, 还要通过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 形成科学的态度和科学探究的能力。实验体系应注意选择有利于发挥学生主动性的实验, 适合于形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的学习过程。
(2) 启发性原则
作为内涵, 启发性是指用各种方式启发学生深入理解教学内容;作为外延, 是指有利于学生智能的开发, 即启迪学生开拓性、创造性的思维。
(3) 直观性原则
由于学生对物理过程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还很有限, 不用直观教学很难使知识具体化、形象化, 学生也很难领会和掌握, 特别是实际操作技能和技巧。
(二) 实验整合的原则
(1) 系统性原则
物理实验是一项系统工程, 它是由教学目标、实验内容、实验技能三个子系统所组成, 各子系统的功能不是等价的, 其中教学目标起着制约其他子系统的作用。
(2) 可行性原则
物理实验体系必须具备两个可行性条件。主观上应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己有知识基础和师资水平。客观上应考虑教学设备、地区差异等因素。只有当这两个基本条件具备, 实验体系才能达到预期目的。
(3) 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是指实验目的、原理、实验材料和实验手段的选择都是正确无误的, 是符合逻辑的。实验内容应方法科学、结构合理、逻辑严密、可重复性强。
(4) 顺序性原则
物理教材作为学生掌握物理知识的最要的资料, 其实验的安排要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相适应。实验内容的组织, 要遵循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逐步上升的原则。
二、建构物理实验教学体系的指导思想
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善于用启发的方法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影响, 这种做法在今天仍不失积极的借鉴意义, 即可以考虑用教育心理学理论指导物理实验教学体系的建构。学生可能在启发中形成完全不同的观点, 彼此交流, 加深理解, 融合调整。这样既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增强多向信息传递, 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 又能使学习由封闭转向开放, 实现教学的民主化, 使受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例如, 在进行《自由落体运动》一节的教学时, 首先让学生观察纸片、粉笔头同时下落的情况, 学生会有“重的物体下落快”的想法。再让学生观察“纸片与纸团”同时下落的实验, 学生会想出“物体下落的快慢与重力无关”。于是学生会发现问题:“物体下落的快慢与重力无关, 为什么会出现粉笔头比纸片下落快的现象呢?”。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得出:“空气的阻力作用非常小时, 物体下落的一样快”的观点。此时教师要适时进行总结:“我们现在知道了物体下落的规律:物体下落的快慢与重力无关, 当空气的阻力作用非常小时, 物体下落的一样快”。然后要对提出“重的物体下落快”想法的学生进行鼓励。接下来向学生出示:粉笔头、纸团、钥匙、板擦等物品, 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学生通过“两个不同粉笔头”同时下落的实验、“粉笔头与纸团”同时下落的实验或“纸团与钥匙”同时下落的实验等验证上面的观点。再引导学生得出“没有空气时, 纸片和其它物体下落的一样快”的推论。然后教师出示“牛顿管”验证上面的结论。最后进行总结:“今天, 我们不仅学到了物体下落的规律即‘没有空气时, 纸片和其它物体下落的一样快’, 而且发现了自己的缺点, 更为重要的是还能克服自己的不足取得成功。”这让学生既享受了自己的成功, 又学会了面对挫折和困难时充满勇气和信心, 最终将科学的价值观内化为学生的意志情感。
三、建构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体系的策略
(一) 实验目标体系的建构
实验体系的构建必须以教学目标为指导, 才能让实验体系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实验教学目标整体考虑, 构成体系, 才能科学、合理地安排实验。
(二) 实验内容体系的建构
实验能力中操作仪器设备的能力处于核心地位, 是培养重点, 抓住这个关键可以有效地带动其它各项实验能力的发展。
(三) 实验技能体系的建构
动手操作是物理实验的显著特点, 操作的过程是手脑并用的活动, 即操作技能提高的过程, 一定有大脑思维技能的参与并且会得到发展, 这样对于培养学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打下基础。
四、总结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实验能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树立创新意识。研究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体系对提高学生素质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教育工作者的努力,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理论将会日趋完善。
课堂教学体系建构 篇2
摘要:高职文秘专业教育起步较晚,至今尚未形成一套成熟的实践教学体系,在教学中困难重重。高职院校应从教学目标、实训方式、实训教材、教学方法与手段、师资队伍、学生、教学质量保障、设施设备等八个方面探索文秘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探索走出高职文秘专业实践教学困境的路子。
关键词:高职教育;文秘专业;实践教学
随着现代文秘职业从过去注重文书写作向综合辅助管理转型,文秘专业实践教学如何突破重理论教学的文科教学模式,转向在实践训练中提高学生秘书职业操作技能,成为高职文秘人才培养的一大难题。
高职文秘专业实践教学的困境
在实践教学中难以提高文秘专业学生的智能水平文秘专业属于人文社会学科中应用性较强的专业,相对于理工科实训强调实验活动,强调对具体设备和设施的设计、制造、操作与维护,人文社会学科则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需要了解、认知与把握社会的发展现状,调查研究实际问题,然后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需要学习者学会面向社会、面向人开展服务,文秘专业是针对学生智能而非技能的训练。这些能力难以在实训室的环境中得到锻炼提高,也无法依赖环境单一的校内实习获得。因此,如何培养文秘专业学生的综合辅助管理能力是亟待解决的难题。
实训过程难以量化评判在文秘专业技能训练中,办公自动化操作、档案整理实操可以根据实操步骤和结果给予量化评判,其他实训,如接待训练、会务管理训练、公共关系训练等属于行为、观念的范畴,具有不确定性,需要根据现实环境加以调整。因此难以做出量化评判,容易导致评价实训质量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弊病。
学生对实践教学的认识有偏差在实训活动中,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熟悉的秘书工作,达到对理想秘书模型的认同和体验。由于学生缺乏社会经验,无法亲眼目睹“理想秘书”的日常行为与处理事务的方式,无法感受“理想秘书”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因而在实训过程中无榜样可依,无法进入“准秘书”的工作状态,实训只能流于形式,实训的结果自然差强人意。
校外实训基地难以扩展校外实训是文秘实践教学中完成学生对秘书职业认识和体验的重要环节,校外实训场所多为政府部门或公司。一般而言,一家公司或某政府部门,最多只能安排3~5名学生顶岗实习,同时安排一个年级的校外实习至少需要30家实习单位,一方面教师难以管理,另一方面要拓展如此多的长年愿意承担学生校外实训的场所,对文秘专业的教师甚至对学校本身而言都是相当大的挑战。因此,如何拓展文秘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安排好学生的校外实习,需要开拓思路,寻求新的解决方案。
高职文秘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
文秘专业教育要培养“会办文、会办会、会办事、会学习、会做人”的“五会”人才,文秘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应扎实地将教学与实训有机结合在一起,根据培养阶段和课程安排细化实训教学的方法和步骤,从而构建一个完整的文秘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文秘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应包括实训目标、实训方式、实训教材、教学方法与手段、师资队伍、学生、教学质
量保障、设施设备等八个方面的要素。
实训目标文秘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秘书职业能力,要紧紧围绕秘书职业的核心能力,积极开发校内外实践资源,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通过设置实训项目并有效地组织实施,培养学生的秘书职业意识,培养学生实际操作、实践创新的职业能力,使其达到秘书职业国家职业资格四级的标准,满足就业市场的用人需求。
实训方式本着重实践、重创新的理念,以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作为教学的主要方向,根据理论课程的授课进度,循序渐进地安排课堂实训、实训室实训、校内见习、校外见习、竞赛活动、毕业实习等六种实训。
1.课堂实训。课堂实训多是单项训练,一般可在单科教学的课堂上即讲即练。
2.实训室实训。指在实训室中配合授课进度,进行秘书工作项目的单项训练与综合项目的训练。实训室中的硬件设备应模拟成仿真的办公室,学生根据教师预先布置的实训任务,在仿真的工作环境中模拟秘书的工作任务进行演练.通过角色扮演体验秘书工作的特点,掌握秘书工作的技能。比如在讲解了接待来访的礼仪、接待计划的制定和如何接听拨打电话后,教师设置接待的项目情境,要求学生在实训室中模拟秘书接待的动作、语言以及处理各种接待情况的技巧,强化来访接待技能。应利用实训室中的数码摄像机录制下学生练习的过程,在实训项目演练结束后,向学生回放实训的过程,与学生一起点评接待训练中的正确与错误之处,最终达到学生能够礼貌得体地完成电话接待、有预约的接待、无预约的接待、个人接待、团体接待的目的。
3.校内见习。选择校内与秘书工作贴近的科研处、人事处、宣传处、各系部办公室等部门,在第三学期或第四学期安排学生到这些部门实习,充分利用学校的软硬件资源,为学生提供真实、自然的工作环境,使学生适应秘书的工作环境,进一步强化秘书工作技能。
4.校外见习。是指在与秘书专业保持长期合作关系的校外实习基地进行综合性实践训练活动。通过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顶岗实习,学生可以亲身体会到社会对秘书的职业要求,锻炼所学的秘书专业技能,检验专业技能的掌握情况,为后期学习与将来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笔者所在学院的文秘专业与每年举行两届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的单位保持了合作关系,每当“广交会”来临之际,就安排学生到“广交会”实习,综合锻炼学生会展服务、会议管理、接待来访、商务英语等多方面技能。
5.竞赛活动。将竞赛作为一种实践资源,由学生自行策划、组织、举办与秘书职业技能相关的竞赛活动,如文字输入大赛、公关礼仪大赛、演讲大赛、校庆活动策划比赛等,可以使学生的秘书职业能力得到生动有效的锻炼,同时也可以丰富校园的文化活动。
6.毕业实习。毕业实习与学生的就业紧密结合在一起,安排在第六学期进行。学生在有聘用意向的单位实习,如果在实习期间用人单位与学生双方都非常满意,则可以顺利签订就业协议书,实现就业。
实训教材目前,在高职文秘专业教育领域内,关于文秘职业能力培养的实训教材非常少,几乎是一片空白。因此,编撰一系列适合高职文秘人才培养的实训教材或实训指导书迫在眉睫。文秘实训教材应围绕培养目标和秘书职业能力的要求,根据课程内容、授课进度、课时数量,紧密结合核心课程的理论教学大纲,贴近学生实际的思维和动手能力,以项目的形式设计编撰核心课程实践性教学大纲与核心课程实训指导书,形成一整套切合高职文秘专业学生实际情况和实际教学条件的实训教材,如《秘书实务实训指导书》、《信息与档案实训指导书》、《现代办公室设备使用与维护实训指导书》等。实训指导书应以项目的形式来设计,根据授课进度和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由简单到复杂,分别设计出单项训练项目与综合训练项目。如《秘书实务实训指导书》可设计出办公环境设计、来访接待、网络视频会议设备操作等单项训练项目,也可设计出诸如校庆会务管理、秘书招聘与应聘等综合训练项目。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实践教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主要用于课堂实训与实训室实训。主要的实践教学方法有课堂练习、案例分析、情境模拟等。课堂练习是最为传统的实训方法,一般是在讲授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后,以判断题、选择题、改错题、填空题等形式出现,通过学生的回答和个别学生的示范性演练判断学生对理论的掌握程度和将理论转化成实践的灵活反应程度。案例分析是指结合课堂教学的需要,紧扣知识要点,通过多媒体课件或影像,将秘书工作事例引入到教学中,通过对某一特定秘书工作情境的客观描述或介绍,激发学生参与到情境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和判断分析能力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启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强化学生对秘书职业意识、职业素质的体会。如在讲授保密工作知识时,笔者引入了广州一著名的商业秘密被盗用的案例,引导学生深入探讨保密工作对秘书职业的重要性。情境模拟是在讲解了基本工作原理和操作流程的基础上,教师设计实训项目,提供项目情境,在教师的导演下,学生分小组轮流实操,辅助小组的学生扮演领导、办公室其他人员、来宾等,实操小组的学生则扮演秘书,假设处于某种办公环境和工作事件当中,实际动手操作完成预先设定的任务。通过情境模拟,可以使学生初步体验秘书工作的特点,使理论学习成果得到初步检验。在角色扮演完毕之后,进行过程回放,教师与学生共同加以分析、点评,强化对秘书职业行为的理解 师资队伍文秘专业实践教学对指导教师有着特殊的要求,教师要有丰富的秘书职业经验,要能够开发秘书实训项目,要具备指导实践教学的组织协调能力与督导能力。这些要求与高职院校的教师“双师素质”要求相一致,因此可以采取聘请校外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秘书从业者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方式指导实践教学,也可选派教师深入企业一线,亲身体验当今秘书职业的变化和新要求,回校后将企业工作的新经验引入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
学生学生是实施文秘实践教学的主体。在实践教学中,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践环境,调动学生的实训积极性,充分尊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逐步培养具有个人特征的秘书职业能力。在实训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要充分沟通,征询学生对实训的意见,及时掌握实训信息,纠正学生在实训中不正确的行为,提高实训质量。由于学生需要分小组同时展开训练,担任该门课程实训的教师很难全面检查每个学生的实训效果,因此,要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教师可根据实训项目的要求预先设计出“实训自我评价表”,要求学生在实训结束后,如实填写实训自我评价表,考察自己哪些技巧掌握了,哪些动作没有做到位。校内见习、校外见习与毕业实习等综合性实训还应要求学生在实习结束后撰写实习报告,全面总结自己在实训中的得失。
教学质量保障实践教学质量是衡量高职专业教育水平与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建构一套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文秘专业实践教学的质量保障体系应包括三部分内容:实践教学的制度保障、实践教学的环境保障、实践教学的结果保障。
1.实践教学的制度保障。应由系部严格审查文秘专业的课程实践性教学大纲、实训指导书,论证实训项目的合理性和实操性;由学校实训中心制定并实施实训室设备操作规范、项目实操规范、实训室使用制度,同时审核实训指导书。
2.实践教学的环境保障。加强硬件环境的建设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应保障文秘实训室的设备、经费、场所设置、专门管理人员的投入,同时加强校企合作,大力开辟校内外实训基地。
3.实践教学的结果保障。首先要转变文秘专业教师的观念,重视实践教学的作用,重视实践教学质量的考评;其次要在重视教师理论授课考评的同时,加强对教师实践教学的考评,激励教师重视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再次要进一步完善文秘专业实践教学设计各个项目的评价标准;最后要将学生的实训成绩纳入到期末总成绩的评分体系内,激发学生对实践训练的重视度、参与度和兴趣。
设施设备实现文秘专业的职业技能培训,必须有一定的硬件设施设备的支撑,改变只有
理工科教学才需要实验室的旧观念,建立适合文秘人才培养的校内实训室,如实现秘书情境模拟实训功能的秘书综合实训室、实现秘书办公自动化操作能力培训的办公自动化实验室、实现英语听说能力训练的语音室、实现档案与信息处理能力训练的档案室和计算机室等。
参考文献:
[1]许徐.秘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与运用[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3(1).[2]田名义.浅谈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J].职教探索与研究,2005,(4).作者简介:
课堂教学体系建构 篇3
维度一:教学计划方案的评价
教学计划方案的评价是对新课程课堂教学指导方案和教学内容的设计,在多大程度上与新课程教学目标和要求相一致来进行评价。它包括以下内容:
(1)教学内容设计的科学性。教学方案设计和教学内容的选定是否依据了科学的原理原则。这里既包括教学内容本身是否具有一定科学性、知识性;同时还包括教学过程的逻辑顺序是否与学生的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顺序相—致。
(2)教学内容设计的教育性。教学内容的选定是否具有一定的教育性和思想性。这里既包括教学内容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素养,同时还包括教学中是否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愉悦学生的身心、拓展学生的知识和发展学生个性。
(3)教学内容设计的合理性。教学方案设计和教学内容的选定是否遵循了合理性原则。这里既包括教学计划所提出的各项指导目标是否与新课程教育目标相符合内容的选定与教学计划是否密切联系形成有机的整体;同时还包括内容的选定与教学计划是否考虑到每一个学生的需要。
(4)教学内容设计的实践性。教学方案设计和教学内容的选定是否遵循了实践性原则。这里既包括教学内容是否有一定的实践基础,同时还包括教学计划中是否考虑到给每个学生以自主活动和动手操作机会。
(5)教学内容设计的趣味性。这里指教学内容安排上具有科学性、教育性、知识性的同时,还要具有一定趣味性,能最大程度吸引学生参与活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6)教学计划实施的可行性。教学方案设计和教学内容的选定是否遵循了可行性原则。这里既包括教学内容是否在国家统一要求基础上考虑了地方、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同时还包括教学中是否为学生的自主活动准备了必要的材料和活动场地以保证教学按计划开展。
维度二:教学指导过程的评价
教学指导过程评价主要考察教师的指导和教学的方法是否适当,是否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指导过程的特征评价应考察以下五个方面:
(1)教学指导过程是否体现了自主性特征。这里不仅要求整个教学的指导要围绕着“发展学生个性,培养自主能力”这一重要的教学目标进行;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既要考虑学生的兴趣需要,又要注意到学生的个别差异,鼓励学生自主活动、操作、体验。
(2)教学指导过程是否体现了实践性特征。这里不仅要求整个教学的指导要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能促进体脑合一,知行统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示范指导作用而不是越俎代庖。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要为学生的实际操作活动提供充足时间,以便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态度认真,积极主动。
(3)教学指导过程是否体现了开放性特征。这里不仅要求师生活动时间充分、活动空间广阔,交往广泛、融洽。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对活动要求有弹性。尊重个别差异的存在,能根据学生的活动表现及需要适时调整教学计划及进程,对学生限制、约束、控制较少。活动气氛民主活跃。
(4)教学指导过程是否体现了整体性特征。这里不仅要求整个教学指导方法与教学内容和谐统一。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个体差异与发展的同时还要关注整体效果,使全体学生在认知、技能和情感多领域获得收获。
(5)教学指导过程是否体现了创造性特征。这里不仅要求教学内容具有创新,指导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鼓励学生表现自己的独到见解和独特的思维方式,乐于创新,敢于质疑。有创造性教学成果。
维度三:教学指导效果评价
最终能直接证明课堂教学价值的是教学活动开展后所产生的效果,包括一系列价值事实,其中有的是教学计划设计的预期效果。有的是教学实施过程中产生的非预期效果。教学指导效果既有教学开展后对于学生个体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同时也有教学开展后对于学生团体、班级的进步所产生的作用。它主要包括:
(1)集体进步效果。集体进步效果主要表现在直接效果和间接效果上。直接效果指教学活动开展后对于学生团体、班级的进步是否产生一定的作用,是否达到教学计划设计的整体预期效果,是否产生的非预期效果。间接效果指教学活动开展后是否有利于学生整体精神面貌的改观,是否有利于学生团体凝聚力的加强。
(2)学生个体发展效果。学生个体发展效果主要表现在:既要有利于学生拓宽知识面,又能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受到思想道德教育;既要培养学生劳动技能,又要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既要注重教学活动的直接效果,即学生乐于表现、敢于标新立异,又要关注间接效果,即所开展的教学活动是否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
(3)学生发展的外显性效果。外显性效果是指学生通过教学活动所产生的效果显而易见,有明确的指标参照系,效果直接。便于量化。外显性效果多用与课程学习的知识性评价,借助一定的手段和方法,易于操作。可测性强。
(4)学生成长的内隐性效果。内隐性效果是相对于外显性效果而言,指教育、教学活动所产生的效果不易发现,有隐蔽性特征。其表现为:周期长,不外露,着重内心的演练与修养,可测性不强等。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优良个性品质的塑造、坚强意志的培养等无一不渗透出内隐性特点。因此,加强教师师德建设、重视校园文化等对学生内隐性效果的实现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风。
建构法学实践教学体系新思路 篇4
法学实践教学重要性
在传统的以教师“一言堂”的课堂口头讲授的教学模式中, 笔者发现, 我们的授课对象虽然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 掌握了基本的法学知识和法律规定, 但实际操作能力、动手能力极差, 不能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 而这也恰恰是我国高等学校法学教育的一大通病。注重理论教学, 轻视实践活动是我国传统高等教育中一直存在着的弊端。在这种教育模式下, 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令人不满。它不仅影响着我国竞争能力的增强, 而且也牵涉到学生自身的利益和前途。就我国目前大学生就业困难情况来看, 虽然和我国连年高校扩招存在一定的关系, 但其实质原因是大学生实践能力低下所造成的结果。尤其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 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 “大学毕业生的实践能力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实践经验和实践能力往往成为用人单位筛选毕业生的一个标尺。”实践能力欠缺的学生, 在应聘职位或实践工作中, 难以被用人单位录用或认可, 他们为了达到工作职位的要求一般需要再经过岗位培训才能逐步胜任工作。
因此, 目前高等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是如何培养并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需要认真思考、探索的新课题就是建构一个科学的实践体系,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增强学生的竞争能力。
法学实践教学体系的构想
实践教学应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为主, 并坚持以下两点基本思路:一是从课堂教学中注重课件制作和案例教学模式的综合应用为主线, 制定专门的实践教学大纲, 培育、提高实践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和比重;二是注重课堂外实践教学环节的科学设计, 充分发挥实践教学基地的作用, 鼓励、支持、组织不同年级的学生参与法律调查与宣传、法律咨询与服务等活动, 指导学生法律文书写作训练、专业实习与毕业实习, 组织模拟法庭活动以及参与“诊所式法律教学中心”活动等形式, 以拓展课堂实践教学的空间。为此, 结合日常教学工作可以将实践教学活动划分为以下五个层次:
(一) 课堂教学中的案例分析
课堂教学中的案例分析被认为是一个传统的实践教学环节。它穿插在课堂理论教学的活动中, 一般视为法学教学中的一个辅助教学环节。在这个层次, 实践教学活动安排的是针对某一门课程的具体知识点引入案例, 这样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具体知识点的理解, 实现了法律条文与实际相结合的设想。所以课堂教学中的案例分析有效地保证了学生对此门课程内容的掌握, 同时它也被当做学生把握本课程核心内容的方法。
(二) 学期结束时的模拟法庭
许多法学教师针对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尝试开设专门的实习活动。这两种活动不仅可以检验学生掌握某门课程重要知识内容的情况, 而且训练了学生综合处理问题能力。通常, 课堂实习—模拟法庭在学生一学期课程结束, 期末考试之前进行。在学生全面掌握本门课程所涉及的主要内容的前提下, 学生根据案情, 分配角色独立完成自己所分配的任务, 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模拟案例。通过这种活动, 强化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整体认识。在活动中让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案例, 完成法律文书的写作任务。这种类型的题目通常会涉及到课本70%—80%的知识要点, 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实践活动摆脱了理论的枯燥性, 使学生对模拟案例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对案例中涉及的知识有着极强的探索欲望。学生对于有争议的问题通过各种方式来寻找答案。另外, 学生们也意识到当案例复杂到一定程度时, 法律逻辑思维的不严密或法律术语使用不当将会给模拟审判造成很多意想不到的后果。学生们通过在模拟法庭的实践, 亲身体验到法律实践对培养自己法律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性以及提高法律文书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合作能力的重要性。
(三) 注重培养学生法律文书的写作能力
法律文书的写作不仅仅是实践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更是提高学生对实体法理解的关键一环。法律文书写作亦为法学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的教学安排是把该环节统一为法律文书写作课程的授课内容, 法学实践教学环节中可以花较短的学时再次给学生点拨一下写作的规范和要领, 加强学生的法律文书写作基本功。法律文书是学生对具体问题看法的凝练, 通过法律文书的写作, 学生可以对实体法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并能够通过与法院、对方当事人的虚拟“对抗”, 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与素质。
(四) 利用法律诊所提供法律援助
在校内建立法律诊所中心及大学生法律援助中心, 给学生办理真实案例提供平台和机会, 也为实践性教学提供实践的空间和保证。这种实践教学方式是为了使学生了解法律实务中的一些问题, 训练他们对法律实务问题的解决能力。学生通过提供法律咨询、办理真实案件、出庭代理案件, 既能够使学生所学的知识能用于实践, 并得以升华;又可以满足广大经济基础薄弱无钱请律师的社会民众, 尤其是下岗职工对诉讼的需求。通过法律诊所实务研究教学, 使学生对实务问题的研究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有极大的提高。
(五) 课程结束时的毕业实习
一般毕业实习是大家都公认的检验学生对综合专业知识运用情况的实践教学环节。所以, 毕业实习安排在法学全部理论课程教学任务完成之后。在这个环节中, 学生被分配到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等法律事务部门。在实习过程中, 要求学生根据学习到的全部知识独立完成相应的工作。例如在法院实习的学生要配合法官做好出庭的准备, 完成法律判决书等法律文书的书写。通过在法律事务部门的实习, 可以让学生了解自己掌握理论知识的水平, 认识到学会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才能胜任以后的工作岗位。
如前所述, 由于“课堂教学中的案例分析”与“学期结束时的模拟法庭”都是为了巩固某门课程的局部知识点或该课程的主要知识而开展的, 因此综合性、复杂性不可能很强。虽然毕业实习是对大学所学的综合知识的实践, 但是仍然达不到在走向工作岗位前就具有较强的业务能力的效果。事实上, 学生在掌握一定专业知识后, 应尽早进入法律咨询室参与实践活动, 使学生了解法学专业发展动态、掌握最新的法律知识, 而且他们还可以利用所学理论知识为他人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法律问题。事实证明, 这样的实践活动激发了学生对本专业的热爱, 有利于树立做一名深受老百姓爱戴的法律工作者的志向, 效果良好。
课堂教学体系建构 篇5
1.1 课堂教学内容与实训教学内容衔接不当首先,需要主语的问题就是高校传统的课堂教学内容与实训教学内容的衔接不够恰当,经常会在理论与实践教学衔接中出现断层。由于我国高校还是注重理论式教学,在检测学生学习成果时使用的考核标准一般也是以理论知识为基本准则,因此,高校的实训教学课程一般只是走个形式,没有真正实现实训课程的价值,从而导致实训课程中学习的内容与课堂学习的内容衔接不畅。另外,学生在进行实训课教学的过程之中,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实训课程也缺少监督,所以,学生对于实训课程普遍缺乏兴趣与耐心,所以,实训课程的开展就失去其意义。这样会造成学生所学的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疏远,达不到知识与实践的融合,就会降低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成果。
1.2 实训课程的教学目标偏离培养目标实训课程的开展目的十分明确,是以就业为主要的方向,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就业能力,帮助学生增加就业的经验,从而保障学生的就业过程中更加顺利。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是一个具有明确服务性质的专业,此专业的宗旨为服务,专业最终的目标是面向市场,所以,高校在进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训课程的设计中更加要符合市场的需求,进行工学结合的实训方法,保证培养人才目标方向的准确性。在过去传统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训课程教学的过程中,都是采用传统授课的模式,知识将课堂理论知识内容的学习替换为实践技能的学习,但是课堂学习的模式并没有改变,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就背离了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训课程教学设计的.初衷。这种教学模式只是对学生的专业知识进行培养,但是并没有意识到对学生实践技能培养的重要性。
1.3 实训课程设计体系中仍然存在不足抛开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训课程设计的外部影响因素,实际上,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实训课程设计体系中也存在着诸多不足。现在大部分的高校在进行实训课程体系的设计时,都是依托“一套账”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较为单一,并不能对学生起到综合性教学的作用。而学生在学习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相关知识时,由于其中包含经济学、管理学等等概念较为高深的学科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之中会存在极大的难度,而且大部分的概念较为抽象,如果没有将这些晦涩难懂的抽象概念转化为真正的实际操作,就会影响学生理解的水平,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这样会影响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而且大量高难度的知识会严重地挫败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无论是理论课程还是实训课程,教学的质量都会大幅度下降。
课堂教学体系建构 篇6
关键词:实验教学;管理制度;创新性;过程性管理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具备实践经验的应用型人才在公司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占有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尽管国内普通高校人才的培养数量日益攀升,但具备实践经验的应用型人才却严重缺乏,主要原因是国内高校教学基本上仍停留在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中,普遍缺少对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训练,同时也缺乏进行这些训练所需的教学环境,培养出的学生与产业界的需求往往存在较大的脱节,难以快速融入现代企业的运作。因此,高职院校迫切需要对高校教学体系进行创新改造,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进而形成一个融基础理论、实验教学、工程实践为一体的整体化培养机制,让学生的基础知识、科学素养、专业知识、创新能力、工程能力和职业素质都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所以有必要对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方面进行一系列的探索,逐渐形成适合于高职专业的实验教学体系。
一、实验教学实施体系的建构
(一)实验教学实施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高职院校实验教学实施体系的建构与管理,本文拟定了以下基本原则
实验水平层次化: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需要及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设计不同层次的实验教学平台,使学生得到从宏观到微观、从单纯技能培养到系统综合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实验项目模块化:将各专业的实验项目按内容组合成不同的实验模块,每个模块的实验项目设计都要体现层次性原则。
实验类型多样化: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研究创新性实验及计算机模拟实验进行合理组合,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融入科技创新和最新实验教学改革成果。
实验内容系统化:实验内容由基础、单一向应用、综合递进,既注重学科内和学科间知识的交叉渗透,又尽量体现知识体系的整体性和逻辑性。
实验教学开放化:通过课程改革和实验室开放,改革实验课程设置,确保实验项目每年有一定比例的更新,全方位满足学生就业、升学要求。
(二)教学实施体系构建的基本模式
根据高职院校确立的实验教学的基本原则及实验教学工作的实际,实行“3+1”的实验教学模式。所谓“3”指基础性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和研究创新性实验三个层次,“1”指科研训练和开放性实验。
基础性实验:以教育部高等学校有关科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各专业实验教学基本内容为依据,在原有各课程实验的基础上,结合实验教学的认知规律,在一级学科层面上整合重组形成。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在学生完成基础性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单学科内综合知识的技能训练和多学科间综合知识的技能训练,突出综合性和设计性的特点。
研究创新性实验:在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的基础上,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研究能力为目的,设计相应实验项目,突出学生独立设立实验和独立进行实验操作,强化学生“探究式”学习能力及培养科学思维能力。
科研训练与开放性实验:以学生参加教师科研实验项目和科研实验室开放项目等为实验内容,根据学生就业、考研需求确定实验项目,以开放实验方式进入实验室。
二、加强实验教学管理
实验教学体系的建构和实施,离不开完善的管理制度。高职院校在实验教学中,要不断完善加强实验教学管理。
(一)制定科学的实验教学体系
在遵循学校实验教学体系基本原则与基本模式的前提下,分专业制定既与课程理论教学相结合,又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实验教学体系。
(二)加强实验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1)管理队伍建设。加强实验管理队伍建设,通过培训、考核等措施进一步提高实验管理人员的素质,建立一支优秀的实验管理队伍。
(2)实验教师队伍建设。大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实验教师优选与淘汰机制,不断提高实验教学师资队伍的水平。
(三)加强实验教学研究,改进实验教学方法与手段
改进实验教学的方法与手段,建立实验教学网络平台,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作用,为学生进行课程复习、自我测试提供全新的学习平台和辅导答疑等师生互动平台。
(四)优化实验教学环境
加强实验教学运行环境建设和管理,进一步提升实验室文化建设水平,优化实验室环境,确保实验教学运行质量。
(五)强化实验教学过程管理,切实保证实验教学质量
实验教师要优选实验教材、指导书,认真备课;在实验过程中,要精讲多练,高度重视实验报告在实验教学中的作用,进一步改革实验课程的考试、考核方式,将学生的平时实验成绩纳入课程结构化成绩。同时,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实验技能与操作能力的考核。
(六)建立实验教学检查制度与绩效评价制度
从实验规章制度、实验教学文件、实验教学运行、实验过程、实验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全面检查,发现薄弱环节,以评促建,进一步强化实验教学管理。
三、结束语
实验教学实施体系适合高职业院校的需求,培养的学生在基础技能、团队协作、资料收集、人际交流、项目规划等几个方面明显具备较强的能力,更加适合在现代社会中发展,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理念。
课堂教学体系建构 篇7
一、建构英语语言整体体系
农村高中生受到初中英语学习的影响, 重视英语语言的元语言知识学习, 但在初中只是涉及到一些基本语法的学习, 远不能以此形成真实的语言交流。高中英语教师在不断丰富完善基本语法的同时, 在每节课的课堂教学中, 重视英语文章的结构的学习, 包括并列结构、因果结构、归类结构、分类结构等, 段落结构、句子结构、短语结构、单词的用法, 逐步帮助学生建构英语语言的整体体系。在语法中, “整体” (global) 错误比“局部”错误 (local) 更易影响交际。只有建构了英语语言的整体体系, 学生在英语语言的实际运用中才有了语言的骨骼, 因而逐渐避免汉语式英语, 重视英语表达的严密的逻辑性, 初步形成英语思维。这也是在语言学习中自始至终的一个终极语言目标, 是语言教学的核心, 是语言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决定了农村学生学习语言的习得与成就感。英语语言的整体体系在课文内容中体现, 建构了课堂教学的框架, 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模式。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语法的教学以集中为主, 根据行为主义理论“刺激-反应”公式 (S-R) 来强化 (reinforce) ;二是单元话题贯穿在每节课的课堂教学之中, 不断丰富和完善每个单元的话题;三是不断分析总结语言的结构, 其中句子结构和实用例句背诵是关键。
二、拓展建构相应的文化知识体系
在建构了课堂教学的框架以后, 应在一个广阔的文化知识空间来展现。虽然说英语语言的教学不是文化知识的学习, 但是语言是为了传递信息的。农村高中生受到所处环境的限制, 知识面相应狭窄。因而拓展相应的知识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课文的内容从而更好掌握语言, 吸收跨文化, 也有助于增强学生在课堂上学习英语的兴趣, 逐渐形成国际化的视野。古今中外, 引经据典, 旁证博引, 教师的语言充满了吸引力与感染力, 体现在教师的语言简洁、清晰、丰富、深邃、有思想、有见解、有启发、有分析、有深度, 能极大地刺激学生的学习热情, 满足他们的学习欲求。充满吸引力的语言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模仿学习语言的终极目标, 课堂上流动着的丰富的文化知识激起了学生无限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 这是课堂教学的人文环境。但是扩大相应的知识面是在帮助学生拓展建构英语相关的语言知识的过程中进行的。教师的课堂教学目标之一就是帮助拓展建构相应的知识所采用的相应的英语句子结构, 相应短语动词, 相应词汇并进行归类。这样的归类是在丰富着英语表达的血肉。
三、建构“真实的”交流环境
语言的血肉之躯要注入生命机能才能展开活动。学生语言的习得是在课堂上真实轻松的交流环境里完成的。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形成, 主要不是靠掌握语言知识, 而是靠语言实践运用, 一是主体的亲历性, 学生主体必须真实参与言语过程;二是环境的“真实性”, 即为主体的“真实的”言语活动提供同样“真实的”言语环境。在英语课堂中应设法营造“真实的”、“生活化”的言语环境。从一开始, 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必须能够产生某种形式的真实的交流而不是通过强加的言语所停留的伪装的交流。“真实化”的教学环境设计, 使英语课堂教学具有了真实的言语交际性质, 其效果不仅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跃教学气氛, 更主要的是它能够使学生产生真实的“言语体验”, 是在给语言注入言语的机能。只有通过使用语言工具 (我们经常说语言是表达的交通工具) , 它的功能才能更顺畅, 错误才能避免, 使用者才能有信心操纵它。在教学中, 我们必须始终突出语言的互动性:互动不是仅仅安排几个人在一起而已, 而是要有一些能够自然而然能引起交流的情景。它是一种有目的的人与人之间的口头以及书面的交流。这些言语实践活动形成了课堂教学的英语环境, 英语语言的课堂教学的精讲多练原因就在如此。
这几种体系发展了学生的英语言语能力。学会会说是语言教学的终极目标。课堂的话题是开放性的, 学生的真实参与真实表达贯穿于整个英语语言的课堂教学之中。温馨的氛围、亲切的话语、激烈的争论, 充满轻松、快乐, 不一定要说服, 要定论, 一切或许都没有解决, 但教与学是为了激起求知探索的激情与欲望。一切都是真实的, 真实是最好的课堂教学的环境, 心灵的自由流淌, 知识的甘泉在无声滋润学生渴望知识的心田, 这是教与学的一种境界。整个英语课堂教学以语言体系为核心, 以教材为语言体系的内容, 二者共同构建课堂教学的框架, 框架在不断丰富和完善话题的过程中, 在学生的言语实践的活动中展开。
成功的英语课堂教学是作为一名英语教师综合素质决定的。里面蕴涵着教师的情感, 英汉两种语言的深厚功底, 体现了一名英语教师的才艺、气质、性格、态度、生活, 教师的快乐平等心态以及教师的言语能力。在这个过程中, 师生的言语能力和情感都在言语实践中不断丰富, 不断完善着。
参考文献
课堂教学体系建构 篇8
一、开展双语教学出现的问题
1.学生英语能力不足。在进行双语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英语水平直接影响到了双语教学的质量。但是在目前的一些高职院校中,很多学生的英语水平不高,导致了在进行双语教学中,很多学生无法听懂上课的内容,由于在进行专业课的教学中,信息量较大,进度也较快,学生英语水平有限,因此学生很难理解教师讲课的内容,根据目前的调查发展,很多学生甚至都听不懂教师讲课的内容,导致教学质量非常的不理想。及时是一些英语较好的同学,如果在上课的过程中一味的根据课件或者是课本讲解,学生不但会产生抵制的情绪,甚至会到导致学生对本专业失去兴趣,往往采用双语教学效果适得其反。
2.教材选择不适宜。目前很多高校已经认识到了双语教学的重要性,但是相应的配套设备无法满足目前的教学现状。我国高职院校在开展双语教学中,其教材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采用原版教材的引进,其次是采用国内知名学者编写的英文教材,最后就是学校内部编写的教材。高职院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和本科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别,本科的很多教材直接运用到高职学校,无疑很多理论性较强,这样以方便加大了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理解难度,同时违背了高职院校学生的培养目标,因此质量较高的教材的缺失也是影响到双语教学质量非常重要的环节。
3.双语教学模式难以选择。高职院校在进行双语教学的过程中,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模式。首先是浸润式教学模式,这种方式主要是先以母语进行学习,随后采用第二种语言进行学习,这种学习方式对学生的思维进行了定性,导致了学生无法采用外语的思维对知识进行理解,例如:随着我国护理人员层次和素质的不断提升,以及改革开放对外交流的不断深入,综合医院的重要课题之一就有培养临床实用型人才英语护理人员。然而对临床教学的重视程度却远远不够,即使有些教学单位实施了英语教学,也存在形式单调、针对性不强、学生参与度低等缺点,更不能做到常态化,未达到应有效果。在临床护理英语带教中积极改革,探索出一套对学生针对性强、实用性高、难度系数相对小的个性化带教模式即多元化的英语教学模式。
二、构建完整双语教学体系,提高双语教学质量
1 . 明确双语教学的教学目标。在进行双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清除的认识到双语教学和大学英语课程存在本质性的目的,语言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是一种工具。在进行双语教学中,学生通过这种语言,系统的掌握到一些专业领域内的知识,从而能够利用英语对专业知识进行理解和交流,因此针对教师而言,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以学习英语的角度对专业中的知识进行解决和翻译,学生偶尔的语法、句法错误,只要不影响理解,都应该受到教师的鼓励。
2.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与考核方法。针对双语教学而言,教师需要灵活的运用笔试、口语、开卷和闭卷等多方面的考核方式,这样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学生在课堂上的提问和发言,都是作为学生考核中重要指标,这样能够加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双语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注重学生的平时考核,避免出现“一次性闭卷考试”的局面。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针对高校双语教学队伍的建设团队而言,需要懂得专业知识和英语的复合型的人才,针对我国许多高职院校而言,这类人才是比较缺乏的,那么高职院校主要通过以下两个方式进行针对性的培养。首先是学校自身的培养,高职院校需要从一些英语较为优秀的教师中进行选拔,从而重点的进行培养。针对专业内部而言,需要鼓励教师尽量的走出去进行交流,为教师提供参加国际和国内双语会议的机会,同时需要提供教师足够的经费,这样有利于拓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思路,一些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可以选派优秀青年教师去国外脱产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这样更加有利于青年教师的成长。其次可以直接的进行引进,学校可以采用直接引进的方法,或者是直接聘请国外相关领域的学者进行专业领域的教学工作。
4.建立双语教学课程评估体系,加强对双语教学的监督和管理。双语教学评价体系在开展的过程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需要对双语教学课程的认定进行细化,对于双语教学的三种层次做好确定,根据不同的层次进行不同量的补贴,这样才能够有效的激烈教师对于教学工作段额展开。其次,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制定相应的教学质量的认证体系,对于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监督,定期的组织高职院校院系进行双语教学工作的交流,采用教学竞赛,教学交流以及和外籍专家进行座谈等方式,对教学效果进行及时的评定。
综上所述,本文首先分析了高职院校双语教学的现状以及存在的不足,针对高职院校教学评价体系的具体工作进行了分析,目的是提高高职院校双语教学的质量,提高高职院校人才的培养。
摘要:本文首先针对高职院校双语教学体系的意义进行了分析,随后针对高职院校双语教学评价体系构建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详细的探索。
民族音乐教学体系的建构与完善 篇9
一、民族音乐教学的现状
(一)教学体制缺乏个性
目前,我国民族音乐教学中教学体制缺乏个性是必须首先注意的问题。虽然,我国现代教育已经趋于成熟,并且在不断的发展,但是,在民族音乐教学上还是没有什么长足的进步,归根结底是在于我国的民族音乐缺少符合我国教育现状的教育体制。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我国民族音乐教学就会已经开始受到外来音乐教育的影响,不断采取外国的音乐教育模式,导致民族音乐教学缺少独特性,就像无根可寻的落叶,没有本土的民族特色音乐教学体制。
(二)教学内容缺少民族特色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教育体制的不断完善,民族特色反而越来越被教师们所忽略。教师在进行民族音乐教学中,往往都只采用教学生唱歌的方式来进行音乐教学,认为学生学会了如何唱歌,也就明白了歌曲所包含的情感与涵义,实则不然,有些学生课堂上唱歌完全是兴趣所在,并不知道歌曲所蕴含的意义。教师基本上不会教学生学习我国传统民族音乐的知识,受到外国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们有的也不喜欢听传统民族音乐,认为跟不上时代,教师不讲学生也乐得清静,不仅导致学生缺少必要的传统民族音乐知识,而且民族音乐教学也缺乏我国的民族特色。
(三)师资力量较为落后
民族音乐教学中还存在着师资力量落后的问题。受到传统教学模式以及西方音乐教学模式的影响,许多教师缺乏必要的民族音乐知识以及思想观念。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只注重各国音乐发展史和音乐理论,以及各种乐器的教学,从不考虑对我国传统民族音乐进行系统的讲解。教师们认为如果学会了这些乐器,那么将会为学生的成绩加分。但是实则不然,民族音乐作为我国的传统音乐文化,教师有义务也有责任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许多教师本身就对民族音乐没有什么了解与认识,更别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民族音乐素养了。
二、民族音乐教学体系的建构与措施
(一)建立优秀的教师队伍
要想提高学生的民族音乐素养,建立民族音乐教学体系,首先需要建立优秀的教师队伍。因为,不管教学什么,教师永远都是那个需要传道授业解惑的那个人,需要亲力亲为,所以,教师的音乐素养极为重要,培养优秀的教师队伍是必然的。例如,首先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教师教学情况,制定一个系统的体系建立计划,设立民族音乐教学培训课,在外请专业的民族音乐教师来学校对音乐教师们进行授课,增加教师们的民族音乐知识储备,提高民族音乐素养。亦可在音乐教师中挑选出民族音乐教学组组长,对教师们进行指导,或相互学习交流,并对教师们进行民族音乐教学系统考核,建立考核制度,进一步提高教师民族音乐素养。
(二)科学编排音乐教材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象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象鸟儿没有翅膀。”教师的言传身授固然重要,但是教材同样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能够体现出一个优秀的教学文化。目前,我国许多学校的音乐教材中民族音乐类相关知识较少,可以说基本没有,因此,需要对教材的内容上做一些修改,着重体现我国的优秀民族音乐文化,让学生潜移默化的学习到民族音乐知识,提高民族音乐素养。例如,可以请一些民族音乐大师或者教育家来进行教材的编排,增加教材编排的科学性,使教材具有民族音乐建设性。科学编排音乐教材,有利于民族音乐教学体系的建构与完善。
(三)音乐课程的建设
民族音乐教学体系的建构与完善,离不开音乐课程的建设。建设并安排合理的音乐课程,对提高学生的民族音乐素养,发扬优秀的传统民族音乐文化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例如,学校在对音乐课程重新建设时,要在每一个音乐课程中都增加一些民族音乐特色的内容,使民族音乐特色能够与学生们所喜欢的各类型音乐结合起来,并大力宣扬中华民族传统的民族音乐优秀文化,使学生能够逐渐深刻的了解到民族音乐的大背景,以及其中所蕴含的各种情感与精神,亦可根据学生的个人情况,对音乐课程进行个性化编排,以提高民族音乐在学生心中的地位,增加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三、结语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学生作为国家新时代的栋梁,有责任也有义务学习民族音乐,增加自身的民族责任感,提高民族音乐素养。综上所述,目前我国在民族音乐教学上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并发展,相信随着教育的不断进步,我国民族音乐将会不断发扬光大。
摘要:民族音乐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从古到今流传下来的优秀历史文化,其中蕴含着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教师在教学中越来越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改旨在培养学生德智体美的各方面能力,学习民族音乐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民族音乐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对教师教学尤为重要。
关键词:民族音乐,教学体系,建构,措施
参考文献
[1]张黎红,尹爱青.论我国民族音乐教学体系的建构与完善[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2:198-201.
[2]张丽艳.民族音乐教学体系的建构与完善措施探讨[J].音乐时空,2015,11:154+130.
问题式教学中的问题体系建构探析 篇10
关键词:问题式教学,问题体系,“学为主体”
问题式教学是以问题的设计和解决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模式, 它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线索, 并把这一线索始终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 是一种开放性的多向信息交流的教学实践。其中, 问题体系建构是要在分析研究问题的基础上, 对问题进行设计、求解的一种逻辑安排, 它是问题与答案、问题与问题、答案与答案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衔接纽带。
1 问题体系建构的必要性
问题式教学的一个基本指导思想, 就是强化问题意识, 这种教学模式的关键是根据教学内容建构问题体系。任何一个问题, 围绕教学目的的实现、结合教学内容的梳理、依据问题逻辑扩展开来, 建立起多个层次的问题体系, 就能将经验问题与基础理论关联起来, 将理论问题与现实实践关联起来。因此, 建构好问题体系, 不仅有利于教学中明确问题的关键所在, 从而使“问题”教学具有理论深度, 具有思想魅力, 而且能使学习成为一个具有吸引力的探索甚至“发现”的过程。再则, 问题体系建构之所以重要, 因其能规范问题具有特定的内在结构, 能使问题之间具有重要的逻辑关联, 从而实现理解的重点和难点一目了然, 这不仅有助于学员理解, 也使教员更容易把握学员理解的关键点。因此, 构建问题体系是实施问题式教学中确定学员发散性思维的基础, 有助于实现知识的广度拓展、有序度的提升和整体性的把握。
2 问题体系建构应遵循的原则
问题式教学是通过问题及解答来实现对知识的传授和掌握, 所以, 问题体系建构不仅要符合问题逻辑的要求, 还要贴合课程内容的需要以及遵循任职教育的规律。为此, 在建构问题体系时必须遵循以下基本的原则:
第一, 它必须遵循任职教育“学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在任职教育中, 学员是教育的主体, 而不是被灌输的客体, 经过几年的任职教育实践, 我们已经认识到“主体间”教育理念的有效性, 即教员为主导、学员为主体, 学员积极参与、师生积极互动的教学过程。因此, 问题式教学既不是“教员提问、教员回答”的“自问自答”式教学, 也不是“教员提问、学员回答”或“学员提问、教员回答”的简单“问答”式教学, 这种传统的纯粹“问答”式教学仍旧是知识的单纯灌输。据此, 建构问题体系一方面不能离开学员主体的需要和愿望, 即问题必须从学员中来也必须到学员中去;另一方面又必须依靠教员的主导作用, 对问题进行定性、分类, 进行问题逻辑体系的设计。
第二, 它必须贴合课程内容的需要, 紧紧围绕任职教育目标。教学目标是课程教学问答的出发点, 指引着教与学的方向。以联合防空作战专题来说, 最贴合任职实际的主线是分析联合防空作战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因此, 无论是“问题”还是“预设”, 建构问题体系都必须贴合课程内容的需要, 紧紧围绕任职目标展开。
第三, 它必须具有严密的逻辑性。问题逻辑实际就是对“在问题和答案范围内所产生的各种逻辑问题”的研究, 因此, 作为问题设计、求解的纽带, 问题体系建构本身应该存在严密的逻辑性。
3 问题体系建构的具体过程
在问题式教学中, 问题体系建构是问题发现和问题解答的内在联系和纽带, 因此, 建构问题体系的过程需要确立三个方面:问题体系的逻辑性、问题层次、问题设置。
3.1 问题体系逻辑性的确立
问题体系的逻辑性体现在问题逻辑上, 它可以是“单一问题”的逻辑结构, 也可以是“系列问题”的逻辑结构, 可以从一个问题细化为多层问题, 而包括问题之间的横向联系、纵向联系甚而立体关联等。构建问题体系首先要遵从问题逻辑, 问题涉及的知识点之间缺乏逻辑关联, 就会出现有知识无问题的现象, 就不能提升知识的有序度, 也就不能激发学员的问题意识, 使之具备“学问”能力。同时, 问题逻辑性的确定可以通过问题推理、问题联系、问题归总等方式来印证, 并考察问题是否具有可深入性和新探寻度。
例如:联合防空作战专题中, 笔者希望通过“XX机场上空的不明飞行物”的案例分析来实现学员多角度、多层次思维能力的锻炼, 增强学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目的。那么所设置的问题一定体现了知识的递进, 具备有效的问题逻辑, 诸如:问题一:该不明空情产生的可能原因是什么?问题二:面对此次异常空情, 可以采取什么样的防空策略?问题三:从联合作战的角度出发, 作为防空部队的营级指挥员你对相关策略有如何的评价?等等。
3.2 问题层次的划分
任职教育注重理论问题与实践问题相结合, 尤其是使实践问题深入基础理论、理论问题具有实践说服力, 因此摆正若干具体问题的位置, 区分好问题的层次是构建问题体系需要解决的问题, 即需要将问题体系所涉及的问题进行类型划分并认清这些不同类型问题的相互关系。
问题类型的分类有多种方法, 而根据问题的疑问所在以及对问题的不同要求可以将问题分为三类:判断型问题, 即对“是什么”作出判断;说明型问题, 即对“怎么样”作出说明;论证型问题, 即对“为什么”进行论证。这样的分类对于指导学员学会和会学以及会问具有普适意义。当然在类型划分的基础上, 还需对其中问题的表达形式及相互转化方面的问题展开进一步研究, 同时这些问题类型划分也要与学员对这些问题的认知状况相结合, 才有利于教员有效掌控问题式教学过程, 也才有利于针对性地指导学员掌握问题体系所表达的知识主线。
3.3 问题的设置
在问题体系建构中, 除了以问题逻辑为基础, 明确问题间关系, 还要使问题“抓人”。因此问题的设置要贴近学生需要, 不仅有利于学员理解, 又有利于调动学员的感性参与, 这样才能既有问题发现又有问题解答, 最终满足学员的成长需要。问题设置过程中, 在关注问题的内在逻辑结构和问题之间的逻辑关联的同时, 还要力求使问题设计和解答能以情动人、以理服人, 比如:将课程核心问题与现实热点问题相关联或是和部队生动案例相结合等等仍就“联合防空作战”这一专题来说, 在对基层政工班学员授课时, 教学的重心既不是放在它的一般知识“是什么”的介绍上, 也不是细化到具体的战术问题“怎么办”的解决上, 而是要放在部队现状“怎么样”和“为什么”的回答上。然后根据授课内容细化问题, 比如:针对“现阶段, 联合防空作战面临着怎样的态势?为什么?”这一问题可细化为:在现阶段, 全面实施联合防空作战还存在一些难度, 这些困难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实施联合防空作战, 会有哪些优势?又存在怎样的制约?等等。在这些问题释疑的基础上, 进而思考“全面实施联合防空作战可以怎么做?”这类更深层次的问题。最后, 在讨论这两类问题的基础上, 根据教员、学员的解答, 教员或者学员都可以随时在前面问题的讨论基础上再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 来继续推进问题研究的深入。
4 结语
课堂教学体系建构 篇11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课件;评价指标体系;建构原则;建构要素
一、多媒体教学课件评价指标体系建构的必要性
随着教育技术学的兴起与发展,多媒体技术在教学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传统的“一支笔、一本书、一个人”的面对面的授课方式正逐渐被多媒体教学所取代。而多媒体教学课件同时作为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的载体,既是一个教学要素,也是一种教学途径,是多媒体教学的核心。因此,提升多媒体教学质量、保证多媒体教学顺利进行的关键便是严格控制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质量,即对其进行系统的质量评价。但是,教学评价是一种主观评价,评价者对评价标准的理解把握上的差异、评价经验上的不足(特别是学生评价)、评价过程中的认知偏差,都会影响到课堂教学评价的客观性与准确性。[1]教学评价的一个重要作用是为以后的教学进行或改革提供现实依据和指导方向。而具有误差的评价结果经过反馈,必然对后续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实施产生不利的影响,进而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提升。所以,建构完备、科学及合理的多媒体教学课件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克服评价过程中的各种主观因素带来的结果偏差,真实地反映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质量水平。
二、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评价指标体系建构的原则
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评价指标体系由若干具体的因子组成,这些评价因子的确立必然要遵从一定的原则指导,才能保证其有效性。第一,指标的指导性。指导性原则是指评价是一种手段,其目的在于更好地指导多媒体教学课件的改进与发展。第二,指标的完备性。系统而完整的指标体系直接指向多媒体教学课件这一特殊教学载体的内容、结构与实施效果,将其与其它教学形式隔离开来,避免了不同种类教学评价的模糊与交差。第三,指标的独立性。各指标因子具有自己独特的属性与功能,指向多媒体教学课件的不同方面,完成对多媒体教学课件不同各个方面的评价。各指标因子之间彼此独立能够有效地避免评价项目的重复和多余,从而提高评价结果的效度。第四,指标的科学性。科学性原则是指评价体系中的各指标因子不是根据评价者的主观意愿制定的,而是从合理的角度出发,对所有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评价都适用。同时,它能够从客观的角度对不同的多媒体教学课件进行同一标准的比较与测量。第五,指标的可测性。可测性原则是指指标体系的内容具有可以用操作化的语言概括表达,通过一定的测量手段获得信息、取得结论的性质。[2]评价指标的可测性直接决定了评价行为的现实意义。
三、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评价指标体系建构的要素
多媒体教学课件具有不同于传统课程的特性,前者具有丰富的数据资源库,并通过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如声音、图像、视频、动画等,实现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多媒体教学课件在教学内容和教学途径上都体现了与传统课程的差异。基于此,对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评价必然不同于对传统课程的评价。在此,我们根据多媒体教学课件设计与开发的过程,对其各个组成部分分别设定评价指标,进而构成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
(1)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与现代社会的发展及教育改革的方向相适应,多媒体教学课件作为教育革命和科技革命的结合产物,其本质特征之一在于培养受教育者的“生存智慧”。通过多媒体教学,受教育者需要掌握这一系统的能力,并将这一能力系统的各个子系统融入生存的各方面。所以多媒体教学课件的教学目标的评价应该从认知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三方面进行。
(2)教学内容。多媒体教学课件中的教学内容是将传统的教材内容与最新的学科知识相结合,对它们进行编排与整理,最终形成独特的知识体系,并通过其自身的逻辑结构进行知识传输。多媒体教学课件中的教学内容对应广义的课程,因为其组织学科知识的灵活性与呈现知识的灵活性特质融入了课程是知识、经验及活动三方面的内容。
(3)教学模式。一个完整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实质上是一次完整的授课。每一个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开发与设计都对应着相应的教学模式。可选择的教学模式有:讲演型、练习型、个别教学型、教学模拟型、游戏型、问题求解型及发现式学习型等。一个教学课件可能有多种教学方式,但是其教学模式必然是确定的,即有一种模式作为主体贯穿始末。对教学模式的评价也是判断其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我们可以从如下指标进行评价:主要教学模式的选择,即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主体教学模式类型;多种教学方式的运用,即在確定教学模式的主导下,具体教学手段与途径的选择和实施。
(4)脚本。脚本的设计与编写是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开发与设计中所必备的环节,传统的书本授课并没有这一步骤。脚本设计是教学目标实现的方法和手段,是在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模式以及媒体选择等全面衡量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是将课件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进一步具体化。课件的脚本主要由有经验的教师编写,首先将教学内容分成若干单元,各单元内部又划分成多个知识点,建立它们的逻辑关系。然后把知识点用若干个逻辑屏幕来描述,每个知识点的所有屏幕所需呈现的内容都要详细写出。对脚本质量进行测量与监控,对于提高评价结果的信度与效度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具体的评价指标包括:脚本的科学性,强调脚本的正确与严谨;脚本的完整性,强调脚本在内容上的逻辑有序和形式上的前后照应;脚本的可行性,强调在现实的多媒体技术条件下,脚本是可以操作与实现的;脚本的创新性,强调脚本设计的原创与突破。
(5)教学手段。在多媒体教学课件中,教学手段与教学内容相互交织,共同组成了教学媒介。所以,我们设定的评价指标为:符合教学内容,即教学内容不能脱离教学内容这一主体而独立存在于运行;艺术性,即教学手段的运用要融入相关的教育思想与教学理念;实用性,即具体教学手段的运用确实可以传播特定的教学内容,对受教育者产生影响,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创造性,即将传统与改革的教学手段相结合,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同时体现教学手段的灵活性。
【参考文献】
[1]王树洲.高校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江南大学学报,2009,29(1):53.
[2]于双娜,张旭.高校多媒体教学课件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信息教育,2010,(9):112.
课堂教学体系建构 篇12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1 中等职业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中职学校基础教学能力显著提高, 产教结合、校企合作不断深入, 行业、企业参与不断加强。但是, 在中职教育由规模扩张向内涵发展的过程中, 仍然存在发展理念相对落后、人才培养模式相对陈旧、基本制度不健全、教育质量有待提高等诸多问题。《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了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式是政府推动、市场主导, 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构建体系为重点。中职教育质量的提高, 根本上是教学质量的提高, 所以需要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以此来保证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目前对于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较多, 但针对中职教育的研究较少, 而中职教育和高等教育、基础教育相比又有其特殊性, 不能照搬其他教育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因此, 针对现阶段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趋势, 构建完善的中职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对于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意义深远。
2 构建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是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构的基础工程
教学质量管理是中职学校管理的核心, 是维系教学秩序正常运转的枢纽, 是执行教学计划、落实培养目标和要求的保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新时代中职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 要保证并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在于管理[1]。为此, 在建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过程中, 构建质量管理体系是基础, 必须依照ISO9000 质量管理体系完善方法系统和文件系统。
2.1 构建科学的管理方法系统
管理方法系统建设包括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硬件主要指教学管理队伍建设, 可通过强化教学管理人员的质量意识和敬业精神、加强其业务培训以及鼓励其开展教学管理研究等予以提高;软件由督查、评价和反馈等部分组成, 如定期督查教学活动开展情况, 教学督导小组通过听课、会谈等形式对教学活动进行评价, 同时结合学生成绩及学习委员会等掌握教学活动的优劣, 提出改进意见并加以实施。
2.2 建立文本化的质量管理文件系统
质量管理文件是指用于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文件系统, 是由一切涉及教学质量管理的书面标准和教学活动记录组成的, 是贯穿教学质量管理全过程的连贯有序的系列文件。文件自上而下分为若干不同层次, 且一层比一层更为详细。最顶层是质量手册, 是纲领文件, 表明意向及目的的策略和方法;第二层是程序文件, 说明由谁负责执行什么及什么情况下执行程序;第三层是规章制度、工作标准, 详细说明如何执行某些工作;最底层是表格、记录、分析报告、档案等, 是用于证明已按文件执行的证据。
3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构的主旋律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核心内容, 要基于全面质量管理原理强化监控主体、监控内容、监控依据、监控行为的建设。
3.1 监控主体
科学有效的监控组织是教学质量监控的载体, 通常由校长、教学督导组、教务科、教研室、实习单位领导及实习指导教师等构成。实现对教学运行全过程、全方位的有效监督, 并利用监控所得信息对教学活动进行及时调整。
3.2 监控内容
教学质量监控贯穿人才培养全程, 从办学指导思想、专业设置、教学计划、课堂教学、实践教学、顶岗实习, 到就业指导等全过程。
3.3 监控依据
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标准和制度。根据全面质量管理要求, 制定教育教学活动所有环节的质量标准和制度, 建立文本化的质量管理文件系统, 并根据PDCA (Plan, Do, Check, Act) 工作模式逐步修正完善教育教学各环节的标准与制度, 全方位保障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运行[2]。
3.4 监控行为
依据教学目的合理选择监控方式和手段, 并进行分析预警, 实施决策调控。好的监控效果往往得益于科学、有效的监控手段。我们要积极探索, 依据学校专业特点选择积极有效的监控方式, 监控教学个体、教学单位、专业教学质量, 及时跟踪调查毕业生就业情况, 获取第一手信息[3]。分析预警是指运用获取的信息来有效调整决策, 最终实施调控。
4 构建多方评价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构的主要任务
教学实施过程就是教学质量的生成过程, 加大对教学评价体系的研究和创新是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构的主要任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将教学质量形成过程中的教学输入、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作为评价切入点, 对教学质量进行全面评价[4]。
4.1 构建“学生—教师—教研室—督导组—教务科—学校”六级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学校在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发挥主导作用, 确定专业设置、专业方向、培养目标, 检查落实教学计划的执行情况;教务科在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发挥主体作用, 其监控的方法和途径可以是:认证专业课程教材建设规划合理性, 调研与预测人才需求, 审订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检查各项教学管理制度执行情况, 提出奖惩处理意见, 随机听课等;教研室在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发挥基础作用, 主要依据学校、教务科教学质量管理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要求, 对任课教师和课程的各个教学环节进行教学评价, 组织教研活动, 开展教学改革, 交流教学经验, 反馈教学信息, 并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辅导与管理[5];每一名教师都要具备质量意识, 视教学质量为学校长期发展的保证, 在备课、听课、评课等教学活动中保持严谨的教科研态度, 相互监督、相互促进;此外, 还要发挥学生主体对教学质量的监控作用, 除了定期召开学习委员会和进行学生问卷调查外, 还要组建教学信息员队伍, 以便广泛收集、反馈教学信息, 使学校教务科及时了解和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增强教师工作责任心。
4.2 成立企业、行业专家参与的评价组织
引进企业、行业专家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 建立融合行业、企业、学生家长等多方利益的校外评价主体, 使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与调整以及课程开发等工作能够与企业、行业需求紧密联系。
4.3 构建“知识+技能”的学生学业评价模式
2011 年, 《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出, 根据社会人才需求和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 完善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和继续学习制度, 推广“知识+技能”的考查方式。中职学校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目标, 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培养, 强调实践操作能力训练。构建“知识+ 技能”的学生学业评价模式, 一要科学确定考试内容和权重;二要确定科学、全面、规范的岗位技能考核内容;三要制定各种职业技能考核细则。
4.4 构建社会职业技能鉴定机构评价模式
职业技能鉴定是指按照国家规定的职业标准, 通过政府授权的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对劳动者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实行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评价与认证, 并核发相应等级职业资格证书的活动。各行政职能部门按劳动部门统一划分的工种制定行业职业标准和考试大纲, 使职业标准更符合现代社会发展需要, 更符合劳动力需求标准, 要贴近现代化生产实践。完善中职学校“双证书”制度, 构建社会职业技能鉴定机构评价模式, 能有效指导中职学校切实解决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理论教学与实践脱节的难题。将鉴定工作纳入学校整体教学工作之中, 实行“双证融通”, 并将最新的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和考试大纲引入专业建设、课程教学、教学评价体系中, 以此为基础, 密切与相关企业的联系, 促使学校专业课程教学同企业人才需求零距离接轨。
5 结语
构建科学、系统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中职学校发展的必然需求。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构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学生、教师、学校以及校外监控主体全员参与, 树立教学质量保障意识、健全质量监控组织、加强制度建设, 及时收集质量评价信息, 对教学活动进行有效的自我调控, 促使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更加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参考文献
[1]王凤丽, 王允娜.浅谈ISO9000质量认证体系在中职教学管理中的应用[J].甘肃高师学报, 2014, 19 (2) :139-140.
[2]孙治国.基于TQM原理的高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研究[J].今日财富:金融发展与监管, 2011 (9) :105.
[3]王妮.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实践创新[J].学园, 2013 (14) :49-50.
[4]王健娟.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下中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 2011 (11) :22-23.
【课堂教学体系建构】推荐阅读:
建构语文有效教学课堂07-18
分层教学建构高效课堂08-20
从建构主义看物理课堂多媒体教学10-27
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大学英语课堂教学09-02
抓好初中化学教学的几个环节,建构有效课堂06-17
用生本教育理念建构课堂教学新形态教育论文06-09
课堂教学体系论文05-21
建构式课堂06-22
建构和谐英语课堂08-31
建构高效生物课堂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