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生物课堂的建构

2024-06-20

高效生物课堂的建构(精选7篇)

高效生物课堂的建构 篇1

一、问题的提出

浙科版高中生物新教材的使用已有四个年头, 新课程改革之春风已经化作细雨全面渗透我们的校园,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也正逐步浸润着每一位教师。反思一直以来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我们沉迷于精心设计教案, 以期在上课时达到行云流水的效果;我们千方百计地把学生引领到自己预设的教程, 或者循循善诱地把学生束缚到标准答案之中……我们披着新课改的光环, 却在课堂上乐此不疲地进行模式化的预设式教学, 教育人本化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成了一句冠冕堂皇的空话。试问学生的创造力如何得到培养?学生怎能从容面对新课改理念下的高考生物试题?

“动态生成”观是对教学过程生动可变的一种新的概括, 他是以生命学说理论为基础, 以学生的动态发展为内容, 以动态生成的要求作为教学调控的依据, 紧紧抓住生成因素, 灵活调控和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动态生成”已经隐隐约约蕴涵在国内外相关学说及研究中, 在国内, 叶澜教授早就在《新基础教育》中提出了“动态生成”的观点, 细细拜读, 令本人有很多感悟。她指出:课堂中不能机械地按原先设定的一种思路教学 (即预设——生成式教学模式) , 而应关注所教学生的学情, 并根据不同班级学生的具体学情, 由教师随时灵活地调整教学流程, 使课堂处在“动态生成”的过程中, 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要求, 真正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和中心, 并且体现教师是一个指导者和点拨者的角色, 从而真正实现课堂中师生角色的转化, 建构起和谐的轻负高效性生物课堂。

二、动态生成式教学的理论依据

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是尊重学生个性发展, 体现学生主体性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其理论依据有以下三点:

1.建构主义认为, 在学生之间共同针对某些问题共同探索的过程中, 由于个体经验背景差异的不可避免, 各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千差万别。其实, 这些差异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现象资源。但外部的引导也不可或缺, 即教师的影响作用。

2.人本主义认为, 要尊重每一个个体的发展, 胡适先生在《理性与自由》一书中指出: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自主的个体, 有独立的思考能力, 有自主决定的能力, 有思想与行动的自由, 只有由自己的感觉、意志和思想来决定自己行为的人才算得是一个人。

3.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指出: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敢于质疑、勤于思索, 能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计划、反思和调控, 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合理把握动态生成生物课堂的资源

(一) 教师多元备课, 设计弹性教案

以往我们习惯做的事就是根据教材、教参设计好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以及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准确计算好不同环节的时间分配, 甚至将自己在课堂上要说的每一句话、要做的每一个表情都想好, 上课就是执行教案的过程。现在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学生自主学习, 必定会出现多种不同的结果。学生的思维被束缚得太死太久了, 一旦放开恐怕会百花齐放。所以, 教师备课时必须充分考虑可能会出现的情况, 并将每种情况的处理方案一一列出, 做到有备无患。课前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思维方向以及可能出现的课堂情境, 积极呵护学生的不同思维方法, 考虑是肯定还是否定或者引导。

比如《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这一节的“问题探讨”, 介绍了DNA指纹在案件侦破中的重要用途, 又提出了以下讨论:为什么DNA能够提供犯罪嫌疑人的信息;你还能说出DNA鉴定技术在其他方面的应用吗?这些问题容易激发学习热情, 使学生认识到生物学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更容易达成情感的共识, 也为新课的导入开了一个好头。但是, 就DNA指纹鉴定这个话题而言, 学生听到、看到的有关报道很多, 肯定会出现各种意想不到的答案。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视角, 我们不能把学生的思维定格在一个固定的答案模式中。我们不妨假设学生可能想到的:利用DNA指纹技术是否可以把已经灭绝的古生物复原?那我就可以接着他们的话题, 反问学生:你们提出的复原古生物根据的是DNA的哪一个特性, 很明显我是要把学生的思路引领到“遗传物质”上来;或者他们也可能提出利用DNA技术是否可以改造某些基因, 那么我又可以问, 要做这方面的研究, 除了DNA以外, 还要研究哪一种物质, 此时我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核酸的种类……问题探讨的主旨就是引导学生多方位的切入知识点, 而这样多角度的情境设想, 一方面提高了学习积极性, 另一方面也能根据课堂的实际进展给出应对策略, 一举两得。

再如, 在《细胞器》一节的备课过程中, 我设计了两种思路。思路一:采用“识图——感知科学过程和方法——实验观察——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利用教材的插图指导学生认识细胞内主要的细胞器, 介绍美国科学家克劳德和比利时科学家德迪夫的工作, 强调研究细胞器的过程和方法。学生能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胞质环流”的实验;能够思考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各种细胞器是如何完成细胞的生命活动的?它们之间是怎样协调配合的?”思路二:采用“实验观察——识图——感知科学过程和方法——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利用实验解决细胞内有什么结构的问题。在学生观察、讨论的基础上, 提出问题“细胞器这么小, 科学家是如何研究的呢?”引出克劳德和德迪夫的工作, 强调科学家锲而不舍的精神。这两种思路分别运用于不同学情的班级, 沉闷的运用思路一, 活跃的运用思路二。

设计弹性教案就是要求我们在上课时对预设教案作出及时的调整。所以教学设计只能是“大体则有, 定体则无, 随学而改, 因学而变”。我们可以先写出一个大体轮廓, 教学环节简化, 但教案或学案应有多种或者多个。这种弹性的多元教学设计可以为课堂教学留下不确定性的空间, 让教师在课堂上能把主要精力用在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上, 而不是记忆预设的教学过程机械地、模式化地运行。教师可以随着教学氛围和教学情境的变化, 敏锐地捕捉各种教育契机, 对课堂中的新生教育资源进行创造性的重组, 形成新的教育生长点, 以满足学生多元的学习需要, 并创造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并且内容充实、形式鲜活、意蕴丰厚、潜力勃发的课堂新局面。

(二) 师生多维互动, 营造自主课堂

课堂教学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存在着许多不确定的因素。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参与者, 教师和学生都是完整的生命个体, 是要求个性抒发、自我表达和价值实现的行为主体和思想主体, 在环境的刺激下, 他们可能会产生思维转换、心态逆转和情绪波动。也就要求课堂教学不能是一种机械地按照预先确定的模式而展开的过程, 教师必须根据课堂的实际运行情况, 对教学的目标、过程、方式等进行及时的调整, 充分调动一切可变和可动的因素, 生成新的超出原计划的教学流程。

再以《细胞器》一课为例, 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是给出两张错误的细胞图像, 让学生找错误, 旨在让学生比较动植物细胞内细胞器的差异。殊不知被提问的学生说了半天也没有表述清楚。于是迅速捕捉这样动态生成的资源, 让学生上来讲, 到大屏幕跟前面对同学, 代替老师的角色来完成这道题目。习惯于高高在上地审视学生的答案的我们不妨跨越讲台的障碍, 走到学生中去, 让学生来一次课堂的讲授。那位学生上台后, 刚开始还有点害羞, 不敢面向全班同学和老师, 在我的鼓励下, 他最后完成得相当流畅。台下的学生笑了, 但他们不是在取笑上台的同学, 而是被这种课堂的互动感动了。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 他们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 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参与课堂教学, 教师绝不能居高临下或独霸课堂, 应当特别强调课堂教学时空共有、成功共享。

“从生命的高度来看, 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课堂是一个让学生活跃思维、急中生智, 交流发展的天地, 课堂中的生成情境是无法预料的。这正如布卢姆所说的:“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 教学也就不会成为一种艺术了。”在不断即时生成的课堂中, 要求老师用自己的睿智及时捕捉那些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教学情境等信息, 利用可生成的资源开展教学。我们需要偱着学生的认知曲线、思维的张弛、情感的波澜, 随时调控教学环节。对于课堂中出现的一些意外, 如学生的新异想法、不同见解, 或者一些突发事件等等, 不能听而不闻或者一笔带过, 这会在很大程度上扼杀课堂生活的丰富性与生成性。我们应该寻找师生沟通的捷径, 避免课堂诸多无效的灌输, 引发课堂成为开放的、动态的、多元的、生成性、实效性的系统。

动态生成式课堂教学中, 学生不再是知识信息的被动接受者, 而是在与教师、同伴以及文本的交互作用中, 主动地建构着自身的知识结构。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能够对教学内容进行能动的、自主的选择, 对学习过程进行自我的意识与调整。更为重要的是, 学生学会了思考、学会了学习, 学生的表达欲望得到满足, 其个性得以彰显, 价值得以体现。

(三) 系统进行教学反思, 形成教育机制

教学反思又称“反思性教学”, 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 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依据, 通过观察、回顾、诊断等方式, 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 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 将教学与学习结合起来。美国学者波斯纳在1989年提出个体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他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 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 只有经过反思, 教师的经验方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 并对后继行为产生影响。

叶澜教授指出:“一个老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 如果一个老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可见, 反思性教学会促使教师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 它对教师提高理论素养、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提高专业化水平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反思的方式因人而异, 而教后感也是反思的一种方式。教后感是教师备课教案中很不起眼的一小块, 但它是教师责任心的具体表现, 是教师课堂教学自我反馈的一种好形式。更重要的是它还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备课质量, 促进教学内容更全面, 教学设计更合理;有利于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及时发现问题, 查漏补缺;有利于教师积累教学经验, 提高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孙玲.中学生物学主体性教学的运作策略.生物学教学, 2005 (5) .

[3]陈纬.系统分析与模型建构.生物学通报, 2008 (5) .

[4]于梅.“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生物课堂的研究与建构.课程.教材.教法, 2009 (5) .

陶杨娟.构建高效自主的生物学课堂教学.生物学教学, 2010 (9) .

高效生物课堂的建构 篇2

摘 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科教师积极投身建构高效课堂行动中。本文结合高中历史学科特点和实际教学,从高效课堂师生关系、课堂结构及发挥教学评价的功能三方面探究建构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高效课堂 高中历史 课堂结构 教学评价

高效型课堂或高效性课堂简称高效课堂,也就是课堂教学不但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而且高效地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并且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高效课堂是致力于用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力求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高效课堂倡导的理念为“自主、合作、探究”,更高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正在越来越多的学校推广。目前的高效课堂教学已经取得一定的成绩,山东昌乐二中“271”模式,山东杜郎口中学“10+35”模式,安徽铜陵铜都双语学校五环大课堂等较成熟的课堂模式。触动我们思考的是,历史课堂教学仍有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本文将结合高中历史学科的特点和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提高高中历史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

历史学科呈现的知识是过去发生的人和事。历史课堂教学旨在把这些凝固的知识抽出来,使之变成可感知与理解的知识。高效课堂模式是教学理念、教学策略、教学模式的体现,对于学生全方位地提升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高效课堂是展现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思维的课堂,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助的动态高效率课堂。

一、确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师生关系

建构历史高效课堂的首要前提是确立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地位。在高效课堂中,教师应该大胆放手,真正将学生从传统课堂模式中解放出来,让学生不再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投入课堂。鼓励学生发表问题分析的不同观点,充分尊重学生的才华,重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学生才是历史课堂受益的群体。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师生课堂关系,从实施的过程看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现如今的历史高考科目对学生实际能力的考查越来越高,历史科目的学习讲求史论结合,也就是从史实中得出结论。在高效课堂中,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对学生分析概括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有重要的意义。例如:在讲到高中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这一课时,我就布置学生小组合作通过自学及收集相关的资料完成本的学习,让学生在课上汇报自己小组的学习成果。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兴趣很浓,甚至拿来自己家中的一些老物件,以及网上下载的相关旧照片。在课堂上学生各抒己见,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既主动地学习,积极地参与课堂,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高效课堂在这方面具有传统教学不具备的优势。

二、高中历史高效课堂要以高效课堂结构为重点

高效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和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教师要充分利用45分钟的课堂教学,对各项教学活动进行高效的组织和管理。

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要精心设计,在较短的时间内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提问法、资料展示法等方法,快速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以高中历史必修1第四单元《太平天国运动》教学为例,教师课前播放影视剧《太平天国》片段,并提问:你所了解太平天国运动对解决今天的三农问题有什么建议?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强烈愿望。

高效课堂有效性的第二个要素是空间要素。学习过程是一系列信息在大脑中处理、分类、加工的过程。教材中不同时代的历史大事件、众多思想家的学术思想等,如果仅凭教师的语言描绘或阅读抽象的教材,是无法再现或感受那种情境。教师借助多媒体技术,变静止、抽象、枯燥的内容为动态、生动可感的影像,调动主体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左右脑同时参与教学活动,在学习过程中学习知识,锻炼能力。

在讲到必修1第四单元《太平天国运动》时,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组间互评的教学步骤,完成:(1)《天朝田亩制度》的制度内容是什么?它的积极性、空想性和落后性分别体现为?(2)太平天国运动的意义?从此次事件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教训?(3)从历史经验我们得出,政权的牢固是以农民稳定的为基础,从太平天国运动中,你对解决今天的三农问题有什么建议等问题的探究。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探究得出学习成果,从而就成果和当课所学习的内容,讨论并发表意见。在一堂45分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开放、灵活的问题,学生的思维经历初识-了解-分析-运用的过程,从问题中得到启发,结出课堂教学高效率的硕果。

三、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变单一的教师评价为多元化评价

高中历史教学成果的评价是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保障。在传统课堂里,主要以教师评价一种模式为主。高效课堂应该对单一的教师评价模式进行革新,把完善评价机制列入高效课堂建构的重要部分,充分凸显教育的评价功能。

在课上,高效课堂引入得分机制,这种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学生在课上展示学案的学习成果,得分高的能获得相应的奖励,通过这种模式有利于提高小组内小组间的合作竞争意识、探索意识。

新授课后,以高中历史必修1第10课《鸦片战争》这一课的评价为例,首先学生自评是否深入探究教师的问题,掌握本课的学习的重难点。其次,提倡学生小组合作的组内和组间的互评。最后,教师基于学生的总体情况进行评价,并对学生在课堂上的闪光点给予表扬和鼓励。事实证明,教师的肯定性评价可以转化为学生的学习动力,这凸显了教育的评价功能。

四、结语

高效课堂是对传统课堂的革新,它不仅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更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历史高效课堂的建构需要教师从观念、方法、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改革探索。在新形势下,教师要把新课标的教学理念运用到实际教学中,把教学过程看做是师生间的对话、交流、互动合作共享的活动,实施高效教学。

参考文献:

建构生物模型打造高效课堂 篇3

在日常教学中,老师经常遇到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生物感觉不难,上课都能听懂,但不会应用解题”或“生物知识多而零碎,不像数学,物理那样有规律可循”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引发我们的深思,如何解决学生的困惑,如何让学生爱学生物,会学生物,是我们一线教师的当务之急。

高中生物学涉及到许多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无法接触到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大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小到细胞结构、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等等……学生之所以感觉到难,是因为离现实生活较远。而模型是事物原型的抽象和概括,虽不能全面体现原型的所有特征,但可以揭示原型的形态,最典型特征和本质。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在“科学内容标准”中指出,科学学习的重点是“所有学生需要了解、理解和运用的科学事实、概念、原理、理论和模型”。我国《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也明确将“获取生物学模型方面的基础知识”与“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规律等方面的知识”并列列入知识目标体系,并指出“领悟建立模型的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的重要性,且在内容标准和活动建议部分做出了具体详细的规定,同时在人教版高中生物课本中提供了相应的模型教学资源。这说明我国顺应国际教育改革的趋势,认识到模型思想对于提高中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意义,将模型方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提到了重要地位。相应地,模型建构教学在高中生物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中也引发了充分的关注。近几年陆续有一些针对生物模型方法教学的研究,然而,研究方向大多是针对教材中提供的模型方法的改良与实践思考,其深度和广度存在着一定的限制;鲜有真正将模型思想和模型方法融入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案例,对于模型方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效果和价值评估的研究更是尚未开展过。

建构生物模型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核心概念、基本规律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而且有利于学生建构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笔者旨在通过具体案例实践研究建构模型的教学方法对于打造高效课堂的积极作用,以生物教育的测量与评价方法对模型教学的效果进行评估,为从事高中生物教学的一线教师提供一定的参考,以达到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目的。

二、生物教学中的模型方法及其分类

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目的而对认知对象所作的一种简化性的、概括性的描述,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有的借助于具体的实物或其他形象化的手段,有的则是通过抽象形式来表达的。模型是事物原型的抽象和概括,虽不能全面体现原型的所有特征,但可以揭示原型的形态、最典型特征和本质。此外,模型还具有描述事实、解释现象和预测结果等重要功能。当科学研究的对象太抽象或不易观察到时,研究者可以抓住原型的本质、典型属性设计模型,用形象化的具体实物或者抽象的语言文字、图示、数学公式等对认知对象进行模拟化或简化描述,这样的方法叫做模型方法。

模型和模型方法在現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作为一种现代科学认知手段和思维方法,它所提供的观念,不仅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条件,也是学生科学认知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生物学习中的模型建构活动,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通过模型建构活动,理解模型方法的重要作用,并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学会适当应用这一思想和方法;另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通过自主的探究活动,更好的理解和把握高中生物中的核心概念和基本规律。

高中生物模型主要分为三种:物理模型,概念模型和数学模型。以实物或图画形式直观地表达认识对象的特征,这种模型就是物理模型,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等,这都是物理模型;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S型曲线,就是一种数学模型;用图解的方式表示光合作用复杂的反应过程,就是一种概念模型。

三、案例分析

模型建构活动的基本程序如下:(1)教师介绍原型的特点、注意事项等,提醒学生制作模型时,科学性和准确性应放在第一位,其次才是美观与否。(2)学生分组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确定原型与模型的比例,设计模拟方案,分工合作、准备材料并动手制作。(课堂或课外完成,视时间而定)(3)课堂展示,交流探讨。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模型,小组内成员自评,组间互评。结合教师评价,评选优秀模型并借助其共同深入探讨原型的特点,从而对原型产生更直观、具体的认识。

【课堂案例-DNA分子的结构(物理模型)】

根据以上程序,笔者在课堂开展了DNA双螺旋结构的模型建构活动。提醒学生建构的过程中注意完成以下探究问题:

探究一:DNA分子的基本单位是什么?磷酸、脱氧核糖和碱基分别用什么零件模拟?三者如何连接?

探究二:在一条链中,一个脱氧核苷酸分子和相邻的脱氧核苷酸分子是如何连接的?

探究三:两条链又是如何连接的?外侧是什么?内侧是什么?如何体现碱基间的互补配对?如何体现两条链的反向平行?如何体现两端游离的磷酸基和脱氧核糖?

探究四:DNA分子的立体结构是由平面结构随意旋转得来吗?方向是什么?如何体现原型中的螺距?

教师参与到学生活动中去。发现学生的思路不唯一,建构流程大概有以下三种:(1)大部分学生能按照教师提示的上述探究顺序,制作脱氧核苷酸—脱氧核苷酸单链—DNA分子的平面结构—DNA分子的立体结构;(2)制作脱氧核苷酸—通过碱基配对连接左右两个基本单位—连接成双链—DNA分子的立体结构。(3)将外侧的磷酸和脱氧核糖连接成链—将内侧的碱基连接并配对—DNA分子的立体结构。此外,通过组间交流,发现只有少数学生的模型能够反映出反向平行的特点,两端游离的磷酸基和脱氧核糖也极少得到体现。

可见,学生的空间思维方式和习惯不同,建构模型的流程就不同。通过以上三种方式都能建构出DNA分子的双螺旋模型。可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通过动手制作模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空间想象力、以及分析和理解能力,目的是通过模型能够加深对抽象的DNA分子结构的理解,因此,按结构层次从小到大,从简单到复杂,从基本单位到生物大分子则更符合科学的观察顺序,学生能够更加科学的,准确的,有序的进行加深理解。所以在模型构建的活动中,切忌无序探究,教师的引导显得十分重要。此外,DNA分子结构的物理模型应尽量多的体现出原型的特点,大多数学生的模型能够体现出主要特征,而体现不出细节性的特征,这就需要教师及时的更正、补充、完整,使模型更精确,更能代表原型。

高效生物课堂的建构 篇4

新课程倡导“导学案教学”, 是为了更好地落实新课程理念, 它强调面向全体学生, 以教师引导为主导, 学生自学为主体, 旨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学案导学的核心环节是学生的合作探究过程, 如果把模型建构作为该过程的主要内容, 就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给导学案教学注入生命力, 从而更高效地完成课程目标。

新课程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中含有丰富的模型建构的素材, 如何用好这些素材, 通过建构模型带动和激活学案导学, 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生物学中的模型

模型, 就是模拟所要研究事物原型的结构形态或运动形态, 或是对事物过程、规律的抽象和概括, 它可能不再包括原型的全部特征, 但能描述原型的本质特征。人教版高中生物新教材必修1对模型的定义是:“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做的一种简化的描述, 这种描述可以是定性的, 也可以是定量的;有的借助于具体的实物或其他形象化的手段, 有的则通过抽象的形式来表达。”模型的作用是让人们更轻松、更准确、更高效地学习和实践。生物模型分三类:物理模型、概念模型、数学模型。

物理模型就是根据相似原理, 把真实事物按比例大小放大或缩小制成的模型, 其状态变量和原事物基本相同, 可以模拟客观事物的某些功能和性质。如细胞结构模式图、减数分裂图解、分子双螺旋结构、杂交过程图解、生物膜液态镶嵌模型、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过程图解、生态系统的结构等物理模型。

概念模型就是用来解释概念的图。如血糖平衡调节的模型、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解释模型等。

数学模型就是根据特定事物特有的内在规律, 运用适当的数学工具, 做出一些必要的简化假设, 得到的一个数学结构。数学结构可以是数学公式、算法、表格、图示等, 如“J”型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Nt=N0λt、基因分离与自由组合定律、有丝分裂中DNA含量变化曲线等。

二、利用“建构模型”的探究式学习激活学案导学

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是布鲁纳的教育理论。布鲁纳认为:“所谓知识, 是过程不是结果。所谓学科知识, 不是灌输作为结果的知识, 而是指导学生参与形成知识的过程。”他提倡以培养探究性思维方法为目的, 以基本教材为内容, 使学生通过再发现的步骤进行学习, 使学生的认知程序从“感知—理解—巩固—应用”转变为“探索—发现—归纳—迁移”, 从而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 这也是新课程推行学案导学的目的。在新课程高中生物学习中, 利用学案引导学生建构模型就是最好的探究式学习。

在“学案导学”的学生合作探究环节中, 教师是导演, 学生是演员, 要通过“模型建构”激活导学案教学, 老师的策略和智慧很重要。老师在设计导学案引导学生进行模型建构的过程中, 要注意做好以下四个方面:

(一) 重视“预习案”对学生建构模型的导向作用。高效地完成模型建构活动, 离不开导学案的课前引导。模型建构要在课前就开始, 不但老师要准备, 而且学生要准备。凭着一本教材和所学知识, 让学生准备是不现实的, 为此, 我们在课前要下大力气对教材进行深度解读和第二次编译, 精心设计预习案。好的预习案可以引导学生感知重、难点, 并能够寻找到高质量的模型解释和展示重难点, 避免模型建构的盲目性。

(二) “模型建构”给学案导学注入能量。

学生的合作探究环节是导学案的灵魂, 而模型建构是该环节最好的突破方式, 要让模型建构真正成为学生探究式学习的高效途径和习惯, 就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利用“模型建构”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兴趣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最好的动力, 在导学案实施过程中, 老师要注意通过营造适当的氛围和创设生动的问题情境唤醒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欲望, 并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猜想和深入地研究问题, 使学生对模型建构充满兴趣。模型是通过问题引出来的, 高水平的探究问题可以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思考探究中, 使探究更深入、更持久。

2.在建构模型的探究学习过程中, 重视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中学生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想象力和巨大的创造潜能, 老师在引导学生建构模型的过程中, 要鼓励学生自由发挥, 保证有充分的思维空间留给学生, 充分给予学生自主选择探究问题的权力,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爱好通过“建构模型”解决问题。这样, 学生才会体会到活动自主感和创新成功感, 学生的潜能才能被最大限度地开发, “模型建构”才能成为学案导学的能量之源。

3.“模型建构”的导学过程应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要保证把大量的时间还给学生, 引导全体学生积极搜集资料、积极思考、充分讨论, 让所有学生却体会到自己的价值和探究知识的乐趣, 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展示自己的才华。只有模型建构面向全体学生, 才能使学案导学富有生命力。

(三) 让“模型建构”成为导学案实现高效课堂的助推器, 给学生和老师减负。在以往的教案教学中, 老师为了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不惜花费大量时间讲析, 结果老师讲得很辛苦, 但学生的收获不大, 学习积极性也不高。通过导学案引导学生进行模型建构的探究学习, 可以更好地使学生在课堂内理解、消化所学知识, 并且容易使知识转化成能力, 如果模型运用恰当, 就可以使学生的很多思维训练和练习都在课堂上完成, 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时间久了, 学生就能形成好的自学习惯, 老师也会变得轻松。

(四) 做好反馈评价, 给予学生肯定与赞赏。交流展示环节是导学案的压轴戏。老师要引导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 对学生建构的模型适时做出准确、有效的课堂评价, 并予以完善, 这对学案导学有画龙点睛的效果。模型的评价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学生自评和互评。学生只有真正地了解自己, 驾驭自己, 才能提高自己的水平。在课堂模型展示环节, 教师要对不同知识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和自我评价标准, 并保证学生思维的开放性, 鼓励和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模型积极地进行自评和互评, 集思广益, 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不断认识自己, 提高自己。

2.教师的评价。教师要针对具有代表性的模型予以评价。因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角度和层次不同, 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不同, 所以各自建构的模型肯定呈现多元化, 老师要包容学生思维的独特性, 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对不同的模型建构, 给予恰当的评价和肯定, 让学生既获得认知信息的反馈, 又获得学习的信心, 更积极主动地投入模型建构活动中去。

通过导学案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进行生物模型的搜集和建构, 并根据模型对原型的未知属性和事实进行推测和解释, 从而发现问题和认识事物中所蕴含的规律, 这样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认知水平, 还能使学生置身于探索科学现象、发现科学规律的活动中, 提升自信心和创造力。

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丛书编委会组织, 生物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 (实验) 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4年3月第1版.

[2]谭达文.生物“学案导学法”教学模式的构建.柳州师专学报, 2011.12期刊.

[3]赵加琛, 张成菊.“学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J].教育探索, 2002.02期.

[4]郑渊方, 廖伯琴, 王姗.探究式教学的模型建构探讨.《课程研究与实践》, 2001.5.

高效生物课堂的建构 篇5

建构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作者/ 李友平

摘要: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必须建构一个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的课堂教学模式。

关键词:语文; 高效 ;建构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教学艺术,是一项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复杂性活动。在新课改中语文课堂教学从低效走向高效是发展趋势。现代教育理论认为,要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必须建构一个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科学分组,合作探究,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具有科学性、艺术性的教学活动。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新问题需要解决,当学生独立思考后还是解决不了,是放弃努力,还是希望老师指导,还是需要寻找伙伴,共同协作解决,这需要教师针对性地引导。开展语文合作学习,就应该组建学习小组,科学分组本着“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即所有学生依据考试成绩、活动能力、个性特点等分为几个小组,这样可以增加小组合作成员的多样性,建立一种良好的竞争机制。在小组合作学习、展示成果中,学生代表发言,要及时关注同组成员的意见,在评价中要当一次“小先生”,这样,学生参与质量和能动性都得到了提高,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小组各成员创立一个利益共同体,形成一个有凝聚力的团队,保证每一次语文探究学习的质量。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机会是很多的,可以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展开合作学习。不少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学习之后,大部分能够解决问题,只要让组内成员交流一下自己的看法和想法,教师稍微点拨一下就能达到目的,节约大量宝贵的时间,让学生在训练中巩固知识的发展。现代心理学认为,小学生的思维比较单一,题目形式稍有变化往往会影响解决问题方法的选择,甚至失误。设计一题多种问法或同一问题多种解法,在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完成任务的基础上,之后安排小组讨论、辩论、沟通、交流,有利于解决问题,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创设精炼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课堂教学提问不应是随意的,设计的问题应有一定的价值,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集中他们的注意力,使他们经过自己的思索,对知识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太浮于表面的问题不要提,这样的问题太过浅显,学生不经思考就能找出答案来,起不到启发学生思维的作用;相反,难度太大的问题,即使学生进行了拓展思维也达不到解决问题的高度,会在一定程度上挫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起到相反的作用。例如在《爱如茉莉》的教学时,可以设计一个统摄全局的中心问题:从文章中哪些语句能表现出如茉莉一样的真爱?学生结合问题,从课文中的每一个字、词、句入手,哪怕一个眼神、动作和画面也不放过,认真阅读课文,仔细品味,不但理解了课文中细节描写的作用,而且体会到了利用字词传递文中情感的妙用,通过品读课文,体验到了纯洁无瑕、平平淡淡如茉莉般的真爱。课堂教学主要围绕开始时的精炼提问,锻炼学生的动手书写、动口表达、动脑思考的.能力。为了提出精炼的问题,教师要紧紧围绕教学的重点难点,结合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培养正确的提问理念,精心设计、合理利用课堂提问,在课堂教学中逐渐形成灵活、有效的提问模式,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三、充分利用文章留白之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文学创作一向注重委婉含蓄,许多作家在写作过程中都喜欢下意识地留下一些悬念或空白,留给读者无限遐想的思考空间。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带领学生对作者的留白仔细揣摩,并进行合理的延伸,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文章所蕴涵的思想情感。如在学习《丰碑》这篇课文时,文章中就有三个地方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首先是有人告诉将军“这位冻僵的老战士就是军需处长”后,“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这个时候将军在想什么?其次是军需处长在牺牲之前,自己坐在光秃秃的树干下在想什么?第三是每当红军战士穿着军需处长下发的棉衣从这座丰碑经过时他们会说些什么?想些什么?通过这些留白的思考和补充,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力,把留白不断地展开和延伸,让课堂内容丰富化、具体化,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更好地领悟文章的主题思想。

四、注重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能力

小学生年龄小,其心理特征趋向于儿童,自我约束力差,爱玩是他们普遍的特点,他们对生活和自然总是充满了无限的憧憬和想象,而语文教学的目标就是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可以根据他们的心理特征,设计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寓教于“玩”,从而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比如,在教学《云房子》一课后,我鼓励学生用自己手中的笔画出自己所梦想的房子,于是很多同学在纸上画出自己想象的云房子,并将其描述出来,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能使他们很快地背诵课文。还有,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讲一讲,这样,不但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当然还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也会有很大的提高。心理学家指出:儿童具有一种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的本能,他们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我们只有理性地认识语文课堂教学,正确地面对存在的问题,才能提高教学效率。在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追求高效灵动的课堂,没有固定的模式。高效课堂的构建,非一朝一夕完成的,我们要根据教学任务的不同而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不断地摸索和积累。

参考文献:

[1]谢南华。高效课堂教学之我见[J].成功(教育)。(9)。

[2]靳艳琴。浅谈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J].学周刊,2011(23)。

建构高效的语文课堂 篇6

甘纪雄,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湖北省优秀教育工作者,湖北省专家型校长。现任湖北省武穴师范学校、武穴实验高中校长。参与主编的《创造教育》被列入《湖北省2006年义务教育地方课程教材目录》,在全省发行;撰写的《以研促教 因研强校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荣获2007年湖北省名校长全省征文一等奖,并入选《湖北省名校长办学思想录》。

陈:甘校长,您好,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中接受我的访谈邀请。当前正值高考备考的关键时期,作为排在“大三门”之首的主课,语文在高考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关于语文学科如何建构高效课堂,突出其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等问题,也是当前语文课程研究的焦点与热点。作为专家,您对语文学科的备考工作以及学校管理对促进语文学科的建设等问题有着清晰的认识,下面就大家关心的几个热点问题向您请教。请问甘校长,对“语文学科的备考特点”您是如何界定的?语文教师能否根据这一特点进行有效教学?

甘:我认为,语文学科的备考要重在语文内质,回归教材。语文内质,就是语文内在的品质和精神。语文教材是语文课程实施的重要载体和凭借,强调语文内质,就是要求语文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充分把握语文学科性质,始终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也就是说,实施语文学科的有效教学必须把握住两点:既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运用能力,又要有利于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高超的课堂驾驭能力,具体地说,也就是“抓纲务本”,注重“双基”教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语文学科的“双基”教学要重在训练学生读、写以及分析文章的能力与技巧,这是其工具性的体现。“双基”是学生能力提高的基础,是分析、判断、解答问题的依据。只有能力提高,才能引导学生更加准确地把握教材的人文性。近几年的语文高考试题都重视基础,突出主干,知识覆盖面广,同时关注社会生活考查,而关注社会生活也是试题人文性的体现。我仔细地分析了近期武汉和黄冈等地的高三调研试卷,像武汉市的四月份调考试题,字音字形都出自于语文课本和读本,美国新任总统奥巴马和春晚魔术等内容被选入试题。这表明,语文学科的高考走向趋于关注社会生活,更加注重人文性。“得基础者得天下”这话一点也不夸张,“做对基本题,拿足基本分”也是最基本的应试有效策略。所以,我认为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要以教材为依据,以大纲为纲要,注重双基教学,关注社会生活。

陈:看来,实施这种课堂有效教学,还必须具备精湛的教学艺术,请问甘校长,你们是通过什么举措来保障有效教学呢?

甘:主要是落实集体备课和追求课堂效益。作为高考年龄还不满十岁的新学校,我们非常注重博采众长、集中民智。在集体备课中,我们大力倡导相互交流、研讨教学的工作氛围。我们的集体备课以全体教师积极参与,密切协作为前提,以集中大家的思想和智慧形成集体的优质的教育资源为目的。集体备课是技能优化最重要的载体,所以我非常注重发挥好集体备课的作用。其次,我们着力加强备课组的建设。我们推崇三年备考,从高一到高三,我们都要求各个备课组重点抓高考研究,抓高效课堂,抓训练高质。特别是高三,我们专门召开教学工作会,指导各备课组认真组织本组教师学习教学大纲、高考考试说明,研究高考信息,把握高考方向,特别是研究学科典型题型和学科思想,确保二轮复习课堂的高效和学生训练的高质。

高效课堂是有效教学的保证。作为语文学科而言,我觉得语文课堂应该永远飘逸着文学的灵气,勃发着生命的激情与诗意。我不是因为是教语文的,我就这么说(笑)。我只是觉得,作为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应该通过我们诗一样的语言,教会学生如何分析文质兼美的课本,引导学生敏锐地去捕捉生活中的真、善、美。所以我认为打造高效课堂应首推语文课堂。为了打造高效课堂,我们做了诸多努力,组织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编印了有效教学校本培训资料,并对课堂类型进行细分和展示。主要举措有坚持推门听课,打造合格课堂;开展告知听课,培养示范课堂;抓校本教研,打造个性课堂;抓工作状态,打造激情课堂;抓评价导向,打造高效课堂等。新授课注重同课异构,“先学后教”,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评讲课有的放矢,“先改后评”,使学生学有所得。不过,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在于常态课,而不是几节公开课,因为只有将每位教师的常态课质量提高上去了,我们的学生才会得到真正的实惠,我们的教学也就回归了真正本原意义上的教学,而提高常态课的质量关键在于充分发挥备课组的作用。

陈:甘校长,那您能不能具体地跟我们谈谈高效语文课堂的构建到底具备几个要素呢?

甘:具体地讲,应该具备三个要素。一是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于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它是最贴近生活的,也是最能够通过字里行间所呈现的情感或哲理使人们获得最直观的感受并走进人们的心灵。因此,作为语文教师的第一要务就是要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教师可以穿越时空,交汇历史与现实,使学生透过文字感受文学的美,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广泛涉猎。语文素养的提升是个缓慢的过程,非一夕之功,重在平时积累。二是教学定位的转变。教师要从原先的“讲堂”向学生的“学堂”转变,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完成从“讲师型”到“导师型”的角色转换,重在思路引导和点拨;要从“单兵作战”转到“抱团闯天下”的轨道上来,也就是我刚才说的“集体备课”,这里就不多说了。教师具备了角色意识,并博采众长,那么不论是对教材的处理,还是对各种不同教学方法的运用,以及面对各种学情,他都能左右逢源,而学生也能够在这种灵活多变的学习活动中,轻松自如地掌握知识并激发求知的愿望。三是教学机制的落实。任何高效都是建立在落实的基础上。语文学科点多面广,知识容量大,我们要求教师“全批全改、面批面改、及时批改”以及“定时辅导、及时辅导、个别辅导”,也就是用“三批三辅”来落实任务,确保高效。

陈:你们是通过什么办法来解决在实施有效教学、打造高效课堂的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呢?

甘:这涉及到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的问题。首先是不可或缺的“集体反思”。我们依托自身资源优势,积极开展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校本教研重在集体反思。集体反思是建立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如果课前的精心准备能保证上好一堂课,那么课后的“集体反思”能帮助我们一辈子上好课。我们的集体反思不拘泥于单一的集体活动时间。比如二轮备考的语文专题复习,课前讨论,互相问问教学进度,下节课准备讲什么,一节课能处理哪些内容,有些问题该怎样处理,这样在讨论中完成了对专题讲解的删减、补充和调整;课后讨论各自上的课,学生是否感兴趣,学生们掌握起来有没有难度,可能说者无心,但听者有意;批改作业时讨论,单元测试时讨论,从而确定今后如何努力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在讨论中取长补短,与此同时一个个问题得以迎刃而解,我觉得这种自发式讨论比每周一次的教研活动更具实效性。

校本培训主要是开展岗位练兵,苦练内功,走内涵发展之路。学校目前语文学科有湖北省优秀教师1人,黄冈市优秀教师2人,黄冈市学科带头人1人。而我们的校本培训就是好好地利用这些资源优势,发挥他们的传、帮、带作用,以老带新,以新促老。像学科骨干示范课、年轻教师展示课、师徒结对竞赛课、新来教师过关课等等,还有教学研究月活动,就是为校本培训创设的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平台。今年我们带高三的语文老师,35岁以下的年轻老师就有4人,他们的教学效果都很好,这些老教师功不可没啊。

陈:最后问一个问题,请问甘校长,构建这种高效的语文生态课堂,对于老师的素养有什么要求吗?

甘:我想任何教学行为的实施和高效课堂的构建都是以人为本的,关键是两条:一是语文教师要真正成为语文教学的专家,二是学生在每一堂语文课都应该有切实的收获。这两条显然是密切相关的,其要义是语文教师做好自己的本分工作。谈语文教师的素养,往往陈义过高。我认为做好自己的本分工作,现代语文教师所应该具备的素养,就蕴涵在其中了。

初中英语高效课堂的建构 篇7

关键词:初中英语;高效课堂;学习兴趣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高效课堂成为许多初中英语教师的追求。那么,如何打造英语高校课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一、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其兴趣和情绪都影响着课堂学习效率,因此,教师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学生才能带着活跃的思维参与到学生过程中来。首先,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当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距离拉近后对教师也就更加信任,更加愿意学习英语这一学科。其次,教师要放下架子,和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朋友关系,这样才能营造愉快的学习氛围,学生的学习信心也会增强。此外,在课堂回答问题时,教师要多采用鼓励性语言,帮助学生建立学习英语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在心理上放松,才能够大胆地在课堂上表现自己,这样的课堂也才能称之为高效课堂。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英语学习离不开语言环境,死气沉沉的英语课堂是无法让学生提起学习兴趣的,而学生学习兴趣的高低又会影响课堂效率。因此,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并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化多媒体教学具有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的特点,能够调动学生各种感官,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多媒体中的动画、视频等能够丰富课堂教学效果,使学生在接近于真实的情景中感受英语,学习英语。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将抽象的语言、枯燥无味的单词和句型、语段等具体化,使英语知识生动形象起来,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情趣,使兴趣成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Unit 4 Wheres my backpack这个单元时,我利用多媒体制作了相关的课件,将backpack分别移动到不同位置,从而让学生领会on,in,under等介词的用法。

三、采用高效教学方法

丰富的教学方法的运用不仅能让课堂更加生动活泼,还能够提高课堂效率。

1.故事教学法

新课程标准下的教材编排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特点和发展需要,教材中内容看似减少了,但其中蕴含的资源却丰富了。如,教材中的对话增多了,教师可以将课文中对话引申为一个小故事,让学生通过表演巩固课文中的单词、短语、句型等知识点,提高表达能力和英语运用能力。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级When is your birthday这单元教学时,我将主要的知识点连接起来,编写了一个关于birthday的小故事,并且让学生在故事中扮演角色进行对话。学生兴趣十分浓厚,主动参与到了活动中,对于知识的记忆掌握也很快。

2.在情境中探究

教师在教学中要相信学生,并且通过为学生创设相应的情境,在情境中设置问题,启发学生进行探究,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如,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动画等英语视频,将学生带入到英语环境中,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建构高效课堂。

四、完善对学生的评价

评价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教师在教学中要带着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对学生进行肯定性评价。教师相信学生、肯定学生,能够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情绪,使学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帮助学生树立坚韧的学习品格。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评价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英语的自信心,这样学生才会带着极高的积极性集中精力参与课堂活动,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教师也才能够实现高效教学。

总而言之,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需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采用高效的教学方法、完善课堂评价等途径,在有限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从而实现初中英语高效课堂的建构,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为国家培养新一代英语人才。

参考文献:

[1]陈诗霏.如何打造初中英语高效课堂[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3(10).

[2]王学好.新课改下构建初中英语高效课堂的策略[J].学周刊,2013(32).

上一篇:秘书学本科专业下一篇:原始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