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课堂体验式教学

2024-10-25

生物课堂体验式教学(精选9篇)

生物课堂体验式教学 篇1

体验式生物教学模式的魅力

培养学生对生物知识的认知能力,以及通过对生物体的形态特征地观察、生理功能的学习,提高对生物知识的感受能力和理解能力是生物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这些任务的实施和完成必须通过一种能激发学生形象思维和情感活动的艺术的课堂教学方式,在每一节课有限的时空范围内达到最有效的实践。在这种课堂教学中,教学的主体(即师生双方)可以不断地得到生物各方面知识情趣的培养和思想情操的启迪。应该说,注重生物课堂教学的主体体验,不应该是一般意义上的课堂教学的艺术技巧,而是生物学科课堂教学过程一种本应具有的实实在在的属性。那么,建构生物课堂的主体体验教学有哪些实施途径呢?

一、建构主体体验的课堂学习情境

在常规的课堂教学环节中,每一节课的第一个环节就是引入。教师如果能把课堂引入的环节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结合起来,就可以在课堂之始初步构建主体体验的学习情境。由于这个环节处于一节课的起始阶段,所以它也正是调动学生情绪进入良好的课堂状态、提高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学习兴趣、营造和谐课堂氛围的关键环节。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对于教师来说,如果抓住了引入的环节,课堂教学的效率就等于提高了一半。学生如果能通过引入的环节,有了学习的积极性,产生了强烈的学习动机,就不会把学习看成是“要我学”的苦差事,反而会当作是“我要学”的快乐的事,并且会自觉地把这种求知欲贯穿到整个教学环节中,提高课堂参与活动听讲的效率。

生物课本中许多知识都具有很强的概括性,而生物本身也恰恰是来源于生活而又用于生活的,所以尤其是在学习新的知识之前,以学生身心发展为特点,在学习生活中以实际的情感体验、生动事例以及活生生的生物体或生物体的一部分为切入点导入新课,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几乎每个学生都会对教过自己的老师心存感激和热爱,如在讲怎样预防传染病一节时,先让原来得过流感的同学结合流感的一些症状,谈流感发生的环节来导入如何预防传染病,就可以在引入的环节中,引导学生来畅谈自己实际的体验。并谈出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有些学生家里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植物或者小动物,他们也一定很喜欢,如学习“校园植物的调查”时,就可以先由学生来谈一谈自己生活中实际见到的植物。像学习“血管的作用”等知识时引入还可以从激励学生科学研究、探索等角度进行(如通过实验观察“鱼尾鳍的血液流动”)。每一节课的引入都是没有定式的,但这一环节的确立应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前提,为一节课开一个好头,有利于建立良好的课堂氛围,有效保证其它教学环节的顺利进行。

二、以师生互动达成主体体验的交流与升华

课堂教学要想达到激发学生主动思维,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的目的,教师首先要洞察每个学生在课堂上的反映。如果课堂上有学生有小动作、开小差,那一定是教师给了他偷懒的机会。每堂课,每位学生都有45分钟的学习权利,每一位教师都应该给他们45分钟的收获。要想做到课堂上不浪费任何一个学生的时间,教师除了必须在课前作好备课这一环节的工作外,在课堂上必须留意每个学生的每一个动作和表情,只有这样才能知道学生是否在全神贯注。只有保证学生是在做与课堂有关的活动和反应,才能顺利地保质保量地完成学习任务。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作为传授知识的主体其作用往往能得到较充分的体现,而学生就成了知识的受体,他们参与课堂的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潜能被无形的压抑了。这样,生物课堂中就不可能真正实现师生之间的思想交流、情感或心灵的沟通,课堂气氛也很难调动。而中学生物的教学内容决定了课堂教学最容易形成师生双向主体的思想交流,也最需要师生的情感沟通。因而生物课堂教学迫切需要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给学生一个宽松的氛围,并努力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教师在课堂上精讲,是珍惜学生时间的表现,教师只要能控制课堂,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知识的规律,把绝大多数时间留给学生自己讲,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这就是最好的生物教学。在各个教学环节的实施过程中,教师作为具有自主精神的人,作为教材和课堂的自由的研究主体,应最大限度地使课堂面向全体学生,以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思维发展的潜能、提高课堂听讲效率为教学前提。为了达到这样一种教学效果,生物教师一定要设计和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提供一些恰当的话题,引导学生动脑、动手思考、发言、讨论等。另外,在生物教学中尤其不能忽视观察。在课堂上,一定要安排充分的时间进行观察让学生自己去看、去感受、去发现。在教学过程中,承认学生是“独特的自我”,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每一个问题的提出,都能让师生双方共同以主人的身份完成每一节课的目标。这样的课堂教学,学生处于一种宽松自由、生动活泼的情境中,他们学习的内在动机和求知欲望就可以得到充分发挥,这不仅能明显提高教学效率,同时在这种师生互动、交流体验生物知识的课堂情境中,教师的合作意识、民主风范也会对学生尊重他人意见、自我角色的定位、努力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目标的意识和习惯的养成产生深刻的影响。

三、合理运用教学手段辅助教学,以直观体验强化体验式学习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被较广泛运用在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中,例如多媒体计算机。生物学科自身属于直观性很强的学科,但有一些内容也是很抽象的,这就决定了在生物课堂上各种教学手段不能为用而用,这就提出了一个在生物课堂上要合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问题。如果某种教学手段的运用能起到引发学生积极思维、突破教学重点、难点的作用,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感性认识得到升华,那就是事倍功半了。例如:在学习“呼吸”时,呼吸肌的舒缩,引起呼吸运动,使肺通气得以实现。由于呼吸肌的舒缩看不到即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这时可利用多媒体将作的flash课件(肺通气的过程)展示给同学们,变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理解再让学生自己作深呼吸的动作来体验呼吸的过程。还有血液循环的知识学生不意理解也可以利用flash课件以动的形式让学生理解,然后让学生看着动画结合自己体验自己体内的血液循环,促进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由于生物知识是丰富多彩,所以在课堂上如果能恰当的运用一些教学辅助手段,可以有助于学生对生物知识准确掌握和理解。如在学习“人体呼出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时,可以借助实验的方法使学生直观的看到向澄清石灰水里吹气的变浑浊,打气的不变浑浊的现象,总之,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合理地运用教学手段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使课堂更生动,而且更能有效地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时代呼唤新的生物课堂教学模式。新型的生物课堂教学模式的建立,除了生物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以外,更迫切地需要采取一些必要而有效的途径。而在课堂上建构教学的主体体验,正是有效途径之一。著名教育家杜威曾说过,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在一旁观察学生的活动,做学生活动的助手。在生物课堂上,教师必须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重视生物学科的特点,建构师生互动的主体体验式生物课堂教学模式。

生物课堂体验式教学 篇2

一、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帮助学生轻松体验教学内容

在生物教学中, 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体验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感知教学内容。教师要创造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 首先就要明白在体验式教学中, 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民主的, 教师应该将师道尊严的旧观念搁置一旁, 不要以知识权威的形象向学生灌输知识, 而应该以和蔼可亲的态度, 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让学生愿意将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教师沟通和交流。其次, 教师要促进学生之间的分享与合作, 树立学生的集体观念和团队意识, 让学生彼此之间互相帮助、互相信任。

二、创设生活情境, 帮助学生熟悉教学内容

教师将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和教学内容相结合, 可以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 迅速地理解知识。如:教师在讲解“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时候, 就可以让学生联想自己长跑后的感受, 说说自己的体会。有的学生说跑到最后的时候大口喘气, 有的说跑完腿部肌肉酸痛, 有的说浑身没劲等。教师就顺势引入教学内容, 向学生解释他们有这些表现的原因。大口呼吸是因为身体需要大量的氧气为细胞做有氧呼吸提供条件:, 而腿部肌肉酸痛和浑身没劲是因为有氧运动提供的能量不足, 细胞需要做无氧运动, 从而产生乳酸的结果:。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教师的讲解, 学生很快就掌握了教学内容, 也明白了所学的知识和生活的联系。

三、还原情境, 帮助学生感悟教学内容

在生物教学中, 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还原到实际生活中, 帮助学生感悟和理解教学内容。例如:在学习“光合作用”的时候, 教师可以事先准备两盆密闭的绿色植物 (留有小孔为教学检验所用) , 一盆放在有阳光照射的地方, 一盆放在暗处, 在讲课时向学生讲解“光合作用”的过程, 并告诉学生:如果阳光充足, 植物就会释放出氧气;如果没有阳光照射, 植物就会释放出二氧化碳。这时教师就将两盆绿色植物放在讲台上, 将点燃的火柴分别放入其中, 让学生观察现象:火柴在阳光照射的绿色植物中保持燃烧, 还有可能会更强烈, 而火柴放在置于暗处绿色的植物中则迅速熄灭。学生在初中化学课堂上就已经明白这是由于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存在, 因此对光合作用产生的结果一目了然。这时教师再讲解为什么绿色植物会产生氧气和二氧化碳, 学生很快就掌握了。在教学中还原情境, 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理解新内容, 教学效果显著。

四、借助教学工具, 创设学生联想体验的情境

在生物教学中, 有很多内容无法还原到实际生活中或者联系学生实际的生活场景, 这时教师就可以借助教学工具, 从声、色、形等方面调动学生多种感官, 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有全方位的体验。例如:教师在讲解生物的进化、生命的起源和动物的生命活动调节等内容的时候, 可以运用多媒体放映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片段, 让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了解到这些需要经过漫长时间演变的行为的连续过程;在讲解细胞的构成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学习光学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具体形象和构成。这些利用教学工具创设的学习情境, 不但解决了高中生物中部分内容难于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呈现的难题, 更是让学生借助教学工具, 对教学内容有了直观形象的了解, 为学生掌握教学内容打下了基础。

五、创设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 教师可以通过精心设计问题,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促进学生参与和体验教学内容。1.问题的设置要有层次性, 要让所有学生对问题都能有所收获。教师在设置问题的时候, 要充分考虑到学生之间思维的差异性, 问题的难度要适中。2.问题的设置要有针对性, 要围绕教学内容展开。教师要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提出问题, 让学生通过回答问题明白所要掌握的内容是什么。3.问题要抓住教学内容的重难点, 以少而精为佳, 避免学生因问题而产生更多的疑惑。

例如:在学习“单倍体和多倍体”的时候, 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单倍体和多倍体有什么关系?多倍体和单倍体的区别和联系?如何分析染色体与遗传变异进化之间的内在联系?学生可以通过问题将所学内容联系起来, 有利于将知识整合成系统, 便于记忆和掌握。

实践证明, 体验式教学适合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开展, 这样不但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促使学生勤于思考, 独立解决问题, 而且可以缓解教师的教学压力, 将复杂抽象的生物知识形象直观化, 使学生易于接受和掌握。

参考文献

[1]邬德强.浅谈体验式教学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 2010 (07) .

生物课堂体验式教学 篇3

关键词:高中生物课堂;创设情景;互动交流

体验式教学主要是组织学生体验和引导学生反思,让学习在经历和实践中实现自我领悟,在反思中重构自己的经验,形成自己的行动策略和方式,从而更好地理解所学的知识。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体验主要有情景中体验、互动式体验、实践中体验这三种。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体验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创设情景,激发体验动机

生物学科是一门自然学科,它与医学、营养学及环境科学等领域密切联系。针对本学科的特点,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根据学生的学习规律和特点,积极创设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情景,只有提供给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景,才能吸引学生,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强烈的体验动机,让学生在提出问题的情景中,解决问题,构建生物学知识网络。例如,在教学“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时,教师可以将蓝色妖姬的培育引入课堂教学,让学生意识到生物知识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教师设置问题情景:要实现三色紫罗兰的蓝色素基因在玫瑰体细胞内生存从而获得相应性状(蓝色妖姬),我们该怎么做呢?学生带着疑问开始本节课的学习,教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用基因工程技术培育蓝色妖姬的视频展开教学。在生物课堂中,教师适当引导,将生命现象与理论知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这种情景與学习内容的结合中产生联想和情感共鸣,从而激活他们学习的内驱力,主动寻求问题的答案。这样的情景创设有利于改变高中生物学习枯燥无味的现状,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激发体验的动机和欲望,更积极地参与到生物课堂学习中,真正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互动交流,促进体验内化

高中生物学的许多过程是微观、复杂、动态的,部分学生缺乏相应的思维能力,理解起来会比较困难。笔者在教学中采用互动式体验,让学生相互交流、讨论,在不同意见的碰撞中领悟学习内容中只能意会的知识。如,讲授“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一节课时,其概念复杂,内容繁多,难度也比较大,很多学生对本节课难以理解。为了把这些抽象概念形象化,笔者在课堂上排演了一个互动节目:设计师在设计室(细胞核)勾画蓝图(一些学生用碱基排列成的长链代表DNA序列),邮递员(信使RNA)将蓝图翻印,这个过程就是“转录”环节。然后这些转录好的图纸通过邮递员送到施工工地(细胞质),按图纸上的顺序工程师逐个点名,将一个个工人(转运RNA)进行有序排队,把特定的材料(氨基酸)运来,排成一定的形状(具有一定氨基酸序列的蛋白质)。这就是基因表达的“翻译”。通过这个互动过程使课堂变得生动形象,课堂学习气氛热烈。教师在此基础上可以将一些具有发散性的问题抛给学生,就如同把学生置于一个可以自由活动的领域,为学生提供相互讨论和交流的机会和场合,让他们自由地发表意见。在互动中交流自己的见解,与他人分享自己的体验,以及听取别人的看法,反思自己认识中存在的偏颇,从而有助于促进学生的体验内化,加深对生物知识的理解,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

三、实验探究,提升体验品质

实践中体验是让学生在学习中动手操作或进行某些科学实验,社会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活动,在这些活动中体验,从而加深理解和产生认识、情感、行为的变化。生物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实践科学,在高中生物教材中,编者安排众多的实验,是学生体验的具体过程。教师应竭尽所能积极开展实验教学,并努力引导学生参与实验设计与操作,让他们在实验过程中体验参与课堂教学的快乐,有效地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例如,在开展“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的实验时,笔者在学生实验探究前没有进行实验演示,仅告诉学生要实验的内容,允许他们对研究的问题和方法有不同的选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教材,从大脑提出原有的认知表现,接下来,以小组为单位开始合作研究实验,教师在学生实验过程中予以点拨和指导,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设计出不同研究方案并加以实施。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生物学业水平的不同,导致他们所涉及的实验在科学性上或多或少存在问题,这恰恰是教师值得注意的地方。教师要将点评加以改正,分析问题成因,逐步化解问题。学生在对科学探究过程的体验中,发现和构建知识,增强对科学世界的理解能力,并培养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大大提升了体验的品质。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开展实验探究不仅体现生物学科鲜明的特色,更是开展体验式教学和有效达成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

总之,体验式教学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课堂上利用实际生活情境去感受,体验到学习的乐趣。组织学生进行互动交流来促进学生的体验内化,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真正把课本知识转化为自身的知识。引导学生亲身设计并经历探究活动,体验科学过程,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能提升学生的科学品质和素养。

参考文献:

余文森,谌启标.高中新课程教师读本[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125-166.

生物课堂体验式教学 篇4

集美区李林小学 廖步松

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我们不太重视儿童在接受教育过程中的体验。成人的观念,披着“知识”的外衣,以标准化答案的方式排斥着儿童独有的人生体验。如果忽视了儿童在理解基础上的体验,以及在体验基础上的理解,那么除了死记硬背,孩子们还能干些什么?因此,我试图在教学中开展以学生体验为基础的教学活动,开放课堂让学生们在体验、理解、感悟中发展。

一、开放课堂及时“变奏”教学流程

直至今日,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仍有许多教师以“教案”为本,照本宣科。我们无法否认他们在课前对教材研究所付出的艰辛,也许他们曾为了一个环节是否通顺而冥思苦想多日;为了一个问题的提问学生能否顺利回答而绞尽脑汁多时。但就因为如此,他们往往对教学中的每个过程、每个细节都了如指掌,于是就无法放开自己,常常被教案这只“无形的手”所牵制,始终挣脱不了它的束缚。实际上随着学生课堂主体性、自主性的增强,学生质疑、反驳、争论的机会已大大增多。教师应该学会倾听,成为学生的忠实“听众”,并在倾听过程中及时发现他们困惑的焦点、理解的偏差、观点的创意、批评的价值。针对其中有价值的“意外”合理打乱教学节奏,演绎不曾预约的课堂精彩。

例如:在上“体积与体积单位”一课时,我尝试从始至终让学生在体验中质疑,在操作中体验,在体验中思考,在体验中创造,在体验中抽象,在体验中提升。课的开始,在吃早餐的生活小问题中引入:老师将同样多的牛奶倒入两个相同的杯中后,其中一杯牛奶的液面会高一些。这样,学生的好奇心理会致使他们不约而同的产生疑问:这是怎么回事呀?学生们猜想了很多种可能性,但百思不得其解。这时老师就请两位同学到前面来,分别将牛奶喝掉,两位同学都争着要喝液面高一些的那杯牛奶,说这里面一定藏着秘密。牛奶被一饮而尽,喝牛奶的同学首先发现,“这杯牛奶中有一大块儿冰糖!”孩子们看看他,又看看冰糖,都笑了起来。这时有的学生说,因为冰糖挤占了杯中的一定的“地方”,所以,牛奶液面会上升。还有学生补充说,其实这个“地方”就是空间。于是孩子们自然就产生了各种假设和疑问:是不是所有的物体都占空间?这个空间看得见吗?占的空间又有什么不同呢?在数学中,我们又管它叫什么呢?能不能算出来?等等。问题真是五花八门,于是也就有了要继续研究的冲动。

这时老师就为同学们准备了许多的物品,例如石头、杯子、水、沙子、木块儿、面团儿、气球、盒子、苹果、草莓„„请同学们用自己手中的物品来验证自己的假设的正确性。于是,同学们饶有兴趣的分组开始了各自的试验。

对“体积”的认识是学生的数学学习从二维平面向三维空间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以往的教学更多的是讲授式的,即告诉学生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就叫做体积。但对什么是物体所占的空间并没有体验,因此,学生对空间的大小只具有抽象的模糊概念。这时,我安排了充足的活动时间与空间,使学生在观察、猜测、动手实验的过程中学习。在这种亲身的探究与体验的过程中,与同伴交流,向大家阐述自己的观点,体验不同实验的优劣,不断完善自己的认知,真正感受空间及空间的大小,在不知不觉中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了。假如在教学流程没有因此而“变奏”,课堂上又怎会有如此意料之外的收获呢?

二、开放课堂随机“升降”预设目标

预设的目标并不是不可调整的唯一行为方向、也不是行为检测的唯一标准。课堂教学具有较强的现场性,学习的状态、条件随时会发生变化,当条件发生变化的时候,目标需要开放地纳入弹性灵活的成分,接纳始料未及的信息。随着课堂的推进,预设目标会显出它的不合理、不完善,教学就要合理地删补、升降预设目标,从而即时生成目标。

如在教学“两步计算应用题”时,有这样一题:“元旦”到了,同学们为布置教室买了红气球23个,黄气球18个,蓝气球的个数比红气球和黄气球的总数少9个。蓝气球有多少个?因为学生已初步掌握了两步计算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所以大部分学生列式为:23+18=41(个),41-9=32(个)。正当教师要结束这题时,一个小男孩站起来说:“老师,我还有不同的方法。我先用第一个和第三个条件求蓝气球比红气球多多少个,列式为:23-9=14(个);再根据它和第二个条件求蓝气球有多少个,列式为:14+18=32(个)。”为了证实自己的方法正确,他还在黑板上画了线段图分析给大家听。“哇,真厉害!太了不起了!”同学们纷纷发出赞叹。受他启发,又有学生想出了另一种解法,即:18-9=9(个),9+23=32(个)。是啊!学生的智慧、潜力是无穷无尽的,他们敢于超越古人,勇于创新,而这些不可能是目标所能预设到的。教师在课堂上大为赞赏:同学们,你们这种敢于创新、敢于超越古人的勇气令我感动,我为你们骄傲、自豪。预设目标就这样在生成中添入了灵活、创新的成分,提升了水平,实现了超越!

三、开放课堂灵活“开放”教学评价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往往以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优劣的重要标准,那样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数学新课程理念则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评价的主体多元化,评价的形式多样化。其中生成性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推动因素,激励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对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更注重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评价语言的措辞上非常谨慎,让学生更多地看到自己的优势与进步,对未来的学习充满信心。我设立多种激励学生的评价项目,如思考之星、探索之星和进步之星等,争取通过评价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体验成功和学习的乐趣。

1、赏识性评价

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情感、经验、合作的交流与碰撞的过程,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具有丰富情感和个性的人。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及时把握和利用课堂动态生成的因素,对学生进行充满激励,充满人文关怀的“赏识性”评价语言,就有助于开启学生积极的学习心智,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学习情绪,引发他们积极向上的学习动力,建立起足够的学习自信;变无视自我为认识自我,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真正让课堂评价语言发挥其独有的魅力进而换取精彩的动感课堂。事实上我们经常会表扬那些思维敏捷,成绩突出的优秀生,而忽略了中间生和后进生这两个群体。其实比着优秀生,他们更需要老师的赏识,更需要老师对他们多一份关心和耐心,哪怕只是一点,他们也会快乐无比。所以,我在他们的学习过程中,只要取得点滴的进步,我都要给予他们及时的肯定和表扬,以促使他们产生学习动力,感受心理上真正的愉悦,同时激发了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为此,我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尝试运用赏识性评价语言,有效地发挥了激励的作用,从而使他们不知不觉地融入到数学学习中。

2、激励性评价

美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们往往会产生一些与众不同的、奇特的想法,这时候教师在教学中要决不吝啬赞许与鼓励,教师如果给以严厉的批评、指责,那么将会压抑学生的思想,从而会阻碍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所以鼓励性评价为主,学生答的好,及时称赞“说的很有道理”、“对了,你很会看问题”、“见解独到”等;学生发言不对,说不到要害,说不清楚等教师要及时补充,不使学生感到难堪,让学生保持愉快轻松的心情,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课堂上,我常进行的鼓励性评价,如“相信自己,你们一定能读好。”“老师再给你一次机会,你再试试。”“你真棒。”“再努力一下你就成功了。”“你说的太好了,我怎么没想到呢?”“多好的问题,会读,会思考,你真行!”“我看到了大家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鼓励的话语点燃了学生智慧的火花,使他们感到一种满足,一种驱动。

生物课堂体验式教学 篇5

【摘 要】 体验式教学在初中物理课堂中可以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文章从获得知识体验、创设体验学习情境、激发探究热情、增强合作意识四个方面进程阐述,旨在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初中物理;体验式;教学

初中物理属于基础性学科。学习物理知识不仅要掌握基本技能,更要让学生获得物理素养。因此,在体验中学习物理知识才能领略物理蕴含的魅力,体会学习物理所带来的乐趣。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由于种种原因使体验式教学无法做到处处兼顾,不能完全满足学生体验学习的需求。所以,探究体验式教学方法是值得我们探讨的议题。

一、实施体验教学,感受物理知识本源

体验式教学就是让学生感受知识,了解知识的来源,感受知识产生与发展过程,弄清不同知识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此外,还包括将知识应用到实际中,获得应用知识的相关体验,加深对物理这门学科本质上的理解,体会物理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巨大应用价值,真正地学好物理,用好物理。体验式教学的教学目标,就是将物理知识里的原理、规律等发现的过程直观地展示到学生的眼前,让学生能够亲身感受,并在脑海里加深印象。由于注重学生的亲历性,体验式教学可以起到更好地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的效果,引导学生互相交流,合作共进。所谓亲历性,就是不通过间接手段。如教师的传授来获取知识,而依靠学生自己的亲身感受来获取,主张维护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提倡引导学生自发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其次,体验式教学要注入良好的情感体验,维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对物理留下良好的最初印象,而对物理学中如公式、概念等抽象内容,则更需要学生自己去感知,去体会。

二、创设体验情境,提供体验知识机会

教学中选择符合初中生心理特征和年龄层次,找准恰当的切入点再入手教学。利用身边的一切资源为学生创建体验学习的条件,例如实验室中的实验器材,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去体会所学物理知识,通过对实验结果的感悟与总结来巩固学习效果,使学生领略到和课堂不一样的学习体验,并更新固有的生活常识,使学生重新认识生活中的事物,并能悟出生活中存在的的物理原理。例如:在教学“摩擦力”时,学生普遍会陷入这样的误区:摩擦力是阻碍物体运动的力。为了让学生对摩擦力有一个全新的认识,教师可以以自行车为例,两个人将自行车的后轮拉起架空,另一个人在坐垫上踩动脚蹬,带动后轮,然后两个人松开手,将后轮放到地上,会发生自行车往前前进了一小段距离的现象,学生看到后会恍然大悟:原来自行车后轮受到的摩擦力起到了推动自行车前进的作用,由此可见,摩擦力并不仅仅是一种阻碍物体运动的力,很多时候反而能够起到推动物体运动的作用。

三、激发探究热情,引领学生获得体验

物理知识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探究活动是物理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不注重学生自身学习体验的课堂,就无法调动起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探究的热情。教师要注意引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体验,获得体验式教学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学的过程应当是师生互动、交流讨论的过程,教师既要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又要把自己当成学生中的一份子,和学生一同探讨问题。例如:在教学“太阳与月球”这一内容时,教师通常的做法是将太阳黑子的周期性、造成影响等等相关知识直接告诉学生,然后让他们去记忆。可是问题是,太阳的活动还有耀斑、太阳风等,为何偏偏把太阳黑子当做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呢?教师此时不妨这样做:首先,在课件上放出太阳黑子的影像,让学生去探究“黑子不黑”的问题;随后,找到过去几十年的太阳黑子观测数据,隐藏其中十几年的数据,留给学生自主探究,学生经过仔细的观察与研究,认真地讨论了之后,将隐藏的数据补充了出来,并观察到了太阳黑子的变化规律,之后再与学生一道分析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做出合理假设,获得丰富的学习体验。

四、组织交流讨论,增强学生内心体验

生物课堂体验式教学 篇6

摘 要: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社会学科,它与生活实践联系非常紧密,所以,课堂体验在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体验式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它符合素质教育的理念,遵循人本主义的观点,是以培养学生的个性、增强学生的生活体验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体验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8)04B-0097-02

学生品质的塑造,离不开对生活的体验和领悟。而且,只有来源于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活动,才能够更好地触动他们的心灵,引发他们内心深处的真实情感。因此,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运用教材的时候,要具有创造性,不能照本宣科,要从小学生的实际出发,从他们的生活中寻找有价值的教育内容,再与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拉近学生与教学内容的距离,让学生与生活离得更近,亲身体验课本中的理论知识,实现品德教育与现实生活的融合。

一、创设生活教学情境,增强情感体验

陶行知曾经说过:“教育即生活。”这句话非常清楚地告诉我们,教育与生活是息息相关、不可分离的。新课程标准中也指出:“学生的现实生活是进行学习的基础,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性来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与感悟,学生的生活体验对他们自身品质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价值。”但是,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一般会局限在课本知识的传授,与真实、鲜活的生活相脱离,使得品德与社会课堂缺乏灵动性,显得苍白无力。为了印证课本知识的正确性,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联系生活的教学情境。

例如,在教学《请到我的家乡来》一课时,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这样的教学情境:上课开始,教师为学生播放了反映家乡面貌的照片,并让学生介绍。然后,教师要求学生将自己认为最美的地方记下来,以导游的身份做进一步的了解与介绍。当然,这些都要给学生留出充裕的时间,等学生准备好了,再让学生以组为单位,尝试做“导游”。

这样的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的空间、锻炼的机会,通过学生的观察、分析、合作与交流,他们的观察能力与表达能力更强了,同时也让学生享受到了学习品德与社会课程的乐趣,增强了学习品德与社会课的积极性。最重要的是,有了生活情境做学习的背景,学生树立了正确的道德观与价值观,这是最宝贵的教学成果。

可见,在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学生创设生活化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真实体验,引导学生的思维,体现学生的个性。让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在情境中焕发活力,获取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走进社会生活课堂,实现有效教学

很多时候,学生的品德与性格跟他们对生活的认识和感受是分不开的,他们在生活中的情感越细腻、体会越充分,心中的感悟就会越深刻。

因此,品德与社会教学要以社会生活为教学背景,以学生的生活体验为学习基础,将课堂学习与课外实践融合在一起,提升品德与社会课堂的教学内涵。所以,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要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这个小课堂,融入生活这个大课堂,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亲身体验、用心感悟,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

例如,在教学《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一课的时候,在学完以后,教师就为学生布置了一个作业,让他们做个有心人,回家观察爸爸妈妈在家中的劳动情况,并且记录下来,从而体会爸爸妈妈的辛苦,学会体谅父母,为爸爸妈妈分担家务。几天以后,学生的作业反馈回来了,很多人的记录都是“每天,妈妈要为我做早饭”“爸爸每天都要来学校接我,然后回家做晚饭”等等。以前,学生从未留意过这些,通过这个小活动,学生们感受到了父母的不易,都跟自己的父母说出了心里话,抢着为父母分担一些家务。即使都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请,但是也体现出了学生对爸爸妈妈的孝敬,使这一课的教学效果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可见,这样的教学活动,将学生从教室引向了社会生活中,让理论知识上升到实际行动的层次,让课堂教学充满生活的味道,真正实现了教学内容的学以致用。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真实有效的教学。

三、关注学生已有体验,提高教学效率

虽然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思维还不成熟,但是这并不表示他们对这个世界一无所知。学生们也有自己的意识与想法,在生活中也有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只不过这一切需要教师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站在学生的立场上,用心去体会。品德与社会教学要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开始,在学习中要运用好学生的已有经验。因此,教师要认真对待,耐心发掘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并将之与课堂教学融合在一起,让学生的已有经验在品德与社会课堂中灼灼生辉。

例如,在教学《法律护我成长》一课时,教师就运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成功地完成了本课的教学。在学生的认知世界里,法律似乎非常遥远,所以学生对法律的概念比较陌生,更不会在生活中去运用它。因此,教师利用生活中熟悉的事例,将所学内容生活化,拉近法律与生活的距离,让知识变得更加容易。教学过程是这样的:教师为学生展示了电视上经常出现的寻亲节目,一个可怜的小女孩,没有人要她了,也没有人爱她了,我们看看是谁帮她找回了曾经的爱?如果没有法律的保护,她最后会怎么样?面对这个被丢弃的小女孩,学生非常同情。面对教师的循循善诱,学生很快明白了法律在生活中的巨大作用,对所学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样课堂教学就顺利多了。

可见,教师将所教知识内化,用学生熟悉的实例、已有的生活经验作为沟通的桥梁,学生会很快理解教学内容,掌握所学知识。因此,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要认真体察学生的生活感受,并且为课堂教学所用,一定可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四、巧用生活教学素材,提升认知能力

生活是进行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大课堂,它包含的教学素材既丰富又精彩,如果将它运用于品德与社会课堂之上,不仅可以成为沟通生活?c课堂的桥梁,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生活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能力。因此,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深刻挖掘生活中的教育素材,让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内容与生活更加贴近。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让所学知识得到及时的巩固,学生的生活也会变得更加真实,学习才会更加有意义。

例如,在教学《家乡的变化》一课时,如果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列举几个生活中的例子,学生会感到很陌生,甚至会怀疑:这是我的家乡吗?我怎么不知道呢?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结合生活实际,组织学生进行了一次家乡一日游,让学生走出教室,亲自去观察家乡的变化,感受家乡的美景。

在活动中,学生表现得非常兴奋,观察得也很仔细,哪怕是一块小小的站牌,学生也发现了与以前的不同之处。这样的教学方式更加直观,学生的学习欲望会更加浓厚,学生边走边看,边看边讨论,用自己的眼睛、心灵,真切地感受到了家乡的变化,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力,还增强了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可见,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要依托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从现实生活出发,为学生搭建一个学习的平台,在品德与社会课堂上开展有趣的生活活动,在课下组织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运用生活中的材料,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五、结束语

总之,体验式教学是解放学生天性、构建知识体系的有效手段。如果将它运用于品德与社会教学中,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还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因此,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体验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品德与社会课堂散发迷人的魅力。

参考文献:

生物课堂体验式教学 篇7

一、课前预习, 让学生体验DIY乐趣

通过预习, 学生会对将要讲述的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 同时也会产生对教材中难点的疑问。这既有利于教师利用更多的时间来解决重难点, 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在讲述“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内容时, 我指导学生回家尝试腌制一些食物。学生们有了充分的体验, DIY了一下。学生腌制了黄瓜、萝卜、苹果、糖番茄等;还有学生做了几个对照实验, 有的番茄不加糖、有的番茄加1份糖, 有的加2份糖……观察番茄的失水情况。根据实验现象, 学生提出了问题:在什么条件下, 植物细胞会失去水分?带着这个疑问, 学生的听课效果自然比不预习要好得多。学生把实验结果带到课堂上, 大家很兴奋, 争相展示, 预习使得课堂学习由枯燥变得有趣。

二、课堂教学中各种体验, 让课堂真正焕发出活力

课堂教学是教学环节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提高45分钟的课堂教学效率是所有老师追求的目标。在课堂教学中, 我采取了生活情景体验、角色扮演体验、实践操作体验等多种体验方式。

1. 创设生活情境,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育家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教育是科学教育与生活教育的融合。在教学中, 我们把教材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起来, 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 选取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生动有趣的素材, 创设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 让学生体会到生物学离不开生活, 从而增强对生物学实用性的理解。例如:为什么清水清洗红苋菜时未变红, 高温烹饪后苋菜的红色却“跑”了出来?为什么空腹不宜喝牛奶?为什么饿晕后到医院里医生给静脉注射葡萄糖?为什么注射的生理盐水的浓度是0.9%的NaCl, 而不是蒸馏水或者是高浓度的食盐?为什么我们在发烧的时候会食欲不振?为什么蔬菜的价格比肉类便宜?H1N1甲流、禽流感、艾滋病、非典型性肺炎等, 如何成功预防和治疗?为什么剧烈运动后腿会酸?为什么夏季的食物更容易变质?学生各抒己见, 争执不休, 求知欲马上被激发出来, 体验到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2. 角色扮演体验, 加强对知识的领悟。

角色扮演体验是指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的需要, 学生在教师所设计的场景中, 扮演一定的角色, 以当事人的身份身临其境地去思考问题, 解决问题。在角色扮演中, 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和促进者, 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例如, 在《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一节的教学中, 对于氨基酸结构特点和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蛋白质的过程这一重难点内容, 我采用了角色扮演的方法:课堂上请一名学生站在讲台上, 伸开双手, 面向同学。学生恍然大悟:自己其实可以看成是一个氨基酸分子, 两只手相当于氨基和接基, 脚相当于氢, 头相当于R基, 躯干相当于中心碳。通过自身结构的比喻, 巩固了氨基酸结构的学习。此后, 我又邀请两位同学上台表演两个氨基酸的脱水缩合反应, 然后请出一组、两组同学, 手拉着手展示、经过演示, 学生得出了肽键数, 游离氨基和游离羧基数的计算方法。又如:在《通过神经调节的调节》中有关神经元结构和突触的结构讲述中, 我伸出一只胳膊, 让学生体会到手掌心相当于神经元的细胞体, 手指相当于树突 (短而多) , 手臂相当于轴突 (长而少) 。又伸出2只胳膊, 一只胳膊的手连在另一只胳膊手臂的后面, 让学生体会到轴突的结构。学生很容易理解了突触前膜是轴突的膜, 而突触后膜是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膜。如此富有趣味而又轻松的教学场景牢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把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转变为妙趣横生的学习活动, 使生物课堂有声有色。通过角色扮演, 大大提高了他们思维的积极性, 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3. 实验操作体验,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百闻不如一见, 百见不如一做”。心理学研究表明, 学生对知识的巩固程度的高低跟学生是否动手做试验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来说, 学生听老师讲能记住10%—20%的内容, 若边看老师演示边听就能记住70%, 学生一旦亲自动手去操作就能记住90%。这些数据正说明了学生动手做实验, 对所学的知识能领会得更深刻、记忆得更牢固。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实验是人们认识和研究生命科学现象或验证生命科学理论的重要方法。近年来的高考越来越重视实验的考查, 吸引学生参与到实验中来, 不仅能培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且能培养动手能力和实事求是、认真严肃的科学态度。以必修1中《还原糖的颜色反应的实验》为例, 在上实验课前请学生准备一些自己认为含有还原糖的水果或蔬菜, 结果实验课上, 学生们带来了苹果、梨、橘子、萝卜、甘蔗、韭菜等各式水果和蔬菜。看到这么多东西, 学生的情绪很是高涨, 有的说:“我的水果含还原糖。”有的说:“你的不含还原糖。”……一时间实验室内像炸开了锅, 自己带的东西里面是否含还原糖, 而且他们很希望自己没有带错。我就请他们将水果或蔬菜榨成汁, 收集在烧杯内, 贴上标签写上自己的名字和水果蔬菜的名称。接着按照书本上规范的操作, 鉴定。结果发现苹果、梨、萝卜汁液有明显的砖红色沉淀, 甘蔗汁液没有砖红色沉淀, 韭菜汁液和橘子汁液中不能确定到底有没有砖红色沉淀。面对这样的结果, 学生们不再吵吵闹闹了, 他们开始思考, 讨论, 总结……实验课不仅让学生观察到了实验现象, 学到了知识, 还获得了很多体验, 很多启迪, 也提高了理解能力。同时, 学生动手参与后感到学习是一种乐趣, 这非常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 使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大大增加。

三、课后作业, 让学生体验成功和希望

作业的批改为老师和学生单独交流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对于学生的作业, 教师不要简单地以对或错来判断, 评价要恰当、得体、准确。在学生答对时, 我们可以在学生的作业上及时给予表扬和激励, 如“你真行!”“不错啊!”“看来, 难不到你了!”“继续努力哦!”等等。这样能让学生体验到老师对他的肯定和鼓励。在学生答错时, 可以请学生到办公室来, 对其进行适当启发, 循循善诱, 帮助学生一起分析, 自己找出正确答案。

生物课堂体验式教学 篇8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模式;体验式教学;方法

高中阶段是学生学习任务最为繁重的阶段,找到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应对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老师授课效率的最佳途径,同时也是高中生和老师的共同愿望,随着体验式教学在高中课堂中的普及,高中生的学习效率得到了明显的提高,高中生物作为学生的一门必修课,无论是在学习中还是在高考中都至关重要,本文的讨论核心就是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如何运用体验式教学方法?

一、体验式教学的含义

体验式教学最关键的两个字就是“体验”,同时这也是体验式教学区别于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关键,“体验”运用在实际的教学中就是引导学生亲身去感受和经历一些与课堂知识相关的事物或者亲身参与到实际的知识探索过程中去,具体地应用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就是可以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受教育环境,在学校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给学生配置生物实验室,在学生学习高中生物中细胞分裂、增长等相关知识时,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观察,这样的教学效果必然会比传统的老师教授、学生只能看书中的图片理解要好得多。当然这也只是很好的方法之一,在实际的教学应用过程中体验式教学方法还可以创新。

二、体验式教学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的使用方法

实际上体验式教学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也是为了符合国家新教育形式和要求下对教师和学生素质的整体要求,更是为了从整体上提升学生的生物水平和对生物学习的兴趣。以下主要讨论体验式教学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的使用方法。

1.将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和生物知识完美融合

目前,国内的信息化技术已经取得了相当程度的发展,多媒体设备已经走进了各个学校和教室,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多便利,这些技术和设备完全可以为体验式教学在高中生物授课过程服务,而且多媒体在实际课堂中的应用还可以为课堂筛选优质的资源,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比如,高中生物课本中经常会有一些奇异的植物生物,课本中也会有一些不常见动物等,这些老师如果在备课的过程中运用多媒体将其用图片、音频的形式展现出来,相信会给学生对生物知识的学习和理解有很大的帮助。另外,将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和高中生物知识结合对学生进行教育也是国家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更是培养高素质的、符合社会需求的综合性人才的必要条件之一。

2.将现实生活融入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

现实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是高中生最熟悉的,如果能够在生物课堂中运用到一些实际生活中常见的点滴,相信不仅会提升高中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而且有助于他们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重要的是生物顾名思义就是对生活中常见物品的了解和深入研究,生物教育的知识来源于生活,但是它是对生活的总结和上升,但是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老师可以通过情境还原将知识还原到实际的现实生活中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不会感到吃力,而且还能发现实际生活中的乐趣,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学习效率必然会自然而然地提升,这也是体验式教学方法在高中生物课堂中一个很突出的应用。

3.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在生活的实践过程中学习

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实实在在的应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探索发现生活乐趣的能力,体验式教学要求学生能够在实际的生活过程中勇于发现身边的问题,乐于探索,在探索和搜寻的过程中学习,正所谓处处留心皆学问就是这个道理。运用在高中生物教学上就是:老师可以将课外的作业和任务自由化,多给学生布置一些主观性比较大的题目,比如,可以让学生自行观察生活中常见的昆虫的生活习惯,做记录,或者让学生自己种植植物,并对其进行观察等,这些并没有严格的限制,但是学生在自己动手的过程中已经意识到了可能出现的问题,而且老师在讲授相关知识时学生也会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另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这样的教育教学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知识储备,帮助学生树立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的信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乐于学习的习惯。这都为其他科目的学习和学生未来接受更高程度的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本文的分析和讨论可以很明显地看出,体验式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有很大的不同,体验式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在体验式教学模式下课堂和实际生活紧密衔接,尤其是运用到生物这样实践性强的科目教育中来,更是展现出巨大的优势,但是有一点我们必须要意识到,那就是体验式教学在国内的发展程度还不高,而且还有很多需要完善和改进的地方,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它的的确确给学生的学习效率带来了提升,因此,在未来不断地实践和运用过程中要着力于完善体验式教学模式,使之能够更好地发挥优势为学生和老师服务,不仅仅是在生物学习过程中,而是在学生的任何一门课程的学习和研究过程中。

参考文献:

[1]祁林.体验式教学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J].考试周刊,2011(47):189.

[2]黄春荣.合理运用体验式教学优化高中生物教学[J].青年与社会:中外教育研究,2012(04):178.

[3]辛莉.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运用体验式教学方法的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4(23):169.

生物课堂体验式教学 篇9

濮院小学翔云校区 胡利民

摘要:教育部颁布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不仅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还应使学生的情感、态度等得到一定发展。小学数学生活体验式教学正是在此基础上,结合生活化教学和体验式教学的教学模式。本文通过分析当前小学数学生活体验式课堂教学的现状与问题和阐述小学数学生活体验式课堂教学的概念与意义,提出了尊重学生的个性生活体验和抓住生活问题进行体验式教学两大策略来进行生活体验式教学。

关键词:生活化、体验、生活体验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教育工作者把这一过程称之为“数学生活化”。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在课堂上的收获不仅仅只是认知方面的,还应包括态度和情感的丰富与提升,我们知道体验正是一种情感真正投入的学习活动,是学习者设身处地去感受客观事物,它可以使学生达到自我感悟、自我认识、自我升华。因此,“生活化”和体验已成为现今教学最提倡的两种教学方式,在此基础上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也相应产生,但许多人并没有真正理解这两个概念,并存在很大程度上的误解。主要有以下两种:

(一)对生活化的误解

数学标准强调从“生活经验”出发而非从“生活情境”出发,但在现实教学中,生活经验常常是被具体的生活情境取代。例如:在分数初步认识的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经常会在课上安排一次切割活动,比如让学生分月饼、吃月饼或分水果、吃水果,这样的教学非但没有体现生活化,反而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月饼、水果等色香味引起的其他想象里力,把“平均”之类的数学思考抛在一边。

(二)对体验的误解

然而很多老师以为体验教学就是让学生动动手,做一些活动游戏之类的。因此,各种各样的活动、游戏被融入在教学中,学生的积极性高涨,课堂气氛也显得异常的热闹、活跃,但一节课后有很多学生一无所获。

从操作角度说,体验首先是对隐含着新知的信息同学生已有经验与知识相耦合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实质是旧知向新知的迁移,由此可见,学生学习体验的起点是由他们熟悉的生活 1 情景所显示的问题。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体验与生活化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那如何把两者的联系发挥出来,使两者更有效地结合起来发挥在教学中。

二、小学数学生活体验式课堂教学的概念与意义

所谓小学数学生活体验式课堂教学,即指从小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在课堂上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对已有的知识经验和问题情景反映的信息,进行梳理、归纳与提升,成为系统的数学知识,并继续引导学生将知识应用于实际的过程。且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一定的进步和发展。

小学数学生活体验式教学的意义主要在于:

(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积极性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学习素材的感受和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材料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最感兴趣。

(二)增强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些把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有利于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意识。如:学了“利息的知识”后,让学生算一算自己在银行存储的钱到期后可拿到多少本息,这种模拟情境不但能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还能使他们懂得数学的真正价值,增强他们的数学应用意识。

(三)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例如《年月日》的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你知道一年有几个月,一个月有几天吗?

师:北京申办奥运会成功,全中国人都在期盼着2008年的到来,你能把2008年的年历卡设计出来吗?想想看,应注意些什么?(老师提供出2008年的元月1日是星期几的数据。)

让学生把已有的知识经验运用起来,在创设性的设计活动中学习,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新的知识点,还能更有效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三、小学数学生活体验式课堂教学的策略

(一)尊重学生的个性生活体验

学生是作为一个个具有独立完整的精神个体展示在教师面前,每个学生因家庭背景和生活环境的不同,所形成的对生活的理解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也是截然不同的。课堂之所以 是充满活力的,就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所以在课堂上必须以尊重学生的个性生活体验为前提的。

1、激活学生已有生活体验进行体验学习

教学论指出,当间接经验(科学艺术的文化知识)脱离儿童的直接经验(生活经验)仅处于辅助地位的时候,那么这种间接经验非但不会促进发展反而很可能抑制发展。所以说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课程生成和发展的基础,也是让学生进行体验学习的基础之一。激活生活经验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直接用语言,也可以用一些实验操作或某些图片去激活。按照皮亚杰概念发展阶段性理论,高年级的学生已进入形成运思阶段,即虽然推理仍然依赖于实物和经验,但已经能根据假设进行推理。对于这个年级的学生可以直接采取用语言的方式激活生活经验,而把具体的生活情境中的一些干扰因素自觉地排除在外。例如,前面讲到的分数初步认识的课堂教学,教师可在课始提问:你能拿出或说出“半个”物品吗?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下,学生的生活经验被激活了,并由学生自己呈现了丰富多彩的生活情景,初步体验了“平均分割”的含义。

对于低年级学生,因为他们正处于皮亚杰所说的“具体运思阶段”的初级期,其认识需要依赖于实物环境和经验直觉,因此激活他们的生活经验需要运用一些实验操作或创设生活化的情景。

例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初步认识”的教学片断

师:你们的桌面上也有很多物体,请找出你喜欢的物体。谁来告诉大家,你拿的是什么形状的物体?

生:我拿的是长方体。生:我拿的是正方体。生:我拿的是圆柱体。„„

师:这些都是我们自己认识的物体,请小朋友摸一摸这些物体的面,有什么感觉?把你的感觉告诉大家。

生:我感觉这些面摸起来滑滑的,如果不小心,它还会从手上掉下来。生:我觉得这些面摸起来冰冰的。

生:我摸的圆柱,它的上下两个面摸起来感觉平平的,中间这个面摸起来是圆圆的、弯弯的。

师:小朋友通过摸一摸,发现这些物体有的面是平的,有的面是圆圆的、弯弯的,也就 是曲的。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平面图形。

2、允许质疑问难,张扬个性。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由于每个人的知识经验和信念的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对世界的独特理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

以下是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时的一个片段: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竖式,你觉得有什么地方是特别需要注意的呢??

生1犹豫了一下:“老师,我觉得进位的1应该写在”35”的3下面。” 师:“为什么呢?”

生1:“我爸爸是这么教我的”

师:“这就像一个公式,通常都写在现在的这个位置,你爸爸教你时可能写偏了。” 出乎意料的事情又发生了

生2:“老师,我妈妈教我时这个“1”是写在“36”这个3的上面。”

生3:“我以前总是写在“35”和“36”的中间的,为什么规定要写在下面一点呢?” 生4:“为什么要写在哪个位置呢,我觉得写在“35”的“3”前面方便。” 生5:“我同意××的意见。” „„

师:“那你们觉得这个1写在什么地方最合理呢?”

生1:“那个1不能写在36的上面,因为我知道在做退位减法时向十位借的10时要在上面标一点,如果进1也这样写,两个很容易弄错的。”

有人嘀咕道:“我们还没学过退位减法的。”

师:“这位同学连我们还没学过的知识都掌握了,真了不起!” 生2低着头说:老师,我是把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弄混了。师:那我们现在都明白这个“1”不能写在36的3上面 师:“还有其他的意见吗?”

生2:“我觉得写在35的前面不合适,因为这个1是从后面进上来的。

生3:对啊,老师说过计算是从左往右的,进1时写在35和36的中间很方便,但写在35的前面就很不自然。

师:刚才的两位小朋友能从计算顺序和进1的意义考虑问题,真不错。

生4:我觉得写在35的5下面也不好,这个1代表10是进到前面去的,写在35的5下 面很容易把它当1加在5上面。„„

教师工作的特殊性之一就在于工作对象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每个人必然存在着先天的差异,会有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这些差异会表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也会在我们的教学中反映出来。课标指出,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能满足多元化的学习需求。在案例中,学生思维、解决问题方式的差异为问题的解决提出了不同的策略,使提出问题的所有的学生都得到了应有的需要,而在就是建立在生生互动的过程上。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而学生在宽松民主的氛围中互动,发挥个体差异的价值,创造有生命力的课堂。

(二)抓住生活问题,进行体验式教学

学生生活在社会之中,并最终走向社会,所以课程教学理所当然地应该将学生校内外的生活体验与需求作为一个重要的来源与依据。

有一个孩子在家里玩橡皮泥,他只需要手头一大块橡皮泥3/4中的1/4。于是,他先将橡皮泥推成一块平整的长方体,将其平均切成四块以后取了其中三块,并将它们揉成一个正方体,再分成四等份后,从中取走了其中的一份。注1上例是许多学生都曾经体验过的生活情景,从中可以发现,日常的生活情景中往往蕴涵着深刻的科学原理,而对日常生活问题则常常会激发出创新的思维火花。因此,如果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置于教学情境中,不但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与思维积极性的激发,而且也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主线进行体验教学

如果学习内容是以生活情景和实验情景呈现的,并包含有一系列能使学生产生浓厚兴趣和探究欲望的生活性问题,对这些问题的探讨,不仅能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状态下不断建构知识的意义,而能使思维不断扩展,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发现新的问题,并产生进一步研究的动力。

例如:“圆的性质”一课的内容生成力体现

师:车轮是什么形状的?能不能做成三角形?四边形? 学生被逗乐了:“不能!”“它们无法滚动!” 老师又说:“那么就做成椭圆形吧!”

学生大笑:“这样一来,车子滚动时会一会儿高,一会儿低呢!” 于是,教师便组织学生进一步探究:为什么车轮要做成圆形的?

通过讨论,学生悟出了车轮要做成圆形的道理:“圆形的车轮上所有的点到轴心的距离是 相等的”,并由此而建构形成了对圆的性质的意义理解。

我们也能以一个贴近学生实际的问题贯通,使学习、掌握、应用相统一,让学生始终在实践活动中体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例如:“统计初步认识”的教学设计(1)播放录像:食堂负责人为搞好学生营养配餐,向同学们了解对菜肴的口味喜好情况。

(2)(3)提供材料:本校小学生营养午餐一周菜单。

分组调查:以6~8人为一组(或以自然小组为单位),按上述菜单调查本组每位同学最爱吃的菜肴,按荤菜类、蔬菜类、汤类分别记录,并将三类菜肴的调查记录张贴在各自的指定位置。

(4)资料统计:以两人为一组,任选一类菜肴为调查对象,根据各大组的调查记录进行统计,并绘制出统计图表。①根据选择的菜肴类别,绘制统计表。②将统计表转换成条形统计图。

(5)合理建议:在调查统计基础上,结合对营养健康的认识进行讨论,向食堂提出学生营养配餐的合理建议。

(6)(7)(8)学习小结

交流课外搜集的各种统计资料。

思考:在各种统计资料中,能分别得到什么信息?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教师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以一个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贯通教学过程,使学习、掌握、应用相统一,且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了由个别问题转向一般问题的过程,深化了对知识的意义建构。

2、加强拓展性训练操作,让学生体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要把课堂上所学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往往会被错综复杂的生活现实所难住。这就要加强实践操作,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再创造”活动中深刻体验数学。

例如,教了“比和比例”后,可以把学生带到操场上,让学生测量计算操场边的树高。如何测量?有的学生提出爬上去量,但是两手抱树怎么量?有人提议拿绳子,先用绳子量树,下树后再量绳子。这可是个好办法,可又无枝可攀,如何上去?教师适时取来一根长2米的竹竿,笔直插在操场上。这时正阳光灿烂,马上出现了竹竿的影子,量得这影子长1米。启 发学生思考:从竿长是影长的2倍,你能想出测树高的办法吗?学生想去:树高也是它的影长的2倍。这个想法得到肯定后,学生很快从测量树影的长,算出了树高。接着,教师说:“你们能用比例写出了一个求树高公式吗?”于是得出:树高:竿影长=树高:树影长;或树高:竿长=树影长:竿影长。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体验了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的整个过程,并增长了知识,也锻炼了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小学数学生活体验式课堂教学案例 课题:《认识长度单位(1)》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课件演示)同学们,教师节就要到了。我们班准备搞一个庆祝活动。同学们为了布置教室忙得不亦乐乎。就在他们挂拉花的时候,发现少了一截,怎么办呢?同学们准备用彩纸补做一条拉花。

师:还要做多长呢?老师量得这一截拉花的长和你们的桌面一样长。请每个小组选择一种实物作为标准,估计出桌面的长度。生1:这张桌子有6把尺那么长。生2:这张桌子有4个铅笔盒长。生3:这张桌子有5支铅笔长。

2、测量验证。

请学生用自己所想的实物具体测量一下桌子的长度,检验自己是否估计正确。师:同样长的桌面量出来的结果怎么不一样呢? 生1:因为我们所选的实物不同 生2:我们用的测量标准不一样

结论:测量工具不同,长度标准不同,所以同一物品的长度不一样。„„

观察实践、探究新知

认识1厘米(1)观察直尺(2)认识1厘米 出示1厘米有多长 师:请同学们在你的尺子上找出1厘米。看看还有哪段是1厘米长的。(3)感受1厘米

师:我们知道1厘米在尺子上有这么长。请同学们找找我们的身边有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

学生汇报

生1:小正方形的边长是1厘米。生2:橡皮的厚大约是1厘米。生3:我的食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师:你们能一下子找到这么多长大约1厘米的物体,真不错。那你会用手势表示1厘米大约有多长吗?

学生用手势汇报。教师示范。

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1、介绍其他的长度单位

师:除了厘米,同学们还知道量度长度的其他单位吗?请说一说。生:还有尺、寸。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1:妈妈说的。生2:还有米、公里。师:你见过吗? 生1:在报纸上见过。生2:在公路的路牌上见过。„„

师:量度长度的单位还有很多,不过,尺、寸是中国以前用的长度单位,现在按国家规定,要用国际统一的单位,我们以后再慢慢学。

应用本案例开展生活体验式教学的主要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生活事例出发,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到测量长度需要统一的长度单位,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2)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比一比等实践形式,直观感受1厘米的长 度,逐步建立并加深1厘米的长度观念。

(3)在学生生活经验基础上认识厘米以外的长度单位,不仅丰富了本节课的知识,还使学生不是为厘米而学,而是为丰富知识,提高素养而学。

注释

①浙江省教育厅师范教育处组织编.课程改革与学习主题构建.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2

参考文献:

上一篇:审核工作计划下一篇:上高县国土资源局领导干部任前法律知识考试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