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课堂教学改革

2024-11-03

生物课堂教学改革(共12篇)

生物课堂教学改革 篇1

生物在中学阶段是一门必修科目, 在众多的科目中处于副科地位。由于学生对生物科学习的重视程度不够, 学习积极性不高, 这就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培养学生的学习情感, 让学生乐而为之, 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真正去思考、探究新知识。如果在教学中一味地采取“满堂灌”的强制性教学, 让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 成为知识的记忆器, 学生就会感到枯燥无味。那么, 如何在学生花时间少之又少的情况下, 通过教学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向课堂要效率呢?下面就多年的教学实践来谈几点体会。

1、传统生物教学过分强调一切从书本出发, 这就易导致教师脱离学生实际发展水平, 压抑和排斥学生中的个性意识和创造因素。教师习惯依靠线性的逻辑推理思维组织学习活动, 强调求同, 排斥求异, 易导致捆住学生手脚。

2、传统生物教学忽视了对学生实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易压抑学生创造个性和主动精神。

3、传统生物教学讲究按事先安排序列进行, 利用现代教学手段较少, 不利于学生获更多更新信息, 不利于学生大面积摄入未来所需的知识养料。

如何弃不利因素而大抓生物素质教育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确定教学目标。

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曾说:“教学不应以儿童发展的昨天而应以儿童发展的明天为目标。”生物教学不应充当发展的尾巴, 而应成为发展的先行。教师要把相关智能充分发展作为首要目标就必须做到深入了解研究学生。可通过观察、提问、平时表现、试卷分析等形式对学生现有水平及智能潜力、趋向作出预测, 再确定培养学生充分发展的教学目标。

2、培养学生实验及实际操作能力。

在生物实验教学中, 首先要把握学生、教师与实验三者间的关系;学生与实验应是这三者中的主要关系, 但教师的作用也是无法替代的, 起着引导督促完成这种主要关系的任务。在实验中, 主要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鼓励他们主动设疑, 大胆探索、力求创新, 拓展思维能力。另外, 生物教学还必须让学生主动去认识他们周围的活生物材料———即野外实习, 而不是教师代替学生去认识生物。

3、巧妙设问, 启发思维。

教师提出问题, 启迪学生思维, 是启发式教学的主要手段, 也是联系师生双边活动的一条重要纽带。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谈到问的重要性时, 曾风趣地说:“发明千千万, 起点在一问;智者问的巧, 愚者问的笨。”可见在教学中, 问很重要, 还要问的巧妙。至于设问的内容, 我觉得应做到两点:一是问题要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存在着某种内在联系;二是问题的答案不能从学生原有的知识记忆中直接获取, 而是存在于已知事物和未知事物的联系之中, 要让学生通过思索才能找到答案。如我在学完有关植物“烧苗”现象的知识后, 向全班同学提出了两个问题: (1) 每次施肥第二天为什么马上要浇水? (2) 从根毛吸水的角度分析, 为什么植物在盐碱地上长不好?在学完非生物因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后, 要求同学回答:“在生产中, 为什么要提倡合理密植?”通过多种形式的提问, 使学生对知识充满了好奇心和新鲜感, 从而学得主动, 掌握得牢固。设问用的巧妙, 可唤起学生的注意力, 提高学生听课的积极性, 使学生直入佳境。例如讲述生态平衡时, 可先设误码:为什么古代武松打虎成为英雄, 而现在打虎将受到法律制裁?这样设问一下就使课堂气氛顿时活跃, 学生的思维被启动了。当然, 除了设问, 还有个别提问、集体发问和书面式发问, 同时还需注意问时语言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启发性, 控制发问的频率。

4.结合生态知识教学, 开展生态教学活动———生态德育:教师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睦相处的生态道德观点出发, 启发引导学生为人类的长远利益和更好地享用自然、享用生活, 自觉养成关心爱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生态保护意识、思想觉悟和相应的道德文明行为习惯。在人口、环境、资源问题越来越突出的今天, 生态德育应予充分重视, 使其成为生物学科德育、正确的科学价值观培养的重要形式。教师应以详实的有关资料, 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设计 (调查、考察、实验、讨论、研究等) , 让学生体验到:只钟情科学而忽视道德, 只让道德的盾牌庇护人类而科学的矛头指向自然, 仅将地球作为征服对象来设计人类的生存世界, 以及违背自然规律的乱垦、滥伐、过牧、滥捕、滥渔、随意浪费和污染等, 是无知、目光短浅和危险的, 从而激发其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 成为环保的自觉行动者。

总之, 生物教学改革要正确处理好教学环节的各方面关系, 培养学生独立的实验、实际操作能力, 促进学生智能的充分发展, 使教室、实验室、大自然真正成为培养人才的优良场所。

生物课堂教学改革 篇2

二、技能性目标的反思

生物课堂教学应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应用,这既是生 物学科特点的必然体现,也是适应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的表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列举身边的生活、生产中的实例,向学生介绍现代科技知识,这样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要求的分组实验有具备条件,一个个都要开展,实验过程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七年级开展的用显微镜观察人血涂片实验,发现学生动手能力很强,出乎意料,对实验也非常感兴趣,当场给以表扬。当然对学生的肯定对帮助学生确立自信也是很有帮助。加强课堂演示实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反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必须有机地融入到课程教学内容中去,并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中,使其成为课程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在学习七年级植物标本的采集过程中,“同学们植物标本可帮助我们认识多种多样的植物,在科学研究中也占有重要的作用。那么我们该为植物做些什么呢?”“请我们大家一起来爱护花草树木,以后不会再出现有的同学践踏学校的草坪这现象。”学生也意识要爱护一草一木。篇二:初中生物教学反思 初中生物教学反思 根据教学实践,对初中生物教学做如下反思:

1、教师的提问很重要,通过有效的提问能够达到对新旧知识的 衔接,在教学过程中较好的问题设计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所以在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一定要预先设计好问题方案做到在不同环节中设 置难易适度的问题。

2、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仅关注学生学习状况而且要注重 学生的思想动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更多的是关注优秀学生的学习情 况而忽略学困生的表现,导致这部分学生更强烈的逆反表现从而使师 生间出现矛盾,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照顾全面用不同手段来激发他 们,千万不要让他们觉得老师忽略了他们。

3、要突出学生的主题地位从注重教法向注重学法方面转化,让 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过程当中来,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师生间、生 生间的交流、沟通与合作。要做到突出学生主体教师就必须给自己很 好的定位,我们在频繁的考试中可能已经背离了我们的教育目标,用 简单的分数来衡量一个学生从而把他们看作学习的机器弱化了对他 们的情感目标和能力目标的教育,所以我们首先放下“鞭子”融入他 们,让自己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聆听者、协调者、启发者,切实实现有重知识向重培养学生能力方面转化(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实 验能力、探究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实 验设计能力等等)并要善于捕捉课堂上的信息随机生成出来。

4、要重视探究实验的教学,其关键是要教给学生进行探究实验的方法步骤思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对于结果或者结论无须多研究。

5、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学会用教材去教,而不是教教材。也就是说,凡是适应新课程理念的又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内容教师教师都要去挖掘都要去教,让学生达到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即所谓的学以至用。学生也会在不断的利用生物知去解决问题过程中学习兴趣倍增。

6、利用好多种教学手段,课堂教学除了利用好多媒体以外,教师的板书、板画、肢体语言也非常重要,要充分利用起来,另外教师的讲课要有情感的投入。

7、教师要经常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学,反思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办法,在不断的积累中才会进步。

生物课堂教学改革 篇3

关键词:生物医学工程;基础生物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140-02

生物医学工程(Biomedical Engineering,BME)是综合生物学、医学和工程学的理论和方法而发展起来的新兴边缘学科,其主要是运用工程技术手段,在多层次上研究生物体特别是人体的结构、功能和其他生命现象,研究用于防病治病、人体功能辅助及卫生保健的人工材料、制品、装置和系统的工程原理的学科。它主要以临床医学为对象,以生物学、化学、物理学、数学等传统自然学科为基础,融电子、机械、化工、计算机信息为一体,对于揭示生命现象、临床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等方面显示了不可估量的应用前景[1]。自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国内许多综合或理工科大学、医学院校及相关科研机构都设立了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旨在培养具有各方面能力的复合型人才[2]。我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设置在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部,基础生物学是其中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基础生物医学知识的教学是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基础生物学、医学知识的学习,为进一步促进生物医学工程不同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奠定必要的生物学基础。基础生物学课程涉及领域宽,涵盖范围广,而且随着生命科学的日益发展,不断地涌现出新的理论和技术,给基础生物学的教学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3]因此作者针对在该专业基础生物学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结合本学科课程设置的目的,在基础生物学课程教学中对教学模式的改变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在把握课程整体思想、方法的基础上,引入以研究内容为导向的课程设置和以研究课题为基础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有机会参与科研项目研究,在实践过程中获得知识。

一、精选教学内容,灌输思维方法

目前国内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不同院校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具有不同的研究方向和专业培养目标,因此对于基础生物学的教学还没有统一的教材,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在教材的选择上应体现出自身特色。对于工科院校学生而言,由于缺乏基础生物医学相关背景知识,如果按照以往传统教材内容按部就班的授课,很可能导致学生的理解难度增加,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容易造成学生把握不住学习重点,不能对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同时内容多与课时少的矛盾相对突出,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因此对于本课程的教材,精心选取国内高等教育出版社最新最优秀的同类课程教材《基础生命科学(第2版)》、《生物学导论》等作为主要参考书,基于保持本课程的实用性和先进性为目的,依据教学内容的差异,为学生推荐现代生命科学前沿学科的优秀教材,以确保教学内容的精炼和完整。同时,考虑到学生的专业背景,适当删减基础生物学教材内容,调整重点、难点,强化学习内容的结构层次和逻辑联系,注重交叉学科的联系渗透,通过不断引入新的理论和技术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在讲发育时,把授课内容的侧重点主要放在干细胞与组织工程领域,着重向学生介绍现代生物技术在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使学生在学习新理论、新技术的同时,能够和之前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从而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发展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为以后更进一步的学习及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的、应付考试的学习,为主动的、探索性的学习是提高教学水平的主要环节,因此对于每一门课程,任课教师必须要清楚教学目的,把握课程思想。在授课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单纯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灌输思维方法,实现真正的学以致用。同时还要注意讲授内容的深度与广度相结合,紧密跟踪前沿学科,启发学生积极探索的创新思维。

二、改进教学方式,丰富教学方法

基础生物学以生命基本特征为主线,涵盖生命活动的各个领域,涉及人口、粮食、环境、资源、健康等诸多社会问题,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如何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融入到课程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是我们一直在探索的一个问题。在理论教学中,我们主要采取精讲、略讲和自学相结合的原则,以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采用现代多媒体教学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教学方式的改进与完善,促进师生互动,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为学生进一步获取更专业的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1.启发学生拓展知识,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本门课程基础性较强,内容繁杂,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繁多,所以在每次新课前的预习是非常必要的。为了培养学生学会梳理教材,增强其自学能力,每节新课开始前教师首先指引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然后说明本节课的授课目标,以及前后知识间的衔接与连贯,并且每节课的最后都要进行课程总结,鼓励学生自行对章节内容做出小结,并依据课程目标提出有意义的问题供学生课后进行钻研思考,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例如在讲细胞分化时,鼓励学生思考从一个细胞到发育成个体的过程中细胞分化的时空性意义,影响分化的原因都有哪些,体外三维培养对于细胞分化的作用,等等。按照这种方法启发学生拓展知识,让学生投入到积极地自主学习中,逐渐让学生发现基础生物学的学习实际上是一个充满探索、富有挑战性及成就感的创造性活动。

2.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表述能力。突出学生在受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自由选题、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为宗旨,在教学中融入生物医学工程国内外前沿科研成果,引导学生课外自学,组织课堂讨论,以学术报告的形式,训练学生以精练、准确的语言和文字进行表达的能力。在课堂上,结合正常的教学内容,灵活应用多媒体手段,比如采用动画演示或者其他计算机辅助手段,使学生更形象地理解那些抽象难懂的生物学理论及相关实验的操作技术,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对一些颇有争议的前沿话题组织学生课堂讨论,增强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引导学生积极通过网络、图书馆数据库等各种渠道查阅文献,了解课堂知识的最新研究进展及前沿动态,撰写学术报告,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表述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3.完善教学模式,构建具有专业特点的知识体系。采用传统灌输式的讲课方式,过多强调知识的传授和记忆,早已不能适应新时期素质教育的宗旨,同时在教学时间上也远远不够,教学效果较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各种教学模式的综合应用,改进教学手段,从而构建具有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特色的知识体系。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分析建立生物医学工程学科背景知识网络资源信息库系统,使学生不仅可以查询到某一专门知识的全部内容,还能引申、发散出与之相关的其他知识理论,即构建一个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系统完善,随时更新的网状知识结构体系。学生利用该系统可以方便地查询某一领域问题的前因后果,按图索骥找到对自己有用的知识,使学生可以高屋建瓴,在宏观上把握知识脉络,微观上把握具体知识,促进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另外,注重将本学部最新的研究成果融入到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学生更全面的了解本实验室本专业的研究特色。例如在讲授组织工程章节时,结合作者所在实验室在干细胞及再生医学领域的研究思路,为学生详细介绍了皮肤、骨、神经等组织的体外构建及其在临床中广泛的应用前景,同时带领学生参观实验室,演示体外细胞及组织培养过程,相关仪器设备的操作及使用原理,使学生对干细胞及组织工程技术的发展和研究有了更加感官的认识,不仅可以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而且还开拓了视野,培养学生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改革考核形式,深化素质教育

课程考核是评价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相对于传统的“一纸定乾坤”闭卷考试,本课程灵活采用在总评成绩上加重实践环节的比重,即将课程的考核评价体系拆分为闭卷考试方式与组会讨论、课题答辩、论文报告等平时成绩相结合,更加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综合水平,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素质教育。本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还是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因此书本知识采用传统的闭卷考试方式,占总评成绩的70%。平时成绩占30%,论文报告要求学生自主选题,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分析总结现代生命科学某一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及对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影响,并撰写专题论文,文章格式按照统一要求,对写作优秀者加分。此外,根据教学内容及本学部相关的研究领域,为学生设置一些小课题,让学生任选其感兴趣的话题,采用多媒体展示的形式在课堂上互动交流,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而且还能使得一些在教学中难以发现的问题暴露出来,促使以后教学的改进。这种考核形式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调研文献,查阅检索资料的能力,也培养了科研和学术交流的能力,能够真正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之,基础生物学课程作为生物医学工程的专业基础课,不但为学生提供了基本的生物医学知识体系,还为实现和其他专业课程的交叉融合,引导学生如何利用工程科学的技术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医学问题起到重要的桥梁作用。随着学科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基础生物学的课程建设既要体现专业特色,又要保持其自身特点,面对新的教育教学形势,教师首先要适应新的教学理念。教师应重新确立教学的侧重点,同时更要积极激发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在今后教学中,继续优化和完善具有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特色知识体系的网络资源信息库建设,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水平,把学生培养成既具有扎实的基本理论知识,又具备灵活头脑和创新思维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邓玉林,李勤.生物医学工程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宫照军,顾宁,梅汉成.中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教育的比较与启示[J].现代教育科学,2011,5:132-136.

[3]王光利,代小红.高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若干问题的探讨[J].医学教育探讨,2010,9(4):454-456.

基金项目:大连理工大学教育教学改革基金(项目编号:MS201145)

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改革浅探 篇4

一、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生物新课标中强调生物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一个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在这里有两个层面需要理解,一是“全体学生”,指的是教学所面对的每一个学生;二是“发展”,指的是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全面发展是从广度上强调要让学生在知识构建、方法掌握、情感态度等方面得到更好的发展,而终身发展是从深度上强调要让学生在初中生物学习中初步了解生物知识,掌握一定的方法,形成一定的学习习惯,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基础。

首先,在初中生物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站 在每一个学生的角 度去思考 课堂的构 建,进而做到 面向全体 学生。如在“水中生活的动物”教学中,可针对学生的差异将目标定位为两 类。一是针对 基础稍差 的学生,目标为:1.了解水生无脊椎动物的常见种类;2.知道鱼类的主要特征;3.能简单说 明水生动 物适于水 中生活的 特点;二是针对基础稍好的学生,目标为:1.能说出水生无脊椎动物的常见种类;2.能概括鱼类的主要特征;3.能说明水生动物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

其次,教师要在促进个体发展的基础上推动全体学生发展,且发展要从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角度来思考。如在“动物的运动”教学中,对于“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这一知识点,基础差的学生可能一时无法掌握,这时教师可待基础好的学生掌握后,对基础差的学生展开针对性练习,让其理解并掌握这一点,然后再进行新知识的教学。这样可有效促进全体学生发展。

二、着重培养学生生物科学 素 养,促 进 学 生 价 值 观的形成

初中生物新课改提倡提高学生的生物素养,旨在让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走向以学生发展为目的的教学。尤其是在生物教学中,要求教师要从应试教育的束缚中走出来,树立学生发展意识,以生物素养培养为教学改革的出发点,通过教学模式改革来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生物素养。

首先,要提高学生的生物素养,教师不仅 要立足于行为的特征进行探究时,可先引导学生观察社会生活的动物的视频,然后讨论群体生活的动物有哪些特点。讨论后小组对其特点进行归纳概括,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归纳进行点拨和讲 解,这样让学 生主动参 与到学习 过程中,主动获得生物知识的构建。其次,技能培养 是生物素养的核心,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紧密联系生活,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了解生物知识,在学习生物知识后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如教学“生物的无性繁殖”后可引导学生对小区内的植物、家里种植的植物等进行观察,了解哪些生物是无性繁殖,哪些不是,分析无性繁殖对生物生长的意义。

三、提倡合作性学习,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学生的学习过程并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过程,而是主动的建构过程。新课改中生物教学提倡合作性学习,目的就是要在课堂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生物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知识,丰富学生的体验,教师要注重以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引导学生交流、讨论。提倡合作性学习,更好地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能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对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效率也有长远意义。

首先,提倡合作性学习并不排斥自主学习,相反,合作性学习是基于学生自主学习基础之上的,在教学中教师定要明确这一点。如在“动物运动的能量来源”之“动物的运动器官”教学中,教师导入新课后就以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蚂蚁的运动器官”,想以此拓展到其他动物。学生讨论也很积极,但效果就是不够明显。究其原因是在组织学生讨论前,教师没有让学生自主学习,导致在讨论过程中一些学生只能是人云亦云,不能主动参与。其次,提倡合作性学习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如在教学“认识生物的多样性”中的“基因多样性的意义”时,在引导学生探究后教师可结合美国大豆产量变化及袁隆平通过杂交水稻的培育提高水稻产量等案例来讲解,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基因多样性的意义。

总之,在生物课堂教学改革中,学生的发 展是生物课堂教学的根本出发点。教学中教师必须树立学生 主体意识,关注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同时,要以学生的生物素养培养为课堂教学改革的着力点,积极改革课堂教学模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主动学习中更好地获取生物知识,得到全面发

摘要:新课标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依据,是构建生物高效课堂的基本保障。为了更好地推进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改革,教师应立足新课标,认真领会其内涵,同时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提倡合作性学习,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中学生物教学改革与研究 篇5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科学教育的价值、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得到重视。自课程改革以来,我国中学生物教学发生了许多可喜的变化,但是目前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和调整的问题。本文从生物教育的整体出发,对当前中学生物教学改革、课程教学、实验优化教学等方面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思考。关键词:生物教育改革 课程改革 实验优化教学

生命科学代表着21世纪自然科学的前沿,已经成为自然科学中发展最为迅速的学科之一,作为基础教育理的高中生物教学应要为迎接生命科学时代作好人才的准备。随着生物科学和学科理论的发展,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培养学生应有的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素养,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而且成为是当今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生物教育面临着很多新的要求和挑战。在改革中取得了很多可喜的成果,但是仍然有很多亟需解决的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许多教师仍然把知识的记忆当作教学的一切,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科思维。

一些教师未能建立科学的教学观和知识观,虽然希望与学生有更多更好的交流,但往往在课堂上没能提供有效的问题情境,不能组织起真正有效的讨论和交流,导致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的生物学思维比较肤浅。

实验教学中的问题:很多学校并没有真正的进行实验教学。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是生物学的基本研究方法。而大多数学校缺乏必要的实验器材和实验材料,原本可以很生动的生物课显得枯燥、无趣。由于学校没有实验经费投入,生物教学无实验室,无实验器材,无实验材料,严重影响着生物学的教学。

教学评价中的问题:只注重注重分数,而忽略其他方面因素。

仍然按照传统方式进行,忽视了除分数以外诸多方面的评价,如学生的品德、学习态度、操作技能、创新意识及能力等等,教师只从考试成绩上对学生进行人为的划等、分类和排队,强调评价的管理功能。这样一来,教学评价由教师独揽,学生没有评价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对概念不能很好的理解,对术语、词汇的记忆和使用能力也较差,势必会挫伤一部分同学的学习积极性。

从上述问题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教师没有深入研究生物教学的改革,迫于上级或学校要求才进行高效课堂、导学案教学等形式主义的改革措施。在很多地方我们的课程改革都成为了一种形式。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原因是多维度的,在客观方面:学校对教学研究的不重视,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体系和标准有问题,教育教学设施落后,教育教学资源缺乏,教师待遇太差等多种因素。

而从我们教师的主观方面来分析,原因如下:

首先,中学教师的负担是很重,压力很大。一般每个教师每周都要上16-20节课,再加上升学考试的压力,可想而知,他们面临多大的压力,根本没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来进行教研方面的工作。其次,教师首先是人,然后才是教师。应试教育中谁是受害者,难道仅仅只有学生吗?而实际上教师同样是受害者,许多教师在“辛辛苦苦地折磨学生”,换来的只是学生的冷漠和社会的谴责。最后,许多教师只是在年复一年机械重复所教的知识,没有反思,没有提炼华,没有形成自己特有的教学风格。然而真正的教育没有重复,只有创新。在各种内因和外因的作用下,特别是高道德要求下,教师已成为社会上心理问题、亚健康人数最多的一类工种。还有很多教师在职称到达最高后就不愿再继续进行教学改革的深入研究,或者对此不积极甚至持反对态度。这些都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生物教学改革的步伐。

由于教师的教学研究与改革的态度,以及高考制度的缺陷,使得我们在教学中不可避免的过分追求分数与升学率,这又使得学生们陷入做题与背题机械学习的深渊中。使得学生丧失了学习的兴趣。最终导致课改的种种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得提高教师教学教研动力提高教师素质,改变学生学习态度和兴趣等各方面下功夫。

首先,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着力改善教师的生态环境,创设增强教师幸福感的外部环境,营造充满人文关怀和情趣的氛围。使教师能够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重视和加强教师专业发展文化的建设。创造良好的教师专业发展的氛围,让教师在学习型组织中成长。其次,要改革教学评价机制。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学评价也需加以改革,评价内容应兼顾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各个方面,使评价结果更为客观、公正、合理。而不是仅靠学生的学习成绩来判断一个老师或者是一个学校的教学成果。此外,我们教师本身应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不断提升自身素质。教学过程不仅是教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的过程。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教师才能在专业水平、教学艺术、教学理念上提升自己。在现实的学习层面,许多教师是以学科为本位,在本学科的知识领域范围内不断地进修,从而达到学科权威。学科素质是教师作为一种专业的基本骨架,而教育思想才是从事教育事业的血液。教师才华的提升离不开对教育事业的深度哲理性的反思,反思知识传授的最佳途经,反思不同教育行为对学生发生的作用,反思学生的行为对教育的反作用,反思一切的教学与教育过程,使一切教育现象成为反思的起点,使一切行为为反思所用。好学才会避免僵化的教,教师只有通过终身学习和不断反思才能有充分的自信和决心向“高原现象”挑战。才能使教师在提高教学素质的同时,不断向一个个顶峰跨越。

1.以学生为本。生物教学要面向每一个学生,致力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科思维,完善学生的健康人格。帮助学生理解生物对整个社会发展的作用,使学生能从生物的视角去认识科学、技术、社会和生活中的有关问题。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表演的舞台,让学生得以全面发展。

2.改进课堂教学。生物学教学应使学生学习比较系统的生物基础知识,初步掌握生物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分类、遗传、进化和生态的基础知识,并了解这些基础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在教学中要注意开展师生双向活动,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因势利导,结合讲授课、讨论课和实验课,不断加大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更多地获得生物学基础知识和获取基本的实验技能,了解生物学发展的前景以激发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学习热情。

3.加强对生物课的重视。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以及社会各界都应该加强对生物学科的重视,改变教学现状,探索积极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同时还应该增加投资,切实改善生物学教学环境,引进各种实验设备,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4.改变教学手段。中学生物教学应该结合中学生的特点,采取形式多样的教法,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教师应充分运用多媒体实现教学过程智能化、现代化,使生物教学跳出文字和教室,使学习成为兴趣,进行自我探究或集体讨论,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

参考文献: [1] 杨继红,《中学生物教学改革浅谈》道客巴巴分享文档

立足农村深化生物教学改革 篇6

1. 结合教学,在实验探究中渗透本镇农副业生产实用知识

结合新课程标准,考虑到我校学生毕业后,仍然有不少学生留在农村参加农村的经济建设,更应该让他们在校期间多学到一些本乡本土需要的实用知识,以增强他们对社会的适应性,为此我采取建立卡片、编写活页补充教材的办法,在教学中渗透本镇农副业生产的实用知识。材料来源于镇农技站,镇农场的种子场、种苗场、种植场及养殖场。卡片、活页按季节顺序、学科属性分档归类,教师可结合教学实际选用,既方便又灵活。例如讲授“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后,我组织生物兴趣小组在生物园做桑树枝条扦插的预实验,初步探索生长素类似物“生根粉”在本地本土促进桑树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同时结合初中学过的“茎的繁殖”一节的内容,我从卡片、活页中选取、印发了玫瑰、桑树枝条的扦插和荔枝、无核黄皮、沙糖桔等果树的嫁接补充教材。通过我的讲解、演示,学生初步掌握了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扦插、嫁接和压条枝条生根技术。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到家里有果园的同学家,与他们的家长一起实践果树苗的嫁接、压条育苗,很快整个村子的荒地、旱水田及山场种满了果树。如本镇的白银前村,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不到一百亩的荔枝果园,发展到现在的3000多亩,整个村子都包围在荔枝林中,收成由1998年的7万多公斤上升到2008年的100多万公斤,现在正向早熟、质优、名贵品种发展。每到荔枝成熟时节,真让人有“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白银前村人”的感概。这些盛况均由老树“高空压条”扩种而成,使本村、本镇的经济迅速发展,村村道路硬底化,一栋栋“荔枝”楼房拔地而起,极大地提高了农村生活质量和改善了生态环境。白银前村被评为本镇的生态文明村。

2. 理论联系实际,实现教与学的双赢

本校除实验室外,还从农村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陋就简逐步建立了社会、学校、家庭三结合的学生实践基地。如校内有生物园、文化长廊(在“生物园地”版块中每两周出一期生物技术与农村经济有关的专刊,如有关促进扦插枝条生根、防止落花落果、促进结实的生长素类似物的使用方法、沙糖桔的管理技术及病虫害的防治方法、蚕丝被制作技术、本乡镇种植的各种水果的销售渠道等内容)。校外有镇农技站挂靠的种子场、无核黄皮种植场、沙糖桔种植场、温氏鸡养殖场和蛋鸡场。还有学生家里的荔枝园、无核黄皮园、沙糖桔园、蚕桑养植基地等。在“通过激素的调节”一节的教学中,我利用卡片补充教材让学生学习了保幼激素和催熟剂的调节作用后,带学生到有蚕桑养植基地的同学家里进行小组实验。学生既了解了这两种激素的调节作用,又懂得在桑叶不足或过多时使用哪种激素。在“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一节教学中,我带学生参观本校附近的一个蛋鸡场,请技术员现场指导,让学生亲身认识到在给鸡增加营养的基础上延长光照时间可以提高产蛋率,同时了解到了一种新型的绿色饲料添加剂——微生态制剂能提高蛋黄的质量。这样,既让学生了解了利用光信息、微生态制剂(又称益生素、促生素、利生素或生理菌苗)可以提高畜产品的产量、品质,又开发了学生的经济头脑,同时向学生渗透热爱农村、扎根农村、为农村经济建设服务的思想教育。

3.开展课外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能力,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我积极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活动,从本镇的农副业生产的实际出发,制订了本校生物学科课外活动的内容、目标、实施计划。如正当蚕桑养植时节,我就和蚕桑养植兴趣小组进行如下的探究活动:(1)探究本乡镇蚕丝被的生产和销售情况;(2)了解本乡镇蚕桑养植的发展前景;(3)蚕丝来源、成分、功效、护理、价格、真假鉴别、销售情况及生产流程;(4)地点为连威棉被厂和东宝棉被厂。当本镇政府提出“把河口寨管理区办成万亩荔枝基地”规划时,我就指导果树兴趣小组进行荔枝的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及荔枝销售渠道的探究。随着无核黄皮、沙糖桔、温氏鸡养殖、沼气池等生态农业兴趣小组的建立与探究,学生们对本乡镇的农村经济的发展有了相当熟悉的了解。这样,学生从课堂到课外活动,不仅知识学得活了,动手能力大大增强了,更重要的是养成了建设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课外活动的开展,既激发了广大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对家乡产生了浓厚的感情,又提高了他们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中学生物教学改革浅谈 篇7

一、中学生物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1.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1世纪是一个以信息技术和生命科学为先导的知识经济

1.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素质

新课程下的教师是具有研究性和创造性的教学主体,要善于分析教学理论和实践的各种问题,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索,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形成自我反思意识和自我监控能力;要不断地学习教育理论、心理学、研究新课程,形成课程开发能力及评价能力。因此,教师的培训要致力于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提高理论水平和实践中的教育行为能力,帮助教师理解、内化教育观念,真正形成适合于新课程的教育行为。另一方面,要激发教师的提高动机,调动教师积极思考和实践,反思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教学行为及效果,提高自我觉察水平,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为此,教师的培训应结合一些典型的教学案例,让学员体会情景,组织讨论、分析,使学生在掌握原理的同时学习教育理论与教学技能。

2. 注重教学设计,树立多元化目标

教育家布鲁姆曾说:“教学目标是教学中师生所预期达到的教学效果和标准。教学目标是教学的根本指向和核心任务,是教学设计的关键。”《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使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基于这样的理念,数学课程应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四个方面树立其多元化的教学目标。数学教学不仅要关注知识技能,还要关注情感态度,即将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数学教学不仅要关注问题解决,还要关注数学思考过程,即将结果和过程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我们在数学教学设计中,应特别关注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所提出的“三维”过程性目标,着力研讨如何通过自身的数学教学设计实现这些目标。

3. 选择开放内容,引入生活情境

新的数学课程改革强调,数学学习并不是单纯的解题训练,现实的和探索性的数学学习活动要成为数学学习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开放性的教学内容表现在开放题的应用上,以开放题为载体来促进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弥补了数学教学开放性、培养学生主体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不足。数学开放题的类型很多,如:某中学搞绿化,要在一块矩形空地上建花坛,现征集设计方案,要求设计的方案呈轴对称图形(可以用圆、正方形或其它图形组成),如何设计?(这是一道结论开放题)《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这就是说,数学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要注意将开放性的教学时代,是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社会竞争异常激烈的时代。应以“创新”作为素质教育的主题,在生物学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积极创造条件,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胡锦涛总书记在第24个教师节全国表彰大会的讲话中强调指出:“每个学校,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充分开发创造一

内容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积极引入生活化的学习情境。例:有位教师在嘉兴上《一百万有多大?》时,首先问学生:“我们嘉兴五芳斋食品在两会期间创收了近5.9亿美元,你知道5.9亿美元有多大吗?”“那么谁还在其它地方见过这么大的数吗?”这种谈话方式学生很容易接受,提到本地的特产,学生自然感到既亲切又自豪,再从特产联系到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类似的大数,引入自然、亲切,且贴近生活,为学习新知创设了一种民主、科学、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

4. 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益

课堂结构大致归纳为三种形式:一种是承接型。一般是先让学生获得感性知识,再引导学生深入并指导解题,变为能力。这种结构的主要特点是前后承接,脉络清晰,对于内容浅显易懂的章节比较适用。第二种是螺旋型。主要是在讲解比较抽象的概念和难度较大的章节采用。它的主要特点是把知识与能力紧密衔接、交替上升,通过举一反三、环环紧扣,逐步升华来达到课堂教学目的。第三种是辐射型。特点是抓住关键,引导学生一题多解,多方位思维,通过筛选归纳使认识达到一个新高度。这种形式多在复习课中采用,如三角变换、数列、复数及立几中点到平面的距离等。在安排课堂结构时,要基于讲清知识内容,提高学生能力,有效利用时间的原则,优化课堂结构,精心设计课堂层次。设计课堂层次,必须重视认知过程的完整性,注意紧扣教学目的与要求,充分熟悉教材,理解教材的重点、难点、基本要求与能力要求,从多方面围绕教学目的来组织课堂教学。

5. 强化师生互动,实施新的教学评价

现代教学强调教学是一种多边的活动,提倡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动,形成一个信息交流的立体结构。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质疑探索的意识,就要强化师生互动,实施新的教学评价。新课标下的中学数学教学评价的实施强调过程,突出形成性评价;重视参与,突出参与性评价;重视个人成长经历,突出过程性评价。

(1)强调过程,突出形成性评价。要使学生得到充分发展,就必须重视数学教育的过程。《标准》十分强调学生学习的体验与感受,这就要求教师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突出学生知识形成、思维形成、情感态度形成的过程,强调形成性评价。

(2)重视参与,突出参与性评价。即我们要十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共同参与评价,变教师独裁式评价为师生双主体平等对话式评价。

(3)重视个人成长经历,突出过程性评价。学生是否成才,不看今天,而应看他未来的发展。

总之,新课程为数学教学树立了新理念,提出了新要求,中学数学教学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中学数学教师应积极、迅速地反思过去和现在的数学教学,理解新的数学课程理念,建立起新的中学数学教学观,以更好地适应未来的教学工作。

高职英语教师职业能力培养的方向与途径

李宏亮

(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杭州

摘要:本文从高职英语教师职业能力发展的客观性与必要性分析入手,通过调查分析高职英语教师职业能力现状,提出了高职英语教师职业能力培养的方向与途径。

关键词:高职教育英语教师职业能力途径

一、高职英语教师职业能力发展的客观性与必要性

1.高职英语教师职业能力发展的客观性。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因此高职日常教学的目标是使学生获得相应职业领域的职业能力。所谓职业能力,不仅是指一个人的操作技能或动手能力,而且指他的综合能力,包括知识、能力、经验、态度等为完成职业任务所需的全部内容。英国学者曼斯菲尔德认为职业能力应由狭义的岗位技能拓展到综合素质;由单一地满足上岗要求,走向社会发展。既然高职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获得相应职业领域的职业能力,做为实施教学任务的教师客观上必须应具备相应的职业能力。英语教师也不例外。

2.高职英语教师职业能力发展的必要性。

随着高职教育的蓬勃发展,全国有1000多所高职院校,几乎所有学校都开设英语课,其中80%以上学校还开设了英语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众所周知,英语是各类专业的必修课,前几年各院校人才培养水平工作评估中英语等级通过率也是其中的一项重要指标。不言而喻,英语教学的成功与否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密切相关。

种宽松的环境。”这就要求我们在新世纪的生物教学改革中,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特别是由教师单向灌输知识,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以及过于呆板的教育教学制度。教师与学生之间要相互学习、相互切磋、相互鼓励。这也是中华民族自古已有的“教学相长”的一个优良传统。

2.让学生学会学习

古人云:“授之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在新世纪的生物教学改革中,必须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重视和珍惜自己的学习过程,指导学生对领悟到的学法多尝试、多训练,使之转变为自己学习的能力,提高自己会学习的本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在一份报告中指出:21世纪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显然,在生物学教学中必须指导学生“会”学习,使他们主动地学、积极地学、创造性地学,必须让学生不仅学“知识”,而且学会用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教育家叶圣陶也曾说过:“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其实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一定的方法,从获得更多的生物学知识。

二、生物学教学改革的切入点

1. 教学内容应趋向现代化

近些年来,生物学教材有了一个全新的改革,增加了一些科普性的知识及一些生物尖端科技知识,同时,也增加了生物实验教学的内容,注重了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但这些远不能适应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随着现代科技发展,生物学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生物学作为人应类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的整体素质提高有着重要作用。因此,中学生物学课程的内容应以生物学知识为主,精选教学内容,重基础,创建新的知识结构。在整个教学内容中,应

教师是实施教学任务的主体,高职英语教师自身职业能力的强弱关系到高职人才培养教育工作。因此在高职教育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培养英语教师职业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二、高职英语教师职业能力现状

笔者曾主持一项《高职英语教师职业能力调查与研究》的课题,在调查中,对全国十多所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师做了相关师资构成问卷调查,发现如下问题:

1.教师教育观念跟不上时代发展。

原因是大多数高职院校由原来中专或成教学校,甚至职高升格而成,一些教师还停留在原有教学观念上,教学对象发生了变化,但教师仍然按照原来的教学观念对待新的教学对象,一方面,十几年前的中专生,某种意义上讲,其生源入学水平、学习自觉性、领悟性等,都不亚于甚至超过近年来的高职大专生,因为当时没有大规模扩招。然而,教师以为如今是大专生了,学生应当比之前的中专生入学水平更好,学习更努力。其实并非完全如此。另一方面,如今的高职学生虽然学习努力度、自觉性、自学能力等方面不如曾经的中专生,但他们的接受能力、创新能力,却大大加强,而我们的教师们有时却忽视了这些方面。

2. 师资构成单一化,职业化特色不足。

调查发现大多数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即大学毕业走出校门,再走进高职校门。只有极少数的教师来源于企业一线。调查发现这部分教师所占比例不到10%,这种师资构成无

充分体现出基础性和先进性的统一,也就是在重视学习生物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应更加重视学生掌握现代生物学知识和技术。同时还要让学生广泛了解最新的生物学技术和信息,生物科学的发展动态等。如初中生物教材中已把克隆技术、基因工程等内容充实到教材中。

2.教学方法多样化

随着教学的改革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产生了各种新的教学方法,如谈话式教学、讨论教学、愉快教学、情境教学、尝试教学等。生物课教学应根据不同的内容,选择适于学生的教学方法,破除“满堂灌”和教师一个人唱“独角戏”的做法,真正做到教学自主化,即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参与,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作为认识对象的知识,须靠学生自己来构建,所以,作为指导者的教师,根据不同的课题,应选择不同的教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同时发表自己的看法,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

3. 教学手段全面化

生物学教学更应该突出直观教学和实验教学,不仅利用挂图、标本、模型等教具,同时还要加强幻灯、投影、电视、录像、电脑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使教学手段现代化、多样化、全面化。所以,教师已不仅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而且是学生学习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合作者。因此,教师还必须树立现代教育意识,掌握现代教育技术。

4. 学生的能力培养始终化

浅析生物化学教学改革 篇8

一、病例分析教学

兴趣是学习动力, 激发学习生物化学兴趣是非常重要的, 在生物化学教学中, 尽量将所讲授的内容与生命活动、疾病及卫生保健等联系起来, 因为这些都是最贴近生活的实际问题,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解决, 让学生感到学而有用、学而有趣。如利用糖代谢知识分析糖尿病“三多一少”产生的原因及治疗方法;利用酶竞争性抑制作用的原理介绍有机磷农药的杀虫机制、利用氧化磷酸化解偶联的知识解释感冒的一些症状, 等等。

病例分析教学引导生物化学理论与临床问题相联系, 不但加深了学生对生物化学知识的理解, 而且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他们认为所学内容不再是死记硬背的空洞知识, 而是活的、有用的知识。同时, 教师为了把病例分析中涉及的基础知识和临床知识讲明白, 必须精心备课, 多查资料。总而言之, 病例分析教学对提高教学质量, 推进素质教育, 全面提高师生的综合素质, 将是有积极意义的。

二、趣味引导式教学

生物化学中, 有许多原理比较深奥, 难以理解, 如果采用传统的直接讲授方法, 学生必定感到枯燥乏味, 提不起兴趣。若是在教学中讲述一些有趣的见闻、运用一些形象的比喻及提出一些启发性问题, 使深奥的理论浅显化、抽象的事物形象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 也必然会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 在讲解呼吸链抑制剂

摘要:生物化学是生命科学中发展最快的一门核心学科和带头学科。本文从病例分析教学、趣味引导式教学和多媒体教学三方面探讨改进生物化学教学方法和手段, 从而使学生能更好地学习生物化学, 为后续的课程打好基础。

生物技术专业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 篇9

一、教师要不断更新思想观念和知识

随着课程改革逐步展开, 面向21世纪的新教材、新课程在呼唤新的教师。尤其生物技术和其交叉的学科包括医学、农业、环境等领域也在飞速发展。科学在不断分化的同时, 又呈综合化的趋势。这就要求教师的知识不仅要“专”, 而且要“博”, 教师必须懂得一定跨学科的知识, 并且不断更新知识, 才能不断丰富课堂教学内容[1] , 否则, 必将难以驾驭课堂教学。所以, 高校生物技术专业的课堂教学改革应从提高教师自身教学水平出发, 才是搞好高校教学改革的前提和基础。

教师能力的高低, 教学质量的优劣, 关键取决于教师素质的高低[2] 。平庸的教师, 无视教育的伟大和自身的使命, 只会照本宣科, 不能拓展学生的视野。而在学生的心目中, 教师是知识的宝库, 智慧的源泉。因此, 教师只有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工作之中, 不断完善自我, 在原有经验基础上反思, 升华, 才能提高教师的素质, 才能适应培养21世纪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做教师容易, 做好教师难, 教好学生更难,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丰富的知识、开阔的思想、创新的理念, 也只有这样, 才能使教学与时代俱进。

二、课堂教学模式的合理设计性

课堂教学结构, 也即课堂教学步骤, 如果这个教学步骤对同类课型有广泛的适应性, 那么, 它又可以叫做课堂教学模式。合理的课堂教学结构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设计教学模式时, 应注意对有关教育理论的研究和学习, 把握理论前沿, 善于进行理论思考。提出某种假设之前, 必须先想清楚要针对什么问题、体现什么思想、突出什么观念, 要弄清指导思想是什么。运用某种教学模式, 必须首先从理论上追根溯源, 搞清楚这种模式提出的背景及理论根据, 把握住其理论内核, 明确它最适宜解决什么问题、容易出现什么弊端及如何克服弊端, 然后从自己的实际出发, 对运用或移植的教学模式进行修正、补充和再创造, 使教学模式适应自身的需要。不能简单模仿、生搬硬套。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 基于生物技术基础理论知识大多是抽象和高难度的, 学生易产生知识混乱的感觉;实验操作过程繁琐而复杂, 学生常常感到无从下手。在教学中引入“流程图示教学法”[3] , 把难度高、复杂、大篇幅的知识用简单的流程示意图表达出来, 根据流程图示意的程序对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作深入的讲解、总结、归纳、探索、结论, 使学生易于了解和掌握抽象的理论概念和知识难点;根据学生的需要迅速调出相关信息, 缩短学生认知的时空距离。应用“流程图示教学法”不仅突破了传统教学的课容量限制, 使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学效率得到了全面优化, 为课堂教学格局的改变和模式的重建, 提供了新的思路、方法和途径。最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加大知识容量和现代科学信息量的掌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智慧、加强其素质和创新意识教育, 并能大幅度的提高教学容量, 高效率和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模式最终是要应用于实际教学, 所以要科学合理, 适合于学生的学习规律和习惯, 适合教师的具体操作, 科学合理。本人用教学实践中总结的流程图示法来训练学生的条理化思维方式, 对学生的学习和将来的工作都有很大帮助。在实验课前, 请学生根据实验的内容写出流程示意图, 不仅实验课能很流畅的完成, 而且学生严谨的、科学的工作能力得到了培养。

三、课堂教学语言的生动形象性

教学语言要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态度, 要饱含丰富的感情;要体现新旧知识的联系, 要尽可能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使深奥的道理形象化;要能引起学生合乎逻辑的思考问题, 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必须是逻辑极强的语言, 即教师语言是的逻辑思维和语言修养的统一。而且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最能唤起学生求知欲。笔者在课堂教学实践中, 研究如何用生动语言材料, 借助生动事例, 如何适当引经据典、穿插生物科学的趣闻, 以及如何运用言词、声调、面部表情配合等多方面来增强生物课堂教学语言的生动形象性, 增强语言的魅力, 提高语言的感染力, 促进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 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因此, 要成功地上好每一堂课, 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 熟练掌握教学语言运用技巧和艺术。

另外, 生物技术本身又是一门较为抽象的课程, 因此在授课时, 在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的同时, 配合集图、文、声于一体的多媒体教学模式, 将生物技术种类繁多、操作过程复杂的特点图片化、直观化、形象化, 使教学特色更加绚丽多彩, 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效果更加突出。

四、教学内容具有前沿性并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

生物技术是生命科学的前沿和尖端学科, 新发展、新技术、新成果层出不穷, 这就要求教师查阅大量文献资料, 不断更新知识, 才能紧跟学科前沿, 把握学科发展动态。将生物技术最新成果引入教学当中, 教学内容在课程稳定的基础上, 努力跟踪学科前沿, 正确处理课程的稳定性与学科发展前沿性的关系, 将基础科学知识和前沿性的研究进展有机地结合, 及时地将生命科学领域重大的最新的进展在课堂上有选择地介绍与讲解, 课堂教学中反映学科的最新发展和最新成果。并且注意从日常生活和科研实践中收集和发现重要的或重大的生命科学事例出发, 从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入手提出科学问题,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思考和解答生命科学的问题, 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最新生物技术, 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并提高其创新思维能力和解决科学难题的能力。

五、设计能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的教学环境

由于传统教学是一种以“填鸭式”为特征的封闭模式, 缺少学生的主动参与, 不可能使整个知识信息“活”起来。倡导启发式教学, 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要贯彻“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4] 。把学习方法交给学生, 教师在课堂上就不必多讲。要让教师少讲, 学生多学, 教师必须给学生制定一套学习程序, 让学生围绕这些程序进行。以学生为主体就是要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人,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让学生乐学、好学, 学得轻松愉快。基于上述思考及理论依据, 我们实施了创设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条件的实验, 即从学生“如何学”角度, 精心设计每一节新授课的学习方案。例如, 有些繁琐的教学内容就安排学生先自学, 把自己理解的东西, 整理成流程示意图的形式、请学生在课堂上来讲解;有的还把学生分成课外学习小组, 学生通过小组的共同讨论, 推出代表到课堂上来进行讲解。无论是课堂教学, 还是实践教学都让学生参与进来, 在实践中锻炼学生条理化的概括和总结知识的能力。同时开展竞赛活动,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激情, 使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互动。同时教师也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容量, 学生在校期间学到的知识容量也被加大。

六、结语

在高校生物技术专业课程的教学中, 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改革的前提。教师应该把课堂教学模式设计的既有科学性、合理性, 又有可操作性, 不断更新和丰富教学内容,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从而大幅提高学生在校学习的专业知识容量和专业技能,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这样课堂教学改革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韩新才.高校生物技术专业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广东化工, 2008, (1) .

[2]程景民.现代素质教育概论[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 1999.

[3]林维菊.流程图示法在教学中的实践[J].林区教学, 2008, (6) .

生物课堂教学改革 篇10

1 2004年4所医院微生物检出结果 (见表1)

2 由调查结果引发的教学思考

2.1 微生物检验教学迫切需要调整内容

2.1.1 强化条件致病菌的教学

教学大纲要求, 病原性球菌第一章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链球菌、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奈瑟菌为重点, 而调查结果表明表皮葡萄球菌、肠球菌感染率在各级医院都较高;肠杆菌科的重点为志贺菌、沙门菌, 而调查结果表明条件致病菌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却遥遥领先;另外, 存在于皮肤、肠道正常菌群的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真菌等感染率也相当高, 这提示我们教学中要强化有关内容。

2.1.2 强化检验程序, 淡化检验方法

本次调查仅限于县级以上的有微生物检验能力的医院, 但这些医院由于条件不一样, 检验方法存在较大差异。由于检验方法受各种因素如检验仪器、诊断试剂等限制, 存在较大差异, 若过于强调某种检验方法无疑是在限制学生思路, 所以讲课时应以检验程序为主干, 略讲检验方法, 灵活说明大型仪器检验和手工操作的不同, 这样学生既能适应基层医院, 又能适应大医院。

2.1.3 加强细菌对抗菌药物敏感实验的教学

药敏实验是微生物检验的另一重要环节, 它对于指导临床用药及耐药菌株的分析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过去的教学都忽略这部分内容, 仅安排1学时理论、1学时实验, 略讲需氧菌及兼性厌氧菌的纸片扩散法 (K-B) 和K-B联合药敏实验, 省略稀释法和厌氧菌及结核菌药敏实验方法, 这样无法满足临床需求。

2.1.4 增加细菌自动化、微型化设备和新技术使用、原理及操作方法的教学

国内计算机应用的普及, 为临床微生物检验的自动化、微量化提供了可能。以上4所医院都采用程度不同的自动化高、快速适用的细菌鉴定和药敏系统, 若不增加这部分内容教学, 仅教授传统的人工细菌检验方法, 学生就很难适应临床工作, 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2.2 强化实验教学

微生物检验是一门医学检验专业课, 具有较强的实践性, 实验课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 实验课与理论课比例在1∶1左右, 这就决定了实验课在整个微生物检验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实验课分3类, 一是验证理论, 如细菌等的形态观察、细菌的分布、化学物理消毒法、细菌的生长现象观察等;二是直接为临床应用打基础, 如革兰染色、抗酸染色、细菌鉴定;三是增强学生动手能力, 如培养基制备。无论哪种类型的实验课, 教师都要讲明实验目的、要求、步骤和注意事项, 让学生能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实验中。一般示教操作由教师演示, 教师要以严谨的态度为学生做示范。学生分组实操作时, 教师要细心观察, 具体指导, 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只有通过正确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训练, 才能实现实验课的目标, 为学生将来的临床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2.3 加强教师临床实践

初中生物教学改革的探究 篇11

关键词:初中生物;改革;合作学习

伴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事业越来越受到重视,初中生物教学随着这个变化而被提到改革的范畴,以求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教育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热情,提高教学质量。为此,本文结合现有的教学模式,对初中生物教学方式进行探究,旨在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建立高效学习课堂,实现初中生物教学改革的目标。

一、注重课前预习的引导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课前预习是当代学生教育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基础,因此,教师在课堂教育开始之前,应当提前对学生提出预习要求,包括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需要了解的必要知识,以及参考书籍等,课前预习的效果直接决定了课堂的教学质量。那么,如何提高课前预习效果,培养学生的自学意识和效果呢?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教师教学应该完成以下两点的要求。

1.明确预习目标,设定预习需要达到的效果。初中学生处在对知识的汲取阶段,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和逻辑能力,教师在要求提前预习时,应当明确预习的内容和学生需要达到的预习效果,包括预习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下期课堂教学将从哪些方面展开,让学生在预习之前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

2.圈定预习重点,设定预习完成的时效性。圈定预习重点能够确保学生预习的有效性,避免不必要的时间浪费,帮助学生尽快掌握知识要点和重点,同时对于疑惑部分能够在课堂上及时反馈和查找资料。参考书目是教育教学的重要辅助工具,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避免单一的教科书知识教学,主动要求学生参考课外书目,延伸知识面,将课外的知识内容带到课堂中讨论。随着互联网信息的不断发展,知识的传递和获取更加便捷,学生预习的拓展材料也不仅仅局限于书籍,网络形形色色的公开课程和各类课件视频都是学生提前获取知识和解疑的高效途径。其次,预习课程的时效性对于完成预习目标至关重要,教师应该为学生的预习设定时间节点,要求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预习任务。通过外部环境要求,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二、加强课堂教学的全面性,建立合作学习的高效课堂

课堂教学是知识传递最重要的手段,初中生物教学应该根据学生的预习效果,进行全面的巩固和解答,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初中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是片段的,缺少系统的逻辑整合,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帮助学生连接零散的记忆碎片,形成统一的知识体系,帮助学生解惑。其次,为了实现教学的全面性,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并不能帮助老师及时了解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情况,而间歇性的考试测试不仅耗费老师大量的精力,同时由于考试的滞后性,对于课程的学习进度,都将造成很大的影响,为此,构建合作学习的高效课堂,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分享的乐趣,对于当代初中生物教学,提高教学成果,显得尤为重要。

1.重点讲解,授课方向明确。课前的预习阶段,教师已经向学生明确了学习的目标和预习重点,课堂教学中也就省去了知识导入的阶段,而是重点围绕知识要点进行讲解和训练,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学生学习知识的进程会加快,课堂时间利用率和教学效率也会大幅度提高。另外重点讲解还能够帮助学生把握核心的知识体系,提高思维逻辑能力。

2.深度解疑,拓展教学成果。拓展学习是初中生物教学的硬性要求。初中学生思维灵敏,课前预习的参考书籍恰好为学生的思维发散提供了较好的介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疑惑的部分应该深度解答并针对性的进行引导和拓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锻炼发散思维能力,加深对重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3.权力下放,学生主导课堂。合作学习是近代以来广受关注和教学研究的一种教学模式,相对于传统的传授模式,合作学习更加具有前瞻性和优越性,教师教学应该从讲台上走下来,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主动分享和讨论课堂知识。当然,合作学习并不仅仅是简单的将学生分组,制定相应的目标,而是建立在课前预习和课堂讲解后对知识的进一步升华和延伸的一种教学手段,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更加拥有学习的主动全和分享对知识理解的话语权,合作学习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有机会再群体性的目标中发挥作用,尤其是对于中等和偏下的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在团队中发挥作用,并容易被肯定,进而增加其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的积极性。教师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则是一名课题讨论的参与者、顾问和引导者。合作学习让老师及时了解课堂学习的成果和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程度。同时拉近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老师不再是讲台上权威的化身,而是与学生共同参与、共同讨论的知识顾问。

三、跟踪课后复习的针对性,搭建教学反馈机制

学生的认知水平是一个连续发展和巩固的过程,虽然前期的课前预习、拓展阅读和课堂教学已经让学生对教学知识有了深刻的领会和理解,但是初中学生由于对知识体系的不联系性,决定了学生对于知识掌握并不深入,因此,及时温故,构建知识内容的回购架构,帮助学生搭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1.强化知识体系的整体性和连续性。自主学习和课堂讲解已经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全面的认识,但是对于知识体系的形成还不够成熟,学生合作学习的目标虽然达成,对知识的拓展和延伸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但是由于学生思维逻辑的局限性和对知识体系缺少系统的认知能力,需要教师教学过程中不断帮助学生回顾已有的知识,实现知识的体系的连贯性,让学生在新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利用已经学会的知识进行论证和支持,实现整体教学效果。

2.及时反馈课堂教学情况。初中生物教学最终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学习生物知识,提高分析问题的逻辑能力,因此教育改革必须实时关注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对学生掌握的知识进行随堂测试,制定有针对性和层次性的检验标准。既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结构的理解,还要着重关注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对检测的结果要及时反馈,进行分析,确保发现的问题能够及时解决。传统教学批改试卷,课堂讲解的测试方式不仅占用了大量宝贵的课堂时间,同时对于检测中发现的问题很难确保所有的学生能够理解,很容易进入检测的循环中去。合作学习,相互检测,发挥小团队,小集体的目标导向作用,寻找不同组别之间的问题关联。建立针对性的解决方案,这样不仅能够节约大量的课堂测试时间,同时让老师从批改测试试卷的压力中解放出来,着重解决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障碍。

四、结语

教学改革的道路任重道远,初中生物教学模式也在不断改革和创新。本文着眼于当前的教学方式,就其中的一些改革措施进行探究,学习永无止境,教育学生的方式也应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而不断地进行拓展和延伸,作为教师,应该与时俱进,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全面的认知能力,塑造健康的人文价值观念,科学安排和统筹教学,帮助学生实现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快乐学习的优良学习习惯。将教育改革作为终生的事业进行到底。

参考文献:

[1].邹明强.初中生物新课标教学改革初探[J].科学教育.2014(22):87-88.

[2].周桂珍.浅析初中生物教学改革[J].科教文汇.2014(15):56-57.

生物课堂教学改革 篇12

《生物技术前沿》是我校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为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生新开的专业必修课。该课程涉及领域宽, 涵盖范围广, 由基因工程、发酵工程、细胞工程和酶工程等内容组成, 是自然学科中最重要的一门基础课。近年来, 全国各大高校陆续开设生物技术相关课程, 但我校学生具有自身特色, 生物工程与医学工程类课程均有涉及, 学科交叉性明显, 如果照搬其它院校的教学模式, 可能会出现与学生知识背景现状分离, 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此外, 现代生物技术发展日新月异, 新理论、新技术层出不穷, 给教学工作也带来了极大地挑战。如何在较少的课时中既不重复以前学过的基础知识又能不断引入新的内容?如何解决课程中存在的前沿技术与陈旧的教学方法之间的矛盾成为教学工作中面临的主要难题。结合本学院学科设置的特点, 在《生物技术前沿》课程教学中对教学模式大胆改革, 引入实践教学, 让综合性实验走进课堂, 使学生有机会参与科研项目研究, 在实践过程中获得知识。

1 优化课程体系, 精选教学内容

教学大纲是教师教学顺序与教学工作的指南, 由于该课程的综合性与前沿性, 如何使学生在现有知识背景的基础上, 掌握现代生物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前景, 是制定本课程教学大纲的一个关键[3]。《生物技术前沿》课程在制定教学大纲时对教学目的与教学内容进行了合理的安排与调整。

在教材的选取上, 以保持本课程的实用性与先进性为目的, 精心选取国内外最新最优秀的同类课程教材如《生物技术概论》、《Basic Biotechnology》等作为主要参考书, 同时根据内容的差异, 分别为学生推荐各领域的优秀教材, 从而确保了教学内容的充实和完整。在授课过程中, 既要体现基础性与前沿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结合, 还得注意讲授内容的深度与广度相结合。紧密跟踪前沿学科, 以现代生物技术基本原理的介绍为切入点, 以不同类型的技术范畴为骨架, 着重介绍了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和酶工程的基本特点及其对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同时, 对课程的深度与广度也进行了合理的调整, 对前期学习的基础课程有的放矢, 选取重点章节回忆复习, 理清脉络;注重相关学科贯穿渗透, 通过不断引入新理论、新技术来突出课程的前沿性。考虑到学生的专业背景为生物医学工程, 把内容侧重点主要放在生物医药等领域, 如在讲基因工程与细胞工程时, 着重向学生介绍了现代生物技术在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 使学生在学习新技术的同时, 与以前所掌握的知识融会贯通, 从而对生物技术专业有更深层次的认知, 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2 改进教学方式,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现代生物技术涵盖范围广, 涉及医药、食品、环境与农业等诸多领域, 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 如何将素质教育融入到课程教学中,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体现本课程的特色, 是我们一直在探索的一个问题[4]。在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基础上, 不断改进教学方式, 促进师生互动,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使该课程日臻成熟。

2.1 多媒体手段的灵活应用

根据本课程侧重于工程技术类型, 具有实验操作能力较强的特色, 在课堂上, 结合正常的教学内容, 灵活应用多媒体手段, 放映一些标准试验操作步骤的录像片, 如在讲基因工程PCR技术时, 通过放映一段采用PCR技术检测细菌的录像, 使学生能更形象地掌握该技术的要领, 为后期进实验室做毕业设计论文奠定了基础。对那些晦涩难懂的原理内容可以搜寻一些Flash动画展现出来, 如在讲细胞工程中细胞周期时, 为了让学生对流式细胞仪的构造、原理及其应用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通过播放相关Flash, 使乏味的内容变得生动、有吸引力, 不仅使学生对学习内容增加了兴趣还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2 增强师生互动, 合理安排课外作业

在授课过程中, 对一些有争执的前沿话题组织学生讨论, 如在基因工程这章中讲转基因技术时, 先为学生介绍了转基因技术的定义、特点及应用等内容,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 组织学生课后查阅文献, 就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前景在课堂上积极开展讨论, 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本章结束时, 选取部分学生通过PPT形式介绍自己感兴趣的新颖的基因工程技术, 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通过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增强师生互动,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表述能力, 学习效率得到提高。此外, 在课后还引导学生通过图书馆数据库、网络等渠道查阅文献, 掌握课上内容最新研究进展及前沿动态, 通过课堂教学与课后习题、自学、讨论相结合的方式, 使学生对生物技术前沿有基本的了解, 并从全新的视角认识生命科学, 为今后其它相关学科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3 融入实践教学, 培养学生认知能力

3.1 以科研促进教学,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 一方面通过阅览国内外专业期刊、文献或相关网站, 将最新的相关科研成果和技术及时地介绍给学生, 使教学内容更加充实, 另一方面, 注重将本学院的研究成果融入教学过程中。如在讲发酵技术生产疫苗时, 就适时地引入了本实验室对艾滋病与宫颈癌疫苗的研究进展与研究成果;在讲细胞工程时, 结合本实验室在干细胞领域的研究思路, 为学生详细的介绍了干细胞的分化特征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前景;在讲重组DNA技术时, 就有意补充了被国际分子生物学顶级杂志评为“十大科技突破之一的” micro RNA的最新研究进展等前沿内容, 鼓励学生走进实验室, 参与科研项目的研究。同时, 在课堂上结合多媒体形式, 为学生介绍了本学院最新购置的大型实验设备如实时定量PCR仪, 流式细胞仪及活体成像仪等的使用原理, 并带领学生进实验室参观学习, 这样不仅使学生能接触到本学科的前沿知识, 而且拓宽视野, 增强了学习兴趣, 使学生参与课外科研活动形成风气, 为后期进一步提高毕业论文设计水平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2 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

生物技术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工程类专业, 通过课堂上的抽象讲解远远达不到作为一个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基本要求。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本课程理论教学完成之后, 还专门为学生安排了16课时的生物技术综合实验, 将分别涉及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及酶学等相关内容, 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融合,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此外, 除了在实验室进行实验课操作外, 还组织学生到制药公司进行观摩教学, 使理论学习内容与生产实习对应起来, 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提高, 加深了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4 转变考核方式, 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

在学期末, 对考试方式也进行了探索与尝试, 相对于传统的闭卷考试, 本课程灵活采用开卷考试与平时成绩并重方式, 让学生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 分析总结现代生物技术对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影响, 并撰写专题论文, 文章格式按照统一要求, 在强调自主性的同时培养学生检索资料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此外, 还让学生任选其感兴趣的一门前沿技术, 采用多媒体形式在课堂上互动交流, 主要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在考试结束后发现论文完成认真, 课堂演讲PPT准备充分、生动, 内容包含了生物技术在医药、环保、食品与军事等多方面的应用, 其中一部分是课堂中没有涉及到的, 表明学生对新考核方式的认可, 并较全面的掌握了《生物技术前沿》这门课程。

5 小结

教学工作是一项复杂细致的工作, 作为教师一方面要保证基本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任务的完成, 另一方面要坚持不懈地去探索、研究和总结新的教学模式。只有不断的改进教育思想观念, 改变教学方式与手段, 才能适应新形式下的教育理念, 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摘要:生物技术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 是现代生物学发展与相关学科交叉融合的产物。对《生物技术前沿》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与探索, 融入实践教学, 突出学科特色, 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生物技术,教学改革,实践

参考文献

[1]欧阳平凯.中国工业生物技术的历史、现状和未来[J].生物产业技术, 2008 (1) :25-26.

[2]宋思扬, 楼士林.生物技术概论[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

[3]周济.大力加强教学工作, 切实提高教学质量[J].中国高等教育, 2005 (1) :1-7.

上一篇:四个环节下一篇:宣传册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