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式生物课堂

2024-10-01

探究式生物课堂(共12篇)

探究式生物课堂 篇1

初中生物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获取基础知识、领悟科研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探究式教学以“自主、探究”为宗旨,通过丰富多样的课堂活动,唤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完成从学习理念到学习行动的全方位转变,实现生物教学知识技能与情感态度的双重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我遵循初中生物课程改革的要求,对探究式教学进行了一系列尝试。

一、转变验证思想,尝试探究

长久以来,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生物课程在初中教学中一直处于不被重视的地位,开展课程改革也并未取得较好成效,究其原因仍是教师和学生的思想未能得到真正转变。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只是简单机械地让学生对照教材内容,按部就班地完成验证实验,这样的做法不但对学生理解知识毫无帮助,反而会滋长学生的厌倦心理。所以,转变验证思想为探究实验,才是解决问题的第一要务。

例如,苏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植物的光合作用》中有关“光合作用需要光的参与”这一验证实验,光合作用的反应原理、过程、场所等一系列知识是初中生物教学的重点。实际上,学生在掌握了植物光合作用的反应方程式后,就已经肯定了光照是光合作用的必需。所以,这样的验证实验对学生的诱惑力不大,无异于照本宣科。鉴于此,我将教学任务设计为“设计实验探究光合作用所需的条件和产物类型”。针对这样的变化,有的小组的设计是:暗处理和部分光照的处理不同,利用碘溶液来检验产物,最终发现光照部分碘溶液变蓝而暗处理的碘溶液未变蓝,这就证明了光照是光合作用的必需条件,且产物中有淀粉。有的小组的设计是:在盛水的塑料袋中放入水生植物,进行光照后,利用试管收集叶面产生的气泡,并用刚熄灭的火柴来证明产物中有氧气。有的小组的设计是:将植物和浓的氢氧化钠溶液同时处于广口瓶中,给予光照,利用碘溶液检验发现未变蓝,以此证明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的参与。

教学目标不变,教师只是放弃了传统的教学思路,将教学任务综合起来,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他们会根据自我理解设计出不同的实验,相比于以往的验证实验,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会学到更多的知识。

二、把握认知特点,引导探究

“以生为本”理念要求教学回归课堂本位。课堂是学生的课堂,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实施探究式学习,教师应认真把握初中生的认知特点,尊重学生的想法,发挥引导者的作用,兼顾教学设计的合理性和层次性,适时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指导和点拨,减少学生不必要的失误,打造高效的课堂教学。

例如,苏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细胞的分裂和分化》中有关“细胞分裂和分化”都属于微观的、抽象的生物知识,对初一学生而言,其思维大都处于由具象向抽象的转变过程中,所以,在教学设计时,我们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从他们的角度来设置问题,层层引入,避免设计过难而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对于“细胞分化”知识,我的教学设计为:首先利用多媒体展示同一植物不同部位的细胞,让学生结合“细胞分裂”知识来思考问题,如经细胞分裂产生的子细胞是一样的,为什么后来会出现形态、结构和功能的不同?此时可引入新名词“组织”的概念,告诉学生:每一种细胞所构成的细胞群都是一种“组织”,正是因为“组织”的形成才导致了这些不同。通过“组织是由细胞分化形成的”这一理念进入“细胞分化”的讲解,最终使学生接受“每一个动植物体都来自于受精卵,细胞分裂使细胞数目增多,细胞分化形成不同的组织,具备不同的功能”这些知识要点。课堂最后出示植物的保护、基本、分生、输导四种组织和人体的上皮、结缔、肌肉、神经四种组织的分布和功能,帮助大家列表对比记忆。

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容易,避免出现思维的跳跃。由简单到复杂、由已知到未知的逻辑思维过程也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整个教学也会水到渠成,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训练知识迁移,自主探究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理念中提出:学习是为了实现终身受用。我们要通过自己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具备不断学习、举一反三的学习能力。学生终究是要离开课堂走向社会的,他们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在教学中,我会结合有关联的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知识迁移训练,以实现学生的自主探究。

例如,苏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中,植物对碳氧平衡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转变的,而光合作用又是学生所熟知的,所以,我就鼓励学生自主设计探究实验,证明“光合作用中吸收了二氧化碳并产生了氧气”“呼吸作用是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如此便可得出:碳氧元素之间是有相互转变的关系,绿色植物通过这两种作用来维护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学生结合先前所学,在两个玻璃罩内将绿色植物分别和浓的氢氧化钠溶液、点燃的蜡烛在暗处放置一昼夜后移至光下几小时,通过检验淀粉的存在来证明是否发生了光合作用,从而得出“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必需”这一结论。另外,学生还可根据经验,利用刚熄灭的火柴梗来证明“光合作用能释放氧气”。

除此之外,我还让学生继续探究:只有植物才能进行光合作用;所有的生物都有呼吸作用;要维持碳氧平衡就要保护植被,同时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得到了培养,动手能力得到了锻炼,更重要的是学会了举一反三。

四、创设丰富活动,活力探究

新的课程标准在教学内容上向生活和社会更开放的领域扩展。因此,我们的课堂活动设计也要注重形式的丰富和内容的开放,将学生从题海战术中解放出来,从而构建充满活力的初中生物课堂。在教学中,我加入了一些动手操作和小组活动等内容,以活跃学生思维,使他们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充分释放潜能。

例如,在学习完“细胞分化形成不同组织”时,我介绍了“植物的输导组织担负着植物内长途运输的作用”,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我让学生结合植物的蒸腾作用和光合作用,以土壤中的一滴水为主体,介绍它经过植物的根毛到达地上部分最终进入大气的过程,并分析光合作用产生的养分是如何传递到植物的根、茎、叶、花各部分的。这样的一个小活动把三节课的知识都融合在一起,同时讲故事的形式也避免了死记硬背,提高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又如,在学习完《人体的激素调节》一章内容后,我组织了一场关于“用激素好不好”的小型辩论赛。一方认为:激素是好的,并举出自己“发烧时医生注射激素类药物地塞米松,从而退烧”的实例。另一方认为:激素是不好的,理由是有人使用激素类药物治病后迅速发胖,可见激素会影响身体的内部平衡。最终学生对激素的认识加深了,它们在身体中的存在必须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人的身体健康。这样,针对某一问题而开展的辩论赛,学生会查阅很多资料,无形中又掌握了更多的知识。

枯燥的讲解很难吸引学生的兴趣,而巧妙地设计一些活动,就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对知识探究的热情。

总而言之,探究式教学理念是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教育理念,可以增强学生探究、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促进初中生生物学科综合素养的提升,这是一项应长期坚持并不断推广的教学理念。但真正实现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在后续工作中,我将继续深入研究教材、教法,切实根据学生的认知需要进行教学设计,让探究式教学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绽放出更绚烂的光芒。

摘要:构建探究式课堂要从“转变验证思想,尝试探究”“把握认知特点,引导探究”“训练知识迁移,自主探究”“创设丰富活动,活力探究”等方面入手,发展学生生物学科的综合素养,增强探究精神和思考能力,实现生物教学的高效性。

关键词: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探究教学

参考文献

[1]闫秀芹.初中生物学实验的几点改进[J].生物学教学,2010(1).

[2]匡锋.初中生物实验的改进[J].实验教学与仪器,2013(3).

[3]韦文彬.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进行低碳教育的做法与体会[J].中学教学参考,2012(2).

探究式生物课堂 篇2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传统教学模式 探究式教学模式 生物学科

当前新课程改革已经进入深化阶段,但仍有一些教师无法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融入到新课程的改革中去,教师教得十分疲惫,学生学得也没有乐趣。要改变这种局面,教师必须进一步改变教学观念,建立起符合新课程课堂教学的生活性、发展性、生命性要求的科学教学模式。笔者通过对新课程标准及有关理论的学习,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尝试用探究式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教学,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的热情,学生的参与度大大提高,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创新意识,掌握科学的方法,树立正确的观念。笔者认为这样的教学模式,较好的体现了新课程的走向。

一、探究式教学模式和传统教学模式的比较

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是指19世纪初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创立的,后经苏联教育家凯洛夫发展而形成的一种教学模式,即所谓的“五段教学法”(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解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及其变式。这种教学模式的最大优点是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学生掌握知识的效率较高。但是从新课程的教学观来看,它已经落伍了。剖析传统模式的本质不难发现,那是一种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知识是第一位的,情感、态度、智力、能力等其他方面的价值都是附属的,这种教学在强化知识的同时,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这是传统教学模式的根本缺陷所在。

所谓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用类似科研的方法,在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以个人或小组合作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它可以兼顾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和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既可表现为“专题研究学习”,又可表现为在各学科中采用探究性学习的方法来组织课堂教学,本文则指后者。一般认为探 1 究式教学模式具有以下特征:

一、学习者围绕科学性问题展开探究活动;

二、学习者获取可以帮助他们解释和评价科学性问题的证据;

三、学习者根据事实证据形成解释,对问题做出回答;

四、学习者通过比较其他可能的解释,来评价自己的解释;

五、学习者交流和论证他们所提出的解释。可见探究式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探究自然现象中蕴藏的规律,使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研究过程,不仅使学生从真正意义上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内涵外延,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以探索者的身份,体味科学发现的巨大魅力,了解科学家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感受科学家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精神,更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科学,是研究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分类、遗传、变异、进化和生态的科学,它与其他自然科学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是农业科学、医学科学、环境科学及其他许多科学与技术的基础。生物学科的教学,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特别要强调对学生实验能力和科学素养的培养。中学生处于从儿童走向青年的一个过渡时期,成人意识开始增强,具有较强的上进心,已能主动地为自己确立目标,并寻求相应的方法来完成任务。他们的认知能力有所增强,辨证思维已萌芽,具有一定的独立评价的意识。针对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规律,在中学生物课堂教学中选择探究式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显然更符合新课程的理念,更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二、探究式教学模式的运用

探究式教学模式即用探究性学习的方法来组织课堂教学,在课堂45分钟时间内,根据教学内容由教师提出一个课题和若干个子课题进行探究性学习或由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进行探究,其基本步骤有:

1、教师或学生提出问题

这个环节实际上是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以目标引导学习过程,每个问题的提出,都是为了达成预先设定的目标。问题的提出主要有三种途径:①教师将教学重点置于一个大的情景中,引导学生借助于情景中的各种资料去发现问题,形成问题。②教师针对教学内容设计出一个个学习单元,每个学习单元围绕着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展开。③学生从现实生活情景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究。例如在学习“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一节,可采用下列探究式学习:

(1)出示《1998年抗洪救灾现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为什么用黄豆、大米堵管涌?

(2)展示数十粒黄豆和一个培养数十条根尖的紫色洋葱,鼓励学生讨论质疑:未成熟的植物细胞怎样吸水?成熟的植物细胞怎样吸水?

2(3)请你“像科学家一样”自己动手设计“怎样使水往高处走”的探究实验:漏斗中的液面为什么会上升?漏斗中的液面是否会无限上升?一个成熟的植物细胞是否具备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

(4)你能否用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NH4NO3溶液、甘油、酒精等做质壁分离与质壁分离复原实验?其结果是否会一样?

(5)你能否设计一个实验来测定某植物细胞的细胞液浓度?(6)你能否设计一个实验来探究植物细胞吸水力的大小?(7)联系生产实际,农作物为什么要合理灌溉?如何合理灌溉?

2、教师引领,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也要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学会学习和探究。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测量法是生物学科常用的学习方法,如学生在学习草本茎时,通过放大镜可以观察到玉米茎的机械组织、薄壁组织、维管束三部分;有了光学显微镜不仅能观察到玉米茎的机械组织、薄壁组织、维管束,还能观察到表皮、维管束的木质部和韧皮部以及导管、筛管等更微小的结构,从而总结出草本茎的结构知识。由于课堂的局限,更多的时候利用结构挂图、标本或模型以及阅读教材和查询有关资料,联系已学的知识、技能和经验中的有关信息来对问题进行分析,猜测可能造成这种现象或结果的原因,初步提出自己的假设。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各种思维活动,如直觉思维、想象思维、发散思维和批判思维等。

3、合作学习,自主探究

学生在教师提示下,根据各自的特点、独立地选择方法进行自主探索,对各种标本和模型看一看、摸一摸,再阅读教材或挂图,或从其他可查询的资料中去寻找有用的信息。在观察、阅读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每个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学生在独立探究中会遇到凭借自身能力难以解决的困难,所以探究式学习通常不是学生的个体活动,需要在与其他同学的相互配合和交流中完成,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各尽所能,学会发表自己的看法,倾听别人的发言,补充或质疑别人的意见,最后总结大家的观点。这也是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的重要环节。

4、交流学习成果,进行评价

先由学生代表讲述自己的结论或板演,再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讨论、比较、归纳,获得正确结论或选出最佳结论。评价这一环节也应突出“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因为学生间的相互评价更能为学生所接受,也能增强他们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提高自己。学生的认识不免偏颇、肤浅,最后教师要抓住时机对重点和难点问题做必要点拨和讲解,引导学 3 生深入思考,真正领悟问题的实质。

三、运用探究式教学模式应注意的策略

探究式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与合作的特殊的学习方式,这个过程中要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教师要善于运用以下教学策略。

1、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

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通过实验、故事、科学资料或生动活泼的多媒体课件,创设一些与学习有关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参与意识,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例如:学习光合作用时,探究影响叶绿素形成的环境因素的实验中,先展示几棵大葱,观察埋在土壤中的葱是白色,露在外边的是绿色,从而起到引起学生注意,起到创设问题情景的作用,再让学生提出需要探究的问题:哪些环境因素影响叶绿素的形成?另外要多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在讲“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一节时,教师鼓励同学们以小品的形式表演长颈的长颈鹿和短颈的长颈鹿适应环境的情况,通过学生自身的参与,寓教于乐,学生们都明白了“生物适应环境就生存,不适应环境就会被淘汰”这一知识点。古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在探讨中发现问题,在探索中寻求真知。

2、提出的问题难易适度和多元化,让学生乐于探究

教师提出的问题要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能力和个体差异,要难易适度。提出的问题过难、过深,超越了学生的实际水平,会挫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提出的问题过浅、过易,不仅起不到启迪思维的效果,反而会抑制学生的思维。对于较难或较复杂的教学内容,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分解为几个步骤,分散难点,创造条件让学生乐于探究。同时,我们在探究性学习的整个过程中,也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要根据学生的智能差异扬长避短,对学生的学习要进行多元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他们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

3、鼓励创新,让学生独立思维

首先教师应经常提出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有思考价值的、带有启发性的,尤其是能体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鼓励学生自觉的、独立的、大胆的去思考,去发现,学生思维所得答案或结论也许并不十全十美,但只要学生的思路和结果是合情合理的,教师都应当肯定。所以不要强调所谓的标准答案,“多元答案”的探究更有意义。设想加论证是产生新 4 的理论和学说的常见模式,未来的生物学家就可能产生在我们的学生中间。其次,教师不能只相信自己,不相信学生,从而大包大揽,而应该把求知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设疑,学生每提出一个问题,就是一次创造思维的闪光。教师不能先入为主看待学生,否定学生的提问,相反要热情鼓励,积极引导,让学生感到自己的发问是有价值的。第三,问题提出来了,怎样解决,教师可以扫除学生知识的盲点,避免学生进入思维的误区,但决不能包办,主要是引导和点拨,使得学生的思维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探究教学过程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系统,可以实验探究,自学探究,也可以讨论探究等,选择何种探究方法,教师可以根据学习内容、学生特点、教师的个体优势以及教学设备资源等大胆实践,不断改进,相信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朱慕菊等主编.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 2.周美珍等主编.中学生物学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

3.刘恩山,刘健.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与探究性学习.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生物学通报.

2004年第1期.

生物课堂探究活动的有效策略探究 篇3

一、关于探究活动的有效性之认识

探究性学习是在上世纪60年代由美国学者施瓦布倡导的,他主张从学科领域或实际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中学生物新课程突出“探究性学习”,有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生能够主动地获取生物学知识,体验科学方法,理解科学的本质,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以及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探究性学习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关于探究活动的有效性之策略

(一)创设一个能让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情境。选择一个好的问题,创设一个好的背景,调动学生共同参与,是提高探究活动有效性的关键所在。例如:在“人的体温及其调节”的教学中,先指导学生预习教材,列出预习提纲,布置预习作业,测量自己及家人在不同时间的口腔、腋下、直肠的温度,创设问题情境后,再设计问题链,引导学生联想:①在寒冷的环境中,为什么会打寒战,皮肤出现“鸡皮疙瘩”?②我们冬天出汗多,还是夏天出汗多?③带婴幼儿看病时,为什么要等他们停止哭闹几分钟后,再给他们量体温呢?通过分析比较、迁移,找出上述现象的原因,深化理解,从而总结出人的体温概念及其调节规律。

(二)创设一个能让学生展现自我的成功机会。我们不仅要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探索欲望,而且要让学生有更多参与探索的机会和成功的情感体验。我想,只要我们相信学生,为他们提供自主探索的条件,创设自主探索的情境,给予自主参与的机会,并及时地发现他们创新的火花,这种潜能就会被开发出来,从而得到很好的培养和发展。

(三)提供一个能让学生自主探索的思考时间。新教材中增加了许多探究活动,提供了许多供学生分析和思考的范例和素材,而不是仅把分析思考后得出的结论直接呈现在教材中。教师在探究活动中,必须给学生留出“空白”,保证时间,让学生去探索,去思考,不要徒留形式,走过场。例如:如生态系统的成分一节,讨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作用和地位,几乎都认为三者均处于必不可少的地位,理由是消费者要吃掉生产者制造的有机物,所以必不可少,如果教师直接告知消费者是可以缺少的,学生要么就是死记,要么很快忘记。而一位老师是这样处理的:如果没有消费者,生产者会繁殖吗?会死亡吗?死亡后尸体会被分解吗?通过问题的再讨论,同学们也终于认同了其中的原理,而且在讨论的过程中表达了自己的想法,经历了思考的过程,可以锻炼思维,提高智慧。

(四)创造一个能让学生动手操作实践的活动空间。教师不仅要把生物教学设计成生物活动的过程,而且应在课堂上留给学生一片宽松的探究活动空间,精心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操作活动过程,促使他们手、眼、脑、口多种感官同时并用,使学生在“做生物”中“学生物”,真正经历生物知识的形式和运用过程。

(五)构筑一个能让学生合作交流的互动平台。学会合作与交流是现代社会所必需的,新课程所强调的,也是生物探究学习过程应当提倡的组织形式。教师应对合作探究加强有效的组织和指导,提出问题后应鼓励学生独立思想,进行自主探索,把握合作的时机,协调自主与合作的关系,营造合作交流的氛围,引导学生在小组中积极参与对生物问题的讨论,提高合作交流的效果。生物第八章《生物与环境》中第一节《生态因素》的教学可以先提出个学生熟悉的问题讨论进行。我在上课时就提了这样的一个问题“自然界中哪些因素影响水稻生长和发育?”通过学生的分组讨论,最后师生总结出环境中的各种生态因素,对生物体是同时共同起作用的,而不是单独、孤立地起作用。这些生态因素共同构成了生物的生存环境。经过这种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既有效的完成了教学目标,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的能力。

三、关于探究活动的有效性之思考

(一)探索活动的教学设计应与实际联系在一起。我们进行探索性活动教学设计,除遵循教材外,还要将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从现实生活中提出问题,寻找证据,加深理解,并应用生物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最大限度地把教学过程设计为探索性活动。

(二)探究活动的教学设计应是知识与情感的统一体。探究性教学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探究起来,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所以,我们的设计不可忽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挖掘。

探究式生物课堂 篇4

关键词:高中生物,类比推理,探究

类比推理是指将两个及以上的研究对象进行比较,从中类比出他们的相似属性以及原理的一种推理方法。类比推理首先需要师生找出研究对象之间的联系,实现一类对象向另一类对象的转化,并通过归纳和猜想得出合理的结论。通过类比推理,可以实现高中生物教学的系统化和网络化,促进学生生物知识体系的形成。

一、运用类比推理,联系新旧生物知识

生物概念是生物学习的基础,也是学生进一步进行生物探究的前提。对于一些难懂的生物概念,教师不妨利用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进行类比推理应用,帮助学生迅速突破概念难点,系统性地掌握生物概念。

例如,在进行“种群特征”章节的概念教学时,种群密度、各种比例、性别比例、年龄结构、空间布局等都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概念。对此,教师可以利用种群与个体进行类比推理教学,帮助学生掌握种群特征的概念。对于种群体系,存在死亡率与出生率、迁入率与迁出率、性别比例以及年龄组成等概念。在之前的生物概念教学中,生物个体存在出生与死亡、迁入与迁出、性别以及年龄等特点。对此,在进行生物种群概念的教学时,教师需要将个体、种群与群落联系起来,实现生物新旧知识之间的类比推理。种群即是生活在同一地点同一物种的一群个体;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存在间接或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之和。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等特征由构成这一种群的所有个体的出生、死亡等特征来控制。通过这样的类比推理,个体与种群之间的各类概念都可以为学生所深刻认识,促进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二、运用类比推理,促进生物知识区分

很多生物知识的概念、性质、应用范围都十分类似,如不加以区分,学生很容易混淆。对此,教师可以利用这些知识之间的不同点进行类比推理,引导学生对这些知识进行区分和辨析,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科的认知度。

例如,在教学“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教学时,由于这两种分裂方式都十分复杂,且很相似,导致很多学生难以区分分裂类型。于是,教师针对这两种分裂方式的发生时间、部位、子母细胞类型、子细胞个数等细节,实施类比推理教学,帮助学生区分。有丝分裂发生在体细胞以及性原细胞中,可在各组织器官中发生,其子母细胞都是体细胞,分裂产生两个子细胞。对于减数分裂,它发生于性原细胞产生性细胞的阶段,通常发生在生殖器官内,其母细胞为原始生殖细胞,子细胞为成熟的生殖细胞,但子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减半。通过类比推理教学,将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区别比较出来,有利于学生对分裂方式的辨别。同时,教师可以模仿以上的类比推理过程,将有丝分裂与无丝分裂、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过程中的DNA及染色体数量变化进行同样的类比,促进学生有效地区分不同生物知识。这样的类比教学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生物知识的认识,也能帮助学生完善知识体系。

三、运用类比推理,引领实际问题解决

类比推理多用于推理解决实际问题。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类比推理的思想,促进实际应用式生物问题的解决。

例如,在进行“自由组合定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教材中的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进行实际组合问题的类比教学。已知,黄圆豌豆(YYRR)与绿皱豌豆(yyrr)经过减数分裂,各自提供配子YR与yr,得到黄圆豌豆(YrRr)。现有绝对显隐性的双杂合子Aa Bb,其杂交后代是双显性的,即是一显一隐、一隐一显。与孟德尔杂交试验相似,其双隐比为1:3:3:9。若控制这两对基因的只有一对性状,欲使其显示出显性性状,需要同时具备A与B。那么,若是这一对基因进行杂交试验,试问其后代的杂交性状如何?对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将该实验与豌豆杂交试验进行类比,首先引导学生判断各自的显隐性基因的控制要素,即是A与B。对于豌豆试验而言,黄色与圆形是它的显性性状,即类似于这里的基因显性性状。通过双杂合子提供不同组合类型的配子(AB、Ab、a B、ab),可以组合得到AABB、AABb、AAbb、Aa BB等十六种情况。由于其中的显性控制基因为A与B,于是,学生们同样可以得到其双隐比为1:3:3:9。通过上述的类比推理式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四、运用类比推理,培养实践探究能力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要不断提高对学生实践探究能力的要求。对此,教师可以利用类比推理的策略,结合探究性生物训练,实现对学生实践探究能力的培养。

如在进行“地球生物圈”的探究教学中,有学者曾提出“鹿角效应”,即一群相同形态的食草动物,利用群聚效应,可以降低被肉食动物捕食的概率。为了探究该效应的正确性,学生们利用宠物狗类比捕食动物,通过抛掷项圈和棍棒,研究狗捡回耗时。对此,可以设置三个对照推理实验:(1)向远处抛掷两个相同的项圈,观察现象;(2)向远处同时抛掷两根棍棒,观察现象;(3)同时向远处抛掷一根棍棒和一个项圈,观察现象。在此探究实验中,当狗单独叼两根木棍或是两个项圈时,类似于捕食雄鹿或是雌鹿;当狗同时叼一个项圈和一根木棍时,类似于同时捕食雄鹿和雌鹿。同时,将狗叼回木棍或是项圈的用时类比作捕食雄鹿或是雌鹿的难易程度。通过这类大胆的实验猜测,我们可以通过实践探究的结果来获得“鹿角效应”的正确性。

探究式生物课堂 篇5

开题报告

1.问题的提出

探究性学习注重建构类似于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一种相对开放的多渠道获取知识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探究活动。自高中生物教学实施新课程以来,通过对高中生物课堂探究活动的实施情况调查,发现存在着教师讲过程,学生背方法;或是探究活动流于形式,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的有效思维等问题。如何把握探究性学习的“主动•探究•合作”主要特征开展教学活动,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以实现对学生进行知识和能力,方法和过程,以及态度、情感、价值观三位一体的目标培养,这是本专题研究的主要问题。

2.研究的主要内容

在课堂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找出课堂实施探究性教学的问题,通过实践开发探究性学习的资源,解决实验操作上的难题;依据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和学生认知水平,通过实践探讨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活动的方法和策略,以促进探究活动的开展。

3.本专题研究的实践意义

通过对课堂实施探究活动的方法和策略探讨,使学生在探究性活动中能够体现,通过问题情境提出问题(课题),并围绕着这一问题设计探究活动;能够较充分地发挥想象力和充分地参与整个求证(获取知识)过程;能够充分地参与得出结论、表达交流的过程,使学生感受到探究的成功、发现、创造的满足感和实现感。以提高课堂探究性教学的实效性,落实探究性学习的培养目标。

4.本专题研究的主要观点

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观认为,学习是一个学习者认知心理的活动过程。教师在探究性学习活动中应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即教师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理解与建构。如果在探究活动性学习活动中,教师只强调科学知识的结论性和接受性,削弱了学生的实践与交流合作的过程,束缚学生的思维,则不能落实探究性学习的教育价值。所以我们认为探究性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应体现学生的实践性和自主性,应具有活动的过程性和结果,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5.本专题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本专题的思路是,强化理论培训调动以校为本的群体研讨,在群体研讨的基础上,通过日常的教学管理和教育教学研讨活动及时的交流和反馈实验结果,适时的调整实验进程与实验方案,推出典型探究性教学范例,通过交流分析、总结经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掌握开展课堂探究活动的策略。在研究的过程中注重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注重用理论指导实践以及专家的引领。

研究方法采用:行动研究法、文献分析法、调查法。依据探究理论和高中生物探究活动的特点,研究提出实施探究活动的基本思路。基于课堂探究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课堂实施探究活动的具体方法和途径。并通过对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评价,总结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6.本专题研究的实施过程

研究的过程分为五个阶段:理论学习→重点研讨→典型示范→全面实施→总结推广。

第一阶段:理论学习(2008年3月—4月)

主要方式是教育理论学习与案例分析相结合。

第二阶段:重点研讨(2008年5月—6月)

研讨的内容是,①利用“资料分析”板块化解实验探究的难点;②对教材中的探究活动进行分类研讨;③以校本校教研的方式,开展互助实践优化探究资源

第三阶段:典型示范(2008年7月—2009年4月)

以实验校为基础,对高中生物教材必修3个模块中的10个典型或难点的探究活动如: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等进行实践摸索。找出典型实例,总结实施的方法和途径。

第四阶段:全面推广(2009年5月—2009年10月)

实验研究的中期总结和个案分析的基础上,规划在薄弱校实施探讨的具体方案,并赋予实施。

第五阶段:总结交流(2009年11月—2010年1月)

组织专题组成员全面整理资料,总结专题实施经验,撰写结题报告。

7.本专题研究的预期结果和成果的形式

教学实践成果:通过课堂探究性教学实施策略的实施,能够体现学生积极参与和学习活动的自主性、实践性。能够体现对学生进行归纳、演绎推理的能力、设计实验的能力,动手实践的能力,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的能力、收集资料、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训练。能够体现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情感价值观的培养。

本专题研究的文本成果:

(1)提交本专题研究的实验报告,其中针对高中生物必修教材的内容,提出实施课堂探究性教学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2)提供教学案例,对高中生物探究活动中的难点内容提出解决的方案,以及开发的课程资源。

专题研究组全体成员

高中生物高效课堂的探究 篇6

一、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要获得高中生物高效课堂,首先就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它是力求认识客观世界,渴望获得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探求真理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有兴趣的学习可使学生积极主动、全神贯注、甚至废寝忘食,对知识的掌握会更加迅速牢固。反之,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所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重要。

而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要精心设计引人入胜的导言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节优秀的课,必须重视导引的设计。如在学习光合作用前,可以这样设问导课:① 黄化苗是怎样形成的?在无光的条件下能否生长? ②人要吃饭才能长高,植物吃些什么?怎样获得营养?还可以选取同种长势相同的植物,分成两组,一组放在有光的条件下,一组放在黑暗的条件下,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教师语言要幽默风趣。幽默的语言可以使学生在欢快中获取知识,也可以运用一些小诗歌,加强课堂的艺术效果,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当然,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还有很多其它方法,比如:建立生物兴趣小组,让小组内成员互相帮助等等。

二、师生角色互换,让学生动起来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老师在课堂上讲,学生在教室里静静听,课堂上往往是教师的一家之言。这种教学模式,已经上演了几千年,谁着时间的推移,科学的发展,国家在不断地推行素质教育,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现在的教学,课堂效率也非常的低,现在的教学要求我们不但能够传授给学生知识,而且还要提高学生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有新的教学理念,比如和学生互换角色,让学生来充当老师,把相应的知识讲解清楚。有人曾经通过调查发现,通过听别人讲解,知识的获取率不到百分之十;通过自己阅读文章,知识的获取率可达百分之二十五:通过和别人的交流,知识的获取率可达百分之五十;通过和他人的分工合作,知识的获取率可达百分之七十五;而通过给别人讲解,使别人明白、理解,知识的获取率,可达百分之百。让学生通过自学感知教材,但对教材理解到何种程度,对重点掌握如何,需要在此阶段得到检验和升华。让学生上讲台把自学的收获讲出来,目的是强化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以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树立自信自强的心理,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学生的讲解是自学效果的反馈,有利于教师及时有效地调控教学活动,导在关键处,也促进了教师课堂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通过师生的双向交流,使教学活动互相补充,互相促进,教学相长,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之目的。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充当教师的角色,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对知识理解更深刻、更透彻。因为,当一个人要面对大家讲解知识的时候,都希望力争做的更好,得到大家的认可,那么这时候他就会认真思考,查很多资料,对这一方面的知识理解得很透彻,知识掌握地更牢固。当然除此之外,还可以避免课堂上一些不良现象(比如打瞌睡等)的发生。所以,师生互换角色,能够极大程度地提高课堂效率。

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几年来,多媒体教学手段,如日方中。多媒体应用到生物学教学中,是很有必要的。多媒体计算机集声音、图像、模拟等手段于一体,尤其适用于中学生物教学。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化远为近、化静为动、化无形为有形,,是生物教师好帮手。老師在备课时,要有针对性地选择或剪辑好音像教材(录像片),对不同的内容,选择不同的材料。讲生物结构时,如:细胞的结构、根的结构、茎的结构、叶的结构、心脏的结构……最好选投影片或幻灯片。因为教学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这些结构的名称、组成和作用。投影片和幻灯片可以在需要的时候信手拈来,整个结构清晰地展现在大银幕上。在表现生物体形态、动态过程(即生长、运动等)时,最好选择录像片,因为摄制的实景、制作的动画显示出来的画面形象、具体、逼真,再加上音乐、音响、字幕的配合,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的内容还可以从收集的电视节目如:《动物世界》、《人与自然》等科教节目上剪辑下来,用于教学。教师剪辑有关录像片时,既要考虑教学的实际需要,更要考虑教学的实际效果, 帮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教学内容,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四、设计好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是对这一节课知识的巩固,使学生更有效地掌握知识。这就要求教师要精挑练习,练习中要体现高考的易考点、易错点,一方面能回顾本节的基础知识,另一方面还要有所拔高,使学生对知识进一步升华,达到更高的境界。

五、优质结课

课堂结课是新授结束时,以精炼的语言,通过归纳总结、实践活动、转化升华和设置悬念等方式,对所学知识和技能及时地进行系统巩固和运用,使新知识有效地纳入学生的认识结构中的过程。完善、精要的结尾,可以使课堂教学锦上添花,余味无穷。结课方法有多种,不论哪种方法都必须调动学生积极性,集中注意力,把学生思维吸引到结课环节上来,使他们能在最佳状态下进行学习。

当然,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实现高效课堂,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比如要充分备课,只有备好课,才能熟悉教材,知识才能讲解到位,课堂上发生的各种情况你才能轻松应对。备课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考虑学生的思考问题的方法,易错点,学生可能提出的种种问题等等。只有充分备课,才能控制好课堂,教师才能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才能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详细解答,才能使学生对你心服口服,才会喜欢你的课堂,使生物课堂更高效。

探究式生物课堂 篇7

一、生物建模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作用

第一,通过对某些知识的模型构建能够将抽象的东西更加形象化,有利于学生的接受与掌握。例如,在讲解关于有丝分裂的知识点时,教师主要讲的是DNA的复制问题,但是如果教师只是简单地将复制问题阐述为DNA复制一次就会分裂一次,那么学生理解起来就会非常困难。此时,教师可以对有丝分裂时DNA的复制过程进行模型构建,让学生如同亲眼看见这个过程,问题就会变得简单,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且也会激发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

第二,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及探索精神的培养。生物建模是一项需要学生或者教师亲自动手的过程,而学生在亲自构建生物模型时,不仅会加深对生物知识的认识,而且还会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因为生物建模是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的过程,也是一个知识探索的过程,所以生物建模对于学生探索精神的培养也具有积极意义。

二、高中生物教学中合理应用生物建模的几种方法

(1)正确运用物理模型。物理模型能够将抽象的东西更加具体化,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而且对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也有很大作用。同样以有丝分裂为例,这一过程中DNA的变化很难看清,如果不进行模型构建,学生在学习时就会非常吃力。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问题,教师可以以生活中常见的火柴棒作为染色体,火柴头作为着丝点,以此来模拟染色体的变化。又如,在学习关于人体构造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参照人体模型来讲解知识,以加深学生对生物知识的记忆。像关于蛋白质及细胞的知识都可以将生物模型引入到教学中,这也是高中物理教学中较为常见、且比较有效的教学方式。

(2)正确运用数学模型。数学建模就是运用数学中常用的一些图表数据或者坐标图像、数学公式或者集合来表述生物的发展变化过程。图表能够很直观地反映一个变量在另一个变量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例如,有个实验是关于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植物器官的不同影响,对于该实验就可以通过建立一个数学图变来进行阐述。首先,可以先建立一个横纵坐标,横轴表示生长素的浓度,纵轴表示植物器官在不同浓度生长素的作用下所产生的反应,这样,大家就能很清楚地看出来。对于同种植物的器官,当生长素的浓度接近植物适合的浓度时,植物的器官会随着生长素浓度的增加而表现得很明显;一旦超出其适合的浓度后,植物的器官会随着浓度的增大而减弱。图标能够很直观地表达这个过程,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3)正确运用概念模型。概念模型就是使用一些文字语言来把抽象的事物概括出来,进而帮助大家了解其本质特征。概念模型在一定程度上用的都是概念图,概念图就是以文字的形式用箭头将抽象的事物连接起来,直观地表达其内在的关系。 例如,高中课本中有一则提到ATP这种物质到底是从何而来的问题。对此,大家可以通过植物的有氧和无氧呼吸作用来揭示其内在的反应过程。用概念图梳理其逐层的反应过程,最后可以看到,在各自的有氧和无氧呼吸过程中都能产生ATP这种物质,于是就可以推断出细胞的呼吸作用是产生ATP的本源。

三、高中生物教学中应用生物建模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不能为了构建模型而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生物建模的最直接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对某些抽象的知识更加容易接受,可实际中却存在一些教师盲目让学生去构建生物模型,在无形中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所以,教师要避免这样的误区,根据实际分析生物建模的具体应用。

第二,要注意培养学生本身构建模型的思维。学生在学习时不能碰见什么难题都去问老师,因此只有学生自身有了一套独立的构建生物模型的思维,在碰到抽象知识时将其进行具体化,才能达到学习的最终目的。教师切忌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进行生搬硬套,在平时一定要重视对学生培养生物建模的思维。

第三,教师对生物建模的具体思想还缺乏思考。部分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因此在给学生构建模型时也是随手拈来, 但是有时候却没有认真考虑构建的模型是否完全与实际相符合,这样对于理解能力比较强的学生还好说,但是对于另外很多学生却很难理解,最终也降低了生物教学的效率。

探究式生物课堂 篇8

关键词:探究式,有效性,自主学习

高中生物新课程改革是以全新的教学理念及全新的教学模式出现的, 它的意义在于学生可以从探究过程中找到乐趣, 既学到知识, 又能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 自主建构知识, 增进对知识的理解。从近几年新课程改革的落实情况来看, 要将探究式教学模式真正渗入到课堂教学中来, 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甚至有人认为探究式教学模式只适合上公开课、观摩课使用。因此在我们的教学中仍然主要使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模式。面对这种状况, 作为一线的生物教师, 我不得不思考:我们应该怎样突破探究式教学的种种困难, 使探究式教学真正应用到生物新课程改革中?

一、探究式教学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探究式教学之所以还不能被广泛应用于生物教学中, 大概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主观方面:在我们的教学中, 高考是第一指挥棒, 为了在高考中能取得好的成绩, 学生和教师都背负着巨大的压力。教师在想方设法地让学生在更短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 认为还是使用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更有效, 因此就没有采用探究式教学。另外, 由于探究式教学本身比较费时, 且在短时间内很难看到效果, 如果教师没有足够的信心等待学生的成长, 那么其应有的效果就不会得到体现, 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也就得不到培养。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有些教师是设置了问题的, 学生也在积极地分组讨论, 看似很热闹地合作学习着, 但实际上根本无法获得思维的发展。忽略了探究方法的教师常会准备一些问题供学生探究, 但他们却忽略了指导学生对待不同问题应选择的正确的探究方法, 这样学生依然不能脱离教师的指导。二是客观方面:我们的教学资源比较落后, 有些知识尤其是生物学知识, 需要学生通过实验才能得出结论, 可是我们的教学设备有限, 学生没法自己操作, 再加上有些学生基础太差, 即使课堂上教师设计的问题比较简单, 但要让学生通过探究得出结论也是很不容易的, 并且需要的时间也比较长, 这样的话, 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很难完成, 就大大限制了教学的进行。另外教学班级班额过大也限制着探究式教学的实施, 迫使我们不得不沿袭以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 使得探究式教学很难运用到生物教学中。

二、探究式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探究式教学对于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下面简要阐述如何突破探究式教学的困难。

(一)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情况, 合理设计探究问题

在探究教学过程中, 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要探究, 而是要探究生物教学中的一些核心概念、重点知识。像一些基本的概念、生理过程、规律、原理、技能等, 可以用来设计探究问题, 但是对于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就能理解的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 就没有必要再进行探究了。此外, 如果设计的问题过难, 超出了学生目前的接受能力, 那么学生即使在课前做了预习, 课堂上也进行了探究, 也还是无从着手, 找不到问题的答案, 那么这样的问题也就没有探究的必要。我们应该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 让学生通过思考、小组讨论, 或者合作探究把问题解决, 或者通过独立思考把问题解决, 这样才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选择探究内容时, 我们既要考虑探究内容的选择是否符合学科知识、体系的要求, 又要考虑符合学生能力的逻辑发展, 以及教学计划的安排。

(二) 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很好的发挥

生物科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 具有很强的探究性, 这一特性要求学生要积极参与到探究学习中, 挖掘自主学习的潜力, 发挥自主性, 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自学能力, 以终身受益。教师要指导学生明确探究的内容、方法、要求和时间, 要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接受情感熏陶。学生通过自主探究, 能把学、思、疑、问连结在一起, 给探究增添无限的乐趣和动力。

(三) 教师要对探究问题进行归纳总结

总结是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基本环节, 是对学生参与探究的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 又要根据教学目标得出科学的结论, 对学生在探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矫正, 从而为学生今后解决类似或相关的问题指明道路。这是影响探究式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 其作用一方面在于能够进一步让学生掌握探究的方法, 养成自主探究的习惯, 把探究学习变成自己生活中最大的乐趣;另一方面要使学生达到教学的目标要求, 对于知识要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运用, 并且在运用时避免出现一些错误。

(四) 指导学生进行反馈训练, 强化记忆

通过当堂练习, 让学生巩固知识形成能力, 活化并及时反馈知识、及时调控教学;要求学生独立、快速、准确地完成教师设计的问题, 教师通过巡视或当堂批改及时发现学生具有的共性问题, 并当堂解决;加强学生对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记忆理解, 提高探究式课堂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郑春和.改变学习方式倡导探究学习[J].生物学通报, 2002 (1) .

[2]尉淑珍.生物课中的探究式教学.运城学院学报[J].2004 (2) .

浅谈高中生物课堂的探究式学习 篇9

生物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实验课程, 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中的相关规定, 生物科学的教学目标是要让学生获得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基础知识, 了解并且关注这些知识在生活、生产以及社会发展中的应用;提高学生对生物科学和探索未知领域的兴趣;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树立创新意识, 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认识科学的本质, 理解科学、技术以及社会的相互关系, 以及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 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 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高中阶段的生物教学目标是全面提升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同时也是科学教育的重要领域。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需求, 新课程标准倡导探究式学习的理念, 本文就以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为例分析探究式学习的具体应用。

二、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探究式学习

探究式学习是学生主动感知、发现、理解、应用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 作为一种能够全面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全新的教学理念, 得到了教育工作者越来越多的认可和重视。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探析高中生物课堂的探究式学习:

(一) 创设探究式学习的情境

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 创设探究式学习的情境是整个教学活动能够顺利进行的关键所在。因此高中生物教师在备课前首先需要对本章节的教学内容进行认真分析, 在创设情境时需要融合实际生活、最新的生产技术以及社会热点等因素。例如, 结合现代社会发展的特点探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时代的进步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但却导致我们的生活环境日益恶化,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挂图以及录像等形式, 用生动具体的实例将发生在我们周围的环境污染等问题展现出来, 通过这种最直观的感受提高和培养学生

浅谈高中体育课堂教学效率提高的策略

樊超

(河北省抚宁县第二中学, 河北抚宁066300)

摘要: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促进者与指导者的按合作共享的原则调节与监控学生学习问题的解决, 教学过程互帮互助。

关键词:目标;方法;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A

一、坚持“健康第一”的思想, 塑造学生健康体魄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提出了一个明确而全面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补虚弱, 而且是在身体、心

关心、保护环境的意识, 让其深刻认识到生物科学的重要性。通过创设探究式学习的情境, 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生物学习的多样性以及前瞻性, 通过不断探索激发出学生潜在的学习兴趣以及好奇心, 从自然现象以及社会生活中探索生物教学研究的主题, 并且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 发散思维、探究问题、了解生物知识。

(二) 引导学生掌握探究的方法

探究式学习更加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这个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要参与者, 教师需要引导他们掌握探究学习的方法。在高中生物课程当中理论学习固然重要, 但是一味强调书本知识, 进行灌输式教学, 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而且枯燥的概念和单调的教学方式甚至会让一些学生产生厌学心理, 所以需要重视探究式学习方法的培养。生物是研究自然的学科, 它与试验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通过探究式学习增加实验的比重, 让学生亲自动手学会使用显微镜、制作临时装片、组装简单的实验仪器等基本技能, 在实验中学会观察、发现以及思考, 而这些基本技能都是帮助学生学习生物、了解生物的重要基础。

(三) 注重探究式学习的实效性

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注重探究式学习的实效性, 是指教师要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探究中不仅能够发现知识, 还可以寻找到学习的快乐之感, 使他们真正地乐在其中。丰富教学手段的目的就是为了避免课堂教学成为照本宣科的形式, 教师在课前准备时应该按照由易到难, 循序渐进的顺序进行教授, 使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得更加透彻, 使生物课堂教学适合各个层面学生的发展目标, 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切合点, 因材施教, 使学生每堂课都能切实掌握知识, 从而增加课堂学习效率, 并且实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相互统一。当然, 探究式学习难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改变长久以来形成的应试教育模式, 因此需要强调探究式学习的实效性, 要坚持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教育理念, 避免将改革流于形式。

(四)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 通过探究式学习培

文章编号:1674-9324 (2012) 08-0235-02

理和社会各个方面都保持完美的状态。”即健康是三维的, 包括身体健康, 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近几年来, 由于受到《国家体育锻炼达标标准》的影响, 中小学体育----------------------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探究式学习的目的就是以讨论和交流的方式实现学生自主学习以及发散思维等能力的培养。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在授课前应该将课堂教学的知识点总结归纳设计一个教学目标, 通过组织引导学生共同围绕这个目标进行讨论学习, 鼓励学生勇于探究, 将学习的主动性完全交给学生,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其能够尽可能多地提出意见和想法。教师则适当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讨论、验证, 探索出解决方案, 最后教师再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客观评价。教师在组织探究学习小组的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保护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学习的自信心, 在提高学习兴趣的同时也能有效提升生物课堂教学的质量。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 生物课程是自然科学中发展最为迅速的学科之一, 它主要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尤其是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在高中阶段, 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认知都处于一个特殊时期, 在进行生物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以探究性学习的方式来增强学生学习自觉性。目前, 我国的素质教育正在进行全面改革, 在新形势下要求生物的教学模式必须要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在探究式学习的过程中, 要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核心, 使他们真正认识到生物知识对自己日后发展的重要作用,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索精神,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这才是时代赋予生物教育的使命。

摘要:探究式学习是新课程标准提倡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 它打破了传统理论重于实践的教学观念, 加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 能够很好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因此, 本文对高中生物课堂的探究式学习进行探析。

关键词: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探究性学习

参考文献

[1]陈美玲.初中生物实验探究教学模式与创造力培养[D].福建师范大学, 2007.

[2]王俊霞.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生物学的探究式教学策略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7.

[3]董素静.中学理科实验探究教学新模型研究[D].西南大学, 2010.

试论高中生物探究式课堂教学设计 篇10

课堂教学是新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师进行课程参与、实现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渠道.随着新课程实施的不断深入和扩大,探究式教学在全国各地各学科教学中日益受到重视.同时,课堂教学也被公认为是新课程实施的主阵地.因此,如何构建行之有效的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供广大高中生物学教师在实施新课程中参考,无疑是当前高中生物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要且紧迫的课题.

一、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涵义

探究教学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积极参与科学探索的实践过程,试图模拟科学家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体会科学家如何面对疑难,养成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习惯,并学会收集和加工需要的新资料,从而获得在真实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实践活动.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知识与能力的获得不是依靠教师进行强制性的灌输与培养,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亲身体验出来的.由此可见,与以灌输、记诵、被动接受为特征的旧教学体系相比,探究教学在教师观、学生观、学习观和评价观上均体现了独特的见解和主张,具有新颖而丰富的内涵.

二、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优点及要求

在传统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一般是使用单一的教学手段,完成特定的教学内容,以“讲”为主,以“学”为辅,教师讲什么,学生学什么,教师要求做什么,学生就做什么.在这种环境中,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权威者”,学生则是被动的“接受者”.传统的生物课程教学模式被称为“填鸭式”和“满堂灌式”.德国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结论几乎总是以完成的形式出现在读者的面前,读者体会不到探索和发现的喜悦,感觉不到思想形成的生动过程,也很难达到清楚地理解全部情况.”可见,传统教学模式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针对传统教学模式而产生的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与前者相比,更加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即以学生的“学”为主,教师的“教”为辅;强调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得新知识的体验,突出学生主动、生动地学习,突出学生亲自感悟,培养学生多向思维和张扬个性.实践表明,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更加符合教学改革的实际,能使班级教学焕发出生机勃勃的活力,促使学生的地位由传统模式下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学习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学习过程中真正的认识主体.此外,在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变得更加活跃,交流、合作的能力以及创新的精神和实践能力都大大加强,学生所具备的生物科学素养也得到提高,形成一定的热爱自然、关注社会、珍惜生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同时,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要求教师要转变观念和角色,要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型为学生学习活动的高级伙伴——指导者、促进者、组织者、帮助者和课程的研究者、创新者和开发者,并不断在教学中实现“自我增值”: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自我反思的能力、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教育科研的能力和课堂的调控能力,在教育理念上向“素质教育”转变,在教育方式上要向“启发式”、“探究式”转变……总的来说,教师是课程改革和实施的最终执行者,在课程改革和实施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转化为教师的思想和行动,新课程改革才能取得实效.

三、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

探究式课堂教学是探究式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课程背景下,探究式课堂教学的环节比以往有更丰富的内涵.借此,根据高中生物新教材(人教版)的特点和近期的教学实践,笔者围绕高中生物新课程探究式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谈谈自己的见解,旨在抛砖引玉.

1.妙创问题情境,巧立探究课题

创设问题情境是组织探究活动的前提.新教材的特点之一就是在每一节的开头都设置了“问题探讨”和“本节聚焦”栏目.事实表明,任何学习愿望都是在一定问题性的情境中产生的,问题情境能够诱发学生学习的需要,极大地促进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实现.问题情境的创设讲究“妙”,课题的引入关键在“巧”,因为妙能生趣,巧能激趣.不管是巧,还是妙,都要以实际生活、生产事实或经验为出发点.《标准》指出:“生物科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医疗保健、环境保护、经济活动等方面密切相关.”也就是说,高中生物新课程注重使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和探究生物学.因此,教师应联系生活,善于为学生准备好问题情境素材,设置适当的途径使学生进入“情境”,感受解决问题的过程.如,在“组成生物体的化学物——蛋白质”的教学过程中,本人从报道过的“大头娃娃”引出问题,并提出课题:“‘大头娃娃’形成的原因”.接着进一步创设问题情境:蛋白质有什么作用?它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有些食品要添加某些氨基酸?又如,在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时,可以先让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加酶洗衣粉的包装袋,上面往往注明这种洗衣粉的温度适用范围,从而创设问题情境.这样提出问题,确立课题,非常的巧,非常的妙,非常的新,所以,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的高涨.

2.组织学生探究,提高综合素质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探究是学生的探究,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探究活动将成为空话.“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然而受传统教学的影响,教师自己往往缺少较强的问题意识,不能或不善于提出有质量的问题.首先,教师应善于利用教材设计的丰富的探究素材:“资料分析”、“思考与讨论”、“实验”、“技能训练”、“探究”等,使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多发言、多记录、多归纳,给予他们充分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空间,使之体验更多科学探究的乐趣.如什么是原生质层、细胞呼吸的方式有几种等等,学生“照本宣科”就能应对自如,根本不需要深入思考.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也就只能停留在表层和形式上,思维的效率极低.中学生的头脑中已经有了一些对生活的认识,教师要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提出与学生生活经历相同或相反的现象,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开启他们的思维,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课堂上,一个“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式的问题可以驱动学生产生“渴望知道”的探究欲望.例如,“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两句诗说明荔枝的什么特点?如何才能延长其贮藏的时间呢?同学们能否根据细胞呼吸的条件来谈谈?这样,既能唤起学生强烈的疑问,又能学以致用,让学生体会到生物学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价值.

其次,生物学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科学.因此,实验探究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在实验探究教学中,要突出培养学生实验的假说能力、方案的设计能力、过程的观察与记录能力、讨论与结论的分析能力等,充分体现新课程培养学生“过程与方法”的理念.例如,在研究玉米幼苗的向光性实验中,学生观察到幼苗向单侧光源弯曲的现象产生了如下疑点:究竟是因为幼苗内部的胚芽在向光弯曲,还是因为幼苗外部的胚芽鞘在向光弯曲?或者是因为幼苗内部的胚芽与外部的胚芽鞘同时向光弯曲呢?学生经过讨论,采取了在玉米幼苗早期环割掉外部的胚芽鞘,只留胚芽,放在单侧光下实验观察.结果发现:环割后一定时间内胚芽既无明显的生长又不向光弯曲.由此推论:幼苗的向光性与胚芽鞘有着直接关系.在实验中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思维的新颖性与独特性等创新思维的品质.

再次,新课程强调,课堂探究要取得成效,合作讨论学习是不可忽视的.但目前很多学校都是大班制,学生人数多,实行分组合作讨论学习时遇到不少问题.最简单的策略是采取同位或前后学生分别组成合作小组.小组人数一般以2-6人左右为宜,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调整,但要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即每个组中成员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思维活跃程度、性别等都应尽量均衡,并确定每个成员的分工,可以采取轮换制,如主持人、记录人、发言人、补充人等由每个成员轮流做.分好组和职务后,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前,教师还应解释清楚学习任务,说明成功标准;然后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监控学生的行为,及时提供帮助;最后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以及学生自评、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公正、科学、合理地肯定学生的探究学习.

3.展示探究成果,交流彼此思想

学生应将自己的结果公之于众,接受同学的质疑,与同学交流.在传统的教学中,不能容忍学生在学科知识的叙述上出现错误,理解上出现偏差,而实际上学生的理解还未达到很高的水平,所以,教师不能只是评价学生是否掌握了科学知识,还要评价学生是否了解了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对一堂课的绩效评价不应只是学生在课堂结束前会不会做几个随堂练习,而应着眼于能否真正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而且,要把学生的探究成果进行展示和交流,让全体学生都可以分享成果,共享智慧,实现共同进步和新课程倡导的“全体发展”理念.

4.归纳总结效果,进行教学反思

学生根据探究方案查阅书籍及其他信息源,通过动手实验,得出的数据和现象可能非常多,教师应引导学生分类、提取、分析和综合这些信息.对教师来说,实验的结果是一个确定的结论,而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有待检验的假说,教师不能简单地把结论强加给学生,而应引导学生根据收集的证据将正确假说变为结论.对错误的假说加以修正,重新设计方案,收集证据,得出结论,让学生体会失败的过程,知道科学家探究未知世界的艰难.归纳总结是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重要环节,在此基础上对学生的探究活动和效果作出的科学而合理的评价,将大大促进他们的再次或者下阶段探究活动的开展.评价时,不但要注重过程评价,而且也不要忽视结果评价.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要把足够的时间、空间留给学生,以保证学生的探索性学习落到实处.所以,教师在对探究教学过程进行归纳总结时,要把握时间,讲究简洁,注重人性化,但也不要“蜻蜓点水”,内容应包括本节课所探索的生物学知识的梳理、各个知识点的小结和整个课题的总结,以及对学生学习过程与方法的指导、总结和进行教学效果的反思.

探究高中生物课堂导入的方法 篇11

关键词: 实;趣;异;奇

一、实——创设联系生活实际的实验情境

生活中孕含着很多生物知识。对生物知识的发现与运用,使得生物学与人的生活结合紧密。因此在讲授新课时,教师可以先从联系生活实际的生物实验情境出发,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从而导入新课。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感到生物学习的现实意义,认识到生物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同时还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例如,讲授人体内环境等有关的知识,就可以从实际问题导入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用手摸一摸自己较大血管、淋巴管的位置,提出问题:血管里面的液体,淋巴里面的液体,还有许多其他的在体内的液体我们可统称为体液。因为贴近现实,把书本上抽象知识运用于现实生活,学生感兴趣,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这样,学生迫切想知道原因,形成一个探索问题的情境。从而有效地导入新课,并可以了解生活中的生物学原理。

创设联系生活实际的实验情境,要把握以下三个原则:一是尽可能选择身边的事例,学生越熟悉,就越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二是在实验情境中提出的问题不能过难或过易,过难会使学生望而却步,过易则缺乏探究性;三是在解答实验情境中产生的问题时,所需的知识和能力,应与目前的中学生物知识结构和对学生的能力要求相适应。

二、趣——创设趣味的实验情境

当人们对某一事物发生兴趣时,将在大脑中形成兴奋灶,这种兴奋会使人们对该事物的认识、理解和记忆处于最佳状态,并从中激发出创造的火花。而中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正是对生活发生好奇的时候,利用学生对于外界环境的好奇心,设计具有有趣味性的实验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例如,在介绍“遗传”时,我先给学生讲了一个小故事:美国的一位舞蹈女明星,拒绝了许多风流潇洒的公子哥们的追求,却写信向长相普通,不修边幅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求爱。她写道:“如果我们结婚,我相信我们的后代一定会像您那样的聪明,像我一样的漂亮。”请问:“如果他们结了婚,她能梦想成真,遂其心愿吗?”同学们议论纷纷,虽答不全,但对此都产生了浓厚兴趣。趁此时机,我再由浅入深,层层分析基因组合的特点和结果,同学们听来饶有兴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创设趣味的实验情境目的在于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汲取知识,当然,在教学过程中切不可盲目、一味地追求趣味性,而把实验搞成一出毫无生物思想的闹剧。教师应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水平,有针对性地设计趣味的生物实验情境来导人新课,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使他们得到训练思维、增长知识的机会。

三、异——创设差异性实验情境

创设差异性实验,使学生头脑中产生各种各样的疑惑,促使学生去发现、探究问题。例如,在学习“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特性”这一内容时,可以通过设立两组对照实验:以新鲜植物器官(如萝卜、马铃薯块茎或白菜的叶柄)为材料,从同一个器官的同一部位上,截取下形状、大小极为相似的四块。①将其中的两块分别放入干燥的甲容器和已注入清水并對水位进行了标记的乙容器内。②将另两块分别放入丙和丁两个干燥容器内,并向丁容器内的材料上撒上一层食盐。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现象,从中领悟到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特性。

创设差异性生物实验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要提供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的时间,让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和语言组织,提出相应的问题,使学生逐步养成自主提出问题的意识与习惯。

四、奇——创设奇妙的实验情境

学生学习生物知识有时会受到一些生活中的假象迷惑而导致生物学习上的错误,可利用奇妙的生物实验情境来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真相的兴趣。

例如:学习蝗虫呼吸时,学生因前概念影响认为蝗虫用嘴呼吸。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做实验,把两只蝗虫,一只头部完全浸如水中,腹部露在外面,另一只腹部完全浸如水中,头部露在外面,学生惊奇地发现,头部露在外面的蝗虫竟然先死。继而引导分析、推理、判断得出胸腹部完全浸没在水里而只露出头部的那只蝗虫先死的结论,并领悟其原因所在,使学生在好奇心理的驱使下进入新课学习。

在新课导语的设计上,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宜短不宜长。新课导入毕竟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而不是全部内容。所以教师在上课前应精心设计严密构思,言简意明,用最短的时间达到最佳的效果。二是宜简不宜繁。导入新课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和兴趣,让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个大概了解。所以,导人新课不宜用复杂繁琐的东西,应尽量做到简洁明了。三是宜充满激情不宜死气沉沉。情感是容易感染的,老师的上课情绪很容易传染给学生,所以充满激情的导入新课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节课堂教学气氛,让学生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中掌握知识。

总之,创设生物实验情境导入新课,遵循着现象,引发问题,解释问题的思维模式,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的重要途径。在实验情境中,教师通过揭示生物现象与常规认识之间的矛盾,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使学生调整已有的认知结构,唤起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动力,使学生进入问题探究者的“角色”,真正“卷入”到学习活动之中,以达到掌握知识,训练思维的目的。而生活中的生物现象,也为教师进行相关的课堂实验情境设计,提供了很多的线索。因此,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如能精心准备,巧妙设计,就能够设计出较好的实验情境,从而达到最好的新课导入的效果。

生物课堂中探究性学习策略 篇12

在探究活动中, 首先要给学生创造提出问题的机会。创设问题情境主要是指创造性地构建学习环境。教师可以通过观察或与学生谈话、交流以发现问题, 要寻找最为关键的教学问题, 以此为思维导向, 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 形成问题意识, 从而在学生心里产生一种求知的渴望。例如:在探究草履虫的生活时, 由于条件所限, 无法在现实生活中进行观察, 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视频资料, 让学生仔细观看, 同时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把自己想象成一只草履虫, 在水里游泳、旋转前进, 引导学生思考草履虫是如何维持生命、怎样呼吸、怎样摄食等, 鼓励学生提出相关问题。另外, 教师刚开始可能会担心学生提出的问题太怪、太偏、太难, 会给自己回答和解决问题造成困难, 其实, 完全没有这种担心的必要。在传统理念中, 教师是传授知识、解决问题的权威, 教师回答不上学生的问题很没面子。新课程理念改变了这一观点, 课堂更多的是一种师生互动、平等参与, 在不断提出问题的过程中, 教师与学生一起共同思考, 在互相激励中共同进步。通过回答学生的问题, 要让学生知道, 教师也不是万能的, 科学的道路无止境, 教师只是他们学习道路上的帮助者和指导者。

二、创设自主空间, 引导学生乐于探究

要使学生乐于探究, 首先要激起他们主动探究的欲望, 强化学生的探究动机。因此在教学中, 我尽可能地给学生创设自主的空间, 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和选择权, 使学生的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在对问题的探究中涌现出很多奇思妙想, 用科学创新的精神去学习、探索成了学生最大的乐趣。我充分相信学生, 把学习的时间、学习的权利充分还给学生, 给学生表现的空间和舞台,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我深深地感到:只有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 教学内容以多种形式呈现时, 才能促使学生由被动思维向主动思维、封闭思维向开放思维、静态思维向动态思维转变, 才会激发学生的潜能, 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学生的愿学、乐学、会学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三、充分利用课程资源, 实现探究性学习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力度不断加大, 充分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出来。作为生物教师, 在教学改革中应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 改变仅仅依靠教科书完成教学的传统做法。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是深化生物课程改革、提高生物教学效益的重要途径。

1.充分利用和充实学校的实验室资源

实验、实践是生物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 也是落实新课程标准, 全面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更是当前生物课程改革的重要条件和重要的课程资源。

在生物实验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充分利用好实验室里原有的资源, 还要努力创设条件, 利用学生身边的物品、器具, 利用学生周围的生物资源, 使之也成为生物实验室的资源之一, 充分为教学服务, 更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让他们认识到自己也是生物实验室的主人。几年下来, 我校的生物实验室里, 除了学校按计划购进的实验仪器外, 还摆放着学生自制的模型教具、制作的植物和昆虫标本、学生种植的各种花卉、收集的生物图片、小型生态平衡装置, 这成了我校生物实验室一道靓丽的“风景”。

2.重视网络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20世纪以来, 生物科学技术发展迅猛, 仅靠有限的书面材料难以满足学生对生物科学技术知识的渴求和教学的需要。充分重视网络课程资源的利用, 从互联网上即可获得越来越多的生物科学进展的最新信息, 获得动植物的趣闻、图片、视频、课件等生物科学教育资源, 经过自己的筛选和加工应用到生物教学中, 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学生通过网络可以快捷搜集到各种有效资源。

3.广泛发掘社区和本土课程资源, 拓展探究性学习

上一篇:脱硫脱硝一体化技术下一篇:护士工作站前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