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的探究式教学(通用11篇)
课堂的探究式教学 篇1
探究式教学模式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 使学生在学习中选择并确定学习的内容, 自己动手收集、分析大量的信息材料, 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社会实践或科学实验, 通过观察某些现象, 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 并归纳总结出带规律性的东西, 从而获得知识, 增长才干的一种教学模式。其目的是使学生在探索求知的学习过程中, 将外在知识转化为内在经验, 从而增强思考能力、判断能力、分析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创新意识。那么, 化学教学该如何实施探究式教学呢?我认为该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一、认真组织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包括了学生的课前预习准备和老师的学案准备。每一节课都有一预习提纲, 明确探究目的, 要收集的资料。例如:在学习空气的成分的第一课时, 刻意要求学生思考的问题是:前人是怎样研究空气的成分的?过程是什么?空气是由单一的物质组成吗?什么是纯净物?什么是混合物?学生根据预习提纲去自学, 同学之间可相互交流自己对每一问题的想法, 解决不了的问题带到课堂上和老师、同学一起解决。为了达到人人都预习的目的, 课堂上可以让预习比较好的同学做小老师来解释。老师要经常表扬积极的同学, 营造一种努力学好化学的氛围。因为每一节课都有课前预习提纲、课堂教学方案、学后评价, 老师的工作量比以前增大了, 备课组的老师应分工合作, 教师在使用教学方案时可以每人负责一章的学案设计, 共同备课, 资源共享。在别人设计的学案的基础上可根据自己的风格加以改动, 然后实施。
二、精心设计课堂探究
同学们经过课前的预习, 对一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已经有所了解。这样在化学课堂上可以把学生分成四人一组, 让他们共同探究。上课时先让组员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交流预习的心得, 经过交流后每一小组派一人准备对预习的内容进行发言。当第一组发言后, 其他小组进行补充, 老师也参与其中, 同学们畅所欲言, 把自己的生活常识告诉同学, 相互学习, 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经过同学和同学、老师和同学的相互交流, 一节课的内容很快就让同学们接受。如在学习空气的成分的第一课时, 我要求学生思考的问题只剩下:我们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什么要用红磷?用木炭可以吗?这个问题我是通过实验在课堂上解决的。实验过程是这样的:在有抽风设备的实验室, 让每小组按下图装置先用点燃的红磷做实验, 观察现象, 然后用红热的木炭做实验, 观察现象, 通过现象的对比, 各小组的成员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 经小组长统一后形成共识:因为红磷燃烧生成了可溶于水的固体五氧化二磷, 冷却后瓶内压强减少, 大气压把水压进集气瓶, 进入的水的体积就是集气瓶内氧气的体积;而木炭的燃烧生成气体, 冷却后水也不能进入集气瓶。我在同学们动手做实验过程中提醒同学注意操作规范, 进行个别辅导, 适当引导帮助他们得出结论。实验的过程及实验的讨论使课堂气氛更活跃, 同学们在快乐的课堂氛围中学到了知识。
三、评价反思课堂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后, 让同学对自己在课堂的探究过程及探究的结果进行评价, 反省在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错误, 这是很有必要的, 老师也应对同学探究活动的结果进行总结和评价。如在学习空气的成分的第一课时, 有很多的同学认为“冰水混合物”是混合物, 就是对课堂的探究结论理解得不透, 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叫混合物, 如空气。为了证明“冰水混合物”是纯净物, 我做一个小探究:在冰箱中拿一块冰放在烧杯中, 一段时间冰化为水, 冰是固体的水, 所以“冰水混合物”是纯净物。在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的实验中, 很多同学的实验现象是进入集气瓶的水小于五分之一, 他们有的说是因为装置的气密性不好, 有的说是因为磷的量不够, 有的说是因为磷燃烧的过程中氧气还没有完全消耗完就熄灭。我肯定了同学们的回答。其中有一小组的同学说他们的实验现象是进入集气瓶的水大于五分之一, 请求老师帮助, 我想一会后, 在上述的装置中重复同学的实验, 提醒同学小心观察, 结果进入集气瓶的水大于五分之一, 很多同学很快就指出了我所做的实验中错误的地方, 就是在燃烧的红磷放进集气瓶时没有夹好导气管, 有气泡在导管口跑出后再夹, 导致实验误差, 我表扬了他们。
总之, 在探究活动中教会学生对探究活动的结果进行总结和评价, 这样学生才知道自己学到了什么, 才有成功感, 才能保持其探究的兴趣。
课堂的探究式教学 篇2
摘要:探究式教学方式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该是在教师通过对各种教学方法的优化整合,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通过“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体验成功和教师激励评价等方式探究知识,实现数学知识的再创造和学生探究能力的再提高。
关键词:探究式 欲望 自主 合作 体验 评价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在《让学生进行独立的脑力劳动——研究性学习法》一文中说:“在优秀的教师那里,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对学习的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教师并不是把现成的结论,对某一定理的正确性的证明告诉学生,教师让学生有可能提出好几种解释,然后在实际中去对所提出的每一种假说进行肯定或否定,学生通过实践去证明一个解释和推翻另一个解释。在这种情况下,知识是积极探索获取的。”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数学的探究活动如何设计和实施才能让学生通过自己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来获取知识呢?怎样使探究性学习落到实处呢?现在,就如何在数学课上开展探究性学习谈几点自己浅显的看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数学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一堂课的开头就像一块无形的“磁铁”,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打动学生的心灵,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教师简短的导入是为学生探究作铺垫,学生对“问题”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地进入探究阶段。例如在分数应用题的教学时,我用多媒体设计了这样一种教学情境:在一片平静的河面上游着5只鸭子,河岸上长着树,岸上还有3只鸭子在嬉戏,远处还有山和蓝天白云,画面不可谓不美。老师可以让学生围绕着河里和岸上鸭子的数量提出分数和百分数的应用题,比如河里的鸭子比岸上的鸭子多几分之几?岸上的鸭子比河里的鸭子少几分之几?鸭子比岸上的鸭子多百分之几?岸上的鸭子比河里的鸭子少百分之几? 这比教师干吧吧地提出问题让学生解答更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了动力之源。
二、拓展多元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探究,是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去发现规律的过程。自主探究,就是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的过程。因此,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掌握探究方法尤为重要。
1、在动手操作中探究 心理学家提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在数学教学中,结合每节课的教学内容,我都精心设计一些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游戏、活动,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以求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探究过程。例如在《圆面积的计算》一课的教学中,学生已掌握了长方形的计算方法,于是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我采用“猜测——验证——归纳”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我鼓励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研究圆的面积公式,接着提出如何把圆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来计算面积,让学生大胆的猜测,并尝试数方格、割补法、拼摆图形等多种方法进行探究。通过用眼看,用手做,通过和老师交流,与同伴讨论孩子们很快发现了圆面积的计算方法,总结归纳出了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2、在实践中探究。
现代教学论认为:“要让小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听科学。”儿童的动作思维在学习中占优势,他们的智慧出在手指尖上。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小学生直接经验的体验,把教学过程设计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化实践活动,让小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情境中,谈出感受、谈出方法、谈出数学思想,进而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如在教学《圆锥体积的计算》时,师提示学过圆柱体体积公式,让学生拿出制作好的圆柱和圆锥进行倒水实验,从中找出圆柱体和圆锥体体积之间的关系。学生边动手操作边记录,通过分析得出圆柱体积是它等底
1等高的圆锥体体积的3倍,从而推导出圆锥的体积=3圆柱的体积。这样,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验,在探究中得出结论。
3、在猜想中探究。
猜想,是对研究对象或问题进行观察、实验、分析、类比、归纳后,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合情合理的推测性想象。提出数学猜想是发展合情推理能力的重要基础。先对数学问题进行大胆猜想,再通过探究寻找规律。如在《植树问题》的教学中我采用:猜想(树苗棵数)——分析推理(画线段图)——发现规律、构建模型(植树问题两端都栽和两端都不栽的情况)——活用模型规律解决同类型问题”。通过先猜想后验证的数学教学策略,让学生体验在解决复杂问题的时候,可以借助简单的问题入手,通过分析推理、寻找规律,构建解决同类型问题的模型,最终得到问题解决的方法。
三、注重小组合作,在探究中达成共识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曾经说:“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助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合作探究是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重要形式。通过小组合作充分展示自己的智慧并进行交流,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小组讨论合作时,教师不是一个旁观者,而应积极参与到学生中间,这样既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讨论情况,还可以密切师生关系,真正做到学生的合作者。在教学过程中,我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技巧,通过训练让学生学会“听”、“讲”——别人发言时,注意力要集中;别人说的和自己想的不一样,要在肯定别人的基础上讲自己不同的想法;别人提意见时,要先听,再讲自己的理由。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怎样表达意见,而且学会了怎样倾听别人的想法。如在教学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图时,我拿出圆柱体模型,让学生观察并提出:要给这个圆柱体的侧面包上包装纸那要多大?提完问题后,学生前面两人转身和后面的两人组成四人小组,说自己的想法,2分钟后,师组织学生交流和汇报。
师:怎么办? 生:剪曲面
师:怎么剪? 生:垂直剪,沿着高剪„„
师:为什么沿着高剪以后展开就是包装纸的面积? 生: 因为包装纸的面积和圆柱的侧面积完全相等,在讨论的基础上,学生开始动手剪开曲面,并展示作品。老师问学生是怎么剪的,有的说沿高剪,有的说用尺子量,师追问怎么量?学生回答:垂直量,沿高剪,(师用模型边剪边示范。)从而得出圆柱体的侧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
四、加强课后延伸,培养自主探究意识
数学教学,我们应当让学生自己体验和经历过程。因为学生不是一张白纸,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空间和学习空间。首先,教师要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合作探究情况,简要归纳、概括讨论要点,掌握什么方法,理清什么概念,明白什么道理,几句画龙点睛的话,就给学生以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交待。然后,要求学生运用自学和讨论探究获得的知识,学会举一反三,解决类似或相关的问题。当然在这“巩固应用体验探究成果”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问题:一是“基本练习”和“综合练习”的习题要达到一定的数量,保证其正确率。二是在订正和交流中,要注意学生间的相互启发,注意发现有创造性的思维,进一步加深对重、难点知识的理解,提高已有的认识。三是“提高、拓展性练习”作为选做题,不作统一要求。在处理“提高、拓展性练习”时既要调动优等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其体验探究成功的乐趣,又要保护好学困生的自信心,让其感受自己有学习的必要。因此,开放教学活动,让学生自己去构建数学世界,对于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是有利的。
五、凸显点拨引导,体验探究成功乐趣
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欲望和需要。当学生通过探究,终于解决一个对他们来说新奇和富有挑战的数学问题时,他们能从中体验到一种成就感,这是一种强有力的令人愉快的情绪体验。学生一旦有了这种体验,就会产生再次体验的愿望。因此,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而且要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因为只有让学生获得成功,才会保持足够的探究热情,产生强大的内部动力,以争取新的更大的成功。在教学中,教师应不断给每一位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对学生探究过程中的点滴成绩,给予及时的表扬鼓励,要正视学生之间的差异,实施分层评价,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探究成功的喜悦,从而获得更强烈更主动的学习欲望。我在教学中深深地体会到了这一点,学生在探究中哪怕获得了一点点微小的成功,我都及时给予表扬、鼓励、赞赏。看到一张张洋溢着快乐的笑脸,我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
总之,数学教学是思维活动的教学,在学生探究时,教师应做到引中有探,探中有引。同时,还要把握“引”的度,步步深入地引导学生逼近结论。应提倡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索心理和自主探究的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让学生主动探索学习。教师要认真去挖掘教材并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将教材中的知识结论变成探究的问题。只要给学生以学习主人的地位,在学生心中播下自主探究的种子,就能发掘学生个体的自我潜能,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结论,习得方法,丰富体验,进而在“再创造”的活动中,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并成为一种习惯。
参考文献:
1.钟启泉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尝试 篇3
探究式课堂教学是以探究为基本特征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符合教学改革的实际和素质教育的要求,能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机和活力,促进教师和学生在探究中共同发展进步。探究式课堂教学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自主学习为途径,合作讨论为形式,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以下几方面:
一、激趣引题调动学生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就是在教师提示后的学生活动,这一环节起着辐射全班、影响整个课堂的作用。要求教师一堂课的开头就像一块无形的磁铁,虽然只有短短的一两分钟,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情绪,打动学生的心灵,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切入口。教师简短的导言是为学生自主探究作铺垫,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地进入自主探究阶段。自主探究的目标是挖掘学生潜力,发挥其自主性,培养自主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使其终身受益。教师为学生自主探究提供充足的时间。调动学生积极进行学、思、疑、问,学而不思,思而不疑。疑而不问,是传统教学长期养成的恶习;而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问,是现代教学提倡的优良学习方式。学生在自学探究中,能把学、思、疑、问连结在一起,就会给自主探究增添无限的乐趣和动力。因此,不必担心学生有没有自主探究能力,能不能达到预期效果,重要的是教师相信不相信学生,给不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权利,既相信学生,又给学生权利,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一定会快速提高。
二、解疑导拨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学生自主探究是学中有探,探中有学,一般问题均可以在边学边探中自行解决,不理解或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可集中在这一阶段解决,这一步开始付给学生3-5分钟时间,简要表述各自探究中的难点,要求学生不重复、不提与主题无关的问题。面对学生的疑问,教师不必过早解释,只要综合大家的提问,提出一两个重点问题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即可。合作探究有多种形式,如生生合作探究就是让同桌学生或前后同学发挥各自的探究学习优势,针对相关疑难问题,相互启发,相互研讨,然后四人小组再交流一下相探讨的结果;还有小组合作探究就是合作小组共同探究,可以是四个、六个人,最多不超过十人;合作探究是调动学生集思广益、思维互补、思路拓展、分析透彻、抓住中心议题或关键性问题,让学生各自发表见解,集中解决难点,让每一个学生获得的知识更清楚、结论更准确;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与学生面对面,千万不要做成问答或对话形式,要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对话、争论、答辩,教师只需要在关键时刻加以点拨,要避免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总之,合作探究能促进学生思想情感交流,培养团结协作精神,构建民主和谐气氛,养成良好个性品质。
三、明理强化指导学生实践探究
通过强化既能巩固探究成绩,又能检验探究效果,其作用在于帮助学生学会方法。首先,作为教师要根据教材及课标要求和学生合作探究情况,简要归纳、概括讨论要点,掌握什么方法,理清什么概念,明白什么道理,几句画龙点睛的去点拨,就能给学生以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交待。然后,要求学生运用自学和讨论探究获得的知识,学会举一反三,解决类似或相关的问题。学生实践探究是巩固和扩大知识,同时也是吸收、内化知识为能力的过程,实践探究的内容和形式,要根据学科要求和特点决定,不必强求统一。总之,实践探究是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有利时机,方法形式一定要灵活多样,只要有利于学生扩大知识和发展能力,怎么有利就怎么做,不要拘泥于某种形式或刻意模仿他人。
四、激励评价鼓励学生深入探究
课堂的探究式教学 篇4
(一) 如何理解物理课堂教学中的探究式教学
探究法的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主体, 独立实现认识过程, 通过教师的启发, 使学生自觉地、主动的探索;科学地认识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步骤, 研究客观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的内部联系, 从中找出规律, 形成自己的概念。物理课堂教学中的探究式教学是指教师在学生学习物理概念和原理时, 给出一些物理事实和问题, 创设特定的物理情境, 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探索, 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物理原理和结论, 而教师在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所起的作用是给予适当的启发和引导。
物理探究式教学的基本教学过程:
1. 创设物理情境, 提出课题。
教师创设一定物理情境, 使学生在特定的物理情境中产生求知欲。教师再提出探究的课题, 并提供一定材料, 引导学生自己去分析研究。
2. 引导学生提出假设和猜想。
学生在教师提供的材料基础上仔细分析研究, 提出假设, 并从理论上和实际的生活经验中去分析假设的可靠性。
3. 实验探究、验证和论证。
学生根据自己的假设和猜想, 设计一定的实验过程, 进行实验探究, 从实践中进行验证和论证。
4. 归纳总结, 巩固提高。
在实验的基础上, 教师要进行积极引导, 总结归纳得出正确结论, 并引导学生进行深化理解、巩固和提高。
(二) 物理课堂教学中探究式教学的个案研究
笔者在开展“单摆”这节课教学时, 通过讲述伽利略在教堂里发现吊灯左右摆动的等时性, 进一步研究直至发现单摆原理的故事来引入单摆的概念。这个“引入”旨在培养学生注意观察周围事物的各种现象, 同时引出本节课的研究主体单摆, 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1. 单摆周期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定性探究。
课堂上通过对单摆装置的实物认识和摆动规律, 激发学生的思维, 引导学生对照单摆的装置积极思考。小组讨论, 大胆猜测单摆的周期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在学生初步的猜测结果上, 归纳出单摆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 然后进行学生分组实验, 通过实验来验证猜测的结果是否正确, 最终得到单摆的周期跟哪些因素有关, 跟哪些因素无关。在分组实验时, 教师注意观察各个组学生实验过程, 发现问题时, 采用启发式引导学生正确得出实验结论。在学生实验完毕以后, 总结实验结果, 对学生实验中出现的普遍问题采用引导式及时解决。最后通过简单多媒体动画展示单摆运动过程, 对各种不同因素进行对比, 加深学生的理解。
2. 单摆周期与摆长的定量探究。
在得出单摆的周期跟摆长有关, 且摆长越长周期越长, 而与摆角、摆球的质量和大小等无关时。为了确定单摆周期与摆长之间有什么样的定量关系, 应设计定量的探究实验。课前, 教师应先布置学生做好预习, 并做好定量部分的数据记录表格的设计。教师在课前还要做好学生的学案, 设计好该部分的表格, 这样学生在实验时和实验后会对照自己和老师设计的表格, 从中懂得如何设计数据记录的表格, 同时也优化了课堂的时间。实验开始前, 学生阅读书本上探究单摆周期与摆长的关系实验内容, 并分组讨论实验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然后再进行分组实验探究。同样, 在学生实验过程中教师应密切关注各组的实验情况, 发现问题及时给予指导解决。实验结束以后教师选取一组实验数据利用Excel作图功能进行作图, 并对T∝L、T∝L2、T∝L 3, 或者各种可能的定量关系进行试探性作图, 最终得出实验结论。
本节课的关键是学生做好探究实验, 并从实验中观察和分析得出结论。教师在抛出特定的物理情境后, 还要积极引导学生用已学知识积极思维和探索, 进行大胆合理的推测, 并能用实验来证明自己的推测情况。教师在实验设计方面还应留下一定的空间, 如准备比该实验所需要的多一些的实验器材, 这样学生在实验前还应思考该选择什么样的器材, 从而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及事前应具备的计划性和目的性。实验中启发学生采用较好的实验手段和方法, 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种教学设计, 可以使学生沿着一条明确的认知线索, 有逻辑地从已知到未知。教学实践表明, 课堂上, 学生表现出高度集中的注意力、积极主动的学习热情, 全身心的投入到实验观察、分析中去。在实验结束时, 一句“单摆的周期是否只跟摆长有关”的疑问, 更加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也教给了学生一种探索知识的方法。为部分感兴趣学生研究单摆周期与其它因素有关做好理论上的支持。
(三) 物理探究式教学个案实施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和对策
1. 对思维发散结果的把握要注意尺度。
在发散思维过程中, 学生的猜测结果可能较多, 这时教师必须要引导学生选取主要因素进行研究, 对于一些较复杂的情况 (如本案例中单摆周期是否与重力加速度大小有关等因素) 可以在以后再进行研究。
2. 对实验器材的选择要注意给予一定的想象空间。
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测结果是否正确, 学生必须进行必要的实验验证, 而实验就必须要有实验器材。教师为学生准备的实验器材不必太死板, 而是学生要什么器材就给什么。因此, 课前准备器材时应认真考虑学生可能会想要什么器材, 并尽可能多的为学生准备与这实验相关的实验器材。能动的实验器材的选择, 还可以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对实验过程的把握要注意点面结合。
在实验探究阶段, 教师必须注意各组学生的实验动向, 对学生的实验方法、实验操作规范等都要给予一定的引导和启发, 不能直接给予示范或者改正。在点上要注意单组学生实验情况, 在面上要了解学生总体实验的问题, 发现问题后给予一定的引导, 这个过程对教师的要求很高, 不仅要求老师在现场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及时发现问题, 而且要在课前对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进行分析, 时刻关注预测的情况有没有发生。
4. 对实验的结论要注意归纳总结并升华。
实验结束后, 要让不同组别的学生分别进行总结和归纳, 提出各自不同的意见, 充分发挥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 最终形成统一的结论。对一些实验中的难点问题有时还可以通过多媒体动画进行演示, 让学生看的更加清楚, 达到难点的突破。实验后最好留下一定的悬疑, 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也为后面课程的学习或学生的课外研究探索打下良好的基础。
笔者发现,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采用探究式教学, 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得到极大的提高, 学生思维空前活跃, 创造力得到了发挥。但如果长期开展探究式教学, 不仅需要老师在主观上有充分的设计和筹备, 还需要学校里能开放部分实验室, 能提供更多学生自主实验的仪器等硬件上的支持。
摘要:探究式教学是新形势下适应新课改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条有效途径。本文结合物理教材中“单摆”教学中应用探究式教学的个案, 提出对物理教学中探究式教学应用的理解, 指出物理教学中探究式教学实施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和对策, 以期更好地开展高中物理教学中探究式教学的实践活动。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单摆,物理教学
参考文献
基于课堂的情景探究式历史教学 篇5
第一环节:利用典型材料,创设问题情景,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基于课堂的情景探究式历史教学要求教师结合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在课前借助典型的材料,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学习。
《维新变法》问题情境:
用材料导入(投影展示以下内容):
1922年,一位老者在杭州忽见剧场上演《光绪皇帝痛史》,急购票入观。观后唏嘘良久,赋诗两首:
老夫入座倚阑观,化身冠带正登场。
喁喁万首咸倾动,共指鲰生叹息看。
电灯楼阁闹梨园,笳鼓喧天万众繁。
谁识当年场上客,今宵在座痛无言。
——《康有为墨迹》(一),转引自张鸣《梦醒与嬗变》
(这首诗背后讲述了一个非常生动的故事,教师用生动的语言叙述故事之后)
提问:这位老者是谁?这位老者是对哪个历史事件“痛无言”?这一句“痛无言”,你能触摸到这位老者当时怎样的心情?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走进“维新变法”这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
受故事情景的感染,学生迫切希望了解事件的前因后果,以便搞清问题的答案,此时,教师引导学生进入到教学的第二环节即“历史情景体验” 中去体验与感悟。
第二环节:利用“历史图片剧”,引导学生体验历史情景,感悟历史真谛。
借助“历史图片剧”来实现情景创设,一可以让学生在丰富的史料中感悟历史,二是情景创设可以在有限的课堂内实现,三是用丰富的史料创设出的情景接近历史。“历史图片剧”运用的具体操作方法是教师经过精心挑选和整理后,把丰富的能反映本课历史内容的图片、音像、文字等资料,按一定的思路进行设计,把它编辑成一个有情节又有丰富历史内容的历史短片,在短片的开始和结尾处配上精彩的“前言”和“结束语”,在短片播放过程中适时插入一些短句或是问句,使学生在观看中能持续思考。
《维新变法》“历史图片剧”(“ 第一幕:前言”“ 第三幕:结束语”略):
第二幕:列强铁蹄下的晚清
这一幕主要是借助于丰富的历史图文内容,让学生认识当时的历史发展状况。我主要选择了“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卖国求荣”“新思潮萌发”“洋务运动” 和“维新变法”等相关历史图片,并按“侵略的不断加深——晚清的腐朽——先进中国人的探索”思路进行编排。前面两个环节属于背景的叙述,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当时中国恶劣之环境,从而认识当时中国探索之必要和艰难。后面一个环节是本课的教学内容,须重点描述,因此,我将近代史上几次探索活动整合成一个个方案,把图文内容用比较的形式来呈现。具体设计如下:
面对晚清这所破房子……一部分先进的中国人开始觉醒、开始行动,他们设计了一套套维修这所破房屋的方案……
一号方案:“师夷长技以制夷”。播放完“新思潮萌发”相关活动图片后,呈现以下结局:
设计者:林则徐、魏源
设计思路:师夷长技以制夷
施工方:无
实施结果:施工未果、启迪思想
二号方案“洋务运动”。播放完“洋务运动”相关活动图片后,呈现以下结局:
设计者: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
设计思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施工方:洋务派
施工方案:①创办军用工业和民用工业;②创建新式海军;③创办新式学堂、培养近代人才
实施结果: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荫
三号方案 “维新变法”。 播放完“维新变法”相关活动图片后,呈现以下结局:
初步方案设计者:王韬、郑观应
成熟方案设计者:康有为、梁启超等
设计思路:维新变法,变革封建制度
施工方:维新派
实施结果:义士喋血、唤醒国人
接着在屏幕中出现附有文字“换我了!”的孙中山活动图片,同时在幻灯片上打出两句结论:“温和渐进、由上而下的改革运动,竟然行不通。由下而上、破坏现状的反清革命,就要接着上阵!”
第三环节:增补相关史料,引导学生探究问题,拓宽思维空间。
通过前面的环节,学生已占有一定历史信息,学生的学习情绪也达到高峰。此时借助于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结合学生实际和本课的重难点,提出相应的探究问题,组织学生深入探究和讨论,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历史认识和感悟,由此进一步训练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坚持开放性原则,即课堂教学的开放性,答案设计的开放性,探究过程的开放性。
例如,观看完《维新变法》的“历史图片剧”之后,我把学生分成三个大组,交给每组一项历史观察任务,要求他们结合教材内容和老师补充的相关史料,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观察任务,之后,安排小组代表在全班汇报交流,教师作相应的指导发言。以下是本课交给各组的课堂观察任务:
第一组历史观察主题:19世纪末的中国社会。观察点一:19世纪末的社会政治;观察点二:19世纪末的社会经济;观察点三:维新思想的发展和传播。要求学生依据材料和教材相关内容搞清楚三个相应的问题:19世纪末的中国社会政治特征是什么?19世纪末的中国社会经济特征是什么?维新思想宣传方式的特点是什么?课堂上,教师补充以下史料帮助学生完成任务。
补充材料一:甲午危机,豆剖瓜分;求变情绪,上下弥漫。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经政基础,先天不足。维新思想,形式多样;变法施政,立宪设局。定国是诏,变法高潮;出走溅血,昙花一现。众说纷纭,历史反思;进进退退,誉之毁之。事实论证,尊重历史;多元理解,宽容有度。
补充材料二:“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给他们以帮助,借他们的名字、口号、衣服,以便穿着这种久受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用的语言,演出历史的新场面。” ——马克思
第二组历史观察主题:变法期间的人和事。观察点一:慈禧和光绪的权力关系;观察点二:变法的内容及其影响。具体要求学生依据教材相关内容和材料,搞清楚材料后面提出的几个相应的问题。
第三组历史观察主题:变法后对失败原因的历史反思。要求学生依据教材相关内容和材料,搞清楚材料后面提出的问题。
完成以上各项观察任务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回到导入时的问题,要求学生结合本课所学畅所欲言。这样做的目的,一是回应课堂导入,使整堂课的结构更加完整;二是进一步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再次感悟维新变法的人与事。
责任编辑 黄日暖
数学探究式课堂的教学设计 篇6
一、概念课——“挖”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 对于数学概念课的教学感觉很头疼.一般来讲, 数学概念枯燥、抽象而难懂, 要想设计成探究课非常困难.于是乎, 我们就有了:“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页, ××××××一二读.”这样的经典概念课了.对于概念课我们该如何进行探究式教学设计呢?笔者认为其关键在于“挖!”
一挖怎么来, 二挖到哪儿去!
一挖怎么来, 指的是概念的发生过程;二挖到哪儿去, 指的是概念的发展过程.数学上的每个概念或定义, 实际上都有其发生和发展的过程, 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前人的探究过程, 是符合人类的认知规律的.教师需要做的是将这个前人的探究过程经过艺术的处理在课堂上再现.但是, 有些概念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是经历漫长的过程的, 教师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完全将这个过程在课堂上全部展示.因此这里说的艺术的处理, 其实也是一种情境的创设.这需要教师对这个概念有深刻的认识, 同时能将这个概念涉及到的各种信息进行加工处理, 使之更符合本学段学生年龄及认知能力特点而便于学生理解.
下面以天桃实验学校中学部蒙裕劲老师的一节课为例加以说明 (本节课曾获2006年南宁市优质课比赛一等奖) .
实数这节课, 最关键的数学概念是无理数, 课本的内容我们可以简单归纳如下:
人教版实验教材七年级下册10.3实数 (第一课时)
1.探究将若干个整数和分数写成小数的形式, 发现它们不是有限小数就是无限循环小数;2.引出无限不循环小数, 即无理数的概念;3.直接列出实数的分类表;4.探究在数轴上表示π和
课文中涉及到无理数这一概念的描述有三处:1.“通过前两节的学习, 我们知道, 很多数的平方根和立方根都是无限不循环小数, 无限不循环小数又叫做无理数”.2.“有理数和无理数统称为实数”.3.“在数轴上表示了两个无理数:π和
【探究设计1】
目的:初步理解“无限不循环”的概念.
过程:请三位同学到讲台上来, 帮助教师按照如下步骤进行演示.
1.老师首先在黑板上写下“0”.
2.第一位同学在讲台上投掷骰子;每投掷一次, 骰子出现一个数.
3.第二位同学将第一位同学投掷骰子出现的数大声报出.
4.第三位同学将第二位同学报出的数依次写在小数点的后面.重复第2步至第4步.
随着投掷次数的增加, 小数点后的数字不断地延伸.投掷了若干次数后, 得到:0.354634521263453642……
提出数学思考:如果不断地投掷下去, 我们会得到一个怎样的数?——无限不循环小数!
意图:让学生理解“无限不循环”之意, 感受到身边有数学, 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效果:学生兴趣盎然, 对“无限不循环”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
【探究设计2】
目的:从“数”的角度理解“无限不循环”的概念.
过程:借助计算器, 请你在有理数范围内找出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
结论: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写成有限小数或者无限循环小数的形式.
思考:无限不循环小数不属于有理数的范畴!
对于这个问题, 因为学生计算器显示的数位较少, 所以有不少的学生找到循环节比较长的无限循环小数时就认为找到了无限不循环小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蒙老师引进了专业数学软件运算大师:Mathematica.它可以在瞬间计算并显示出小数点后上千万位小数.借助它显示若干个无理数, 显示小数点后1000000位:
如下图, 圆周率π, 小数点后1000000位 (拖动滑动条数据快速显示) :
意图:让学生不仅仅“听”说, 更让学生能够“看”见“无限不循环”.
效果:学生终于能够“看”见了“无限不循环”, 随着蒙老师拖动滑动条, 学生发出了一片片惊叹声.从“数”的方面对“无限不循环”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
【探究设计3】
目的:从“形”的角度理解“无限不循环”的概念.
过程:在数轴上表示无理数π和
【探究设计4】
目的:再现无理数概念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过程:出示如下若干幻灯片, 将无理数的相关知识做一一介绍.
意图:通过再现无理数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由来, 感受数学的魅力, 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
效果:较为真实地再现了无理数这一概念的发生发展过程.蒙老师可能是考虑到对于本学段 (七年级学生) 的特点, 所以将相关观点以第一人称形式表述, 有利于增加趣味性和形象性, 同时学生如同和数学大师们共同学习一般, 印象深刻, 兴趣盎然.
通过这4个探究点的设计, 本节概念课获得良好的效果!
二、活动课——“悟”
现在不管是哪个版本的教材, 都更加重视了课题学习, 很多的课题学习都有数学活动的设计.对于数学活动课, 有不少看似轰轰烈烈, 有实验、有分组、有合作、有交流, 甚至有唱有跳.但是最终却被专家们说一句“没有数学味!”这是什么原因?数学味在哪儿?活动课为谁活动?该怎么活动?这些问题的产生, 最根本的原因通常是教师没有能够“吃透”教材而造成的.没有能够“吃透”教材, 当然也不能对教材进行很好地处理了, 最终也只能是“教教材”而非“用教材”罢了.那么我们该如何对数学活动课进行探究式设计呢?笔者认为其关键在于“悟!”
一悟方法, 二悟思想!
一悟方法, 是指教师要引导学生借助数学活动去感悟数学的方法, 数学的方法包含的内容是很广泛的.二悟思想, 是指我们要借助数学活动去感悟数学思想, 体会数学思想的伟大及其在指导生活方面所起到的巨大作用.数学活动并不是数学活动课的最终目标, 因为数学活动的关键词应该是“数学”而非“活动”!所有的“活动”应该是为“数学”而存在的.只有这样, 我们的数学活动课才有“数学味”.
下面以天桃实验学校中学部的莫莉薇老师的一节课为例加以说明 (本节课曾获得2008年全国说课比赛一等奖) .
课本大致内容呈现如下:
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的《制作一个五角星》
活动3:制作一个五角星
1.给出画五角星的四个步骤
提出思考:你能说出这种画法的道理吗?你还有其他的画法吗类似地你能画一个六角星吗
2.通过图片介绍一种折纸然后剪出五角星的方法
提出思考:沿不同的角α剪开, 得到的五角星形状相同吗?哪一种更美观?变换不同的角α试一试!
【探究设计1】
目的:初步感知五角星.
过程:展示国旗上的五角星, 让学生画一个五角星.
意图:展示国旗五角星意在让学生明确我们本节课研究的对象, 先让学生画五角星, 一是了解学生目前的对五角星画法的掌握程度;二是为后面的作品做一个对比.
效果:学生大多随手画出一个五角星, 也有借助直尺画出, 但是发现与国旗上的五角星相去甚远, 这正中教师下怀, 本节课也就更显出其必要性.
【探究设计2】
目的:探究发现.
过程:给学生一个已经剪好的五角星, 通过量一量折一折, 让他们去发现五角星的数学特征.
意图:本环节, 教师并不急于要学生按照课本的画法或折法去画或折出五角星, 而是给学生创设出一个探究情境, 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五角星的数学特征, 培养数学意识.
效果:学生归纳出的五角星的数学特征如下 (教师帮助归纳) :
(1) 每一个“尖角”都等于36°; (2) 有一个中心; (3) 过中心折叠五角星, 两部分能够重合; (4) 两个“尖角”的顶点与中心的连线构成72°角; (5) 每个“尖角”的顶点到中心的距离相等.
【探究设计3】
目的:运用数学特征二画五角星.
过程:引导学生二画五角星, 特别注意运用寻找出来的数学特征!
意图:如果说探究1是“没数学”的过程, 探究2是“学数学”的过程, 那么探究3则是“用数学”的过程!
效果:在本环节, 学生画出来的五角星与国旗上的五角星已经几乎一样了!通过与先前的作品对比, 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体会到了学数学的乐趣, 初步感受到数学的作用.
【探究设计4】
目的:一剪五角星 (有图样) .
过程:要求用尽可能少的刀数将学生画出的五角星剪下来.
意图:引导学生通过先折叠再剪这样的活动体会数学与活动的关系, 让学生意识到数学对活动的指导意义.
效果:有的学生每一条边剪一刀, 共剪了十刀;有的学生先对折再剪, 共剪5刀;更有的学生将五角星进行多次折叠之后再剪, 只需剪一刀!
【探究设计】
目的:再剪五角星 (无图样) .
过程:给学生一张白纸, 要求他们在不事先画出五角星的前提下, 一刀就可以剪出一个五角星!
意图:如果在本节课一开始就出这个问题, 那么学生可能无从下手, 但是由于经历了前面的探究过程, 有了一定的体验, 所以本问题在此出现对于学生来讲是恰当的.
效果:大多数的学生能够通过若干次的角度调整剪出漂亮的五角星.
纵观整节课, 学生经历了“1画”, “2探究”, “3再画”, “4剪”, “5再剪”的活动过程.这一系列的活动的核心是探究2!也就是本节课中五角星的数学特征.学生后面的“3再画”, “4剪”, “5再剪”都围绕此探究结果展开.在活动中学生对五角星图形的认识经历了从浅到深, 从模糊到清晰的过程.学生的五角星作品也经历了从“歪”到“正”, 从“难看”到“漂亮”的过程, 最终学生体会到了数学对生活的指导作用.
美术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实践 篇7
目前,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非常强调在学科教学中开展探究式教学活动,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探究学习的能力。美术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和运用学习美术和认识美术的基本方法, 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探究式教学是一种模拟性的科学研究活动, 其目的不是要把少数学生培养成为科学精英, 而是要使所有学生都成为具有科学素养的公民, 通过探究教学使学生能动地获取科学知识, 掌握科学方法, 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提高探究能力。在一些发达国家, 探究式教学早已成为学校教学活动的主要方式, 他们美术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倡导了学生的主动学习, 在多样化、多层次、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 培养了主动探究美术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在探究美术问题的过程中善于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 切实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 我国的美术教育教学在探究式教学上的改革刻不容缓。
二、实践与思考
美术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开展还刚刚起步, 许多问题尚需深入探讨。近年来, 笔者在美术课堂教学实践中积极倡导探究式教学, 积极探索有效开展探究式课堂教学的方法和途径, 对美术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基本操作模式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轮廓, 形成了“质疑──思疑──解疑”反复循环的操作程序。
1. 创设新颖的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自主质疑。
质疑是科学精神最重要的内涵之一, 质疑的过程就是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过程, 而问题的发现和提出是创造的起跑线。探究教学是以解决问题的形式出现的, 有意义的探究教学必须把学生要学习的内容巧妙地转化为新颖的问题情境, 以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学生也只有意识到问题的存在, 才能着手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所以, 质疑是开展探究教学的第一步。
随着学生的认知和情感水平的发展, 思维独立性和批判性比较强。根据这一特点, 在美术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选择教学材料, 创设新颖的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质疑探究的欲望, 鼓励学生对学习材料进行自主质疑, 对美术问题进行独立思考, 引导学生寻求新的发现, 获得新的认识。
目前中国处在一个艺术和文化多元并存的时代, 中国传统农业文化和西方工
业文化共存, 而不管我们是否承认, 现代后现代主义的思潮已经进入了我们这个尚未完全进入现代化的社会, 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们的思维和行为, 也渗透到艺术和艺术教育中。后现代主义思潮不仅对艺术提出许多新的话题。同时, 也促使艺术家和艺术教育工作者对美术和美术教育进行了重新思考:强调美术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强调通过美术教育使学生获得终身受益的美术能力;强调通过美术教育让学生运用多种手段、材料包括声、光、电等进行问题情境创设;主张艺术的多元化和对现代媒体的运用;追求艺术家独特创作力的发挥和体现;强调艺术与生活的结合, 强调艺术创作与文化及社会间的联系和互动;注重描绘个人生活内涵的相关性。美术教材中可质疑设问的内容很多, 教师在教学中经常巧妙地将这些内容转化为新的问题学习情景, 引导学生对美术材料质疑问难, 帮助学生形成强烈的问题意识, 频频撞击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阀, 不断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 从而逐渐养成自主质疑的思维品质, 最终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2. 营造融洽的探究氛围, 鼓励学生自由思疑。
探究氛围是指探究式课堂教学中师生的情感情绪状态, 融洽的课堂氛围是开展探究教学的重要条件, 因为只有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里, 学生才能进行自主探索和自由创造。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开展自我思考、自由探究的活动, 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 重视学生的不同见解, 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创新求异, 使学生通过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全过程, 通过自身的主体探索和体验来逐渐形成勇于探究、敢于实践的品质和独立探究的能力。
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以后, 老师千万不要马上向学生奉送所谓的真理, 教师不仅要答疑解难, 而且要引导、鼓励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 积极生动地思考问题, 让学生自己自由驰骋在探究学习的广阔时空之中。如对《步辇图》一些问题的质疑, 由于教师营造了和谐宽松的探究氛围, 学生在讨论中灵感飞现, 新意迭出。有学生认真思考后大胆提出了自己的新看法, 当然, 这些看法不一定科学, 但这种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思维品质确实难能可贵。由此可见, 学生是一个蕴藏着巨大潜能的教学资源宝库, 只要我们充分相信学生, 高度尊重学生, 放手解放学生, 我们的课堂就会充满生命的活力。
3. 开展多彩的课堂讨论, 引导学生合作解疑。
学会合作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面向21世纪的四大教育支柱之一, 合作学习也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所倡导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的研究表明, 合作能有效调动所有参与者的积极性, 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 激发高度的求异思维, 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新的美术课程标准 (实验稿) 提出了一系列教学活动建议, 其中特别强调开展课堂讨论和实践写生, 而讨论和写生都是需要通过合作才能顺利进行的探究性学习问题。因此, 探究式课堂教学应把课堂讨论作为教学常态, 以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 引导学生利用多样化的学习资源, 达到合作解疑的目的。
探究式课堂讨论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探究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 教学中既可通过对教学内容重难点的善疑巧问、浅处探问、明知故问、无中生有等, 组织学生进行限时性课堂小组讨论, 如讨论《清明上河图》的构图、刘海粟国画的色彩等;也应结合学生经验和生活实际, 对重要的美术问题进行专场课堂讨论或辩论, 如组织“后现代主义的艺术观和教育观”、“近代中国写实油画的发展趋势”等课堂讨论会, 使学生在争辩讨论中明事理、出新意, 并养成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教学实践表明, 限时性课堂小组讨论是探究式课堂讨论的主要形式, 教学中几乎每堂课都可以开展类似的讨论, 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巧设讨论主题, 力求每次讨论都有精彩的内容和独到的思考。在组织讨论的过程中, 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讨论方法和技巧, 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和表达, 学会在讨论中竞争, 在竞争中合作, 在合作中解疑, 在解疑中与他人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在讨论之后, 要指导学生学会反思, 总结得失, 提出新的问题, 开展新的探究。开展专题性课堂讨论一定要精心选题周密安排。在开展讨论之前, 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学习资源, 如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美术文物等, 主要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 搜集整理相关的资料, 拟定讨论方案和发言提纲, 做好课堂讨论的准备。同时, 开展探究式课堂教学特别是探究性课题研究和社会调查活动, 教师还应引导学全向社会各界人士请教, 在实际生活中学会交往与合作, 使合作从一种学习方式扩展成为学生一种基本的生活方式, 使学生在探究性美术学习中既学习知识, 提高能力, 也学会学习, 学会做人, 从而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新课程改革目标。
总之, 教学方式的转变是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重要前提。美术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质疑──思疑──解疑”旨在通过转变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 最终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 发展学生的个性, 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摘要:课堂教学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教学方式直接影响着课堂的质量和学生的发展水平。改变广大教师习以为常的课堂教学方式, 通过探究式美术课堂教学活动等途径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 提供多渠道获取美术知识、应用美术知识的实践机会, 使学生逐渐形成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和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 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钱初熹.美术教学理论与方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2.
[2]王大根.美术教学论[M].华东师大出版社, 2000, 8.
[3]常锐伦.美术学科教育学[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9.
[4]黄壬来.艺术与人文教育[M].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出版, 2002, 7.
[5]陈实.现代教育发展的多元化趋势[D].华中师范大学, 2001, 6.
课堂的探究式教学 篇8
一、探究式教学的含义
所谓探究学习, 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 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科 (或科学) 研究的情境, 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收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 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 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和接受学习相比, 探究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所谓数学探究式教学, 就是教师通过创设具有丰富素材的数学教学情境, 并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提出假设、讨论与验证假设, 进而得出结论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开展探究式数学教学的必要性
课堂教学是教育的主阵地, 教育改革应当推进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 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当然我们不能全盘西化, 西方也借鉴我们的基础教育形式.我们要本着“在批判中继承, 在批判中学习和引进”的原则, 不能什么都拿来, 应结合我国的国情, 努力发挥一线教师的潜能, 力争创设一种“适合我们学生实际的, 适应时代发展与需求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探究式课堂教学.
三、探究式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施
1.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探究是从问题开始的, 问题的提出通常依赖情境的创设.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 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问题的探究之中.创设问题情境一般需要三个条件:一是学生能否在先前经验的基础上察觉问题的存在;二是探究的内容对学生来说一定是未知的, 经过努力是可以掌握的;三是能否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需要和期望.问题的提出, 可以由教师直接给出, 也可以由学生自己提出;可以由实际问题引出, 也可以用数学问题引出;可以由旧内容引出, 也可以开门见山直接给出.提出问题时, 应该先大后小, 先难后易, 先一般后特殊, 给学生多留一些思考的余地.常言道:“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 往往能激活课堂, 唤醒学生的探究意识.其实, 就是以情境创设为契机, 以问题为纽带, 以师生互动为特点, 引导学生主动质疑、探究.作为一线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情境的创设者、组织者和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促进者;应精心设计一个个引人入胜的问题情境, 让学生在情境中获得经历和体验, 激发学习的兴趣、探究的欲望.
2.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通过观察来感知问题, 他们运用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纳、联想、演绎等逻辑思维方法对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在学生自行探索的基础上, 教师可组织引导学生合作与讨论.以小组为单位, 通过动手操作, 动口说理等活动, 尽可能让所有学生都有发表意见的机会, 相互了解彼此的见解, 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发散, 有利于集思广益, 取长补短, 不断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 同时对其他同学的思路加以分析, 作出判断.这样, 既培养了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分析、自我调整等能力, 又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 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意识与交往能力.
3.启发引导, 解决问题
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学生参与探究、尝试知识形成的过程, 对探究的结论进行归纳总结, 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在此过程中, 要给学生创设思维的空间, 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解决“善于学习”的问题.在此环节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落实重点, 突破难点, 起到画龙点睛之功效.教师在启发引导发时要善于在知识生长点上设疑, 特别是当学生不能凭借原有知识和方法解决新的问题, 陷入迷惑不解的困境时, 这里既是新旧知识发生矛盾的焦点, 又是教师启发引导的最佳情境, 更是学生思维发展的良好契机.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 一要注意暴露学生学习过程的困难、障碍、错误和疑问, 并且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尝试、发现和解决;二是注意寻找学生思维的闪光点, 及时画龙点睛, 鼓励学生提出创造性见解, 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信心, 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三要注意加强操作、思维、语言的有机结合, 先从操作中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 形成表象,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行认真的对比、分析、判断和综合等思维活动, 再启发引导学生把思维过程或总结概括的结论用简练的语言, 有层次地准确表述出来.这样, 既加强了学生的操作, 又发展了思维和语言,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4.反思练习, 归纳总结
在学生合作讨论的基础上, 教师再引导学生说说自己探索的过程和得出的结论, 共同来分析讨论思维的正误, 让他们在心态轻松的情况下自我检查、反省, 逐步体验成功, 增强自信心.此时, 教师要善于收集学生学习的各种信息.
5.质疑深化, 学以致用
如果说反思练习主要是巩固和完善所得出的结论, 那么质疑深化、学以致用则是提高性的练习, 要求学生初步能将所学的新知与旧知有机地结合起来, 比较灵活地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勇于提出自己的疑惑, 必要的时候可以展开第二次的讨论.
四、结 语
课堂的探究式教学 篇9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承认之中, 他就学会了要有一个目标;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鼓励之中, 他就学会了自信 (与新课改吻合) 。而探究式教学正好符合新课改的需要, 既然如此, 老师应把更多的机会留给学生。
课堂教学选用探究式符合新课改的需要, 通过探究式教学, 避免了教师一言堂的现象, 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动性, 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观念, 给学生的发展创设了更大的空间, 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机与活力。同时, 探究式教学提高了教学内容的思维价值, 促进后天发展的可持续性, 从而激发创造性思维, 进而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好奇心、求异性、质疑、创新。
在具体的探究式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创设情境, 让学生创造性地提出问题, 也可以采取生生互动, 让学生自主确认问题, 还可以师生互动, 探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通过教师正面引导亦可以启迪思维, 使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可以说, 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不可或缺的两大部分。探究式教学, 启发教育我们重新审视师生地位的本质, 正确定位师生角色, 使师生关系逐步实现从传统向原生状态的转换。这样也改变了学生传统的课堂学习观, 逐步构建科学的新型的课堂学习观。
其实, 教师在学生有能力承担责任的限度内, 给他们充分的自主权和管理权, 给学生方法, 鼓励学生成长, 使其在完善自己的同时快乐着。
既然探究式教学这么好, 怎样才能做好探究式教学呢?
首先, 探究式教学模式不应形式化和程序化, 切忌不是所有的课堂教学都能运用探究式教学。而应在进行高中物理课改中, 通过“自主探究式”课堂实验教学逐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使他们在处理实验设计题时, 表现出了较强的创新能力。同时, 使学生实验探究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可以独立地解决一些相关问题。
其次, 再来谈探究式教学。教师要做好教材分析、学情分析, 设计符合实际的理念进行教学。比方说, 现有的器材、资源、条件等。因为课堂上, 学生是利用教师与学生共同准备的器材设计方案, 进行探究的。
一、认真分析, 设定目标
首先对学生进行分析。根据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探究欲望、成就欲望和交流欲望的程度, 切合实际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使学生主动地充满激情地学习。
运用现有的器材、资源, 现有的条件进行设计, 这给学生留下了自主探究的空间, 面对不同的学生, 也给教师留下了教学设计的空间。同时, “讨论与交流”为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实验与拓展”和“说一说”以及“做一做”栏目, 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专门设计。总之, 制定的目标应能使学生通过实验探究, 体现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的功能。
二、创设情景, 提出猜想
创设情境的合理性及严密性, 是能够引发学生探究式学习的重要保证。根据生活实例, 创设合理的以所要学习的内容为主体的物理情景, 让学生迅速产生疑问, 产生解决问题的冲动。好奇心来了, 事就好办了。
比如, 在“宇宙航行”一节, 以“神州八号”为素材, 通过多媒体播放;在学习《牛顿定律应用》时看“摩天轮”, 学生看后情绪高涨, 并且都想要试一试, 此时老师应充分让学生动起来, 大胆相信学生在“玩”的过程中一定能玩出问题来。
果然, 同学们根据自制的实验器材在玩的过程中互相交流讨论, 各自都有了质疑 (到此, 创设的情景可谓大功告成了) 。接着, 让学生根据情景再现后的观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疑问, 如宇宙飞船里的宇航员在太空的重力有多大?飞船绕一圈得多久?
电梯向上加速时, 人对底板的压力与重力有什么关系?与哪些因素有关?教师顺势提出本节的探究主题, 鼓励学生针对课题, 结合情景, 大胆地猜想, 提出假设。如对前面所提的课题, 学生就会有如下一些猜测:可能跟加速度有关, 加速度越大, 压力越大;同时可以提出向上减速时或向下的各种情况, 等等。
三、营造氛围, 亲历过程
在学生亲历课堂实验探究之前, 教师应对所使用的仪器做好充分的安全检查, 熟悉仪器的结构、原理等, 营造和谐民主的氛围, 使学生大胆进行分组实验探究, 并尽可能使每一位学生都有动手操作实验的机会。
物理离不开数学, 物理规律需要用数学来表达。
学生经历数学推导后, 抽象思维得到了训练, 对物理规律有了更加深入的定量的认识, 从而培养起学生科学探究时深思熟虑的意志品质。
四、分析论证, 得出结论
在整个探究活动过程, 必须相互交流体会探究历程, 加以总结, 升华, 得出结论, 形成报告, 养成科学探究的习惯。让他们学会了交流、分享, 尤其是对失败活动的总结, 一定要找到失败的原因, 以取得另一种成功。
在实施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 我们既要重过程又要重结果, 因为没有结果的过程是没有意义的。通过探究, 使学生获得知识、培养技能、经历过程、掌握方法、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等, 从而体现探究的价值。
课堂的探究式教学 篇10
【关键词】初中英语课堂 互动探究 教学应用
“求变”始终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根本,伴隨着教育水平的提高,教师应该大胆尝试各种教学方法,不断总结经验,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初中英语的学习阶段很关键,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师应该改变传统教学观念,重视对学生学习能力与思维方式的培养,互动探究式教学模式正是基于此目的被提出并广泛应用,因此,加强对互动探究式教学模式在初中英语课堂的应用研究显得十分重要。
一、初中英语课堂互动探究式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长期以来,学校的课堂教学始终以教师为核心来展开,在课堂上,教师占据着主导的地位,留给学生自由学习讨论的时间几乎为零,一方面源自日益增长的教学任务压力,使得教师忙于提高课堂效率,而忽视了教学手段的改善以及对教学质量的反思,另一方面,有些教师思想过于保守,缺乏创新意识,责任感薄弱,均造成了课堂教学质量不高,教学方法死板单一的现状,而新课程理念提出的互动探究式教学模式,为学校的教学课堂注入了全新的血液,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将被彻底改变,尤其针对初中英语这种语言类学科,单纯的讲解是远远不够的,运用互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更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精神的培养、探究创新思维能力的训练,同时也便于教师在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当中,了解其学习状况,及时得到教学反馈,从而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以满足教学要求,所以,互动探究式教学方法在初中英语课堂的应用是具有一定可行性的。
例如:某教师在讲牛津版初中英语《Fun whit English》8A Unitl past and present 这节课时,从环保角度入手,让学生讨论研究过去与现在的环境问题,并对 air pollution、buildind pollution、living garbage pollution等污染现象做出评论,并提出相关的处理方法,进而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而且培养了其自主学习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师生间的沟通与交流,使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下,把知识理解透彻,掌握牢固。
二、初中英语课堂互动探究式教学的有效应用方法
1.构建恰当英语情境,实现合作互动探究。在初中英语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构建恰当的英语情境,使枯燥的英语学习变得更有乐趣,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和积极性,借助生活化的英语情景环境,来实现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促成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让其自主学习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进而在寓教于乐的学习氛围中,使初中英语的教学质量形成质的飞跃,无疑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教师在讲解牛津版初中英语《Fun whit English》Unit5 Reading这节课时,准备了一些物品,创设了真实的shopping环境,结合教材中的知识内容,通过教师的示范,让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并用英语进行合作表演,教师可以适当引导,提出问题,“How much money this thing?”“How much is the cheapest this thing?”等来让学生用英语回答,完成了教师的引导,增强了师生间的交流。
2.设置合理问题,增强互动探究。在初中英语的课堂上,教师设置难易适中的英语问题,有利于纠正学生错误的认知,及时发现学生的不足之处,同时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与求知欲望,便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而且在教师积极组织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同时,提出带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培养了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让师生间、学生间的互动交流更频繁,不仅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增进了感情,而且使教学中的师生主体有了更密切的合作,对双方都是极为有利的。
3.以小组讨论形式,完成互动探究教学。无论是新课程目标的要求,还是促进互动探究教学的实行,小组讨论的学习形式都是初中英语教学质量得以提升的最佳途径,在轻松愉悦的小组合作氛围中,学生之间能够有效交流沟通,分享学习心得,有助于对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从而互动探究的教学模式得到有效发展。
例如,某教师在讲解牛津版初中英语《Fun whit English》Unit2 Reading A video about Sunshine Town这节课时,组织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自主探究学习,通过对教材的理解研究,找出不懂的地方,做好记录,然后请教老师,得出正确答案,最后再复述给老师,检验知识是否真正掌握,如此在互动与探究的过程中,弥补了学生的不足,提升了学习效果。
三、总结
总之,在初中英语课堂中实行互动探究式的教学模式,能够给优化初中英语教学水平和质量方面带来很大帮助,让学生在达到学习效果的同时,拥有另一番学习体验,进而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师生交流互动、提升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等方向上,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以便适应未来学习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杨雷.初中英语(牛津版)互动式课堂教学的思考[J].成才之路,2014,24:78.
[2]张敏.初中英语探究式教学案例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4.
地理课堂中的探究式教学初探 篇11
一、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欲望是激发学生思维最活跃的因素, 地理教学活动应该成为喜欢和好奇心的源泉。因此,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巧设问题的情境, 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和地理探究意识。例如, 在学习欧洲西部的气候时, 针对气候知识既抽象又枯燥、学生不易把握这一情况, 可设计生活情境问题:假如你到浙江天堂伞业和青岛海尔空调市场开发部应聘, 恰逢企业要在欧洲西部英国的伯明翰与波兰的华沙开发市场, 根据气候的特性, 你将怎样为公司设计销售分配方案, 保证商品的畅销呢?这样的问题可使学生立刻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 各抒己见, 经过一番探究讨论后, 学生不仅会明确气候是产品市场开发的关键, 而且能够掌握气候知识, 同时培养了学生在生活中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注重生活实践, 引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地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单靠教师的讲解很难被学生掌握, 只能通过学生的亲身参与、探究和实践才能被体验和内化。对学生的探究性提问不能脱离教学内容、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实际孤立进行, 而要符合他们知识和能力的储备特点, 提问既有一定的难度, 又必须能够让学生通过探究和从可靠途径获取的地理知识来解答。例如, 在教学“节约用水”这一内容时, 其具体步骤是这样设计的: (1) 提出问题, 在我们生活周围的环境中关于水的使用你看到什么现象?能提出什么问题? (2) 参与社区调查、收集事实依据, 如马桶滴漏现象、洗车、学校以及一些公共场所的跑水现象等等。 (3) 得出结论与解释。 (4) 反思评价。 (5) 报告与交流。这种探究式学习是从学科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 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研究活动, 解决问题, 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三、设计多样化活动,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新课程所提倡的科学探究性学习承载着科学知识的掌握、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习惯的培养等多重任务。正是这样的任务决定了“探究性教学实际上是一种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应注意设计探究性教学活动的多种方式, 使教学活动真正具有科学探究思想和创新意识。例如, 关于长江沿江铁路、公路建设问题的探究, 让学生阅读下面的材料, 谈谈你对沿江铁路和沿江高速公路建设的看法。
赞成者的说法: (1) 北有陇海铁路, 南有浙赣铁路, 中间的沿江地带却没有东西铁路大动脉。 (2) 德国莱茵河、美国密西西比河都建有沿河铁路和高速公路。 (3) 没有连贯的沿江大铁路和沿江高速公路, 给长江沿江地区经济的发展和东西沟通带来困难。
反对者的说法: (1) 建设沿江铁路和高速公路投资太大, 可能引起长江运量的下降。 (2) 既然有长江黄金水道, 再建设沿江铁路和沿江高速公路则是一种重复建设, 太浪费了。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 (1) 引导学生对上述资料进行分析。 (2) 提问学生赞成哪一方的观点, 是否还有其他的观点。 (把观点相同的学生分成几个大组) (3) 引导学生收集资料, 整理与分析资料。 (4) 把赞成者与反对者分成两个大组, 组织辩论。 (5) 教师在充分肯定学生观点的同时, 给出总结。
在地理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有效的探究式学习活动, 教师需要考虑很多因素, 有些知识内容采用探究式教学, 其效果不一定很好。只有那些难易适中, 符合现阶段学生地理学习基础和心智水平, 可以借助现有的设施和客观条件, 通过师生共同努力能够解决或部分解决的问题, 才适合于探究式教学。探究的价值在于有似乎矛盾的因果关系推动思维, 有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或结果的兴趣。
总之, 探究式教学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过程, 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主角。教师在地理新课程教学中, 应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能力出发, 选择适当的方法和切入点, 创设恰当的体验式学习情境, 让学生在和谐的学习活动中体验、感悟和认知, 使每一堂课都成为有意义的课, 提高教学效果。
摘要: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 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正发生着一场深刻的革命。地理新课标和新教材更加注重了素质教育和学生能力的培养, 探究式教学有利用于体现新教材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特点, 也有利用学生学会学习、思维、探究和创新。
【课堂的探究式教学】推荐阅读:
语文课堂的探究式教学10-22
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尝试07-19
英语探究式课堂教学05-17
探究式语文课堂教学07-04
浅淡物理课堂探究式教学07-16
探究式教学设计物理课堂09-08
课堂教学探究06-09
实验探究课堂教学05-23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探究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