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模式创新之学生自主探究(精选10篇)
课堂教学模式创新之学生自主探究 篇1
杭州人身边的中小学课外辅导专家
课堂教学模式创新之学生自主探究
“四段七环”课堂教学模式是“课堂教学以学生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实施整体推进”教学思想的的具体体现。课堂上最大的浪费是时间的浪费,这次课堂教学改革的目的就是提高时间的利用率,建立高效课堂。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要实现6个转变,即变教师多讲为学生多说多练;变教师讲授为教师导学后的精讲;变学生听讲为自主探究;课后作业当堂完成;不布置或少布置家庭作业;把课外时间还给学生。
一、几点注意事项:
“四段七环”课堂教学模式,其基本思想就是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人人都会学,人人都学好,全面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实施这一模式时要避免3个误区,即:①把学生自主探究看成是学生预习;②把师生订正点拨看成是教师的讲解;③把当堂达标训练看成是单纯的达标测试。
所谓“学生自主探究”,是指学生在课堂教学的开始阶段,按照老师所揭示的学习目标和点拨的自学要点,自己学习探究教材内容并尝试回答解决有关的问题。这里的重点是:①在课堂上,不是在课外;②是在教师的点拨指导下;③是围绕本课的学习目标和任务。
所谓“师生讨论解疑”,是指教师针对学生自学探究后在做题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适当的整理、评价,并进行知识梳理和必要的补充。把握的重点是:①在自主探究、检查自学效果的基础上;②就相关的问题(不会的问题,理解不深的问题,形不成规律的问题等)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互相探究,学生解疑,教师释疑。
所谓“当堂达标训练”,是指老师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让他们当堂独立完成作业或进行当堂测试。因此,从总体上来看,这一模式充分体现出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同时也恰到好处地注意到教师对学生学习进行必要指导和补充,真正实现了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的双向互动和内在结合。
二、“四段七环”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环节解读:
(一)导学阶段(约5分钟)
1、揭示学习目标
揭示学习目标,就是上课一开始教师通过投影或口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使学生能够从整体上感知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和要求,以便围绕目标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目标主要是‘知识技能“方面的内容。陈述要力求简明扼要,层次清晰,具体明确,一目了然。在广度和深度上与教材和课程标准的要求保持一致,既不降低,也不拔高。“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不必揭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杭州人身边的中小学课外辅导专家
示,应由教师把握,靠教师的形象、情感进行渗透。
2、导拨自学要点(辅助环节)
教师通过投影出示自学要点。让学生明确自学探究内容、方法、时间、要求(既自学后如何检测)等等。学习有了具体的范围和要求,而且有了规定的时间限制。让学生感到自学好象考试前的准备,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学习时有了一定的压力,适当增加学习的紧张程度,提高自学的效率。如果在自学探究时给学生提供具体的方法指导,长期坚持下去,还有利于学生掌握自学探究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导拨自学要点一定要具体、明确,这样学生在学习时心中有数,才能在自学探究的过程中增强针对性,提高学习的效率。
(二)探究解疑阶段(约15分钟)
3、学生自学探究
“自学探究”是指学生按照老师提出的要求进行积极的阅读思考或动手操作,尝试通过独立与合作方式理解课本知识,并内化到自身的知识结构。其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性,能动性,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另一方面,老师在巡视时便于发现学生在学习中暴露出的问题,以便增强接下来的“师生讨论置疑”的针对性,不致重复学生自己已经学会的内容。教师在学生自学探究的过程中要进行一定的督查,及时表扬和鼓励那些自学速度快、效果好的学生,同时重点给中等生和后进生提供指导和帮助。
4、师生讨论解疑
学生自学探究一段时间之后,还有个别问题没有解决,这时就要发挥各个学习小组的作用(学习小组是任课老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生的组织能力,事先安排的,它组成上可以打破原来的座次,各组实力相当,相对固定,有一名尖子生任组长,在自学探究之后能按照老师的要求,有效组织本小组讨论解疑),引导学生结合自学要点分组讨论,各学习小组在组长的组织下进行讨论,组长或学习小组成员答疑,教师巡视并参与讨论,解决自学中的疑点。通过讨论,学困生质疑,尖子生解疑,既解决了疑难问题,巩固了知识,又培养了尖子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三)反馈矫正阶段(约10分钟)
5、检查自学效果
事先教师围绕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精心恰当地选择好检查自学效果的问题或练习题。在师生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杭州人身边的中小学课外辅导专家
讨论解疑之后,用多媒体出示问题或练习题,或直接让学生拿出课本或练习册,组织学生解答或练习,确保每个学生都认真演练。采取让中差生尤其是学困生进行口答或到黑板上板演的形式对所学知识进行操作,其他学生在下面完成。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自学后在知识点或知识应用上存在的问题,及时了解学生存在的倾向性疑难问题。教师要解放思想,真正让学困生做演示操作,千万不搞形式主义,叫尖子生演练,表面上正确率高,实质上掩盖矛盾,不能最大限度地暴露自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要面向全体学生,学困生回答问题或板演时,要求其他同学在下面一起演练,或让他们聆听别人回答问题,随时准备纠正错误,或布置他们多做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等。教师要进行巡视,搜集座位上的同学有哪些错误,并及时分类,哪些属于新知方面的,这是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哪些属于旧知遗忘或粗心大意的,这是次要矛盾。把倾向性的错误说出来或在黑板上板书出来,供师生订正点拨,以保证全班同学基本上都达到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6、反馈矫正提升
这一环节是指教师在学生练习解答问题,充分暴露存在的疑难的基础上,结合老师在学生中搜集的问题所进行的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它的作用主要是对学生学习的知识进行一定的梳理和必要的纠正、补充,同时也是对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更高一层次的深化和提升,这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是极为关键的。
教师在这一环节要做到三个“明确”:一是要明确订正的内容。主要指学生在解题中暴露出来的带有普遍倾向性的问题,也就是学生目前尚未掌握的教材内容(为提高课堂整体时间的利用率,如果只是个别或极少数学生没有掌握,可以采取其他的辅导措施进行补救,而没必要在课堂上进行统一的教学)。二是要明确订正的方式。我们广泛推行“兵教兵”的学习方式,就是让已经掌握所学知识的学生去教那些还没有学会的学生,其他学生可以对这位同学的讲解提出疑问,或者进行相互的讨论,老师的作用则是对学生的讨论进行引导,并对学生讨论未决的问题进行点拨、更正和补充。三是要明确订正的要求,教师要让学生不折不扣地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要求。而不满足于只给学生提供具体问题的答案。应该引导学生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找到解决这一类问题的规律,不仅“知其然”而且做到“知其所以然”。同时,教师必须提醒学生注意在知识的具体运用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使学生在遇到类似的问题时少走弯路。
(四)应用评价阶段(约10分钟)
7、当堂达标训练
让学生独立完成课内作业或完成达标测试,其目的有二:一是检测和巩固本节课的所学知识和技能,二是引导学生通过练习把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内作业的内容是让学生运用本节课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作业的形式是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不提供任何形式的指导,学生之间也不允许进行讨论。这对于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杭州人身边的中小学课外辅导专家
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减轻学生过重的课外负担,做到课内作业的“堂堂清”、“日日清”,都是极为有利的。对于教师来说,教师可以针对通过学生课内作业反馈回来的信息,了解哪些学生已经达到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哪些学生课后还需要单独让老师或学习小组长进行辅导,并针对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做出相应的处理。教师布置的课内作业或达标测试题要典型、适度和适量,做到数量与质量的统一,同时设计的作业低起点,多层次,可以分为必做题,选做题和思考题等多种形式,满足所有学生的不同层次的需要。为引起学生重视,提高作业质量,可将每次的测试分数作为期中、末考分的参考分。
以上解读的是“四段七环”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步骤,具体到不同课程和不同课的类型,这一模式的结构和具体操作步骤可能发生一定的变化。但不管怎么变化,课堂教学的全过程都始终遵循着两条线:一条是学生的自学,即学生的自学探究和自学效果的检查与达标,这是明线;另一条是教师的导学,即适时的、具体的和必要的指导,这是暗线。再者,“四段七环”课堂教学模式的特色还体现在它对于“学”、“教”、“练”三者的交叉的、循环的、整体的时间安排上,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指导作用的双向融合,真正把教学过程变为学生自己获得信息、掌握技能、形成态度的过程。这对于全面发展学生素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都是极为有益的。
课外作业的布置
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了课内作业,就相当于减轻了课外作业的负担。课外作业是课内作业的提高和拓展,课外作业的量要减,题要精选,要选择那些有利于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题目,机械性的、死记硬背的题目不得作为课外作业。相对于中游学生来说,语文、英语的课外作业量各科限制在15分钟以内,数学作业量限制在20分钟以内,物理、化学各科作业量限制在10分钟以内,当天无课的学科不布置课外作业。学生在家时间除了做课外作业外,主要是进行复习、预习和自学。教师平时要注意培养学生复习和预习的方法,教会学生在家时间主动、科学地进行复习和预习。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课堂教学模式创新之学生自主探究 篇2
一、激发兴趣是自主学习的原动力
孔子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教学中, 让教学触及到学生情感的琴弦, 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进而推动学生自主学习。
(一)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奠基石。儿童时期的孩子好奇心强, 拥有很旺盛的求知欲, 对所见所闻、所感的新奇事物, 总是没完没了的追问这是“什么”, 那是“为什么”。他们会提出很多一向不到的问题。对此我们教师应该对学生的提问给与支持, 加以指导使他们求知的冲动得到满足, 使他们的求知欲不断的得到发展。
在鼓励学生提问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同时, 教师还应及时适当的给予学生表扬, 使学生及时地看到自己的成绩。小学生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和评价是十分重视的, 他们总想努力去实现教师的要求, 获得教师的赞扬。表扬是学生幼小心理播下的最有希望的种子, 当学生由点滴的进步或“闪光点”时教师及时予以表扬, 他们的兴趣就进一步得到强化。
(二) 创设情境, 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
1. 精设导入
导入也叫开讲, 是教师在一个新的教学内容开始之前设的开场或犹如戏剧的“序幕”, 就像高手下棋, 第一着棋就为全局的胜利奠定基础。“导入”是一堂课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第一座桥梁, 好的导入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小壁虎借尾巴》时, 我这样设计的:“今天, 老师带来了一只小动物的画像, 你们准认识它? (说着, 从课桌上拿起一只小壁虎的图。小壁虎的尾巴是活动的能够摘掉。) 对, 这是一只壁虎, 虽然它不好看, 可是它吃蚊子、苍蝇, 是人类的好朋友。你们看这只小壁虎的尾巴怎么了 (将画上的小壁虎的尾巴摘掉) ?这只壁虎的尾巴怎么断了?断了以后它怎么办呢?今天我们学的《小壁虎借尾巴》 (板书) 讲的就是这只小壁虎的尾巴断了以后的事。”这个导入简洁凝炼、巧妙新奇, 成功地激发了学生急切学习课文的愿望。
2. 创设情境
如果要让学生自始至终处于积极的自主学习状态, 创设情境是关键。我们可利用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充分发挥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 使他们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我们接着以《小壁虎借尾巴》为例:选一名学生来读读白, 另选四名学生分别扮演小壁虎、小鱼、老黄牛、小燕子。让他们通过表演的形式来了解课文。并从中知道小鱼、小燕子、老黄牛的尾巴分别有什么作用, 知道小壁虎的尾巴会长出来等等。
二、突出主体, 养成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习惯
(一) 自主预习
教师可以通过要求学生自主预习的方法, 让学生主动地学习课文, 运用已知的东西去探索未知的东西, 开发学生的智力, 了解课文的内容, 扫除阅读中的障碍, 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这样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可以及时地发现学生的问题的所在, 及时准确地给与指导。一般学生可以通过下面三个步骤来完成自主预习:
第一步, 自读。这是培养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第一步骤。基本方式有:通读、精读、跳读、批读、感情朗读。
第二步, 自解。运用工具书和已掌握的学法自己解说与课文有关的内容、字、词意思等。对于有质疑的问题请学生释疑解难, 仍难以理解的再由老师精讲。
第三步, 自评。自评是自悟得最高层次, 主要是引导学生对文章的章法、精美的语词等作欣赏性的评价, 并说说其好在哪里。也可以对认为有纰漏的地方进行点评, 并提出修正意见。
(二) 自主质疑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要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字上或试验上的技能而已, 而提出新问题, 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 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教师通过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 真心地把学生当作朋友, 耐心地倾听他们的发言, 认真地聆听他们的提问。通过师生互问、生生互问, 达到相互学习、教学相长的目的。也只有这样, 学生才会敢于奇思异想, 质疑问难, 养成不满足于现存答案, 不相信唯一的解释, 不迷信权威的仲裁, 不屈服于外界的压力的习惯。
(三) 小组合作
教师作为引导者, 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的欲望, 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 指导学生以小组结合的方式积极参与语文教学中。如在讲《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 分别写了海面、海底、海滩、海岛几部分。这几部分景物描状优美, 文字运用精确。教师在分组学习时提出:在这几部分的内容你最喜欢的是哪一部分?于是把喜欢“海面”描写的组成一组讨论品读。依此类推, 这样的分组由于有了共同喜爱的话题, 所以讨论起来也特别地热烈。然后, 我让各个小组分别进行朗读, 在朗读中让他们仔细的品味文章的精美词句;朗读完以后我会在学习组里提出不理解的, 再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讨论交流;最后我让学生把自己读文章的感受说给小组的伙伴听。当然不能小组合作流于形式, 教师要及时地对个小组讨论的结果进行评价。评价可以多方面, 可以使小组反馈的评价, 学生之间的评价, 小组之间的评价。这些都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丰富的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不仅体现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上, 也应落实到学生的实践活动中。通过实践活动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比如:开展课外阅读, 丰富学生的知识, 增加学生的阅历;还可以通过游戏、表演、竞赛的方式开展活动在游戏中展开学习;另外把学习和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 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情, 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 学会把语文应用到生活中。“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是新时代教育的要求, 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创新意识的需要, 是现代新课程教育的必然要求。
摘要:语文教学应打破传统教学单纯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模式, 改变教师的主宰者身份。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创新意识, 师生之间互教互学, 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关键词:自主探究,创新,学习共同体
参考文献
[1]蔡起福.语文教学心理学[M].语文出版社.
[2]黄亢美.小学语文创新教育探引[M].科学出版社.
课堂教学模式创新之学生自主探究 篇3
关键词:创新课堂; 教学环境; 兴趣; 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2-041-001
课堂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理念指导下,为达成教学目的要求,针对构成教学过程所设计的比较稳定的简化组合方式及其实践活动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控制论、主体教育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等,注重让学生经历从生活到数学、从数学到生活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数学探究实践,注重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在遵循学科课堂教学模式的总体要求前提下,尝试构建了初中数学“自主学习”五环节的教学模式,即:定标导学、设疑激趣、自主学习、交流合作、评价总结、矫正强化、知识迁移。
一、定标导学,设疑激趣
根据教学目标,在课前,布置适当的与教学目标紧密相关的如数学学具小制作、开展数学学科竞赛和课外綜合实践活动等自主学习内容,让学生通过看资料、上网、讨论、实践等方法进行预习,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如在讲授新人教版(七上)《4.1多姿多彩的图形》时,这节课中有一探究活动是关于七巧板的知识,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七巧板,笔者设计了如下的预习作业: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到互联网上查找七巧板的有关知识,准备一副七巧板,搞清楚组成七巧板的七块形状及关系,并尽可能多地拼出各种图案,上新课时比一比哪个组知道的知识多、拼出的图案既多又有创意。这样做,不但提高了学生对学习新知识产生浓烈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求新知识的欲望,唤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调整学生的心理状态,树立学习兴趣和信心,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作用和学习的自主性。
二、自主学习,交流合作
本环节是自主学习模式的核心部分。首先要求学生个人进行自主学习和思考,自主探索和发现问题,然后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让学生对个人自主学习所得到的知识内容进行交流,充分发表个人观点,进行小组交流和讨论,依靠集体的力量,让学生自己去总结和发现规律,纠正错误和补充片面的认识,去伪存真。在此过程中,教师要主动加入到学生的交流中去,提出适当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逐步引向深入,提醒学生努力做到三到:即手到、眼到、心到,教师要充分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不要急于给出答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和思考,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例如在新人教版(九下)“第26章二次函数”的复习课中,展示以下问题:“老师给出一个数,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各指出这个函数的一个性质。甲:函数图象不经过第三象限;乙:函数图象经过第一象限;丙:当x<2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丁:当x>2时,y>0。已知这四位同学的叙述都正确,请构造出满足上述所有性质的尽可能多的函数解析式(结论开放探索题)。”这里的函数并没有限制类型,可以从学过的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及其他函数多角度去思考问题,要求学生积极开动脑筋,运用学过的知识,展开想象,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三、评价与总结
在此环节中,是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及时对各小组的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评价,评价要从鼓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究科学知识的兴趣方面着眼。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享受成功的喜悦,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评价分为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两种。
为提高评价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首先对学生发现的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形成的结论进行评价。然后让各个学习小组将自主学习和讨论的内容或结论用黑板或投影仪、视频台等教学媒体展示出来进行成果评价。评价过程中允许学生发表各自的观点,让学生对各内容和结论进行比较和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交流、比较和探究中发现问题、获取知识,逐步学会解决问题和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的方法。评价要定量和定性相结合。及时指出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和簿弱环节,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指明方向。
四、矫正强化
在评价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简短归纳和总结,在学生归纳总结的基础上,教师通过板书板画、生动活泼的语言、挂图及现代教学媒体等,展示当堂课时教学目的,内容结构的各种图表、图画等,指出各部分知识的内在关系和逻辑联系,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困难、问题、认识误区和不足,指出原因所在及克服的方法。通过比较、分析,对容易出错和混淆的内容加以强化和矫正,加深学生对教学內容的体会、理解和整合,形成正确知识的框架和结构。如学生在使用“补角”、“邻补角”等概念时常易出错,这时就应对照概念,引导学生反复比较,找出各自的本质属性以及异同点,然后对照练习。
五、知识迁移
教师不能只为了教而教,学生也不能为了学而学。教师既要引导学生走进教材,又要引导学生走出教材。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的过程、成果和知识內容,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直角三角形是三角形当中的一种特殊三角形,刚开始学习时,学生只知道直角三角形的特点是有一个角为90°,但仅仅知道直角三角形的一个角为90°的意义并不大,随着知识点的展开,可以看到在证明三角形全等时,直角三角形中的直角将会给我们的证明带来很大的便利。直角三角形的各种判定比普通三角形的各种判定就会减少一个条件,这让我们更容易的判断出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同时也给我们证明线段与线段之间的关系,角与角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便利。
参考文献:
[1]肖巧云.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自主学习设计[J]教育导刊,2000年8、9期
[2]王文清.“自主学习与创新意识培养”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初探[J]山东教育,2001年08期
课堂教学模式创新之学生自主探究 篇4
李菊军
转眼之间,又一个月过去了,在这一个月中,我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依据,以学生主体、主动学习为基本理念,以社会发展的需求,以人类生存的需求,为人的终身发展奠定为基础,改革课堂教学的目标、结构与形式,改进课堂教学策略与评价标准,积极探索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教育教学新模式。积极探索并构建新课程背景下“积极探索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教育教学新模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勇于创新,以改变目前普遍存在的学生被动依赖,学习效率低下的学习状态;改变由于教学方法陈旧,过于注重教师讲授,轻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教学状态。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参与性、合作性,把课堂自主权还给学生,教会学生去主动探求知识,创造性地去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课堂的主体,成为新世纪所需要的人才。现小结如下:
预学首先是教师的预学。“教师预学”不仅要“读懂教材”、“读懂课标”,更关键的是要“读懂学生”。了解学生的实际,关注学生的兴趣点,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的文本导读等。教师在“读学生的过程中”,为具体课堂教学设计打下基础。其次是学生的“预学”。即学生根据“教师预学”后形成的“预学案”进行自我学习的过程。针对小学生的特点,还不具备独立“预学”的能力,我们提倡“引领式预学”,即:学生主体预学与教师主导的有机结合。教师给予明确指导,提出“预学”的要求,引导学生通过自学,了解新授课学习内容的大致框架,明确重点难点,激发学习欲望,产生学习疑问,确保他们带着兴趣学习,带着问题学习,带着思考学习,带着目标学习,保证他们能以学习主人的身份进入课堂。预学包括:资料收集、自学生字词、概括主要内容、课文的重点问题、预学疑难提问等。如10月21日上午,我在上《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这课时,我设计的预习内容包括:
1、自由读课文2-3遍,给自然段标上序号。
2、记住文中的四个生词,并找出文中的四字词读一读。
3、课文主要讲什么?
4、在成长的道路上,“我”遇到什么困难?我是怎样克服的?
5、“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在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吗?
6、搜集一些名言,教学反思《积极探索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教育教学新模式》。
7、你有什么不懂的问题?让学生用已学方法,去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因为学生预习得较充分,大部分学生都能完成上述的任务,但也有小部分学困生只能完成其中的3-4项。
“预学、导学、悟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核心是导学。传统知识传授型容易导致教师教学的相对积极和学生学习的被动消极,忽视了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学习能力和思维品质的培养,最终导致学生失去了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导学是一种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具体教学方法,即学生自觉主动地学,教师有效、恰当地指导和点拨。教师课堂教学的首要目标,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增加每个学生的投入时间,使课堂教学取得更大的效率。课堂上学生要用主人的身份,以最佳的学习状态投入学习,要规范自己的学习行为,科学安排好课堂上每一个学习时段,做到充分预习后,带着问题去上课,专心致志,调动自己全部的学习器官,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切实提高学习效率。二是学有“产出”。学生的学习结果,即产出(收获)。学习结果,指学生经过学习所发生的变化、获得的进步和取得的成绩。这是学习有效的核心指标。每节课后学生应该感觉得到有了实实在在的收获。教师的导服务于学生的学。教师不能代替学生独立掌握知识,不能包办学生开发各自的智能。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必须精力集中,全神贯注,一切围绕学习,一切为了学习;要让学生开动一切学习器官,积极投入学习活动;要培养他们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要有主动合作的意识和行动。其次,教师要“导”好问题情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结合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和学习问题,通过情境引导,生生互动与师生互动,促进学生在类似实际的情境中解决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第三,教师要“导”谐课堂节奏。当发现学生情绪低落、心情不佳时,老师的鼓励、幽默是改变学生心情最好的兴奋剂。当学生处于浮躁情绪时,老师的批评提醒就是最好的清醒剂。当预设的学习任务对学生没有困难时,老师需要引导学生加快节奏;当学习任务过于困难时,老师应该调慢学习节奏,直至困难的解决。
“五自主”教学模式探究 篇5
一、“五自主”教学模式的运用流程
(一)自主阅读 1.学生要求。学生根据教师拟定的学习提纲,自主阅读教材,理清逻辑关系。阅读过程中,分清识读、精读、泛读。思想品德教材每一框的框题概括指出了本框的主要观点,识读框题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明确学习目标。思想品德教材的正文,是凸显课标要求的基本概念或基本的政治观点,这是教学的重点和主要内容,因此在阅读时要精读。同时做好勾画和记号,在重点语句下划线,关键词语加着重号,难点划双线,疑点打问号等等。教材中的相关链接、探究活动、名言警句等,是学习的辅助材料,通过泛读,弄清材料的作用。2.教师要求。拟定学习提纲——采用问题的形式,根据三维目标,拟出学生阅读过程中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指导学法——指导学生寻疑找惑并作出相应符号标记,指导学生正确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把握学情——置身于学生中适时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解答学生疑问。3.【课例1】现结合教学人教版九年级第四课第三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后面课例都以该框为例)时,在学生自主阅读时,教师出示学习提纲: 1.我国的资源国情是什么? 2.人类与大自然的正确关系是什么? 3.可持续发展的含义、要求是什么? 4.为什么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5.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目标是什么?
(二)自主讲解 1.学生要求。课文讲解由每个学习小组依序进行。担任课文讲解的学习小组,在全班学生自主阅读后对课文讲解。讲解前要写好讲学稿。讲学稿包括课题、讲学目标、小组成员分工情况、讲学过程、课内疑惑。完成讲学稿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资料查阅。可以到阅览室查询相关书籍,也可以上网查询,甚至可以借阅教师教学用书等资料。主要查阅课前导入的故事、歌曲、诗词、小品、视频材料等,课中问题的设置及回答要点,课后小结,对重点问题难点问题的举例阐释等等。第二,设疑答问。将思想品德课的课文内容设计成一个个问题,并概括出相应的答案要点。第三,撰写讲学稿。具体包括:课题导人——主要问题及答案要点——事例论证——课堂总结——存在的疑惑。2.教师要求。教师的引导是否得法与讲解小组讲课的成功与否密不可分。教师要对学习小组的合作过程进行现场观察和介入,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和帮助。指导概括——听取学生对各种资料的价值分析,合理取舍,共同归纳出教材的主要知识点。帮助学生根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提炼出一个一个的问题,由学习小组概括出问题的答案要点。指导教法——导入的方法、讲解的方法、总结的方法、例证方法。指导教态——站立的姿态、说话的语态、面部的仪态。3.【课例2】学生讲学稿如下:
(三)自主评价 1.学生要求。担任课文讲解的学习小组对课文讲完后,由小组长或者小组长指定一个成员代表本组进行自我评价。要总结出本组的亮点是什么,缺点是什么。从课前准备是否充分,层次是否清楚,仪态是否大方,小组内部是否团结协作等方面进行评价。其他学习小组选派代表进行评价,并对其存在的疑惑进行解答。评价要有具体的指向,要有新意和深意,重点放在找差距、点毛病上。2.教师要求。教师评价及答疑在当堂展现。一来防止过后遗忘,二来帮助学生不断进行自我反思和感悟,激发思维活力。教师评价要精当,要多些建设性的点评。教师的答疑要抓住学生激烈的争议点剖析,抓住学生疑惑的共性的“盲点”点拨,抓住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点科学指导,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紧扣热点的阐释。3.【课例3】自主评价略
(四)自主训练 1.学生要求。学生完全独立、快节奏地按时完成。训练结束后互相评阅,然后将结果汇集到教师处,找出存在共性的“小组问题”“班级问题”,存在个性的“个体问题”。2.教师要求。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编写设计的检测题要具有科学性和层次性。既有基础性内容,还要有能力性、拓展性内容,兼顾到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感受成功的快乐。训练过程中,教师巡视学生的完成情况。训练结束后,对训练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及时反馈并给予帮助,教给学生解题的技巧,做到堂堂清堂堂结。3.【课例4】自主训练题目略
(五)自主探究 1.学生要求。探究形式可以采用课内探究。利用小组讨论、集体讲座、师生对话、演示演讲、专题辩论、知识竞赛、编辑小报等方式,在课堂上当堂完成。探究形式也可以采用课外探究。以学习小组或者全班为单位开展课外活动,在社会大课堂中实践锻炼,懂得课堂上的思想品德知识与身边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进而了解社会,思考社会。如访谈、问卷调查、社会实践等形式。2.教师要求。与学生一道分析探究题材。所选题材要具有针对性,切忌空和大;真实性,以事实服人;持续性,注重课堂以外的实践教育。让学生从思想品德的理论知识到现实的法制生活、伦理道德生活,从国情国策知识到耳闻目睹的现实社会的变化进行探究,在学生比较熟知和热门的环境中理解、感悟、合作探究。精心设计探究活动,认真组织,讲求实效,以尊重学生为前提,以激发兴趣为基础,以自主探究为核心。调控好节奏和时间,做到“收”“放”自如。探究完毕,教师及时予以总结评价,多给予鼓励性和建设性评价。3.【课例5】自主探究题目是: 1.以循环经济为主题,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办一张手抄报,一周后全班展示、评比。2.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访谈本镇酒厂有关领导,就可持续发展战略进行专访。(教师提前与酒厂有关领导联系专访事宜)
小学自主探究型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篇6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着重研究和解决基础教育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创新是有层次的,这里的“创新”,指的是通过对小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使他们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能够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方法,掌握其中蕴涵的基本规律,并具备相应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
“九五”期间我校开展的《发展小学生五自能力的实验研究》,通过培养学生的五自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和谐地发展。突出对学生主体性的关怀,正是创新教育的基本理念。随后进行的子课题“自主教学的初步探索”,把学生的主体性落实到课堂中,重点研究教师如何促进学生自主地学习,自主地发展,从而把教学的过程变为学生主动探究,以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过程,教学进程随之得到优化。这一系列研究为创新教育的研究作了很好的理论和实践上的准备。
眼下,创新教育的研究还刚刚开始,目前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是怎样把创新教育落实到实践中?如何培养学生,尤其是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们认为探究是创新的前提,没有探究就没有创新。小学生的创新是从好奇开始的,由好奇到探究,由探究逐步走向创新,在整个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精神和能力。通过总结前一阶段的研究,结合对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认识,我们把自主探究作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着眼点,以课堂为主阵地,提出构建小学自主探究型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希望通过研究,来探讨通过自主探究,提高课堂学习效益,优化教学进程,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本课题中的自主探究,指的是围绕一定的学习任务,通过开展积极主动的探讨和研究活动,从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直至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在整个自主探究学习过程中,教师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运用各种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引发学生独立思考、自行探索、相互研讨、提出见解,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强化和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小学自主探究型课堂教学模式,是指在上述理念的指导下,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通过自主探究活动达成教学目标的比较典型的、稳定的教学结构和程式。
本课题研究将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要研究方法,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形成研究假设,选择研究对象,实施教育行为,以验证假设。在此基础上聘请各方面专家进行行为诊断,提出改进意见,再进行新的教育教学实践,多次反复,不断推进课堂教学向着自主探究的理想境界发展。
课题研究最终将形成小学自主探究型课堂教学模式(例说),小学自主探究型课堂教学模式操作方案,小学自主探究型课堂教学模式评价方案,并将出版一本自主探究研究专著。
课堂教学模式创新之学生自主探究 篇7
一、“自主—合作—创新”三维复合教学模式的内涵
课堂教学是一个多方面、多层次、多因素组成的完整而复杂的过程。教学过程中各因素之间的联系构成一定的结构,形成一定的教学方式。三维复合教学方式的内涵可以表述为:在新课改教育思想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 遵循学生认知规律,体现高中地理学科特点,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学习方式的变革为轴线,构建教师导学情境下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创新学习”三维复合的课堂教学活动模式。
二、“自主—合作—创新”三维复合教学模式的教学过程
1.导入:精选材料 ,设疑启思 ,激发求知。
立足“学情”,精选背景材料,巧妙构思问题,将教学目标问题化,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和热情,是本教学方式的操作起点。精选什么样的材料,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是本环节的关键。
作为教学起点的材料,既要紧扣教材重、难点,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设置的问题必须是具有“导学”功能的问题,既能引导学生认真阅读、钻研教材,又能实现预定教学目标。为此,教师可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联系实际,从学生身边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入手;也可借助音频和视频资料、直观教具、地理实验等问题的设计把学生思维迅速带入地理课堂, 开启学生思维,从而顺利切入课题。
2.新 授:自 学探究 ,合作互研 ,探索创新 。
经过选材设疑、以疑导思的入课环节,教学方式便进入到核心阶段:“自主—合作—创新”三维复合的新授环节。在这一阶段,教师的角色定位是“导”师,不是“教”师。导师应视“学生为上帝”,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创新学习提供服务,营造体验知识生成的学习氛围。
(1)自主学习:自学探究的学习状态。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中,转变学习方式成为最重大的“闪光点”,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我能学”,让学生乐于学习,学习过程不再是痛苦的事情,应该像“小小科学家”一样发现问题、探究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在探究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技能、学会创新。培养学生自学探究的学习能力是本教学方式的价值取向之一。学生的自学探究由“学、思、疑、问”四个互相联系的学习要素组成。
(2)合作学习:合作互研的学习形式。
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浅层次问题均可在自学探究中解决,不理解或解决不了的问题就需要采用合作互研的形式加以解决。就组织形式而言,一般有三种:一是生生合作互研。即让同桌学生发挥各自的学探优势,就相关疑难问题,相互启发,相互研讨。二是小组合作互研。合作小组以4—5人为宜。把前后排邻座学生组成学习小组,便于进行合作学习活动。三是整班集体互研。抓住中心议题或关键性问题, 让学生各自发表见解,集中解决难点。就课堂合作互研的具体方式而言,辩论法、“实话实说”法、讨论互研法等都是合作学习的有效形式。
(3)创新学习:探索创新的学习追求。
在自学探究、合作互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教材知识和丰富多彩的生活实际进行深入探索,让学生提问题,找规律,推逻辑;在体验知识生成的过程中形成标新立异、追求卓越的竞争意识和发散、聚合、逆向等思维品质。这是本教学方式创新学习的价值追求。在此环节,教师应做好诱导质、鼓励求异的工作。诱导质疑要让学生独立分析与思考,允许对现有结论的怀疑与否定。鼓励求异,就要鼓励学生不唯书、不唯师、不唯上、不盲从,不满足于现成的方法和答案,打破常规,敢于超越。
3.归 纳:归 纳中解惑 、归纳中织网 、织网中提高学生的能力 。
通过上述诸环节学习后所习得的知识往往是感性的、零散而不成系统的。因此, 要引导学生把零散知识进行归纳整合,上升为系统化的理性认识是教师要努力做的。此时,教师既要利用个人的知识优势,归纳梳理,提炼概括,勾勒出所授知识的结,更要引导学生一起进行总结归纳,寻求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网络图。归纳织网的常用的方法有表格式、提纲式、因果式等,尤其是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更能清晰、有序、完整地展示知识间的关系。
4.结课:测评 、拓展 、践行 。
组织检测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本教学方式也不例外。就检测的内容而言,既要有书本知识,更要有联系社会实际的内容,体现多样性、典型性、时代性的特点。
践行是地理课的重要教育目标, 也是本教学方式的最终价值取向。学生在掌握知识以后要立即能够应用, 马上做到“知行统一”是很困难的。为此 ,教师应当帮助学生架起理论通向实践的“桥梁”,即开展行为教育活动。
三、“自主—合作—创新”三维复合教学方式的优势
1.充分体现了高中地理新课改的理念和要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提出:“教育应该较少地致力于传递和贮存知识,而应该更努力寻求获得知识的方法(学会如何学习)。”新课程《地理课程标准》指出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地理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和地理学习特点,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学习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2.充 分体现了 “学为主体 ,教为主导 ”新课改教学原则 。
从心理学方面说,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是由少年儿童的心理特征决定的。学生进入初中后,通常认为自己不再是小孩子,会学习,一般不愿意老师再唠唠叨叨地重复讲解。引导他们通过独立钻研获取知识、解决问题,最易引起他们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心理学实验表明, 人们从视觉获得的知识,一般能记住25%,而从听觉获得的知识,只能记住15%。假若把视觉听觉结合起来,能记住的是65%,也就是说,如果能把教师的精心组织、指导和学生的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结合起来,就能取得极佳的效果。
3.充分体现了师生平等 、民 主 、和谐的教学观 。
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民主、平等、和谐是现代教育教学改革的灵魂,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是现代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没有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就不能充分激发,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不可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创新能力就不可能得到充分的培养和发展。
课堂教学模式创新之学生自主探究 篇8
一、指导思想
新课程的理念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面向自然、面向社会、亲身体验;满足学生现实生活的需要、未来终身发展的需要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做学习的主人。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增强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和对自我的责任感。综合实践活动是不受教材限制的开放性课程,教师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发者、引导者、组织者、服务者、评价者。
二、理论依据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求异创新”的教学模式,是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的。建构主义学说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而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及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和社会实践,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课时,要求学生亲身体验自然社会来丰富学习生活,达到对知识的再创造过程,在教师的组织下,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求异创新达到知识的获得。
三、教学结构及操作程序
以“自主探究”为核心,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自主性的充分发挥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使学生获得了对事物的感性认识,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自主探究既可以独立去完成主题,也可小组去完成。教师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获得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①凡是学生能发现的知识,教师绝不代替。学习的目标、内容方式要由学生自己选择;②要让学生自己决定活动方案和活动结果呈现的形式;③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发展,教师不包办代替。
“合作交流”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交流、完善探究结果,在交流中求发展,达到优势互补。合作交流是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让每个学生都走向社会、走向自然,去参与实践;再分组向全班汇报交流,通过交流,学生倾听别人的意见,发现别人的长处,又学会表达自己观点、完善自我,在合作交流中形成新的知识体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①尊重学生的发展需要,注重个性的发展;②教师是合作交流的服务者、促进者、评价者,要让学生自主提出或自主选择活动主题,让学生充分表现自己,不要过于强调结果,应注重过程。
“求异创新”是在“自主探究”或“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触发学生的灵感,撞击新旧知识的切合点,是新旧经验融为一体后的反馈及应用。它以整个知识活动为背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扩展学生的思维,使其善于想像,敢于猜测,学会选择,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式,形成求异思维方式和发散思维方式。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①不要人为束缚学生的思维,在学法指导上要具有差异性、创造性;②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发表不同意见,标新立异,要关注学生的发展。
四、评价要点
1.学生
①积极主动性: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每次课题活动中,能主动提出活动设想,努力完成自己承担的任务;
②合作参与性:主动合作交流,大胆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认真倾听同学们的观点和意见;
③创新和实践能力:注意提高自己在学习活动中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敢于标新立异,有竞争意识;
④方法的掌握:能运用工具,掌握和运用数据调查研究、整理材料的方法。
2.教师
①师生关系:民主、和谐、平等;
②课堂气氛:尊重知识、思维活跃、鼓励创新;
③活动情况:全员参与、师生互动、主动学习意识强。
3.教学效果
①参与情况: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求异创新;
②合作情况: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③知识情况:拄重学生学习过程,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能获得知识,能力、情感、意志、品质也都有不同的发展。
(作者单位:宁安市教师进修学校)
先学后教,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篇9
教学基本结构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导入新课。
以简短的导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自学的信心。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增强他们学习的主动性,课文导入应先精心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欲望。例如:一首歌、一个故事、一段话、一个谜语、一幅画等,都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出示目标。
出示的学习目标在表述上要尽可能简洁明了,做到容易记住,便于操作,对表述的目标可以在出示时辅以教师适当的讲解。教学目标的定位,要在认真钻研教材、研读课标的基础上,深入解读教材,把握教学本质,制定符合教材意图、课标要求和学生特点的可行性目标,使“三维目标”得到有效落实。
二、探究新知(一)、自学提示
在学生进行自学前,根据学生特点,给出一定的自学提示,让学生知道“读什么(读哪部分内容)、怎么读(用什么方法学,如是默读还是朗读,画出重点词句,借助工具书,同桌讨论等)、为什么读(如领会词句的精妙之处、人物或事物的特点、体会文章的表达方式等)”,给学以方向引导和方法的指导。根据目标达成的难易程度以及学生的自学习惯养成情况和学生自学能力水平,可针对所有目标给出一个自学提示,也可分别针对各个目标分别给出自学提示,然后学生根据提示一个目标一个目标进行自学和反馈交流,还可将
其中部分目标整合到一个自学提示和自学过程中进行。
(二)、学生初探——初读了解,感知质疑
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读通课文,初步整体感知课文,产生疑问,明确阅读目标。这一环节中,要给学生留足自学时间,教师不可随意打扰学生,要以个别辅导为主,巡视掌控学生学习进程,督促学生按序自学。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读中咬准字音,在读中感知字形,在读中理解部分词义,直至读得正确流利。
2、整体感知,质疑提问,形成细读探究的目标。
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对课文作整体感知,然后让学生再读课文,质疑提问,并通过查找工具书,讨论交流,初步排除一些疑问,最后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和课文的重点和考虑,筛选并提炼出一两个重要问题,成为细读探究的目标。
(三)、学生深探——细读领会,探究解疑
这一环节是让学生披文入境,走进文本,解决心中的疑问。
1、自主探究,独立思考
教师根据初读时筛选提炼的重要问题,重点选择部分段落,自主选择探究方式,采用不同的形式一遍一遍地让学生去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的过程中,教师要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学会批注,学会记录所想、所思、所疑、并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运用听、说、读、写、思等各种手段,潜心体会语言的含义,与课文情感产生共鸣。
2、交流反馈
交流反馈时,要以学生交流对话为主,不可急于主导。教师在学生交流对
话中要敏锐地捕捉语言文字的训练点,情感的激发点,学生思维的闪光点、教材的空白点进行点拨引导。将教师的教融入学生交流反馈的全过程,切忌生硬地将教交流反馈的主动权拦在自己手中,重回过去教学的老路上去。
3、美读成诵,内化积累
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入情入境,读出感情,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并把自己喜欢的句段背诵下来,逐步内化,成为自己的语言。在读的过程中,学生读不好,可以是教师范读、学生范读,录音范读。同时做好范读和评读工作。
4、延续创新,深化提高
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运用语文,增加学生的可课外阅读量,把语文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真正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延读的内容可以是课文中知识的迁移,也可以是课外阅读。
三、当堂练习,检测目标
低年级可设计适当的字、词、句的练习;中高级把握教材特点,第一课时可进行字词句的练习,第二课时则应捕捉“读写”训练点,将练习的重点放在“读写结合”上。
四、归纳总结
课堂教学模式创新之学生自主探究 篇10
锦屏县启蒙小学:林素秋
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启发性学习、创设情境、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教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对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实际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探究性学习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要注意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引导 探究性学习自主探究
目前,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着的小学语文教学新课程改革非常强调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倡导探究性学习。教育家施瓦布指出“如果要学生学习科学的方法,那么有什么学习比通过积极地投入到探究的过程中去更好呢?”这句话对科学教育中的探究性学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施瓦布认为教师应该用探究的方式展现科学知识,学生应该用探究的方式学习科学内容。那么,什么是探究性学习,为什么要开展探究性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如何开展探究性学习?开展探究式学习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些什么?本文将对此作一定的论述。
一、探究性学习的含义
具体说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探究式课堂教学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力图通过自我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二、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性
对于传统教学来说,改革就是探究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对于教师来说,改革就是探究从来没有用过的新方法,去获得从来没有过的理想教学效果。所以,改革就是在不断探究新的教学途径和新的教学策略中运行。而这种探究适合于每一个学科,能用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上,对每一个教师都适用,可以说谁能够掌握探究的钥匙,谁就能够打开教学改革的大门。
小学语文教学选用探究式能使班级语文教学焕发出生机勃勃的活力和效力。班级授课制有利有弊。在科学技术不大发达的情况下,班级授课制利大于弊,在远程教育和网络教育发展的今天,弊大于利,因为它扼杀了学生的个性,难以因材施教。实现教学形式的转变,一要最大限度地减少教师的讲授;二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三要尽可能做到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要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规律让学生自主发现,方法让学生自主寻找,思路让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
三、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
在实际语文教学中,许多语文老师没有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没有选择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手段,没有找准启发探究的切入点,更可能所提的问题太难等等。受应试教育下填鸭式教学的影响,学生总是被动地坐等知识,重知识记忆而轻问题思考,习惯于听老师讲解,习惯于背诵书本知识,忽略了语文这门课程的特殊性。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如何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呢?
(一)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启发式教学主要是教学过程中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的任务在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强调学生要有主动的、积极的、能动的学习状态,强调对知识的理解、运用、创造。小学语文教师要通过一定的方式去引导学生就某个问题展开积极的思考,让学生自主地进行分析判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1、把握时机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小学语文教师在引入新课时,或介绍写作背景,或表情朗读,或巧妙设疑,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这时,一句隽永精警的名言,一则简短而寓意深刻的寓言,一首流传千古的古诗,甚至一片随风而落的秋叶,一双被岁月磨损的拖鞋„„,都能成为小学语文教师手中的道具。具体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以声、形、色等形象多方面多角度地吸引学生,穿插读、议、讲,在有疑难处点拨解答,于无疑处设疑深究,做到对课文有理解,对生活有感悟,在字里行间读出作品中的喜怒哀乐悲苦酸甜,加深学生对生活的认识。
2、要重视学生思考基础的储备
语文是一门表现人的思想情感的一门学科,缺乏足够的知识储备是无法维护正常思维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熟悉程度,对于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极为重要的。若没有充分的思考基础——语文基础知识和生活感受的积累,而欲展开有效的启发教学引导学生进行探究,那是无法想象的,每一个教师都必须充分重视学生的思考基础的储备。
(二)创设情境,激活学生自主探究的思维
认知需要是学生学习中最稳定和最重要的动力。在学习一个新的知识点时,教师要创设认知需要情境,把学生的思维带入新的学习背景中,让他们感觉学习是解决新的问题的需要。产生一种积极发现问题,积极探究的心理取向,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从而诱发探究的意识,激活探究的思维。
1、创设认知矛盾的情境
在现今语文课本中,常常有一些感人的英雄事迹,而这些英雄常常有不同与常人的壮举。可以让学生利用本身固有的思维方式与英雄人物的事迹进行比较,探究矛盾根源。例如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篇课文是描述英雄人物邱少云的。教师在讲授这篇课文时,可以先启发学生回忆被火柴梗或蜡烛烧着时的感觉。再出示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即那些描述邱少云再烈火中焚烧却仍然一动不动的情节。为什么邱少云能忍住常人所不能忍受的烈火焚烧之痛呢?教师可以让学生带着疑问去探究。
2、创设认知冲突的情境
教师提供可选择的几种答案,使学生感到不知道该选择那一种答案才对,从而激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小学语文课文中有一些以物作为题目但实质上是写人的文章。对于这类课文的教学,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读课文题目,再出示被选答案:a,专门写物b,专门写人c,既写人也写物,d,表面写物实际写人。使学生的认知产生了冲突,教师便引导学生探究,到课文中找答案,并要求找到根据。
(三)让学生自主选择,激发其自主探究的兴趣
1、让学生自主选择探究目标
一个班几十个学生,因环境、条件、基础和个人爱好的不同,总存在着个体差异。探究性学习承认差异并力求通过教育手段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因此,一堂课或一项探究活动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或自主确立。但教师应把握学生自主性的“度”,避免过于自主而脱离了教学中心。
2、让学生自主选择探究的内容
一篇课文值得探究的内容很多,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个内容进行探究。在学习每一篇课文时,每位同学的兴趣着眼点均不同。有的同学喜欢朗读,酒曲探究课文该怎么读,怎样才能读出情,读出神;有的同学喜欢抓重点句体会句子蕴涵的意思,就去探究一篇课文中哪些句子含义深刻,该怎么理解;有的同学不明白课文某些情节,就会带着疑问去找答案,等等。
3、让学生自主选择探究伙伴
在课堂上,探究同一内容的同学可以组成临时探究小组,共同合作,这样每堂课的伙伴会不同,就有了多元的优势互补。课外的研究,学生更多地是愿意和自己喜欢的同伴共同探讨,商量一个大家都感兴趣的课题。
(四)巧拨妙引,教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 1、扣住情境点换位
课文是作者对客观事物认识的产物和思想轨迹,我们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抓住自己感兴趣的地方,或借用文中角色,或引入相关角色,或充当某些角色,去换位思考。为了使自己进入那种文中所描述的情境中,当好工作人员这一角色,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研究课文,取得了较好地效果。
2、围绕矛盾质疑
小学语文教材中常常有一些看似矛盾其实合理的地方,引导学生围绕矛盾大胆质疑,是寻找探究切入点的方法之一。
3、抓住模糊点探究
课文的语言具有模糊性,对课文的理解可以是多元的。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不唯书、不唯师,抓住文中的模糊点、交代不明处祛去探究,去探索,直陈己见。如何让学生确切地理解课文中的一些中心句,是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师可以让学生针对那些模糊点进行讨论 , 甚至进行辩论,不断提高学生的探究性意识。
4、捕捉“空白”点延伸
课文是例子,更是艺术品,有许多“留白”之处。引导学生捕捉这些启人深思、促人挖掘的空白点,尽情发挥想象,是寻找探究之路的最好切入点。
5、挖掘定势点创新
思维定势是学生创新能力得以形成的潜在障碍。在探究性学习中,要引导学生挖掘教材中的思维定势点,反向思考,拓展空间,引发创造。小学课本中有一篇寓言故事叫《滥竽充数》。在教授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是不是都是南郭先生的错呢?让学生在研究、讨论中明白:如果齐宣王深入实际,了解实情;如果其他人出于善意,给予指出„„南郭先生就不会落到如此下场。所以,可以教导学生从逆向的角度来分析课文,提高其自主探究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祖春 王祖琴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简明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2、傅道春主编《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首都师大出版社,2002年3月。
【课堂教学模式创新之学生自主探究】推荐阅读:
自主合作探究课堂教学模式总体框架08-31
自主探究学习教学模式06-08
“自主―探究―体验―合作”教学模式11-08
自主创新教学模式07-27
教学模式创新探究11-09
自主高效课堂教学模式07-07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探究08-13
浅谈“互动探究课堂教学模式”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