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化学课堂教学模式

2024-10-18

创新化学课堂教学模式(精选8篇)

创新化学课堂教学模式 篇1

创新型有机化学教学模式的设计

有机化学是化学学科的重要分支,该课程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及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更新教学内容、结合化学史教学、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开设双语教学、科研促进教学五个方面对有机化学教学中创新型教学模式进行初步探讨.

作 者:李雅 申利红 王爱兵 LI Ya SHEN LI-hong WANG Ai-bing 作者单位:邯郸学院,化学系,河北,邯郸,056005刊 名:邯郸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HANDAN COLLEGE年,卷(期):19(3)分类号:G642.0关键词:有机化学 创新能力 教学模式

创新化学课堂教学模式 篇2

1 新课程呼唤构建自主探索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

新课标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着力培养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是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最显著、最根本的特征。课堂教学作为实施素质教育、推进创新进程的主阵地, 理应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 努力创建一种让学生主动学习、探索求知、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模式, 努力使学生成为发现者和探索者, 充分发掘自己的最大潜力.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代, 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为此, 我们提出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构建以学生自主探索学习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 以此推进新课程中创新教育的实施。

2 构建自主探索学习化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策略

以学生自主探索学习为中心来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是化学课堂教学的一种模式。所谓化学课堂教学模式系指在一定教学内容思想指导下, 为完成规定的化学教学目标和内容, 而建立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教学程序及其实施方法的策略体系。它是用一组主要的变量来解释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师生活动。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乔依期和韦尔的经典教学研究, 把教学结构、社会系统、反应原则、辅助系统, 作为教学模式的四大变量或者称支撑模式的支柱。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认识到成功地构建自主探索学习化学课堂教学模式, 必须根据这四大变量采取几个策略:

2.1 激发化学学习动机的策略

化学学习动机的激发不但能使学习者趋向化学学习, 而且可以使他们对化学学习具有敏锐的感应性;它不但可以调动学习者学习化学的主动性、积极性, 为完成当前的学习任务创造有利的条件, 而且可以使已经形成的化学学习需要被强化, 有利于今后的化学学习。在教学过程中, 明确地提出学习任务和要求, 科学地制订学习目标;重视发挥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作用, 积极参加实践活动, 培养对化学的认识兴趣和强烈求知欲;注意满足学习者的缺失性需要, 使学习需要及时地向高层次转移;培养积极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等等, 都是培养良好的化学学习动机的重要策略。

2.2 问题导引的策略

教学本质是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 通过学习教材、掌握人类已有知识经验并获得智能、情感、意志、思想品德和个性等方面的过程。在自主学习化学课堂教学的教学结构中, 问题导引策略是构建课堂结构的重要支柱。教师把教学内容根据要求转化为一组面向全体学生的序列性问题, 以问题来引发学生的动机与行为。在化学学科中这种序列性的问题可以是教师引导学生依据一定的素材, 通过讨论、实验来求得问题的解决, 也可以在提出课题后让学生发现一系列的问题, 通过查阅资料、讨论、调查和实验等来解决问题, 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突出探索过程, 使整个过程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化学思维方法, 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3 学生自主探索学习为主、教师讲授为辅的策略

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索并不排斥教师的精心讲析, 自主探索学习教学模式接纳所有的教学方法来促使学生自主地学习。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任务、教学对象, 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学习, 在学生自主探索学习过程中, 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 适当给予提示, 告之方向正误, 帮助学生克服障碍, 增强自信, 享受自主学习、探索的喜悦。学生则努力克服依赖性, 积极锻炼和培养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2.4 学习信息及时反馈的策略

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应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活动情况, 以便及时给予必要的辅导点拨, 这就要求我们建立相应的信息反馈系统。在这个信息系统中包括认知、情感、意志的信息传递。随着心理学的发展, 教学模式的心理学色彩越来越浓。在现代, 布鲁纳等人的教学模式在某种程度上则是现代心理学的产物。实际上在教学活动中, 从学生的心理活动过程来说, 他们的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总是伴随着进行的。

3 自主学习探索课堂教学模式的操作原则

3.1 主体性原则

教师应认同这种教学模式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策略, 并内化为较为规范程序的教学行为。教师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观, 破除教师中心论, 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实践的主体、发现的主体, 把空间让给学生, 把机会留给学生, 把愉悦还给学生。课堂具有民主和谐、宽松的氛围, 学生有较多的思考、提问、操作、讨论交流的机会。只有这样, 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 课堂教学的师生双方才能进入“共振”状态。

3.2 开放性原则

自主探索学习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 必须建立开放的课堂教学体系, 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开放, 具有动态性;让学生的学习内容开放具有选择性;让学生的学习目标开放, 具有灵活性;让学生的学习时空开放, 具有广阔性;让学生的学习成果开放, 具有多样性。

3.3 探索性、创新性原则

自主探索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 应让学生充分自主探索学习、真正实现自我发现。课堂应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师生交往情境, 给学生充分的自由想象的时空, 注意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批判精神。热情爱护、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 对学生自始至终都充满期望。课堂教学中允许学生独树一帜, 允许学生发表见解, 允许学生随时质疑, 允许学生保留看法。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确立为学生发展服务的思想着眼于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 为学生走向社会寻求立足点, 满足人自身发展的内在精神需求, 这是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的一个重要环节。

结束语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对学生来讲, 最好的教师是在教学活动中忘记自己是教师, 而把学生视为自己朋友的教师。自主探索学习为主的化学教学模式, 就是要求教师达到这种境界, 而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学习中认识掌握化学知识、化学思想和化学学科方法, 让学生学会学习, 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这也是自主探索学习化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目标和归宿。

参考文献

[1]王镜岩.化学教学方法[M].第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初中化学教学模式创新 篇3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模式;创新

一、体验式教学模式

化学教学的实验教学模式当中,另外一个比较实用的模式就是分成不同的小组准备实验,教师可以根据不同能力、不同水准为参考依据,将不同类型的学生分在同一组进行试验项目,通过不同理解能力的学生之间的相互配合,水平较高的学生为主要实施者,水平稍显不足的学生加以辅助,进行一次实验后再将两方的角色互换。通过这样的方法不仅能够带动学生自主进行实验项目的积极性,更能够激发学生相互学习,协调发展,一起进步。生活中的一些例子就是很好的教学素材,教师们可以通过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现象来向学生们展示化学的魅力,引导学生们关注生活中的化学,并且具体的实践,探索其中隐藏的化学奥秘,以及其中涉及到的化学反应。例如生活中的铁钉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比较容易生锈?学生们通过观察来发现,铁钉比较容易在潮湿的地方发生氧化反应,而在干燥的环境下不容易发生氧化反应,同时若能够在铁钉上面涂上一层保护层,与外界的空气隔离,也比较缓慢的发生氧化反应,这些现象都是可以通过观察和老师的讲解而领悟的。

二、探究式教学模式

教师们在上课之前准备让学门探究的问题,并且为这个问题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各个角度能够出现的问题都要考虑到,在课堂上要求学生们必须严肃认真的对待问题,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究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们通过实验的方式来研究这个问题,要求学生们在整个实验的过程中对问题进行剖析,做出大胆的假设和探索,制定出实验的步骤,并且根据已设定的步骤来完成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们会遇到新的问题,面对意料之外的问题,学生们应该抱着积极的态度,在老师的指导下,一步一步去解决问题,养成良好的科学素养。

三、合作式教学模式

无论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上,我们都需要与他人合作,培养团队的合作意识也是当代学生应该具备的素养,同时也是科学的探索上必须具备的素养之一,因此学生们必须具备和他人合作的能力。这一模式就是把学生们分成不同的小团队,然后小团队之间进行合作与交流,配合着教师的问题来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每个人的任务都是不一样的,大家协调分工,每个人完成自己的任务,同时各个小团队之间可以有竞争的关系存在,这就是得原本枯燥的课堂便得生动有趣,并且调动了学生们的积极性,让同学们愿意去参与,在小组之间,学生们组成的小团体中,大家合作交流,互相配合,可以更高效得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同时还培养了学生们团队合作的能力。例如在“氧气含量测定”的这个实验中,学生们组成不同的小组,小组中自发的分工,通过商量来分配每个人不同的任务,比如说来控制集气瓶、谁来连接实验装置、谁来引发红磷的燃烧,各个工作都有个不同的人来完成,使得实验的完成可以更加的高效。由于在实验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是很必要的不可缺少的,这就是得每个学生都有一份责任的意识。

四、情景式教学

这一教学模式就是在初中化学的教学中,教师们创造各种良好的情景,引导学生们在某一特定的情境中体验问题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然后探究这个问题,要求教师们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首先要创造一些让学生能够想象的情景,或者是让学生们能够体验到这个问题产生的原因和条件。在这样的情景下提出问题,学生们更愿意去发现问题,并且有探索的冲动,并且和教师们一起去解决问题,在这个模式下,需要做好总结工作,包括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有什么假设、怎么解决的以及用了什么方法解决的。这种模式主要锻炼的是学生们在自主学习中创建的一个真实的情景,为学生们发挥主观的学习提供空间和平台,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积累经验,这就改善了原本传统教育中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变成主动的思考。

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中,尝试不同的教学模式,并且对已经存在的教学模式进行改善和创新,不仅能够提高教师们的教学理念,更可以表现《新课标》的创新意义,这一过程中,要求我们的化学教师们发挥创造力和创新能力,引导和指导学生们一起尝试新的教学模式,并且做好总结工作,为下一步的教学提供有效的指导。

参考文献:

[1]裴新宁.化学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2]李敦杰.关于“体验式”教学的研究[J].教学探索,2009

[3]王学东.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J].乐山师范学院,2009

[4]庄木齐.《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甘肃教育出版社,2006

化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篇4

化学新课程改革提倡进行探究式教学,在教学观念、教学内容,特别是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进行改革突破原有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生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从以前接受式学习为主的化学教学向自主式、探究式学习为主的化学教学转变。

在高效课堂中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服务,一切围绕学生的学习,一切以学生为根本,学生人人参与学习过程,并且课堂上人人有收获。通过高效课堂,学生既能有效掌握知识,又能获得全面发展、和谐发展,使学生既能学得愉快,又能学有所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全方位、多渠道为学生创造条件,营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努力使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进入乐学境界,切实提高教学效率。以下是我校正在积极推进以“导学案”为导学模式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改革。

导学案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线的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学生课前根据学案自学课本,提出问题并反馈给教师,教师在课堂上以学案上的探究性问题为教学核心,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实验等方式解决相关问题,得出有关结论,掌握相关知识。使得单向课堂变为双向课堂,大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课堂学习效率。

以导学案为导学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教学的有效载体——导学案。导学案是集教案、学案、笔记、作业、测试和复习资料于一体的师生共用的教学文本,是“教学合一”的载体。教学的最佳形式——小组合作教学。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能有效地运用学生课前自主预习的成果进行课堂中的合作、探究活动才能实现“导学案”三维一体的设计目标。这样的课堂学生无疑成了主体,而老师是组织者、导演。这样的课堂不再把掌握解题方法当作唯一的目标,它更看重的是学生自己探究学习的过程。

这里的评价用到了自我评价、组内评价、组间评价以及老师评价。这也是新课程标准中倡导的终结性评价和过程评价并重的有力体现。初中化学导学案的使用可概括为五步教学法,课前预习、情境导入、合作探究、当堂检测、课后反思等。

一、课前预习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是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准备,是对知识的整体感知,是学生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的过程,也是一个自学过程。学生预习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课堂质量和效率。课堂只有坚持“有效预习”先行,才能使课堂教学更高效。

1、课前预习可以提高听讲的目的性、针对性和积极性

2、课前预习可以克服记课堂笔记的盲目性

3、课前预习可以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

二、情景导入

高尔基谈创作经验时曾说过:“最难的是开始,也就是第一句话,如同音乐一样,全曲的单调都是它给予的,平常得好好地去找它。”因此,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尽千方百计,运用具有趣味性、生动性与启发性的问题情境来导入课堂,这样才能引发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思考与好奇心,教师才能层层设疑,引导学生走进化学知识探索中来。

1、魔术式导入,具有趣味性

魔术新奇有趣,变化莫测,常常令人着迷。将魔术恰当地运用于课堂教学中,能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能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探究其中的知识和科学。在讲解“乙醇”一节时,做个“烧不坏的手帕”的小魔术,将手帕用乙醇湿透,然后点燃,等火焰熄灭后展开,再让学生看手帕,竟然完好如初。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教师适时导入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2、典故式导入,具有生动性

有些化学知识,学生往往对于干巴巴的概念感到枯燥无味,甚至产生厌学情绪。这时可以利用教学内容中具有新颖性、趣味性的小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主题。如讲解“空气”一节时,把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的实验过程作为一个小故事讲给学生听,然后再导入新课,让学生的思维很快进入最佳状态,这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还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提高了教育教学效果。

3、实验式引入,具有直观性

学生对实验都有着极大的兴趣,教师在课前做几个小实验,能快速引领学生游入知识的海洋,如讲解“氢气的性质”一节时,先用氢气吹肥皂泡,然后再让一名学生来点燃。通过实验使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学生立即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而且无意识地掌握了氢气比空气轻和氢气具有可燃性等性质,使课堂效果达到最佳状态

4、谜语式引入,具有启发性

猜谜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一项活动,化学课堂教学中利用猜谜语导入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如讲“二氧化碳的性质”时,先给学生出一个谜语:“左边月儿弯,右边月儿圆,弯月能取暖,圆月能助燃。”要求学生打一物质的化学式,学生马上开动脑筋,得出正确答案为"#$,然后再引入本节课的教学,讲解二氧化碳的性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掌握得牢固;

三、合作探究

探究式教学模式,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是指教师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依据教材基础内容和学生生活背景,为学生提供质疑、阅读、讨论、归纳、自练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等多种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应用探究式教学,我认为应该主要从教师设疑、引导学生阅读或观察实验现象、小组讨论与交流展示等三步入手。现将此教学模式的三步过程归纳如下:

1、教师设疑

教师根据授课内容,设计一系列的疑问,然后引导学生积极的去探究和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样不但课堂教学气氛宽松,而且会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如学习实验室收集氢气的方法时,根据氢气的性质,可以提出实验室要收集氢气应该用哪些方法?学生带着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然后进行探究比教师直接告诉学生答案效果要好。但教师在问题时要难易适度。虽然思维从问题开始,但并非所有的问题都能激出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太简单,根本就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感到平淡无奇,因此,教师在提问时要把握好难易尺度,既要做到其而不玄,又能在学生头脑中涌起波澜,让学生处于一种欲知而未知,欲说而不能的状态下,使潜在的求知欲活跃起来,从而积极地加入思考和探究。在学习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时,可以提出以下问题: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应该选择怎样的药品?它的反应原理是甚么?能不能用碳在氧气中燃烧和高温下分解大理石来制取?这些问题都不是一下子回答出来的。因此激发了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的愿望。

2、引导阅读或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带着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究前,必须积累大量的文本知识。这些文本知识只有通过阅读教材或者说观察实验现象来获取,在阅读教材时通过自己的认识来达到解疑的目的。独立阅读教材和观察实验现象都是培养学生自学习能力的关键。

3、小组讨论与交流展示

通过各抒己见,激烈竞争,使学生在阅读阶段获得的正确认识能够得到巩固和深化,使原来理解不够清楚,掌握不够准确的认识得以及时纠正,发挥了学生主体思维的共振效应。对此阶段,我惯用的方法是:

① 讨论的议题要突出教材的难点、重点。因时间有限,要集中精力“打歼灭战”。不要把问题铺得太大;否则,学生就会失去讨论的积极性,课堂讨论会失去意义。

② 讨论时教师要注意广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尽可能多的学生动脑、动口,成为直接参与讨论的主体。对于哪些爱发表看法的同学,要保护他们的积极性,做“火种”起带头作用。要他们给不爱发言的同学创造机会,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不要每次讨论只限于几个人身上,要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③ 对于学生在讨论中出现的反向观点要注意引导,不要一子予以驳回。要经过学生们自己思想交锋达到正确的认识。有时教师还要提出反向的观点进行“迷惑”,引起学生的注意和争论。

比如,在学习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过程中,学生在阅读教材后重点讨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与实验室制取氢气、氧气有哪些不同;能不能选择制取氢气的装置制取二氧化碳。通过学生对这些问题讨论,进行认识上的碰撞和交锋,使学生互相启发、互相交流,不但获取了知识而且提高了认识。

总之,在讨论中各抒己见,允许不同意见、观点的交锋,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会加速其认识水平和思辩能力的提高,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直接参与教学获取正确认识的有效方法。

四、当堂检测

这一阶段教师可以根据本堂课的教学实际在导学案中设计一些必做题,选做题,思考题。保证让优等生“能吃好”,中等生“能吃饱”,学困生“吃得了”,并适时的给予评价。可以分为自我评价﹑组内评价﹑组间评价﹑老师评价。

五、课后反思

通过导学案,使学生对于上课没有弄懂的问题提出来,由教师在在批改作业时发现并整理以待下次上课时解决。

初中化学新授课课堂教学模式 篇5

新授课课堂教学模式(273306)

创设情景—激情质疑—提出问题—自主学习—探究交流—具体应用—反馈评价—课堂反思 操作过程:

1、创设情景,引出研究主题:

有意义的学习总是在一定的情景中实现,脱离具体情景的学习往往导致机械记忆和被动接受。教师要在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教材内容全面、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创设生动具体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实验、背景材料、模型、多媒体技术等多种途径创设问题情景。情景中可以包含分解了的教学目标,教师的教学目的等。创设良好的学习情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提出问题,进行新授课的学习:

问题是思维的源泉,更是思维的动力。教师应尽可能设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在积极思维的过程中深刻理解所学知识。问题的形式可以是思考题的形式,也可以是学案。但必须具有一定的思维容量、适宜的难度、合适的梯度。教师还应引导和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思考习惯的最好途径,也是学生主体性的最充分的体现。

3、自主学习,探究交流: 自主学习就是要学生先自己完成基础知识的学习、基本技能的训练、简单的探究活动,也就是要求学生自己先解决老师设计的问题或学案。自主学习是合作学习的基础,是探究交流的前奏,是形成能力的前提。问题和学案完成后可以进行合作学习、探究交流,目的是通过交流展现学习的探究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解决学生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形式可以是同桌之间也可以是学习小组内交流。教师在这个环节里应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大胆的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大胆的去质疑,要给学生提供良好的质疑环境,并适时对学生进行质疑方法的指导,使学生的思维相互碰撞、相互启发、相互引导,最终达到和谐共振、共同进步,形成能力。教师在这里还要应注意研究如何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如何营造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如何提供质疑的方法指导。

4、具体应用,反馈评价:

在基本掌握知识后,为了巩固所学知识达到高层次的学习目标,并且检查学生对知识、技能、方法等学习目标的掌握情况,同时对所学知识再整合、再应用,发现问题,及时补救,让学生来完成适当的练习题,形式可以是题组或口头提问或演示操作来训练学习,特别是练习是化学课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练习要有目的性,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练习要及时,练习要有层次性,要考虑不同层次的学生需要,练习要多样化,激发练习兴趣,提高练习效率,用练习来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对存在的问题可以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老师点播来补救。并且要进行及时的反馈评价,教师要根据当堂练习的反馈及时给予激励性的评价,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予以纠正。

5、课堂反思,梳理整合:

课堂小结有利于学生促进知识的内化,将所学知识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中,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对完善知识体系,形成科学的知识网络,培养学生的知识归纳能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可以是个人独立思考或小组合作学习形式来完成,但要注意交流知识网络、学习心得、思维过程,其他同学和教师要及时补充、完善。

6、布置作业,课后复习

初中化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 篇6

摘要:课堂教学,好比是教师自编自导自演的一幕话剧,课本就是剧本,讲台就是舞台。但是学生不能仅仅是观众或者听众,他们也是演员,而且是主角不是配角的演员。教师的通病,往往是分不清自己的角色,总是想当然地认为自己应该是男一号或者女一号,而大部分学生则被动地沦为群众演员或者普通观众,有的甚至连听众都不愿意当。为了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笔者针对“新授课、复习课、练习课、讲评课”四种课型的教学模式进行探究。关键词:课堂教学 四课型 有效性 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工作的灵魂与核心。实施高效课堂有效教学,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条件与教学资源,认真钻研教材,选择教学模式,掌握学生学情,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力求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有机结合,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笔者认为,课堂教学,好比是教师自编自导自演的一幕话剧,课本就是剧本,讲台就是舞台。剧本就是专家编好的课本,不过剧本也可以适当的改编。怎么改,那就是作为“导演”的教师的本职工作,所以说教师既是导演又是编剧角色。但是学生不能仅仅是观众或者听众,他们也是演员,而且是主角不是配角的演员。教师的通病,往往是分不清自己的角色,总是想当然地认为自己应该是男一号或者女一号,而大部分学生则被动地沦为群众演员或者普通观众,有的甚至连听众都不愿意当。一部好的作品,就是体现在课堂上。在课堂上,教师作为“导演”只是起到导入的作用,而更多的是学生的表现,学生才是真正的主角,莫让导演把演员的工作也做了。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正成为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研讨和实践的热点,这一方向汇聚了不少观点和实践体会,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些老师片面的认为,提高有效性就是老师要少讲,学生要多练。戏称为“讲授短、平、快,练习快、准、狠。”甚至于有些老师提出统一的硬性的要求:45分钟的一节课讲授不能超过30分钟,但是知识点的传授要求不能降低,要时时清、堂堂清。这样一来,一节课能达到新课改规定的“三维”教学目标统一发展的要求吗?能够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吗?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吗?笔者深表怀疑。

结合十几年初中化学教学实践,我认为初中化学的有效课堂教学应该达成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培养初中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为高中阶段的继续学习或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化学科学基础;二是要树立正确的化学观念,积累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三是逐步提升学生的化学知识储备和科学探究的能力。

为了达到以上目标,笔者进行了大胆的尝试,针对“新授课、复习课、练习课、讲评课”四种课型的教学模式进行探究。

一、新授课

传统的新授课几乎只是教师的“单声筒”,没有讨论、缺乏互动,师生的思想难以交流融合,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只能通过机械的、单向的“宣教”,很难实现认同与内化的目的。为此,我在讲授法的教学设计中适当增加讨论与互动的环节,让师生在交流中传递价值信息,让学生在思想的碰撞中体验全面的教育。比如,我在备“爱国的制碱专家——侯德榜”教学内容时,摒弃了以往常见的照本宣讲的形式,取而代之的是问题引导的教学模式:你了解侯德榜吗?他的科学人品与居里夫人有什么共同之处?为什么侯德榜没有申请专利?他失去了什么?又赢得了什么?现代社会还需要学习侯德榜吗? 假如你是侯德榜,你会怎么做?

这种课堂教学创意能促使学生“情”“思”活动相互融合,使学生在认知的同时,接受相应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因素的感染,达到“三维目标”共育的效果。

一堂成功的新授课,应具备“新”、“趣”、“活”、“实”、的特点。

1、“新”:一是指知识内容是 “新”的,通过学习后,学生应取得“新”的发展;二是指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要新。现代教学要求,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合作交流中学习,在不断“反思”中学习。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尽可能给学习多一点思考时间,多一点活动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验成功的愉悦,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逐步从“学会”到“会学”,最后达到“好学”的境界。

2、“趣”:问题导入时要引发学习兴趣;讲授新课时保持学习兴趣;巩固练习时能提高学习兴趣。教与学统一性的起点,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愿望。从心理学角度讲,兴趣是认识事物过程中产生的良好情绪。教师充分结合教学内容,从课时教学目的出发不失时机地设置和安排一些生动、有趣的实验进入课堂,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促进化学教学,提高教学效果。上课伊始,先做几个有趣味的化学实验,如“自制牛奶”“白兰地变红葡萄酒”等趣味实验把学生引入奇妙的化学世界,并提出一个个为什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以增设趣味实验为引导,可以使化学这门功课犹如一块磁石强烈地吸引着学生。毋庸置疑,化学实验在激发学习兴趣、发展观察、分析、判断能力、促进化学学习能力的提高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新课改更是突出了实验的地位,教学的主线应该围绕实验探究展开。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部分老教师不仅仍然沿用“黑板实验”代替“真实实验”这种陋习,仍然用“纸笔探究”替代“实验探究”外,有些青年教师更是异化为将能做的实验用视频或课件播放的形式展示一下,美其名曰“让学生看的更清楚”!新教材中初中演示实验共有 80个左右(当然规定的学生分组实验也不大折扣的开出来),除了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因条件限制改为播放视频外,我都做了。除此之外,根据授课需要我还补充了某些实验。比如为了讲明熟石灰的溶解性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我就用新制的熟石灰配成溶液,盛放在密闭的试管中,底部加热,可以清楚地看到下部的石灰水变浑浊,冷却后又变为澄清。效果出奇的好!再比如为了弥补因金属氧化物还原实验的缺失而造成的遗憾,我补充做了用氢气、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虽然做实验耗费了不少的精力,占用了一些课时,但我始终认为实验是化学课的灵魂,其功效是其他任何一种教学手段所不能替代的,没有实验,有效性就无从谈起!

3、“活”:主要是要求教学方法要灵活,把教材用活,把学生教活。为了把学生教活,应积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学习。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思维训练,关注学生参与的不同层面,即学生是在行为参与,或是情感参与,还是高层次的认知参与。教学活动中要学生自始至终参与到知识的生成过程中来,坚持学生主体意识,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4、“实”:它主要指两方面,一是教学过程要充实,二是教学目标要落实。要教真实的、有用的化学。“从生活进入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这不应只是新课改的一句漂亮的口号!随着新课程的实施,的确还存在一些不合时宜的现象:有些教师还在教授机械化学知识,比如铁丝只能在“氧气”中燃烧,氢气只能通过燃烧才能变成水等等,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了在化学变化中只有一种条件在起作用的刻板影响。为了开拓学生的思维,树立全面的化学反应观,我给同学们观看了“新制的铁粉在空气中自然”的实验视频,结合课件讲解了在“神舟飞船”上使用的氢氧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收效很好。比如生石灰与水化合放热,学生印象最深的就是煮鸡蛋,教材的误导让我唏嘘不已,怎能忘记圆明园的焚毁,怎能忘记虎门销烟?再比如,分解反应到底是吸热还是放热的?我就让同学们用手触摸锥形瓶,感受双氧水分解是放热的;列出石灰石厂生产一顿生石灰耗能的数据,学生的亲身感受是最有力的教学!

为了教学过程充实而有效地开展,首先要求教师要合理地确定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明确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制定出合适的教学目标,创设问题情境,立足课堂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为学生有效学习做好准备。其次是要合理地安排教学的顺序,利用活动材料扩大学生的活动空间,积极引导学生亲身经历探究活动,活动扎实而富有成效。其三是要把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让学生学习中有亲切感、真实感,体现出知识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其四是关注教学中是否做到三个“延伸”;即一是由传授知识向传导方法的“延伸”;二是由传授知识向渗透情感的 “延伸”;三是由传授知识向发展智能的“延伸”,切实落实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

二、复习课

复习课时间短、内容多、容量大、节奏快,因此对教师把握教学内容与学情分析有较高要求。一堂成功的复习课,应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1、系统性:化学复习课在重复和概括的基础上要进行梳理,这种梳理工作可以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进行,使这个系统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以便于储存、提取和应用。

2、概括性:化学知识中蕴含着丰富的化学思想方法,它与具体的表层化学知识相比,更加抽象和概括,因此学生要理解和掌握它,需要有一个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复习时,总是要适当地对化学思想方法的关键点或要素进行概括和揭示,通过对具体解题方法和技巧的复习,上升到对通性通法和一般原理的掌握。

3、针对性:一是针对所要复习内容的特点,设计复习的方式方法。二是针对“学情”,根据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状况及遗忘缺漏情况,确定复习的重点和难点,根据学生的智力水平,精心编选富有启发性、典型性的训练题目。

4、综合性:在巩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选取综合型的例题,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互动性:复习课应突出以学生为主体,要创造机会让每一个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自己去动口、动手、动脑,通过学习活动,使知识得以“升华”。同时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其主导作用应体现在:复习目标制订的针对性,复习设问的启发性,复习中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分析问题的深刻性,解决问题思维的灵活性,问题解决方式的多样性,归纳知识的系统性,小结概括的准确性,教学语言的艺术性,以及板书的清晰等等。使学生在新的情境中饶有兴趣地再一次学习他们已经学过的知识。复习课的成功与否,直接反映教师的专业功底和教师艺术的造诣。

6、形式的多样性:复习课的功能是:查缺补漏,矫正偏差、防止误解;归纳知识、形成知识网络;概括提高、综合拓展、灵活运用,最终落实于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多项的功能,随着复习的侧重不同,可有多种多样的复习形式。

对复习课的教学,我们应当考虑如何让学生动起来,为他们创造比较多的交流机会。真正让学生动起来,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建构科学的结构,为不同的学生留出层次各异的思维空间,达到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能力的目的,这是我们应当重点考虑的问题。

三、练习课

练习课是新授课的补充和延伸,其主要任务是巩固基础知识和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一般是在某一个新知识教完后或一个小单元后进行。新课讲授完后,或一个阶段教学任务结束后,为了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并能及时把所学知识转化为一定的技能技巧和形成能力,除了新授课课内的练习外,往往还需要安排专门的练习课来达到以上目的。

1、上好练习课的三点注意事项:

(1)、练习的目的性要强,对于每节练习课要有明确的目的,要突出练习的重点和难点。

(2)、练习的针对性要强,练习题的设计要针对学生的实际。对于学生容易混淆的概念,计算时容易发生的错误,应在练习设计中充分注意,还应该考虑学生的不同差异性而有意识的设计一些思考题。(3)、练习的实效性要强,练习方式要多样,但不要走过场,在练习课中务必要落实每个环节。练习课中常常暴露出学生知识和能力的缺陷,老师不要放过课堂中出现的问题,在及时发现后,应注意讲评,务必做到当堂练习的内容当堂巩固、消化。

2、上好练习课的四个策略:(1)、要精心选好练习题

要上好练习课,首先应设计好练习题,这是上好练习课的基本保证。设计练习题必须做到目的明确、紧扣课标要求、重点突出、纵横联系、激发兴趣、针对实际、科学严谨、由浅到深、由简到繁、难易适中、启发思维、分量适度。其次,练习设计要多样化。如诊断性练习、单一性练习、巩固性练习、对比性练习、针对性练习、多元性练习、翻译性练习、操作性练习、综合性练习、发展性练习、创造性练习,等等。有时多种功能的练习综合使用。(2)、要加强练习方法的指导

教师要教给学生做练习的好方法,要作必要的示范,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第一册练习三第10题时要求根据信息提出不同的问题时,针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老师可以交给提问题的方法,一是提出求一共有多少的问题,二是提出比多少的问题。经过教师的指导作用学生能从不会提问到学会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3)、加强速度训练

提高单位时间学生练习的速度,是练习课的一大任务。因此,练习课上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和效率意识,力求让他们在短时间内采用最佳的方法准确解决问题。例如在练习中我们经常举行试题比赛,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练习,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练习速度,针对学生的不同差异性我们还在练习中设计了梯级训练,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学习的成功。(4)、要注意练习结果的信息反馈

教师对学生的练习应及时地、客观地、正确地予以评定,指出优缺点,表扬练习中表现好的学生,注意纠正学生练习中出现的错误,指出改进的要求与方法。让学生能看到成绩,知道不足,改进方法,增强学习动力。安排每一道练习题都应当有明确的目的。是针对教材的某一重点、难点,还是针对学生的某一内容混淆的概念,或是为了巩固某一计算法则、定律,熟练掌握某一个公式,也可以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在练习中时刻注意学生的反馈,在反馈中改进设计,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基本。练习课教学,关键是习题的设计和选择。要培养训练学生的技能技巧,使学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堂训练目的明确、层次分明,实效性高。训练形式多样,避免训练内容的重复单调。要注意习题的目的性、典型性、针对性、层次性、多样性和趣味性;要注意运用题组练习,加强各种练习的协调和配合,提高练习的整体效率;习题的编排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练习的结果要及时反馈评价,引导学生在对比中弄清区别,在辨析中加深理解,在概括中把握联系,在评价中受到激励;练习的数量要适当,既要保证知识的巩固和技能技巧的形成,又要防止学生的负担过重。通过练习,深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扎实的学习习惯。

四、讲评课

1、一堂成功的讲评课,应把握好以下五个原则。

(1)、目的性原则:讲评的目的不是为完成具体的作业、测验题,而是通过讲评让学生理解、掌握、应用知识,提高能力。要质量,不求数量,杜绝为做题而讲评。

(2)、针对性原则:即针对教学大纲、针对教材、针对学生实际,“重其所重,轻其所轻”。对教学大纲与教材中要求掌握的重点内容,对学生思维易造成障碍,学生理解与应用较为困难及普遍易错的内容,要作重点讲评。不求面面俱到,不求逐一讲评,杜绝苦练题海。

(3)、思维性原则:思维能力是认识能力的关键,讲评课中要注意避免学生只会对教师所教内容与方法的呆板模仿,生搬硬套,从而成为教师思维的简单重复与整理。这就需要教师不能仅满足于审题、析题的讲解及解题方法与解题技巧的传授,还应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有效训练,现代教学改革的方向,就是要提高学生的能力,不求一课讲很多,只求每讲一课学生思维有进步,能力有提高。

(4)、训练性原则:通过讲评课,使学生无论从审题、解题,还是知识的整理、深化与强化上都能得到再训练与提高。

(5)、系统性原则:每讲一个题,虽只能解决一个知识点和能力点,若教师讲评中有意识突出此知识点在整个知识系统中作用,用科学的观点、方法将相关知识进行比较与分析,再将其加以适度加宽与深化,即可使学生将所学知识条理化与系统化。这样,学生的知识及能力体系也都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提高。

依上述五个原则,上好讲评课的首要环节是作好备课工作。教师不仅在思想意识上重视讲评课,更重要的是课前作好两个分析(包括定量统计)和教学设计。两个分析即试卷分析与学生情况分析。分析时,既要分析试题考查内容的知识分布情况,考查目的,难度系数及试题本身的优点与不足;还要认真分析学生的得失分情况、知识缺陷、审题和析题能力、心理障碍、思维层次、存在问题的普遍性与主要性、知识应用中的创见性等。只有教师心中有数,才能做到讲评有的放矢。

2、讲评课的一般思路:自纠——合作——展示——反馈。(1)、自纠——公布答案,自纠错误

教师简要分析考试情况,以表扬鼓励为主。发下试卷后学生先自主改错,教师公布答案后,学生对照答案查看自己的改错情况(限时)。教师将阅卷过程中统计出的集中出错的题目分配到各学习小组。(2)、合作——错题解剖,组内交流 小组内将分配到的错题深入解剖,从仔细读题、认真审题、总结已知条件、分析存在陷阱、题目考查的知识及规律、用到的解题方法、解题思路、可能出现的错误、出现该错误的原因等方面集体研讨后准备展示。(3)、展示——展示点评,达成共识

根据分工情况,各小组推荐或老师点名学生进行展示,展示内容包括读题、审题、题目考查的知识及规律、用到的解题方法、解题思路、可能出现的错误、出现该错误的原因等方面。其他同学从上述各方面进行全方位的点评,使问题得到深化,点评过程中,学生要注意倾听并及时作好记录或进行修改(限时)。(4)、反馈——当堂检测,及时反馈

根据讲评内容有针对性的设计练习题或当堂检测题,学生独立限时完成。教师公布正确答案,小组内交换批阅,组内评价。举手统计集中出错的题目,学生自纠后将集中出错的题目分配到各小组,从读题、审题、解题方法、解题思路、错因分析等方面集体研讨后展示。

教师讲评课时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行发现问题、自行分析问题、自行纠正、自行归纳总结、自行解决问题。针对学生“想不到的问题”要让学生多自悟和讨论,杜绝教师“包打天下”、“逐题对答案”、“就题论题”、“头痛医头”的做法。

总之,在有限时间内对习题或试卷的讲评不能面面俱到,从头到尾泛讲一遍。而应在认真准备的基础上,抓住重点、热点、特点及错点,应用科学方法精讲细讲,讲深讲透。讲评中还应注意学生的情绪和参与情况,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才能使学生达到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和透彻领悟,使解题能力与思维能力均有较大提高。根据研究来看,题目的错误率在30%以下的问题适于学生自评,错误率在30%~70%的问题适于生生、师生间的互评,错误率在70%以上的问题适于老师的师评。讲评中应尽量避免“注入式”、“一言堂”和漫无边际的“泛评”。教学过程中,坚持为学生提供充分参与的机会,让学生勇于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讲评活动,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感受到彼此之间的互补性和集体的力量,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讲评课的效益。

除了上述的几个方面外,在一节课或一天的教学工作结束后写教学后记、写反思日记、撰写教学案例(教学实录、故事、感悟、案例)及经验论文等也是另一种很好的课堂教学效率再提高的形式。

我始终认为,化学课不能只关注化学知识与技能,也不应该只有教授法一种授课模式;充分吸收现代教学理论,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模式,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才能让课堂由生硬变为生动,由平淡转为精彩,使化学课堂始终充满活力,切实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创新化学课堂教学模式 篇7

1 创设探究式的教学模式

1.1 创建情境式教学模式, 高效开展探究性学习

随着探究式的教学模式引入课堂, 可使学生体验科学家的探究过程, 理解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的本质, 优化学生思维品质、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新课标要求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科学, 要求从消极、被动、无奈的状况下走出来, 同时还要教师改变系统的讲授方法和题海的训练教学模式, 还要学生改变自身过分的依赖死记硬背和简单的接受学习的方式, 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生活动, 教师要在活动中落实三维目标, 教学方式要灵活多样化, 才能真正实现以探究为核心的多样化教学模式。

1.2 开展不同的探究活动, 培养学生各方面创新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根据实际情况来开展不同的探究活动, 已达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第一, 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教师通过讲课, 给学生提供当众表达的机会。由于是讲课学生们可以大胆的进行说话, 还要让别人听得懂, 要简明扼要。这样的登台讲课可以形成很好的竞争意识, 从而表达能力得到很好的训练。第二, 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学生们在课堂上进行讲课, 这样不仅可以锻炼说的能力, 还锻炼了内涵, 学生通过积极的预习与老师的指导, 可以很好的记住书本上的知识, 已达到记忆能力的提高。第三, 有利于发展思维能力:学生讲课既要从生活实际、实验现象、图表曲线进行分析思考, 还要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进行比较抽象, 对物质结构、性质、用途和制取归纳对比。因为有“努力把课讲好”的内动力, 极易形成较强的思维积极性, 在对不同内容“讲解过程中, 使多种思维方法得到训练。第四, 有利于增强学生实验能力:因为讲课的学生在课堂演示实验中, 必须亲自动手 (包括实验的准备活动) , 自觉不自觉的便增强了实验能力。第五, 有利于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实践证明, 学生通过“讲课”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他们从起初只会阅读、记忆, 逐渐做到“备课”能抓住要点, 摘录笔记, 进而分析归纳, 学会查阅资料, 甚至可以使用仪器实验等作为学习手段, 慢慢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心理, 提高自学能力。

2 转变传统的课堂教学理念是课堂教学模式的关键

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并不是全盘否定原来的教学模式, 而是在原来的教学模式的基础上保留适用于新课标的教学方法, 有创新性的渗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些做法。因此, 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 对课堂教学的目标的实现足让学生完全掌握住知识, 通过对学习者知识掌握的程度来评价课堂教学的效果。

2.1 创设活动教学模式

活动教学, 即在教学过程中构建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 以鼓励学生主动参加、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 以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综合发展为核心, 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目的的一种新型教学观和教学形式。

教师在活动教学模式中应结合课堂上的书本知识, 让知识“活”起来, 让学生“动”起来, 在学生充满创新和激情的活动中, 使学生不断学习和探索知识。因此, 在某种程度上说, 教师也是课堂教学的大主角。特别是使用新课程教材后, 高中化学教学已呈现出新教材的知识点在连贯性、系统性方面的薄弱点。尤其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 构建知识结构、理清知识脉络、明白重点和难点, 使知识结构化和系统化, 从而提高化学教学的效率, 有效运用化学教学模式。

2.2 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对教学过程起引导、定向、调节和控制作用, 在教学中, 根据教学目标, 创设探索知识的氛围, 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而且能使学生自觉围绕目标而学习。例如:在进行氯水的漂白性教学时, 教师给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探索知识的情境:将酚酞试液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 试液变红, 在向上述溶液通入氯气, 红色退为无色。组织学生讨论原因, 原因可能有两种:其一, 氯气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其二, 有一种漂白性物质使红色漂白。进一步要求学生设计实验求证真实原因。在教师有意识创设的探索氛围中, 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得到了很好的训练, 从而激发了学生探究实验的能力。

3 结语

高中化学是高中教学课程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同时也是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着密切关系的课程, 在进行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校化学教研组在化学的教学改革中, 坚持探索, 勇于创新, 才能在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当中取得很好的成绩。在学校领导正确领导下, 给化学教师在进行创作性教学与研究中提供更多的机会, 在课改的过程中, 教师要不断的反思, 才能促使教师专业的发展, 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学习、反思、充实自己, 才能适应新课改潮流的需求, 在学校教务处《认真落实各项教学常规工作》精神落实中, 教师深刻体会到其基础精神, 从而以饱满的工作状态, 端正的教学态度, 最为有效的教学手段来共同提高化学组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马俊.浅谈新课程下高中化学的教学模式创新[J].教师, 2012 (4) :37.

[2]赵军.试论新课程下高中化学教学模式的创新[J].中学时代:理论版, 2013 (22) :60.

[3]田现波.新课标理念下高中化学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探索[J].新西部, 2010 (6) :238.

[4]罗培荣.论高中化学教学方法与模式的创新[J].时代教育, 2012 (22) :67-68.

创新化学课堂教学模式 篇8

一、 中学化学课堂教学建模的理论

(一) 素质教育要求与中学化学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的关系

素质教育是着眼于提高人的素养和品质的教育,它强调的是知识的内化和人的潜能的开发,强调的是人的身心和谐而全面的发展。因此,在进行具有素质教育理念下的中学化学教学模式创新的时候,应该明确:1. 素质教育要求中学化学教学有模式,但不要求教学模式化;2.素质教育要求中学化学教学模式多样化,有模式群,便于优化组合;3. 素质教育要求中学化学教学模式研究要不断深入,不断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不能终止。

(二) 创新的原则

根据素质教育的需要和最新的中学化学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要求,在进行教学模式创新时应遵循如下原则:1.与化学学科教学相结合;2.具体并且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全面发展;3.立足于课堂教学,具有可操作性。

二、 中学化学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的基本方法、途径和步骤

(一) 创新的方法

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的方法主要有两种:

1. 演绎法:从某种教学思想和理论出发,设计出相应的课堂教学模式,然后按设计的模式进行实践,对原先的设计进行验证、完善和发展,最后建立相对稳定的可供模仿的课堂教学模式。

2. 归纳法:从教学实践出发,对课堂的教学实践经验进行分析、概括和提炼,并在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构建教学模式。

(二) 创新的途径

影响教育教学质量有四个主要变量:1.指导性要素(科学理论、学习理论、教学原则、培养目标);2.构成性要素(教师素质、学生素质、教材水平、设备水平);3.过程性要素(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反馈);4.管理性要素(教学计划、教案要求、教学评价、教学管理)。只要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新的科学理论指导下,根据新的培养目标变换原来模式中的某些要素、某些因子,就创造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从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四个主要变量和化学学科的具体特点考虑,中学化学教学模式创新的途径有:以化学基础知识为价值趋向的模式创新;以训练实验技能为目的的教学模式创新;以培养综合能力为价值取向的教学模式创新;以发展“泛化学素养”为价值取向的教学模式创新。

(三) 创新的步骤

1. 学习新理论,找准中学化学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的方向

通过广泛阅读、从多方位研究,深刻领会素质教育理论的内涵,以最新的教学理论指导中学化学课堂教学模式创新,把握创新的方向。

在理论指导下,反思目前本学校或自己对学生所实施的教育,哪些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应该保留;哪些违背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应如何改进并创新。

2. 遵循中学化学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的原则,掌握模式创新的方法

(1) 从化学教学平衡的构成性要素内容及现实情况寻找模式创新的突破口。化学教学平衡的构成性要素有:教材(教科书、教参、音像读物)、物质设备(化学实验设备、现代化教学设备),教师素质(思想道德、专业水平、教育技能)、学生素质(已有知识能力、方法习惯、兴趣志向等)。构成性要素是教学模式运行的前提条件,其中各要素之间存在辩证的、动态的关系,研究这些关系,是构建化学教学模式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相对一个学校而言,构成性要素这些变量是相对稳定的,但不同学校的水平不一,这是选择不同教学模式的理由。如,我国目前的教材比较适合于传递式的教学模式和掌握学习模式,要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就可在教师素质、教材水平、教学设备的优化上做文章,进行模式创新。

(2) 对教师而言,有价值的研究是中学化学课堂教学模式创新,这类研究的要点要在过程要素中去挖掘。过程性要素包括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手段、反馈等,它们组成了模式运行的逻辑顺序(程序、步骤、策略),它们之间形成了稳定的网络关系。过程性要素中的这些变量,在教学过程中,相对而言变化最大,在每一节课中它们几乎都不相同。挖掘每一章节的知识能力目标、操作目标、情感目标,设计合适的重新编排的符合认知规律的逻辑顺序,选择动、静态各种有利于感知的信息渠道,改变教学效果检测、评价、反馈、矫正、调控的方案,都会改变这些要素在教学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引起教学系统功能的改变,形成新的教学模式,即达到中学化学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的目的。

(3) 从管理性要素入手的模式创新是目前研究的冷门。一种教学模式的高质量运转,是要通过管理和调整来实现的,不同模式运行的状况,也需要通过管理性要素来加以控制和评价。管理性要素包括: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管理(动、静态)、教学评价等。在教学设计中蕴藏着管理者、施教者的教育思想和专业才华,教学评价是评教、评学、评课的标准,教学计划是管理者、施教者统筹能力强弱的衡量尺度,动、静态的教学管理是对教学的宏观调控。不同的学校管理性要素差别很大,目前管理力度不够和忽视管理的现象较为普遍,因而,可以抓住这些要素中的一点或几点进行模式的建立和创新。

三、 新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问题牵引”教学模式

(一) 理论依据

“问题牵引” 教学模式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理论的主要指向是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主动性、合作性和创造性,这些理论有:皮亚杰“建构主义”理论、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合作教育论和罗杰斯的教学观等。

(二) 实施的程序

依据上述理论 ,“问题牵引”教学模式以启动、联动、能动和创新为主线, 以学生的自学、探究、讨论活动为主体,以教师点拨为主导,以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为中心,以优化教学过程、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 , 以动脑为核心,进而辐射到动口、动手、动笔等诸多互动因素,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和思维空间, 强调交流提问、变式探讨等教学环节, 从而引导学生发现新知。

1. 基本程序

展示问题——自学探究——讨论求真——形成新知

2. 实施过程

(1) 启动阶段。教师根据本节课或本单元学生的学习目标,通过一定的情景设置,将学生的学习内容设计为若干个问题,这些问题以知识目标为中心,辐射能力、情感等多元目标。如《硫酸》一节,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试找出鉴别浓硫酸和稀硫酸的所有方法。”这个问题涵盖了稀、浓硫酸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学生在寻找答案时要查阅资料、研究课文、动手实验、合作讨论,因而这一问题的解决就是学生学习目标的实现。

(2) 联动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学生围绕教师展示的问题自己看书,在看书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已有知识理解新内容,利用化学实验探究新问题,查阅相关资料验证自己的推断……教师则走到学生中指导学生阅读或提醒学生实验时的注意事项。

(3) 能动阶段。教师将学生有代表性的学习结果收集上来(收集时根据具体情况可以是学生的书面表达形式,也可以是学生口述的形式),然后将这些结果向全班学生展示,征求所有学生对结果的认可意见,组织学生对意见进行归纳、筛选。

上一篇:熔化与凝固实验教案下一篇:年度第二学期四(3)班小学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开学初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