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创新能力药物化学

2024-09-08

学生创新能力药物化学(精选12篇)

学生创新能力药物化学 篇1

探究式教学就是“调动学生的认识积极性, 在主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认知活动学习”。[1]我们认为, 在课堂中实施的探究式教学, 从学生角度来看, 它可以作为学生的一种自主创新的学习方式, 一方面, 它凸显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探究性;另一方面, 它激活了思维的主动性、发散性、独特性和深刻性等品质, 引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行为, 从而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 实施探究式教学, 是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有效途径。在实施探究式教学中, 围绕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探究习题的一题多解, 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

创新动机是进行创新思维的前提。中学化学中的一些习题内涵较丰富, 蕴涵着丰富的教学功能。在实施探究式教学中, 作为教师应有目的、有意识地通过适时地营造创新氛围, 引导学生多角度探究问题解决的方案, 以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下面仅以习题中的一题多解为例加以评析。

例如, 在有关“物质的量浓度计算”的探究教学中, 笔者设计了如下的习题:

V升Al2 (SO4) 3溶液中含Al3+a克, 取此溶液undefined升, 用水稀释至2V升, 则稀释后溶液中SO42-的物质的量浓度是 ( )

教师设疑:能否依据Al2 (SO4) 3中Al3+与SO42-的组成比以及溶液的稀释规律去分析呢?问题一提出, 学生的思维立刻活跃起来, 跃跃欲试, 得到第1种解法。

解法1 (常规解法) :设原溶液中SO42-的物质的量浓度为x, 则有:

undefined摩尔/升undefined摩尔/升;

取出undefined升, 离子的浓度不变;设稀释后SO42-的物质的量浓度为y, 则有:undefined摩尔/升undefined摩尔/升, 故选 (B) 。

教师接着营造创新的氛围:作为选择题, 各选项中均含有字母a, 大家能否给a赋以合适的数值, 从而使问题得解呢?此时, 学生创新的火花已被激起, 学生的解法如下:

解法2 (赋值法) :令a=2×27克 (即2摩尔) , 则原溶液中SO42-为3摩尔, 取出undefined升, 则含SO42-为1.5摩尔, 稀释至2V升后, SO42-的物质的量浓度为:undefined摩尔/升undefined摩尔/升。将a=2×27, 代入各选项验证, 只有 (B) 选项符合。

教师继续激发学生创新的动机:作为溶液应呈电中性, 大家能否从电荷守恒角度解决该问题呢?此时, 学生的思维已非常活跃, 创新的灵感瞬间被激起, 学生又得到第三种解法:

解法3 (电荷守恒法) :设稀释后SO42-的物质的量浓度为x, 则undefined摩尔×3=x×2V升undefined, 选 (B) 。

在上述的教学设计中, 通过教师积极地营造创新的氛围或情景, 活化了学生的思维, 大大激发了学生创新的动机, 利用所学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寻求问题的答案。在教师的引导下, 在发散的基础上进行聚合思维, 通过比较得出最优的解法是解法3。除了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外, 在探究教学中还可进行一题多问、一题多答、逆向思维等方面的训练。这些都利于学生创新动机的激活, 为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奠定了基础。

二、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 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是“一种个性化很强的、具有浓烈探究色彩的活动过程”。[2]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对探究情景的巧妙铺设, 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 通过分析、对比、变换、概括, 冲破教材原来实验的框架, 用创新思维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案。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 既训练了他们的创新思维, 又使得到的知识印象深、记得牢。

例如, 在“通过氨的喷泉实验探讨气体形成喷泉实验的条件”这一探究教学中, 笔者设计了以下教学程序。在学生分组做完氨的喷泉实验后设问:烧瓶内为什么会形成喷泉?让学生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 探究原因:氨气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大 (1∶700) , 挤压胶头滴管使少量水进入烧瓶后溶解了大量的氨气, 使烧瓶内压强降低, 所以形成喷泉。接着问:你能根据此实验的原理设计出另外的喷泉吗?此时, 学生的思维已被激活, 有的提笔设计;有的更换仪器;有的思考更换何种气体;有的在想更换何种溶液。列举学生的某些设计如下:

(1) 酚酞换成石蕊, 得到蓝色喷泉;

(2) 氨气换成HCl, 指示剂换成石蕊, 得到红色喷泉;

(3) 把氨气换成NO2, 溶液换成NaOH溶液, 得到无色喷泉;

(4) 用SO2气体和Ba (OH) 2溶液组成白色喷泉 (生成BaSO3沉淀) ;

(5) 用CO2、水和石蕊组成红色喷泉;

……

让学生分组讨论以上各种设计是否合理, 若不合理, 错在哪?如何改正?对方案 (5) , 学生们提出了很多改正的建议, 如把水改为NaOH溶液, 去掉指示剂可得无色喷泉。最后, 让学生依据以上2个问题的讨论, 把问题上升到理论高度, 又设计了第三问:通过以上探究, 你能概括出气体形成喷泉实验的一般条件吗?学生归纳如下: (1) 烧瓶内气体压强迅速减小, 产生较大的压强差; (2) 形成压强差的方法, 气体易被滴管中的液体吸收 (溶解或反应) 。

对上述气体形成喷泉实验条件的问题设计, 运用了探究与发现相结合的方法组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在基于已有知识, 充分运用创新思维来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 同时获得相关知识。

三、引导探究, 培养学生的创新行为

在探究式教学中, 引导学生通过评价和改进教材中的典型实验装置, 调动学生进行实验探究,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行为。

例如, 在氢气实验室制法的探究教学设计中, 师生首先共同评价教材中制取氢气简易装置的优缺点, 优点是:操作简便易行;缺点是在反应的过程中不能再加入酸液。接着设问:怎样设计一套既能满足操作简便易行, 又能在反应的过程中添加酸液的装置呢?然后向学生提供可供选用的用品:①玻璃导管, ②长颈漏斗, ③分液漏斗, ④双孔胶塞, ⑤乳胶管, ⑥多孔塑料隔板, ⑦漏斗, ⑧不与酸液反应的塑料丝状物, ⑨弹簧夹等。此时, 学生的创新思维被诱发, 竞相发表自己的设计方案。教师对学生的创意给予肯定, 并引导学生评价某些设计方案的可取之处和不足之处。最后师生一起得出:在试管口塞上一插有长颈漏斗和玻璃导管的双孔塞, 且将长颈漏斗下端管口插入液面下 (分液漏斗则不必再将下端端口插入液面下) 。接着教师再不失时机地追问:改进后的方案虽能实现在反应过程中添加酸液的目的, 但无法达到使反应随时发生与随时停止的目的, 要实现这一要求,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又应如何设计呢? (指出所需用品仍可从上面提供的用品中选用, 也可另外添加) 。此处的问题情景可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和创新的灵感, 在教师的引导下, 经过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究, 完成了启普发生器简易装置的“重新发现”。

在上述“氢气实验室制法实验装置”的引导探究中, 学生表现出了极大的创新热情和创新行为, 也为学生独立地进行创造性地学习活动, 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探究实验设计的最佳方案,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施探究式教学, 引导学生依据实验目的, 运用已有知识、经验, 让学生自主探究实验设计的最佳方案, 然后进行实验操作, 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

例如, 在学习SOundefined的检验这一内容时, 笔者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在每位同学的实验桌前均放置几种未知无色溶液 (Na2SO4, Na2CO3, AgNO3, Na2SO3, 各个桌前的试样不一定相同) , 让学生检验哪种未知溶液中含有SOundefined。可供选用的试剂有:稀盐酸、稀硝酸、BaCl2溶液。此前学生已有知识是:学会了Cl-的检验, 且已知道BaSO4既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学生先自行设计方案, 然后教师再综合学生的设计方案, 归纳如图1所示:

将以上四种设计方案板演在黑板上, 教师接着设问:以上四种方案哪一种最合理?其余方案缺点在哪里?请予以评价。问题提出后, 学生思维异常活跃, 他们逐一分析得: (1) 中未知溶液中若混有Ag+, 也会有此现象。 (2) 中未知溶液中若混有SOundefined, 也会有此现象, 因NO-3在酸性条件下会把SOundefined氧化为SOundefined, 从而干扰了SO2-4的检验。 (3) 与 (2) 中原因相同, 并且学生通过 (2) 、 (3) 方案的评析, 感悟到在检验SOundefined的存在时, 不能选用稀硝酸, 否则会干扰SOundefined的检验。最后得出结论:最佳方案是 (4) , 先加入足量稀盐酸, 先排除Ag+, SOundefined和COundefined的干扰, 若无沉淀和气体生成, 再加BaCl2溶液, 若出现白色沉淀, 即可证明原未知溶液中含有SO2-4。评价后, 再让学生动手实验, 此时学生会体会到创新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学生通过独立设计实验及对实验设计的评价, 集思广益, 拓展了学生思维的空间, 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进一步激发其创新的思维火花, 若在教学中经常性地实施这种教学策略, 有利于其创新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龚正元.素质教育呼唤开放式的化学教学[J].学科教育, 2001 (1) :41.

[2]王德勋, 任燕.强化自主学习培养创造能力[J].教育探索, 2003 (3) :9.

[3]李晓文, 王莹.教学策略[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116-123.

[4]龚春燕, 何云山.创新学习论[M].北京:红旗出版社, 1999:48-50.

[6]郭文甫.创设实验情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03 (4) .

[7]夏子厚, 李伟.利用探索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教育探索, 2000 (12) :15-16.

学生创新能力药物化学 篇2

关键词:高校化学实验课程;问题;创新能力

一、高校化学实验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1.实验内容不能顺应时代发展。高校化学实验课程沿用教学大纲,而教学大纲不能及时更新,不能跟上当代顶尖技术的步伐。学生只能学习教学大纲中的内容,不能了解到现阶段化学学术界的先进理论先进实验课程内容,不了解现阶段化学实验的发展趋势。实验技术的落后以及实验内容的局限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开拓性思维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影响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2.教学方式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高校化学实验课程大部分采用教师先讲解实验操作步骤以及实验操作过程中注意事项,然后进行实验操作示范,最后学生模仿实验。学生模仿实验时需要严格遵守课本的实验步骤以及教师的实验步骤,不能出现偏差。枯燥单一的教学方式极大地打击了学生对化学实验课程的学习兴趣,限制了学生的发展空间,严重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违背了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目的。3.实验过程中学生环保意识不强。教师在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教给学生专业的化学实验技能,还要树立学生的环保意识。化学实验过程中经常使用到对环境有污染的化学试剂以及药品,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虽然会提及环保的重要性,但关于如何处理这些有害试剂,降低环境污染等方面问题的实质性解决方法却很少涉及。学生在化学实验结束后对使用过的实验试剂的处理也存在一定问题,如有的同学随意丢弃化学实验中使用过的试剂以及药品,这是一件存在很大危险的行为,对于这方面的问题,教师要高度重视,不能掉以轻心,以免造成严重后果。4.实验课程缺乏科学的考核方式。高校化学实验课程的考核成绩一般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组成。平时成绩根据学生平时的出勤率、平时实验的成果以及实验步骤的处理由任课老师评定给分,而期末成绩则由学生最后的笔试成绩决定。这样的考核方式没有明确的考核规则,更多是根据教师的主观判断考核评定,存在很大的不科学性和局限性。

二、调整实验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以往的高校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占据实验教学主体,学生严格按照课本的实验步骤以及教师的实验步骤进行模拟实验,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发展空间,抑制了学生的创新发散性思维,让学生一味地进行模拟实验,不能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收获新的知识,发现新的现象,总结新的理论,这样的教学方式严重禁锢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由此可见,改革化学实验课程教学方式需要做到转换课堂主体,改变教师授课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转换课堂主体,由以往的教师为课堂主体转化为学生为课堂主体。教师在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对于实验的操作步骤、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以及实验药品、试剂的处理等内容必须给学生讲清楚。但在实验示范之前,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根据课本进行实验操作,然后找出表现好的小组进行实验示范,最后老师对这次实验课进行点评并对其中出现的问题着重讲解。必要时教师可以再为学生进行实验示范。这样的方式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调整实验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以往的实验教学课程都是根据课本的实验操作步骤进行实验。更新实验教学方式,可以将一些简单的实验和有关联的实验融合起来,创造一种新的实验操作步骤,让以前简单的验证实验变成探索性实验。学生通过掌握基础知识,设计实验步骤,经过不断完善和总结得到正确的实验结果。学生也可以在不断的实践探索中找到最环保、最便捷的实验操作步骤。这种自我探索不完全依靠教师的自主实验模式,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有着显著作用。在实验课程的最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分享各小组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该小组的实验操作步骤的来源,即“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实验步骤”。综上所述,经过对高校化学实验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分析可以看出,合理地运用、设计化学实验在学生了解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际操作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高校的化学教学质量。高校要重视化学实验课程教学中的问题,致力于学生的全方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晁旭,魏敏惠,党琳,安泰,邓勖.中医院校生物化学实验课程探究式教学改革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J].亚太教育,20xx

[2]郑春满,韩喻,谢凯.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D].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xx

如何提高高中学生的化学创新能力 篇3

关键词:高中生;化学;创新能力;提高

G633.8

在高中的各学科中,化学是一项以实验为主的学科,主要的目标就是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现阶段,随着社会经济和各行各业的不断发展,创新型人才也得到了很高的重视,需求量很紧迫,因此,高中学生在学习化学学科的时候,必须要高度的重视自身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进而促进自己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不断的进步,为日后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在化学学习的过程中要将其与实际的生活连接在一起

在高中的众多学科中,化学属于一门基础性的实验学科,在实际生活中,有很多的事物都和化学学科的知识体系有着剪不断的联系。然而,现阶段的化学学习,我们学生对这一点还并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也没能使其与实际的生活联系起来,当然也就很难实现自身创新能力的提高。比如:现代大型庆典焰火--色彩与形状的绚丽绽放、环境保護(机动车尾气排放)都需要大量的化学知识。因此,高中生在日后的化学学习中,应该要学会将所学的知识融入到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观察是否有化学知识的存在,将二者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进而激发出自身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爱好,有利于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养成,自身有了对知识的渴望,才能够更好的融入到课堂中去,进而促进自身化学学习质量的提高,实现创新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二、有效的转变自己的思维意识角度

在高中学习的阶段中,化学学科是尤为重要的,可以帮助学生有效的提高自

身的创新能力。因此,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要先学会培养自身的观察能力,主要是转变自身的思维意识,进而最大程度上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首先就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必须要有一个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不能够遇到难题就退缩,必须要有迎难而上的信心和勇气;其次,在进行化学实验的时候,一定要认真的去理解,根据所学的实验,自己设想一个相应的场景,有利于激发出自身的兴趣,进而可以有效的提高学习效率和观察能力。中国神舟飞船发射中,运载火箭的动力材料设计需要大量的化学知识,需要多次的创新试验。飞船所有裸露材料都必须经受耐摩擦考验、阻燃考验、耐超高温考验、耐超重力及其他关键性的考验。这些都与化学、实验和创新息息相关。杨利伟回忆录中,返回舱玻璃罩开裂造成的视觉和心理的冲击也吓坏了“我”。但是庆幸的是我国研究人员由于对材料的精准把控及设计,完全保证了神州飞船第一人的绝对安全,创造了中国航天史的奇迹。由此可见:化学、实验、思维和创新意识非常重要。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只有将思维意识的转变高度的重视起来,才能够有效的培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不断地培养和提高自身的化学实验能力

学生在学习化学课程的过程中,要想不断的提高创新能力,培养和提高自身

的化学实验能力是非常必要的,有助于进一步的提高思维能力。在化学学科中涉及了很多的实验知识,在实验的过程中自己多动手,多动脑,有助于促进自身思维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学生在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都可以大胆的进行想象。例如(氧气制作中,如何设计方案:包括原料准备、过程控制、结论验证、异常情况预案等)。因此,在化学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应该要积极的动手操作实验,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进行探索和思考,不仅可以巩固理论知识的掌握,还可以提高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可以进一步的稳固创新意识。

四、师生之间要构建和谐的关系

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因此,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必须

要和教师之间的关系一定要和谐,有助于不断的提升自身的化学学习质量。通常情况下,教师和学生之间最受欢迎的关系就是课上是师生,课下是朋友。师生之间和谐的关系,有助于形成一个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环境,学习起来也就减轻了不少的压力,自然也就会投入更多的热情到学习中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这样一个和谐的环境中发展,可以得到一个较为显著的效果。在化学学习中,通过和教师之间的情感交流,可以进一步的促进化学学习质量的提高,进而有助于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五、注重合作学习的重要性,有助于创新思维的拓展

高中生有着丰富的想象力,思维相对也是较为活跃的。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

合作学习这种形式所得到的学习效果还是很不错的。通常情况下,我们所使用的方法主要有小组合作、同伴合作等,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有助于学生们对自身创造力的开发,将自己原有的思维定势打破,同学之间相互的交流想法和建议。所以,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有助于挖掘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而且这个过程本身就是求同存异的,学生们可以在这个过程中从独特的角度发掘出新的问题,进而有效的开发了自身的思维能力的创新。

六、将自身的主体地位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学生的主体地位越来的越明显。因此,高中生在学

习化学的过程中,必须要将自身的主体地位高度的重视起来,做课堂的主体,积极地发言,表述自己的观点和建议,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的探索新的知识,并将自己的想象力充分的发挥出来,如此一来,有助于进一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从而促进自己创新能力的提高。只有将课堂的主体地位充分的发挥出来,做课堂的主人,才有助于培养激发自身的兴趣和爱好,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主动的进行探索和创新,如此一来,得到的学习效果也是事半功倍的。

七、结束语:

总而言之,化学学科在高中的学习中本身就是比较难的,虽然其知识体系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但是在现阶段,学生还不能够将二者很好的衔接在一起。因此,学习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应该对周边的事物多一点观察,在生活中发现化学,在化学学习中寻找生活。另外,作为一名学生,必须要处理好和教师之间的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进一步的促进学习质量的提高。学好化学,将自身的创新能力不断的提高,为日后在社会上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成为一名可以为祖国事业的发展做更大奉献的有用人才。

参看文献:

[1]张钊.浅谈高中化学教育中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J].电子制作,2015(12):67-68.

化学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篇4

一、创建培养创新能力的学习氛围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 开展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前提条件是为学生创造一个适合的学习氛围, 以利于能够感受和理解化学知识, 同时产生和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和创新式思维的发展进程。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实践能力, 我们必须改革以往“填鸭式”的化学教学模式, 积极开展启发式和头脑风暴式的讨论教学, 不断激发学生们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 切实提高中职化学教学质量。让学生体验和了解化学知识产生和发展过程, 用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思考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关注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例如学生收集信息、学习新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 在化学教学课堂上进行创新型人才培养, 并不是要学生深究理论尚不清楚化学知识, 而是要通过某些创造条件和气氛, 引导和激励学生进行创新思维。

化学课程涉及大量的实验教学活动。在化学实验中, 化学试剂、仪器设备的配置种类繁多。从复杂的物理和化学反应中, 一种物质生成了另一种物质, 包括形状、颜色、状态、气味变化, 直至气体的形成等。这些实验活动过程表现出了丰富生动的现象, 而在其他学科的学习过程中是很难体会到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是, 要在课堂上尽可能多的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的学习。学生自己做实验不明时自己想方设法解决, 而不是旁观老师进行的演示实验。化学实验过程可以带给学生强烈的视觉感受, 以吸引学生的注意与好奇心。各种实验现象的呈现可以激发学生认真操作实验, 对实验结果仔细观察, 进而深入分析, 并探讨实验现象的性质。这种启发式教学, 学生从大量生动实验现象积累起来的体验, 可以促进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同时, 进一步调动开展化学实验的积极性, 探讨化学现象产生的原因、过程、结论, 能促使抽象思维能力的养成。大脑思维的协调发展, 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进一步加强, 提高实践能力。

二、设计实验方案, 培养实验动手能力

化学实验为学生掌握知识, 形成创新能力发挥了特别重要的作用。设计实验方案时, 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的数量, 而且还要求他们灵活和创造性地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可以利用学生们已经学习了掌握了的化学知识, 与现实生活经验相结合, 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然后, 学生设计自己的实验自己做, 再与教师共同分析, 讨论实验的可行性、优点和缺点等。这个过程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创新能力和积极性。因此, 设计实验目的是激励学生的愿望, 以促进与其他关于实验的作用、能力, 其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培养作用是传统教学方法不能比拟的。

三、锻炼学生的认识问题的能力, 激发创造性思维

在传统教学方法中, 化学教学中操作由老师完成, 而不是放手让学生实验操作, 自然也就无法让在大量的实验经验中掌握化学知识, 进行创造性思维。演示性的实验或教科书说教, 教师以描述的方式先入为主地灌输给学生, 实验生动丰富的化学反应过程, 被枯燥的文字或符号所代替。在为数不多实验中, 学生所做的也就是按照事先与教师给出的结论进行验证实验, 并不需要去用心观察和思考就能获得非常“成功”的实验效果。这样的做法都无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没有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自然也就失去了化学教学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而且也使学生失去了化学学习的积极性。

因此, 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 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 就要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的勇气和品质, 不要盲目跟从的教师和教材。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要直接给出结论, 而是要引领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一同推导出答案。让学生自己做实验, 以获得一个答案, 而且还引导他们讨论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通过问题的讨论的形式, 教导学生认识教材内容的限制, 逐步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 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真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参考文献

[1]胡爱萍:《化学教学中的创新性探究》[J],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08 (04)

学生创新能力药物化学 篇5

[摘 要]化学教学中,通过营造氛围,培养热情与兴趣,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火花的产生,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和质疑,利用化学实验和对现有实验的改进,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

关键词:兴趣想象质疑实验创新能力提高

创新就是对原有传统观念的怀疑,是对陈旧意识的革命,纵观几千年来国内外科学的发展,可以说没有创新就没有社会的进步,没有创新就没有人类的发展,许多著名心理学家都认为人拥有巨大的潜在能力,在这些潜力中,创新能力又属于最有价值的能力,如何将这种潜在的创新能力转化为现实的创新能力关键在于培养。下面就是本人在多年来的化学教学实践中,尝试对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进行培养的一些具体做法。

一、营造氛围,培养热情和兴趣

热情是做事的启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学生的热情和兴趣又依赖于传授知识时的氛围,所以构造良好的氛围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首要的。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有益于学生创新思维与求异思维的产生,所以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先要营造好培养创新思维的“启迪”氛围,初中化学是九年级才开设的一门课程,对于新的课程学生们充满好奇心,什么是化学?学习化学有什么作用?为什么要学习化学等等,这些问题大多数学生都思考过。如何在学生一开始接触化学就产生比较浓厚的兴趣呢?上好第一课是关键。教师要精心设计,认真准备。我在教学时没有按照教材按部就班地一开始就进入化学的学习,而是先告诉大家老师给你们表演几个魔术。学生听说“变魔术”,课堂气氛马上

活跃起来。随后老师手持一杯澄清的石灰水,故意告知学生是一杯“清水”,然后用玻璃管向杯中吹气,不一会儿,杯中的水变成一杯乳白色的“牛奶”。学生欢欣不已,继而感到惊讶。紧接着又做 “清水写字”、“茶水变墨水”、“溶液变色”、“烧不坏的手帕”等“魔术”,进而把学生的情绪推到高潮。学生们在观看这些有趣的化学实验时,眼睛里流露出一种惊奇、疑惑的神色。这时他们情绪激昂,内心兴奋,注意力非常集中,他们被这些奇妙的化学现象所吸引,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对化学实验有了强烈的兴趣,很想知道为什么?增强了他们的求知欲望。营造了一种很好的创新探究精神。

二、利用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想象是人脑对现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创造新想象的心理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想象就不会有创新,丰富的想象是创新的翅膀,无论是再想象还是创造性想象,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都是十分重要的。爱因斯坦讲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像能力是思维力的核心,对于学生形成创新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培养想像能力,要学会联想。教师平时的教学中要贯穿这种教育思想,有利于学生将已有知识运用到对新知识的探求欲望。如讲到CH4气体燃烧的焰色时,要联想到H2、CO气体燃烧的火焰也是淡蓝色;讲到CH4气体的实验室制取时,联想到用这套装臵还可以制O2,NH3气体;讲到硬水的软化时,想到水壶为什么易起水垢;讲到浓硫酸的强腐蚀性时,想到皮肤沾了浓硫酸时,应该怎么处理等。这些联想有利于学生探究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在质疑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思”是学习的重要方法,“疑”是启迪思维的重要钥匙,学必有疑,有疑必有思,可见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大胆提出经过思考后得出的不同意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经常爱问为什么的科学品质,让学生从敢问到善问。同时教师可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释疑。让学生在质疑、释疑中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如:初中复习酸、碱和盐的PH值时,知道酸的PH是小于7,碱的PH大于7,盐的PH怎么样?大多数的学生说等于7,极少数学生说可能会小于或大于7。通过实验对几中盐的PH测定,这三种答案均可能,并提问:碳酸钠的俗称是什么?再如:在介绍金属钠的性质时,观察钠与水的反应现象,发现钠熔成一小球,一位学生就提出:为什么钠熔化后变成小球而不是其他形状?我当场就表扬了这位学生,认为他观察细致,善于发现问题。并向大家解释是因为受液体的表面张力影响。

当学生提出新颖、“古怪”的问题或没有按“常规”方法解决问题时,常常得不到教师的鼓励,甚至遭到批评,以致于这种求新、求异、独立思考的动机逐渐消失殆尽。在教学中教师要力争给学生尽量多的时间和空间,鼓励提出不同见解、新颖的问题和别具一格的解题方法,因势利导培养学生求新求异的思维动机

四、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验就是人工控制条件下,使自然现象重复出现供人们观察的工作,实验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实现自主学习的重要基础,是人类认识自然的基本途经,也是学生参与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要手段,传统的实验教学

常常是重结论而轻探究过程的“灌输式”模式,现行新课程标准的设计理念改变了过分强调知识传授的倾向,而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使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如在讲“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的实验时,可以让学生设计一种“系列装臵”:从CO2的制取、除杂质、干燥到证明CO2的化学性质及检验的一系列实验及尾气的处理。即让新制的CO2通过NaHCO3溶液、浓H2SO4后得到纯净、干燥的CO2,再通过炽热的碳层、澄清的石灰水,最后把尾气点燃。因为实验装臵的设计与构思、仪器的选择与组装完全是由学生自己来完成,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五、通过对实验的改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对于一些实验;遇到现象不明显,操作复杂,数据不易处理时,先引导学生共同分析实验的不足之处,然后鼓励学生去改进实验,设计合理的方案,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而且激励敢于创新,学生的分析和设计可能不够完善,但只要体现了学生不唯书本,不唯教材,勇于批判的创新精神,教师都应给予及时的鼓励,例如:如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实验,白磷属于剧毒品,取用时不太方便,有时将白磷臵于锥形瓶内,还未称量好整个装臵的质量,白磷就自燃了。因此,笔者这样改进:取一小粒火柴头(将火柴折断后得到)臵于试管内,用橡皮塞塞紧,并用试管夹夹住,一同臵于天平上称量,然后加热试管,让火柴头燃烧完再称量,可以观察到天平仍平衡,同时还清晰看到试管内生成的白烟且白烟不断下沉,进一步说明五氧化二磷密度比空气大。通过实验改进,不仅激发了学生探求科学知识的兴趣,而且在潜移默化

中启迪了学生的智慧,活化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六.习题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

学生模仿性很强,如果教师经常在授课过程中有“创新举措”——创新的思维方式及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方案,这种创新示范作用将会对学生产生重要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也会有跃跃欲试的创新想法,这就是其创新欲望的体现。习题教学是化学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化学课本有着丰富的习题素材),教师要跳出“题海战术”的误区,充分利用好课本上的习题进行创新教学,要能使学生尽量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来分析解决同一问题,运用一题多解、一题多问、一题多变等形式使学生从单一的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这样学生再见到新类型的问题时,就能以发散思维或集中思维等自己的创新方式来解答问题。

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化学教师要在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上,加强培养学生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机会和条件,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创新的成就感。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在培养与训练创新能力方面的内在因素,设计恰当的化学问题,这些化学问题应满足如下要求:一要有适当的难度,二要在教和学两方面富有探索性,三要能培养与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中要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逐渐养成独立获取知识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的习惯。如在解答习题和演示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避免直接把结论灌输给学生,而是要对学生提出分析题目所提供的情境的化学过程、观察实验现象等具体要求,并给学生适当的思考时间,使他们获得“亲自得出研究结论”的创新机会,在实施创新行为的过程中发展能力。

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而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在化学教学中,只有找到了与创新的结合点,并把两者巧妙地结合起来,才能既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规律,同时不断加强教学

改革,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发扬勇于创新,敢于创新的精神,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关于课堂教学中创造教育的几个基本概念上海教育科研

2、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创新教育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3、课堂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株洲市第十五中学

谭志忠

***

学生创新能力药物化学 篇6

【关键词】 初中化学 教学过程 学生能力 创新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5)03-050-01

0一、营造氛围,给学生创新空间

营造氛围,就是营造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氖围,在这样的氛围中,有利于消除课堂拘谨的场面,有利于学生的个性解放,在这种氛围里,学生勇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渴望解决问题,他们的创新意识自然而然地就得到培养和支持。作为一名教师,要时刻注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老师自己也有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在教学工作中提倡创新,善于接受学生建设性建议,养成创新习惯,并鼓励和帮助学生将大胆的假设、小心的验证。让学生品尝创新成功的喜悦,领略创新的意义。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课堂上不单是老师讲学生听的单向交流,而是允许学生打断老师的讲话,允许学生对老师的观点提出异议,允许师生之问、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在这个氛围里,学生就能勇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他们的创新意识就能得到一定的培养和发挥。要鼓励学生提出不同意见,即使有不准确之处也应给予充分肯定。千万不能有意无意地扑灭在学生大脑中冒起的各种神奇的创新性的火花。根据我的教学经验,我觉得在培养创新能力方面,这一点比较重要。

二、构建知识体系,构筑创新基础

化学课的讲授主要目的是在教会学生掌握基本要领和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制法和用途;通过一些定性的验证性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通过化学计算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学会定量地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我们要着力于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方法,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对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上,而不能放在单纯为解题而解题的训练上。要做到这一点,化学教学就应从学生熟悉的知识入手,从日常生活和社会生产中的化学现象出发,深入到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再经过解释、练习,使学生对新知识学得实在,理解深刻,初步形成进一步学习的能力。特别是新教材比旧教材在化学基本概念和理论方面适当降低,而在元素化合物知识方面适当拓宽,化学计算难度和数量上大幅度的降低,化学实验略有加强。这种变动适应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符合创新要求。

初中化学知识主要分为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元素及其化合物和化学计算四大部分。就知识内容庞杂,涉及面广,假如归纳对比,形成知识网络,抓住其实质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中通过观察学生的接受知识反馈来感知有困难的地方,教材的关键点、知识联系的转折点以及易混淆的地方,结合思考题给学生以点拨、启发和疏通。

进行整体教学,让学生清晰了解知识结构。化学课教材传统的结构是由节到章,由章谋篇。对于编写者或者阅读者而言,这种文体应该是非常科学的。使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认识从总体的了解到细节的探究,然后再上升到整体掌握,这便能让学生在化学课堂学习中始终处于主体的地位。从而使得学生具备创新的基础。化学教学也是有一定的规律可遵循的。学生练习试题“氢气是将来重要的理想能源,用氢气做燃料,产物为水,不会造成环境污染。某地有汽车200万辆,从用氢气做能源可行性方面考虑,请你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即可按照“提出建议类”的学习模式进行教学。学生在归类——研究——分析——建议的框架上,运用已掌握的现有知识,通过合作学习、小组讨论等课堂教学模式,达到知识点的巩固、探索创新精神的养成的学习目标。

三、联系生活,捕捉生活中的创新灵感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具有独特的魅力,它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更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喜欢实验。并喜欢自己动手做实验,通过实验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高。如当学生接触到原子、分子、元索核外电子排布等抽象概念时,会造成学习困难,此时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亲身感受。帮助他们形成化学概念。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哥德曾说过“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一个对化学无兴趣的学生不会认真记忆化学知识,不会把知识信息牢固地储存在大脑里。尤其是学习化学的起始阶段。只有在教师的诱导启发下,学生怀着浓厚的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地去探究化学中的奥秘。新课程提倡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人手,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展开探究。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例如,当学生学习了物理性质的概念后。设问:“你知道醋是怎样变成的吗”?又如学习碳时,提出“美国在战争中使用的石墨炸弹是利用了碳的什么性质呢”,学生经过学习和探究。发现了问题的本质,大大激发了学生掌握科学知识的兴趣。再如新石灰雕像为什么会被腐蚀?这些奇妙的现象激起学生的好奇后,就能促使他们去学习掌握铝和氮气的性质。

化学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它与生活实际的联系非常密切。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用化学知识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

四、结语

化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7

一、营造宽松、开放的教学情景,释放学生自由的心灵空间

传统教学中,为维持良好的的教学环境,教师很少要求学生在课堂中自由想象、自由发挥。教师应力求营造开放、自由的教学环境。一方面,在教学中对教学语言精心设计,力求生动、幽默、风趣。另一方面,能允许学生想说的能说出来,形成平等的教学环境,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这样才能真正动起来,学生也就敢于质疑,乐于质疑。从而真正起到激发学生内在潜力,发掘潜在思维的作用和效果。

二、精心设计,催化创新思维

“施教之法,贵在导启”。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致力于“导”。“导”的精、巧、准,则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催化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的思维方式更具活力,更有价值。最有利用效果的思维是发散与收敛,置换与组合的创新思维,像“司马光砸缸式”的思维就是一种典型的发散求异的创新思维。大人从水中救人的模式是“人离水”法,而司马光因人小而想出“水离人”法,从而多年来被流传下来,而吸尘器的发明,不正是借鉴喷雾器而反向思维的一种结果。故在化学教学中,应注重这种思维方式的培养。如除去Ca Cl2中的Na Cl,可变成除Na Cl中的Ca Cl2。通过多方面这种练习,学生的思维肯定能得以一定的发展。

要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在教学中应注重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升华教材内容把握学生,充分地引导学生,使自己由”独奏者“向”伴奏者“过渡。放手于学生,做到学生能干的教师坚决不能干,学生干不了的,鼓励学生找方法,想路子去干,出现问题时,注意疏导和指引,以求提高学生的心智技能。例如,当讲”CO2的制备时”,因讲完了气体制备的思路,我就给学生讲了原理,让他们自行设计制CO2的整个实验过程,并给仪器让自己动手并验证CO2的有关性质,结果有90%的同学完成了该实验,并清楚地理解了气体的制备,也真正起到了培养学生能力的作用。

三、构建知识体系,奠定创新基础

初中化学知识主要分为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元素及其化合物和化学计算四大部分。就知识内容庞杂,涉及面广,如果能归纳对比,形成知识网络,抓住其实质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总复习时,我们把氢气、氧气、二氧化碳三种气体进行综合归纳对比,让学生亲自动手,把常见仪器的使用、基本操作和气体收集,集中于气体的制备之中。通过此实验使学生对上述三种气体的性质、用途、制取装置、原理、收集检验等知识进一步加深理解和掌握。为此教师还应具有对教材探索、创造和对知识进行筛选归纳、补充的能力。众所周知,素质教育的成败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对现有的、不合理的课堂教学进行改革。而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就是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习自己思考、探索、创新。

四、重视质疑训练,激活创新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化学课堂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就不会深入思考,就不会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学习就只能是表层和形式。所以课堂教学要重视质疑训练,使学生在积极自主的探究中,创新思维得到激活。如在讲盐和金属反应的性质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钠能置换出硫酸铜溶液中的铜吗?”学生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马上给予肯定回答,我又让学生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学生立即写出了钠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钠和铜的化学方程式。我没有马上否定,而是让学生做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做完实验后,请学生回答观察到的现象,并与所写的化学方程式相比较,看是否吻合,回答自然是否定的。学生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认真分析,通过讨论最后得出了结论:钠的金属活动性很强,钠可以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氢氧化钠又可以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氢氧化铜。所以,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实际上是钠和硫酸铜、水反应生成了硫酸钠、氢氧化铜和氢气。由此可见,只要给学生提供质疑探究的机会,学生就会进入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学生的思维就会被激活。

当然,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我们必须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从多角度、多方面注重培养,从而学生的创新能力一定得以发展。

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8

一个人的创造力究竟能被开发到什么程度, 能否为社会做出创造性贡献,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没有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创造力发展的灵魂和动力, 培养创新精神是开发创造力最有效的措施。因此, 中学化学教学除了传授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外, 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热情、创新意志、创新品格和创新能力, 使他们想创新、敢创新、会创新。

一、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营造氛围

温伯格说:“不要安于书本上给你的答案, 而要去尝试一下, 尝试发现有什么与书本不同的东西, 这种素质可能比智力更重要, 往往是区别最好的学生和次好的学生的标准。”因此, 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 创造一个自然、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非常重要。在这个环境里师生间和学生相互之间可多向交流, 允许学生对老师的讲话、观点提出异议, 允许学生相互讨论, 不安于老师和书本上的答案, 去尝试发现与书本不同的东西, 这样就有利于生成严谨团结、活泼、开放的学习氛围。这样的氛围, 会使学生勇于发现问题, 敢于提出问题, 苛求解决问题。他们的创新意识自然而然地得到培养和发挥。

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离不开创造者的自信心。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和判断, 不相信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的人, 绝不可能有创新的想法。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师一定要高度重视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多看学生的成绩和优点, 要多看学生思维中的合理因素, 并要及时地给予鼓励。

三、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创新热情不是一般的情绪体验, 它与一个人的高级社会情感密切相连。所谓高级社会情感是指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因此, 要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就得在培养学生的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上下工夫。

1. 道德感的培养。

道德感的中心是对祖国、对人民、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义务感。有了这种情感, 社会需要才会转化为创造者个人的需要, 并引导他不辞辛苦地投身创造实践, 取得创造成功。

2. 理智感的培养。

学生的理智感主要表现在对课程的兴趣、求知欲、获取知识和解决思维任务时体验到的欢乐。有了这种情感, 在艰苦的创造活动中便能意气风发, 乐在其中。

3. 美感的培养。

化学实验中加强实验美的展现, 才能更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在化学实验教学中, 展示仪器造型美及配套协调美要求做到:洗涤干净, 比例协调, 大小匹配, 搭配合理, 高低适中, 装配紧密稳定、美观。展示操作美及现象美, 力求装置简单美观, 操作简便安全, 现象明显精彩, 这是最容易诱发和捕捉美感的手段, 也是培养学生良好实验习惯的措施。

四、磨砺学生的创新意志

创新意识是创造者自觉地确定创造目标, 克服创造活动的困难以实现创造目标的心理品质, 它突出地表现在创造活动中的主动性、果断性和坚韧性三个方面, 磨砺学生的创新意识也应围绕这三个方面进行。

1. 培养学生的主动性。

要使学生对自己的行动有明确的目的, 对实现这个目的的社会意义有深刻的认识, 并能为此进行顽强的劳动。培养学生的自觉性, 首先要使学生明确学习化学的目的、用途。

2. 培养学生的坚韧性。

要使学生能坚持不懈, 长久维持在开始的符合创造目标的行动, 能百折不挠, 经得起困难和失败的考验。为了培养学生的坚韧性应该有计划地向学生提供一定难度的任务, 使他们经受一定的困难和艰苦的磨炼。

3. 培养学生的果断性。

要使他们能在明辨是非的基础上迅速而合理地做出决定并执行决定, 抓住时机当机立断。要培养学生的果断性, 一个十分重要的办法是鼓励学生独立自主从事活动, 解决问题, 不能让学生变成唯命是从的“小奴隶”。

五、利用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化学实验以其生动的魅力和丰富的内涵, 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方面发挥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 包括实验的探索性和实验的创造性。

通过开展以上五项工作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提高了学生自身的实验素质,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适宜的环境、创造性人格以及和谐、协调、配合、默契的群体, 对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摘要:新课程改革倡导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课堂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主要场所, 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 开发学生的思维, 养成良好的探究习惯, 成为现代教育的方向。在中学化学教学过程中, 不仅要注重教学内容的传授, 更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特别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将学生培养成一个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的人。

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9

一、创建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为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我们要营造一个宽松的化学课堂教学氛围, 创建一个和谐、自然、民主的化学课堂教学环境, 在这个环境中, 不是教师“一言堂”, 而是学生和教师的“群言堂”。提倡学生大胆想象, 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允许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进行相互讨论、多向交流。

如在教《氯气》这一课的内容时, 我让学生先根据氯气的分子式, 模仿前面学过的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性质来分析氯气的一些物理性质。立马有一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 假如有一瓶制好的氯气那是不是应该将集气瓶口朝上放?”我把问题交给全班同学:“他说的对不对, 理由是什么?”经过分析讨论学生得到的结果是集气瓶口应该朝上放置, 因为氯气比空气重。我及时给予肯定, 并接着问学生:“氯气是有毒气体, 假如发生了泄漏, 你在场的话该怎样组织现场人员撤退?”经过热烈讨论后, 有学生回答说:“我会让所有人用手头的东西捂住口鼻, 然后尽快往高处跑, 如果有大树的话, 大家一起上树, 这样就可能避免中毒。”他边说边做爬树的动作, 滑稽的形象引起了全班学生的哄堂大笑。我趁着学生兴致很高, 接着发问让他说明理由, 他说:“因为氯气有毒又比空气重, 它会在低处流, 所以就应该捂住口鼻, 尽快往高处跑。”同学们听后都一致点头认同, 我也报以赞许的掌声。在我们的化学课堂教学中, 形成这样轻松、幽默的教学氛围, 有利于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距离, 有利于学生善于发现问题, 敢于提出问题, 勇于解决问题。这样自然而然地, 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 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抓住创新能力培养的切入点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有意识地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可以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到《氮气》一课时, 我向同学们提出如下问题:空气的主要成分是什么?空气中的N2和O2为什么能够共存呢?假如N2中不存在N≡N叁键, 世界将变成怎样?这样一问, 将悬念留给了学生。这时他们的学习热情被充分调动起来, 兴趣就油然而生了。所以,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 我们应灵活根据教学内容的需求, 运用恰当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大胆质疑, 小心求证, 引导学生勇于创新

解决一个问题, 需要的是解决问题者的一个技能而已, 而如果能提出一个新的问题, 就需要问题的提出者有创造性的想象能力, 大胆提出疑问, 是培养创新意识的第一步。因此我在教学中常常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鼓励他们提出疑问。比如在教《蛋白质》这一课时, 有学生对《白毛女》这场剧中的杨白劳之死提出了大胆的质疑:喝盐卤能致人于死地吗?于是我抓住这个机会, 组织同学们就杨白劳之死进行了小心求证, 提出了以下几个假设:假设杨白劳喝了浓盐水会怎样?大量盐卤会怎样?喝了少量盐卤会怎样?喝了硫酸铜溶液又会怎样?问题提出后, 课堂顿时热闹起来, 同学们结合学过的化学知识, 分析了蛋白质的盐析、胶体的凝聚、蛋白质的变性的可逆和不可逆等问题, 对物质的量变到质变有了清晰的认识, 教学的难点在轻松而激烈的讨论中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该多注意从教学内容去挖掘, 发现教材中可以质疑的因素, 引导学生勇于创新,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实现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

思维能力的培养, 是创新能力培养的核心目标。在教材内容中发掘的质疑点, 从实验过程中发现的新现象, 于社会生活中收获的新体验, 都要经过细心的观察、认真的思维、耐心的分析, 才能去伪存真, 发现本质, 有所创新。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可以采用以下方法进行:

(1) 在课堂教学中, 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等各种教学手段, 采用适合的教学方法, 突出教学重点、抓住教学关键、解决教学难点,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各种多媒体教育手段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 静止的内容动态化, 让学生通过准确深刻的直观感受, 形成完整准确的理性认识, 从而实现因材施教。例如计算机的储存功能可以为我们在分析化学计算题时迅速而准确地提供多题一解或一题多解的方案, 从而提高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去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融合传统的教学手段和多媒体技术教学手段的课堂教学, 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并且可以在教学中有效地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2) 在教学结束后布置一些能体现创新思维的作业,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在完成《胶体的性质》的教学之后, 给学生布置以下作业:“材料准备:鸡蛋一只, 纯碱少许、白醋一瓶, 碘酒一瓶。请运用这些材料制取半透膜。并试验溶液中的粒子:Na+、CO32-、淀粉胶体能不能通过半透膜渗析。”这样的实验作业, 材料简单易取, 操作简便可行, 学生兴趣深厚。学生在实际实验中通过蛋壳内膜获得半透膜, 利用蛋壳提取碳酸钙, 这样的化学实验他们在家中就可以完成。通过实践, 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而且可以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创新性人才, 是新时期素质教育的重点工作, 也是新时期教育者的工作重点。作为一名化学教师, 更应立足于化学课堂教学阵地, 在教学中大胆尝试, 敢于探索, 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使化学课堂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广阔天地。

学生创新能力药物化学 篇10

一、做好课堂实验, 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化学实验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供了最佳环境。初中学生特别喜欢实验, 我们就要充分利用实验教学的有利条件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在绪言课, 可通过简单实验,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利用学生对新异内容的敏感, 激发他们的想象能力, 以精彩的化学实验把学生带入绚丽多姿的“神话”世界, 培养学生的求新意识。我设计了“白纸显红花绿叶”的趣味实验:先在白纸上用玻璃棒蘸稀硫酸绘花, 再蘸氢氧化钠溶液画叶, 然后将白纸挂在黑板上, 用喷雾器把石蕊试液向上喷洒。立时学生便发出惊讶的啧啧声。我还用较短时间表演了“魔棒生烟”、“清水变牛奶”等, 实验中呈现魔术般的变化, 学生自然产生一种跃跃欲试的冲动, 从而激发了他们追求新知的欲望, 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把握化学教材, 掌握实验要求的基础上, 我们还需要培养学生逐步形成尝试改进化学实验和设计化学实验的能力。实验技术需要不断改进, 不断完善, 特别是在农村学校实验条件受到限制的情况下需要对某些实验进行改进和重新设计。

二、开展课外活动, 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

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阵地。初中学生适于形式生动活泼, 内容浅显易懂, 所需时间较短的课外实验。我们可以把对化学有特殊爱好的同学组织起来, 建立兴趣小组, 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 发挥他们的特长。活动时, 我们要把重点放在实验的改进创新和开展家庭小实验活动上, 引导学生发现课本实验的不足之处, 大胆设想、改进方案、重新实验, 使实验得到完善并有所突破和创新。在学生学习了氧气的实验室制取后, 我将制取氧气的几种装置图用投影片展示出来, 同时提问:从安全、环保、节能、简便等方面考虑,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最佳方法是什么?同学们分析比较后, 选出了用过氧化氢催化分解是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最好方法:它不仅具有以上特点, 还可以随时控制反应的互相配合、组装仪器、选用药品、进行实验, 达到了较好的效果。在学习了氢气的性质和制取后, 我充分利用学生爱动手的习惯的优势, 结合教材后面的家庭小实验, 让全体学生各自选取合适的材料, 制作一套制取氢气的实验装置, 带到班上参加展览、讨论并进行实验。

三、进行探索学习,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生活中我们都懂得, 让一个人吃别人嚼过的馍馍, 他会感到索然无味, 并产生厌恶情绪。在教学中我注意经常指导学生自己尝试探索学习, 发挥学习的主动性, 从而培养求异创新能力。譬如, 在学习碱的通性时, 我提出话题:“氨水会使酚酞变红吗?”让学生大胆实验, 进行探索学习:在一只小烧杯中倒入半杯蒸馏水, 滴入1~2滴酚酞试液, 此时酚酞无色。在另一只小烧杯中倒入10m L左右浓氨水, 再用一只大烧杯将以上两只小烧杯罩在一起。经过几分钟, 同学们便看到装有蒸馏水的小烧杯中溶液变为红色。至此我启发学生大胆提出假设, 解释现象。同学们立刻活跃起来, 争论不休, 各种假设纷纷提出。通过一个个探索学习, 学生逐渐学会用实验验证假设的学习方法, 培养了动手操作能力, 锻炼了思维能力, 发展了创新意识。

通过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11

一、探索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化学对于初中三年级的学生来讲是一门新的学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比较强,对于变幻莫测的化学实验现象,往往有着浓厚的兴趣。

第一,要认真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兴趣盎然的观察能活跃学生的思维,形成积极思考的氛围,从而使学生学到化学知识。例如:在讲催化剂概念、氧气、酸碱盐性质时,演示实验最为重要。又如:在讲《氧气的鉴别》时,我没有先讲鉴别方法,而是用一个带火星的木条,分别插进两个集气瓶中,让学生由观察到的现象得出鉴别氧气的方法。再如,在讲实验室制氢气是用锌而不是用镁或铁的原因时,增加了这样一个演示实验:分别用锌、镁、铁三种金属与稀硫酸反应,让学生观察现象有什么不同,再由学生得出为何不用镁、铁而用锌的原因。这也为以后学习金属活动性顺序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要指导学生做好每一个学生实验。学生自已实验时兴趣高涨,为了避免学生动手的盲目性,教师要因势利导,把单纯的兴趣转化成对学习知识的乐趣,成为学习的动力。注意及时纠正学生不正确的操作方法,指导他们分析实验现象和书写实验报告。

第三,要指导学生做好选做实验和家庭小实验。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结合本校实际,尽可能地做一些有意义且有趣的实验,例如:在讲《绪言》时,我先避开书本,做了两个趣味实验“空杯生牛奶”和“魔棒点灯”,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们都睁大了好奇的双眼。然后我才引出新课内容。这样紧紧地扣住了学生的心弦,效果当然要比平铺直叙好得多。再如,讲了酸性、碱性之后,指导学生去测定本地土壤、水样的酸碱性;讲了有机物的知识后,指导学生学会鉴别羊毛衫的真假等等。

二、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分组实验,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学生通过亲自实验,熟练掌握操作技能;而后巩固验证,加深和扩大他们所学的理论知识。学生做实验的过程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因此,要认真组织好每一次的学生分组实验。对每一章每一节的实验做到实验目的明确,要求具体,计划周密,要使学生学会掌握操作技术。例如:使用试管的操作方法,要求他们能正确地拿试管、夹持试管和洗刷试管等等。在进行碱和酸的反应实验中,要求他们会振荡试管,用试管加热物质时,要注意试管的倾斜方向等等。要使学生掌握操作规则和要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在动手实验时,教师必须及时防止和纠正在实验操作上的不规范性错误,要求学生正确地进行实验。例如:学生做粗盐提纯的实验时,常因仪器不干净,过滤时漏斗里的液面高于滤纸边缘,做不出理想的实验效果,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分析原因,找出操作上的错误后,重新进行实验操作,保证实验现象明显。学生动手操作,掌握了一定的实验基本技能后,坚持经常练习,久之就会熟能生巧。事实证明,通过组织分组实验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培养了学生实事求的科学态度和严肃认真的学习作风。

三、选择开放性实验习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开放性习题是指题目的设计是开放的,答案是灵活多样的,只要答案合理都是正确的,开放性习题的出现是对传统封闭式习题的挑战,这类习题在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不同能力的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范围、不同的层次去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学生在答题过程中就是一个思维过程,利用开放性实验习题,给学生提供多角度考虑问题的机会,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乐趣,领悟知识,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化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从各方面入手,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在教学中积极探索,利用现有条件,想方设法地去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让学生在较好的学习环境里掌握更多的知识,具备更多的能力,只有这样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才能起到较好的效果。

化学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篇12

一、创新实验

它要求教师精心准备实验, 引导学生全面、有序地观察实验现象, 根据现象设计问题, 让学生努力思考解决问题, 从而达到训练思维能力、培养创新精神的教学目的。乙醇氧化制乙醛是高二化学中的一个学生实验, 笔者采取师生共同边讲、边做、边观察及分析、练习、总结等程序组织教学, 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 将铜丝用酒精灯烧至红热 (紫红色铜丝变为黑色) 迅速插入盛有酒精的试管里, 如图1、2所示, 铜丝由黑色变为紫红色, 重复几次可闻到有乙醛的气味, 引导学生分析现象写出反应化学方程式:

由此反应式得出:Cu是催化剂, CuO是中间产物, 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CuO与乙醇反应的条件如何?

第二, 鼓励学生做如下两个实验:

实验1:黑色CuO粉末与无水乙醇混合共热至沸腾。现象:

黑色CuO不发生变化, 也末闻到CH3CHO气味;引导得出结论:CuO与无水乙醇共热不反应, 为什么?提出假设, 可能是温度不够, 继续做实验2。

实验2:先把铜丝用酒精灯外焰烧至红热, 冷却后进行如图3所示操作:

现象:内焰和焰芯处的铜丝由黑色变为紫红色, 外焰仍为黑色:分析:

灯芯是乙醇蒸气,

CuO+CH3CH2-OH→CH3CHO+Cu+H2O

内焰是CO气体, CuO+CO=Cu+CO2

外焰是CO2、O2等气体

这两个补充实验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进一步激发他们观察、思考和继续做实验的强烈欲望。

第三, 鼓励学生设计出有创意的实验。

从学生设计的实验装置中选择最有代表性的装置图。 (铁架台等略去) 先点燃A酒精灯, 等B管中乙醇沸腾后再点燃D酒精灯, C管中固体红热后即移去酒精灯。现象:C中固体保持红热, 最终变为紫红色固体, E管中有液体生成。

分析:C管黑色固体变为紫红色固体即CuO生成了单质Cu, E管中冷凝的液体有水 (加无水CuSO4粉末变蓝色) 、CH3CHO (银镜反应验证) 生成, D酒精灯移走后, C中固体保持红热, 说明该反应放热, 据此推导反应化学方程式:

CuO+CH3OH2-OH→CH3CHO+H2O+Cu+热量

对该反应条件的思考, CH3CH2-OH液体与CuO粉末混合共热不反应, 即反应温度不够, 因乙醇液体温度最高不能超过沸点, 而该反应温度要达到300℃才能进行, 改用乙醇蒸汽与红热CuO能满足反应条件。该实验改进后, 实验现象更明显、更具思考性。

通过以上三个层次的实验教学, 培养了学生的各种实验兴趣, 发展了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创新能力。

二、创设问题情境

例如, 学习单质钠化学性质时, 在学生已掌握钠与非金属单质、钠与水、钠与酸反应后, 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钠与硫酸铜溶液能否反应?”学生们根据前面所学知识可知钠非常活泼, 立刻异口同声给予肯定回答。首肯之后, 请他们写出反应化学方程式, 学生们不屑一顾地就写出了2Na+CuSO4→Na2SO4+Cu。此时不急于指出其错误, 然后做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 并回答观察到的现象 (①钠浮在液面上, 熔化成小球并四处流动, ②有气泡, ③发出嘶嘶的声音, ④蓝色浑浊) , 并问他们观察到的现象与所写化学方程式是否吻合, 回答自然是否定的。原因何在?学生们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和所学的知识, 经过讨论得出钠失电子, 必须有一种元素得电子, 既然没有红色铜析出, 而产生气泡, 说明是氢元素得电子产生氢气, 即2Na+2H2O→2NaOH+H2↑, 同时生成的氢氧化钠又与硫酸铜反应生成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CuSO4+2NaOH→Na2SO4+Cu (OH) 2↓, 总反应为2Na+2H2O+CuSO4→Na2SO4+Cu (OH) 2↓+H2↑。至此学生自然会进一步提出问题, 为什么Cu2+的得电子能力比H+强, 结果不析出Cu而析出H2呢?因为水溶液中水分子的微粒数远远大于Cu2+的微粒数, 钠很活泼, 遇水就反应, 所以Cu2+就不能得电子了。同理, F2与食盐溶液反应时, 也正因为F2太活泼了并不置换出Cl2, 而置换出O2。由此可见, 演示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在于激人思索, 拓宽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发挥了学生联想能力, 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鼓励学生动手做实验

演示实验教学, 真正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做实验的要领和技能, 达到操作规范、准确, 能独立完成某些实验。有经验的教师, 则根据教学内容, 巧妙地将演示实验改为边讲边实验, 或改为学生上台实验, 这样既增加了学生动手的机会, 又便于师生间沟通信息, 发现问题, 及时矫正。例如, 在学习制取氯化氢的演示实验时, 该实验与学生刚学过的制取氯气的实验原理相似, 若仍采用教师演示、学生看的方法, 学生没有新鲜感, 引不起兴趣。如果让个别学生代替教师上台演示, 教师在一旁及时引导台下学生注意观察“老师”的操作步骤是否正确, 比较与制取氯气的异同。由于是学生演, 学生看, 台上学生做得小心翼翼, 力求规范, 台下学生带着挑剔的眼光看得认真仔细, 如身临其境, 兴趣倍增, 印象更深, 记得更牢。

教材中有很多演示实验的基本原理相似, 都可采取上述方法。让学生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创造性思维得到培养。

四、引导学生设计实验

自行设计实验内容可选课本上的实验习题或药品自制选题。实验方案包括:实验题目、内容、仪器药品、操作步骤和装置图。方案在实验前交给教师审阅, 教师在尊重学生创造精神的原则下选出几种最佳方法, 纠正某些实验方案错误, 提出某些实验方案缺点。在实验过程中, 既要加强操作过程的指导, 又要放手让学生独立实验, 独自分析和解决实验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 可使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创造思维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上一篇:农业合作运动下一篇:环境影响评价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