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学生创新能力(精选12篇)
音乐教育学生创新能力 篇1
21世纪, 是知识经济的时代, 更是一个人才竞争的世界, 而人才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其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地理教育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阵地之一, 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有其独特的优势。
一、地理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优势
1. 在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方面具有优势
地理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理环境, 中学地理教学必须以对地理环境和地理图像的观察为基础, 并积累表象, 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这是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一个很重要的区别。如对“东亚季风的风向转换规律是冬季盛行偏北风, 夏季盛行偏南风”的理解, 只有把这句话同高气压和低气压的气流运动的表象及冷、暖气团移动的表象联系起来, 通过联想和想象, 才能得知冬季风是以边顺时针旋转边向东南方向推进, 夏季风是以边顺时针旋转边向西北方向推进的方式移动。
2.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逻辑思维中, 分析与综合的有机结合可以产生创新性成果。综合性是地理学的特性之一, 地球表面是一个多种要素相互作用的综合体, 既有两个要素 (如大气和海洋) 的相互作用, 又有多个要素 (如聚落、交通、经济、政治) 的相互作用, 还包括地球表面全部要素 (包括自然、经济、社会) 的相互作用。
3. 地理事象的普遍性、更新性, 有利于培养知识的迁移和运用能力
知识迁移与运用是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理知识几乎涉及所有地表分布的自然事象、人文事象, 具有贴近日常生活、普遍存在的特点, 同时, 地理事象还具有不断发展、变化、更新的特点, 这个特点对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与运用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
二、创新地理教育的途径
1. 创新型地理教学目标
在课堂教学的诸多因素中, 教学目标居支配地位, 它决定着教学活动的展开, 其他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教学技能等的设计无不需要以明确地理教学目标为前提。创新地理教学目标, 就要建立以培养创造力为核心的目标体系, 地理教师在制定总的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时, 要考虑到知识及技能技巧的掌握、思想品德的培养、身体素质的发展, 更要考虑创造性意识、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想象的个性的培养。
2. 创新型地理教学环境
学生的创新性行为与课堂教学气氛密切相关, 良好的课堂气氛是产生创新性学习行为, 培养创新型学生的必要条件。创造力的培育, 要求创设民主、平等、自由的学习环境, 营造和谐的精神环境。
首先, 教师要彻底转变教学观念, 发扬教学民主, 切实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发挥。要优化教学没计, 使课堂教学以学生的思维活动和行为活动为主体, 允许学生随时质疑和评价。
其次, 地理教师应该支持、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想和言论。创造性教育旨在开发全体学生创新的潜能潜质, 教师应该鼓励创新、追求创新和以创新为荣, 使学生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 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做一个有独立品格的人, 这样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发掘他们的创新能力。
3. 创新型学生
“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 教会学生学习是教育终身化观念的具体体现, 也是知识经济对人才素质的客观要求。在地理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各种地理思维方式的训练, 使学生开拓思路, 培养发散性思维能力, 如逆向思维训练、求异思维训练、发散思维训练等。
4. 创新型地理教学评价
首先, 优化考试制度。考试中应减少死记硬背的内容, 多增加考核学生创造力的成分, 尽可能减少标准化试卷, 这在近两年高考全国文综卷和地理卷中较好地做到了这一点。
其次, 坚持评价的多元化。在地理教学中, 教师要允许学生不按课本和教师的讲解去建构新知识、解决新问题。同时教师应以足够的宽容心态给予科学的评价, 以保护学生的心理资源, 培养其创新意识。
5. 创新型地理教学方法
现代教学论认为, 地理教学方法, 是在地理教学过程中, 教师和学生为实现地理教学目的, 根据特定的地理教学内容, 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一系列活动方式、步骤、手段和技术的总和。
6. 创新型地理教师能力
创新地理教育, 对地理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地理教师要把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机地渗透到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
首先, 教师应具备设计颇有新意、效果最佳的教育教学方案的能力, 这里包括确立目标、安排结构、运用方法等一系列环节, 即从学生的特定情况出发, 充分考虑到他们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实际接受能力, 把大纲的共性要求与学生丰富的个性特点有机结合, 适当有意识地留出时间空白, 让学生充分的考虑、质疑, 从根本上改变教师满堂灌的现象。
其次, 全面提高教师教育科研能力, 彻底改变那种把教师知识储藏与传授给学生的知识之比为“一杯水”与“一碗水”的陈旧观念, 构建新的模式, 彻底诀别“教书匠”角色。同时也应提高自己及时处理信息的能力, 对信息传播基础设施及相关科技知识具有了解和掌握的能力, 从而熟练地从网络的各种载体中获得信息, 并有效地运用到自己的教育实践中。
综上所述, 在地理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必须综合多方面的因素。只要我们广大地理教育工作者同心协力, 求实创新, 经过长期有目的综合的训练与培养, 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将会迅速而全面地提高, 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地理人才将会脱颖而出, 从而使创新教育落到实处, 收到实效。
(临沂师范学院附属中学)
音乐教育学生创新能力 篇2
一、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知识经济的必然要求
21世纪发达国家正在迈进知识经济的门槛,在我国知识经济也是“山雨欲来风满楼”。这种新经济形态必然要求教育具有创造性、多样性、开放性和个性化的特征。作为担负着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传播、应用使命的教育者,将为知识经济的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其基础性、先导型作用。知识经济推动人类教育大幅度的改革,作为知识传递者——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尤为重要。
然而在现实的教学活动中,在没有解除升学给我们带来的重压下,传统教育观念仍然束缚着大批教师。因为有升学的压力,大部分老师偏重于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传授的方法和被传授对象接受能力和接受效果。如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法,老师单方面灌输知识,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并如同仓库一样储存知识和积累知识,以既定的答案为最终和唯一的答案,学生自然而然变成了书本和知识的奴隶。另外,有些老师在听到学生的不同意见时,常常用教材给定的标准答案或者自己的思维习惯去束缚学生,甚至给予伤害性的批评,最终使学生变成只会听人吩咐,不会思考也不愿意思考的人。因此我国的很多学生都缺乏独立性、变通性和创造性。事实上,只有老师具备了科学的教育观念,才能使教学不断改革和创新,才能使学生以良好的素质去主动适应并深入开展蓬蓬勃勃的素质教育,才能培养出新世纪所需要的创造性的人才。
二、培养创新能力重在课堂教学中互动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的传统教学方式偏重于知识具体内容的传授,片面理解“灌输”的教学方法,而忽视了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的提倡课堂的知识互动,在互动中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最终达到熟练的运用于实践的目的,这才应该我们所追求的。每一个老师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地学习、独立地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为学生的秉赋和潜能的发展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求知欲、好奇心是每个儿童的天性,如何最大限度的满足,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一方面要善于发现孩子个体兴趣和潜能,另一方面要能够加以正确引导。
互动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主观能动性,形成师生之间相互对话、相互讨论、相互观摩、相互交流和相互促进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既不同于传统的仅以教师为主的满堂灌教学法,也不同于放任学生自发学习的“放羊”式教学方法。它既要求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按教学计划的要求系统地学习,也要求教师按学生的提问和要求有针对性地重点施教,在课堂的教学互动过程中,建议采取两种教学互动模式,问题互动的教学模式和讨论互动的教学模式。
1.问题互动的教学模式
所谓“问题互动”就是先根据学生背景、知识背景和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景,提出相关中心问题。然后,通过系列实验和问题,交叉的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以逐步解决中心问题。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的参与活动,我施行了区别化教育,简单的问题让学习不好的或是一般的学生来回答,而学习好的学生回答一些挑战性的问题。比如,在《自己的事自己干》中,设计到自立的好处对我们自身所产生的影响时。要尊重每一个学生,满足每一个学生不同的要求,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思考参与,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自信心,是我们每位老师应尽的责任。新课程实施以后的内容,拉近了学生与老师的距离,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名符其实的交流,进行各种思维、想法的沟通,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更主动和更有生气,从而更加有效。2.讨论互动的教学模式
所谓“讨论互动”就是大胆分配上课的时间,把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去思考、去讨论、去实验、去总结,充分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作用。在《自己的事自己干》中,我通过正反两方的辩论“父母是否应当支付子女上大学的费用”问题。强化学生思维要敏捷,思想要变通。从中强调了自立的必要性,最后老师总结,升华了主题。
可以说,课堂教学中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促使学生建构了良好的知识结构。
三、互动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意义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提出“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的著名观点,这一观点也与我国当前进行大力提倡的素质教育的教育观点紧密联系。尤其是在现代社会激烈的竞争条件下,如何使学生能够更快、更好的适应社会竞争的需要,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大的问题。
这样,有利于学生系统地学好本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动手和动脑能力,为其不断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有利于教师经常与学生沟通信息,了解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有利于教学相长,促进教师不断学习专业及相关知识,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和教学技能;有利于保证教学计划的贯彻执行,保证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学生按自己的兴趣学习,培养和发展自己的个性,形成自己知识和技能的特色。
参考文献:
音乐教育学生创新能力 篇3
【关键词】音乐 创新 措施
目前,音乐教学主要还是沿袭传统教学方法,老师在课堂上一板一眼地教学讲解,部分高校重视程度不够,对学生学习造成了影响。学校应该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高度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根据学生的自身的学习情况,因材施教,大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当务之急。笔者将分别从:音乐教学现状分析、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两个部分进行阐述。
一、音乐教学现状分析
(一)音乐教材比较单一
音乐教材内容比较单一,打开教材始终都是西方传统的音乐作品和或者是一些抗战歌曲。音乐教材内容始终都没有什么变化,西方传统音乐在我国高职院校音乐教材中占有大量的篇幅,而我国的传统音乐却仅仅是有限的几首,东西方传统音乐教材篇幅比例失衡。在一些高校中很多届的学生都是用的同一种的音乐教材,学生学到的的知识仅仅是表面的,却不能从正真得去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这对学生以后的实践活动会造成影响,所以高职院校应该选取适合学生的音乐教材。
(二)音乐教学方式单一化
在高职院校音乐教学的课堂上,经常会见到场景就是老师在讲台上对音乐理论进行讲解,将一些理论知识写在黑板上,同学们边听边记,老师有时也会经常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提问。高职院校音乐理论课程的枯燥的教学方式只能使同学们进行死记硬背,根本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综上,笔者对音乐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从中发现诸多问题,为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教师应采取相关措施,笔者将就在音乐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措施进行分析,详情如下。
(一)新旧结合,树立创新意识
高校要走和市场相结合的专业人才培养道路,树立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对艺术作品进行细致加工和独立分析,以便学生能够驾驭多种风格作品,在高校声乐教学中,教师都会选择民族音乐进行教学,尽管这些歌曲存在鲜明的历史性和地域性,但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充分发挥创新精神,通过老曲新弹、老歌新唱来促进民族音乐和时代的有机融合。如此一来,学生既能够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体会到民族歌曲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了解到不同地方的传统音乐的特色,而且也可以通过自主创新来丰富传统歌曲的内涵,从而可以更好地继承、发展这些颇具地域特色与风情的地方传统音乐,进一步拓展学生学习空间,更好地满足市场要求。
(二)适当鼓励,提高创新能力
任何一门课程如果模式化过于严重,则会充满乏味与枯燥之感,都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音乐课程也不例外。丰富多彩且灵活多变的学习方式是广大学生都热爱的,在音乐课程的教学中,由于学生是知识的接受体,因此教师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从整体教学再到局部教学,教师将音乐教学的内容统一向学生传授后,对理解力不好的学生再分批进行指导,帮助他们充分把握与理解音乐的主要内在与外在表现形式,克服重点与难点。此外,教师是课堂教学的控制者,处于主动的地位,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对国外的音乐教学方法的精髓进行适当的吸收与借鉴。如教师在教授完一首歌曲后,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以小组的形式展开讨论,让小组代表对歌曲的情感特色、内容和主题进行发言,在各小组的集中言论发表中,每位学生都通过交流表达出自己对这首歌的独特看法,收获不同的经验,最大程度得去进行想象、理解和感受,自主接受艺术的洗礼与熏陶。音乐教学的多种特性主要表现在其灵活性与多元性上,教师可以通过对多种教学方法的有效结合,如欣赏教学与情景教学,满足学生的不同追求与需要。
(三)组织活动,激发创新意识
为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教师还可以从各项活动的开展来实现。例如:教师在教授一首歌曲,或者在欣赏某首音乐时,教师可以事先营造相关的教学环境,举个例子:在鉴赏《梁祝》这首名曲时,教师可以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图片放映出来,在欣赏前,要求学生发动创新精神,如果你是作曲家,你会怎样去编曲?你会应用到哪些乐器呢?学生便会积极举手发言,这种方式不仅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同时还形成了良好的教学氛围。其次,学校可以举办各种表演、创作大赛,评出艺术之星。例如:在实际教学中,通过欣赏,了解了歌曲的内容、结构,初步学习为歌曲填词,教给学生模仿相关曲目的创作结构方式,对歌曲进行简单的填词,或用熟悉的歌曲改用新的旋律來唱,充分激活了学生的表现欲望与创作冲动,发展了他们的创新意识、想象力和创造力。
结束语
创新教育对于音乐老师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在当今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下,创新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社会的发展就是由一个又一个创新推动才到今天这样繁荣昌盛的局面,没有创新就只能做时代的追随者,创新者引导这个社会。音乐本身就具有浪漫、丰富的特点,切不可以把它变得枯燥乏味,更不能为了学习而学习,因此在音乐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校可以通过文章以上的多种方式对音乐的教学方式进行适当改革与创新,让艺术的实践特性真正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此外,教师也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对教学实践进行不断研究、反思、总结和领悟,以达到符合学生自身学习的情况,只有做到对教学方式与教学观念的不断推陈出新,才能与时俱进,切实保证音乐教学的高水准、高质量与高效率,培养更多社会需要的音乐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彭德仙. 浅议音乐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 吉林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02:21-22.
[2]孙巍.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04:70.
[3]耿国伟. 浅谈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 学周刊,2012,25:135.
[4]潘永霞.音乐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 中外企业家,2013,
音乐教育学生创新能力 篇4
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 激发创新精神
没有学习目标的学生, 就像一艘失去航向的船, 随波逐流, 对自己就不会有高要求。因此, 一个优秀的数学教师, 首先必须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学习数学?如何才能学好数学”。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是培养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的前提。教师应充分利用数学家的故事、教材知识产生背景等材料, 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 创设教学情景, 为传授新知识做好准备。教师既要引导学生树立长远目标, 明确数学对人类社会进步所起的重大作用, 又要让学生了解教材各节内容在现实中的实际应用, 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并将长远目标与近期意向结合起来, 使其在强烈的创新意识的鼓舞下, 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创新动机, 树立创新目标, 激起创新热情, 激发创新精神, 充分发挥创新潜力。
二、诱发浓厚的学习兴趣, 培养创新意识
传统数学教学有过分注重形式化的倾向, 重演绎、轻归纳, 使得学生习惯于证明现有的命题, 却不知这些命题是如何被发现的, 缺乏这种能力的学生势必缺乏创造性。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一部分学生失去学习兴趣, 成绩当然不好, 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 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使其进一步转化为学习动机, 激发他们去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从而使学习数学的兴趣成为打开数学大门的金钥匙。
三、训练数学创新思维, 培养并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有些教师用统一的答案去要求不同的学生, 把一个个富有鲜明个性但又不乏创造性的答案扼杀在萌芽状态, 这严重地扼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个性, 窒息了学生创新的火花。因此, 我们必须精心研究, 改进教学方法, 养成“合作、自主、探究”的教风和学风, 致力于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音乐教育学生创新能力 篇5
创造、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作为创造性最强的学科之一,音乐在人的发展和个性特征形成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最大优势就是培养人的创新精神。音乐教育在开发和培养学生的潜能与创造力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作为专门从事音乐教学的教师,我们决不是要把每个孩子都培养成音乐家,而是为众多将来不是音乐家的孩子们着想,鼓励、帮助他们成为积极的、有一定音乐能力的音乐爱好者,使他们在音乐中享受到喜悦、乐趣,从音乐中得到启迪,使他们的智力得到开发,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和调动教师与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走进音乐中去寻找、去探索、去创造,使学生在美妙的音乐中充分挖掘自身的潜力,培养并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审美力和创新意识。
一、营造自由的气氛
要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的活动空间和时间,使学生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消除恐惧心理,鼓励、帮助学生大胆尝试,勇于表现。例如,我在教学一年级课改教材上册《音乐中的动物》一课时,我让学生们把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用舞蹈的形式请出来。首先为了打破学生的紧张心理,我首先戴上了一个“小孔雀”头饰,跳了一个舞蹈,然后告诉同学们“我请出了孔雀,那你们想邀请谁呢?”引导他们充分想像、创编。随后,许多同学分别表演了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舞蹈,全班载歌载舞,即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了,又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了铺垫,使学生充分享受音乐带来的乐趣,相比之下,这要比以往死板的全班律动好得多,真正做到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自由的活动空间,以培养想像和创造意识。
二、培养学生的自我表达和表现能力
每个学生都有自我表达和表现的需求,而音乐恰好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在教学中为学生播放音乐,鼓励学生表达由音乐引起的联想和想像。通过聆听音乐而表现出来的各种动作表情是学生音乐创造活动中最简单、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如播放一些关于动物叫声的音乐来启发学生做出相应的动作;引导学生倾听不同的声音,表现不同的形象;让学生在配音故事的音乐中随意模仿小动物的动作等。在这些活动中,学生的表现富有创意,生动形象、活泼可爱,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创造力。
三、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课程改革后的音乐课,要求学生全面发展,做到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多种多样的活动使学生的音乐活动显得生动活泼、有声有色。教师要把活动设计得“多而不杂、繁而不乱”,有头有足,有重点、有中心。例如:在一节音乐欣赏课中,我除了引导学生听辨声音的强弱之外,还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动作、绘面的联想。例如,在一节课上,我让全班同学闭上眼睛认真倾听,想像音乐所表现的是一幅什么画面,这时,一位同学按耐不住自己的情绪,站起来就说:“老师,听着听着我的想像就出来了。”他的语言使在座的听课教师发出笑声,但他却一本正经地说:“同一种声音有的也不一样,就象鸭妈妈和鸭孩子的叫声就不是一样的,一个声音大,一个声音小,刚才听这段音乐我就仿佛看到了一大早,小鸟在树上叽叽喳喳地叫着,鸭妈妈就领着鸭孩子们去河边游泳去了”。然后他又到黑板上简单画了一幅小鸭子们游水的图画,接下去,我便引导学生试着把他们的想像编成情景剧表演出来,看着他们带着头饰认真地表演和模仿,我更深地感受到了音乐在激发学生们的丰富想像力的魅力所在。这说明,创造意识是学生在自我表现和自我想像的基础上创造性表达心中的情感以及对音乐的理解,通过音乐教学上的多样化活动,丰富学生的想像力,可以有效地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的发展。
音乐教育学生创新能力 篇6
关键词:城乡统筹;农村;创新能力
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遵照党中央这一重大战略决策,巴中市在第三次党代会提出了“统筹城乡,追赶跨越,加快发展,为推动巴中同步实现全面小康而努力奋斗”的战略目标。而统筹城乡的首要工程应是发展统筹城乡教育。
农村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农村教育质量的高低,关系到农村各类人才培养和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当前农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农村教育发展相对薄弱,难以实现均衡发展和高水平、高质量提高;农村初中生辍学现象仍然存在,受校舍、师资及学生就学愿望的制约等。既然这些问题一时间难以改变,又要打破与城乡经济二元结构相伴随的城乡教育差距,我认为只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彻底改变农村教育落后面貌,最终实现城乡统筹教育。
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教育的必然性
时代呼唤着创新。回顾历史,任何一个领域划时代的革命,都离不开创新。东北大学自动化仪表研究所所长谢植说,建設创新型国家,需要创新型人才。而创新型人才的素质是需要长期培养的。我们要从培养全社会的创新意识,从培养下一代爱钻研、能吃苦、勇创新的精神做起。但是,目前学生们普遍忙于应付考试,不少青少年贪图享受,反映出我们的教育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上的不足。国家需要创新人才,发展农村经济也需要创新人才,这是当今教育的必然性。
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农村教育中的可行性
新世纪基础教育的紧迫任务是实施素质教育,也就是全面提高中小学生思想品德、科学文化、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基础教育。而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其目的是培养创造性人才。从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上看,两者并不是矛盾的。素质教育目标强调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创新教育培养目标,强调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应该说两者是一致的。全面发展包括创新素质,而培养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应在德智体美劳全面素质发展的基础之上。所以说,素质教育包括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是高质量的素质教育。国家倡导素质教育,就是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教师在经过素质教育理论培训后,结合教材,以人为本,把创新型素质教育理念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去。再根据学校校情,摸清学生个性,挖掘学生潜力,搭建创新平台,通过这样的途径,在农村教育中培养出大量的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是可行的。
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教育手段应多样化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曾经是全球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后离职并创办创新工场任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开复给出了五项创新准则:洞悉未来、打破陈规、追求简约、以人为本和承受风险。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这几个方面入手。
1.学生在学习中,不能只注重结果,更重要的是关注过程。也就是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
2.遇到问题,要多角度多层次来思考。美国3M公司一位研究员刚开始发明黏合力强的胶水时,因为种种原因失败了。经过一段时间后,他发现人们有这样一种需求:把便条或书签贴到桌上或墙上,可以随时揭下来——他此前发现的黏合力差的液体不正可以派上用场吗?就这样,一种险遭废弃的技术促成了即时贴的发明。
3.要在质疑中提出新的问题。知识是死的,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就必须引导学生大胆质疑,提出问题,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一个好方法。
4.要多问多请教,才能深入思考问题。孔子都说要不耻下问,可见虚心请教对拓宽视野、深入探讨知识的重要性。
5.要学会在生活实际中如何运用知识。活用知识的态度,这是创新型人才应该具备的。近年国家频发地震,如果学生仅仅把有关地震防范的常识背得滚瓜烂熟,不去真实演练,到真发生地震时还是会手忙脚乱的。
6.发现和挖掘自己的兴趣爱好,并大力发展。特长的发挥,既彰显了个性,也满足了国家人才的需要。
让学校随时保持鼓励探索、支持兴趣、重视实践的教育状态下,创新就不是难事了。扎实的基础,灵活的头脑,再具备社会各领域的尖端人才的特有的气质,一定能够培养出富有创造力的人才来。实现城乡统筹教育,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也就指日可待了。
参考文献:
[1]统筹城乡.百度百科·百科名片.
[2]李刚.在中国共产党巴中市第三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1-09-27.
[3]李开复.如何培养创新能力.光明日报.
[4]教育要为创新型人才提供良好平台:全国政协委员程天权访谈录.人民政协网.
[5]刘世国.农村初级中学实施素质教育可行性方案.
(作者单位 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梁永初级中学校)
音乐教育学生创新能力 篇7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 我国不断增加教育投入, 扩大受教育机会, 在教育体制改革上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但在教育实践层面上, 广大教育者对于“培养什么人, 怎样培养人”, 始终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偏重于学生知识的积累, 而忽视了学生人格与能力的培养, 培养出大量具有中国特色的高分低能和性格缺陷的学生。所以, 明确教育目的和教育方法是当前阶段的重要工作, 是需要教育者思考并付诸行动解决的问题。这不仅关系到每个家庭的未来, 也关系到一个民族的未来。
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要性
自从十六大提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以来, 全国掀起素质教育的浪潮。但由于教学手段存在局限性 (大部分通过课堂上的理论学习来实现) , 且仅依靠理论考试来检验教学的效果, 使得理论学习成为了教育的代名词。学生们“走出校门, 技无一门;回到农门, 致富无门”, 缺乏实践力, 缺乏想象力, 更缺乏创新能力。据统计, 目前我国每百万人口中从事研发活动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仅是美国的八分之一, 能参与国际竞争的战略科学家更是凤毛麟角。因此不断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 不断提高各级各类教育的质量, 培养出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大量拔尖创新人才迫在眉睫。
1. 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
培养创新型学生, 首先应该是一个合格的公民, 能够做到遵纪守法, 尊敬他人;其次是一个身心健康的人, 具有强健的体魄, 富于同情心与责任心;第三点是要善良、诚实, 并学会感恩;最后是要具有良好的素质。素质不仅包括学习掌握科学文化知识, 更重要的是养成自我认知与学习的能力, 并在学习中不断创新与提高, 有针对性地选择学习内容, 并能不断创新。学生在走出校门后, 无论从事何种工作, 都能对社会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2. 培养音乐创新人才
相比其他学科, 高中音乐教育更容易忽视创新能力的培养。实际上, 培养音乐创新能力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音乐学科与其他学科知识结合后, 还能扩大学生的视野。学生们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 穿插进行音乐专业的训练, 通过音乐课堂的学习和表演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与创造力。新课程改革已将音乐纳入高中必考学科, 充分体现了国家对音乐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但是, 不能仅将高中音乐的理论学习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手段, 也不能简单的通过唱歌、跳舞来判定学生音乐学习的优劣。教师应该端正教育理念, 不断提高个人教育水平, 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培养充满激情与创新能力的人才。
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方法
高中阶段的学生, 具备强烈的个人意识, 有明确的喜好。高中教师在思索培养学生的方式方法时, 更要注意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用于引导学生更有效地学习音乐, 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总结后有如下几种方法。
1. 开放的教学理念有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
以往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缺乏与学生的沟通, 不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 习惯以同一套教学标准去要求每一个学生。这种模式下培养出的学生行为举止规范, 课堂上积极配合教师, 能够异口同声的回答出教师提出的问题, 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是这种模式下, 学生们的思维与授课老师保持一致, 个人的独立思想被抑制, 无法激发出创新的思维。高中阶段的学生具备叛逆性, 个人想法丰富, 他们拥有了一定的价值观, 希望通过某些方式展现自我。此时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正确引导, 即要有规矩, 又要有一些灵活性。体现在, 上课时给学生创造一个相对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 不以参考答案作为学生回答的唯一答案, 允许课堂上存在不同于教师要求的意见。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 教师尽可能地以学生为主体, 创造课堂上百花齐放的教学效果。
2. 培养创新人才, 第一堂课很重要
入校第一堂课, 是学生认识高中学习方式的重要部分, 要让学生意识到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包括下述几个方面的内容。
(1) 向学生介绍音乐课学习的意义, 说明学习音乐不只是为了通过考试, 而是希望他们能在音乐课上获得快乐的体验, 并在以后的生活中都有音乐相伴。
(2) 让学生依次说出学习音乐的愿望, 这不仅让学习的目的更加明确, 也可以让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依据学生的兴趣加入相应的内容, 让学习能够更加寓教于乐。
(3) 指出学生在今后的音乐学习中应达到的各项标准和课后作业完成的具体要求, 让他们一开始就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
(4) 让学生在体验音乐时, 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并培养他们根据自身的能力创造音乐作品的能力。音乐作品可以是一个乐句, 也可以是一个乐段。教师应利用这种音乐创造活动尽可能地发挥学生创造能力。
3. 高中阶段培养创新能力的教学方法
在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下, 高中阶段的学生需要参加高考, 考试课程的广度和深度都有严格的要求。很多初中学生进入高中后, 不能适应高强度的学习方式。如何找准考试压力和学生兴趣之间的平衡点, 培养出学生的创新能力, 是高中教师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根据实践经验, 可以采用下述手段来解决问题。
(1) 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古语说“人之初, 性本善”, 学生本质上都是单纯、善良的, 但为什么会出现“高分低能”“成绩优秀但缺乏基本的自理能力”“是非不分”的学生, 关键还是教育方法上出现了偏差。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教师的任务不仅是教书, 关键还要育人。结合高中学生的实际问题, 通过课堂教育与班级活动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懂得感恩、珍惜。在课堂和班级活动中穿插对学生进行责任教育和挫折教育, 教育学生不能事事依靠父母和他人, 鼓励学生努力完成力所能及的事, 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和健全的人格品质。
(2) 加强音乐学习自信心的培养。音乐是表达的学科, 要求学生不仅要有学习的能力, 还要有表演的自信。在课堂教学中要树立主体性思维, 从学生角度出发, 使学生自主学习、自我音乐体验成为课堂教育的主要方式。特别要重视后进生的培养, 增强对学生情况的了解, 解决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的问题。逐步让学生意识到他们在教师心中的重要地位, 并激励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工作, 鼓励在各种劳动和活动中承担责任、克服惰性, 并适当地
关于重彩画的制作性
——痛并快乐着
李晓 (江西省靖安县靖安中学江西靖安330600)
摘要:“重彩画”一词是由中国传统的工笔重彩画发展而来。重彩画是继承我国传统的工笔重彩画即色彩表现的一脉, 但为顺应现代绘画的审美意识, 它广泛地吸收水墨画和其他画种的优点, 从而形成现代重彩画。由于重彩画的颜料, 版面材料及工具的特殊导致了重彩画绘画中的“制作”一词出现。颜料需要“制作”, 版面需要“制作”, 媒介, 也需要“制作”。重彩画的“制作性”总是遭到非议, 而必要的制作恰恰是重彩画的最大的特点。然而, 重彩画痛在“制作”却也乐在“制作”。
关键词:重彩画;制作性;材料
接触重彩画, 是在大学的专业课上。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初见重彩画颜料的那一刹那。那是颜料吗?五光十色, 绚丽多彩的而且还有一部分发出晶晶亮有如宝石般的光泽。全都用小小的玻璃瓶装着按照色相依次排开, 光是看已赏心悦目, 它完全不同于我以往所接触到的颜料, 它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在这第一瞬间, 我爱上了重彩画。有爱, 就有痛苦与快乐。这, 是我在不多的一年的时间里由初识重彩画到熟悉重彩画的一个小小的体验。
一、重彩之痛
重彩之痛, 痛在哪里?痛在制作:一则, 制作本身这个动作;二则, “制作”二字的非议。
说到重彩, 不得不说到制作二字。我从不否认重彩的制作之苦。重彩画创作之前的准备工作之繁复, 我想再没有哪个画种能过及它了。
颜料:由于重彩画颜料是比较昂贵的, 特别是颗粒晶体状的新岩。所以我们极尽可能的自己寻找石料及研磨。这个过程中我们犹如采石场的工人, 敲打, 碾碎, 筛……如此反复。
纸:重彩画的纸并不是街面上能直接购买的!由于重彩颜料的媒介是胶而不是水, 且重彩颜料的重量, 所以这就要求纸张的
给予表扬, 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自信心。
(3) 增加学习内容的广度和深度。选取教学内容时, 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并结合学生兴趣。教学内容不应局限于音乐知识, 要注意与其他文化学科的联系, 通过这种学科结合让学生对教学内容形成深刻的印象。课堂中要加强与学生互动, 对他们提出的课堂问题要进行深入的探讨, 及时纠正错误并示范, 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掌握学习的方法, 了解学习内容。设置的课后作业形式要多样化, 包括歌唱演练、旋律编写、器乐演奏、听音练习等都可以作为作业穿插布置。设置作业时既不能过多过难, 也不能太容易, 通过完成作业来提升学生的能力, 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掌控能力。
(4) 提高学生音乐兴趣与创新能力。音乐学习具有较强的主观性, 每个时期的音乐风格和表达方式都截然不同。作为教师, 不能强制性地要求学生喜欢或编写某种风格的音乐作品, 只能通过基础教育和引导, 因材施教、针对性地选择歌唱曲目和乐器进行教学, 并把音乐教育同生活结合起来, 选择常见的节奏型和乐段作为引导, 加强学生音乐能力的培养, 通过音乐技能的学习, 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与鉴赏能力。培养学生感受音乐、热爱音乐、享受音乐。使上音乐课变成轻松、愉悦的过程。形成“激发兴趣―学习知识―享受音乐―创造兴趣”的良性循环, 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4. 有效利用课堂与课外时间进行创新教育
目前的高中教育70%以上都是在课堂内进行, 教师在有限的承受能力。而直接从街面上买回的高丽纸或是皮纸的话的承受能力是没有那么强的, 所以我们需要做的是将两张甚至是三张高丽纸或皮纸 (尤其是皮纸) 裱成一张。这个工序也是非常需要技巧与熟练的, 尤其是画的尺幅越大, 纸张就要越大, 难度也越大。纸张裱好后, 此时的纸张还是生的, 所以我们又要用胶矾水正反两面刷上两到三边将它做熟。而到这, 才刚刚做到一半而已。我们将这做熟的纸张裱在扳子上, 接下来要做的是调蛤粉。蛤粉妆如面粉, 调的过程也像是揉面。不过我们用的是胶水, 要浓胶水。将蛤粉揉成了像面团一样后, 就要摔了, 直摔到面团干裂。这个过程是为了将胶水与蛤粉更好的融合以及摔干水分。待蛤粉摔好后在用清水调成水状, 但不可太稀。此时将它均匀的刷在裱好的纸上。这才基本完成纸张的工序。
媒介----胶:重彩颜料的媒介不水不是油, 而是胶。而且这个胶不是我们普通在文具用品店里买的罐装胶水, 而是从动物身上提炼出来的固体颗粒胶。将它变成胶水需要先用冷水泡, 泡到它们一个个的都发涨, 柔软之后, 才能用80—100度的热水冲泡, 冲泡时搅拌他们, 以保证全部的颗粒都被融化。
工具:重彩画的工具很多很多。不仅仅只是笔。比如, 若是要贴箔的话, 那需要镊子, 竹刀, 甚至电熨斗 (烧箔) 。而笔, 也不再是传统的两只毛笔就能对付的了。刷、毛笔、油画、笔
这些, 都只是准备工作。而真正的绘画还未开始。
准备工作做好后, 将复写纸铺在裱好的纸张上, 再将素描稿附在上面, 将稿子复写在裱好的纸上。然后做底色。对一幅好的重彩画来说底色是非常重要的。底色的饱满会让整幅画颜色丰富、耐看。
用颜料时, 一些水干颜色可能会结成小团, 我们要先用手指撵开它们在加胶水。调重彩颜料时, 最好是用手指去调, 这样
时间内, 应尽可能让课堂生动起来, 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应通过音乐欣赏来培育学生对音乐的注意力和记忆力, 来发展和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创造思维能力以及对音乐的表现能力和感受能力;加强与学生的互动, 加入一些新鲜的音乐元素, 增加歌唱和器乐教学的课堂比重, 让学生们尝试演唱与演奏, 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音乐表现力。让学生在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 去探索、去创新, 表达出真情实感, 促进想象力的发展。在课外活动中, 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多创设表演的机会, 努力使兴趣成为每个学生学习音乐的真正动力, 使音乐教育的教学效果更加显著, 教学质量取得质的飞跃。
结语
本文从培养学生音乐创新能力的角度出发, 结合工作经验对培养创新型学生的方法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在高中音乐教学过程中, 通过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并使其在音乐学习中获得了良好的个人体验。
摘要:本文针对学生普遍缺乏创新能力的现象, 对原因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要性。以高中音乐教育为例, 就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增强自信心, 培养创新能力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 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实施效果,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高中学生,音乐,创新能力,培养方法
参考文献
[1]王磊, 《人文素质教育视点》,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7年9月第1版
[2]卢家楣, 《情感教育心理学》,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年11月第2版
[3]赵淑文, 《新编心理学》,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年8月第1版
数学教育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8
1. 正确认识数学中的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 其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这个意义上理解, 在数学教学中, 通过对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 促使他们去认识数学领域的新发现、新思想、新方法等, 掌握其一般规律, 培养他们具有一定的数学能力, 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数学素质基础。
2. 克服对创新认识上的偏差
一提到创新教育, 往往想到的是脱离教材的活动, 如小制作、小发明等, 或者是借助问题, 让学生任意去想去说, 说得离奇, 便是创新, 走入了另一个极端。其实, 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 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等都是创新。所以, 教师要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 了解更多的知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 做有创新精神的教师
数学教师自身要具备创新精神, 这是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 应该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 努力提高创新能力, 掌握更具有创新性、更灵活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实践中, 不断探索和创新, 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
二、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 强化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 在教学数学知识时, 通过有关的实际例子, 说明数学在科学展中的作用, 使学生认识学习数学的意义, 鼓励学生学习成才并积极参加数学实践活动, 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成就动机。这样学生在接受教育和获取知识的同时, 形成推崇创新, 追求创新, 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
2. 启发诱导, 在课本例习题的变式训练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深刻性。在初中平面几何的教学中, 对课本上的例题或习题中的典型图形进行一图多变的训练, 有利于同学们加深对原题的理解与领会, 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启迪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 启迪联想, 在开放题的探索中,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灵活性。开放题为学生的探索学习提供了更大的思考维数和思考自由度, 拓宽了学习空间, 在我讲完边角边公理, 角边角公理及角角边定理后, 为了更好的灵活运用这三种判定方法, 我设计了下面三道开放题:
( 1) 已知, 在△ABC和△A'B'C'中, ∠B = ∠B', BC = BC, 当两三角形再满足一个什么条件时, △ABC≌△A'B'C'?
( 2) 已知, 在△ABC和△A'B'C中, ∠A = ∠A', ∠B = ∠B', 当两三角形再满足一个什么条件时, △ABC≌△A'B'C'?
( 3) 已知: 如图, AB = AC, AD= AE, ∠1 = ∠2, 当△ACE绕点A旋转任意角度时, △ABD和△ACE是否全等?
通过上述三道开放题的探索, 学生真正理解掌握了三角形全等的三种判定方法, 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主动性, 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的灵活性。
4. 引导观察, 在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应用中,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敏捷性。
如图, 可以用两根钢条AA'和BB', 在中点O处连在一起做成的工具 ( 卡钳) 测量工件内槽的宽, 按照图写出“已知”“求证”, 并证明AA' = BB'。
此题, 用没有刻度的卡钳测量内槽的宽度, 显然不能直接读出, 但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观察, 可以把此问题转化为两个三角形的全等, 即证明△AOB≌△A'O'B', 从而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等到AB =AB。能以此题只要测量出A'B' 的长度, 就可得到AB即工件内槽的宽。
此种类型的题目, 中考题出现颇多, 在此不一一列举。只要教师在课堂上适当引导, 并让学生多注意观察分析, 就能更好的培养学生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敏捷性的目的。
5. 师导生演, 在某一题目解决的讨论训练中,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独创性。
如解方程组: { x/3 + 3y = 19①y/3 + 3x = 11②
让学生之间相互讨论, 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通过讨论, 得出以下三种解决法:
( 1) 原方程组化简得: { x + 9y = 57③y + 9x = 33④再用代入法解;
( 2) 在思路 ( 1) 的基础上进行整体相加得: 10 ( X + Y) = 90, 即X + Y = 9, 再作整体代入④得9 + 8X = 33, 解得X = 3, 下略。
( 3) ① + ②得10X/3 + 10Y/3 = 30, X + Y = 9⑤。① - ②得:8X /3 - 8Y /3 = - 8, X - Y = - 3⑥, 由⑤⑥可得X = 3, Y = 6。
显然, ( 1) 是常规解法, 达到了数学中认识目标的要求: 思路 ( 2) 具有整体思想和思维的灵活性; 思路 ( 3) 具有知识的迁移和联想能力, 具有思维的深刻性。通过这种讨论方式, 学生心理愉快, 兴趣盎然, 思路开阔。由于教师的因势利导, 大大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的独创性。
网络教育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9
一、资源最大化的优势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互联网犹如知识海洋, 存储着大量的数据资料、教学课件、案例分析、文献资料, 通过网络跨越了时空限制, 学生用之不完, 取之不竭, 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到世界的发展动态, 拓宽视野, 不再局限于教材所提供的内容。另外, 学生还能通过网络与世界各地的同学和老师就学习中的问题进行交流、讨论, 使相互启发, 相互鼓励, 这样能使学生在已有的知识领域内有所发现, 激发创新意识, 从而形成很强烈的创新欲望。
二、多种学习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网络教育提供给学生多种学习模式, 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来选择, 从而培养创新性思维。
1、自主化的模式, 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进程, 按照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 没有固定的教材和进度。其实自主化也等同于个性化, 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摆脱传统的束缚, 激励学生用独到的眼光来看问题, 用独特的思维方式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从而培养创造性思维。
2、交互化的模式, 网络教育将全世界连接起来, 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 增加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机会。性格、工作学习经验、知识经验、思维方式不同的教师和学生在互联网上相互探讨, 对学生的创新型思维方式的培养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三、教学模式的优势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技能
网络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它能够开辟多种道路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技能。
1、生动形象的教学模式
网络教育的教学模式借助于先进的多媒体资源, 创设一个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虚拟现实世界, 让学生可以身临其境的感知和操控虚拟世界中的各种事物, 从而分析和解决问题, 学生可以很快地掌握本质, 激发创新思维, 并在此基础上施展创新技能。
2、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模式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可以在这样的情境中, 不管是什么角度, 都可以天马行空的进行思考, 发挥各种不同的见解, 在创新思维的支配下, 去发挥创新技能解决情境中的一切问题。
四、对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的培养
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简单的智力活动过程, 它还需要创新情感的支持, 在智力和创新情感的共同作用下, 学生的创新能力才可能获得发挥。
1、创新情感的培养
网络教育中教师成为了教学设计师、学习引导者, 每位学生都可以自由选择老师, 可以就任何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 虚拟的网络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轻松自在的交流平台, 帮助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培养出学生的创新情感, 增强学生自信心, 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提高反应能力, 都是培养创新能力所不可或缺的。
2、创新人格的培养
创新人格的培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潜能;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协调发展。此外, 以创新人格为灵魂的教学活动还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智力活动, 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智力。
总的说来, 网络教育在重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形成了鲜明的特色, 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其存在的缺陷, 例如:网络教学提供接受信息, 缺少实践活动;提供智力开发, 缺少体力运动, 沉迷现代科学技术, 抛弃传统文化, 面对这样的情况, 我们更应该要立足现实, 不仅要推动网络教育继续前进, 还要积极主动的创设网络教育的学习氛围, 构建一个良好的网络教育环境, 以实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黄子勤: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学报2003年12月。
[2]姜庆:试论网络环境下的创新教育, 武汉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5期。
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提高创新能力 篇10
一、方法培优创新
1. 趣味教学法
作为素质教育的音乐教学, 必须舍弃一切单调、枯燥、令学生感到厌倦的内容和模式, 必须使受教育者在良好的心态、轻松的气氛和愉快的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实施。
小学生, 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 他们对音乐的感受总是通过各种动作表现出来的。要提高音乐课的教学质量, 应根据儿童好动、好游戏的心理特点, 把少儿的音乐学习与游戏、舞蹈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 把抽象的音乐概念、复杂的音乐原理以及枯燥的技能训练, 转化成生动有趣的游戏、舞蹈, 使之形象化、具体化, 让少儿通过自身的活动, 把听、视、触等结合起来。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音乐知识、技能, 培养思维能力, 同时也受到了美的熏陶。
如在教乐理知识二分、四分和八分音符时, 教师一般只讲“二分音符音符唱二拍, 四分音符唱一拍, 八分音符唱半拍”。这些概念对于一、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 既抽象又枯燥。我从学生的内心感觉出发, 让学生分辨出声音的长短:火车汽笛声长, 汽车喇叭声短;猫叫声音长, 狗叫声音短等。通过钟声、电子钟秒针跳动等声和机械快摆表秒针跳动声用来分别代表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 使学生得到直观的感性认识。接着, 让学生闭眼聆听老师发出的不同节拍的走步声和跑步声, 由学生用拍手、跺脚的方式把听到的模仿出来, 从而完成由声音感知到动作感知的过渡。为巩固已学的概念, 我把几段风格各异的儿歌, 让学生按一定节拍朗诵出来。当他们亲自感知到节拍的时值概念时, 就可以将二分音符这一概念告诉学生。
2. 发现法
发现法是学生动用教师提供的按发现过程编制的教材或材料进行“再发现”, 以掌握知识并发展创造性思维与发现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采用发现法, 可以加强学生的记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 教师提供各种音响材料如刮风、雷电、飞机起飞等音响, 混响合唱曲等, 让学生识别什么是音乐, 什么是非音乐。
3. 情境法
情境法是遵循反应论的原理, 充分利用形象, 创设具体生动的场景, 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的一种教学方法。在音乐中, 学生对音乐的感受、理解, 往往需要借助情境, 如:创作图画再现情境等。
4. 问题教学法
音乐教学活动中, 往往会遇到种种问题, 教师要鼓励、诱导学生大胆提出问题, 并可以解释性地回答问题, 让学生通过“观察—听赏—提问—假设—推理—验证”等过程, 对问题反复地、持续地进行探究、实践, 逐渐养成善思、勤问、好学的良好习惯, 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5. 讨论法
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为解决教学中的某些问题, 运用相互启发, 讨论辩论, 各抒己见的学习方法。在音乐教学中, 讨论法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有利于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创新精神, 能促进学生灵活地运用知识, 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的综合化
在音乐教学中, 我们不仅要学生通过唱、听、动、画等形式参与学习过程, 达到感受理解、创新音乐的目的, 还要注意教学内容的综合化。
1. 各方面音乐教学内容的综合
没有创造力的教师是不能培养创新型学生的, 有创造力的教师能够将所教学科教材进行创造性的处理。所以在教学中, 我们可以将感受、鉴赏、表现音乐等内容进行综合教学。如在二年级欣赏《在钟表店里》时, 我们就可以让学生通过表演性的动作来表现乐曲所表达的内容, 在学生的表演中了解学生对于音乐的理解。学生往往在没有教师设定框框时更能够表现出他们对于乐曲的独特理解。对于音乐知识可以穿插在学生的创作、演唱、欣赏中进行讲解。还可以结合歌曲与器乐进行创作, 并通过唱歌与演奏来显示学生的创作成果。
2. 把音乐与其他意识结合起来
音乐是一门实践艺术, 更是一门综合艺术!它与绘画、文学、戏剧、舞蹈、美术等可以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如让学生用舞蹈、律动来表现音乐, 用美术这种直观形象来理解音乐。
3. 音乐与其他学科的综合
音乐学科在教材编排上不是纯粹地讲授有关音乐的东西, 它涵盖了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如与体育的广播操、韵律操紧密联系;与产生文化的民族、地理、历史条件、语言特点等密切联系等等。
陶艺教育感悟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篇11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206-02
1999年教育部关于在全国中小学推广陶艺教育的决定是很有成效的:千百万中小学生通过快乐陶艺动手动脑,开发了创新意识;除景德镇以外,与会的城市所属中小学幼儿园和部分乡镇学校都建有陶吧教室、作品展厅、陶艺实训设备、专职教师和中小学各年级各班每周至少安排一节陶艺课;使快乐陶艺在各地中小学形成学校办学的一面旗帜和办学特色;同吋校际间的陶艺教育科研即学朮交流活动频繁,陶艺教育师资培训和继续教育常抓不懈。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杨永善教授主张要办成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点的陶艺教育。陶艺不仅仅是一门艺术学科,它还涉及到其它多门学科方面的知识,因此,我们要扩大陶艺教学研究的范围,拓展其内涵,促进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使之与其它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拓展学生的认知空间,培养学生的发展性和创造性潜力。
中国教育学会顾问吕型伟多次强调:“未来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充分开发每个人的潜能”。创新是陶艺的本质内涵,喜爱质朴无华的泥土是学生的天性,每周一节的陶艺课都在彰显同学们的潜能无限。
江西省陶艺教育学会会长何身泉就学会陶瓷艺术科研工作进行了交流:江西省教育学会陶艺教育专业委员会于2006年5月经省教育厅省民政厅批准成立。每年主要工作有举办学朮讲座、专题调研,培养全国陶艺师资指导陶艺教学,召开学术年会表彰先进;组织高校和部分中小学校校际学术交流、申报课题、组织专家教授大师指导培训陶艺教育工作者;组织全国全省陶艺大赛和征集陶艺教育科研论文与评审;组织教师专家大师开展慈善钟声助学活动、参于瓷博会有关会务活动;编缉《陶艺教育研究》,协助景德镇市钟声教育中心办好“陶教网www.jdztjw.com ”。
当前教育改革的深化,最主要的就是要全面推进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而陶艺教育正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最佳途径之一,是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我市把陶艺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将陶艺教育引入学校,并进行了较大力度的投入,先后购置了陶艺教学必须的设备和工具,配置了电教设施,设置了陶艺教室、陶艺作品陈列室,成立了陶艺教育研究室,并将陶艺纳入正常的课程教学体系。必要的设备、设施保证了陶艺教学的正常开展,机构的建立有利于陶艺教育的不断深入研究与发展,课程的设置加大了推进素质教育的力度。
我在教学中一方面将其它学科的知识渗透其中,另一方面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由于学生对陶艺有着浓厚的兴趣,并有着切身的感受和体会,因此,他们选择了很多与陶艺有关的研究专题,如《铁和铜的化合物在陶器烧成中的色彩变化》、《力学知识在制陶中的应用》、《陶塑中的几何形体变化》等等。在各种各样的探究活动过程中,实践中的感性知识一旦与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产生碰撞,进发的便是同学们活跃的气氛、高涨的情绪和振奋的精神。这种学习是最有效、最主动、最能够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学习,它立足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念,开拓创造性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提高实践能力。这不仅有量的发生,更有质的变化,这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深远的积极意义。
在陶艺课上,几乎每个学生都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不少原先以为自己“手拙”的学生树立起了信心。而且每当同学们完成一件作品的时候就会流露出一种成就感和自豪感。面对学生一件件稚拙、质朴、颖异生动的陶艺作品,我们不能不被他们的特殊语言所打动,这一件件作品是同学们智慧和才能的显示,是创造能力的充分发挥,是情感的流露和个性的体现。他们所表现的不再是表面的形式,而是与自己心灵、情感相对应的特殊语言形态。事实上,他们在创造作品的同时也在被创造。
感悟泥性,玩泥巴、捏陶土,烧陶器,孩子们的想象和创造在手中凝结,自信和快乐在"土与火的洗礼"中铸造。陶文化有其他美术的共性,更有着区别与其他美术的质的规定性,陶文化教育融合多种教育于一体,可以让学生生动直观地了解自己国家灿烂历史文化的渊源及发展,增强学生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自尊心和自豪感,是学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劳动技术教育、科学技术教育、开展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的生动内容。创作陶瓷文化作品的过程,是学生通过自己的双手将自己的想象变成具体成果的过程,这既是学生所学知识的展示,学生精神需求和思想情感的展示,学生审美力、观察力和创造力的展示,又使学生获得创作艰苦的体验,从而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培养坚忍不拔的品质。尽管学生的作品可能非常稚嫩,但正是在这种稚嫩中培养了科学的精神、普及了科学知识、树立了科学观念、学会了科学方法,这将使每一个学生终生受益,为他们今后在各行各业成就自己的事业奠定重要的基础。
陶艺有着深邃的文化精神和十分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可以说中华民族将她最内在的本质、對生命的感悟、对自然精神的心领神会完美地表现在了它的精深博大的陶瓷艺术中了。同学们通过参观博物馆、欣赏中国.古代陶器和制陶活动,了解了我们祖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感受到了深厚宏博的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开拓了视野,增长了知识,陶冶了情操,产生了审美的愉悦和情感的共鸣,提高了艺术素养、文化修养和思想素质。
学生在几年陶艺教育的熏陶下,进步很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深有感触地说道:“在祖先留下丰厚而宝贵的古代文化遗产面前,我们看到了民族的聪明才智,看到了民族的伟大创造,看到了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从而增强了民族自豪感,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民族精神体现在传统文化的灿烂成果之中,对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产生深远的影响,成为新的时代精神的重要来源,使广大青少年在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熏陶下,于潜移默化中受到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如果我们的学生从小就深深地浸润在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之中,感受灿烂文化中所体现的民族精神,这对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健康人格无疑具有潜在-自勺积极作用。
化学教育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讨 篇12
在解决化学问题和建立化学知识结构时, 应当注重养成化学的思维, 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如果养成了科学的思维方式, 这种思维方式在学习中充分利用, 在遇到问题时就能做到触类旁通。所以, 教师应当格外重视化学课堂中思维方式的培养。
在化学的学习中, 思维方式分为微观和宏观两种, 化学知识也可系统的分成两类, 第一类:试验事实, 用宏观水平对化学的性质进行描述, 对于用途, 制法等知识通过日常现象和实验现象直接表现, 所以这类被称为描述类知识。第二类:概括类知识, 这类知识通过构思是可以概括出的知识。而在实际的学习中, 反映类知识对记忆活动的要求比较高, 对思维活动并无要求。而在概括性知识学习时, 对学习的方式及思维活动都有比较高的要求。
化学学科对围观的本质和宏观的表现进行了全面的揭示。所以, 这决定了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要将微观的揭示与宏观的表现相结合, 这就对学习者的思维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应当具有全面的思维方式, 全面理解现有的化学知识, 并发现社会与化学的关系。经常自觉通过化学的试验, 提高化学知识的学习, 更全面的学习化学科学基础。从而对学生创造性进行培养, 使他们养成独特的思维方式。
2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创造性思维并不是与生俱来的, 而是在一般思维的基础上进行发展而得到的, 属于高级形式的思维, 在后天的训练与培养后都会产生创造性思维, 这也就说明创造性思维是每个人都所具有的, 只是每个人对创造性思维的表现程度不一样。所以在化学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积极发挥引导作用, 首先通过对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动机进行激发, 来达到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 通过学生创新意识的提升, 使其自觉主动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及新途径。其次, 教师应当对学生的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进行全面培养, 发散思维在创造性思维中具有主导的作用, 而发散思维具有流畅性, 灵活性和独特性, 这种特性可以使人提出新的方法, 产生新的构思。教师在教学是应当对一些题目进行多解的训练, 引导学生对于同一题目进行多方面的讨论, 并且从多个角度, 多个因素进行分析, 这样可以使学生的聚合性思维得到培养。
3 培养创造性学习的能力
在学习的过程中, 学习的方法与学生的努力程度是成正比的, 所以教师应当明白理论是行为指南这一种道理, 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同时, 注重学生的学习策略, 使其能够真正掌握学习的技巧。只有掌握了各种各样的学习方法, 在未来才能更好的学习各种知识, 缺乏思维方式的人在未来社会将如文盲一般。所以, 教师不仅要重视教学方法的研究, 更要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提高, 教师应当明白, 教学也是一种技能的传递, 教会学生学习意识, 学习方法, 学习思路才是教师教学的关键。总的来说, 只有对教法和学法的关系进行全面处理, 才能培养学生在面对大量信息时, 能够最及时的捕捉和寻找到最准确信息的能力。
4 多开展与化学相关课外活动
教师应当经常组织一些有关化学的课外活动, 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 还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习惯, 使学生在面对独立学习的时候, 具有了以一变应万变的能力, 并且能够在课外活动中充分发挥创新的思维。在课外活动中可以组织学生做一些与化学有关的实验, 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组织不同的小组, 在小组内学生可以分工合作, 充分发挥自己的动手, 动脑, 创新能力, 来完成本小组的试验内容。在实验结束后, 教师应当对每个小组的实验结果做出总的评判, 然后在每个小组内开展讨论会, 对自己的实验比较成功或比较薄弱的环节做出总结, 并且说出自己在下次实验时有了什么新的经验。学生还可以对自己实验中的现象自编习题, 这样将科目内的知识也有所复习, 或者对本次实验写出小组实验论文, 并且阐述自己在小组中发挥的作用, 以及自己本次在小组内有哪些创新的发现。教师可以统一批阅论文, 并且对每个人的论文及阐述进行总结, 然后评比出表现比较突出的小组及个人, 这样又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 结束语
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教师只有使学生意识到学习是寻找正确学习方法的过程, 而不是满足现状找到答案的过程。引导学生进行多个方向的独立思考, 并且把多角度的事物综合为一体, 应用到所学的内容中, 并且不断地拓展学生的视野, 并且对学生的学习策略, 学习动机进行适当的调控, 就能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学习能力有所提升。
摘要:在教育系统中, 化学教育属于是一种多要素的系统工程, 在对化学的教育过程中应当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强化化学的理论知识, 多培养学生在试验教学中的积极动手能力, 将理论和实践充分结合, 多开展化学课外活动并且多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 真正提高学生在化学学科中的创新探索能力。
关键词:创新能力,启发式教学,探索,挖掘,培养
参考文献
[1]周维新.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 2008.
[2]杨洪, 黄志怀.试论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育前沿 (理论版) , 2007, (S1) :68-69.
[3]张翠确.化学创新教育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教师角色的转变[J].中学教学参考, 2009, (35) :128.
[4]万顺利.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03, (04) :73-74.
【音乐教育学生创新能力】推荐阅读:
学生创新能力美术教育09-03
数学教育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论文08-27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研究报告11-06
浅谈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10-27
音乐能力学前教育09-27
提高音乐院校师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实用指南08-14
音乐创新教育分析06-25
中学音乐创新教育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