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音乐创新教育(精选12篇)
幼儿音乐创新教育 篇1
中等幼儿师范教育必须在有别于中小学现行的教育模式的基础上,加强教育意识的创新和教学方法的创新。
首先要澄清音乐教师对“创新”问题的模糊认识。
(1)“创新”并不专指科学发明创造,如果把指导学生搞小发明、小制作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唯一途径,显然是狭义理解创新意识的含义,这种意识存在使音乐教师把自己当作局外人而产生“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思想。事实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各门学科密切协调。音乐学科在其中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它可为学生提供更为自由、广阔的想象与创新的空间,故而音乐课堂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的重要阵地。
(2)对“创新”的含义不可定位过高。
如把“创新”的含义定位为“前所未有”会直接引发教师的畏惧情绪。其实我们所谓的“创新”可以定位于很小的范围内。例:所授班级没有说过和没有做过的,可以把它看作是新的。可以指导学生从与众不同的角度思考某一件事,都应
乐的创作。我国第一部自己创作的具有迪斯尼动画特质的动画片《宝莲灯》,投入大量的资金聘请港台流行巨星来演唱为其度身定制的主题曲,以期扩大该片的影响力。获得奥斯卡奖的电影,无论是《泰坦尼克号》还是《卧虎藏龙》,在其庞大的交响性音乐之上总不能缺少流行音乐歌手的加盟,它的点缀犹如深夜暗香突袭的昙花那么清爽,又像深渊中绽开的小野花那样令人感动,电影获得成功它们功不可没。正是由于流行音乐的广泛影响和号召力,许多的学院派的、专业的作曲家如谷建芬、三宝、张宏光等也投入到它的创作中。作为培养音乐师资的高等师范对它的影响力却熟视无睹,在专业设置上是屈指可数或者是一片空白,这势必和高师的培养目标相违背,势必引起人们对高师全面素质教育的误解。
3.流行音乐的文化特征与高师培养对象相吻合
作为流行音乐,它所表现出来的倾向更多的是从个体出发,满足个体情感的要求,更多地强调感官的刺激功能和娱乐功能,一般以平民或亚文化群体为其接受消费主体,更容易成为青少年群体上行为认同的重要文化标志。因此流行音乐的创作大多表现出青少年的文化心态,迎合青少年的欣赏品位。作为高师培养的对象,作为青少年群体的一部分,流行音乐范畴的教育正是符合了兴趣教育的轨迹,如果我们的教育无视他们对音乐本身的感受倾向,那将是失败的。当年,任贤齐的一曲《心太软》红遍大江南北,风华正茂的“学院派们”还不是在步履匆匆中口口声声地吟唱“我只是心太软,心太软……”?作为钢琴系的主修生们不也是忙里偷闲地过一把理查德的情调钢琴之瘾?所以,“让流行音乐进入高师音乐教育,成为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4.流行音乐专业课程的设置将促进高师未来教育的发展
流行音乐教育应该是具有独立性的学科体系,它应该与传统的古典音乐教育、民族音乐教育比肩而立,而不是作为某学科的附属或附庸。目前,热门专业的设置越来越成为高师进行学科建设、吸引生源、扩大办学规模的优先考虑。在音乐方面,社会办学已经走在高师的前面。很多当红的艺人以个人的名义投资办学,专门培养流行音乐人才,大量的青少年被深深视为创新,这样的学生将来很可能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从这种意义上来看,创新并不神秘,创新教育并不是无从下手。
澄清以上两点模糊认识后,我们可就音乐教师如何以创新意识创造新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进行讨论。
一、开展音乐教育的切入点是创新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师习惯在课堂上占“主导”地位,习惯把学生作为教学对象,采用“填鸭式”教学,致使在音乐教育上一味强调学生进行枯燥的技能训练和乐理知识学习,这种方法极大损伤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积极性。我们应改变这种方法,特别是幼儿师范教育,因为她们今后将面临的是幼儿学生。我们可指导学生,放下教师架子,走到学生中去,与学生围坐在一起,甚至也像小孩一样戴着头饰、面具与学生一起唱唱跳跳,把音乐课上得像做游戏一样活泼、轻松。
同时我们幼儿师范的教师,也应注意所授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以上的方法不适合移植,我们要分析15—18岁年龄层
地吸引,纷纷报考。这无疑给了高师教育改革一个很好的提示。高师未来教育的发展要更多地面向社会。在就业渠道多样化的今天,高师培养的学生并不一定都会从事中小学的教学工作,他们有更多的选择(主动或被动)。挖掘他们的潜力,扩大知识面的广度,将会使他们在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时,更好地把握好机遇,释放自己的能量,立于不败之地。曾经有一位高师学生在钢琴家赵晓声的钢琴讲座之后向他提出这样的问题:我的学习已经非常的刻苦,但钢琴的进展很不尽如人意,常常很苦恼。赵晓声这样回答:不要期望你能成为一个钢琴家,那样是不现实的,经过刻苦的练习进入钢琴的世界,成为一个钢琴的爱好者、演奏者或欣赏者不也很好吗?或者能成为钢琴普及的使者和音乐的传播者,那也是值得庆幸和骄傲的事情啊!如将来我们可以在酒吧等娱乐场所来演奏,与大家共同分享音乐,不也是很好的一件事吗?这也是赵晓声给高师学生的准确的定位。如果高师的学生能在步入社会之前,熟练掌握这种大众化的音乐形式,这无疑将为他们成功择业增加一道保险。
作为一门学科,流行音乐的学科理念应该是:遵循时代需要,培养音乐人才。“时代”是流行音乐的关键词,流行音乐对时代性的强调会给传统艺术教育带来积极的影响。流行音乐在客观上有力地促进了学生音乐素质的提高,拓宽了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丰富了学生的文化内涵。学校音乐教育一定要跟上时代的发展,主动与社会音乐环境联手,不能一味地排斥严肃音乐以外的其他音乐元素,应尽量弥补学校音乐教育与社会音乐环境严重脱节的现象,形成合理有效的,能提高学生音乐素质的教学模式。
在高师音乐专业教育中增设流行音乐课程,不仅能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而且能提高学生对流行音乐的鉴赏力,从而必将对流行音乐的健康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杰鹏.流行音乐对高师音乐教育的扩展与补充.
[2]艺术教育.2005年第三期.
德育工作对班集体的影响
尹巧萍
(泰州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泰州
摘要:德育是职业中学教育的中心和统帅,教育规律表明,德是学生个性的主导因素,对智、体诸多方面的发展起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班主任要狠抓德育工作。
关键词:德育职业中学教育
德育是职业中学教育的中心和统帅。教育规律表明,德是学生个性的主导因素,对智、体诸多方面的发展起不可忽视的作用。而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单位———班级,更应该发挥德育的基础作用,加强班集体思想建设,坚持把德育放在首位,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一个个优良的小环境,从而形成优良的大环境———学校整体德育工作的新局面。
要创造良好的小环境,首先要注重学生的行为规范,重视规章制度的建设,抓好新生的起始教育。
一个新的班集体,往往是由思想品德、学习成绩、劳动观点、身体素质等各方面存在着诸多差异的几十名不同的个体组成。要想建立一个优秀的班集体,达到整个优化的目的,必须重视规章制度的建设,狠抓学生的养成教育。用规章制度来约束其言论、指导其行动,用正确的思想理论来武装其思想,用健康的活动来陶冶其情操。让新生一到校,就一言一行有准绳,一举一动规范化,接受的是正确引导的教育,看到的是激人奋进的校园文化。如熟记《学生守则》、《学生一日行为规范四十条》等,再配以适合本班特点的班规班纪。让各项制度上墙,加以严格的检查,召开以“尊师、爱班、修身、自律”为主题的班会,从而达到行为习惯的逐步养成,思想意识的点滴渗透,促使良好的班风逐渐形成。
班主任是班集体直接而具体的管理者、领导者,因此要创
次的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属于特殊期。一方面,他们处于青春期,情感比较强烈,极易“动感情”。从我教授的学生来看,他们听流行音乐,做追星族,抗拒传统的自我表现。他们在音乐课上一直戴着耳机听MP3里音乐,不爱上音乐课。他们可以把歌星专辑和家史倒背入流,但说不清歌曲的风格和内涵,更别说此歌的音乐知识(例:此歌属于什么调式)。他们可以把自己封为“K”歌之王,但不愿在众人面前高歌一曲。
针对这一群体学生,我们的教师应寻找一个切入点。国外流行一种说法,一个高明的教师,既要了解学生想要的,也要知道学生缺少的,更要懂得如何让学生快乐地得到他不曾想得到的,这和我国《论语》中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是不谋而合的。有一个成功的教学案例:在一堂音乐课上,一位教师让学生了解西方音乐家,他以“旧曲新唱”作为这堂课的切入点,首先把学生熟知的某些流行歌的旋律呈现出来,当音乐响起,学生马上知道是某某歌星演唱的,但是这样一来学生进入了教师所设的圈套里,原来这位教师所选的音乐都是现代的音乐人把几百年前的音乐家的作品按流行音乐的风格改头换面的“杰作”,这样在教师的指导下,引发学生对音乐巨人的讨论。接下来,学生的创新思维不断,有的同学还自发收集关于某音乐家的资料,并将其改编成自己喜欢的音乐。
学生的思维的火花迸发了,他们是被教师的准确击球打中。教师找准了切入点,便可使学生接受艺术熏陶,从而提高个
建良好的小环境,应特别重视班主任的师表作用。
初中一年级的新生刚到校,还带着小学生的许多仿效心理,直观教育与形象教育是学生最容易接受的。班主任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文化知识、民主意识、接人待物、气质风度、仪表语言、工作作风等许多方面都会成为学生仿效和学习的对象。因此,班主任除了要做好修身自律,还应扮演好几种角色:
首先,投入真挚的感情,爱如慈母。作为班主任,在接纳新生之后,要尽快熟悉全班学生的基本情况,尽快叫出新生的姓名,使学生对班主任多一份亲近感,少一份陌生感。有时可根据学科的特点(如英语课)把每个学生的名字和英文全部叙述一遍,使学生们觉得他们已在老师的注视关切中了,也让他们在心理上对班主任产生尊敬和信赖,这样就可在短时间内建立一种互相平等、信任,相互关注的师生关系。对于单亲家庭的学生,更应该关心他们的生活,对他们多一份爱心,多一些谈心接触的机会,从感情上贴近他们,精神上支持他们,学习上帮助他们,尽可能地传递给他们来自班主任的温暖,使他们感到并不孤单,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性格。
其次,寻求科学的教育方法,管如严父。现在的学生,独生子女多,以“我”为中心的“自由”意识膨胀,周围的人往往是溺爱多于管教,对这样的学生如果运用强硬的手段去教育,他们往往受不了,甚至出现问题。如对于他们的缺点、错误,先让他们自己写出说明书,说出自己当时为什么要这样做,再由此而引导他们认识到其错误所在,他们会反省自我,战胜自我,增强自律意识和是非观念,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在生活和学习中,抓住小错不松手,大错自然就不敢抬头,要经常进行公德教育,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与别人和集体的关系,找准自己在
人的素质和修养。
二、实施音乐教育的形式和手段创新
实施音乐教育不仅要有好的开端,而且需在教学形式和手段方面创新。特别是我们幼儿师范教育要注重手段和创新。在教学活动中要为学生提供自由活动空间和时间,使学生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消除恐惧心理,鼓励、帮助学生进行大胆地尝试,展开自由的想象和联想。如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为学生播放《春之声》的曲子,让学生反复倾听,展开想象;不要对他们提出问题而使他们产生紧张心理,不要对他们想象力加以限制,而要鼓励、引导他们充分发挥想象空间,在音乐的气氛中寻找春天,自由想象,这样学生们有的说听到了小鸟飞来了,有的说听到水流声音了,有的说看到小树发芽了等,与此同时拿出相应的乐器让学生自己动手在乐器上敲奏视听,寻找音乐里的音色进行伴奏,这些手段可使教学活动更加丰富多彩。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表达和表现能力,通过聆听音乐表现出来的各种动作表情是学生音乐创新活动最简单、最基本表现形式。我们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播放音乐来启发学生做相应的动作,为学生选出一些有风格特点,节奏明显的乐曲(如进行曲、舞曲)来欣赏,让学生在音乐的伴奏下敲击拍子,跳出优美的舞姿。
总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关键在于在教学活动中使学生无拘、无束,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和创造力,使他们的创造潜能得到挖掘,让学生的创造性得到更好的发挥。
幼儿音乐创新教育 篇2
【摘要】在幼儿园教学中,艺术课程是幼儿相对喜欢的部分,尤其是音乐活动。音乐活动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幼儿音乐表现的能力是在大胆表现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幼儿的创作过程和作品是他们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在调查中发现,现在的音乐课都脱离不了几个环节:音乐图谱→念歌词→教师示范→幼儿跟唱→比赛形式巩固。这样的方式有点单一,没有特色,幼儿的兴趣无法调动。那么如何设置有效的音乐活动?我们根据调查结果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音乐活动
调查 探讨
(一)调查背景
在重视素质教育的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幼儿园意识到艺术教育对开发孩子的智力、陶冶孩子的情操、激发孩子的自信、锻炼孩子的意志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也清楚地认识到艺术对一个人生理和心理的调节,受益于终身的好处。因此我们有必要尝试通过对孩子的艺术启蒙来教育孩子,发展孩子,使之健康、和谐、全面地成长。新《纲要》提出艺术的目标在于丰富幼儿的情感,培养初步的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而现实教学中真是如此的在开展吗?我们将以调查结果来说话。
(二)调查方法
我们研究组选择了点连面的调查研究方法。先选择一个教学片区为调查点,向片区内每个幼儿园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听课记录进行调查。再结合各个幼儿园的调查记录来发现问题,探讨幼儿园音乐活动设置的方法和有效性。
(三)调查发现
经过大家的调查,发现各幼儿园音乐活动设置存在的普遍现象有:
现象1.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是关心幼儿会不会唱歌曲,乐队的节奏是否整齐,舞蹈动作跟教师教的是否一致。但大多数的结果都是在教第一遍时,幼儿还有点兴趣,第二遍就开始嘻嘻哈哈,注意力已经分散,原因就在于:教师没有真正成为幼儿自主进行音乐活动的积极者,支持者,发掘者,只是个命令者,指挥者,监督者,教师较少去考虑如何帮助幼儿在活动中获得成功感,增强自信心,激发兴趣,及帮助形成良好的、正确的自我概念。教师不了解幼儿,也不观察幼儿的需要,只一味的牵引着小朋友,小朋友始终处于被动地位。
现象2.选择音乐题材忽视幼儿的身心发展和实际需要,忽视慎重筛选。如一首《大中国》,不加修改的让小朋友学唱,孩子唱的歇斯底里,也不知在哪儿换气只见个个气嘘喘喘。看到这儿我真为这群孩子痛心啊。很多教师片面的认为儿童音乐应紧跟现代步伐。因此,在选择儿童音乐时,不考虑所选音乐是否适合孩子,音乐的音域是否适合孩子,即使选择了音乐内容也不会处理以何种类型为主进行教学。如果这首《大中国》以欣赏和打击乐形式教学未必不可。
现象3.教学目标设定不能体现幼儿主体性。长期以来,我国幼儿音乐教育主要采用目标教学模式,目标在课程的选择、组织、实施和评价中起着向导的作用,支配整个教学过程。而音乐教育的内容分为唱歌、律动舞蹈、音乐游戏、欣赏活动、打击乐教学等,容易造成重点教学逻辑不清晰,教师自然围绕单项技能训练来进行教学。由于教学方法较单
一、刻板,音乐教育的审美功能便难以得到体现,而实际上幼儿在音乐活动中感受到什么,是怎样去体验音乐美却往往被忽视。这抑制了幼儿的审美情感。幼儿情感得不到自由的表达,其审美的主动性、创造性也必然丧失殆尽,忽视幼儿学习过程,不重视幼儿创新能力的培养。
现象4.“重头轻尾”的音乐,许多老师在执教时重视情境化的导入,开始部分非常吸引人,教具准备新颖奇特,活动继续开展就会突然脱节,道具利用率底,前后没有关联。
(四)调查探讨
这些现象表明,现在的幼儿园音乐活动存在问题,音乐活动不能体现幼儿的需要,音乐活动课的有效性没有体现出来。那么,如何设置音乐活动?如何体现音乐活动的有效性?
1、教学目标要体现以幼儿为主体,注重兴趣的培养。
目标的制定要在活动过程中具体施展,教师要给他们充分自由的活动空间,重视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调动幼儿的表现欲望,让他们在自编、自创中探索,产生自信感,获取表演的乐趣和学习的兴趣。
2.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
(1)运用生动活泼的语言介入。
当适合幼儿的音乐内容确定后,教师如何有效地在活动中开展呢。涉及到的有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生动,是否合理和趣味性等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动生动活泼的语言方法,马上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随之进入情景生活化的场景,如小班《大拇指》歌,教师先妙趣横生的介绍手指的成员,口气幽默娴趣,没有任何辅助道具,使用夸张的语言打动孩子,知道大拇指藏起来了,太有意思了,抓住了幼儿的心灵再进行动听清唱:大拇指,大拇指,你在哪里?然后大拇指慢悠悠的出来,唱:我在这里,我在这里,你好不好。活动进行到这里,教师的教学语言的感染力是很强的,它有时能赛过一些色彩鲜艳的图片及可爱的教具。所以在音乐活动中教师们运用生动活泼的言语机率要多些,它将带给你教学上无穷的轻松,也能给幼儿的音乐学习带来积极性,主动性。
(2)给幼儿想像、创造的空间和机会。
音乐活动中尽量让每位幼儿有动起来的机会,身体的运动是孩子的本能,如果这个音乐很动听很感人,孩子有肢体动作的欲望,如果教师不安排肢体的创作将会抹杀孩子的天性,有一次我去听课,一个新老师上《柳树姑娘》,这是首优美动听的三拍子歌曲,当幼儿欣赏完歌曲时,教师出示图谱帮助幼儿理解歌词和记忆歌词,虽然这位新老师一味的强调这首曲子的美,而整个活动过程下来呈现给大家的是:整个图谱设计独特帮助孩子记住了歌词,教师让幼儿分男女生唱,自由选择唱等形式开展,没有任何的肢体语言,看上去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乏乏,虽然活动结果显示孩子会唱这首歌,但是这样的教学能有利于孩子音乐能力的培养吗?结果我到那班里进行调查,没有一位小朋友在活动后享受自唱《柳树姑娘》,听完这个活动后,我在自己班里用同一内容同一图谱开展了音乐活动,不同的是,利用完图谱帮孩子熟悉歌词后我充分的让孩子想像柳树姑娘会怎么展现自己的美,让每位幼儿动起来。在自创动作中再次感觉《柳树姑娘》的优美,活动结束后小朋友不自禁的唱着“柳树姑娘,辫子长长„„”,这些对比虽说不是非常的科学,但基本上能说明在音乐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创作肢体的动作或善于鼓励幼儿的动作表现,这样将大大提升教学有效性,在韵律活动,欣赏活动中,肢体动作的加入是必须的,最怕在歌唱中,教师会忽视它的魅力,而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都会将之大打折扣,要知道活动中运用动静交替,情景交融表现音乐的全过程是孩子享受活动的全过程。
我们要遵循幼儿的动作参与学习的规律,因为幼儿是从动作中学习的,带有节奏韵律和欢快情绪的音乐活动增强了动作的趣味性和愉快感受,而动作又促进了音乐能力的发展,所以说在音乐活动中可以创设身体动作部分,做为教师应积极地引导幼儿一起动起来。达尔克罗兹的体态律动理论就是侧重通过动作对音乐进行体验和感受身体的运动和表现使得抽象的音乐要素成为了可以看得见的身体活动。
(3)注重倾听的重要,注重节奏感的学习。
许多音乐活动都要注重对音乐的节奏感受和旋律感受,给孩子一定时间倾听音乐,感受乐曲的机会,通过自身的感悟,体验音乐最先给予自己的感觉,如打击乐活动《快乐的罗嗦》,只有在对音乐有一定的理解才能让幼儿自创出合适的打击乐器来演奏,那么倾听音乐就是活动开展的必经之路。新教歌唱《风儿找妈妈》,它是一首非常动听且能打动人的音乐,在倾听教师动人的清唱后,幼儿对其中的歌词和乐曲风格的感受就更准确了,歌唱活动中,准确歌唱能力的培养对大多数孩子来说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正如我前面说到的听到众多孩子唱跑调的现象,既然这种现象普遍存在,我认为音乐活动中是否缺失了有效的倾听部分,借用听觉去理解和享受音乐美,无论是钢琴、磁带伴奏或是师幼唱,都要让孩子们去积极地欣赏,如同在给孩子过生日时,全体小朋友给小寿星唱起《生日快乐》歌,但却唱出了三四个不同的音高,这时教师让孩子们静下来聆听个别小朋友唱一唱,孩子们马上觉察到其中的症结,于是 教师让孩子们一个跟着一个唱,慢慢地,大家就在一个调儿上了,可见,聆听别人的声音在音乐能力的培养中起着极大的作用,每位教师且不可忽略它的能耐。
达尔克罗兹的体态律动理论认为,节奏是音乐中最强有力的要素。柯达伊提出,节奏是幼儿园音乐教育中感知和学习的主要方面,在学习音乐节奏时,总会与平时的生活经验结合,模仿各种动物的声音或生活中的各种有规律的声音,如歌谣《踩高跷》表现的是正月里过新年的热闹景象,幼儿体验节日欢乐气氛的同时,用各种小动物也来过新年导入来进行固定节奏型××
×/××
×/和××
××/××
××/××
×/的叫声或动作练习,即加强了对音乐学习的趣味性,又提高了幼儿对节奏的熟练程度。如二声部合唱《大钟和小表》活动中,两者的节奏关系对比鲜明,幼儿如何更好地掌握两者的节奏型,大钟×○×○ / ×○
×○ / 和小表×× ×× / ×× ×× / ×× ×× / ×× ××/ 的节奏型,让幼儿用身体动作配合嘴巴声音,大钟当当,小表嘀嘀嗒嗒的声音,结合小朋友想到的机器人或小木偶等形象造型生动得获得了节奏的练习,对学习二声部合唱打下重要的化解难度基础,所以说在音乐活动中教师要有掌握判断的能力,根据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过程,自然地将这些要素渗入学习中,将会让孩子在音乐活动中有效的学习,并乐在其中学。
(4)重视音乐情境游戏化的开展。
幼儿园音乐活动的设计,教师往往都喜欢较情景生活游戏化进行。这样的设计实践证明有利于提高幼儿的兴趣,增强音乐的趣味性,从而促进幼儿对音乐要素的感知和音乐能力的提高,如歌曲《蜗牛》适合小班幼儿练习节拍,而游戏性也较强,请小朋友拉手成圆圈对应一二段,慢慢向中心移动,慢慢蜷缩,挤在一起体验快乐,慢慢后退,老师带队紧缩圆圈,走成蜗牛状,非常形象的游戏辅助歌唱,加大了音乐对幼儿的感染力度,小班孩子就会不知疲惫的享受音乐的乐趣。如大班的音乐游戏《套圈》活动,它的三个乐段,能充分展现三位幼儿之间的合作能力,套圈中唱出自己和同伴的名字,幼儿在游戏中很快地对歌唱有了理解和认识。而许多歌曲中也能加入游戏创作,如《迷路的小花鸭》、《蚂蚁搬豆》等歌曲,教师都可以安排游戏场景帮助幼儿有效学习和理解歌曲。
探究幼儿园音乐课程的实践创新 篇3
【关键词】幼儿园 音乐课程 实践创新
自《纲要》颁布以来,幼儿园音乐改革掀起高潮。各类综合性、个性化的主题式课程涌进了校园中,幼儿教育观念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并在幼儿园教育当中得到了计划实施。幼儿园音乐教育是幼儿教育领域的主要组成部分,能够全面提升幼儿的综合素养。本文首先概括幼儿园音乐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然后从幼儿园音乐教育的意义入手,探究幼儿园音乐课程的实践创新。
一、目前幼儿园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幼儿园音乐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都是不可避免的,通过调查研究,我国幼儿园音乐教育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有:经常忽视对幼儿学习兴趣的培养,不主动帮助幼儿养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忽视音乐教育的其他功能;不能从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为基础进行教育;只注重表面知识的传授;限制幼儿的创造思维;一刀切的教育方式;忽视幼儿的心理需求;普遍采用组织游戏的方式而淡化了音乐的本质;综合课程泛化;课堂教学模式古板;师资队伍资质低;音乐教育活动内容单一;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设备尚待改善;不断加大学生的音乐课程训练而不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1]。
在幼儿园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中,有几个最主要的问题,它们是:只注重音乐表演而忽视学生培养学生的主动表现能力;只注重学科教育而忽视知识的整合记忆;只注重增加音乐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训练,而忽视带领学生进行亲身音乐教育体验。
二、幼儿园音乐教育的社会意义
(一)幼儿园音乐教育有利于创造文明社会
幼儿园音乐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儿童对音乐美感的欣赏和体味,幼儿园音乐教育是一种音乐审美教育,这种音乐审美教育的功能就是可以把音乐体验后的感触与教育本身融为一体。幼儿园音乐教育的内容都是健康活泼、高雅优美的,其中蕴含着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古老的道德品质内涵[2]。就是这种爱国主义精神可以不断净化人的心灵,完善人的品格,弘扬人们的团结精神。幼儿园音乐教育有利于培养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促进社会和谐,创建文明社会。
(二)音乐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有效途径
新世纪新需求,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国家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越来越多。而每一个人都会经历幼年,都要进行幼儿园教育,所以幼儿园音乐教育是培养音乐界高素质人才的基础途径。信息化发展使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音乐教育能够提升人们的思想交流能力,能缓解人们的心理压力。幼儿园教育并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儿童音乐的早期启蒙,让儿童尽早学习音乐学习技巧,还为了提高儿童对音乐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提高幼儿表达情感的能力,提高儿童的音乐素养,为以后成为音乐界的高素质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对幼儿园音乐课程的实践创新
(一)完善内容体系,明确课程目标
幼儿园音乐课程的培养应当注重音乐性、儿童性、综合性,音乐性主要在教育目标中音乐知识和技能方面体现出来;而综合性主要体现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中[3]。根据音乐教育课程的培养目标来完善音乐课程的内容体系,在保留与音乐教育主题适当切入的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创新。清除那些欠缺音乐性的内容和不适合幼儿年龄特征的内容,保证音乐知识技能的正确性,细化对独立式课程内容和重点难点课程内容的分析和调整,对音乐元素进行创新,增强音乐课程的易操作性能,最终构建出完美的音乐课程内容体系。
(二)丰富音乐教育的实施途径
如何培养幼儿的倾听能力是音乐教育活动中的重要问题之一,在幼儿音乐教育中,要重视突出倾听等多种实践活动,留给幼儿充分的倾听、欣赏、感悟音乐的过程,提高幼儿音乐倾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幼儿在音乐学习中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原本的音乐课程管理机制上坚持音乐与日常生活相融合,在教育资源和设施方面保证课程落实到位,重视社区和幼儿家长的宣传工作[4]。
(三)创新幼儿园音乐课程
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相关要求,必须加大对幼儿园音乐课程的创新。要主动借鉴国外的先进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综合音乐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和幼儿的成长需求,对幼儿园音乐课程进行重新策划,精心开发出真正适合孩子学习、有幼儿教育特色的音乐课程。只有对幼儿园音乐课程进行有效创新,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幼儿的艺术修养。
结语:
音乐是幼儿喜欢的活动之一,它和游戏一样有着很大的趣味性,在幼儿的生活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幼儿园音乐课程的实施直接影响幼儿的成长,想要促进幼儿园音乐课程的有效实施、提高幼儿的技术素养,必须对幼儿园音乐课程进行创新。目前我国音乐教育还不够成熟,音乐教育系统还有一些尚待完善的地方,相信通过相关人员的努力,教育研发人员一定会开发出最具有园本特色的音乐课程。
【参考文献】
[1]吴彩娟.幼儿园音乐课程的实践创新[J].上海教育科研,2013,5:94-96.
[2]黄春蕾.广府民间游艺竞技融入幼儿园韵律活动的实践探索[J].教育导刊,2012,12:41-44.
[3]段白羽.齐齐哈尔农村幼儿园音乐课程设置探究[J].音乐大观,2014,9:88-88.
音乐活动与幼儿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4
一、营造民主和自由的情境氛围, 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
幼儿的心灵如果种植在肥沃的土壤之中, 他们就会非常自然地生长起来。“肥沃的土壤”是指适宜的环境和令人愉悦的学习情境。创新意识的种子需要适宜的土壤才能发芽, 因为年龄特点, 儿童的创造不会在命令与强迫下出现, 只可能在毫无心理负担的宽松环境下出现。陶行知先生曾指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 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主张提供给幼儿民主、自由的情境氛围以激发幼儿的创新意识。而音乐来源于生活, 生活是由许多情境组成的, 每个情境都有其独特的内容和情感, 可唤起幼儿不同的感受。可以说音乐本身就是一种生动的情境氛围。
1. 以乐悦情
音乐教育以音响的情境魅力带给人们各种感受, 音乐的旋律起伏变幻、抑扬顿挫。在迂回曲折中, 在动和静、高和低、快和慢、紧和松的对比组合运动中, 激起人们情感的波澜, 激发人的创造灵感。如学习蒙古舞组合《小牧民》时, 我和孩子们一起扮演老马与小马的角色, 跟随着生动形象的音乐, 我带领孩子们在美丽的大草原上奔驰 (户外草坪) , 时而快、时而慢、时而低头吃草, 时而俯卧休息, 孩子们仿佛置身于美丽的大草原, 身临其境, 高兴极了。在幼儿情绪高涨的时候我不失时机地说:“美丽的大草原上, 住着许多新疆人。那里的孩子们都会‘动脖子’, 你们想学动脖吗?”幼儿都欢呼着大声说:“想!”“好, 让我们一起来学跳新疆舞《新疆好》。”孩子们的好奇心被激起, 他们扭来扭去的模样非常可爱, 一个个虽跳得不是特别优美, 可兴味十足。在整个学习过程中, 教师为幼儿营造宽松、民主的氛围, 配合音乐的情境感染性让每一个幼儿都如痴如醉, 自由大胆地表现自己, 从而激活幼儿的创新思维。
2. 以乐导行
音乐有着强烈的愉悦作用, 每个正常人都乐于欣赏。能够倾心赏美就是乐于受教的表现, 人的精神畅快了, 才会产生积极地创新思维。如音乐游戏《小鸟飞》, 我让幼儿听着优美、轻快的音乐在户外小树林里模仿各种小鸟飞行和捕食的动作, 幼儿跟着音乐一会儿学小燕子轻巧地飞来飞去, 一会儿学啄木鸟在捉虫, 一会儿又学孔雀抖抖羽毛开屏的样子……他们在音乐丰富多彩的感染力下尽情而大胆地表现着自我, 潜移默化地向我们展现了美的声音 (各种鸟叫的声音) —美的形态 (鸟生活的日常形态) —美的动作 (鸟飞的动作) —美的“世界” (鸟类世界) 。
也许孩子们这种最初的表现自我的行为在严格意义上称不上是创新能力, 但是由于情境教学本身具有形真、情切、意远、理蕴的特点, 使得我们坚信: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地提供给孩子们民主、自由、轻松、活泼的情境氛围则必定会让幼儿的创新行为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中深根发芽, 茁壮成长。
二、激发想象和求异的发散性灵感, 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
在以往的音乐教学活动中, 我们习惯约束幼儿, 认为教师说什么幼儿都得听, 都得照着做, 久而久之使幼儿养成了盲从的陋习, 形成了思维的一种惰性, 抑制了幼儿创造力的发展。孩子们回答问题常是众口一词, 没有丰富的想象, 失去了自我。陶行知先生提出:“我们要想创造新民族, 只能提倡科学的看, 科学的说, 科学的听, 科学的动!”因此, 我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就经常启发幼儿多看、多说、多听、多动, 这样既培养了幼儿的自信心, 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更培养了幼儿进行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1. 鼓励自由想象
陶行知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让我们解放小孩子的双手, 解放小孩子的嘴, 小孩子得到言论自由, 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实践证明, 幼儿可以自由发挥的原因是在音乐的创造性活动中没有对或错, 不会造成幼儿的挫折感, 反而会让幼儿在创造的过程中体验到发现探索的乐趣及成功的喜悦。因此, 在日常生活、教学当中, 我就鼓励幼儿自由想象。如:一次我无意中播放了一首乐曲, 一开始音乐旋律十分优美, 继而旋律转为低沉、阴森。于是我用此曲, 让幼儿欣赏并启发她们进行想象:“你想这首乐曲里都有些什么动物?”孩子们立即叽叽喳喳地说开了, 有的说:“有大雁, 有天鹅, 像是一片落叶。”她们边说边不由自主地表演起来。 (继续放音乐) 因为突然转为低沉, 孩子们表现出惊慌的样子, 有的抱肩扭缩在一起, 有的做出凶恶的样子……而卫泉宏“爬”在地上一扭一扭的, 嘴里还说着:“我是青蛇。”当音乐结束时, 我请孩子们给音乐起个名称, 她们有的说:“叫狮子王吧!”有的说:“叫森林里的动物。”“凶猛的动物。”我都一一给予肯定和鼓励。孩子们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理解, 充分发挥想象力, 表现出多种动物的姿态。在活动中教师对每一个幼儿的行为都给予了极大肯定, 就有如阳光、雨露是幼苗生长所必需的物候条件一样, 成人的肯定和认同为幼儿想象的创造田地提供了充足的养分, 使幼儿得以自由茁壮地成长。
2. 提倡标新立异
新纲要明确指出:“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 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 尊重幼儿的想法和创造, 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 同样, 孩子间的禀赋品性也是各不相同, 要使孩子的潜能在各自的起点上得到充分的发展, 教师就应以欣赏的目光去接受每一位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有创造倾向的孩子往往有一些新奇的想法和“鬼点子”, 喜欢在成人和同伴面前表现自己, 特爱标新立异。于是, 我们打破单一的评价标准, 以培养和保护幼儿的创新精神。例如:在学唱歌曲《一分钱》的教学活动中, 我首先把歌曲编成一个故事, 在故事的结束处留下一个问题:“如果你捡到这一分钱你会怎么办?”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交给警察叔叔。”这时看到刘艳玲在旁边自言自语地说一分钱太少了, 现在没有一分钱了, 最少的是一毛。我笑着接过她的话题说:那你捡到这一毛钱你会怎么做呢?“给可怜的乞丐吧!”“好, 那就把我们想到的主意都编到歌曲里面去唱一唱吧。”由此, 《一毛钱》的编曲展开了……从这个例子我们不难看出孩子们认识的事物越多, 想象的范围就会越来越广, 就越能激发孩子们的灵感, 产生新的创造, 这就是发散性的特点。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引导幼儿多进行创造性的音乐活动, 鼓励幼儿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才能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三、提倡参与式和多感官的情感体验, 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
马斯洛曾充满信心地说:“几乎所有的儿童, 在受到鼓舞的时候, 在没有规划和预先意图的情况下, 都能创作一支歌、一首诗、一个舞蹈、一幅画、一种游戏或者比赛。”我们不妨观察一下身边的孩子, 假若你放音乐, 他 (她) 便随着音乐手舞足蹈, 并不用你教, 而是与生俱来地对音乐的感受能力。你给他一件打击乐器, 他会在上面随意地敲打起来, 这在大人们心中被看做是“乱敲”、“乱跳”, 但在孩子的心中是最直接的对音乐的表白。
1. 参与式体验
对于孩子来说不仅是学好一个歌曲, 更重要的是结合孩子的年龄特点, 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我记得又一次上音乐活动表演《狮王进行曲》时, 我让幼儿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 我先让幼儿反复听这一段音乐, 然后让幼儿在音乐中感受情感, 再让他们大胆地用角色表现音乐、描绘音乐。扮演狮王的孩子随着音乐声用动作展现了狮子大王自信的心理和威武的神态, 眼睛瞪得大大的, 走起路来也是神气活现, 扮演老虎、狐狸的幼儿就用眼睛表现出小动物们见到狮子时又怕又敬的样子, 有的干脆躲到大树底下;扮演其他小动物的孩子用嘴巴颤抖着说:狮子来了, 狮子好可怕……我知道孩子此时已产生了身临其境的感受, 音乐使他们置身在大树林中, 仿佛小动物们都在看着森林里发生的一切, 音乐使他们产生了创造力。
2. 多感官体验
一些看似简单的音乐游戏, 给人们的启示却很多。一次, 我在上节奏课时, 请孩子们听音乐用身体发出声音。有个平时做淘气的孩子大声地告诉我:“老师, 脚也能唱歌。”孩子们不认为唱歌是用嘴的, 而是认为能发出声音的地方, 都叫做唱歌。虽然孩子们的这种想法在长大后会觉得很可笑, 但更证明了音乐不是单纯的听、记、唱的过程, 而是与各种因素融为一体的综合艺术, 需要用心去感受。
孩子的举动使我产生了极大的灵感, 使得我在以后的音乐教学中有了新主张, 比如我主张调动孩子的耳朵、嘴巴、手、脚, 多感官一起参与。主要通过一系列的唱歌、游戏、创造活动, 让幼儿随着音乐做动作来进行训练, 使身体的协调性得到增强。比如唱“网小鱼”, 则让孩子们充分想象自己是小鱼正在水里做什么, 这便是先通过动作感受歌词, 用自己即兴的动作感觉音乐, 这是一种最自然的学习方法。问问孩子刚才小鱼在歌里唱了些什么?孩子们会给你多个不同的说法;不管怎样, 小脑袋都没停下, 小手也没闲着, 小腿更是卖力地动着, 小嘴也没停地“说说”, 这样全身心地去唱, 去演, 比以前简单的教教唱唱要快乐得多。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使课堂教学生动、丰满起来。
幼儿音乐教育中的音乐游戏 篇5
摘要
音乐游戏是以发展幼儿音乐能力为主的一种游戏活动。研究表明,音乐游戏教学将枯燥的知识传授和抽象的音乐符号变为有趣的游戏教学,既符合音乐艺术的运动特性,又满足幼儿好动好玩的特征。游戏教学实现了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幼儿的主体作用,让幼儿成为音乐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与创造者,提高了幼儿的学习兴趣。本文深入地剖析了游戏教学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提出合理运用游戏教学的方法,并指出了在音乐教育中进行游戏教学需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音乐游戏;幼儿音乐;音乐教学
目录
摘要及关键词
一、音乐教育与音乐游戏的概述
(一)音乐游戏的定义
(二)音乐游戏的分类
1.节奏训练类游戏 2.音准训练类游戏 3.音乐感受力游戏 4.音乐协调类游戏 5.识谱类游戏
二、幼儿音乐教育中开展音乐游戏的必要性
(一)音乐游戏符合幼儿的生理与心理特征
(二)音乐游戏能有效激发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
(三)音乐游戏突出了幼儿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三、幼儿音乐教学中开展音乐游戏
(一)音乐游戏的目标 1.明确音乐游戏教学的目的
2.注重音乐游戏对幼儿音乐想象力的培养(二)音乐游戏的设计
1.充分挖掘音乐内容中蕴含的游戏素材 2.幼儿兴趣入手进行音乐游戏活动多元设计 2.1角色游戏 2.2听觉游戏
2.3利用音乐游戏,让幼儿发展音乐
(三)音乐游戏的控制、评价 1.做好游戏课堂的组织工作 2.给予及时充分的鼓励
四、结语 参考文献
幼儿音乐教育中的音乐游戏
音乐游戏在音乐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尤其是对于幼儿音乐课堂教学有着更加特殊的意义。活泼好动是儿童的天性,积极利用儿童的这一性格特点设计丰富多样的音乐游戏活动,创造出一定的形象和意境,可以让其在集体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学习和掌握音乐知识。实践表明,音乐游戏已成为儿童普遍欢迎和喜爱的一种综合性活动。本文立足幼儿音乐教育,针对游戏教学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展开研究,既符合幼儿音乐教育的发展规律,充分体现了素质化、质量化教育的发展方向,又有利于将理论问题具体化,为幼儿音乐教育提供有效的方法指导。
一、音乐游戏的相关理论
(一)音乐游戏的定义
音乐游戏是指在音乐教学中将教育内容与游戏活动相融合,以培养和提高学习者音乐能力为主要目的的一种教学活动。从音乐游戏的定义可以看出,音乐游戏与一般的游戏有所不同,其以游戏为手段,以音乐为灵魂,强调让学习者通过轻松愉快的方式去体验音乐节奏和情境,感受音乐艺术和内涵,并最终提高自己的音乐能力和音乐素养。
(二)音乐游戏的分类
根据音乐游戏的功能,我们可以它分成以下几类:
1、节奏训练类游戏。
节奏是构成音乐的第一要素,儿童的节奏感可以通过语言的节奏和动作的节奏来训练和培养。节奏训练类游戏就是在教学中把趣味性的游戏教学法穿插起来,克服单纯节奏训练的单调。
2、音准训练类游戏。
将活泼的游戏融入枯燥的音准训练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在练习音准的训练中加入“问好”,老师唱着向同学们问好,学生反过来向老师唱着问好,既可以训练音准,又增添了课堂趣味。
3、音乐感受力游戏。
即是通过游戏动作感受音乐的游戏。比如教师给学生放一段带有休止的音乐,让学生跟着音乐节奏自由行走,当听到休止的时候立刻停住。反复训练学生可以体会到乐句的特点和规律。
4、音乐协调类游戏。
声势是音乐协调类游戏中必不可少的元素。老师可以根据教授的乐曲的音乐特点设计声势,让学生在边听边唱的同时训练身体协调性。
5、识谱类游戏。
对于儿童来说,识谱是比较困难的。音乐教师可以利用孩子们好动爱玩的特点来设计训练游戏,例如可以让他们扮音符做“小音符找家”游戏,也可以在地上画出五线谱让他们“眺谱”或进行读谱比赛。
二、幼儿音乐教育中开展音乐游戏的必要性
音乐游戏是指在音乐教学中将教育内容与游戏活动相融合,以培养和提高学习者音乐能力为主要目的的一种教学活动。从音乐游戏的定义可以看出,音乐游戏与一般的游戏有所不同,其以游戏为手段,以音乐为灵魂,强调让学习者通过轻松愉快的方式去体验音乐节奏和情境,感受音乐艺术和内涵,并最终提高自己的音乐能力和音乐素养。从现实来看,在幼儿音乐教育中开展音乐游戏,出于以下方面的考虑。
(一)音乐游戏符合幼儿的生理与心理特征
“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是许多教育工作者普遍赞同和推崇的一个教学理念。对于幼儿音乐教育来讲,顺应儿童成长发展规律,迎合儿童个性心理特征,在现实生活中就地取材,让其在游戏活动中学习音乐知识,无疑是比较有效的一个方法。可以说,游戏活动是儿童生活的一个重心,在无拘无束的游戏中,他们能以以最纯真、最自然的方式来表现自我,抒发自己的情感,展现非凡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我国各民族儿童民歌为例,其中游戏歌谣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而且这些游戏歌谣所表现的内容也大都是孩子们生活感兴趣的事物。另外,争强好胜也是儿童比较普遍的一种心理特征,而音乐游戏中的竞赛性因素,恰恰能让他们在优劣胜败中体验到音乐给他们带来的乐趣。例如“听歌取名”就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一种音乐游戏。游戏中幼儿根据听到的乐曲,给乐曲取名,并积极说出取名的理由,然后再讨论谁的名字最贴切。通过这样的游戏不仅可以让儿童感受到竞赛的有趣,而更重要的是可以加深了幼儿对音乐的理解。
所以说,游戏与幼儿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把游戏与音乐教育相融合将在孩子心中产生巨大的影响。首先,音乐游戏具有较强的教育功能。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孩子们的各感觉器官得到锻炼,他们对音乐的感知、记忆及思考能力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获得对教学内容最基本的认识。其次,游戏抓住了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有助于其音乐素养的发展。音乐游戏有多种多样的方式,容易地引起孩子们的无意注意,让他们在游戏中,对音乐的认识从无意识向有意识发展,积累起较多的感性认识,为音乐能力的提高打下基础。
(二)音乐游戏能有效激发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
古语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幼儿音乐教学中,只有让幼儿体会到音乐的乐趣,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兴趣培养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对于儿童尤其如此。由于发育特征及认知能力的限制,儿童还处于感性学习的起始阶段,简单的声像和情景的设置很难让其产生学习音乐的欲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设计出生动有趣的游戏活动情景,才能将更多的感性认识植入到幼儿们的大脑中,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和遐想空间。
从另一个方面来讲,现在儿童喜欢音乐,但不喜欢上音乐课的情况比较普遍。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音乐课堂中缺少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许多音乐教师比较看重音乐知识的传授。发声练习、范唱歌曲、唱歌谱、读歌词、学歌曲,过于死板单一的教学程序缺少令人耳目一新的创意。视谱、听聋练耳、节奏训练等过于枯燥乏味的教学活动往往使幼儿感到厌倦,并逐渐失去学习音乐的兴趣。因此,如何从根本上改变这一局面,最关键的还是要通过创新教学设计来吸引儿童的注意力。研究表明,音乐游戏是音乐教学中最受儿童欢迎的一种课堂形式,其通过集体游戏活动的方式来培养幼儿的基本音乐素质,让他们在自由体验中发现知识、培养兴趣,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人文诉求。可以说,音乐游戏是儿童学习音乐知识的一座桥梁,它不仅符合幼儿认识新事物的意识倾向,而且创造性地将音乐教 学与儿童的兴趣爱好联系在一起,让其在游戏中创造创造属于自己的音乐世界。
(三)音乐游戏突出了幼儿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在传统的幼儿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教育教学的主体,其不仅对学生的个体差异作出判断,并对学生的学习结果作出评价。在这种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往往通过分析和观察来找出学生的问题,然后通过详细的解说来分析这些问题,并通过亲身的示范来让学生模仿,让学生在不断更正错误,提升音乐水平。可以说,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教师对学生个体差异作出判断,让音乐教学更具针对性,但是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这种教学模式容易让教学过程偏重于师徒传承,教学的单一性容易让儿童学到的音乐知识比较单一。其次,教师解说示范、儿童演唱模仿的教学模式始终是将教师作为音乐教学的中心,教学过程偏重于教师的教授而不是儿童的学习,孩子们的主动性受到了抑制,难以形成教学相长的教学效果。
音乐游戏的出现是对传统建构式音乐教学的一个突破,它让学生成为音乐课堂中的主人,成为游戏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与创造者。学习音乐对于儿童来说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乐趣。这种融合了新型师生关系的教学方式,既提高了他们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而且也全面促进了其身心的全面发展。
三、幼儿音乐教学中开展音乐游戏的策略
从目前的幼儿园音乐教学现状来讲,在教学方法上,范唱教学、情境教学、动画教学及音乐游戏教学往往是交叉进行的。但是从进行程度上来看范唱教学所占的比重较大,这种教学方式虽然比较简单快捷,但是其不容易激发幼儿的音乐兴趣,往往只是为了唱歌而唱歌,孩子们从中也体验不到音乐的美妙,学习不到歌词以外的其它东西。其它教学方法而言,虽然都优于范唱教学,但是受传统幼教理念的影响,一是开展频率较低,二是教学过程中幼儿的主体性作用发挥不完全。就本文着重探讨的幼儿音乐游戏而言,许多幼儿教师并不明确音乐游戏教学的目的,不注重从音乐中挖掘题材来设计游戏,有些音乐游戏过于陈旧而且方式单一,还有些幼儿教师不注意对音乐游戏的组织,往往使幼儿只沉浸在游戏本身的活动中,迷失了音乐教学的最终目标,为此笔者有针对性的提出以下策略。
(一)音乐游戏的目标策略
1、明确音乐游戏教学的目的
在音乐教育中开展音乐游戏教学活动,必须要明确音乐游戏的目的是什么。音乐游戏只有一种比较有效的教学方式,可以更好地调动和培养儿童的学习兴趣,但是其却不是课程教学最重要的一部分。所以,进行音乐游戏教学设计必须要有计划性,不能为了游戏而游戏,不能为了形式的生动性,而忽略了教学的内容和目的,否则本末倒置,事倍功半。在游戏前应该要先把游戏内容精熟并且详细的解说课程内容给幼儿听。要避免让孩子们产生错误的观念,还没有完成学习就急着去玩游戏,否则,这样的音乐课堂将失去教学质量。比如在教授《蛐蛐和蝈蝈》教师可以结合课件,伴着具有京剧风格的歌曲伴奏讲一个“蛐蛐和蝈蝈”的故事作为教学导入来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但是要及时将他们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切不可让小朋友们在故事中想象的太深太久,影响音乐课的正常进行。
2、注重音乐游戏对幼儿音乐想象力的培养
富于想象是儿童一种普遍的个性心理特征,而且也是游戏本身的一种属性。在幼儿音乐教学中灵活设计一些具有想象力的音乐游戏,变传统的抽象教学法为具体生动的实例演示,不仅可以避免传统音乐教学模式的枯燥单调,而且可以让幼儿音乐课堂呈现出其生动活泼的一面。在音乐游戏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两类游戏。其一是角色类游戏。就目前的教学实际来看,在幼儿音乐教材之中,以动物、小朋友等角色为主题的歌曲占了较大的比例。所以,为了让幼儿更好地理解音乐,感受音乐当中描绘的角色,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来设计比较有趣的角色游戏,让幼儿体会每个角色的情绪和形象。实践证明,角色类游戏不仅会让幼儿感到新鲜好奇,而且可以大大提高他们学习歌曲的兴趣。其二是舞蹈类游戏。如在学习《下蛋啰》这课时,为了让儿童体验到母鸡下蛋时高兴的情绪,使他们充满激情地进入了角色。音乐教师可以设计“母鸡抢窝”的舞蹈游戏。在玩这个游戏时,提醒学生倾听音乐,并注意遵守游戏规则:在前奏部分幼儿两两结伴围着”窝”边走边拍手打节奏,头有节奏地摆动。开始唱歌曲的第一个字时,一个幼儿做立、跳的舞蹈动作,迅速跳进圈里蹲下占窝,扮演母鸡。通过这个游戏,学生们不仅对这首歌曲产生兴趣,而且能更深刻地感悟歌曲的意境。(二)音乐游戏的设计
1、充分挖掘音乐内容中蕴含的游戏素材
幼儿音乐教育的教育内容和教育目标具有相对稳定性,教学中的音乐和歌曲一般都按照既定的教材来进行。如何将丰富多样的游戏教学合理设计进课堂教学中,实现教学过程的动态化,需要音乐教师树立起一种强烈的游戏教学理念。虽然教学目标是相对固定的,但是教学内容中却蕴含着丰富的教育素材。其实每一个音乐和歌曲都描绘了一种情绪和情景。音乐教师可以创造性地将这些情绪和情境进行模拟和再现,并以此为依据设计丰富多样的游戏活动来引导幼儿积极参与。不管游戏形式如何,其最终目的是要让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充分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和体验。例如,在教授《龟兔赛跑》这首曲目时,可以先让学生说故事设定情节活动的内容,营造某种环境,说明需表达的内容情节。让他们自由发挥,用形体动作来展现他们所理解的音乐中的乌龟和兔子。在让他们聆听曲目时,可以通过游戏中的角色,情节发展,帮助其感受音乐的不同乐段和情绪,了解并感受乐曲的结构以及在力度、速度、节奏及音程上的变化。这样学生通过聆听和感受音乐的变化来用动作和表情来反映故事情节的变化,不仅会让他们觉得曲目本身生动有趣,而且有利于加深他们对这首曲目意境与旋律的理解。
2、从幼儿兴趣入手进行音乐游戏活动多元设计
如前所诉,兴趣是主动学习的内在心理基础,培养儿童音乐学习兴趣的关键是要不断创新音乐游戏的方式。《课程标准》也指出:“兴趣是儿童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他们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去美化人生的前提”。教师在音乐教学中,组织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游戏活动,必须要以具有吸引力的教学导入为前提。要通过有创意、有创新的教学导入设计将幼儿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学内容中来,然后再因势利导地引导幼儿积极思维,提高音乐素质。进行音乐游戏活动设计最重要的是要从儿童的“兴趣”入手。例如在教授《火车开啦》这一曲目时,教师可先引导幼儿用强、弱的对比,伴着咔嚓咔嚓,轰隆轰隆的象声词模拟火车由远及近、又由近向远行使的声音。之后,引导学生分角色来扮演火车司机和乘客。从家乡出发游览祖国各地的大好山河。一路上,师生与歌曲《火车开啦》的音乐相伴相随。在设计音乐游戏时,还应注重游戏的多样性和多元化,尽量避免单一重复的游戏方式。音乐幼师应尽量进行丰富有趣的音乐游戏设计工作,然后再课堂上让学生来参实施,每一种音乐游戏,游戏中的每一个细小的环节都有其独特的教学功用。例如在教授《如今家乡山连山》一课时,针对合唱乐段的特点。音乐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交替进行听音游戏、节奏游戏及识谱游戏,这样才会让学生不觉的乏味单调。此外,在开展音乐游戏教学时,可以视具体活动的需求来制作一些简易的教具,也可以根据现有的教具来设计一系列活动,不要浪费了制作好的教具,让它重复的使用,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例如在教授《小星星变奏曲》一课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一起裁剪出一些许多大小不
一、形状各异的星星戴在头上,或贴在教师中,让学生在静谧的乐曲中感受氛围,快速融入到音乐角色中去。2.1角色游戏。
在幼儿园音乐教材之中,很多歌曲都是以动物、小朋友等角色为主题的,为了让幼儿更好地理解音乐,感受音乐当中描绘的角色,我们可以设计一些角色的音乐游戏,让幼儿体会每个角色的形象、情绪,这样幼儿就会产生新鲜感,学习歌曲的兴趣高涨。2.2听觉游戏。
我们在解释音的高低、音的强弱、节奏的快慢等一些知识时,单纯的理论解释,幼儿觉得枯燥乏味,对这些知识的理解也只是被动的,如果我们通过听觉游戏,幼儿在玩的过程中,自己去感受、理解,就会引起幼儿的兴趣。如《声音的强弱》活动时,让幼儿接触、感受自然界、生活中的声音的强弱,搜集不同形状、不同大小、不同质地、不同音色的各种材料所发出的强弱不同的声音,我们可以设计音乐游戏《一个雨天》,让幼儿去表现。通过不同音响引发幼儿不同版本的“雨天”,让幼儿在静中有动,动中有乐的听听、想想、打打、敲敲、玩玩、创创中进行音乐实践活动,幼儿的兴趣浓厚,在他们玩的过程中知道了音的强弱。2.3利用音乐游戏,让幼儿发展音乐。
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我们要在教学过程之中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而音乐游戏能很好地启发幼儿创编音乐,发展音乐。如在《牧童》这首歌曲,幼儿在情景中,扮演角色之后,提出了置疑,“为什么牧童放羊时,牧童哼着快乐的歌,小羊怎么都不叫呢?”幼儿产生了疑问,可以让幼儿想想自己刚刚表演过的情景。于是幼儿就自己编创出了新的歌词,分组来唱,一组是小羊的叫声,一组是牧童放牧的吆喝声。于是当歌曲唱到第三段时,幼儿自觉分成两组表演,当幼儿唱着自己编的歌曲时很是得意。
(三)音乐游戏的控制、评价策略
1、做好游戏课堂的组织工作
幼儿园的课堂组织有一定的自由性,所以在幼儿音乐课堂上教师在设计游戏时要做好充分的安排。应充分考虑,进行游戏是否需要特别的道具,是否要求幼儿离位进行等等。同时还要安排好游戏进行的时间,是在教授新课之前作为导入,还是在讲解当中作为新授,或是放在后面作为巩固复习。这都要与音乐课程的总体安排相协调,以便更好地发挥音乐游戏的作用。例如在教授《声源寻找》这一个课时,在经过层层铺垫后,幼儿教师引导小朋友们做游戏,但是首先要事先讲明游戏规则:第一不允许用语言来表达情景的意境;第二应尽量利用更多的器具来表达丰富的声音;第三表现的内容必须丰富且形象,然后再对各小组进行分别指导。
2、给予及时充分的鼓励
“毕马龙效应”表明教师的热爱和期望,能让幼儿变得更加自尊、自信和自强,从而使其在各方面取得异乎寻常的进步。游戏虽然具有竞争性,但是游戏过程中孩子的积极参与,对音乐知识及音乐美感的了解和认知才是难能可贵的。因此,教师在对音乐游戏活动结果进行评价时,应善于发现儿童的优点所在,要抓住时机赞赏他们的每个亮点,每一点与众不同,每一点进步。教学实践一再表明,如果音乐教师对学生多进行鼓励,让他们体验到成功感,能有效激起其参加音乐游戏活动的兴趣和信心。
四、结语
音乐没有固定的意义,体验音乐实际上也是一个个性化地创造音乐的过程。艺术作品其实就是艺术家在创作中做出的各种艺术决定。音乐教育本身就应当使幼儿尽可能地投入音乐创作,通过创作让幼儿来体验他们自己对感觉的探索和发现。“在音乐课上应当鼓励幼儿生动、活泼地动起来,尽情体验音乐的没和力量,尽情抒发自己的感受。哪怕眉飞色舞、手舞足蹈,只要出自于音乐本身的内涵和幼儿自己的内心,都是好事。
参考文献
[1]丁丽霞.分步走,让幼儿爱上音乐游戏[J].新课程(下),2012年12期 [2]李志鸿、王娟.在音乐教学中游戏,在游戏中教学[J].音乐天地,2011年 06期 [3]徐玲.音乐活动角的创设与指导[J].早期教育(教师版),2012年12期
[4]朱静.浅谈幼儿的音乐活动教学—以《小孔雀》的生成为例[J].生活教育,2012年16期
幼儿音乐教育初探 篇6
【关键词】音乐;幼儿;教育;方法;探索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说到:每个幼儿心里都有一颗美的种子,我们应充分地创造条件和机会,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美和创造美。《幼儿园工作规程》也明确指出:。要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各种教育手段的交互作用,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和条件,培养幼儿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如何在幼儿的音乐活动中借助信息技术的运用,把一首首国内外世界经典名曲的音乐结合动画的效果,让幼儿感受音乐的内涵和魅力,让幼儿从小体验到音乐会给人们带来莫大的快乐和精神感受,从小萌发幼儿热爱音乐艺术的情感。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音乐能从很大限度上激发孩子的灵性,他们不仅能听懂每首乐曲还能自由地用身体语言表现音乐作品,用童稚的心创作音乐,让幼儿进行美的享受。
一、欣赏美的音乐,激发幼儿听的兴趣。
美国著名的音乐家艾伦.科普兰说得好“你要理解音乐,再没有比倾听音乐更重要了”。
心理学家认为:幼儿的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性,对一切新鲜、声响刺激的东西都非常有兴趣,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我经常让幼儿先听音乐,欣赏不同性质的名曲、律动曲、音乐游戏曲。用音乐刺激幼儿听觉,使他们对音乐有一个初步印象,如在欣赏民族音乐《苗岭的早晨》时,我先让幼儿听录音,音乐里都有什么?这是表现什么时候音乐?听起来怎么样?在欣赏外国名曲《西班牙斗牛士》音乐时,让幼儿先感受音乐性质?是欢快还是雄壮有力?是抒情还是进行曲速度?孩子们被那热烈、激昂的音乐常常吸引了,为了分析其音乐性质,引起幼儿兴趣,我常常把两首截然不同风格的音乐对比听,如有进行曲速度的,就加一个欢快活泼或者抒情的曲子,幼儿往往是注意力很快被不同乐曲演奏而产生的不同音色与音乐形象所表达的情感吸引住了,孩子们拍打着节奏,从晃动的身体和陶醉的表情中流露出对音乐的深厚兴趣,在歌曲教学活动中,结合孩子们喜欢“天线宝宝”“灰太狼”等动画形象,用天线宝宝或灰太狼布绒玩具作为教具引入音乐活动,激发了孩子的学习兴趣。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二、创设“动”的画面,提高幼儿对乐曲的理解。
著名的音乐大师贝多芬说“音乐和绘画是姐妹艺术”。幼儿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为主,为了帮孩子理解抽象的音乐,读懂每首乐曲的涵义,为此,我在教学中采用电教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的相互结合,制作动画场景,帮助幼儿理解歌词和乐曲。如:在教《小青蛙》这首歌曲时,我运用计算机课件把小蝌蚪如何变成小青蛙的过程展示给孩子,边看边听,听完后再教孩子唱,孩子们学得很有兴趣。记得我在教孩子唱《二小放牛娃》时,把二小的勇敢事迹通过几片动画展示给孩子,孩子马上被当年抗日战争时期的王二小深深吸引了,再教唱时一个个孩子情绪激昂,眼中含着泪花,当时激动人心的情景做为老师久久不能忘怀。
在语言活动中,除了视觉的动画,我还常常配一些故事背景音乐,帮助幼儿进入故事情景中。如:《金色房子》、《冬爷爷的故事》、《老虎与黑熊》等,特别是有一次讲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子》,我在讲到小女孩在除夕夜里,饥寒交迫,非常悲惨地死去……这时我用《如歌的行板》悲凉的音乐唱起,孩子们都哭了。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多年实践中,我体会到在各种教育活动中,我们借助信息技术多媒体电化教学手段,使各个领域交互渗透,实现了教学中视听结合,眼、耳、脑并用,极大地增强了幼儿对乐曲的感受和理解、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展开“想”的翅膀,促进幼儿创造思维的发展。
幼儿天真活泼,感情真挚,外露,当孩子被一首雄壮有力的音乐所感染时,幼儿就会一个个站起来边踏步边敬礼,俨然一幅小士兵的样子,当听一曲怨婉凄凉的《小乌鸦爱妈妈》时,就会难过的掉眼泪,所以我常常引导幼儿去想象音乐的深处,你听了音乐想到了什么?孩子可以自由地、尽情地表达出自己内心对音乐的独特感受,在音乐的世界里展开不尽的想象。如在欣赏《金蛇狂舞》音乐时,孩子说曲子象是春节时舞狮子,舞龙灯;有的说象蛇在飞舞,有的说象春节娶新娘时的音乐;还有的说象两队运动员上场表演武术摔跤等等,特别是在欣赏《动物狂欢节》的音乐时,幼儿听到录音机里传出优美、抒情的音乐时,就会想象是小鸟在飞,情不自禁地翩翩起舞;当听到低沉、缓慢音乐时,就会模仿大象甩着长鼻子走来了,学着狮子张着大嘴出来找食吃的样子;当听到欢快、跳跃的音乐,就会想象是小白兔在草地上采蘑菇……幼儿形象的动作,丰富的表情已深深融化在音乐声中。所以说我们要为幼儿搭建自主表演的“梦想剧场”,使幼儿的艺术表现力和创新思维都得到良好发展,让幼儿成为音乐的主人。
四、在音乐中放飞孩子的灵性,启迪他们的心智。
儿童天真烂漫,心思无邪,他们有着强烈的对生活的认知欲和对未来美好的憧憬。因此,作为音乐便成了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它不仅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在音乐中放飞孩子的灵性,开启他们的心智。
奥尔夫说过:“让孩子自己去实践,自己去创造音乐是最重要的”。所以在教学中,注重给孩子欣赏一些经典、优美的乐曲,孩子们便会展开思维的翅膀去想象。他们听后会想象到是充满阳光的大森林里一群鸟儿在树枝上歌唱,小松鼠在树林间轻快的跳来跳去,孩子们在音乐伴奏下手舞足蹈表现各自想象的内容,这种动作是幼儿内心感受音乐后的一种自我表现、自我欣赏,蕴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情感,表现大自然中的花草鱼虫,真善美丑的事物。如:当和听到一段优美抒情的音乐就会想到美好的东西;当听到一些刺耳的噪音就会想到丑恶的现象,音乐剧《半夜鸡叫》中周扒皮半夜去偷鸡时,音乐会出现滑音、阴沉低调,让人会联想到小偷的贼头贼脑。一群可爱小鸡上场时音乐会活泼跳跃起来,会让孩子看到善良美好的一面,这就是我们追求的教育目的。
动画与音乐生动的结合,现代新科技与传统教学的交互作用,已展现在我们面前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相信音乐教育会以其独特的功效和魅力让孩子们成为快乐、自信、人格健全的孩子。
参考文献
幼儿音乐教育探析 篇7
一幼儿音乐教育的创新
现今孩子音乐教育的方式方法有很多种, 每一种都有利于孩子各方面素质的提升, 这对幼儿来说是非常有利的。
1. 教与学能力双提高
幼师在教学中的教不仅仅是一个重要的课堂指标, 如何在教的同时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是现代音乐教学的关注点。幼儿学习理解能力还很弱, 幼师要教幼儿学会学习和怎样学习, 正所谓“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作为幼师来说, 让幼儿学会学习显得尤为重要, 而通常这一点, 会被我们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忽略。传统的音乐教学我们往往只是要求幼儿学会唱, 并且记住歌词, 这种死记硬背的方法对幼儿来说不能真正达到学习的目的。这时就需要幼师去引导孩子展开丰富的想象力, 去扩充幼儿的知识层面, 让孩子运用大脑来感悟歌曲的表现力。
2. 教与用的积极推进
传统幼儿教学通常只是把幼儿教会, 并不会过多地强求孩子的运用能力。如何让幼儿从不懂到学会, 再到运用层层递进, 是现代教育对幼师提出的新要求。在幼儿的音乐教学中, 幼师应运用各种各样的教学形式把整个音乐学习融汇进去。也可以让幼儿自主发现问题, 进行独自思考, 再小组讨论, 最后由幼儿自己得出答案, 教师给予指导。这些学习方法会使幼儿宽泛地学习到各种与音乐有关的知识, 同时也可以提高幼儿的求知欲及解答问题的能力。
二幼儿音乐教育的意义
通过音乐, 孩子能够在音乐的环境中从内而外地改变自己, 使自己产生幻想在音乐中流淌的是美妙和智慧。
1. 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
音乐能代表一个人的灵魂, 甚至让全世界的人为之疯狂。音乐隐形地表达人的情感, 情感是活跃的表达形态, 因此音乐需要全身心的投入和体会。音乐是人内在的情感活动, 音乐能发展人情感认知的能力, 对于幼儿来说, 运动或活动会使自己身心愉悦, 从而使机体得到锻炼, 动作更加协调。不同的音乐有不同的情感, 不同的情感则会使幼儿做出不同的举动, 每一次活动都代表这方面的能力有所提高, 同时也会使身心感到无比的舒畅。
2. 培养孩子的良好个性
幼儿在对音乐有了充分的认知后, 就会随着音乐的情感宣泄点找到自己最愉快的方式, 当然这种表现会出现在幼儿自己的性格及爱好等方面, 也就是孩子的个性。好的音乐会熏陶孩子的辨识能力, 当孩子看到美与丑、恶与善时能表现出正确的态度。由此, 孩子的心灵被一些美好的事物影响, 被一些善的事情感动, 性格也会变得高尚完美起来。音乐教育是一门陶冶情操、富有艺术感染力的审美教育。
三幼儿音乐教育的特点
1. 审美感受的教育
音乐审美感受是幼儿在学习音乐过程中, 产生认识和愉悦的心理体验。儿童音乐作品往往以反映儿童生活中天真活泼、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思想情绪为主, 同时音乐背后的思想情绪会包含称颂、赞扬、关心、同情、鼓舞、帮助等鲜明的态度。音乐艺术不是单刀直入, 而是以生动的艺术形象出现在歌谣里, 激发人的感情, 给人以启示, 发挥其感染教育的作用, 使人领悟其教育内涵。在音乐教育中, 无论是进行思想意识、情绪体验、品德行为等方面的教育, 还是进行知识技能、认识理解方面的教育, 都需要通过审美感受的途径来进行。
2. 娱乐性
音乐具有娱乐性, 这就使天性活泼的幼儿喜欢并且积极地参与。在幼儿教学过程中, 幼师应选择一些适合幼儿的歌曲, 并引导孩子把这种娱乐性放大, 在玩中学习, 在学习中牢记, 把教育通过愉快的音乐形式传递给幼儿, 让其在音乐的感受中无拘无束, 尽情地表现自己。
3. 潜移默化
音乐教育不像其他教育, 直截了当地表达, 而是通过音乐触及孩子内心世界, 也可以让孩子发挥自己无穷的想象力。音乐这时就像润物细无声一样播撒到孩子心中, 而这种播撒和灌溉往往比直接的说教在孩子心中持续的时间久远。音乐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使孩子有多大的艺术造诣, 这需要一个很长的潜移默化过程。
音乐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也是为培养幼儿欣赏音乐之美开启重要的一道门。作为一名幼儿教育工作者, 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地摸索、总结, 善于学习、思考和积累, 才能使音乐欣赏教育不断创新、不断发展。
摘要:幼儿思维是开放性的, 想象力丰富, 对活泼易记的歌谣容易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 音乐教育在幼儿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音乐教育是对儿童进行全面发展教育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更是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关键词:幼儿,音乐教育,发展
参考文献
论幼儿早期音乐教育 篇8
一、我国幼儿音乐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由于5岁是幼儿各项能力发展的分水岭, 因而五岁及其以前的幼儿期一般被称为幼儿早期。对于幼儿早期的音乐教育, 大体有如下几种形式:1、幼儿园音乐教育;2、家庭音乐教育;3、社会性的、市场化的幼儿音乐教育, 如幼儿钢琴教育等。其中, 幼儿园音乐教育是最主要的音乐教育形式, 但来自家庭的音乐教育也同样不容忽视, 社会性幼儿音乐教育也是对幼儿园教育的重要补充。
2001年教育部印发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指出幼儿音乐教育的目标为:“1、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2、喜欢参加艺术活动, 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3、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可见, 幼儿音乐教育以美育为核心和旨归, 目的在于促进幼儿形成健全的人格, 并培养他们热爱音乐并终生学习音乐的习惯和倾向。然而, 对比这一要求, 当前我国幼儿教育领域还存在着一些较为明显的问题, 突出表现在:幼儿园音乐授课模式流于程式化, 教师忽视了音乐欣赏、音乐活动等审美性、参与性的教学环节, 因而难以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参与意识和能动性, 导致其学习兴趣低落;在家庭及社会音乐教育方面, 家长及私人教师督促幼儿学习音乐的目的流于功利化, 对技能的掌握要求与考核标准过于严格, 对幼儿学习中所犯错误容忍度不足, 易导致幼儿对音乐学习产生逆反心理。
二、应对措施
笔者认为, 要解决我国幼儿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就必须从发展心理学角度来考察并掌握幼儿早期的生理及心理特征:早期幼儿形象思维发达, 抽象思维不足, 多依赖情境性语言;3-4岁幼儿已出现雏形的自我评价, 但其评价取向严重依赖父母、教师等外在评价;4-5岁幼儿大部分已出现“愉快、委屈、自尊”等自我情绪体验, 且又以自尊需求最为强烈;早期幼儿兴趣点易转移, 自控能力差;3-5岁幼儿已能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同情、分享、协作”等亲社会行为。
在此基础上, 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来改善幼儿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 纠正教师及家长思想中存在的重技能、轻美育的功利性偏颇倾向, 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及其基于审美的爱乐习惯。比如, 增加欣赏课在教学中所占比重, 采取各抒己见、热烈讨论的形式来鼓励幼儿说出自己的感受, 并引导他们探讨音乐要素有规律的变化所带来的审美愉悦感受方面的差异;又如, 可先展示一段没有歌词的乐曲, 引导幼儿讨论乐曲所要表现的情感;之后展示歌词并对讨论予以总结, 以此来启发他们的艺术想象力。
2. 以丰富多彩的音乐游戏活动来丰富幼儿早期音乐教学。而音乐游戏则是诱导幼儿投入音乐学习并乐此不疲的绝佳形式。因此, 幼儿音乐教育应增加奥尔夫式律动游戏在教学中所占比重。鉴于幼儿对情境性语言的依赖, 不仅要让幼儿感受音乐而做出律动动作, 还要在此基础上引导幼儿根据音乐旋律来编创律动动作, 从而形成某种表演唱形式的雏形。
3. 鉴于幼儿形象思维比较突出的特点, 在教学中应注意采取形象化的乃至游戏性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比如学习do、re、mi、fa、sol、la、si这七个音级唱名, 可以带领幼儿爬楼梯, 每登上一阶则唱一个唱名;又如学习切分音, 可让幼儿联想拔河比赛时双方队员那种“哎呦嘿”的喊声, 以此来形象地阐释切分节奏音与音之间的强弱关系。
4. 鉴于幼儿自尊需求较强且自我评价多源于外部的特点, 幼儿教师应加强发展儿童心理学的学习, 并以家长会的形式将这些知识传授给幼儿家长。这就要求幼儿教师和家长在了解幼儿心理特点的基础上, 宽容他们在音乐学习中所犯的错误, 帮助他们分析发生错误的原因;同时注意发现他们的优点和长处, 给予适当的表扬、鼓励、点拨和指导, 以便增强幼儿学习音乐的信心。
5. 在音乐学习中强化幼儿间的交流与合作。由于幼儿已经具备“分享、协作”等亲社会行为, 因此在音乐教学中要注意运用交流互动式教学法, 设置情境来提出审美感受方面的问题, 引导幼儿展开讨论交流。至于问题的答案则无需拘泥于一定之规, 应采取民主化的决策方式, 按照大多数幼儿的意见来引导个性化的见解趋向于普遍意义上的答案。同时, 还可在打拍子等环节采用“击鼓传花”等游戏形式来加强幼儿间的协作。
三、结语
综上所述, 只要我们遵循幼儿的心理规律, 从多个方面正确地加以引导, 就一定能够使我们的幼儿早期音乐教育变得日益完善, 开创这一领域的全新局面。
摘要:近年来, 幼儿音乐教育日益成为我国音乐教育领域内的热门话题, 但在这方面也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故笔者拟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探讨改进幼儿早期音乐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关键词:幼儿,早期,音乐教育
参考文献
[1]孔祥花.幼儿音乐教育现存问题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 2011.
[2]王聪.论幼儿早期音乐教育[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 2010, 4.
[3]曲俊霞.幼儿早期音乐教育之思考[J].经济师, 2010, 4.
幼儿语言与音乐的融合教育 篇9
一、在音乐欣赏活动中引入语言教学
我在幼儿音乐欣赏教学中, 尝试把语言教学引入其中, 做到两者有机融合, 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 我在音乐欣赏教学活动首先做到精心选材。尽量选择一些比较接近幼儿日常生活的、节奏较缓慢抒情的、有歌词的音乐让幼儿欣赏, 如“摇篮曲”、“小月船”等。这些曲目很适合他们, 歌词能帮助他们理解音乐形象。此时的提问设计很重要, 要既精炼又有启发性, 并让更多的幼儿有回答问题的机会。如, 你听了这个音乐有什么感觉?弯弯月亮像什么?可允许大多数幼儿有不同的答案, 以丰富他们的想象力。老师对幼儿的答案给予肯定并加以表扬时, 最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特别是平时在语言课上不“显山露水”的一群, 在音乐的启发下, 可得到了表现自己的机会, 在鼓动中, 幼儿的语言表达力很自然地提高了。
二、在歌唱活动中引入语言教学
如:歌曲“颠倒歌”讲了一些森林里的小动物们的各种特征互相相反的故事。在教唱这首歌曲时, 我先把歌曲内容编成了一个“颠倒王国”的故事讲给幼儿听。刚开始, 幼儿都不知道“颠倒”一词是什么意思, 但是在听完了故事后, 幼儿很快理解了“颠倒”的意思, 知道这首歌为什么叫“颠倒歌”。当幼儿学会唱这首歌后, 就让幼儿模仿编歌词, 继续编森林里的小动物们之间互相颠倒的事, 续编日常生活中、大自然中一些相互颠倒的有趣的事。如“白天出月亮, 晚上出太阳”, “小猫汪汪汪, 小狗喵喵喵”等。在每次音乐教学活动中, 多给幼儿留一些机会, 让他们进行想象, 进行表达, 在不知不觉中就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能力。
三、语言活动中的音乐渲染
在语言教学中, 我也注意音乐的作用, 有意识地选择一些形象鲜明、节奏明快的音乐, 巧妙地穿插在教学过程中, 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大班看图讲述《在森林里》, 我选择了三段不同性质、不同节奏的世界名曲让幼儿欣赏, 分别是“四小天鹅舞曲”、“加沃特舞曲”、“狮王进行曲”, 在音乐的启发诱导下, 幼儿形象生动地描述了森林里的各种小动物的形象, 创编了一连串在森林里发生的有趣故事。在文学故事教学中, 每个小动物出场前, 我会用钢琴演绎出这个即将露面的小动物的特征, 孩子们在猜测的同时, 感受到了音乐的美妙, 原来不同音高不同节奏的音乐里藏着不同的小动物, 他们的因为感受能力也就得到了提高。
四、语言活动中的节奏体验
音乐中的节奏体验用于幼儿文学教学之中, 能提高幼儿对文学作品的熟悉程度和理解能力。
首先, 要挖掘文学作品与音乐节奏的共性。幼儿由于年龄小, 他们对节奏的感受、理解和表现的能力较弱。幼儿文学作品中的象声词能够简单、直接地呈现出节奏。因此, 最初我常选择一些有象声词、节奏感强的作品。如在学习诗歌《吧喳———吧喳》时, 幼儿很快发现其中的“哆哆”“吱吱”“嘣嘣”等象声词, 是可以用节奏“XX”来表示。和简单的象声词相比, 故事情节的节奏幼儿相对较难体验。我挑选了一些幼儿喜爱的动画片片段作为故事情节节奏体验的材料, 如《黑猫警长》、《哪吒》等动画片中的一些具有强烈情节变化的片段。在欣赏的时候, 我着重指导幼儿将故事变化与背景音乐结合着看, 引导他们初步感受音乐背景中的节奏效果对故事情节的推动和造势作用。
其次, 运用多种表现形式, 体验作品中的节奏。幼儿有了一定的节奏体验之后, 我鼓励他们采用多种形式将体验表现出来, 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1. 进行简单的配器活动。
如欣赏了故事《大象赶蚊子》之后, 幼儿都想帮助大象赶走讨厌的蚊子。于是幼儿自由选择打击乐器为我的动作伴奏, 在跳跃的节奏中我们一起拍起了“蚊子”:拿单响筒的幼儿为我拍腿时伴奏, 拿碰铃的孩子为我拍手时伴奏, 拿铃鼓的孩子为我找蚊子伴奏, 敲鼓的孩子为我拍蚊子时伴奏。音色丰富的多声部音乐背景就这样完整地呈现了出来。
2. 让幼儿为声音特点设计节奏。
如故事《大狼喝甜稀饭》, 我以“大狼喝甜稀饭”为故事情节, 让幼儿探索故事中的各种不同的声音特点, 设计相应的节奏。如大狼喝奶奶煮的甜稀饭时发出的声音, 幼儿用快的节奏表现|xxxx|;大狼喝熊猫阿姨煮的甜稀饭时发出的声音, 幼儿用慢的节奏表现|X–X–|;大狼喝妈妈煮的甜稀饭时发出的声音, 幼儿用不快不慢的节奏表现|XX XX|。
3. 让幼儿运用不同乐器、节奏展现故事中角色的特征。
如在故事《胖胖熊和小老鼠》的活动中, 幼儿在理解了胖胖熊笨重、慢吞吞, 而小老鼠机灵、活泼的角色特点后, 他们选择乐器、创编节奏、合作表现:用铃鼓表现胖胖熊走路的样子, 用圆舞板表现小老鼠走路的样子, 然后再交换演奏, 在体验了不同节奏的同时, 对角色的特点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幼儿音乐教育游戏化探析 篇10
一、内容的游戏性
在选择教材时, 尽量选择从歌词到旋律, 从体裁到形式, 从结构到风格都能贴近幼儿生活、体现儿童情趣的教材, 同时根据相关的题材加以改编, 体现生动、活泼、趣味性。孩子易记、易学、易懂, 适合幼儿的兴趣爱好。内容上多样一些, 每个小的音乐活动都有各种音乐素质和能力训练的小游戏, 简单而且易使用;活动的内容设计要趣味化, 使幼儿对每个音乐活动的角色感兴趣, 不自觉地被吸引到其中, 得到训练。同时发声练习也要做到游戏化。每节唱歌之前用各种小游戏做简短的模式发声练习, 训练幼儿用自然好听的声音唱歌, 可以看动作发声, 或看图片内容发声, 或由老师即兴用歌声问幼儿, 幼儿发挥想象即兴创编歌词回答, 也可让幼儿模仿各种车辆或小动物的声音。如:《小青蛙你唱吧》这首儿歌, 可以用游戏的方法, 有角色、有场景地再现歌曲中反映的情景。幼儿在欣赏音乐的同时, 根据歌词所表现的角色内容, 自发地投入到音乐游戏中, 有的扮演小青蛙, 有的扮演好儿童, 在自由愉快的游戏中展现自己, 提高音乐的感受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 并获得参与游戏的兴趣与乐趣。
二、组织形式的灵活性、自由性
要运用恰当的方法和组织形式去建构幼儿音乐学习的最佳心理结构。采用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方法, 让幼儿在多种形式的游戏化教学中, 快乐地感受和感知音乐, 自觉自愿地参与到音乐游戏中。音乐游戏化教学是丰富多彩的, 不仅包括唱、跳、演奏等, 更趋向综合化。如:可以借助故事配乐、角色表演、戏剧表演等多方面艺术手段对幼儿进行审美教育。游戏化的音乐教学应该包括充满诗意、画意的语言, 故事配乐活动, 声情并茂的音乐活动, 形体优美的韵律活动, 有趣多变的造型活动以及在音乐伴奏下的各种创造活动, 使幼儿在游戏化活动中真正得到艺术的享受, 感受艺术的魅力。幼儿在这种多样感受活动过程中, 不知不觉地感受了音乐, 并用心地听、看, 并情不自禁地跟着学唱, 自觉地投入到活动中去, 在这种热闹愉快的环境中, 产生了各种各样丰富的情感, 这就是音乐所富有的情感性和形象性的艺术特征。将音乐学习与幼儿的活动融为一体, 使幼儿能自觉地去听、去唱、去动, 不仅提高了学习的效果, 使学习过程轻松愉快, 而且具有培养高层次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的长时效应。每一个音乐教育活动都要根据教材对结构内容进行精心设计, 使之情节化、承上启下、自然过渡。这样就能使幼儿从一个陌生的主题走向一个熟悉的、感知的、进程性的意境。在这个意境中不仅让孩子感受音乐, 而且让孩子表现出对音乐学习的积极性, 同时也可以使音乐活动顺利有序地进行。
三、教学方法的游戏性
“好奇”是幼儿的心里特征, “形象”是幼儿的思维方式, 抓住幼儿的这两个心理特征, 把音乐题材的内容变得“好奇和形象”, 充满艺术色彩。比如说可以用特殊的符号游戏帮助幼儿了解音乐, 或者让幼儿自创符号、图形来帮助幼儿理解并记录音乐, 对于幼儿来说, 这些可爱有趣的图形更容易使他们接受。根据幼儿好动的特点, 游戏活动要注意律动性, 用活动激发幼儿的形体动作, 让幼儿在活动中自然地动起来, 让肢体和思维相应地活跃起来, 这就是在玩中学。它主要利用幼儿的好动好奇, 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个又一个规则, 使幼儿自始至终保持着极高的兴趣, 对游戏规则进行探究。另外在此过程中, 利用“顿悟说”的一种认识理论:时有所领悟, 对情境的直觉结构豁然改变, 可以对游戏规则记得特别牢。加之幼儿有好模仿的天性和本能, 因此,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提供正确、熟练、富有表情、能正确体现作品音乐形象的示范, 供幼儿模仿, 是一个很重要的教学方法, 但不能只让幼儿单纯机械地模仿, 排除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因为每一个幼儿都是具有与众不同的天资, 都有创造的需求, 更不能排除幼儿对主体、对元素的能动发现以及不同于他人的独特的组合能力。如:《大马告诉我》这个活动, 一方面激发了幼儿练习唱的兴趣, 同时在两声部的朗诵过程中, 培养了幼儿的协调能力及注意力的分配, 培养和体验节奏美和和声美的情感, 在边唱边跳的过程中启发幼儿创编不同的动物叫的歌词, 使幼儿的思维也在积极地活动, 同时又发挥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性。音乐的游戏化, 使幼儿喜欢上音乐课, 并愉快地投身于活动中, 从中得到发展, 也使教师在组织活动时, 更得心应手, 效率更高!
要特别一提的是, 作为老师和家长, 我们要尽量激励幼儿主动、自信地参与活动。在以往的音乐活动中, 总有一部分幼儿老当演员, 一部分幼儿老当观众, 那些天赋好的幼儿经常有机会表现, 而那些条件较差的幼儿却因自卑而不敢表现。如果我们任其自然, 这部分幼儿不仅失去了学习音乐知识技能的机会, 还可能导致一定的心理缺损。我们应将音乐活动作为手段, 让每个幼儿都能积极、主动、自信地参与到活动之中, 满足幼儿自我表现的需要。另外, 在音乐活动中, 尽可能给每个幼儿当领头人的机会, 如:让幼儿担任指挥、领唱、领奏等, 使不同水平的幼儿都能满足自我表现的需要, 树立自信心。举例来说:可以以游戏的方式来举办小小音乐会, 幼儿凭票自由入座, 像真的看戏一样轻松愉快, 从主持到演出, 全由幼儿自己做主, 让幼儿把自己在电视、电影、广播里看到和听到的节目编出来演给大家看。幼儿成了活动的主人, 没有任何负担, 激发了自信心和表演欲望。总体来说幼儿音乐教育游戏化不仅突出了游戏化, 更能体现以幼儿为主体的主动性。
论音乐游戏对幼儿音乐教育的帮助 篇11
关键词:音乐游戏;幼儿音乐教育;帮助
幼儿音乐教育作为一门艺术而存在需要将音乐的艺术气息与游戏相结合,让幼儿在成长过程中学到音乐的同时还能学会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孩子的心性特征是爱玩教师可以根据这点让孩子在一边玩耍游戏中一边学习音乐知识,这样不仅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能促进幼儿的动手能力。
一、幼儿音乐活动教育现状
目前幼儿园中音乐教育暂未能跟游戏进行很好的融合,幼儿音乐教育目前的课程内容主要有教授幼儿唱歌曲,教师给幼儿进行简单的乐器表演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欣赏课程让孩子学会静下心来欣赏音乐。大多数幼儿园中将教授幼儿歌曲以及舞蹈表演作为音乐课程的核心,但是音乐课堂上却很少能够看到教师给幼儿展示乐器表演,音乐欣赏的内容更是寥寥无几。歌舞表演中主要是教师带领的模式,教师慢慢教会孩子歌曲在掌握歌曲的基础上让孩子对歌曲进行舞蹈表演。这是目前音乐教育内容严重不足的体现,很多音乐课程的内容在课堂上都没有涉及。
幼儿音乐教师习惯性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音乐课程教授,这成为音乐游戏教学的重大阻碍力量。在吟唱歌曲中教师让幼儿跟唱这是反复并且机械化的动作,孩子在跟唱中根本无法体会到音乐中的情感和所表达的含义。没有感情的歌唱不能理解音乐歌曲的歌唱是没有灵魂的歌唱,单纯的模仿是对幼儿音乐的局限所以作为幼儿音乐教师不能将教学作为单向作用应当让每个孩子都能参与到其中。在教师进行音乐游戏教学中教师需要做到适当的引导让孩子成为课堂的主人,才能做到在课堂上积极的表现自我,但是目前幼儿园大多都未能做到此点。
音乐对每个人都有着启迪作用和教育意义所以音乐是一门人性化的课程。幼儿音乐教育是对幼儿进行音乐教授所以教师应当将孩子作为课堂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体。为了达到感知音乐深层魅力的作用幼儿教师应当让孩子去充分的感受音乐的美而教师的引导作用应当做到有的放矢,注重对孩子想象力和大脑思维能力的培养锻炼。但是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总是刺眼的,幼儿教师在音乐课程中采用的集体式教学模式更多是以讲授知识为主,这让孩子在课堂上只能被动的听讲,导致很多幼儿对音乐课程产生厌恶感甚至无法在课堂上集中精力,使音乐的价值与趣味性荡然无存。
二、运用游戏进行幼儿音乐教育
运用游戏进行音乐教学是许多音乐学家提倡的音乐教育方法,从幼儿日常生活中所能见到的游戏中开展音乐教育更能让孩子放松并且愿意去展示自己,同时音乐游戏教学法更加符合幼儿个性发展。作为幼儿音乐教师为了吸引幼儿对音乐课程的注意力应当让孩子对音乐产生十足的乐趣,让孩子对音乐知识充满求知的渴求。作为音乐教师应当从自身做起努力丰富自身的音乐专业知识和素养,清楚幼儿内心的真实想法才能抓住教学重点并让孩子能够敢于表现自我。游戏只是作为音乐教学的辅助工具,所以教师在挑选游戏内容时应当符合音乐的大前提让孩子在愉悦的大氛围下也能学到音乐知识感受音乐的律动和唯美的情调。教师只有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才能让孩子放松身心全部投入到音乐学习中。
游戏作为学习音乐知识的重要方法应当受到广泛的宣传与肯定。在幼儿时期进行的游戏对孩子以后的成长都有着很重要的影响,游戏也是让孩子接触到新事物的开端对儿童的大脑发育都有良好的促进作用。音乐是无形存在的所以幼儿在理解上会存在很大的难度,单纯的音乐知识幼儿无论在学习上还是吸收掌握上都是无法达到要求所以教师不能一味的采取教学方法来教授孩子知识。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音乐知识与游戏结合让孩子在一边玩耍中一边学习,幼儿的模仿能力是天生具备的一项技能,教师可以利用这点将音乐知识灌输到游戏中让幼儿去感受音乐的旋律好节奏感。这种方法不但能让幼儿高效的掌握更多的音乐知识同时还能将孩子的乐感增强。
三、游戏对幼儿音乐教学的促进作用
(一)培养幼儿的团体意识以及协调能力、探究能力
幼儿音乐教师在教学中应当给音乐注入更多新鲜的血液让孩子在音乐中可以自由的发挥,教师给孩子提供的游戏可以让孩子有更多学习音乐展示音乐的舞台与途径,在游戏中感受到音乐的魅力所在并且在团体中学会团结一致和共同努力做到相互协调。对于教师筹谋的音乐游戏活动应当让班级的每位孩子都能参与,从游戏中的角色中让孩子去了解并学习音乐同时具备表演天赋。在音乐游戏中幼儿的道德素养能够上升到新的台阶,对孩子而言也是全面发展提高的重要保证,不难看出运用游戏进行教学是音乐教学中关键的核心要素。
(二)明确幼师的主导地位和幼儿的主体地位
幼儿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应当占据主体地位,幼儿教师教授幼儿知识应当作为主导者而存在,选用游戏的方法来进行音乐教学是希望充分调动起孩子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给课堂营造良好的氛围。同时也让教师与幼儿保持平等关系这样孩子才能放松身心投入到音乐学科中。教师在教学中需要仔细观察每位学生的具体情况找出具有音乐天赋的孩子可以进行重点培养。在挑选曲目上教师应当挑选音乐旋律朗朗上口并且活泼可爱的歌曲为主,歌曲中富含小故事可以更加吸引孩子的眼球。例如歌曲《数鸭子》旋律轻快并且活泼很容易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可以让孩子在学习歌曲时模仿小鸭子走路的样子进行歌唱让孩子以最快的速度记住歌曲。用肢体动作来进行音乐游戏是最常见的方法大多数孩子都会很乐意对此进行表演,孩子不仅在模仿表演中掌握所学歌曲还能对外界事物有更深的了解。
四、结语
游戏是符合幼儿心理的一项活动在音乐教学中幼儿教师需要将游戏充分的运用到其中,以游戏化的教学方法为主让幼儿重新认识音乐理解音乐才能更愿意学习音乐,这也是培养孩子音乐兴趣的重要途径。大多数幼儿对音乐的认知都是从游戏中慢慢衍生而来所以游戏对幼儿音乐教育有着深远影响与帮助。
【参考文献】
[1]程英.对幼儿园音乐教育游戏化问题的检视与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12)
[2]单秀丽.幼儿音乐教育课程游戏化教学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28)
论蒙氏幼儿音乐教育 篇12
关键词:蒙特梭利,幼儿音乐教育
玛利亚·蒙台梭利( Maria Motessori,1870———1952) 是继福禄贝尔后的一位杰出的幼儿教育家。创立了闻名于世的蒙台梭利教育体系。她于1896年获医学博士学位,毕业后仅被聘为精神病诊所的助理医师,就是这份工作促使蒙台梭利对教育萌发了热忱,也是她献身儿童教育的起点。1907年,罗马贫民区开办了一所招收3一6岁贫民儿童的幼儿学习的新型学校,命名为 “儿童之家”,蒙台梭利受聘照管这所学校。她制定了一套教材、教具和方法,系统地进行了教育实验,并取得了巨大成功,引起了世人的关注。
一、提供有准备的环境———设置音乐教具区域
蒙台梭利认为,“任何教育计划的施行,首要的是给儿童提供安全、真实且适合儿童大小的环境,以激发儿童发展他自己的进步”,教师要为儿童提供一个有准备的环境: 提供 “实境、实物, 尽可能让孩子使用 ‘真’的东西”。在幼儿音乐教学中,教师也应当为学生提供一个有准备的环境———创设真实自然的音乐教学情境。真实自然贴近生活的幼儿音乐教学情不但有利于诱发儿童的积极思维,唤起学生创造的灵感,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促进学生发展,达到提高幼儿整体素质的目的。孩子所处的环境必须是一种激发他去感受和理解音乐的环境。郎朗曾说过,他对钢琴的兴趣起源是动画片 《猫和老鼠》中猫的一段弹琴的片段。在幼儿园里,应该尽可能地让孩子接触到音乐,短时期不可能期望他们演奏的很好,或给他们设置简单的乐器,例如奥尔夫乐器中的打击乐器。
二、尊重孩子———摒弃奖惩制度
传统的奖惩制度是成人控制儿童的手段,是利用外在力量控制的方法去抑制儿童的行为。蒙特梭利通过长期观察,发现奖惩对儿童不但无用,反而摧残了儿童萌芽的自尊心。不但无法协助幼儿改善自己的行为,而且会误导幼儿的价值观。因此,蒙特梭利教学采取尊重儿童的方式,培养儿童正在萌芽的自尊感和自控力。蒙特梭利认为: 儿童在完成自己的学习和工作之后,需要老师的肯定,以确保自己努力方向的正确,但自信心主要取决于儿童自己,一旦他对自己的工作有了足够的信心,他感兴趣的就是学习和工作本身而不是是否得到别人的赞扬。
目前我们的幼儿教学总是把奖励和表扬孩子作为一个法宝,许多孩子变得十分在意别人的赞扬和奖励,若是得到赞许就沾粘自喜,受到批评或得不到奖励是就失去意志力和自信心。而根据蒙特梭利的教育理念,真正自信的学生不会把表扬和奖励看成是唯一的前进动力,因为吸引他的是音乐本身和他学习音乐的过程。也只有这样,他才能持久的对音乐学习保持热情。
三、激发兴趣———让教学过程充满趣味性
让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充满趣味性,也是调动孩子兴趣的方式。 首先,教师要为孩子选择图文并茂的歌曲,吸引孩子视觉的注意力,还可以让孩子给歌谱里的图画填上美丽的色彩。有时甚至让孩子为歌曲创编简单的舞蹈动作……,总之,让孩子的绘画和创作的才能融入在音乐学习当中,让儿童学习音乐的过程成为一种多元智能发展的途径,孩子们也就不觉得枯燥了。例如,在幼儿音乐课中,当老师播放一段优美的旋律时,孩子们可以边听着音乐,边拿着彩笔给画种涂色; 甚至有些年龄大点的小朋友可以创编一些简单的舞蹈组合。
四、自由创作的最好方式———音乐教育
蒙特梭利认为: 老师应协助孩子获得自由,避免限制孩子自发性的活动受到压抑或干涉,孩子必须自由活动才能真正表现自己。而音乐活动就是孩子自由表现、自由创造的最好方式。让儿童从小接受美好的音乐教育,在敏感期熏陶音乐,培养高情商的儿童,这也就是我们在蒙氏教育背景下开展音乐教育的理念。在蒙氏教育背景下的音乐教育,应以持续发展幼儿的整体性为目标并以情感教育为基本点。
五、敏感期熏陶音乐———培养高情商的儿童
林格在 《改变孩子一生的多元智能》中提到: 3岁至5岁是音乐能力发展的关键期。而蒙特梭利认为,关键期它能使儿童以一种特有的强烈程度接触外部世界。在这一时期他们能愉快地学习所有事务,对所有事情都充满活力和激情。在儿童期,特别是4一6岁处于声音和音调敏感发展的关键期,音乐能力的发展规律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在这一时期,我们能给孩子一个丰富的音乐环境能够为今后孩子音乐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
六、从做中学———音乐教育应开始于做
奥尔夫说过: “音乐教育应开始于做”。这与蒙氏的理念不谋而合,动作表现既能满足幼儿对音乐的参与探究、获得表现和交流的快乐体验,更能促进幼儿身体运动能力和协调性的发展。在蒙氏教育背景下,直接性、体验性、发现性、创造性成为幼儿学习的集中特征,一系列物化操作材料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弱化了教师 “教” 的色彩,转而由 “教学具”引领幼儿自主学习,同时也让幼儿能在这种宽松、自由、自主的学习中真正体会到作为独立学习个体的存在感和自豪感,这对于幼儿的人格发展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做中学,这与杜威提出的教育理念也非常相符。蒙特梭利所期望的,是对人类生命本质的更深入的理解,以及通过教育来促使儿童的生命,开放出更加灿烂圆满的花朵。强调做中学习,操作中学习,主张自我学习,主张顺应儿童心理及需求,主要通过对儿童天性的领悟和顺乎天性的教育。
参考文献
[1]蒙台梭利著.马荣根译.童年的秘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蒙台梭利著.发现孩子[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0.
【幼儿音乐创新教育】推荐阅读:
音乐与幼儿音乐教育10-19
幼儿音乐教育心得06-22
音乐体验幼儿教育09-12
幼儿早期音乐教育11-27
幼儿音乐教育中的音乐游戏11-24
音乐教育对幼儿发展10-11
幼儿创造性音乐教育06-28
幼儿音乐教育生活化08-12
幼儿音乐教育的形成论文09-15
幼儿音乐教育游戏化论文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