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体验幼儿教育

2024-09-12

音乐体验幼儿教育(精选12篇)

音乐体验幼儿教育 篇1

教学法只有和学生的思维情绪紧密结合, 才能够发挥有效性。而在小学音乐教学中, 适当地创设情境, 有利于激发学生对于音乐的兴趣, 增强学生的认同感。在学习每一首歌曲时, 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一个与之相关的情境, 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帮助学生积极探索音乐知识。本文就“体验学习”对于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和体验学习得以展开的理论支撑进行了分析, 得出了四条实施体验学习的具体措施。

一、“体验学习”对于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1.体验学习有助于小学生音乐学习方式的改变。众所周知,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填鸭式教学。学生处于被动地位, 对于音乐学习也提不起兴趣。而在新课改的要求下, 这种教学方式必须进行改变, 是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 引入体验学习的教学方式, 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在这种方式下, 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在这种自由的环境下, 学生的积极性得到提高, 并且主体意识得到了发挥。同时, 体验学习这种形式使得学生在音乐活动中进行合作学习, 相互探讨音乐知识, 活跃课堂氛围。学生不仅需要听课, 还要查阅资料并学唱, 总结自我学习成果, 帮助自我探究能力的发展。

2.体验学习有助于小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提高。在教育改革的号召下, 音乐教学也十分需要改革。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体验学习”, 以自己的情感带动学生体验精彩纷呈的音乐, 从而提高学生对于音乐的审美能力。在德智体美劳这几种教育中, 音乐属于“美育”, 所以体验学习变得更为重要。音乐教堂本应该是生动活泼, 洋溢着欢乐的课堂。所以教师在教学时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本内容, 而应该适当延伸开来, 引入好的动人的音乐, 使学生接触到越来越多的音乐, 帮助学生在体验学习中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

二、体验学习得以展开的理论支撑

1.通过实践进行学习。这一理论实际上是杜威的观点。在他看来, 学习和实践紧密相连。只有不断地做, 不断地进行实际操作, 才能够通过真实的体验感受知识, 并实现个体改造的目的。对于音乐学习而言, 就应该不断地练习, 才能够真实地感受音符中的变化, 体会音乐情感, 从而掌握音乐知识。

2.发生认识论观点。这条观点是皮亚杰提出来的。在他看来, 学生认知过程包括同化、顺化和平衡。在外界刺激下, 主体形成新认知, 完善认知结构, 即“同化”过程。而内化新认识并形成自身的能力, 则为“顺化”过程。将自己学到的技能和知识在实践加以应用, 即“平衡”过程。第三者是体验学习的终极目标。

3.体验学习圈。在库伯看来, 体验学习的过程具有循环性的特点。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会发现新旧知识更替的速度较快。而在先前形成的概念的基础上, 学生可以通过体验学习在大脑中对所学知识形成新的概念。

三、体验学习的具体措施

1.情境体验学习。教学法只有和学生的思维情绪紧密结合, 才能够发挥有效性。而在小学音乐教学中, 适当地创设情境, 有利于激发学生对于音乐的兴趣, 增强学生的认同感。在学习每一首歌曲时, 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一个与之相关的情境, 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帮助学生积极探索音乐知识。就拿《大海》这首歌来说, 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见过海洋。随意为了帮助他们理解整首歌曲, 需要在他们脑海中构建大海的样子。教师不妨多收集一些有关海洋的图片, 同时还可以播放相关的视频, 帮助学生加深对海的印象, 从而更好地学习歌曲。

2.情感体验学习。情感作用对于音乐学习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音乐能够刺激人的情感, 以音乐本身的美打动人。学生应该在积极参与到音乐学习中来, 观察和领悟音乐, 通过心灵感受音乐的律动, 最后真正掌握音乐的基本知识和常识。在课堂上不妨喊学生到讲堂上进行表演, 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其中, 帮助学生开发创造性思维。就拿《小小读书郎》为例, 让学生结合日常生活和自身实际讲一讲自己在上学途中不畏艰辛的事件, 体会这首歌所要表达的主旨, 使学生对小小读书郎产生深刻的情感体验, 传达更多的正能量。

3.强化体验学习。在小学音乐课堂上,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体会音乐中的情感, 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思维习惯。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不断强化, 使其内化为学生的音乐能力。教师应该与学生进行互动, 让音乐的形象感转变成一种较为抽象的体验。比如在学习《我是人民小骑兵》的过程中, 教师应该给学生播放在青青草原上骑马的视频短片, 让学生就其中模拟动作进行模仿, 体验那种挥鞭的节奏, 然后利用课桌进行打拍子模拟练习, 不断强化这种动作, 这对于之后学生欣赏和学习该音乐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4.创作体验学习。根据小学生的特点, 可以采取“音乐会”的体验学士方式。也就是说, 教师对新课程进行导入, 做一些关于节奏和识谱的小游戏;其次与学生进行互动, 使学生成为音乐课堂的主体,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继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引导他们进行想象, 进行简单歌曲的创作;然后让学生就他们各自创编的歌曲进行表演;最后由教师对学生的表演进行点评, 含蓄地指出学生的不足之处, 帮助学生在音乐审美能力上得到培养。

最近几年来, 新课改的要求对小学音乐教育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新课程标准就明确提出, 教师应该帮助学生进行情感体验, 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 并且帮助他们构建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对于音乐的体验学习而言, 他应该更好地服务于音乐教学, 帮助学生提高自身音乐素养。总而言之, 体验学习对于小学音乐教育而言, 有助于小学生音乐学习方式的改变和音乐审美能力的提高。在体验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应该采取相应措施, 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情境体验学习、情感体验学习、强化体验学习以及创作体验学习, 从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音乐体验幼儿教育 篇2

一、什么是音乐教育体验学习

音乐教育体验学习,顾名思义是以“体验”为教育核心,由听觉激发听众的内心感受,并从每个人的不同感受领悟音乐的内涵。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体验学习,即在课堂上的每一曲作品表现出的感觉,都由学生自己来总结。教师不会刻意地要求学生以怎样的情绪去演绎,而是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去自由诠释;教师也不会先教授学生怎样的口腔共鸣、胸腔共鸣,而是让学生先以自己的心去和乐曲从感情上产生共鸣。

二、音乐教育体验学习的情感沉淀

情感是音乐创作与表演中所要表达的核心内容。从古至今,无论词牌、曲牌,音乐都将幻化成情感落于人心之上,所以在对音乐的审美过程中,最重要的不是音准、不是气息,而是感觉。也许这是专业研究音乐时才需要达到的层次,但是在小学教育中,以这一观点作为教学出发点,可以让学生不受硬性知识的束缚,而全身心、全方位地参与到音乐的学习与体验中来,并更有效地通过音乐旋律活跃学生的心理情愫,以感性的手段引导学生向积极健康、乐观向上的方向成长。

三、音乐教育体验学习的意义

音乐教育体验学习的意义,即从不同角度提升学生对音乐审美的品位和品味。这种教学下的体验模式,既区别于一般的音乐欣赏又区别于一般的音乐教学;它是在欣赏中教学、在教学中欣赏;或者说其欣赏的目的是为了教学,而其教学的方式又是一种欣赏。它是一种对音乐的形式与内涵的感受与理解、是一种对音乐美感的体悟与领会。音乐教育体验学习,对于音乐学习的意义和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它是通过使学生以不同的方式参与到音乐教学活动之中,从而通过实践与音乐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并以学生自己的感悟,主动地去体验、理解、感受音乐的.深邃。并通过这种音乐教学模式丰富学生对音乐的审美体验、端正学生对音乐的审美态度,使学生在音乐审美方面有一定的素养。

四、音乐教育体验学习的形式

1.情境重现式。音乐教育体验学习,与其说是学习更不如说是游戏。因为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课堂气氛会异常活跃、形式更是千变万化,很多教师愿意选择“情境重现”的方式将音乐演绎出来,像音乐剧,更像小品。例如:将儿童歌曲《小红帽》编排出一系列的场景,学生亲自充当小红帽、外婆和大灰狼、亲自设计旁白和对白、亲自编排舞蹈,甚至可以将学生分组自行导演,并进行课堂竞演……这样做的效果显而易见,它可以让每一位学生都乐于融入其中,在玩一样的课堂上轻松地掌握音乐知识、技能、技巧。这不仅完成了教师的教学任务,更让学生对音乐课充满了期待。

2.即兴发挥式。对于绝大部分学生来说,音乐是其成长过程中的良师益友。对音乐的即兴发挥,更是锻炼学生反应速度及集中学生课堂注意力的最有效方式。学生可以通过即时的、自由的直觉和感悟,以舞蹈、小品、朗诵、解说等不同的方式将对音乐的理解完整地表达出来。学生在音乐中游戏、在游戏中音乐,结合体验与学习将音乐孕育、创造。这种即兴发挥的课堂教学方式,也使得原本在课上并不十分积极主动去表达自己的学生变得活跃起来,课堂气氛必然顺势被推向高潮,更加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在这种即兴发挥的学习方式中,学生也接触到了各种各样的、正规的或是不正规的风格与形式的音乐,从而培养出学生更加不拘一格的艺术感觉。

谈音乐教育中的情感体验 篇3

一、分析音乐要素。引出情感共鸣

柏拉图曾说:“音乐教育除了非常注重道德和社会目的以外,必须把美的东西作为自己的目的来探究,把人教育成美和善的。”节奏是音乐的骨骼,是声音在时间上的组织。节奏的变化使情绪有很大的差异,节奏缓慢时心情平和或沉重压抑,节奏鲜明则一般情绪高涨、激动。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让学生做一些节奏练习,体会这些变化。音乐进行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情感的展示与变化过程。音乐作为情感的载体,是最生动的心灵语言。

二、挖掘作品内涵。以教师的情感感染学生

在欣赏教学中,教师要关注音乐本体,深入挖掘每一首音乐作品的内涵。要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作品的风格、创作动机、创作手法;作品的思想性;表达了怎样的情感;音乐的高潮在何处;运用了哪些音乐要素、音乐表现手段等。教师自身的体态、语言、演唱、演奏等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兴趣,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教师要从引导学生体验音乐作品内涵的情感和意境入手,让学生感受轻快、热烈、优美、悲伤等情绪,体会宽阔、深远、平缓、宁静等意境,使美妙的音乐伴随着教师抑扬顿挫、充满感情和富于表现力的讲解,将学生的兴趣引导到渴求新知的境地,由此激发学生创造想象的热情。

兰、鼓励学生自我创造,让学生情感得以升华

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教育智慧在于教师保护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能力,经常激发他们体验学习快乐的愿望。”在引出了学生的情感共鸣后,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艺术创新,引起情感的升华。艺术创新是学生主动参与音乐、体验音乐的最佳方式,鼓励学生用各种方式对音乐进行再创造。根据听到的音乐,说出自己的感受;通过课堂讨论,形成正确而又具有自身个性的美学观;师生通过对话来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等等。

总之,在音乐课教学中加强学生的情感的锻炼,是摆在我们每个音乐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在音乐课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因素的教育,对学生民族情感的培养更有着重要的渗透作用,让民族情感之花在学生的心中生根,它是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内容,是削弱不健康的音乐在学生中严重泛滥的有力武器。也是音乐教育的目的所在。学校音乐教育应努力从学生的认识水平出发,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利用音乐教育让学生多感知、多想象、多体验、多创造等。并充分运用课堂教学中师生双方直接或间接的情感体验,激發学生认识美、创造美的欲望,让学生的情操受到陶冶,完成美感的实现,让情感与音乐一起翱翔!

音乐体验幼儿教育 篇4

一、小学音乐教育“体验学习”的意义

1. 加强情感体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审美性是音乐艺术的重要属性, 音乐教育是“美育”的一种, 在音乐学习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是新一轮教改的必然要求。有效教学理论认为, 在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激情”才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而体验学习则是教师激发学生情感的重要手段。首先, 体验学习有利于把音乐世界更加精彩动人的一面呈现给学生, 体验式教学的开放与自由可以不拘泥于教材, 不局限于课堂, 使课堂的空间得到无限的放大。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 将各种音乐形式有机结合, 形成一种多维、立体的音乐“大”课堂, 将更优秀的音乐作品展示给学生, 拓展学生的审美视域, 使学生在情感体验中提高审美能力。

2.“体验学习”有利于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教改之前, 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被动式”“灌输式”的学习方式,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要求必须对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改变,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索学习的能力, 使学生由音乐艺术的“接受者”逐步变为音乐艺术的“创造者”。一方面, “体验学习”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在体验学习中, 教师把课堂的主体归还给学生, 让学生在民主、自由的学习环境中进行自主学习,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 培养了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另一方面, “体验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在学生的体验活动中, 通过学生间的交流、沟通、互动, 使课堂氛围得到最大的激发, 为学生合作学习创造的良好的平台。再就是“体验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在体验式学习中, 学生带着问题通过亲自动耳听、动手做、动口唱, 不断地查阅资料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 对阶段性学习成果进行自我总结, 对作品进行联想, 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对音乐知识的“元认知”, 促进自主探究能力的生成。

二、小学音乐实施“体验学习”的理论基础

“体验学习”理论最初源自于西方, 我国大力实施“素质教育”以来, 才将国外的“体验学习”相关理论引入。目前我国小学音乐教育“体验学习”的理论支撑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杜威的“在做中学” (Learning by doing) , 他认为, 学生的学习必须与实际操作相联系, 在实际体验中感受知识、形成固有的技能, 达到个体改造的目标。二是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 皮亚杰认为学生的认知发展分为“同化、顺化、平衡”三个过程。“同化”是指主体形成通过外界刺激形成新的认知, 从而对自己的认知结构进行完善。“顺化”是指主体对新概念、新认识的一种内化, 最终将新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平衡”是主体通过学习, 将自己形成的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其他领域的过程, 平衡是体验式学习的最终目标。皮亚杰认为, 人类之所以能够进步是由于其长期处理一种“不平衡”的状态, 并通过不断体验学习形成新的“平衡”, 周而复始。三是库伯的“体验式学习圈”理论, 他认为体验式学习是一个循环反复的过程, 是通过学生新旧知识的不断更替, 在原有的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心理体验, 形成新概念的过程 (如图1所示) 。杜威、皮亚杰、库伯等西方学者对体验学习的相关论述, 为我们形成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为音乐教育中实施“体验学习”的奠定了基础。

三、小学音乐教育“体验学习”的实施策略

根据西方学者的相关理论, 我认为, 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实施“体验学习”应做好“导入体验、创设情境;具体体验、实践感受;强化体验、内化能力;评价体验, 增强反馈”等四个环节。

1. 导入体验, 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的情感上的认同, 是进行体验学习的第一步, 也是提高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必要手段。教师只有为学生创设一个丰富的情境, 才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情感, 提高学生进一步进行音乐知识探索的主观能动性, 满足学生的个体学习需要, 产生学习动机。一方面, 可从学生现有的认知基础出发, 通过一系列情感、感知、符号、行为取向的引导, 引导学生的情感取向, 达到“激情”“激趣”的目标。例如:在学习《海》这一课时, 可以将“美术课”引入音乐课堂, 让学生先用笔画出自己心中大海的波澜壮阔、一望无垠, 利用学生对“海”原有的感知基础进行音乐审美的再创造, 让学生在纸上自由发挥, 先用笔描绘大海, 而后再进行音乐欣赏, 为学生创设一个自由发挥的体验情境。又如:在欣赏《四季》时, 可以让学生先欣赏自然界四季变化的相关影片,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环境的情感, 赋予学生进行乐曲欣赏的激情, 在情感体验中更加深刻地感受音乐, 聆听音乐的主题思想。另一方面, 体验学习应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在学习《粉刷匠》一课时, 可让学生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哪些人最勤劳, 可让学生通过讲故事或演讲的形式对这些勤劳的人进行描述, 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这一课的主旨思想, 加深对勤劳的粉刷匠的情感体验。

2. 具体体验, 实践感受。

在学生情感和兴趣被激发后, 下一步将进行个体体验, 通过实践亲身体验, 及时进行观察与反思, 这个阶段是学生有具体音乐现象进行概括, 形成一个形象的概念的阶段。在这一阶段, 教师要突出学生体验学习的形象性, 广泛采用启发式、研究式、任务驱动式学习方法, 为学生创造自主体验、自我探索的平台。例如:在学习《春》时, 可让学生搜集有关春天的图片和诗词歌曲等相关资料, 在课堂上比一比, 看谁的“春天”收集得最美, 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 体验春天之美, 树立对春天的形象感观, 然后再进行小提琴协奏曲《春》的欣赏, 将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又如:在学习《家》时, 可以以讲故事的形式进行体验, 让学生讲一讲家里爸爸妈妈的故事, 让学生说一说“家”的幸福与温馨。也可以为学生播放《回家》的萨克斯音乐, 将《可爱的家》的歌词进行摘下来, 进行配乐诗朗诵, 然后再学习《可爱的家》歌曲, 使学生在形象再现对“家”的情感的基础上, 更好地体验音乐的感情基调。

3. 强化体验, 内化能力。

在学生拥有了一个形象、感观的体验后, 下一步将不断强化学生体验, 最终内化为学生的能力。在这一阶段, 也是皮亚杰所提出的“顺化”的过程, 将外部的客体顺化为学生自身的主体意识, 最终影响着自己的行为。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讨论、角色扮演、游戏等形式使学生在互相交流与互动中促使其再一次将自己的体验学习进行整理, 在学生的互动中使其对音乐的形象感观变为抽象的体验。例如:在学习《我是人民小骑兵》时, 可先为学生播放草原上骑马的影片, 然后让学生模拟骑马的动作, 体验策马扬鞭的节奏, 让学生用打拍子的方式进行模拟, 最后再进行音乐的欣赏, 在节奏的律动中体验节奏在音乐艺术中用来表现现实生活的作用。

4. 评价体验, 增强反馈。

《义务教育小学音乐新课标》中指出:“教学评价中必须能够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 了解学生需求, 建立自信。”在学生体验过程结束后, 要及时进行反馈、总结与评价, 对体验学习进行巩固与提升, 以使其形成的知识和能力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得到再现与应用。首先, 要大力实施“形成性评价”, 摒弃传统小学音乐教育中过于注重“终结性评价”的特点, 应为学生建立音乐学习档案, 将学生在每一次课堂学习中的表现进行记录, 对学生的进步进行及时鼓励, 对学生存在的不足进行及时纠正。

总之, 小学音乐教育“体验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有利于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学生体验学习中, 教师应做好“导入体验、创设情境;具体体验、实践感受;强化体验、内化能力;评价体验, 增强反馈”四个环节, 使体验式学习更好地服务于音乐教育, 提高学生音乐素养, 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钱建良.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体验”[J].中国音乐教育, 2008, (02) .

音乐体验幼儿教育 篇5

一、课程名称:数字音乐资源(中小学)体验课程,课程编码:0700

二、课程性质:公共选修课

三、课程学分:1

四、课程介绍:

音乐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生活中情感表现和交流的重要形式之一,是每个人必不可少的精神需求,音乐素养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之一。音乐教育是教育领域中的重要方面。中小学数字音乐图书馆以基础音乐教育资源为主体,整合了学校日常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音乐需要,提供了丰富优质音乐资源。图书馆包含中国音乐、外国音乐、音乐与文化、音乐与校园生活、音乐知识与常识、资源性音乐素材以及乐器考级等七大频道:

中国音乐:该频道由声乐与器乐两个部分组成。内容涵盖中国音乐作品介绍、谱例分析、民族音乐作品欣赏、著名音乐家作品推荐等功能服务。通过对中国音乐知识的介绍,提高中小学对于中华民族音乐的认知,提升对中国文化的感悟。

外国音乐:该频道也由声乐与器乐两个部分组成。内容涵盖外国音乐作品介绍、谱例分析、著名古典音乐作品推荐、影视音乐欣赏等。使中小学对于欧洲古典音乐有清晰的了解,对世界文化产生更浓厚的兴趣。

音乐与文化:该音乐与文化频道以音乐为引导,囊括了音乐与语文、历史、地理、舞蹈、英语等中小学相关课程教学内容,把音乐与其他学科课程教学相结合,丰富授课方式,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并且还提供了电子音乐杂志,通过对音乐家、音乐作品、乐器等不同方面介绍,为中小学生普及音乐知识。

音乐与校园生活:该频道涵盖有节日与校园生活两个部分,针对于校园管理者的使用。节日中包含有中国常见节日的文字介绍以及适合播放的音乐作品;校园生活中提供了进校、离校、运动会、庆典、上下课铃声等多种场景中适合播放的音乐作品。

音乐知识与常识:该频道涵盖大量的音乐术语、乐谱、音乐家生平介绍、代表曲目等资源。方便使用者对于音乐常识性资料的了解。

资源性音乐素材:该频道涵盖有音乐元素、音乐感情、音效资源展示以及乐器音色展示等四大部分。包含了音乐中的节奏、力度、速度等基本元素的介绍,以及适用于不同情绪、不同场景播放的音乐作品;并通过图片、文字对世界常见乐器做综合性介绍。

乐器考级:该频道涵盖乐器考级原曲、考级伴奏、音乐基础知识等资源,是音乐学习中的附加部分。针对于琴童在音乐考级中遇到重点难点做出诠释分析,提高练习效率。

五、课程目标:

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开阔认知视野,拓宽改造世界思路。对于从事教育领域的学生,还可以丰富自己的教学形态,拓宽教学思路。具体目标如下: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通过音乐学习,使学生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对亲人、对他人、对人类、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挚爱之情,进而养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

2、培养音乐兴趣,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

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式引导学生走进音乐,在亲身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喜爱音

乐,掌握音乐基本知识和初步技能,逐步养成鉴赏音乐的良好习惯,为终身爱好音乐奠定基础。

3、提高音乐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

通过对音乐作品情绪、格调、思想倾向、人文内涵的感受和理解,培养音乐鉴赏和评价的能力,养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使学生在真善美的音乐艺术世界里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

4、培养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通过音乐作品中所表现的对祖国山河、人民、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赞美和歌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宽容理解、互相尊重、共同合作的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

5、尊重艺术,理解多元文化

尊重艺术家的创造劳动,尊重艺术作品,养成良好的欣赏艺术的习惯。通过学习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作品,感知音乐中的民族风格和情感,了解不同民族的音乐传统,热爱中华民族和世界其他民族的音乐。

(二)过程与方法

1、体验

倡导完整而充分地聆听音乐作品,使学生在音乐审美过程中获得愉悦的感受与体验;启发学生在积极体验的状态下,充分展开想象;保护和鼓励学生在音乐体验中的独立见解。

2、探究

通过提供开放式和趣味性的音乐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引导学生进行以即兴式自由发挥为主要特点的探究与创造活动,重视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探究过程。

3、合作

充分利用音乐艺术的集体表演形式和实践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在群体中的协调能力。

4、综合将音乐有效地渗透到其他艺术中,帮助学生理解人类艺术活动中的价值。

(三)知识与技能

1、音乐基础知识

学习和了解音乐基本表现要素(如力度、速度、音色、节奏、旋律、和声等)和音乐常见结构(曲式)以及音乐体裁形式等基础知识,有效地促进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2、音乐创作与历史背景

以自由、即兴的创作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学习浅显的音乐创作常识和技能。通过认知作曲家生平及作品的题材、体裁、风格等,了解中外音乐发展的简要历史,初步识别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音乐,加深对中华民族音乐的认识和理解。

3、音乐与相关文化

认识音乐与姊妹艺术的联系,感知不同艺术门类的主要表现手段和艺术形式特征,了解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联系。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学过的知识,认识音乐的社会功能,理解音乐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六、课程考核:

(一)课程考核方式、内容:

中小学音乐资源体验课程采用学期论文的方式进行考核,学生可从下列题目中任选其一,也可以自拟相关题目,并展开论述。

1、如果你是一名老师,可以提交一份把音乐融入自己教学中的教学案例。

2、浅谈音乐对于**学科教学的促进作用

3、试论音乐与**学科的融合4、试论音乐对于学校管理的促进作用

5、试论音乐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

6、试探音乐教育如何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7、音乐教学中的渗透的德育教育

8、试论音乐教育的育人价值

9、谈怎样上好一门音乐欣赏课

10、音乐欣赏对音乐学习或者音乐教学的重要作用

11、试论音乐欣赏中的审美意识

12、音乐对您的生活和学习的影响

13、从本课程中找出一首名曲,谈谈您的认识和感受

14、探索各地区、各民族的风格特征,研究形成各种风格特征的原因

15、音乐中情感的因素的表达

16、中国音乐艺术的表现形式的变迁

17、东西方音乐艺术发展的文化背景比较

18、从考级中看家庭音乐教育

19、对我国当今合唱比赛活动的思考

(二)考核要求:

1、原创。观点鲜明,结合实证,必须运用本课程中提供的音乐素材。

2、字数在1000字以上。

3、论文以电子版形式提交到平台,路径:“在线学习---在线论文---提交论文”。

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

网络教育部

音乐体验幼儿教育 篇6

关键词:小学音乐;体验学习;认识;实践

《小学音乐新课程论》中说到,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坚持贯彻“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质,引进新型的教学理念,提升学生的实践水平,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合作本领,自主意识,真正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引进“体验学习法”尤为必要。所谓“体验学习”,即教师指导学生在实践中,通过反复练习、观察,逐渐掌握某些技能的学习过程。本文通过分析三种新型的体验教学模式,希望为新课改下的小学音乐有效教学提供借鉴。

一、组织小组合作“体验学习”

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一直被小学教学所倡导,但是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效果。在新课改下所倡导的小组合作是指在合作学习中融入体验学习,不断提升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促进有效学习。

例如,在讲小学音乐(人教版)《丰收欢乐而归》的时候,由于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感受这首民乐的音乐节奏,同时体会民乐的音乐速度所体现的不同情境,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表现这些不同的音乐情境。在进行本课教学过程中,教师把学生分成三个小组,并在每个小组设置一名组长,配合教师监督学生的学习进度。之后,教师给学生讲述这首民乐的三个组成部分,即“乐曲开始的自由悠扬之感,乐曲中间部分的满载而归欢快之感,乐曲最后的快速热烈之感”。同时教师带领学生给乐曲的每一段标注速度记号,并描述不同的音乐情境。之后教师指导每个小组的学生用自己独特的音乐方式来表达自己的音乐感受,进行音乐情境的哼唱。小组内部的学生遇到问题在小组内部进行解决,并获得教师的指导。这种组织小组合作进行体验学习的模式,使平时比较胆小的学生都积极融入音乐教学中来,提升了学生的实践水平,促进了有效学习。

二、引进合理情境“体验学习”

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还没有完全发展,所以教师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给学生设置具体的教學情境,使学生在可观的教学情境中感受音乐的魅力,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例如,在讲小学音乐(人教版)《星星和灯光》的时候,由于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感受整首歌曲的魅力,初步了解进行旋律的几种方式,同时复习巩固一些常用的音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进行本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先给学生播放学过的音乐《小白菜》,先让学生进行赏析,之后教师在录音带里面给学生播放《星星和灯光》的音乐,同时给学生讲述具体的演唱节奏和发声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使用悠长的、流畅的气息来进行连贯的歌唱,从而练习学生的气息唱法。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引进情境教学法,指导学生进行“体验学习”,提升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从而促进教师的有效教学和学生的有效

学习。

三、合理使用多媒体进行“体验学习”

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可以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展示动态的图画、优美的音乐和形象的视频,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的有效学习。

例如,在讲小学音乐(人教版)《拉萨谣》的时候,由于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通过练习本首歌曲,进行具体的吐字和发声练习,结合具体的西藏民族风情,体会自然质朴、深邃的思想感情。在进行本课教学之前,教师先在多媒体上给学生播放《拉萨谣》的视频舞蹈,提高学生的兴趣点,活跃课堂氛围,使学生在轻松的教学环境中感受这首音乐的魅力。学生的兴趣被激发之后,教师给学生讲述这首音乐的演唱节奏,同时在黑板上给学生画出本首曲子的“旋律线”,使学生跟着《拉萨谣》的“旋律线”进行具体的演唱练习,从而提升学生的音乐节奏感。在小学音乐课堂上引进多媒体的教学模式,可以增加学生的“体验感”,促进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提升学生的音乐表达能力和音乐乐感,一方面可以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另一方面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小学音乐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引进新型的教学理念,在小学音乐课堂中融入“体验学习”模式,不断提升学生的音乐观察能力、实践水平和音乐乐感,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徐丽.小学音乐教育“体验学习”的认识与实践[J].戏剧之家,2014(17).

[2]沈甸.有关小学音乐教育“体验学习”的认识与实践分析[J].考试与评价,2016(7).

论音乐表演中的综合体验式教育 篇7

一、体验式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部分老师在体验式教学,只是单方面地让学生欣赏、观看,没有引导学生对这次体验进行分析和总结,也没有引导学生将其应用于自己的音乐表演中。虽然学生亲身体验到了音乐中所包含的意境和文化,但他们却做不到把这部分的体验结果运用到音乐表演中。体验式教育特点在于改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对音乐的兴趣。在音乐表演中,表演者的心理状态是非常重要的,而很多老师只注重学生每次体验过程中的感受,忽略了容易紧张的学生的心理。除了紧张心理,放松心理也会影响学生的发挥。部分学生因为之前的表演状态良好,从而放松心态, 轻视表演,最后就容易导致表演过程中“失误”的出现。

体验即为情感的体验,然后才为情感的表达,但很多老师只是完成了体验教育的前半部分,而忽略了后半部分,学生虽然体验到了音乐表演所需的情感,但在音乐表演中不能很好地把自己所体验到的思想和情感表达出来。

二、体验式教育在音乐教学中的合理运用

(一)更加直观的体会

音乐表演是情感的表达,其中曲调可以理解为情感起伏、变化的具体体现,而体验式教育因为更加直观而更便于学生理解和学习。很多歌词涉及不同的风俗文化, 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个盲区,而运用体验式教育,则可以将歌词所体现的情境、景象直接呈现在学生的眼前,使他们深刻领悟音乐中文字的含义。

如:我国的民歌包含着很多少数民族的歌曲,虽然民歌融入了现代音乐与西方音乐,但表演者仍然要对民歌的内容和意义有一定的了解,表演者通过体验式的教育则可以全面了解民歌的内容,了解少数民族的习俗和少数民族地区美丽的风景,这些风景不单包括山、树、水等静态风景,还包括少数民族人民生活、劳动和庆祝的动态风景等。因此运用体验式教育就可以让表演者深刻认识到不同民歌所蕴含的不同的民族风情,可以令现代学生发现更多不同于自己生活环境的“美”。而歌曲中文字内容的情感变化,往往是与音调的变化相符合的, 所以亲身的体验,将更有助于学生感受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在赏析音乐的时候,老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自己去分析去感受,而不是让学生通过听取老师单方面的讲解而去理解歌词的含义,因为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性格、思想,对于音乐中情感的体会也不相同。

(二)体验式教育的现代化应用

当人们听到声音时,脑海中往往会浮现相应的图像, 而且当人们听到蕴含不同情感的音乐时,脑海中的画面也会不同。当听到轻快的歌曲时,人们会回想起一些有趣的事情,而听到伤感的歌曲时,人们则会想起自己伤心的往事。歌曲中的词与曲可以让学生的脑海浮现不同的画面,但因为不同学生或不同表演者的经历、生活不相同,所以产生的联想也不相同,而体验式教育则可以让学生更清楚、直接的体会到歌曲中所阐述的美好事物与纯美的灵魂。

比如:学生很难理解军歌的意义,这时老师老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播放与中国军队相关的,从而发现并体会军歌的美。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我们可以观看到的音乐剧和演奏会,并且网络上的音乐资源将会更加丰富和全面。同时近年来的音乐剧类的电影也有不少经典之作,通过观看这些音乐剧电影,表演者表演过程将会更好的释放情感。

三、结语

音乐体验幼儿教育 篇8

一、加强体验教育与音乐欣赏有机融合的重要意义

小学音乐课程开设的总体目标是对学生加强音乐美育,通过音乐课程的学习加强学生聆听音乐、感受音乐、发展音乐以及鉴赏音乐的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小学生处于音乐思维的快速发展阶段,在这一时期注重音乐教育的方式方法可谓意义重大。

1.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过程

人的喜怒哀乐都可以通过音乐来表达和传递,我们高兴的时候喜欢放音乐庆祝;悲伤的时候可以通过聆听音乐来疗伤;愤怒的时候音乐可以平息我们的情绪。小学阶段的音乐体验教育可以增加他们对同学、对朋友、对亲人的珍爱之情,强化学生对生命美好的主观体验,使学生养成积极乐观的学习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之情。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音乐教学中运用体验教育最大的受益者就是小学生,让学生自己参与的教学活动不仅可以增进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真善美的音乐艺术世界里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

3.有利于更加深入地理解音乐背后蕴含的多元文化

音乐本身是无国界的,通过对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以及不同时代的音乐作品在欣赏过程中学习多样化的艺术表达形式,以欣赏的眼光培养学生理解音乐、热爱音乐的纯粹艺术情怀。

音乐以其多样化的呈现方式影响并融化我们的情绪,提高学生的情商。通过小学阶段聆听音乐的教育可以极大地丰富小学生的内心情感,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有利于孩子更加深入地理解音乐背后蕴含的多元文化。总之,小学阶段的音乐欣赏教育意义重大。

二、体验教育与音乐欣赏有机结合的多种方法

小学阶段在对学生进行音乐教育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对待小学音乐的态度影响孩子以后的音乐发展广度和深度,为了更好地给小学生提供音乐教育,一定要注意开展音乐课的方式和方法。

1.倾听与演唱相结合

丰子恺在他的《音乐入门》中指出:“凡音乐鉴赏力的养成,最初须自己练习唱奏,则基础巩固。”对于小学生的音乐欣赏教育不能单纯地依靠聆听。我们知道小学阶段学生的意志力还比较薄弱,一节课下来只是让学生在那里多样化聆听,很可能会造成孩子的审美疲劳,听不出音乐背后的情感和技巧,如果在音乐课堂中让音乐的聆听与学生的说唱相结合,在不断的模仿中感受音乐的发育和技巧,在聆听中加深对音乐情感的体味,音乐欣赏的效果就会大大提高。

2.增强对舞步的节奏感

音乐和舞蹈是密不可分的两种艺术表达方式,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讲,音乐节奏感掌握不好,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加强训练。首先,教师可以播放一些节奏感比较强的音乐,让学生自己随意舞蹈,起初可以从广场舞曲做为引子,现在广场舞的很多舞曲节奏感非常强,小学生比较好掌握,而且小学生本身对他们都比较熟悉,不会有压力。随着学习的深入,教师可以引入多种类型的音乐,让学生随着音乐的快慢,在脚步的变换中体会音乐背后的情感。

3.网络化资源的运用

网络的普及对于音乐老师来讲可以说是一大帮助,首先很多优秀的资源可以通过网络快速找到,极大地改变了单一枯燥的教学资源带给学生的枯燥感。例如,现在网络上面流行的儿歌版《天之大》在各大网站的点击率都非常高,而且里面那个男孩的深情演唱打动了无数网友,我把这段视频在课堂上播放的时候,学生都听得全神贯注,情感体验效果超过以往很多课堂,还有《我会听话》等等作品里面浓浓的爱也被完整地诠释,对小学生的影响可谓巨大。

4.开放而趣味的学习环境

音乐艺术是一门聆听与想象并重的艺术,在对学生进行音乐教育的过程中不可以拘泥于某一种形式,也不可以拘泥于某一个环境,引导学生进行即兴式自由发挥,以丰富的素材、多样性的画面、动态的变化方式,让学生在听与品的过程中探究与创造,感受与培养。重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学应以听赏为主,教学中必须把一定的时间留给学生听音乐,同时也要留有学生想象的空间。

通过体验教育的运用,就是将其他艺术表现形式有效地渗透和运用到音乐教学中,通过以音乐为主线的综合艺术实践,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音乐的意义及其在人类艺术活动中的价值。培养小学生对音乐的感受与鉴赏,这是音乐教学中最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方式,也是增加学生音乐知识面的有效手段,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也是实现音乐课程目标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

摘要:21世纪文化多元化影响了中国的教育发展,中国的音乐教育迎来“百花齐放”的新局面。建构具有时代特色的音乐教育模式,成为音乐教师不断探索的新目标。信息化的飞速发展以及网络的大容量呈现,促使图像记录和音乐传播进入并影响大家的日常生活,音乐教育在社会中的地位不断提高。构建容纳又扩展的音乐课程,促进体验教育与音乐欣赏的有机融合是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新思路。

关键词:体验教育,音乐欣赏,音乐教育

参考文献

[1]胡贞贞.浅谈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的情感体验与情感再教育[J].江苏教育研究,2013(11):77-79.

音乐体验幼儿教育 篇9

关键词:初中音乐教育,知识技能,审美体验

在新课标理念下, 音乐教学有了质的飞跃, 一种崭新的理念形成了———注重审美培养, 还音乐课以本色。每一位音乐教师也都转变了原来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研究实施新教学理念的最佳方法、最好途径, 所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每一位音乐教师在实践中探索, 难免有各种各样的难题和困惑, 都在思索音乐课“路”在何方?我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同样走在课改的路上, 在教学中反复思考这个问题, 不断尝试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现在音乐教育的核心是审美教育, 是一个重情感体验弱化专业技能的过程。那么是不是乐理、知识、技能就可以完全忽略呢?很多教师设计了很多多元化的教学环节, 知识是少了没了, 可花架子却多了, 眼花缭乱的一节音乐课, 课堂很热闹, 但学生很茫然, 且没有收获。我觉得在教学中我们应弱化这些环节的专业性, 让这些音乐知识融于音乐的有声世界里, 更加形象化、直观化, 而不是完全取消或忽视。这些乐理、知识和技能是提高审美能力的基石, 我们应该让学生在音乐体验中理解, 在音乐实践中展现, 为学生的音乐学习插上隐形的翅膀, 在音乐殿堂里快乐飞翔。

在学习歌曲《我的祖家是歌乡》时, 在“课后实践与创造一”中, 让学生用杵乐节奏为歌曲伴奏;而且书中34页歌词下面有杵乐节奏, 35页有杵乐表演的图片, 那么杵乐节奏的教学就可以和歌曲教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我在本节课的歌曲教学中, 引入了杵乐节奏的教学。在学生学会歌曲之后, 我结合插图简介杵乐文化, 然后引入杵乐节奏教学;师生共同探讨歌曲下面的杵乐节奏, (师生共同研究找规律读节奏, 不是让学生自己完成, 这样可以弱化专业难度, 提高学生兴趣) 并为歌曲伴奏。学生们兴趣很高, 学习得非常投入, 课堂气氛十分活跃热烈。学生在音乐实践中不仅感受了杵乐文化和高山族音乐的特点, 而且体验到了给歌曲伴奏带来的快乐和成就感。

在音乐实践中, 有的学生节奏会不完全按书上的走, 这时教师就要允许学生的个性发挥, 允许学生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展现音乐;不禁锢学生的想象和实践感受, 允许学生的改变和创新。我引申出一个学生们热烈参与的环节———创造性地为歌曲伴奏 (有的用手打节奏, 有的用笔或尺子打节奏, 有的用简单的律动) , 体现了“乐”学的价值。这样的教学设计虽然也有知识与技能教学, 但这不仅没有令音乐课高不可攀, 反而增进了学生对高山族音乐的感受, 激发了学习热情;让学生们从实践中收获快乐, 在快乐中收获美好心灵, 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在非洲的灵感———《阿伊亚》教学中, 在聆听歌曲时学生们对音乐很感兴趣, 学唱旋律兴致也很高。我就在教学中因势利导, 给学生讲解非洲音乐的特色:简单的旋律组成多声部交织的美妙和声, 并且让学生学习简单的三声部合唱, 加深对音乐特色的感悟。

在学习合唱时从中声部———中声部与高声部合作———中高低三声部合作的环节入手, 逐步深入进行学习。学生们不仅在学习中体会到了声部的感觉、和声的美妙, 而且在学习中体验了非洲音乐的风格和魅力, 最重要的是感受到合作的技巧与和谐, 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提升合作学习的能力, 化抽象为直观, 拉近与音乐的距离, 提高音乐审美素养。

在学习旋律较简单的歌曲时用视唱法教学, 如《大海啊, 故乡》、《让世界充满爱》、《阿西里西》、《青春舞曲》等, 并且结合打节拍、简单律动等音乐实践活动增强音乐体验、活跃课堂气氛。较难的旋律用模唱法、听唱法等进行教学, 既能降低难度, 又能提高兴趣。这样寓音乐知识技能于活泼多样的音乐教学环节中, 使音乐教学成为一个有梯度有层次、有知识指引有音乐体验, 二者完美结合的快乐教学, 人人都可以自由歌唱的美妙世界。

音乐体验幼儿教育 篇10

一、创设舞台, 让学生在律动、舞蹈中体验音乐美

在音乐的课堂中, 教师应该积极创造机会, 给学生提供一个能充分展现自我的舞台, 让学生能够尽情地用律动、舞蹈表现音乐, 在律动和舞蹈中全身心地体验音乐带来的美的享受, 把学生的音乐学习与舞蹈有机地结合起来, 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比如, 我在教唱《青春舞曲》这首音调甜美、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新疆民歌时, 先让学生欣赏一遍《青春舞曲》。许多学生听着优美的舞曲, 便情不自禁地站了起来手舞足蹈, 我也走到学生当中, 和他们一起随着音乐跳起了新疆舞, 整个课堂沉浸在音乐的舞蹈世界里。有的男生做起“左右扭脖子”的动作像模像样, 有些男生还和女生跳起来。这样一来, 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在舞蹈之中产生了, 学习氛围也形成了, 在接下来学唱《青春舞曲》时, 学生们很快就学会了, 而且唱得很有感情, 因为他们在跳舞时已经把握了这首新疆民歌的节奏与旋律, 体验到它的美。

二、聆听与想象结合, 让学生体验音乐美

我们在音乐教学过程中, 应该选择适合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的音乐作品, 让学生理解乐曲带给人们丰富的想象, 引导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想象音乐, 把聆听和想象结合起来, 让学生在聆听、想象中体验音乐美。

启发学生积极地去想象, 是引导学生参与感受和体验音乐美的重要手段。音乐的美, 美在它有不断变化的节奏, 美在它有起伏的旋律, 美在它能把人带进那个奇妙的情境。在那个奇妙的情境中, 我们可以切身体会到快乐与忧伤, 幸福与悲惨, 美与丑, 善与恶……学生在聆听中想象, 很容易就会让自己进入音乐的情境, 体验到音乐的美。例如, 在欣赏《黄河颂》这一课时, 我重点引导学生一边仔细聆听音乐, 一边想象自己站在高山上, 从高处往下看着滚滚的黄河是那样的浩荡, 就像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 从内心产生自豪感。而七年级下册的第四单元《声音的表现》属于情节性音乐, 我在教学中就让学生一边仔细聆听音乐, 一边想象自己在球场上奋力踢球的快乐情节, 然后把这种情节与音乐旋律联系起来, 学生在聆听与想象之中体会到了音乐的美。

三、以情传情, 让学生体验音乐美

音乐课堂其实也是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之间情感的交流与融汇。比如歌曲《大海啊, 故乡》是电影《大海的呼唤》的主题曲, 其旋律优美动听;歌词质朴深情, 如叙家常;结构简单, 富有叙事性, 特别是歌曲的最后两句, 情深意长, 表现了主人翁对大海、对故乡、对母亲真挚的感情。在教唱这首歌曲时, 我声情并茂地给学生配乐朗诵了《大海啊, 故乡》的歌词, 而且还配上《大海啊, 故乡》的主旋律给学生朗诵了一篇赞美大海的文章。学生犹如身临其境, 体验到大海的宽广雄伟、波澜壮阔, 体验到对大海、对故乡、对母亲挚真的感情, 体验到《大海啊, 故乡》优美的主旋律, 他们内心深处的情感被教师激发了出来。

四、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 让学生体验音乐美

在初中音乐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自己制作多媒体课件, 运用多媒体创设特定的环境, 营造特定的氛围, 引导学生感受、体验音乐的美。使用多媒体教学, 把图像、声音、影像等以新颖、直观的情景展现在学生面前, 使学生的眼睛、耳朵等感官得到刺激, 学生在多媒体展示下感到耳目一新, 犹如身临其境, 很快就能进入音乐意境中去, 学习音乐的兴趣有所提高, 也提高了对高雅音乐的欣赏水平, 把美妙的音乐带入脑海中, 从而体会到音乐给人们无尽的美的享受。有了多媒体教学平台, 还可以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历史画面。比如, 在教学生《长城谣》这首爱国的歌曲时我发现, 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 在歌曲中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可能还有一定的难度, 但是有了多媒体设备, 我们就可以为学生提供历史题材的影片, 使学生有身临其境般的体验, 能充分感受中华儿女为了新中国的建立而付出的代价, 就会被其中的伟大精神所感召, 很自然就进入歌曲的音乐意境, 并产生了强烈的学唱愿望。这样一来, 学生的感情被激发出来了, 我们还怕他们唱不好《长城谣》这首歌曲吗?

音乐体验幼儿教育 篇11

关键词:情感体验 音乐审美 音乐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09(2009)5-0199-01

在音乐教学中要把情感、态度与价值放在首位,突出情感体验。强调对音乐兴趣、审美能力、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与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突出音乐课程的审美体验价值,创造发展价值和文化传承价值的一系列新的音乐教育教学价值观。如何使音乐在教学中回归其本来的艺术特性,让学生从中得到情感体验和审美乐趣,从而热爱音乐艺术,提高审美情致。教学中利用这一审美客体来培养审美主体是培养人感知、感受和创造美的教育,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审美情操的教育。

1 情感体验与音乐审美

情感体验是通过实践对客观事物的感受,是认识主客观世界必不可少的途径。它虽然是具体的心里的活动内容,但作为一种心理过程积极参与到各种心理活动中,对丰富感性认识和积累、对提高理性认识与能力都有着积极的意义。由于情感体验是亲身性的,其感受具有“真实材料”的性质,不仅真实可信,而且能融入人的本质力量。

音乐教学是情感体验的美化和升华,但要把这种审美情感真切地表达出来,就必须要“进入角色”,要设身处地体验音乐作品的思想情感内涵,才能赋予音乐作品以感人的魅力。在教学过程中,对音乐作品情感体验越深刻、越丰富,音乐艺术表现就越富有艺术感染力,才能真正获得艺术美的愉悦和熏陶。只有通过音乐作品的内涵去领略情感真谛,充分重视通过情感的体验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才能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和掌握。情感体验是感受认识事物的一种方式,也是一种心理过程,在音乐课堂教学中不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需在聆听音乐作品的过程中不断深化和提升情感体验,领略真情实感,净化心灵,陶冶性格。

艺术鉴赏的审美过程是审美主体在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多种心理功能活动上综合的动态过程,可分为音乐审美直觉、音乐审美体验和音乐审美升华三个阶段;其中,音乐审美主体的情感体验是贯穿审美过程的心理活动线索。审美体验离不开情感体验,而情感共鸣是审美升华的极限。因此,音乐审美活动的实质就是情感活动,是以情感体验为形式的审美心理活动过程。所谓情感体验,是指在音乐欣赏过程中,欣赏器乐作品或声乐演唱作品而引起的一系列情感反应链。在教学实践和日常音乐生活中,我们不乏有这样的经历,某班的合唱队演唱,尽管音准、节奏十分准确,无懈可击,但给人的总体感觉却是白开水一杯,淡而无味,引不起听者的情感共鸣。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没有很好的解决在演唱中的情感表现问题。也就是说歌唱者缺少情感体验,或情感体验比较肤浅,而导致艺术感染力贫乏。音乐教学就是通过作品的艺术形象以及学生的审美活动来感染教育学生。如果仅仅强调音准节奏等技能训练和培养,忽视了音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所演唱的作品肯定是苍白无力。只有在丰富的情感体验基础上,以情带声,声情并茂、以情感人。因此,让学生了解如何体验音乐、感受音乐,使他们的情感得到释放和升华。

2 情感体验与人的发展

音乐的美育功能是为了丰富审美主体的情感体验,提高音乐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健全完美人格的发展。艺术审美活动是最能体现活动主体的主体性,又是最需要活动主体发挥其主体性的活动。艺术审美活动也是最生动活泼、最富有生命力的创造性活动。音乐教学活动是心理反映的过程,它是外部音响感知、想象与联想、理解认识,使学生理解层次逐步提高。不断的直接接受音乐艺术的感染,使学生感到听懂和领会音乐作品。古曲《春江花月夜》,为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作品的段落、曲式结构、作品风格等资料提供给学生,“皓月凝波,浮云淡雾,寒烟飘渺,忽闻江楼钟鼓,疑仙乐,涛音袅袅,晚风微拂江水,起层层水水涟漪”。……《春江花月夜》的情景,它以清雅、流畅,惟有用阳春白雪四字方能概括。同学们深深的体会到那纤指抚过琴弦而产生的美妙,把学生带入一个浮云淡雾,寒烟漂渺的世界,而古曲《渔阳鼙鼓动起来》以进行曲的风格,歌词描绘起伏跌宕,蕴含着激愤的因素在内心;作品在音乐表现,力度的变化,调性的变化等方面突出的刻画了士兵们对君主“重色思倾国,只爱美人醇酒,不爱江山”的昏庸状态的不满,愤慨的情绪,积极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把音乐与文学绘画多元文化结合起来,抒发激荡学生内心的情感。使学生对音乐产生了强烈的兴趣,赋予了他们展现情感的空间。让审美主体在精神与肉体、心理与生理的全面参与。在音乐教学中情感体验与形象思维是极为密切关系的。以音乐作品的艺术形象引发联想与想象,从而进入作品特定的思想意境。让联想与想象插上音乐的翅膀,心驰神往,最终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同时运用不同的手段,启发、鼓励学生创造性与发散性的思维。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体现民主平等的思想,允许学生个性的存在。如《红旗颂》有的同学联想到战火纷飞年代、奥运赛场、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虽说思维定向、联想与想象不尽相同,但都很出色。因此,在主体的情感体验本质上就要求主体全身心主动的参与和投入,以最大的限度发挥主体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

3 情感体验是音乐审美教育的归属

丰富学生情感体验,培养审美情绪,促进个性的和谐发展是音乐教育的最终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贯彻“注意情感体验,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要求,充分说明了音乐教育教学对于情感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密切关系。通过音乐教育教学,使人的思想情感丰富起来,身心得以健全健康的发展。一是通过媒体、音像资料了解更多的艺术珍品,这些作品较好的诠释思想内涵,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重要的作用。二是词曲作者对现实生活仔细观察,表现生活的艺术珍品,反映了作者的态度、情感与立场。三是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每一个作品都有那个时代的烙印,如《在太行山上》就生动的刻画中华儿女奋起反抗的形象,而《春天的故事》讴歌了改革开放祖国一派充满生机的景象。音乐教育要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以审美为核心,注重以人为本,加强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音乐的感性本质和多维感,音乐的多维度有音乐的物质及自身结构的方面,如高音、强弱等;有情绪、情感方面的如快乐的、抒情的等;有体裁形式方面的如声乐、器乐的不同体裁和形式;有时代风格方面的如古典的、现代的等;有音乐内容与形象方面的各音乐要素等,通过上述诸多方面的感知能力的培养,由此进入音乐王国的必由之路,只有努力提高学生感悟的能力,才能让他们全身心的徜徉于缪斯殿堂,充分享受音乐艺术特有的美妙感觉,使情操得到陶冶,精审随之升华。

音乐的情感性特征决定了情感体验和情感交流贯穿整个审美活动。音乐是最长于抒发情感的艺术门类,是没有国界的人类通用语言——心灵之声是表现人类感情的最高形式。音乐教学中通过音乐所表达的情感用抒发的手段塑造艺术形象来动之以情,感之以形,晓之以理,使学生获得愉快、兴奋而产生共鸣与情感交流的目的,激发乐观向上的精神,并使之爆发出火花。以情动人的音乐教育规律,以学生的身心特点为基础,以多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愿望,引导和激发学生审美的情感体验。

参考文献

音乐体验幼儿教育 篇12

一、合作学习, 发展审美人格

资料收集工作需要分工去做, 不是一个人所能完成的。所以合作成为关键之一。在收集学校的铃声音乐、升旗仪式的图片时, 在和相关老师的交往中都需要必需的技巧和能力, 也需要一定的方法和情感投入, 如倾听的艺术、提问的艺术等等。

伴随着脆响的鞭炮声、喧闹的鼓点声、《春节序曲》的欢腾音乐声, 第二组的同学开始了他们组的精彩展示:组长张同学的旁白, 配上胡同学精心制作的课件, 挂灯笼的, 贴对联的, 看春节晚会的, 贴福字的……全组同学在这样热闹的场景中各自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充分体现了他们组的合作精神。有学生说:“虽然我没有太多的艺术细胞, 但在这样的课中, 我也有参与活动的能力和机会, 我喜欢这种形式。”

二、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

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说, 也许实践过程中的体验, 要比取得的显性研究成果来得更有意义。因为在活动时, 不存在好学生和差学生, 大家都可以从别人那里获取知识。特别是一些平时学习成绩差的同学, 在活动中因为自己的一些特长有了用武之地, 自卑感也逐渐消失了。所以当各组分别展示集体的成果时, 大家都无不为之震惊、兴奋、激动。由此, 我想到了在华盛顿儿童博物馆墙上的一幅醒目标语:“我听见了就忘记了, 我看见了就记住了, 我做了就理解了。”假如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给学生以发现探究的条件, 给学生以自信和鼓励, 他们回报给我们的震惊和欣喜往往是我们预期所想象不到的。这种新型的研究性学习方式使我们看到了学生的潜力之大。周同学带领第三组同学展示他们收集的不同手机铃声节奏 (以全组击掌形式) , 不同的节奏、不同的音色可以表达不同人的个性, 还有同学模拟鸟叫声、怪异的人声、海浪声、婴儿的哭声……各具特色的铃声模拟展示博得了在场其他组同学和老师的阵阵笑声和掌声。

教师赞赏、表扬并感谢第三组同学的精彩展示后, 总结说:不同动物的叫声和人的声音, 也可以作为手机的铃声, 直截了当, 别出心裁, 但这些叫声可不是瞎叫的, 它富有音乐节奏的韵律感和美感。假如没有收集、研究的过程, 相信谁都不能轻易效仿……

三、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本节课中, 由于追求的不再是教师授课的完美, 更看重学生的感受和体验, 因此在课内的成果展示与交流环节, 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成了与学生共同探讨的学习伙伴, 不再是评委或裁判。在以小组为单位的这种研究性学习中, 组内任务分工明确, 学生各司其职, 艺术活动也不再是少数艺术尖子、骨干学生的专利, 可以说为每个学生提供了施展个人才华的机会。

四、由这节课想到的

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 让学生获得学习艺术的方法和途径, 比获取知识本身更重要。但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我们也不难发现仍存在着一些问题。

1.由于长期受灌输式教学的影响, 一些学生不知不觉中被动学习的倾向十分明显, 不愿意主动地参与到讨论或研究中去, 在旁边等着其他较活跃的同学或个别喜欢艺术的同学得出结论。针对这种现象, 帮助他们逐渐建立探索的自信心与勇气, 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应该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2.在学生自主探索期间, 作为教师的我总担心学生做不好或表现得不够完美而情不自禁地要“帮一把”, 但从课堂反馈来看, 有时好心的帮助, 反而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相信学生, 学生反而会做得更好。在课改的今天, 也许这种“帮忙”替代的思想还会经常困扰我们, 但我要时刻提醒自己。

上一篇:现金流量的作用及分析下一篇:健康研究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