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美国高中教育

2024-05-14

体验美国高中教育(精选11篇)

体验美国高中教育 篇1

前段时间, 我应一位美国同事之邀到洛杉矶游玩, 恰好儿子放暑假, 我便打算带上儿子, 让他感受下美国的风土人情。 顺便体验一下国人一直羡慕、 提倡的美国的“快乐教育”, 让儿子过一个轻松快乐的暑假。

同事乔治住在洛杉矶喜瑞都小城, 我们到的那天, 乔治带着自己的三个孩子开车来接我们, 他们对于儿子的到来表示出了极大的兴趣和欢迎。 看着颇有异域风情的建筑以及独特的人文景观, 儿子高兴地连连拍手, 并提出让哥哥姐姐们带他好好游玩一番。 没想到, 乔治的大女儿安娜却皱着眉头, 似乎有一点为难。 乔治笑着说:“当然可以, 不过得在他们完成任务后才可以。 ”

本以为孩子们都放了暑假, 可以舒舒服服地睡个懒觉。 没想到, 第二天早上五点半, 乔治的三个孩子就准时起床了。 洗漱、 吃完早餐之后, 安娜说要出去学游泳, 而她的两个弟弟也要分别去学拉小提琴和画画。 “下午还要弹钢琴、踢足球, 以及学习其他三门外语, 恐怕只有中午的一点时间可以陪小弟弟了。 ”安娜摊开双手无奈地说。

看着安娜带着两个弟弟匆忙出门, 我不由地瞪大了双眼, 美国不是一直提倡快乐教育吗? 一切以孩子的兴趣为前提, 如果孩子不愿意做, 家长绝对不会勉强。 可刚刚我明显在安娜姐弟的脸上看到了不情愿呀! “不, 不, 事情完全不是你想的那样。 ”听了我的疑惑, 乔治大笑起来, “我们是尊重孩子们的选择, 但并不是全由他们说了算。 ”

乔治帮我倒了一杯咖啡, 坐下来慢慢说:“我们允许孩子们选择学什么, 但是一旦开始, 我们就要求他们必须坚持。 因为没有任何一种兴趣可以纯粹靠快乐来坚持, 尤其对于孩子们, 我相信相比于画画, 动画片对于他们的吸引力会更大, 他们多半是抵御不了这样的诱惑的。 所以父母必须监督他们, 有时甚至是强迫。 等孩子真正有了进步, 他们才会感到快乐, 进而加强兴趣以及自信。 ”

当我提到国内一些人脑中的美国的“快乐教育”的概念时, 乔治连连摇头:“我想你们是误解了。 其实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 美国父母付出得更多, 为了陪孩子练习, 很多父母都在孩子小学期间选择了半职工作。 孩子们也吃了很多苦, 我们需要培养孩子坚持、努力、不放弃的品格, 而这些仅仅靠快乐是根本不够的。 ”

一个多月下来, 看着安娜姐弟在父母的监督下, 每天按时参加近乎“魔鬼教育”的训练, 我突然明白, 也许一直以来我们都对美国的教育产生了误会, 其实他们所付出的努力和我们是一样的。如果真要说有什么不同, 大概是他们更注重培养孩子们的习惯和能力, 而我们也许只注重成绩。 哪有仅靠快乐就可以达成目标的事情呢?

(月月鸟摘自 《黄河黄土黄种人》)

体验美国高中教育 篇2

伴随着圣诞钟声敲响之际,从美利坚名校发出的理想OFFER,无疑将成为长期奋斗在美国留学准备路上的同学最好的圣诞礼物!但是很多学生在去美国之前,会想当然的把美国想象成为高楼林立,繁华无比的不夜城,但是到了之后才发现现实与自己想象的并不一样,那真正的美国是什么样子的呢?

1、美国大城市并非都是高楼林立

旧金山、洛杉矶、拉斯维加斯、波士顿、纽约、费城、华盛顿这些城市,可以说,称得上“花园城市”的只有旧金山,高楼林立的只有纽约,而且很多是几十年前的较为破旧的摩天大楼。像洛杉矶、波士顿这种大城市,高楼大厦也就那么几座,其他的都是两三层的小矮楼。相比我们今天的广州、香港,那才叫高楼林立,美国城市简直太平凡了。

至于城市的现代化,也远比不上香港、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纽约的地铁有100多年的历史,狭窄阴暗的入口,没有电梯,只有破旧的楼梯,不乏小老鼠在上面跑动。波士顿的.地铁刹车时还发出尖锐的摩擦声,相当刺耳。

2、美国商店晚上大都关门

美国本地人几乎是没有KTV这项活动的,因为每首歌曲都涉及版权,哪怕唱一句都是很贵的。为数不多的KTV厅都是华人开的,唱的全部是中文歌。另外,美国一到晚上七八点后,大街上90%的店面已经关门,剩下的也就是几家饭店和酒吧。

3、美国的东西有很贵的,也有很便宜的

首先,由于人工贵,剪一次发至少10美元,而且不包括冲洗;坐的士,短短一段路程也要你几十美元,而且还得给小费,原因是美国的最低工资为6.5美元/小时。另外,涉及版权的东西也很贵。一本300页的教科书就要160美元,而在国内可能只卖30元人民币。

但生活必需品却很便宜。在离曼哈顿不远的超市里,龙虾7美元/磅,鸡腿、猪肉1美元/磅,三文鱼、鳕鱼平均6美元/磅。一个人每月要是自己做饭,伙食费绝对不超过150美元,甚至120美元都能让你很享口福了。

4、美国富人才有资格请保姆

体验美国青春期教育 篇3

幸好儿子混沌初开,对一些敏感的事懵懵懂懂。他只是对班上异性同学之间模仿大人相互送花和亲吻感到十分有趣。每当儿子谈论这些事时,我总是一脸严肃地说:“你还小,别学那些坏毛病!”

一天儿子放学回家,我照例把浴缸里放满水,准备给儿子洗澡。不料他却一反常态地说:“妈妈,我再不要你帮我洗澡了!”“为什么?”我笑着问。“因为我是男孩,生理老师说,我的屁屁不能随便让妈妈看!”天哪,儿子这是从哪儿学来的奇谈怪论!我又好气又好笑:“斌斌,你还小,妈妈替你洗澡是很正常的。”我一边安抚儿子一边脱他的短裤。没想到儿子推开我大声嚷道:“别碰我,我有自己的隐私!”看见斌斌一本正经的样子,我只好作罢,心里却暗暗埋怨孩子的老师小题大做。

当晚,我小心翼翼地问儿子老师在生理课上还讲了些什么。斌斌的回答让我大吃一惊:老师让他们看了男女裸体图片,让孩子们知道男人和女人生理结构上最明显的区别就在于生殖器。儿子盯着我大大方方地说:“老师讲了,男生的阴茎和女生的阴部都属于自己的隐私,除了医生,不能让其他人窥看或触摸。”

儿子讲这些话时丝毫没有害羞的样子。更让我没想到的是,儿子不仅知道人体发育、性成熟和女人怀孕分娩等生理知识,不到10岁的他居然还能展开话题谈及生命的可贵和男女友爱的重要性。看来,美国人对孩子的性启蒙教育还贯穿着珍惜生命和关爱异性的人性教育。

不过,儿子对“性”的了解之多,有时竟让我这个做母亲的尴尬不已。有一次我清理手提包时,无意中将一盒避孕套翻了出来,我慌忙将其塞进提包。儿子在旁边却不以为然地说:“我知道那是避孕套,它可以阻止精子与卵子相结合!”我不禁愕然,儿子小小年纪就如此“老练”,一旦他进入青春发育期后能否保持健康的心理呢?无处不在的美国性文化简直让人防不胜防,我真担心儿子在充满性诱惑的纽约迷失方向。

我的担忧不无道理。儿子进中学后不久性格就有了明显的变化,不仅言谈举止变得深沉,还变得格外注意自己的穿着,每天都要花很长时间在镜子前照来照去,用洗面液一遍遍涂抹脸上的痘痘。显然,步入青春期的儿子开始在意自己在女同学眼中的形象了。我早就听说美国中学生“早恋”现象司空见惯,从老师到家长均不干涉孩子的恋爱自由。为了防止儿子陷入“早恋”泥潭,我经常对他进行旁敲侧击,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业精于勤,荒于嬉”等中华文化精粹教育儿子。

一天,斌斌带回了一份学校给家长的通知,说周末学校有一堂性知识教育课,内容包括避孕和预防性病,欢迎家长到校旁听。通知上注明,如果家长不同意孩子听课,必须在回执上签名,将来孩子如果发生了堕胎、感染了艾滋病等,家长不可指责学校教育不力。

早就想到儿子学校“侦察”情况的我,自然不会错过这个机会。

原以为性知识教育课的气氛会严肃而拘谨,结果并非如此。上课开始,漂亮的年轻女教师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大大的“SEX”,然后她面带微笑地问大家:“同学们,当你们看到‘性’这个字时,你们想到了什么?”

说真的,我没料到老师会对涉世不深的孩子提出这样的问题。

一个满头卷发的男生第一个发言:“让我想到了遗精。”立刻就有人笑出声来。

一个略带羞涩的女生轻声说:“让我想到了怀孕。”

一个黑头发的亚裔男生冷不丁冒出一句:“‘性’让我联想到做爱!”教室里马上骚动起来,好多女生的脸都红了。

这时,一个体魄健壮的黑肤色男生瓮声瓮气地说:“‘性’让我想到了一丝不挂的女人……”话音刚落,同学们顿时哄堂大笑,有几个同学将笔和本子扔了过去,教室里像开了锅,我瞥见儿子也笑得十分开心。

接下来,孩子们继续无所顾忌地发言,他们的想象力是那样丰富,年轻女教师不停地在黑板上写着:“做爱、姿式、流产、接吻、性感……”一些平时大人都觉得难以出口的词被孩子们说出来,完全没有羞涩和龌龊的意味。

教室安静下来后,女教师看了看满满一黑板的词汇,皱着眉头说:“你们说了这么多,唯独漏掉了一个与‘性’有千丝万缕联系的东西……”

孩子们窃窃私语地猜测起来。女教师转过身,一言不发地在黑板上用力写下了“LOVE”!教室里顿时变得鸦雀无声。“爱情!”女教师的声音充满感情,“是两性之间最圣洁最崇高的感情,缺少爱情的‘性’是没有灵魂的躯壳!人们在大谈性感、快感时,却忽视了‘性’是要以‘爱’为前提的。生活中的早孕、堕胎、性病等,往往是由不负责任的性行为导致的……”

女教师的话极富感染力,刚才还嬉皮笑脸的孩子都变得庄重起来。接下来,女教师告诉孩子们,性爱没有下流之说,也没有罪恶感,它是自然的、美妙的,但中学生过早涉足性生活对身体和学习都不利,发生意外妊娠和堕胎是十分痛苦的。

最后,女教师播放了一张介绍避孕方式的碟片,孩子们看得格外认真。

课后,我与儿子的班主任聊了一会儿。当我向他打听斌斌在班上是否交了女朋友时,老师有些吃惊:“很遗憾,我从不过问学生的隐私。您儿子很优秀,如果有女孩爱上他是很正常的事。”我赶紧解释说自己是担心儿子过早恋爱会影响学习,老师连声说“No”:“恋爱会使你儿子变得更聪明、更自信,家长的责任只是告诉热恋中的孩子应如何避孕!”

转眼间斌斌读9年级了,看见儿子嘴上冒出的胡须,我又喜又忧。喜的是儿子第二性征显著发育,才15岁的他身高已经有一米七了,忧的是西方社会的性文化对处于性生理发育阶段的孩子有一种催化剂的作用(据说美国每年有100多万少女怀孕,少男少女未婚先育现象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就在我为儿子能否平安度过青春躁动期感到忧虑时,突然传来经纽约市教育当局提案,公立学校开始向高中生免费提供避孕套的消息。很多华裔家长对此非常不满,在我看来,这种做法无异于暗示或怂恿孩子去偷吃禁果。

我心急火燎地赶到学校,要求校方对提供避孕套的荒唐做法给予解释。一位负责学生工作的心理咨询师接待了我。她看来很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说起话来井井有条:“我接触过很多华裔家长,你们对孩子的管教太严厉了,一味的性禁锢是愚昧而危险的。”她似乎看出了我有些诧异,继续说道:“孩子进入青春期后,身体内的荷尔蒙分泌激增,性机能迅速发展,加上外界种种性刺激的作用,他们宣泄性兴奋与性紧张的要求会越来越强烈,但孩子不具备成人的生活条件,他们的性需求受到了压抑,于是产生了青春期性焦虑,谁又能保证自己的孩子不会一时冲动而做出越轨之事呢?”停顿了一会,她又说:“你们中国不是有句成语说‘防患于未然’吗?学校给孩子提供避孕套正是为了杜绝隐患!避孕套本身并不会使学生的性活动增加,但可以有效减少少女怀孕和性传播疾病。你说不是吗?”

心理咨询师的一席话让我感慨不已,我不得不承认,学校提供避孕套看似荒唐,其实是人性之举,体现了社会对青春期孩子的关爱。

不久后的一个周末,我和儿子一起看电视,屏幕上突然出现了长长的接吻与性爱的特写镜头,我心里不由得一紧,有些坐不住了,儿子倒是正襟危坐,目不斜视。我心想:这小子也太成熟了,看性爱剧居然镇定自若。

“妈,别用这种眼光盯着我,你儿子不会想入非非的。”冷不防儿子“锥”了我一句。

既然儿子主动挑起话题,我赶紧抓住机会问:“斌斌,你有女朋友吗?”儿子随口应了一句:“有啊,我和她的关系还不一般呢!”见我紧张兮兮的样子,儿子得意地瞥了我一眼戏谑道:“别那么紧张,我是跟你开玩笑的!”他起身关掉电视出人意料地问我:“妈,你看我有男人魅力吗?”

看着英气勃发的儿子,我故意笑而不语。儿子突然语出惊人:“我会等到上大学后再找个聪明而性感的女同学做我的恋人,为了我生命中注定会出现的她,我现在要潜心学习,不沾女色,确保两年后考上一流的大学!”

体验美国高中教育 篇4

究竟哪些是美国教育的本质属性和发展主流?

……

本书像一扇窗户, 帮助读者打开新视野, 让读者了解有关美国教育的生动故事, 并引发读者思考。

本书内容简介

本书的20位学者 (博士) 都在美国长期学习、生活过, 有的学成归国供职于国内大学, 有的仍居住在美国, 任职于美国高校或教育部门。他们对中美两国的教育都有近距离的了解, 有切身的体会, 有冷静的观察和思考, 还有深入的研究。

本书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透视美国教育, 视野独特, 事例鲜活, 文字活泼, 夹叙夹议, 生动流畅, 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是国内目前介绍美国教育独具特色的作品。

本书抓住了美国教育的一些重要方面, 如美国的天赋教育、高中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留学生教育、大学校长的选拔、大学教师的晋升以及教育改革等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评述和分析。

主编简介

王定华, 教育学博士。先后在河南大学、河北大学、美国波特兰州立大学学习。1986—1994年, 在河南大学执教。1994—2000年, 先后在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教育行政管理处、义务教育处、高中教育处任职。2000—2003年任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馆教育领事、交流与调研组组长。2003—2006年先后任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办公室主任、综合处处长。2007年进入基础教育司领导班子, 主

体验美国高中教育 篇5

西北大学位于伊利诺伊州的埃文斯顿市,临近著名的国际大都市芝加哥,其商学院、法学院和医学院坐落在繁华的芝加哥市区的密歇根湖湖畔。西北大学在商科、法学、传媒、化学、医学、工程等领域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有11位诺贝尔奖获得者、38位普利策奖获得者在此工作或学习过。至2015年,西北大学获得捐赠约为101.9亿美元,是美国最富有的10所大学之一。

那么,在西北大学就读是一番怎样的体验呢?

Ivy郑

潜水党等这个问题等了很久了哈哈~ 终于可以把处女长答献给我大西北了!名字太土,被路人化或者逢年过节被亲戚“哦我孩子也在西安读大学有空见个面吧”的悲剧即将得雪……

1.天气!

必须说天气!夏秋超级怡人,冬天冻得一逼。现在在学校里给教授打工,每天温度24度上下,晴天晒太阳很舒服,雨天也不至于太难受。大概5-9月是比较怡人的天气(也是学生基本都不在的时候= =),秋天开始转凉但校园会有很多红叶,变得很好看。但是!一到冬天就呵呵呵呵……大概11,12月开始下雪,之后整个winter quarter都是积雪期,去年似乎是百年难遇的冷,最冷零下30度左右,平时一般0到-10度的样子。积雪到膝盖,不过路上都有铲雪车所以走路不是问题。2.学术。

本人准大二CS狗,所以只说本科。西北的本科中国人每年50个左右,质量还是挺高的,学生素质都很好,像学长说的一样都是“什么都玩但GPA赛高的人”……学渣掩面跑,说多了都是泪= = 传媒学院Medill全美第一,不过workload也相对很不轻松,每年大概一两个中国人能进的样子,具体不太清楚。商学院Kellogg很强,文理学院的中国人大部分都会学一门经济+Kellogg Certificate(内含四门商学院课程),整体金融氛围很浓,学长学姐毕业华尔街/香港实习的比比皆是。McCormick工科党的专业比较分散,西北很强的IE和材料都有很多人学;CS也有一些,虽然和传统工科(电子、土木等)一样,排名和人气都不是很高。虽然平时聊得各种风生水起甩尽节操,但基本上大家都是从国内外很好的高中来的顶尖学生,都是很努力的人,跟他们在一起能学到很多。

3.Life。

校园大,有湖有风景,小镇Evanston有超多各国各价位餐馆,来这一年了还没吃完…… 离Chicago downtown近(40分钟CTA到),周末经常可以过去玩。芝加哥作为美国第三大城市,有各种公园博物馆音乐会,吃的玩的也应有尽有。中餐肯定没有加州那么好吃(UCLA的食堂实在是让我掀桌!口胡!),但也比二三线城市的学校要好上不少。校园活动方面,基本上兴趣所及的领域都会有社团,街舞拉丁舞中国舞,空手道帆船攀岩,只有你想不到的。各个学科一般也都有自己的社团组织,另外volunteering一类的也很多。值得一提的是西北的Greek Life气氛很浓厚,将近40%的人属于某个frat/sonority。我大一住在frat quad旁边,周五六晚上各种party各种音乐各种放浪……这个和大多数美国学校应该也差不多,估计只有对面U Chicago是例外~ 4.风景。

只要是晴天就好看,但雪下起来也很恐怖。5.申请。

其实我对申请流程和标准什么的也不太了解,毕竟进来了就是进来了,好汉不提当年勇,同学之间不太交流成绩一类的东西。所以很遗憾,这方面我可能帮不上忙了。西北的招生流程和标准并不奇葩(不像隔壁芝大哈哈),所以好好考试,认真写文书,总是没错的。

那我就大概讲一下,我觉得什么样的人比较适合来西北吧。

首先,一些对所有学校都通用的常识:如果你已经有了心仪而且比较确定的专业/领域,而西北的这个专业/领域很强的话,那自然是适合的。反之则要多考虑考虑——例如我有时候就会后悔当时为什么没有去CMU或者其他的CS强校。如果你暂时没有特别想学的专业,像西北这样的大U可能也会比较适合你。因为这里好歹是名校,什么专业都有,而且也都有一定的水准。同样的,正因为西北所有领域都有所涉猎,而且学校规模也不小,所以比较适合兴趣更加广泛,想结交各类人士的人。

当然另外一个比较practical但对高中生比较远的话题,是本科之后是否打算读研。大体上来讲,本科毕业后要不然是找工作,要不然就是继续读书(也就是读研)。那么对打算就业的人来说,本科读一个好的专业就相对更有必要了,因为你需要这些知识技能去找工作。这些人可能会更看重专业排名。

其次,如果你本科毕业就想工作的话,西北的preprofessional氛围挺强的。(经评论提醒,注明——专业课内容应该不会有什么区别,只是学校会给你提供更多的就业方面的资源而已)以工院为例,所有学生都要上两节叫DTC的课,教你怎样和几个队友一起完成一个engineering project,教你怎么画图怎么向上级写报告,之类。基本上是企业里会做的project的模拟版。而且每周都会有几场career fair,也就是企业来学校的招生会。系里也经常群发一些招聘的邮件。可能是临近大城市的缘故,去跟公司员工networking或者on-site visit都方便许多。我是CS狗所以还好,不过听做Banking的朋友说,这是一个很大的优势。(话说西北做金融的也很多,尤其是中国人,所以对这方面感兴趣的人,很推荐来西北,氛围很好。)暑假大部分人都会去做实习,或者在学校的实验室打工。当然,读研也是完全可以的,我也有一些朋友打算毕业读研,但总体气氛还是更偏就业一点。

6.交通。

既然前面提到大城市,就说一下——西北的地理位置和交通真的非常好。在美国大部分地方,公共交通都不发达,没车寸步难行。地理位置上,市中心便利但吵闹,小乡镇安静但沉闷(而且随便一个大超市都有几公里远OTL),贫民区还有安全问题。而西北坐落在一个离芝加哥市中心电车四十分钟,Uber二十分钟的富人区小镇上,车站和大部分公寓都在小镇里,离超市也就十分钟路程,完全不需要车。除了冬季天气实在太感人之外,真的很宜居。人生基本上处于“春夏秋——啊真是个好地方!冬——我TMD毕业一定去加州再不回来了!”的状态。

keely wang 和很多人一样,对西北大学的第一感觉就是美。坐落在密歇根湖畔,校园里有沙滩,有帆船,有海鸥,湖的远处就是芝加哥downtown,晚上灯光亮起的时候,天际线映在湖面,特别美。

我是和爸妈一起出去的,带他们玩了十多天之后送他们回国,我也就开学了。印象很深的是,从机场回学校的Uber上,司机问我喜欢这里吗,我说爸妈很喜欢,然后他说,让他们冬天来,他们就不会喜欢了。那一刻我是有点想哭的冲动的,因为很多人都用“芝加哥的冬天”来吓唬过我,加上那时算是真正开始一个人在异国他乡的生活,心里还是有些害怕的。

幸运的是那一年是暖冬,以往该有零度的万圣节,那天在外面玩大家也都穿得不多。即便是这样,还是会一直有人给你讲芝加哥有多冷。比如有朋友说他上一个冬天走在上课的路上会一直哭,不是难过,是真的风太刺骨,于是后来他买了一副滑雪用的防风镜。再比如说我在奥兰多遇到一个uber司机,他说他在芝加哥生活了很多年,直到一次去奥兰多度了个假,就搬去了那边。所以学长学姐都说,每年芝加哥进入漫长的冬季之后都会有个想法,我一定要去加州再也不回来了。

就是这么冷的芝加哥,还是有那么多人爱它,其实经历过来也就发现,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至少我作为一个几乎没有享受过家里暖气的人,觉得有暖气真的太幸福了。所以好多人都是一件canada goose走天下,脱了羽绒服就是短袖。

我是一个选校的时候看重location重于一切的人,如果喜欢大城市的便利,又希望少一点大城市的喧嚣,西北大学绝对是最好的选择之一。在这里,半小时Uber到芝加哥downtown,四十分钟开到chinatown,村里面遍布校车站和地铁站,校车开到凌晨两三点,不买车也能生活得很舒服,到芝加哥机场也只要三十来分钟,比起很多去美帝读书的小伙伴回国都要各种转机,我只想说转机是什么,500刀直飞往返不是梦。加上埃村是芝加哥北郊的富人区,很安全,很多人家住house的都不大需要锁门。

因为学校是坐落在密歇根湖的西边,所以到湖边是妥妥的可以看日出的。我中间因为回了一次国,倒时差的时候天天五点起床,就索性跑去湖边拍日出。真的很美,到现在也记忆犹新。湖边的风景当然不只是这些。那些画满记忆的彩色石头,在阳光下面特别美。那块“世界再大,也要回家”,简直是地标一样的存在,不去打个卡都觉得没来过西北。记得Dillo Day那天,也就是我们学校的音乐节,看到各种要么不穿bra要么只穿bra的美国妹子们躺在湖边石头上晒太阳聊天,感觉自己仿佛来到了一个旅游学校。平时不论去图书馆学习,还是去gym跑步,都可以挑一个湖景的位置,心情真的会愉悦很多。天气好的时候,白天可以BBQ,晚上坐在湖边,听着湖水拍岸的声音,抬头就是满天繁星。

埃村最美的季节应该是秋天吧。这边的小路上,树总是比房子高,红叶遍地的时候,走在路上就是一种享受,随手一拍就是景。

在西北呆久了,会不自觉地喜欢上这边无处不在的紫色。真的是无处不在,能想到的地方都有可能是紫色,”Pride of the Purple”就是最好的形容。吉祥物是一只野猫,出去之后”Go Wildcat”就跟一句暗号一样,瞬间拉近校友距离。记得在湾区实习的时候,有次在办公室看到一个美国大叔桌子上挂了一面很显眼的旗子上面印着我们的吉祥物,一下子就有种特别亲切的感觉。有时候穿着学校的文化衫出去也会遇到主动上来打招呼的陌生校友。总体来说,美国的校友文化还是很浓厚的,校友资源确实是特别宝贵的财富。

在西北的日子过得很快,这不是矫情,因为quarter制的课程安排是真的很快…五周就midterm,再五周就final,再加上平时各种作业和project,就一直做阿做着一个学期就结束了。不像本科一学期17周,遇到没有期中考试的课程,恨不得16周才开始预习。也因为quarter制的缘故,我们的放假时间跟大部分学校都不一样,基本上是完美错开,所以对于有对象在美帝其他学校的人来说就比较尴尬,当然同为quarter制的芝大和斯坦福除外,哈哈。这一年多很开心,虽然在这个小小的埃村,同一家餐厅吃到完全不需要看菜单,超市里的菜买来买去就那几样,虽然冬天很漫长,虽然偶尔会错过校车,但是我会一直想念在这里朝夕相处的小伙伴们,还有我们一起煮过的火锅一起喝过的酒,一起熬过的通宵一起聊过的理想。记得毕业那天,项目的小秘像妈妈一样跟我们说,”If you get engaged, let me know.” 就是这样的一些温暖,让我们在异国他乡有家的感觉。

体验美国休闲文化 篇6

密州有83个公园和遗址,所有公园都是免费的,只有使用设施时才收费。135年前联邦颁布了一个保护自然公园法,之前波士顿发起建立公立城市公园的运动。公园分国家公园、州级公园和社区公园。国家公园规模大,远离城市,有生态环境的资源,如黄石公园、大瀑布等。社区公园是为社区居民提供聚会和休闲的地方,离百姓生活近。密州法律规定,在销售税中提取自然资源保护税,每销售100美元,有10美元用于资源保护,仅这一项每年提取4200万美元,全年用于这方面的预算是5000万美元。

在一次出行阿肯色返密苏里的途中,我们住宿在欧扎克(Ozarks lake)湖畔。欧扎克湖是美国著名游乐休养胜地,位于密苏里州中南部。当时正值周末,公路上一辆辆汽车,有的拖着游船,有的几家好友结伴前来。傍晚夕阳下宽阔的欧扎克湖面,泛着金色的星光,碧波荡漾,白帆点点,一望无际。这座湖是1931年在欧塞奇河上修建巴格内尔大坝拦蓄河水而成,湖长125英里,面积93平方英里,整个湖岸长达1300英里,是美国最大的人工湖之一。车子沿湖岸欧扎克山区行走,右边是水,左边是山,湖光山色,风景秀丽。顺着蜿蜒的山路走去,发现一座座漂亮的房子隐藏在绿水丛林中,有富人的休假别墅,也有专供游人住的宾馆旅店。

我们前行半个多小时,到了一个灯火辉煌的大娱乐城,十几个剧场同时上演各种剧目,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爱,任意选择,票价为20美元,附近有一个规模巨大的工厂直销店。工厂直销店是遍布全美的独特景观,它是一个庞大的开放式的建筑群,各种品牌的专卖店一个挨一个形成一个区域,然后再一个区域连接一个区域,有时生人进入就像进了大迷宫,而且大得一天也逛不完。所谓工厂直销店,就是所有物品都由厂家直接销售,所以价格相对低廉,吸引了不少人。一般旅游点集中的地方都建有工厂直销店,让人们休闲、娱乐、购物为一体,乘兴而来,满载而归。

那次出行阿肯色,两天半的时间,食、宿、行,包括门票,每人花费160美元。沿途中国人开的自助式快餐店,饭菜品种丰富,口味不错,每餐约8美元。住在假日酒店等全美连锁旅馆设施齐全的标准间,每人每晚30多美元。可见,周末出游对美国人来说比较轻松。

第二个星期天,在刘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小组集体驾车出游欧扎克湖,感受美国人的休闲文化。

到了目的地,7个人乘上一艘大船,这是前一天刘老师从网上订租好的。船的租金是两小时90美元,再加实际的油钱,我们一共花了大约150美元。这船是机动的,没有专门驾驶人员,完全由游客自己掌握方向盘。上了船,刘老师搬上来一个手提冰箱,里面有啤酒、饮料、面包、鸡蛋等各种食物。美国人出游汽车后面大都放这么一个箱子,不论走到哪儿都有吃有喝。

开始,湖面看上去并不大,也非常平稳,呈一个狭长的带状,两岸是绿色的植物。但是船一加大马力,发动起来,立刻就激起了千层浪花。

船越往里开,越觉出湖面之阔。我们加大马力,开进去一个多小时,仍然没有到头。除了我们这种大船,湖中还有一个人的皮艇,在水面上飞速滑行,犹如鸟在水中飞翔。看到一对夫妇,两个大人坐在一个小船上,而三个看上去不到10岁的孩子,却坐在另一个橡皮圈里,距离他们十几米,随着湖水的浪花漂荡。我们在船上说,中国的父母怎么也不会放心这样做,看来西方人的孩子从小就这样把胆量练出来了。

中午,我们把带来的面包、鸡蛋拿出来吃,迎着风浪,喝着啤酒,别有风味。大家看着湖色风光,轮流驾船,吃着喝着聊着,嘻嘻哈哈,高兴得不得了。但是吃过午饭,刚才还阳光灿烂的天,骤然间阴暗下来,湖水和天空连在了一起,一片灰色茫茫。

开始身上淋到了雨点,还以为是溅起的湖水,可不一会儿,雨就越下越大,把全身打湿。这时候我们向回返,但糟糕的是找不著回程的路。因为湖面的岔路太多,四周都是绿树,而且上船后,我们都只顾高兴地前行,谁也没有细致地记路,周围的码头很多,也没有记住我们的码头是哪一个。

雨下得越来越大,呛得睁不开眼。刚好看到一个木板搭的小平台,我们急忙忙地让船向岸边靠去。这时平台上的两位美国男子,非常热情,拉着船绳,帮助我们靠岸。同时我们急中生智,把船票拿给他们,看后,这俩人也不清楚这个码头在哪儿。但是他们帮忙帮到底,其中一个人连忙掏出手机,打电话帮我们询问船码头的位置,我们都为美国雷锋的热心肠所感动。

找到了码头的方向,这时雨也小多了。我们向两位美国朋友道了谢,就驾船往回返。此时两岸碧绿,烟雨朦胧,舫在水中行,人在画中游,别有一番情趣在心头。行驶到岔路口,正在犹豫之际,看到两个红衣少女驾着快艇,作着漂亮的造型,飞一样驶来。

我们连忙招呼她们:Hello!

两个少女热情回应,并用一个奔放的动作抛洒热吻,随之给我们指出码头的方向。这简直像电影镜头中的画面,惹得几位男士欢呼雀跃。

我们一边开着船,一边慢慢寻找和分辨着众多相似的码头。只见那两个红衣少女又驾着浪花飞奔而来,向着我们把手一挥,很潇洒地说:Follow me(跟着我)。就这样我们跟随她们顺利到达目的地,在规定时间内把船交上。

在后来的日子里,我们考察了密州大大小小的许多公园。参观一个州级公园,这里有自然森林可以狩猎,有大片的湖泊可供垂钓。游人们可以在这儿玩上几天,并且有固定设施,为房车提供配套的水电服务。一些社区公园在居民区的附近,各处都有为家人朋友聚会的场所,其中桌椅、烧烤器具、水电设备一应俱全。

我们到一社区公园运动,各种体育设施都有,没有看到管理人员,宽阔的草地上并排着四个大网球场,不收任何费用,可以自由使用。学校附近有一个慈善公园,河岸旁放着十几个木舟,游人划走一个,放在收款处5美元。所有收入都交当地一个慈善组织,用于残疾人服务事业。这一切并没有人监督,全凭自觉。

体验美国高中教育 篇7

新门诊楼在设计时对医疗流线、使用功能以及儿童的需求进行了综合考虑, 特别是对儿童心理、生理和色彩审美等多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 在朴实无华的建筑造型上利用“霓虹”的建筑语言来诠释建筑之美, 从观念上改变儿童对医院建筑的认知, 使其呈现出充满童趣、宁静、舒适的就医环境。

医院外部空间环境由集散广场、院区道路、景观绿化等构成, 其设计与城市区域环境和建筑主体相协调, 设计师综合考虑功能、空间以及风格等方面因素, 注重整体性。

医院的室内设计让患儿通过生动、有趣的动物雕塑和“沙漠之花”的直观体验, 把“情绪”赋予建筑, 让他们在温馨宁静、幽雅明快的环境中就诊。

设计师还有意识地利用色彩变化, 丰富和加强各个空间的气氛。

体验美国高中教育 篇8

关键词:学生事务管理,新生体验计划,成功学习

美国大学对于新生的关注,至少可以追溯到16世纪,那时,哈佛大学校长亨利·邓斯特(Henry Dunster)就已经开始安排辅导员或研究生来协助新生们。[1]1930年左右,大约有三分之一的大学给新生开设了另一种形式的活动——新生研讨会(first-year seminar)。[2]与此同时,大学的教授或教员们又被正式委任以照顾好自己的学生,其中包括关注新生的适应性问题。[3]本文所关注的“本科新生体验计划”(first-year experience)则是一个在25年前才被创造的新名词,最初是指新生研讨课程(seminar course),当它逐渐成为关注热点时,就演变成一项“运动”,今天它被用以形容所有关于帮助新生从中学过渡到大学及成功学习的政策、战略、课程以及服务的活动,[4]是新生们在本科第一年中的经验总和。

一、美国新生体验计划的缘起与发展

在美国高等教育普及化的进程中,大学大量招进了很大一部分未为上大学做好充分学习准备的新生。根据大学考试机构(ACT)的调查结果,在120万名高中毕业生中,只有22%的学生为进入大学做好了充分的学习准备,掌握了一定的数学、英语和科学能力。[5]对此,大学必须给未做好准备的特殊群体做一些安排和调整,以使他们更好地适应大学环境。[1]

1972年,南卡罗莱那大学在加德纳(John N.Gardner)的带领下,为帮助新生过渡到大学生活创办了“大学101”新生研讨课程。结果,“大学101”课程非常成功,吸引了很多大学的目光。随后就有了1982召开的全美第一次针对“新生研讨课程”的全国性会议。1986年,南卡罗莱那大学成立了“新生体验计划国家研究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The Study of Freshman Year Experience,后易名为美国国家新生体验计划及新生过渡资源中心,(National Resource Center for the First-Year Experience and Students in Transition)并出版专门的研究期刊——《大学新生体验期刊》(Journal of the fresh man Year Experience,后易名为《大学新生体验及学生过渡期刊》Journal of the First-Year Experience and Students in Transition)。1989年,加德纳、厄普克拉夫(Lee M.Upcraft)与其他几位作者一起编写了第一本关于新生体验计划的指南书——《新生体验计划:帮助新生在大学生存与成功》(The Freshman Year Experience:Helping Students Survive and Succeed in College)。1999年,加德纳以及他的同事们在皮尔慈善信托企业(Pew Charitable Trusts)的赞助下,在北卡罗莱那大学成立了“大学新生政策中心”(Policy Center on the First-Year of College)。除此之外,其他大学或机构的研究中心如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The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at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Los Angeles)、美国宾夕法尼亚州高等教育研究中心(The Center for the Study of Higher Education at Penn State)等也对新生问题展开了相关的调查并出版调查报告。[7]

新生体验计划的开展目的是为了新生或学生的成功(student success)。但“新生成功”最初的定.义非常简单,即成功完成本科第1年所有的课程并在同一所大学继续2年级的课程。然而,随着社会和高等教育的发展,这种狭隘的成功并不能有效地解决新生的根本性问题,大学教师也不为这种肤浅的成功定义所动,不愿意投入到新生体验计划的项目或活动中。正是基于以上认识的变化,厄普克拉夫和加德纳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认为新生的成功是因为他们正在进步,并且正向自己的教育和个人目标迈进,因此新生成功意味着:(1)他们的学习能力和智力得到发展;(2)成功开拓和保持人际关系;(3)找到自己的定位并往此方向发展;(4)决定了自己将来的职业和生活方式;(5)保持个人的身心健康;(6)发展一种完整的哲学生活态度(developing an integrated philosophy of life)。这些是对所有人的要求,不会因为种族、性别或年龄的差异而有所不同。[8]

二、美国新生体验计划的活动内容

不断发展与创新的美国新生体验计划在原来关于新生巩固率的理论背景和实践推动下,并结合后来的跟进研究,逐渐有了更丰富的内涵和更多样化的做法。

有关新生体验计划,影响较为广泛的有两大理论—一阿思廷(Astin)的投入理论以及廷托(Tinto)的相互作用理论(或称离校理论)。阿思廷认为学生对于学习或社交的总投入(包括时间和精力)是直接影响着其大学体验质量的重要因素,[9]参与投入的内涵包括投入学习、与教师及同学维持良好的联系。[10]他主张发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主动地投入到校园的学术及非学术活动中去。廷托[11]认为,学生选择离校是学生与学生之间以及与大学学术系统或社交系统相互作用后的一种选择结果。

新生体验计划的每一项活动,都绝非独立存在。概括起来,新生体验计划可归为以下四种类型:(1)服务——入学管理、定向辅导活动、宿舍计划;(2)学术支援——学术指导、图书馆与信息素养、辅助教育;(3)课程——新生研讨班、学习共同体;(4)课外活动——服务一学习(见下页表)。

三、主要结论

毫无疑问,美国新生体验计划是成功的,对当时提升本科教育质量的作用和贡献是十分明显的。这种关注和对学生的帮助是大学痛定思痛的结果和行动。概括起来,新生计划的成功得益于以下三个重要的方面。

第一,紧密围绕学生需要的活动设计理念。以上的各种活动不是大学管理者或是相关学生事务人员凭空或者依据某种哲学思想构想出来的,而是建立在通过问卷等多种科学的信息采集方式及统计分析信息基础上的。并且,信息的收集并不是一次性的,既包括开始前的需求信息,也包括活动开展中的过程评估信息。进一步说,评估一直贯穿着活动的全过程。时至今日,在美国大学使用的一些有关学生的评估手段和技术都与新生体验计划的探索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第二,专业研究人员的参与有力地保障了新生体验计划的成功。美国新生体验计划自产生以来,就既是一个不断创新实践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被专业人员持续探究的认识历程。在专业人员队伍中,既有具备与学生事务密切相关的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从业者,更重要的是有一大批前赴后继的各个领域的课程教学人员。

最后,各种计划之间既独立又相互依存且呈螺旋式上升态势。新生体验计划中的许多活动和安排的最终目的和指向是完全一致的。之所以不断产生如此名目繁多的活动名称,一方面是出于不同时间和空间的考虑,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考虑到学生学习中的螺旋式上升规律。毕竟,任何知识的学习都很难一次完成,更何况是掌握学习技能、获得能力发展等高级学习结果。

参考文献

[1][6]Dwyer,J.O.(1989).A Historical Look at the Freshman Year Experience.In M.L.Upcraft & J.N.Gardner(Eds.), The Freshman Year Experience:Helping Students Survive and Succeed in College.San Fransico,CA:Jossey-Bass,p24- 29,25-39.

[2][14]Gordon,V.N.(1989).Origins and Purposes of the Freshman Seminar.in M.L.Uperaft,& J.N.Gardner(Eds.),The Freshman Year Experience.San Francisco,CA:JosseyBass, pp183-197.

[3]Gahagan,J.S.(2000).A Historical and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the First-year Seminar,The 2000 National Survey of First-year Seminar Programs:Continuing Innovations In the Collegiate Curriculum(Monograph No.35).Columbia,SC: 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p5-10.

[4]Kelly,J.M.(1996).The First-Year College Experience:Stra tegies for Improvement.Retrieved[EB/OL],December 15, 2007 from http://www.newfoundations.com/OrgTheory/Kelly 721Sp06.html.

[5]Barefoot,B.,Gardner,J.,Cutright,M.,Morris,L.,Schroeder, C.,Schwartz,et al.(2005).Achieving and Sustaining Institutional Excellence for the First-Year of College.San Francisco: Jossey-Bass.p32.

[7]Robert D.Reason,Patrick T.Terenzini and Robert J.Domingo. (2006).First things first:Developing Academic Competence in the First Year of College.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 47:p2.

[8]Upcraft,M.L.,Gardner,J.N.,& Associates(.Eds.).(1989). The Freshman Year Experience:Helping Students Survive and Succeed in College.San Francisco:Jossey-Bass.p28.

[9]Astin,A.W.(1984).Student involvement:A Developmental Theory for Higher Education.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Personnel 25:pp 297-308.

[10][12]Astin,A.W.(1996).Involvement in Learning Revisited: Lessons We Have Learned.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126,pp 302.

[11]Tinto,V.(1975).Dropout from Higher Education:A Theoretical Synthesis of Recent Research.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45:pp 89-125.

体验美国高中教育 篇9

做环境友好型企业, 以优质农机具保护利用自然资源

记者:您如何看待中国农业和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Daniel Rauchholz:无论中国还是世界上其他国家, 粮食安全都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对农业来说首要基础是土地。现在全球的耕地越来越少, 人口又不断大量增加, 如何用更少的土地生产出更多的粮食, 提高农业生产率是我们的重要任务。

现在中国的情况也如此, 人均资源很少, 虽然我们不能去跟中国政府直接陈述这现象, 但我们可为中国市场提供更好的农业作业方式以提高粮食产量和土地产出率。当然中国也认识到这个问题, 今后完全可以推动这种情况向好的方向发展。我们应该生产利用优质的农机具, 以保护利用土地、淡水等有限的自然资源, 为下一代着想, 做环境友好型企业。

记者:未来几年大平原公司在中国市场有什么发展打算?

Daniel Rauchholz:我们公司进入中国市场的时间不长, 尽管在中国销售已经有些年头, 才刚刚在上海建立了办事处, 当前面临的问题的首先把销售网络建立健全起来。我们对中国的市场的认识还不深, 还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积累更多的经验。以后, 我们可能在中国建厂、成立分公司, 这些都要更多地了解中国市场之后才能决定。

虽然我们是美国的公司, 但我们也是一家正在加速国际化的公司。我们到世界上其他国家去发展, 要根据各国不同的情况因地制宜地去制定发展方案。我们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看重合作伙伴的成功, 要为经销商提供很好的支持。

增加用户价值, 追求“与众不同”客户体验

记者:近几年来, 很多欧洲的农机具制造商纷纷进入中国, 您如何看待这种现象?对于追求“与众不同”的大平原来说, 如何发挥你们的优势?

Daniel Rauchholz:我们更加注重为用户提供整套的系统解决方案, 为用户增加价值。大平原有在不同国家发展的经验, 我们能为用户提供更好的设备产品和农业作业服务方案, 我们在很多领域都是领先者, 是目前世界上保护性耕作的“专家”。如我们的垂直耕整地系统 (VerticalTillage) , 是一整套在保护性耕作领域有突出表现、用户美誉度极高的耕整地机具;我们的宽窄行气力式精量点播机 (Yield ProPlanter) 在提高产量方面是一款非常具有创新性的产品。美国大平原公司在2010年收购了英国的一家知名的农机具公司 (Simba) , 与很多欧美国家的农机具制造商相比, 我们更好地结合了美国和欧洲企业的优势、拥有更丰富的农艺知识和经验。我们可以通过对农艺方面的优势来引导农民。我们现在美国销售非常强劲的免耕播种机, 比欧洲的联合播种机品牌要销售得要多, 因为这是市场更加需要的产品, 在这个技术上大平原有很强的技术储备, 不谦虚地说, 竞争对手难以企及我们。我们在农机具领域全球市场都是领先的。用户需要什么, 我们就根据他们的要求去做。

我感觉到目前中国的农机用户和经销商更注重价格而不是性价比, 我们大平原公司着眼的增加用户价值而不是单纯地销售设备。在农艺方面的经验传授是我们的强项, 我们追求“与众不同”的客户体验。

因地制宜, 为用户提供更佳解决方案

记者:中国是一个非常大的国家, 地域情况非常复杂。大平原如何生产出在中国市场适用性和可靠性更强的农机具产品?

Daniel Rauchholz:我们跟全球的合作伙伴密切合作, 进行新型农机具的推广应用。在中国市场我们同样会根据市场需求去进行更改、修正、完善我们的产品, 以更好地满足各地用户的需要。由于我们有很强的技术实力, 技术人员非常努力, 这个过程一般也不用需要很久。比如前几年我们在黑龙江市场销售的点播机, 根据经销商的建议, 我们在4个月内就开发生产出4种非常适合当地农艺特点的产品。

为什么我们的改进有效?这是因为我们具备基础、有实力, 有关键零部件的支撑, 有成套的规范的技术研发与生产制造体系, 很多时候我们只需要在一些具体的细节方面做一些有针对性的调整就可以了, 完全可以在适用性和可靠性方面满足用户的预期。再一个是我们的产品链非常宽、产品型谱非常丰富, 可以在各类产品的基础上进行适当改进以符合当地的农艺要求。

在中国一个重要的挑战是农艺师和有关使用者知道你产品好并需要你的产品, 但是购买的有关部门决策者不了解你的产品、不知道你的产品能给农业生产带来什么价值的增加、农民会获得什么与众不同的体验。

记者:大平原的产品一般都比较大, 价格比较高, 而中国农民因为购买力、农田地块分布等方面的原因, 更多需要中小型的农机具产品, 你们如何解决这一矛盾?

Daniel Rauchholz:刚才说过, 我们的产品线非常宽, 产品品种非常齐全, 涵盖了大中小各种机型。如播种机我们有从1.5米到15米作业宽幅的产品;耕整地机械有23个系列的产品, 小的作业幅度才2.5米。因此, 我们拥有能满足中国多地市场需求的产品。

体验美国高中教育 篇10

一、MOOCs课程的分类优选与团队研究性学习

当今互联网上的MOOCs如同课程的海洋、知识的宝库, 但同时又良莠不齐、优劣难辨, 大多数优秀课程又都是全英文课程, 这对我国师生显然是严峻的挑战, 单靠教师、学生个体的经验和能力显然无法应对。这是我国高校MOOCs学习与研究难以深入的一大瓶颈。在多年实践中, 我们总结出一个比较有效的对策:借鉴传统阅读中浏览与精读有机结合的做法, 组成师生研究性学习团队, 从专业需求出发, 在广泛浏览的基础上, 对课程进行分类优选。

目前, 我国高校高等教育学专业的博士研究生, 很多是不同专业的在职教师和管理干部, 对他们的培养, 既要考虑到高等教育学专业的基础和前沿, 同时又要帮助和指导他们与各自的专业方向有机结合。这不仅有助于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 发挥他们的专业优势, 同时也有助于获得其所在单位的支持。目前在网络上专业化的优秀高等教育类课程数量很少。对此, 我们要求不同专业背景的博士研究生选择与其相关专业的优秀网络课程, 重点研究网络课程的特色、创新以及从高等教育视角获得的启示与借鉴, 同时选择优秀通识课程和方法论课程, 开展团队集体攻关的研究性学习。正是在这样的筛选过程中, 美国圣塔菲研究所 (Santa Fe Institute) 2013年春季启动的MOOCs课程项目, 进入了我们的视野。

圣塔菲研究所是当代系统科学 (亦称为复杂性科学、非线性科学) 研究的“圣地”, 1983年由“夸克之父”马瑞·盖尔曼 (Murray Gell-mann) 等3位诺贝尔奖得主联合创办。该所吸引、聚集了物理、数学、经济、生物、计算机科学等不同学科背景的科研工作者开展跨学科方法论研究, 在系统论、协同学、分形、混沌学、超循环和自组织理论等组合成的新一代方法论学科群中成果斐然, 在诸多领域影响深远, 被誉为目前世界十大前沿研究机构。该所科学委员会成员、外聘教授、美国波特兰州立大学计算机科学教授梅兰妮·米歇尔 (Melanie Mitchell) 于2010年出版的《Complexity:A Guide Tour》一书是传播和普及复杂性研究的畅销书 (亚马逊当年的十佳科学图书) , 2011中译本《复杂》[1]出版后, 在我国学术界产生了很大影响。为传播和普及其复杂性研究前沿成果, 圣塔菲研究所每年举办一次高层次研讨班, 但规模很小, 与会人员都需经过严格挑选。此次由米歇尔亲自领衔开设网络开放课程, 为全世界读过她著作的专业和跨专业研究者提供了绝好的机会和极其丰富的课程资源。自2013年3月至今, 米歇尔主讲的《复杂性导论》课程共开设了3轮, 每次都吸取学习者反馈信息进行不断丰富和完善。根据复杂性探索网站[2]发布的信息, 该课程2013年春季班注册总人数为7099, 获得证书人数为1176, 比例为17%。2013年秋季班注册总人数为7071人, 网站上没有公布获得证书的人数和数据分析信息。目前, 正在开设的2014年春季班注册总人数为3925人。2013年冬季圣塔菲研究所开设了相关的第二门课程《动力学系统与混沌导论》 (Introduction to Dynamical System and Chaos) , 由美国大西洋学院物理和数学教授大卫·费尔德曼 (David Feldman) 主讲, 注册总人数为5128人, 获得证书人数约700人, 比例为14%。

“复杂性科学” (亦可称之为“系统科学”、“非线性科学”) , 是涵盖、贯穿各领域、各学科的横向方法论学科, 是对西方经典科学观念和方法论的历史性超越。了解和追踪该领域的前沿进展, 对于高等教育研究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创新, 不仅是十分重要的, 而且是不可缺少的。我们组织南京大学科学哲学专业和高等教育学专业两个学术团队对课程进行了跟踪研究, 采取自愿的原则和自组织的网络团队学习形式, 现有6人获得了课程合格证书, 1位科学哲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获得了4个证书, 本文第一作者获得了两门课程的3个证书。在跨学科分工合作的MOOCs学习研究团队中, 每个成员的特点、潜能和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体验和收获得到最充分的交流和分享, 创造了一种效益较高的MOOCs研究性学习模式。

二、圣塔菲研究所网络课程结构解析

2013年, 圣塔菲研究所启动MOOCs项目, 通过复杂性探索网站提供与复杂系统科学相关的教育资源, 包括开设一系列在线课程, 建设涵盖面丰富的术语库、教学大纲、引文文献等资源库。该项目还将基于此平台, 利用开源仿真程序开发一个“虚拟实验室”, 用于阐明复杂系统的思想、理论、工具, 辅助支持在线课程教师及学习者。复杂性探索网站面向所有对复杂系统科学感兴趣的学习者和教师。该网站提供的跨学科教育材料和课程范围将涵盖从初学者到专家水平。网站还将提供课程供教师使用, 范围从高中到研究院水平。任何人只要遵守CC协议 (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禁止演绎) , 均可免费使用。

该项目团队由项目负责人、内容开发人员、网站设计和开发人员组成。项目的建设资金主要来自于约翰·邓普顿基金会对圣塔菲研究院的资助, 用于复杂性探索网站的开发和维护, 以及在线课程的建设。此外还有普通用户的捐赠资助。

在复杂性探索网站的《在线课程》页面, 可以查看到已经开设、正在开设和即将开设的课程列表信息。对于已经开设的课程, 用户仍然可以查看和使用课程资源, 但无法进行考试;对于正在开设的课程, 用户可在注册后进入在线课程学习。该所目前已开设两门MOOCs课程:《复杂性导论》和《动力学系统与混沌导论》, 其中, 《复杂性导论》已开设3轮。它们在课程建设上遵循统一的模式, 如图1所示。

1. 课程描述。

课程描述页面包括: (1) 课程内容简介; (2) 课程教学团队简介, 包括主讲教师和助教团队成员; (3) 课程起止日期, 先修科目要求, 周学时; (4) 网络课程平台注册起始日期、注册总人数; (5) 课程教学大纲, 提供各单元主题和计划学时。通过此页面, 学习者可以对此门课程有一个全局的、初步的了解。

2. 视频讲义。

视频讲义页面提供课程视频的在线播放和免费下载。课程内容被设计成若干教学单元, 每个教学单元依据其内容逻辑设计成若干个微单元。课程视频列表以目录形式呈现, 目录中标识了每个微单元的名称、时长, 长度约1分钟至25分钟不等。每一个教学单元的具体内容细分为: (1) 知识点视频; (2) 随堂测验及解答; (3) 选学内容; (4) 阶梯式作业与作业完成支架; (5) 单元测试。其中, 随堂测验和单元测试均会立即反馈结果。

在《复杂性导论》和《动力学系统与混沌导论》这两门课程中, 还有三大特色: (1) 嘉宾访谈。两门课程中, 都穿插若干嘉宾访谈视频, 在主讲教师的访问下, 被访谈嘉宾会结合自己的研究内容或经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种基于同一问题的多位嘉宾访谈为学习者提供多元视角和思考点。 (2) 可供验证理论解释的辅助程序模型或在线程序。两门课程中, 主讲教师都通过一些辅助模型 (如Netlogo) 或在线程序辅助学习者直观、深入地理解各种理论。 (3) 类似白板的演算推理过程演示。逐步的、详细的推演过程让学习者对数学公式的来由及物理意义理解无负担。

3. 课程材料。

该页面按教学单元提供资料列表以供学习者下载或学习。具体包括: (1) 与课程视频对应的文字讲义; (2) 参考读物 (包括论文、书籍等) ; (3) 作业; (4) 嘉宾访谈文本; (5) 给参与学习者的公开信。

4. 论坛。

论坛用于辅助支持视频课程的讨论、反馈与交互。论坛按主题类别进行组织, 这样分类放置的好处是便于学习者查找。除与各个教学单元对应的主题类别之外, 还开辟了如下类别: (1) 自我介绍与自组织活动召集; (2) 常见问题与讨论; (3) 课程反馈; (4) 论坛使用反馈; (5) 对未来MOOC课程建议; (6) 来自互联网的复杂系统科学相关资料。此外, 此论坛也支持基于关键字搜索相关的帖子。

5. 常见问题问答。

该页面列出了常见问题及解答。这些问题包括:课程起止时间、主讲教师、是否收费、课程建设经费来源、对学习者的学习门槛要求、课程内容涵盖主题、周学时、期末考试及成绩评定规则、课程证书获取方式、教科书、学习注册要求、课程学习讨论规则、论坛讨论规则、学习团体活动等。

6. 学习者进度。

对于注册用户, 学习者登录后会显示学习进度报告。该web页以列表形式呈现学习者各单元作业是否提交、作业正确率、各单元作业项在期末评分中所占评分比重。完成期末考试后, 学习者可在该页面查看分数, 并打印课程学习证书。

7. 其他。

在课程开始前有前测———调查问卷, 用于了解学习者情况, 诸如从何处获知课程信息、注册学习课程的理由、过去是否有过相关知识学习经历、与开设课程相关的基础 (如数学基础、是否有编程技能) 等。在课程结束后有后测———课程评价, 用于了解学习者对课程的反馈。课程评价页面前面的引导语指出, 这份来自用户学习体验后的反馈, 将帮助圣塔菲研究所的MOOCs项目团队了解学习者对课程内容、相关材料、平台的需求, 从而改进、完善。主讲教师也在论坛发帖征集学习者对课程的反馈。

此外, 与课程相关的信息 (如课程更新信息、考试截止日期、即将开设的新课程等) 都会通过用户注册邮箱或社交网络账号等及时推送。

三、集教师、学习者、研究者三重身份的实践体验与教学反思

本文第一和第二作者的教学经历分别为9年和32年, 这次以学习者身份开展MOOCs团队学习, 这种线上、线下, 学习者、教师、研究者多重角色交叠糅合的经历与体验, 以及基于体验与实践的团队研讨与对话交流, 使我们对信息时代的学与教有了深刻、细腻的思考和感悟。

1. 以学习者身份体验MOOCs, 学习者自主选择的空间和范围大大地拓宽了, 同时对学习者自主管理能力的要求也提高了。

在传统课堂里, 受限于所在学校、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表安排等, 学习者自主选择的空间很小。而在MOOCs课程学习中, 虽然也有时间界限和选择范围, 但弹性空间变大了。学习者可以基于自身兴趣选择学什么, 可以基于自身个性喜好选择偏爱的教师, 可以根据身心状态自主安排何时何地学习、考试, 可以根据对课程内容的需求或是掌握情况选择跳过或是重复播放某段课程视频。MOOCs方式赋予学习者自定节奏的独立空间。除此之外, MOOCs课程学习人数基数多、学习群体分布多样化这一事实, 给学习者提供了这样的机会, 即通过MOOCs平台的公共讨论区, 学习者可以旁观、探查到多元的学习文化, 还可以基于学习群体长尾发现和自组织志同道合的学习者, 为自主学习增加情感支持与动力。再者, 相较于早期名校公开课, MOOCs课程中设置的诸多小测验起到了“锚点”的作用, 将学习者的注意力集中起来, 加固了对知识点的强调与检测。小测验、作业、考试的即时反馈使得学习者在思考热度仍在时能即时查找错误原因, 并且有一对一的即视感。

2. 以教师身份体验MOOCs, 观摩世界优秀教学团队创新课程的窗口。

MOOCs课程提供了一扇窗口, 使得教师有机会观摩世界范围内优秀教师或是教学团队是如何教学的。相较于传统校园里示范课的片段性, 对一门MOOCs课程的观摩可以是完整的过程。教师可以全面地了解和借鉴一门课程是如何组织和开展的, 包括课程目标定位、内容选择、教学设计、知识点拆分与小测验、作业设计与支架运用、媒体的恰切应用、平台的有效支持、团队的运作机制与协作机制等。教师还可以通过主讲教师在教学视频里的出镜及在论坛上与学习者的互动感受优秀教师个人的学养和独特的个性魅力。这些为旁观的教师提供了镜鉴, 使其得以对照、审视、反思自身在专业知识的专精程度、在学识的广博程度、在教学能力与学术素养、在对学习者的情感支持等方面的不足与差距, 促进教师在自身学与教的世界中寻求全方位的改变与提升。

(1) 两轮学习《复杂性导论》的纵向比较。本文第一作者注册学习2013年春季班《复杂性导论》时, 是首次体验MOOCs形式。在这一学习过程, 作者真切感受到, 相较于传统课堂课程, MOOCs课程更具灵活性与自我定制性, 也反观到自身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对于视频质量、小测验设计、即时反馈、学习进度报告、平台支持的喜好和情绪波动变化。尤其是当无法理解一些知识点、小测验出错、学习进度落后等时刻自己的情感变化, 以及其后的自省分析与自我寻求解决的途径, 这些促使我们在传统课堂的教学实践中, 在教学设计、课堂内外学习空间把控、即时反馈、情感支持、与学生沟通交流等方面都进行了改进与尝试。实践表明, 这些调整是有益的。之所以选择继续追踪学习2013年秋季班《复杂性导论》, 是带着困惑和旁观的心态的。困惑的是, 既然在线课程最大的优势是可以重复学习、减少教师的重复劳动并节约成本, 为何同一门课程还要继续重复开设?重复开设时依然要投入视频制作精力、人力成本、资金成本;想要旁观的是, 第1轮开设结束后, 很多学习者在课程论坛上提出反馈建议, 作者想看看在第2轮课程中哪些建议被采纳了。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在第2轮课程学习中有意识地观察了很多细节, 发现很多反馈建议被采纳了:视频制作更加规范, 每个视频都增加了规范的标签;嘉宾访谈部分增加了字幕;作业分梯度设计;考试及证书获取方式也做了调整。第2轮课程大的框架和主要视频素材仍与第1轮保持一致, 但增加了新的微视频, 整体上进行了重新剪辑与合成。这让我们意识到, MOOCs与传统课堂课程在教学设计上的一个很大的不同点———知识点拆分的重要性和价值。知识点拆分得越合理, 基于该知识点的微视频复用性越好。这本身也是有利于节约成本和保持课程知识更新的有效做法。这一过程让笔者感受到了一个优秀的MOOCs团队在工作上精益求精的态度。除此之外, 笔者还收获了很多意外的思考。在第1轮学习《复杂性导论》课程时, 笔者对此领域的背景知识了解并不多。学完后, 作者浏览了十几本相关书籍和一些文献。因为有了这些背景知识的铺垫, 笔者在学习第2轮课程时, 从过去原以为理解的知识点里领悟到了更深的东西, 从过去忽略的细节里又发现了新的兴趣, 也生出了更多的疑问和探求的欲望。这层体悟与团队交流引发了我们关于教与学的“匹配”、学习超循环乃至教育的根本目标的思考。我们意识到教师在教学设计时的目标、想要教授的内容与学习者接收到的并非是完全匹配的, 甚至有可能是很不匹配的。真正的学习发生在体悟与发现之中。这让我们再次想起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爱尔兰诗人叶芝对教育的独到见解, “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 而是点燃一把火”。

(2) 学习《复杂性导论》和《动力学系统与混沌导论》的横向比较。本文第一作者学习《动力系统与混沌》时, 因为已有学习《复杂性导论》的经历, 对MOOCs课程平台已经熟悉。当新鲜感结束、课程学习的弹性时空等优势成为常态时, 笔者更加意识到课程内容质量本身的核心价值, 意识到在MOOCs课程学习模式中, 自主管理已经不再是一种主观选择, 而更倾向于新教育时空下应当培养的能力。两位主讲教师不同的风格, 在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中为帮助学习者理解所选择的不同媒体运用方式、辅助工具及辅助情境设计等, 让笔者在横向比较中意识到, 课程教学中固然有框架性的范式、要求和相似内容, 但每位教师基于自身个性、风格、学养对内容、媒体、工具、教学方式的自由组合使课程灵活、多样。每个个体教的体验和学的体验都是独特的。在学与教的世界中, 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 提供多样化和多元选择实现教师—课程—学习者之间多方的匹配是更为人性化和合理的方式。从学习者的选择角度, 也存在选择的长尾。因此, 教师的教与课程也应当允许多元化的存在。

(3) 线上MOOCs课程与线下传统课堂的比较与混合教学模式的思考。对线上MOOCs课程主讲教师的“教”与线下传统课堂主讲教师的“教”进行比较, 我们注意到, 传统课堂教师在讲授课程过程中会因为课时限制或大多数学生的反馈, 选择放慢、加快或是跳过一些教学内容, 教师和学习者在课堂的情绪容易相互感染和影响。而MOOCs课程教师在录制授课视频时, 会保持课程内容的完整性, 即使内容很简单, 也不轻易跳过任何一个教学步骤, 选择权转移给了学习者个体。对于前者, 多数学习者屏蔽了少数学习者的需求。师生之间有机会产生思想碰撞, 也可能受负面情绪相互影响。对于后者, 对学习内容的选择权、学习进度的控制权完全交给了学习者。教师与学习者并不直接相对。教师在录制课程视频期间其状态是不受外界干扰的。此外, 当我们将在MOOCs课程学习体验中发现的有效做法应用到传统课堂教学实践时, 我们发现, 现有MOOCs中很多优势做法并非MOOCs专属, 在传统课堂实践中也可以采纳使用, 但在尝试比较中也更能洞悉各自优势与欠缺。如, 传统课堂教学实践中对于作业的即时反馈可以做到, 但需要教师花费太多时间和精力, 而这一点MOOCs平台的优势明显;在作业完成支架、情感支持等方面, 传统课堂实践中借助新媒体、网络工具等均可实现, 且效果并不逊色, 甚至还因为学习群体分布较为集中、实际课堂空间等更具个性化支持、即时性等优势。这些在比较中的体悟和发现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MOOCs课程与传统课堂课程并非二分对立, 有很多理论支撑、方法性指导在两类课程设计与实践中是通用的, 但二者也因具有不同的时空特色, 而具有各自的优势和可用资源, 在各自的实践中也需要有针对性的设计。

3. 以研究者身份体验MOOCs, 在理论与实践的双向建构中探索研究型教师的创新之路。

以研究者的身份审视线上、线下, 学生、教师的多重体验, 我们不仅对于不同教育时空下课程的理论支撑有了切身感受、深层思考、独特发现, 也对学术期刊关联主题文献等有了深度领悟和批判性解读, 在理论与实践的双向建构中探索个体与团队学、教、研的个性化之路。研究文献及专栏杂志中关于MOOCs的各种争辩代表了不同角色、不同立场、不同考量, 真实的MOOCs学习体验以及现实传统课堂教学实践探索使得我们在多方争辩中更加看清MOOCs, 形成自己的判断。我们认为, 无论是从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人本主义理论) 解析MOOCs, 还是从教学模式 (讲授式、探究式、任务式、案例式、协作式) 解析MOOCs, MOOCs建设并未跳脱出这些理论根基或是模式。其特别之处在于, 在MOOCs课程制作及平台建设中, 基于课程目标和课程设计需求, 借助当下丰富可用的技术、设备、新媒体及社交工具, 将这些理论组合应用、渗透在诸多环节, 最大化地实现教师期望的效果。多门MOOCs课程学习体验、传统课程教学实践以及团队交流使得我们深刻地体会到, 在学术研究中, 需要界定边界与框架, 分门别类探究学理上的差异, 以凝练其核心与本质。但学与教的真实世界是统一体, 也充满着多样化、复杂化, 诸多理论在真实世界的应用不该使用二元对立或多元对立的方式看待, 而是应基于具体目标与情境的多元共生。各种理论、方法与模式等在实践应用中应当大胆地打破边界, 基于目标有效重组, 在实践中进行多元、多向度融合。因此, 我们认为, 研究MOOCs时, 不应简单地因一些课程以讲授式为主或是测验设计基于行为主义理论就贬低其价值, 而应当依据课程目标、内容等综合看待。此外, MOOCs是诞生于互联网教育新时空的产物, 是开放教育资源发展的新阶段。互联网教育新时空的拓展, 大量新的元素涌入, 在提供新的教育机会、学习选择之外, 也伴随着新的教育现象、教育问题, 需要在教育理论、学习理论、教育管理、评价方式、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扩充、更新与改造。在教育领域, 多年来在教育、学习科学等方面有很多成熟理论, 但在教育实践中遭遇现实困境阻碍了教育发展的步伐;与此同时, MOOCs作为互联网教育新时空的实践产物, 实践进展如火如荼, 但其未来发展却遭遇管理方式、考核方式、评价方式等牵制。因此, 理论研究与实践同步推进才能让教育发展步入快速、健康发展的通道。

多重身份集中于一体的深度体验、实践与研究, 使得我们在体验、观察、思考时拥有多元视角, 体察到更细腻、更广泛、更多层面的问题, 因此更能在教学实践中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做出各种可能的尝试, 同时也会尽可能理性、客观地看待现实情境的制约因素。当与身边的很多教师、教育研究者交流时, 我们意识到, 因精力和其他现实条件所限, 很多人并非如我们一样有多重身份体验。分隔的角色对学与教世界的理解存在断层、盲区甚至误解。因此, 我们认为, 传统课堂和MOOCs课程的教师、各类学习者、理论研究者、管理者应当经常保持多方对话、交流, 在对话中促进对学与教、对教育生态的认知和思考。

四、感悟与随想

随着国内外MOOCs热潮不断升温, 围绕MOOCs的争论也愈演愈烈。作为MOOCs的实践体验者, 我们有些感悟。

首先, 我们认为用传统课堂教学的经验、概念、思维方式来看待网络课程新时空中的新事物, 就会牛头不对马嘴, 贻笑大方。如看到MOOCs开始注册人数和最终拿到合格证书的人数差距很大, 就据此批评MOOCs合格率太低, 就属于这样的误解。其实“合格率”是传统学校课程中的概念, 高校每门课程不仅要收费, 而且有一套严格的教学管理、学籍管理, 课程考核的学分、成绩, 对学生至关重要;MOOCs则完全是免费注册、学习, 获得主讲教师签名的证书也是免费的, 因此证书对于学习者的价值、意义并不大, 这种超越外在功利驱动的学习行为和课程模式, 提出了极其深刻的教育哲学问题, 尤其是教育价值和评价问题, 值得我们深思。当然, 通过加强MOOCs的评价管理, 提高课程水平、质量, 这样的研究显然是有价值的;另一方面, 采取各种措施提高证书的含金量, 由此吸引更多的学习者获取付费的证书, 这是MOOCs走向商业 (或准商业) 运作的经营之道, 这样的研究也是有价值的。

其次, 必须在学习过程中深入研究MOOCs, 并且要努力探索和创造网络课程新时空中高等教育研究的方法和方法论。如成千上万学习者的课程如何科学、高效管理?“大数据”如何采集?师生间的对话、互动如何有效开展?教学团队如何组织?课程开发的经费从何而来?跨学校、甚至跨国界之间的课程如何共建共享?……这一系列新问题, 都是在传统课程时空中、传统高等教育研究中从未遇到过的时代难题。我国大学必须直面这些问题, 并在研究中取得突破、做出成就, 才有可能在21世纪世界高等教育的舞台, 取得话语权、产生影响力。

有了以上两方面的基础, 再来部署和开发高校网络课程, 才能克服盲目性, 减少低层次课程开发中的浪费。更重要的是, 必须把MOOCs研究与高校面对面课程教学的研究和创新有机地融为一体。

一个开放的教育生态拥有更多的可能性, 而这种可能性正是激活教育前行的动力。教育与互联网的关系、教育精神与互联网精神如何联姻、线上教育和线下教育的特色与差别等成为各类教育机构、教育管理部门和决策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整个教育生态的格局面临打破与重组, 终极目标是为教育终端的个体提供多个通道与多元选择, 实现个性化、终身化学习。身处当下复杂现实情境中的个体、机构、部门都面临抉择。作为互联网教育新时空的教育从业者, 既不能盲从, 也不能无动于衷, 而是要拥抱变化, 用开放与归零的心态, 体验、尝试、发现, 正视问题存在, 并朝着积极的方向思考, 在问题分析与解决中共同参与和推动未来教育的变革。

摘要:对MOOCs的认识和研究不能局限于坐而论道, 尤其要避免用传统课堂教学的经验、概念、思维方式来看待网络课程新时空中的新事物。以当代复杂性科学前沿美国圣塔菲研究所MOOCs为个案, 组织跨学科团队开展研究性学习, 剖析了网络课程与传统课堂的优势、互补特性及其理论根基, 强调必须超越西方近代经典科学单向因果、线性思维方式的局限, 以复杂性研究方法论指导MOOCs乃至高等教育研究的重要性。以切身体验说明, 教师必须深入其中, 成为MOOCs的学习者、体验者、研究者, 在三重身份的反思和交流中, 才有可能领略其知识观、学习观、课程观、教学观、评价观、管理-服务模式等一系列复杂而深刻的变革。

关键词:MOOCs,圣塔菲研究所,复杂性研究,混合教学模式,大学课程研究,高等教育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梅拉妮·米歇尔.复杂[M].唐璐, 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1.

美国文化初体验 篇11

教堂其实很现代

美国是一个由基督徒建立的国家,有调查显示,将近80%的美国人都信仰基督教。所以,若想要了解美国文化,拉近和美国人的距离,去教堂是必不可少的一种方式。

美国的教堂大都非常现代化,每个教堂都有自己的乐队、合唱团、全套的音响和灯光设备。教堂做礼拜的礼堂更像是一个音乐厅,每次做礼拜就像是开一场音乐会。在美国的这一年里,我去过一次摩门教(编注:基督教的一个教派)的教堂,还去过三次新教的教堂。摩门教的礼拜非常冗长,长达三小时:头一个小时在礼堂里面做礼拜;第二个小时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在教室里学习摩门教圣经中的某些章节;最后一个小时又回到礼堂进行讨论。而且,除了在教室学习的时候是男女教徒在一起的,剩下的时间里男女教徒必须在不同的礼堂中祷告。这样的礼拜过程在我看来有些无聊,我一度在礼堂里面睡着了。但好笑的是,睡着的人并不只有我一个,另外至少有五位摩门教徒也睡着了。相比之下,新教的礼拜就更有意思些:前半小时是唱圣歌,乐队和合唱团轮番上阵,曲风跟流行歌曲的差别似乎不大;后面是牧师布道。布道时,牧师一般会从最近发生的一件事切入,然后开始发问,接着再引用《圣经》中的篇章,引用完得出一个结论,最后再升华一下主题。比如今年4月份复活节的那个周末,我和同学跟着一对美国老夫妇去了教堂,那段时间美国人热衷于买彩票,美国彩票的彩池已经积累到了三亿美金。牧师就以这件事为切入点,说人们把钱花在彩票上是不对的,那些中了彩票的人生活往往比中彩票前更糟糕,然后又引用了《圣经》中的一些章节,最后得出结论说大家应该把买彩票的钱用来侍奉上帝,用来做善事云云。虽然我并不完全赞成他的观点,但整个布道的内容还是极为生动的。截至目前,我所见过的每一位牧师都有相当高明的演讲技巧甚至是煽动力,但至于他们布道的内容有多少能真正深入人心,那就不得而知了。

夜店其实很平常

美国的夜店与其说是夜店,不如说是派对更为恰当。就我个人所观察到的而言,美国的夜生活其实比较无聊,过了晚上八点还开门的就只有超市、快餐店和夜店了。所以,美国人喜欢在家里开家庭派对(home party)或者去夜店狂欢,这是美国人业余生活中非常正常也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夜店并不像有些中国家长想象的那样是不健康的地方,它不过是一个用来放松和社交的场所而已。拿我们学校来说,每个学期都会有三四次由大型学生社团组织的去市中心夜店狂欢的活动(通常在复活节、万圣节和圣诞节前夕等节假日时),这就是美国人庆祝的方式。在我参与的狂欢活动中,万圣节的那次是最有趣的,因为大家会有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打扮:有扮成小丑的,有扮成法老的,甚至还有扮成老虎的。不过,我印象最深的还是我们班一个比利时女生的装扮:她戴了一对差不多有篮球那么大的假胸和一个硕大的假屁股,美其名曰是用来讽刺时尚界的。当天晚上,夜店里的情景简直可以用“群魔乱舞”来形容了。不过更多的时候,我们去的还是校园内的pub。就像每个学校都有食堂一样,pub也是大学的“标准配置”。美国几乎所有的高校都有一家学校内部经营的pub。晚上11点之前,pub是一个让学生放松和交际的场所;到了11点以后,pub里往往会放一些很动感的音乐,就类似于夜店了(虽然没有DJ)。Pub在建立社交网络方面的功能是极为强大的,由于我们学校大部分都是MBA的学生,pub也就成为大家交流工作和学习经验并且扩展交际圈的绝佳场所。相较于其他学校,我们学校的pub在放松和娱乐方面的功能弱化了不少,但在交际实用方面的功能则放大了许多。

总的说来,夜店就是一个社交场所,在这里大家都很放松,彼此也不存什么戒心,所以很容易聊到一起去,同学之间也更容易增进情谊。在美国,仅仅会学习是不够的,还要会玩,会交际,这种又会学习又会玩的人才更契合美国的文化。所以,中国的家长们大可不必视夜店为洪水猛兽,那只是美国正常生活的一部分。

人际关系很微妙

记得大三暑假,我在田纳西大学诺克斯维尔分校(University of Tennessee, Knoxville)做交换生的时候,上过一节关于东西方文化差异的课,这节课让我印象很深刻。给我们上课的教授是一位在很多国家游历过的美国人,他把东方人比作椰子,把西方人比作桃子。这个比喻很形象。东方人在刚认识的时候是比较冷漠的,但是一旦打破了椰子坚硬的外壳,你就很容易和他们成为很好的朋友。而西方人恰恰相反,虽然表面上对你非常热情,也会帮你的忙,但是你却很难走入他们的内心。他们就像桃子一样,虽然有着厚厚的一层果肉,可是内心的核却无比坚硬。这种文化上的差异有时候会造成人际交往方面的一些误会。教授告诉我们,他曾经在越南教过两年英语,有一次,他班上的一个学生突然对他说想认他做哥哥,因为那个学生觉得他们之间的关系非常好。但是这让教授觉得非常尴尬,因为他觉得他们之间只是很一般的朋友关系,远远没有达到那个学生所认为的那种亲密程度。这件事的结果就是那个学生后来基本上断绝了和教授的联系。

不过据我观察,美国人之间的人际关系的确比较疏远,与其他国家留学生的关系更是如此。在日常生活中,中国留学生和美国同学交往的时候,所聊的好像只是一些流于表面的肤浅话题,很难进行深入交流。比如我们班上有一个中国女生,经常“处心积虑”地和一堆美国女生混在一起玩或者购物什么的。她们之间的谈话我也听到过好几次,话题永远都是谁谁谁的八卦。有一次我问她,你们在一起的时间那么多,真的有那么多事情要聊吗?结果她自己也承认每次聊的话题都差不多,并且都非常肤浅和无聊,别人似乎并没有对她敞开心扉的打算。

美国人在人际交往方面的另一个特点就是非常自信,甚至是固执。这种自信有时候是好事,但是偶尔也会造成不愉快的后果。有一次,我和四个美国人被分到了一组做小组项目,项目中有很多需要计算的东西。美国人的数学能力普遍不太好,但是这几个美国人都非常自信,只相信自己计算出来的结果,虽然事实证明那个结果是错的。我把正确的计算步骤给他们解释了好多遍,可他们就是听不进去,还非要用自己复杂好几倍的计算方法和算错了的结果。我自诩英语口语还不错,据理力争地跟四个美国人争论了一个多小时,差一点就撕破脸骂人了。无奈小组里面只有我一个中国人,势单力薄,难以服众。最后双方谁也没有说服谁,只好采取少数服从多数的民主投票方式解决分歧,那就等于是采用了美国人算错的结果,我想改都不能改,结果这门课的成绩可想而知。

这也就是为什么刚到美国的中国留学生和已经在美国待过好几年的留学生对美国人的评价有很大的差别。初到美国的留学生们很容易对美国人的热情产生好感,但是那些接触美国人比较久的人则会给出诸如“美国人并不像表面那么友好”的评价。

结语

以上提到的三点只是我对美国文化感受较为深刻的几个方面,中国留学生在这些方面多用点心,也许有助于自己尽快适应美国文化。不过,我这里说的是适应,而不是融入。出国之前,我总是听别人说要多和美国人打交道,融入美国社会云云。初到美国的时候,我也是这样打算的,但是渐渐地我发现,这其实很难(即使在美国待过很长时间也很困难)。据我观察,不同国家的人还是喜欢跟本国人待在一起。毕竟不同国家的人成长环境不同,文化方面的差异实在是太大了。美国人说的那些老的电视剧、影星、多年前的某州州长我们一个都没听说过。在中国,中文说得再好的外国人我们也不会把他们当成自己人看待,这样的逻辑同样适用于在美国的中国人。所以,在一个陌生的文化当中,能适应便已经是很好的事了,如果想要更进一步,那就得花费相当长的时间和相当大的努力。但我并不是说要回避这种文化上的差异。刚到美国的时候,我也经历了一些文化冲击(culture shock),但在过去的这一年里,我拜访不同的教堂,去美国家庭里过感恩节,和一大堆老美一起看超级碗(Super Bowl,美国每年最盛大的橄榄球赛事),也不时和同学一起去夜店(clubbing)。正是因为我积极地接触了这些文化,才会有以上的这些感触,对中美之间文化的差异也才有了更深的体会。只有发现并且正视这些差别,才能更好地适应美国文化。

上一篇:汇率下一篇:制造业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