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学习之音乐教育

2024-10-11

体验学习之音乐教育(精选12篇)

体验学习之音乐教育 篇1

教学法只有和学生的思维情绪紧密结合, 才能够发挥有效性。而在小学音乐教学中, 适当地创设情境, 有利于激发学生对于音乐的兴趣, 增强学生的认同感。在学习每一首歌曲时, 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一个与之相关的情境, 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帮助学生积极探索音乐知识。本文就“体验学习”对于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和体验学习得以展开的理论支撑进行了分析, 得出了四条实施体验学习的具体措施。

一、“体验学习”对于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1.体验学习有助于小学生音乐学习方式的改变。众所周知,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填鸭式教学。学生处于被动地位, 对于音乐学习也提不起兴趣。而在新课改的要求下, 这种教学方式必须进行改变, 是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 引入体验学习的教学方式, 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在这种方式下, 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在这种自由的环境下, 学生的积极性得到提高, 并且主体意识得到了发挥。同时, 体验学习这种形式使得学生在音乐活动中进行合作学习, 相互探讨音乐知识, 活跃课堂氛围。学生不仅需要听课, 还要查阅资料并学唱, 总结自我学习成果, 帮助自我探究能力的发展。

2.体验学习有助于小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提高。在教育改革的号召下, 音乐教学也十分需要改革。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体验学习”, 以自己的情感带动学生体验精彩纷呈的音乐, 从而提高学生对于音乐的审美能力。在德智体美劳这几种教育中, 音乐属于“美育”, 所以体验学习变得更为重要。音乐教堂本应该是生动活泼, 洋溢着欢乐的课堂。所以教师在教学时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本内容, 而应该适当延伸开来, 引入好的动人的音乐, 使学生接触到越来越多的音乐, 帮助学生在体验学习中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

二、体验学习得以展开的理论支撑

1.通过实践进行学习。这一理论实际上是杜威的观点。在他看来, 学习和实践紧密相连。只有不断地做, 不断地进行实际操作, 才能够通过真实的体验感受知识, 并实现个体改造的目的。对于音乐学习而言, 就应该不断地练习, 才能够真实地感受音符中的变化, 体会音乐情感, 从而掌握音乐知识。

2.发生认识论观点。这条观点是皮亚杰提出来的。在他看来, 学生认知过程包括同化、顺化和平衡。在外界刺激下, 主体形成新认知, 完善认知结构, 即“同化”过程。而内化新认识并形成自身的能力, 则为“顺化”过程。将自己学到的技能和知识在实践加以应用, 即“平衡”过程。第三者是体验学习的终极目标。

3.体验学习圈。在库伯看来, 体验学习的过程具有循环性的特点。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会发现新旧知识更替的速度较快。而在先前形成的概念的基础上, 学生可以通过体验学习在大脑中对所学知识形成新的概念。

三、体验学习的具体措施

1.情境体验学习。教学法只有和学生的思维情绪紧密结合, 才能够发挥有效性。而在小学音乐教学中, 适当地创设情境, 有利于激发学生对于音乐的兴趣, 增强学生的认同感。在学习每一首歌曲时, 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一个与之相关的情境, 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帮助学生积极探索音乐知识。就拿《大海》这首歌来说, 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见过海洋。随意为了帮助他们理解整首歌曲, 需要在他们脑海中构建大海的样子。教师不妨多收集一些有关海洋的图片, 同时还可以播放相关的视频, 帮助学生加深对海的印象, 从而更好地学习歌曲。

2.情感体验学习。情感作用对于音乐学习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音乐能够刺激人的情感, 以音乐本身的美打动人。学生应该在积极参与到音乐学习中来, 观察和领悟音乐, 通过心灵感受音乐的律动, 最后真正掌握音乐的基本知识和常识。在课堂上不妨喊学生到讲堂上进行表演, 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其中, 帮助学生开发创造性思维。就拿《小小读书郎》为例, 让学生结合日常生活和自身实际讲一讲自己在上学途中不畏艰辛的事件, 体会这首歌所要表达的主旨, 使学生对小小读书郎产生深刻的情感体验, 传达更多的正能量。

3.强化体验学习。在小学音乐课堂上,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体会音乐中的情感, 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思维习惯。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不断强化, 使其内化为学生的音乐能力。教师应该与学生进行互动, 让音乐的形象感转变成一种较为抽象的体验。比如在学习《我是人民小骑兵》的过程中, 教师应该给学生播放在青青草原上骑马的视频短片, 让学生就其中模拟动作进行模仿, 体验那种挥鞭的节奏, 然后利用课桌进行打拍子模拟练习, 不断强化这种动作, 这对于之后学生欣赏和学习该音乐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4.创作体验学习。根据小学生的特点, 可以采取“音乐会”的体验学士方式。也就是说, 教师对新课程进行导入, 做一些关于节奏和识谱的小游戏;其次与学生进行互动, 使学生成为音乐课堂的主体,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继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引导他们进行想象, 进行简单歌曲的创作;然后让学生就他们各自创编的歌曲进行表演;最后由教师对学生的表演进行点评, 含蓄地指出学生的不足之处, 帮助学生在音乐审美能力上得到培养。

最近几年来, 新课改的要求对小学音乐教育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新课程标准就明确提出, 教师应该帮助学生进行情感体验, 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 并且帮助他们构建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对于音乐的体验学习而言, 他应该更好地服务于音乐教学, 帮助学生提高自身音乐素养。总而言之, 体验学习对于小学音乐教育而言, 有助于小学生音乐学习方式的改变和音乐审美能力的提高。在体验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应该采取相应措施, 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情境体验学习、情感体验学习、强化体验学习以及创作体验学习, 从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体验学习之音乐教育 篇2

镇江市金山实验学校

张俊齐

一、“体验学习”的概念。

“体验学习”一说源于西方英文outward-bound,原意为一艘小船离开安全的港湾,驶向波涛汹涌的大海,去迎接挑战。体验学习运动萌芽于十九世纪初,代表对传统教师讲授、学生被动学习之教育方式的反动,至公元一九三八年,杜威之《经验与教育》一书出版,其“由做中学”之经验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经验不断的改造与重组之历程,主张将各种经验融入传统之教育型态中,并提出一套系统之经验学习的方法,奠定了体验学习之里程碑。〔引用1〕

而中国的先贤哲人们在创造汉字“习”时就意识到“体验学习”之重要。“习”会意字,从羽。与鸟飞有关。繁体字为上“羽”下下“白”即“習”意为:小鸟在晴朗的天气里反复地试飞。一字显智慧,一幅充满生命气息体验学习的画面生动的展现在我们面前。

常言道“孩子是在体验中长大的,不是在说教中长大的”;“听过的能记住30%,看过的能记住50%,做过的能记住80%!”体验式学习,是一个“做中学”的过程。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体验式学习注重为学习者提供真实或模拟的情境和活动,让学习者在人际活动中充分参与来获得个人的经验、感受并进行交流和分享,然后通过反思再总结并提升为理论或成果,最后将理论或成果应用到实践中。所以围绕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体验学习”在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中起到重要作用。

二、品德与社会课“体验学习”的特点及其与传统德育的区别。

1.主动学习。在传统德育上,教师是教学的中心,学生只需专心听讲即可。而体验式学习则要求学习者发挥主动精神,对自己的学习负主要责任,真正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体验式学习强调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参与,认为没有这种参与,就不能产生任何体验,更谈不上学习过程的完成。

例如:教学《男生女生》一课时,我把班上的男生和女生分开,让他们各自总结自己的长处和不足,然后在班上进行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双方展开激烈的辩论,他们都争得面红耳赤,经过一番唇枪舌战,然后大家静下来,师生一道总结,男生和女生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学生不知不觉在思想上受到了教育,认知上也有了一定的感悟。

2.寓教于乐。寓教于乐一直是教育界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试图攻克的难题。寓教于乐中的“乐”字应包涵两层意义:一是指教师把传授的知识融入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中去,尽量使教学过程像娱乐活动一样吸引人。二是指教师通过调动学生,将被动学习变成主动掌握的过程。“体验式学习”的提出为这方面的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思路。在这里“乐” 的重心已有所偏移,即并非教师单方面制造的乐趣,而是学生主动体会到的乐趣。学生学得快乐,这才是寓教于“乐”的真正实现和真实效果。

例如:品德与社会课中有关交通规则的内容,可以让学生扮演各种交通工具和交通指示牌来进行交通模拟游戏,学生兴趣盎然,在潜移默化中知道了要遵守交通规则。

3.学以致用。学以致用是传统德育的一个难题,原因之一是学生很少有应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场所、时间和机会。体验式学习的优势在于,它为学习者及时提供了一个实践空间。

例如:学生可通过参观,访问,参加社会调查等,到实际生活中去获得与“品德和社会”有密切联系的知识,这样学生的道德素质和社会实践能力才会有大的提高。“走进生活,走进社会”,其实就是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社会生活,引导学生在各种环境因素交互作用下形成和发展各种良好的品质,在体验自身与他人、自然、社会关系中获得并巩固道德认识,并在实践应用中形成人生信念。

三、品德与社会课“体验学习”的设计与实施。

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体验式学习的基本结构由以下五部分组成:

亲历:由教师依据课程目标创设情景和活动,由学生单独或团队合作去经历一个事件或完成一项任务。

感受:学生置身其中,得到最真切的感受。这种感受将是全方位的,活性很强的,印象深刻的。通过回想和对这段经历进行分析,产生自己的观点。

分享:学生个人获得的知识和经验毕竟是有限的、范围狭小的,学生们聚在一起把自己的感受拿出来分享,每个学生就会得到数倍的经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会积极地鼓励学生发言,灵活运用提问的技巧,引导学生的思维在原有观点的基础上向着纵深的方向发展。

总结:当学生把观点分享了之后,得到的是一些超过自己想象的、零散的信息,这时教师将引导学生在反思基础上,结合相关的理论知识,进行系统性的归纳总结,使学生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并形成积极的思维和价值观。

应用:这个过程是在学习之后的生活中由学生自己完成的,认识在实践中产生,最终还是要回到实践中去,学生通过实践学习到了更加丰富的理论知识后,最终要用来指导实践,这也是体验式学习的终极意义所在。

例如尊敬长辈的内容。

1、课前布置为长辈做一件事。﹝亲历﹞

2、请学生谈一谈自己怎么做的及内心感受。﹝感受﹞

3、回忆父母为你做的哪件事是让你最感动的?﹝分享﹞

4、我们怎么做才不辜负父母的养育之恩?﹝总结﹞

5、立志用自己的行动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应用﹞

四、教师在“体验学习”的角色作用

教师在体验式学习中扮演着多种角色,如领导者、协调者和教练者等等。具体来说,应注意把握以下三对角色关系。

1、既是教练,又是学员

在体验式学习中,教师首先要制定活动目标和活动方案,机智地创设情境、引导讨论、提炼精髓和延伸主题,无一不需要教师具备较好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智慧。同时,这类活动特别强调全体学生的参与和互动。为了较好地维护团队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气氛,教师又要降低自己的高度,保持对每位学生的同情心,即能够设身处地对学生的一种移情性理解,并把这种理解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让学生知道。

2、既是“局内人”,又是“局外人”

体验式学习中,分歧和碰撞是经常发生的。教师既是“局内人”,能敏锐地洞察学生的思维与情绪的变化,分析、判断学生真实的声音,引导鼓励学生更具体、更明确地提供信息和表达意见。而在表达时,又要充当“局外人”,尽量避免主观意见介入,力求公正性和客观性,使学生感受到充分的关心与尊重,有助于他们更深入的自我探索。

3、既是团队的中心人物,又要以学生为中心

作为体验式学习的策划者和组织者,教师必然是活动的中心人物,然而活动的主体毕竟是学生,这就决定了教师要善于运用领导技巧(包括反应技巧、交互作用技巧、行动技巧等)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欣赏、观察、参与的态度和行动,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和活动的热情。

五、多媒体教学软件可创造更丰富的体验。

多媒体的动画画面所展示的仿真环境使学习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以往一些需要教师反复指导练习、记忆的内容,现在通过一些活泼的动画,栩栩如生的描述得以实现,充分调动了学习者的视觉功能,从而更有效地参加与学习过程。

思想政治教育之初体验 篇3

關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属性及与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区别

一门学科的成立,首先必须确定其学科属性。思想政治教育这一门学科的归属问题,历来有几种不同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应与马克思主义原理归于同类。因为二者都是研究教育现象与教育规律,前者侧重思想教育,后者则侧重于理论;马克思主义原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另外一种观点则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这两者分离开来,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原理属于两门不同的学科。究其原因,马克思主义原理是一个大的学科,其中又包括了众多学科分支,如哲学、政治经济学,哲学又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西方哲学等不同分支,这一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也包含于马克思主义原理之中,它同哲学、政治经济学一样,只是马克思主义原理下具体学科领域的不同分支,是具体学科。

这两种观点均有其合理性,但是马克思主义原理不能代替其他具体学科,它不能取代思想政治教育去研究其具体学科的规律。马克思主义原理与具体学科之间是一种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若给具体学科冠之以马克思主义的头衔,不但缩小了马克思主义的内含,而且也会阻碍具体学科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亦是如此。我们要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的方法去看待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及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予以解决。

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阶级属性

国家是阶级矛盾的产物,有国家就有统治阶级,因而也便有了阶级。国家的存在就证明了阶级矛盾的不可调和的特征,所以统治阶级就需要这样一个统治阶级——国家。国家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需要自己的统治工具,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使一切被支配的阶级受一个阶级控制的机器。在资本主义社会,甚至更前的社会,国家会用高压手段巩固自己的政权。在阶级矛盾可调和的阶段,国家需要用更文明的手段巩固其统治,而这个更文明的手段在目前我国倡导的“构建和谐社会”的层面上说,即就是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统治阶级治理国家的一种工具,究其根本来说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是指特定的社会或者某个社会群体用一定的道德规范、政治观点和思想观念,对其社会或群体成员施加的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使他们成为符合此特定社会或团体所要求具有的一定思想品德和思想行为的人。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这一概念中不难看出,是主体用适合于他自己、有利其统治的方式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客体,使客体形成统治阶级那个时代所要求的那样。也就是说,任何统治阶级都力图用他们的道德规范、政治观点、思想观念来影响全社会团体的成员,使社会成员尤其是年轻一代成为统治阶级所要求的人,从而更利于巩固其统治。

在我国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党的工作中的一部分,是为实现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服务的;它是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共产主义信仰教育人民,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动员人们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实践活动。特指无产阶级从思想政治品德上教育培养人的一种活动。因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有阶级属性的。而且只要国家存在,只要有思想政治教育及其活动,那么这个阶级属性将不会消失。

虽然思想政治教育有其阶级属性,但它又是人类社会不同阶段和不同阶级所共有的社会活动,这就肯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必然性,因而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要批判地继承和借鉴中外历史上不同阶级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切有益经验,更好地把握我国现阶段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特征,从而更好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三、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毛泽东曾有精辟的论述:“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因此,对于某一现象的领域所特有的某一种矛盾的研究,就构成某一门科学的对象。”

思想政治教育学把人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政治观点及其形成变化发展作为其研究领域。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领域的特殊矛盾是:一定的社会发展要求同人们实际的思想政治品德水准之间的矛盾。之所以将这一矛盾作为这一领域的特殊矛盾,首先是因为,这个矛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根据,在实际生活中,人们的思想品德表现总是同一定社会思想品德的要求有距离,很难完全一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帮助人们逐步缩小这一距离,使两者趋于协调。没有这一矛盾,思想政治教育也就不存在了。其次,这个矛盾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始终,推动着它的发展。这一矛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起点和动力。

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分析研究这一矛盾,弄清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哪些方面不符合社会要求,不符合的程度,然后才能确定教育的内容,采取适当的措施加以解决,引导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与社会品德要求由不协调到基本协调。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社会会提出一些新的要求,受教育者也会产生出一些新情况,两者之间又会出现新的矛盾、新的不平衡。这时思想政治教育又开始新的过程,由此发展到新的阶段。可见,正是这一矛盾的自我否定,推动着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向前发展。

因而,由这一特殊矛盾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人们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和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为研究对象;这一说法不仅指出要把这一学科的本质规律作为研究对象,还要将其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中,可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因而更加合理、科学。

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将会是一个历史过程,应该坚持与时俱进,根据历史的变迁适时的加以调整,同时也应该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的正确性,并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升华理论,进一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编写委员会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毛泽东选集,第二版,人民出版社,1991.

体验学习之音乐教育 篇4

一、小学音乐教育“体验学习”的意义

1. 加强情感体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审美性是音乐艺术的重要属性, 音乐教育是“美育”的一种, 在音乐学习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是新一轮教改的必然要求。有效教学理论认为, 在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激情”才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而体验学习则是教师激发学生情感的重要手段。首先, 体验学习有利于把音乐世界更加精彩动人的一面呈现给学生, 体验式教学的开放与自由可以不拘泥于教材, 不局限于课堂, 使课堂的空间得到无限的放大。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 将各种音乐形式有机结合, 形成一种多维、立体的音乐“大”课堂, 将更优秀的音乐作品展示给学生, 拓展学生的审美视域, 使学生在情感体验中提高审美能力。

2.“体验学习”有利于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教改之前, 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被动式”“灌输式”的学习方式,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要求必须对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改变,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索学习的能力, 使学生由音乐艺术的“接受者”逐步变为音乐艺术的“创造者”。一方面, “体验学习”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在体验学习中, 教师把课堂的主体归还给学生, 让学生在民主、自由的学习环境中进行自主学习,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 培养了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另一方面, “体验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在学生的体验活动中, 通过学生间的交流、沟通、互动, 使课堂氛围得到最大的激发, 为学生合作学习创造的良好的平台。再就是“体验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在体验式学习中, 学生带着问题通过亲自动耳听、动手做、动口唱, 不断地查阅资料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 对阶段性学习成果进行自我总结, 对作品进行联想, 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对音乐知识的“元认知”, 促进自主探究能力的生成。

二、小学音乐实施“体验学习”的理论基础

“体验学习”理论最初源自于西方, 我国大力实施“素质教育”以来, 才将国外的“体验学习”相关理论引入。目前我国小学音乐教育“体验学习”的理论支撑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杜威的“在做中学” (Learning by doing) , 他认为, 学生的学习必须与实际操作相联系, 在实际体验中感受知识、形成固有的技能, 达到个体改造的目标。二是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 皮亚杰认为学生的认知发展分为“同化、顺化、平衡”三个过程。“同化”是指主体形成通过外界刺激形成新的认知, 从而对自己的认知结构进行完善。“顺化”是指主体对新概念、新认识的一种内化, 最终将新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平衡”是主体通过学习, 将自己形成的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其他领域的过程, 平衡是体验式学习的最终目标。皮亚杰认为, 人类之所以能够进步是由于其长期处理一种“不平衡”的状态, 并通过不断体验学习形成新的“平衡”, 周而复始。三是库伯的“体验式学习圈”理论, 他认为体验式学习是一个循环反复的过程, 是通过学生新旧知识的不断更替, 在原有的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心理体验, 形成新概念的过程 (如图1所示) 。杜威、皮亚杰、库伯等西方学者对体验学习的相关论述, 为我们形成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为音乐教育中实施“体验学习”的奠定了基础。

三、小学音乐教育“体验学习”的实施策略

根据西方学者的相关理论, 我认为, 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实施“体验学习”应做好“导入体验、创设情境;具体体验、实践感受;强化体验、内化能力;评价体验, 增强反馈”等四个环节。

1. 导入体验, 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的情感上的认同, 是进行体验学习的第一步, 也是提高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必要手段。教师只有为学生创设一个丰富的情境, 才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情感, 提高学生进一步进行音乐知识探索的主观能动性, 满足学生的个体学习需要, 产生学习动机。一方面, 可从学生现有的认知基础出发, 通过一系列情感、感知、符号、行为取向的引导, 引导学生的情感取向, 达到“激情”“激趣”的目标。例如:在学习《海》这一课时, 可以将“美术课”引入音乐课堂, 让学生先用笔画出自己心中大海的波澜壮阔、一望无垠, 利用学生对“海”原有的感知基础进行音乐审美的再创造, 让学生在纸上自由发挥, 先用笔描绘大海, 而后再进行音乐欣赏, 为学生创设一个自由发挥的体验情境。又如:在欣赏《四季》时, 可以让学生先欣赏自然界四季变化的相关影片,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环境的情感, 赋予学生进行乐曲欣赏的激情, 在情感体验中更加深刻地感受音乐, 聆听音乐的主题思想。另一方面, 体验学习应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在学习《粉刷匠》一课时, 可让学生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哪些人最勤劳, 可让学生通过讲故事或演讲的形式对这些勤劳的人进行描述, 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这一课的主旨思想, 加深对勤劳的粉刷匠的情感体验。

2. 具体体验, 实践感受。

在学生情感和兴趣被激发后, 下一步将进行个体体验, 通过实践亲身体验, 及时进行观察与反思, 这个阶段是学生有具体音乐现象进行概括, 形成一个形象的概念的阶段。在这一阶段, 教师要突出学生体验学习的形象性, 广泛采用启发式、研究式、任务驱动式学习方法, 为学生创造自主体验、自我探索的平台。例如:在学习《春》时, 可让学生搜集有关春天的图片和诗词歌曲等相关资料, 在课堂上比一比, 看谁的“春天”收集得最美, 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 体验春天之美, 树立对春天的形象感观, 然后再进行小提琴协奏曲《春》的欣赏, 将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又如:在学习《家》时, 可以以讲故事的形式进行体验, 让学生讲一讲家里爸爸妈妈的故事, 让学生说一说“家”的幸福与温馨。也可以为学生播放《回家》的萨克斯音乐, 将《可爱的家》的歌词进行摘下来, 进行配乐诗朗诵, 然后再学习《可爱的家》歌曲, 使学生在形象再现对“家”的情感的基础上, 更好地体验音乐的感情基调。

3. 强化体验, 内化能力。

在学生拥有了一个形象、感观的体验后, 下一步将不断强化学生体验, 最终内化为学生的能力。在这一阶段, 也是皮亚杰所提出的“顺化”的过程, 将外部的客体顺化为学生自身的主体意识, 最终影响着自己的行为。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讨论、角色扮演、游戏等形式使学生在互相交流与互动中促使其再一次将自己的体验学习进行整理, 在学生的互动中使其对音乐的形象感观变为抽象的体验。例如:在学习《我是人民小骑兵》时, 可先为学生播放草原上骑马的影片, 然后让学生模拟骑马的动作, 体验策马扬鞭的节奏, 让学生用打拍子的方式进行模拟, 最后再进行音乐的欣赏, 在节奏的律动中体验节奏在音乐艺术中用来表现现实生活的作用。

4. 评价体验, 增强反馈。

《义务教育小学音乐新课标》中指出:“教学评价中必须能够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 了解学生需求, 建立自信。”在学生体验过程结束后, 要及时进行反馈、总结与评价, 对体验学习进行巩固与提升, 以使其形成的知识和能力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得到再现与应用。首先, 要大力实施“形成性评价”, 摒弃传统小学音乐教育中过于注重“终结性评价”的特点, 应为学生建立音乐学习档案, 将学生在每一次课堂学习中的表现进行记录, 对学生的进步进行及时鼓励, 对学生存在的不足进行及时纠正。

总之, 小学音乐教育“体验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有利于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学生体验学习中, 教师应做好“导入体验、创设情境;具体体验、实践感受;强化体验、内化能力;评价体验, 增强反馈”四个环节, 使体验式学习更好地服务于音乐教育, 提高学生音乐素养, 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钱建良.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体验”[J].中国音乐教育, 2008, (02) .

学习新教育心得体验 篇5

“为了一切人,为了人的一切”,这其中包括教师、校长、父母和一切与教育有关的人。新教育认为, 理念教育是一种生活方式,学习不应该只是“为将来的工作与生活作准备”,教育本该是生活的基本方式,儿童今天在学校里所接受的教育,在为长远的人生与社会理想服务的同时,本身就应该是幸福的生活。并且,教育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学生、教师这种简单的概念上,应立志于人人。

一.创新教学模式

马卡连科说过“培养人,就是培养他对前途的希望。”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塑造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全面发展的教育教学模式,“让教师和学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主要通过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学生的生存状态、学校的发展模式、教师的科研范式来实现这一目的。在我看来,实现这一目的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教师和学生一起成长的过程。”

二.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

学习新教育,我本人最大的体会就是新教育榜样教师。新教育的学理基础中发展论是: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叶芝说过“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且点燃一把火。”迫于应试的压力,我们教给学生的有多少是可以让学生享用一生?在应试的指挥棒下,我们一天天在训练着学生怎样拿高分。学生的视野被残酷的禁锢起来,老师的天空也是一样的遭遇。而朱教授的成功就在于她带领学生一起打破这个禁锢,快乐地读书,幸福地学习。作为他的学生是幸福的,学到了一生受用的东西。他的聪明之处就在于他能不断超越自己,发展自己,找到适合自己、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教学课程。教师要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思路和教学个性,不要人云亦云。

三.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

阅读的力量是无穷大的,教师与学生一起阅读、一起思考、一起写作。这是一种督促,一种悠然而然的责任感,有利于养成良好习惯,增加幸福感,满足感,共同筑造有意的的生活。教师为了教的精彩,就必须有丰富的知识底蕴;学生为了学的轻松,就必须时刻知识储备。阅读滋养底气,思考带来灵气,实践造就名气。

晨读—午读—暮省,积极的学习方式,促进教育教学的优良进行。用晨读开启新的一天,用午读培养优质学习习惯,用暮省反思自我,用今天塑造明天。当然,这种学习方式同样适用于我们的新教师们,每天循序渐进的三个阶段的教学学习,会让我们更快的融入学生,激励自己,与学生产生共鸣,共同进步。

我认为,在新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我们教室要努力做到以下三点: 一.老师是学生的榜样,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首先要做到。

二.创新教师的专业发展,塑造学生的学习成长。三.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向学生学习。

体验学习之音乐教育 篇6

关键词:小学音乐;体验学习;认识;实践

《小学音乐新课程论》中说到,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坚持贯彻“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质,引进新型的教学理念,提升学生的实践水平,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合作本领,自主意识,真正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引进“体验学习法”尤为必要。所谓“体验学习”,即教师指导学生在实践中,通过反复练习、观察,逐渐掌握某些技能的学习过程。本文通过分析三种新型的体验教学模式,希望为新课改下的小学音乐有效教学提供借鉴。

一、组织小组合作“体验学习”

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一直被小学教学所倡导,但是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效果。在新课改下所倡导的小组合作是指在合作学习中融入体验学习,不断提升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促进有效学习。

例如,在讲小学音乐(人教版)《丰收欢乐而归》的时候,由于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感受这首民乐的音乐节奏,同时体会民乐的音乐速度所体现的不同情境,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表现这些不同的音乐情境。在进行本课教学过程中,教师把学生分成三个小组,并在每个小组设置一名组长,配合教师监督学生的学习进度。之后,教师给学生讲述这首民乐的三个组成部分,即“乐曲开始的自由悠扬之感,乐曲中间部分的满载而归欢快之感,乐曲最后的快速热烈之感”。同时教师带领学生给乐曲的每一段标注速度记号,并描述不同的音乐情境。之后教师指导每个小组的学生用自己独特的音乐方式来表达自己的音乐感受,进行音乐情境的哼唱。小组内部的学生遇到问题在小组内部进行解决,并获得教师的指导。这种组织小组合作进行体验学习的模式,使平时比较胆小的学生都积极融入音乐教学中来,提升了学生的实践水平,促进了有效学习。

二、引进合理情境“体验学习”

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还没有完全发展,所以教师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给学生设置具体的教學情境,使学生在可观的教学情境中感受音乐的魅力,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例如,在讲小学音乐(人教版)《星星和灯光》的时候,由于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感受整首歌曲的魅力,初步了解进行旋律的几种方式,同时复习巩固一些常用的音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进行本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先给学生播放学过的音乐《小白菜》,先让学生进行赏析,之后教师在录音带里面给学生播放《星星和灯光》的音乐,同时给学生讲述具体的演唱节奏和发声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使用悠长的、流畅的气息来进行连贯的歌唱,从而练习学生的气息唱法。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引进情境教学法,指导学生进行“体验学习”,提升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从而促进教师的有效教学和学生的有效

学习。

三、合理使用多媒体进行“体验学习”

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可以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展示动态的图画、优美的音乐和形象的视频,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的有效学习。

例如,在讲小学音乐(人教版)《拉萨谣》的时候,由于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通过练习本首歌曲,进行具体的吐字和发声练习,结合具体的西藏民族风情,体会自然质朴、深邃的思想感情。在进行本课教学之前,教师先在多媒体上给学生播放《拉萨谣》的视频舞蹈,提高学生的兴趣点,活跃课堂氛围,使学生在轻松的教学环境中感受这首音乐的魅力。学生的兴趣被激发之后,教师给学生讲述这首音乐的演唱节奏,同时在黑板上给学生画出本首曲子的“旋律线”,使学生跟着《拉萨谣》的“旋律线”进行具体的演唱练习,从而提升学生的音乐节奏感。在小学音乐课堂上引进多媒体的教学模式,可以增加学生的“体验感”,促进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提升学生的音乐表达能力和音乐乐感,一方面可以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另一方面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小学音乐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引进新型的教学理念,在小学音乐课堂中融入“体验学习”模式,不断提升学生的音乐观察能力、实践水平和音乐乐感,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徐丽.小学音乐教育“体验学习”的认识与实践[J].戏剧之家,2014(17).

[2]沈甸.有关小学音乐教育“体验学习”的认识与实践分析[J].考试与评价,2016(7).

体验学习之音乐教育 篇7

我花园里看见一个奶奶端着碗追孙子喂饭, 孙子东躲西藏……顿时觉得这情形很像自己每天的工作:备课改作业, 追着学生喂”东西”。学生不是主动想吃, 即使勉强“吃”了也消化不良。

看到这一切, 我很迷惑: (1) 为什么学生学习很被动, 很没劲头? (2) 付出了劳动没有效应, 做老师的价值是什么? (3) 怎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是我的教学经验不足, 教学艺术不够, 还是学生厌学?

一个班的学生的确是存在差异的。没有挑战不行, 太难了会放弃, 而很多中层生满足现状。有什么办法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于是, 我尝试用不同的试卷, 也许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感觉, 激发学习的信心和热情, 形成良性循环。如果学生自己想学了, 才能学得好, 教学才有了最优的效果。

二、进行尝试:

(一) 确定3份不同层次的试卷

1级 (低于60分) , 刚考过的试卷相似度100%, 目的是让原先不及格的同学体验成功的感觉。2级 (60~84分) , 目的是激发中层生敢于与原来优秀的同学挑战, 难度中等。3级 (85分以上) , 在2级的题目中增加有挑战性的题目, 期望能激发学生互相竞争、自我竞争, 积极向上。可以自己申请升级的卷子, 但不能申请降级的卷子 (如60~84分的同学可以申请考3级的卷子, 但85分以上不能选2级的卷子) 。为了给学生一个高分的刺激, 我给3份卷子都增加了附加题, 满分110分。

(二) 进行“升级”测试

三天后升级测试进行, 巡视时, 我发现原来后进生随便选A, B, C, 然后干坐着发呆或者干脆趴在桌子上的镜头没有了, 取而代之的是认真地找自己会做的题目, 中上层的学生更认真了, 教室里弥漫着一股认真紧张专注的气氛。

(三) 呈现“升级”测试结果———成功也是成功之母

第2天上课前, 我把试卷改出来。当学生拿到自己的卷子时, 教室里像炸开了锅, 洋溢着学生们兴奋的声音:“我及格了!”“我也能上90分!”“附加题如果拿到分, 我就可以超过你了!”“第5题为什么选C?”……

我发现成功比失败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信心。接下来的课堂有了一些微妙的变化, 上课的状态非常好。原来的后进生也跟着做笔记, 我看到了学生们专注的眼神, 感觉自己能与学生产生共鸣, 很开心。我很享受这种感觉。觉得做老师付出的劳动有了意义和价值。也许是预期的效果已经初步有反应了。学生能体验到成功的感觉, 激发学习的信心和热情, 学生自己想学了, 才能学得好, 教学才有效果。

(四) 根据“升级”测试的结果, 通过不同的途径多次表扬激励学生, 增强学生的成就动机和自信心

1. 在课堂上用不同的标准, 不同的视角, 不同的语言表扬不同层次的学生。

2. 在作业本中写简单的话语激励学生, 有时委婉指出改正的地方。

3. 写小纸条与学生更好地沟通, 建议他们可以把老师表扬的信息带给家长。

4. 多关注易被忽略的“中层生”, 他们的潜力最大。

一个学期, 我和学生进行了4次升级测试的尝试, 尝试结果表明成功比失败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信心。

三、尝试的效果———成功也是成功之母

1.发掘了中层生的潜能, 优秀率增加了11%, 不及格的人数减少4%。效果最突出的是原来中层生进步成优秀生, 而从2级 (60~84分) 进入1级 (85分以上) 的人数在增加。

2.各层次的学生学习成绩有明显的提高, 进行“升级”测试的班级有较明显的进步。

3.小结:尝试结果表明成功比失败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信心。现在提倡的成功教育的依据是, 人天生喜欢成功的, 成功也是成功之母。尝试结果表明, 成功比失败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信心。教育教学过程的本质就是帮助学生成功。老师帮助学生成功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成功中认识发现自己, 增加自我有效感, 提高了学生的成就动机和自信心。少数人升学在我们的国家会长期存在, 我们不要为了少数人升学, 放弃多数人的合格。我们在保证合格的基础上, 也应为不同类型的学生创造更多的成功机会。

四、我们尝试中的问题

1.在尝试“升级”测试时, 绝大多数学生都说好, 因为同学间有差异性, 能提高自己的学习热情和竞争意识。也有少数学生说没必要, 占用上新课的时间。

的确, 组织测试要占用一节课, 讲评试卷要再占用一节课, 科学课时本身就紧张。

2.最大的问题升级测试命题的难度增大, 很难恰当地区分三、四个层次的难易度。

3.教师要花费几倍的时间和精力, 命题还要改卷。科学教师本身常规的工作量就很大。

4.根据升级测试的结果寻找更好的具体的激励措施。

五、进一步尝试思考与建议

在一次片区组织的教学智慧分享活动中, 我把我的“升级”尝试与同行们进行了交流, 得到区教研员肖老师和各校老师的肯定, 大家提出了一些进一步尝试的建议。大家认为“升级”测试的形式值得尝试, 但是最需要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有效解决升级测试命题的针对性及为此付出的时间和精力问题。

1.激发学生努力“升级”, 争取从“被考者”变为“主考官”。尝试让学生出题, 教师监管, 教师与出题人改卷。学生对自己的问题比较清楚, 出的题目更有针对性, 同时还能激发学生努力“升级”, 争取从“被考者”变为“主考官”, 还可以减轻教师的负担。

2.选择借贷形式。假如学生在本次考试中不合格, 可以向教师“借分”, 教师根据实际情况, 给予“贷分利息”, 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甚至可以“免息”,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适当“还息”。或者如果下次超额完成借分的任务, 就可以奖励利息。如果学生进步很大, 而且能连续两次以上有进步可以考虑把他们借的分嘉奖给他们。目的是提高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他们喜欢科学, 下一步对提高教学效果也就有动力性的帮助, 不断激励, 督促学生进步。

有一次单元考试后, 紧接着下周四月考, 为了激励学生有新的内在目标, 讲评的时候, 我发布消息, 他们可以提出借分或者贷分 (借记) , 如果他们下次考试达到自己提出的目标, 我可以考虑免息或者加分。学生们觉得很新奇, 第一次有10个学生提出想参与这次尝试, 庄永恒这次考82.5, 他提出贷2.5分;夏旻单元考74.5, 提出贷5.5分;程映妮考78, 提出贷8.5分;刘程考75.5分, 提出贷10分……

吴莉怡说:“这次考了74.5分, 考得不好, 我认为对我来说太低了!我发现实验题和计算题做得不好, 我想应该要利用周末好好复习一下, 做做自己去书店买的《中考兵法》, 加油!好好努力, 争取下次考到好成绩, 我的目标是80分以上。”我心里暗喜, 这个班的学生原来大多数没有自我竞争意识, 对自己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 现在每个学生提出借贷的分数不同, 反映了他们下一次考试的目标, 本来他们的程度就不一样, 我都答应了他们。结果, 下一次月考中, 10人中有8人完成既定目标。其中, 6人超过既定目标, 仅有2人没有达到目标 (夏旻单元考74.5, 月考79.5;程映妮单元考78, 月考89.5, 超出2.5分;刘程考75.5分, 提出贷10分, 月考87.5, 超出2分;吴莉怡单元考74.5分, 提出借贷5.5分, 月考85分, 超出了5分……)

现在消费用信用卡, 楼房用借贷, 我想学生也在借贷分尝试中感觉到压力, 更可喜的是他们自己感觉有目标, 有压力就有动力, 这是自我激励的一个有效途径。

六、小尝“升级”测试, 收获学习科学的信心和热情

体验学习之音乐教育 篇8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取立意取样法选取研究对象[1]。选择我院2014级高职护生13名,纳入标准:已完成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能积极参与到“天使之城”学习空间的学习;能充分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纳入对象:男生5名,女生8名;年龄19~22岁。

1.2 研究方法

采用现象学研究中的深入访谈法进行资料收集[1]。访谈前,双方约定具体时间、地点,使用普通话或者方言,每名研究对象访谈时间为30分钟左右,以研究对象方便为原则。将欲访谈内容以问题形式设计,问题主要为:(1)“天使之城”学习空间有用吗?(2)“天使之城”学习空间有哪些优点和缺点?(3)通过“天使之城”学习空间的学习,你觉得你和同学之间的沟通怎样?(4)在“天使之城”学习空间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你是如何解决的?(5)还有其他我未涉及而你又想谈的有关“天使之城”学习空间的学习经历或感受吗?鼓励研究对象将在“天使之城”学习空间学习过程中的各种体会和经验表达出来,其目的是呈现“有意义的经验”以及它的内在结构[2]。访谈过程中,认真观察记录研究对象的非语言行为。

1.3 资料收集和分析

1.3.1 质量控制

本研究取得了校伦理委员会的同意。访谈前,告诉研究对象研究的目的、方法和内容,建立信赖的沟通关系。向其承诺在保护其隐私的情况下对所谈话内容进行录音,以取得其配合,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3.2 资料整理

根据实际情况延长会谈时间。就同一问题可用不同方式反复提问。在收集分析资料时采取合众法[3],本研究主要通过访谈、录音、笔录收集资料,分析资料的合理性和逻辑性,核对资料的真实性,以提高资料的信效度。

1.3.3 资料分析

采取Colaizzi现象学资料分析法,反复听取录音,分析提取有意义的陈述,将录音资料整理成文,对资料反复阅读、析取、编码、汇集、返回求证等,找出其隐含意义,综合存在的共同特征,建立个别主题,整合成最终的主题概念[4]。

2 结果

对初步主题概念反复分析、分类和提炼,共得出5个主要主题。

2.1 使课程学习更为便捷

研究对象表示,通过网络学习平台,可以快速进行学习,即使在没有电脑的前提下,也可以通过手机、i Pad等随时随地进行网上学习,并可节省一些购买参考资料的费用。此外,还可及时巩固课堂所学的重难点内容。“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加上我们高职教材内容多,每天的课程安排已经很满;一天的课程结束之后,对一天所学的内容已经很难把握住它的重难点了,因此,我们经常在每次课结束之后通过‘天使之城’中任课教师上传的PPT、视频及练习题之类的来巩固和加强课后学习。它能使自己的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更有针对性,而且也方便得多。”

2.2增强师生、生生沟通交流

研究对象均认为通过网络平台的学习与教师和同学之间的感情更为密切和融洽。“一般在每章节教学结束之后,任课教师会在‘天使之城’上布置一个病例分析题,让我们在网上答题,再进行课堂小组讨论,这样我们每组中都有不同的理解和想法”;“大家相互讨论,就不怕做不出来了”;“这样也可以有效避免上课打瞌睡及课后不复习现象,促进彼此之间的感情交流”;“而且在讨论中也可以和教师通过某种自然亲切的关系进行交流”;“教师可以通过回帖的方式,回答我们遇到的问题,增强了互动性”。

2.3 增强自主学习能力

通过访谈了解到,网络学习平台虽可提供大量的学习资源(练习题、课件和操作视频等),但是资源还是有所欠缺。学生通过图书馆数据资源、百度、丁香园等其他网络平台弥补“天使之城”学习空间中学习的不足,进一步增强了其自主学习和拓展课外知识的能力。“‘天使之城’的功能是有限的,这也给了我们更大的学习空间,在今后遇到问题,可以自己去寻找答案,不会坐等或依赖教师的回答。”“这种学习模式自由和独立性比较强,没有标准的答案。”“‘天使之城’里的病例没有标准答案,在教材上也很难找到答案,因此我们还可以通过其他途径来帮助我们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2.4 便于理解知识

大部分研究对象表示,通过“天使之城”学习空间的学习,对课堂中所学知识的理解更到位,印象更深刻,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比如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护理需要根据患者的体重和工作性质及生活习惯等来计算其所需总热量。如果教师课堂中直接告诉我答案,我肯定一下子就忘了,但是通过‘天使之城’不同案例分析及饮食计算,加上饮食软件的应用及自己课后查找资料,对这部分内容的印象就深刻了”;“将课堂和课外学习相结合,能让我们将书本知识融会贯通,也能及时巩固所学知识”;“通过课内外的学习,在临床上对疾病的认知也更深刻”。

2.5 具有时空滞后性

部分研究对象表示,网上学习占用比较多的时间,信息内容相对滞后。“网络稳定性较差,尤其是在期末高峰期,在限定的时间内因客观因素无法按时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教师上传的一些视频必须在指定的插件中才可播放,播放受网速的影响”;“教师可能是在一段时间内统一回帖,而我们也不可能一整天上网等教师答复,因此存在一定的时空滞后性”;“对我而言,计算机基础比较薄弱,而且平时课业较重,网络学习平台的学习只是教师布置的一个学习任务,占期末成绩的分值很少。我更喜欢传统的学习方法,我将每次课不懂的内容记在记事本中,找个时间和教师或者同学面对面交流,这样相对我这种情况的学生而言对课堂学习内容的理解会更到位”。

3 讨论

在网络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各种课程管理系统软件得以不断开发和更新。这为学生的交互学习提供了更直观形象的环境,其提供的多媒体信息承载了大量的学习资源,为学生发现和探索提供了便捷条件,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尤其在高职高专院校提倡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学习时间和学习地点,因此其为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根据高职护生岗位职业要求,创设开放式的学习方式,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便于教师更好地因材施教,客观评定学生的学习情况,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实现课堂行动导向教学、课内外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在开放的网络学习平台上,使学生更好地适应这种学习方式,教师应更重视良好学习氛围的营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不断吸收新知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人格魅力,创造合理的教学情境,积极反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且以教学大纲为基准,在选择病例和设置问题时,更应符合高职学生的认知水平,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

综上所述,网络学习平台对现代护理教学改革有着重要意义。网络学习平台中的资源和功能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尤其是教师需要充分认识到网络学习平台的局限性,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感受,充分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在不断完善网络学习平台的同时,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效果。

摘要:目的 了解和探讨基于“天使之城”网络学习平台高职护生的学习感受及体验,为现代高职护理教学改革提供借鉴。方法 运用质性研究中的现象学深入访谈法,了解13名高职护生对“天使之城”学习空间的学习体验。结果 采取Colaizzi现象学资料分析法得出5个主题:便捷,增强师生、生生沟通交流,增强自主学习能力,便于理解知识,具有时空滞后性。结论 对“天使之城”学习空间的学习,有助于高职护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网络学习平台,高职护生,学习体验,质性研究

参考文献

[1]胡雁.质性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06(11):964-966.

[2]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3]李心天.医学心理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1998.

体验学习之音乐教育 篇9

——俄国作家、思想家托尔斯泰

确实如此, 人生在世, 将面对着种种责任, 责任心强的人, 才会成为一个有用的人。而在当今的独生子女时代, “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在孩子身上比比皆是, 每个孩子都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 有人侍候穿衣洗脸, 有人张罗吃喝玩乐。大多数父母都会认为好好学习就是孩子的一切, 只要学习成绩好, 对于孩子其他方面, 比如爱心、责任心、独立能力等都无所谓。因此, 孩子会淡化自己对学习、对家庭、对社会应尽的责任。在小学阶段, 因学生责任心的缺失, 造成的学习、生活障碍就不胜枚举了:没带学习用品, 怪父母没帮他收拾;作业错误多, 是家长没帮他检查;家庭作业没做, 是爸爸妈妈没有提醒……面对一连串的责任心问题, 作为班主任的我不得不思考如何正面引导学生树立责任心, 做事有责任感。

教育回放:一次感动小融的体验活动

镜头一:同学状告小融老师决定罚扫

“老师, 小融今天放学又没值日就跑回家了。”放学时, 值日班长小引一边替小融打扫卫生, 一边向我打着小报告。

“是的, 老师。小融这几个星期总是不打扫就回去!”其他的同学也都附和着。

“前个星期, 他说打扫了, 但地面好像根本没打扫过似的, 垃圾还是很多。”说着, 值日小组长把目光投向了我。

显然, 同小融一起值日的同学对小融不打扫或不认真打扫卫生的事极为不满, 他们似乎正等着我如何处置小融。

一讲到这个小融, 每个任课老师都头疼。他的父母一直忙于做生意, 他由年迈的爷爷奶奶带着, 生活上百般依顺, 是我们班里有名的“懒人”之一, 不是三天两头不做作业, 就是做一点就“交差”。假如老师不催他交作业, 他是不会主动交作业的。如果不抓住机会好好教育他一下, 这孩子恐怕就会一直懒散下去了, 甚至还要影响其他同学的思想情绪。看着同学们的不满情绪, 我赶紧回应道:“好的, 明天咱们一起好好教育他一下, 罚他一个人扫地。”

镜头二:同学帮忙打扫小融完成任务

第二天上午第四节课, 离放学还有几分钟, 我把前一天小融没扫地就回家, 全组同学帮他打扫的事向全班同学作了讲述, 在批评小融的同时, 也表扬了帮助小融打扫的同学。放学铃一响, 我立即宣布:“经过老师郑重的思考, 决定今天中午让小融一个人打扫整个教室, 要求做好三件事:扫完地, 拖好地, 放好桌椅。没做好其中的一项就先不能吃饭, 我也会在此陪着小融。”话音刚落, 有不少同学就瞪大了眼睛说:“哇, 惨了, 小融。”这的确是够惨的, 学校要求四年级学生放学的时间是11:40, 比低年级晚10分钟, 平时, 如果稍晚一点去, 食堂的饭菜就会凉了, 这寒冬里, 冷饭菜怎么下得了口啊!于是我立刻补充了一句:“请全班同学配合一下, 把各自的凳子翻到桌子上再离开。放学!”

“放学”两个字刚一脱口, 班里的好几个同学就已快速地冲到了教室外, 开始排队, 等候去食堂了。我陪着小融留在了教室, 只见他拿来扫帚, 毫不懈怠地扫起了地。趁他打扫时心情慢慢放松下来, 我开始与他聊了起来, 从昨天的扫地说到了昨天的作业, 从学校的课堂常规说到了家里的做作业习惯, 小融一边扫地, 一边有一句没一句地回答着。大约过了七八分钟, 小融才完成第二个任务的一半——只拖了两个组的地。照他现在的速度打扫下去, 估计中午的饭我们是吃不上了。我正犹豫是不是要让小融继续打扫下去时, 教室里陆陆续续地进来了好几个同学。他们有的拿起了拖把, 跟小融一起拖起来;有的两人一组, 拉起了教室里的桌椅;还有的蹲下身子, 俯身捡起地上零零星星残留的碎屑……看着不言不语、一丝不苟干活的同学, 我心里不免感到无比的欣慰, 同时, 一串问号也在我脑子冒出来:他们怎么会吃得这么快?怎么我没叫他们干, 他们也来帮忙了?不一会儿, 小融就基本完成了任务。

镜头三:同学吐露原因小融深受教育

下午第一节是品德与社会课, 想到中午发生的事, 我临时改掉了上课的内容, 把事情的经过跟全班同学进行了交流, 同时叫中午这几个前来“助阵”的同学起立, 向他们了解回来帮忙的原因。

“今天本来是我值日的, 我觉得我还是应该自己来做。”小希轻轻地说。小煜也跟着点头。

“我在想, 老师、小融这么晚了还没吃过饭, 等会儿可能要没饭吃了, 帮他一下, 也许老师和小融还能吃到饭。”小森不好意思地说。

“我进教室看到同学们在劳动, 垃圾筒边还有一些纸屑, 就想把它们捡进垃圾筒。”小毅淡淡地说。

听了同学们的想法, 我满意地点点头, 转身对小融说:“小融, 同学们是这样想的你知道了吗?此时, 你心里又怎么想的呢?”小融沉默了好久, 艰难地张开嘴, 轻声说:“我也要向他们学习!”于是, 我对小融说:“你说得很好, 看得出你对这几个同学充满了佩服和感激, 那么你会用什么动作向他们表示你的心意呢?”小融愣了一下, 然后, 慢慢地走到同学身边, 向他们深深地鞠了一躬。其他同学都在认真地看着, 教室里出奇的安静。末了, 大家不约而同地鼓起了热烈的掌声。我当堂宣布:“老师表扬这七名同学, 他们是我所见过的最美学生, 他们也正是我们学校所要寻找的阳光少年!”同学们纷纷向他们投去了敬佩的眼光。我用肯定的目光看着小融:“小融, 老师相信你会用实际行动向他们学习的!”

反思分析:用“感化+尊重+坚持”来浇灌责任心

半个多学期下来我和小融成了不错的朋友, 平时常常一起谈心, 畅谈人生, 展望未来。也有几个优秀学生加入了对小融的情感感化, 我们一起共同成长着。看着小融一周周下来都能及时地完成自己的值日工作, 一次次都把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 我的心里感到无比的欣慰。更让我高兴的是, 一次班里因有同学忘带红领巾而被扣分时, 小融居然主动默默去捡垃圾, 为班级拉回了所扣的分数。小融的巨大转变, 带给了我深深的思考。

一、责任心的培养不是责罚, 而是感化

“教育事业是爱的事业”, 要付出更多的爱来感化学生, 要做到多鼓励, 少挑剔;多赏识, 少责骂;做到用爱心、真心、诚心、耐心, 真诚对待学生, 特别是对待那些经常惹恼你的学生。我们话虽能说, 理虽懂得, 但在处理具体的班级事务中, 作为班主任的我们却会经常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去责罚学生, 试图通过严肃的批评、严厉的惩罚让学生认识自己的过失, 弥补自己所犯的错误, 而结果往往是得到学生在被批被罚后的一瞬间安宁, 过后学生又会故伎重演, 重蹈覆辙。稍不留意, 有的学生甚至会因长期被老师责罚, 而产生逆反心理, 产生心理障碍。

结合小融的事例来看, 假设没有几个有责任心同学的引领, 没有有爱心的同学的感召, 小融会有明显转变吗?我想结果不是不可能, 但显而易见, 同学的责任心和爱心更让小融感到无比的惭愧, 使其产生一种被“折服”的心理感受。同伴的影响, 环境的熏陶, 出现了受教育的契机, 从而促使他在今后的值日工作中一改懒惰、逃避的行为, 学会了对自己的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 更可贵的是以后的学习及行为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二、教育的态度不是服从, 而是尊重

要求学生整理物品、写好作业、吃完饭菜、清理垃圾等等, 希望学生通过日常琐事学会负责, 这是许多老师或家长惯用的手法。而如果这些事情是通过专制“命令”让孩子去完成, 强制坚持的结果只能换来孩子的服从。负责是不可以被予以强加的, 责任意识的源泉来自尊重, 尤其是对孩子发言权和选择权的尊重。吃什么是“我”的事情, 玩什么是“我”的事情, 怎么做作业是“我”的事情……只有产生了自我意识, 孩子才有可能进一步作出对自我负责的行动。结合小融的事情, 假如在小融艰难地张开嘴, 轻声说“我也要向他们学习”这句话之后, 老师当众批评小融说得不深刻, 不诚心, 并命令小融向这几个伸出援助之手的同学道谢、致敬等, 教育的效果可能就大相径庭了。根据马斯洛的层次需要理论“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渴望被理解、被尊重、被认可的需要”, 教师如果能在教育的过程中尽可能地尊重学生, 遇到特别的学生、特殊的事情时能冷静处理, 相信孩子会在选择中学会对自己负责。

三、责任心的培养不争朝夕, 贵在坚持

培养学生责任心的教育是一项细致而长期的工作, 对于孩子来说, 把“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一句简单的话落实到行动上来是不容易的, 在磕磕绊绊中我们的学生难免会有厌烦、抗拒、反复的情绪。老师应以体谅宽容、平静礼貌的态度, 允许学生有“出位”甚至反复的现象。美国的一个实验证明, 一个习惯意识的形成大约需要21天, 成为稳固的习惯则需要90天, 老师及家长可以根据这个原理试着逐步放手, 循序引导。同时, 在这个过程中, 如果出现反复的情况, 就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 自己承担后果。

美国心理学家吉诺特所言极是:“孩子的责任感不是一生下来就有的, 也不是到了一定年龄就会自动获得的, 它需要教育者在日常生活中抓住细节, 及时点拨, 有意识地训练, 如同学习钢琴演奏那样慢慢获得。”

体验学习之音乐教育 篇10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认为,在高中音乐课堂教学中实行“体验式学习”,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途径。

措施和方法

为了保证研究的实效性,老师们经过共同探讨,决定在实验中采取以下一些措施和方法:

激趣——引学生入境,唤起体验欲望。新课标中指出:“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感受音乐、用音乐美化和丰富人生的前提。”学生对音乐课感兴趣与否,将直接影响着“体验式学习”效果。因此,要唤起学生体验欲望,首先要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参与——创设多种情境,给学生提供多种体验的机会。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学中,只有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研究者与引路人,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因此,课堂中,教师应把学习实践的权利交给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努力创设各种情境,通过表演、探究、对比聆听、实践操作、参与创造等一系列体验式活动的设计,让学生真正做艺术活动的主人,在主动感知、体验、表现和创造音乐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位学生创造条件,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参与体验的机会。

信任——尊重学生的体验。在整合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鼓励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回答问题,充分发挥他们已有的经验、感受和想法。在每课教学中,教师都要做到给学生留有充分的独立理解和独特感受的空间,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教师要启发学生在对音乐形态与音乐情感的积极体验中,充分展开联想与想象,鼓励学生对音乐作品发表不同见解,鼓励学生用他们最喜爱的方式表达自己对音乐作品独特的感觉、感受、感情和感悟。

拓展——师生进行深层次交流,体验进一步升华。高中学生思维敏捷、情感充溢、想像丰富,单纯的课本知识已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他们渴望更多地了解“现实”。高中教学必须体现让学生“获得更多选择和发展的机会”。因此,教学中,既要用好教材,又要依据教材内容做必要的深入、挖掘,积极开发利用相关课程资源,整合成学生乐于接受、利于发展的学习内容,以满足学生需求。教学中,教师可用音乐体验来打开学生想象的闸门,通过深层次的交流,使学生思维充分展开,体验进一步升华。

实验验证

针对研讨的结果,我们决定找出一些典型案例,通过行动研究法来进行验证。实验教材为人教版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鉴赏》;研究对象为高一6个班级的学生。通过运用典型课例进行实验,对比前后效果,找出存在问题,调整教法,进行再实验,不断积累成功经验。

以《生活中的节奏与音乐中的节奏》一课为例,课题组老师经过反复实验、研讨,以“体验”为主线,课中通过多种体验式活动的创设,引领学生感受节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表演体验——感受生活中的节奏。师引:“生活中的节奏有哪些?”——学生活动:学生上台表演四个生活节奏场景。——教师总结。

2.探究体验——找寻音乐节奏与生活节奏的关系。欣赏本地渔民《打桴号子》片断,问:“画面上的人劳动时嘴里哼的是什么?哼的曲调节奏与劳动节奏有关系吗?”学生讨论,得出结论:音乐的节奏是从生活节奏和语言节奏中概括、创造出来的,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活动体验——感受不同节奏在音乐中的表现意义。活动一:对比聆听两段音乐(一段迪斯科;一段轻音乐),感受不同节奏对乐曲情绪的影响。活动二:节奏练习。感受节奏与力度、速度之间的关系。结论:音乐的节奏与音的长短有关,力度、速度变化会影响节奏……

参与体验——感受存在于不同艺术表演形式中的节奏。歌唱中的节奏——Rap(学生简介、表演,欣赏片段)。舞蹈中的节奏——踢踏舞(简介、欣赏《大河之舞》片段、欣赏藏族穿靴子踢踏舞片段、学做一些简单动作)。器乐中的节奏——鼓乐(欣赏片段、参与体验实践)。戏曲中的节奏——锣鼓经

欣赏体验——节奏成为人们传递信息、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片段浏览:节日欢庆锣鼓片段、傈僳族庆丰收歌舞片段、非洲鼓语等。

实践体验——创造节奏。师导:“生活中,我们如能做个有心人,可以把我们身边的物品都创造出美妙的节奏来。——欣赏英国STOMP乐队《敲铜打铁之乐》片段。——创编节奏:教师创设校运动会场景,让学生创编出四二拍、三小节节奏,给班级运动员加油助威(可以用生活中物品做道具)。

在以上课中,课题组老师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重组,结合课题拓展了大量课外素材。由于选材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满足了学生需求,唤起了学生体验的欲望。学生在亲身体验、领悟、探寻中,充分感受了节奏的魅力,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了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

实验的效果

两年多来,通过在高中音乐课堂教学中开展“体验式学习”研究,课堂教学发生了喜人的变化:学生学习地位发生了转变,教师教的方式变了,学生学的方式变了,师生角色发生转变,教学效率有了很大提高。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通过体验式学习,喜欢音乐课的人数由81%上升到95%;满意程度也由55%上升到84%;学习被动性由34%下降到8%。

学生学习地位发生转变。课题实施前的课堂,教师无视学生感受,由于缺乏活动空间,学生学习很被动,没有积极性。课题实施后的课堂,教师为学生创设了很多的体验机会,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探究探索的体验,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表现自己。“体验式学习”使学生的学习地位发生转变,它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让他们自己成为设计、选择教学活动形式、活动过程和检验活动效果的主人。课上,通过自身去经历、去感悟、去操作,学生在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中充分感受了学习的快乐,极大地调动了他们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教师教学方式发生转变。课题实施后,音乐课堂由传统灌输式讲解的教学模式,变成了教师引导点拨,学生自主交流、主动参与体验的能动的课堂。教师教学观念发生转变。教师课中设计的所有活动,都围绕着“体验”进行,力求通过多种活动的参与,让学生在“体验”中充分感受音乐的美。课堂中,教师和学生一起成为音乐活动的参与者,与学生一起探讨问题,允许学生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表达自己的见解。在互相探讨中,师生得到了相互促进、相互提高、师生关系融洽。在备课环节也有较大变化。教师改变了过去“死扣教材”的传统做法,课余注意研究教材,收集相关的教学资料,精心思考学生的活动;能设计启发学生思考、探究、讨论的问题;探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手段和方法。

学生学习方式发生转变。课题实施后,学生由原来被动的学习变为主动探究。课前,他们通过书籍或互联网收集学习相关资料,课堂中,在老师的组织指导下,他们相互交流,积极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多种方式的体验,提高了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愿望与能力。音乐课堂成了情感化的课堂、能动的课堂、开放的课堂。一种新的情感体验,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而是学生通过听觉、视觉、运动觉甚至直觉等心灵参与体会到的。

师生角色发生转变。在实施“体验式学习”的课堂中,音乐教师不再是教学内容和活动的“主宰”,而是保护、激发学生创造力的设计师、导航者,同时也是学生的合作伙伴。在这种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比较突出。“体验式学习”重在学生的参与体验,学生通过老师精心组织、安排的活动,参与到教学之中,与教师一起进行教学活动。

体验式学习理论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它符合教改要求,符合学生心理认知、成长的规律,应用这一理论进行的教学探索将是新世纪课堂教学的重要实践活动。

体验学习之音乐教育 篇11

一、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由于传统观念中的“师道尊严”,课堂气氛有严肃有余、活泼不足的现象,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育家陶行知说:“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是传达知识的无声媒介,是开启智慧的无形钥匙,是陶冶情操的潜在力量,学生创新精神生长的土壤,是民主的师生关系为基础的课堂教学环境。所以教师要充分体现民主的教学思想,努力营造和谐的环境,最大限度地创设生动活泼、民主协商、主动探索和大胆质疑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这样学生才能有话敢说,有问题一定要问,他们才会积极去体验。主动地探求新知,共享自己的新想法,产生创新的情感和行动。同时增强学生的角色意识,在体育教学中积极提倡“领一领”、“试一试”。要鼓励学生大胆的来做“小老师”,通过“领一领”的搭建舞台上丰富了自身的情感体验。在课中还要注重引导学生克服依赖,战胜胆怯,改掉惰性,鼓励学生勇于尝试,敢于露一手,在“试一试”中领悟到有体验学习就有成功。

二、挖掘教材的创造因素价值

教学中,应以教材内容和学生需求出发。有所侧重,既保证体验学习的实效性又保持体验学习方式的多样性,使每一堂体育课都成为学生对客观世界意义的领悟,对生命意义的体验和对生命价值的体验。并充分利用和挖掘教材内容的时代性、教育性、趣味性、实用性。不仅着眼于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充分理解和挖掘教材各项教学内容中的创造因素的内涵。在体育教材中一样也要挖掘身边的运动,经过师生共同探讨,创编成课堂里的练习比赛项目。

三、引导合理想象,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敢想象才会敢创新,加上孩子天性爱幻想,想象,所以我在体育教学中常用启发诱导的方法有意识地让孩子大胆想象,在想象中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想象空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要不断给学生以思维的动机和空间,处处设疑、激疑,以不断激活学生的思维机能,使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让学生由过去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想象是思维活动中最见活力的一个方面,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离开想象不可能取得成效。

四、鼓励质疑问难。激励学生的创新勇气

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现代创造教学观认为,知识的学习不再是唯一的目的,而是手段,是认识科学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学习方法的手段。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在体育教学中,要根据儿童的的好奇好问,求知欲望强等特性,努力为学生创造宽松、自由、开放式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创新的勇气。以学生的质疑为突破口,捕捉学生的智慧的火花与灵感。及时给学生以鼓励和肯定。以此推动学生不断发现新问题,探索新知识,使学生勇于质疑,善于质疑。为此。教师要善于设计疑问情景,引导学生质疑思辨,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五、积极亲身体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体验是实践性非常强的教育与学习,在体验的过程中没有明确的教与学的双方关系,不依赖固定正规的教材,学生在其中既是受教育者,也是教育者,教材主要来源于社会生活,因此,强调体验学习活动的实践性。在体育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亲身参加实践完成体验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们通过活动,体验艰辛和价值。在教学中组织学生体验活动时,必须重视活动的实践性,正如前苏联心理学弗里得曼所说“如果教育者或教师企图不通过青少年儿童的实践去掌握知识,培养品德,即将知识、品德、要求‘加到’青少年儿童身上,则任何怎样的企图只会破坏儿童健康的智力发展和精神发展的基础,破坏培养他们个性品质的基础。”

体验学习之音乐教育 篇12

体验是人类的一种心理感受, 是对经验带有感情色彩和主观能动的体会与反馈。体验式学习是人类最基本的学习方式之一。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 通过学习者在实践中获得知识、技能, 形成积极态度的学习方式。这一学习方式和过程强调个体体验对学习的意义, 包含了杜威的“做中学”的思想, 同时又不是简单地主张要在“做”中获得新知识和新技能, 它更关注对经验的总结和反思。因此, 我们可以将体验学习理解为在“做”中获得亲身的体验和感性的经验, 并在对经验与体验进行反思中获得成长性发展的一种学习。

一、体验式学习的意义

1. 体验式学习充分体现了建构主义的教学思想

一种学习方法的产生, 有其深刻的教学思想基础。建构主义是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建构主义教学思想认为: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 有效的学习需要从学习者的兴趣出发, 从解决实际的问题出发, 只有这样, 学习者才能产生学习的动力。教师不是单向的知识传递者, 其作用在于为学习者提供丰富的学习情境, 帮助和指导学习者建构自己的经验并引导学习者从直接经验中学习。建构主义教学思想还鼓励教学信息的多方向流动, 而不只是从老师到学习者的单向流动。可见, 建构主义教学思想提倡的学习方法是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主体的学习。

2. 体验式学习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的缺陷与不足

体验式学习在本质上是一种学习, 但它与传统教学模式在教学思想、教学方式以及具体实践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区别。

传统教学模式基于行为主义思想, 而体验式学习基于建构主义教学思想:传统教学强调学习过去的知识, 而体验式学习则强调即时的感受;传统教学讲究记忆, 体验式学习讲究学习主体的领悟和体会;传统教学以接受程式化的知识为导向, 体验式学习以分享总结经验, 解决问题为导向;传统教学注重知识、技能, 体验式学习注重观念、态度;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和控制地位, 体验式学习以学习者为中心, 教师发挥指导作用;传统教育强调在课堂中学知识, 体验式学习强调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通过体验来学习。

两种不同的教学方式有着不同的结果。传统教学的“教”不一定导致“学”, 更不一定产生“会”。而在体验式学习中, 学习者通过具体情景中的活动获得体验, 同时也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 有效促进了学习者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可见, 在体验式学习过程中, “教”是旨在通过提供学习情境、信息、游戏等方式, 为学习者创造适合学习的外部条件和环境, 其作用是产生“学习”。“会”是指学习者经过学习, 在现实环境中能够应用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或者促使学习者的行为发生改变。体验式学习最终要实现这样的目的:通过改变学习者的态度和观念来开启学习者的所有潜能, 并让他们将这些潜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体验式学习方式和传统学习方式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传统式学习:讲究记忆, 注重知识技能, 以教师为中心, 强调“学知识”, 强调过去的知识, 强调学习的资源是教师和教材, 要求个人学习, 以接受程式化的知识为导向。

(2) 体验式学习:讲究学习主体的领悟与体会, 注重观念、态度, 以学生为中心, 强调在行动中学习, 强调即时感受, 强调学习的资源是每个参加者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要求团队学习, 分享总结经验, 以解决问题为导向。

二、体验式学习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体验式学习是通过在体验活动中反复观察、感受、实践、探究, 使参与者充分体验所经历的各种事件, 最终认识事物, 掌握知识与技能, 发展能力, 养成某些行为习惯, 形成某些观念、情感、态度乃至心理品质的过程。幼儿园的体验式学习是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获得知识、形成技能、提高认识水平的一种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只有通过亲身体验才能最终有效完成。在幼儿的学习活动中, 体验所涉及的感官越多, 就越令人难忘。因此要让日常生活成为幼儿体验学习的丰富源泉, 幼儿的学习大量地发生于日常生活和实践之中, 所以, 教师要注意把握日常生活中的丰富机会, 及时引导幼儿进行积极的体验学习。

伴随幼教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 生活体验日益受到研究者和教师们的重视。可以说, 体验是幼儿认识世界的基本方式, 对幼儿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因为学前儿童的思维还处于“自我中心”阶段, 在互相交往的过程中, 不容易接纳别人的意见, 难免出现误解, 发生争吵。如有的是因游戏中对方的行为造成自己的不快, 或因玩具、角色分配不均;有的是出于义愤, 见到同龄幼儿欺负弱小, 制止不当, 导致争吵。对待幼儿打斗、争吵, 教师的态度往往是直接加以干涉。在没有弄清原委的情况下, 用命令式的指导法来处理幼儿争吵打斗问题, 结果反而把矛盾闹大。正确的做法应该是, 只要幼儿之间不出现互相伤害的局面, 教师不应急于去干预, 而应让幼儿自己去解决, 引导幼儿在生活中进行有效的“体验学习”, 使幼儿认知、情感、态度、能力等方面获得更好的发展。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主张以“儿童教育儿童”的原则, 就是指在儿童的交往过程中, 他们可以相互影响、相互教育, 尤其是在因彼此意见不一而发生争吵的时候, 才会使幼儿逐渐了解自己与他人的区别, 认识到他人的意见和地位的重要, 从而学会理解他人, 学会以适当的方式与他人相处, 使自己从“自我中心”状态中解脱出来, 成为能与他人和睦相处的人。因此, 让幼儿在矛盾冲突中学会处理问题的方法, 让幼儿自己教育自己, 是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途径与方法。

1. 学会交往做人

幼儿间的争吵、哭闹是常有的, 处理得当他们会从中学会做人与学会交往。儿童间争吵的特点是吵完后即刻了事, 很快就会高兴地在一起玩耍。我们通过观察发现, 对因玩具 (或角色) 分配不均而发生争吵的幼儿, 教师如果不参与解决, 幼儿会从争吵、哭闹到自己协商处理, 想出共同玩或轮流玩的解决方法。因此, 教师应尽可能为幼儿提供交往和做人的机会, 充分发挥体验式学习的作用。

2. 体验心理挫折

幼儿同成人一样, 在生活中会遇到各种挫折。挫折对幼儿的行为和结果应该说是有积极意义的。正如经常欺负别人的幼儿被几个弱小幼儿联合欺负时, 在不出现互相伤害的前提下, 教师不必去劝阻, 让其体验被他人欺侮的滋味, 得到一定的挫折体验, 从而达到让幼儿自己教育自己的目的。同时也为弱小、胆怯的幼儿提供公平合理解决问题的机会, 培养他们勇敢胆大的品质。

3. 克服依赖心理

幼儿由于缺少独立意识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发生争吵或打斗时, 往往把哭闹当成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 以求得老师的同情, 帮助他们解决争端。此时, 教师要有意识地指导幼儿自己以适当的方式解决彼此之间的矛盾, 从自我中心解脱出来, 从而克服对教师的依赖心理, 培养幼儿理解他人, 尊重他人, 又能宽容他人的良好素质。

总之, 体验式学习在幼儿教育中有广泛的应用, 我们要创造机会, 引导幼儿在生活中进行有效的“体验学习”, 使幼儿在认知、情感、态度、能力等方面获得更好的发展。

摘要:学习, 一般指个体经验的获得及行为变化的过程。体验, 指学习者通过实践来认识事物, 在亲身经历的学习与探究活动中获得情绪感受, 融入自身的经验之中, 并对原有经验发生影响, 是影响学习者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重要活动。体验式学习泛指学习者亲身介入实践活动, 通过认知、体验和感悟, 在实践过程中获得新的知识、技能、态度的方法。本文借鉴“体验式学习”的概念, 阐述了体验式学习理论的意义及其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并就其与传统教学的联系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体验式学习,幼儿教育

参考文献

上一篇:网络教育媒体下一篇:具体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