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习体验管理论文

2024-07-22

语文学习体验管理论文(精选9篇)

语文学习体验管理论文 篇1

一、相关概念

模态是指人类通过感官(如视觉、听觉等)跟外部环境(如人、机器、物件、动物等)之间的互动方式(顾日国,2007:3~5)。用单个感官进行互动的叫单模态;用两个感官的叫双模态;三个或以上的叫多模态。调查显示:在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课堂教学模式中,只有15%的学习者能记住相关信息;如果学生仅参与动手做,那也只有15%的学习者能记住相关信息;而通过视觉,运用不同形状、不同颜色的图表、视频等,则学习有效率达到70%。因此,用听、看、做等多种形式进行多模态教学,通过调动学生阅读、聆听、观察和参与教学等多种感官协同合作可以提高记忆,增强学生的学习有效性。

体验式学习是整合教育家杜威的“在做中学”、社会心理学家大卫·库伯的“体验式学习圈”、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以及其他学者的理论而形成的学习框架。其中库伯体验式学习周期理论对学习过程周期(learning cycle)进行了独特的分析,认为学习过程周期由四个相互联系的环节组成(见图1),即具体体验(concrete experience)、抽象概括(abstract conceptualization)、反思观察(reflective observation)和主动体验(active experimentation)。

此周期开始于我们对周围环境的具体经验(concrete experience),这种“具体经验”主要区别于我们通过读书等获得的第二手经验,而重点指来自真实世界的体验。Kolb认为,要从我们的经验中学习,必须进入第二个步骤,即对所发生的事进行自觉的反思,这一步他称之为“反思性观察”(reflective observation)。学习周期的第三步是对我们所经历的事物有所认知,即发展意义结构,Kolb称之为“抽象概念化”(abstract conceptualization)。Kolb模型中的最后一步是“主动的实验”(active experiementation),即测试这些我们已经建构完成的意义结构,从而使我们获得新的经验。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教授者注重提供真实或模拟的情境和活动,让学习者在人际活动中充分参与来获得个人的经验、感受并进行交流和分享,然后通过反思、总结并提升为理论或成果,最后将理论或成果应用到实践中。在整个过程中,强调参与活动获得经验和感受,并和他人共享、交流,最后能加以成功应用。二者主要区别如表1。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正普遍开展课程改革项目。根据市场重新调整开设专业、课程体系、课程标准,并以就业为导向、职业能力为本位,全方位创新教学模式,以此加强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最终达到毕业生能力与社会需求相匹配的状态。纵观整个课改过程,教学模式的创新是实施的关键,而多模态体验式教学无疑是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方式。

二、多模态教学模式在高职旅游管理教学的运用

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导游基础知识》是一门系统介绍导游基础知识的必修课,也是国家导游资格证的考试用书。该课程既要求学生掌握较为宽广的旅游基本知识、一定的原理和较深的文化内涵,又要求学生在导游讲解过程中能够准确、灵活地应用。由于该课程涉及面较广,文化底蕴丰厚,而学生的文化背景和生活阅历又相对较浅,所以每年在导游资格考试中的及格率较低。针对这种情况,笔者采用多模态的教学手段。运用图片、视频、模拟讲解、实境教学等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主要包括以下三个环节:

(一)课前阶段。

根据新课内容,运用图片、视频(通常是介绍篇)等,就学习主题给出背景知识介绍来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以便激活或补充学生的长时记忆,为下一阶段做好准备。这一阶段的学习也可由教师课前布置工作任务,学生运用多种途径进行资料收集和整理。

(二)课堂阶段。

此阶段为所学内容的信息获取阶段和意义建构阶段。在此阶段,要进一步呈现与新课材料相关的图像与视频资料。同学们探讨影像资料本身的意义,并确认哪些信息是已知信息,哪些信息是新信息。抑或根据课前的工作任务,分小组进行汇报并进行评价。小组评价之后由教师就学生的汇报结果进行纠正与调整,最后归纳总结,并告诉学生为什么要这样做,其原理是什么。

(三)课后阶段。

此阶段为学习效果外部行为表现阶段,学生通过导游词编写(guidebook-write)、角色扮演(role-play)、模拟导游(guider-simulate)的手段对信息进行重组、整理和讲解,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多模态教学模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从信息获取到意义建构,再到学习效果的外部行为表现,完全符合信息的输入、加工、贮存、输出的认知心理过程,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在视觉模态获取时,教师要注意图像或影像选取与设计的合理性,把握好信息差的度,避免过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三、体验式教学模式在高职旅游管理教学的运用

旅游市场需求的变化,要求高等职业教育重新构建新课程体系,调整课程设置,创新学生培养模式,注重专业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满足社会和行业的需要,最终实现旅游教育与旅游业协调发展。体验式学习克服了由书本来到书本去、教师视学生为容器一味灌输书本知识的传统教学方法,而是以学生为主体,立足于对所学知识的有意义的建构,立足于从体验中感受知识。因此,体验式教学符合现代职业教育的要求。它通过强化学生自身的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操作、实训,在体验中获取技能、提升能力,从而适应市场的变化、实现就业的目标。

以旅游管理专业的《模拟导游》课程为例,笔者通过创设工作情境,组织开展校园导游、实景考察、模拟训练等体验式学习。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能够主动地亲历或“虚拟地亲历”某种旅游情境或事件,从而获得认知和情感的经验。例如,围绕学院已有的布局和景观开展校园导游活动。通过“线路设计—导游词创作—线路串讲—讲解技巧”的设计思路,全方位锻炼、提升学生的讲解能力。又如对寺庙、园林等景观的实境学习,学生通过“采集信息—分析筛选—串联线路—导游服务—回顾总结—修正方案—结项”整个过程的设计实践,对接今后实际工作过程中从创意、策划、操作到服务的全套流程。概括而言,体验式学习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一)项目设计。

精心设计一个项目并明确传达给学生,如设计一份导游词或旅游产品线路(体验竞争与合作)等。这个阶段主要让学生领会项目设计的意图,明确项目的要求,并体味如何更好地将一项指令明确化、简单化以提高工作效率。

(二)目标设置。

这个阶段要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目标要涵盖三个方面,一是设定项目的任务目标;二是定义任务的终期结果;三是制定项目是否成功的标准。

(三)分析策划。

这个阶段完全由学生自己进行。学生这时要做的事情包括团队成员的分工和组织、行动计划和时间安排。制定计划的过程首先是团队成员信息交流的过程,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沟通。通过任务模拟可以很好地学会如何清楚地提出自己的建设性意见,如何倾听他人的观点,最后如何达到共识。

(四)行动体验。

这是整个“体验式学习法”中的重要阶段,是学生潜能和创造力无限释放的阶段。在此阶段,学生的感官和认识将受到各种内外部刺激的影响。但由于学生个体的以往知识、经验、情感和刺激程度以及个人需要的不同,他们对刺激的过滤和解释也是不一样的。

(五)成果展示。

“体验式学习法”要求每次活动之后,每个团队都要提供最终成果。典型的最终成果包括:模拟导游、报告和方案等。展示时发言人要报告活动的计划、实施过程、团队成员的分工以及做事的理念和方法等。最终成果尽管是模拟的,但却是真实有用的。同时,通过展示,团队与团队之间的比赛可以使学生的活动得到有效的激励。

(六)回顾与点评。

这一阶段是将实际的学习心得加以分析、巩固并与实践环节相联系,也是衡量教师对该方法的使用效果和能力的阶段,因此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此阶段,教师要根据自己在学生行动过程中的观察对各团队进行点评,用建设性语言和方式鼓励他们处理好正负两个方面的反馈。如果没有回顾或者组织协调的不好,这个方法就会流于形式甚至失去它的价值。

四、结语

多模态体验式学习强调学生自主探索和体验实践,强调学生认知能力和多元智能的训练,重视学生的学习情感的形成,重视学生科学态度的养成,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于是,在运用这种方法时,有些老师容易产生这样一种想法,那就是老师轻松了,让学生做和表演就好了。其实不然,虽然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但并不意味着教师的角色不再重要,因为要用好这种方法,关键还是要靠老师的有效组织。在技能学习的体验中,体验效果与学生参与体验学习的深度有着极大的关联。因此在实施多模态体验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首先必须对教学技能和教学艺术有一个理性的思考,对实现学生“体验”的环境设计、多模态环境对学生的刺激、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体验、适时调整体验计划等方面作一个全面精心的设计,以实现最佳的体验效果。其次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地提问、示范和引导学生,做到既点拨到位又不包办代替。这些都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对于教师而言是个极大的挑战,因此需要教师不断摸索与反思。

摘要:本文基于多模态和体验式学习理论的分析,探索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多模态体验式教学模式,以调动学生多模态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并通过体验式学习提高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水平。

关键词:多模态,体验式,高职,旅游管理

参考文献

[1].黄云林.毕业生“供需失衡”状态下的旅游教育创新思考[J].科技信息,2007:20,7~8

[2].Clifford E.Knapp著;谢自谋,王怡婷译.体验教育带领内省指导手册,台北:幼狮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2

[3].蔡炳纲,吴汉明著.72个体验活动理论与实践,香港:汇智出版有限公司,2004

[4].柯林·比尔德,约翰·威尔逊蒂赛德.体验式学习的力量[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

语文学习体验管理论文 篇2

在体验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中职语文体验式教学尝试

体验是主体内在的知、情、意、行的亲历、体认与验证.体验武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一定的理论为指导,有目的`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情感,并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亲自去感知、领悟知识,并在实践中得到证实,从而习得能力的教学模式.

作 者:卜彦丹 作者单位:广州花都区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校,广东,花都,510800刊 名:语文学刊英文刊名:JOURNAL OF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STUDIES年,卷(期):“”(12)分类号:G63关键词:中职语文 体验 语文素养

语文学习体验管理论文 篇3

营造体验性的教育环境对于职业教育而言显得尤其必要。不少职业院校在组织教学过程中, 提倡采取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实施任务引领教学方法, 其认知理论背景正是体验性学习理论。

1 职业教育呼唤体验性学习

体验性学习理论告诉我们, 人们的先验的思想和观念通过其对各种工作和生活问题的经验性体验而形成。基于工作和生活实践的体验对学习者的刺激最强烈, 它能够充分激发学习者的能动性, 做出自我调整, 使学习有明确的目标和针对性, 从而扎实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我国职业教育的开创人、著名的教育家黄炎培先生在创办中国最早的职业教育的实践中逐渐认识到体验性环境对职业教育的作用, 他认为“职业的陶冶, 须重实地的试验”。

职业院校属于“教学、服务”类院校, 人才培养的核心是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一方面, 传统的以课堂和学校为中心的教学方式难以培养训练学生的高技能。另一方面, 传统的课程教学与当今的市场要求越来越脱节。这就要求职业院校必须研究职业教育的基本特点, 确定“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 营造体验性学习环境。2005年, 国务院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并印发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强调要特别重视并认真研究解决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问题, 提出要改变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 大力推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制度。工学结合的提出, 无疑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职业教育通过与企业的合作, 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真实的实践环境, 学生在工作实践中为适应现实的需要而有选择有方向地学习, 在身体力行的实践中感受、体验和学习知识, 理解真实, 从而激发自身的求知欲和奋发向上的情操。同时, 在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中, 职业教育提倡任务引领型教学方法, 使学生在明确职业岗位定位及相应工作任务的基础上, 养成独立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和素质, 以便在社会工作和生活中自我塑造、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职业院校中的饭店服务与管理专业, 其培养目标应是以全面素质教育为基础, 以职业能力为核心,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 既具有酒店服务与管理理论知识, 又有操作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 能满足饭店尤其是中高级饭店服务与管理需要的第一线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对于毕业生而言, 其入职饭店的起始岗位通常是前厅、客房、餐厅等前台线部门的直面宾客的服务人员, 其目标就业岗位则应是前台线部门的基层管理人员 (如饭店领班、主管或督导) 。因此, 为使专业教育与职业工作更好地接轨, 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强调操作技能和实践知识, 使学生体验工作氛围与环境, 是饭店服务与管理专业成功办学重要手段。

职业教育的体验性学习环境营造主要表现在任务引领型专业课程教学的改革、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深化两方面。

2 任务引领型专业课程教学的改革

对于专业课程, 职业学校要强调任务引领为导向的改革。任务引领型课程是指按照职业工作任务的相关性进行课程设置, 以工作任务为中心选择和组织课程。工作任务需要根据工作岗位的实际情况进行选取或设计, 强调“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理念。

2.1 建设任务引领型专业课程。

以就业为中心的任务引领型课程体系的建立要采用科学的方法, 分清就业岗位群并确定岗位能力要求。饭店服务与管理专业的课程要按照职业岗位工作任务的相关性进行设置, 以饭店工作任务为中心选择和组织课程, 并确立核心课程, 如与前厅、客房、餐饮等一线部门相对应的学习课程。任务引领型课程以饭店任务为导向、项目为驱动, 即以工作任务为中心引领知识、技能和态度, 使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学习相关知识, 提升综合职业能力。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目标具体、内容实用 (即课程内容要与企业实际生产过程或现实商业活动直接相关) 、做学一体化 (打破理论与实践二元分离的局面, 以工作任务为中心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教学) 。对于高职、中职的层次性区别, 应根据职业岗位定位, 在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上具体体现。如, 中职学生一般定位为饭店一线中等技术服务人员, 而高职学生则定位为一线高技术服务人员和基层管理人员, 因此, 在设计任务引领型专业课程时, 除了服务技能性课程外, 高职类专业还应该注重管理类课程的任务引领型教学。

2.2 开发任务引领型专业教材。

教材应是教学的平台、跳板, 供教学参考, 为教学提供导向。任务引领型教材的开发要从职业分析入手构建运用知识的体系, 以“实用、够用”为原则, 打破单纯强调学科自身的系统性、逻辑性的局限, 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多、旧的痼疾, 不仅要体现知识的结构性原则, 精选培育基本职业素质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 还要注意密切教材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科技、职业发展的联系, 突出体现服务于发展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功能。教材的内容编排应注意与行业接轨、以活动引导, 应摒弃“章节体”的编写体裁, 以“项目→任务”为表现方式按需组织教学内容, 按工作任务来整合相应的知识、技能和态度。教材体例应力求直观表现工作任务完成过程, 图文并茂, 体现实用性、针对性、简约性、新颖性等特点。近年来, 饭店行业日新月异, 而且中国的饭店业与国际接轨紧密, 因此, 教材要能够反映行业的前沿信息, 以使学习者能够了解行业的最新动态。

2.3 创新任务引领型教学方法。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应成为当前课堂教学的基本理念。探索实施“任务引领、活动建构”式学案, 通过学案导学, 有效地将上述理念落到了实处。为使教学过程能实现“教”与“学”的互动,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 通过活动项目和情境的创设, 理论联系实际, 使学生在“活动中学”、在“做中学”。具体地说, 就是按照工作过程设计学习过程, 以典型产品或服务为载体设计活动、组织教学。教师根据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编排学生的学习任务, 并启动学生的学习活动, 以程序性的问题引领学生自主探究, 以合作交流展现思维历程并形成知识结论, 以练习操作了解掌握工作流程和技能。例如, 以“前厅服务与管理”课程为例, 教师可以设计客房预订、总台接待、商务中心服务等活动项目, 创设每一项目中的不同情景, 通过按照工作流程进行活动学习, 掌握相应的操作规范。同时, 引入多样、新型的教学手段, 如虚拟饭店、饭店前厅职业技能网络游戏等,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3 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深化

工学结合教育是指职业学校与企业紧密合作, 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 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 采取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有机结合, 把学习与工作的结合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 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具有较高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人才的教育活动。

3.1 构建工学结合教学模式。

2001年世界合作教育协会对“工学结合”解释为:工学结合是一种合作教育, 就是把课堂上的学习与工作中的学习结合起来, 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与之相关的, 为真实雇主效力而获取报酬的实际工作中, 然后将工作中遇到的挑战和增长的见识带回课堂, 帮助他们在学习中提高分析与思考能力。饭店服务与管理专业可以利用校内教学设施、校内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 将前厅、客房、餐饮等专业核心课程实现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教学模式。以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饭店管理专业为例, 专业核心课程为教学组织的核心。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分割为四个教学阶段, 设计基于“进阶培养、学工交融”的“SM-LP”教学模式。SM (Service&Management, 服务和管理) 指服务岗位向管理岗位进阶提高的教学内容, LP (Learning&Practice, 学习和实习) 指课程学习与岗位实践的学工交替的教学过程。 (见下表)

3.2 实行订单制培养。

订单式培养是由用人单位提出人才需求标准、数量和培养期限, 由职业院校按照协议进行人才培养活动的办学模式。订单培养的最大特点在于:企业先下“订单”, 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 学校、企业根据选择“订单班”学生, 学校、企业相互合作根据“订单”要求标准培养学生, 再把培养的学生输送给企业。从就业通道来讲, 它是一种最为直接的模式。这种模式对学校、企业在责、权、利方面均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需要校企双方共同培养、共同投入, 否则容易出现一些不良现象, 如学生认为就业有保障而放松学习, 培养的学生不合企业“口味”而被拒收, 或毕业学生不愿去“订单”企业工作等, 造成人力资源和教育资源的浪费。

3.3 实现专兼职教师互动。

要实现工学结合的深化, 就注重对社会教育资源的开发与整合。有一支紧密合作的专兼职教师队伍是支撑。以饭店服务与管理专业为例, 一方面, 本着从行业中来、到行业中去的理念, 除了专业教师以外, 到饭店企业聘请服务与管理一线的管理人员或“老师傅”参与校内教学过程, 是帮助学生多方位学习专业知识、提升专业素质、体验专业理念的有效途径。另一方面, 教师定期到时饭店中去学习和培训, 鼓励教师到行业单位进行专业实践和考察, 教师不仅能开阔自己的眼界, 有利于专业水平的提高, 同时也可以为企业提供服务。同时, 实现体验式教学, 教师队伍“双师”化是工学结合、校企联合的保障, 即要鼓励教师取得行业专业技术等级证书, 如“技师”、“高级技师”等职业资格证书。

总之, 对教学模式及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是职业教育工作者的新课题。从市场对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反馈来看, 饭店服务与管理类专业践行营造体验性教学环境的理念已取得较好成效, 而这种体验性教学环境则是以企业标准、行业要求为依据的。通过强调课程建设以工作任务为引领, 加之以耦合互动的校企双方合作, 培养的学生定位准确、专业素质高, 增强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提高了院校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竞争力。同时, 对于饭店而言, 吸纳这种教学模式背景下培养的毕业生, 可以大大降低企业的人才培养成本。

参考文献

[1]范丹红.日本高校体验性学习法教学改革与启示[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08 (3) :106-107.

[2]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国国家教育部, 2006.

[3]胡伟光.对高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思考[J].石油教育, 2006 (5) :25-26.

体验学习作文 篇4

而老师将规则打开在投影仪上时,我却不怎么满意了:不就是两个或多个人背靠背,依着相互的力量,抱住小腿站起来,这有什么难的。可很快,第一组的失败就摆在面前,因为一个人的落单,让这组没有成功。

然后的几个组,接二连三的失败,不是有一两个人没站起来,就是整组都配合错误。我们小组也被点到。我排列组员好位置,有些紧张地坐了下来。彭静茹在一旁小声发令:“三、二、一!”我用了些力气,总算站起来,还没来得及回头看一下我们组情况,一只手臂就被人死死抓住。当我稳住重心转头时,才发现原来是彭静茹因起来时未起稳而差点往后摔倒。彭静茹好不容易站直了,可刚刚被彭静茹压住的邱泽却还未起来,我们组仍是以失败告终。

我回到座位上,思考着为什么听起来如此简单的游戏实践起来会这么困难。可能是彼此还不够了解对方,可能是合作能力还不足。而碰巧的是,出现在游戏中可能导致失败的原因,恰恰是我们小组在现实中所面临的问题。

就合作能力来说,我们组在课堂上是不太积极的,相应的小组发言次数也是屈指可数。更有一些组员之间,呈现出一副“老死不相往来”的状态。久而久之,小组成员之间合作的默契,无论是学习还是别的方面,自然就下降了。这次游戏虽然失败了,却让我清楚地认识到了我管理小组的弊端。我应该更了解组员的性格,以便更好与他们交流,及让彼此有高质的合作,培养良好的默契,才能管理出一个优秀的小组。

语文学习体验管理论文 篇5

一、了解体验式学习法

体验式学习法以其不可比拟的自身优势在语文课堂中的运用范围不断扩大, 逐渐发展为语文课堂中最易被学生接受的学习方式。为了将这一学习法的优势发挥出来, 首先教师要对这一学习法有充分的了解, 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谓的体验式学习法, 即通过实践和体验来认知事物, 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这一学习法最早在通用电气中发挥优势, 由剑桥学子提出, 后逐渐发展为各类课程教学所推崇的一种学习方法。体验式学习法也称为行为学习法, 这一学习法以内在体验为主, 是指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并学有所获, 由于其简便易实施的特点, 在实际教学中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具体来说, 体验式学习法具有四大特点:主动学习、虚实结合、寓教于乐和学以致用, 这四个特点也是体验式学习法在语文课中受到众多学生欢迎和不断被应用的主要原因。“学习重在体验”是体验式学习法的灵魂, 教师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要充分把握这一学习法特点, 引导学生采用这一方法进行语文学习, 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语文素养。

二、体验式学习法的运用措施

分层分类, 因材施教。体验式学习法强调学生的亲身体验, 为了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教师应突破传统语文教学法的局限, 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的条件。而分层分类, 因材施教, 能使不同语文水平的学生都能参与课堂学习, 让学生通过实际体验, 学有所获。目前, 语文课仍以“群体性教学”为主, 受各种条件的限制, 部分教师仍然采取“大乱炖”的教学方式, 往往无法兼顾到学生的群体需要和个性差异, 也导致学生进行体验式学习的机会较少, 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对此, 教师要采取一定措施, 如在教学文言文时可以分预习、学习、检测、巩固四个步骤进行。以预习环节中的朗读为例, 教师要针对不同层次学生提出不同的朗读要求, 对于语文水平较高的学生而言, 要求他们熟练朗读并背诵关键句子;对中等生的要求则主要放在熟练朗读文章上;对相对落后的学生, 要求主要侧重能够准确朗读文章。

营造氛围, 主动探究。体验式学习法的关键在于学生体验的过程, 强调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为了真正发挥体验式学习法在语文课中的作用, 教师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让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师生互动, 通过实践完成学习任务, 掌握所学内容。可以说, 学生是否能够发挥主体性, 主动参与课堂学习, 这是决定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因素。当教师讲解课文内容时应合理组织语言, 通过准确的语言表达帮助学生明确课堂学习内容, 并采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恰当的肢体动作等加强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同时也加强了学生学习的针对性, 提高了学生自主体验的积极性。例如, 在课堂导入部分采取悬念导入法, 抛出一个关键问题, 吸引学生注意的同时使其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总结答案并大胆发言, 出现分歧时与同学和老师讨论, 对所学内容进行详细分解, 这一体验的过程也是加强师生互动的过程, 更有利于体验式学习法优势的发挥。

引入游戏, 激发兴趣。体验式学习法之所以能在语文课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运用, 正是由于它与其他学习方法比更具趣味性, 运用这一学习法可以使学生的语文学习变得更加生动, 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一节成功的语文课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 更要让学生在语文课中体验学习的快乐。在语文课中引入游戏是使语文课焕发生机, 丰富学生体验的有效途径, 而“角色扮演”就是一种非常适合语文课的游戏, 尤其是在学习具有一定故事情节的文章和难以理解的文言文、古诗词时, 引入这一游戏可以让学生在扮演过程中还原文章内容, 体验作者情感, 加强自身理解和感受, 同时提高参与语文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三、结语

学习重在体验, 教师要在语文课中为学生创造更多体验的机会, 使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学有所获。

摘要:看、听、记都不如“体验”。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 语文教学也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 新课改对语文教学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可以说, 革新学习法是语文课改的重中之重。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更加适用于新时代教育市场的“体验式学习法”也应运而生。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 体验式学习法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记忆力, 扫清语文传统教学的盲点, 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角, 在这一视角下开展语文教学活动, 能够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此, 本文主要就体验式学习法在语文课堂中的运用进行简要探讨。

关键词:语文课堂,体验学习法,运用

参考文献

[1]卢春芳.情境体验式教学法在中职语文课堂上的运用[J].无线音乐·教育前沿, 2015 (06) .

[2]李军华.小学语文课堂体验式教学法探讨[J].好家长, 2015 (34) .

[3]周娟娟.体验式教学在高中语文课中的实践探析[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 2015 (07) :160.

语文学习体验管理论文 篇6

一、创设情境, 激发体验

创设情感丰富的教学情境, 把学生带入特定情境之中, 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调动他们的参与热情, 强化其内心体验。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若能根据不同的学习主题和学生的学习需要, 创设出诱发学生积极情感的体验情境, 那么一定能产生理想的阅读效应。创设情境的方法有很多, 如教师声情并茂的语言、精美的挂图、巧妙的问题、多媒体动画等都是创设情境的有利资源。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课文, 选择不同的方法来创设情境, 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体验。如《小小的船》这篇课文, 写了夜晚天空中的美景, 我采用了乐曲与幻灯与教师解说相结合的方法把学生带入了夜晚的星空, 接着出示挂图, 配乐朗读, 让学生整体感知, 使学生切身体验星空的美, 引发了学生想学的欲望。再如教学《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时, 先出示课文情境图, 再运用多媒体播放夏天的音乐:雷声、雨声、蛙鸣、知了叫……让学生闭上眼睛, 竖起小耳朵仔细听, 然后教师声情并茂地描述:夏天是位热情的小姐姐, 她穿着绚丽多彩的衣裳, 来到人间, 她飞过高山, 山峰变得更苍翠;她飞过小河, 河水流得更欢快;她飞过树梢, 知了唱起欢乐的歌。让我们变成夏天的草木虫鱼, 一起去感受夏天的情怀吧!这样用画面再现情境, 用音乐渲染情境, 用语言描绘情境, 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切体验, 达到景与情的统一, 情与景的交融。

二、加强朗读, 引发体验

真正意义上的朗读应该是情感体验的表现、心灵碰撞的厚积薄发, 使课文中人物所说的话就像从自己嘴里说出来的一样, 把自己的独特情感体验在朗读中体现出来。朗读可以品评角色, 体验真情, 感受美好, 读中促思, 使一个个化作活生生的形象再现于学生的脑海, 让学生入境入情。

朗读包括默念、诵读、朗读、朗诵、吟诵、咏唱等读书方法, 让学生在读中, 以声传情, 以情带声, 声情并茂, 声醉情痴。实际上, 这就是在多种感官配合协调下进行着的体验。如《三个儿子》的教学, 我们可根据文本提供的情境、情节, 让学生入境表演, 以此求得学生对文本内容的进一步理解, 对文本内涵的深入探究。可以让学生演一演三个妈妈和三个儿子, 让他们从中体验感悟———只有孝顺父母的孩子才是真正的孩子。

三、注重实践, 激活体验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程, 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小学生好奇、好动, 根据这个特点, 教学中, 可以有目的地、适当地安排学生动手操作, 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 培养动手能力。如《晚上的“太阳”》一文中, 学生读第一自然段“妈妈得的是急性阑尾炎需要马上手术”时, 皱起了眉头。教师及时抓住这一细节, 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你们为什么皱起了眉头?”理解爱迪生用镜子反射油灯灯光的用意是教学的难点, 为了突破这个难点, 可以引导学生动手做实验, 把实验的过程与体验记录下来, 课上让学生用“先……再……然后……”有条理地说一说实验的过程与体验, 调动学生的体验来理解爱迪生的用意, 感悟爱迪生的聪明, 不仅突破了难点, 同时也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进行了训练。教师要引导学生用耳、用眼、用脑来体验自悟, 调动学生的感官参与, 看一看, 听一听, 尝一尝等来感悟课文语言描述的精妙传神之处。当然学生实践的形式还有很多种, 但是, 所有的活动也就是为了激活学生的体验, 更好地学好语文。

四、联系生活, 丰富体验

“语文学习, 只有密切联系生活, 才能焕发勃勃的生机。”我们都生活在真实的世界里, 不可避免的, 孩子们每时每刻都在被形形色色的观念影响着。这些观念左右着他们的成长, 也真实地反映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不能视而不见, 应该珍视这些课堂上生成的宝贵资源, 积极组织引导, 让它们“为我所用”, 在思维的碰撞中产生火花。

1. 联系生活, 唤起学生参与体验

小学生虽然年龄小, 但他们已有了一定的生活经历, 脑中已存储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经验、知识。阅读时, 我们可以激活贮存在学生脑中的相似的经验, 引导联想, 在具体感知的基础上获得情感体验。比如, 诗歌《雨后》描绘了雨后儿童踩水嬉戏的有趣情景。由于年龄特点, 许多孩子喜爱玩水、踩水, 那快乐的感觉常留心中。因此教学时, 引导学生回味自己在雨后公园或在广场喷泉边玩水、踩水的快乐情景, 谈自己的快乐体验, 与文中角色换位体验, 学生就能细致入微地体会人物的心理和情感。

2. 走进生活, 引领学生参与体验

为了让孩子们获得真实的生活体验,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用心去观察, 用心去感受, 用心去体验, 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只有让孩子们带着一种积极的心态融入现实生活之中, 他们才能拥有属于自己的真实感受, 获得真情实感。如《找春天》这篇课文, 课前可以让学生走进校园, 踏入公园, 漫步家乡, 放飞田野去寻找春天。学生走进春天, 发现春天的美丽, 探索春天的奥秘。他们有了自己真切的体验, 解读文本就更容易了。

五、拓展时空, 延伸体验

学生的语文能力是以感知为起点在生活中逐渐拾得的。对社会生活的感知体验是一种非语言实践, 却是提高观察、感受、认知、发现生活能力的科学坦途。为培养新世纪的创造性人才, 拓展教育、生活时空便成了当务之急。学校教育应从课堂拓展到社会与大自然,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要引导学生用心去观察, 在平平常常中, 在轰轰烈烈中, 在日出日落中, 去体验感悟人生、文化的真谛。例如学了有关英雄人物的课文之后, 就让学生找生活中类似的人物, 永远保存着那份敬爱;学了写景的课文之后, 就让学生阅读其他写景的文章, 在语言文字中体验, 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课堂上尽量让学生去体验, 其他时间教师更应鼓励学生、指导学生去体验。学生在这样的引导下, 教育空间由课内向课外延伸, 从而达到“领悟之源广开, 纯熟之功弥深”的目标。

六、发挥想象, 大胆体验

学生学习文本的过程也是凭借语言文字对作者的思想、观念和情感理解的过程, 无论是把握作者的思想, 文章的线索, 还是理解原文所描述的场景、形象, 都需要丰富的想象。我们要充分利用一切想象的空间, 鼓励学生求异求新, 大胆想象, 进而体验文本的内涵, 与作者产生心灵的共鸣。教学《三个儿子》一文, 第三位妈妈的回答, 不是夸奖自己的儿子, 而是很平淡地说:“有什么可说的, 他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这位妈妈的回答, 不禁让人想起:那她的儿子到底怎么样呢?于是我趁机问:“从这位妈妈的回答中, 你猜到了什么?”学生们一听, 兴趣大增, 连平时胆小的几位学生也抢着回答:“我猜她的儿子既不聪明又不会唱歌。”“我猜她的儿子很一般。”“我猜她的儿子成绩不是很好。”……丰富的想象, 唤起了学生的内心体验。

引导个体体验学习个性语文 篇7

(一) 在激发经验中体验

经验是体验的基础。课文中大多是对生活情境的描述, 语言形象生动、惟妙惟肖。教师可激起学生回忆, 以学生曾有过的生活情境、事例感受诱发学生的真切体验, 让学生凭借类似情境, 进入文中, 感受其境;凭借相似情感, 以己度人, 感受其情;凭借相通语言, 心有灵犀, 会心会意。

《鼎胡山听泉》这篇课文的第四自然段写入夜后的泉声, 引导学生领悟泉声的美妙从而感受自然的美妙应是教学的重点。课堂上, 笔者在与学生共同学习的过程中, 引导学生把句子的感悟与生活体验紧密联系。在引导学生感受那流淌过草地的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泉声时, 可引导:“同学们, 你享受过这种轻柔的抚爱吗?”学生们想到了春风拂面的温暖, 想到了母亲对自己的抚爱, 从而真切地感受到泉水对小草那种温柔的抚爱之情。“厚重回响”所表现的情境学生一时难以体会, 可说:“这么多细流都赶过来共同演奏起这美妙的乐曲, 这美妙的乐曲在空山幽谷中回响, 给寂静的夜增添了无穷的魅力!这是‘厚重回响’的泉声给自然增添的无穷魅力!”然后让整间教室都回响着厚重的声音:“这只是小小的一间教室, 在鼎湖山那万籁俱寂的夜里, 在寂静的空谷中, 有无数道细流奏响的音乐那才真正的厚重回响呢!”让学生们安静细细体会。这样, 学生对语言的感受不会仅仅停留在对声音的感受上, 而是对声音、形象与情味的整体感受。文章的语言是美的, 课堂的情境是美的, 师生的情感是美的, 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互动对话也是美的。

(二) 在自读自悟中体验

教学中, 笔者经常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 以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去读书, 做标记, 勾一勾、画一画。在交流的时候, 学生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可以表述见解, 也可以提出质疑, 不必担心自己的见解是错误的, 不必担心自己的问题是幼稚的。因为学生们都知道:语文课堂是他们生活的乐园, 在这里每个人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 每个人独特的情感体验都会得到尊重。

在和学生们一起学习寓言《自相矛盾》时, 在五分钟的自主阅读之后, 学生开始交流。有的说:“我认为应该为那个围观者叫好, 别人都没有看出楚国人的破绽, 它能一针见血地指出, 真了不起!”有的说:“我认为这个楚国人卖的矛和盾质量不一定不好, 或许他的盾和矛质量都是上乘的, 但因为不懂得经营策略, 导致自相矛盾。”还有的说:“看来做宣传, 得有个度, 不能言过其实, 要讲诚信, 更不能自相矛盾。”……再如, 教学《“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一课时, 学生在体验爸爸和汤姆内心的情感时能自读自悟, 如爸爸说的话“孩子, 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1) 认为在读时应该强调“必须”, 因为这是一个规定, 这是一个任务。 (2) 认为应该突出“这条鱼”, 理由:指的是鲈鱼, 因为有规定离允许钓鲈鱼的季节还有两个小时。 (3) 认为文中爸爸用低沉的声音说这句话很有道理, 因为爸爸也不忍心把一条从未见过的大鲈鱼放掉, 虽然很低沉, 但字字有分量……学生在自读自思、自问自解的过程中体验到阅读分析正确的思维方法, 积淀语言材料, 丰富语感经验, 同时初步体验文章蕴含的情感。

(三) 在领悟精彩中体验

教学时, 教师要抓住学生情感萌动、发展的契机, 细读、品味精彩语言, 悟其神韵, 使学生情感不断得到升华, 加强学生的感悟和情感体验, 丰富语言积累, 提高语文能力。如苏教版第八册《特殊的葬礼》中对塞特凯达斯瀑布今昔景象的对比描述, 给读者在情感上造成一个巨大的落差, 心灵上带来强烈的震撼。为了让学生体验到这种情感, 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如果我们就是游客, 站在昔日的塞特凯达斯瀑布面前, 你看到了什么, 听到了什么, 你想说什么?”然后引导学生先轻声地朗读课文或默读课文, 让学生进行小组内合作, 把自己的学习成果与别人分享, 并相互补充完善和丰富对瀑布的直观感受, 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可以声情并茂地说, 可以富有感情地读, 也可以把自己描绘瀑布的画展示给大家看。在此过程中, 教师也要和学生共享自己的阅读收获, 不要只要求学生去讲。因为面对文本, 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

让体验引发语文学习的快乐 篇8

在传统的教学和教育工作实践中,许多教师认为,“知识”就意味着会回答提出的问题,从而对学生的脑力劳动和能力做出片面的评价:谁能把知识储藏在记忆里,一旦教师要求,立刻就把它“倒出来”,那么他就被认为是有能力、有知识的学生。这在实践中会造成什么结果呢?其结果是:知识好像脱离了学生的精神生活,脱离了学生的智力兴趣。对学生来说,掌握知识变成了一件讨厌的、令人苦恼的事,最好能够尽快摆脱。

但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我们必须首先改变对“知识”这一概念的实质的看法。知识,意味着能够运用。只有当知识成为精神生活的因素,占据人的思想,激发人的兴趣时,才能称之为知识。知识的积极性、生命力,是知识得以不断发展、深化的决定性条件。不断发展、深化的知识,才是活的知识。只有在知识不断发展的条件下,才能实现这样的规律性:学生掌握的知识越多,他的学习就越容易。遗憾的是,在实践中常常是适得其反:每向前一年,学生就感到学习越来越困难。从这些道理中能得到什么样的启发呢?

请你努力做到,使学生的知识不成为最终目的,而要成为手段;不要让知识变成不动的、死的“行装”,而要使它们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在集体的精神生活中、在学生的相互关系中、在精神财富交流的过程中活起来,没有这种交流,就不可能有完满的智力的、道德的、情绪的、审美的发展。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提出:知识,既是目的,又是手段。因此,要让学生在学习活动的实践、体验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新课标提出:语文教学是语文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活动中发展”,真正体现以学生主体实践活动为基础的有效课堂教学。

学生对语文的体验主要以朗读课文、动手写作为表现,而学生活动能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所学知识产生深刻的体验,从中感悟并理解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体会语文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获得语文活动的经验。它是学生参与语文教学活动的重要方式。

农村学生的汉语水平较差,平时课堂发言都不能很流利,尤其学习古文时,连背诵、默写都比较困难,更不用讲理解了。可见教学难度非常大,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老师。但就是因为有难度,才有挑战。在古文教学中,我一般把一节课按三个步骤进行教学:

读课文:针对学生的汉语基础差的情况,为了让学生学好古文,我让学生运用“五读法”进行学习。一读通语句,指的是学生利用工具书及课文下面的小字注解读通语句。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二读明大意,指的是学生利用工具书及课文下面的小字注解理解文章的意思,知道文章说的什么意思;三读说疑难,指的是学生将前两个步骤中遇到的不懂的字词、不知道的词语或句子的意思说出来让大家解答;四读明内涵,指的是学生探讨作者的情感、价值观、文章的主题思想、结构的表达技巧、语言的赏析等;五读得启迪,指的是学生在朗读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迪,对自己的人生道路有所帮助。此法主要集中在朗诵和解说上,教学的理念是读一读,再说一说,说一说,再读一读。这一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是不能让学生在不断朗读过程中产生腻烦的心理,关键是在每一个读的环节都设计好问题与方向,层层铺垫,层层升华。朗读的方式也可不断变化,如男女读、小组读;个读、齐读。

译课文:对课文字字落实、翻译。

演课文:在此基础上,配以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并让学生进行课文情景剧的表演。

如教《两小儿辩日》时,我这样安排教学:

首先,按“五读法”读懂它。等学生会翻译、会解释课文后,就让学生小组讨论,然后理解故事,进行动作、语言设计加工。每组派代表上台进行表演,评出最有创意的、表演最好的小组,分别加10分、8分、6分、4分。

第一组:三个人,两个男生把课文的内容复述一遍,一女生扮孔子。最后一个男生“谁说你智慧多呢?”学生听了后,哄堂大笑。

第二组:也是三个人。两个女生为太阳离我们的距离大、小争论不已。还带上道具:纸和笔。一边说,一边比划,已经有点辩论的味道。

第三组:三个男生。两个男生边走边辩论,停一下,指着太阳说明离人远、近的理由。对课文的理解更进一步。

第四组:五个人。两人先辩论,利用手里的笔、纸,树的影子,手里的开水等参照物,来说明太阳离人们的距离。两人辩得分不出谁对谁错,最后找到孔子来评判,孔子很无奈,耸耸肩,摊开双手,表示不能决断。学生看完后都报以热烈的掌声。

最后的结果不言而喻。第二天,早读课,全班大部分学生的课文翻译都是满分,只有两个人有错别字,没有得满分。这说明学生把课文记得很牢了。

只有在学习活动的体验中,学生才能感到学习的快乐,才能把学的内容学扎实,并深入了解。毛泽东说:“社会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学生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经历,写起来就会有真情实感。教师在教学时,可以指导学生回忆以往的生活经历,引发联想,重现直观,借助已有的生活阅历感知课文,体悟现实人生,引发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情感和思考。

在活动中学生要做到仪态自然大方、口语连贯有条理、语气语调有变化,从而养成正确表达自己思想的良好的习惯,以培养判断评价、定向表达和应变能力为主。主要包括:说话扣准话题,观点清楚;根据不同场合、对象、目的进行交谈。要求学生能就某些问题进行探讨研究、交换意见、发表看法,通过评说、论辩、演说训练,培养学生大胆讲话、陈述己见的勇气,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应变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语文学习体验管理论文 篇9

一、体验学习论的基本观点

体验学习论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在美国兴起的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理论。有学者认为,体验是指在真实情景中,人们与种种事物接触而产生的经验。体验学习是指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亲身体验有关专业环境,亲自参与各项业务活动,并经过自身反思、总结从而达到学习目标的学习。人们把从自己体验中得到的学习方式看作是最佳的学习方式。体验学习方式不但适合一般课程的学习,也特别适合实践性较强课程的学习。其原则可以初步概括为以下几点。

1、体验学习的环节

美国学者Kolb (1984)在关于体验学习的论述中提出,体验学习是一个四阶段的循环周期,即具体体验—反思—形成抽象概念—在新情景中检验概念。Jarvis (1995)通过实验验证了Kolb的观点。这些研究都显示,关于体验学习包括四个环节的观点,是体验学习的核心。完整的体验学习应包括:制定教学目标、情景体验、反思概括、实践应用等环节。关于体验学习环节的观点被各类课程的教学所采纳,被认为是最有效的教学策略之一。利用这个观点可以用来指导教师进行体验学习的教学设计,构建适合某种课程特征的教学模式。

2、课程内容情景化

传统教学方式把概念化知识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学生在脱离具体真实业务的环境中学习,一般很难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常反映“课堂学习不如实习”,就是这种“去情景化”教学模式带来的直接负面后果。

知识不可能脱离真实的生产业务环境而孤立存在。学习只有与生产实践活动结合,才能解决“学用分离”的问题。因此,体验学习论强调情景是体验学习的基础,是体验学习的必要条件。

为了创设学生进行体验学习的情景,教师的任务就是要想方设法把概念性知识情景化,这种学习情境应与真实的工作过程,即应用情景保持足够的一致性,让学生在这种接近真实的学习情境中了解知识的背景、产生兴趣、进行反思、生成对知识的领悟,从而获得体验。事实证明,经过体验学习,学生一般都能做到学用结合,能较快适应实际工作环境,能在工作中学以致用。

3、发展学生的主体性

主体性是体验学习的核心特征,是指学生在体验学习的各个环节中应发挥的主动性、亲历性。因为主体只会对自己感兴趣、有意义的事物产生体验,如果没有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必然不会在学习中产生体验。传统的教学观习惯于灌输说教,强调学生死记硬背,因而忽视了学生应有的自我体验,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很难学以致用。

为了发展学生在体验学习中的主体性,教师应力求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教学形式要生动活泼,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是强调体验的亲历性,要给每个学生亲自体验的机会;三是鼓励学生进行有个人特色的创新性体验。

4、学生学习的互动性

传统的学习观忽视学习过程中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在体验学习的每个环节中,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争论和归纳总结,把促进教学互动作为实现有效体验教学的有力措施,这也有助于激发学生深入思考,让知识和思维精确化,提高学习活动的质量。

二、会计双语教学体验教学模式构建的思路

1、基本思路的设计

对会计双语教学模式的设计应该考虑学生的语言基础以及学生对双语教学的认可度和接受力。

实践中,我们根据学生的特点将教学设计为几个阶段。主要思路是用汉语和英语学习会计专业知识,会计内容以中国会计体系为主,国际会计为辅。针对学生开始用汉语教学为主,英语为辅,随着教学进展,逐步过渡到以英语教学为主,汉语为辅,条件具备时,也可以采用全英语教学。

根据体验教学模式的原则构建的教学内容,设计思路不是按会计常规体系来安排的,而是按实际会计业务流程来构建,这样设计的教学内容便于将会计知识情景化,为体验学习创设条件。

英语部分的教学内容不单独进行英语词汇和语法教学,而是以会计专业的应用为主,与会计教学同步进行。例如提供全英语的会计课件、录像片、账务处理习题、案例和财务报表等,组织英语专业教学互动及角色扮演,让学生在以上这些情景中学习实用的会计英语知识,获得用英语进行会计业务的能力。

会计双语教学模式可以按体验学习“环节理论”来构建。教学时应充分运用现代教学多媒体技术,采用情景式、交互式、探究式等多种教学方式组织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体验环境下用双语掌握从事会计业务的能力。

2、教学目标的设计

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的结果。体验学习极为重视师生对学习目标的关注,因为这有利于帮助教师和学生集中注意力,使课堂行动、交流和教学评价都趋向一定的目标,从而提高体验教学效果。

会计双语课程的教学目标,可以从职业要求的角度来考虑。我们认为,通过会计双语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借助英语促进专业知识学习,成为懂专业又会英语的职业人才,即能用英语学习会计知识,能进行基本的英语会计业务操作,能用英语进行基本会计业务交流。学生如能达此目标,就能获得初步的职业能力,将大大拓宽就业门路,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3、学习效果评价方法的设计

体验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征。在相同的教学环境中,通过体验教学的四个环节的训练,由于每个人的智力结构、认知方式、个性特征不尽相同,他们的感悟和收获必然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所以在评价每个学生的学习时不能采用同一种标准,而应该进行发展性评价,用不同的方式充分肯定每个学生在体验学习中的收获,也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不足。这样的学习评价可以给学生以自信和激励,成为学生不断前进的动力。

三、会计双语教学体验教学模式的实施方案

1、教学内容情景化

(1)英语场景录像。有业务背景的英语录像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情景。在学习某种会计业务前,放一场相关录像,能让学生很快进入业务情景,学生通过观察录像了解业务过程,为下一步通过实际操作并体验操作后果做准备。例如在学习筹资账务处理时,可以把银行相应业务作为业务背景,让学生在录像展示的情景中体验企业从银行贷款的筹资账务处理方法。又例如提供生产车间会计业务的录像,让学生以此为情景,体验产品制造账务处理方法。

(2)英语案例。案例教学法是会计教学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有成熟的教学经验。在会计双语体验教学中,我们把英语案例作为一种教学情景,作为学生体验学习的载体。但是应注意作为体验学习的英语案例,应尽量从真实业务中提炼,不能作过于简单的处理。

(3)英语练习。通过练习让学生自己学习会计的做法是源于Robert N.Anthony的一本会计教材。他提供一种会计业务卡片,让学生回答问题、计算填空,在做中学习会计。我们认为这种形式的练习也是一种情景化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体验会计的基本业务,通过自己反思、概括、总结得到会计知识,获取能力。

(4)角色扮演。为了训练学生用英语口语进行业务交流的能力,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形式。根据不同的会计业务,让学生模仿不同的角色,进行英语口语业务交流。这种方式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获得实用的会计专业英语能力。

2、反思性学习

(1)反思性英语案例。案例不仅可以提供教学内容的情景,而且也可以为学生搭建反思的平台。例如为了促进学生进行反思总结,可以提供某企业固定资产折旧案例,通过分析不同折旧方法对企业总利润和总资产的影响,让学生自己通过反思自己总结出如何在复杂条件下正确选择折旧方法的规律。

(2)设置选择性英语练习。通过提供单选多选形式的英语会计练习,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反思总结。

(3)英语专题讨论。设置不同类型、不同难易程度的讨论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条件、兴趣选择合适的题目,按选题分为不同小组,学生先写出英语发言提纲,再用英语在小组讨论中表达观点,使学生在会计专业知识能力和英语口语交流方面都获得锻炼。

(4)英语小论文。对于英语程度较好、写作能力较强的学生,鼓励他们就某些问题进行研究,或者就某些会计业务进行反思总结概括,写成英语小论文,用英语宣读,并接受质疑。

3、综合性的实践应用

这里所指的综合性实践应用是指阶段性的或课程结束前的实践性活动,其目的是进一步提高学生会计知识和专业英语知识的应用能力。综合性实践应用教学平台具备真实性、综合性、全面性和研究性特点,这类平台一般可分为两类。

(1)综合性英语账务处理。提供综合性英语会计业务案例,要求学生用英语进行账务处理、编制财务报表、撰写财务分析报告、并组织学生用英语宣读财务报告、质疑讨论。

(2)研究性小论文。对于有兴趣有能力的学生,组织他们阅读文献,收集资料,通过分析研究,撰写英语会计小论文,并在适当的范围内宣读讨论。

四、结语

本文从高职教学的角度出发,概括了体验学习论的教学原则,为指导高职会计双语教学提供了理论支撑。并从体验学习的四个环节出发,提出了基于体验学习论的会计双语教学的体验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具有明显的职业化倾向和可操作性特点;其教学目标和内容是面向职业需求的,以培养初步职业能力为导向;教学过程具有情景化、反思性、互动性特征,教学方式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在组织教学、协调教与学关系方面作用的教学理念;采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展现教学场景,较好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教学评价采用具有鼓励性的发展性评价。

本文构建的这种教学模式深化了“在做中学”的教学理念,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作者将这种模式应用在会计双语教学中,通过学生反馈,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提高,也较好地获得了会计职业能力和会计英语职业能力。当然,本文提出的体验教学模式是初步的,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完善。

摘要:体验学习论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主体的学习理论, 提倡“从做中学”的学习理念, 符合高职会计教学向职业化、技能型发展的趋势, 适合作为会计双语教学的理论基础。本文概括了适合会计双语教学的体验学习的教学原则, 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会计双语体验教学模式, 提出了若干实施的建议。

关键词:体验学习,会计双语教学,体验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情景化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教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2]张同乐等:大学英语体验教学的教育原理探究[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 2008 (6) .

[3]Jarvis P.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Theory and Practice2e, 1995.

上一篇:智能家庭系统下一篇:畜禽水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