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隐性知识的学习论文

2024-07-27

语文隐性知识的学习论文(共5篇)

语文隐性知识的学习论文 篇1

一、隐性知识与学习型组织

关于知识,迈克尔·波拉尼将其分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1]。显性知识是可以用文字记录和语言表达的知识,它广泛地存在于我们的组织生活中,为组织成员所使用; 而隐性知识则是无法借助语言、文字或是图像表达出来的,它存在于我们的意识和潜意识之中。由于个人的经历、个体所处的环境、文化背景、思维方式和心智模式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不同个体所储备的隐性知识不同,因此,相对显性知识而言,隐性知识具有个体性、非系统性、情景性、稳定性、文化性和实践性等特征[2]。

从学习型组织的视角来看,隐性知识的共享对于学习型组织的创建和发展具有关键性的作用。自20世纪90年代美国学者彼得·圣吉提出学习型组织的概念和理论体系以来,国内外对学习型组织的研究不断深入。学习型组织是一个创造和持续创造的组织,它是适应内外部不同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提高自身能力的一个组织。在组织中,知识是组织学习和创造的源泉,个人学习是组织学习的起点,充分挖掘和激励个体内含的隐性知识将有助于组织学习力和竞争力的提升。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对隐性知识的挖掘和共享将成为研究重点。

二、学习型组织中隐性知识共享的过程与组织学习智障

( 一) 学习型组织中隐性知识共享的过程

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建立了关于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之间转化的SEIC模型( 见图1) 。

野中郁次郎介绍了知识转化的四个过程,即社会化、外化、内化和综合化。在学习型组织中, 隐性知识的共享过程同样可以借助这一模型展开。

( 一) 社会化过程

社会化的知识共享过程依赖于组织中人与人之间所进行的各种社会化活动。在传统的社会化过程中,隐性知识共享主要是通过人与人之间交流、观摩、模仿等途径获得,而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运用和广泛发展,知识的获取途径和流通方式发生了变化,共享渠道也更加多样化。Blog、 RSS、Wiki、Podcasting、Social Bookmarking、IM、 Mashup等各种网络虚拟社区的出现为个体间隐性知识的共享提供了便利。在虚拟化的学习社区中,每个个体不仅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也是信息的主动创造者,人人可以摆脱时空限制和心理障碍,自由地发表和共享自己的经验、看法和观点。 所以,这种虚拟化的社交平台为潜藏于不同个体内隐性知识的拓展、传播与共享提供了便利。

( 二) 外化过程

隐性知识的外化过程就是将个体的隐性知识转化为组织或团体的显性知识的过程。组织中的个体将知觉到的隐性知识清楚地表达和呈现出来,以易于别人理解和接受的表述方式和传达形式,将个体的隐性知识转化为团体的显性知识。 不同于显性知识“人到文档”的共享形式,隐性知识强调的是“人到人”的方式,即通过强调人与人间的相互交流来实现知识的传播[4]。从学习型组织的角度来看,这一过程的实现有赖于深度会谈和讨论。因为一个团体如果要拥有持续性开创学习的能力,必须在深度会谈和讨论中擦出知识的火花。鲍姆认为,在深度会谈时,大家以多样的观点探讨复杂的难题,每个人摊出心中的假设,并自由交换他们的想法。在一种无拘无束的探索中, 人人将深藏的经验与想法完全浮现出来,而超过他们各自的想法[5]。而讨论则会碰击彼此观点和想法,震荡出新的知识,可以看出,经由讨论与深度会谈不仅可以共享知识,而且可以更新、创造和传播知识。

( 三) 综合化过程

野中郁次郎的SEIC模型告诉我们,知识的综合化过程是知识的转化、组合、系统化的过程。这是构成组织核心的学习力、竞争力和核心文化的关键。在学习型组织中,个体将接收到的零碎的显性知识加以整合、转化,以知识扩散的途径,被个体中其他成员所认知和理解,在共享平台上,通过个体间的交流和讨论,将接受到的零碎的显性知识加以整合,转化为团体的一般知识,打造组织的核心知识库,为组织中每个个体的学习提供智力支持和共享资源。

( 四) 内化过程

知识的内化过程是一个显性知识隐性化的过程,即在组织学习中,个体将接收到来自各方面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隐性知识的过程。知识的共享离不开技术的支持,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每个个体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知识共享平台,在共享平台上, 借助于虚拟化的组织学习环境,通过与不同知识主体间的交流与讨论,主动将获得的显性知识与原有知识结构进行对比,通过同化和顺应,将其内化为自身的隐性知识,这个过程是个体知识的建构过程,它不仅积累和创新了知识,也丰富了个体原有的知识体系。

这四个过程很好地诠释了学习型组织中隐性知识共享的过程。在学习型组织中,隐性知识的共享贯穿于社会化、外化、综合化以及内化过程的始终。一方面,组织中的每个个体通过社会化的交流与共享平台将个人的隐性知识加以表述,外化为显性知识,在个人、团体和组织中不断地传播和分享,凝聚成组织的核心知识,从而实现知识的价值增值,为显性知识的进一步传播打下基础; 另一方面,在知识交流的过程中,不同知识主体通过传递、表达和交流等知识共享手段,将接收到的显性知识加以综合化,内化为自己的隐性知识,提高自身的学习力。这一过程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内化阶段不仅是学习型组织中隐性知识共享过程的终点而且也是起点。在学习型组织中,隐性知识共享首先从个体隐性知识共享开始,通过这四个阶段的不断更替和融合,将个体的隐性知识转化为团体和组织的显性知识,最后经过内化阶段,丰富和更新了个体原有的知识结构,促进了每个个体的发展。个体学习是组织学习的起点, 所以这一螺旋式的循环往复的过程不仅增强了个人的学习力,而且带来了组织竞争力的提升。

三、从知识共享角度解读组织学习的智障

彼得·圣吉断言: 组织智障是影响组织学习和成长的最大障碍。在学习型组织中他提出了组织学习七个方面的智障: 局限思考、归罪于外、缺乏整体思考的主动积极、专注于个别事件、煮青蛙的故事、从经验中学习的错觉、管理团队的迷思[6]。不同于彼得·圣吉对组织智障不同层面的解读,笔者将从组织学习智障这一具体角度来分析导致组织智障的主要原因。学习智障是组织智障的关键和核心,而组织中隐性知识共享障碍则是组织成员学习智障的一个关键因素。在学习型组织中,人不仅是知识的载体和创造者,也是知识共享的主体。组织中的个体在将自身的隐性知识分享给组织和团体的过程中,由于组织和自身等方面的原因,没有充分共享和外化隐性知识,从而导致组织学习智障,影响组织发展。在学习型组织中,隐性知识的共享障碍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 一是个人; 二是组织。

( 一) 就个人而言

1. 组织中个体的学习能力、对知识共享的态度和意愿等因素影响了知识共享行为。由于个体表达能力和心智模式的局限,无法将内含于自身的隐性知识清楚明白地呈现给组织中的其他人, 这就妨碍了员工隐性知识的交流与共享; 同时鉴于隐性知识内容的不确定性和私人性,当隐性知识的可靠性没有得到确证时,组织中的其他成员在接受时会产生抵触情绪,这是隐性知识共享的最大障碍。同时,学习型组织中成员的价值观对知识共享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无私的人毫无保留地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知识; 而自私的人则是带着事不关己的态度被动地共享知识,或是分享别人已经知道的知识。

2. 由于隐性知识是个人在实践过程中个体经验的积累、总结和升华而成的,是个人努力而得的,也是构成个体竞争力的优势所在,而当将个人的隐性知识分享给组织时,这种优势无形中就丧失了,所以在组织中有些学习者由于对知识的垄断心理,不愿将个人的隐性知识拿出来分享。

( 二) 就组织而言

首先,隐性知识共享受组织体制的制约。隐性知识共享更多的是靠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传递, 如果学习型组织沿用传统的管理体制: 领导和员工有明显的层级和工作界限,两者只是工作上的沟通,较少有接触机会; 员工对领导有畏惧心理, 不敢自由和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等,都会阻碍隐性知识的传播和共享。其次,隐性知识共享受组织目标和文化的制约。知识共享的主体是人, 当学习型组织不重视人的价值,或是缺乏一个衷心向往的目标和知识共享的文化氛围时,则会降低个人进行知识传播的动机和意愿。最后,隐性知识共享受组织激励机制的制约。良好的激励政策是一种有效的促进知识共享的手段,存在于个人头脑中的隐性知识被认为是个人价值的体现, 当组织中个体的知识共享行为得到组织的肯定、 褒奖或是一定的奖励时,则表明组织对个人价值的尊重和认同,则会激发个体的积极性和其他个体的参与度。

由于个人和团体的因素导致组织中隐性知识共享的障碍,从而阻碍了组织间成员的交流和发展,最后抑制了组织整体学习力的发展,这无疑是组织智障的源头之一。而学习型组织的真谛或是学习的真谛之所在即是通过学习能够重新创造自我,重新体认我与周围世界周围人的关系,从而拓展创造未来的能量。所以,学习型组织中隐性知识共享从某一方面体现了学习型组织的真谛。但是在隐性知识共享过程中这些障碍的出现不仅从知识层面造成了组织学习智障,而且也从精神层面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和不信任,导致了组织核心凝聚力和学习力的丧失。针对这两个方面的原因笔者试图从五项修炼的角度来探讨隐性知识共享障碍的解决途径。

四、隐性知识共享障碍的解决途径———五项修炼

五项修炼是学习型组织的核心,彼得·圣吉从系统动力学角度提出了五项修炼,具体包括自我超越、共同愿景、改善心智模式、团队学习以及系统思考。他认为,改善心智模式和团队学习是基础,自我超越和共同愿景是构建学习型组织的动力,系统思考是核心[7],这一完整的理论模型对于提高个人和组织整体的能力和价值、提升组织的整体效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解决隐性知识共享障碍应努力从这五个方面着手。

( 一) 自我超越———相信自我、挑战自我

“自我超越”是学习型组织的精神基础,精熟自我超越的人能不断地创造,突破自我,敢于自我挑战,激发自己的潜能,形成真正的投入与奉献。 所以,在学习型组织中隐性知识共享需要每个个体的自我超越。组织中的个体应树立信心,相信自己的知识可以使其他成员获益,促进组织的发展。随着Web2. 0广泛运用和发展,知识共享平台更加先进和多样化,隐性知识共享途径由传统的面对面交流等方式向网络平台的转换,这无疑提高了组织个体实践操作能力的要求。所以,组织中的个体应加强网络共享平台的实践操作和训练,培养自我效能感,敢于挑战自我,超越自我。 敢于运用和挖掘网络化的平台和其他共享平台实现个体隐性知识的传达和共享。

( 二) 改善心智模式———打破思维定式,消除沟通障碍

心智模式是根深蒂固于心中,影响我们如何了解这个世界,如何采取行动的许多假设、成见、 或甚至图像、印象,通俗意义来说就是我们认识事物的方法和习惯,即思维定式[8]。所以,当我们的心智模式与认知事物发展的情况相符,就能有效地指导行动; 相反,则会阻碍行动的发挥。同样, 在隐性知识的共享过程中,组织中的个体应改善思维定式,学会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方面以及利用各种不同的方式来将个人头脑中的隐性知识清楚明白地呈现给组织中的其他人; 同时在学习型组织中,领导者应该营造一个良好的沟通环境,鼓励每个个体的发展,消除沟通障碍,促进思想、情感交流,鼓励质疑和讨论,集体改进心智模式,促进团队学习。

( 三) 共同愿景———改革组织体制,打造核心价值

共同愿景是组织中人们所共同持有的意象或景象,它创造出众人是一体的感觉,并遍布到组织全面的活动,而使各种不同的活动融汇起来。解决学习型组织中隐性知识共享的障碍应努力将成员的个人愿景培养成组织的共同愿景,打造组织的核心价值观,让所有人为了组织未来的美好蓝图而共同努力。首先,领导者应改变传统的管理体制,建立一个扁平化的体制结构,加强领导与成员、成员与成员的交流,加强彼此间的信任,为彼此间开诚布公地共享自己的隐性知识扫除障碍。 其次,组织应尊重人的价值,鼓励人的发展和贡献,对工作出色的主体应适当地给予一定的激励手段,鼓励个体积极奉献自己的知识,供组织成员学习和借鉴。同时,通过对个体价值和劳动成果的尊重和鼓励,培养成员的集体主义价值观,使每个个体衷心地贡献出自己的知识成果,从而促进组织的发展。

( 四) 团队学习———消除习惯性防卫,构建民主宽容的知识共享平台

团体学习的关键在于理清团体学习的目的, 有效开展深度会谈与讨论,消除习惯性防卫。习惯性防卫是阻碍组织交流和学习的屏障,它是指为使自己或他人免于说真话而受窘或感到威胁而形成的一种根深蒂固的习性[9]。在学习型组织的隐性知识共享过程中,有些人不敢或不愿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怕受到攻击; 还有些人觉得自己比别人知道得多,一味维护自己的观点,只想让对方让步。而这两点都是习惯性防卫的典型表现,而且也是影响组织隐性知识共享的关键。所以,为了更好地促进组织的隐性知识共享,领导者应该试图致力于以下措施来消除习惯性防卫。首先, 时刻警惕和敏锐地察觉防卫的发生,深入分析和研究组织成员产生习惯性防卫的原因,继而提出治本之策。其次,营造一个开放、合作、民主、宽容、诚信的优质组织文化[10],每个个体都可以自由地共享自己的知识,无论荒谬与否,不存在嘲笑和责备,成员之间各抒己见,毫不保留地摊出自己的想法,消除防卫心理障碍。同时结合第三项修炼, 通过确立组织的共同愿景,打造组织的凝聚力,使全体成员为了组织的共同目标而团结在一起,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缓解和克服习惯性防卫。

( 五) 系统思考———把握全局观

系统思考是五项修炼中最为根本的修炼,是各项修炼的基石和升华,它带给人们一个全新的思维方式。在学习型组织中,系统思考要求个体一方面在学习上,系统思考和看待问题,通过纵向和横向的反复比较,把握问题的深层次原因; 另一方面在交流和处理问题上,把握全局观,从组织的整体利益出发和考虑。因此,学习型组织的隐性知识共享不仅要求每个个体从多个角度系统地思考和评定知识的价值和可靠度,而且要反对一家之言,学会兼收和学习组织中每个成员的优秀知识。同时,在知识共享过程中,每个成员应将自己放到整个组织这个大系统中,思考自己如何为调动知识共享参与的积极性以及自己如何在这个团队中发挥最大的作用而努力。

以上是从五项修炼模型角度来初探学习型组织中隐性知识共享的解决路径。五项修炼是一个完整而相互联系的整体,在学习型组织中,这五个方面是可以相互贯通的,所以在具体的操作中应注意灵活地使用。学习型组织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和组织,在致力于学习型组织的创建过程中,在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断言我们已经是学习型组织了,因为知识是学习型组织的发展源泉,而知识每天是不断更新的,所以它是一个不断发展和不断创新的组织,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停止学习,停止创新。而组织的创新源自于每个个体智慧的集合和结晶,组织的创造性张力源自于每个个体智慧的碰撞和摩擦,所以,学习型组织中隐性知识共享是智慧的集合、碰撞和摩擦的有效途径,是组织持续创造力源泉。

摘要:组织学习能力的发展和竞争优势的提高依赖于知识的开发和创新,而知识共享是知识创新的有效途径,在知识共享中,隐性知识的开发和共享是组织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和源泉。文章从隐性知识的概念和特点出发,结合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转化的SEIC模型,从五项修炼的角度,探究隐性知识共享的过程和策略。

关键词:学习型组织,知识共享,隐性知识,五项修炼

语文隐性知识的学习论文 篇2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 隐性知识 显性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8-0193-02

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注重对教学中隐性知识显性化教学,探索中职语文中深层含义的探究,提升学生对中职语文的阅读兴趣,对培养学生的心理发展,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导向作用,同时注重中职语文教学中隐性知识显性化探究是学生进行自我表达的有效途径,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达到预计的教学目标。

一、深化现代化网络信息平台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应用

深化现代化网络信息平台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是中职语文教学中隐性知识显性化教学的重要手段。网络信息资源为教师进行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是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补充的重要手段。现代网络信息平台丰富了中职语文教学课堂表现形式,使中职语文教学中的显性教学意义更加突出,丰富中职语文教学中隐性知识显性教学形式。教师通过网络信息平台对学生的学习思想进行引导,提升学生课堂思想的活跃交流,进一步扩大了学生对语文教学中隐性知识显性化教学内容的交流,能够促进中职语文教学中隐性知识显性化教学中的问题得以凸显出来,并且依据课堂教学效果进行合理化改善,促进中语文教学内容和形式的转化,实现中职语文教学的教学意义。其次,网络信息交流平台也为中职语文教学提供良好的教学资源交流平台,例如:教师和学生不仅课上进行教学知识交流与讨论,还可以进行课下的教学课题探讨,形成语文教学意义深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实现课堂知识生活化,促进中职语文教学意义的进一步深入。

二、注重中职语文教学辅助工具的应用

注重中职语文教学辅助工具的应用也是实现中职语文教学隐性知识显性化教学的重要手段。其一,应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使中职语文教学的教学内容打破了传统教学课堂枯燥,单一的教学形式,教师可以直接将教学内容以视频欣赏,音频欣赏等形式引入到教学课堂中,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法促使教学内容生动多姿,优美的画面体验和悦耳的音乐盛宴能够启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深入思考,实现语文隐性教学内容显性化教学,提升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深入理解。例如:戴望舒《雨巷》运用多媒体教学,向学生展示《雨巷》中描绘的“悠长的雨巷”以及雨巷中那位“撑着油纸伞的姑娘”的图片,用这些实际的图片和形象将学生“引入”诗中,提升学生的思想领悟能力,然后教师再进行详细的作者介绍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阅读语文教学中的灵感,引导学生对语文教学隐性教学知识的领悟。通过对学生教学内容设身处地的引导,启发学生表达对教学内容看法的描述,有的同学认为作者与这位姑娘擦肩而过,而多年后再次进过这条雨巷时引发的回想;有些同学认为雨巷中的姑娘多半是作者想象出来的,这位姑娘是作者心中希望的代表等等。通过教学实践可以发现多媒体教学是辅助中职语文教学隐性化知识显性化教学的重要手段;其二应用朗诵、舞台剧等形式进行教学。在课堂中应用朗诵、舞台剧等形式是中职语文教学课堂形式的转化同时也是隐性知识显性化教学的表达形式之一。例如:徐志摩《再别康桥》,教师将课堂分为多组,每组选出相应的朗诵代表进行小型的全班朗诵比赛,学生进行课堂朗读练习时通过一遍遍阅读,注重对诗歌中情感的把握,体会诗句中的含义和情感,从而达到对教学内容隐性知识的理解,这也是实现中职语文教学隐性化知识显性教学的重要手段和课堂表现形式。

三、运用中职语文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表达

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学隐性知识显性化教学的方式中注重对学生自我表达能力的引导也是实现隐性知识显性化教学的形式之一。有时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教师教授的教学内容给予更深层的理解,但由于学生和教师之间缺少沟通,从而影响了学生对教学内容隐性知识深度理解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师应当充分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所思想表达出来,教师作为一名倾听者,对学生的意见进行引导,协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思维观念,促进学生的思维方式向着更加成熟化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也能为学生对就教学知识内容的深度把握提供依据,并且促进学生之间自主的进行教学内容深入研究,获得更深层的隐性知识。

四、结论

注重对中职语文教学中隐性知识的显性化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从语文教学课堂中获得更充沛的语言文字知识和思想创作知识,提升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积累,并且在不断地深入研究和学习中,寻找到自身语文学习存在的不足,对自身存在的缺陷进行弥补,形成学生学习的高效率和高质量。此外,多种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法的应用,也为中职语文教学中隐性知识教学显性化提供了充足的表现形式,促进中职语文教学课堂的充分利用,再加上教师对学生进行合理引导,都是促进中职学生积极健康发展的重要方式,使学生有更丰富的学习收获。

参考文献:

[1]陈凤英.双师型教师隐性知识管理研究[D].西南大学,2015.

[2]李宁.隐性知识及其在高职教育中的应用探索[D].天津大学,2007.

[3]胡晓.基于知识管理的教师校本研修模型研究[D].西南大学,2007.

[4]王小燕,林伟君.ERP沙盘模拟实验教学中学生隐性知识显性化探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v.32;No.21008:357-360.

论隐性语文知识价值及其利用 篇3

1. 一线教师语文知识观现状。

2001年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力求改变人们以往的语文知识观。我认为这里的语文知识是狭义上的学校语文知识。一直以来, 我们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囿于字、词、句、篇、语、修、逻、文, 后来又将其系统归纳为语言学知识、文学知识和文章学知识这三大块。在这种知识观的影响下, 一线教师把语文课当成了肢解文章的屠宰场, 追求对字词句篇的喋喋不休的分析, 致使所有的阅读教材选文都成了验证语文知识的案例, 淡漠了文的“质”美。那么现在语文老师心目中的语文知识又是什么呢?在实际教学中又是如何落实的呢?

在这里我就此问题与山东莱州汇泉小学五年级五班的语文老师做了两次深入的访谈, 该老师的基本情况是:从事一线教学一年有余, 所教班级语文成绩名列年级前茅。访谈总结如下:对语文知识的概念是模糊的, 在教学中实施知识教学也都处在朦胧无意识状态。当访谈者问及对传统学校语文知识的看法时, 该教师予以肯定, 并表示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确实也落实了这些知识的教学。但有一点值得注意:该教师重视语文学习方法的传授, 重视学生运用方法进行阅读、习作的练习, 可见该教师潜意识中虽认可传统语文知识, 但已不再认可知识是简单的灌输传送, 更有了潘凤祥老师“教读法”的意味。从这样一个一线教师身上我们既看到一个教师自身对语文专业知识的淡漠, 又感受到了传统语文知识观的悄声转变。是什么让这样一个连语文知识具体指什么的问题都不能理清楚的老师把教学业务搞得很好?我认为这与当今一部分一线教师已经有意或无意地注重语文默会知识的教授有关联。

2. 语文知识的显性与隐性。

知识根据不同的标准可分为不同的类型, 波兰尼于1958年在《个体知识》中按明晰度把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默会知识。默会知识又称缄默知识或隐性知识, 它是相对于显性知识而言的。其中显性知识是一种可以用言语或符号明确表达出意义的知识, 如字、词、句、篇、语、修、逻、文。而默会知识是一种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知识, 它更多的是指体验、直觉、动作和心智技能, 表现为一种理解力、领悟力和判断力, 如学生语感的培养、自己解决问题的心智技能。波兰尼的隐性知识是存在于个体中的、私人的、有特殊背景的知识, 隐性知识以个体内在携带的“意会模型”为中心, 这些意会模型是概念、形象、信仰、观点、价值体系, 以及帮助人们定义自己世界的指导原则。隐性知识也包含一些技术因素, 包括具体的技能和专门技术, 以及来源于实践的经验。 (1) 就知识的结构来说, 显性知识以默会知识作为基础, 但任何知识体系在个体身上的表现都存在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两种形式。就二者所比例关系:根据弗洛伊德对意识和无意识的冰山隐喻, 显性知识就如同浮出水面的“冰山尖端”, 而隐性知识则是隐藏在水面以下的大部分, 它们虽然比显性知识更难被发现, 但却是认识的重要源泉, 所以隐性知识数量远远多于显性知识, 语文知识也不例外。显性的语文知识是指能用言语或符号明确表达意义的语言学知识、文学知识和文章学知识。我们指的传统学校语文知识 (字、词、句、篇、语、修、逻、文) 就是显性知识, 对于学校教授知识的必要性, 把知识显性化我们必须表示肯定, 但如果仅把这些显性知识当成所有全部, 我们就必须深思了。当然, 传统的语文知识观把语文知识看成了单纯的显性知识, 在这种知识观的指导下我们就不难理解语文课堂上的乏味传递, 也不难理解课程标准强调的“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了。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 根据陈述性层面与程序性层面对知识的分类, 隐性知识指的是人们所说的“做什么”、“怎么做”这类知识。隐性语文知识我们采取张雪屏先生的“语文课程中大量的关于听说读写的言语行为规则, 也就是一种程序性知识” (2) 。这位被访问的语文教师对于忽然问及的语文知识概念表示茫然, 但在实际教学中显然能注重语文知识 (字、词、句、篇、语、修、逻、文) 的教授, 并且把所带班级的语文成绩教得十分优异, 这样看来我们要把成功的主要原因归结为该教师自己所坚持的教学方法:注重方法的传递。在访谈过程中, 这位年轻的老师一直强调一句话:“让孩子自己睁眼看文本、看世界。”让孩子自己睁眼看文本, 不再是教师机械地传递, 学生被迫地接受了。由此看来, 该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传授传统的语文知识, 注重显性知识的教授, 同时力求通过方法的传递 (暂且不论这些方法的合理性) 让孩子通过自己的体悟来感受文章, 其实就是让学生把教师示范的方法吸收内隐, 再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来个性化地理解文章。从学生方面考虑做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兼顾, 是值得我们肯定的。

二、学校隐性语文知识运用的价值

根据认知心理学理论, 隐性知识属于程序性知识范畴, 在波兰尼看来其具有很强的个体色彩, 隐于个体的实践活动中。其有很强大的定向作用, 进而会在个体做出行为时起指导作用。隐性知识作为一种程序性知识, 其作用主要取决于它的“产生式”, “产生式”就是一个“如果, 则”的表征规则, 即“如果满足了某种条件, 则可以执行某一动作”。每一个规则就是一个产生式, 经过练习, 简单的产生式可以组合成一个较大的操作系列, 成为一个复杂的产生式系统。这种复杂的产生式系统就是形成复杂技能的心理机制 (语感就是这样一种复杂的产生式系统) (3) 。

1. 突破传统知识观对知识的理解, 创造学生理解文本的最大可能性。

传统语文知识的传授把学生的思维固着在了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的学习, 主要是围绕这些进行极其详尽的分析, 致使学生眼中看到不再是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 而是一堆堆字词句的罗列, 课堂上进行的是像屠宰场一样的残忍剖解。从学生角度讲, 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进课堂的, 在母语的社会环境中, 学生的理解能力已经有了不等齐的发展, 相应的在这些已有的隐性知识的定向指导下, 学生对文本必定有不一样的认识和理解。倘若教师在课堂中像被访谈的这位语文老师一样, 注重适宜方法的传授, 引导学生自己对文本进行理解, 想必每个学生都有自己不一样的收获, 这种收获绝对突破了对字词句段的简单剖析, 能够实现每个学生自身对文本的最大限度理解。

2. 隐性知识的价值具有内生性, 力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交流中增进理解。

隐性知识会在超越课堂的日常生活中获得潜移默化的内生, 倘若教师在课堂上能有目的、有方法地进行开发利用, 不仅可以是学生已有的隐性知识显性化, 而且可以在与师生、生生的课堂交流中获得增值, 既使学生的隐性语文知识得到合理梳理, 又使学生个人的隐性知识获得交流分享, 进而提升全班学生的理解水平。

从被采访的这位小学语文教师身上我们明显地感受到这种隐性语文知识的强大价值, 其注重教学方法的传授, 已经意味着其注重发挥学生自身的这种隐性语文知识, 或者说将学生已有的显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 进而指导自己的学习。

三、课堂中对隐性语文知识的利用

1. 客观对待隐性知识价值, 注重隐性知识功能的两重性。

根据冰山模式, 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比例悬殊是很大的, 隐性知识具有的价值也是不可估量的。然而我们的一线老师在尝试发挥学生的隐性语文知识资源时要认清语文知识的双重性。根绝波兰尼的观点, 隐性知识源于个体的经验, 具有高度的个人化特点。这样一来, 就可能导致学生的隐性知识对显性文本知识的理解产生双重性:正确的导向作用和干扰阻碍作用。教师在课堂处理中要时刻关注学生的理解方向, 并及时予以正确引导, 减少理解偏差, 在学生理解合理之余给予理解的个人空间。

2. 创造适宜的课堂情境, 调动学生的隐性知识资源。

根据心理学的学习迁移理论, 在两个相似的情境中, 学习迁移更容易产生。学生的隐性知识资源是在生活实践中获得的, 倘若学习情景和获得隐性知识的生活情景悬殊时, 运用隐性语文知识的迁移活动就极难产生。在这里教师只有配合文本创造更接近儿童生活情景的课堂情境时, 内含于学生的隐性知识才容易被激发出来为所用。

3. 教师“察言观色”:观学生所观、查学生所查, 追求隐性知识显性化。

隐性知识是一种无意识的认知能力, 形成的技巧、经验、感悟、直觉、心智模式都是非正式、自己难于辨认的。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 应该多与学生交流互动, 从儿童角度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 即学会“察言观色”:观学生所观、查学生所查。运用猜测帮助从多个角度描述学生力求表达而又论述不清的想法, 让学生从中尽可能地选择, 抑或从学生对教师猜测的“对对对”“否否否”的只言片语中总结他们的显性知识, 并最终使其显性化。

参考文献

[1]方华1, 张淑华1, 柳治仁2, 蔡宇3, 朱丽娜4.论隐性知识[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4, 2, (28) :27-32.

[2]袁迎春.默会知识与语文教学[J].教育探索, 2011, (4) :37-38.

[3]邬思云.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隐性知识资源[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2, (5) :166-168.

[4]郁振华.波兰尼的默会认识论[J].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1, (8) :5-10.

语文隐性知识的学习论文 篇4

一、SECI模型及隐性知识

(一 )SECI模型

日本的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弘高根据日本企业的管理架构,以波兰尼的知识两分法为基础,对知识创造和知识管理提出了SECI模型,是一个“知识创造螺旋”的动态概念。

他们将知识划分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两类。隐性知识指存在于个人头脑中, 在特定情境下的, 难以明确表述的知识,它与个人的感觉、经验、逻辑思维能力、情感、洞察力信念等紧密结合在一起,是显性知识的来源。而显性知识则指通过文字、公式、图形等表述或通过语言、行为表述并体现于纸、光盘、磁带等客观存在的载体介质上的知识。显隐知识的相互作用、相互转化就是知识创新的过程。其转化过程为:群化(so-cialization), 外化 (externalization), 融合 (combination) 和内化(internalization)。

SECI模型实质上是给我们提供一个知识创新的模式 , 知识在一个团体中想要实现创新实质上是通过个人隐性知识让团体共 知 ,然后团体 将这些隐 性知识显 性化 ,最后被个体 吸收内化 为自己隐 性知识 ,潜移默化 地指导以 后的工作学习。

(二 )野中裕次郎的局限

在野中裕次郎的SECI模型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知识创新的过程, 但是他的理论没有给我们提供具体有哪些途径实现显隐知识的转化或者表述的模糊而不具有普遍性, 尤其在教育中的应用,毕竟他的模型是依据企业的管理架构提出的。在教学研究尤其迫切需要创新的研究生教育领域有没有一个切实有效的途径实现这样的知识转换。

基于隐性知识的特点及现有的网络web2.0工具, 本文提出建构基于blog的学习共同体促进隐性知识学习。

二、构建基于blog的学习共同体

(一 )学习共同体

学习共同体是一个由学习者共同构成的团体, 彼此在学习 过程中沟 通、交流、分 享各种学 习资源 ,共同完成 一定的任务 ,在成员之 间形成相 互影响、相 互促进的 人际关系 ,最终促进个体成长。由于web2.0工具的发展,blog作为学习交流的平台在各种各样的群体中越来越多地被使用, 而blog具备了组建社区的功能, 目前blog圈子把有共同爱好的人组合在一起,从内涵上更接近学习共同体。因此将其称为blog学习共同体。

( 二 ) blog 学 习 共 同 体 促 进 隐 性 知 识 学 习 理 论 及 实 践基 础

1.隐性知识的转化条件

隐性知识的特点决定了它可以在行为中体现出来, 被他人观摩到,但无法被本人用言语描述清晰,同时隐性知识的体现需要具体情境,是一种被实践的知识。隐性知识学习:1需要创设特定的情境。只有在特定情境中与具体任务相结合,隐性知识才能发挥其作用,也就是说在“做”中学。2需要一个协作过程。3需要协作群体的认真观察和反思。4需要融洽、严谨、交互良好的学习氛围。

2.blog平台的优势

(1)技术优势 :Blog低门槛 ,零成本 ,开放 ,自由不受技术 ,形式理念的约束,是人们筛选、整理、反思和记录自己思想历程的场所。

(2)表现形式的优势 :在现实世界中 ,人们表达自己思想 ,交流、评价、协作任务往往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如时间、地点、表达方式等。而博客不受上述限制,同时主要是采用一种叙事性表达方式,恰好给隐性知识学习提供便利。

(3)圈子优势 :通过博客圈子形成的blog共同体不仅继承个人博客的优点,同时能更好地实现协作概念。个人的博客一旦更新能很快被共同体全体成员知道, 使其他成员及时做出响应,形成群体思辨、梳理和整合的动力,是高凝聚力的网络社群。

(三 )隐性知识在blog学习共同体中传递

在SECI模型中隐性知识在知识创造的过程中, 显隐知识的相互转化包含个人隐性知识转化为他人的隐性知识和个人的隐性知识转化为个人及他人的显性知识, 这些转换过程在blog学习共同体中能很好地被实践。

1.个人隐性知识转化为他人的隐性知识

(1)个人对问题的解决方案 :由于blog学习共同体的成员经常来自同一个实体组织或者面临相同的任务或主题, 对同一问题每个人都有不同解决方案,通过博客圈子,每个成员都可以“观摩”到他人处理问题时的思路和方法,为个体解决问题提供参考。

(2 ) 学习过程及生活经历 : 这些经历往往是一种原生态的没有经过个人加工的,不成体系的,但是带有明显个人标签的经历。成员不用考虑这些经历是否有价值或者促进问题解决,仅仅是一种个人体验,而共同体中别的成员就可以参考这样的经验,潜移默化地对学习过程进行指导。

2.个人隐性知识转化为个人和他人的显性知识

(1)自我反思,知识梳理。日常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每天都有大量繁杂的信息充斥大脑。这些信息就是一种非良构的知识,而通过书写博客,可以将这些信息精心筛选、整理、反思和记录。日积月累的资料整理和记录有助于知识体系化、明朗化。

(2)对讨论主题发表见解。博客的书写 ,除了个人对知识创新的渴望外,还有组织的纪律性。在blog学习共同体中成员通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规定性任务,如书写读书笔记,就某一话题进行深层次讨论,研究型学习小结等这些都是有组织、有计划的,可以避免个人书写博客的散漫性和随意性。这也是个人博客和blog学习共同体的区别。

(3)与他人互动 ,激发灵感。隐性知识是缄默的 ,无法描述的一种知识,如果个体不发掘,则可能永远在角落里发挥着独自的作用,而对整个团队无益。当有个良好的互动气氛调动起人们的积极性,开始就某个问题进行彻底思考的时候,大脑的潜力会被开发,就会在别人言语中有隐性感悟,或者双方在思想碰撞中,共同发掘出各自体内的隐性知识,更快地显性化而达到共享目的。

三、A大学教育技术学博客圈子

A大学教育技术学系的研究生在C老师的带领下 ,于2009年11月14日在新浪创建了“教育技术学研究生”博客圈子,最初实质上是一门专业课的课程博客, 旨在让研究生在博客上分享经验,所思所得,课堂活动的总结,以及上交作业。

由于C老师在研究博客应用方面有极大热情,同时是中国教育博客研究的领跑者。在他的带领下,A大学的教育技术学研究生们对博客的热情非常高, 同时吸引了一批国内其他高校教育技术老师和研究生的参与, 目前这个博客圈子已经有84位成员 ,访问量1598,博文总数751。

圈子成员是同班同学,平时在一块上课,课堂上通常接受相同知识和思考同样的问题,课后有相同的作业任务,现实中班集体的气氛很好, 加上每个人积极性都很高, 协作也很愉快, 每个人几乎都有自己志同道合的小圈子人, 大家相互留言、相互鼓励,在网络上畅所欲言,形成融洽的学习气氛,因此在博客圈子中他们之间隐性知识的传递会更加明确和直接,也会更有效。

这个博客圈子中有两个核心成员, 分别是C老师和B大学的D老师,在精华博文中核心成员的博文占了33%。通过浏览博文, 笔者发现,C老师的博客主要集中在对会议学术精神的传达和课堂知识的扩展,而D老师的博文主要集中在对热题的见解和个人的自述。因为C老师是这个团队中最核心的任务,并且圈子中的大部分成员都是A大学的学生,因此他的博文的影响力更大些。

作为课堂知识的延伸, 他会经常在博文中给同学布置作业,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资料,同时会发表一些激励同学的话语和个人的一些看法,他的存在起到了监督、验收、评价的作用,对维持团队活力有很大作用。

在观察A大学博客圈子的过程中笔者同样发现了一些问题:1成员间互相“串门”,尤其直接到C老师博客参观的次数要多于他们到圈子中浏览的次数。2成员之间对问题的讨论不够深入,通常只是简单地评述表达支持和鼓励。3博客圈子的论坛的帖子至今寥寥无几。

从该博客圈子的运行情况, 我们可以总结出构建一个良好的blog共同体需具备的条件。

(一 )成员的同质性

成员之间有共同的兴趣、爱好、目标、任务是构建blog学习共同体的基础。特别是工作,学习博客圈子的成员一般都有相同的知识背景,这样成员之间能找到相同的话题,知识的共享才能流畅,共同的经历减少了交流和知识转换的壁垒。

(二 )具有现实的社会网络基础

现实网络基础对隐性知识的传递来说是必要的。毕竟隐性知识是一种行为的而非言传的知识, 在博客上叙事性表达能将作者的行为过程和思路描述出来, 现实中人员网络通常是公司或者学校的团队,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把文字描述和真实的行为过程结合起来。

(三 )核心成员的引导

Blog共同体中的核心人物是影响共同体的关键因素。核心人物通常享有较高的威望,是信息的主要发源地,这些人引导着整个共同体运转。他们在网络中处于中心地位,又控制着信息流动。

(四 )有组织的交互

Blog学习共同体是一个有组织、有计划的团体 ,不是个人的即兴博客。共同体中会组织专题讨论,有步骤地解决问题,有计划地开展活动。

四、结语

语文隐性知识的学习论文 篇5

迈克尔·波兰尼从知识的可转移性角度将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他认为:“人类有两种知识, 通常所说的知识是用书面文字或数学公式来表达的, 这只是知识的一种形式, 还有一种知识是不能系统表述的, 例如我们有关自己行为的某种知识, 如果我们将前一种知识称为显性知识的话, 那么我们就可以将后一种知识称为隐性知识。”。隐性知识是难以用语言、文字、符号、图表和公式等显性形式清晰表达与传递的, 主要以经验、直觉、感悟和诀窍等内隐的形式存在。它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知识类型, 支配着人的整个认识活动, 对于知识的创新和价值的创造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隐性知识虽然难于表达和传递, 但也不是绝无可能。我们可以通过管理创造、发现、获得、共享、提炼、证实、传播、适应、修改和应用知识的环境来管理隐性知识。

2. 女工组织中隐性知识的分类

女工组织中隐性知识包括一般女职工的隐性知识、女性领导干部的隐性知识、女工委各部门的隐性知识、女工组织集体的隐性知识等。

(1) 个体隐性知识和集体隐性知识。

以隐性知识的依附对象划分, 可分为个体隐性知识和集体隐性知识。

(1) 个体隐性知识。

个体的隐性知识是依附于个人的、很难或少被其他个体掌握的高度个性化的知识, 主要以经验、技能、直觉、灵感等形式存在。女工组织个体隐性知识包含一般女职工和女性领导的隐性知识。一般女职工的隐性知识包括工作和背景方面隐性知识。女性领导干部的隐性知识主要是利用行政管理经验、工作技巧以及还没有明确表达出来或者难以表达的对组织发展有用的建议等。

(2) 集体隐性知识。

集体的隐性知识则依附于组织, 是某一组织区别于其他组织的人格化特征, 各个部门长期以来积累、摸索出的一些组织建设思想、方法、规律以及服务特色等属于集体的隐性知识。例如中国妇联, 其自身的知名度, 积累的丰富工经验, 多种的特色服务所反映出的组织形象, 都是妇联具有的隐性知识资源。

(2) 专业方面的隐性知识和认知方面的隐性知识。

以隐性知识自身的特征划分, 可分为:专业隐性知识和认知隐性知识。前者主要包括那些不可或难以编码和表达的专业技能、专长、诀窍等, 而后者主要包括灵感、经验、预见性等。女工组织不同部门的女职工具有不同的专业技术方面的隐性知识, 同时各部门内部具有自身的协作技能。而认知方面的隐性知识则更丰富, 包括每位女职工的工作经验、价值取向、信仰等。女职工工作是一项操作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工作, 只有多接触实际工作, 才能积累经验, 才能掌握其中的方法和规律。 (单位女工组织隐性知识层次分类见表1)

2. 女工管理模式现状

目前, 本单位中女工管理模式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 民主管理工作弱化, 女工委职能被边缘化。

单位没有对女工委的组织地位高度重视, 甚至有些领导者甚至认为女工委倡导的民主管理工作影响行政工作开展而进行限制, 致使女工委工作无法顺利开展, 组织形同虚设, 严重挫伤女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合法权益和参与民主管理得不到有效保障。

(2) 女工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偏低, 工作能力和积极性十分有限。

目前, 单位内女职工干部中年富力强、高学历、乐于参与组织工作的人员很少, 而学历偏低、年纪偏大且面临退休、缺乏工作热情的人员居多, 民主管理这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多数人不乐意主动开展。并且单位行政工作中有时会将女工组织的管理刻意弱化, 其很难得到新鲜血液补充, 不利于女职工权益维护和民主管理工作的开展。

(3) 管理体制不顺, 女工组织发挥作用的空间较小。

单位中对女工委经费来源都作了硬性规定, 实际上许多工作并未真正落实, 在某些管理制度的制定上, 女工委也往往被与其他职能部门捆绑在一起, 弱化女工委地位, 独立开展工作的空间极为狭窄。

3. 隐性知识在学习型女工组织工作中的探索型应用

(1) 构建多层次学习网络。

构建多层次学习网络, 对女职工进行全方位学习培训, 使学习成为工作的常态。首先, 根据女工的年龄结构、文化程度和不同岗位等实际情况, 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学习和专业培训, 形成参加高校继续教育集中培训、各部门培训机构职业教育、各单位在职学习和个人自学提高相结合的多层次学习网络。形成修养型、知识型、技能型等三方面知识学习相协调的学习网络。

其次, 推广团队学习, 互相学习、互相交流、互相启发、互相激励、共同促进, 实现团队智商大于个人智商, 在互动式的学习交流中促进女工直接沟通、共同进步。

再次, 通过创建学习型女工组织, 使学习转化为创造力、创新力, 实现工作的创新和飞跃。实现人的发展和知识的丰富与个人利益挂钩。

最后, 选拔晋升的创新。使通过学习培育的有用之才在更合适的岗位和领导岗位上体现价值。

(2) 建立知识激励机制。

建立有效的知识功能共享激励机制, 对积极参与知识交流与共享的女工进行激励, 让其看到隐性知识显性化及其知识共享的收益大于将自己知识囤积和隐藏起来所得到的利益, 调动女职工隐性知识显性化及知识共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应实施知识绩效奖励制度, 包括知识薪酬支付制度、奖金、晋升、休假、培训等多种奖励手段。可见, 有效的知识激励机制直接影响着隐性知识管理的有效性, 同时, 隐性知识管理的有效性也在不断巩固和深化知识激励机制。

(3) 搭建先进平台。

知识的共享只来源于人们在相互信任基础上的自愿合作, 建立在个人经验基础上的隐性知识更是如此。一是搭建女职工优质信息服务平台, 使女工对信息有充分共享;二是搭建女职工成长平台, 努力在“树立新典型、发展女党员、推荐女干部”上下功夫;三是搭建女职工教育培训平台根据不同岗位的特点, 确定不同的岗位教育形式、内容, 坚持岗位练兵与实际操作相结合, 开设固定课堂、流动课堂, 采取“现场答疑、座谈讨论、专家讲座”等培训方式, 灵活机动地组织学习培训。四是搭建女职工维权平台, 为广大女职工撑起保护伞。

管理者可以通过创造一个沟通开放、交流知识、共享知识的组织文化环境来加强组织内的人际关系与互相信任。信任是组织文化的基础, 是实现隐性知识传播和共享的前提。有了彼此之间的信任, 组织才能建立起知识传播和共享的良性循环, 并逐渐打破知识保护和封闭;否则, 就会形成一种隐性知识保密的恶性循环。

(4) 利用匹配的传播媒介。

在隐性知识传递中, 由于知识本身表现出很强的模糊性, 导致知识源与接受方对隐性知识的理解存在歧义, 所以应选择高富裕度媒体传递隐性知识。实践研究表明, 师徒关系、人员流动和在职培训等潜移默化的具体形式, 都能有效地促进隐性知识传递。显然, 潜移默化所基于的正是面对面传播这种高富裕度媒体。

(5) 培养隐性知识。

专家普遍认为, 原有知识广度、知识之间差异与联系可促进理解并获得新知识。新知识要被接受, 也必须受众有一定的知识背景, 否则会由于知识的梯度过大而使新知识难以传播。隐性知识传播比显性知识困难得多, 隐性知识转换为显性知识的社会化, 强调共同的经历和体验。对于与知识源有相似情境的接受方来说, 通过共同的经历和体验即社会化的转化模式, 可以较好地获得知识源的隐性知识, 从而完成知识的传播和共享。此外, 隐性知识必须靠个体去把握, 而在语义的把握方面, 不同个体的隐性知识水平决定了把握的深度、广度和高度。因此, 组织需要具有相关的知识才能消化并应用新知识, 隐性知识的培养就成为提高主体认识能力的关键。

4. 构建以隐性知识为主导的工会学习型女工组织的策略

以隐性知识为主导, 实现隐性知识向现实进行转化。在现实的隐性知识转移的激励过程中, 参与的主体包括知识源、知识接受方以及知识源和知识接受方所服务的女工组织, 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首先, 女职工在这个激励平台上, 基于自身需要形成一种自我激励, 在单位允许的范围内充分发挥自主性, 努力展现自我, 最终实现单位和职工双赢。其次, 为从知识源处获得知识, 知识接受方也必须对知识源进行适当的尊重激励, 及时向知识源反馈所获知识的重要性, 使女职工能充分感受到自己所贡献的知识不仅能为自己获得利益, 同时也为集体、为他人做贡献, 更能产生一种成就感和被尊重感。

5. 小结

通过隐性知识理论和学习型工会女工组织创建的研究, 学习型女工组织应当是单位全体女工全身心投入并有能力不断学习的组织。要提高女职工的社会地位, 增加其社会贡献意识, 要积极树立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以学导干、以干促学的观念, 要把学习看成是人生旅途中的加油站, 以先进的理论为指引, 创造性地建立一个学习型女工组织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苏新宁, 任皓, 等.组织的知识管理[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4.

[2]李一楠.隐牲知识管理研究综述[J].情报杂志, 2007 (8) :60-62.

[2]金吾伦.知识涵义的转变[J].哲学动态, 1999 (11) :40-43.

[3]李华伟, 董小英, 左美云.知识管理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华艺出版社, 2002.

[4]夏书章.知识管理导论[M].武汉:武汉出版社, 2003.

[5]唐文雪.事业单位工会女工工作理论探讨[J].现代商业, 2010 (23) :283-284.

[6]杨峰.知识管理中隐性知识显性化激励机制的探讨[J].现代情报, 2004 (10) :36-37.

[7]邱婧玲.知识管理研究综述[J].河西学院学报, 2010 (5) :61-67.

上一篇:学校对策下一篇:钢球磨煤机电机故障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