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教学法

2024-05-20

隐性教学法(精选12篇)

隐性教学法 篇1

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就是立德树人。社会需要各方面的人才,而人才能否贡献于社会,它的“德”尤为重要。因此,德育工作是一个永远不可忽视的教育话题。心理学家经研究发现,隐性德育与显性德育对人的行为的影响之比为9∶1。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想谈谈语文教学中的隐性德育。

一、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并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思考

比如,在学习《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之后,学生知道了一个小村庄由美丽到毁灭的过程,明白了是人们乱砍滥伐树木造成了严重的后果。课后,学生都谈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说:“我们要保护树木。”有的说:“保护环境还要做到低碳生活。”有的说:“我们要从身边小事做起。”……有一个曾经因贪玩而引发山林火灾的学生站起来激动地说:“老师,我再也不随便点火了。”全场一片掌声。听了学生的发言,我倍感欣慰。三年级学生小小年纪,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这节语文课的目标实现了。课后,我又让学生办了一张以环保为主题的小报,大家很积极。这虽然只是一节语文课,但学生受到的教育是深刻的。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只限于教材内容,不让学生去积极地发现生活,那么,他们怎么能做到热爱生活,并从中懂得很多道理呢?

二、不能忽视语文课上学生情感目标的实现,语文课应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

《争吵》这篇课文讲的是两个小学生因相互弄脏了作业本而争吵的事情。这种事情在小学生中最为常见,我组织学生讨论:“文中最让你感动的是什么?”很多人谈道:博莱克的勤劳、善良、宽容都让自己很感动。我又问:“你们之间发生过这样的事情吗?你们有没有原谅过同学的过错呢?”很多学生低下了头。沉默了一会儿,学生举手发言了:“同学之间要和睦相处。”“我们也要学会宽容。”……我想:这节课要比我们在班会课上大声呵斥的效果好得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渗透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只要我们心中常有德育理念,并将它贯穿于课堂,那么,德育工作就会取得成效。

三、语文教师要注意自己自身的人文素养

教师对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分析,对作者情感的感悟,都将触动学生的心弦,影响到学生的人生观,也能挖掘出蕴涵于他们心底炽热的感情。所以,语文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对学生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工作多年来,我意识到:一个教师与学生相处得越久,学生和自己的相似性越多,甚至,连部分学生的字体、性格都跟教师相像。教师对学生的这种影响是隐性的,真可谓“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我们的一言一行,会对学生产生多么大的影响!

总之,德育是一种情感过程,道德是感染而成的,绝不是教出来的。感染的程度如何,重在语文教师把握。作为语文教师,素质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功底深厚、博学多才是素质,谦虚、坦诚、守信、善良、勤奋等也是素质,所以,我们要认真把握新课标的精神,让语文课成为培养人才的阳光地带。

摘要:<正>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就是立德树人。社会需要各方面的人才,而人才能否贡献于社会,它的“德”尤为重要。因此,德育工作是一个永远不可忽视的教育话题。心理学家经研究发现,隐性德育与显性德育对人的行为的影响之比为9∶1。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想谈谈语文教学中的隐性德育。一、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并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思考比如,在学习《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之后,学生知道了一个小村

隐性教学法 篇2

课中反思一:

本课的内容我认为对于高中学习有很大的帮助,教学中就进行了适当的拓展。课堂中我采用图解方式分析遗传规律,让学生明白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遗憾的是课堂中我对学生估计过高,学生的理解与掌握没有达到课堂预期的效果。

课中反思二:

孟德尔的豌豆实验是遗传学的经典实验,作为初中教师也应当认识这位遗传学的奠基人,知道遗传的二大规律:孟德尔的“分离定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课中反思三:

课堂中我与学生一起讨论“有耳垂”和“无耳垂”这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时,我以有耳垂的父亲和无耳垂的母亲为例,研究该父母的子女耳朵性状如何,教学进行的很顺利,学生们也很容易得出子女中有无耳垂的概率,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课后反思:

回顾这节课有两点应引起以后教学的注意:一是对学生的认识估计过高,理解与应用必竟是两个不同层次;二是该课用图解方式讲解遗传规律,并要求学生能用图解分析生活中的遗传现象,要求过高过严,学生难于达到应用层次。

论语文教学中的隐性教学 篇3

所谓隐性教学,通常是与显性教学相对而言的一种教学方式,它是潜在的,无法通过考卷的分数、量的测试来衡量。一般来说,现阶段的语文课程安排决定于《语文课程标准》,各自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都能够通过考试、考核以及其它测试方式进行衡量,都是可以通过教师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教学和学生在课堂与课余的学习能达到目的的,即显性教学就可以完成这一任务。而许多潜在的知识和书本没有但又必须使学生在今后具备的,如:思想方面的、知识方面的、能力方面的等等,就要靠隐性教学来达到目的。所以,隐性教学对受教育者的作用无法立竿见影,但隐性教学对受教育者未来能力的开发和培养、思想品格的锤炼和熏陶、综合素质的提高却有着极大的帮助。

一,发挥语文学科中的隐性教学是时代的需要

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也一直是教改的前沿阵地,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以及人们综合素质的普遍提高,对语文中的隐性教学要求越来越高。

首先,思想内容教育方面需要隐性教学。

任何一篇文章都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担负着一定的思想教育义务。一篇文章、一段章节、一个知识点它们都包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底蕴,或一种精神、或一种品格、或一种美好的人类情感。它们又都非常丰富,不是一堂课、一席话、一张试卷所能解决得了的。尤其现在,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发展,社会各个领域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发展变化也在不停地影响着校园,而处在身心发展关键时期的中学生,又或多或少地受着外界不定因素的影响。如果我们仅仅依靠书本上规定的一点思想要求,那恐怕远远还不够,这就需要我们充分发挥隐性教育的作用,积极引导学生能更好地吸收精神的食粮,把握人生的方向,使他们对未来人生旅途的把握,在隐性教育中不知不觉地潜移默化,日积月累,最后使之终身受益,从而最终达到我们的教育目的。

其次,文化知识的传授需要隐性教学。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文化知识正以惊人的速度向前发展,各个学科不断地渗透,如果单纯地把一篇文章孤立起来理解,或者把一个知识点放在没有背景的前提下来机械记忆。那样,固然能达到某种目的,获得一定的知识量。但加强某项知识与其它知识的联系。让学生置身于该项知识之中,使之感受到,他就是这篇文章的主人,或这项知识的发明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以及与其它知识的交汇点,应如何获取这项知识等等,让学生成为主体。那才是最重要的。因为知识的传授,使学生能在今后获取更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方法,而这种方法又不是显性教学即通过考试、测试所能达到的。所以,文化知识的传授,必须充分发挥隐性教学的作用,才能适应新时期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播的要求,才能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第三,社会呼唤隐性教学。

现在,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不断临近,就需要我们培养出更多的综合性人才。无论从国际形势、培养人才类型,还是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方面考虑都需要发挥隐性教学。因为我们需要的是高素质、能力强的人才,而不是一些只会死记硬背的机器人;我们需要的是能在国际竞争中充当中流砥柱的人才,而不是一些只会做做题目、纸上谈兵的“秀才”。目前,全社会都在呼唤中小学生减负,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一方面有益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另一方面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拓展知识面也有积极的意义,我想,这恐怕也是充分发挥隐性教学的一个很好佐证吧。再者,从当前的高考和各地的中考趋势来看,语文的考试越来越重视能力的考核,如果我们还不加强隐性教学,那么,很有可能我们失掉的不仅仅是几场考试,而是对一代人才的培养。

二,隐性教学的几种形式和方法

隐性教学因为是一种潜在的教学方式,而且无法通过测试的方式来进行检测,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就要通过适当的形式、恰当的方法进行教学,从而发挥隐性教学的特长。

1,旁征博引法。

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涉及到各个方面的知识,从字、词、句到它们涉及到的内容;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它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而丰富。而教学大纲又要求我们只掌握其中的某几项知识点,一般来说按文体分类的单元,多数要求掌握该文体方面的知识,而且那是在章节结束后要进行考核测试的内容,设计相对比较单一。据此,语文教学中,任何一个章节,甚至某个知识点,在我们教学中都应视之为一个整体,把其中的语法知识、思想内容、文史知识、自然知识融会贯通。如《诗经·伐檀》这篇课文,它既有字句方面的要求,又有对劳动人民的歌颂和对统治阶级的批判。“诗写意”,如果说就此罢了,恐怕会流于肤浅。作为中国第一部诗集,也是最早的诗歌总集,又是中国诗坛现实主义第一座高峰,它当时所产生的土壤,还有诗歌为何能产生美感。对今后整个中国文坛和人文的影响等等。这些知识,通过旁征博引把它揭示出来,让学生掌握除大纲要求的知识内容外,还能多角度地把握各方面的知识,从而激发其热爱民族文化,学会体验诗歌表达的情感,把握诗的意蕴。又比如:在讲汉字“休”时,我们首先要告诉学生汉字有象形、会意、指事、形声、假借、专注六种造字方法,每个造字方法又分别是什么内容,“休”是属于其中会意的造字方法。而汉字的使用方法又有本意、引伸意、比喻意等,“休”的本意指歇息。也可引伸为停止,如“休会”,又可引伸为副词当禁止用,如“休想”之类。又:汉字既可当一个语素,与别的语素组成词,如“休息”中的“休”就是一个语素,而“休想”的“休”就是一个副词,又可独立成词。这样,通过隐性教学旁征博引的方式达到触类旁通和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的效果。

2,启发联想法。

语文教学与一般的教学不同,有时它并不需要机械地记忆,或者完成课文要求的一些个目标。当然,这也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帮助学生提高理解能力,应付各种类型的考试。但如果要致力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创造性思维的开拓,那么就要发挥隐性教学的功效。像诗歌、散文的教学尤其如此。“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高峡出平湖”,诸如此类,就要让学生产生联想:在当时的背景下,为何会产生这样有魄力的想法,对当时和未来的中国人民又起什么样的作用。未来的大桥是个什么样子。拦湖大坝又是个什么样子,激发学生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体验当时中国人民建设新中国的豪迈情怀和伟大信心。又如《背影》中父亲的“背影”。单纯从文字看是没有多大障碍的。而对于父亲,学生应有很深的感性认识,要让他们联想生活中自己的父亲是如何疼爱自己的,尽管疼爱形式、表现方法不尽相同,但情感是一样的。然后,由此及彼使学生产生共鸣,从其灵魂深处诱发出美的情感、高尚的情操。总之,隐性教学就是要把无法测试的内容从学生内心深处激发出来,培养一种能力、一种情感,使之终身受用。

3,无形渗透法。

语文学科有别于其它学科的地方,还在于它的感悟性,这种感悟,甚至可以说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目前的应试教育又使当前的教学处于尴尬的境地。那么,隐性教学的无形渗透法则可以把学生不知不觉地带人所学知识之中去,从产生写作灵感到如何设置文章结构,从用词造句到修饰润色,让他成为文章的“主人”。他就会把自我融合到作者的思路中去,二者相互渗透交融,这样,收获恐怕不是显性教学课堂的一般分析所能达到的。如《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一文,有这么多素材,即:这么多人、这么多事,每人可写一个故事,每事可写一篇报道,“我”如何组织材料,如果让学生走进去,那效果肯定就不一样。那么他们就要认真考虑运用下列因素:语言的组织能力、篇章结构的把握、文体知识的运用、情感的理解等等。学生在无作者和读者的环境里根据教师事先摘录好的素材自我构思、自我加工润色,然后再与原文对照比较优劣,这样与在课堂上机械地听教师讲解、然后做练习相比,效果肯定会好得多。

隐性语法教学策略四说 篇4

一、创设情境,感受语法

作为一种语言,其学习的基本策略就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体现然后再加以运用学习。300多年前的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早已指明:“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依照英国教育专家Jayne Moon提出的孩子具有“Go for meaning”的天性,即更多关注语言意义,极少关心语言形式或语法规则的特征。教育者在英语教学时必须要先走进生活,在适宜的情境中调动原有经验,同化所学知识。由此,隐性语法教学首先要创设尽可能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在关注语言意义的基础上再关注语言的形式。

例如 , 四年级下 册《Unit6 Whosedress is this?》一课,其主要话题是谈论各类衣服的特点。其实涉及到较多的句型训练,难度较大。如果一开始就机械地进行相关的句子训练,学生的兴趣点会受到一定的抑制。为此,我和学生在班级上举办了一个名副其实的fancy dress party。我首先用投影仪投出背景图,并出示了各类实物:skirt,cap,T- shirt,socks等。通过出示这些已学物品,引导学生对实物进行有效 评价 :It’s /They’re nice/so big/too long。在这样的情境中以旧带新,我又出示了story time中的出现的衣服实物:dress,trousers。除了再次要求学生进行评价,还因此向孩子询问Whose… is this/are these?以及回答:It’s /They’re…’s.在fancy dress party的情境中,学生非常乐于参加,各种句型都得到了扎实的训练。

二、形成对比,分析语法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心理发展更多地集中于感性层面,因此直观形象的内容更易于被小学生所接受。利用这一特点,在语法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运用直观对比法,将类似的内容罗列起来,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比较、自我发现,化解易于混淆的情况,以期在自主观察中加深对语法的理解。需要强调的是,列举不是简单地列举语法,更多情况要与语境相结合,突出隐性特点,切不可仅列举知识要点,这样并不符合小学生的心理需求。

例如,对于小学英语语法中极易错误的一般现在时第三人称要写单数的问题,我将“I want to go swimming.”“He wants to go swimming.”“Kitty wants to go swimming.”“They want to go swimming.”和“Tom and Jarry want to go swimming.”一同出现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区分这几句话中存在的差异,并用不同颜色的笔加以标记,学生很快形成了认识。

三、趣味训练,识记语法

语法内容是枯燥的,通过一些实践性的练习会使学生认识和理解语法。但是如何加强记忆,使学生真听得懂、记得住呢?除了常规的反复诵读、加强默写之外,教师还应该通过一些趣味性的训练来唤醒学生的注意力,并由此促进学生的记忆。

比如,可以通过情景故事法来加强记忆。如对于上述提到的一般现在时的人称代词区别及相应动词转换,我就把hesheit比作是《西游记》中的妖魔,这些妖魔经 常(sometimesoftenusuallyeveryalways)单独行动的话,必死(加S)无疑;又如,可以用编儿歌的方法帮助学生记忆。如进行时何时加be,何时加ing,笔者编一儿歌,“要学现在进行时,特别注意be+ 动词ing。Be随主语变意思 ,I用am,he she it是is。We you they,还名复数,全都用上are。现在进行时要注意,Look,listen now看仔细,有be有ing才算对。”以此加强记忆,效果更加明显。当然,还有想象记忆法、动作记忆法等。

四、重在实践,运用语法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语法学习最后还是要归结于实践运用,要能够类化为能力,教师必须要引导学生进行一些有效的练习,以期在训练中真正掌握。在语法练习的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语法训练内容的选择,一要注意训练的难度和数量,确保每一类学生都能接受且都能得到成功感;二是要注意训练的方式,尽量避免题海战,让学生时刻保持训练的兴趣。

如教学How many句型时,为了让学生区分单复数的回答形式,教师可以设计调查式的作业,让学生到校园里去数一数“How many…are there? There is…There are…”等,并通过学生自制的调查统计表进行评价,以此来进行运用。

隐性教学法 篇5

我们具体来看看于老师在如何解读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第八册《全神贯注》这篇课文的,从于老师的叙述中,我相信老师们对注重教材的隐性解读的理解就更加深刻了: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第八册有一篇课文叫《全神贯注》,我读了一遍,就被罗丹的全神贯注的精神所感动。当我又读了两遍后,教法一下子就产生了:我打算一开始把文章奥地利作家茨威格说的两句话‘那天下午,我在罗丹工作室里学到的,比多年在学校里学到的还要多。从那时起,我懂得了,人类的一切工作,如果值得去做,而且要做得好,就必须全神贯注’作为名言送给学生。作为名言送给学生。学生一定会问茨威格是什么人,可能有人也会问罗丹是什么人(也可能有少数学生知道),接着会问茨威格那天下午看到了什么,为什么会得出‘人类的一切工作,如果值得去做,而且要做得好,就必须全神贯注’这个结论(事实证明我的预料是正确的。这样,我便趁势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在文中自找答案。找答案不是目的,是在于引导学生读书、感悟。答案容易找出、找到了,证明学生对课文有了总体的了解。接着精读课文,品味关键词语,感受文字的魅力,感受作者描写的形象、逼真,感受罗丹的全神贯注。最后决定让学生写写感受。

这一课,我备课的时间不过一小时,教案写得很简单。只是个过程,重点记下了要抓的关键词语,记下了怎样指导朗读的办法以及自己读了之后,写下的“名言”。教案虽然写好了,而且自己也较为满意,但出于习惯,我又查找了有关罗丹和茨威格的资料,这些东西虽然上课不一定用得上,但作为教师很有必要了解。”

思荣碎语:

这就是名师解读教材和备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感受到于老师对教材步步为营的深入挖掘,这就是一种教材的隐形解读,是教师的内功,在教师不断的提升文化修养的同时,产生的对教材的感悟,在充分调动教学经验的条件下,将教法运用到最佳状态。

对教材的隐性解读非常的重要。这包括查阅资料、搜集信息、钻研教材、备学生、思考教学法等等一系列内容。特级教师于永正在解读教材时,他就分步骤来进行,第一步是钻研教材,将知识性的东西全部吃透,没有半点含糊;第二步,他朗读课文,一直读到“其意皆出吾心”“其言皆出吾口”的境界;第三步,他正确领会作者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意图,一边引导学生去感悟、去学习、去运用;第四步,他认真思考课后练习题的要求,自己先做一做,要求学生背的自己就先背下来。前四步,还只是于老师对于教材的钻研,接下来他还要查阅资料、思考教法,不断的从实际出发,从方便教学出发。

作者:一个人的教育笔记

历史教学中情感目标的隐性追求 篇6

一、教参编者应多结合一线调研制定情感目标

理论不能运用于实践,可能会演化成空头理论;没有理论的指导,实践又可能迷失方向。参考书的编者,除了应该吃透教材、悟透史实之外,更须要读透社会生活的热点、焦点,找准历史可以抚摸现实的触角,让理论更加贴近现实,制定符合学生实际发展水平的情感目标。以学生为本、服务学生,是情感目标的最终归宿,任何虚幻的、神圣的情感目标都是对学生不负责任的无形伤害。

例如岳麓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教参是这样呈现情感目标的:“通过历史现象的研究分析,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树立科学的唯物史观、世界观,同时使学生坚定地树立起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改革必定胜利的信念,将来积极支持和投身到社会主义改革的事业中去。”这是典型的“空泛”式的情感目标,对于培养孩子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呈现出不具体、不清晰的目标诉求,很难操作。

其实,上述案例中的目标定位原本可以更人性化的。比如:任何人想完成一件事(如改革)绝不是一帆风顺的,但遇到困难时,你该怎么做?为什么要这么去做?这样坚持有何意义?其实,这也正验证了美国学者罗杰在1968年提出的三个经典的设问,就有关目标等级及评价如何达成的问题,他运用了三句话:我要去哪里?我如何去那里?我怎样判断我已经到那里了?

所以,编者在制定情感目标的时候,一定要先问问自己,这是来自实践的理论吗?这种理论对实际教学有指导意义吗?如果不是,请谨慎用之。只有经过课堂主阵地的检验、实践之后的情感目标,才能得到一线师生的喜欢,才能真正让情感目标落到课堂深处。

二、教学管理者要多深入一线听课,引导情感目标的教学实施

教学管理者是学校教学的骨干,对教学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和主张。当一线历史教师对于课堂情感目标如何定位、如何落实感到迷惑的时候,正是教学管理者开展专业引领的契机。

课堂是学校彰显生命力的地方,教学管理者走进课堂,就从课堂的“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可以及时捕捉情感目标教学的第一手资源。这种资源,从历史教学情节的展开、师生的互动,到课堂的构思和课程目标的突破,教学管理者都应该去一一把脉,找到情感目标不能有效实现的问题所在。然后根据课堂观察所得到的结论,给出建设性意见,这比空洞的说教更有针对性和实际操作性。

例如在讲授岳麓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全民族的抗战》时,教学副校长去听了学校王老师的一节课。王老师在处理“南京大屠杀”特定历史史实时,首先播放珍贵的影视资料,然后给图片展示配音乐来渲染主题,以强化日本法西斯的暴行和反法西斯的坚定决心,最后让学生谈自己的体会。多数学生回答得还算到位,但是一位学生却说“日本人都该被处死,都是猪!”结果全班学生哄堂大笑,让原本精心准备的教学情境被打破。王老师也没有借助生成、巧妙引导,而是匆匆收尾。

在交流过程中,校长首先肯定了王老师的敬业精神,为学生精心准备、细致打磨了一节课,以及在处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方面都有着独到之处。然后针对王老师面对课堂突发状况的不知所措进行引导帮助。校长指出:学生的不当言辞并非捣乱课堂,只是对自己感受的表达方法欠妥,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用正确的思想观念来引导学生。学生为什么会说“日本人该被处死”?是因为他憎恨在南京大屠杀里做出暴行的日本人;为什么会说“日本人是猪”?是因为他的思想认知发展还不成熟,表达方式还带有孩子气的幼稚。虽然用词极端,但该学生对日本法西斯及其暴行的情感体验还是正确的。这个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进一步讨论,区分“日本法西斯”和“日本人”。可以让该学生继续发言说出自己的感受,再利用全班同学“哄堂大笑”的热烈气氛让学生们展开讨论,教师从中适时引导,在讨论中让学生都能明确“日本法西斯”不等同于“日本人”,反对、声讨“日本法西斯”不是要反对所有“日本人”,从而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实现课堂教学的情感目标。

教学管理者深入一线,实现课堂引领,其更高追求应该是从学校的“学科育人”变成学校的“全员育人”,站在学校德育的高度去引领,帮助年轻的历史教师及时处理教学中情感目标的有效达成。教学管理者要让一线教师知道,历史教学中的情感目标在课堂真正扎根,不仅仅是一门历史学科所需,更是一所学校的德育必须,更是学生终身成长的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源。

三、教学执行者要多总结一线经验,让情感目标实现更具操作性

作为一线教师即教学的实际执行者,身兼教书与育人双重任务,任重而道远。面对实际的教学,一线教师应不断进行课堂追问,以达到更高层次的师生对话;握笔反思,及时记下稍纵即逝的教学灵感;饱读诗书,去提升自己的教学艺术。历史教师更要如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让情感目标有效达成,有两种路径:分析文本和立意课堂。

1.分析文本,让历史教学贴近生活实际,找到情感目标落实的着力点

历史教学中的文本不仅仅指向教材,它背后还有广阔的课程资源。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拿到一篇课文时,需要认真揣摩课文的大标题、小标题,以及课文呈现的正文、辅助的文字、图片、图表、人物的图像。在不断否定之中,去找寻本课哪些知识点最贴近现实,哪些素材最容易产生共鸣。这些努力,可以为接下来的历史教学中情感目标的达成寻找到一个支点。

为了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可以把落脚点放在司马迁身上。司马迁继任太史令之后,抱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宗旨,着手编撰《史记》,虽遭宫刑,仍矢志不渝,超常的忍耐力背后折射的是一种人生的态度!在帮助学生树立求真、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这一情感目标时,可以联系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细化李时珍采药过程艰辛,倾注二十七年心血,经三次修改,终成世界闻名的药物学巨著。

2.立意课堂,建构历史教学模式和框架,让情感目标在定位中得到保证

立意课堂,不是让课堂局限于知识的简单传授,而是让情感目标在课堂上占据一定的高度,引发学生情感共鸣,让课堂留有情感的印记。也可以说,立意课堂追求的是一种难忘教育。因为教育中最不易忘记的不是知识,而是情感碰撞中产生的感悟。这种感悟植根于学生的内心,配以情感目标的榜样素材,可以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标杆。

建构立意较高的课堂可以尝试三步走:自主学习——理清基本知识;拓展提高——夯实基础,巩固展开;情感升华——寻找现实的结合点,产生情感共鸣。这三步走不仅适合于单一的知识点、每一课的子目录教学,也适合一篇课文的教学。当然,这种彼此联系、互为一个整体的情感目标在实践中的落实会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课而异。只要我们能够保证历史情感目标在每一课的教学中得到有机定位,在立意上多花时间、多查资料、多研究学生,一定会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朱煜.历史课程与教学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从隐性逃课解读中职分层教学 篇7

关键词:隐性逃课,分层,中职分层教学

0 引言

中职教育不同于九年义务教育和大学高等教育,从教育的内容和教学的体制上而言,可以说是对义务教育的补充和扩展,到高等教育的过渡和适应,但这也决定了中职教育的尴尬地位,直接造成中职课堂问题多多。这些课堂问题在中职学校都已司空见惯,他们虽没大张旗鼓地旷课,但其实质无异于直接性地旷课,我们把它称之为隐性逃课。要消除中职学生的隐性逃课现象,让中职教育发挥实效,中职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1 中职教育中的分层教学

正确认识当前学生现状,采用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教学方法,实施分层教学是实现中职教育实效性的有效方法。分层教学的着眼点归结为:(1)分层对象的知识能力结构。(2)如何实施分层。(3)分层对象的有效提高。把这些串联起来,分层教学就是分层实施者根据分层对象现有知识能力结构和前瞻倾向,科学有效地把他们分成不同小组,注重共性又强调个性,各小组在分层实施者恰当的分层策略和彼此协作中得到长足的进步与最好的发展。分层教学模式多样,广泛收集,归纳如下:

(1)初始分层教学模式,即班内分层。在初始班级中,摸清学生的基础,了解他们的差异,拟定他们的层次目标,实施个性化的层次教学和辅导。在实施过程中注重因材施教,注重阶段性的培养记录、目标考核、发展评价;在考核评价中又注重考核标准的分层,细心分类考核,不以一把尺子来衡量;注重发展性的班评、互评。

(2)流动分层教学模式,即班际分层。在学校日常检测,班内分层摸底的基础上,以学情为前提,以兴趣为向导,组成新的学习团队,不单纯地打破原有的行政班,取而代之的是流动的、大范围的走班学习交流,即班际分层。学生按照自己的能力基础到对应的新团队学习,教师则相应的重新组织教学内容,安排教学环节,降低同一基础学生的学习难度,又满足了优生的学习广度、深度,使他们能较容易地达成学习目标,培养起学习兴趣。

(3)自主分层教学模式。注重对学生主体意识的充分尊重,对学生艰辛付出的充分肯定,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无限激励,从而达到最好的分层效果。即在学生选择好分层层次的基础上,依据后续努力、学习现状,在学期末进行层次调整,调整时充分学生的自主选择权,引导学生重新解读努力后的自己,再一次给自己定位,配合“分层测试卡”,帮助学生整合新旧知识,完善自己的学习体验,以便学生日后更有创造力的学习。

(4)辅助分层教学模式。即为了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分层学习,必须借助网络、多媒体、社会模块等平台优化学生的分层、分层学习,设计出更适合每类学生的分层目标、分层内容、分层资料等素材,促使学生顺利完成阶段性学习,并顺利进入下一个知识模块。

(5)互动分层教学模式。分层实施者在进行基本分层的操作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互帮互学意识、参与合作意识、共同奋斗意识、互相欣赏意识、团队意识,充分调动师生间、学生间的人际互动,形成学习合力,共同参与,共同进步。这种分层模式不仅强调了学生层次的差异性,而且利用了每名成员合作协调发展的集体隐性力量,是值得探究的分层模式。

(6)定向分层教学模式。也就是依据学生的毕业去向分层分班教学,通过学校日常检测,班内摸底调查,细致认识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就业升学选择,充分尊重他们选择的同时,也客观呈现他们自身的学习现状,助其定位。在此基础上,划分升学班与就业班两个层次,两个班主要文化课教材、进度相同,只是教学目标、只是难度有差别,升学班重应试能力的培养,就业班重职业技能的培养,当阶段性的水平测试合格后,学生们依据现阶段能力特征参与第二次选择,使他们拥有重新选择和坚定选择的机会。同时升学班更加强调应试技能培养,就业班则更加重视职业技能的培养。

2 实施中职分层教学的原则

那如何有效的实施中职分层教学?必须遵循几个原则:(1)理论辅助实践。“实践—理论—再实践—再理论”的循环教学模式。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必然会遇到困难,技能得不到提高,这时候再用理论去指导,就会显得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2)搭建分层教学的平台。整合现有校本资源,在同一专业当中以试读的方式,在单位时间内进行学生技能的测评,再实行淘汰制分班教学。(3)尊重学生的兴趣进行分层。从学生兴趣、爱好出发进行分层教学,有利于教学顺利开展和目标的实现。(4)必修课与选修课紧密结合进行分层。明确必修课与选修课开设的真正目的,即选修课是必修课的延伸和扩展。以本校情况而言,2007级每班学生接近70人,教学量大,教学任务繁重。而教学课堂却是有限的,开设选修课,学生就可以将必修课上的问题拿到选修课上去解决,这样的分层起到的就是知识、技能的弥补和扩充功效。也就是在以学生兴趣为前提,自主选择专业之后,再根据学生基础进行目标教学。

3 分层教育实践

通过分层教学发挥每位学生潜能、特长、创新能力的递进增长功效绝对必要。以车工为例,可以尝试进行如下方面的分层教学:(1)在调查学生的具体情况的基础上,通过第一轮实习的综合情况分析,再综合学生基础知识、认知能力、认知方式和方法、积极性和主动性、技能的接受能力等诸多方面以及生理、心理等方面的“差异”,分别对每一个学生进行综合评估,然后将学生分成A、B、C三层。当学生变化较大时,可通过综合评估后改变其原有的“分层界限”,以便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更加优化车工实训指导工作。(2)将传统教学目标修订为弹性目标。学生一系列的学习行为是衡量这些目标达成与否的标志,大体上可以分成这样三层,即基础目标、提高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从不同层次的目标开始学习。最终要达到的成效是“下要保底,上不封顶”;“可望可及,层层推进”。在数控实习中基础知识,基本操作方法为基础性目标;数控车床维护,加工方法小改革、操作熟练,能理论结合实际为提高性目标;进行工艺改革,能够设计、制定技术文件,能够扩大数控车床使用范围等为发展性目标。(3)实训指导教师必须全面详细了解学生情况,而不是纯粹的、传统课堂式的讲解、讲授和示范。实训指导教师必须给予不同学习个体以不同的个别化指导。(4)要充分发挥评价的功能,把评价作为手段,以促进教学为目的,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发展。不能完全凭制作件得分来进行评价的方法,首先要求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再与以前进行纵向比较,同时在评价过程中,强化激励机制。

4 结论

当然,一切举措都是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为出发点,同时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和良好的工作作风,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技能。传统教学已经暴露出中职教育的诸多矛盾,从隐性逃课现象可见一斑,中职分层教学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时新宇.浅谈分层教学在中职教育中的应用[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26(1).

重视隐性知识优化英语教学 篇8

一、隐性知识简介

隐性知识是难以用文字、语言、图像等形式表示清楚的一种知识, 通常以个人经验、印象、感悟、团队的默契、技术诀窍、心智模式、价值观、组织文化、风俗等形式存在, 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而能够清晰反思和陈述的知识则称为显性知识。

世界上最早研究隐性知识的是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哲学家波兰尼, 他出版的《个人的知识》 (Personal Knowledge, 1958) 和《人的研究》 (Study of Man, 1959) , 公开系统地阐述了关于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理论。波兰尼最经典的一句话:“我们所认识的多于我们所能告诉的”, 这是对隐性知识做了最生动、最精炼的阐述。随其后研究的深入, 雷诺斯 (Lerothy) 等人又将隐性知识分成个人隐性知识和集体隐性知识。

学生个体和群体中存在大量的隐性知识。包括学生的个人想法、洞察力、分析能力、价值观、个体生活经验、个性化情感、价值判断、道德评价、学习策略、意志、责任等。同时, 在教师的引导下, 班级所形成的学习习惯、课堂程序、活动方式, 以及学校的文化氛围, 交际方式等隐性知识都会对英语学习产生重要影响。

二、重视隐性知识管理, 促进隐性知识显性化

(一) 教师要提高对隐性知识的重视程度

教师必须意识到教学活动中大量隐性知识的存在, 必须认识到学生带到课堂里的不仅有眼睛、耳朵和良好的记忆力, 也有不知从什么地方所获得的大量隐性知识, 它尽管模糊, 表达不清, 但是对学生的学习却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教学中, 教师应该坚决地克服那种“满堂灌”和“一言堂”的习惯, 努力改变那种传统的英语教育仅限于条理化、逻辑化、循规蹈矩的教授显性知识的观点。从启发学生入手, 启发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更好地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帮助学生将那些难以说清的知识表达出来, 并对它们进行理性分析和检验。帮助学生反思他们自己在学习活动中的隐性知识, 使他们学会不断地从自己显性的观点和想法中分析自己所使用的隐性知识, 并对其进行开发和利用。

(二) 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氛围

民主、宽松、积极进取的组织氛围是学生乐学快学的重要外部保障。教师要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氛围, 让学生在心理上感受到安全感和舒适感, 使他们在学习中敢于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在实际教学中, 要把学生当作“平等的对话者”, 多与学生进行平等交流, 了解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困惑与收获。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问和辩论, 勇于发表不同的意见。要勤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 反思自己上学时的学习感悟和学习方法, 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解惑和引导。对于学生的错误、偏差要保持宽容态度,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学习中的错误、自觉的改正错误, 让学生体验成功、感受快乐。

(三) 创设有效情境, 促进英语教学

学生的隐性知识具有较强的情境依赖性, 它的显性化与其形成时的情境密切相关。再现这一情境或与之相似的情境, 提出问题或事件, 容易激活学生心灵深处与此问题或事件相关的隐性知识, 产生表达的欲望。

在教学中, 教师要针对教材内容、交际主题, 设置尽可能自然、仿真的情境, 让情境自动唤醒学生的隐性知识, 通过情境再现学生的学习内容, 去触摸、去挖掘学生的隐性知识资源。英语学习注重交际和实际的应用训练, 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 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通过英语表达再现现实的生活场景。促使已经具备一定学习能力的学生自觉自主地检验、修正和丰富他们的隐性知识系统, 自动利用其积极有效因素, 克服和避免其消极干扰因素。

(四) 鼓励对话交流, 加强自主反思

学生隐性知识的显性化是一种语言化、符号化的过程, 是一种自我反思的过程。因此, 真诚的自由对话便成为开发此类资源的重要方式。对话可分为三种形式:学生的自我对话;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同学之间的对话。

学生的自我对话是显性个人隐性知识的过程。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写日记、观察、倾听等方式外化本身的隐性知识。教师要经常选取贴近学生生活, 学生喜闻乐见的话题, 鼓励学生用英文表达, 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鼓励学生多观察, 同时注意倾听, 做学习的有心人。使他们学会不断地分析自己所使用的隐性知识, 特别是那些隐性的认识模式, 从而提高对学习行为进行自我分析的能力。

集体隐性知识只有通过彼此间的对话交流才能得以显性化。教师要多和学生接触谈心, 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指导。要大力鼓励学生对话, 积极参与学生对话交流。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讨论活动和主题班会, 交流学习心得, 引导学生自主反思, 发现和总结自己学习中的薄弱环节, 有针对性地自觉地加以改进和提高。合理利用网络资源, 建立学校网络交流平台。让学生挖掘自我的隐性知识资源, 使之显性化, 并在显性化的进程中得到了检讨、修正、批判和利用, 实现资源的共享与优势互补。

摘要:学生个体和群体中存在大量的隐性知识, 这些隐性知识对于英语教学具有重要影响。教师要充分认识和利用这些隐性知识, 营造民主、宽松、进取的学习氛围, 促进隐性知识显性化;在英语教学中, 注重培养学生语感, 积极开展各种活动, 创设有效情境, 鼓励对话交流, 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反思, 指导学生管理个人和集体隐性知识。

关键词:英语教学,隐性知识,学生隐性知识

参考文献

[1]、吴晓义.国外缄默知识研究评述[J].外国教育研究, 2005 (9) .

让我们做教学中的“隐性”超人 篇9

一、做语法教学中的“隐性”超人

语法教学是英语教学中最枯燥无味的授课内容。新课程标准要求小学阶段要进行一些简单的语法教学, 作为小学英语教师, 在保持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下, 完成课标规定的内容, 必定是位“隐性超人”。例如, 在学习be going to的句型时, 传统的课堂通常会直接告诉学生这是一般将来时, 代表将要做的事。然后让学生做大量的练习。此外, 学生天性好玩, 过于严肃机械的练习无法引起他们的学习热情。因此, 教师应多提供机会让学生在有意义的、生动有趣的情景中练习和运用所学的新项目, 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通过做游戏、讲笑话、TPR (全身反应法) 、读儿歌等间接的方法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语法。

二、做语音教学中的“隐性”超人

传统的语音教学法通常是把所有的音标全抄给学生, 接着集中时间让学生对着音标符号强记, 随之教学的重点转移为让学生抄音标, 默写音标。这样的教学方式无疑是枯燥的, 在学习中会产生畏难情绪, 甚至是厌学。倘若我们在语音教学中采用潜移默化式的“隐性”教学, 效果会好很多。例如, 在教授朗读每一个新单词时, 让学生在旁边写上音标, 却不要求学生能够记住。但长期下来, 我们会发现学生已不知不觉地对音标有了初步的认识, 并且这种认识是日积月累得来的, 不易遗忘。

三、做单词教学中的“隐性”超人

在英语教学中, 单词教学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由于小学生年龄小, 好玩, 不愿把更多精力花费在记单词上, 因此, 几乎所有的小学生一提起英语单词, 就感到头痛。教师把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形象的信息, 学生才能记忆牢固, 印象深刻。如单词教学中我们结合新教材的特点, 把单词融于情景教学中。比如在教“red” (即“红色”) 一词时, 我先把这个单词写在黑板上, 然后设计了这样一个情景。“One day, You want to buy a pen in a shop.———Which one do you want?—The red one.”同时指着黑板上的“red”单词。通过这一情景, 学生很快理解了这一单词的意思。接着我让学生们自己设计情景, 运用这一单词表达自己的意思。如:“The sun is red.”

四、做教学管理中的“隐性”超人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 某些学生会有意无意地把注意力转向其他方面。面对这种情况, 很多教师习惯于运用与教学内容本身无关的指令性语言或训诫性语言来纠正学生的行为, 排除来自课堂内外的干扰。例如:当教到What are they doing?这个句型时, 让学生在小组中互问互答, 学生们都很认真, 有的在问有的在答, 课堂气氛既活跃又井然有序。但是我发现有一个男生小明却在看窗外。因为教室里挂的这一幅画着学生在打球玩的图片是静止的, 不真实的, 而窗外不远处的操场上有些男孩正在踢足球, 那是活灵活现的。当时我看到他那向往和投入的表情时, 心里非常气愤, 本想大喊一声“Xiaoming, Don’t look out of the window!”但考虑到这样做有可能伤害他的自尊心, 打击他学习的积极性, 因此我克制住自己的情绪, 微笑地指着图片中的一个男孩对全班学生说:“What is Xiaoming doing now?”全班学生的目光立刻集中在小明身上, 而这时的小明也会心地笑了。接下去的时间里, 小明始终在认真地听讲。

拓展英语教学隐性时空的思考 篇10

一、英语课外教学活动的调查分析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 五所学校均开设有二课堂活动, 但都是由部分英语爱好者自发组成, 参加人员不足学生总数的3%。各校最多的社团形式为英语剧社, 但在被调查的12个英语剧社中, 只有1个剧社能拿出成型的作品演出。84%的教师把英语二课堂活动看作是教学之外的事, 偶尔参加活动也是应学生之邀请临时参加, 很少全程参与。在被调查的学生中只有21%的人表示对英语二课堂有兴趣。英语二课堂活动有固定活动场地的占16%, 关于校园英语环境布置, 83%的学生表示没注意过。27%的同学能在语言实验室或利用网络认真完成老师的作业, 73%的同学表示如果不是必须上交的作业不完成, 理由为时间紧或不重视。

另外, 英语课外教学活动开展缺乏统一管理, 组织松散、覆盖面小, 缺少计划性和系统性;活动内容单一, 活动方式与时间随机性较大, 鲜有成果出现;很少开展大型活动, 在学生中未能造成一定影响, 导致学生忽视这一活动;没能形成英语课外教学强环境。英语课外教学活动缺乏活动设备、场地, 没有资金支持。很多学校英语课外教学活动缺乏活动设备短缺, 只有录放机等简单设备, 语音室都没有, 基本没有资金支持, 这限制了其发展。学校和教师对活动课外教学活动的认识不高, 投入不够, 对教师和学生参与课外教学活动缺乏有效检查与评价, 没有制度管理。

二、拓展英语教学隐性时空的策略探讨

1. 争取学校管理层面的大力支持是有效开展课外教学活动的前提

因为课外活动教学会在课程设置、教学管理、资金分配等很多方面与传统教学发生冲突, 学校管理者的制度管理、政策支持和工作协调就显得尤为重要。很多学校成功的课外教学活动也例证了这一点:宁波某校的第二课堂能有今天的成效就与学校在疏通工作环节、提供工作条件和人、才、物的支持分不开。学校要成立英语课外活动委员会, 由分管教学或学生工作领导牵头, 协调工作, 做出决策;学校应建立英语课外辅导员制度, 由专任教师负责指导学生英语课外活动的计划、组织和开展;学校要设立英语课外活动专项资金, 专款专用。

2. 积极投身于课外教学活动是有效开展课外教学活动的基本保证

课外教学活动既是教学活动, 就与大纲和课程教学有着紧密的联系, 是实现大纲要求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教师要把英语课外活动视为英语课程的一部分, 积极参与并深入到学生活动中去, 对活动的内容、方式给予专业指导, 同时对活动的目的、设想、实施、评价等环节积极实践, 结合理论进行科学研究。在课外活动中, 学生应该发挥自己的特长, 发动自己的智慧大脑, 彰显自己的个性, 参与课外活动, 充分锻炼自己, 提高自我, 发展自我。把课堂上学习到的英语知识灵活熟练地运用到实际当中, 在实际中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 从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加以注意、改进和提升, 从而全面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和英语能力。同时, 在安排英语课外活动时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英语知识水平, 选用切实可行的方法与形式, 结合具体的教学任务, 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各类英语课外活动。在布置学生进行课外活动时, 事先给予指导说明, 尤其要注意学生自主进行课外活动时的安全问题、注意事项和技巧等。课外活动可以是小组的、个人的, 也可以是集体统一行动, 参加某一项课外活动。总之,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 也是课堂教学的延伸, 也是课堂教学知识的体验、深化和提高, 是课堂知识转化成为学生能力的重要训练场。

3. 以创造课外英语教学环境为载体使校园环境英语化和英语教学校园化

学校的指示牌、标志牌、宣传标语、校训、名言警句等用中英双语展示;各类宣传栏、板报、墙报的栏目主标题用中英双语设计, 做到环境布置双语化。早晨和下午课后的学校广播站可交替播放中英文新闻、歌曲和节目;学校的调频电台可全天候滚动播出英语讲座、考试辅导、电影欣赏、听力训练等, 栏目板块、时间固定, 内容滚动播出, 学生可根据需要自己安排时间收听, 做到英语播放全天化。开展英语角、英语晚会、英语竞赛、英语讲座、电影欣赏等活动, 做到活动内容多样化。组建英语俱乐部、英语社团、英语协会等团体组织, 做到参与人数多, 参与面广。小型小组活动与大型团体活动相结合、定期活动与不定期活动相结合、口语实践与书面展示相结合, 做到活动形式多样化。

4. 给学生提供展示机会为保持课外教学活动的生命力搭建平台

第一, 积极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英语竞赛活动, 给学生提供竞争的舞台, 使他们不断超越自我, 增加自信。让他们在自觉、主动的学习中发现知识, 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与创新能力, 提高了自身素质。

第二, 每学期开展一次大型英语晚会, 给学生搭建展示英语能力的平台。定期开展英语娱乐活动, 比如每学期开展一次大型英语晚会, 给学生搭建展示英语能力的平台丰富多彩的课外英语活动, 有利于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 提高英语学习的成效。

第三, 学校或各年级大型活动争取用中英文双语主持, 彰显特色, 创建英语环境。

5. 把课外教学活动纳入教学评价体系是有效开展课外教学活动的手段

传统上, 教师把教学活动与教学研究的重心花在课堂教学上, 对教师教学成功与否的评价也围绕课堂教学成功与否进行。而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活动的优化组合势必要求把教师参与课外教学活动表现纳入教学评价范围;学校对教师的教学管理应包括课堂和课外两个方面。传统的终结性评价以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为关注点, 忽略了对学生更有价值和教育意义的体验性、过程性和发展性的目标。把学生参与课外英语教学活动纳入学生的评价体系, 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既可评价学生学习态度、动机、参与意识、创新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等不易量化的方面, 又可约束学生投入到二课堂中, 可谓一举两得。学校要把英语课外活动纳入学分制范围, 教师要把学生自主学习内容、时间、作业完成情况认真记录, 作为阶段性评价计入最终成绩。

有效拓展英语教学时间和空间, 使课外教学活动成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做到课内外教学活动优势互补, 不失为解决这一矛盾的一种实践尝试。学校英语的教学活动与教学研究应多花一些功夫在课外。

参考文献

[1]周平.从语用类别的转换看课外教学活动的实践意义.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0 (9) :36—39.

[2]胡凌.学校英语课外活动探讨.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校学报, 2004, 4 (3) :80.

[3]周平, 蒋虹.论课内外教学活动优势互补.外语与外语教学, 1999 (5) .

英语教学的隐性价值微探 篇11

【摘 要】本文以国家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目标为基础进行分析,探索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隐性价值,并通过观察培训机构的英语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探索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思路和方法。笔者认为教学者除了要达到短期教学效果的同时,不能忽略英语教学所存在的隐性价值。因此,研究和探索英语教学所产生的隐性价值,成为发展教育市场的长远之计。

【关键词】英语教育市场 教学效果 英语课程 目标隐性价值 显性价值

随着增城本地经济快速发展,教育市场也兴旺和发展起来。前几年有不少英语教育品牌机构,如昂立英语、迪士尼英语、爱赏英语等,纷纷入驻本地市场,但最终也无法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而在本地一些私营培训机构中,笔者了解到:就作业辅导课而言,许多机构仅仅局限于补习课内知识,“填鸭式”地使学生能在一定的时间内把缺漏的语法知识补上,完成校内教师布置的作业,提高英语考试分数。

笔者认为,培训机构在教学中追求考试成绩、口语技巧、语言表达能力等“可见性”成效,从而满足学生和家长的渴求,这种短期提高成绩的途径,一旦不坚持补习就会出现成绩“反弹”现象,最终难以巩固学生和家长的信任及信心。以上现象反映出一个问题:英语教育市场的发展是国内义务教育教学不足的一个补充。不幸的是,不管是学校教学还是校外培训机构的教学,都存在根本性的教学问题。

一、英语教学的显性与隐性研究

(一)显性和隐性的概念及应用

英国哲学家迈克尔·波兰尼在1958年从哲学领域提出过“隐性知识”。美国学者杰克逊于1968年在《教室生活》中首次提出“隐性教育”。概念“显性”是指能够显现出来的性质。“显性价值是人们从事某一活动的直接目的呈现出来的反映了这一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性,即其本质属性的价值属性[1]。”“隐性”是指性质或性状不表现在外的,跟显性相对。“相对于显性价值的这一活动在其他方面的价值属性则属于隐性价值[2]。” 笔者认为在英语教学领域中,显性价值和隐性价值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不仅要追求看“可见性”的成果,还要注重“不可见性”的成果。学者崔刚认为“内隐性知识,是指人们所具有的但是不能明确表达出来的知识,而外显性知识就是那些我们能够正式表达出来的知识。只有当我们有一定的内隐知识,才能自然流利地使用英语进行交际[3]。”隐性知识反作用于显性知识,在教学中不能忽视隐性价值。

(二)分析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目标的隐性价值

“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是学科教育的指导性文件,对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有着极大的指导意义 [4]。”国家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标准里的总目标指出:“通过英语学习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心智发展,提高综合人文素养。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方面整体发展的基础之上。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文化意识有利于正确地理解语言和得体地使用语言;有效的学习策略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和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积极的情感态度有利于促进主动学习和持续发展。这五个方面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与发展[5]。”

笔者根据课程总目标的内容进行分析发现,其核心内容可以理解为:英语教学应该实现显性和隐性两种价值。可见,要达到“形成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心智发展”及“提高综合人文素养”的总目标,教学上需要教授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即实现教学的显性价值。然而,“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隐性因素也被列入目标内容里头。

由此可见,教学的隐性要求并不少于显性要求。而“情感态度”恰恰可以理解为学习的内因。学习者对英语学科的态度可以决定其学习的动机;情感因素可以起到积极或消极的推动作用;方法和意识是学习者进行学习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素质。因而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隐性教学,发挥隐性价值的重要作用。

(三 )英语教学中隐性教育的意义

英语是国际上人际交往的主要语言。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来说,其学习英语的目的是什么?这不仅是学习者本身要思考的问题,也是教学者要清楚的问题。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教给学生。”“灌輸知识”是显性教学,可见只重视显性教学并不是长久之计。笔者在英语课外辅导教学的经验中发现,英语成绩差的学生,大多是机械性的完成教师所布置的单词作业和练读作业,却没有消化这些单词和句子的意义。学生往往能死记硬背读出的单词,却不能听音辨别出单词,更不理解中、英语言文化的差别。因此,以学生的读写能力来判断其对英语的掌握程度,忽视了文化意识的隐性存在意义,这是不平衡的。“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交给学生”才是“活的人才教育”。

二、显性和隐性相结合的教学策略

“学生接受经验的潜移默化性、经常性的特点,决定了他们一旦把传递的要求和经验内化为自身的品质,就能稳定、持久地发挥作用,甚至伴随终身。通过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的隐性价值所形成的态度、思想、思维、价值对一个人的成长的影响往往是深远的[6]。” 可见隐性价值在英语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必须重视英语教学中的隐性价值,显性教学和隐性教学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把两者相结合,从而有效地辅导学生。

著名学者迈克尔· W·阿普尔说过“教师们通过他们对于话语的选择帮助学生塑造自己的观点、价值观和选择取向[7]。”教师要和学生建立友好的师生关系,多留心观察学生的学习习惯,帮助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笔者在英语辅导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在教师的肯定和鼓励下,学习的自觉性提高,进步较快。教师还可以定期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策略评估,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另外,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和文化意识,有利于正确地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教师与学生一起合作或通过小组合作的方法,利用多媒体和书籍等丰富文化知识,从而激发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热情,鼓励学生课后搜集该国家的相关资料,这对学生探索求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笔者发现在显性教学中渗透着隐性价值,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培养文化意识,还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三、结束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要求,学习外语越来越重要。课外辅导作为英语学习的一种途径,不容忽视。由此引发的对英语教学隐性价值的思考,值得我们关注。因此教师要根据英语课程的目标,充分发挥其隐性价值,提高英语一对一的教学质量,帮助学习者提高英语水平。隐性价值对英语教学和时代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彭玉琨,张捷.教师劳动显性价值和隐性价值探析[J].东疆学刊,1997,14(13):14.

[2]崔刚.中国环境下的英语教学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25.

[3]曾葡初.英语教学环境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4]ISBN 978-7-303-13324-6,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5]李芳.语文教科书隐性价值研究[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06.

隐性教学法 篇12

显性语言知识和隐性语言知识

根据Bialystok的定义,显性语言知识涵盖了学习者明确知道的关于目标语言的事实,同时,学习者也被期待有表述这一类事实的能力。隐性语言知识包括学习者在目标语言中可以辨别出的知识,这些知识在回应言语的过程中不自觉的机械的被用到。事实上,显性语言知识和隐性语言知识都是语言学习过程的产出,其中显性语言知识可以口头表达以及有意识地记忆;相反地,隐性语言知识只能是无意识地被储存在人的大脑里面,只有在用显性的方式使用的时候才可以被语言化。

正如De Keyser认为的,当学习者集中精力在语言的形式而不是语言的意义的时候,显性语言知识会被很自然得用到而不需要去确认它的准确性。在某种程度上讲,显性语言知识可以帮助学习者获得隐形语言知识。因为,当学习者通过显性语言知识的学习到新的知识的时候,他可以意识到这些新的知识和他本身所拥有的隐性语言知识的差距。同时,显性语言知识还可以通过频繁的联系转化成隐性语言知识,这样的转化是二语习得的一个可能性的结果。当然,有的研究者也会有不一样的观点。Krashen认为学习者在大多数与人交流的情况下更自然地会选择使用隐性语言知识,因为没有时间去确实显性语言知识的准确性。一般而言,语法是系统性的,隐性语言知识也是系统性的,所以,隐性语言知识也是有利于语法的学习和记忆的。

基于语言知识和语法相关讨论,显性语言知识和隐性语言知识都是十分重要的,不能极端地去断定哪个对于语法的教授和学习更为有用,因为两者都是客观存在且没有相互抵触的,教师和学习者教学和学习的过程中恰当使用,使两者可以得到互补性的提升,从而促进语法的学习。

显性教学法和隐性教学法的选择

在第二外语的语法教学和学习方面,最权威的调查研究当属显性教学法和隐性教学法的说明对比。Lally认为显性教学法主要通过纯理论的术语向学生讲授语法规则。纯理论的术语通过如名词,动词和分词等形式表示。另一方面,Spada and Tomita认为,隐性教学法主要通过有意义的方式向学生展示语法结构,取代了直接向学生讲授语法规则。

显性教学法和隐性教学法的选择一直以来存在争议。Krashen提出,为了更加纯正地学习一门语言,隐性教学法比显性教学法更加有利。他认为掌握语法最理想的方式是尽可能多地理解和记忆输入目标语言,这样对学生而言可以更充分地掌握语法。另一方面,White认为,如果学生们不懂相关的输入,那么对于语法的理解就需要可以解释的输入及纠正相关错误。通过对近些年来外语教学的经验分析,我认为不正确的语法形式可以造成学生记忆的僵化,而且很难改正错误。与显性教学法相比,隐性教学法的优势可以在一个较长时间内体现,它可以使学生持续清楚地完成知识的记忆和熟悉。但是,如果使用了隐性教学法,教师需要在教室里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然的语言环境条件用来掌握语法知识,这样也需要一定时间来完成这一记忆和熟悉过程。

对于显性教学法的优点,我也有所体会。举个例子,在大学英语的课堂中讲授代词和虚拟语气的时候,显性教学法对语言学习者更有用。当语法规则被给定和解释,学生可以在一个较短时间内理解语法结构。相反地,大量实例被提供给学生的时候,他们不得不靠自己去发现语法规则,而且很多情况下,他们不能理解语法规则。在这时候,语言学习者可以从显性教学法中受益,因为它能减少“学生对语法规则的猜测”。

由此可见,在大学英语这一课堂语言环境下,在教授英语语法的时候,不能简单地说显性教学法和隐性教学法哪个更好,只能是在特定的时候选择一个更为合适的方法,让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记忆,从而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Thornbury,S.How to Teach Grammar[M].Longman,1999.

[2]Dean,G.Grammar for Improving Writing and Reading in the Secondary School[M].London:David Fulton,2003.

[3]Bialystok,E.A Theoretical Model of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J].Language Learning,1978,28(1),69-83.

[4]Johnson,L.How Does Explicit Grammar Instruction Affect Students’Writing[R].2013-02-07.

上一篇:静脉输入下一篇:三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