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对接

2024-05-20

三对接(精选11篇)

三对接 篇1

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提升职业人才培养质量是国家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为建立健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和基本制度, 国家提出了三对接的新要求, 即要求大力推进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相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对接, 为现代职业教育的内涵建设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有重点、有步骤地进行国际化, 不断提高高职办学水平和学生的能力。双语教学不仅能让学生以外语为工具获得专业知识和能力, 最重要的是能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 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传统的“注入式”或“讲授式”教学方法不能满足高职双语教学的需要, 也不利于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本文将结合高职的教学特点, 在培养适应国内外需求的人才的前提下, 以提高学生的语言、学科知识应用能力和双语思维为目的, 以动物科学类课程为例, 遵循三对接高职人才培养要求, 对双语课程的开发和应用进行相关阐述和研究。

一三对接的职业教育内涵

1.核心是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相对接

三对接在职业教育中的核心是专业需要与产业需求紧密连接, 即让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紧密融合, 体现职业教育的产教有机结合, 从而使得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与区域经济的发展方向相互适应, 并让职业教育服务于区域经济的发展。企业的高速发展, 使得企业对现代新技术和新工艺的需求日益加大, 而实现这种需求则需要一大批接受过良好职业教育的人才。因此, 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需根据区域经济产业的发展及时进行调整, 并服务好一批新兴产业。

2.重点是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对接

三对接人才培养的重点在于认真思考职业教育的发展内涵, 对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更深一步的改革, 并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创造性的探究, 由此使得课程内容与区域建设和技术需求等相适应, 使得职业教育的产教深度融合。具体工作重点即要求职业教育更深入地研究教师主要教些什么、如何开展教学, 学生要学什么、以何种方式学习等基本性的问题。

3.实质是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对接

三对接职业教育的实质就是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进行对接, 即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 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具体到职业教育教学过程来说, 职业教育就应以就业创业为导向指引学生强化职业技能训练。三对接职业教育也强调对学生素质进行高质量的培养, 让职业教育的学生肯动脑、肯创业、肯创新, 培养学生敬业、创业的职业精神, 这也要求职业学校加强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

二三对接双语课程开发的内容

1.高职双语课程体现专业与需求对接

由于高职教育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经教育教学活动在技术应用能力、职业技术能力和职业素质能力等方面达到相应的标准与水平, 因此高职双语课程开发内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 教材基于产业布局规划, 即根据地方产业结构, 及时更新双语自编教材, 尤其注重双语课程教材内容与新兴产业的国际发展先进经验相匹配, 三对接双语自编教材要注意与行业、企业用人标准对接, 也可邀请课程相关企业和行业部门或用人单位参与; (2) 教案紧跟产业发展趋势, 即双语课程教案不仅要结合企业当下的需求, 还需要把握企业明天的国际化需求。

2.高职双语课程体现课程与职业标准对接

高职三对接双语课程的课程与职业标准对接,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 授课内容对接职业岗位, 即根据岗位任务选择双语授课内容, 将语言应用于专业知识的获取中, 并通过专业教学来培养学生在职业岗位上跨文化交流时的思维方式和应对能力, 即在授课内容上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职业技能技术及应用能力进行重点培养, 并鼓励学生结合授课内容考取职业技能资格证书; (2) 课程网站重在创业教育, 即利用双语课程网站, 创造学习情境并提供丰富的双语学习资源和认知工具, 充分发挥高职学生主动协作创业的能力, 侧重职业技能内容的课程网站设置。

3.高职双语课程体现教学与生产对接

高职三对接双语课程的教学与生产对接,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 实现理实一体的教学过程, 即促使学生在双语学习的过程中, 既有学习任务, 又有生产任务, 做到双语教学学习与生产相结合; (2) 尝试多元一体的教学评价, 即考核学生的语言能力、专业知识与技能、跨文化背景下开展业务的能力, 要求课程考核的管理是多样的和有效的, 其中包括教学综合管理、质量监控和考核等。

三三对接双语课程开发的目标

1.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引导学生选修双语课程, 并根据产业需求, 在双语教学中设置难易适中的教学重点, 创造机会让学生独立思考, 并鼓励他们从双语角度考虑问题。通过双语教学, 使学生能够打破思维定式, 从新的角度、相反的方向、不同的途径看问题, 使思维的变通性、灵活性尤其是发散性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从而服务于新形势下的高职教育。三对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即要求职业教育人才实现“德才兼备”, 学生除了在技术能力上有过硬的本领, 还要具有很高的行业职业素养。由此, 职业院校的双语文化建设显得极其重要, 可在广播、电视、报纸、手机、网站等的宣传中加入职业创新教育元素。

2.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

构建基于工作实际的双语课程, 引导学生通过团队合作解决双语课程中微观层面的工作任务, 营造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氛围, 让学生尝试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小发明和小创造, 从而利用三对接双语教学法提高学生的合作创业能力。经过三对接职业教育, 使学生成为高素质的技术能手和创业者, 让学生轻松实现创业上岗的零过渡, 帮助学生迅速完成从学生到职员的身份转变。以就业为导向的三对接双语教学, 有利于提高职业化人才的培养模式、提升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促进高职学生的职业化成长, 从而进一步提高高职学生的就业率。

四三对接双语教学的作用

1.提高学生兴趣并有效开展双语教学

高职双语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双语来学习专业课程, 并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专业问题的能力。通过三对接双语教学, 可解决高职开展双语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兴趣不浓的问题, 并能激发学生参与双语课堂的积极性, 利用理实一体双语教学提高双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体现双语教学一举多得的教学效果

高等院校开展双语教学的专业课程对培养大学生成为“外语加专业”的综合技能复合型人才是非常有必要的。循序渐进地设置双语教学内容, 引导学生团队合作解决双语课程的重点难点, 尝试多元一体的双语教学评价, 促进学生认真掌握双语教学的语言和专业知识与技能内容, 能真正体现双语教学一举多得的教学效果。

五三对接双语课程的实施方案

如学校具有完善的课程选修制度和程序, 学生进行课程选修方便可行, 课程所在专业可同时提供双语教学班和中文平行班教学。双语课程也可同时开发中文教材和自编双语教材, 以满足本专业的高职学生顺利学习双语课程的需求。学校教务系统如设有形成性考核成绩输入功能, 极易对双语教学的多样化形成性考核进行客观评价。三对接双语课程项目旨在开发新型高职双语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学习职业技能的积极性, 使之符合现代职业教育的新要求, 即职业教育与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及社会公共服务相适应、产教深度融合。

摘要:本文将结合高职的教学特点, 在培养适应国内外需求的人才的前提下, 提出职业教育课程开发过程中采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相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对接的三对接教学法, 并进一步研究了三对接双语教学法在高职课程中的应用。

关键词:三对接,双语课程,职业教育

参考文献

[1]张彤.“三对接”人才培养模式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辽宁高职学报, 2015 (5) :71~74

[2]罗欢.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现状研究:以GN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D].兰州大学, 2014

[3]王冠.以就业为导向的“三对接”职业化人才培养模式育人实践探索[J].广州职业教育论坛, 2014 (6) :1~4

[4]严贝妮、崔月、李玉萍.中国高校本土化双语教学模式研究和框架设计[J].郑州师范教育, 2014 (6) :32~36

[5]沈莉.高校管理学课程双语教学模式探讨——基于上海理工大学双语教学调查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 (成都) , 2011 (4) :42~54

三对接 篇2

财务部与各部门对接工作对接流程(采购部,生产部,仓库,销售部);使用范围;目的:为明确各部门与财务之间的对接责任,提高工作;职责:在各部门工作过程中的责任;目的:更有效的开展工作,落实责任,提高工作效率;1.与跟单、业务部门的沟通;业务部门与跟单、财务部门的沟通主要是业务接单;2.与采购部门的沟通;采购材料的价格与品质是关系到一个公司生存发展,于;财务部要监督

财务部与各部门对接工作对接流程(采购部,生产部,仓库,销售部)使用范围

目的:为明确各部门与财务之间的对接责任,提高工作效率,特制定本办法 适用范围:佛山市万居安卫浴有限公司财务部与各部门

职责:在各部门工作过程中的责任

目的:更有效的开展工作,落实责任,提高工作效率 1.与跟单、业务部门的沟通

业务部门与跟单、财务部门的沟通主要是业务接单,出货,开单,收款,业务部接到单子后,按照公司规定的订购单格式制作订购单交由跟单部,跟单部根据订单及时与业务部沟通结算情况,确认后根据订单开具销售单及出仓单,.货物出货后将销货单复制一份给财务,并且业务要在销货单上签字.以便财务部作销售的处理.业务部与财务部都要对应收帐款进行详细的登帐和催收.每个月月底,跟单部与财务部都要对现收款及应收帐款进行核对.以免由于单方面的记帐而出现的遗漏.2.与采购部门的沟通 采购材料的价格与品质是关系到一个公司生存发展,于是采购部门的能力非常的重要,财务部与采购部门的沟通主要是:采购价,采购入库,应付帐款的管理.采购部接到采购报表后,首先制作采购预算单,预算采购的数量,单价,金额.以及最迟采购日期.并根据投产单适时的安排采购,第一.不能延误客户要求交货时间,,出现客户要求退单现象,,第二,要了解仓库库存,不能盲目的采购,出现料件的积压,造成资金的压力.第三.要追求品质,以最低的价格采购到最优的品质,第四,具有最超的谈判能力,了解税法的相关知识,做到每票采购都有税票的跟进.并能与供应商达成月结,做长久的供应.财务部要监督采购的买价.每一票产品的买价不能超过原来的预算误差范围,价格如有变动,采购部门要制作采购单价确认表与供应商确认,并有财务签字监督,最后由总经理审批.才能提升单价.做到每批货物的采购都有采购单的依据,采购不能随心所欲的提高采购价格.财务部要求采购部提供供应商的相关资料,包括供应商的名称,地址,法人代表,业务员,对帐员,电话,结算方式等,以方面帐务方面核对。.预付帐款:公司一般不提倡预付帐款,但由于某些料件的急缺难免也会遇到预付帐款的情况.预付帐款的支付,料件的到库销帐.财务与采购都要跟踪到底.采购部填写采购申请单,并由采购经理签名,财务核对,总经理审批后,后来财务部请款,财务部付清款项后,仓库员收到货物后要立即通知采购和财务,销帐.完成一笔交易.以免出现重复付款的情况发生.采购部要了解应付帐款情况,制作应付帐款明细表,每月月底与财务部门核对帐目.3.与仓库的沟通

仓库里存着企业最大的资源,仓库的管理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产成本.生产成本的高低又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盈利能力.于是监督和引导仓库管理是财务

部门重要的工作之一.1)入库 仓库员收到采购的采购申请单后,时时跟踪料件的采购情况.采购后入库之前要核对采购申请单,并对数量,品质,单价进行审核.对于缺少单据或与采购申请单有出入的送货单通知采购人员了解清楚,多送的货物原则上不给予入库.品质不好的材料拒绝入库.未经入库的的货物不能直接开销售单。.仓库员要明白一个道理:货物审核入库了,就代表我们购进货物的一笔业务完成了,所有货物的风险已转移到公司,公司必须要对该批材料货物的入库付款项.所以入库的监督很重要.财务部在收到仓库的入库单,首先要核对采购单,是否是采购预算范围之内,再则审核单价,看单价是否是核定的价格,如果出现入库员单价入库有误,立即通知仓库员更改入库单.2)出库

仓库员要把好出库,每一批货物必须由跟单部开具出仓单,并由制单签字,并根据跟据开据开具货物一一核对出货,杜绝没单出货,及无按规定开具单据出货。财务部要时时监督仓库出库,发现有误要立即指导改进.3)库存管理

实施课堂三对接,提升教学实效性 篇3

[关键词]教学策略 教学实效性 理论知识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0-082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实现课堂的有效性和高效性,这是一个永恒的课题。笔者认为,高效课堂的打磨需要有效对接三个方面,其一,是教师已有的数学知识与当下数学教材的关系,即上位知识;其二,是教材知识的内在理论支撑,即理论知识;其三,是学生在建构新知时所具备的已有储备,即学生起点。实施课堂三个对接,才能够实现课堂的高度、深度和准度,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一、对接上位知识,提升课堂高度

上位知识,包括了所学内容的知识源头,也涵盖了教材知识的拓展和延伸。因而,教师在教学中要对接上位知识,帮助学生建构系统的知识结构,提升课堂的高度。

例如,教学“因数和倍数”时,对于最小的偶数到底是多少这个问题,很多教师都存在着争议。有的认为能被2整除的数就叫做偶数,0能被2整除,因而最小的偶数就是0;有的认为在因数和倍数这个单元里,自然数是非0的,因而最小的偶数应该是2。如何从争议中辨析问题,帮助学生建构系统的知识,这就需要从上位知识入手。根据国际数学协会的规定,0为偶数,我国在2004年也规定0为偶数,同时,0既是正偶数与负偶数的分界线,又是正奇数与负奇数的分水岭。这个知识在小学阶段是如此,但到了初中阶段,因为出现了负数,因而0就不能作为最小的偶数来界定了。通过对上位知识的梳理,教师就能够发现,其实这个问题根本没有讨论的价值和意义,这样就可以让课堂困惑少了很多。

由此可见,借助上位知识,教师可以从宏观上建构数学体系,有效规避不必要的数学问题,从而增强数学教学的实效性。

二、对接理论知识,提升课堂深度

对于数学知识而言,没有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同样,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也是苍白无力的。教师要把握的是知识背后的理论,只有理论和实践结合,才能凸显数学本质,提升课堂教学的深度。

例如,教学“认识方程”时,为了让学生建构方程这一数学概念和数学模型,我依据建构主义理论,从学生的已有认知经验入手,设计了猜年龄的教学活动:“现在我们来猜一个人的年龄:(1)老师的年龄减去20岁后比他还要大。(2)老师的年龄减去30岁后比他小;(3)老师的年龄减去25岁,正好和他的年龄相等。大家想一想,如何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这三种关系?”学生列出三种关系式x-20>y,x-30

以上教学,教师借助建模思想,将实际问题转化为一个数学问题,抓住方程的本质,重视模型的建构,重视学生的体验和模型建构的过程,提升了课堂深度,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效能。

三、对接学生起点,提升课堂准度

有教育家曾经指出,课堂教学的关键,不是教师要教什么,而是弄清学生知道什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只有找准学生的知识和经验的起点,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突破教学难点。

例如,教学“认识角”时,针对比较角的大小这个教学难点,我进行了学情调查,设计了课前问题:

学生的错误率非常高,主要原因是学生受到了比图形大小的影响,认为角的大小是要比谁更长,谁更高。我以此作为教学起点,寻找学生比角的大小的生活经验,比如从手指之间的“张口”这个生理现象入手,体会张口的大小,由此感知角的大小比较,从而引导学生理解张口的大小和两边的长度没有关系,由此为教学比角的大小做好准备。

以上教学,教师从学生的学情入手,找准教学起点,并依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寻找突破口,提升了课堂教学的准度,提升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实施课堂三对接,既能够打通上位知识,又能够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同时把握学生的学情和教学起点,提升课堂教学的高度、深度和准度三个维度。

关于三节床身对接加工工艺分析 篇4

关键词:样板段,等高差,对接

1 零件技术要求及主要加工工艺简介

1.1 零件简介及技术要求

零件名称:床身前段、床身中段、床身后段, 材料为HT300;

技术要求:床身各段对接后相邻导轨等高差在0mm~0.005mm以内, 并且结合面处0.03mm塞尺不入;一项精度:垂直平面内的直线度0.07 (+) /0.015:500;二项精度:横向平行度0.03/1000 (A-B) ;三项精度:水平面的直线度0.035;四项精度:台尾导轨对床鞍导轨的平行度0.03/0.02:500 (A-B) -C。

1.2 主要加工工艺简介

划线-粗精铣马鞍各结合面及粗铣其它各面-配钻结合马鞍用螺纹孔, 将马鞍固定在床身上-粗铣、半精铣床身对接端面, 钻攻结合样板段用螺纹孔-将样板段结合在床身对接端面上-刨床身各面-将床身导轨面淬火-粗磨导轨面-半精铣床身对接端面-精磨导轨面-精铣床身对接端面-精刨台尾导轨下滑面, 副导轨面, 齿条结合面和变速箱结合面-将床身各段结合在一起并检测精度。

2 主要工序的工艺分析及加工方法

2.1 粗铣

该工序在X2020m龙门铣床采用床身前段, 床身中段和床身后段分段进行粗加工, 按线找正, 粗铣各面, 每面留量5mm, 这样可以去掉大部分加工余量, 提高生产效率, 保持各段床身基本对称。

2.2 镗铣结合端面及钻连接用孔

该工序在落地镗床上进行加工, 找正大山导轨外侧立面和上导轨面, 粗精铣床身对接端面, 平面度达0.04, 钻攻连接样板段用的螺纹孔

2.3 结合样板段

由钳工将专用工装 (样板段) 结合在床身对接端面上, 这主要是床身分段加工, 然后对接而成, 采用各段床身对接端面增加样板段加以保护, 这样有效的防止精刨上导轨面边缘易绷碴的现象, 对淬火序又克服了边缘棱角易烧化, 又有效的防止了运输吊运过程中磕碰, 最主要的用它做精磨序的对刀样板, 保持各段床身截面一致性。

2.4 床身前段, 床身中段同时装夹精刨

操作时首先将床身前段和床身中段同时装夹在刨床工作台上, 精刨上导轨淬火面, 留量1.5mm, 上导轨侧立面刨至尺寸, 然后卸下床身前段, 将床身后段和床身中段同时装夹在刨床工作台上, 以床身中段为样板对刀, 加工床身后段, 这样就保证了各段床身的基本对称, 该工序的主要作用是消除粗铣不均匀性, 校正各段床身对接后的错位和弯曲等误差, 为粗精磨做好准备。

2.5 淬火

床身导轨面是床鞍和台尾体经常滑动面, 导轨淬火增加导轨的耐磨性, 延长机床的使用寿命, 对三段对接的床身淬火, 床身的对接端面与上导轨面交线不得绷碴, 不得倒角。在淬火时, 采用样板段紧固在对接端面上, 就克服了对接端面边缘易烧2化.5现淬象火, 然后粗精磨消除淬火变形。

2.6 床身各段对接

床身各段之间的对接端面要求垂直于导轨面0.01mm, 床身对接处0.03mm塞尺不入, 特别是相邻导轨处等高差允差0mm~0.005mm, 对床身长16m, 采用五面体加工中心后, 在加工中采用粗磨上导轨面-精铣床身对接端面-精磨上导轨面-再次精铣对接端面-然后在对接, 调整精度, 这样反复加工, 互为基准, 防止床身的错位误差与床身端面与导轨间误差变形

2.6.1 粗磨

导轨经淬火后产生中部下凹, 对接端面与上导轨面不垂直产生δ角, 采用分段粗磨, 以床身中段为例, 找正淬火导轨两头为零, 磨上导轨各面, 通过粗磨后基本上消除变形量, 表面粗糙度达平面度0.05。

2.6.2 精铣对接端面

采用五面体加工中心, 将床身中段吊上五面体加工中心工作台上, 由钳工卸下样板段, 找正粗磨后的导轨面, 精铣床身对接端面。

2.6.3精磨

使用设备瓦德利希导轨磨, 采用单段床身分别磨削的方式, 在操作中采用分段加工, 找正精铣后的对接端面, 由操作者将样板段结合在床身对接端面上精磨, 之后检查各项精度达到图纸标准然后将样板段卸下, 结合在其它各段的对接端面上, 以样板段为对刀样板, 精磨上导轨各面。

2.6.4再次精铣端面

采用五面体加工中心, 将床身中段吊上五面体加工中心工作台上, 卸下样板段, 找正精磨后的导轨面A, B, C各面在0.01以内, 精铣床身对接端面, 保证垂直导轨面0.01。

2.6.5各段床身对接

钳工将分别磨好的床身前段, 床身中段, 和床身后段进行组装, 保证接合处0.03mm塞尺不入.相邻导轨处允差0mm~0.005mm。用专用检具和千分表推床身前段与床身中段的结合面和床身中段与床身后段的结合面, 然后调整床身的Ⅰ、Ⅱ、Ⅲ、Ⅳ项精度合格后, 用螺栓紧固并打入定位销, 保证床身精度。

2.7 精刨台尾导轨下滑面, 副导轨面, 齿条结合面和变速箱结合面

台尾导轨下滑面平行导轨 (A-B) -C面0.2, 副导轨面分别平行和垂直导轨 (A-B) -C面0.05

牙条结合面, 变速箱结合面分别平行和垂直导轨 (A-B) -C面0.05为了各个结合面精度和一致性, 在粗加工时, 将这些加工表面留量3mm, 在精加工中先将对接完的床身后段卸下, 将床身前段和中段一同吊在12m刨床工作台上, 按精磨的各导轨面找正, 精刨台尾导轨下滑面, 副导轨面, 牙条结合面和变速箱结合面, 然后再将床身前段卸下, 床身中段和后段重新对接在一起, 以床身中段为对刀样板, 精刨床身后段各加工表面, 然后再次对接床身前段, 中段和后段, 调整精度达技术要求。

3 结论

经过生产实践证明, CW6280B—14米车床的床身, 采用了龙门刨、五面体加工中心、导轨磨床和样板段相互配合加工完, 满足设计要求, 生产大型加长机床主要难点在于大型床身的加工, 用此方法可以满足用我厂现有设备加工大型机床的床身, 扩大了我厂加工机床的规格, 也为我厂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实用数控加工技术》编委会.实用数控加工技术[M].兵器工业出版社, 1995.

三对接 篇5

采购对接专题活动——节能照明产品采购对接与信息发布会方案

“节能照明产品采购对接与信息发布会”宗旨是为采购商、参展商、供应商、参观者和信息发布者搭建一个服务平台,为培植海西节能照明展览会和推动海西、厦门市光电产业更好更快发展提供服务。

我们将邀请飞利浦照明、安达屋集团、西屋电气等10家左右节能照明采购商来厦与“2010中国(厦门)节能照明展览会”(简称节能展,下同)的参展商及海峡两岸部分节能照明部分知名企业进行产品采购或发布信息。

(一)会议时间:2010年4月9日9:00-16:30

(二)会议地点:中国厦门国际会议展览中心二楼(201、203、204、205、207、209、215、212、220九间会议室)

(三)组织架构:

主办单位:台交会组委会、福建省信息化局、福建省科学技术厅、厦门市

贸易发展局、厦门市科学技术局、厦门市新兴产业办公室

承办单位:福建省光电行业协会、厦门市光电子行业协会、厦门产业

技术研究院、厦门市海峡两岸科技交流与合作协会

(四)采购产品范围:

节能灯和节能照明电器、LED应用产品、太阳能硅原材料和太阳能光伏应用产品。

(五)会议形式:

1、采购商和供应商面对面洽谈(本专题活动供应商需通过资格审核方能参加。面对面洽谈后若有需要,组委会将协助安排参观考察供应商工厂)

2、采购、技术信息发布

(六)议程规划:

4月9日9:00—12:00采购洽谈

12:10—13:00午餐

13:30—16:30采购洽谈

(七)费用:

1、节能展的参展商作为供应商免费优先与采购商配对、对接;

三对接 篇6

摘 要:本文基于“三对接”人才培养模式,研发“实践教学体系新途径”,创新“研发成果转化与推广的新途径”。本文主要从三方面创新实践教学体系:一是实施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实现专业设置与行业需求的对接;二是实施项目导向的课程改革,实现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三是推进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文中提出创新“专业办产业、校内建园区”模式,试航技能型人才成长新航线;强化常规模式,夯实专业设置与行业发展的有效对接;锻造实战师资,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创新职业院校在校生“职业化”素质教育,提升专科生整体素质等4个创新模式,试水“三对接”人才培养模式下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新途径,推进实践教学改革深入全方位发展。

关键词: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三对接”人才培养模式;“职业化”素质教育

基于我国新颁发的《关于职业教育和职业院校的法律法规及政策指导意见》等宏观政策,结合“职业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和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切入点”等理论研究,按照专业设置与行业需求对接、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在要求,为实现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不断深化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并推广其创新成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基于“三对接”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新途径,创新改革成果转化与推广的新途径。

1 实施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实现专业设置与行业需求的对接

1.1 创新“专业办产业、校内建园区”模式,试航技能型人才成长新航线

职业院校立足专业优势,尝试“专业办产业,校内建园区”模式,实现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实现专业设置与行业需求的对接。如物流专业,尝试建立智慧物流园区,形成以商务服务、技术支撑、软件开发维护、人才培养、教育培训于一体的高科技产业发展基地(如山西的智慧物流基地)。创新“专业办产业,校内建园区”模式,在实际运行中实时掌握行业发展需求,精准掌握行业企业对岗位的技能要求、对设施设备革新要求、对流程的优化需求,职业院校依据实时更新的需求变化,动态调整专业设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等,形成一个动态的调整机制,确保专业发展与行业发展脉搏一致,实现专业设置与行业需求的有效对接,试航职业院校技能型人才成长新航线。

1.2 强化常规模式,夯实专业设置与行业发展的有效对接

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动态常规化合作,对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问诊把脉,多方协同参与人才培养模式设计,将行业企业用人标准对接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规格,深入讨论“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目标+培养理念+培养规格”等方面内容,逐项落实,同时完成教师挂职锻炼、学生实训、顶岗实习、毕业实习等方面的深层次合作,真正保证把脉行业企业实际发展趋势、岗位需求等,对接专业设置,确保专业发展的情景性、实效性。职业院校做实“专家教学指导委员会”对接途径,目前多数高职院校已经成立了由政府、行业企业、协会、高职院校协同参与的专家指导委员会,新常态下,我们要做的是如何真正发挥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在现代通信工具发达的常态下,考虑到专家时间的有限性,我们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实现与各类专家的对接,如视频、微信讨论组等新型的联络工具,实现与专家的对接,汇总专家们的见解,真正使专家参与到专业设置、专业定位、招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习模式与途径等方面建设中来,在专家、行业一线技能能手、协会等多方协力下,即时性地、前瞻性地调整专业设置,使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更准确,技能型人才培养实用性更高。

2 实施项目导向的课程改革,实现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

深化项目导向的课程改革。职业院校一直在提项目化教学改革,也一直在做,如何才能深入提炼出项目教学改革的精髓是我们一直追求的。项目化教学一直是职业院校教学改革的重点,新形势下职业院校面临的问题是如何真实地、准确地将企业的生产内容转化到实际教学中,即将生产作业流程转化为课本中的项目模块。

现在职业院校在项目化课程改革中面临的瓶颈是:一方面是由多数教师挂职锻炼(或者其他途径)的时间短、领域窄,对企业的生产作业流程只能是简单的了解,或者了解的领域或环节不全面,导致其在项目设计的时候有一定的短板,导致项目化教学连续性不足、行业标准贴合度不高等问题的出现,或者由于受到教学环境的限制,如实训场地不足、实训设施设备不足(不新)、实训单据不足等,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还是处在项目化教学的初级阶段。另一方面,从行业企业聘请来的专家和一线员工,对作业流程、生产过程、作业技巧等相当娴熟,但由于对院校的教学环境了解有限,很难深入了解具体的教学环节、教学模式、课堂设置等方面要求,导致其在开发项目化模块的时候,在与职业院校现有环境的契合度掌握方面出现短板,使项目化教学改革不能更加有效地深入推进,使得项目化教学改革的效能不能有效发挥。

职业院校要想使项目化教学改革的效能高效发挥出来,需要在现有基础上,深刻分析改革中存在的瓶颈节点,有针对性疏通节点障碍,而不是传统的喊口号,同时由于现代职业院校注重特色发展,更加要求职业院校在新常态下,准确号脉行业企业发展新方向,重点切入项目化教学改革深水区,重点开发创新适合自己的、有自己特色的项目化课程模块,(项目模块要求:符合行业发展新需求、契合自身教育教学环境、契合自己学生发展要求、有自己的特色)。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做特色项目化课程模块,并不是说职业院校关起门来自己单打独斗做研发,职业院校需要整合集成多方主体的优质资源,实现优质资源的整合集成,向项目化课程改革的深水区发起攻关。

2.1 锻造实战师资,提升职业教育质量

项目化教学改革深水区攻关阶段,实战师资队伍强化是公关的关键点之一。实战师资力量,是职业院校学生创造力和创新力培养的关键,是职业教育内涵建设的关键。

创新方法一:专业师资设置方面要有一定比例的业界配套(来自于行业企业的高级工程师、一线专业技能能手、行业协会专家等)。以辽宁金融职业学院为例,学院金融系、会计系等相关专业,长期聘请金融行业、财会行业内知名专家、银行行长、注册会计师等做相关知识讲座及课堂授课,每学期至少有3到6周的课程,以此提升课程实战力。

创新方法二:鼓励高学历教师到大企业蹲点锻炼,增强从业实战经验,同时协助企业解决难题。该校每年寒暑假都选派高级教师到行业内知名企业完成3到6周的蹲点锻炼。同时我校每学期按照轮岗的方式,选派专业教师到行业企业完成20周的蹲点锻炼,每名教师带着一个或多个项目化模块创新任务,在与行业企业生产一线员工、中层管理人员、高级经理人、协会专家等行业专家深入研究后,完成一个或多个适合职业院校教学环境的、有自己特色的、切合行业标准的、符合行业发展新方向的项目模块创新。

2.2 创新职业院校在校生“职业化”素质教育,提升专科生整体素质

本文从微观角度,从细节点入手,重点创新职业院校在校生“职业化”素质教育,提升专科生从业素质,进而提升职业教育整体质量。

目前多数职业教育在校培养期间主要设置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训课程等环节,重点培养学生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等。如物流专业,专科生1-4学期在校教学期间,要根据行业岗位特征,强化在校生从业素质培养,增强团队协作能力、坚持不懈能力、认真核查能力、自学能力等行业从业素质培养,例如在基础信息录入环节,培养学生养成3次复查职业习惯(录入1遍、复查1遍、再审核1遍);再如情景化教学,利用模拟真实物流作业流程,按角色合作完成实践模块,提升团队协作能力。再如将企业文化融合到校园文化中,按企业文化模式开展学生社团活动、文体活动等;将企业员工岗前培训作为在校生实训实习内容一部分,实现“以岗代培”,岗前培训校内完成(与行业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按协议完成相关专项岗位技能培训),毕业生毕业就上岗,毕业就业零过渡。如辽宁金融职业学院与银行或知名保险公司合作创建营销实训基地,学生在基地实习,每学期辽金的校企合作银行或保险公司,都会选派银行培训老师,到学校内对在校生进行入职前培训,如金融系、会计系的学生将接受银行相关业务及技巧等方面知识培训,一般为期2天左右的培训,能极为有效的让有相关基础的学生快速的了解银行的业务,增强学生在银行工作中的竞争力,为实习工作的顺利进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推进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创新校企合作新思路:教研室变“项目部”,实训室变“营业厅”,行业能手进课堂,将企业生产线、行业业务流程引入到职业院校,共建实训室,课堂即是实训,课堂即是生产过程、业务流程,学生理论和实操技能双提高,实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短平快。如辽宁金融职业学院与某知名保险公司合作成立电销实训基地,相关教研室变身项目部,实训基地内学生变身为电销业务员,课堂上完成实际业务操作,客户服务过程完成知识理解与实践,学生在课堂上积累电销从业经验,增加学生就业竞争力。同时校企合作新模式中,院校与行业老师共同帮助学生完成职业生涯规划。

“营业厅”模式,将传统的模拟实训变成现实生产,将枯燥理论与鲜活真实生产对接,将生硬标准、操作规范变为学生自身自觉地工作习惯,提高了课题生动与真实性,提高了学生兴趣,极为有效地增强了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宋洋.“十二五”期间实践型物流人才“输入+孵化+二次输出”优化区域城市配套功能对策研究[A].第九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经济管理与人文科学分册)[C].2012.

[2]宋洋.整合集成高校科技资源推进产业发展与科技创新[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5:5-7.

[3]时武略;宇宙锋.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分析与探讨[J].商场现代化2011,23:147-148.

[4]候心媛,宇宙锋,宋洋.物流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1,8:151-153.

[5]宋洋.关于物流实践型人才培养输出的意义和策略的探讨[J].辽宁高职学报,2013,05:56-57.

基金项目:辽宁省规划办一般课题《“三对接”人才培养模式下实践教学体系研究》(课题编号:JG14EB141),主持人:张彤。

三对接 篇7

通过对比参考文献及相关报道, 国内高职院校期货专业的教育教学模式特色可以大致概括为:“五位一体教学模式”“产学研结合模式”“实训教学兼比赛模式”以及 “双证式”教学模式等。

1.1 “五位一体教学模式”

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学院构建了“五位一体”的教学模式,通过创建 “证券公司模拟营业部”“金融风险控制实训平台”“人机测评中心”,结合教师和行业专家的联系,实现专业教学的全面仿真。

1.2 “产学研结合模式”

相对来说, 这种教学模式也属于传统教学模式, 早在2001年,教育部在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召开产学研结合研讨会上,大家达成了产学合作是职业教育的最大特色, 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出路的共识。 目前,辽宁金融学院等很多高职院校都已经开展了这种“工学交替”和“2+1 合作”的产学研教学模式,在教学效果的实际作用,以及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上都发挥出了强有力的作用。

1.3 “实训教学兼比赛模式”

因为专业的特性,期货专业不能设立产业园、实验室等教学中心,但是随着各所院校实训室的逐步建立,一些仿真的期货实训室教学形成了新的特色,吉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辽宁金融职业技术学院、沈阳职业技术学院、上海师范大学青年学院等院校都成立了不同规模的模拟实训室, 实训室的模拟操盘训练也为教学模式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实训室还将经纪人、操盘手、客服及客户经理等设立了模拟岗位, 让学生初步了解相应的岗位技能。 因为互联网的开通,为仿真实战提供了大数据的平台,一些院校通过开展模拟实盘比赛提升了教学效果。

1.4 “双证式”教学模式

期货专业的“双证书”教学模式的内涵是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为导向,以国家职业标准作为高职期货专业的培养标准,将职业资格证书的课程进行整合并建立新的考核体系, 从而将教学质量和方式转化为另外一种模式,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技术与经济学院等学校已经在这种教学模式上收到了很好的实际效果。

2“三对接”教学模式构建路径

在国务院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常务会议上, 李克强总理强调了“三对接”的重要意义。 “三对接”的核心是专业与产业的对接,使产教实现融合。 对接要基于产业调整的趋势发展,更要高屋建瓴地把握企业的未来方向。 “三对接”即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 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的对接是指需要结合区域经济以及自身的优势,从而确定与之相对应的专业集群。 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是指高职教育课程须紧密根据职业岗位能力标准要求来构建,形成课程特色。 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是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追求的目标,也就是在教学中让学生从基础理论、应用理论和操作技能层次上达到企业职业标准的就业要求。

中国期货市场近几年改革成效特别显著, 期货品种不断丰富,2014 年成交手数更是创造了历史新高,达到25 亿手。中国期货业协会统计表明, 期货从业者的数量却只有证券业的十分之一,到2020 年,期货及衍生品从业人员的数量要比现在超出几倍,人才缺口极大。 “三对接”教学模式就是结合期货领域的人才需求,根据行业需要来构建有创新性的课程内容,形成有针对性的教学特色,是培养期货业应用型人才的有效路径和载体。

3“三对接”创新教学模式的改革实践

沈阳职业技术学院期货专业立足于李克强总理的“三对接”精神, 探索构建了高职教育的一种全新的创新型教学模式,即“期货实盘操盘手特训班” 的 “ 三对接” 教学模式, 以下简称特训班,“三对接”创新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中有下列一些实践;

3.1 “期货实盘操盘手特训班”的创新试点

特训班是本教学模式的最大创新之处, 另一处创新是实盘资金操作, 我院也是东北地区第一家具有实盘资金实践教学的院校。 它已经试点运行了三年,和其他院校模拟操盘实训课程相比,具有不可复制性。 特训班的教学环境和证券公司的工作环境是相同的,这个类似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校园工厂”特色。

特训班是我学院和期货公司多年深度合作的结果, 所有主讲教师也是具有多年操盘经验的一线分析师, 很多人都有在电视台财经频道担任嘉宾的经历。 特训班的学员在通过证券期货从业资格以后,通过校内任课教师选拔后,再经过期货公司分析师的面试后,才能进入特训班,这样既保证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也符合了期货行业的任职标准。

3.2 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一体化

教学过程的最终目标就是为生产过程服务, 也就是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追求的目标。 特训班为打造第一流的操盘手人才,深刻挖掘学生对期货行业深刻的认知,特训班的操盘品种都是统一的期货商品即橡胶,由于单独操盘一种商品,学员对这种期货商品的技术分析和基本面分析都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认识,避免了浮躁的操作。

特训班的实盘操作最初的操盘资金是每个人一万元, 为了保证交易的纪律性,每个学员都必须严格执行止盈止损制度,每个月都有因为操作不当被淘汰出局的可能。 对于那些操作好,盈利性高的同学每个月还可以提高资金金额到每人五万。 需要说明的是, 真实资金的操盘紧张程度是模拟操作无法比拟和复制的。 课堂的考评标准也参考企业的用人标准,在优胜劣汰的竞争模式下,必须严格遵循期货公司的职业标准。 每天在紧张的操盘氛围中既能获得优秀奖励,也有可能被淘汰,最后只有那些具备真正的期货实盘操盘能力的人才能继续学习, 成为符合期货公司职业标准的操盘手。

3.3 课证结合的模块式教学

为了避免枯燥的教学方式,我院采取了“目的推动型”教学,也就是说争取在大一阶段就取得从业资格证书, 只有取得了从业资格证书才有机会进入特训班, 特训班也是进入期货行业的一个从业路径。 很多其他高职院校,一些同学在取得了从业资格证书后,往往丢弃了原有的学习热情。 在进入特训班之后,他们还将在期货分析师的帮助下进行模块式学习。 特训班的模块式教学主要讲解了期货基础知识、交易方法和策略、技术分析、基本面分析等几大模块。 通过学习,学员们不仅仅有了自己独立的操盘能力,还具备了为投资者进行咨询讲解的专业能力。

3.4 教学考核与期货公司职业标准对接

真正做到与企业的对接不仅仅体现在课程内容和教学过程中,考核也是评价高职教育成功与否的一个条件。 为了打破传统的考核模式,特训班的课堂行为规范、集体讨论、团队成绩评估、个人操盘业绩评估等诸多要素都参照期货公司的标准进行,认识岗位要求,熟悉了期货公司的考核标准,在不出校门的情况下和企业完全对接。

4“三对接”创新教学模式的评价研究

任何的教育模式都是为高职宗旨服务, 评价教学模式的效果最终回到为企业培养符合国家职业标准的应用型人才。 “三对接”教学模式试点以来,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并获得了好评。

大连商品交易所、东海期货有限公司、江海汇鑫期货有限公司、海通期货有限公司、金元证券有限公司等沈阳的营业部都认为这种模式为企业提供了可用的高职期货人才。 从2013 年开始,沈阳职业技术学院特训班的就业率都达到了98%以上,每年毕业生一毕业就被用人单位抢光。

在学院举行的理实一体化的说课比赛中, 老师和同学都获得了优异的奖项和成绩。 《沈阳日报》为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做了“激发高职办学活力,探索多种办学模式”的专题报道,引起了社会强烈的反响。

5总结

总之,在教育不断变革的今天,高职期货专业教学必须与时俱进,特训班这种“三对接”教学模式的构建是对高职教育的一种创新和丰富, 对推动高职院校的期货专业教育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S].2006.

[2]胡俊霞.高职院校证券期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中国证券期货,2011(7).

三对接 篇8

任何教育的培养目标与规格最终要通过课程体系的实施得以实现。在高职教育中, 只有把课程体系建设好, 确定开设哪些课程, 然后才能进行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训条件建设和教材建设等。

模具专业新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路

课程体系的建设必须从社会需求和专业培养目标出发, 站在专业人才培养全局的高度和专业教学全局的角度进行深度思考。国家职业标准属于工作标准, 是在职业分类的基础上, 根据职业 (工种) 的活动内容, 对从业人员工作能力水平的规范性要求。其中包括以职业名称、职业定义、职业等级、职业环境条件、职业能力特征、培训要求、鉴定要求等内容为主的职业概况, 以职业道德和基础知识为主的基本要求, 涵盖技能和知识两个方面的工作要求以及鉴定比重四个部分。

当前模具企业的工作岗位主要有模具的装配与调试、模具制造、模具设计等, 而与此相对应的职业资格标准为模具工、模具制造工和模具设计师。在这些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的基础上构建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课程体系可以摆脱“学科本位教育”下重理论、轻实践, 重知识、轻技能, 重学业文凭、轻职业资格证书的做法, 实现职业教育密切结合生产和工作的需要, 使高职学生的职业技能与就业岗位相适应, 从而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目标。

模具专业新课程体系构建的方法

我院根据吉林省模具行业的区域特色和产业转型升级需求确定了模具专业培养目标。通过分析模具工、模具制造工、模具设计师的职业资格标准要求, 同时融入全国第二届模具工职业技能竞赛和注塑模具CAD与零部件技能比赛的相关内容, 进一步强化RE/RPM、CAD/CAM/CAE等高新技术内容, 提高模具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专业服务区域经济的能力。将这些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求进行重组归类, 构建了如图1所示的课程体系。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在课程设置上既要与中职和培训机构有所区分, 又要在教学上突出能力培养, 从而体现高职教育特色。所以, 整个课程体系在构成上还要满足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人才素质要求, 具体要求如表1所示。

模具专业新课程体系的实施

我院根据调研和讨论得出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岗位核心工作任务要求, 将所需的知识、技术和素质需求进行重构, 建设理实一体化课程, 实施边做边学的模式, 并按照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对模具工、模具制造工、模具设计师等培训人员职业技能鉴定的具体要求, 使“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与教学三对接”的教学策略贯穿其中, 实现高职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的融通, 从而在教学整体设计上保证了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内部结构的构建如表2所示。整个课程以一汽吉林汽车冲压零件为载体实施, 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充分融入助理模具设计师国家职业资格标准, 采取将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以直接获得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和科研实践有机结合的理实一体化模式, 实现了高校课程体系设置与国家职业标准的衔接。在考核方面, 以助理模具设计师职业技能鉴定代替课程考核。根据规划, 在整个课程体系实施过程中,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学生须经过绘图员、钳工、模具钳工、模具制造工和模具设计师或模具工程师的培养与考核, 同时, 积极开展以moldflow和autoform为代表的CAE技术教育, 使学生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注:I、T、U分别为I (介绍) 、T (讲授/讲练) 、U (应用/操作)

构建科学、合理的模具专业课程体系, 是高职院校共同面临的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我院紧密结合模具行业的模具装配与调试、模具制造、模具设计等岗位所对应的国家职业资格标准、高职模具专业的国家职业技能大赛要求和模具的高新技术, 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和尝试。但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一个动态过程, 随着模具行业的快速发展, 需要随时调整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也需要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地改进和完善, 才能达到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目标。

摘要:分析模具行业的人才发展现状, 阐述传统教育培养高职模具专业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结合模具行业岗位要求和国家职业标准要求, 针对模具专业高职教育现状提出“三对接”的模具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框架, 旨在以能力培养为主, 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关键词: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体系,国家职业技能大赛,理实一体化

参考文献

[1]杨云龙, 于海侠, 田继承.新形势下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建设的研究与探索[J].技术与教育, 2009 (2) :48-51.

[2]周大农, 戚亚光, 吴亚萍.分层化国家职业标准理念引导下的高职课程体系重组[J].教育与职业, 2008 (10) :23-25.

[3]张其然, 唐永刚.强化职业技能鉴定, 促进课程改革进程[J].职业技术教育, 2006, 27 (35) :62-63.

[4]叶金虎.浅谈高职模具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9 (4) :28-30.

三对接 篇9

一、职业教育“三对接”的实施措施

作为一线教学单位, 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系始终把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放在首位, 夯基础, 保规范, 在确保教学工作规范有序的同时, 不断创新, 开展试点工作, 寻求突破。围绕地区产业布局与发展规划, 调整现有专业, 在课程体系、课程标准、职业资格证考试、技能竞赛、教材开发、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进一步深化改革, 并构建人才质量培养体系, 促使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一) 大力推行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的对接。

一是校企深化合作创建人才培养模式并设置相应专业满足产业需求发展。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合作深化“四融合、学做融通”等人才培养模式, 主动适应行业企业生产、运作、管理需要, 进一步促进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的融合、能力培养与任职要求的融合、教学内容与工作实际的融合、素质养成与职业能力的融合。管理系在充分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上, 考虑地区差异性和区域产业特征, 面向第三产业, 立足综合运输发展, 发挥人才培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及时增设“路政管理”新专业, 并拓宽专业目录, 完善商业英语 (报关实务) 专业方向;定期研究产业结构和人才市场的需求, 针对湖北省现代服务业成为第三产业发展新的增长点, 对已有专业的招生规模进行实时调整。二是通过专业设置的调整引导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湖北服务业发展水平不高, 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 拉动经济发展作用不突出。管理系重点设置和建设适应第三产业发展的物流、金融、信息、旅游等学科专业, 引导湖北省第三产业优化。三是通过建设特色专业, 促进区域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大力开展特色专业, 积极开展物流战略性新兴 (支柱) 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及中澳合作办学项目, 并利用学校优势资源, 建立校中企, 以产促教, 以教助产, 为区域行业发展培养优秀人才, 促进区域战略新兴产业发展。

(二) 大力推动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

一是完善课程体系。体现以就业为导向, 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理念, 根据培养目标, 认真分析岗位群所需的能力结构, 坚持按照职业岗位群所需掌握的技能体系结构进行课程体系设计, 并明确职业基本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 围绕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开发课程体系。二是完善课程标准、开发核心课程。结合行业企业对人才的任职要求变化, 将行业企业职业标准融入课程开发中, 整合课程内容, 加强职业能力的培养, 完善课程标准, 开发专业核心课程。三是学生资格证认证考试内容与课程内容有效融合。根据国家职业资格鉴定的内容和要求, 把职业资格标准细化, 融入到专业课程内容当中, 使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相适应。四是构建专业技能竞赛体系。形成“校院级竞赛———扩大受益面, 强能力;省、国级竞赛———提高水平, 争荣誉”的良好氛围, “以赛促教, 以赛促学”。

(三) 大力推进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

一是企业与学校配合, 开发项目化课程教材, 是实施“对接”的载体。联手企业, 融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 建设适应“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模式需要的多样化特色教材。二是以课程标准为指导, 以满足项目教学需要为目标建设实训基地, 是成功实施“对接”的平台。建立先进的校内外实习实训教学条件, 建设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实训室等, 为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提供平台。湖北交职院管理系有先进的校内外实习实训教学条件, 校内建有3个实训基地15个实训室, 合作成立了顺丰速运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营业部、宝中旅游交职院门市、大学生创业教育基地交通梦吧;校外建有亚马逊、中国平安、顺丰速运、京珠高速等40多个实训基地。三是构建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是实现“对接”的保障。以学生就业率和企业满意度作为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核心指标, 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和标准, 完善“检查评价-诊断分析-纠偏补漏-问题处理-改进提高”的闭环质量提高系统, “以人为本”完善政府、社会、行业企业、学院共同参与的多元化评价体系, 确保学生就业率达99%以上、企业满意度达95%以上。

二、职业教育“三对接”的努力方向

(一) 优化专业设置和调整专业结构, 注重专业的适用性。

科学合理设置专业, 健全专业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的机制, 重点打造以物流管理专业为主体的综合运输特色专业群, 并根据综合交通运输事业发展, 适时更新专业内容, 找准在国内外的定位, 把握发展方向, 形成专业特色。充分结合现代技术和发掘新的发展增长点等方面对一些传统专业进行调整改造, 培养服务区域经济的“针对性人才”, 使专业内容引领行业发展新方向。

(二) 加强校企合作, 深化产教融合, 为学生提供多样化选择。

明确企业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办学主体, 建立约束与激励相结合的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动力机制, 加强校企合作的创新与探索, 搭建校企“联姻”平台、产学研对接平台等主题平台, 创新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和育人模式, 促进专业设置与产业布局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资格证书对接。建立以订单招生、订单培养、订单就业为主体的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为学生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搭建平台。同时, 加强校企协同创新, 引领行业企业的技术开发和技术推广, 积极营造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发展的良好环境, 加强企业贡献的宣传力度, 提高企业知名度, 转变企业观念。

(三) 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 加强基地信息化水平。

以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为主, 打造能够满足教学和服务技能鉴定、企业需求等多功能的, 与专业课程配套的虚拟仿真实训基地。进一步加强实训基地的信息化程度, 进一步提高实训基地的实践教学水平和管理水平, 提高实训基地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益, 实现优质资源的区域共享与社会化开放利用, 着力建设集装箱业务信息化等实训基地。

(四) 加强课程建设, 促进学生分类分层成才。

遵循职教特色、遵循“人人适合、人人发展、人人得益、人人成才”的教育理念, 一是以“分层分类分阶段教学”方法的探索改革课程设置, 体现全体学生身心健康的需要与未来发展的需要;二是在教学上探索“分层分类分阶段教学”的方法, 实现“服务于每一个学生”的教学目的。及时发现每位学生的特长和自主学习的要求, 及时给予教学上的指导。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特征的学生运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兴趣, 让学生树立自己“要成才”的决心和“会成才”的信心, 使每位学生在毕业后都能具备适应人才市场需求的多种职业技能, 而且至少有一种尤为精湛。

摘要:国家大力推行职业教育“三对接”, 本文以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从管理系实施职业教育“三对接”现有成果入手, 提出高职院校实施“三对接”应努力的方向, 以期为同类院校践行职业教育“三对接”提供参考。

关键词:职业教育,三对接,高职院校

参考文献

[1] .蔡泽寰.高职教育“三对接一贯穿”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思考[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5

[2] .胡世明.三层对接探索地方高职院校办学特色[J].中国高等教育, 2010

三对接 篇10

博物馆学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博物馆工作,博物馆工作需要具备为公众提供文化服务的能力,所以博物馆学专业培养的不是匠人,而是能够进行理论和研究方法创新、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人才。高校博物馆学专业的实践教学,不是单纯的实践,组织学生参与实践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对理论知识的深度消化,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建立与课程知识学习、 科学研究、生产劳动和岗位技能训练相结合,学习、研究、生产劳动能力共同培养的“三对接”实践教学模式, 是进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和深化开展实践教学的新方向,有益于实现以实践教学为平台,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所需专业人才的高等教育目标。

一、与课程知识学习相对接的“课程实践”

“博物馆学专业课程教学兼有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方面特性,尤其是关于藏品管理、展览设计、观众调查、展览讲解、博物馆参观服务、文物保护等方面,在这些环节上必须开展课程实践教学,为学生创造接触博物馆实体的机会,以及对相关博物馆工作的体验机会,从而帮助学生形成对该学科的感性认识,才能增强对理论的理解,并在比较中产生新的认识和思考。”[2]利用校外博物馆与文物考古实践教学基地的资源,结合学生的课程学习内容组织课程实践教学和实验性教学,将有助于学生对课堂理论知识的消化理解。

课程实践的开展要求以学生为主体设计实践活动, “通过教学的总体设计,明确每一个实践环节的目的、内容和要求,注重课堂实践、课外实践和校外基地实践的独立性、系统性、完整性,使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一个科学、合理的有机整体。”[3]课程实践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教学进度开展以学习者为主体的教学项目。教师作为学生完成教学项目的指导者,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角。教师负责进行教学的课堂进度设计和教学环境的设计,以及策划组织教学项目和所要完成的任务。学生负责参与具体实践活动,完成教师拟定的项目任务,从而达到对课程学习内容感性和理性的双重思考。

博物馆陈列设计是博物馆学专业的主干课,也是一门实践性课程,教学内容主要涉及陈列理论和方法,其中关于陈列主题的提炼和阐释是教学的重要内容,使学生掌握撰写陈列大纲的理论和方法,并能够自己独立撰写一份陈列大纲,实现对主题的提炼和阐释,是课程教学的目标之一。这项教学目标的实现,可发挥校外博物馆实践教学基地的作用,结合博物馆举办的具体展览, 将其作为考察和研究对象,在观摩和分析博物馆陈列的基础上,向学生传授陈列大纲的结构和写作方法。课程实践围绕如何撰写陈列大纲进行,以“项目教学”为手段具体实施。“项目教学法是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其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4]

项目教学的实施由四个部分构成,即确定项目任务、项目计划的制订、项目实施、项目完成结果的评估。 确定项目任务要遵循三个原则:实效性,即项目任务必须能够被学生感知,并与实际相结合,可通过操作来完成。多面性,即项目任务的完成需要学生运用多元的理论知识来完成,由项目带动学生多元思维。延展性,即项目任务的设定有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扩展,激发学生形成自己独立的、创造性的思考。项目计划由教师指导学生制订,并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组建项目小组,项目的实施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作为指导者,从旁给予必要的技术支持,结合项目计划实现的效果组织项目评估, 由教师制定评估标准,由学生和教师共同评价。

以“撰写博物馆陈列大纲”的项目教学为例进行具体分析。第一步,向学生明确项目教学的任务,即以具体博物馆的藏品为资源,策划并撰写一份文字表达的主题陈列大纲。第二步,布置项目计划。这个步骤包括将参加项目学习的学生以4人为单位组建项目小组,以团队协作的方式完成陈列大纲的撰写;组织观摩考察博物馆陈列,教师结合具体的陈列,讲解陈列大纲的撰写方法;考察和研究博物馆中的某类收藏,作为提炼主题、策划陈列的资源;指导学生项目小组完成一份主题陈列大纲。 第三步,项目实施。首先,确定小组成员分工,包括对藏品历史、艺术、科学信息的搜集、整理;提炼陈列主题和策划陈列内容框架;策划设定用以说明藏品价值和陈列主题的辅助展品(包括陈列标题、部分、单元、展品的说明文字,以及图表、沙盘、绘画等科学或艺术类的辅助展品)。其次,观摩学习,带领学生考察作为实践教学基地的博物馆,分析一个具体陈列的特点,并结合该陈列讲解陈列大纲的撰写方法。再次,分析和研究藏品的历史、 艺术、科学价值。由博物馆为学生提供一份某类藏品的登记卡,学生根据登记卡上的藏品信息、藏品图片,并到博物馆展厅中具体观察展出的此类藏品,运用文物学、 历史学、博物馆学知识,撰写藏品说明,并提炼一个陈列主题,设计陈列内容框架。最后,基于藏品研究撰写陈列大纲,包括标题—部分—单元—藏品组合—藏品和辅助展品的说明文字。第四步,学生展示项目完成情况,由小组成员制作课件在课堂上演示陈列主题和陈列大纲的构思特点,以及撰写陈列大纲的程序。第五步,教师组织项目评估,评估以百分制的方式进行,制定各项评估标准及得分标准。(1)陈列主题突出且新颖,并能够高度概括藏品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30分);(2)陈列大纲内容框架充分体现主题,各类文字表达精练、有感染力,达到雅俗共赏(30分);(3)展品组合关系紧扣主题(20分); (4)辅助展品的选择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20分)。以上各项评估包括小组自评、小组间互评、教师讲评三个方面。

师资历来是教学组成的一个至关重要部分,建设与培养一支力量雄厚的师资队伍是开展课程实践教学建设的保证。博物馆学陈列设计的课程实践教学,除本校主讲教师外,还可以邀请博物馆资深的陈列设计人员, 以其设计的陈列内容为案例,进行技术操作方面的具体讲授。高校博物馆学教师和博物馆陈列工作者的教学队伍组合,可以达到教学相长,丰富教学队伍成员的知识水平并提高教学水平,有利于授课。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建立对专业知识的理性和感性的双重认识,进一步扩充学生的专业知识领域。

二、与科学研究相对接的“申请与实施‘大创计划’”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简称“大创计划”),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内容,目的是促进高等学校转变教学思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增强学生在专业领域的创造力、创新力,在此基础上建立创业力,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人才储备。目前国内各高校除了组织学生申报省、教育部的训练计划,学校本身也提供这方面的训练项目,供教师指导学生申请。 探索研究实际问题,并开展创新研究是“大创计划”的宗旨。“大创计划”是通过资助学生开展创新研究,提升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是在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是一项重要的实践活动,按照教育部的要求,高等院校应将该计划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

“大创计划”旨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训练,鼓励与现实紧密集合的项目选题。博物馆学专业学生未来要进入博物馆,为公众提供文化服务工作,“大创计划”项目的选题和实施都必须以文化遗产保护、遗产价值传播的博物馆发展现实为考察对象,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完成一项实际问题的研究,需要学生利用已经掌握的知识,通过创造性的思维活动进行分析解决,是一项高层次思维活动。“高层次思维不是简单的感知、记忆、复述或应用,而是有意识的, 围绕特定目标的,付出持续心理努力的,需要发散、研究判断和反思等认知活动的复杂思维,它包括问题解决、 创造性思维、判断性思维,以及自我反思等思维活动。”[5]

教师在指导“大创计划”这项高层次思维活动的完成过程中,可采用“基于问题式教学”理论。“基于问题式教学”主要包括设置问题情境、组建问题研究小组、启动问题、进行问题解决、研究成果展示和评估等环节,是一个由问题的提出、分析思考、解决、评估解决效果构成的高层次思维训练过程。由于“大创计划”需要项目团队通过答辩才能够结项,“基于问题式教学”的实施可以保证学生项目完成的质量,并顺利通过答辩。

博物馆学的理论完全来自于对博物馆具体实践的研究,通过对现实博物馆活动的考察,提炼问题进行申请,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探索研究,并通过成果评估的反思活动,最终形成有价值的成果,是“大创计划”的指导实施流程。例如围绕博物馆教育功能开展“大创计划”研究,教育是博物馆的首要功能,也是博物馆机构服务社会的一项重要实践活动,这项功能的实现决定了作为非营利组织的博物馆能否履行好“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机构使命,提出“博物馆科普教育策划与开展” 的“大创计划”选题,指导学生以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博物馆为研究对象,基于对该博物馆科普教育工作情况的调查研究,为博物馆设计科普教育工作实施方案,并将方案应用到博物馆教育工作中进行效果检验,最终完善研究报告和研究论文。

现以本人曾指导过的国家级“大创计划”“博物馆科普教育策划与开展”为例,具体阐释问题研究的过程。第一步,设置问题情境,带领学生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博物馆考察教育功能的实现情况。考察内容包括:观众对展览吸引力的评价、观众对展览内容的理解程度、博物馆教育学习活动内容、观众参与活动后的评价、观众在博物馆中的学习需求。在考察的基础上提出思考问题:博物馆如何开展科普教育。第二步,形成研究小组, 对问题研究感兴趣的学生,自发地组建“大创计划”的研究团队。第三步,启动复杂的问题,设定项目研究课题:博物馆的科普教育策划与展开———以某个博物馆为例。第四步,解决问题。(1)访谈:组织学生与实践教学基地博物馆的教育部门工作者访谈交流,包括对从事这份工作的体会,博物馆开展教育活动的情况,教育工作者与参观学习者的关系;开展与观众的访谈,面对面地了解观众在 博物馆中 的学习体 验和需求 。 (2)调查:组织学生运用博物馆教育学理论和学习心理学理论设计一份“观众参观学习需求与体验”调查问卷,并在博物馆中发放给观众,进行回收分析;跟踪参观学习行为,组织学生在博物馆中对参观者的参观行为进行跟踪了解,并倾听参观者的交流。第四步,完成研究。包括:课题研究组利用研究所积累的图文资料、影像和语音资料制作课件,汇报研究过程;为所考察的博物馆编制“博物馆科普教育活动”开展指南;撰写研究报告和研究论文。第五步,研究成果评价及完善。包括观众评价,组织学生将设计策划的教育项目,在博物馆的支持下开展学习活动, 观察观众参与过程的行为、情感变化,并在观众参与后通过访谈、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学习者的体验和意见、 建议;指导教师点评;小组自评;在观众评价和教师点评基础上,进行研究报告、研究论文的修改和完善。

三、与生产劳动相对接的“专业实习”

所谓专业实习是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从事社会实践工作的初步尝试,其基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基本技能应对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是学生对四年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系统化、综合化运用、总结和深化的过程。通过实习,检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实践能力等各方面综合能力。 它是学校和社会为即将毕业的本科生提供的就业实习机会,是从理论学习到实际应用的一条纽带,为学生未来能够胜任工作岗位的要求、履行岗位职责打下良好的基础。

树立岗位意识,了解岗位价值,掌握岗位操作技能是专业实习的主要内容,能否获得和提升岗位操作技能的水平,是由工作者的岗位意识强弱,对岗位价值是否具有科学认识所决定的。博物馆学专业实习,学生将被安排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博物馆,从事某个岗位的具体工作。为了使学生通过专业实习获得良好的技能训练,树立岗位意识,培养对未来可能从事的工作岗位的热爱,专业实习过程中需要组织岗位技能培训和操作技能考核。通过在博物馆中开展岗位技能培训可以使实习学生很快熟悉工作岗位的特点、工作职责、工作要求(见表1)。通过岗位操作技能考核,可以刺激学生主动、积极地掌握操作要领,强化岗位意识和建立科学的岗位价值观(见表2)。

三对接 篇11

关键词:商业银行,产品创新,创新管理

创新, innovation, 即肯定之否定与否定之肯定。经济学的经典定义是:把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结合”引入生产体系。笔者理解创新形式, 可以分为组合创新与技术创新。技术创新一般用于自然科学, 如新化学元素的发现、新材料的研制。组合创新一般用于社会学科, 对已经创新出的元素或要素进行融合、整合。组合创新的内容包括引入新产品、进入新市场、采用新方法。其中新产品是主体, 新市场是载体, 新方法是途径。

商业银行业作为社会学科中的服务业, 其创新之路自然主要依靠组合创新。组合创新主要又是对主体的创新, 即对产品的创新。本文拟从生命周期和经济学视角探讨产品创新重在管理三处:链接、对接、搭接。

一、商业银行产品创新的前提是链接已有产品, 使之处于不“脱节”的“呼吸”状态

不脱节才能保持产品处于生机状态, 否则产品本身死亡, 创新无从谈起。产品无人管理、无人宣传、无人营销、无人统计、无人关注是产品脱节、断接的具体表现。不脱节须产品与其收益之间保持链接。链接是逻辑上的, 连接是物理上的。产品如果形式变化而实质要件、法律要素不变, 就是一种链接。

各商业银行有许多现有产品, 但可能由于不是该银行的传统优势产品等原因, 银行管理层在不愿意将该部分产品外包的情况下, 这部分产品只是形式上作为产品目录挂靠在该银行。产品未给银行创造相应价值, 产品存在与银行收益失去链接, 说明产品已死亡, 银行管理已脱节。

随着市场环境变化, 原有产品市场适应能力越弱, 表现为边际效益越弱, 边际维护成本越大。要使产品有呼吸、有生命力, 从管理的柔性价值而言, 须不断地宣传、营销、统计分析, 以实现逻辑链接。从死亡率模型可以判断, 要减少死亡总量, 须减少各产品边际死亡率, 以提高产品生存率。

实际业务中, 使得生存率变大、柔性链接的有效措施是建立客户经理与产品经理信息反馈通道、落实产品经理问责制。

二、商业银行产品创新的源动力在于使已有产品处于不断满足市场需求的升级优化“成长”状态

就动态性而言, 不能不说Windows XP是对windows 95系统的创新。而这种创新的动因在于微软不断满足市场新需求及不断升级优化。如果产品不优化, 不升级营销, 如同杀毒软件不更新病毒库。新病毒的“市场需求”出现后, 原正常运行“业务”虽然拥有杀毒软件旧“产品”保护存在, 却不能正常生产, 获取运营“收益”。

建立动态的市场满足机制, 最佳路径是建立激励考核制度。保持客户经理、产品经理的绩效收入与产品市场份额增长的一致变动, 将其二者关系进行线性相关处理, 产品创新可以取得充足的源动力。

三、商业银行产品创新的“对接”方式是使已有产品能够成熟地“新陈代谢”

对接, 即原来处于对立面或者不相关的两种产品现在连接在一起。经济学思想中, 替代效应无处不在, 替代即是一种对接。除旧迎新, 替代是最大的创新途径之一。现阶段存款替代、贷款替代, 即是摒弃或少用存贷款, 改用新模式或新平台, 从而实现产品创新。如利用信托平台, 将银行贷款额度转化为信用额度, 将贷款转换成保函, 将实物资金转化成抽象信用, 可创新出信托借款保证业务。又如某银行推出的票据盈与周周盈, 标的物同为央行票据, 但利用月与周之间的替代, 即不同期限的替代可实现产品创新。承兑与理财的替代, 是贷款客户与存款客户资金之间的对接;客户融资与代客融资的替代, 是客户上游与下游的对接。

成熟的产品, 边际收益现值变小即老化失去竞争力。替代老化实现创新, 较为合适的方法是搭建产品创新交流平台, 采用征文、评选、比赛、奖励合理化建议等开放式交流方式。

四、商业银行产品创新的“搭接”途径是使已有产品能够“繁殖”

与对接不同的是, 搭接是基于互补效应而言, 把具有相互关联或相互需求的两种产品连接在一起。有了覆盖关系、叠加关系, 互补效应容易形成, 能够实现产品创新的生殖繁衍。部门之间的关联、同一产品在不同客户之间的覆盖、同一客户在不同产品之间的交叉、国内信用证与国外信用证的捆绑、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之间的连接、银团之间的横跨等, 都是互补效应生殖新产品, 发挥产品创新作用的地方。

实现搭接的途径是融合、叠加、交叉。采用互补的方式实现创新, 需要树立人员交流、学习互访的企业文化。同一产品经理在不同工作岗位之间轮动, 有助于提高产品经理的信息共享度, 实现知识管理1+1>2效益。产品经理成为复合型人才之后, 创新产品则落地而生。

总之, 如图所示, 基于生命周期的商业银行产品创新成长路径反映了商业银行产品创新重在管理三处:链接、对接、搭接。

参考文献

[1]熊彼特:经济发展概论.哈佛大学出版社, 1934年

[2]麦理克:技术与经济发展.美国地理经济出版社, 1997

[3]王炜著:产品创新新方法.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7年

[4] (德) 孔翰宁奥赫贝、 (中) 张维迎著:2010商业模式:企业竞争优势的创新驱动力.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8年01月

[5]Raymond Vernon, The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trade of products cycle, 1966

【三对接】推荐阅读:

市场对接10-18

对接方式05-29

四对接06-07

银企对接06-09

经济对接06-22

订单对接06-27

五对接07-04

对接装置07-12

制度对接07-30

对接发展08-10

上一篇:隐性教学法下一篇:音乐对人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