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接发展

2024-08-10

对接发展(共12篇)

对接发展 篇1

摘要:在计算机技术、分子生物学、分子药理学等多学科发展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药物研发技术与手段——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CADD),而分子对接方法作为计算机辅助药物分子设计中的一类主要方法,己被广泛应用于新药研发,重点介绍分子对接基本原理,一些常用方法、策略及分子对接的新应用,并对其存在的问题和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关键词:分子对接,药物设计,应用,发展

分子对接方法(Molecular Docking Method)作为直接药物设计方法在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方法中应用较成熟,其实质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通过化学计量学方法模拟分子的几何结构和分子间作用力,研究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寻找小分子(或配体)与已知结构的大分子(或受体)活性位点的低能结合模式的过程[1]。

1 分子对接基本原理

1.1 锁钥原理

锁钥模型(lock and key model)[2]原理是E.Fisher于1894年提出并最早应用于解释受体与配体作用的理论模型,它认为配体和受体之间通过几何匹配和能量匹配而相互识别。突出除空间构象上要相互匹配之外,二者间的相互作用还应满足能量匹配,即所谓的互补匹配原则———配体与受体二者要在空间立体结构、静电作用、范德华力作用、氢键及疏水作用等各方面互补匹配。锁钥模型中把受体和药物分子作为刚性结构处理,因此对药物和受体结合前后三维结构和构象变化较小的过程做出很好的解释,但对于结合前后构象变化较大的解释稍显不足。

1.2 诱导契合学说

基于酶-底物(配体)相互作用时,酶的构象受底物的诱导发生变化,Koshland提出了诱导契合理论(induced fit theory)[3]。分子对接其实质就是采用计算机技术,模拟酶和底物的结合过程,底物与相应的酶结合,进而诱导酶蛋白构像发生改变,从而二者契合形成酶-底物复合物,但这种构象的诱导变化是可逆的。诱导契合理论扩展到药物—受体相互作用,是受体分子与药物结合和解离时,构象发生可逆性变化。

2 分子对接方法分类

2.1 刚体对接

指在对接计算过程中,参与对接的主体与客体分子构像均不发生变化,唯独只有分子的空间位置和姿态的改变[4]。在这类对接中,主体和客体的空间形状均被视为固定不变,所以其对接方法简易化最高,从而计算难度和计算量都较小。因此适合用于考察结构比较大的体系,例如蛋白质间及蛋白质与核酸之间的对接。Stoddard等采用刚性对接法,把配体和受体主链结构当作刚性处理,用二元对接方法成功地将麦芽糖和蛋白质进行了对接。

2.2 半柔体对接

指在对接计算过程中,受体的构像是刚性的,固定构象不变,只允许配体的构像在一定范围内变化,如固定某些非关键部位的键角与键长等[5]。半柔性对接方法因具备兼顾计算量与模型的预测能力,而被广泛应用于小分子和大分子(蛋白质、酶或是核酸)间的对接。目前常用的分子对接程序有FIexX、DOCK[6]、AutoDock[7]等。

2.3 柔体对接

在对接计算过程中,允许配体和受体的构象发生自由变化,因其对接精确度非常高,且最接近于真实的对接情况,常用于精确考察分子间的识别情况。正因为柔体对接精度高,所以此类对接要求计算量巨大,且耗时长,而对计算机软硬件系统要求也很高。最具代表性的分子对接软件为FlexX[11]。Mang oni等用柔性的配体对柔性的受体进行了对接。

3 分子对接策略选择[8]

在分子对接策略中,常用到的主要有三种:基于原子的分子对接、基于表面的分子对接和基于网格的分子对接策略,各策略因各有千秋而使用在不同的分子对接模拟中。基于原子分子对接属于最为精确的一种,但计算量大耗时长,为改善这种对接弊端,许多研究采用了探针球探索分子表面、范德华表面和溶剂可及表面以计算能量的分子对接策略———基于表面的分子对接策略。网格对接策略因其预先处理选定区域的能量值并当作常量保存于网格中,以后可不必重复计算的特点,而被广泛用于在大分子蛋白与小分子半柔性对接中。

4 分子对接新应用

近年来,发现单个靶点设计的小分子药物往往不适用于较为复杂疾病(神经性疾病、糖尿病、癌症等),而临床一些疗效好的药物往往同时作用于多个靶点。因此,一种用于小分子配体潜在结合蛋白分子的搜寻[9]新的配体—受体反向对接(reverse docking)方法被提出。

反向对接及蛋白数据库搜寻在药物研究中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分子反向对接可以帮助生物活性己知但作用机制尚不明确的候选药物(化学合成物或天然产物),确定其潜在结合的靶蛋白,从而为其作用机制的解析提供新思路。果德安等[10]借助TarFisDock,结合双向凝胶电泳,对灵芝酸D发挥抗肿瘤作用的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其抗肿瘤机制通过直接与14-3-3蛋白结合有关。同样采用类似的方法,对丹酚酸B发挥心血管保护作用的机理做了研究,结果表明其作用机制与直接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结合有关[11]。

另一方面,反向对接可以为已知药物或药物先导物(作用机制明确),提供化合物次级结合蛋白信息,此外,次对接还可以预测与药物或候选药物毒副作用相关的潜在作用蛋白,对药物研发候选分子的安全性评价提供了一种便捷、高效的工具。纪志梁[12]等选取了已上市的11种抗艾滋病药物,采用INVDOCK算法对其毒副作用进行预测,结果与FDA药物不良反应数据库的报道非常相似。曹志伟等也采用类似的方法对三聚氰胺的毒性做了研究,结果与实际非常接近。

反向分子对接技术作为现有分子对接方法应用的重要补充,因其在药物靶点的发现中有其独特的优越性,在作用靶点研究不明确中药研究中显示了更为宽广的应用前景[13]。

5 问题与展望

在分子对接试验中,虽然是在计算机上进行模拟,我们可以得到非常详尽的数据,但这些数据和真实状态下的实验数据是否匹配,必须以分子模型的准确、受体蛋白质分子的柔性及分子筛选几种因素作为其模拟准则[14]。

随着计算化学理论与方法的不断发展和提高,其在药物分子设计中的作用会越来越重要,尤其是一些需要理论和实验密切配合的前沿领域的研究,如多靶点药物设计、药物的选择性等,将会把计算化学在SBDD中的应用带到新的高度。

对接发展 篇2

2月2日,宁阳县农信社邀请县有关部门领导和重要企业代表参加银企对接座谈暨“合作·共赢”新春答谢会,与会人员围绕“企业融资能力建设年”活动要求就进一步提高金融服务水平、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加强政银企三方合作互动等共同关心的问题和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充分交流。本次座谈会的召开将对扩大企业类贷款投放、有效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发挥重要作用。全体与会人员欢聚一堂,畅所欲言,整个活动在友好、和谐、融洽的氛围中进行。

“如果不是农村信用社的贷款支持,我们公司的运营不会这么顺利。让我记忆犹新的是公司新生产线投入运行后,企业流动资金严重不足,生产经营非常困难,危机时刻,多亏农信社提供的300万元贷款,我们公司生产经营才得以恢复正常。可以说,没有信用社的大力支持,就没有我们公司的今天。”山东泰安京中瑞棣精密钢球有限公司总经理赵公顺说。钢球制造加工作为当地的特色产业之一,宁阳联社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了《钢球市场信贷扶持规划》,并根据中小企业成长不同阶段的融资需求,在担保方式、贷款期限、利率定价、还款方式上进行创新,较好地迎合了钢球制造加工企业的融资需求。截至2011年末,该社已评定钢球企业及个体加工信用户300余家,授信总额达3.3亿元。

据了解,2011年以来,宁阳县农信社加大公司类贷款营销力度,将中小企业作为信贷扶持重点对象,新增中小企业客户数、信贷投放增量均居辖内各金融机构之首,实现了企业效益与社会效益、自身发展与地方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截至去年末,该社全年新增公司类贷款1.98亿元,全年累计发放中小企业贷款金额高12亿元。

对接发展 篇3

60多家重点省、市、开发区政府代表及扬子石化、安阳钢铁、徐州矿务局、仪征化纤、长春客车、大庆炼油总厂等国内大型企业代表,市有关委办局、中关村管委会领导及有关处室、分园区管委会、首都科技集团成员单位北京有色冶金设计研究总院等20余家中央在京院所、专业协会以及30余家中关村园区节能环保企业代表170多人参加了本次大会。

中关村管委会任冉齐副主任在致词中表示:中关村作为中国第一个高新区,在这样的时刻,有责任为国家为各省的发展提供支持。他还希望大家关心和支持中关村的企业和技术,信任中关村的企业和技术,使用中关村的产品和技术。并希望通过本次大会,能够将更多的园区优秀企业的先进技术和产品向各省市进行推广,为其他省市的发展做出贡献。

特点一:发展循环经济为企业提供更大的市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部苏杨研究员、国家发改委环境和资源综合利用司马荣处长分别介绍了中国特色循环经济的发展以及“十一五”发展循环经济的指导思想、主要原则、近期目标和政策环境等情况。马荣表示,中关村园区在北京经济发展中处于核心地带,也是高新技术发展的龙头,聚集了北京市甚至是全国的最优秀人才。中关村科技园区的科技创新也是北京市科技创新的基地,众多中央在京院所以及高新技术企业在中关村园区创业,创造了很多神话和奇迹,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具有巨大活力和很大的潜力。中关村应在北京市发展循环经济试点过程中走在前列,发挥其应有作用,使北京市成为全国循环经济的样板。

参加会议的院所代表纷纷表示,能够及时了解政府宏观管理部门的未来政策导向,对于院所的研发、建立目标市场、推进技术成果转化是非常有帮助的。

特点二:精品展示区受到需求方的高度关注

本次大会设立了中关村循环经济产品精品展示区,集中向国家政府采购部门、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及大型企业集团推介了中关村在循环经济产业中的73家重点企业的优秀产品和先进技术。其中包括太阳能研究所获奖产品双能源太阳能热水器、同华创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多功能静电空气净化器、先路水处理新技术公司的闭路冷却循环装置及饮用纯净水以及华清集团、清华阳光、远大空调等企业的先进技术和产品。

特点三:新能源分会场人气火爆

作为此次中关村循环经济产业发展政策介绍及产品推介会的分会场,中关村科技园区新能源产品推介会参会人员踊跃,会场气氛火爆。国内大型企业集团、外省市开发区的领导和负责同志在听取桑普、清华阳光、远大空调、清华同方人工环境公司等园区企业的产品和技术介绍后,对中关村园区的太阳能技术、分布式能源技术、热泵技术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向园区企业代表介绍了当地循环经济发展现状以及新能源利用情况,并现场提出了一些工程项目实例请园区企业帮助会诊,并邀请园区企业到开发区进行考察,帮助出谋划策,提高新能源利用的范围和技术水平。

特点四:水处理分会场专业性强,沟通活跃

中关村科技园区水处理产品推介会得到了徐州矿务局等大型企业和外省市驻京机构代表的高度关注。会议围绕污水及饮用水处理,防水、透水材料和燃烧炉等方面进行了研讨。北京有色冶金设计研究总院、高新技术企业恩菲公司、园区碧水源、绿创集团等9家企业分别介绍了各自的产品和技术。通过介绍,使需求方更为深入地了解了水处理方面的优秀产品和先进技术,并表示会后要继续加强与园区企业的联系。哈尔滨驻京办事处领导诚邀园区院所及企业参加2006年1月在哈尔滨举办的技术产品洽谈会。

本次大会得到了各方的高度关注和企业的支持。北京将以这次大会为契机,在发展循环经济中建立中央在京科研机构、中关村科技园区企业与外省市、大型企业集团、各开发区合作与技术、产品和服务交流的长效机制,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丰富的科技成果及产品。

我国“农超对接”发展模式研究 篇4

关键词:农超对接,模式,制约

近年来, 农产品价格起伏不定, 农户提供的农产品无法满足消费者对高质量农产品的需求, 农产品“卖难”和“买难”问题的并存, 加剧了“小农户”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为解决这一问题, 2008年1月30日, 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 开展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试点”。同年12月, 商务部、农业部联合对“农超对接”试点工作进行部署, “农超对接”成为我国大力倡导的农产品流通模式。近几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均对农产品流通给予高度关注。与传统的农产品流通方式相比, “农超对接”模式不仅能够实现农产品供应链整体的综合优化与治理, 提升超市自身的竞争优势, 有效连接小农户与大市场[1], 增加农户收入, 而且能够为消费者提供安全、高质、价格合理的农产品, 实现多方利益共赢。还能促进农产品冷链物流及供应链的质量控制的发展和实施[2,3], 并提高产品质量, 增加农户收入, 提升农产品溢价[4]。然而, 与国外相比, 我国“农超对接”处于刚刚起步阶段, 如何发展成为了学术界研究的热点。本文在梳理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阐述“农超对接”发展的现状, 分析制约其发展的因素, 并提出创新途径及政策建议。

1 我国“农超对接”的发展现状

1.1“农超对接”的内涵

从20世纪50年代到现在, 我国农产品流通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1953~1978年的传统计划经济阶段、1979~2001年的市场化改革阶段以及2002年至今的变革阶段, 与此同时, 逐步构建起“小规模、大群体”的农产品流通体系。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 目前, 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主要由农户 (生产者) 、产地批发商、销地批发商、次级批发商、零售商以及消费者构成。这些流通体系中的交易主体在一定时期内促进了我国农产品市场的发展, 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丰富了广大消费者的菜篮子。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这一流通体系以及流通模式的弊端逐渐显现。为解决农产品流通引发的一系列问题, 我国自2008年开始实施“农超对接”。

“农超对接”的实施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 然而迄今为止, “农超对接”尚未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农超对接”, 简言之, 指的是商家和农户签订意向性协议书, 由农户向超市直供农产品, 商家为优质农产品直接进入超市搭建平台 (胡放之、古保淋, 2012[5];王建增, 2010[6]) 。国家商务部副部长姜增伟 (2009) 认为, “农超对接”是对我国农产品供应链进行优化的一次创新, 在这一模式中, 超市参与到农业生产、加工、流通中去, 利用自身在市场信息、管理方面等的优势为农户提供技术、物流配送、信息等方面的服务, 从而将小农户与大市场有效连接起来, 发挥流通带动市场的作用。

我国“农超对接”有四种模式:以家乐福超市为代表的“超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模式;以沃尔玛超市为代表的“超市+龙头企业+农民”模式;以麦德龙超市为代表的“超市+基地”模式和以山东家家悦超市为代表的“超市+村干部/种植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模式。其中, “农户+合作社+超市”模式, 被认为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模式。

基于此, 本文的“农超对接”是指“农户+合作社+超市”模式, 即农户加入合作社, 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和超市签订意向性协议书, 农户在合作社的指引下统一生产并将产品交由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 直接向大型超市、购物中心供货。

1.2“农超对接”的发展现状

我国自2008年开始实施“农超对接”, 近几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均对农产品流通给予高度关注。2012年提出要“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菜篮子’产品生产和流通中的积极作用”, 2013年提出“着力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 2014年提出“加强促进农产品公平交易和提高流通效率的制度建设”“完善农村物流服务体系”。截至2011年底, 全国实行“农超对接”的超市连锁零售企业已经超过800家, 70个大中城市生鲜农产品经超市销售比重近18%, 全国参加“农超对接”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超过1.5万家, 直接受益农民超过100万人。为推进“农超对接”的发展, 商务部从2008年先后共安排7亿元资金, 在我国19个省市支持“农超对接”的试点项目, 并于2011年和2012年推出“百个农超对接示范项目”。其中, 2011年公布43个名单, 2012年公布57个名单。

在“百个农超对接示范项目”中, 共有57个连锁零售企业或超市。其中5家企业是外资企业或中外合资企业, 共申请13个示范项目;31家企业为中国连锁零售百强企业, 共申请56个示范项目。参与“农超对接”的零售企业分布在我国21个省和直辖市, 以山东最多, 东北的零售企业最少, 示范专业合作社所在地以山东、河北最多, 河南、黑龙江、新疆、贵州最少。对接形式主要有“超市+自有农场/基地”形式、“超市+龙头企业+农户”形式和“超市+合作社+农户”形式, 其中, 以“超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形式较多。从总体上来看, 对接最多的品种是蔬菜, 其次是水果, 根据“农超对接示范项目”, 100家对接超市中, 涵盖蔬菜的有71家, 涵盖水果的有40家, 另外14家和9家分别以养殖和杂粮为主。实施“农超对接”后农民的收入平均增收5346元/年/人, 增收比例为37%。

同时, 各级地方政府相继出台相关政策规定, 采取有效措施, 积极开展“农超对接”。以辽宁省为例, 2012年, 辽宁省通过财政资金扶持、零售网络建设、农产品流通设施建设以及给予交通、税费优惠政策等措施推进“农超对接”发展, 截至2012年6月末, 全省62家开展农超对接的大中型连锁经营企业, 拥有直营连锁门店791个, 生鲜配送中心68个, 对接合作社及农产品生产基地565个, 销售生鲜农产品23.7亿元, 其中基地直采鲜活农产品销售额10.3亿元, 占比43.5%。销售直采蔬菜4.2亿元, 水果2.3亿元, 分别占超市鲜活农产品的40.3%和22.5%, 对接种类覆盖了肉、蛋、菜、果及水产五大类100多个品种。沈阳市农产品对接量已占到总经销量的20%以上, 大东副食、兴隆大家庭、家乐福、大润发等大型超市对接比率达到30%。

2 制约我国“农超对接”模式发展的因素

结合现有研究, 本文从各个参与主体的角度出发, 分析制约“农超对接”发展的因素。

2.1 农户层面

首先, 农户素质是制约农户认知, 进而影响农户参与积极性的重要因素。现阶段, 较低的文化程度和以中老年为主的劳动力结构, 使农户整体素质不高, 接受新事物及传播新事物的能力较低, 采用新技术的主动性不高, 这些都制约了农户参与“农超对接”的积极性, 进而制约了“农超对接”的发展。其次, 小农经营是制约农户参与现代化流通渠道及农超对接发展的因素之一, 以小规模种植为主的生产特征, 使农户难以进行规模化经营。农户倾向于按照传统的自给自足思想进行生产与销售, 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超对接等新型流通模式的发展。最后, 农户较弱的信息获取能力制约了农户对先进流通方式及生产技术的了解, 掣肘农户参与积极性及“农超对接”的可持续发展。

2.2 合作社层面

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超对接”中发挥着重要的纽带作用, 通过将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 进行统一生产、统一销售, 能够带领农户参与“农超对接”。现阶段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小、实力弱, 较难形成规模化与集约化效应, 难以满足超市农产品品种多、质量高的要求。同时, 较低的组织化程度导致其在与超市对价格等细节进行谈判时处于弱势地位, 谈判双方地位不平等。此外, 信息流通不畅阻碍了合作社与超市之间的对接。产地与销地的远距离使超市无法了解合作社的实际情况, 合作社缺乏与超市的联系渠道, 对超市的相关信息了解较少, 农超对接相关信息网站的缺失进一步掣肘合作社的发展及服务能力的提升。因此, 参与主体之间信息流通不畅, 较高的信息搜寻成本及谈判成本阻碍了农超对接的可持续发展。

2.3 超市层面

流通设备及物流技术的缺乏掣肘农超对接发展。首先, 我国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落后, 大部分农产品运输以公路运输为主, 较差的道路路况致使运输途中货损率较高;其次, 与农产品流通相关的仓储、保管、加工、包装、配送等辅助设施严重不足, 冷库、冷藏车等冷链物流技术落后, 导致农产品运输过程中容易发生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导致其在进入超市过程中面临较高的不确定性。最后, 超市较复杂的农产品检验程序、较高的专用性资产投入以及先进的交易方式、繁杂的收费项目等与农户的生产特征及认知能力不相符, 使合作社及农户望“超”却步。

2.4 政府层面

与国外农产品流通渠道变迁不同, 我国“农超对接”的实施是自上而下的, 政府在“农超对接”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正是政府对“农超对接”的宣传与推广以及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支持与扶持, 促进了“农超对接”的发展。我国实施“农超对接”以来, 相关扶持政策以超市为主, 较少有与农户利益相关的政策扶持, 且落实难度较大。此外, 农业生产的周期性和波动性使农户与超市交易时在产量、质量以及价格上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而保障利益主体的相关法律的缺失, 增加了交易双方的谈判成本和执行成本, 制约了“农超对接”的实施效率。

3 促进我国“农超对接”发展的途径

“农超对接”的本质是对农产品供应链的优化, 是农产品流通领域的变革。因此, 无论是农户、合作社, 还是超市及政府, 都应采取措施以破解制约“农超对接”发展的因素, 进而促进“农超对接”的发展。

3.1 提高农户参与积极性

纵观制约农户参与农超对接的因素发现, 信息获取能力是影响农户参与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因此, 可通过培训等方式提高农户的信息获取能力, 同时可建设“农超对接”相关信息服务体系, 让农户通过相关信息网站或服务站了解最新的市场价格、供求信息, 合作社亦可从此类相关信息服务站学习其他省市示范合作社的成功经验。其次, 强化农村基础教育, 通过多种方式提高社员的文化水平。在以往的研究中发现, 文化程度对农户的参与行为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因此, 提高农户的文化水平进而提高农户参与积极性是现阶段亟需解决的问题。合作社可与大专院校等单位合作, 开展农民培训班, 为农户设置不同的课程, 对合格的农户颁发合格证书和毕业证书, 合作社根据农户毕业情况对农户提供不同程度的服务, 并在农户之间实行相互帮扶。

3.2 加强合作社自身建设

对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来说, 应加强合作社自身建设, 扩大服务范围, 增加服务方式。首先, 应重视自身在农产品流通中的作用, 加强自身建设, 扩大合作社规模和实力, 提高为农户服务的能力。同时, 加强对农户的培训, 使农户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形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在条件允许的地方, 扩大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营范围, 形成农民合作联社。与此同时, 培养或引进懂技术、会管理的技术人才。其次, 采用先进技术, 购买先进设备。例如, 韩国从选种育苗到农产品分级包装, 都实现了机械化生产, 并且在生产过程中, 农协鼓励农户采用机械化播种、收获、储存及包装。对比韩国农协,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要实现全面机械化生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最后, 加快开展合作社的分级加工包装业务。建议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借助大力发展“农超对接”这一契机, 先采用人工分级方式对农产品进行简单的分级和包装, 逐步扩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业务, 有了市场经验后采用机械化分级包装, 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服务功能和服务效率, 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当地产业的发展。

3.3 降低超市进入门槛

超市的经营理念为“低价位、多品种、质量安全和更好的服务”。因此, 超市首先可在保证质量安全的前提下, 对名优农产品减免入场费等相关费用, 推行农户较易接受的经销模式, 从营销方式上改变农户认知, 提升农户参与积极性。其次, 发布超市相关货源信息, 吸引优秀农产品经营者前来洽谈, 扩大货源, 并加大对“农超对接”产品的宣传, 吸引顾客, 扩大销售量。再次, 在与农产品经营者合作时, 加大对农户生产过程的技术指导与资金支持, 提高农户专用性资产的产出率。最后, 给予合作社安全生产、加工包装技术以及运输等方面的培训及价格优惠, 让利农户, 增强农户及合作社参与信心。

3.4 逐步扩大“农超对接”试点范围

现阶段, 政府对“农超对接”的扶持已取得较好效果, 截至2011年底, 已有超过1.5万家合作社参与“农超对接”, 有超过1500万农户直接受益。因此, 首先, 应重视“农超对接”试点成功的合作社示范和带动作用;其次, 加大宣传和培训, 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农民对“农超对接”的正确认知, 增强有效对接;再次, 为超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对接提供良好的环境, 建立相关的政策法规, 使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超对接”中能够与超市平起平坐, 切实保障参与主体的相关利益。同时, 在技术、资金和管理方面对新参与“农超对接”的合作社以指导和帮助。最后, 扩大“农超对接”试点, 将当地具有较好实力和荣誉的小型超市纳入试点范围, 并给予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 提高试点超市的影响力。

4 结语

“农超对接”作为农民致富的新渠道以及超市利润的新增长点, 是备受瞩目的“菜篮子”工程, 由于农户认知、合作社发展、超市相关设施以及政府相关政策层面的诸多问题, 制约了现阶段“农超对接”模式的发展。但“农超对接”的顺利实施及可持续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 不能急功近利, 可通过提高农户参与积极性、加强合作社自身建设、降低超市进入门槛以及扩大“农超对接”范围等措施促进“农超对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阳.“农超对接”流通模式的影响因素及策略探析[J].中州学刊, 2011 (7) .

[2]姜曾伟.农超对接:反哺农业的一种好形式[J].求是, 2009 (23) .

[3]白璟.“农超对接”推动农产品冷链物流及信息话发展[J].物流技术, 2010 (5) .

[4]浦徐进.“农超对接”供应链的质量控制欲治理模式[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2012 (6) .

[5]施晟.“农超对接”进程中的溢价产生与分配[J].财贸经济, 2012 (9) .

[6]胡放之, 古保淋.大力推进农超对接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J].商业研究, 2012 (3) .

[7]王建增.农超对接:解决“三农”问题的新途径[J].前沿, 2010 (22) .

[8]姜曾伟.农超对接:反哺农业的一种好形式[J].求是, 2009 (23) .

对接发展 篇5

调度会上的讲话

省国资委 桂建平(2009年9月16日)

根据会议安排,受省政府委托,我就安徽省与中央企业合作发展的近期工作进展情况和下一步工作打算讲两点意见,等一会,海嵩副省长还要作重要讲话,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切实贯彻执行。

一、与中央企业合作发展工作进展情况

8月28日省政府召开省推进与中央企业合作发展工作会议以后,各市、各省属企业立即行动起来,组建领导机构,精心谋划项目,周密安排对接,全力做好与央企合作发展工作,各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1、迅速组建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8月28日省政府召开省推进与中央企业合作发展工作会议后,8月31日省推进与中央企业合作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就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当前项目对接工作,组建了办公室的三个工作小组,同时成立领导小组办公室驻京办事处,驻京办首批工作人员于9月1日上午由省国资委监事会李永江主席带队启程赶赴北京开展工作。各市也迅速组建了推进与央企合作发展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其中5个市由市委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12个市由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并组建了强有力的工作机构,各市驻京工作机构也基本组建完毕,并赶赴北京开展工作。省发改委、省经信委等省直有关部门也迅速组建了相应的领导工作机构。9月3日,省发改委还召开了全省发展改革系统推进与央企合作工作会议,对做好项目对接工作做出了具体部署,推进项目对接工作。

2、建立了工作联络制度和信息报送机制。领导小组办公室成立以后,组建了行政外联组、综合宣传组、项目协调组等内设机构,明确了各组工作职责。建立了信息报告制度,下发了《关于建立省推进与中央企业合作发展工作信息报告制度的通知》,要求各市、各省属企业及时把项目对接、洽谈等情况报告领导小组办公室。下发了各市项目对接进度日报表,要求各市、各省属企业每日报送。同时印发了各市、省直有关部门、各省属企业、办公室各工作小组、国务院国资委有关部门、中央企业以及各市驻京办联络人员名单及联系方式,建立了互联互通的立体项目对接工作联络平台,并专设一部值班电话,24小时值班,协调指导各市及省属企业项目对接工作,确保了项目对接工作高效有序运转。

3、保障了项目对接工作的协调有序。省领导小组办公室驻京办自9月1日进驻北京以来,主动为各市、各省属企业20多批次项目对接组提供高效快捷服务,积极与国务院国资委等中央部委和有关中央企业沟通和联系,认真做好项目对接计划的安排和协调工作。特别是海嵩副省长十分重视项目对接工作,9月8 日,海嵩副省长亲临北京,亲切看望了省及部分市驻京工作组成员,指导与中央企业项目对接工作,并对项目对接工作做出了重要指示。刚过一周,今天,海嵩副省长又亲自主持召开项目对接工作调度会,听取各市、各部门的项目对接情况汇报,指导与央企项目对接工作,这些都强有力地推动了项目对接工作。

4、领导带队,项目对接工作迅速启动。9月1日以来,各市、各省属企业高度重视,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挂帅,全力抓好项目对接工作。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孙金龙,合肥市市长吴存荣等市委、市政府负责同志分别亲自带队赶赴国务院国资委、住建部、工信部等中央部委进行项目对接汇报,并拜会了40余家中央企业负责人;阜阳市市长孙云飞在深圳与华润电力有限公司就华润阜阳电厂二期项目举行对接洽谈;马鞍山市市长周春雨一天内连续拜会了大唐电力、光大银行、中钢集团3户中央企业负责人;铜陵市市长李明一行与中国石油化工集团进行对接之后,与中国化学工程集团进行洽谈,双方就精制硫酸及化学工业园项目达成合作意向;巢湖市委书记陈强率队赴京拜会了国家发改委主要负责同志,并与中国华能集团、中国国电集团、中国五矿集团和中国铁路物资总公司进行洽谈;黄山市副市长黄林沐赴京与中国交通建设集团、中国五矿集团、中国冶金地质研究院、华润集团和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进行对接洽谈。

淮南矿业集团董事长王源亲自部署项目对接工作,组织强有力工作班子,加快与中央发电企业的洽谈步伐,自我加压,主动 调高签约指标。铜陵有色控股公司董事长韦江宏主抓与央企合作开发海外资源的对接工作,组织力量进京谈判。皖北煤电集团董事长葛家德亲自主持与中石化项目谈判组的谈判工作,进展良好。淮北矿业集团董事长王明胜率工作班子赶赴成都,就盐化股权转让项目与中化集团成达公司进行洽谈,进展顺利。安徽叉车集团董事长张德进主抓老厂区土地开发项目,积极与保利集团、华润集团等有关央企洽谈。省交投集团董事长乔传福亲自布臵巢湖马鞍山高速公路的招商引资工作。省军工集团董事长张友仁、总经理王本和率工作班子赴中央军工企业进行洽谈对接,等等。目前,我省与央企项目对接工作正有条不紊地向前推进。本月中下旬将是中央企业来皖考察的高峰期,预计相当一部分项目将陆续进入签约前的实质性考察谈判阶段。据初步了解,省属企业与中央企业合作项目签约有望突破800亿元。

5、中央企业积极响应,项目考察工作已逐步展开。通过近20天紧张的项目对接工作,中央企业高度重视,积极响应。9月1日、2日,中航工业集团公司专用车事业部总经理王建明来阜阳考察。国家开发投资公司赴阜阳就推进年产120万吨煤制甲醇、煤矸石电厂等项目进行考察。应蚌埠市邀请,中国节能投资公司下属中福特科技企业集团席文民就新能源及节能环保项目合作事宜来蚌埠考察。9月9日上午,上海宝钢建设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朱永贵、中国节能投资公司下属中福特科技企业集团席文民来肥实地考察。9月9日下午,中石油昆仑燃气有限公司资产 运营部负责人专程来肥,就中石油昆仑燃气公司一事进行洽谈,双方表示,将尽快签订《合肥滨湖新区管道燃气项目协议》。近期,合肥市委、市政府负责同志在合肥已接待了40余家中央企业有关负责同志。其他一些有合作意向的中央企业纷纷表示将于近期来皖进行考察调研。

6、做好项目对接的宣传工作。目前,省领导小组办公室已经编发简报9期,重点宣传了项目对接工作的重大事项及工作进展情况,以及部分市、省属企业的典型做法。同时扩大了简报发送范围,向省市领导及省直有关部门领导及时报送项目对接工作的最新进展情况,每期发送达150多份,基本上达到了海嵩副省长每日一报的要求,有力地推动了项目对接工作的顺利推进。

通过各市、各省属企业的努力,项目对接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开局良好。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可签约项目为164个,总投资超过3400亿元。

当前,在项目对接工程中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少数市、省属企业对项目对接工作重视不够。有些市和省属企业虽然成立了推进与央企合作发展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但是只是对任务进行了简单的分解,责任不落实,进京跑步的力度不大;二是进展不平衡。据调度初步情况看,合肥、芜湖、马鞍山、淮北、阜阳、淮南、安庆等市行动迅速,措施有力,项目对接进展情况良好,部分市的项目对接进展情况缓慢,甚至有的市仅仅落实几亿元。从各市工作进展情况看,已经超额完成省政府下达签约指标的有 宿州、蚌埠、阜阳、淮南、滁州、芜湖、宣城、池州、安庆等9市;完成任务50%的有合肥、淮北、六安、马鞍山、铜陵、黄山等6市;其他市在50%以下。三是项目筛选和谋划工作有待加强。从总体上看,各市、各省属企业首批164个与央企对接项目质量较高,对于吸引中央企业关注、兴趣起到了积极作用,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下一阶段,如何自我加压,再谋划一批高质量项目,任务还十分艰巨。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前一段时间各市、各省属企业做了大量工作,项目对接工作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与省委、省政府的高标准、严要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为确保签约任务如期完成,必须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全力以赴抓落实、抓成效、抓项目签约,争分夺秒地做好项目对接工作。下一步,拟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重点工作。

1、继续做好第二批项目深度谋划工作。与央企进行合作发展是省委、省政府的一项战略决策,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因此,抓好项目库的建设十分必要和迫切。各市、各省属企业一定要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结合自身产业特色和发展规划,围绕央企主业发展方向,进一步组织精干力量,按照谋划一批、洽谈一批、储备一批的原则,对拟与央企合资合作的项目进行认真梳理、深入研究、精心筛选和调整补充,重点谋划好第二批对接项目,为做好第二批项目对接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2、狠抓落实,进一步加大项目对接工作力度。目前,项目 对接的首要任务仍然是狠抓落实。省政府要求,芜湖、安庆等首批项目对接进度较好的市,要做到乘胜前进,继续努力,按照三运省长“上不封顶”的要求,快马加鞭,勇挑重担,再组织一批项目抓紧与央企对接,力争再签约一批。同时,对164个有望签约项目,要趁热打铁,多做工作,把工作做细、做实、做到位,把有望签约项目变为确定签约项目。对于目前完成指标进度较慢的市和省属企业,要奋起直追,要按照海嵩副省长的要求,确保做到项目对接组常驻北京,确保1名副市长常驻北京,确保顺利完成省政府下达的签约指标。省属企业要勇当与央企合作发展的主力军,除投资类企业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外,原则上省属企业都要与中央企业进行合作对接,特别是大公司大企业集团,更要发挥表率作用。

3、多通气、多协调,提高项目对接工作水平。从前一阶段项目对接情况看,总体上有序高效。各市、各省属企业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调动各类资源,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与央企对接工作取得积极进展,组织工作也较为协调有序,但也存在着协调不力、通气不够的问题。比如,有的市、省属企业与央企洽谈,基本上不与省领导小组办公室驻京办打招呼,单打独斗,不免出现了重复汇报和撞车现象,给中央企业安排对接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办公室驻京办难以掌握各市项目对接进展情况,致使简报上反映这方面的信息明显不够。下一阶段是项目对接洽谈的高峰期和密集期,各市、各省属企业项目对接力度会更大,项目对 接活动会更多,希望驻京办、各市、各省属企业在与中央企业对接中一定要多通气、多协调。无论是自行前往,还是通过驻京办协调中央企业统一行动,都应保持事前足够沟通和协调,以提高对接效率和成效。

4、埋头苦干,多做少说。前一段时间,由于省直有关部门、各市和各省属企业的艰苦努力,项目对接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也引起了媒体的关注。据了解,9月12日,新浪网财经频道刊发了一长篇通讯,对我省与央企合作的全过程进行了详实报道,其他网站也先后进行了转载,影响很大,一时似有炒作之势,如此下去,定会给中央企业增加很大压力。省政府要求,与央企项目对接工作要多做少说,低调行事,到签约时再让数字说话,此时不宜过分宣传。省政府领导强调,一定要注意宣传工作,要进一步严肃工作纪律,非经领导小组办公室批准,任何人不得接受新闻记者采访,不得在网站和媒体上发布与中央企业合作发展有关情况,努力为项目对接工作营造良好氛围。

大学生就业与经济发展对接探析 篇6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经济发展;特性;对接关系

自1991年“八五”计划批准实施以来,国民经济得以飞速发展,GDP年均增长率在80%至lOO%之间的范围内浮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形势下,为满足社会进行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高等学校教育的规模不得不持续扩大,为此国家于1999年实行扩招政策,2003年第一批扩招政策下的大学生人数达212万,之后逐年递增,大学生人数的急剧增长,致使现阶段出现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需要结合经济发展的影响予以解决。国民经济飞速发展的形势下,大学生有越来越多的就业岗位可供选择,同时大学生就业又反过来对经济发展起着推动作用,对大学生就业与经济发展的对接关系进行研究,可以给目前高校教育以及发展经济提供一定意义上的理论依据。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的特性

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就业表现出新的时代特性,主要体现在大学生就业观念、大学生就业心理以及大学生就业定位三个方面:

一是,大学生就业观念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而发生相应的变化。总体而言,计划经济时期,社会提倡共享精神,人们不过多关注自身的经济利益得以,而是以国家经济建设为己任,因而此時期的大学生就业多以建设祖国、奉献社会为目标;市场经济时期,社会追求经济发展,人们开始刻意关注经济效益,大学生就业开始以白身发展和利益得失为择业标准。因此,现阶段的大学生择业时因过多关注眼前利益而甘当大城市的“蚁族”,而大城市就业岗位的有限便致使出现大学生就业难现象。同时,公务员、事业单位国企和外企等也被大学毕业生视作“铁饭碗”,造成僧多粥少的局面,致使大学生面临着毕业即失业问题。

二是,大学生就业心理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和竞争形势的加剧而发生一些变化。大学生就业时,因种种因素变得不自信,甚至开始质疑自身能力,难以正确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三是,大学生就业定位因缺乏合理的职业规划而出现偏差。在经历残酷的高三后,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致使多数大学生将眼光停留在各种活动上,而忽略了为未来职业生活积累社会工作经验,因而在毕业就业时因准备不充分或不能正确把握就业市场形势而人云亦云,难以正确进行自身就业日标的定位。

二、大学生就业与经济发展的对接关系

根据当前大学生就业的特性可知,大学生就业与经济发展的对接关系表现在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上,即经济发展给大学生就业造成的影响以及大学生就业给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两个方面。

1.经济发展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经济发展给大学生就业造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大学生就业需求、就业流向以及就业择业范围三个方面:一是,不同的经济发展形式下,对大学生就业的需求也不同。当前形势下,国民经济增长表现为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化,对人才有了更高层次的需求,要求高等教育培养出大批高水平、高素质的管理、生产和服务类人才。二是,无论是地域上的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均衡现象,还是城市规模上的城乡经济发展不均衡现象,均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流向。在大学生就业时,经济收入往往是大学生择业的重要指标之一,物有所值思想下,大学生的首选是自身价值的实现,白此才是社会价值的实现,因而在就业时大学生通常情况下选择大城市或发达地区,造成大城市或发达地区就业难现象,而中小城市或落后地区却出现职位空缺现象。例如,上海、广东等东部沿海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的快速,可以给大学生提供较多的工作岗位,因而造成大学生就业流向的“东部化”现象。三是,经济发展还会影响大学生的就业择业范围,如“热门职业”现象。

2.大学生就业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大学生就业给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表现在促进经济发展、减少经济发展的不稳定因素以及提升核心经济竞争实力三个方面:第一,大学生作为社会劳动力中的储备力量,往往是最具创新活力、具备先进科学技术的人力群体,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经济的发展。同时,大学生通常是社会劳动力中的高素质劳动力,对于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不可估量。第二,社会追求的是经济的稳定快速增长,以此实现经济的顺利转型,因而需要稳定的外部发展因素。大学生就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社会不公平造成的心理平衡现象,可以避免一些不和谐甚至是犯罪现象的发生,因而大学生就业在一定意义上可以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有效促进社会经济的市场型转型。第三,国家实行经济转型的主要日的在于核心经济竞争实力的提升,以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坚持科技就是第一生产力方针,在经济转型中发挥着重要的指挥作用,主要表现在人力资本的管理方面。作为科技学习和贯彻实施的执行者,大学生是科技发展的主要载体,是科技发挥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大学生就业可以全面贯彻“人才兴国、科技兴邦”的发展方针,可以有效促进核心经济竞争实力的提升,进而全面推动经济发展。

三、结束语

日前,随着扩招政策的进一步实施,大学生规模逐步扩大,大学生人数逐年递增,在2014年全国大学生人数达727万之多,大学生就业形势相当严峻,需要及时予以解决,否则,容易给大学生造成就业观念、就业心理、就业定位等方面的不良影响。因此,研究大学生就业与经济发展的对接关系,是改善当前社会大学生就业难现象的必然选择,是进一步推动社会经济转型和发展的必然要求,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参考文献:

[1]李钛大学生就业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U]商业经济,2014

[J]葛淑芳,孙永林,孙健浅谈大学生就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J]中外企业家,2012

保定市农业对接京津发展策略研究 篇7

1. 大力发展特色种植, 构建京津农产品供应基地

保定市各县区气候、土壤差异明显, 很多县区拥有自己的特色农产品。满城草莓、望都辣椒、顺平的果品、徐水无公害蔬菜和生猪、涿州都市农业、园区农业和休闲旅游农业等、涞源错季蔬菜和小杂粮等、高碑店豆制品、安新鸭业、安国中药材、定兴蔬菜和鸡蛋等都是保定市的特色农产品。各县依托本地区特色农产品, 大力发展特色种植和农业产业, 走“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道路, 为保定市农业对接京津创造强势的竞争力。

2. 大力发展生态养殖, 扩大绿色产品生产规模

以保定天香、定州伊利、望都蒙牛等乳品加工企业为依托, 大力实施“草奶牛”工程, 发展优质奶源基地。以养鸡、养猪协会为依托, 发展优质肉鸡、瘦肉型生猪基地。加强甲鱼、鲟鱼、冷水鱼等养殖基地的建设。例如, 涞源县依托山场资源, 大力发展生态养殖, 截止目前, 全县已发展无公害柴鸡养殖场2家, 存栏10万余只, 年产柴鸡蛋80万吨, 产品大部分销到京津等大中城市, 年创经济效益达550多万元。

3. 培育农业龙头企业, 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优按照“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 引导企业加大投入, 加强技术创新, 培育品牌, 突出扶持了一批农业龙头企业, 大力发展订单农业, 采用“公司+农户”和“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 稳定产销关系, 化解农业市场风险。例如:顺平重点扶持汇源果汁、绿城食品、北卫农科研等龙头企业, 其中汇源果汁总投资8亿多元, 年转化果品15万吨;徐水县河北吉正农牧有限公司1995年建成, 年出栏商品猪4万头。

4. 创建农产品品牌, 不断扩大品牌知名度

品牌的建立及其知名度直接影响着农业生产的效益以及特色农业未来的发展。目前保定市一些农副产品已创出自己的品牌, 带来了一定的效益, 正在不断发展壮大之中。如徐水县河北德力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帝王宴”玉米系列产品供北京西南郊冷冻厂和北京首都机场, 年销量3000吨左右;高碑店拥有康师傅、豆豆和白象等一批全国知名品牌。

二、保定市农业对接京津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1. 土地供应与交通壁垒是制约引进京津项目的“瓶颈”

如涞源县地处西部山区县交通闭塞、基础设施落后, 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对接京津战略的发展;还有很多农产品在运往京津市场的路途中遭遇交通收费等重重关卡, 大大增加了农业企业的成本, 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保定市农产品对接京津。

2. 知名品牌少, 龙头企业带动辐射功能弱

目前在京津市场拥有了一定名气的保定知名农产品品牌只有涿州贡米、满城草莓和易县杂粮等少数品牌。农产品知名品牌较少, 大大制约了京津市场的有效对接。此外, 现有的龙头企业拉动力不强, 基本上与农户还是买卖关系, 市场风险较大。同时, 龙头企业规模较小, 虽然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不少, 但大都规模较小, 科技含量低, 精深加工能力差, 产品缺乏精美包装, 在京津市场占有率不高。

3. 农业组织化程度不高

主要表现为农民合作组织少, 管理不够规范, 服务带动能力较差, 会员数量少。农民组织化程度低,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支撑作用不明显, 突出表现为合作组织规模不大, 联系不紧, 有险则退, 管理松散, 在技术、资金、购销、加工、储运等环节服务滞后, 跟不上农业市场化、产业化的发展需求。部分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存在牵头人盈利、成员受益、农户无益的现象, 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农户联结不够紧密, 形不成利益共同体, 缺乏生机与活力。同时, 传统产业和优势产品组织化程度不高, 区域内集中连片的专业村组和专业大户不多, 靠价格拉动增收、靠政策扶持致富、小富即安的小农经济意识浓厚。

4. 农产品科技水平不高, 附加值低

保定市市农产品加工企业科技装备水平不高, 工艺简单, 产品科技含量低。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产品少, 农产品种植缺乏优质品种, 产品更新和新品开发能力不足, 企业少有建立起自己的科技研发中心, 农产品专业技术人才匮乏。农产品未形成产、加、销一体产业发展模式, 产品附加值低, 缺乏市场竞争力。

5. 农产品供应难以满足京津市场的多元化消费需求

这主要源于保定市很多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尚处于初级阶段, 科技支撑不够, 以及特色农产品不突出等问题。如顺平县在京津市场供应的产品目前仍主要停留在大众化的产品阶段, 优质的绿色无公害农产品数量不多, 名牌农产品较少, 在京津市场的地位不巩固, 难以抵御全国各地的优质品牌农产品在京津市场的竞争。

6. 吸引人才、资金难度较大

目前来看, 保定市从政策环境、科研环境、生活环境、待遇等各方面与京津都有一定差距, 吸引重要科研和种植方面的高科技人才较难。加上土地面积有限, 人多地少, 难以形成规模种植, 也就难以实现订单种植, 难以吸引大规模投资。

7. 产业化市场运作机制不够规范

保定市缺少辐射能力、带动能力强的大型专业批发市场。企业、基地、农户三者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和与京津的农业经济融合机制尚不完善, 产业化经营多元化投入和农产品流通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目前保定市农业对接京津的范围窄, 名牌农产品较少, 特色农产品不突出, 生产、收购、加工、营销一体化的经营体系还不够成熟。

三、保定市加速农业对接京津的对策与建议

1. 积极谋划并编写《保定市农业对接京津的发展规划》

尽快赴北京天津与当地的发改委联系将保定市农业对接京津冀的想法, 充分地纳入到京津农业发展规划中, 与首都经济圈发展规划对接, 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规划对接。

2. 增强农业对接京津的定位意识

保定毗邻京津, 京保、津保高铁竣工通车后, 保定到北京半小时, 保定到天津1小时, “京津冀两小时经济圈”往来更加便捷、联系日益紧密, 京津冀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一体化。全市上下要强化农业对接京津重要性的认识, 在促进京津农产品市场繁荣、保障供给搞好服务的同时, 推动保定市农产品流通、产品加工、劳动力转移和农业产业化的跨越式发展。如:涿州市润生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主要生产无公害蔬菜, 主打休闲旅游及餐饮, 开展了农业生态旅游项目, 建立采摘园。此举吸引了京津大量游客。

3. 做大做强龙头企业, 培育壮大合作经济

龙头企业产品在销往京津市场中占有较强的优势和较高的份额, 对于做大农产品品牌, 带动区域农业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豆豆集团、涿州贡米食品公司、河北四方食品有限公司和连升牧业有限公司等所生产的豆制品、飞达贡米、速冻水果和“傻羊倌”羊肉等, 已在京津市场占有较大份额, 创造了较大效益。因此, 应鼓励和引导现有龙头企业做大做强, 在保证现有产品质量的前提下, 根据市场需求进行扩大再生产, 进一步开拓市场, 提高自身产品在京津市场的份额。积极引导企业创建品牌, 努力打造名牌, 发挥名牌效应, 提升自身影响力。同时继续加强培育龙头企业工作, 根据京津市场需求确定蔬菜、畜禽等产业化、专业化生产的规模, 增加合作组织数量, 提升整体质量, 大力发展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 培育订单农业, 建立稳定的服务京津的农产品供应基地。

4. 壮大农产品生产基地规模

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思路, 促使农产品向优势区域集中, 形成规模, 增加在京津市场的占有份额, 提高竞争力。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发展的要求, 推进专用小麦、饲用作物、特色种植和设施蔬菜等高效种植业发展, 搞好农产品基地建设。如:定兴县商品粮基地、蔬菜基地, 高碑店以新高食品有限公司为龙头的果品生产加工基地, 以兴达集团、仁达集团为龙头的生猪养殖基地, 以双合盛养殖有限公司、禽蛋运销公司为龙头的肉鸡、蛋鸡养殖加工基地, 以豆豆集团为龙头的豆制品加工基地。

5. 依托县域特色, 加强农业项目引入和建设

千方百计招商引资, 加强农业项目引入和建设。与京津等地区的大企业等单位进行合作, 根据县域农业和农产品特色, 建立重点农业项目, 能够做强县域特色农业, 扩大农产品知名度。尤其应立足于吸引知名企业和品牌建设项目, 提高农业产业化建设项目的辐射力, 北京汇源集团与顺平县的合作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不仅带动了农户增收, 还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

6. 强化农业科技支撑, 提升农产品档次

要把利用科学技术, 提高农产品质量、档次, 作为今后农业对接京津的重点努力方向。要坚持把与京津农业科研院所和高校对接作为重中之重, 实现农业人才和技术的对接, 吸引京津农业科研成果到保定进行转化。充分利用京津和驻保院校的农业科技资源, 把对接京津的农产品由以初级产品为主转向以深加工产品为主, 由低附加值产品转变为高附加值产品, 既提高了产品在同类型产品中的竞争力, 又扩大了市场占有率, 同时也增加了经济收益。同时加强对农民的培训, 提高农民的科技水平。要充分发挥涉农部门和科研单位的资源优势, 定期组织农业科技人员下乡, 到田间地头传授科学技术。

7. 加强农业人才对接京津力度

一方面要鼓励本地农业人才“走出去”, 通过参观学习、专家讲课等多种形式, 对农业人才、企业主加大培养, 开拓视野, 增强科技素质, 提高市场竞争的勇气和胆略;另一方面, 要加大对京津地区农业专业院校、农业企业的联系和沟通, 吸引更多的专业人才、资本进入保定, 应实行“柔性流动”政策, 为人才引进创造最佳条件, 有针对性地加大对京津农业人才的引进力度, 加速保定市农业产业化进程。

参考文献

[1]于刃刚 戴宏伟:京津冀区域经济协作于发展.中国市场出版社, 2006

对接发展 篇8

一、高职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助推作用

(一) 增强区域人力资源质量, 优化人力资源结构

人力资源主要内容为体质、智力、知识、技能, 高职院校教育能够培养出大量的满足一线生产、服务需求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对金华金义都市新区的发展需求进行分析, 由于其自身的发展重点为高新、金融、科技、商贸、生态五大方面, 因此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也极具多样性。新区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是需在具备系统知识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具备极强的实践操作技能。一般的高等教育对于系统知识的丰富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提升较为关注, 而高职教育则较为注重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提升。现今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科技发展水平也在逐步提升, 新区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标准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在高职教育中能够依照市场需求对各专业人才进行培养, 促进整个人力资源结构的整合优化, 对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充分满足。

(二) 促进就业与再就业, 实现收入平衡

与一般高等教育相比, 高职教育与市场间的关系更为紧密, 与企业间的合作更为频繁, 因此其就业率极高。高职教育的良好发展能够帮助有效缓解日益加大的就业压力, 促进就业。充分利用校企合作, 高职教育能够帮助为企业培养更多符合其发展需求的人才, 对企业内部职工进行培训, 帮助大量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一般劳动人员就业所获取到的收入是主要的生活收入, 通过高职教育推动就业则能够进一步实现收入平衡。

二、高职教育与新区发展对接存在错位点及深层原因

(一) 对接机制有待健全完善

金华金义新区相关政府在对待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对接问题上尚未健全完善相关机制, 相对应的法规政策也有待进一步的制定出台。整个宏观调控工作力度有待加强, 调控机制有待健全完善。对新区周边高职院校与区域经济发展对深入、科学对接形成了一定的阻碍。与此同时, 高职院校自身在对接发展中, 相应的自我调适机制与发展步伐无法站在同一水平线上。对于一些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人才培养方式错误、教学缺乏活力性, 专业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等重要问题无法妥善解决, 自然而然无法更好地达成经济对接目标。

(二) 人才质量无法充分满足新区经济发展需求

我国现今经济发展趋势已逐渐转向人力资源强国, 对于具有高超实践操作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突出, 高职教育中不得不对此人才需求充分满足, 服务于新区经济发展。但当前的现状是, 在高职教育发展中, 对于新区经济发展的力量贡献、人才需求满足均未达成预期目标。大部分的高职院校毕业生在新区就业后, 其职业素养、发展能力均无法满足企业的需要, 得到其认可。此问题最为直接的表现便是:高职院校毕业生虽然具有极高的就业率, 但其整体就业水平较低。低水平的高就业率的集中表现为“两低一高”, 即专业对口率与薪资水平低, 而跳槽率极高。相关调查研究数据结果表明, 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工作半年后的薪资水平与农民工的薪资水平较为一致, 专业对口率不过是过半以上而已。“两低一高”充分表明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无法对新区经济发展需求充分满足, 对接形势令人堪忧。

(三) 专业设置与新区发展需求联系不强

高职院校与社会发展的根本对接点便是专业。高职院校为区域发展培养提供专业性人才也是通过专业教学这一渠道来实现的。但当今现状是, 金华金义都市新区周边的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存在着一大通病, 即专业设置极为盲目, 缺乏针对性与多样性, 无法满足新区发展的多方面发展重点需求。在大部分高校均留有一些资金投入较低, 普遍性较高的专业。区域、行业性高职院校彼此之间缺乏突出的区分处。例如, 在许多高职院校中都留有会计、电子商务、物流、计算机应用等专业。而相关的调查结果表明, 这些所谓的热门专业往往是就业率、薪资水平均较低的专业。另外, 新区发展所需的专业人才为高新、金融、科技、生态等方面的人才, 属于一些较为新兴的专业人才, 周边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无疑是无法满足其人才需求的。优势专业人才的缺失致使高职教育无法与新区发展形成完美对接, 两者之间联系度极低。

三、高职教育与金义都市对接策略

(一) 政府职能部门扶持帮助

高职教育的良好发展是无法脱离政府帮助独自进行的。第一, 政府相关部门应在新区发展规划中, 积极纳入周边高职教育的工作内容。运用宏观调控方式的, 给予各类型高职院校指导帮助, 全面推进高职教育的良好发展, 指导其制定出满足区域发展需要的发展规划策略, 实现高职教育与区域发展的完美对接双赢。第二, 政府部门应将整个区域政策环境进一步改善优化, 充分明确自身、企业、学校在对接合作中的职责, 完善健全相关的法规体系。促使企业加入到高职教育工作中, 形成一个完善的联动机制, 加强高职教育与新区发展之间的联系。

(二) 依照金义新区产业岗位设置专业

高职院校中专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其根本凭借依据为新区产业岗位。金义新区产业结构随着其自身的发展正在逐步优化整合, 周边地域的就业市场需求自然而然的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一些较为传统多见的就业岗位需求量逐渐减少, 一些新兴岗位随之产生, 如高新、科技、生态居住等。而这些新兴产业对于人才的需求标准也较高。因此, 新区周边高职院校需对校内的专业结构进行大幅度的优化调整, 充分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促使教育专业结构与新区经济发展结构处于同一发展水平上, 实现两者的对接双赢。

新区周边高职院校可以在原有的专业设置基础上, 增加一些与高新技术产业、生态发展、科技相关的专业。如此一来, 便能够充分满足金义新区发展需求的同时, 形成自身的特色专业内涵。

(三) 加大技能培训力度, 提升人才质量

高职教育应将职业技能培训作为教育的重点、关键, 进一步强化金义新区的社会及经济效益, 对培训方式进行创新化管理, 开拓其渠道空间, 加大力度开展多种技能培训教育活动。高职院校在开展教育活动时, 还需积极推广顶岗实习此种类型的人才培养方式, 让学生在实践工作中, 对所学技能进行熟练运用, 加强其自身的实践技能水平与社会适应力。加强职业技能培训, 将高职教育与金义新区发展相结合, 为新区企业输送更多更优质的人才, 促进整个区域发展。

高职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来讲是区域经济发展至一定阶段的产物。区域经济发展将会对高职教育产生极大的影响及制约性作用, 而高职教育对于区域经济发展也会起到一定的助推性作用。本文首先对高职教育给予区域经济发展的助推作用进行了阐述说明, 之后着重对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对接中存在的错位点进行了分析研究, 并以实际需求作为导向, 制定出了相关有针对性的措施, 以此帮助加强高职教育与金义都市对接双赢发展。为了促进新区发展, 其所需要的人才不仅仅是高精尖人员, 还有基础专业技术人才。而大量的基础专业技术人才则强烈需要各大高职院校培养提供。有效实现高职教育与新区发展的对接, 才能促进两者的双赢发展。金华金义都市新区具体位置为浙江省的中部地区, 处于长三角经济发展区与海西协作区域的交汇处。依照相关城镇规划, 此新区在未来建设发展中将会成为浙江省的第四都市区, 能够有效带动其周边区域经济的迅速发展。高职院校中专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其根本凭借依据为新区产业岗位。金义新区产业结构随着其自身的发展正在逐步优化整合, 高职教育应将职业技能培训作为教育的重点、关键, 进一步强化金义新区的社会及经济效益, 对培训方式进行创新化管理, 开拓其渠道空间, 加大力度开展多种技能培训教育活动。高职院校在开展教育活动时, 还需积极推广顶岗实习此种类型的人才培养方式, 让学生在实践工作中, 对所学技能进行熟练运用, 加强其自身的实践技能水平与社会适应力。加强职业技能培训, 将高职教育与金义新区发展相结合, 为新区企业输送更多更优质的人才, 促进整个区域发展。

摘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提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 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 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 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这体现了国家教育战略层面对高职教育作用的认可并对高职教育发展导向进行了明确。高职教育对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高职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来讲是区域经济发展至一定阶段的产物。区域经济发展将会对高职教育产生极大的影响及制约性作用, 而高职教育对于区域经济发展也会起到一定的助推性作用。文章首先对高职教育给予区域经济发展的助推作用进行了阐述说明, 之后着重对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对接中存在的错位点进行了分析研究, 并以实际需求作为导向, 制定出了相关有针对性的措施, 以此帮助加强高职教育与金义都市对接双赢发展。

关键词:高职教育,金华金义都市新区发展对策

参考文献

[1]韩梅.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高职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研究[J].现代商业, 2012 (09) :263-265.

[2]赵清海, 李建婷.高职教育对接区域经济的现状分析与路径选择[J].教育与职业, 2014 (26) :23-24.

[3]王丽娜, 宋伟伟.基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高职教育模式研究[J].神州, 2012 (12) :119.

[4]刘禹;王来福;;基于工作坊的高等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9 (1) .

[5]屈芳升;;基于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高职实训教学新模式的探讨[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 (8) .

[6]陈静;;高职院校商务英语翻译实训课程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 (06) .

[7]张楚莺;;基于工作坊的商务英语翻译教学模式的应用与探析[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0 (3) .

[8]黄越;;工作坊教学模式下的大学教师角色——以翻译课堂教学为例[J];大学教育科学;2011 (6) .

对接发展 篇9

1 农业生产现状

1.1 粮食作物

2014年全年播种面积39.8万亩,总产18.38万t。其中小麦播种面积15万亩,总产6.2万t。玉米播种面积22万亩,总产10.56万t;地膜马铃薯栽种面积1.5万亩,产量2.8万t,产值3 000万元,7成以上产品销往北京新发地市场。

1.2 经济作物

花生种植总面积8.5万亩,其中地膜花生3.5万亩,9成以上以鲜食产品发往北京新发地市场,亩产值3 000元左右。草莓0.2万亩,中药材0.3万亩。

1.3 蔬菜产业

蔬菜种植面积12万亩,其中设施蔬菜种植面积达到了5.5万亩,以种植番茄和黄瓜为主,辅以豆角、茄子和甜椒等:其中番茄种植面积达到了4万亩,年产量18万t,产值9亿元;黄瓜种植面积1万亩,产量4万t,产值1.8亿元,7成以上产品销往北京。以香菇为主的食用菌栽培8 000万棒,总产6.8万t,产值4.8亿元,6成以上以鲜菇形式销往北京。鲜食白萝卜发展到了2万亩,总产8.5万t,产值3 500万元。

2 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有序发展

2015年涞水县委、县政府站在全县大农业及京、津、冀协调发展的高度,充分考虑全县农业发展现状,将现有的资源优势进行整合,突出重点,统一规划发展四个现代农业园区。

2.1 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

聘请农业部规划设计院做出科学可行的规划设计,目的要打造“一核心四园区十基地”,即以省级现代农业园区———绿舵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为核心,建设设施农业生产区、露地蔬菜认领区、智慧农业示范区、节水农业示范区,重点打造十个基地,覆盖永阳、东文山、明义等五个乡镇,规划建设面积10万亩,利用三年时间将该区建成为环首都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旅游观光采摘体验基地。

2.2 京西南国家农业公园

由河北农业大学专家组制定规划,涉及一渡、娄村、石亭等五个乡镇,在市级现代农业园区———安阳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基础上,重点建设“三园一带一中心”,即现代农业园、养生度假园、农耕体验园、历史文化自然景观带和物流中心。

2.3 太行山综合开发现代农业园区

由北京农学院制定科学规划,包括山区赵各庄、龙门和其中口三个乡镇,建设三个主导产业,即现代食用菌产业、优质林果产业和规模养殖产业。其中赵各庄镇的食用菌产业带是近五年快速发展起来的,利用山区的冷凉气候,专业生产错季优质菇基地。

2.4 野三坡“第六产业”示范园区

由农业部规划设计院制定规划,涉及三坡、九龙两乡镇46个村,以中药材种植、农家游、采摘、观光农业为主,打造一、二、三产业高度融合的第六产业示范园区。

3 农业品牌建设

涞水县农业产业化模式多为“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以合作社为带动龙头,采用“六统一”(统一品种、统一购药、统一标准、统一检测、统一标识、统一销售)实行标准化生产,品牌化销售,三品一标认证。目前拥有11个有机认证产品,1个绿色认证产品,1个地理标志产品,拥有河北省名牌商标2个:“沿如意”瓜果蔬菜、“华菇”食用菌;绿色商标:“日久”萝卜,还有“野三坡”、“民如意”、“宝尼康”、“妍蕊”等瓜果蔬菜特产商标,“互祥”、“明玉”、“靳老头”等食用菌商标。其中“沿如意”果菜与北京首农集团签订了长期供货合同,每年销售额不低于1 600万元;“华菇”每年向美、韩出口菌棒不下100万棒,创外汇400多万元,同时与北京华冠超市有供货协议,每年提供15万~20万kg优质产品,单价高于批发市场0.5~1元/kg。

4 物流配送营销模式

4.1 订单农业占10%

“绿舵”每年向北京首农集团供“沿如意”果菜约1 000万kg;“春烨”每年供华冠超市“华菇”香菇10万kg;“绿欣”每年供北京绿洲公司结球生菜10万kg。

4.2 鲜活产品进社区直销店占5%

“绿舵”在全县大社区建立直销门店5家,周边县市建大型生态餐厅4家,所用肉、禽、鱼、蛋、菜等鲜活食材全部由自己的种养基地提供。

4.3 物联网电销占5%

“金谷粮油”、“绿舵”、“野三坡”、“高山顶药用植物”等将农产品进行初加工后,通过“天猫”、“去农庄网”等平台进行电销。

4.4 观光采摘旅游及其他销售占5%

观光采摘旅游营销模式省去了中间物流环节,既保障了产品的高效益又保障了鲜活产品的及时销售。

4.5 中间商、经纪人销售占65%

涞水镇、石亭镇、娄村乡、明义乡的西红柿、黄瓜、茄子、豆角、菜椒等蔬菜每年有不下10万t,胡家庄乡的鲜食小花生、地膜马铃薯每年约有3.5万~4万t,是由中间经纪人拉走,销往北京新发地。所谓“种菜的不如倒菜的”,中间商从基地收西红柿单价2元/kg,拉到新发地市场,倒手就卖3元/kg,甚至贴个商标就卖5元/kg。

4.6 当地集市、农贸市场销售占10%

当地集市、农贸市场虽零售价稍高,但耗费工时。

5 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

全县农产品加工无论是特色种植还是生态养殖,都是短板。多数产品都以鲜活产品形式,或直接进市场,或被外地加工企业收走;少数产品也仅限于初级加工、打冷、分级、包装销售,产业链条相对较短,产业附加值低。

6 休闲农业发展状况

全县目前已拥有休闲农业产业园5家、休闲农庄18家、民俗村5个、农家乐56家等。“绿舵”已建成集“种、养、加、吃、住、游”为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农业园区,年收入1 200万元,园区真正实现了一二三产业的有机融合。“伟程”、“绿欣”也建成了集特色种植、生态养殖、石磨加工全麦面粉、传统压榨花生油、采摘观光、休闲体验、餐饮住宿为一体的休闲农庄和农家乐。全县休闲农业累计接待1 500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7亿元,有效带动了周边农户的增产增收。

7 存在问题和困难

一是建设资金严重不足。全县农业龙头企业和合作社普遍存在小而散的问题;企业自有资金不足,缺乏战略投资伙伴,资金缺口较大,使得多数基地不得不停留在了一产的范畴,制约了园区的发展。二是土地制约严重。土地性质一旦划为基本农田,就只能生产粮食作物,不能重新规划搞特色种植。多数农民“惜土为金”,规模化土地流转有困难。三是科技支撑力量薄弱。生产设施装备老旧,产品层次不高,附加值低,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四是缺乏现代化管理人才。园区的运营主要依靠“土把式”“土专家”,没有现代化管理人才,发展思路狭窄。

8 对策及建议

首先要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整合一切可能整合的资金和优惠政策,重点培育和扶持龙头企业,打造现代农业园区,使其带动作用实现最大化。政府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负责园区整体规划设计,并在项目安排、政策落实等方面,集中向各园区的龙头企业投放,避免过去对一家一户撒“芝麻盐”的支持,导致有的农户“吃不了”,而有的农户“不解渴”。

对接发展 篇10

一、农社对接发展的背景

国家扶持政策的制定。2011年商务部下发相关通知, 支持专业合作社和农民进入城市社区、街道直销蔬菜。2012年农业部确定在北京、湖北等13个省的63个城市开展“农社对接”试点, 支持一批合作社在公益性农贸市场和社区菜市场开设直销点, 在城市社区建立直销店或连锁店。2013年又确定30个省区市的130个城市为试点, 云南农社对接的试点地区是玉溪市、曲靖市、大理州的5个合作社和537个直销店。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2013年中央财政安排农民合作社发展资金18.5亿元, 各地培训合作社人员43.7万人次。农民合作社达到95.07万家, 成员达7221万户, 占农户总数的27.8%。全国各级示范社已突破10万家, 联合社5600多家、联合会2554家, 实行产加销一体化服务的合作社占合作社总数的一半以上。2012年云南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达15767个, 拥有合作社成员35.14万户。

农产品安全的需求。民以食为天, 食以安为先。近年来, 发生的如香蕉使用催熟剂、猪肉中添加瘦肉精等食品安全事件, 引发人们关注如何吃得健康、吃得放心。同时, 农产品价格暴涨、卖难买贵等现象, 也引发了人们对创新农产品流通模式的思考, “农社对接”容易得到人们的支持。

二、云南农社对接的发展模式

近年来, 随着“农社对接”这一农产品流通模式的兴起, 各地方结合自身特点, 逐渐探索出四种典型的“农社对接”发展模式。

1. 社区菜店

社区菜店是指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城市社区设立专门的直销门店, 销售生鲜农产品。有固定的营业场所、营业时间长, 社区菜店的农产品具有价格便宜、质量有保证、购买方便等特点。成立于2010年的云南省玉溪市拓农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 本着“民办、民管、民受益”的经营理念, 四年来形成了以种养、研发、生产、加工、销售为产业链的绿色农业经济合作体。先后在玉溪市城区设立了四个“滇隆生态猪肉”经营合作社分支机构, 现有约2万个VIP客户, 会员购买生态猪肉的价格按市场价的8折计算, 猪肉品质获得了市民的青睐。

2. 车载市场

车载市场是指由政府划定特定区域, 由合作社借助车辆开放式限时销售, 开展产地农产品“新鲜直达进社区”促销活动, 实现合作社对社区居民的直供直销。一般采用薄利多销的经营策略, 销售价格平均比周边菜市场低15%以上, 营业时间较短, 集中在早晚或周末。车载市场对场地要求不高, 通常以运输车辆为载体进行销售或搭建临时性销售柜台, 资金投入较少, 运行风险较低, 能保证新鲜农产品直接从田间地头进入餐桌。

3. 综合展销

综合直销店是指单个合作社或多个合作社组成联合社在城市设立综合销售门店, 主要经营合作社的农副产品、加工品, 以及名优特产, 并开展产品展示、洽谈等业务。一般适用于经济实力强的合作社与城市社区进行对接。成立于2013年的保山市腾冲文星社区旺兴源消费合作社, 是云南省第一个社区消费合作社。合作社经营蔬菜、粮油、肉食等农副产品零售, 进行大牲畜交易, 为社员提供产品收购、销售业务, 走的是“种养合作社+直销超市+消费合作社”的道路, 被县政府列为“菜篮子”工程的指定单位。消费合作社的日均客流量在300人左右, 服务周边居民1300户, 销售收入达到270多万元。

4. 高端配送

高端配送是指合作社运用信息技术, 依托网络营销平台, 根据社区居民的网络或电话订单, 进行农产品的直接配送。以销售附加值高的农副产品为主如有机蔬菜, 专注于高收入消费群体。没有固定销售门店, 只在小区内设有智能配送柜。遵循适量生产、按需配送的原则, 保证产品的新鲜度和安全性。一般适用于生产高端农产品并具有一定网络营销能力的合作社与城市中高档社区进行对接。腾冲文星社区旺兴源消费合作社配有送货上门服务车, 客户只需一个电话就能收到满意的农产品, 目前合作社实现配送收入约60万元。

三、农社对接的意义

1. 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

“农社对接”实现农产品流通中“生产者-消费者”的直接交易, 减少了农产品流通环节如批发、库存、配送等, 提高了流通效率, 降低了交易成本。流通环节的减少使得农产品不再经过经销商、超市、农贸市场等层层交易主体的加价, 终端价格的定位更加合理。传统的销售模式中, 农产品流通流通损耗高, 中国的鲜活农产品损耗率在25%左右, 发达国家只有5%左右。“农社对接”加强了对农产品田间地头的预冷处理, 减少流通储藏时间, 降低了损耗率。

2. 增加农户收益

通过“农社对接”合作社对农产品的收购价格普遍提高, 农民还通过分红大会、年终盈余返还等形式分享产后环节利润。合作社能掌握农产品市场信息, 引导农户合理种养殖, 克服了农户生产的盲目性、滞后性、随机性。此外, 城市社区中固定的消费群体, 保证了农产品的销售渠道。腾冲旺兴源消费合作社每天以高于市场价10%的价格向农户收购菜, 并实行统一定价、统一付款、统一结算。玉溪拓农生猪经营合作社通过“母猪寄养+合作社回收+品牌打造”的发展模式, 合作社按高于市场价每公斤0.5元的价格回收社员寄养母猪所产的仔猪, 带动500多户农民走上致富的道路, 每年每户平均增加收入1万多元。

3. 服务社区居民

“农社对接”节约了市民购买农产品的时间, 农产品销售价格低于市场价格, 减少了市民的生活开销, 社区居民得到了实惠。通过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制度, 保障了农产品质量安全, 城市市民能够买到物美价廉的农产品。截至2013年底, 全国合作社直销店覆盖社区2.82万个, 受益人群近8千万人, 44.3%的直销店产品获得“三品一标”认证。云南腾冲旺兴源消费合作社规定以低于市场价的10%~20%的价格销售给社员和社区居民, 居民反映:“猪肉在农贸市场的价格是卖12元每斤, 在合作社才卖9.5元每斤, 并且质量有保证。”

4. 壮大合作社规模

“农社对接”推动合作社实施向前一体化战略, 以市场主体的身份直接进入零售环节, 拓展了合作社产品的销售渠道。2013年全国参加“农社对接”的合作社达到1.51万家, 建立直销店2.35万个, 销售收入达316.2亿元。2013年云南省华坪县绿鑫蔬菜专业合作社开设直销点3个, 服务范围涉及5个社区, 覆盖消费人群约5千人, 实现农产品销售额300余万元。其中, 开展农社对接的产品种类占合作社产品总类的80%, 农社对接销售额占合作社销售总额的21.43%。

四、农社对接存在的问题

在“农社对接”实施过程中, 虽然给农民带来了机遇,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是“农社对接”模式依然存在一些缺陷和问题。

1. 社区配合不力, 场地问题显现

在云南, 某些城市社区物业部门存在对社区菜店的错误认识, 认为其增加了社区的管理难度和工作量, 影响了社区的环境卫生, 不愿意给予配合。场地问题也影响着“农社对接”的运行, 云南某些地方社区公益性用地政策没有得到认真落实, 相关部门无法协调出农产品销售场地。此外, 一些社区向合作社索要高额租金, 运行成本过高, 规模小的合作社无力承担。

2. 政策支持滞后, 财政扶持偏少

云南“农社对接”良好发展的战略规划不完善, 相关行政单位没有制定出优惠政策, 还存在着车辆通行、用水用电、环境卫生、经营场所等各种限制。云南省级、地方级层面对“农社对接”的补贴较少, 缺乏对合作社直销店租房资金补助、税收减免、信贷增加、用电优惠等措施。

3. 合作社运行能力不强, 合作社资金人才缺少

多数合作社农产品存在产量不高、品种单一、季节性、地域性强等缺点, 无法满足社区居民的多样化需要。云南山路较多, 交通运输成本高, 一些合作社还存在产地冷库、保鲜车辆、检验检测等设备不足, 制约了农产品供应保障能力。安宁八街高桥食用玫瑰合作社社长反映:合作社缺乏技术、营销, 以及经营管理人才, 难以满足“农社对接”对冷链物流、网络营销等专业岗位的需要。

五、完善农社对接的对策

1. 提升合作社自身实力

合作社要增强市场意识, 依照市场需求调整农产品结构, 拓展销售空间;要强化品牌培育, 实行统一管理和标准化生产;要建立健全农产品检测检验和质量安全追溯制度, 及时提供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的追溯信息;要积极进行相关认证, 如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等认证, 增强市场竞争力;要发展冷链体系, 建立农产品冷库和采用冷藏专用车辆进行运输, 减少农产品腐烂变质;要加大宣传, 通过社区广告牌、宣传栏等方式提升知名度, 开展农产品促销活动, 吸引消费者眼球。

2. 实现合作社联合发展

鼓励同类专业合作社组建一个层次更高、规模更大的合作社, 发展合作社联合社, 发挥规模效应。合作社之间采用联合销售、统一品牌、共用店面和冷库等方式, 进行跨区域、跨品种、跨产业的合作, 增加“农社对接”的产品数量和种类, 满足社区居民的多样化需求, 增强合作社的市场话语权。

3.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政府部门要加大对“农社对接”的财政资金扶持力度, 支持合作社仓储物流设施、网络营销等建设;要出台相关税收优惠政策, 对“农社对接”的示范社给予信用贷款;要建立多部门联动机制, 如工商部门要简化直销店的设立办证手续、质检部门要为农产品提供快速检测服务;要定期举办农产品展示推介会、农产品博览会, 为合作社与社区对接搭建平台;要依托相关合作社人才培养基地, 对“农社对接”的合作社营销、管理人员和社员进行培训, 提升合作社开展“农社对接”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彭丹梅.“农社对接”优化创新农产品供应链[J].合作社导航, 2012, (2) :22~22.

[2]农业部经管总站课题组.“农社对接”调查研究报告[J].中国农民合作社, 2013, (4) :32~37.

[3]苑鹏.大兴蔬菜专业合作社“农社 (区) 对接”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农民合作社, 2011, (11) :11~12.

[4]马凤棋.基于蔬菜供应链优化的“农社对接”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 2013, (16) :221~224.

[5]李宇江.开展“农社对接”实现便民惠民[J].中国农民合作社, 2013, (6) :22~22.

[6]许珍洁、郭士正.农社对接——拓展农产品销售新模式[J].农业经济, 2012, (10) :18~20.

对接发展 篇11

关键词: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产业结构;对接

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是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色。职业教育源于产业发展需求,又作用于产业递进。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必须从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支柱产业的结构出发,考虑和研究区域范围内的专业结构布局问题,使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相适应,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一、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的适应性分析

近年来,浙江省以产业结构调整为核心,对经济结构进行了战略性调整,三类产业不断演化,呈现出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的格局。但高职院第三产业相关的专业数量占比较高,大大高于第三产业在地区经济总量中所占的比重,极易造成此类专业毕业生的供大于求;另一方面第一产业农林牧渔业专业招生数量较少,使区域内第一产业得不到人才的支持。

首先,高职整体学科专业结构尚缺乏科学、有力的规划和协调。一方面学校之间的学科专业发展很不均衡。另一方面整体学科专业体系的质量、内涵和层次在全国的地位和影响与浙江省高等教育发展的整体规模和数量相比,还很不相称。学科专业、人才培养不能及时反映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发展趋势,也未能充分发展适应市场需求的一批专业。学校内部有利于这些学科专业发展的微观运行机制不够成熟和完善,所以高校的学科专业、人才培养还不能及时适应产业发展趋势。

其次,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联动机制不完善。政府对校企合作组织模式的引导不到位,没有形成一套成熟的思想和理论体系,没有建立权威、完整的准则和规范,推动校企合作的政策、经费不到位,促进校企合作的组织机构和服务机构不健全,因而不能从根本上促进产业发展导向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导向之间的互动。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换代的速度明显加快。新的职业需求不断涌现,一些传统职业逐渐走向衰退或消失,需要优质资源共享的管理平台产生制度效应。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是一个完备的实践教学体系。其中实训设施具有某种刚性特征,无法在专业之间灵活地加以转换,新设备的投入和旧设备的废弃必然会造成极大经济损失。企业追求直接的经济效益,当未能实现赢利或保本,其合作的积极性就下降。另外,市场经济瞬息万变,企业需要在一定时间看到成果,而人才培养的周期性和企业短期内经济效益的矛盾,也直接降低企业合作的积极性。已开展校企合作的院校仅是学生实习、聘请兼职教师和员工培训的浅合作,迫于外部压力,如政府的规定、主管部门评估、社会舆论、学生就业需要以及人才需求等因素,而采取“应景”式做法。企业没有把人才培养融入企业的价值链中,大部分院校更关注自身需要,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存在较大的差异,影响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

第三,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人才需求结构不适应。如江苏和浙江都以汽车、制造业、建材和化工作为支柱产业,积极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房地产、教育、文化、旅游、社区服务等第三产业。而职业教育大部分专业与上述产业的需要相比力量比较薄弱,对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不够。从职业教育的招生情况看,通用性较强的专业设置比重过大,偏重于文经管理类,新设生产技术应用类的偏少,与主要产业关联度较强的专业存在设置“盲点”;专业设置雷同,特色专业、优势专业不明显,综合实力不强,专业培养模式没有突出应用性,造成学校的各种资源分散,没有体现办学的规模经济。

二、职业教育专业与地方产业不相适应的成因分析

总体上说,职业教育专业结构自我发展、自我调整的调节机制尚未形成,没有很好研究社会需求趋势、人才培养的时滞性和自身办学条件,盲目设置看似“热门”的专业,一方面教学质量难以得到切实保证。另一方面随着市场供求关系的快速变化。某些学科专业市场需求的饱和,呈现专业结构失重问题;目前的专业设置中新兴、交叉、综合性学科专业发展尚缺乏力度,整体上,专业的综合化和国际化程度低,培养新型适用人才的专业设置依然不足,紧贴市场、适应需求的一批专业没有得到充分发展,从而限制了专业市场发展。

一是由于高职教育专业品牌和社会认可度不高。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各个层次的职业教育仍处于弱势地位,教育资源配给不足,“差生读职教”的观念仍根深蒂固,虽然经过十年发展。虽然在全国涌现了一批有影响的职业教育的品牌专业,但影响力仅限于职业教育界,像国内著名大学那样在全社会都具有影响力的品牌专业还比较稀缺。

二是由于没有专业设置的风险补偿机制。使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时过多考虑投入产出比,利益驱动现象明显。职业学校的专业建设普遍以社会需求和办学成本为导向,从而导致职业教育追逐计算机网络技术、财经、市场营销等专业领域的热门专业,重复布点率偏高。几乎80%以上的职业学校都设立这些热门专业。虽然这几年增强了对专业设置的政策引导,但新增专业并未能形成专业群的“聚集效应”。从而推动职业教育形成合理的专业结构布局。

三是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管理体制相对僵化。目前我国还未形成根据社会经济需要自主设置专业和淘汰专业的评估机制。职业教育宏观体制与评价监督机制还停留在行政行为层面。没有建立起具有公信力的社会参与评价机制。以及职业教育的专业改造、退出的动态机制。一些与地方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的专业也未能形成专业群优势。

此外。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服务机制还未形成。缺乏适应职业教育特色的专业设置宏观管理体系和专业设置的社会服务体系,学校缺少专业设置所必需的信息。

三、促进职业教育专业与地方产业协调发展的思考

由于社会需求和经济结构调整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动态体系,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根据人才培养的长效性、教育的超前性以及专业结构的相对稳定性,并结合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和多变性,大规模、经常地对社会所需要各级各类人才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一方面有利于职校的专业设置和结构调整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远景规划相协调,使培养出的人才不仅数量上而且在晶质、规格上既能满足当前产业结构转型对人才的需要,又能为未来经济发展做好人才储备,从而达到宏观调控的目的;另一方面职校可以根据预测结果,主动调整自己的专业结构,减少专业设置的被动性和盲目性,使有限的资源能得到合理配置,提高办学效益。

1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借鉴美国等先进国家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市场紧密对接的有效经验,进一步下

放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权和调整权。促使职业教育形成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我创新的专业发展新模式。引导职业学校结合本校的现实条件和发展目标。根据本地经济结构调整的现实需要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对现有的专业结构进行深层次的改造和整合,加强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建设,加大对传统专业改造力度,以不断适应地区产业发展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客观需求,增强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竞争力,从而实现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地方经济结构的有机对接。

2立足地方经济,建立政校企合作机制。要实现专业发展与产业发展的结合,就必须建立政企校一体化的职业教育办学体制,由政府搭台,财政出资,整合社会资源、企业资源、民间资源和境内外资源,政府、学校、企业共同努力,将校企合作通过公共政策转化为近期和长远的现实利益,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供保障。在横向实现职业院校与支柱产业联合办学。在纵向实现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的一体化,实现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任务。学校要走进产业发展综合部门。融入地方产业的战略,整合产业的政策和资源,研究产业发展动态,确定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重点建设专业,把校企合作与转型升级重点项目结合起来。如“十五”期间,浙江省政府就投入财政专项用于职业教育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建立示范性实践教学基地。充分利用公共科技平台优势,促进职业教育服务产业转型。

职业院校要根据地方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设置专业,结合岗位技能要求,对照国家职业标准,确定和调整专业教学内容,以市场需求设计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等形式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在产业和行业的合作框架下,教师对接主干产业职业岗位,进行多种形式岗位实践,提升教学、科研能力;学生对接重点企业职业岗位,进行多种形式工学结合,提升职业、就业能力_。

3科学调整专业设置,提高专业与产业的结合度。以产业结构对应人才需求为导向设置专业。专业设置应与自身的优势学科相结合才能有特色,选择设置既有自身学科优势,又有旺盛市场需求的新专业。是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实用型的创业人才,服务产业行业,促进学生就业和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针对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升级、第三产业持续上升和信息、机电、医药、化工等主导性产业不断发展的实际,职业教育要加快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相关的专业,重点扶植以纺织、服装、模具为代表的传统支柱产业所需要的专业和一些新兴的、交叉的、边缘的,与经济社会结合最为紧密、最前沿、最有生机和活力的专业,建设品牌和特色专业。慎重发展第三产业的一些通用而专业技能要求不高的专业,可采取社会“订单”培训等途径加以替代,对一些专业发展相对较早,已基本趋于稳定,通过专业课程的延展实现专业的纵向发展,通过降低专业学生的可替代性增强市场竞争力。部分招生规模过大或用人单位学历要求较高的专业,如临床医学、护理、教育类专业,通过减少或稳定招生人数弱化专业的横向发展,以实现专业学生充分就业。将规模较小的相近专业进行整合。将培养目标不明确或就业空间萎缩的专业进行改造,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对接发展 篇12

(一) 科技一体化优势明显。

改革开放以来, 北京、天津和河北地区的经济与科技发展已经取得了重大成就, 已经成为我国科技创新资源最为聚集, 创新成果最为丰富的区域之一, 因为其起点高, 在加快科技经济一体化发展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和良好条件。北京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津冀对比最为突出, 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毋庸置疑, 知识型和服务型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前景广阔;天津科技创新能力较强, 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能力是其优势所在, 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很有特色;河北创新能力相对较弱, 但值得庆幸的是局部地区具有较强的后发优势和互补优势, 技术承接潜力大, 优势产业主要集中在装备制造、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领域。京津冀三地在产业与科技方面形成梯度差异, 这为形成优势互补, 互利共赢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格局奠定了良好基础, 科技创新一体化发展潜力巨大。

(二) 产业区域合作具备经验。

随着区域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京津冀就基础设施、人才交流和科技合作等多方面签署多项合作协议。2013年, 北京、天津、河北省分别签署了《北京市, 河北省2013至2015年合作框架协议》、《北京市, 天津市关于加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合作协议》、《深化经济与社会发展合作框架协议》以及《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落实污染大气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细则》。中关村示范区与天津滨海新区、宝坻区和河北省廊坊市、承德市、廊坊市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在这些协议中, 就产业结构调整, 大气污染治理等问题开展联合公关, 初步建立联动机制, 积累了区域合作的良好经验。同时在政府的引导下, 京津冀相关企业, 高校和研究机构开展广泛合作, 围绕解决京津冀地区环境治理, 传统产业升级等重大问题开展联合科技研发和示范作用。北京大学与天津, 河北的合作项目超过300个, 在天津滨海新区新建了信息技术研究院, 与河北承德新区共建了研发中心;清华大学与河北共建清华发展研究院, 先后成立智能交通实验研究中心等四个研究应用中心;中国科学院北京分院与河北唐山共建了唐山高新技术研究与转化中心, 推动三十多个项目的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二、京津冀产业科技对接现状和问题

(一) 京津冀产业对接现状。

按照中央对京津两地的具体定位, 北京主要发展现代服务业, 天津重点打造先进制造业, 其他产业都有可能向外转移。北京的产业迁移方向是一般制造业和流动人口集聚的商贸服务业, 因为北京今后的发展领域主要是金融、信息、商务等现代服务业, 与此不符合的产业都将被移出, 例如大红门、动物园批发市场、钢铁冶炼、石油化工、汽车生产、食品加工等。天津的产业迁移方向聚集在能耗较多的传统制造业, 天津是我国的国际港口城市, 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 重点发展航空航天、现代冶金、石油化工等先进制造业和现代物流、商贸、保险金融等现代服务业, 劣势企业和落后产能将逐步被淘汰, 例如电力、钢铁、水泥、化工、印染等产业。目前, 京津冀产业对接存在三大缺口:

1、河北想承接的产业与京津迁移产业存在明显错位。

当前河北亟须承接的是能够优化经济结构、实现绿色崛起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 而非一般的制造业和传统服务业。然而, 根据京津产业规划, 移出的产业大多为低端产业和落后产能, 这与河北省的承接需求存在明显错位。

2、河北对北京想转移的产业存在承接能力不足的问题。

目前, 北京已经进入后工业化时代, 2013年第三产业占比高达76.9%, 河北尚处于工业化中期, 2013年第三产业占比仅为35.5%。从行业细分看, 北京的主导产业多处于产业链条的中下游河北则集中在中上游, 例如北京的金融、信息、商务等现代服务业已经成为第三产业的主体, 河北的第三产业则以批发零售、房地产和交通运输业为主。双方主导产业的梯度差异很大, 这就限制了河北的承接能力, 即使北京移出部分高新技术产业, 河北省也未必接得住。假设北京移出平板电脑等信息产业, 河北省没有配套的液晶平板、驱动电路、高容量锂电池和软件供应商, 那么这些产业很可能被其他省份抢占。

3、河北与天津产业存在同质, 高质量产业转移问题突出。

津冀两地在产业结构上高度趋同, 能源开采、钢铁制造、金属制品都是两地的主导产业, 尤其是钢铁业分别占津冀的1/6和1/4。两地还都把新能源、生物技术和高端制造业作为未来重点发展方向, 并且两地之间的竞争一直都很激烈, 指望天津将先进制造业转移河北的可能性不大, 即使移出也是落后产业, 是河北不需要的产业。

(二) 京津冀科技对接现状。

北京汇集了全国最重要的科技要素, 拥有众多一流学府, 科研机构众多, 国内外大企业竞相在北京设立研发中心, 具有一流的教育和科研优势;天津在国家大力发展滨海新区的利好政策下, 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凭借良好的招商引资条件, 成为一个新的科技增长极;相对于京津, 河北的科技资源储备不足, 高新技术发展滞后, 并且河北的科技资源投入总量与产出总量都远远小于京津, 地方财政拨款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仅为0.82%, 远远落后于北京的5.76%, 天津的2.63%。目前, 京津冀科技对接还存在以下问题:

1、京津冀科技发展水平极不均衡。

北京、天津的各项科技要素高度密集, 远远超过河北, 三地科技能力差异大, 以北京中关村为代表的众多开发区竞相发展信息技术产业, 生物制药产业, 为北京, 天津积累了一流的技术优势和技术溢出条件, 且北京的R&D经费占GDP比重已远远超过西方国家的3%的水平;反观河北, 仍然属于资源偏重型产业结构, 科技老化现象严重, 新型的技术缺乏相应的人才与配套设施, 促进科技发展的政策也不够完善, 没有发展科技的环境氛围。

2、京津冀科技对接的创新合作体系还比较薄弱。

京津冀虽建立了一些合作机制, 但大都没有什么实质性合作, 从区域合作的整体性来看, 更多的是从经济合作视角出发, 科技项目合作不多, 大多是一些低技术的合作, 京津冀的科技交流合作程度也远远不够, 科技与经济结合不紧密, 科技成果在区域内流动不畅。

三、促进京津冀产业科技对接的财政支持政策

财政是政府引导资源配置的重要的手段, 在推动产业科技双对接的过程中, 各项政策措施都需要财政的协调、引导和保障。

(一) 建立财政协调机制。

京津冀的产业科技双对接离不开三地政府的协商交流, 因此构建京津冀财政协调机制是运用财政促进对接的第一步,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构建涵盖金融、开发、环保、规划等实务的综合协调机制, 比如成立京津冀发展指挥小组委员会, 下设固定机构或办事处, 专门负责京津冀的产业科技对接事务, 制定发展规划, 协调区域政策, 解决税收分配等重大问题。在协调机制作用下, 三地发展应相向而行, 防止相互干扰, 尤其是涉及产业科技时, 要做到信息共享, 政策共商, 比如三地协商确定产业转移目录和需要流动的科技成果, 京津出台一些限制政策, 河北出台一些奖励政策, 双管齐下, 对能够促进河北产业升级, 科技创新的企业实行“威逼利诱”, 让其在河北转移发展。对产业园区探索跨行政区域共建, 三地共同组建企业化运营主体, 税收按出资比例分享。

(二) 争取中央财政支持。

中央政府作为最强有力的资金支撑, 对京津冀的产业科技对接起着重要影响。为此, 三地政府应联合向中央提出申请, 争取中央财政支持;在三地交界地带设立国家级的“京津冀协同发展示范区”, 在此开发区试点财政、金融、投资、户籍、社保制度改革。还可参照中西部地区的模式, 设立“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 利用中央财政加大对基础设施, 生态保护和民生项目的转移支付力度。

(三) 规范财税优惠政策。

之前, 为了招商引资, 京津冀地区尤其是河北省出台了很多税收优惠政策, 这些政策条件优惠, 针对的企业范围又很宽泛, 导致大量高污染, 高耗能企业进驻到京津冀地区, 其中大部分污染企业在河北, 导致河北的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科技滞后, 如今河北面临着与京津的产业科技对接的机遇, 要想把这些企业“请出去”, 首先就是清除这些优惠政策, 建立全省统一和京津接轨的财政税收政策。此基础上, 在中央允许的条件下, 出台适合省情的奖惩政策, 并将政策重点由域转向产业科技, 比如对于高耗能、高染企业, 除了取消税收优惠政策, 还可以对其实行惩罚性水价、电价政策, 或实行配额水量电量政策, 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加税收;另一方面还可以刺激企业提高科技水平, 促进产业升级;对于技术开发、节能减排、资源综合利用等企业和承接项目, 应严格落实国家法定的税收优惠政策, 还可以适当减免其企业所得税, 吸引高技术产业落户。

(四) 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导向作用。

对河北省重大产业项目, 探索专项资金整合使用。一方面整合省内专项资金, 统筹河北省优势产业发展和科技升级资金, 采取规划项目, 整合方式推进部门间的资金聚拢, 统筹用于京津冀产业科技对接的重大项目建设;另一方面整合三地相关资金, 将河北省新增的2亿元项目资金支持扩大为“产业科技对接基金”, 三地共同出资, 共商使用, 比如用于对转移企业员工的适当奖励和补偿。

财政方向对准公益性基础项目, 探索政府与社会资本的合作模式。交通、城建等基础设施是承载产业科技对接的铺垫, 但是这类项目建设周期长、资金消耗多、后期维修成本高, 仅仅依靠政府的资金难以支持其建设。有资料显示, 仅实施环首都13县交通设施与北京对接就需要200亿元, 因此应根据不同的基础设施种类, 投融资回报方式和项目财产权利形态, 采取公私合营的方法, 引导民间资本参与京津冀交通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比如, 园区是产业承接的载体, 在园区的基建和运营方面就可以借用民间资本, 发挥社会资本的作用。河北固安县政府与华夏幸福基金合作, 通过置换住宅开发, 城市建设和运营空间, 将园区规划、基础设施、招商引资和后续经营完全交予企业实施, 这一事例是政府运用民间资本进行建设的范本。

调整财政支持重点。财政助推落户河北的企业的金融、人才、技术和政务的服务, 增强河北的软实力。一是助推金融服务, 支持建立对落户中小企业贷款风险和信用担保补偿机制, 引导金融行业对有发展前景的, 处于创办初期的科技型企业和小额贷款公司给予信贷支持, 适度放宽中小企业的借贷要求;二是助推技术服务, 引导民间资金组件起点高、研发实力强、产学研相结合的公共技术平台, 推动这些平台向全社会开发, 同时利用科技成果转化等资金, 建立对技术引进和产业对接的财政补贴政策;三是助推人才服务, 鼓励各县各市设立人才发展基金, 建设才人特区, 吸引京津的高级知识人才在河北设立科技成果转化试验区, 对试验区的科研立项给予财政补贴和支持;四是助推政府服务, 在河北省内建立统一规范, 便捷高效的服务平台, 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 转变服务职能, 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 产业与科技的双对接面临着重重困难, 但是这些困难都是可以解决的, 通过建立财政协调机制, 争取中央财政支持, 规范税收优惠政策, 发挥财政导向作用, 调整财政支持重点, 这些措施能针对性地解决双对接面临着的阻碍, 加快产业科技在京津冀地区的协调发展,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 在三地共同努力下真正实现京津冀一体化。

摘要:京津冀协同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 京津冀的发展必将经历产业与科技的双对接, 以此协调三地的平衡发展。若是基于各自比较优势进行产业转移, 河北省很可能成为传统产业和落后产业的收容站, 因此河北省必须坚持产业与科技的同步转移, 走高新技术路线, 着重发展优势制造业, 才能与另外两地在经济上并驾齐驱。所谓“财政乃庶政之母”, 财政在促进河北省承接产业科技过程中必将扮演着极其关键的角色, 建立好财政协调机制, 出台财税优惠政策, 调整财政支出方向等措施将更好地发挥财政功效, 对实现京津冀产业科技双对接大有裨益。

关键词:京津冀,产业,科技,财政政策

参考文献

[1]宋国学, 康桂芬.加强产业合作提升京津冀经济圈的竞争力[J].经营与管理, 2012.10.

[2]张英辉.京津冀区域优势产业的比较分析与河北的选择[J].科技管理研究, 2011.6.

[3]张玉梅, 王子柱.从河北视角看京津冀经济圈的协调发展[J].经济论坛, 2012.18.

[4]赵炳坤.京津冀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分析[J].中国品牌与防伪, 2013.2.

上一篇: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技术下一篇:老年人行为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