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接合作

2024-08-15

对接合作(精选12篇)

对接合作 篇1

据了解,第14届海峡两岸纺织服装博览会即将在4月拉开帷幕,将延续“两岸、规模、专业、休闲、时尚”的主题,以展会的新内涵、新提升、新想象,展现两岸“大合作、大融合、大发展”的新成果,推动国内外纺织服装产业实现跨地区、跨行业资源整合,促进我国纺织服装产业优化升级。本届海博会将呈现以下四个亮点:

一两岸携手合作,深化产业对接。两岸纺织服装产业具有多样性、包容性、互补性,发展前景广阔。《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签署生效,为深化两岸服装产业合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带来了新的机遇。前十三届海博会实现交易额400多亿元,取得了丰硕的实质性成果。本届博览会内容更加丰富、专业化水平更高,台湾纺拓会将组织历届规模最大的参展团参展参会,台湾制衣工业同业公会、台湾针织工业同业公会、台湾毛衣编织工业同业公会也都将组团参展,海博会台湾馆将进一步扩大。台湾品牌服装和面料经销商届时也将赴会采购。组委会将举办项目招商、台湾新型功能性纺织品推介会、台湾时尚品牌联合发布会、两岸纺织机械对接座谈会和纺织机械、缝制设备新品发布会等大型经贸活动,台湾方面还将提供高科技项目与大陆企业对接,推动两岸业界在面料业、纺织机械业和市场建设方面合作共赢。其间,两岸还将继续开展形式多样的合作与交流,邀请两岸杰出青年企业家共同举办“两岸共赢——闽台青年企业家论坛”,促进两岸青年工商界的交流。

二汇集创意资源,引领时尚潮流。本届海博会将在去年首届海西国际时装周取得巨大成功的基础上,继续举办第二届海西国际时装周,并将把该项活动作为海博会标志性活动办实办好,以此培育和扶持原创设计和自主品牌,推动福建时尚产业的繁荣发展。第二届海西国际时装周将与中国时尚同盟战略合作,引入时尚创意资源,凸显专业价值,吸纳海峡两岸及欧日韩众多知名品牌设计师和专业时尚与设计机构,将举办近20场时装品牌和设计师作品发布会以及面料、辅料、流行色的流行趋势动态专场发布会,打造一个专业化、国际化、创意化的品牌时装周。海博会期间,中国纺织信息中心权威发布“2011/2012”秋冬季中国纺织服装趋势,面料、服装趋势等专题活动。

三延伸展会时空,凸显闽派特色。本届海博会规模宏大,设立一个主展区和6个分展区,总面积44.5万平方米。主展区面积4.5万平方米3000个展位,设置为“品牌服装、面辅料、机械设备”三大展馆,形成“三位一体”的展览格局,充分展现闽派纺织服装产业链的整体集群优势,凸显闽派服装板块新成果、新特色,展览期间,汇聚石狮品牌服饰的石狮名品馆将隆重开馆,并作为展示石狮及各地设计师原创品牌聚集地常年对外营业开放;海博会分展区总面积40万平方米,设服装城交易区、鸳鸯池布料市场、金汇面料市场、富丰商城等6个分展区,多层次全方位展示石狮作为中国休闲服装名城和国际纺织采购中心的风采。

四强化产销对接,共谋发展机遇。本届海博会将充分发挥石狮作为中国服装跨国采购基地的优势,重点打造两个对接活动:一是由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中国纺织企业家联合会组织约50家中国上市、重点纺织企业与台湾业界进行交流对接;二是由中国服装协会组织近100家中国优秀服装采购买手与当地服装企业、协会的产销对接。与此同时,推动电子商务和推进国际贸易也将作为本届海博会的重点。此外,还将举行石狮面料城奠基仪式,倾力打造国际化纺织交易中心,进一步提升石狮作为中国重要面料采购配送中心地位,促进纺织服装产业与服装市场的全面繁荣。

目前展会各项筹备工作已经到位,并进入最后的冲刺阶段,3000多个展位已被预订一空。

对接合作 篇2

2008年12月,国家商务部、农业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农超对接试点工作的通知对

农超对接试点工作进》,行部署在2009 年的调查中,79% 的被调查零售企业已经开始了农超对接工作;每家企业平均与6个省(市)的79家农业专业合作社长期合作,年平均采购金额4552 万元;平均每家企业可促进1万户农户增收。

所谓农超对接,指的是农户和商家签订意向性协议书,由农户向超市、菜市场和便民

店直供农产品的新型流通方式,主要是为优质农产品进入超市搭建平台。其本质是将现代流通方式引向广阔农村,将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对接起来,构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销一体化链条,去掉了农产品流通的中间环节,将节省的利润留给农民和消费者。在对接中,双方易于形成稳固的供销关系,超市便于将销售信息反馈到生产环节,使农民及时调整生产规模和产品结构,有效降低市场风险。

据笔者了解,目前国内进行的农超对接主要有四种模式,本文将一一分析。

二 超市 农业合作社 农户

模式这一模式以家乐福超市为代表。超市通过专业的农业合作社与农户发生联系,向

符合要求的农业合作社进行采购,合作社再组织社员进行生产。家乐福是在中国最早推行农超对接的外资超市之一,目前在全国43 个城市开设了145 家门店。家乐福的农超对接都是大宗采购,一般不跟分散的农户谈,一是因为有对接采购量的基础,二是可以统一执行超市的采购标准。家乐福对于合作社的筛选有着严格的规定,先派专家和采购团队去基地考察,了解农产品的产量、产品结构以及基本设施等。如果以上指标达到基本要求,会安排内部的计量控制检验部门和第三方国际认可公司,对农户在食品安全、环境保护、农药化肥、耕种技术等多个方面进行审核。在这些指标中,家乐福最关注农产品的质量。只有各方面都达到国家标准,双方才能建立密切合作。如果农产品质量不合格,家乐福会联合相关部门进行培训,包括农产品种植、采摘甚至包装,待各项指标符合国家标准后,双方再进行合作。

以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晓曦红柑橘专业合作社为例。他们的柑橘都运往上海家乐福超

市,以高出市场20%的价格签订购销协议。当然,家乐福超市对柑橘的质量要求很高。为此,该合作社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严把质量安全关,并通过品牌建设和安全农产品认证,增强 社员的品牌保护意识,进一步保障产品的绿色生产。针对合作社资金困难的情况,家乐福超市做了相应调整,放下强势角色,与合作社平等合作,对合作社的产品实行了“零门槛、零收费和随卖随结”的销售方式。对直采产品免收进场费和促销费,结款周期也从40 天缩短至7-15天。遇到农民直供的农产品出现质量问题,也适当作一些让步。

在农超对接中,家乐福超市开展了两个层次的农民直供,并在商务部和地方政府的支持

和配合下开展对农民的专业培训。第一层次是总部直采,任命在西班牙有经验的管理者负 责这个项目。这个团队的直采协调员在全国范围内负责采购工作。与全国17个省82 个农村合作社进行合作。26个品种包括山东的苹果,内蒙古的土豆,江西、湖北的橙子、橘子,广东海南的荔枝、菠萝,福建的柚子等都进入了家乐福的门店。第二层次是城市直采 家乐福在全国。18个城市成立了商品采购中心,采购当地的农产品,供应当地的家乐福门店销售。其主要采购的农产品是西红柿、黄瓜、卷心、茄子、萝卜、西兰花等。

在具体对接过程中,针对广大农民一开始不适应的情况,家乐福对农民进行了专业培训 为了使农产品符。合家乐福的质量标准,他们向各合作社的农户提供相应的技术培训,依托 家乐福食品安全基金会,组织针对农民的专业种植培训 在土豆产地内蒙古,苹果产地陕西洛川,哈密瓜产地吐鲁番都多次开展过培训,有些地区还邀请中国农业科学院的专家给授 课。在合作中,当地政府有关部门也对合作社给予了相应的培训。比如,湖北省有关部门

对农民合作社除进行法律法规、科学技术的培训外,还有针对性地加强了对部分有可能、有意向开展农超对接的合作社的市场培训。

三、“超市+ 合作农场” 模式

这种模式下,超市入股一些农业龙头企业,与他们合作开发自有农场。这种模式中乐购超市运作较好。2010年6月,乐购宣布与厦门如意集团合作开发3000 亩自有农场,全年种植12个蔬菜品种,年产量约3000吨,销往乐购在华东地区的42家大卖场和8家试验阶段的便捷店。在合作农场里,一棵蔬菜的种子被种下之前 这粒种子的生长及去向已被,超市控制。其流程是:农户带着相关土地、农田土壤及水质通过检测等证明材料自愿报名,通过审核后乐购根,据市场需求计划生产。同时,种子的来源、农户所需的肥料、农药等由乐购指定或者推荐。蔬菜成熟后,再进行农药检验、采收、包装直至运输到乐购门店。整个过程,超市直接介入到农产品生产,农民只需提供劳务即可。

广东商学院学者王先庆认为,合作社的机制决定了超市入股不可行。合作社决策机制是按人头表决,而公司则是按股本大小来表决。超市入股合作社后,合作社的决策权难以平衡,而由超市入股农业龙头企业则是目前双方都可接受的。在一般的农超对接模式中,超市会按成色、大小等标准采购产品,剩下的“ 不达标”产品由农户自行承担,而在乐购按需生产模式下,农户既省事也不用担心产品销售风险。据乐购内部人士透露,按需进行标准化生产蔬菜能帮助超市降低20%左右的损耗,也能最大程度地掌控蔬菜安全。国内农户生产规模普遍较小,多数农业合作社是近几年才成立起来的,如果要对接超市,需要扩大规模提高产品质量、注册商标、打造品牌等,资金问题往往会让他们发展受阻。让超市入股农业龙头企业,通过开发超市的自有农场,有助于尽快提升合作社的水平,降低合作社的经营风险,推动农超对接的顺利进行。通过合作农场,乐购还进行了自有品牌蔬菜的开发。虽然目前乐购仅有5%的生鲜产品是直采的自有品牌,但未来2-3年内这一比例将达到95%。

四、“ 超市+ 供销社+合作社”模式

这种模式下,超市不直接和合作社或农户对接,而是通过当地的供销社与农户进行对接。物美超市的农超对接就以这种方式为主。由于对农业合作社不了解,由超市直接去找符合要求的合作社往往要花去大量的时间和金钱,而利用地方供销社作为中介则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以往,山东的蔬果进入北京物美超市,一般需要经过“农户→地头经纪人→ 地头市场→山东区域批发经纪商(或区域集货市场销售)→北京批发经纪商(或批发市场销售)→超市卖场→消费者”的流程。这不仅导致蔬果成本层层增加商品损耗不断增加,而且经历了多次装车、配货、卸车、改包装等过程后,从蔬果采摘到进入市场销售可能远超过48小时,商品鲜度和品质出现明显下降。现在,物美超市通过山东省供销社来采购农产品。山东省供销社与农民共同建立了从生产到市场的新型农产品经营服务体系,在全省近100个县市组织和帮助农民建立起标准化生产基地320多处,涵盖了山东的主要蔬果品种。山东省供销社还从农产品基地选派菜农、果农代表,进驻物美部分大卖场向消费者作现场推荐。

目前,物美与山东省供销社的合作模式分为 供销社与超市联合“直采”和“供销社在超市直营”两种。“供销合作社与超市联合直采”,即供销合作社与大型超市签订合作协议,双方共同选择认可农业专业合作社和生产基地后,由供销合作社发挥其网络优势,负责合作社和基地农产品生产质量和运输质量的管理与控制,超市只负责销售环节。以青州市供销合作社为例。其与物美集团签订了合作协议,在供销合作社的统一配送下,青州菜农采摘的蔬菜从分拣、包装、运输到物美超市上架销售,全部过程控制在24小时以内。青州市供销合作社还依托山东供销系统的网络和资源,把山东其他县市区的优质特色产品,如威海苹果、沂水大姜、金乡大蒜、滕州土豆、莱西小甜瓜等,也推荐给北京物美超市。如今,这些产品均

在青州集中配货后直接运抵北京物美超市。

“供销合作社在超市直营”,即成立专业购销合作社,在超市承包农产品柜台直营。例如 今年初桓台县农产品购销合作社成立后,在当地超市承包了农产品柜台。其依托下属各乡镇基层社,在每个乡镇选择合适的基地和特色农业产品,由农民根据超市需求采摘后,直接送往购销合作社的配货中心。桓台购销合作社联合山东其他供销合作社,收购和交换一部分当地没有的农产品,由配货中心中转后送往超市柜台销售。

五、中小超市合作模式

中小超市的农超对接模式与大超市有所不同。由于规模所限,中小超市在谈判中并无多大优势,在对接中宜采取更为灵活的方式。

四川省供销合作社直属企业控股的老邻居商贸公司农超对接模式值得其它中小超市借鉴。其采取的是经营网点就近与专业合作社合作的模式。老邻居商业连锁网点多数是从供销社系统在农村的传统经营网点改造过来的,每个网点联系所处村镇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或农副产品经营大户,由他们提供货源、满足该网点的蔬菜供应。这样既给超市带来了新鲜农产品,也降低了农产品进超市的门槛,使小批量的农产品得以进入超市,同时也有效解决了附近农民的卖难问题。小超市对农产品的需求量小,对品种的要求也无须一应俱全。根据网点位置就近选择合作农户的方式不仅缩短了运输距离,节约了成本,而且在价格上随行就市,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有的地区还尝试农产品“零费用” 进超市,比如成都的佳和绿园农贸超市是最早一批响应建立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的。据其负责人介绍,日常情况下,超市1天销售蔬菜量为1000-2000公斤,肉类200-300公斤,两项收入7000-8000元。在实行农产品零费用进超市后,价廉物美的鲜活农产品盘活了整个超市的生意,开业当天就销售了5645

公斤蔬菜,500公斤肉类,这两项的收入就近1.6万元。该超市已与四川省40多家农产品生产基地、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达成了代销、经销、联营或租赁合作协议。“零费用” 让农产品进超市的门槛降低了,也带动了超市的生意,取得了双赢的结果。

六、结论

笔者认为,目前国内的农超对接势头良好,但还存在着许多不适应的地方,特别是超市要求的产品统一标准与农户原有分散的种植模式之间的矛盾,超市冷链要求与生鲜产品落 后的储运条件之间的矛盾,超市的滞后付款与农户现金付款之间的矛盾等。不过,只要超市愿意放下架子与农业合作社合作,政府有关部门解决其中的一些政策问题,国内的农超对 接是可以顺利地大范围推广下去的。

对接合作 篇3

沿着长垣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以下简称长垣职专)的草坪小路,错落地竖立着历届优秀毕业生的宣传牌。

“勾宏森,长垣职专1996届防建专业毕业生,毕业后开创仁富农民资金合作社,现任董事长。”“宋哲,长垣职专1999级电子电器专业学生,现任深圳奥佳宏电子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坤鹏,长垣职专建筑工程施工专业毕业生,2010年毕业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现任陕西靖源工程有限公司项目经理。”……

一块小小的草坪上,像这样的宣传牌有近20个。这些毕业生走出长垣职专或升学、或就业,不断积累经验、超越自己,现如今都有了不小的产业,成了乡亲们口中的“大老板”。他们所创造的业绩,是很多本科毕业的“高材生”都难以企及的。他们是长垣职专名副其实的“实业报国”明星。

2011年国家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确定276所中等职业学校为首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项目学校,长垣职专便是河南省20所项目学校之一。学校对口高考成绩连续15年稳居新乡市同类学校之首,历年就业率达98%,学校先后获得“全国职教先进单位”“河南省文明学校”“河南省教学研究先进单位”“新乡市职教攻坚先进单位”“市绿色学校”等荣誉称号。

学生的个人成长与学校的育人理念和管理模式紧密相关。这些年,从长垣职专走出大批优秀人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如此优异的成绩,长垣职专是如何做到的呢?

创新理念 探索个性化发展之路

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定位,确立“实业报国”的志向,是长垣职专育人理念的一大特色。在长垣职专的教学楼里有一条文化长廊,长廊里展示了从古至今中国一些著名的工程师、行业企业领军人物,以及长垣县优秀民营企业家的成功事迹,通过榜样引领和典型宣传在学生内心埋下“实业报国”的种子。

校长韩东林介绍说:“我们的管理模式可以用“四个一”来概括,即帮助学生树立一个‘实业报国的志向;帮助学生养成一些良好的习惯、培养学生一定的能力、教会学生一些处理问题的方法。我们要学生明白,学技术、办实业一样可以成为受人尊敬的成功人士。我们鼓励学生立志学一门技术,掌握经营管理方法,争当行业技术尖兵、管理骨干和创业能人;鼓励学生于实体经济上实现抱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此外,学校认为教会学生客观、理性地处理问题,是保证其未来事业成功的关键。长垣职专要求班主任在管理班级过程中,教会学生辩证看待问题的方法,遇事能够理性地分析问题;教育学生要学会换位思考,能虚心接受不同的意见和建议,锻炼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不久前,学校学生李素珍火中救人的事迹在长垣县传为佳话。原来,2015年11月16日晚,长垣县蒲东区林业局家属院一处房屋意外起火,房内只有两位老人,返校途中的学生李素珍在危急关头奋不顾身地冲进着火的屋子,孤身救出了两位老人。直到几天后,获救的老人及其家属带着表扬信来到长垣职专,李素珍的英勇事迹才被大家知道。长垣职专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不仅反映在突发事件上,更体现在平时的点滴之处。一名学生家长告诉记者,学校里有几棵柿子树,每逢收获时节,又大又红的柿子挂满枝头,从没有一个学生去摘。

灵活机制 激发管理活力

在学生寝室楼外的黑板上,工整地书写着各班当周的量化考核评分。值得注意的是,评分表上除了写着各班级得分情况,各个班主任的得分情况也赫然在列。

据了解,为了将学生管理落到实处,长垣职专创新机制,实施“以学生处为核心的领导班子包年级”管理模式。

韩东林介绍说:“所谓的领导班子包年级管理,就是每个年级由一到二名校级领导班子成员牵头,中层领导正副职为成员,对所包年级从早到晚全方位督导管理。学生处具体负责组织学生进行评分,并且互相监督,责任到人。评分结果实时更新,进步还是落后一目了然,不断激励学生和教师严格要求自己。”

围绕学生量化管理方案,学校制订了《学生手册》《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班级目标管理方案》《对严重违纪事件的处罚条例》等,把学生参加每项活动的情况量化为分数,据此动态实施学生的养成教育,灵活运用惩治教育,从制度上约束学生的不良习惯,从机制上保障良好习惯的逐步养成。

校企共建 助力专业建设

为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企业需求的中等技术技能型人才,长垣职专以“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岗位”“教材对接技能”为切入点,进行了课程体系改革,与企业联合共编校本教材。经过编写组成员的反复论证和不断修改,《防腐蚀涂料施工技术》《腐蚀与防护基础》《防腐蚀绝热工程施工技术》《刷油防腐蚀绝热工程造价》《防腐蚀衬里施工技术》《起重电器》等6本校本教材成功问世。长垣职专在实践“教有特色,学有特长”的教学理念上又迈出了新的一步。

实训方面,长垣职专于2012年3月启动了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当年4月至6月,长垣职专完成了第一个阶段的基础设施建设,同年7月至10月建成了数控车加工和PLC仿真模拟实训室。2012年11月至2013年2月,长垣职专根据企业需求,与企业签订生产供需协议,由合作企业委派经验丰富的技术骨干担任实训指导老师,到学校指导学生进行生产性实训加工。

长垣职专还通过加强专业课教学改革和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能力。除了规范管理和专业指导,学校有目的地把各个兴趣小组与各级技能大赛对接,小组中技能突出的学生可以代表学校直接参加各种技能竞赛。学校这种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教学改革与兴趣培养相促进的培养模式,使学生的专业素质能力得到不断提高。

破除壁垒 服务产业发展

如何能更好地服务产业发展?长垣职专的经验是:创新渠道、创新机制。在引进产品生产型企业共建实训基地的过程中,企业追逐利润与学校人才培养、企业产品单一与学校教学多样的矛盾不易克服,校企共建的产品生产型校内基地的管理与运行也相对困难。

韩东林说:“我们积极发掘与企业、政府、行业之间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结合点,通过政府搭台、社会搭台、专业搭台、中介搭台及项目搭台等途径,走访行业协会,了解与学生实践有关的产品生产型企业;对支撑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骨干企业按地域、专业进行分类;熟知企业产品、产量、技术含量、从业人员规模及工种、销售范围、盈亏等情况;建立信息档案,寻求互利共赢的结合点,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渠道、新机制。”

长垣职专根据教学需要,按照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引进中等技术难度、产品具有典型教学意义的企业入校,并逐步建立由简到繁、分层次的系列产品生产型实训基地,以满足不同年级的顶岗实习、实训需求。在积累一定经验后,对于有条件的强势专业,学校允许专业部自主成立专业生产公司,使之成为校内教学工厂,对外承接生产业务。

同时,长垣职专结合企业需求,逐步加大引企共建基地的力度,服务县域产业发展。“引入技术服务型企业共建基地,校企互利共赢的结合点多,我们要做大做强,最大限度地服务产业发展。做大就是加大引进力度,扩大共建数量。产品质量检测站、安全生产评价中心、网络服务机构、产品研发中心、技术培训中心等都可以校企共建。做强就是要不断提升合作企业的技术含量,引进符合政府导向、有广阔市场前景和更高技术含量的企业。”韩东林说。

经过示范校建设,长垣职专共培训出160余名数控车加工学员,120余名起重电气安装工学员。数控车加工车间所生产的3000余件塔吊滑轮、起重机轴套、设备制动盘等起重配件,供新乡市强力起重设备厂、新乡克瑞重型机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按需消化,从源头上解决了学校生产销售的后顾之忧。

长垣职专的发展和壮大,经历了一个由小到大、由少到多,不断摸索、不断总结、不断前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长垣职专创新理念、灵活机制、搭建平台、破除壁垒……结合自身情况,摸索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发展之路。长垣职专像一位开拓者,稳健有力地前行着。

农超对接的合作模式探讨 篇4

2008年12月, 国家商务部、农业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农超对接试点工作的通知》, 对农超对接试点工作进行部署。在2009年的调查中, 79%的被调查零售企业已经开始了农超对接工作;每家企业平均与6个省 (市) 的79家农业专业合作社长期合作, 年平均采购金额4552万元;平均每家企业可促进1万户农户增收。

所谓农超对接, 指的是农户和商家签订意向性协议书, 由农户向超市、菜市场和便民店直供农产品的新型流通方式, 主要是为优质农产品进入超市搭建平台。其本质是将现代流通方式引向广阔农村, 将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对接起来, 构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销一体化链条, 去掉了农产品流通的中间环节, 将节省的利润留给农民和消费者。在对接中, 双方易于形成稳固的供销关系, 超市便于将销售信息反馈到生产环节, 使农民及时调整生产规模和产品结构, 有效降低市场风险。

据笔者了解, 目前国内进行的农超对接主要有四种模式, 本文将一一分析。

二、“超市+农业合作社+农户”模式

这一模式以家乐福超市为代表。超市通过专业的农业合作社与农户发生联系, 向符合要求的农业合作社进行采购, 合作社再组织社员进行生产。家乐福是在中国最早推行农超对接的外资超市之一, 目前在全国43个城市开设了145家门店。家乐福的农超对接都是大宗采购, 一般不跟分散的农户谈, 一是因为有对接采购量的基础, 二是可以统一执行超市的采购标准。家乐福对于合作社的筛选有着严格的规定, 先派专家和采购团队去基地考察, 了解农产品的产量、产品结构以及基本设施等。如果以上指标达到基本要求, 会安排内部的计量控制检验部门和第三方国际认可公司, 对农户在食品安全、环境保护、农药化肥、耕种技术等多个方面进行审核。在这些指标中, 家乐福最关注农产品的质量。只有各方面都达到国家标准, 双方才能建立密切合作。如果农产品质量不合格, 家乐福会联合相关部门进行培训, 包括农产品种植、采摘甚至包装, 待各项指标符合国家标准后, 双方再进行合作。

以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晓曦红柑橘专业合作社为例。他们的柑橘都运往上海家乐福超市, 以高出市场20%的价格签订购销协议。当然, 家乐福超市对柑橘的质量要求很高。为此, 该合作社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 严把质量安全关, 并通过品牌建设和安全农产品认证, 增强社员的品牌保护意识, 进一步保障产品的绿色生产。针对合作社资金困难的情况, 家乐福超市做了相应调整, 放下强势角色, 与合作社平等合作, 对合作社的产品实行了“零门槛、零收费和随卖随结”的销售方式。对直采产品免收进场费和促销费, 结款周期也从40天缩短至7-15天。遇到农民直供的农产品出现质量问题, 也适当作一些让步。

在农超对接中, 家乐福超市开展了两个层次的农民直供, 并在商务部和地方政府的支持和配合下开展对农民的专业培训。第一层次是总部直采, 任命在西班牙有经验的管理者负责这个项目。这个团队的直采协调员在全国范围内负责采购工作。与全国17个省82个农村合作社进行合作。26个品种包括山东的苹果, 内蒙古的土豆, 江西、湖北的橙子、橘子, 广东海南的荔枝、菠萝, 福建的柚子等都进入了家乐福的门店。第二层次是城市直采。家乐福在全国18个城市成立了商品采购中心, 采购当地的农产品, 供应当地的家乐福门店销售。其主要采购的农产品是西红柿、黄瓜、卷心菜、茄子、萝卜、西兰花等。

在具体对接过程中, 针对广大农民一开始不适应的情况, 家乐福对农民进行了专业培训。为了使农产品符合家乐福的质量标准, 他们向各合作社的农户提供相应的技术培训, 依托家乐福食品安全基金会, 组织针对农民的专业种植培训。在土豆产地内蒙古, 苹果产地陕西洛川, 哈密瓜产地吐鲁番都多次开展过培训, 有些地区还邀请中国农业科学院的专家给授课。在合作中, 当地政府有关部门也对合作社给予了相应的培训。比如, 湖北省有关部门对农民合作社除进行法律法规、科学技术的培训外, 还有针对性地加强了对部分有可能、有意向开展农超对接的合作社的市场培训。

三、“超市+合作农场”模式

这种模式下, 超市入股一些农业龙头企业, 与他们合作开发自有农场。这种模式中乐购超市运作较好。2010年6月, 乐购宣布与厦门如意集团合作开发3000亩自有农场, 全年种植12个蔬菜品种, 年产量约3000吨, 销往乐购在华东地区的42家大卖场和8家试验阶段的便捷店。在合作农场里, 一棵蔬菜的种子被种下之前, 这粒种子的生长及去向已被超市控制。其流程是:农户带着相关土地、农田土壤及水质通过检测等证明材料自愿报名, 通过审核后乐购根据市场需求计划生产。同时, 种子的来源、农户所需的肥料、农药等由乐购指定或者推荐。蔬菜成熟后, 再进行农药检验、采收、包装直至运输到乐购门店。整个过程, 超市直接介入到农产品生产, 农民只需提供劳务即可。

广东商学院学者王先庆认为, 合作社的机制决定了超市入股不可行。合作社决策机制是按人头表决, 而公司则是按股本大小来表决。超市入股合作社后, 合作社的决策权难以平衡, 而由超市入股农业龙头企业则是目前双方都可接受的。

在一般的农超对接模式中, 超市会按成色、大小等标准采购产品, 剩下的“不达标”产品由农户自行承担, 而在乐购按需生产模式下, 农户既省事也不用担心产品销售风险。据乐购内部人士透露, 按需进行标准化生产蔬菜能帮助超市降低20%左右的损耗, 也能最大程度地掌控蔬菜安全。

国内农户生产规模普遍较小, 多数农业合作社是近几年才成立起来的, 如果要对接超市, 需要扩大规模、提高产品质量、注册商标、打造品牌等, 资金问题往往会让他们发展受阻。让超市入股农业龙头企业, 通过开发超市的自有农场, 有助于尽快提升合作社的水平, 降低合作社的经营风险, 推动农超对接的顺利进行。通过合作农场, 乐购还进行了自有品牌蔬菜的开发。虽然目前乐购仅有5%的生鲜产品是直采的自有品牌, 但未来2-3年内这一比例将达到95%。

四、“超市+供销社+合作社”模式

这种模式下, 超市不直接和合作社或农户对接, 而是通过当地的供销社与农户进行对接。物美超市的农超对接就以这种方式为主。由于对农业合作社不了解, 由超市直接去找符合要求的合作社往往要花去大量的时间和金钱, 而利用地方供销社作为中介则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以往, 山东的蔬果进入北京物美超市, 一般需要经过“农户→地头经纪人→地头市场→山东区域批发经纪商 (或区域集货市场销售) →北京批发经纪商 (或批发市场销售) →超市卖场→消费者”的流程。这不仅导致蔬果成本层层增加, 商品损耗不断增加, 而且经历了多次装车、配货、卸车、改包装等过程后, 从蔬果采摘到进入市场销售可能远超过48小时, 商品鲜度和品质出现明显下降。现在, 物美超市通过山东省供销社来采购农产品。山东省供销社与农民共同建立了从生产到市场的新型农产品经营服务体系, 在全省近100个县市组织和帮助农民建立起标准化生产基地320多处, 涵盖了山东的主要蔬果品种。山东省供销社还从农产品基地选派菜农、果农代表, 进驻物美部分大卖场向消费者作现场推荐。

目前, 物美与山东省供销社的合作模式分为“供销社与超市联合直采”和“供销社在超市直营”两种。“供销合作社与超市联合直采”, 即供销合作社与大型超市签订合作协议, 双方共同选择认可农业专业合作社和生产基地后, 由供销合作社发挥其网络优势, 负责合作社和基地农产品生产质量和运输质量的管理与控制, 超市只负责销售环节。以青州市供销合作社为例。其与物美集团签订了合作协议, 在供销合作社的统一配送下, 青州菜农采摘的蔬菜从分拣、包装、运输到物美超市上架销售, 全部过程控制在24小时以内。青州市供销合作社还依托山东供销系统的网络和资源, 把山东其他县市区的优质特色产品, 如威海苹果、沂水大姜、金乡大蒜、滕州土豆、莱西小甜瓜等, 也推荐给北京物美超市。如今, 这些产品均在青州集中配货后直接运抵北京物美超市。

“供销合作社在超市直营”, 即成立专业购销合作社, 在超市承包农产品柜台直营。例如, 今年初桓台县农产品购销合作社成立后, 在当地超市承包了农产品柜台。其依托下属各乡镇基层社, 在每个乡镇选择合适的基地和特色农业产品, 由农民根据超市需求采摘后, 直接送往购销合作社的配货中心。桓台购销合作社联合山东其他供销合作社, 收购和交换一部分当地没有的农产品, 由配货中心中转后送往超市柜台销售。

五、中小超市合作模式

中小超市的农超对接模式与大超市有所不同。由于规模所限, 中小超市在谈判中并无多大优势, 在对接中宜采取更为灵活的方式。

四川省供销合作社直属企业控股的老邻居商贸公司农超对接模式值得其它中小超市借鉴。其采取的是经营网点就近与专业合作社合作的模式。老邻居商业连锁网点多数是从供销社系统在农村的传统经营网点改造过来的, 每个网点联系所处村镇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或农副产品经营大户, 由他们提供货源、满足该网点的蔬菜供应。这样既给超市带来了新鲜农产品, 也降低了农产品进超市的门槛, 使小批量的农产品得以进入超市, 同时也有效解决了附近农民的卖难问题。小超市对农产品的需求量小, 对品种的要求也无须一应俱全。根据网点位置就近选择合作农户的方式不仅缩短了运输距离, 节约了成本, 而且在价格上随行就市, 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有的地区还尝试农产品“零费用”进超市, 比如成都的佳和绿园农贸超市是最早一批响应建立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的。据其负责人介绍, 日常情况下, 超市1天销售蔬菜量为1000-2000公斤, 肉类200-300公斤, 两项收入7000-8000元。在实行农产品零费用进超市后, 价廉物美的鲜活农产品盘活了整个超市的生意, 开业当天就销售了5645公斤蔬菜, 500公斤肉类, 这两项的收入就近1.6万元。该超市已与四川省40多家农产品生产基地、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达成了代销、经销、联营或租赁合作协议。“零费用”让农产品进超市的门槛降低了, 也带动了超市的生意, 取得了双赢的结果。

六、结论

对接合作 篇5

农超对接试点项目自查报告

一、资金使用概况

娄山合作社2009年“农超对接”试点项目中实施了娄山生态农业品牌建设、产品快速检测系统两项,总投资101万元。建设内容共30小项,其中品牌建设项目14小项,快速检测系统16小项,主要是购置便携式计算机、激光多功能打印复印机、数码照相机、办公家具等设施建立娄山合作社产品营销中心,设计制作了娄山合作社Logo、张青ZhangQing牌商标、VI形象设别系统、业务推广册页、产品识别标签、产品包装箱袋、基地宣传展牌、超市销售专区、申请注册商标、网络销售系统、电子商务平台等推广系统和物化产品。快速检测系统主要购置农药残留快速测定仪、电子分析天平、研究级生物显微镜、精密酸度计、超纯水系统、微型粉碎机、冰柜、冰箱、空调、微型载货汽车、微型计算机等系列检测设备设施,并建立娄山合作社优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

通过努力,娄山合作社按照国家“农超对接”试点要求,依据品牌建设项目、快速检测系统相关标准,查漏补缺,积极实施、完善项目内容。总共投资101.37万元实施品牌建设项目和快速检测系统,其中,快速检测系统完成内容为:购置农药残留快速测定仪、电子分析天平、研究级生物显微镜、精密酸度计、超纯水系统、微型粉碎机、冰柜、冰箱、空调、微型载货汽车、微型计算机等系列检测设备设施,建立娄山合作社优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开展检测技术培训等工作。品牌建设项目完成内容为:购置便携式计算机、激光多功能打印复印机、数码照相机、办公家具等设备设施,建立娄山合作社产品 1 营销中心,开展生产技术培训,设计制作业务推广网站、Logo形象标志、张青ZhangQing牌商标图案、VI形象设别系统、业务推广册页、产品识别标签、产品包装箱袋、基地宣传展牌、超市销售专区、申请注册商标、网络销售系统、电子商务平台等推广系统和物化产品。

项目完成验收合格后,相关部门已将补助资金50万元及时足额拨付到帐。娄山合作社用此补助资金深化农超对接项目,在遵义城区建设蔬菜直销门店,平抑市场物价,减少流通环节,保障市民需求,带动农产品销售。

二、项目实施效果

1、品牌价值提升,市场影响扩大。娄山合作社通过实施农超对接项目,组织基地农产品进入超市销售,提高了娄山合作社“张青”牌、“遍地跑”品牌知名度,得到遵义、贵阳、重庆等地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大型连锁超市、农产品经销商和高端消费人群认可。同时合作社及时向成员和周边种植大户发布市场营销信息,指导种、养殖户生产,有效地强化了产销与市场协调,加深了合作社与政府及有关部门之间的联系,提升了种、养殖产业的发展水平,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农村土地经营体制得以创新。

2、建设储藏设施,维护成员利益。娄山合作社在深化农超对接项目过程中,建设娄山合作社农超对接产品配送中心,购买农产品配送车2台,实现农副产品生产、分选、储藏、保鲜、配送、销售一体化。降低农副产品市场价格波动风险及损耗,维护合作社和农民成员利益,有效促进农副产品产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3、完善营销网络,辐射周边市场。通过农超对接,娄山合作社以北京华联综合超市股份有限公司遵义分公司为纽带,结合汇川区农业结构调整、蔬菜产业发展,不断完善市场营销网络,基地农产品辐射到了贵阳、重庆、成都等地市场。娄山合作社还与北京华联综合超市股份有限公司遵义分公司进行市场策划、分析、预测,积极组织合作社成员农副产品进超市。2010年合作社组 2 织农产品进社区,分别在遵义两城区设立18个蔬菜直销门店。社区直销门店和连锁超市在“雪凝”时期保障市场供应、平衡市场物价作出了贡献,使遵义市民购买价廉、物美、安全、放心农副产品。2010年通过“农超对接”销售农副产品5000余吨,销售收入1270万元。

三、下步工作打算

继续加强种、养殖业基地建设;推进农副产品进市场;提高农副产品保鲜、化验、储藏、分捡、配送建设;并在大型连锁超市现场设立农副产品检测点。依托“娄山”配送市场,建设“娄山”配送农副产品网站,及时发布其相关供求、价格信息、种植技术、产业动向,与全国市场取得有效的沟通,进一步提升“张青”、“遍地跑”、“娄山”配送品牌知名度,打造汇川区板桥镇及周边农副产品品牌形象与文化内涵,利用合作社集团优势,构建农副产品生产和销售网络、通过合作社与联合,形成合力,拓宽产品销售渠道,促进产品与市场的有效对接。深化“农超对接”减少市场中间环节、降低流通成本,使市民购买物美、价廉、安全、健康的农副产品。有利于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贵州娄山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

2011年3月28日

对接合作 篇6

(一)以昌九一體化为龙头,构筑对接融入新格局

一是增强昌九一体化的核心带动作用。围绕推进昌九一体化,编制完成昌九一体化总体规划和综合交通、城镇体系等6个专项规划,制定出台《支持昌九一体化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昌九地区对接融入国家战略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年)》等政策措施。

二是强化沪昆、京九、沿江等轴线联动作用。沪昆轴线西部以新余、宜春、萍乡中心城区为复合中心,建设新宜萍城镇群,主动融入长株潭城市群,构建全省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

三是促进大中小城市协调融合发展。着力提升南昌大都市区、九江都市区要素集聚、科技创新和综合承载功能。加快建设景德镇、萍乡、新余、鹰潭、宜春、上饶、抚州等区域性中心城市,促进产业集群和人口集聚。

(二)以区域一体化为重点,促进城市群协同发展

一是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铁路方面,沪昆、合福2条高铁开通运营,武九客专、昌吉赣客专加快建设,以南昌为中心的高铁十字架正在加快形成,基本构建了省会城市之间2小时通达的城际交通网络。公路方面,全省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5088公里,年底将突破6000公里,高速公路路网密度居全国前列;已打通9个与湖北、湖南对接的高速通道。水运方面,加快推进赣鄱“千年黄金水道”建设,开工建设赣江新干、龙头山水电枢纽。

二是引导产业协同发展。坚持错位发展,依托产业基础,发挥比较优势,重点发展航空、光伏、新能源汽车、LED照明等产业,着力构建与武汉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错位发展的产业格局。

三是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江西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着力保护鄱阳湖“一湖清水”,江西省入江水质总体稳定在Ⅲ类以上。

四是促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科技方面,三省会城市专家库共享机制已经形成。人力资源方面,实现省会城市人力资源网互联互通。文化方面,建立长江中游城市群“3+1”演艺联盟,积极引进湖南琴岛演艺模式在江西省南昌等地发展。教育方面,成立“长江中游省会城市教研协作体”,共享教育教学资源。医疗方面,三省会21家协议医疗机构正式实现省会城市基本医疗保险异地就医即时结算。住房公积金贷款方面,2014年底启动实施省会城市住房公积金互认互贷。

(三)以完善合作机制为保障,增强城市群合作成效

一是建立省级层面交流机制。签署赣鄂湘三省共建长江中游城市群、深化湘赣开放合作等框架协议,在重大战略协同、基础设施对接等方面达成广泛共识。

二是完善省会城市合作机制。南昌与武汉、长沙建立了长江中游省会城市会商制度,目前已成功举办4届,共同签署了《武汉共识》、《长沙宣言》、《合肥纲要》、《南昌行动》。

三是深化省际毗邻地区合作机制。九江市与湖北省黄冈市、安徽省安庆市签订了《赣鄂皖沿江协作区框架协议》;推动湘赣边12县市区建立湘赣边区域合作机制。

二、下一步打算

(一)着力壮大城市群综合实力

一是做强南昌大都市区。深入推进昌九、昌抚一体化,推动丰樟高、鄱余万积极融入,加快形成南昌一小时经济圈。二是做大九江都市区。强化九江沿江开放城市门户地位,推动周边“四县(市)一山”与中心城区相向融合发展。三是培育一批重大功能平台。争取国家尽快批复设立国家级赣江新区,进一步集聚高端要素,打造开放先行区、改革试验区、合作示范区、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二)着力打造绿色生态品牌

一是启动开展江西省空间规划编制,最大限度地推进全域空间管控,实现全省建设发展“一张蓝图干到底”。二是全面推进新型城市建设,提高城市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三)着力构建互利共赢发展格局

一是在战略协同上强化与鄂湘对接,加强重大规划、重大政策、重大行动等方面对接。二是在一体化建设上加快突破,力争在长江中游城际综合交通体系、长江中游深水航道。三是在合作机制上更加务实,积极推动国家层面设立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事机构。

加强人才对接推进长吉图科技合作 篇7

长吉图科技合作被吉林省确定为中俄科技合作配套改革试验区, 从地区层面看是促进吉林省崛起的大战略, 是吉林省城市经济圈千载难逢的大机遇。吉林市处于科技合作城市圈的核心层重要位置, 区位优势明显, 承载产业转移、人才和经济辐射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1 实施长吉图科技合作战略的人才要求

吉林市在实施长吉图科技合作战略中, 必将重点推进产业、市场、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 而随着经济结构日益优化、产业规模的扩大, 对各类人才的需求不仅日益紧迫, 而且要求也会越来越高。要将吉林市的优势转化为率先融入长吉图科技合作的优势, 迫切需要一大批人才作为支撑。没有人才, 科技合作、经济发展只能是空谈。因而吉林市应积极做好人才的引进、培养工作。人才结构具体要求: (1) 以在长吉图科技合作中有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的产业延伸和发展为需求, 培养一支企业管理、营销队伍。培养一批科技管理专家队伍。培养一大批懂技能的技能型人才和实用型人才队伍。 (2) 要加快集聚一批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和优秀青年创新型人才。 (3) 根据吉林市实际情况, 应建立以下人才队伍:高级经营管理人才, 机械制造业类人才, 电子信息产业类人才, 高新技术人才, 金融保险和证券类人才, 对外贸易及涉外服务类人才, 城市规划类人才, 生物医药类人才, 教育卫生保健类人才, 商贸流通类人才, 各类涉外专业人才, 农业科技人才。

2 吉林市人才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 中共吉林市委、市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吉林市人才发展问题, 逐步出台了一系列人才发展政策, 使人才状况比建市前有较大改善。然而, 着眼于全市人才状况仍存在总量不足、素质不高、结构不尽合理、创新能力不强、创业环境有待改善等问题, 人才发展现状还存在诸多的不适应,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人才素质不高

2008年, 吉林市从事科技创新活动的人员7344人, 其中参加科技项目的人员5160人, 科技管理人员1061人, 从事研究与实验发展 (R&D) 人员3789人, 企业办科技机构中有博士53人、硕士348人;从整体上还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偏低, 高层次人才和紧缺实用人才缺口较大, 尤其缺乏优秀企业家、创新型企业人才、高新科技领军人才、高技能人才和农村致富带头人。

2.2 人才结构不合理

吉林市现有人才结构现状是:基层专业技术人才少, 机关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才多;高技能人才及复合型人才少, 非急需专业人才多;新兴产业人才少, 传统产业人才多, 企业创新能力不足。目前仍严重存在人才资源的专业结构、产业分布结构、行业分布结构不合理的状况。

2.3 人才投入不足

教育、工资福利以及培训、吸引、激励、保障等方面的投入, 与人才开发的需求不适应。企事业单位对人才开发投入力度不大, 加之产业发展水平低, 结果导致恶性循环, 产业和人才的发展都严重滞阻。教育经费也少, 人才培训经费普遍短缺。人才投入仍以政府为主体, 企事业单位投资意识不强, 社会投资没有相应载体。

2.4 人才环境不适应

人才发展的大环境与长吉图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不适应。其中, 引进人才的组织机制不健全, 没有形成依靠人事人才部门提供的多种有效平台, 开展引进工作;引进高级技术人才、专业技能人才的政策不全面, 不仅引进的人才留不住, 就是自己培养的人才也难以留住[3]。与此同时, 还存在人才法规体系、评价激励机制方面的问题, 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的程度不高。

3 吉林市在长吉图人才对接中的优势

(1) 城市区位及城镇空间布局优势。在长吉图科技合作中, 吉林市处于城市圈的核心层, 正与长图形成一小时经济圈。在发展空间上, 吉林市在长吉图科技合作中, 具有辐射长吉图经济圈不可替代的支点作用。 (2) 基础设施优势。吉林市交通便捷, 城市基础设施较好, 整个城镇体系在交通物流、工业商贸及生态居住环境方面条件优越。加快推动吉林地区与长吉图的全面对接和融合。 (3) 产业发展优势。吉林市面临长吉图科技合作建设所带来的重大机遇, 加大“对接长春、延吉”的力度, 经济将进入高速发展期。2008年, 吉林市6家企业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60.3亿元, 其中新产品销售收入50.6亿元, 占31.6%;申请专利18件, 其中发明专利7件;6个国家级技术中心共有人员1721人, 占企业从业人数的6.9%;技术中心科技活动人员1670人, 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1284人, 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1461人;技术中心全年科技经费内部支出8.3亿元, 其中研究与试验发展 (R&D) 经费支出7.3亿元, 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6.4亿元。吉林市风景秀丽, 环境优美, 人文积淀丰厚, 为发展运动健身、商务会展、休闲娱乐等城市旅游产业奠定了良好基础。

4 抢抓战略机遇, 打造人才对接“快车道”

(1) 着眼城市圈发展, 结合吉林市在整个科技合作中的地位, 树立加快城市圈建设要求的人才观。积极倡导、支持和参与科技合作的人才一体化进程, 共同制定人才流动、市场准入、合作培养等区域人才政策, 促进共性人才政策的贯通。使各类人才资源在更广阔范围和更高层次上为吉林市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2) 抓住机遇, 实现多种形式引进人才依据长吉图科技发展的区位定位和产业结构调整目标, 以产业需求为导向, 采取多种形式引进长吉图产业发展急需的人才。对自愿来吉林市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和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各类人才实行优惠政策, 优先接收, 充实到能发挥作用的企事业单位。重点引进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高层次人才以及急需的专门性人才。鼓励国内外高层次人才采取柔性流动方式来吉林市兼职、咨询、研发。对有志于建设吉林市、落户创业的优秀人才, 在住房货币补贴、安家费、科研启动经费等方面给予优待, 对地方经济建设急需的技术带头人, 同级财政可给予专项补贴[4]。

(3) 以服务为宗旨, 加强人才教育培养加强教育培训体系的规划, 推进各类人才教育培训工作协调发展。优化整合各种教育培训资源, 积极构建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公办教育、民办教育和谐均衡发展的国民教育体系。依托北华大学现有基础, 建设一座师资力量雄厚、设备齐全、学习氛围浓厚的现代化高校;同时职业技术学院的优势, 使其承担起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技能培训、专业知识更新等培训任务。

(4) 树立人才资源观念, 引导人才合理有序流动人才是一种社会资源。制定倾斜政策, 引导人才向第三产业、基层、一线流动, 实现人才在行业和地区的合理分布。尤其要支持有农业技术专长的人才到农村地区开发创业和提供技术服务。

(5) 营造人才强市的社会氛围, 激励各类人才脱颖而出。从规范职位分类与职业标准入手, 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基本导向的人才评价指标体系。针对不同的行业特点、不同的职位和职业要求, 制定分类分层次的人才评价序列。提高人才测评的科学性, 保证人才评价的透明性、独立性、公开性。贯彻公开、公平、公正、竞争、择优的原则, 建立动态管理的选拔机制。为吉林市实施长吉图科技合作战略和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

参考文献

[1]莫建备等.区域一体化发展:拓展深化[M].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2]王章豹等.跨世纪全球优秀科技人才之争与对策[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1995, (3)

[3]龚荒, 聂锐.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原则、组织结构与推进措施[J].2002, 16 (6)

职业院校与属地产业合作对接探讨 篇8

广义的校企合作是指教育机构与产业界在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等领域开展的各种合作活动。核心内容就是职业院校与企业在相关的人才培养、培训中进行合作,将课堂上的学习与工作中的学习结合起来。学生将理论知识用之于实际工作当中,然后将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带回学校,促进学校的教与学。如何开展校企合作并持续健康发展,需要我们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探索如何进一步完善职业院校与属地产业合作对接以及新的办学体制机制。

二、目前职业院校与属地产业合作对接的基本现状

(一)合作企业决定权过大,忽略行业的基本功

当前,我国职业院校与属地产业合作已经进入了一个校企合作的新阶段,各地的校企合作风起云涌。但是,在这热闹的背后,却呈现出了校热企冷的局面。在校企合作办学过程中,学校处于被动的一方,有些学校为了保持与企业的合作关系,采取了迎合避让和容忍的方式,因此,企业拥有了比学校更大的决定权。学校的办学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技能和基本功,而对于企业来说,校企合作只是一种形式,它追求的更多是利益,而非培养学生的技能和基本功,因此,为了让学生尽快上手并参与生产,在这个过程中,企业会从时间和成本这两个角度考虑,忽略一些行业必备的技能知识,使得学生在所掌握的技能方面就显得非常的局限,没有真正掌握全面的技能和基本功,走出了合作企业就很难就业。

(二)合作过程中忽略培养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

目前,我国很多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模式是“2+1模式”,也就是说一年时间修公共课,一年时间修专业基础课及专业操作技能课,第三年到企业上岗实习。显而易见,这样的课程设置不太合理,学生用短短一年的时间学习专业课,时间明显不够。在大三一年的时间里,校企合作双方注重操作技能方面的培养,而忽略了基础理论知识的储备,学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动手能力,可是一旦遇到需要较强的基础知识支撑的项目,就会束手无策。

(三)只注重灌输企业文化,不重视基本人文素质的培养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不断向学生灌输自己的企业文化,而对于学生基本人文素质的培养,被忽略了。校企合作的模式一般是一个班与一家企业挂钩,学生在三年时间里只联系这家合作的企业,对外界其他企业的情况基本不了解,导致了学生的视野狭窄,思维僵化。

三、院校与属地产业合作对接及学生就业的模式分析

在院校与属地产业合作的过程中,校方与企业各自具备自身的优势。高职院校懂得办学规律,企业具备培训学生学习企业技能的硬件资源,校方往往因为办学条件的限制,而无法争取到更大的决定权。企业因为缺乏相应的教育理念及为了自身的利益,无法达到院校的教学要求,也不能很好地理解职业教育,导致学生成为了企业逐利的工具。如何让高职院校与属地产业的合作发挥出最理想的效果,这是我们需要探索的课题。下面是当前流行的校企合作模式流程:

从图1模式可以看出,学生的社会实践仅限于与合作企业的接触及某些岗位,视野面小,无法真正做到与学生的就业对接。而图2所示就是理想的校企合作模式,对比图1和图2可以得出,如果要使学生顺利就业,必须基础知识和企业技能双管齐下,把在学校学到的基础知识运用到学习企业的技能上;把基础知识和企业技能融会贯通,并且要加入人文素质的培养,使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更宽一些,不局限于只掌握某个岗位的技能,不能因为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而成为学生在职业生涯中的绊脚石。

四、关于校企合作与学生就业相结合的建议

(一)对校企合作要有清晰的理解

学校和企业都需要明白,校企合作的宗旨是为了更好地培养高技能人才,而不是在形式上走过场。只有学校和企业都理解了这种偏差,才会在合作过程中把握好校企合作的方向,在行动上避免出现偏差。

(二)院校应发挥更大作用

目前,在我国的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掌握着相对较大的主动权,无法配合合作院校的办学规律及课程设置,导致在合作过程中出现地位不平等的情况,即使院校意识到了这种情况,由于合作双方本身就处于不平等的地位,加上合作院校不主动争取,致使这种不按规律办学的状况一直存在,建议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过程中要主动争取,确保合作双方有效地按办学规律办学。

(三)院校的办学理念与行业的标准要对接

校企合作的宗旨是培养高技能人才,校企双方应该按行业标准来设置课程,而不是单方面以院校或企业的标准来设置课程。在行业的标准基础上,可适当突出企业的技术与特点,但不能以企业的技术特点或标准来设置教学课程,这样的课程设置,才会使学生立足于行业的标准要求,并且遵守这个标准,真正做到院校的办学理念与行业的标准对接。

(四)加强人文素质的培养

校企合作双方必须坚持科学与人文素质教育的融合,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夯实其人文素质底蕴。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要将自己的企业文化培养与人文素质培养对接,在培养企业文化的同时,拓展培养人文素质,有意识地进行一些挫折教育,培养学生面对社会与困难的能力和正确的心态,培养学生珍重并忠实于自己的职业,这样,学生毕业后才能顺利就业并且很好地适应社会。

(五)重视基础理论学习

目前,一些院校压缩了专业理论基础课程,其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用更多的时间去学习企业的技能及提高动手操作的能力,这样做的结果是导致了学生理论知识的不足。现代社会的科学技术发展迅猛,很多刚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很快就被更新的技术淘汰,学生只有储备足够多的专业理论知识,才能快速地更新自己的知识,才能跟上时代潮流前进的步伐并领导潮流。

(六)成立专门的就业部门对接学生就业

学生就业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社会工程,牵连着从学校到企业、社会等方方面面,做好学生就业工作尤为重要。各院校就应当成立专门的就业部门,要针对学生就业的社会需求进行系统而又及时的分析研究。负责这方面工作的教师应当进行深入的市场调研,取得人才市场的第一手资料,分析研究社会需求的规律,并将每年的分析报告汇总,列出各项数据及分析意见,及时反馈到院校教学部门,由院校教学部门组织进行专门的评估。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并将之落实到校企合作的教学过程中。将教学课程与社会需求有机地联系起来,让学生毕业后能顺利地就业,真正做到校企合作与学生就业对接。

五、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的校企合作办学过程中,存在学生就业工作脱节的问题,校企双方都花费了太多的时间在企业上,忽略了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储备以及学生就业中必须具备的素质及行业技能。只有院校与企业双方都认识到此问题,才能使校企合作工作顺利地开展,有效地促进学生顺利就业,真正做到校企合作与学生就业无缝对接。

摘要:职业院校与属地产业合作是目前我国校企合作办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校企合作办学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如不重视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的培养,过于强调企业技能,对校企合作的理解不清晰,从而导致办学方向出现了偏差,及对学生就业工作力度的薄弱等。本文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探索如何完善职业院校与属地产业合作对接以及探索新的办学体制机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校企合作,培养学生,学生就业

参考文献

[1]翟志华.高职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2012(05).

[2]冯建丽.推进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对接之探讨[J].交通企业管理,2016(03).

对接合作 篇9

会前, 盐城市科学技术局交流中心对盐城市企业技术难题与技术需求的征集并汇总, 与韩国大韩贸易投资振兴公社在网上一对一对接交流。此次洽谈会的召开, 有意向合作的企业提供了一次面对面交流的机会, 不仅为盐城市企业与韩国高新技术企业广泛开展技术交流与合作搭建了平台, 还为盐城市企业学习世界先进技术提供了宝贵的机遇。大韩民国驻上海总领事馆领事、大韩贸易投资振兴公社馆长、韩国机器人产业振兴院课长和23名韩国企业代表, 以及江苏省90家企业, 125名企业代表参加了本次洽谈会。

在韩国机构、企业做完自我推介后, 江苏省企业与韩国机构、企业进行洽谈对接, 截至当天下午4点半, 会上安排的142对洽谈对接中, 96对成功洽谈, 大市区安排76对洽谈, 54对成功洽谈。其中, 盐城市昱博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先后与8家韩国企业深入洽谈, 江苏鑫蕴模塑科技有限公司公司还邀请韩国企业家到公司现场参观交流。

对接合作 篇10

一、农社对接发展的背景

国家扶持政策的制定。2011年商务部下发相关通知, 支持专业合作社和农民进入城市社区、街道直销蔬菜。2012年农业部确定在北京、湖北等13个省的63个城市开展“农社对接”试点, 支持一批合作社在公益性农贸市场和社区菜市场开设直销点, 在城市社区建立直销店或连锁店。2013年又确定30个省区市的130个城市为试点, 云南农社对接的试点地区是玉溪市、曲靖市、大理州的5个合作社和537个直销店。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2013年中央财政安排农民合作社发展资金18.5亿元, 各地培训合作社人员43.7万人次。农民合作社达到95.07万家, 成员达7221万户, 占农户总数的27.8%。全国各级示范社已突破10万家, 联合社5600多家、联合会2554家, 实行产加销一体化服务的合作社占合作社总数的一半以上。2012年云南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达15767个, 拥有合作社成员35.14万户。

农产品安全的需求。民以食为天, 食以安为先。近年来, 发生的如香蕉使用催熟剂、猪肉中添加瘦肉精等食品安全事件, 引发人们关注如何吃得健康、吃得放心。同时, 农产品价格暴涨、卖难买贵等现象, 也引发了人们对创新农产品流通模式的思考, “农社对接”容易得到人们的支持。

二、云南农社对接的发展模式

近年来, 随着“农社对接”这一农产品流通模式的兴起, 各地方结合自身特点, 逐渐探索出四种典型的“农社对接”发展模式。

1. 社区菜店

社区菜店是指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城市社区设立专门的直销门店, 销售生鲜农产品。有固定的营业场所、营业时间长, 社区菜店的农产品具有价格便宜、质量有保证、购买方便等特点。成立于2010年的云南省玉溪市拓农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 本着“民办、民管、民受益”的经营理念, 四年来形成了以种养、研发、生产、加工、销售为产业链的绿色农业经济合作体。先后在玉溪市城区设立了四个“滇隆生态猪肉”经营合作社分支机构, 现有约2万个VIP客户, 会员购买生态猪肉的价格按市场价的8折计算, 猪肉品质获得了市民的青睐。

2. 车载市场

车载市场是指由政府划定特定区域, 由合作社借助车辆开放式限时销售, 开展产地农产品“新鲜直达进社区”促销活动, 实现合作社对社区居民的直供直销。一般采用薄利多销的经营策略, 销售价格平均比周边菜市场低15%以上, 营业时间较短, 集中在早晚或周末。车载市场对场地要求不高, 通常以运输车辆为载体进行销售或搭建临时性销售柜台, 资金投入较少, 运行风险较低, 能保证新鲜农产品直接从田间地头进入餐桌。

3. 综合展销

综合直销店是指单个合作社或多个合作社组成联合社在城市设立综合销售门店, 主要经营合作社的农副产品、加工品, 以及名优特产, 并开展产品展示、洽谈等业务。一般适用于经济实力强的合作社与城市社区进行对接。成立于2013年的保山市腾冲文星社区旺兴源消费合作社, 是云南省第一个社区消费合作社。合作社经营蔬菜、粮油、肉食等农副产品零售, 进行大牲畜交易, 为社员提供产品收购、销售业务, 走的是“种养合作社+直销超市+消费合作社”的道路, 被县政府列为“菜篮子”工程的指定单位。消费合作社的日均客流量在300人左右, 服务周边居民1300户, 销售收入达到270多万元。

4. 高端配送

高端配送是指合作社运用信息技术, 依托网络营销平台, 根据社区居民的网络或电话订单, 进行农产品的直接配送。以销售附加值高的农副产品为主如有机蔬菜, 专注于高收入消费群体。没有固定销售门店, 只在小区内设有智能配送柜。遵循适量生产、按需配送的原则, 保证产品的新鲜度和安全性。一般适用于生产高端农产品并具有一定网络营销能力的合作社与城市中高档社区进行对接。腾冲文星社区旺兴源消费合作社配有送货上门服务车, 客户只需一个电话就能收到满意的农产品, 目前合作社实现配送收入约60万元。

三、农社对接的意义

1. 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

“农社对接”实现农产品流通中“生产者-消费者”的直接交易, 减少了农产品流通环节如批发、库存、配送等, 提高了流通效率, 降低了交易成本。流通环节的减少使得农产品不再经过经销商、超市、农贸市场等层层交易主体的加价, 终端价格的定位更加合理。传统的销售模式中, 农产品流通流通损耗高, 中国的鲜活农产品损耗率在25%左右, 发达国家只有5%左右。“农社对接”加强了对农产品田间地头的预冷处理, 减少流通储藏时间, 降低了损耗率。

2. 增加农户收益

通过“农社对接”合作社对农产品的收购价格普遍提高, 农民还通过分红大会、年终盈余返还等形式分享产后环节利润。合作社能掌握农产品市场信息, 引导农户合理种养殖, 克服了农户生产的盲目性、滞后性、随机性。此外, 城市社区中固定的消费群体, 保证了农产品的销售渠道。腾冲旺兴源消费合作社每天以高于市场价10%的价格向农户收购菜, 并实行统一定价、统一付款、统一结算。玉溪拓农生猪经营合作社通过“母猪寄养+合作社回收+品牌打造”的发展模式, 合作社按高于市场价每公斤0.5元的价格回收社员寄养母猪所产的仔猪, 带动500多户农民走上致富的道路, 每年每户平均增加收入1万多元。

3. 服务社区居民

“农社对接”节约了市民购买农产品的时间, 农产品销售价格低于市场价格, 减少了市民的生活开销, 社区居民得到了实惠。通过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制度, 保障了农产品质量安全, 城市市民能够买到物美价廉的农产品。截至2013年底, 全国合作社直销店覆盖社区2.82万个, 受益人群近8千万人, 44.3%的直销店产品获得“三品一标”认证。云南腾冲旺兴源消费合作社规定以低于市场价的10%~20%的价格销售给社员和社区居民, 居民反映:“猪肉在农贸市场的价格是卖12元每斤, 在合作社才卖9.5元每斤, 并且质量有保证。”

4. 壮大合作社规模

“农社对接”推动合作社实施向前一体化战略, 以市场主体的身份直接进入零售环节, 拓展了合作社产品的销售渠道。2013年全国参加“农社对接”的合作社达到1.51万家, 建立直销店2.35万个, 销售收入达316.2亿元。2013年云南省华坪县绿鑫蔬菜专业合作社开设直销点3个, 服务范围涉及5个社区, 覆盖消费人群约5千人, 实现农产品销售额300余万元。其中, 开展农社对接的产品种类占合作社产品总类的80%, 农社对接销售额占合作社销售总额的21.43%。

四、农社对接存在的问题

在“农社对接”实施过程中, 虽然给农民带来了机遇,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是“农社对接”模式依然存在一些缺陷和问题。

1. 社区配合不力, 场地问题显现

在云南, 某些城市社区物业部门存在对社区菜店的错误认识, 认为其增加了社区的管理难度和工作量, 影响了社区的环境卫生, 不愿意给予配合。场地问题也影响着“农社对接”的运行, 云南某些地方社区公益性用地政策没有得到认真落实, 相关部门无法协调出农产品销售场地。此外, 一些社区向合作社索要高额租金, 运行成本过高, 规模小的合作社无力承担。

2. 政策支持滞后, 财政扶持偏少

云南“农社对接”良好发展的战略规划不完善, 相关行政单位没有制定出优惠政策, 还存在着车辆通行、用水用电、环境卫生、经营场所等各种限制。云南省级、地方级层面对“农社对接”的补贴较少, 缺乏对合作社直销店租房资金补助、税收减免、信贷增加、用电优惠等措施。

3. 合作社运行能力不强, 合作社资金人才缺少

多数合作社农产品存在产量不高、品种单一、季节性、地域性强等缺点, 无法满足社区居民的多样化需要。云南山路较多, 交通运输成本高, 一些合作社还存在产地冷库、保鲜车辆、检验检测等设备不足, 制约了农产品供应保障能力。安宁八街高桥食用玫瑰合作社社长反映:合作社缺乏技术、营销, 以及经营管理人才, 难以满足“农社对接”对冷链物流、网络营销等专业岗位的需要。

五、完善农社对接的对策

1. 提升合作社自身实力

合作社要增强市场意识, 依照市场需求调整农产品结构, 拓展销售空间;要强化品牌培育, 实行统一管理和标准化生产;要建立健全农产品检测检验和质量安全追溯制度, 及时提供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的追溯信息;要积极进行相关认证, 如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等认证, 增强市场竞争力;要发展冷链体系, 建立农产品冷库和采用冷藏专用车辆进行运输, 减少农产品腐烂变质;要加大宣传, 通过社区广告牌、宣传栏等方式提升知名度, 开展农产品促销活动, 吸引消费者眼球。

2. 实现合作社联合发展

鼓励同类专业合作社组建一个层次更高、规模更大的合作社, 发展合作社联合社, 发挥规模效应。合作社之间采用联合销售、统一品牌、共用店面和冷库等方式, 进行跨区域、跨品种、跨产业的合作, 增加“农社对接”的产品数量和种类, 满足社区居民的多样化需求, 增强合作社的市场话语权。

3.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政府部门要加大对“农社对接”的财政资金扶持力度, 支持合作社仓储物流设施、网络营销等建设;要出台相关税收优惠政策, 对“农社对接”的示范社给予信用贷款;要建立多部门联动机制, 如工商部门要简化直销店的设立办证手续、质检部门要为农产品提供快速检测服务;要定期举办农产品展示推介会、农产品博览会, 为合作社与社区对接搭建平台;要依托相关合作社人才培养基地, 对“农社对接”的合作社营销、管理人员和社员进行培训, 提升合作社开展“农社对接”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彭丹梅.“农社对接”优化创新农产品供应链[J].合作社导航, 2012, (2) :22~22.

[2]农业部经管总站课题组.“农社对接”调查研究报告[J].中国农民合作社, 2013, (4) :32~37.

[3]苑鹏.大兴蔬菜专业合作社“农社 (区) 对接”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农民合作社, 2011, (11) :11~12.

[4]马凤棋.基于蔬菜供应链优化的“农社对接”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 2013, (16) :221~224.

[5]李宇江.开展“农社对接”实现便民惠民[J].中国农民合作社, 2013, (6) :22~22.

[6]许珍洁、郭士正.农社对接——拓展农产品销售新模式[J].农业经济, 2012, (10) :18~20.

对接合作 篇11

这意味着,中国与蒙古的合作仍将不断升级。

中蒙屡签“大单” 产业互补强

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进入蒙古国,中国在蒙影响力正逐渐提高。去年,蒙古国正式将中国大使馆所在的大街命名为“北京街”。目前,中国是蒙古的最大贸易伙伴国和投资伙伴国,在蒙古注册的外资企业有50%来自中国,2015年蒙古对外贸易中有一大半是与中国开展的。

中蒙两国大力推动经贸合作的同时,对接发展战略也成为双方共识。2013年,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蒙古国则在2014年提出了“草原之路”倡议,“两路”自此相遇。根据此前规划,“草原之路”倡议由5个项目组成,总投资需求约为500亿美元,具体包括:连接中俄的997公里高速公路,1100公里电气线路,扩展跨蒙古国铁路、天然气管道和石油管道。

利好已经在两国开展的合作中体现出来。双方共同建设的蒙欣—巴音嘎啦水泥厂、乌兰巴托新机场高速公路等项目,为当地经济注入了活力。阿木古朗热电站项目,增加了电力供应,使不少蒙古家庭用上了暖气。在6月份举办的“十二届中俄蒙经贸展览会”,中蒙签订项目合作意向金额6.7亿元,涉及旅游、农牧和跨境电商等多个领域。

中国前驻蒙古国大使高树茂指出,蒙古国结合自身国情提出的“草原之路”发展战略与“一带一路”倡议高度契合,蒙古国历史上就是万里茶道和草原丝绸之路的关键通道,推动“一带一路”和“草原之路”对接,对蒙古国自身发展以及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至关重要。

谈到中蒙两国经贸合作现状,蒙古国中华总商会秘书长商那拉图这样说:“蒙古现在需要发展,蒙古经济结构比较单一,自己没有生产性企业,几乎都靠出口矿产品赚取外汇,再用外汇购买生产用品和生活用品。从这个角度说,蒙古离不开中国的大市场,互补性是特别强的。”

中国企业在蒙古国的发展却并非一帆风顺。据商那拉图介绍,从蒙古国打开国门开放市场以来,先后有7100家中资公司在蒙注册,而据来自蒙古国税务部门的统计,目前仍在蒙古从事经营活动的中资企业仅有2000家左右。中资企业在蒙发展到底遭遇了哪些问题呢?商那拉图表示:“有些中国企业有了钱‘走出去以后,对于国际惯例的学习,以及融入当地方面存在很多不足,有很多待改进的地方。很多来蒙古投资的中资企业,用中国的思维在蒙古发展和做事,往往遇到思维上的不对接和这方面的障碍和困难。”

旅游合作成为亮点

在以“一带一路”战略为代表的新一轮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中,旅游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旅游合作成为亮点。

目前,相邻的中、俄、蒙三国已经互为重要的旅游客源国和旅游目的地国。如今,三国旅游交流与合作日益加强,成为推进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重要亮点。具体而言,中俄蒙三国五地旅游联席会议机制已经建立,并先后召开三次会议;三国联合举办了一系列旅游博览会、洽谈会、推介会;跨境自驾游在不同区域范围内展开;重走“万里茶道(茶叶之路)”等活动得到各方积极响应;往来于中俄、中蒙之间的旅游专列、旅游包机不断增加;三国间青少年旅游团互访活动日益频繁;三国旅游合作区、边境旅游试验区、跨境旅游区合作正在积极研究和探索之中。

7月22日,由中国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率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代表团、由俄罗斯联邦旅游署署长萨福诺夫率领的俄罗斯联邦旅游代表团和由蒙古国驻华大使苏赫巴特尔率领的蒙古国旅游代表团在内蒙古举行了首届中俄蒙三国旅游部长会议。

李金早表示,当前,三国旅游交流密切,边境旅游快速发展,旅游交流规模不断提升。随着三国旅游交流日益密切,旅游交流合作正为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蒙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奠定愈来愈强大的民意基础,成为三国经济、贸易、人文等各方面合作的重要内容。中俄蒙旅游部门应积极落实《中俄蒙发展三方合作中期路线图》三方共识,根据路线图总体设计加强国际合作,切实推进有关工作,通过发展旅游为“万里茶道”注入新的活力。中方愿鼓励并支持三国进一步加强地区间旅游合作,激发各地积极性,共同构建中俄蒙旅游圈。

苏赫巴特尔表示,中俄蒙发展跨国旅游具有天然的区位优势,未来应加强冬季旅游项目的合作。蒙古国很重视万里茶道的建设,希望可以通过“中俄蒙万里茶道国际旅游联盟”,把中俄蒙三国的优势展现出来。

矿产和基础设施是“重头戏”

据了解,中蒙最新签署了10多份合作协议,涵盖经济贸易、能源、基础设施、金融、气候变化、广电等领域。目前,以矿产和基础设施领域的合作最为迫切。

商那拉图介绍说:“蒙古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是很大的。蒙古吸引外资或者外国人的商业合作或者经济合作就两大块,一是矿产领域,第二就是基础设施。基础设施领域需求很大,但是资金从哪儿来?怎么去解决?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蒙古总统倡议中蒙俄三国首脑定期会晤,同时现在也启动了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蒙古对这些项目的实施带动蒙古的发展现在有很大的期待。”

此外,中国和蒙古国同为世界重要的矿产资源和矿业国家,矿产资源开发是中蒙经贸合作的重要领域之一。 蒙古国深居亚欧大陆腹地,156万平方公里辽阔的国土下面,蕴藏着巨大的矿产和能源资源,已发现53个矿种,主要有铜、铅、锌、金、银、铁、煤、萤石、磷等。蒙古国已探明储量铜2亿吨,煤1520亿吨,黄金3400吨。

河南举行农机化银企合作对接会 篇12

2009年11月23日, 河南省农业机械化银企合作对接会在郑州举行, 河南省快速成长的农业机械化工作再获强劲支持。十几家金融机构共向河南省农机部门、农机企业和农机专业合作社提供合同贷款和协议贷款金额超过83亿元。会议推出的许多政、银、企联动促进河南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举措均为国内首创。

近年来, 河南省农业机械化已进入快速成长期。截至目前, 全省农业机械化水平已达到63%,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8个百分点, 农机保有量占全国的1/9强, 拖拉机保有量383万台, 居全国第1。但长期以来, 除国家财政补贴外, 金融支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机制尚未形成, 资金紧缺已成为制约河南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瓶颈。在本次银企对接会上, 全省共有94家农机企业、975家农机专业合作社与多家金融机构签订了总金额高达83.54亿元的贷款合同或协议。获得金融支持的农机企业和农机专业合作社均占全省总数的半数以上, 覆盖全省18个省辖市。

为支持河南省农业机械化发展, 省农机局、省财政厅、省政府金融办、人行郑州中心支行和河南银监局等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扶持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意见》, 为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意见》提出的综合运用财政补贴和贷款贴息办法, 由省财政部门安排专项资金, 对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购买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给予补贴, 并将专项资金拿出适当部分, 用于农机专业合作社购置机具设备等项目的贷款贴息;对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库棚场院、购置机具设备、承包经营土地和购买生产资料等提供贷款支持等许多措施, 在全国均为首创, 在政、银、企联动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方面取得了多项突破。 (河南)

上一篇:节能政策措施下一篇:隐匿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