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对人的影响

2024-05-20

音乐对人的影响(共11篇)

音乐对人的影响 篇1

一、音乐与人的关系

音乐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出现在人类的认知里, 它有许多因素是人们长期历史积淀的结果, 我们从现有的音乐事实中去探寻它具有的人的内涵, 就不得不提它的社会意识形态性。从某种程度上讲, 音乐与其他性质的社会意识形态相同, 都可以充分反映出相应的社会现实, 而且还可以反作用于一定的社会现实。那么, 就可以说在一定程度或一定阶段, 是音乐可以唤醒人性, 从而使人类情感的广度以及深度萌动, 最终使人类可以越来越直接的去追求情感及感官的感受, 促进了音乐与人性共存, 即音乐影响了人类的精神生活, 又反作用于人类的精神世界。

根据音乐的产生与人类各种需要的密切联系的关系上来讲, 音乐性冲动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类的生理需要。在音乐的起源与音乐同人类的关系问题上, 大多理论已经一时到音乐的发生与人的需要级活动行为之间的关联, 也就从另一个侧面说明音乐的发生是因为人的某种需要而具有存在价值, 所以我们在研究音乐的起源时, 不应该脱离对人类需要的思考。

音乐的发生与人类有什么关系呢?根据音乐的产生与人类各种需要的密切联系的关系上来讲, 音乐性冲动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类的生理需要。音乐的本质是真、善、美的统一。就这一本质而言, 它同人性的本质是密不可分的。每一首乐曲都是作曲者灵魂的构成, 是作曲家的内心写照。音乐是时间的艺术, 其存在方式是随时间的顺序流动的。从音乐感知途径的特点角度出发, 音乐通常情况下是依靠听觉感官进行感知的, 此外从音乐对人类情感感知情况上来看, 音乐所存在的具体内容就是内心情感, 其最终影响形式属于感情直接载体, 我们可以认为音乐形态就是所谓的感情状态。如果将音乐艺术与文学、绘画等艺术门类比较的话, 音乐的本质也是与其艺术相比较中逐步认识的, 它们都作为人类创造的情感表现形式, 与人类是密不可分的。

二、音乐对人的影响

音乐对的人音响主要体现在音乐的社会功能上。音乐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是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 那么它的发生和发展都离不开人类社会。根据历史唯物这一的基本原则, 我们知道, 经济基础是社会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生产关系的综合;社会意识形态同时也是上层建筑, 它在一定程度上反作用与经济基础, 那么在经济基础不断增长的今天, 音乐俨然已经成为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音乐在社会发展方面的作用也具有多样性。

“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 对于不变音律的耳朵来说, 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 音乐对他来说不是对象, 因为我的对象只能是我的本质力量之一的确证, 也就是说, 它只能像我的本质力量作为一种主题能力自为存在着那样对我存在, 因为对我来说任何一个对象的意义 (它只是对那个与它相适应的感觉来说才有意义) 都以我的感觉所能感知的程度为限”, 马克思这句话, 把音乐表情达意的作用推到了灵魂感知的高度, 为人类研究音乐的功能及作用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每一部音乐作品都是作曲家情感的外在表达, 会在某个瞬间和欣赏者的情感达到共鸣, 给予人们精神上的力量。欣赏音乐首先是一种美的享受, 能够对人们的日常生活起到一定的调剂作用, 可以振奋人的精神以及鼓舞斗志, 还能够增长知识以及开发智力等。此外, 音乐不仅能够娱乐别人, 还可以娱乐自己。虽然大多数人对音乐的欣赏是娱乐, 然而在实际娱乐期间, 人们往往会在无形中逐渐潜移默化获得教育, 陶冶情操, 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三、音乐教育功能与作用分析

古今中外众多先贤对教育功能有着深入的分析以及研究论证。子曰:“移风易俗, 莫过于乐”“先进于礼乐, 野人也;后进于礼乐, 君子也。如用之, 则吾从先进”。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也解释了音乐的教化作用, 他指出音乐直接模仿七情六欲, 因此, 人们聆听模仿某种感情的音乐时, 也会充满同样的感情, 这也就是音乐可以沟通人们心灵, 传递感情的作用了。

好的音乐可以振奋人心, 鼓舞斗志。例如, “四面楚歌”的典故与《黄河大合唱》等优秀音乐作品, 使许多热血男儿高唱战歌奔赴战场浴血奋战。由此可见, 音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人们热爱人民以及热爱祖国的情怀, 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以及自尊心。现阶段, 一些音乐作品当中, 其题材有很多是表现人生以及探索人生的, 还有一些作品中可以体现出对信仰的追求以及对事业的奋斗, 我们可以从这些不同类型音乐作品当中领悟到人生真谛。

总而言之, 欣赏音乐不仅能够使人们增长知识以及开阔视野, 还可以培养人的意志力与个性。优秀音乐作品可以始终培养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热爱生活、热爱人生的坚定信念, 面对复杂的世界和曲折的人声之路, 勇往直前、奋斗不止的精神。前面说过, 音乐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它以独特的方式引导着人们追求向上、开拓进取。好的一般月给人以真、善、美的启示, 启迪人性追求本真, 教化人们的品德, 引起人们的感情共鸣。同样, 人们也可以从音乐中获取生活的经验, 这往往比单纯的说教更有力更深刻, 更有说服力。

参考文献

[1]刘忠薛松梅.中国音乐史[M].兰州大学出版社, 2010年6月.

[2]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编写.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年5月.

[3]马克思.刘丕坤翻译.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人民出版社, 1979年第79页.

[4]王建宏.艺术概论[M].文化艺术出版社, 2010年10月版.

音乐对人的影响 篇2

面色黑黄食盐过多的人容易造成肌肤粗糙发黑,经阳光暴晒后更是明显。

雀斑、黄褐斑食盐过多,除可使面色黑黄外,也有可能导致面颊长出雀斑。若同时摄入动物性脂肪和蛋白质过多,则会影响肝脏正常代谢而使雀斑更显眼。

油黑脸过量食用动物油和植物油的人容易造成油性黑脸。

红面孔有关研究证明,正常面孔变成红面孔,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摄取动物性脂肪和蛋白质过多。

二、食物影响你的美丽

蛋白质蛋白质对肌肤有重要的作用。猪蹄、肉皮冻等含有丰富的大分子胶原蛋白质,可使组织细胞内外的水分保持平衡,使皮肤组织细胞变得柔软湿润,富有弹性。大豆、牛奶、瘦肉、鱼虾、禽蛋等都富含蛋白质,经常食用可促使皮下脂肪生长,使肌肤健美。

维生素和矿物质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如钾、钙、镁、铁等有利于肌肤健美。维生素a可使皮肤细腻滋润;维生素b可使皮肤柔软,富有弹性,减少皱纹;维生素c可降低毛细血管脆性,促进血色素的生成,使皮肤白里透红;维生素e可增强细胞组织活力,预防皮肤干燥,减少色素沉着。动物肝脏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蔬菜水果中也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如豆芽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和e,大枣和土豆、苦瓜、番茄等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黄瓜等蔬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 b,胡萝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等。

碱性食物碱性食物有益于养颜和护肤。人的血液呈微弱碱性, ph值在7.3至7.4之间,如果经常吃鱼、肉等,血液就呈微弱酸性;反之,如果经常吃蔬菜、水果就会呈弱碱性而有利于健康和健美。

水多饮水可促进新陈代谢和血液循环,有利于排泄毒物,防止皮肤干燥和皮肤油脂过多堵塞毛孔,使皮肤滋润,富有弹性,呈现出一种健康美。

三、饮食影响人的性格

容易动怒的人可能患慢性缺钙症,可多吃些海产品,如虾皮、海带及贝壳类海产品,多喝牛奶等,并注意经常晒晒太阳。容易动怒的人如果同时缺乏维生素b,不仅特别易怒,而且脾气暴躁,应结合多吃些花生及黄瓜等富含维生素b的食物。

运动对人的影响力 篇3

很多研究表明,经常进行适度锻炼可以给人们的健康带来明显益处,能够降低患心脏病、糖尿病、抑郁症、骨质疏松、老年痴呆和癌症等疾病的风险。

运动对人的寿命的影响:

2012年,对65.5万美国成年人10年的跟踪调查数据分析显示,每天仅仅花11分钟进行休闲活动的人,其40岁后的预期寿命比不爱动的人长1.8年;那些达到锻炼标准的人寿命更长,他们的预期寿命比不爱动的人长3.4年;每天进行60~90分钟运动的人,其预期寿命更是比不爱动的人长4.8年。

运动对血糖的影响:

总部位于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的国际糖尿病联合会发布的《糖尿病地图》显示:2013年全球约有3.82亿成年人患有糖尿病。国际糖尿病联合会估计,到2035年该病患者人数预计会上升至5.92亿。在2013年,糖尿病导致约510万人死亡,平均大约每6秒钟就有1人死于糖尿病。《美国医学会杂志》发表的《散步——对糖尿病最好的药物》一文指出,缺乏运动是2型糖尿病发病的重要原因。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显示,每天快步行走至少半个小时可使发生2型糖尿病的危险降低30%~40%。步行可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有效地预防糖尿病。

人体中肌糖原和肝糖原里的葡萄糖是运动的“燃料”,运动过程中这些储备快用完时,肌肉会摄入血中的葡萄糖供自己使用,血糖水平自然就会下降。运动结束后,因为肌糖原和肝糖原中的葡萄糖减少,机体又要利用血中的葡萄糖为肌细胞和肝脏储存,这时血糖又进一步降低,并可持续至运动后数小时。

运动可以改善心理健康:

科学家曾经测量“跑步者的快感”,这是一种长时间运动后个体所感受到的愉悦感。在长跑中,人的大脑会释放出更多的内啡肽(一种能产生愉悦感的激素),这种物质会作用于大脑中掌管强烈情绪的区域。

运动可以提高神经系统水平:

爱尔兰科学家对人运动后的大脑灵敏度测试显示,剧烈运动后的片刻,男性血液中一种被称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简称BDNF)的蛋白质水平相当高,静坐的对比组男性的BDNF水平没有类似的变化。这种化学物质正是诱发新生神经细胞生长的分子,可以增强神经细胞的健康。运动刺激可诱导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基因表达上调,合成分泌增多,对人脑的健康有良好的影响。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加拿大研究人员发现,如果孕妇每周进行三次时长约为20分钟的运动,可以促使肚子里的孩子大脑提前发育。加拿大神经科学家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让一组孕妇每周至少进行三次运动,另一组则几乎不运动。婴儿出生后,科学家们利用脑电图测量新生儿的听觉记忆力,大脑活动显示,运动组孕妇生的孩子能够更轻易地分辨出两种不同的声音,比不锻炼组的孩子听觉记忆力好两倍。

论音乐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 篇4

一、音乐与知识学习

很多学校不是很重视音乐课的学习, 尤其是初中和高中, 面对升学的压力, 无论是学校、老师还是家长, 都开始淡漠对孩子的音乐教育。然而, 对于音乐的学习恰恰可以丰富学生的生活, 加强其对知识的记忆, 对于韵律的感受也可以加深他们对于文章传递思想情感的理解, 这些都是老师在讲台上的讲授所达不到的。

1. 利用音乐韵律可以加强我们对于古诗词的学习

《诗经》是我国文学现实主义的滥觞, 而《楚辞》是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后代人常用“风”“骚”并称来体现它们的主要艺术成就, 而《诗经》与《楚辞》其实都是“歌词”。

《诗经》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劳作生活过程中创造出来的诗歌, 有对一年四季劳作场景的直接描绘, 如《七月》;有对家人爱人的热切思念, 如《君子于役》;还有对爱情失落的怨恨, 如《氓》;他们都是在用心唱着自己生活。《楚辞》则是诗人屈原高歌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抱负, 以及自己美好情操和忠君爱国之情, 也有对自己遭奸臣陷害而被君王疏远的哀怜, 他仰天高歌, 最后纵身勇投汨罗江。

2. 对于音乐的学习可以帮助理解我国的古代文化

我国古代“礼乐并重”为人所熟知, 但是其实“礼”是追随“乐”而来的。我们的先民最早视音乐如神灵, 他们认为音乐是自己和神灵沟通的重要方式, 他们认为只要歌一首, 就可以呼风唤雨。古代先帝的名字如尧、舜、禹, 地名殷、商等, 探究其甲骨文体可知, 它们都是乐器的形态演化而来的。

3. 对简单韵律的掌握可以提高记忆力

在升学考试的压力下, 很多学生出现记忆力下降、成绩不理想的状况, 这个时候听听简单的乐曲, 学一曲美妙的乐章来自己弹奏, 可以放松大脑, 放松心情, 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此外, 通过音乐来掌握知识也是不错的。现在我们小学生记忆英语单词字母都是通过儿歌的形式, 背古诗也带着简单的曲调。我们可以通过听英文歌曲来感受国外的文化气息, 以此来帮助英语的学习, 可能一个简单的音乐就可以唤起我们某一片段的回忆。

二、音乐与德育

1. 通过对于音乐的学习可以唤起学生对祖国深沉的爱

《义勇军进行曲》让我们感受到了英雄们的大无畏精神, 《在希望的田野上》让我们感受到了祖国的美丽可爱;《我爱你, 中国》则更为直接抒发了对祖国深沉的爱恋;《龙的传人》让我们身为华夏儿女而感到骄傲;一曲《青藏高原》让多少人爱上了那片土地。教师可让学生通过听这些歌曲, 感受这些韵律, 领略到祖国大好河山和先贤们的伟大精神, 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怀。

2. 对于音乐的理解可以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性情

虽然是“学院派”, 但是现在社会的飞速发展、信息的大量涌现、物质文明的快速进步让学生们在不知不觉间受到环境的干扰。一些学生 (尤其是大学生) 开始出现虚伪主义倾向, 他们不相信爱情, 不信任他人, 对这个世界充满了不满的情绪。他们处世消极, 没有信心和勇气, 更没有对生活的热情。

3. 对于音乐的感知可以提高我们的审美水平

好的音乐不仅有优美的旋律, 而且有动人的歌词, 我们在感受优美旋律的同时, 也在唱着自己心里的歌词。经常让学生听一些歌词优美、曲调动人的歌曲, 在潜移默化中能够提高他们的艺术欣赏水平, 更好地鉴别美与丑, 更好地区分“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 增强他们对美的认识, 在心中形成正确的对于美的积极的定义, 这对于以后学生人生道路的选择极为重要。

人的全面发展最基本的就是要有健全的人格, 要有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有美好的理想, 有爱国主义情操, 心中有阳光、有爱。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 音乐教育不单单是专业教育, 更是德育, 是培养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所以, 在日常的音乐教学中, 我们要注重对音乐思想的阐释、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以及对学生健全美好人格的塑造。

参考文献

[1]尹爱青.音乐审美教育的人学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2004.

环境对人的影响 篇5

良好环境需良师益友共同打造。“以人为鉴,能够知得失。”明代的宋濂在当初也是“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在“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的先达身边,“俯身倾耳以请”。韩愈《师说》中虽未直说,但良师益友的重要性在字里行间也流露出来了。一位良师益友,不仅仅能教你知识,开拓视野,更能提升你的道德修养素质,使你在迈向成功的过程中积累足够的地位与力量。所以说,交往什么人的问题,是人生一个重要的问题。解决得好,就为自我的成长营造了良好的人文环境;解决的不好,就使自我逐步陷入了泥沼,与之俱黑。良好的成长环境,需要自我和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来打造。

良好环境需人人向上氛围烘托。入幽兰之屋与入鲍鱼之肆,感觉截然不一样。幽兰的馨香与芬芳,就是周围人们进取上进、永不言败和勇往直前的信念,从而激励你拼搏。鲍鱼之肆的腥臭,就是周围沉沦者散发的放弃、破罐破摔和放纵自我的堕落,从而拖累你也滑入万丈深渊。亚圣的母亲之所以三次迁居,就是因为她期望儿子能在进取进取,努力向上的氛围烘托下学习成长,孟子最终成为大学问家和亚圣;陶渊明之所以隐居,一条重要的原因就是期望自我能在简便闲适的氛围中清白地生活,最终成为一代田园诗人;如今,莘莘学子拼命学习,就是为了高考能考出好成绩,而囊萤映雪,寒窗苦读,就是为了图考上一个好大学,在良好氛围中学习与成长,最终成为社会有用之人。由此可见,环境氛围对人的烘托是多么的重要啊!

良好的环境是人生成长的沃土。人的成长遇到了良好的环境,是一件只值得庆幸的事情,它是青少年茁壮成长的沃土。如果你珍惜成长过程中,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对你充满正能量的影响,应当心存感激。如果是方面,那就应当远离是是非非的陷阱,最起码应当坚持“出淤泥而不染”。可是,有些时候,事情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样简单,生活优裕的李某某,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这种家庭环境,烘托了他的骄纵跋扈的性格。李某某因犯错误进入劳教所,那里的环境使他深受狱友的恶劣影响,养成了恶劣的品质,所以最终才锒铛入狱,断送完美青春年华。所以说,珍惜啊,青少年,沃土能够长成鲜花,也能够培养恶竹。关键是看我们自我是如何把握的。

音乐对人的影响 篇6

[关键词]:职高数学教育 对人的素质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人才需求的快速增长,为了满足社会的人才需求,职高教育也随之快速发展,数学是职高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对人的素质的培养有重大的影响,在进行职高教学的数学教学时,由于传统的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中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的因素,这就使得职高数学教学中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本文就将结合职高教育及职高数学教育的特点,分析职高数学教学对人的素质的影响,并对一些不合理因素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职高数学教学的一种极端倾向

随着职高教育的迅速发展,职高教育的改革方向已经发展成为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强化实践、实习、实训教学、大力推行校企结合、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各个职高院校为了能够满足社会的人才需求,提高教学质量,都积极推进教育模式的改革,同时加强课程设置的改革,使理论教学的课时大大压缩,增大实践教学的课时数。另一方面,职高院校的教学也表现出一种极端倾向,很多职高院校认为对文科专业开设数学课程是没有必要的,在工科专业开设数学教学是可有可无的,因此对数学教学进行了错误的颠覆性的改革,对数学课程的开设是能不开就不开,这使得数学教学的地位有了很大的落差,很多学生认为数学是一门枯燥无味且没有太大作用的课程。虽然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及内容都有很多地方有待改进,但如果认为数学教学可有可无,是一种过于极端的倾向。

二、数学与人的素质

数学教育与人的素质的培养有密切的联系,受到过良好的数学教育及培训的人,往往通过数学方面知识的训练及学习能够形成很好的科学素养。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数学已经发展成为一门应用超级广泛的技术。这种无形之中的广泛应用是其它学科无法比拟的,特别是数学求真严谨的特点,对人的客观公正、坚定不移、为人正直的品格的培养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数学不单单是一门学科,它还是一种素养一种文化,即我们平常所说的数学素养,数学文化。数学素养是一个人的文化素养的重要体现,优秀的数学品质体现在思考问题的严密性、处理问题的条理性、从数学的角度考虑问题的着手点、在解决问题是采用数学的方法、精神、思想,这对于人的综合素质的培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不断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具有较高数学素养的人,在企业管理、科学技术等领域都有着有别于常人的优势和实力。

当学生走出校门,步入到社会工作当中,不管从事何种工作,可能永远都不会用到复杂的数学计算、数学公式,但是在数学学习当中,所培养的逻辑思维能力,会在工作生活中无形的发挥巨大的作用,由此可见,在职高教育中,不管是何种专业,进行数学训练是必要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数学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会的发展对于普通公民的数学素养有了更高的要求,掌握数学的思维方法、具有数学意识并能将此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当中,都是公民应该具有的基本的数学能力;其次,数学还要培养人的敏锐的洞察力、理解力,使人们具有科学系统的开发能力。既然数学教育对人的素质的培养如此的重要,就要求在职高数学教育过程中,注重数学文化的传播,注意塑造数学思维意识,重视数学素养的培养。

数学教育需要立足于文化熏陶功能,不经过严格的数学训练,很难使学生深刻的了解掌握数学精神,就难以使学生对涉及数学的课程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和研究。律师所学的课程与数学并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英国的律师的大学学习课程至今包括数学的学习,这是为了通过数学的学习,培养学生客观公正、坚定不移的品格,使学生养成一种精确严格的思维习惯,从而促进律师事业的发展。

数学教育不光是为了使学生掌握相关的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良好的工作作风、坚忍不拔的精神及客观高尚的品格,所以不管是哪方面的人才培养都离不开数学的学习。

三、职高数学教育的改革思路

1、改革思路

数学教育在职高教育中所发挥的作用十分重大,而目前的职高数学教育中又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和困难,这是一种非常尴尬的局面。要想摆脱这种困境,克服职高教育的困难,使高职教育发挥其特殊功能,向着一个良好的方向发展,这就需要明确职高院校数学教学的发展思路。职高院校的文科专业也需要接受适当的数学训练,教学的学时可以少于理工科专业,以讲座的形式,以数学的发展史、数学思想、数学解决问题的方式为教学重点。理工科专业的学生则要进行较长时间的数学训练,根据具体专业的特点,进行合理的教学架构安排,采用模块式教学。另外,介绍一些数学应用软件,使学生对一些简单项目进行数学建模,使学生能够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2、面临的困难

职高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往往面临课时紧,内容多的问题,再加上学生的基础薄弱,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导致教学进度难以提高;在教学过程中想要选用专业应用性较强的案例比较难;要实现数學建模,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职高院校的教学资源往往达不到要求。

3、应对措施

结合职高院校数学教育中面临的困难,采取以下措施进行解决:(1)把握好教学内容的难度与深度,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2)根据学校师资的具体情况,对授课教师进行相关的新知识、专业技能、教学理念的培训,应用性教学、数学建模、专业知识的培训有助于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3)积极组织数学教师参加数学教学研讨,与专业院校保持紧密的联系,与专业教师进行探讨,共同选择专业应用性案例。

结束语

数学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数学教育与人的各方面的素质的培养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但目前我国职高院校的数学教育往往存在一种极端倾向,这就需要职高院校能够结合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开展教学改革,加强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1]薛茂芳.数学教育与国民素质[J].数学教育学报,2011(9).

[2]范先良.数学教学中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1).

[3]陈博.对高职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机械职业教育,2013(3).

论名字对人的影响及思考 篇7

一、名字存在的作用

名字存在的最原始的作用是方便他人的称呼, 即他人称呼你的代号。例如:尧、舜、禹等名字。其次是区别于他人的标志。例如:张三、李四、王五、赵六等名字。随着社会的发展, 时代的进步, 名字的作用也悄悄地发生了改变。现在名字的作用不仅仅是为了称呼和与他人区别开来, 更重要的是还要能体现品位、时尚、好听等等。

二、名字对人的影响

名字能对人的思想、行为、个性、兴趣、爱好、事业等起到一个暗示的作用。正因如此, 一个好的名字能对人产生积极影响, 一个坏的名字能对人产生消极影响。

(一) 名字对人的积极影响

一个好的名字能促进和激励人的潜意识, 使其奋发进取, 并预示着他的未来。例如:当代学者钱钟书1910年出生在江苏无锡的一个书香门第, 周岁“抓周”时抓了一本书, 故取名“钟书”, 后来还真成为一代学者。

(二) 名字对人的消极影响

1. 名字谐音不雅。

有些名字从字面上理解是一个很不错的名字, 可谐音却极为不雅。例如:傅妍婕 (妇炎洁) 、赖月静 (来月经) 、杨伟 (阳萎) 、范剑 (犯贱) 、朱逸群 (猪一群) 、秦寿生 (禽兽生) 、史珍香 (屎真香) 等等。像这类谐音不雅的名字, 都会招来他人的调侃和嘲笑, 成为他人茶余饭后的笑料, 大部分人也不愿意和有着不雅之名的人交往。谐音不雅的名字严重影响了个人的人际交往, 让人变得沉默孤寂内向。一个不雅的名字如同男人头上的绿帽子, 背后常常被人指指点点, 心里多少会有些不痛快, 久而久之, 会影响和改变整个人的性格, 使其变得孤僻、浮躁、失去上进心等。性格决定命运, 换言之, 谐音不雅的名字能让美好的人生蒙上阴影。

2. 名字使用生僻字令人费解。

例如:张窡、李窢、王篊、赵箧等等。像这种类型的名字, 大部分人都不认识。用一个不认识的汉字作为人名会带来很多麻烦。比如:电脑无法录入、十个人中有八九个人不认识等等。用生僻字作为人名令人费解, 不但本身失去了意义, 而且还是成功路上的绊脚石。例如:公司招聘一名员工, 应聘者为两人, 名字分别为:李窢、张润发。人事经理第一印象肯定会选择张润发。

三、对名字的思考

说名字只是代号没错, 可代号也得有所讲究, 要不然麻烦很多。首先, 取名要尽量避免重名。名字既然是代号, 就得与他人有所区别。如果一个名字过于简单, 同名同姓者数以万计, 那么这个名字再好, 也难逃泛滥之灾。其次, 取名要尽量寓意美好。如果一个名字为了避免与他人重名而使用不伦不类不知所云的生僻字, 这也是不可取的。用于人名的名字一般至少要半数以上的人认识才比较妥当, 如果人人看到这个字都得回家翻字典, 那么这个字尽量还是不要使用。再次, 取名要考虑谐音的好歹。如果一个名字字面意思很好, 谐音却有歧义, 那么, 这个名字也最好不要使用。如果现在名字有歧义的, 可以通过走程序到公安部门申请更名。最后, 取名可以考虑四字名。四字名即父母的姓氏后面加两个字用于人名或者按照惯例父亲姓氏后面加三个字用于人名。这种打破传统的取名方式值得提倡, 一则降低了重名率, 二则解决了独生子女跟谁姓的问题, 可谓一举两得。我们不要偏激地认为四个字的名字就是日本人的名字, 现在的小朋友当中四个字的名字越来越多了, 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拥有四字名的知名人士有作家辛唐米娜、童星侯高俊杰、主持人张杨果而等等。这些名字是一些非常棒的四字名, 目前没有同名, 寓意也好, 值得鼓励和提倡。

常言道:名不正, 则言不顺。其中的“名”也包括我们的名字, 不管你信也好, 不信也罢, 但有一点是值得肯定的, 那就是名字重名确实会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麻烦。避免名字重名应成为取名的重要准则, 希望能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毕竟谁都希望自己出类拔萃出人头地成就一番事业, 那么就请从取名开始讲究吧。如果你的名字很好, 恭喜你!你成功了一半, 但另一半还需要你脚踏实地的努力才能成功, 才能名副其实。否则, 徒有虚名那就尴尬了。最后, 期待四字名多起来, 希望人人有好名, 人人行好运。

参考文献

[1]张闻骥.论由名字重名带来的麻烦及对策.现代交际, 2009, 12.

[2]张闻骥.论城市房价上涨的利与弊.长三角, 2010, 04.

全媒体时代媒介对人的影响研究 篇8

关键词:媒介,传播,全媒体

麦克卢汉提出,人是媒介的延伸。随着新媒体的发展,我们逐渐进入互联网时代,媒介也越来越深入我们的生活,成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媒介对人的影响越来越大,深入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1]人们与媒介的关系日益密切,因此我们对“全媒体”一词并不陌生,我们周围的环境也在被媒介日益改变。全媒体时代的特征有以下几点:

第一,传播主体和受众角色的改变。

第二,信息内容的海量性,信息的爆炸性。

第三,传播效果的两极分化。

现代大众传媒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人们无法想象离开媒介后是怎样的一种状态。媒介简单直接地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判断,更新人的知识,丰富人的阅历,但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灌输不同的价值观。由于大众传媒时代人人都是自媒体,一些不经核实的信息容易流出,二次传播中对信息的扭曲传播等会掩盖信息原本的传播意图。

一、媒介对人的积极影响

(一)首先从媒介的依存形态上分析

首先,媒介是沟通外部环境的重要中介。所谓的“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在现在看来就是通过媒介的桥梁来传递信息。手机的使用便可以证明这一点,市场研究公司IC Insights发布的最新《2015年IC市场驱动报告》称,到2015年,全球手机用户量将首次超过全球人口总数。届时,全球人口总数将超过74亿,而手机用户总数将略高于75亿。[2]手机用户数量是指在特定的时间点上手机服务的用户数量。这个数据表明,手机覆盖了大多数人,成为重要的沟通工具。人们不满足于电话与短信,微信、微博、MSN、QQ等聊天工具,极大地方便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同时也加快了信息的传递,使不同地点的人同时分享信息,了解国内外的新闻,评论和传播信息,第一时间分享来自世界各地的新闻。

其次,媒介成为人们价值观形成的一个依据。大众传媒随着发展,逐渐影响人的生活方式。人们在接触大众传媒的过程中,也不自觉地受到它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现在人们遇到什么问题,首先想到的就是利用搜索引擎寻找别人在网上发布的解决方式或是经历经验,人们将利用网上找到的答案指导个人的行为方式。久而久之,这样的行为方式自然会形成相适应的价值观与世界观。因此,我们可以说大众传媒是现代人价值观与行为方式形成的重要依据。

再次,它是现代人的生活生产方式。人们依赖媒介进行信息的传递、沟通,同时,媒介更成为一种产业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我们习惯每天打开网页寻找自己需要的信息,打开电视看电视剧进行娱乐,听音乐进行放松。这些都是人们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事情,媒介满足了我们的需求。同时,我们也在扩大媒介的产业,媒介产业有了我们的需求才会进行下去,这是一个双向的过程。

(二)从大众传媒的功能来看

传播学理论认为,大众传媒的功能主要有监视功能、联系功能、传承社会文化功能和娱乐功能。

具体而言,监视功能是提供并告知新闻,向人们发出危险警报及提供与经济、公众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重要新闻,宣扬符合社会规范的人物或事件。比如说微博的使用,当发生与事实不符的谣言或者不实报道的时候,微博的官方媒体进行辟谣,一方面澄清事实,一方面稳定民心。联系功能是强化社会规范,达成共识,并掌握公众意见等。比如说要出台新政策,在出台之前有一段时间是试水,搜集人们的意见,使其更好地完善政策。传承社会文化功能,即增强社会凝聚力,减少社会无序性。娱乐功能,即创造大众文化,提高大众品味,使人愉悦。尤其是智能手机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人们在闲暇之余通过手机APP来消磨时间,各种游戏软件、购物软件让人们的生活丰富起来。

另外,媒介在宣传功能上,已显得日益重要。在微博时代,人人都是自媒体,各微博大V在事件的宣传中更起到重要的推力作用,如电影的宣传和危机公关。但是宣传需要适当,过度的宣传就是炒作。例如,邓超为了给新电影《恶棍天使》宣传,转发80条微博而掉粉8万,适得其反,让人反而更不愿意去看这部电影。同时,媒介在传递爱心和资助的方面也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微博大V们转发的被拐儿童或者一些爱心捐赠的微博,得到了更多的转发,影响是非常大的。在传播的过程中,微博大V们起到一个舆论领袖的作用。

二、人们享受着媒介带来的种种好处,同时媒介滋长的弊端也在日益困扰着人们

(一)在媒介传播中出现的社交传播焦虑症

媒介为人们打造出一个虚拟的世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微博粉丝、朋友圈,人们尽可能地在虚拟世界中畅谈和展现自己。人们熟悉在虚拟世界中的交往,但却很难在现实生活中与人友好相处。首先,在虚拟的世界中,所受的限制是比较少的,人们在这里的交往更体现出一种平等的关系。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交往一般都是面对面的交谈,在交谈过程中我们要听对方的言语,观察对方的面部及肢体语言,这是一个声情并茂的过程。在虚拟世界中,人们的交往借助于一定的符号语言。在“传者—符号—受者”的线性传播过程中,人们并不需要直接出面,而只需借助一定的符号就可以。符号虽然已经很丰富,但它毕竟是电子时代的产物,不具备人那种复杂的情感在里面,对其解读的方式也相对单一。最后,在虚拟世界中,交谈更多是休闲和娱乐,人们尽可能地放松。这些原因导致人们在微信、微博聊天中不能自拔,而真的面对其人时却是沉默一片。所以出现了一个笑话,就是面对面的两个人需要用手机来沟通。这说明了现代人对媒介的依赖性,他们在离开媒介后反而不知所措。

(二)媒体与公共事件的博弈

以微博为例,用户通过微博了解一些大事件、突发事件,微博已经成为传播舆论的中心,但同时也滋生了很多谣言。微博传播的消息不及传统媒体一样真实可靠,难以辨别真伪,这就导致了谣言的出现。而且微博是裂变的方式,人人都可以转发,所以导致了一种不可预知的结果。2016年3月份的疫苗事件造成了部分地区的恐慌,官方微博每天都在辟谣,以稳定民心。各大新媒体的头条每天都在及时地更新,以确保时效性。在重大事件发生之时,媒介在这其中既有辟谣的作用,同时也是滋生谣言的温床。如何利用好媒介是当下一个迫切的任务。

(三)“容器人”的出现

“容器人”是指在现代的大众传播环境尤其是以电视为主体的传播环境下,人们的内心世界犹如封闭的容器,他们是孤立的、封闭的。为了打破这种孤独的状态,他们也希望与别人接触,但是这种接触只是容器外壁的碰撞,并没有内心世界的交流。“容器人”注重自我意志的自由,对任何外部强制和权威都不采取认同的态度,但却很容易接受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这导致了人的封闭,也慢慢演变成一种“宅文化”,[3]人们缺乏与现实社会的接触。媒介对青少年的影响是如此之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青少年缺乏自控力,在媒介上浪费过多时间。

第二,青少年自我封闭,不愿意与外界交流,沟通能力下降。

第三,青少年缺乏批判的眼光,媒介所传播的暴力和色情信息使青少年的身心受到伤害。

第四,影响青少年的消费观念,使其盲目追风。

第五,依赖图像信息,减少阅读兴趣。

青少年的价值观念还没有完全形成,所以加以正确的引导是非常重要的,这就需要一个干净的网络环境。建构一个好的网络环境迫在眉睫。

三、媒介与人关系的反思

媒介是人的延伸,媒介技术、媒介可接近性的提高导致了整个社会的媒介化趋势。媒介在有意无意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新媒介是旧媒介的延伸,如此更迭。在未来社会中,人对媒介的依赖会更严重,因此对媒介的监管与治理也迫在眉睫。

媒介给人带来了更加便捷的生活、工作条件,媒介多样化使受众有了自主选择的权利,生产型用户似乎也使我们看到了媒介受人影响和掌控的条件,从而改变人与媒介的地位。但是,媒介娱乐化以及媒介的行为却告诉我们,全媒体时代媒介对人的影响愈来愈深刻,并且负面影响扩张。人的媒介化延伸出社会媒介化,并导致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媒介延伸了人的作用范围,延伸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但是稍不注意人便会成为媒介的奴隶。媒介侵入人生活的各个范畴,成为人必不可少的物质需求。同时,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的界限也更加模糊,海量化的信息使人们目不暇接。因此,我们在享受媒介带来的好处的时候,也要提防它的负面影响。

四、结语

全媒体时代,我们需要以批判性的思维看待媒介与人的关系,以人的理性来看待媒介的发展,使媒介对人的作用停留在工具的层面,而非侵入人的各个方面。媒介应是为人服务的,而不是媒介控制人的生活。媒介应该在正面效应上产生更大的作用,如公共领域的构建,以推进民主进程。媒介应该承担更加重大的社会责任,承担教育功能,传承社会文化。媒介只有正确地发展,才能发挥在社会发展中的正面效应,[4]更好地为人们所用,更好地服务人类。

参考文献

[1]丁宇鸿.媒介形式的力量——读《理解媒介》[J].科教文汇,2008(10):266.

[2]2015年全球手机用户数或将首次超过人口总数[DB/OL].中国信息产业网(人民邮电报),2015-01-21.

[3]汪靖,顾晓晨.“御宅族”现象——新一代媒介依存症[J].当代传播,2008(5):41-44.

大众传媒对人的社会化的影响 篇9

人的社会化 (socialization) 是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 学习和掌握必要的文化知识、生存技能、语言文字、社会规范、价值观等社会行为方式和人格特征, 以便于融入社会和适应社会并积极作用于社会的过程。人的社会化是在经历最初的早期社会化、继续社会化、再社会化和反社会化中, 从自然人转化成社会人融入社会和进行正常生活的一个完整过程[1]。

一个人的社会化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 主观因素有遗传因素和语言能力, 而客观因素有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和大众传播媒介。

美国学者赖特曾提出四功能学说, 其中第三个功能中叙述了大众传播的社会化功能, 即大众传播在传播知识、价值以及行为规范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也称之为大众传播的教育功能, 这点与拉斯韦尔在1948年发表的《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的“社会遗产传承”功能相对应, 即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建立在继承和创新的基础之上的, 只有将前人的经验、智慧、知识加以记录、积累、保存并传给后代, 后人才能在前人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完善、发展和创造[1]。可见, 大众传播在对人的社会化上是具有一定的重要作用。

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 大众媒介的影响绝不可忽视。大众媒介可以说是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如同空气般无处不在。通过书籍、报刊、电视、广播等传统传播媒介和新兴的网络媒体等多种形式的媒介向人们提供多种知识技能、社会规范和价值观等其他信息的传播可能性, 广泛的受众和宽广的覆盖面使得媒介对人的影响十分巨大, 媒介在人社会化的进程中扮演的角色可以说不可取代的。鉴于之前所说的渗透性使得大众传播媒介对人的影响是长期的, 同时也是潜移默化的。当然大众媒体是把双刃剑, 在传播正确价值观社会规范和积极文化的同时, 随着自媒体的发展, 当今信息可以说是鱼龙混杂, 虚假信息、错误价值观充斥媒介, 对个体社会化中除了起到主要的推动作用, 同时还存在负面影响。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陈力丹在《典型报道之我见》中指出, 正面人物的宣传报道也即典型报道。典型报道与一般的以服务性、娱乐性为基本特征的新闻报道不一样, 它有着积极的社会意义, 有着明显的促进受众接受某种观点, 采取某种行为的目的性, 也就是典型报道所担任的社会化功能[2]。众所周知, 在中国发展历史上从不缺少典型报道。中央电视台打造的精神品牌栏目《感动中国》, 正是通过多种投票方式选取年度具有震撼人心、令人感动的人物和团队, 其每个人物身上都有一种让观众感到心灵震撼的精神力量。《感动中国》被媒体誉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 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典型报道的典范。笔者就非常喜欢收看《感动中国》, 每每看完感人事迹总能落泪, 感受到生活正能量。该节目通过提供社会榜样, 传递正确价值观以此促成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感动中国》正是在一个个评选出来的感人事迹中给大家一个公认的被社会所接受和赞扬的道德榜样, 传递英雄人物身上的闪光点, 从而引导受众树立正确的符合社会要求的核心价值观。

以上所说是大众媒介对人的社会化起正面作用的典范, 不过其负面作用也是不容忽视。

还记得2014年12月引起媒体广泛关注和报道的四川泸州19岁少年因失恋微博直播自杀事件。笔者也是经微博消息发布后马上看了这个网名为@Neuuuuuuuuuuuuuuuuuuu_神經元的自杀直播微博, 下面的评论多数可以说的上是血淋淋的语言暴力, 面对这个轻生的少年, 大部分人的评论竟然是“赶紧死”、“你怎么还没死?”“不行, 你必须死”等诸如此类的令人寒心的语言, 笔者也是颇为震惊。大众媒体较其他社会化载体有着特殊性和不可替代性, 影响的长期性和潜在性和大众媒体担负终身学习和再社会化的重任[3]。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 个体扮演诸多社会角色, 此处的少年在失恋中难以走出那个男朋友的社会角色, 又在微博这个平台上的网民角色在寻找慰藉时遭到网民的语言暴力。可以说, 他的男朋友角色和网民角色遭遇双重失败。这种社会角色的冲突和失败使他无法忍受, 大众媒介给他带来的暴力的网络语言又使他没有社会安全感、认同感和归属感, 已然觉得自己已经被边缘化, 选择从社会角色中撤退, 选择了死亡。

一个人的社会化关乎一生的发展, 更是关乎整个社会的发展, 所以帮助个体社会化的过程显得尤为重要。大众传媒对人的社会化影响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且不可取代, 具有长期性和渗透性, 呈双刃剑趋势。那么大众传播媒介的社会化功能必须得以正确实现, 这个需要我们全社会的努力。媒介需要提高自身的素质, 积极传播健康向上符合社会规范和核心价值观的信息, 对网络虚假信息不良信息进行过滤传播;顶层则需要早日实现传媒立法, 做到文化领域的依法治国;而作为当今

参考文献

[1]百度知道.人文学科.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

[2]庾月娥.正面人物报道的效果研究[D].2007.

[3]陈莉娟.大众媒体对人社会化的影响[D].2009.

植物对人的心理影响的研究进展 篇10

关键词:植物色彩,植物芳香,植物景观环境,植物园艺操作,心理

河海湖泊、花草树木都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馈赠, 这些赠予不仅能给人类提供丰富的物质产品, 还可以满足人类的多种精神需求。人类在与大自然的互动中, 发现植物与人类的关系密切, 它除了为人类提供氧份和养料外, 它还一直在守护和美化着人类的生活环境, 它的色彩、它的芳香、它所组成的景观环境以及人类与它的互动, 都对人的心理有着深刻的影响。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 越来越多的人面临压力、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状态, 研究植物对人的心理影响, 有助于通过植物的合理利用来缓解人的心理压力, 促进人的心理健康, 增强人的幸福感。

1 植物色彩对人的心理影响

绿色植物在生长过程会吸收大量二氧化碳, 放出氧气, 据调查测算, 1公顷阔叶林每天能吸收二氧化碳1t, 放出氧730 kg, 同时还会有大量负离子存在 (戈力, 2002) 。所以, 当人们处在森林或草地等绿色环境中时, 通常会感到空气清新、全身放松、心情舒畅, 环境心理学研究表明, 绿色对人体神经系统、视网膜组织的刺激恰到好处, 能消除疲劳、减慢血流、松弛神经, 改善机体机能 (林玉莲等, 2006) 。

1.1 对感知觉的影响

不同的色彩给人不同的感知觉, 红、橙、黄色让人感到温暖, 而紫色和蓝色让人有种寒冷的感觉 (朗德森等, 2010) 。朱慧等 (2008) 通过实验证明, 当人眼注视不同色彩时, 出现不同的皮肤效应和脑电反应, 说明色彩对人的呼吸、脉搏及脑电波等有一定的影响。同样, 植物通过其叶和花的色彩也能对人的感知觉形成影响, 红色系植物如美国红枫、红花植物一品红等, 使人感觉到热烈、兴奋和喜庆;绿色系植物如常绿叶植物龟背竹、苏铁、绿萝等, 让人感受到平和、充实和希望。

国内外学者在植物色彩对感知觉的影响方面已做了不少探索和研究。李霞等 (2013) 研究了218名大学生对植物景观色彩引起的心理效应, 发现绿色让人感到安全、宁静, 红色给人热情、活泼和温暖的感受, 黄色使人觉得光明、指引和愉悦, 紫色和粉色会让人体验到神秘浪漫, 而橙色能增进人的食欲。Saito (1996) 调查研究表明进行室内装饰时用康乃聲、菊花和较少见的蓝色品种月季花, 能让人精力集中。Kaufman等 (2004) 发现不同颜色的树冠可以让人感到平静, 而绿色树冠最能使人有平静和放松的感觉。韩国建国大学生命环境学院教授孙基哲 (2007) 通过实验研究发现在室内空间适当地摆放自己喜欢的植物, 能够给人以积极、明亮、安定的感受, 还能提高生命活力;另一项研究还发现在植物的视觉刺激下,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典型异常部位开始好转起来。

1.2 对情绪情感的影响

植物色彩在影响人的感知觉的同时, 带给人们色彩联想, 也带给人们情绪情感的体验, 许多研究发现在室内户外种植合适的植物可以帮助人释放压力、缓解疲劳、抑制烦躁、控制情绪、调整和改善人体的身心状态。贾雪晴 (2012) 用问卷调查和脑电波测量的方法研究了园林植物色彩的心理反应, 结果表明, 园林植物色彩中红色对大脑的刺激强烈程度最大, 之后依次是黄色和白色、蓝色和绿色;而园林植物色彩中绿色最能让人缓解压力、放松心情。

韩国的孙基哲 (2007) 发现室内植物的绿色能活化大脑的顶叶和激发颞叶, 顶叶主管各种感觉信息并综合成像, 而颞叶负责语言、记忆、情绪等功能。他还分析了人们对办公环境的评价, 发现有植物的环境比没有植物的更能令人心情愉快。Kaplan (1993) 的一项研究表明, 处在包含有绿色元素工作环境中的工人, 对工作表现出更多的热情和耐心, 更少的挫折感, 提高了工作热情, 有较少的健康问题。而Chang等 (2005) 通过研究发现, 没有自然景观和室内植物与办公室工作人员的高焦虑和紧张存在相关。Adachi (2002) 则对植物花色对人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认为黄色花能让人的心情愉快, 而蓝色花则使人心情平静。

2 植物芳香对人的心理影响

许多植物都有其独特的芳香, 这些不同种类的芳香不仅愉悦着人的嗅觉, 也对人的心理有不同的影响。我国传统中医在利用植物芳香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 仅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便记载有“芳草”类、“香木”类共91种, 还介绍了涂法、吹法、浴法等使用方法 (杜建, 2003) 。植物精油是一种在常温下可挥发的油状液体, 存在于植物的花、叶、枝、根、皮和果实中, 具有一定的芳香气味。国内外研究者通过使用精油探察植物芳香对人心理等方面的影响。利用精油的芳香疗法对于缓解压力和抑郁, 减轻不安和焦虑都有功效, 精油能增强免疫系统, 促进学习、记忆、注意等认知功能, 还可以使人放松, 对消除疲劳和调节失眠也有一定效果 (Buckle, 2001;王群红, 2001) 。

2.1 对不良情绪的改善

植物芳香可以有效地改善人的不良情绪, 缓解压力, 使人放松。潘晓岚 (2009) 使用复合配方精油对30位大学生志愿者进行实验, 结果表明复合配方精油嗅闻能有效平缓志愿者血压, 促进其心态平静;能提高志愿者的睡眠质量, 有效缓解其焦虑状态, 调整抑郁、恐怖等不良情绪。赵燕琳 (2012) 通过主客观两种评定方法对68名被者进行实验, 对SCL-90症状自评量表分析后, 结果表明, 嗅吸精油前后被试在抑郁、焦虑、恐怖等9个维度都有显著差异 (P<0.01) 。翟秀丽 (2012) 在研究中发现, 薰衣草精油和甜橙精油能够改善被试的抑郁情绪、舒缓心情和缓解学习压力。人的身体处于放松状态时, 身体所发出的信号节奏并不是机械地固定于某一频率, 而是时紧时缓的, 与1/f摇摆曲线相符, 日本有实验表明, 当人疲劳时, 与不吸入香气对比, 吸入宜人的香气时α脑波可较早地恢复到1/f摆动状态 (洪蓉等, 2001) 。

2.2 对心理状态的调节

近年来, 利用植物芳香的芳香疗法逐渐应用于临床和实践, 使更多人享受到植物芳香带来的心理愉悦。赵燕琳 (2012) 通过脑电测试的方法进行了研究, 发现嗅吸两种不同配方的香柠檬精油后, 受试者的α波和β波均增高, 其中嗅吸香柠檬复方精油组, 受试者的β波升高显著 (P<0.01) , 说明香柠檬精油对缓解脑力疲劳、提振精神有一定的功效。刘洋 (2014) 将芳香疗法引入竞技运动心理学领域, 对运动员的心理调节进行了尝试性探索, 发现芳香疗法能有效缓解运动员赛前的焦虑和睡眠障碍, 对运动员赛后的生理恢复、伤病愈合和心理状态调整也具有积极的影响。梅珊珊等 (2014) 研究发现分娩对产妇的心理状态会产生明显影响, 而芳香疗法联合产后康复按摩能明显改善产妇的产褥期心理状态。

3 植物景观环境对人的心理影响

世界卫生组织对清新空气的标准界定值是每立方厘米空气中含有负氧离子1000~1500个, 当空气中负氧离子浓度达到10000个/立方厘米时, 能起到防病治病效果, 而植物是产生“负氧离子”的源泉, 在高山森林和绿化带周围区域负氧离子通常浓度较高, (柏方敏, 2011) 。所以, 人在有植物的环境中会感到舒适和心情舒畅, 国外有研究表明, 在拥挤的城市中, 小小的自然元素便能为人们提供一个短暂的认知休憩, 从而促进大脑功能 (Berman et al., 2008)

3.1 对紧张和压力的缓解

包含着植物要素的森林、湿地等绿色环境对人的健康起积极作用, 研究发现人在有植被、水和全景景观的地方积极情绪更多 (Rappe, 2005) 。李法红等 (2008) 在室外果园内, 以盛花季节的苹果树为观赏对象, 定量研究了叶子和花朵的观赏对人体脑波的影响, 论证了室外果园赏花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能让人心情平静、精神放松、紧张的情绪得到缓解。日本森林医学研究会会长Li Qing等 (2008) 通过实验证明, 在植物繁茂的森林中体验“森林浴”可以缓解紧张和压力, 还能提高抗癌能力。充分利用森林植物环境和林产品来增进人的身心健康的森林疗法, 可以缓和心理紧张, 增加活力, 对强迫症、不安症、更年期障碍、惊悸等精神压力疾病也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南海龙等, 2013) 。

3.2 对心理的疗愈功能

大量的研究表明, 有植物的自然场景能唤起积极情绪, 提升认知功能, 促进心理疲劳的恢复, 还能使那些短期和慢性的心理疾病得到一定的缓解 (Han, 2010) 。从修美玲 (2006) 的定量研究可知, 人处在有植物的环境中比没植物时感觉更舒适, 其中红花环境效果最好、绿色次之、紫花稍差。Ambrey等 (2011) 的研究表明, 国家公园、海滩等优良的自然环境会带给人舒适感、还会提高人们的生活满意度。瑞典的Grahn等 (2003) 通过对开放绿地与居民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 证明森林能对人的心理状态产生积极影响, 这种影响与居民年龄、性别、身体等因素无关, 居民享用公园次数越多、绿地离家越近, 其心理压力越小, 心理健康状况越好。

4 植物园艺操作对人的心理影响

园艺活动对人的身体、情感和精神有诸多益处, 园艺疗法便是利用植物及与植物相关的园艺操作进行辅助治疗的一种方法, 通过植物渲染气氛影响人的心情, 消除不安和紧张, 培育忍耐力, 树立自信心等 (章俊华等, 2009) 。脑电波测定实验表明人只需看看植物就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因为当人凝视植物时, 脑前叶和脑左叶部位β波减少, 而脑后叶的α波增加 (孙基哲, 2007) 。

4.1 对心理康复的作用

目前, 已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植物及园艺操作对人的积极影响, 许多研究者开始把园艺疗法应用到精神及心理疾病患者身上, 用于其心理的调节和康复。班瑞益 (2001a, 2001b, 2001c, 2002) 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辅以园艺疗法, 让住院的精神病患者每天对植物进行浇水、剪切、施肥、艺术盆景制作等园艺活动, 结果表明, 植物种植或盆景制作使患者注意力更集中, 幻觉、妄想等症状的强度、持续时间和出现频率得到有效减少和控制;唤起患者生活的兴趣, 提高了患者的操作能力;使患者中具有孤独、退缩、妄想、幻觉等症状者转移了病理体验, 开始逐步与现实接触。郭成等 (2012) 通过综述及实践研究表明, 园艺疗法可以通过植物的运用对自闭症儿童的社交障碍进行干预, 提高自闭症儿童对外界事物的兴趣度, 引导其察觉植物和植物主人的存在, 培养其在园艺活动中的合作精神与分享能力。黄蔷薇等 (2012) 通过实验-对照组对住院心理疾病患者进行了为期8周的实验, 发现实验组焦虑自评量表 (SAS) 得分比对照组得分下降更明显, 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1) , 认为园艺疗法对改善住院心理疾病患者焦虑情绪有显著的效果。刘璐等 (2010) 认为园艺疗法作为一种自然疗法能有效地帮助地震灾民心理康复, 并分析总结出园艺疗法对灾民心理救援的具体对策。

4.2 对福祉的增进

植物、园艺活动对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作用, 调节身心、增进福祉, 对亚健康群体效果更明显。张艳 (2013) 用园艺疗法对高中生希望感进行了干预, 结果表明园艺疗法能有效提升高中生希望水平、路径思维水平和动力思维水平, 通过园艺活动, 提高了学生的自我挑战能力和应对挫折的能力等。吴志雄等 (2013) 认为可以让大学生通过园艺疗法热爱自然与生命, 通过劳动体悟人生意义、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修美玲 (2006) 在研究中发现约80%的老年人在园艺操作活动后的心情较活动前有了大的改善。田苗 (2014) 认为园艺活动有益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还探讨了实施园艺疗法的环境、活动内容、材料用具和需注意的问题。Rappe (2005) 的研究也证明了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和植物之间存在相关, 而且, 老年人栽培照料植物与其主观幸福感存在正相关。周瑶 (2014) 比较了园艺疗法的治疗特点与社区老年人医疗保健需求, 认为园艺疗法的特点适合在社区老年人医疗保健中推广应用。李树和 (2013) 在社区和学校实施了园艺疗法, 证明了室内压花活动、插花技艺培训和实践、室外种植、阳台种植等园艺活动能改善人们的情绪、陶冶人们的心情。

5 小结

音乐对人的影响 篇11

1、现代人的心理健康标准

世界卫生组织对于健康的定义包含了三个方面,即生理、心理和社会。健康是一个动态平衡体系,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适应生物变化、也要适应社会变化。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一组数字,我国18-25岁的青年人中,20-30%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16.5%的人心理障碍的程度在中度以上。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小觑的社会现象。

心理健康的人通常具备以下几项条件:第一,智力均衡发展,智力由五大部分组成,即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记忆力和操作力,五部分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第二,完整的人格,人格包括人的性格、信念、气质、动机、兴趣等方面,这些方面仍然处于平衡发展的状态;第三,情绪控制,人都有七情六欲,情绪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健康的人可以控制情绪、自我调节、适度表达自己的情感;第四,积极乐观,乐趣是人积极工作与健康生活的前提,乐趣可以激发人的幸福感,幸福感是人们追求的真谛;第五,面对现实,心理健康的人不会沉迷于奢望中,让不切实际的幻想充斥自己的脑海,在困难面前选择直面挑战、妥善处理困境。

2、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在全民健身的热潮中,体育锻炼逐渐进入百姓生活,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习惯,越来越的人体会到了体育锻炼的妙用,体验到了体育锻炼所带来的精神享受。

2.1、促进智力均衡发展

体育锻炼促使人们使用大脑来支配身体完成各种运动,需要参与者集中注意力、发挥想象力、反应敏捷;有的运动还需要参与者静下心来,观察同伴,与同伴配合完成。特别是集体项目,有助于使人们缓解疲劳,享受运动乐趣,促进智力五大方面的均衡发展。

2.2 塑造自我观念

自我观念是独立人格的体现。对于独生子女成长起来的一代,依赖性在人格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很多人甚至不进行独立思考,对自己不满意,对身边的人和事丧失兴趣。体育锻炼可以有效激发人的兴趣,培养自信。有研究显示,肌肉力量与情绪稳定、自尊、外向性格呈正比,因此加强体育锻炼有助于人们塑造自我观念。

2.3、强化意志品质

在面对生活困境时,大多数人在潜意识里会选择逃避。尤其是生活条件优越、极少遇到挫折的人,抵御困难的意志品质相对薄弱。体育锻炼是培养人们意志品质的最佳方式。诸如长跑、自行车等运动,在遇到恶劣天气时考验着参与者的毅力和耐力,在遇到危险情况或受伤时又使参与者充分体会到了战胜恐惧心理的喜悦。在运动的乐趣中强化了参与者的意志品质。

3、体育锻炼帮助人们融入社会

体育锻炼不但对人们的心理健康产生着积极的影响,还帮助人们协调人际关系,融入社会;对于存在心理障碍的群体,起到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使他们回归社会大家庭。

3.1、有助于协调人际关系

人,生活于社会当中,就离不开人际关系。心理学家丁瓒提出,人的心理适应本质上是在适应人际关系。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人际关系开始变得疏远,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往往通过无形的网络,团队聚会日益减少,不合群的孤独者越来越多。这些人常常抑郁寡欢,无精打采,对生活缺乏应有的兴趣。

体育锻炼可以很好地改善这一状况。比如足球、篮球、羽毛球等团体游戏,有利于强化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协作,克服孤僻、忧愁情绪,消除紧张感,激发乐观情绪,使人们体会到作为团体一员的幸福感。由此可见,体育锻炼在增进人际交往、协调人际关系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具有极高的心理保健价值。

3.2、有助于消除心理障碍

对于存在心理障碍的人群,体育锻炼被公认起着辅助治疗的功效。特别是对焦虑症和抑郁症患者来说,体育锻炼使他们融入社会团体中,克服心理恐惧和孤独感,对于治疗起到了良好的辅助效果。

比如长跑和散步等有氧运动,有利于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提升自信,忘却烦恼。一些抑郁症患者采取徒步旅行疗法,将注意力集中在行走上,强迫自己只考虑如何到达下一目的地这个简单的目标,减轻了大脑思考的负担。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成为社会性问题。体育锻炼在促进人们智力均衡发展、树立正确的自我观念、增强情感体验、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和磨练意志品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人们的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上一篇:三对接下一篇:管理服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