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唱对人的影响(精选11篇)
合唱对人的影响 篇1
当今时代,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 让人们不禁大呼:科技革命真是好啊!不仅带来了新的科技信息, 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 还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但同时人们也渐渐意识到, 在科技进步的今天, 科技所带来的异化问题也开始令人们担忧。
异化理论是马克思早期思想中一个重要的内容, 其内容主要是以对资本主义异化劳动的研究为主, 首次提出人的本质异化, 这都集中体现在《1833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关于“异化劳动”的理论中。而异化的发展, 到了如今的信息时代, 则主要表现为科技异化了。
科技异化主要是指人们在逐渐使用科学技术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对象, 没有对实践主题和科技主题的实质及其过程给予积极的肯定, 反而是成了约束和反对及对主体复仇的本质力量, 成了一种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造成极大影响的一种非“本我”力量, 这实质就是一种“反我”。
科技异化主要是指科技在改善人们生活的同时, 逐渐的成了一种主导的力量, 不断在驱动人们去使用这些科技产品, 使人们依赖上这些科学技术, 这就是科学技术力量的强大, 以至于人们都不知不觉在失去自己的主体性。也正是由于这种异己的力量越来越强大, 即科技的异化现象越来越严重, 人们也开始意识到这对于人的全面发展会构成很严重的威胁。
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科技发展容易导致人的一些内在价值发生变异, 让人们作为主体的时候逐渐丧失最主导、最具体的一些价值观念。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最底层的需求就是人最基本的需求, 也就是生理学求, 如水、空气、睡眠等。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 人们早就不再只满足于最基本的保证人们基本生存的需要了, 而是开始了对物质的追求。弗洛姆就曾经指出:“在工业化的国家里, 人本身越来越成为一个贪婪的、被动的消费者。物品不是用来为人服务, 相反, 人却成了物品的奴仆。[1]”此一句话道出了物的异化, 也隐含了科技异化的趋势。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地满足人们需求的同时, 人的物欲不断的膨胀, 使人们开始只注重物质需求的满足, 一味的去追求物质, 从而忽视了对精神需求, 这也是因此导致了人的价值观念发生变异的最根本的原因。
二是科技发展容易导致人的各种能力的衰退。科技的发展是由人类带来的, 但是随着人们对科技的不断创新, 科技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越来越深入。如比较直接的, 智能化、自动化、机械化等科技化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就容易导致人类对机器以及一些高科技产品的依赖, 这样就会令人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降低, 动手能力也会大大的降低, 从而人的价值与个性就会逐渐丧失。网络、汽车和洗衣机就是最普遍的例子, 网络取代了人的思维过程, 汽车取代了人步行, 洗衣机则使人们不再用手洗衣服, 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人的思维能力、行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下降。这正如“人创造了种种新的、更好的方法征服自然, 但却陷于这些方法的罗网之中, 并最终失去了赋予这些方法以意义的人自己。人征服了自然, 却成为自己所创造的机器的奴隶。[2]”
三是科技发展导致了人在社会中与他人关系的异化。科技的发展也都伴随着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少, 更甚者, 发生一些人压迫另外一些人的事情, 妨碍了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 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所以说, 人要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才有意义。但是现在人们对于网络的疯狂着迷程度, 以至于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愈来愈深, 矛盾越来越多, 不少人为了逃避现实生活, 天天沉溺于网络之中, 和现实中的人、社会渐渐疏远, 这严重的阻碍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一个和谐发展。
四是科技发展会引发人的工具化。马尔库塞曾经指出科技进步已经逐渐蕴含政治的味道, 而科技业逐渐成为为其服务的“逻各斯”, 他也说道:“技术的解放力量——物的工具化——变成自由的枷锁:人的工具化。[4]”在科技时代, 由于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 社会越来越趋向一种科技化的趋势, 即科技会逐渐取代人工, 使人不仅在生产过程中被机器所控制, 而且生活中的人也被这些做工精细、高科技的产品和形形色色的大众媒体所操纵, 这在一定程度上使人失去了个性和主体性, 失去了人作为人的丰富性和完整性。
五是科技发展导致人和自然的关系的变化, 严重违背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是认识和改造大自然的主体, 而科学技术是物质手段, 是人改造自然的一个媒介、手段。科技的发展不仅拓宽了人的实践范围, 同时也加强了人对自然的控制和改造, 提升了人作为主体的地位, 但是却也带来了严重的生态后果, 造成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紧张化。就如恩格斯曾经说过, 在先进的工业国中, 人们已经降服了大自然, 从而让大自然为人类服务, “这样我们就无限地增加了生产, 使得一个小孩在今天所生产的东西, 比以前的一百个成年人所生产的还要多。[5]”所以也是由于人类的过度开发和利用, 大自然正面临着各种资源匮乏, 而这长远来看, 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恶劣的自然环境会给人来带生存的问题, 不利于可持续发展, 也不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总之, 科学技术是人说创造的, 是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工具, 不能超越人作为主体的主导地位, 否则会造成严重的科技异化。我们要学会对科技进步进行定位, 防止科技异化, 实现科技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良性循环。
摘要:科学技术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不断地促进人类社会向前发展, 然而却也发现在科技发展的同时, 科技所给人带来的异化问题也逐渐浮现。
关键词:异化,科技异化,人,影响
参考文献
[1][美]埃里希·弗洛姆.在幻想锁链的彼岸[M].张燕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6:174.
[2][美]埃里希·弗洛姆.为自己的人[M].孙依依译.北京:北京三联书店, 1988:25.
[3]马克思, 恩格斯.费尔巴哈[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8:85.
[4][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吕世平, 张峰译.重庆:重庆出版社, 1988.135.
[5]思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1:20.
合唱对人的影响 篇2
而我们,就像是那丑小鸭。在成长的路上,我们会经历狂风暴雨。总是会有不如意的纷扰。受到嘲讽讪笑。每个人的起点各不相同,天资有高中低等。同样,人的毅力也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坚定不移,有的人漂浮不定。有的人奋发向上,有的人不思进取。
有多少伟人坚定信念,努力守护着自我的梦想。仅有在逆境中才能崭露头角。最终他们成功了。因为他们努力了,他们奋斗了。他们用行动证明着他们的成功。饱受挫折,但不言放弃,获得成功,谦虚认真。用勤奋换发出属于自我的光彩。
我应当有自我的梦想,自我的目标,打造一个全新的自我。我也要向丑小鸭那样,有着最真实的自我。应对困难怀着梦想期望。用一颗乐观坚强的心去战胜它。在丑小鸭精神的引导下,我学会了失败后要勇敢应对。被困难击倒后执着应对。我学会了努力。
命运在我们自我手中。此刻的我们造就未来的我们。总有一天,在我们的努力下,成为一只白天鹅。丑小鸭变成白天鹅是因为他不言放弃,但也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他离开了养鸭场。环境带能够给我们来很大的变化,环境的好坏对今后的人生有着重要的关键。如果丑小鸭没有离开养鸭场,就算变成了一只美丽高的白天鹅。他也会躲在自我的家里不在出来,因为他无法克服自我心里的一关。他受到了太多的冷嘲热讽,那仅有的自尊也被他们践踏的体无完肤。
既然环境对动物的影响都这么大,那对人类的影响更是不可估量了。
运动对人的影响力 篇3
很多研究表明,经常进行适度锻炼可以给人们的健康带来明显益处,能够降低患心脏病、糖尿病、抑郁症、骨质疏松、老年痴呆和癌症等疾病的风险。
运动对人的寿命的影响:
2012年,对65.5万美国成年人10年的跟踪调查数据分析显示,每天仅仅花11分钟进行休闲活动的人,其40岁后的预期寿命比不爱动的人长1.8年;那些达到锻炼标准的人寿命更长,他们的预期寿命比不爱动的人长3.4年;每天进行60~90分钟运动的人,其预期寿命更是比不爱动的人长4.8年。
运动对血糖的影响:
总部位于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的国际糖尿病联合会发布的《糖尿病地图》显示:2013年全球约有3.82亿成年人患有糖尿病。国际糖尿病联合会估计,到2035年该病患者人数预计会上升至5.92亿。在2013年,糖尿病导致约510万人死亡,平均大约每6秒钟就有1人死于糖尿病。《美国医学会杂志》发表的《散步——对糖尿病最好的药物》一文指出,缺乏运动是2型糖尿病发病的重要原因。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显示,每天快步行走至少半个小时可使发生2型糖尿病的危险降低30%~40%。步行可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有效地预防糖尿病。
人体中肌糖原和肝糖原里的葡萄糖是运动的“燃料”,运动过程中这些储备快用完时,肌肉会摄入血中的葡萄糖供自己使用,血糖水平自然就会下降。运动结束后,因为肌糖原和肝糖原中的葡萄糖减少,机体又要利用血中的葡萄糖为肌细胞和肝脏储存,这时血糖又进一步降低,并可持续至运动后数小时。
运动可以改善心理健康:
科学家曾经测量“跑步者的快感”,这是一种长时间运动后个体所感受到的愉悦感。在长跑中,人的大脑会释放出更多的内啡肽(一种能产生愉悦感的激素),这种物质会作用于大脑中掌管强烈情绪的区域。
运动可以提高神经系统水平:
爱尔兰科学家对人运动后的大脑灵敏度测试显示,剧烈运动后的片刻,男性血液中一种被称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简称BDNF)的蛋白质水平相当高,静坐的对比组男性的BDNF水平没有类似的变化。这种化学物质正是诱发新生神经细胞生长的分子,可以增强神经细胞的健康。运动刺激可诱导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基因表达上调,合成分泌增多,对人脑的健康有良好的影响。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加拿大研究人员发现,如果孕妇每周进行三次时长约为20分钟的运动,可以促使肚子里的孩子大脑提前发育。加拿大神经科学家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让一组孕妇每周至少进行三次运动,另一组则几乎不运动。婴儿出生后,科学家们利用脑电图测量新生儿的听觉记忆力,大脑活动显示,运动组孕妇生的孩子能够更轻易地分辨出两种不同的声音,比不锻炼组的孩子听觉记忆力好两倍。
论名字对人的影响及思考 篇4
一、名字存在的作用
名字存在的最原始的作用是方便他人的称呼, 即他人称呼你的代号。例如:尧、舜、禹等名字。其次是区别于他人的标志。例如:张三、李四、王五、赵六等名字。随着社会的发展, 时代的进步, 名字的作用也悄悄地发生了改变。现在名字的作用不仅仅是为了称呼和与他人区别开来, 更重要的是还要能体现品位、时尚、好听等等。
二、名字对人的影响
名字能对人的思想、行为、个性、兴趣、爱好、事业等起到一个暗示的作用。正因如此, 一个好的名字能对人产生积极影响, 一个坏的名字能对人产生消极影响。
(一) 名字对人的积极影响
一个好的名字能促进和激励人的潜意识, 使其奋发进取, 并预示着他的未来。例如:当代学者钱钟书1910年出生在江苏无锡的一个书香门第, 周岁“抓周”时抓了一本书, 故取名“钟书”, 后来还真成为一代学者。
(二) 名字对人的消极影响
1. 名字谐音不雅。
有些名字从字面上理解是一个很不错的名字, 可谐音却极为不雅。例如:傅妍婕 (妇炎洁) 、赖月静 (来月经) 、杨伟 (阳萎) 、范剑 (犯贱) 、朱逸群 (猪一群) 、秦寿生 (禽兽生) 、史珍香 (屎真香) 等等。像这类谐音不雅的名字, 都会招来他人的调侃和嘲笑, 成为他人茶余饭后的笑料, 大部分人也不愿意和有着不雅之名的人交往。谐音不雅的名字严重影响了个人的人际交往, 让人变得沉默孤寂内向。一个不雅的名字如同男人头上的绿帽子, 背后常常被人指指点点, 心里多少会有些不痛快, 久而久之, 会影响和改变整个人的性格, 使其变得孤僻、浮躁、失去上进心等。性格决定命运, 换言之, 谐音不雅的名字能让美好的人生蒙上阴影。
2. 名字使用生僻字令人费解。
例如:张窡、李窢、王篊、赵箧等等。像这种类型的名字, 大部分人都不认识。用一个不认识的汉字作为人名会带来很多麻烦。比如:电脑无法录入、十个人中有八九个人不认识等等。用生僻字作为人名令人费解, 不但本身失去了意义, 而且还是成功路上的绊脚石。例如:公司招聘一名员工, 应聘者为两人, 名字分别为:李窢、张润发。人事经理第一印象肯定会选择张润发。
三、对名字的思考
说名字只是代号没错, 可代号也得有所讲究, 要不然麻烦很多。首先, 取名要尽量避免重名。名字既然是代号, 就得与他人有所区别。如果一个名字过于简单, 同名同姓者数以万计, 那么这个名字再好, 也难逃泛滥之灾。其次, 取名要尽量寓意美好。如果一个名字为了避免与他人重名而使用不伦不类不知所云的生僻字, 这也是不可取的。用于人名的名字一般至少要半数以上的人认识才比较妥当, 如果人人看到这个字都得回家翻字典, 那么这个字尽量还是不要使用。再次, 取名要考虑谐音的好歹。如果一个名字字面意思很好, 谐音却有歧义, 那么, 这个名字也最好不要使用。如果现在名字有歧义的, 可以通过走程序到公安部门申请更名。最后, 取名可以考虑四字名。四字名即父母的姓氏后面加两个字用于人名或者按照惯例父亲姓氏后面加三个字用于人名。这种打破传统的取名方式值得提倡, 一则降低了重名率, 二则解决了独生子女跟谁姓的问题, 可谓一举两得。我们不要偏激地认为四个字的名字就是日本人的名字, 现在的小朋友当中四个字的名字越来越多了, 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拥有四字名的知名人士有作家辛唐米娜、童星侯高俊杰、主持人张杨果而等等。这些名字是一些非常棒的四字名, 目前没有同名, 寓意也好, 值得鼓励和提倡。
常言道:名不正, 则言不顺。其中的“名”也包括我们的名字, 不管你信也好, 不信也罢, 但有一点是值得肯定的, 那就是名字重名确实会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麻烦。避免名字重名应成为取名的重要准则, 希望能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毕竟谁都希望自己出类拔萃出人头地成就一番事业, 那么就请从取名开始讲究吧。如果你的名字很好, 恭喜你!你成功了一半, 但另一半还需要你脚踏实地的努力才能成功, 才能名副其实。否则, 徒有虚名那就尴尬了。最后, 期待四字名多起来, 希望人人有好名, 人人行好运。
参考文献
[1]张闻骥.论由名字重名带来的麻烦及对策.现代交际, 2009, 12.
[2]张闻骥.论城市房价上涨的利与弊.长三角, 2010, 04.
环境对人的影响 篇5
酸雨被称为空中死神,它能使土壤酸化,湖酸化,从而使森林衰退和枯萎,许多水生生物无法生存。进而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并且,酸雨还对文物古迹和建筑物有侵蚀作用。
水环境污染的后果是严重的,不但使工农业生产备受损失,并且淡水鱼的捕获量也大幅度下降,许多名贵鱼种如长江鲥鱼和黑龙江的大马哈鱼产量急剧下降,有的甚至绝迹。全国性污染导致的死鱼、人畜中毒事件频频发生,全国肝癌、胃癌、食道癌等消化系统癌症发病率逐年上升,我国的水环境污染已经到了非治理不可的地步。
合唱对人的影响 篇6
[关键词]:职高数学教育 对人的素质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人才需求的快速增长,为了满足社会的人才需求,职高教育也随之快速发展,数学是职高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对人的素质的培养有重大的影响,在进行职高教学的数学教学时,由于传统的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中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的因素,这就使得职高数学教学中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本文就将结合职高教育及职高数学教育的特点,分析职高数学教学对人的素质的影响,并对一些不合理因素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职高数学教学的一种极端倾向
随着职高教育的迅速发展,职高教育的改革方向已经发展成为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强化实践、实习、实训教学、大力推行校企结合、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各个职高院校为了能够满足社会的人才需求,提高教学质量,都积极推进教育模式的改革,同时加强课程设置的改革,使理论教学的课时大大压缩,增大实践教学的课时数。另一方面,职高院校的教学也表现出一种极端倾向,很多职高院校认为对文科专业开设数学课程是没有必要的,在工科专业开设数学教学是可有可无的,因此对数学教学进行了错误的颠覆性的改革,对数学课程的开设是能不开就不开,这使得数学教学的地位有了很大的落差,很多学生认为数学是一门枯燥无味且没有太大作用的课程。虽然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及内容都有很多地方有待改进,但如果认为数学教学可有可无,是一种过于极端的倾向。
二、数学与人的素质
数学教育与人的素质的培养有密切的联系,受到过良好的数学教育及培训的人,往往通过数学方面知识的训练及学习能够形成很好的科学素养。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数学已经发展成为一门应用超级广泛的技术。这种无形之中的广泛应用是其它学科无法比拟的,特别是数学求真严谨的特点,对人的客观公正、坚定不移、为人正直的品格的培养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数学不单单是一门学科,它还是一种素养一种文化,即我们平常所说的数学素养,数学文化。数学素养是一个人的文化素养的重要体现,优秀的数学品质体现在思考问题的严密性、处理问题的条理性、从数学的角度考虑问题的着手点、在解决问题是采用数学的方法、精神、思想,这对于人的综合素质的培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不断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具有较高数学素养的人,在企业管理、科学技术等领域都有着有别于常人的优势和实力。
当学生走出校门,步入到社会工作当中,不管从事何种工作,可能永远都不会用到复杂的数学计算、数学公式,但是在数学学习当中,所培养的逻辑思维能力,会在工作生活中无形的发挥巨大的作用,由此可见,在职高教育中,不管是何种专业,进行数学训练是必要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数学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会的发展对于普通公民的数学素养有了更高的要求,掌握数学的思维方法、具有数学意识并能将此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当中,都是公民应该具有的基本的数学能力;其次,数学还要培养人的敏锐的洞察力、理解力,使人们具有科学系统的开发能力。既然数学教育对人的素质的培养如此的重要,就要求在职高数学教育过程中,注重数学文化的传播,注意塑造数学思维意识,重视数学素养的培养。
数学教育需要立足于文化熏陶功能,不经过严格的数学训练,很难使学生深刻的了解掌握数学精神,就难以使学生对涉及数学的课程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和研究。律师所学的课程与数学并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英国的律师的大学学习课程至今包括数学的学习,这是为了通过数学的学习,培养学生客观公正、坚定不移的品格,使学生养成一种精确严格的思维习惯,从而促进律师事业的发展。
数学教育不光是为了使学生掌握相关的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良好的工作作风、坚忍不拔的精神及客观高尚的品格,所以不管是哪方面的人才培养都离不开数学的学习。
三、职高数学教育的改革思路
1、改革思路
数学教育在职高教育中所发挥的作用十分重大,而目前的职高数学教育中又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和困难,这是一种非常尴尬的局面。要想摆脱这种困境,克服职高教育的困难,使高职教育发挥其特殊功能,向着一个良好的方向发展,这就需要明确职高院校数学教学的发展思路。职高院校的文科专业也需要接受适当的数学训练,教学的学时可以少于理工科专业,以讲座的形式,以数学的发展史、数学思想、数学解决问题的方式为教学重点。理工科专业的学生则要进行较长时间的数学训练,根据具体专业的特点,进行合理的教学架构安排,采用模块式教学。另外,介绍一些数学应用软件,使学生对一些简单项目进行数学建模,使学生能够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2、面临的困难
职高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往往面临课时紧,内容多的问题,再加上学生的基础薄弱,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导致教学进度难以提高;在教学过程中想要选用专业应用性较强的案例比较难;要实现数學建模,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职高院校的教学资源往往达不到要求。
3、应对措施
结合职高院校数学教育中面临的困难,采取以下措施进行解决:(1)把握好教学内容的难度与深度,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2)根据学校师资的具体情况,对授课教师进行相关的新知识、专业技能、教学理念的培训,应用性教学、数学建模、专业知识的培训有助于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3)积极组织数学教师参加数学教学研讨,与专业院校保持紧密的联系,与专业教师进行探讨,共同选择专业应用性案例。
结束语
数学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数学教育与人的各方面的素质的培养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但目前我国职高院校的数学教育往往存在一种极端倾向,这就需要职高院校能够结合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开展教学改革,加强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1]薛茂芳.数学教育与国民素质[J].数学教育学报,2011(9).
[2]范先良.数学教学中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1).
[3]陈博.对高职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机械职业教育,2013(3).
全媒体时代媒介对人的影响研究 篇7
关键词:媒介,传播,全媒体
麦克卢汉提出,人是媒介的延伸。随着新媒体的发展,我们逐渐进入互联网时代,媒介也越来越深入我们的生活,成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媒介对人的影响越来越大,深入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1]人们与媒介的关系日益密切,因此我们对“全媒体”一词并不陌生,我们周围的环境也在被媒介日益改变。全媒体时代的特征有以下几点:
第一,传播主体和受众角色的改变。
第二,信息内容的海量性,信息的爆炸性。
第三,传播效果的两极分化。
现代大众传媒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人们无法想象离开媒介后是怎样的一种状态。媒介简单直接地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判断,更新人的知识,丰富人的阅历,但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灌输不同的价值观。由于大众传媒时代人人都是自媒体,一些不经核实的信息容易流出,二次传播中对信息的扭曲传播等会掩盖信息原本的传播意图。
一、媒介对人的积极影响
(一)首先从媒介的依存形态上分析
首先,媒介是沟通外部环境的重要中介。所谓的“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在现在看来就是通过媒介的桥梁来传递信息。手机的使用便可以证明这一点,市场研究公司IC Insights发布的最新《2015年IC市场驱动报告》称,到2015年,全球手机用户量将首次超过全球人口总数。届时,全球人口总数将超过74亿,而手机用户总数将略高于75亿。[2]手机用户数量是指在特定的时间点上手机服务的用户数量。这个数据表明,手机覆盖了大多数人,成为重要的沟通工具。人们不满足于电话与短信,微信、微博、MSN、QQ等聊天工具,极大地方便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同时也加快了信息的传递,使不同地点的人同时分享信息,了解国内外的新闻,评论和传播信息,第一时间分享来自世界各地的新闻。
其次,媒介成为人们价值观形成的一个依据。大众传媒随着发展,逐渐影响人的生活方式。人们在接触大众传媒的过程中,也不自觉地受到它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现在人们遇到什么问题,首先想到的就是利用搜索引擎寻找别人在网上发布的解决方式或是经历经验,人们将利用网上找到的答案指导个人的行为方式。久而久之,这样的行为方式自然会形成相适应的价值观与世界观。因此,我们可以说大众传媒是现代人价值观与行为方式形成的重要依据。
再次,它是现代人的生活生产方式。人们依赖媒介进行信息的传递、沟通,同时,媒介更成为一种产业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我们习惯每天打开网页寻找自己需要的信息,打开电视看电视剧进行娱乐,听音乐进行放松。这些都是人们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事情,媒介满足了我们的需求。同时,我们也在扩大媒介的产业,媒介产业有了我们的需求才会进行下去,这是一个双向的过程。
(二)从大众传媒的功能来看
传播学理论认为,大众传媒的功能主要有监视功能、联系功能、传承社会文化功能和娱乐功能。
具体而言,监视功能是提供并告知新闻,向人们发出危险警报及提供与经济、公众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重要新闻,宣扬符合社会规范的人物或事件。比如说微博的使用,当发生与事实不符的谣言或者不实报道的时候,微博的官方媒体进行辟谣,一方面澄清事实,一方面稳定民心。联系功能是强化社会规范,达成共识,并掌握公众意见等。比如说要出台新政策,在出台之前有一段时间是试水,搜集人们的意见,使其更好地完善政策。传承社会文化功能,即增强社会凝聚力,减少社会无序性。娱乐功能,即创造大众文化,提高大众品味,使人愉悦。尤其是智能手机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人们在闲暇之余通过手机APP来消磨时间,各种游戏软件、购物软件让人们的生活丰富起来。
另外,媒介在宣传功能上,已显得日益重要。在微博时代,人人都是自媒体,各微博大V在事件的宣传中更起到重要的推力作用,如电影的宣传和危机公关。但是宣传需要适当,过度的宣传就是炒作。例如,邓超为了给新电影《恶棍天使》宣传,转发80条微博而掉粉8万,适得其反,让人反而更不愿意去看这部电影。同时,媒介在传递爱心和资助的方面也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微博大V们转发的被拐儿童或者一些爱心捐赠的微博,得到了更多的转发,影响是非常大的。在传播的过程中,微博大V们起到一个舆论领袖的作用。
二、人们享受着媒介带来的种种好处,同时媒介滋长的弊端也在日益困扰着人们
(一)在媒介传播中出现的社交传播焦虑症
媒介为人们打造出一个虚拟的世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微博粉丝、朋友圈,人们尽可能地在虚拟世界中畅谈和展现自己。人们熟悉在虚拟世界中的交往,但却很难在现实生活中与人友好相处。首先,在虚拟的世界中,所受的限制是比较少的,人们在这里的交往更体现出一种平等的关系。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交往一般都是面对面的交谈,在交谈过程中我们要听对方的言语,观察对方的面部及肢体语言,这是一个声情并茂的过程。在虚拟世界中,人们的交往借助于一定的符号语言。在“传者—符号—受者”的线性传播过程中,人们并不需要直接出面,而只需借助一定的符号就可以。符号虽然已经很丰富,但它毕竟是电子时代的产物,不具备人那种复杂的情感在里面,对其解读的方式也相对单一。最后,在虚拟世界中,交谈更多是休闲和娱乐,人们尽可能地放松。这些原因导致人们在微信、微博聊天中不能自拔,而真的面对其人时却是沉默一片。所以出现了一个笑话,就是面对面的两个人需要用手机来沟通。这说明了现代人对媒介的依赖性,他们在离开媒介后反而不知所措。
(二)媒体与公共事件的博弈
以微博为例,用户通过微博了解一些大事件、突发事件,微博已经成为传播舆论的中心,但同时也滋生了很多谣言。微博传播的消息不及传统媒体一样真实可靠,难以辨别真伪,这就导致了谣言的出现。而且微博是裂变的方式,人人都可以转发,所以导致了一种不可预知的结果。2016年3月份的疫苗事件造成了部分地区的恐慌,官方微博每天都在辟谣,以稳定民心。各大新媒体的头条每天都在及时地更新,以确保时效性。在重大事件发生之时,媒介在这其中既有辟谣的作用,同时也是滋生谣言的温床。如何利用好媒介是当下一个迫切的任务。
(三)“容器人”的出现
“容器人”是指在现代的大众传播环境尤其是以电视为主体的传播环境下,人们的内心世界犹如封闭的容器,他们是孤立的、封闭的。为了打破这种孤独的状态,他们也希望与别人接触,但是这种接触只是容器外壁的碰撞,并没有内心世界的交流。“容器人”注重自我意志的自由,对任何外部强制和权威都不采取认同的态度,但却很容易接受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这导致了人的封闭,也慢慢演变成一种“宅文化”,[3]人们缺乏与现实社会的接触。媒介对青少年的影响是如此之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青少年缺乏自控力,在媒介上浪费过多时间。
第二,青少年自我封闭,不愿意与外界交流,沟通能力下降。
第三,青少年缺乏批判的眼光,媒介所传播的暴力和色情信息使青少年的身心受到伤害。
第四,影响青少年的消费观念,使其盲目追风。
第五,依赖图像信息,减少阅读兴趣。
青少年的价值观念还没有完全形成,所以加以正确的引导是非常重要的,这就需要一个干净的网络环境。建构一个好的网络环境迫在眉睫。
三、媒介与人关系的反思
媒介是人的延伸,媒介技术、媒介可接近性的提高导致了整个社会的媒介化趋势。媒介在有意无意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新媒介是旧媒介的延伸,如此更迭。在未来社会中,人对媒介的依赖会更严重,因此对媒介的监管与治理也迫在眉睫。
媒介给人带来了更加便捷的生活、工作条件,媒介多样化使受众有了自主选择的权利,生产型用户似乎也使我们看到了媒介受人影响和掌控的条件,从而改变人与媒介的地位。但是,媒介娱乐化以及媒介的行为却告诉我们,全媒体时代媒介对人的影响愈来愈深刻,并且负面影响扩张。人的媒介化延伸出社会媒介化,并导致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媒介延伸了人的作用范围,延伸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但是稍不注意人便会成为媒介的奴隶。媒介侵入人生活的各个范畴,成为人必不可少的物质需求。同时,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的界限也更加模糊,海量化的信息使人们目不暇接。因此,我们在享受媒介带来的好处的时候,也要提防它的负面影响。
四、结语
全媒体时代,我们需要以批判性的思维看待媒介与人的关系,以人的理性来看待媒介的发展,使媒介对人的作用停留在工具的层面,而非侵入人的各个方面。媒介应是为人服务的,而不是媒介控制人的生活。媒介应该在正面效应上产生更大的作用,如公共领域的构建,以推进民主进程。媒介应该承担更加重大的社会责任,承担教育功能,传承社会文化。媒介只有正确地发展,才能发挥在社会发展中的正面效应,[4]更好地为人们所用,更好地服务人类。
参考文献
[1]丁宇鸿.媒介形式的力量——读《理解媒介》[J].科教文汇,2008(10):266.
[2]2015年全球手机用户数或将首次超过人口总数[DB/OL].中国信息产业网(人民邮电报),2015-01-21.
[3]汪靖,顾晓晨.“御宅族”现象——新一代媒介依存症[J].当代传播,2008(5):41-44.
谈森林生态环境对人的影响 篇8
1 森林生态环境与人关系
森林生态环境与人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作为一种社会存在, 在人们的观念中必然有着客观的反映, 包括人类系统对自然系统的认识和改造。人类新的发展观, 它要求人与自然之间既要竞争, 又要协同, 即在不损害自然界再生能力的前提下向自然界适量索取自然资源, 而同时向自然环境少排放超过自净能力的过多废弃物。人们必须重新认识自然的价值和其存在意义, 不再以人的需要取向来判别各种事物价值和效用的依据。合理消费一是要求人们要适度消费, 即不要过量消费, 应也不要被迫消费不足, 而是要在提高生活质量基础上简朴生活。采用清洁生产工艺, 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 尽量减少对资源和环境的破坏;二是要求人们实行绿色消费, 绿色消费是现代消费的一种趋势, 它通过绿色消费来推动对生态环境的需要, 所以发展绿色生产, 形成有利于经济转变来保护环境。三是要求人们要崇尚社会、心理和精神生活的需求, 这也是超越物质消费的更高层次的目标。
2 生态环境对人的生长发育的影响
人的生长发育应向大自然索取食物。食物供给以平衡充足的营养素满足不同年龄、性别、民族的人体生理需要。才能保证其生存和发展, 使其体质强壮, 精力充沛。那些只能达到低水平食物供给的人口, 其身休素质就差, 平均预期寿命也较短。人类生存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 它要与自然环境密切结合, 不断地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才能维持和发展。人是杂食性的, 又是精食性的。处于食物链金字塔的顶端。人为作为生态系统最高级的消耗者, 其消费水平人均蛋白摄入仍偏低 (平均每天67克) , 接近营养标准的低限。我国居民的膳食习惯和食物结构不大合理, 也需要改进, 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身体不仅与营养有关, 而且还受环境的制约。我国东北、华北的人均高明显高天四川、贵州的人均身高, 可能与日照的差别有关。
3 生态环境对身心健康的影响
健康水平是反映人民生活水平的一个综合指标, 所谓健康, 即指人体各有机组成部分和整体有序运转、功能正常。但只局限于这些还不够, 除了身体健康之外, 还应包括心理健康, 这是人的身心健康的完整含义。危害人体健康的主要因素是疾病, 疾病使人体运转发生障碍。器官功能减弱或失常, 甚至危及生命。致病的外界因素是生态环境的作用, 在人口过度增长的条件下, 生态环境的恶化对人的健康或生存造成威胁。受到一般性破坏的生态环境, 恢复生态环境措施可以通过控制人口, 使空气、水、土地、植被、动物的恶化状况缓解或根本好转。当资源已经耗尽到原点以下, 就会使生态环境恶化达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日益脱离自然环境生存的人们, 严重的环境污染, 某些疾病的发病率有所提高。大城市发展变化面临着复杂的难题, 如乘车疲劳就是城里人表现出的一种现象, 这使人的工作能力下降, 心里紧张度加大;相反, 身置优美、安静、清洁、风景宜人的环境之中, 就会使人们精神焕发、心旷神怡;碧波、绿荫、花丛等, 使人的大脑中枢都能能到调解。
4 人口素质对生态环境的反作用
人口素质不仅能主动或被动地接受生态环境的影响, 而且能按照人口素质发展的需求积极地反作用于生态环境。这种作用, 就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自然能力。人类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 利用自然资源进行生产劳动。动植物界成为人类生产劳动的对象, 生态环境就必然受到人类的干扰。气候他们甚至会改变了植物和动物本身, 使他们活动的结果只能和地球的普遍死亡一起消失, 因为随着对自然规律的知识迅速增加, 人对自然施加反作用的手段也增加了。知识的扩展, 可以提高人们利用自然资源的广度的深度, 也可以增加生态环境的破坏范围。愚昧无知的人们往往会自觉地野蛮地破坏生态平衡, 并受到自然界的惩罚, 自作自受。而有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良好的技术训练的人们, 能够预见未来, 能够统筹宏观环境的变化, 会积极自觉地去保护自然生态的平衡, 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资源、环境, 提高人口素质, 对于保持生态环境具有极其重要的深远的影响。
5 提出生态环境管理方案及生态环境标准原则
生态环境管理及环境标准是监督管理的最重要措施之一, 无论是三同时把关, 还是排污收费, 依据的就是标准。一是认识到国家不富裕, 一时拿不出很多的钱来治理环境;二是认识到只要加强环境管理, 坚持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 环保投资还是可以拿出来的。从1984年以来环境保护投资为不断增加, 就是靠环境管理管出来的。所以环境影响评价、污染治理等工作也要依据标准进行。因此, 掌握了标准也就是掌握了主动权, 也就是抓住了环境监督管理的核心。在环保法的修改过程中, 有些地方和部门争制定环境标准这个权。但是, 国务院和人大都支持环保部门掌握这个权。因此, 我们要很好的把这项权力行使起来。
要照顾到两方面的需要和条件:一是生物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特别是人类生存的发展的需要;二是经济和技术的支撑条件。标准过宽, 达不到保护环境的上限, 会使得污染泛滥、生态破坏, 不仅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 而且会威胁人类的生存条件, 但若标准过严, 离开了经济支撑能力, 也会影响经济的顺利发展, 对环境保护并不有利, 比如, 1973年颁布的工作三废排放试行标准中, 对化工行业污水中cod (chemical oxygen demand, 化学需氧量) 要达到100毫克/升、规定变太严了, 即使是二次处理也很达到这个标准。这就离开了当前我国的经济能力。
参考文献
植物对人的心理影响的研究进展 篇9
关键词:植物色彩,植物芳香,植物景观环境,植物园艺操作,心理
河海湖泊、花草树木都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馈赠, 这些赠予不仅能给人类提供丰富的物质产品, 还可以满足人类的多种精神需求。人类在与大自然的互动中, 发现植物与人类的关系密切, 它除了为人类提供氧份和养料外, 它还一直在守护和美化着人类的生活环境, 它的色彩、它的芳香、它所组成的景观环境以及人类与它的互动, 都对人的心理有着深刻的影响。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 越来越多的人面临压力、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状态, 研究植物对人的心理影响, 有助于通过植物的合理利用来缓解人的心理压力, 促进人的心理健康, 增强人的幸福感。
1 植物色彩对人的心理影响
绿色植物在生长过程会吸收大量二氧化碳, 放出氧气, 据调查测算, 1公顷阔叶林每天能吸收二氧化碳1t, 放出氧730 kg, 同时还会有大量负离子存在 (戈力, 2002) 。所以, 当人们处在森林或草地等绿色环境中时, 通常会感到空气清新、全身放松、心情舒畅, 环境心理学研究表明, 绿色对人体神经系统、视网膜组织的刺激恰到好处, 能消除疲劳、减慢血流、松弛神经, 改善机体机能 (林玉莲等, 2006) 。
1.1 对感知觉的影响
不同的色彩给人不同的感知觉, 红、橙、黄色让人感到温暖, 而紫色和蓝色让人有种寒冷的感觉 (朗德森等, 2010) 。朱慧等 (2008) 通过实验证明, 当人眼注视不同色彩时, 出现不同的皮肤效应和脑电反应, 说明色彩对人的呼吸、脉搏及脑电波等有一定的影响。同样, 植物通过其叶和花的色彩也能对人的感知觉形成影响, 红色系植物如美国红枫、红花植物一品红等, 使人感觉到热烈、兴奋和喜庆;绿色系植物如常绿叶植物龟背竹、苏铁、绿萝等, 让人感受到平和、充实和希望。
国内外学者在植物色彩对感知觉的影响方面已做了不少探索和研究。李霞等 (2013) 研究了218名大学生对植物景观色彩引起的心理效应, 发现绿色让人感到安全、宁静, 红色给人热情、活泼和温暖的感受, 黄色使人觉得光明、指引和愉悦, 紫色和粉色会让人体验到神秘浪漫, 而橙色能增进人的食欲。Saito (1996) 调查研究表明进行室内装饰时用康乃聲、菊花和较少见的蓝色品种月季花, 能让人精力集中。Kaufman等 (2004) 发现不同颜色的树冠可以让人感到平静, 而绿色树冠最能使人有平静和放松的感觉。韩国建国大学生命环境学院教授孙基哲 (2007) 通过实验研究发现在室内空间适当地摆放自己喜欢的植物, 能够给人以积极、明亮、安定的感受, 还能提高生命活力;另一项研究还发现在植物的视觉刺激下,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典型异常部位开始好转起来。
1.2 对情绪情感的影响
植物色彩在影响人的感知觉的同时, 带给人们色彩联想, 也带给人们情绪情感的体验, 许多研究发现在室内户外种植合适的植物可以帮助人释放压力、缓解疲劳、抑制烦躁、控制情绪、调整和改善人体的身心状态。贾雪晴 (2012) 用问卷调查和脑电波测量的方法研究了园林植物色彩的心理反应, 结果表明, 园林植物色彩中红色对大脑的刺激强烈程度最大, 之后依次是黄色和白色、蓝色和绿色;而园林植物色彩中绿色最能让人缓解压力、放松心情。
韩国的孙基哲 (2007) 发现室内植物的绿色能活化大脑的顶叶和激发颞叶, 顶叶主管各种感觉信息并综合成像, 而颞叶负责语言、记忆、情绪等功能。他还分析了人们对办公环境的评价, 发现有植物的环境比没有植物的更能令人心情愉快。Kaplan (1993) 的一项研究表明, 处在包含有绿色元素工作环境中的工人, 对工作表现出更多的热情和耐心, 更少的挫折感, 提高了工作热情, 有较少的健康问题。而Chang等 (2005) 通过研究发现, 没有自然景观和室内植物与办公室工作人员的高焦虑和紧张存在相关。Adachi (2002) 则对植物花色对人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认为黄色花能让人的心情愉快, 而蓝色花则使人心情平静。
2 植物芳香对人的心理影响
许多植物都有其独特的芳香, 这些不同种类的芳香不仅愉悦着人的嗅觉, 也对人的心理有不同的影响。我国传统中医在利用植物芳香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 仅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便记载有“芳草”类、“香木”类共91种, 还介绍了涂法、吹法、浴法等使用方法 (杜建, 2003) 。植物精油是一种在常温下可挥发的油状液体, 存在于植物的花、叶、枝、根、皮和果实中, 具有一定的芳香气味。国内外研究者通过使用精油探察植物芳香对人心理等方面的影响。利用精油的芳香疗法对于缓解压力和抑郁, 减轻不安和焦虑都有功效, 精油能增强免疫系统, 促进学习、记忆、注意等认知功能, 还可以使人放松, 对消除疲劳和调节失眠也有一定效果 (Buckle, 2001;王群红, 2001) 。
2.1 对不良情绪的改善
植物芳香可以有效地改善人的不良情绪, 缓解压力, 使人放松。潘晓岚 (2009) 使用复合配方精油对30位大学生志愿者进行实验, 结果表明复合配方精油嗅闻能有效平缓志愿者血压, 促进其心态平静;能提高志愿者的睡眠质量, 有效缓解其焦虑状态, 调整抑郁、恐怖等不良情绪。赵燕琳 (2012) 通过主客观两种评定方法对68名被者进行实验, 对SCL-90症状自评量表分析后, 结果表明, 嗅吸精油前后被试在抑郁、焦虑、恐怖等9个维度都有显著差异 (P<0.01) 。翟秀丽 (2012) 在研究中发现, 薰衣草精油和甜橙精油能够改善被试的抑郁情绪、舒缓心情和缓解学习压力。人的身体处于放松状态时, 身体所发出的信号节奏并不是机械地固定于某一频率, 而是时紧时缓的, 与1/f摇摆曲线相符, 日本有实验表明, 当人疲劳时, 与不吸入香气对比, 吸入宜人的香气时α脑波可较早地恢复到1/f摆动状态 (洪蓉等, 2001) 。
2.2 对心理状态的调节
近年来, 利用植物芳香的芳香疗法逐渐应用于临床和实践, 使更多人享受到植物芳香带来的心理愉悦。赵燕琳 (2012) 通过脑电测试的方法进行了研究, 发现嗅吸两种不同配方的香柠檬精油后, 受试者的α波和β波均增高, 其中嗅吸香柠檬复方精油组, 受试者的β波升高显著 (P<0.01) , 说明香柠檬精油对缓解脑力疲劳、提振精神有一定的功效。刘洋 (2014) 将芳香疗法引入竞技运动心理学领域, 对运动员的心理调节进行了尝试性探索, 发现芳香疗法能有效缓解运动员赛前的焦虑和睡眠障碍, 对运动员赛后的生理恢复、伤病愈合和心理状态调整也具有积极的影响。梅珊珊等 (2014) 研究发现分娩对产妇的心理状态会产生明显影响, 而芳香疗法联合产后康复按摩能明显改善产妇的产褥期心理状态。
3 植物景观环境对人的心理影响
世界卫生组织对清新空气的标准界定值是每立方厘米空气中含有负氧离子1000~1500个, 当空气中负氧离子浓度达到10000个/立方厘米时, 能起到防病治病效果, 而植物是产生“负氧离子”的源泉, 在高山森林和绿化带周围区域负氧离子通常浓度较高, (柏方敏, 2011) 。所以, 人在有植物的环境中会感到舒适和心情舒畅, 国外有研究表明, 在拥挤的城市中, 小小的自然元素便能为人们提供一个短暂的认知休憩, 从而促进大脑功能 (Berman et al., 2008)
3.1 对紧张和压力的缓解
包含着植物要素的森林、湿地等绿色环境对人的健康起积极作用, 研究发现人在有植被、水和全景景观的地方积极情绪更多 (Rappe, 2005) 。李法红等 (2008) 在室外果园内, 以盛花季节的苹果树为观赏对象, 定量研究了叶子和花朵的观赏对人体脑波的影响, 论证了室外果园赏花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能让人心情平静、精神放松、紧张的情绪得到缓解。日本森林医学研究会会长Li Qing等 (2008) 通过实验证明, 在植物繁茂的森林中体验“森林浴”可以缓解紧张和压力, 还能提高抗癌能力。充分利用森林植物环境和林产品来增进人的身心健康的森林疗法, 可以缓和心理紧张, 增加活力, 对强迫症、不安症、更年期障碍、惊悸等精神压力疾病也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南海龙等, 2013) 。
3.2 对心理的疗愈功能
大量的研究表明, 有植物的自然场景能唤起积极情绪, 提升认知功能, 促进心理疲劳的恢复, 还能使那些短期和慢性的心理疾病得到一定的缓解 (Han, 2010) 。从修美玲 (2006) 的定量研究可知, 人处在有植物的环境中比没植物时感觉更舒适, 其中红花环境效果最好、绿色次之、紫花稍差。Ambrey等 (2011) 的研究表明, 国家公园、海滩等优良的自然环境会带给人舒适感、还会提高人们的生活满意度。瑞典的Grahn等 (2003) 通过对开放绿地与居民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 证明森林能对人的心理状态产生积极影响, 这种影响与居民年龄、性别、身体等因素无关, 居民享用公园次数越多、绿地离家越近, 其心理压力越小, 心理健康状况越好。
4 植物园艺操作对人的心理影响
园艺活动对人的身体、情感和精神有诸多益处, 园艺疗法便是利用植物及与植物相关的园艺操作进行辅助治疗的一种方法, 通过植物渲染气氛影响人的心情, 消除不安和紧张, 培育忍耐力, 树立自信心等 (章俊华等, 2009) 。脑电波测定实验表明人只需看看植物就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因为当人凝视植物时, 脑前叶和脑左叶部位β波减少, 而脑后叶的α波增加 (孙基哲, 2007) 。
4.1 对心理康复的作用
目前, 已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植物及园艺操作对人的积极影响, 许多研究者开始把园艺疗法应用到精神及心理疾病患者身上, 用于其心理的调节和康复。班瑞益 (2001a, 2001b, 2001c, 2002) 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辅以园艺疗法, 让住院的精神病患者每天对植物进行浇水、剪切、施肥、艺术盆景制作等园艺活动, 结果表明, 植物种植或盆景制作使患者注意力更集中, 幻觉、妄想等症状的强度、持续时间和出现频率得到有效减少和控制;唤起患者生活的兴趣, 提高了患者的操作能力;使患者中具有孤独、退缩、妄想、幻觉等症状者转移了病理体验, 开始逐步与现实接触。郭成等 (2012) 通过综述及实践研究表明, 园艺疗法可以通过植物的运用对自闭症儿童的社交障碍进行干预, 提高自闭症儿童对外界事物的兴趣度, 引导其察觉植物和植物主人的存在, 培养其在园艺活动中的合作精神与分享能力。黄蔷薇等 (2012) 通过实验-对照组对住院心理疾病患者进行了为期8周的实验, 发现实验组焦虑自评量表 (SAS) 得分比对照组得分下降更明显, 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1) , 认为园艺疗法对改善住院心理疾病患者焦虑情绪有显著的效果。刘璐等 (2010) 认为园艺疗法作为一种自然疗法能有效地帮助地震灾民心理康复, 并分析总结出园艺疗法对灾民心理救援的具体对策。
4.2 对福祉的增进
植物、园艺活动对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作用, 调节身心、增进福祉, 对亚健康群体效果更明显。张艳 (2013) 用园艺疗法对高中生希望感进行了干预, 结果表明园艺疗法能有效提升高中生希望水平、路径思维水平和动力思维水平, 通过园艺活动, 提高了学生的自我挑战能力和应对挫折的能力等。吴志雄等 (2013) 认为可以让大学生通过园艺疗法热爱自然与生命, 通过劳动体悟人生意义、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修美玲 (2006) 在研究中发现约80%的老年人在园艺操作活动后的心情较活动前有了大的改善。田苗 (2014) 认为园艺活动有益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还探讨了实施园艺疗法的环境、活动内容、材料用具和需注意的问题。Rappe (2005) 的研究也证明了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和植物之间存在相关, 而且, 老年人栽培照料植物与其主观幸福感存在正相关。周瑶 (2014) 比较了园艺疗法的治疗特点与社区老年人医疗保健需求, 认为园艺疗法的特点适合在社区老年人医疗保健中推广应用。李树和 (2013) 在社区和学校实施了园艺疗法, 证明了室内压花活动、插花技艺培训和实践、室外种植、阳台种植等园艺活动能改善人们的情绪、陶冶人们的心情。
5 小结
浅谈手机电影对人的行为的影响 篇10
自从设计师为手机设计了摄像功能, 用手机拍摄就成了一件常见的事情。手机电影这个新兴的电影创作方式也就应时而生, 而随着手机电影的技术问题的不断解决, 手机电影越来越流行于人们的生活之中, 这同时带来人们行为上的各种变化, 而这种变化是具有多重性的。
一、手机电影的产生和现状
所谓“手机电影”, 目前没有官方定义。较为流行的含义主要有两种。其一, 通过网络付费方式传输到手机中进行观赏的影片。即将普通电影的剪辑片断通过格式转换成能在手机上传播的影像或专为手机拍摄的电影。其二, 则是由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的陈廖宇老师提出的手机电影新概念, 他认为“真正的‘手机电影’则是一种新的拍电影的方式, 它的第一要素应该是用手机作为主要工具拍摄与制作的电影, 当然它一定还能在手机上传播与观看。”
无论是用手机来看电影还是用手机来拍电影, 我们都必须承认, 手机选择了电影作为自己功能的扩展, 电影也选择了手机作为自己新的展示舞台是具有必然性的。手机技术的提高是手机和电影结合的前提基础。手机电影就是手机和电影联姻后的一个崭新的产物。
手机电影最早产生于美国与欧洲, 尽管只有两年的历史, 但发展速度之快, 已大大超出了人们原先的推测。现在美国手机电影的产业链已经成型, 开始出现大型制作。
2005年5月18日, 由中博传媒出品的电影短片集《聚焦这一刻》在北京开机, 这是中国第一部手机电影。中国第二部手机电影《感动中国》由广东巨星影业公司投资二十多万元, 于2005年7月15日在广州开拍。该片时长3分半钟, 故事取材于抗“非典”英雄钟南山的事迹原型, 将故事生活化、人情化。《感动中国》将主要在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上播放。这意味着中国手机电影作为全新的电影载体即将进入实质性发展阶段。
二、手机电影对人的行为的影响
1. 作为电影的艺术特征对人的行为的影响
手机电影是手机和电影结合的产物, 它必然就带有电影本身所具有的艺术特征。“艺术常给艺术接受者两种心理机制, 一种是补偿机制, 一种激发机制。所谓补偿, 是指艺术所展示的比客观生活更完美, 这给艺术接受者一种情感的补偿。而激发机制则是指艺术作品所展示的是畸形的、丑恶的世界, 它给艺术接受者以异常沉重的审美感觉。”电影艺术通过对现实生活的美化或丑化, 激励观者的主休力量, 使其积极或消极的适应或改变自已的行为方式, 从而满足和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如电影《可可西里》直接导致了藏羚羊保护区的建立;《莫斯科不相信眼泪》中的主人公卡捷琳娜勤奋的形象, 成为那个年代许多年轻人奋发学习的榜样, 这些都是电影艺术对人行为的积极改变, 而反观其消极改变的一面例子也不少。研究表明暴力电影不是青少年产生侵略性行为的直接原因, 但是电影中对暴力的美化神化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青少年的暴力倾向, 使其在特定的条件勤务刺激下行使暴力成为可能。20世90年代是暴力电影的黄金时期, 同时也是校园暴力和校园枪击案的“黄金时期”。
手机电影也是一种电影艺术, 所以也具有上述电影艺术对人行为的或正面或负面的影响。到目前为止, 最有名的手机电影的记录片是伦敦地铁爆炸案的手机视频, 透过这段模糊不清的画面我们不仅仅看到了爆炸时车厢里的真实情影, 还看到一种普通人记录世界的新方式的诞生。还有就是中国的汶川大地震中, 惊恐万分的受难群众冒死用手机拍下了地震时那悲惨的几分钟, 手机视频传到网上后, 那种真实的震撼是无法形容的。而在这种震撼之后, 带来的是一波又一波用手机记录真实电影的热潮, 在这种潮流之后, 我们看到了做为电影艺术的纪实性功能, 同时也看到了做为高新技术的手机电影的即时性和现场性。
同时, 手机电影也给人们的行为带来了一系列的不利影响, 如前几年流传出来的《艳照门》事件等, 不仅大大败坏了整个社会的文化风气, 也会影响到手机电影自身的建设和发展, 所以应该引起手机电影创作者们的警觉。
2. 做为高新科技产品特征手机电影对人的行为的影响
新的技术一般都会带来新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的变化, 手机做为现代前沿的科技产品, 所带来的这种变化也是显而易见的, 这里主要反映为生活方式, 观影方式, 阅读方式, 信息接受方式等的变化。
首先, 手机媒体的移动性解放了人们的观影环境, 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观影。手机的移动性, 便携性的特点, 满足了人们随时随地想看就看的愿望, 大大节省了观影的时间和空间。想看一部电影, 你不必找个专门时间到影院去看, 而只需要在坐车、走路、就餐、甚至上厕所时就能通过手机观影, 而这种观影方式在现代也越来越流行起来。
其次, 手机电影改变了影像的创作过程。主要表现为创作主体、创作手段多元化。手机电影的创作主体既可以是专业人士、业余爱好者, 也可以是平民大众, 随着手机的普及, 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记录, 进行创作, 只要拥有一部可以拍摄的手机, 人人都可以成为导演, 人人都可以是电影艺术家“人人都可以成为张艺谋”, 可以说手机电影开启了“全民电影”时代。
再次手机电影的互动性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和信息接受方式。手机电影创作区别于传统电影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在于它的创作过程中的互动性, 手机媒体的互动性特征赋予了手机电影广泛的互动性, 受众可以对手机电影做出评价, 及时将他们的意见反馈给制作方, 从而制作出更多的符合受众喜好的影片。通过互动必然带来创作作品的更加贴近受众, 接近大众的真实需求。
三、手机电影正方兴未艾
“现代人不带钱包可以, 不带手机却会变得无所适从.”这句话真实的反映出来当下人们生活行为方式的最大转变, 手机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甚至有依赖性的产品之一, 而其与电影结合产生的手机电影也会逐渐像电视、电影、网络一样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份, 但是, 手机电影由于其产生的时间不长, 技术条件不成熟还存在着诸多发展中的障碍。如手机电影长度般在3分钟左右, 一方面, 这时因为现在的手机内存相对还较小, 无法存储较大的影片。另一方面手机的无线网络在宽带上的限制也使得手机电影无法传送过大的文件。而政府的相关法规政策, 以及电信移动运营商对手机电影的重视程度不够, 也是当下手机电影发展缓慢的因素之一, 所以手机电影的发展将还是需要一段时间, 而这种趋势是不可阻挡的, 其对人的行为的影响也是不可逆转的。
总结
2005年是中国电影的百年诞辰, 同时也是手机电影元年。手机电影现在还不成熟不完善, 还处在一个较低水平的探索阶段。诚然, 这种改变中有其负面的因素, 但我们有理由相信, 随着手机电影产业本身的成熟和这个产业所带动的文化发展的成熟, 手机电影必然会成为一种新兴的信息文化传达和艺术创作方式而得以广泛流行, 手机电影的时代的来临已经为期不远。
参考文献
[1]赵凤敏, 姜垣.《好莱坞电影中的烟草镜头和青少年吸烟行为的关系》中国健康教育,
[2]肖立慧.《手机电视方兴未艾》新媒体.
[3]王长潇.《手机影像传播的积极作用及伴生问题》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北京师范大学院
[4]王锋.《解析手机电影》新锐视点心,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5]周怡.《手机电影现象探讨》影视画外音
合唱对人的影响 篇11
关键词:园林植物色彩,生理心理变化,影响
1 园林植物色彩
园林植物色彩包括花朵的颜色、叶子的颜色、果实的颜色以及枝干的颜色, 是园林景观设计的第一视觉特征。在现代园林设计中, 设计师通常会把植物色彩的相关理论运用到园林植物的配置当中, 使植物色彩对人们的生理与心理变化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园林植物按照色彩大致可分为:蓝色花系植物、紫色花系植物、红色花系植物、白色花系植物、黄色花系植物以及其他色花系植物。
2 园林植物色彩对人的作用
2.1 园林植物色彩对人生理和心理的影响
人们对于植物色彩的认知和应用千差万别, 因而产生的生理、心理影响也不尽相同。根据色彩的相关理论可知, 不同的植物色彩对人们造成的影响有着很大区别。红色会给人以热烈、活泼、奔放的感受, 比其他颜色更具有强烈的情感暗示;蓝色是一种较为温和的颜色, 通常会给人安逸和清爽的感觉;紫色是植物色彩中最为高贵的颜色, 总是能给人庄重、敬畏以及神秘的视觉体验;黄色则给人欢快、轻松和明亮的感觉;绿色是园林植物的背景色彩, 有将园林景观与周围环境和谐的融合在一起的重要作用。根据植物色彩专家的实验结论发现, 当人的眼睛在集中注视彩色图片时, 其单位时间内呼吸的频率、脉搏跳动的次数以及脑电波图形等都会随着色彩的变化而不同。实验中, 由于红色是一种兴奋警觉色, 因此, 当实验者对红色进行感知时, 其呼吸变得急促, 脉搏跳动的频率也加快;当实验者感受蓝色图片时, 呼吸和脉搏跳动的频率明显减缓, 脑电波的图形也显示实验者的状态较为放松与冷静。植物色彩在调节和改善人们心理情绪方面也有重要的影响, 绿色是植物最基本的颜色, 是生命与活力的象征, 它能够使人们在身心疲惫或者焦躁不安时感到平和、宁静与安逸。红色系列是植物花朵和果实的基本颜色, 进入人们的视觉感受器官后, 会使人们在心理上联想到温暖和热烈的阳光, 等等。
2.2 国内外对园林植物色彩研究进展的分析
虽然我国园林建设历史悠久, 是世界园林中当之无愧的艺术瑰宝, 但是, 目前我国在园林植物色彩对人的生理和心理影响方面的研究正处于起步与探索阶段。有人曾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 通过被测试者在运动后对于不同种类的牵牛花与空白组对照, 对学生的生理指标、心理指标进行测定后得出, 当人们处于植物色彩环境中身体恢复速度更快, 心理感受也更加舒适。
西方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研究更加深入。第一, 园林植物色彩对人生理方面的影响。国外多项研究结果显示, 园林植物色彩具有缓解身体疲劳、平复内心环境等功效。不仅是园林绿色植物, 室内的绿色植物也具有有效恢复人生理心理状况以及脑电波的功能, 帮助人们减轻视觉疲劳与肌肉酸痛, 以及缓解工作压力, 等等。总之, 绿色植物可以通过创造舒适自然的环境而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发展。第二, 园林植物色彩对患者身体康复方面的影响。国外相关研究还发现, 植物的色彩对病患者的身体康复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例如, 国外很多医院都会在室外种植色彩丰富的园林植物, 目的就是帮助患者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尽快恢复健康。这一做法的依据来自于色彩学理论:红色可以有效刺激人的神经系统, 促进血液循环, 帮助肾上腺分泌激素;黄色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注意力、记忆力及逻辑思维能力, 对肝病患者的效果最为显著;黄色系列对帮助患者改善机体疲劳, 缓解心理压力以及安抚不良情绪等方面均有着重要的作用;蓝色的功能相对较多, 不仅具有降低血压和脉搏、保持呼吸平稳等作用, 而且还能调节患者体内平衡, 帮助他们克服睡眠不足的问题;紫色则对身体组织的生长具有良性的刺激作用, 对淋巴系统的正常循环也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因而紫色是缓解偏头痛的理想色彩。第三, 园林植物色彩对人心理方面的影响。园林植物色彩对人们的情绪波动以及心理反应有着明显的影响。国外心理学家研究得出, 当自然的绿色占人们视野的1/4时, 心理活动与精神面貌能够达到最佳状态。在通常情况下, 园林植物色彩能够通过对人们心理环境的调节, 进一步影响其学习和工作, 对帮助人们完成具有创造性的活动是十分有价值的。
3 对园林植物色彩在配置中的建议
第一, 园林设计以宁静为主题时, 尽量配置大量的蓝色或者含蓝色的冷色系植被, 能够给人们带来安逸、宁静以及平和的视觉感受, 达到安抚人们心理情绪的目的。第二, 园林设计以热烈和充满活力为主题时, 建议多采用颜色鲜艳的植物, 如红色和橙黄色的郁金香, 从而创造出一种欢乐、活泼以及喜庆的氛围。第三, 园林设计以别致和奇特为主题时, 可以选择一些颜色浓艳的植物, 像深蓝色或红色、紫色, 不同程度的铜色以及金黄色, 这些颜色的合理配置往往能够创造出奇特绚丽的园林植物效果。
参考文献
【合唱对人的影响】推荐阅读:
音乐对人的影响05-20
家庭环境对人的影响06-04
感受文化对人的影响10-21
人生观对人的影响09-08
灌南高级中学高二政治必修3教案:第2课《文化对人的影响》10-08
感谢那个影响我的人的作文06-26
每个人的影响力初中作文10-26
那个影响了我的人的生活随笔05-08
人的不安全行为对煤矿安全管理的影响09-12
合唱及合唱的目的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