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唱演唱(通用5篇)
合唱演唱 篇1
摘要:声乐演唱技能在合唱中的运用有以下几方面:一、共鸣:任何乐器都必须有共鸣箱来增加音量;二、起音:起音是一个声乐演唱者的第一步, 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更是鉴别一个合唱队好坏的最行知有效的方法;三、歌曲的艺术表现处理:这在独唱合唱中都是一致的, 都是为了用情感表现出最丰满的声音, 达到最好的艺术效果。
关键词:声乐,技能,合唱,运用
合唱是集体音乐表演, 但并不是人多就可以降低对每个演唱者的技术要求。相反, 由于合唱是众多人参加的艺术, 对每位演唱者的单独演唱能力以及合作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那么, 可以这样说, 一个优秀的歌唱演员不一定是一个优秀的合唱演员, 但是在声乐的演唱和合唱的演唱技能上还是有一定的相同点, 我就声乐技能在合唱中的运用发表自己的一些见解。
一、共鸣
任何乐器都必须有共鸣箱来增加它的音量, 我们的歌声也不例外, 在声乐独唱合唱中, 它有三个共鸣区, 那就是胸腔共鸣、鼻腔共鸣和头腔共鸣。运用共鸣是声乐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声乐训练的一个重要课题, 从发声技巧上评价一个人演唱的好坏, 声音是否持久, 基本功如何, 往往看他对共鸣的掌握、运用得如何。
无论是在声乐训练或是合唱训练中, 我们都反复强调头腔共鸣, 头腔共鸣是指我们的头部而言, 高音声部的人 (Soprano, tenor) 唱至f2音高时即要转入头腔。低音声部的人 (Alto Bass) 在唱至be2即要转入头腔。我们京剧的老生在唱高音时, 在所谓脑后音, 那就是头腔共鸣了。头腔共鸣不易感觉到, 因为震动太快。唯一能感觉到的是当你在唱高音时, 忽然会感觉到头昏, 那即是说你已用到了头腔, 这在合唱声音训练过程中也会有同感。头腔共鸣可以大大改善声音的音色、音域和持久力。它能加强高声部的泛音, 使音色辉煌。这一点在合唱中体现得更为突出。头腔共鸣区正好是生理上的嗅觉神经区, 因此, 在歌唱练习中, 可以先做闻花香动作, 使喉咙与鼻咽腔充分地打开, 运用这一方法来得到头腔共鸣, 这一感觉必须在歌唱中始终努力保持着。世界著名歌唱家丽·雷曼把这种感觉说成是“好象鼻梁上架有一个马鞍的感觉”。若能把头腔共鸣运用到中低声区, 那末整个声区必须音色统一、优美、富有持久力。
如果一个人演唱, 只要自己的共鸣找到就可以了, 但在合唱这种众多人演唱中就应该讲究整体共鸣。人体共鸣器官是一个完整体的, 互相联系的系统, 缺少其中任何一个部分的参与, 都会影响共鸣的效果。在合唱训练过程中, 不管是哪个声部的任何一个合唱队员都必须遵循整体共鸣这一原则。
二、起音
在歌唱发声时, 每一个乐句开头的第一个音, 即发声开始的刹那, 我们称它为起音。也有人称作“起首”、“起始”、“起声”、“始音”、“激起”等。起音是歌唱者的喉部声门从未曾发声的呼吸状态转变为发声状态的瞬间, 所采取的方法。起音无论在声乐演唱还是合唱中都很重要。试想一下, 一个独唱演员起音就不到位会给观众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合唱就更重要了, 如果合唱中起音不统一、会影响整个合唱的效果的, 起音标志着开始发声时声带闭合的方法;它包含着气息、声带和共鸣三者协调配合的正确与否;它决定着整个乐句发声的好坏。
根据在声音形成时, 声带闭合的方法, 闭合的程度, 声门由吸气状态转变为发声状态的速度, 大致可分为硬起音、软起音、缓起音三种起音方法。 (1) 硬起音——在发声时, 气息尚未到达声门产生声音之前, 声带先用力靠拢闭合, 再用高压的气流把它冲开, 从而发出声音, 就像汉语中发“波”字时的发声状态。 (2) 软起音——在发声时, 声带靠拢闭合与气息冲击声门在同一时间进行, 从而发生声音就像汉语中发“喂”字时的发声状态。 (3) 缓起音——在发声时, 声带靠拢闭合前, 先有一部分气息出或漏失, 即先有一点无声的出气, 然后再闭合声门、拉紧声带, 从而发出声音, 就像汉语中发“发”字时的发声状态。
合唱发声中的起音, 虽然是发声时瞬间所采取的方法, 但它对声音的形成和声音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良好的起音是正确的气息支持、正确的喉头状态和正确的共鸣位置三者协调配合的结果, 也是调整气息和喉头状态以及集中共鸣的最基本的手段。它能以最低限度的声带振动, 最少的气息, 最大的共鸣, 唱出通畅结实、明亮集中、柔和圆、松弛纯净、灵活自如的声音效果。因此, 良好的起音是正确发声的基础, 合唱的起音要达到这样的效果, 就必须进行非常严格的训练, 只有这样才能获得一个好的歌唱状态。
三、歌曲的艺术表现与处理
歌唱是人们用来抒发、表达和交流情感的一种形式。歌唱艺术是歌唱者以人声作为“乐器”来表达歌曲的思想内容与情感的表演艺术, 因此对歌曲的艺术表现与处理以及情感表达的具体手段, 就成为完美地表达歌曲思想感情的主要手法与途径。
要准确地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与感情, 要熟悉作品, 要对作品的歌词内容与音乐特点有较全面的了解;同时还要对作品的时代与词曲作者的生平、政治态度、思想感情、生活经历和艺术风格及其表现手法作进一步的了解, 从而正确地理解作品所反映的生活内容、思想内涵与感情。我们以独唱曲《雨中岚山》 (金湘) 为例, 这首作品是一个典型的无调性作品, 是周恩来总理二次游岚山时所写, 当时是抗战时期, 他在日本二次游岚山, 在雨中有感而发所写, 演唱者一定要明白曲中内容的用意。最后一句“人间的万象真理, 愈求愈模糊, 模糊中偶然见到一点光明……”这一句的意境、较难掌握, 这就要求演唱者去体会, 反复地琢磨。在演唱中合唱队员要注意作品中复调音乐的风格。总之, 演唱者要把自己对歌唱作品的歌词与音乐的理解, 用优美的歌声将作品的思想内容与感情准确地表达出来, 这是艺术表现的重要原则。
总之, 声乐演唱与合唱都是艺术表现形式, 声乐演唱在某些程度上要求个性, 要求演唱者有很高的音乐素质修养。要有相当好的声乐演唱技能。然而, 要做一个优秀的合唱队员, 比做一个优秀的独唱演员更难, 不仅要具备声乐演唱者具备的技能, 音乐素质修养, 更重要的是合唱是共性的艺术, 是一个不求个性求共性的歌唱表现形式。所以说:做一个优秀的声乐演唱者很难, 要成为一个合格的合唱队员更难!
参考文献
[1]赵震民:《声乐理论与教学》[M].联单出版社: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3.
[2]徐小懿《声乐演唱与教学》[M].出版社:上海音乐出版社, 1996.
[3]毛凯《合唱艺术》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2.
合唱演唱 篇2
一、在音乐课堂上培养学生良好的歌唱习惯
1.从低年级开始培养良好的歌唱习惯
从学生进入小学音乐课堂的第一天起,我就按照合唱队员的标准对他们的歌唱姿势进行训练,对坐姿和站姿规范要求,坐姿是:只坐半条椅子,头要正,两眼平视,面带微笑,双肩打开,保持平衡,后背挺直有拉长的感觉,双脚并拢,脚底像涂了胶水一样贴在地上,双手手心向上自然放在腿上。站姿是:先让两个同学背对背,头靠头站着,体会后背挺直有拉长的感觉,双脚分开与肩同宽,两脚要站直,身体的中心在两脚之间,要平均站在两腿的支持力量上。头的位置比身体的位置更重要,下巴略微低一些,双手手背贴放在后腰位置,找腰部用气的感觉,提醒学生要保持愉快歌唱的表情。
2.对学生进行简单易学的呼吸训练
首先,指导学生用张嘴无声说“哈”来锻炼腹肌,教师有节奏地拍手。在收紧小腹的同时无声地说“哈”按四个八拍的节奏,反复练习腹肌的弹力。在以上练习的基础上加入不同的音高唱“哈”。其次,在教学时用正确的呼吸方法示范,指导学生进行练习。让学生站立,每人将手放在腰围的位置上,做一个深呼吸的动作,让全体学生一起吸气,吸后停留瞬间,在轻柔的“嘶”声有控制地慢慢呼出。在教学中注意学生在呼气时要轻柔、平静、均匀、舒展。每次课不断对学生进行纠正和反复的练习,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呼吸习惯。再配合有趣的呼吸游戏,通过让学生练习“打嘟噜”“弹舌”来加强气息的训练。再配和音高|531-|进行训练。
3.培养学生轻声歌唱的习惯
低年级的学生由于气息较浅,很容易在唱歌曲的高音时“喊唱”,所以我在课堂上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向学生讲解一些歌唱的要求,让学生通过实践和比较,自发地建立起较科学的歌唱状态,用自然好听的声音歌唱,不大喊大叫,逐步培养良好的歌唱感觉。我还引导学生相互倾听歌声,这样他们就会让自己演唱的声音弱下来,形成轻声歌唱的习惯。还通过听集体的歌声和模仿用高位置演唱的同学,培养他们用高位置的演唱习惯。
4.进一步规范发声训练
良好的发声技巧、良好的声音是合唱的基础。根据低学生年龄的特点,发声练习以模仿火车声“lu”为主。软口盖向上提,发声感觉要向上走。气息连贯,用气均匀,高位置,发头声。经过两年的教学训练,使一二年级学生逐渐养成了良好的歌唱习惯,能用自然的声音,按节奏和曲调有表情地齐唱。
二、培养学生的合唱意识和参加合唱的兴趣
三年级是合唱基础训练的开始,也是挑选合唱队员的好时机,我平时有意识地发现嗓音条件好的学生来充实合唱队伍。因为这个年级的学生参加合唱队可以一直训练到六年级还能参加比赛,为了调动学生参加合唱队的积极性,这时我重点培养学生的合唱意识,就是和声感觉,训练的前期准备,一开始不要急于唱,而是采用多种合奏训练,即分声部拍出自编的节奏谱,可采取学生容易掌握的拍手、跺脚、拍肩或者用打击乐器进行简单的声部练习,目的是让学生听合奏的音响效果,训练他们的节奏感、协调感、和声感,为和声音程的训练打好基础。运用所给的音符,构唱音程、和弦。在琴上任意弹几个音符的连接让学生模唱音高和唱名。再通过音乐游戏“跳格子”让学生形象地感受。在学生能较好地齐唱准音后,就进行卡农式的音阶练习。如,一半的学生看老师的指挥先唱音阶第一小节,另一半的学生在一声部唱完第一小节后开始演唱音阶,利用两个声部赛跑的游戏进行轮唱训练;利用科尔文手势进行音准训练;利用听辨游戏进行识谱教学,引导学生掌握强、弱、快、慢、休止符等各种气息的练习和运用,再选用三年级的教材里的部分歌曲编创简易的二声部练习,练习时要求学生轻声演唱,边唱边聆听另一个声部,这样坚持训练一段时间,就能听到美妙的班级合唱歌声了。
三、在音乐课堂上培养学生良好的音樂素质
在四年级音乐教学中我训练的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会简单的两声部合唱,并要求初步做到声部的和谐与统一。所以我主要训练学生声音的统一,除了要求集体的声音做到统一,还要求个人高音区与低音区音色的靠拢和统一,我选择性地运用手中的教材,采用各种方法培养学生视唱曲谱的能力,在四年级我每教一首歌曲都要让学生把歌谱唱过关,有的歌曲要求学生课后背唱歌谱,扎扎实实搞好视唱歌谱的教学,为合唱教学做好准备。再加强合唱教学中发声训练、听辨音程的训练以及二声部合唱的和谐训练。在课堂中,先让学生复习半音阶和全音阶,再进行二到八度音程的学习和练唱,继续用柯达伊手势来辅助演唱二到八度音阶,和声,并进行三声部的卡农音阶练习。
四、培养学生声情并茂的演唱歌曲
五年级学生是我们合唱队的比赛、演出主力队伍,我主要对学生进行合唱技巧的综合训练。如,顿音、连音的练习,音量的强弱变化和弦听唱练习,以及节奏变化的训练,三声部训练,无伴奏合唱训练,循序渐进,逐步深入。在发声练习时适当进行扩展音域的训练。在不失去儿童纯正、甜美音色的前提下再扩展音域,创造出一种既纯净明亮,又圆润光彩,真假声混合的高声区音色。我还常常让每一个学生分组学唱歌曲的不同声部,逐渐锻炼声音的融合,在此基础上,不断扩大同一个小组内演唱不同声部的人数,直至全班打乱位置让声部完全和谐,让个体的声音融入班级的音乐海洋中。声音的融合是合唱的特点。
语言是歌唱的基础与核心。歌唱的基本功体现在咬字、吐字、归韵、收声等方面。要使学生的歌声纯、清、远、美,就必须在咬字、吐字上下功夫。在唱歌前,我让学生用京腔高位置朗读歌词,有效地解决了学生歌唱中咬字、吐字不统一的问题。“学生通过反复读,还能体会歌词的内在韵律、深刻的内涵以及所蕴涵着的丰富情感,通过感情的体验去把握歌词语调、语气的轻重缓急。学生学会演唱歌曲之后,要求他们以情促声,以声传情,唱出动人的歌声,给听众愉悦的感受。我从理解歌曲的精神内涵的基础上,用真挚丰富的感情去引导学生,使学生受到感染、产生共鸣,体会很好地处理歌曲整体艺术形象。
五、加大合唱歌曲的欣赏,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力
在六年级的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加大合唱歌曲的欣赏,来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力,我经常选择杨鸿年指导的合唱团视频让学生观摩。如,《春天来到田野上》《太阳出来了》《青春舞曲》,使学生对合唱产生浓厚的兴趣。另外,我还选择一些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学生喜爱的通俗合唱曲让他们练习,以增强学生多声部演唱的信心,提高他们对合唱的兴趣。我尽量有选择地吸收国内外合唱发展的经验做到合唱技巧的多样性、合唱风格的多样性、合唱表演形式的多样性,使高年级合唱水平提高得更快。
我觉得这训练合唱一切都“贵在坚持”,尤其是合唱技能与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反复的过程,一定要认真对待每一堂课乃至每一个教学环节,长期不懈地对学生的音乐能力进行培养。不断探索和努力,才能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合唱水平,通过精心培育、反复训练,我所指导的校合唱队确实获得了一种既统一,又富有表现力的声音,合唱队队员都能富有感染力地演唱歌曲,在合唱比赛中屡获佳绩。乘着歌声的翅膀,让孩子们美妙的歌声能飞得更高,飞得更远。
(作者单位 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曾营小学)
浅谈声乐合唱中的演唱技巧 篇3
一、演唱统一
由于声乐合唱是一项集体歌唱, 具有演唱统一性。在合唱中个人应无条件服从团队要求, 做到呼吸统一、起声进声统一、咬文吐字统一、共鸣位置统一。首先, 呼吸统一。正确的呼吸是合唱演唱技巧的重要基础, 对音色、节奏及音准、吐字、语言表现力起着重要作用。因此, 在合唱时站立需挺胸收腹, 两肩下垂, 眼光平视, 如战士一般, 充满活力。确保不紧张、不恐惧, 放松身体, 呼吸要快, 而吐气要慢且均匀。其次, 起声进声统一。应根据气息及声带闭合的关系, 做到起声进声的统一。通常情况下, 起声分为软起声、硬起声。前者也称之为缓起, 声带闭合与气息相一致, 声音较柔软;后者也称之为激起, 先闭合声带, 后靠横隔膜送气, 这样所发出来的声音具有较强的爆发力。再次, 咬文吐字统一。无论是合唱还是单唱, 吐字清楚是必备条件。合唱的咬文吐字必须符合语言的发音规律, 实现发音吐字的统一性。在发音时先保持韵母状态, 随后发声母, 最后回到韵母状态, 可提高吐字的清楚性。最后, 共鸣位置统一。人的共鸣腔体主要分为泛音共鸣及基音共鸣, 合唱中的音色变化大多是靠泛音共鸣而实现的。这就要求演唱者应正确了解自身的共鸣结构, 并在演唱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共鸣位置的作用, 使其能够发挥具有较强力度的歌声。
二、演唱和谐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曾说过“音乐是和谐之美”。由此表明:声乐合唱中应注意演唱的和谐性。演唱达到和谐能够使听众心情舒畅, 陶冶情操, 忘却工作或生活烦恼。而要想实现演唱的和谐, 则必须实现声音、音准、声部及其节奏的和谐。首先, 声音的和谐。声音和谐包括音色及声波律动的和谐, 通过加强每一位队员的训练指导, 进而使合唱队所有演唱者在音色中实现和谐。其次, 音准的和谐。声乐合唱中音准和谐是前提条件, 做到音准和谐, 能够使合唱歌声达到最优化。这就需要演唱者学习音乐理论知识, 加强视唱练耳的训练, 进而实现音准的和谐。再次, 声部的和谐。每一个人的声部有所不同, 这就要求在声乐合唱中应强调声部的和谐性, 锻炼演唱者的声音声部及节奏声部, 跟着演唱旋律走。最后, 节奏的和谐。试想若音乐没有了节奏, 如同站在道路上听到来自四面八方的噪声一样。因此, 对于声乐合唱也讲究节奏性。节奏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 而是日积月累才能实现的。在日常训练过程中, 应加强演唱者平稳节奏的训练、三连音节奏训练及其附点音符节奏训练等, 进而提高演唱者演唱的反应灵敏性。当然, 声音是由人来歌唱而实现的, 也应强调人的和谐。人的和谐则需要声乐合唱团队所有人的共同努力, 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奋斗, 齐心协力。
三、演唱协调
声乐合唱中演唱的协调性也是重要条件, 因为演唱的协调性决定着演唱会团体的和谐性。在声乐合唱中避免出现一个声部压倒其他声部的现象, 应做到统一的音色、音量及其音准, 并重视每一个声部的旋律线, 最终达到高效的演唱效果。首先, 做到音色的协调。好的音色给人美的享受。尽管音色的天生的, 但在后期通过科学合理的训练也能过达到好的音色。这就需要演唱者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 并加强各种音色的调整能力, 通过合唱训练, 在合唱中能够展现自己独特的音色, 又能够与其他演唱者的音色达到协调一致性。其次, 音量的协调。音量也是声乐合唱的重要条件之一。若一个合唱团队拥有良好的音色及音准, 但是音量较小, 听众也就无法正确听到所合唱的内容, 影响歌曲演唱效果。因此, 在演唱时应根据歌曲内容适当调整音量, 并根据演唱作品的特色及情绪需求, 对作品进行艺术处理, 通过音量的调节合理表达作品情感。通过训练使音量达到“轻、柔、美、高”的效果, 而这也是声乐合唱演唱者所需要训练的。最后, 音准的协调。若合唱中发音不准确, 就难以提高整体合唱效果, 让听众觉得吐字不清。因此, 应强调音准的协调性, 实现横向、纵向的声部的和谐性。
总而言之, 声乐合唱作为一项团队演唱, 在坚持自己个性时, 还应注重演唱的协调性及和谐性, 最大限度提高声乐合唱效果, 给人带来美的感受。
参考文献
[1]林海慧.声乐技巧在合唱艺术中的作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3, (33) :241.
合唱演唱 篇4
一、“咬字、吐字”如何影响合唱作品的演唱
清楚和了解什么是合唱之后,我们来步入正题——合唱的咬字。说到“咬字”,一般学过声乐的人应该很清楚:歌唱的咬字和平常的说话是紧密联系又相互区别的。
我们现在所接触到的大多数是自己国家的合唱(当然也有不少国外的合唱曲目,这里我仅探讨一下我们中国的合唱咬字问题),合唱中的咬字吐字其实与一个民族的语言有着莫大的联系。这种联系甚至还牵扯到民族音乐学的一些问题。随着民族音乐学学科的发展,人们的观念在逐渐的改变。民族音乐学不仅仅是从民族学的角度研究音乐的学问。当然,在这里我们对于民族音乐学就是点到为止不作深入研究。我只是想借民族音乐来引出我国的合唱艺术并对其咬字和吐字进行分析。
我们都知道,一个刚刚组建的合唱团,每个人的音色是各不相同的。如果在一起唱歌,很难达到音色的和谐与统一,更不用说是完美。因为,一个人自己唱好歌也许容易,而要跟队友合作唱好一首歌若不经过长期认真训练肯定是做不到的。换句话说,就是一个优秀的独唱演员不一定是一名合格的合唱队员。所以,我们要做到合唱中共性的关键,那就是咬字。
一些演唱者初次演唱合唱作品时,感觉到自己的声音与合唱队的声音十分不融,时常控制不住而把自己暴露出去,以至于一段时间内不敢放开声去唱歌,哪怕是简单的开声训练也是有所顾忌。但后来,随着不断地学习和努力才发现,除了情感、呼吸以外,唱好合唱的关键因素是咬字!
二、如何正确的掌握“咬字、吐字”
我国汉字语音发音的自然单位是“音节”,每一个单字就是一个音节,当我们仔细分析音节(即每一个单字时),会发现它又是由几个音节的更小单位组成。我们把他称之为“音素”——它是汉语发音时的最小单位。我们的一个汉字就是由一个或几个音素组成的。例如,一个音素的字有“哦(o)”或“噢(o)”;“啊(a)”或“阿(a)”,而音素多一点的又有“啦(la)”或“呀(ya)”;“快(kuai)”或“花(hua)”。在演唱合唱作品时我们经常遇见这样的问题,怎样说好这些字呢?如果我们把每一个音节发声的时值变短,那么几个人同时说一个字一定整齐。但由于不同的字由或多或少的因素组成,当需要某一个字加大时值时,由于不同的人说话时的习惯不同就会造成发声的不整齐。就拿“槐(huai)”字来说,有人着重咬住音头“h”,有人则很快将这个字归韵以至于在“ai”上延长其时值。所以,一般来说一个音素的字要比多个因素的字好唱的多。
如何解决“整齐”问题,就要凭借指挥的引导。在统一合唱队员呼吸、换气点、音量等众多因素后,难免在唱歌时影响整体发声效果,这就又牵扯到普通话的问题。如果每个队员在普通话方面都有很扎实的基础,那我们的合唱就只需在归韵上解决发声即可。当然这只是对于一般的合唱队最基本的要求,要想让合唱队达到更高水平还需要在很多方面投入大量精力和心思。在这里我仅探讨一般合唱队的咬字问题。
1、声母、韵母
根据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所颁布的“拼音方案”,代表声的字母及字母结合体称为“声母”;代表韵的字母及字母结合体称为“韵母”。声母有21个,韵母有36个。我在这里就不作详细的列表了。不同的声、韵的发声是我们说好普通话的基础和关键。声母一般从“喉、舌、齿、牙、唇”发声;韵母一般分为三个部分:“韵头”、“韵腹”、“韵尾”。
2、先说声母后唱韵母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这也是中国颁布“拼音方案”后的基本方案。我们都知道声母相当于“辅音”,韵母相当于“元音”。其实,咬字与吐字是发音时先后发生而又紧密结合的两个步骤。咬字就是要咬住“声母”,吐字就是指唱“韵母”,也就是说合唱队员处理声母与韵母的关系要以韵母的形态为主。当唱一个字时,首先要知道这个字韵母的形态,大脑中要有所反映,继而在这个韵母的形态上发出声母。我们要注意,切不可先发出声母后再去想韵母,那样唱出来的字是非常别扭或者是不准确的。
3、把咬字与作品恰当结合
很多合唱队员由于自身普通话不标准,从而在唱歌时只是按部就班地将字规规矩矩地咬出来,给人感觉歌曲毫无感情也没灵性,而且队员们咬字时力度和口型大小也各不相同。这样唱出来的歌其效果我们是可想而知的。在“月光合唱团”,每到老队员退团新队员加入时,这种问题就会接踵而至。所以即使是队里唱的很成功的曲目,一旦人员有变,就会后退一大步。这就是说,只有经过长期训练才能使大家在相互配合上更加默契,彼此融入其中,同时呼吸、同时换气、同时咬字,最后达到同时歌唱。
三、“咬字、吐字”在合唱中的重要性
把咬字与作品恰当结合,就是说在歌唱中决不可孤立的、一味地追求咬字吐字而忽略歌唱。演唱是通过正确的发音、发声规律很好的将作品中的思想内容得以表现。如若只是机械的按照声、韵咬字吐字,再准确的也无艺术性可谈,其作品也会变得黯然失色、毫无感染力。如此说来,不同作品由于其内容、情绪和风格的不同,对咬字吐字的要求当然就各不相同。一般抒情的歌曲应该柔和中做到清晰,而激昂的歌曲要强调声母以达到有效之力。
合唱演唱中的两种起声训练 篇5
硬起声的歌唱方法是合唱声音训练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准确的硬起声是在气息作用下声带瞬间闭合, 并与共鸣腔体之间迅速协调配合而完成的, 声音音色要坚实有力、明亮集中, 气与声之间的配合要娴熟准确。众所周知, 声带是靠气息推动震动发音, 声带闭合时声门关得过紧就会气流不畅, 而声门闭合不积极又会出现漏气废气的现象, 因此训练硬起声就是训练声带闭合时的气息流量与流速。可以先以哼鸣的方式加以跳音或顿音进行练习, 训练时要掌握以下要领:
(一) 有准备地吸气, 稍作停顿再发音;
(二) 起声时要依个人条件找到最合适的音区, 不宜太高;
(三) 起声时要唱得具有颗粒性和弹性;
(四) 先通过断音练习, 待气与声带之间配合纯熟后再加入长音。
通过不断地练习, 会获得纯正明亮的基音, 然后在此基础上再加入速度、力度以及音高的训练。练习中一定要注意由低到高、由慢到快, 先做强音再做弱音的原则, 不可以急于求成。要坚持长久的训练, 通过一个阶段的练习, 合唱团就会逐步掌握不同音区、不同力度、不同音色的硬起声发声技巧。
这种哼鸣练习一定要找到“面罩”的感觉, 就是说声音要哼在鼻腔颧骨的前面, 就像有一个面具戴在脸上一样, 并且要自然放松喉部, 使喉部毫无紧张感, 让气息流畅地通过声带自然阻气, 即使弱声时也要具有一定的明亮感和高位置的共鸣。当哼鸣达到要求后再加以开口音的练习, 用A、E、I、O、U这五个意大利语中的元音结合哼鸣的位置做交替练习, 以达到在作品演唱中音色和位置的统一。
最初的练习可先从单音开始, 具有一定熟练程度之后, 可以加入跨度不大的音程练习, 比如从二度、三度练起, 逐步扩展到跨度比较大的音程。也可以辅以一些旋律进行练习, 并变换不同的力度, 最后再加入所有声部的和弦练习, 吸气后稍作停顿唱出母音。硬起声要有爆发力但不能过分, 随着力度的加强还要逐步加强子音的训练, 吐字时唇与舌之间的配合, 在和弦演唱中不管是长音还是短音, 都要严格地遵循时值不能拖泥带水的原则, 经过长时间的练习就可以充分掌握硬起声的发声技巧。
二、软起声
说到软起声往往会给人一种松弛缓慢的感觉, 然而事实恰恰相反。软起声的发声基础也是声带闭合时的激起, 要在保持气息的紧张度的情况下进行发声, 发声前声带保持放松, 发声的同时声带开始闭合, 犹如慢吐气一般让气息的流速降下来, 缓缓而出, 寻找一种以气带声的感觉。发生过程中尽量保持吸气的状态, 这样发出来的声音舒缓流畅富有质感。开始练习时, 发声先不要渐强渐弱, 要保持好气息的匀速和气量的平均。软起声在合唱演唱中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演唱技巧和艺术表现手段。
练习的初级阶段要用哼鸣找到发声的位置, 软起声相比硬起声更具有技巧性, 特别是气息的保持需要更加坚实, 训练时要掌握以下要领:
(一) 发声时尽量不要有重音出现, 呼吸要用慢吸气;
(二) 子音M要时值稍长一些;
(三) 任何一个母音的色彩都要保持到乐句完毕;
(四) 结束音要以减弱来结束, 声音的位置不要掉;
(五) 母音演唱时, 口腔的空间要开得再大一些, 呼吸要深。
进行软起声的练习时, 要尽量地多唱圆滑线的表情记号, 可以从长音开始训练, 逐步加入二度三度音程, 再逐步向大跨度的音程扩展, 达到一定熟练程度之后再加入大线条的旋律练习, 最后进行多声部的协作练习。在演唱的同时要注意不同和声之间的色彩变化, 要在规定换气的小节进行换气, 吸气一定要保持自然, 不可以僵滞。演唱中更多的是要感觉气息在不停地流动, 低声区演唱时呼气量不宜过大, 要保持声带的松弛度;中声区演唱时声带的闭合要敏锐, 因为声带的边缘逐渐变薄, 气息的消耗也随之增大, 所以要保持呼气的均匀;在高声区演唱时不要毫无保留地去冲击, 一定要相对保持放松, 尽可能地控制呼气的量, 紧紧把握住发声的位置, 这样就不至于出现尖锐刺耳的音色。
总之, 在合唱团的日常训练中, 指挥要熟练掌握这些声音的训练技巧, 循序渐进地培养合唱队员对不同艺术作品的用声能力和感觉。合唱声音训练是合唱演唱的基础, 没有好的发声技巧就很难表达出不同作品的音乐内涵。关于“硬起声”和“软起声”的训练是在多年合唱排练中的一些训练经验的总结, 希望能够对广大合唱爱好者在日常训练与演唱中有所帮助。
摘要:在合唱作品的演唱中, 不同的合唱作品需要有不同的起声, 起声就是发声的一刹那声带、气息以及共鸣之间运用协调的状态, 在歌唱中大体分为“硬起声”和“软起声”两种, 两种起声状态里又有高、低、强、弱、明、暗之分。在日常的合唱训练中两种起声的训练是一切合唱的演唱基础, 下面就日常合唱发声训练中两种起声的训练方法分别加以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