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合唱中的演唱技巧(共9篇)
声乐合唱中的演唱技巧 篇1
合成是一门群体艺术, 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声部相互配合、烘托而演唱, 通过人生演唱的声部协调、均衡及和谐来展示音乐作品内涵、思想情感。因此, 合唱的活动通过合唱演员来实现, 作为一名优秀的合唱演员, 不仅具有较高的演唱兴趣, 而且还有熟练的演唱技巧。通过反复实践训练, 提升演唱水平。下面则从演唱的统一、和谐及协调三大方面阐述声乐合唱的演唱技巧。
一、演唱统一
由于声乐合唱是一项集体歌唱, 具有演唱统一性。在合唱中个人应无条件服从团队要求, 做到呼吸统一、起声进声统一、咬文吐字统一、共鸣位置统一。首先, 呼吸统一。正确的呼吸是合唱演唱技巧的重要基础, 对音色、节奏及音准、吐字、语言表现力起着重要作用。因此, 在合唱时站立需挺胸收腹, 两肩下垂, 眼光平视, 如战士一般, 充满活力。确保不紧张、不恐惧, 放松身体, 呼吸要快, 而吐气要慢且均匀。其次, 起声进声统一。应根据气息及声带闭合的关系, 做到起声进声的统一。通常情况下, 起声分为软起声、硬起声。前者也称之为缓起, 声带闭合与气息相一致, 声音较柔软;后者也称之为激起, 先闭合声带, 后靠横隔膜送气, 这样所发出来的声音具有较强的爆发力。再次, 咬文吐字统一。无论是合唱还是单唱, 吐字清楚是必备条件。合唱的咬文吐字必须符合语言的发音规律, 实现发音吐字的统一性。在发音时先保持韵母状态, 随后发声母, 最后回到韵母状态, 可提高吐字的清楚性。最后, 共鸣位置统一。人的共鸣腔体主要分为泛音共鸣及基音共鸣, 合唱中的音色变化大多是靠泛音共鸣而实现的。这就要求演唱者应正确了解自身的共鸣结构, 并在演唱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共鸣位置的作用, 使其能够发挥具有较强力度的歌声。
二、演唱和谐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曾说过“音乐是和谐之美”。由此表明:声乐合唱中应注意演唱的和谐性。演唱达到和谐能够使听众心情舒畅, 陶冶情操, 忘却工作或生活烦恼。而要想实现演唱的和谐, 则必须实现声音、音准、声部及其节奏的和谐。首先, 声音的和谐。声音和谐包括音色及声波律动的和谐, 通过加强每一位队员的训练指导, 进而使合唱队所有演唱者在音色中实现和谐。其次, 音准的和谐。声乐合唱中音准和谐是前提条件, 做到音准和谐, 能够使合唱歌声达到最优化。这就需要演唱者学习音乐理论知识, 加强视唱练耳的训练, 进而实现音准的和谐。再次, 声部的和谐。每一个人的声部有所不同, 这就要求在声乐合唱中应强调声部的和谐性, 锻炼演唱者的声音声部及节奏声部, 跟着演唱旋律走。最后, 节奏的和谐。试想若音乐没有了节奏, 如同站在道路上听到来自四面八方的噪声一样。因此, 对于声乐合唱也讲究节奏性。节奏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 而是日积月累才能实现的。在日常训练过程中, 应加强演唱者平稳节奏的训练、三连音节奏训练及其附点音符节奏训练等, 进而提高演唱者演唱的反应灵敏性。当然, 声音是由人来歌唱而实现的, 也应强调人的和谐。人的和谐则需要声乐合唱团队所有人的共同努力, 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奋斗, 齐心协力。
三、演唱协调
声乐合唱中演唱的协调性也是重要条件, 因为演唱的协调性决定着演唱会团体的和谐性。在声乐合唱中避免出现一个声部压倒其他声部的现象, 应做到统一的音色、音量及其音准, 并重视每一个声部的旋律线, 最终达到高效的演唱效果。首先, 做到音色的协调。好的音色给人美的享受。尽管音色的天生的, 但在后期通过科学合理的训练也能过达到好的音色。这就需要演唱者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 并加强各种音色的调整能力, 通过合唱训练, 在合唱中能够展现自己独特的音色, 又能够与其他演唱者的音色达到协调一致性。其次, 音量的协调。音量也是声乐合唱的重要条件之一。若一个合唱团队拥有良好的音色及音准, 但是音量较小, 听众也就无法正确听到所合唱的内容, 影响歌曲演唱效果。因此, 在演唱时应根据歌曲内容适当调整音量, 并根据演唱作品的特色及情绪需求, 对作品进行艺术处理, 通过音量的调节合理表达作品情感。通过训练使音量达到“轻、柔、美、高”的效果, 而这也是声乐合唱演唱者所需要训练的。最后, 音准的协调。若合唱中发音不准确, 就难以提高整体合唱效果, 让听众觉得吐字不清。因此, 应强调音准的协调性, 实现横向、纵向的声部的和谐性。
总而言之, 声乐合唱作为一项团队演唱, 在坚持自己个性时, 还应注重演唱的协调性及和谐性, 最大限度提高声乐合唱效果, 给人带来美的感受。
参考文献
[1]林海慧.声乐技巧在合唱艺术中的作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3, (33) :241.
[2]王维娜.浅谈声乐技巧在合唱艺术当中的作用[J].黄河之声, 2014, (1) :86-87.
声乐合唱中的演唱技巧 篇2
关键词:技巧 叙事 音色 强弱
一、声乐技巧对歌唱艺术的重要性
歌唱者表现歌曲的情感、思想需要以声乐技巧为工具,声乐技巧内容广泛,涉及很多方面,如发声、咬字、音色、气息等,这些方面都是声乐技巧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声乐技巧,对各方面进行综合考虑,使其内部各部分协调一致,并融入人的情感,做到声情并茂,才能将作品演绎得活灵活现,从这方面讲,声乐技巧是传达感情的纽带。声乐技巧对歌唱艺术的重要性可以从美声唱法中看出,美声唱法始于艺术之都意大利,兴盛于欧洲,风靡世界,长久不衰。美声唱法生命力旺盛的重要原因就是其在歌唱中对声乐技巧的巧妙应用。美声唱法利用声乐技巧不仅赋予歌唱丰富的情感,还使观众融入其中。美声唱法重视音量与音色,要求发音器官在歌唱时保持协调一致,从而使歌唱者在歌唱时能够最大限度的表现出歌曲的魅力,提升声乐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二、在歌唱表演艺术中应用声乐演唱技巧的具体建议
(一)巧妙利用音色变换手法塑造生动的艺术形象
每个演唱者的声音都有其特点,在演唱时也各具特色即音色。在歌唱艺术中,音色地位非常高,是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实践中,人们常用丰满圆润、集中有力等词语形容音色,这也可以看出音色对人们欣赏声乐演唱的重要性。音色是表达声乐作品情感,提升声乐作品艺术表现力的重要工具。由于人的情感具有多样性,在潜意识里对使用何种音色进行歌唱也有特定的需求。常见的,如在节日庆典中常用嘹亮、弹性的音色歌唱,而在肃穆的环境下音色常表现出暗淡、沉闷的特点。由此可见,歌唱者的音色对于表达情感塑造艺术形象具有重要作用。不同的音乐作品蕴含着作者不同的情感,完美表现出音乐作品的艺术魅力,要求歌唱者必须考虑不同音乐作品的特殊性,巧妙利用音色变换塑造生动的艺术形象。具体而言,就是要以歌唱风格的各个要素为根据,在歌唱时根据具体需要调整声门闭、合状态,喉头、气息、共鸣腔等,以获得与音乐作品相适应的音色。性别、年龄、生理结构不同,音色也具有差异性,这些在歌唱表演中都应综合考虑,尽量避免对歌唱音色造成不利影响。
(二)声音的虚实应用
在歌曲演唱过程中,声音的虚实应用就是提醒人们注意把握演唱的分寸,我们都知道,一首歌曲的目的在于表达人的内心感情,而一个人的感情是多变的,如何做到根据不同的感情需要来变换声音的虚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虚实的真谛在于渐变,只有渐变才是所有事物发展变化的过渡带和纽带,这种感情能够通过声音的虚实充分地表达出来。渐变过程,要做到自然、优美,要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完成情绪的转换。这种声音的虚实运用是否得当,对歌者的歌唱水平影响巨大。声音的虚实能使歌唱表演艺术充满灵动感、形象感,是艺术表演取得成功的基础。
(三)声音的快慢在歌唱中的应用
我们在唱歌或欣赏歌曲是,不难发现,一首歌曲的演绎并不是从头到尾都是一个快慢节奏,在不同的地方所要表达的是不同是,那么节奏的快慢就会有很大的区别。若是一首歌曲演唱下来,没有轻缓起伏的变化,也没有高潮迭起的激荡,那么这首歌曲听起来将是乏味的、毫无艺术性的。一首好的歌曲要有快有慢,节奏快的地方,不能心浮气躁、吐字不清或者紧追慢赶,而是要以小句子为一个单位的,用连贯性把它们轻快而又清晰地串联起来,这样不仅能完美地完成演唱,还能把歌曲中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样有节奏的演唱会使得歌曲听起来极具旋律感,还显得轻快活泼。而在节奏慢的地方,则要把速度放缓,但不是单单僵硬地放慢,而是通过绵长的气息来延长歌曲感情发展,把激情和活力都通过这慢节奏的歌曲演唱充分地表现出来。
(四)歌曲的首尾以声音强弱进行对比
歌曲演唱时强弱处理显得尤为重要。强音并不说要让人去放纵、去喊叫,而是跟随感情的表达让曲子在自然流动中体现出兴奋、轻松、从容之感。强音的演绎也不是始终都要强,而是在该强的时候强,该弱的时候弱,以弱音的弱来凸显强音的强。弱音也并不是说让人缩着声音来唱歌,而是和强音一样用气,不仅如此,弱音也离不开饱满的情感。在歌曲的演绎过程中,弱音相对于强音虽弱,但它也要唱得开阔,也要能够使人在一定程度上产生共鸣。强弱关系在歌曲演唱中的关键性不言而喻。我们在演唱时,要用心聆听,用感情去揣摩如何去发生,怎样去处理强弱,只要这样,整首歌曲的演唱才能具有完美的感情抒发。
(五)以延长高音时值的手段来渲染高潮
在每一首歌曲中,都会有一个激荡引起人们内心共鸣的部分,这一部分就是歌曲的高潮部分。顾名思义,歌曲的高潮部分往往是歌曲各种感情的事物发展的最高值。它不仅是对于延长声乐技巧的一个非凡挑战,更是对听着耳朵的强烈刺激,在某种程度上好的歌者能在高潮部分让听众产生心灵上的震撼。从技巧方面来说,高潮部分是对演唱者技能的直接考验。而一首歌的演绎是否取得成功在很大程度上要看高潮部分处理的是否完美,它直接影响了一首歌的艺术感染力。用延长高音时值,增强感情抒发,来使高潮部分得到充分发挥是演唱表演艺术中不可或缺的。
三、结语
简而言之,声乐演唱技巧服务于歌曲演唱,而歌曲演唱的成功与否则取决于对声乐技巧的把握。在歌唱艺术表演中,要以饱满的感情为前提恰到好处地去运用声乐演唱技巧,以此来增强歌曲的丰富性和艺术感染力。不难看出,声乐演唱技巧在歌曲表演艺术中的应用是完美演绎一首歌曲的工具和途径,同时,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声乐技巧的熟练与完美,能够使歌唱表演更加魅力四射,两者的相互结合是歌唱表演艺术不断向前进步的阶梯。
参考文献:
[1]陈景芳.浅析个性化声乐技巧在歌唱艺术表现中的作用[J].参花,2013,(16).
声乐演唱技能在合唱中的运用 篇3
关键词:声乐,技能,合唱,运用
合唱是集体音乐表演, 但并不是人多就可以降低对每个演唱者的技术要求。相反, 由于合唱是众多人参加的艺术, 对每位演唱者的单独演唱能力以及合作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那么, 可以这样说, 一个优秀的歌唱演员不一定是一个优秀的合唱演员, 但是在声乐的演唱和合唱的演唱技能上还是有一定的相同点, 我就声乐技能在合唱中的运用发表自己的一些见解。
一、共鸣
任何乐器都必须有共鸣箱来增加它的音量, 我们的歌声也不例外, 在声乐独唱合唱中, 它有三个共鸣区, 那就是胸腔共鸣、鼻腔共鸣和头腔共鸣。运用共鸣是声乐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声乐训练的一个重要课题, 从发声技巧上评价一个人演唱的好坏, 声音是否持久, 基本功如何, 往往看他对共鸣的掌握、运用得如何。
无论是在声乐训练或是合唱训练中, 我们都反复强调头腔共鸣, 头腔共鸣是指我们的头部而言, 高音声部的人 (Soprano, tenor) 唱至f2音高时即要转入头腔。低音声部的人 (Alto Bass) 在唱至be2即要转入头腔。我们京剧的老生在唱高音时, 在所谓脑后音, 那就是头腔共鸣了。头腔共鸣不易感觉到, 因为震动太快。唯一能感觉到的是当你在唱高音时, 忽然会感觉到头昏, 那即是说你已用到了头腔, 这在合唱声音训练过程中也会有同感。头腔共鸣可以大大改善声音的音色、音域和持久力。它能加强高声部的泛音, 使音色辉煌。这一点在合唱中体现得更为突出。头腔共鸣区正好是生理上的嗅觉神经区, 因此, 在歌唱练习中, 可以先做闻花香动作, 使喉咙与鼻咽腔充分地打开, 运用这一方法来得到头腔共鸣, 这一感觉必须在歌唱中始终努力保持着。世界著名歌唱家丽·雷曼把这种感觉说成是“好象鼻梁上架有一个马鞍的感觉”。若能把头腔共鸣运用到中低声区, 那末整个声区必须音色统一、优美、富有持久力。
如果一个人演唱, 只要自己的共鸣找到就可以了, 但在合唱这种众多人演唱中就应该讲究整体共鸣。人体共鸣器官是一个完整体的, 互相联系的系统, 缺少其中任何一个部分的参与, 都会影响共鸣的效果。在合唱训练过程中, 不管是哪个声部的任何一个合唱队员都必须遵循整体共鸣这一原则。
二、起音
在歌唱发声时, 每一个乐句开头的第一个音, 即发声开始的刹那, 我们称它为起音。也有人称作“起首”、“起始”、“起声”、“始音”、“激起”等。起音是歌唱者的喉部声门从未曾发声的呼吸状态转变为发声状态的瞬间, 所采取的方法。起音无论在声乐演唱还是合唱中都很重要。试想一下, 一个独唱演员起音就不到位会给观众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合唱就更重要了, 如果合唱中起音不统一、会影响整个合唱的效果的, 起音标志着开始发声时声带闭合的方法;它包含着气息、声带和共鸣三者协调配合的正确与否;它决定着整个乐句发声的好坏。
根据在声音形成时, 声带闭合的方法, 闭合的程度, 声门由吸气状态转变为发声状态的速度, 大致可分为硬起音、软起音、缓起音三种起音方法。 (1) 硬起音——在发声时, 气息尚未到达声门产生声音之前, 声带先用力靠拢闭合, 再用高压的气流把它冲开, 从而发出声音, 就像汉语中发“波”字时的发声状态。 (2) 软起音——在发声时, 声带靠拢闭合与气息冲击声门在同一时间进行, 从而发生声音就像汉语中发“喂”字时的发声状态。 (3) 缓起音——在发声时, 声带靠拢闭合前, 先有一部分气息出或漏失, 即先有一点无声的出气, 然后再闭合声门、拉紧声带, 从而发出声音, 就像汉语中发“发”字时的发声状态。
合唱发声中的起音, 虽然是发声时瞬间所采取的方法, 但它对声音的形成和声音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良好的起音是正确的气息支持、正确的喉头状态和正确的共鸣位置三者协调配合的结果, 也是调整气息和喉头状态以及集中共鸣的最基本的手段。它能以最低限度的声带振动, 最少的气息, 最大的共鸣, 唱出通畅结实、明亮集中、柔和圆、松弛纯净、灵活自如的声音效果。因此, 良好的起音是正确发声的基础, 合唱的起音要达到这样的效果, 就必须进行非常严格的训练, 只有这样才能获得一个好的歌唱状态。
三、歌曲的艺术表现与处理
歌唱是人们用来抒发、表达和交流情感的一种形式。歌唱艺术是歌唱者以人声作为“乐器”来表达歌曲的思想内容与情感的表演艺术, 因此对歌曲的艺术表现与处理以及情感表达的具体手段, 就成为完美地表达歌曲思想感情的主要手法与途径。
要准确地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与感情, 要熟悉作品, 要对作品的歌词内容与音乐特点有较全面的了解;同时还要对作品的时代与词曲作者的生平、政治态度、思想感情、生活经历和艺术风格及其表现手法作进一步的了解, 从而正确地理解作品所反映的生活内容、思想内涵与感情。我们以独唱曲《雨中岚山》 (金湘) 为例, 这首作品是一个典型的无调性作品, 是周恩来总理二次游岚山时所写, 当时是抗战时期, 他在日本二次游岚山, 在雨中有感而发所写, 演唱者一定要明白曲中内容的用意。最后一句“人间的万象真理, 愈求愈模糊, 模糊中偶然见到一点光明……”这一句的意境、较难掌握, 这就要求演唱者去体会, 反复地琢磨。在演唱中合唱队员要注意作品中复调音乐的风格。总之, 演唱者要把自己对歌唱作品的歌词与音乐的理解, 用优美的歌声将作品的思想内容与感情准确地表达出来, 这是艺术表现的重要原则。
总之, 声乐演唱与合唱都是艺术表现形式, 声乐演唱在某些程度上要求个性, 要求演唱者有很高的音乐素质修养。要有相当好的声乐演唱技能。然而, 要做一个优秀的合唱队员, 比做一个优秀的独唱演员更难, 不仅要具备声乐演唱者具备的技能, 音乐素质修养, 更重要的是合唱是共性的艺术, 是一个不求个性求共性的歌唱表现形式。所以说:做一个优秀的声乐演唱者很难, 要成为一个合格的合唱队员更难!
参考文献
[1]赵震民:《声乐理论与教学》[M].联单出版社: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3.
[2]徐小懿《声乐演唱与教学》[M].出版社:上海音乐出版社, 1996.
浅谈中国民族声乐演唱的技巧 篇4
关键词:民族声乐;方法;技巧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08-0060-01
民族声乐艺术在我国是极受广大人民群众喜欢的一种艺术形式。在中国传统音乐,民间歌曲、说唱、戏曲艺术的精华基础上,吸收和借鉴了欧洲美声唱法的科学训练手段和技术,融汇而成的一种具有民族风格和特点的歌唱艺术。
民族唱法讲究“字正腔圆”、“咬文嚼字”,重视唱“情”,强调以情带声、声情并茂的歌唱原则,使歌唱的情、声、字、腔、味、表演交相辉映。
一、气息的运用
科学的发声气息是基础,“善歌者,必先调其气,氤氲自脐间出,至喉乃噫其词,即分抗坠只音,即得其术,即可致碣云响谷之妙也。”该论述强调了气息在歌唱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气息的运动部位、状态及其正确的呼吸方法。
(一)记住正确呼吸的状态。
在正确的歌唱姿势状态下,缓缓地吸气,感觉把气吸到腹部和腰周围,这时候我们应该感觉到腰腹向外扩张,然后在保持吸气的状态下缓慢而均匀的呼气,同时小腹向内收,要感觉到小腹收缩的力量推动气息的呼出。
(二)歌唱的呼吸方式。
歌唱的呼吸方式有三种:分别是胸式呼吸、腹式呼吸和胸腹式呼吸。
胸式呼吸,该呼吸方式,吸气时双肩和胸部有明显的向上抬起的动作,主要是以胸部为控制气息运动的技术手段。这种呼吸方式吸气过浅,导致横膈膜与腹部肌肉使不上劲,不利于打开喉咙发声,影响音域和声区的统一。
腹式呼吸方式:该呼吸方式, 主要是吸气时腹部、腰部肌肉出现明显的扩张状态。这种呼吸方法由于控制力差,对声音支点的支持和力也差,容易使声音呆滞,缺乏流动感。
胸腹式呼吸方式:该呼吸方式,吸气时双肩自然下垂,胸下部肋骨与腹部周围有明显的向外扩张动作,有利于歌唱者找到歌唱的支点。整体上充分调动了胸腔、横膈肌、腹部肌肉的协调功能,从而进一步加强对歌唱气息的控制能力,促使人的歌唱技能、技巧性发声的能力得到了改善。实践表明 ,胸腹式联合呼吸法是最完善的歌唱呼吸方法。
(三)通过打“du”的方法对气息进行训练。
当我们在打“du”的时候,同时胸腔、两肋都是很自然的保持着吸气的扩张,鼻腔通道也打开,感到声音集中在鼻腔的上面,两眉之间有一个支点。这是气息训练方法中的最为有效的一种办法,特别是对于初学者来说可以通过这些办法去感受和练习气息。以后对声音的练习都可以按照打“du”的这种气息的支持下灵活运用。
二、演唱中的真假混合声的运用
人声有真声和假声两个机能的存在,歌唱中这两个因素不是独立存在的,无论演唱者的音域有多宽广,都不可能单独用真声或假声演唱所有的作品,都不能满足所有作品的需求,特别是遇到演唱大型的声乐作品时,一定要学会真假声的有机结合,做到“真中有假,假中有真,真假难分,真声不炸,假声不虚,混在一起”。
(一)真假混合声运用中的一个误区。
初学者刚接触声乐的时候,会错误的理解真假声混合运用的概念:“低音部用真声演唱、高音部用假声、中音部用混声”。作为刚接触音乐的人感觉演唱起来很有效果,有些声音条件好的同学也的确能够根据这种方法完成一些稍难的曲目。然而,经过一段学习后发现,抛开歌曲的感情处理等更高的技术处理不说,要想从最基本的演唱一个比较完整统一的声乐曲,必须要作到真假声的统一。如果按照以上低音部用真声演唱,高音部用假声,中音部用混声的演唱方法只能造成:低音白,高音假,中音虚的状况。
(二)真假混合声正确的运用。
要坚持统一的原则:从低声区开始就不松懈使声带边缘变薄掺入少量假声,然后随着声部的上行,假声成分逐渐增多,但仍然夹带着少量的真声。中声区真假声相伴,混合共鸣较好。混合声的音域统一连贯,一般无明显的换声点。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唱高音时,在真声相伴的情况下,假声成分多些,头腔共鸣丰富;唱低音时,也要有气息的支持不松懈,真声成分多些,胸腔共鸣成分多。这种混声的发声是充分运用共鸣器官来配合声带振动变化为依据产生的混合共鸣。
(三)真假混合声的训练方法。
一是学会小声的演唱歌曲。二是模仿一些嗓子较宽的歌手,多多演唱一些美声的歌曲。模仿的不是她们的音色而是他们的技术,在充分打开喉咙的情况下,有利于气息真假声的统一;演唱一些美声歌曲可以加强我们气息与头腔鸣的学习让我们的声音从开始的直白到混合的自然过渡。三是练声时一般多做从上面声部到下面声部的练习(即多做从高音到低音的练习)。四是多多演唱元音字母,以及他们的混合字母的练习。
声乐学习中的各种技巧都是相互联系相俯相成的,例如:正确的开喉和共鸣的运用有利于气息的统一,气息正确的训练又能促使真假混合声达到统一,当然最后各种技巧都是为歌曲的演唱所服务,这就需要我们将所学的方法灵活的运用到歌曲情感的处理之中。通过很以上方法的训练与学习,相信我们都能做到气息畅通,音色明亮、圆润,真假混合声统一。不断的坚持科学的训练方法,对提高自身素质、技能和以后的歌唱艺术实践将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田玉斌,谈美声歌唱艺术.西藏人民出版社,1995.3,第1版。
[2]姜家祥,《民族唱法探索》姜家祥著,《人民音乐》1979。
[3]薛良,《歌唱的方法》中国文联出版社1997。
[4]金铁霖,《民族声乐的学习与训练》,黄河音像出版社。
[5]《歌唱与声音训练》人民出版社1982。
[6]徐青茹,《声乐教程》,山东文艺出版社。
[7]陈红芳,“民族唱法声音训练技巧和情感表现”,民族音乐2010.2。
[8]丁义,透视中国民族声乐演唱中的“声、情、字、味、精气神”,中国音乐2005.02。
[9]郑宝华“混声”与“字声”在民族声乐中的运用,齐鲁艺苑1997.02。
声乐合唱中的演唱技巧 篇5
在声乐表演中, 无论东方还是西方都注重演唱中情感的传达。早在我国的古代, 《乐记》中就已经有一定的研究:“凡音之起, 人心之动, 物使之然也, 感于心动, 故形于声”, 音乐是通过声音来表现情感在心灵上的激荡。可见, 音乐是人有感而发的一种方式, 在声乐演唱中, 演唱者应该首先动之以情, 声情并茂, 以情传声, 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意大利教育大师卡鲁索说:“演唱实际上是情感的产物”, 证明了情感的贯穿在声乐演唱中的重要作用。
(一) 情感的表达要准确把握歌词中的语言
成功的声乐演唱应该是优美旋律和诗一般的歌词的完美统一, 对歌词语言的准确清晰把握是音乐情感表达的基础。清晰的语言是使歌曲更动听、更具有感染力的保证, 准确把握汉字的语言特点, 做到“字音精确、声调无误”, 才能使音乐的语言美与旋律美这二者完美结合, 使演唱更具感染力和美的体验, 如我国著名演唱家阎维文、戴玉强等都是通过这种方式演绎歌曲的。
(二) 情感的表达要符合感情诉求
无论哪一种歌曲, 都是对当时特定的时代风貌和思想感情的再现, 与当时的社会生活环境、宗教信仰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声乐作品本身作为一种表现生活美的艺术, 演唱者只有把握了时代的社会主体、审美态度等, 才能再现作品的艺术风格和情感传达, 例如红军歌曲系列的演唱, 演唱者需要把握当时红军们作战的恶劣生活环境与不怕苦、不怕死的精神, 融入自己对当时社会环境和歌唱主体心境的思考, 用慷慨激昂的振奋情感来演绎歌词中的内涵与精神, 激发现代社会主义接班人的热烈爱国情怀和艰苦奋斗精神。
(三) 情感的表达要有自己的特色
在当下越来越多的歌曲选秀节目中, 很多人在形式和内容上效仿他人的成名曲, 没有自己对歌曲的独特情感。体验只能作为一场模仿秀, 只会让我们的声乐演唱陷入一个死胡同, 声乐的演唱要创新发展, 就要求演唱者注重对生活的体验、对情感的再次感悟。演唱者对声乐作品的二次创作和独特感受, 与自身的音乐文化修养和生活感受有着密切的联系, 演唱者必须突破一般人的心理定势, 用自己的实际生活体验、想象与联想去体会歌中的内涵, 才能使自己的演唱别具特色。
(四) 情感的表达要表现出声乐作品的美感
要在声乐演唱中为观众带来一场美的体验, 演唱者就要首先塑造作品美的艺术形象, 再按照美的法则进行声乐表演, 在外形美与内在美的结合下, 使声乐作品的艺术形象符合美的体验与追求, 让观众参与一场美轮美奂的听觉盛宴。
二、声乐的演唱技巧
(一) 科学的发声方法
声乐演唱是用声音来表情达意的一种艺术形式, 声音是演唱的根本条件, 如著名的声乐教育家贝尔齐贡曾提出“姿势是呼吸的来源, 呼吸是声音的源泉”, 我国明代魏良辅也说过声音“发于丹田者, 自然耐久”, 可见科学的发声方法在声乐演唱中的重要作用。声乐演唱包括三个部分:即呼吸、发声和共鸣, 其中呼吸是基本因素, 它是声音的来源, 注重呼吸的长短并利用丹田发声, 为声乐演唱提供基本的动力, 有了它, 再加上人体共鸣腔的美化作用, 自然就能发出美妙的歌声。通过大量实践的证明, 科学的发生方法是完整并成功演绎声乐作品的保证。
(二) 音色变化节奏的把握
声乐演唱的情感表达与对音色变化节奏的准确掌握有着一定的关系, 情绪的表达有很多种, 或乐或悲, 每一首歌曲所表达的情感也都是不一样的, 所以在进行声乐演唱时, 一定要掌握好音色的变化, 过大的音色变化不仅不利于对情感的表达, 还会使听众迷惘, 自然不会引发情感共鸣, 所以在声乐演唱中应尽量符合说话时的音色。演唱者若是能够用好音色, 就意味着歌曲演唱该表现振奋时能慷慨激昂, 该表现悲伤时能相对黯淡, 这样声乐演唱中就能很好地表达歌词中的情感并带有层次感, 听众也会更大程度地受到歌曲情感的感染。
(三) 速度变化的掌握
能否完美地演唱一首歌曲, 与声乐演唱者对音乐歌曲速度变化的掌握有着重要的关系。演唱者在进行声乐演绎时, 可以通过对速度变化的调节来更加准确地表达歌曲所包含的情感态度, 比如大家熟悉的《黄河大合唱》, 本是表达黄河儿女不怕苦、不怕死的抗战精神, 传达的是一种积极的时代精神, 如果用慢调来唱, 就失去了原有的激励人心的作用, 并不能让我们感受到其中振奋的情感。
三、二者的辩证关系
在声乐演唱中, 情感表达和演唱技巧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只有将二者有机的结合在一首歌曲的演唱过程中, 才能把音乐的魅力充分展现出来, 感染听众。
(一) 情感表达是演唱技巧的最终目的
声乐演唱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传达情感, 引起听众共鸣, 陶冶大众情操。声乐的产生是人们为了表达情感的需要, 其发展更是与人们的社会生活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歌唱本身就是一种情感艺术, 它依靠人声把握节奏、速度、音色等, 所有的演唱技巧都是为了更好地传达乐曲中的情感。比如:用舒缓的节奏、缓慢的速度可以表现深沉、忧伤的情感;明快的节奏、较快的速度则能表现出欢快热情、轻松活泼的情感;黯淡低哑的音色表现出忧愁、悲伤、痛苦的心境;高亢响亮的音色表达出豪迈奔放、雄壮浑厚的情感等等。对声乐演唱技巧的掌握对更好地传达歌曲情感具有促进性的作用。
(二) 演唱技巧是情感表达的前提与途径
声乐艺术是一种情感艺术形式, 具有亲和力、贴近大众, 它以优美的歌声向人们倾诉演唱者的心理感受, 进而引发听众的情感共鸣。我国民族众多, 不同的地域民族有不同的音乐风格, 更有不同的演唱技巧。例如:北方民歌粗犷豪放, 南方则柔婉。歌唱技巧影响着声乐演唱的审美效果, 更作用于不同情感的传达。例如在演唱陕北名歌《走西口》时, 若是能够在演唱技巧上注意咬字要紧、吐字要慢, 就能够将歌中那种分别时的千叮咛万嘱咐、依依不舍的情感表现出来。声乐演唱的魅力在于其中情感的表现, 以声传情、声情并茂的表达为重要前提和途径。在声乐演唱中, 发音技巧掌握得越扎实, 就越能准确表达歌词中的情感。所以, 演唱者要准确传达歌曲中的情感, 就要熟练掌握演唱技巧, 并能够从不同角度剖析作品, 对作品进行二次创作, 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四、结语
声乐演唱是一门精益求精的艺术, 是融情感表达和演唱技巧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声乐的演唱技巧是情感传达的基础和前提, 情感的表达则是演唱技巧的最终目的, 二者对立而又统一的辩证关系让我们对“声情并茂”的理解更为深刻。情感传达作为声乐演唱的灵魂, 是每一位演唱技艺高超的艺术家必须给予高度重视的。只有在声乐演唱中将演唱技巧和情感表达进行完美融合, 才能给我们带来真正的音乐美, 将声乐艺术发扬光大。
摘要:声乐是一门以人的声音来构造音乐形象, 表达人类思想感情, 结合脑力、体力、想象力和表现力的综合性艺术。声乐演唱以歌唱技术和声音的训练为基础和前提, 而情感的渗透则是声乐演唱的灵魂。没有生命力和灵魂的演唱, 即使再娴熟的演唱技巧、再美的声音, 也不能引发观众情感的共鸣。本文针对声乐演唱中的情感表达和演唱技巧进行分析阐述, 对提高声乐演唱的水平有一定的研究意义。
关键词:声乐演唱,情感表达,演唱技巧,辩证统一
参考文献
[1]刘雪梅.浅谈声乐演唱中的情感表达[J].辽宁师专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04) .
[2]韦平楠, 王一人.寓情于声, 声情并茂——论声乐演唱中的情感表达[J].大众文艺, 2010 (12) .
[3]潘超.论声乐演唱中的情感表达[J].北方音乐, 2015 (03) .
[4]陈建.论声乐演唱中的情感表达[J].贵州大学学报, 2014 (04) .
声乐合唱中的演唱技巧 篇6
一、中国民族声乐与传统戏曲发展
(一)中国民族声乐发展
1.西学东渐
着眼于演唱形式而言,随着经济全球化持续加深,中外交流亦随之广泛化,现代民族声乐充分反映着传统声乐民族性,但亦具有西方美声现代性,诸多西洋乐器涌入中国后,我国传统表演形式受到冲击,亦逐渐与西洋声乐产生融合,推动了中国声乐进一步发展。与现代民族声乐发展密不可分的因素有两方面,其一为专业性、群众性音乐创作,其二为演唱活动形式的创新与改进,这推动着我国现代声乐走向成熟。
2.传统民族声乐韵味被扼杀
我国戏曲艺术的飞速发展,传统民族声乐韵味被严重扼杀,尽管中国现代民族声乐成果高,但传统戏曲中的技巧性优势并未被演唱者深刻领悟,许多都是表面象征性的理解,深层次的涵义早已被扼杀,逐渐失去。绝大多数的舞台演唱均是以奢华的舞台、华丽的服装和美艳的演员呈现的,演唱者是将表演作为谋生的一种手段,而观众将其作为娱乐的节目,他们并不会对戏曲更深层次的涵义进行挖掘,现代民族声乐中的中国传统戏曲元素不断减少,意蕴浅显通俗,大都经不起时间与风雨的考验,而这亦是现代民族声乐发展缓慢的一大原因[1]。
(二)中国传统戏曲发展
1.中国曲艺艺术
传统声乐艺术极具歌唱技巧的为曲艺及戏曲,而这两种声乐艺术为当代影响最大的种类。曲艺为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瑰宝,其是以说唱为主的艺术,强调故事叙述及人物刻画的重要性,并注重思想情感表达及社会生活实际反应,可谓是说唱艺术的总称。艺术形式多是以说唱为主,采用生活化语言清晰自然的叙述,情感表达真切浓郁,唱出的歌词悦耳动听,其极具地方特色。通常曲艺演员应具备深厚的说功、唱功、做功,歌唱时应懂得与听众交流,唱时要及时掌握听众的反应,演唱整个过程中要与听众一同体验艺术[2]。曲艺艺术历史悠久,形式丰富多彩,春秋战国《诗经》中的《国风》,其间以叙事性民歌记录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实际,而这于说唱艺术的发展息息相关;汉乐府的《孔雀东南飞》均是说唱艺术发展的重要基础,为说唱艺术的重要组成;发展至唐代则出现了大曲,此类型艺术促进了民族声乐的进一步发展,说唱艺术亦随着唐代经济而繁荣,这时则出现了俗讲,说唱艺术至此便真正发展。此类说唱艺术是由佛教宣讲教义而发展的,通常是俗讲僧进行讲唱,而讲唱时要保证声调婉转动听,曲调务必顺畅自如,以此吸引听众的注意力,这则影响了当时的歌曲创作,该时期的曲艺说唱艺术飞速发展,相关体系亦持续完善[3]。当代,我国早已形成了诸多曲种,音乐唱腔均是曲牌体与板腔体、混合体,曲艺说唱艺术为中国民族声乐演唱奠定了基础,亦积累了更多演唱经验,其艺术成就很高,强调说唱语言准确无误,艺术表现声情并茂,演唱者要严格控制自身气息,保持声音持久力,可有效处理不同音色。可以说曲艺唱法注重语言处理技巧,追求声音的完美动听,且汉语声韵调变化多端,中国民族声乐演唱时务必注意[4]。
2.戏曲艺术
中国戏曲可谓是世界古老戏剧文化的重要组成,其强调唱、念、做、打,以此综合表演呈现戏剧形式,戏曲历经数百年的发展,积累了更多的成功经验,亦随着时代变迁而创新与改进。戏曲剧种上达几百种,用以演出的剧目众多,可谓是世界戏剧艺术发展的重要内容。戏曲源自歌舞与滑稽戏、说唱艺术,经历了百年发展,比如唐代的《参军戏》,再发展到宋代的传奇和南曲等,中国戏曲艺术已得到认可和确立。元明清时期大力发展戏曲,并提倡互相继承和借鉴,包括演唱技巧与情感表达等,戏曲艺术已发展的十分完善[5]。
戏曲艺术极具综合性、细腻性与程式性,其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观念,更反映着中国戏曲的独特之处。戏曲演唱技巧积累亦是中国民族声乐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比如常用的气沉丹田、吐字清晰等,唱曲强调起末与过渡、揾簪、攧落,演唱者应全面控制乐曲地方风格,才能更好的演唱民族声乐。中国戏曲演唱技巧众多,唱词、韵味、气息、情绪表达等均具备相对完善的技术,观念、审美、方法等是将西方声乐体系与中国民族声乐充分结合,亦强调演唱者将各种演唱技巧有效结合,以确保自身演唱水平提高,推动中国戏曲的进一步发展,民族声乐亦随之壮大[6]。
(三)民族声乐与中国传统戏曲的关系
中国传统戏曲诞生于古代西乐及百戏,其历经数千年的发展,众多朝代的更替与发展,为顺应时代发展需求而改变,且于唐宋时期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而在此演变过程中,产生了诸多不同剧种,比如元明杂剧与宋元南戏,或者是明清传奇等,剧种可达360多种,川剧、京剧、黄梅戏等均极具代表性。尽管传统戏曲及现代民族声乐相似之处不多,但其演唱形式缺失互相融合与借鉴的,表演风格亦是别具一格、意味深远的,而唱腔技巧均是相同的,都注重咬字发音清晰、吐字行腔圆正与风格韵味深远,表达形式亦是相同的,比如其语调、表情、感情与动作均是相同的[7]。
二、民族声乐中戏曲演唱技巧汲取途径
(一)加强现代民族声乐中传统及辩证处理
现代民族声乐演唱应体现人民大众的内心追求,要合理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特征,汲取传统戏曲演唱技巧的精华,促进自身持续发展。中华民族文化特点与传统审美观息息相关,语言及音乐为传统戏曲发展的重要基础,民族声乐演唱时可充分融入戏曲演唱技巧,让戏曲的影子植根于民族声乐中[8]。演唱者要充分掌握戏曲演唱技巧,并将其灵活用于民族声乐演唱中,不断加强传统戏曲演唱基本功练习,确保民族声乐演唱时,演唱技巧应用更为灵活。
(二)加强科学方式及民族风格的融合
民族声乐演唱中,要不断汲取传统戏曲演唱技巧,而这不是简单的艺术表现手段,亦不是真正摒弃西方声乐演唱技巧,要于内心坚持表征否定观点,以求同存异的态度促使两者共同发展。全面分析民族声乐与中国传统戏曲存在的不同之处,积极借鉴传统戏曲演唱技巧,并将其充分融入民族声乐演唱中,再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创新,确保民族声乐更具包容性。加强科学方法与民族风格的充分融合,使得民族声乐保留自身演唱风格与特色的同时融入更多演唱技巧,促进民族声乐与中国传统戏曲的进一步发展[9]。
三、民族声乐中传统戏曲演唱技巧的运用
(一)咬字发音
传统戏曲演唱强调咬字发音的重要性,而咬字发音可衡量演唱者的演唱水平与功底,进行戏曲演唱时要严格防范发音错误,不可出现音包字,通常音包字吐字不清晰,再是吐字时的声音受制于音乐,听众会觉得戏曲仅有声音,缺乏相应的唱词,此类问题出现于演唱者歌唱中时,演唱者务必吐字清晰,确保字正腔圆,这亦是演唱技巧发挥的关键,关系着演唱者的艺术表演质量。语言为咬字发音的重要载体,亦是其不可缺少的传播媒介,咬字发音时的字均发音准确,演唱者相应的情感表达需要以咬字发音体现,演唱内容更是与咬字发音正确性密不可分[10]。
演唱过程中的咬字发音并不等同于说话时的咬字发音,人的舌头于口中的方位和气息变化均是不同的,而演唱者此方面的情况更为复杂。通常演唱者不可以说话时的咬字发音,要根据实际情况分析与选择。唱歌时的咬字位置务必准确无误,口与咽处要以巧劲发音,力度均匀,将字准确布置于头腹尾位置,以此产生的声音效果十分完美。字音均是以声母、韵母组成的,声母决定着字音的准确性,而韵母决定着声音发生效果,演唱者要全面掌握声母与韵母应用,并将自身情感充分融入,使歌曲演唱达到预期效果。
(二)吐字行腔
戏曲艺术强调字正腔圆,表现亦注重声情并茂,而这亦是演唱是否成功的关键。字与腔是互相依存、密不可分的。戏曲表演时的发声要圆润,并极具美感。演唱者要正确把握口腔咽,保证吐字行腔效果良好[11]。吐字发声时要以竖为主,尽可能的控制短字头与长韵母,以确保戏曲与表演互相适应,字正强调发音时的口腔形状及位置准确无误,且应具备相应的力度;腔圆则是母音共鸣时的位置务必准确无偏差,保证发生圆满。戏曲表演者发声前的声带务必继续力量,发力时要确保气息顺畅,使得发出的声音均铿锵有力,且极具张力,这时的行腔及共鸣效果则非常完美。再是为了确保歌曲演唱感情色彩表达合理,演唱者会使用断腔、拖腔、连腔、笑腔等演唱技巧。
(三)风格韵味
戏曲演唱非常注重节奏抑扬顿挫,更强调情感表达合理有效,这亦是戏曲风格的充分体现。中国戏曲剧种可达360多种,各个种类的戏曲演唱技巧均是不同的,唱词不同的戏曲种类演唱手段亦是不同的,艺术表现效果亦不同[12]。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戏曲艺术亦随之不断发展,戏曲艺术及民族声乐被充分融合,民族声乐艺术中融合了诸多戏曲风格。但因地域文化不同,不同地区的民族歌曲及演唱风格均是不同的,比如北方民族歌曲开朗、豁达,南方戏曲则非常委婉,节奏大都非常缓慢。风格韵味强调字正腔圆的重要性,以此确保演唱者情感充分融入,并将韵律及情感完美融合,让演唱艺术效果极致发挥。
四、结语
演唱风格不可全部相同,而演唱风格个性化发展是声乐艺术持续发展的关键,这时则应强调演唱技巧的完善。中国传统戏曲历经数百年发展,其演唱技巧不断积累,值得现代民族声乐演唱者借鉴。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中国传统戏曲演唱技巧变得独特,戏曲作品也都极具地域风格,民族声乐演唱技巧均融合了戏曲演唱技巧,并对此不断改进与完善,便形成了现代特有的艺术形式,强调戏曲与歌曲的完美结合,就中国传统戏曲来讲,这亦是适应时代发展的传承和进步。民族声乐演唱者要深层分析传统戏曲艺术特点及其优势,不断汲取其间精髓,并更好的融于自身演唱中,再根据实际情况将其创新,以促进中国民族声乐的进一步发展。本文探讨了民族声乐演唱技巧在中国传统戏曲中的运用,简述了中国民族声乐与传统戏曲发展,探讨了民族声乐中戏曲演唱技巧汲取途径,分析了民族声乐中传统戏曲演唱技巧的运用,为民族声乐与中国传统戏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摘要:中国传统戏曲为我国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瑰宝,我国文化艺术历经数千年的发展,被众多文化熏陶,其艺术表现形式丰富多彩,艺术学科亦极具民族特性。民族声乐是基于中国传统戏曲发展的,汲取了西方声乐艺术的优势,并将其演唱技巧合理融入,历经不断创新与完善,已发展形成了完善的歌唱艺术形式。民族声乐演唱技巧与中国传统戏曲密不可分,两者相辅相成、源远流长,其于各自发展中互相借鉴与融合,促使两者共同发展。本文探讨了民族声乐演唱技巧在中国传统戏曲中的运用,并对其相关方面进行了分析,为民族声乐与中国传统戏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民族声乐,演唱技巧,中国传统戏曲
参考文献
[1]张雪莲.论民族声乐与戏曲演唱艺术的共性[J].大舞台,2013,04.
[2]张雁.民族声乐对戏曲艺术的学习和借鉴[J].大舞台,2013,01.
[3]王志昕.中国传统曲艺与戏曲元素影响下的民族声乐[J].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1,03.
[4]黎小龙.现代民族声乐与戏曲艺术的关系[J].大舞台,2012,07.
[5]宋艳琼.论民族声乐向戏曲唱法的借鉴[J].戏剧之家,2015,02.
[6]陈汀滢.谈民族音乐各个体裁的共性与个性——以戏曲和民歌为例[J].戏剧之家,2015,09.
[7]贾楠.立足传统唱响主流——中国民族声乐女高音与京剧青衣唱法之比较[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5,01.
[8]张玲琳.浅谈戏曲演唱与民族演唱的结合[J].民族音乐,2015,03.
[9]童丽娜.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历程中现象与问题探究山[J].北方音乐,2011,08.
[10]刘卫防.传统戏曲声腔在民族声乐中的运用[J].四川戏剧,2011,04.
[11]田晓红.民族声乐如何发展创新[J].戏剧之家,2011,04.
浅析声乐的演唱技巧 篇7
一、呼吸技巧
在声乐演唱过程中,呼吸能力属于原动力,很多歌唱家及音乐理论家均对歌唱呼吸十分重视。具体而言,呼吸技巧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一)呼气技巧和吸气技巧。呼吸技巧主要包括两种, 即呼气技巧与吸气技巧。对其进行细分,主要包括打哈欠式技巧、闻花式技巧、哭泣式技巧、惊吓式技巧、睡眠式技巧、哄笑式技巧、喘气式技巧、吹灰式技巧以及叹息式技巧与搬重物式技巧等。在演唱过程中,演唱人员应当依据不同情况综合运用这些技巧。
(二)换气技巧。换气在演唱技巧中属于气口范畴,但是在演唱过程中气口为吸气方法,其所表示的就是在歌唱间歇时进行换气,也就是说当演唱到长音或者高音之前,应当先进行吸气,从而充分准备好。但是,换气并不是停顿,换气是在吞吐字的瞬间趁机进行的。
(三)偷气技巧。偷气属于一种气品,但是与换气相比, 其隐蔽性更强,更加不容易察觉。该呼吸技巧的特点就是不露痕迹,隐而稳,快而轻。
二、发声技巧
在声乐演唱中,发声属于基础及核心内容,因此掌握发声技巧对于声乐演唱十分重要。发声技巧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一)唱名法技巧。唱名法包括两种:固定唱名法和首调唱名法。在演唱过程中,这两种唱名法优劣均存,演唱人员应当依据本人具体情况以及演唱曲目情况合理进行选择, 尽量做到扬长避短。
(二)起音歌唱技巧。起音,就是在歌唱过程中所发的乐句开头的首音,其对整个声乐演唱优劣有直接影响。因为起音是演唱人员为其喉部声门由不发声状态向发声状态转变的瞬间所选择的方法,表示发声开始时的状态及方法, 也表现了是否正确地协调了声音、气息及共鸣三个方面的关系。具体而言,在歌唱技巧中,共有三种起音歌唱技巧:硬起音、软起音以及缓起音。在进行声乐演唱时,这三种起音发声技巧往往相互渗透、相互结合,演唱人员要合理地运用。
(三)嗓音技巧。嗓音技巧包括运用真声、假声以及混合声的技巧。在演唱过程中,歌唱者应当以自身嗓音条件、声音特点与及曲目等实际情况为依据进行选择。
三、处理技巧
处理技巧是对歌曲进行艺术处理的相关技巧,包括以下几种:
(一)整体布局技巧。整体布局技巧就是歌唱者在整体艺术构思的基础上对所要演唱的曲目实行艺术设计与艺术处理,主要包括情感特点、歌曲形象,还包括风格特点、意境与情景等因素,还有作品结构安排等因素。
(二)对比技巧。对比技巧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情感内容的对比,比如爱恨对比与悲喜对比;二是形式结构的对比,主要包括强弱对比与快慢对照。
(三)夸张技巧。夸张技巧即为夸大、强调及凸显特点的一种技巧,比如对歌曲节奏、节拍与力度等进行夸张,从而对其特点进行强调,进而达到出奇制胜效果。
四、抒情技巧
在声乐演唱技巧中,抒情技巧是最重要的技巧,并且是核心技巧之一。因为声乐艺术和其他音乐艺术相同,都是抒情艺术。在声乐演唱过程中,歌唱者首先通过情感体验,让歌曲中的人物情感发生转变,转变为歌唱者自身的情感,之后再通过真情演唱,将这种情感传达给观众,使观众产生共鸣,从而达到期望的艺术效果。抒情技巧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一)旋律抒情技巧的运用。旋律是歌曲的灵魂,体现了歌曲的基本内容,并且具有抒情性,所以要把握好旋律, 利用旋律技巧表达歌曲情感。
(二)节奏抒情技巧的运用。节奏也是表达情感的一种重要手段,它能使旋律具有鲜明的性格及情感,不同的节奏表达的情感也是不同的。因此,演唱人员应当将节奏唱好, 将歌曲的感情唱出来。
(三)音色抒情技巧的运用。最具有情感色彩的即为音色,音色是声乐演唱中十分重要的一种抒情技巧。不同的音色能够表达不同的感情色彩。比如《在希望的田野上》以及《黄河怨》两首歌曲,其音色特点分别为清晰、洪亮与低沉、暗淡,所表现出的情感分别为欢乐、喜悦与悲伤、慷慨。
论民族声乐的演唱技巧 篇8
(一) 气息的运用
无论是民族唱法还是美声唱法, 美好动听的音色都必须由气息来支持, 古人曾说道:“善歌者必先调其气”“天伏地, 地伏天, 天地贯通, 气走中丹田”。这些理论都说明了从古自今气息在声乐演唱中的重要性, 当代的民族声乐也不例外。
总体来说, 民族唱法用气时要讲究“深”“通”“活”的原则, “深”指的是在呼吸时一定要吸到腰腹一带, 能够保持在这一区域形成一种对抗力。气息吸的不深, 很容易出现气息支持不上, 声音“漂”而“白”。“通”指的是在保证气息吸的足够深的前提下, 放松胸、肩、颈等一切非发声的器官, 使吸得深的气息在呼出时, 不至于堵塞气流和音波。著名声乐教育家金铁霖教授在讲学时提到“大马路小汽车”中的“大马路”, “小汽车”才能够畅通的行驶。“活”指的是在具体的歌唱过程中, 用气的多样性和灵活性表达作品的。
(二) 共鸣腔体的把握
在民族声乐的发声方法中, 又有其独特的共鸣腔体, 共鸣腔体把握的好可以使声音变得音色明快、铿锵有力, 在演唱中共鸣的腔体很多, 但是最重要的腔体是头腔、口腔和胸腔。
头腔。头腔的共鸣是发音中的高音喇叭, 它能使音色变的明快, 富有金属声。头腔和口腔离的比较近, 不但可以对字和语言进行快速加工, 而且可以补充口腔共鸣的不足, 从而美化音色使语言和声音统一起来, 为演唱的“字正腔圆”创造条件。
口腔。口腔在演唱中师相当重要的, 因为在身体这件乐器中, 只有口腔中的声带是真正发声的, 身体中除了声带之外, 其地方不会真正出声。所以我们在演唱中, 一定要让我们的喉先出声, 从而带动其他腔体共同协作, 这样才能发出十分顺畅、自然的声音。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喉主动”。
胸腔。胸腔在我们的演唱中扮演的是一个低音喇叭的角色。胸腔共鸣可以使声音变得浑厚有力, 具有穿透性。胸腔的共鸣正像是一个坚实的基础, 使得我们演唱的音色不论高音还是低音都是那么统一。缺少了胸腔共鸣, 声音就会发虚, 不够坚实。
总之, 在演唱的过程中, 喉起主动地作用, 然后结合胸腔、头腔, 互相配合, 紧密协作, 使歌唱表现更为生动, 民族声乐的发声方法中气息和共鸣腔体恰到好处的结合, 体现了民族声乐发声的科学性。
二、民族声乐的艺术形象表现
(一) 艺术形象表现概述
演唱一首歌曲, 首先得在思想上进入歌曲的意境, 如同演戏必须进入角色一样。例如唱《槐花几时开》这首四川民歌时, 当前奏一开始, 演唱者要想象犹如出现在一高高的山上, 有着使人难忘的槐树。演员进入这一意境, 把思念得情绪与槐树联系起来, 等候着自己想念的情人归来, 因为槐花开的时候, 思念的情人即将回来, 这是一种盼望、思念的意境。演唱者必须进入意境, 并运用技巧来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所以歌曲的艺术表现不能光凭声音技巧, 而是必须深刻的理解歌词的内容、时代背景、人物的处境, 演唱时的思绪与环境等, 并在探索主题的同时, 使自己完全进入歌曲的境界, 也就是将歌词中的形象和音乐中的形象处理成不可分割的东西, 能使自己的发声器官服从于自己的意志, 能富于表情的表达作曲家的意图。歌曲内容主要是通过唱来表达的, 而唱有是通过感情真实, 吐字咬字清晰, 声音美妙动听, 三者不可分割的整体来实现的, 对这三者一方的忽视, 都将影响歌曲内容的正确表达。只有感情真实, 吐字咬字准确, 声音美妙动听, 才有可能达到和内容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统一。所谓声音美妙动听, 就是要声音自然而且必须有变化和对比, 有强弱、快慢、高低、浓淡、明暗、激情、抒情等艺术手段。以上这些对比的统一, 又是在各生理部门的运动过程中实现的, 一首歌曲在演唱中从弱到强, 从强到弱, 从慢道快, 从快到慢, 从暗到明, 从明到暗等表现, 无一不是表现出对比的特点和规律。没有歌唱对比的矛盾, 歌唱就丧失了意义, 其中抒情与激情特别重要。
(二) 艺术形象的表现手法
1. 起调的第一个音和字的把握。
演唱者在伴奏的前奏出来前, 就必须酝酿歌曲限定的情绪, 当伴奏开始时, 就必须马上进入歌曲的意境, 不能有丝毫迟疑。当发出第一个字时就必须把情绪带进来, 一方面使听众觉得自然, 并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而另一方面亦增强演唱者的自信心, 用民族声乐的传统说法, 即“此字一梗, 则全曲皆梗, 此字一和, 则全曲皆和, 故此一字者, 适端在此, 关键在此”。这说明起调第一个字的重要性。如果演唱者能根据内容把感情和字头有意识地、肯定地唱出来, 则全曲的精神都带动起来了。
2. 歌曲内容表现“对比”的重要性。其中具体表现在:
(1) 轻重强弱的对比。声音的轻和重或强和弱是根据歌曲中所要表达的内心感情所决定的, 一首歌曲的演唱过程中必须要有轻重强弱的对比, 歌曲在演唱的过程中没有轻重强弱, 那就不会将歌曲的意境表达出来, 比如说《小背篓》这首歌, 开始要用叙述的口吻去唱, 妈妈用小背篓背着自己摘了野果, 看了赛龙舟, 这一部分就要唱的弱一些, 轻一些, 这样才能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
(2) 快慢缓急的对比。一首歌曲在演唱时的快慢缓急也是非常重要的, 这跟歌曲所要表达的意境和歌曲的特点是分不开的。比如《峨眉酒家》这首歌曲, 前面的散板部分要唱的缓慢一些, 描绘的是一片竹林, 小桥流水人家, 还有峨眉酒家的美丽景色, 缓慢的唱出来才能使听众们有时间去想象到这样的景色, 能使听众联想的时间, 后面的一部分“这个要碗回锅肉啊, 那个要碗菜头花, ”在唱的时候就要快一些急一些, 这样才能够表现出客人不断, 忙的不亦乐乎的感觉。所以快慢缓急的对比处理在歌曲演唱中是必不可少的。
声乐合唱中的演唱技巧 篇9
一、在演唱中怎样才能做到气息的自然流动
许多孩子在学习声乐中,声音发直,发硬,很难让气息流动起来,甚至有些孩子故意在腹中让声音震动,这样达到的效果则是出来的声更做作。一首歌曲,一部作品它会让歌者享受无与伦比的美,那就让学生在移动中歌唱,在轻盈舞姿中歌唱,于是我便跟着老师在做优美的舞动中,有如飞上蓝天白云之上,一向声音直直发出来的我感到了声音的起伏,气息的流动。我们在上声乐课时,在发声时,没必要拘谨地站在钢琴旁练声,可以自然的摆动双臂,还可以慢慢的行走,这样我们唱出的歌,发出的声,便有气息的自然流动。
二、如何用气息支撑歌曲中的高音
在初学歌曲《黄水谣》的过程中,气息不连贯,破音的现像很多。在演唱第四乐句“奔腾叫啸如虎狼”,“奔”字唱出的音不但做不到圆润,更达不到气息与情绪的饱满,常常到了“奔”字就会破音,老师急,我也急,使演唱技能走入屏境,而且每到唱这首歌,我都会感到恐惧,后来有幸在2010年10月我听到了苏联对彼得堡音乐学院76岁声乐教授“达瓦诺夫·安娜”的大师课,她是这样指导我们的:当唱到高音时,你可以让自己的身体向下蹲,在形像些,你可以让自己的腰部向合仰,也就是音往上走,力往下坐。这样发出来的声音就会圆润饱满。我们每个学员都试着用这个方法练作品中的高间部分,果然收到很好的效果:在高音区域努力做到身体向下,这样就能做到气息向上流动,力量却在腰腹中弹出。气息的调控是处理歌曲的一种很重要的手段:在《黄水谣》结尾部分“妻离子散天各一方”,亲人骨肉分离,不能团聚,这种痛苦如何用气息调控出来,我是这样做的,在妻离后面偷换一口气,这样出来的子散不但气息做到了饱满,而且整个痛苦无奈悲愤的感觉从声音中表达出来。
三、挖掘作品的音乐背景,会促进歌者不断提高自己的演唱技巧
每部作品都有它的创作背景,挖掘作品的音乐背景,会让歌者更好的演艺作品,情感会把握的更恰到好处,以此来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歌唱水准《黄水谣》是革命民族气概的产物,抗战时期,忻口会战失败,不久山西沦陷,冼星海在回国时深感民族危在旦夕,我国民众正处在水深火热当中,国土沦陷,日本侵略者占领我国国土。他坚信中国共产党才是中国民族的中流砥柱。1939年她去看望病床上的青年诗人光未然,听其朗诵《黄河吟》听其讲述黄河呼啸奔腾的壮丽景象遂荡起共鸣,乐思如潮。便创作了《黄水谣》,歌中描述了抗日战争前后黄河两岸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揭露了日本侵略者入侵中国,在华北所犯下的滔天罪行;反映了黄河两岸人民在日军侵华时期遭受的深重灾难;赞扬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这是作品的历史背景,当一个歌者了解这些,才能更好地演唱<<黄水谣>>,把这部作品所要表达的感情淋漓尽致的用声音表达出来.这样不但增加了自己的音乐修养,更会让自己在演唱中恰当的把握技巧,调控自己的感情,让音乐作品在歌唱中表现得更加完美。
四、歌唱需要灵魂,感情的投入对于歌者演唱作品起着很大的作用
20世纪上半叶,俄国最优秀的男低音歌唱家夏里亚宾就认为歌剧演员不能把自己停留在声乐的技巧上,应该“反映出剧中或歌中人物的精神”。前苏联音乐学家阿萨耶夫也说过,表演节目的局限性和无意义地炫耀技巧,会造成听众的注意力的迟钝和对创作新事物不感兴趣。
在《黄水谣》中,通过第一段的抒情慢板演唱,可以把自己置身于纵观黄河的全景和人民生活美好的全景.”黄水奔流向东方,河流万里长……”气势磅礴的黄河,和谐安宁地流淌,正如黄河两岸人民生活的平静,幸福,我们将用一种叙述的语调演唱这部分。开河渠,筑提防,河东千里成平壤,麦苗肥呀,豆花香,男女老少喜洋洋,这部分用欢快抒情的感情把黄河人民建筑家乡,土地肥沃,丰收盛景表达出来。
第二段情绪比较激昂,速度比前段稍慢些,着力点突出在对敌人的恨。随着音乐的转换,这一切美景很快被鬼子毁灭,对比的语调托出一个慢板,”自从鬼子来,百姓遭了殃”这一句要很慢,气息弱些,痛苦的无法用语言表达,用夸张的方式把奸,淫,烧.杀突出强音,重音表达出痛恨的感情。”一片凄凉”几乎近于哭腔唱出这句,更突出了人们四处逃亡,无法回家的悲凄。无奈而可怜地诉说着自己的悲惨命运。黄河依旧日夜奔流,而我们劳苦大众却妻离子散天各一方。在最后一段的演唱中,把速度更应该缓降下来,用更慢的速度演唱,通过音量控制情绪。这样即表现了歌曲的意境,又充分展示”黄水谣”所表达的情感,使那种意境中的凄美在演唱中表现出来.五.在歌曲演唱中对汉字的归韵处理。
美声唱法作为来自西方的歌唱艺术形式,已成为我国声乐艺术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其中尤以美声唱法演唱汉语歌曲咬字吐字存在的问题最为突出。因此,解决好汉语歌曲咬字吐字问题并掌握其技巧方法,对提高歌唱者整体演唱水平和美声唱法在我国的进一步发展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咬字着力点不准,“喷口”没有力量,出声字音含糊不清,即有音无字“音包字”。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歌者的表现力,使听者知其声而不知其意,失去了歌唱表现最根本的目的——用语言表达思想情感。
忽视字尾的归韵收音,不仅破坏了字音的连贯性和完整性,造成字义不清甚至错误,而且还影响了字音的圆润动听。
语言是声乐艺术的造型基础与创造核心,无论是音乐的作词、作曲,还是歌唱的表演,都离不开对语言的体验、感受与表现。当然,字、气、声、情是歌唱训练的一个整体,不可分割,所以在做到把“字”唱准的同时,还要使自己的声音流畅、统一、结实、圆润,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字正腔圆、真切动听、声情并茂.
以上演唱技巧的训练可以帮助每个初学声乐的歌者,更好的投入到对作品的演绎当中,帮助我们更好更快的掌握歌唱技能。为我们成为一个优秀的歌者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南海实验中学、艺术天地、教学论文》
【声乐合唱中的演唱技巧】推荐阅读:
声乐演唱中的技巧10-26
群众合唱的声乐训练12-31
民族声乐的演唱技巧12-13
演唱弱音技巧声乐艺术07-29
声乐演唱中的感情表达05-15
声乐演唱中的情感处理05-19
声乐演唱中的情感表达06-09
合唱演唱10-07
民族声乐演唱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