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声乐之演唱方法

2024-09-28

民族声乐之演唱方法(共7篇)

民族声乐之演唱方法 篇1

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讨论在我国已经持续了半个多世纪, 在学术界更是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随着时代的前进, 为适应人民审美的标准, 民族唱法既强调继承传统声乐的精华, 同时在此基础上开始吸收融汇美声唱法的科学方法。充分注意到了人声的混合共鸣的发挥, 从而使音域拓展, 音色柔和, 富于立体效果, 加强了声音的功能性和可塑性。但在国际声乐界, 中国的民族唱法并不为世界所认同, 这需要几代甚至更多带音乐工作者的不断努力, 才能将我们的民族艺术推上世界艺术的舞台。

一、美声唱法的演唱风格特点

美声艺术有近4 0 0年的历史了, 在意大利美声学派的渊源下, 又相继发展和确立了德国学派、法国学派、俄罗斯学派、英国学派。由于它的发声科学, 声音优美, 表现丰富, 得到世界公认和接受, 是公认的最完美的声乐艺术。其特点归纳起来有:

1、音域宽广, 声区统一

真正的美声歌唱家都具有三个八度左右的宽广的音域, 并能使三个声区得到完美的统一。

2、声音连接圆滑和优美

在演唱的所有音域里, 音与音之间, 都要非常圆滑地连接在一起, 不允许有任何破音, 音色不能忽明忽暗, 音量不能忽大忽小, 力度不能忽强忽弱。

3、明亮松弛, 讲究高位置

美声唱法的音质有明亮松弛、穿透力很强的声音特点, 而这种音质是高位置技能训练而产生的。美声唱法非常讲究高位置安放、高位置起音、高位置的训练。

4、灵活华彩, 轻巧俏丽

美声唱法与其他唱法不同的最突出的特点是声音有极大的灵活性, 可以任意演唱复杂而华彩的飞速音阶和装饰性花腔, 这种非凡的花腔技巧是通过特殊的发声技能训练出来的, 是其他任何一种唱法都没有的声音技巧。

5、重视呼吸, 用气歌唱

在一个音上, 开始时唱得淡一些, 然后强度逐渐增强增大, 色彩也逐渐加深。到达顶点后, 声音再逐渐减弱到开始的色彩和力度上。这种唱法叫一个音上的渐强渐弱。这一声音技巧是来自有控制的呼吸艺术。

二、民族唱法的演唱风格特点

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以民族唱法为主体, 借鉴并吸收了美声唱法的科学内容, 具有独特的演唱形式和风格特色。“以情带声、声情并茂”是民族声乐艺术表现的最高境界。要真正做到这一点, 必须做到:深刻理解作品的内涵, 发挥想象和联想, 运用音色, 体现民族个性风格等。

中国民族声乐在学习过程中要求通过科学的训练, 追求“开、稳、通、合、松、实、圆、亮、活”的声音效果。“开”是指喉咙打开, “稳”指喉结稳定, “通”是指气息上下通畅, “合”是指声带拉紧闭合, “松”是指舌头、下巴自然放松, “实”是指声音结实, 有穿透力, “圆”是指声音圆润, “亮”是指音色纯净明亮, “活”是指声音灵活自如。这几个字可以作为美声唱法的声音标准, 同样也可以作为民族唱法的声音标准。

民族唱法的嗓音, 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抒情性民声。这种声音假声成分多, 风格性不强, 声音柔和, 细腻委婉, 适合演唱带有民歌风格的创作歌曲及抒情歌曲。二是风格性民声。这种声音朴实纯真, 音色明亮圆润, 表现力强, 适合演唱地方风格民歌和风格强的创作歌曲以及中国歌剧。三是戏剧性民声。这种声音介于以上两种之间, 基本属于真假混合声, 声音浑厚, 丰满圆润, 音域宽广, 适合演唱中国艺术歌曲和民歌改编的创作歌曲以及中国歌剧。因此, 在教学中应把学生的嗓音大体归类, 因人而异, 扬长避短, 发挥个人所长, 以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民族声乐的咬字一般是指字头部分声母的发音, 声母大部分不颤动声带, 发出的不同性质的音响。因此, 声母的时值短暂, 不能延长, 要求准确、短促、有力, 它与韵母结合发声时, 就可发挥其有效的作用。在我国传统声乐理论中, 将所有的辅音声母的发声部位分为五大类, 即称之为“五音”, 即

唇音:b、p、m、f

舌音:d、t、n、I

牙音:j、q、x

齿音:z、c、s、zh、ch、sh、r

喉音:g、k、h

这五大类声母发音时, 用力部位要分明, 出口不能含糊。唇音字用力部位上下嘴喷口应有力清晰, 舌音字用力部位在舌头, 牙音字用力部位在牙 (前上下牙间) , 齿音字用力部位, 在上下齿之间, 喉音字用力部位在喉 (但注意不是喉音) 。声母读音的准确、有力、清晰是十分有助于歌曲情感的表达, 也就是说歌唱的咬字中字头是很能表现情绪的。

三、对于歌唱家演唱风格的分析

阎维文是我们大家都喜欢的歌唱家, 我个人认为对他声乐技术上影响很大的两位老师是金铁林和程志, 明亮集中是从金铁林那里学来, 金老师对哼鸣又十分重视, 阎维文在这一点上应该是收获多多, 同时又和程志互相交流, 互相切磋, 又吸取了程志的一些方法, 尤其是自然的歌唱, 舌头的向前, 声音的发放, 高音的自然过渡, 大家听一下阎维文的高音和程志的高音是多么的相似, 是多么的开放。可以这么说, 阎维文的方法三分之二是程志的方法, 不知我的感觉是否对, 从我的听觉, 从我对程志先生的方法的理解上, 我个人认为基本上没有错, 我自己做以下想象:中声区基本上在嘴的前面, 也就是像说话一样的去唱, 同时配合少量的呼吸, 随着音的增高, 呼吸的压力越来越大, 舌头还保持着贴牙齿的状态, 注意, 这是关键。因为程志先生讲, 声音的位置要摆在硬口盖的地方, 随着口型的逐渐增大, 随着呼吸压力的逐渐增大, 尽量用最少的呼吸唱出最大的音量, 高音直上直下, 千万不能靠后, 因为程志先生要求的高音是开放的关闭, 所以阎维文的高音才和程志是那么的象。这就是我们今天听到的阎维文, 他的声音比较大气, 比较明亮, 高音也很开阔。他与那些小号民族男高音不一样, 这也造就了他的特点, 这种声音特点唱军旅歌曲相对来说比较有气势。至于阎维文的声音听起来比较紧, 与他的歌唱方法有很大关系。沈湘要求的方法是“贴住后咽壁”, 虽说声音有点儿窝, 但对喉头的冲击不多。而阎维文的方法来自程志, 程志的方法来自施鸿鄂, 施鸿鄂的方法来自保加利亚, 而保加利亚的方法很开放, 这种开放的向前演唱的方法就免不了对声带用得多一些, 也就是身体的前半部分用得多一些, 所以声音听起来紧是一种必然, 声音前后的调节决定你的声音类型, 决定你的方法, 说白了, 阎维文的声音技术基本上是程志的翻版, 又融入了自己的声音特点, 才形成阎维文的风格。

对于鱼和熊掌不能兼得的理论人们耳熟能详, 但吴碧霞的大胆提出和探索让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这个问题, 也是对舍与取和如何兼收并蓄问题的新的讨论。有的人认为她的两种唱法总是有不尽人意的地方, 怎能说“鱼和熊掌都能兼得”?人们常说有“舍”有“取”, 关键是看舍去了什么而取得了什么, 如果通过舍去取得了自己的最美之处, 对自己的发展自然是有很大的帮助。吴碧霞确实让我们听到她美妙的歌声和打动我们的旋律, 在我看来, 人们对她的歌声所表现出的歌唱技巧和艺术表现力是喜爱的、能够打动人心的, 而她的创造力是她的魅力所在, 也是她通过舍与取而获得的兼收并蓄的效果。

对于吴碧霞来说, 她的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是“取”得了互补性的。民族声乐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戏曲中的“手眼身法步”的表演特点, 而吴碧霞正是运用了这些表演手法丰富了自己的美声唱法, 也许有人会说她过于夸张的表现了美声唱法, 或者不像美声唱法的风格, 但我认为这正是对艺术的创造和想象, 也是她的个性体现。“富于鲜明个性的声乐表演也是歌唱家在艺术上是否走向成熟的分水岭。它体现表演者几经具有明确的独创意识, 不仅对音乐作品有自己独到的诠释, 并且还能够根据自己的综合条件和特长充分发挥, 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演唱形式, 形成独特的个人表演风格。”我个人认为, 最终吴碧霞要走的演唱道路不论是中是西或者仍然是中西合璧, 都将是受到人们喜爱的一条道路。吴碧霞创造性地把中西合璧起来这是她的个性所在, 而从她所演唱的作品和效果更能体现出她声音的个性特点。

结论

通过研究总结出不同唱法之间存在着许多共性的理论, 可以根据需要, 采用跨学科的方法对某一问题进行研究, 我们可以借鉴美声唱法的教学方法来帮助我们学习民族声乐, 可以使我们在声乐演唱中产生更加完美的歌唱效果, 如果我们利用美声唱法中科学的呼吸方法, 充分的共鸣, 并加之我国民族的演唱风格、咬字特点以及特有的音色要求, 相信我们的民族声乐会屹立于世界音乐之林。

歌唱风格的不同是区分歌唱方法的理论依据, 我们应确立用演唱风格来区分歌唱方法, 从理论上讲, 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间的歌唱方法是相同的, 但是由于地理文化的不同、艺术发展环境的不同以及语言的不同, 依旧体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因此我们应借鉴美声唱法中科学的演唱技巧, 加之我国特有的民族特色, 使我们的民族声乐更加完美。

参考文献

[1]王雪艳.试论中国声乐艺术发展的求同存异[J].延安大学学报, 2004, 36-38.

[2]覃冬春.高师声乐教学唱法之比较研究[J].艺术教育, 2008, 22-23.

[3]张英莉, 任广明.浅谈中国传统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异同[J].剧作者, 2008, 15-16.

[4]田洁.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之比较研究[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 2006, 36-37.

[5]张传国.美声唱法特征分析[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11-12.

[6]修海林, 李吉提.中国音乐的历史与审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13-35.

[7]邹本初.歌唱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0, 143-144.

[8]杨立岗.声乐教学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8, 144-147.

民族声乐之演唱方法 篇2

世界上任何一种人声艺术, 不管是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还是戏曲、曲艺及各类民间说唱, 从总体的发声技术要求上看, 基本是一致。因为, 任何一种演唱形式, 要发挥它的艺术价值和取得持续发展, 都需要科学的技术支持, 方法上都要求气息深沉, 腔体打开, 声音松弛明亮, 咬字与音准确, 语言清楚, 感情表达内在激情等。这些演唱艺术的主要技术要求都是一样的, 概括的讲就是, 各种唱法在大的技术框架上要求是一致的, 但由于语言、风格、色彩、韵味, 艺术效果等追求的不同, 便形成了千姿百态的艺术特色, 训练方法和手段也各不相同。

通过我自己在舞台上二十余年的演唱, 及近年的教学过程, 我自己也积累了一些民族声乐的演唱经验及一些方法技术。首先我要提到的是——歌唱的呼吸。气, 乃兵之率也。一个歌者, 如果你把呼吸运用正确, 你的演唱之路就已成功大半, 歌唱的呼吸, 我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认为, 用腹部呼吸会对歌唱更有支持力度, 有人说用胸腹式联合呼吸方法, 我认为如果歌者一触碰到胸这个字眼, 他的气息很可能往上走, 造成气息上浮, 呼吸浅。 那么遇到高音也一定会造成挤、卡、甚至“喊”。所以我认为呼吸用小腹这个部位, 容易找到正确的呼吸支撑点, 更容易达到呼吸的一个深度, 有助于一个作品的完整性。在实际运用中, 吸气时, 除了用小腹吸气, 后腰也要有一定的支撑, 并且还要有向下用力的感觉, 这样气息就不会上提到胸部, 达到深呼吸的效果, 以上动作做对之后, 腰围便会自然产生一种被动而有感觉的扩张状态, 也只有这时候产生的气息是有支撑的深呼吸, 这个深呼吸也有人把其称作“低支点”

接下来再谈谈歌唱的位置。说道歌唱的位置, 就不得不提到哼鸣的练习, 哼鸣的位置其实就是歌唱的位置。声音要想有一个高位置, 一定是要有头腔的共鸣, 而哼鸣的练习会更加快捷方便的找到头腔共鸣, 这也是现在各个音乐学院及每个声乐教师常用的训练手段, 它可以训练声音的高位置, 体验头腔共鸣的感觉及气息、声音和歌唱通道的自然配合等。那么正确的哼鸣方法应该是——先抬起上颌, 将后鼻腔吸开, 撑空, 利用气息的低支点, 在撑空的后鼻腔哼出高位置的声音, 记住哼唱时一定哼在气息上, 另外, 有的学生哼唱时嘴唇会发麻, 说明声音哼在了口腔里, 而不是后鼻腔, 那么有一个自检的方法就是——在哼唱时, 嘴巴做一个张开的动作, 或是做咀嚼的动作, 如果哼鸣时做这些动作对发出的声音音色、统一、通畅、稳定都无任何变化, 那么这一定就是正确的状态。歌唱的声音和咬字也都要放在哼鸣的位置里, 有的学生总是把声音往外唱, 把声音直接向前放出来, 这样的声音效果是不好的, 声音直接向前唱, 很容易挤、卡, 嗓音的发声会偏多, 所以一定要从哼鸣的位置唱出, 这样声音就有了共鸣, 声音也统一在了一个位置。还有咬字也要咬在这个位置, 而不是用嘴咬。用嘴咬字的结果势必会影响声音的通畅、统一, 也不容易把气、声、字统一在一起, 整体达不到一个协调平衡度, 在这个咬字训练中, 我着实深有感触, 很多学生总是在咬字上很难做到统一, 也就形成咬字的里出外进, 那么在训练中, 必须一个字一个字的认真长期的练习, 把每个字, 每一句, 像串珠子一样统一在一个位置, 那就是哼鸣的位置。

凭着多年的民族声乐演唱, 及教学经验, 以及对戏曲的热爱, 我也很想探讨一下民族声乐发声方法在戏曲中起到的作用。 为了研究戏曲与民族唱法的方法是否能融合及借鉴, 我学唱的河南豫剧《谁说女子不如男》, 河北梆子《大登殿》, 山西晋剧 《四月里》以及二人台《走西口》等剧种。我发现, 我们中国的戏曲都可以与民族唱法融在一起, 他们确是有共性的, 那就是都离不开气息的支持, 与共鸣腔体的运用。我也通过现场观看戏曲演出发现有些戏曲演员一开口演唱就紧张, 猛提气, 挺胸抬肩, 致使气息上浮又浅, 气憋在胸口, 几句唱腔下来就感觉嗓子累, 另外由于发声没有位置, 咬字又在嘴上, 听起来声音又尖又卡, 真是演员与观众都不舒服, 更谈不到享受艺术了, 所以, 戏曲演员要想把剧情表达的感人, 唱是一定要具备科学的发声方法, 才能谈到声情并茂, 从而感染观众。

浅析中国民族声乐的演唱文化 篇3

中国作为一个东方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广阔的地域。在璀璨文明的历史长河中,产生了林林总总的宝贵文化遗产,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文化之一。中国民族声乐具有典型的中国特色,各民族民歌既有一致性,也有其独特性。一致性主要表现在其演唱的内容主要是各个民族特有的风俗文化,演唱形式丰富多样,大部分都是舞蹈伴舞,主要表现本民族文化;独特性主要表现在由于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文化、风土人情以及所处的地理位置等方面的差异,所以就导致了各个民族民歌各具特点, 大大的丰富了我国的民族音乐。由于民歌中有很多特殊的技巧诸如甩腔、滑音等在演唱时不能够很好的保持歌唱状态, 导致很多人认为民族声乐的演唱形式不够科学。客观的说, 中国传统的民族歌曲一方面要表现出富有本民族特点的歌曲,又要严格按照科学的发声方法去演唱,从实践角度来说, 很难实现。但是,我国很多民族声乐歌唱家们一直致力于中国民族声乐的研究,他们在最大限度的保留民族特色的基础上,大胆的吸收借鉴西方没声唱法的有点,是中国民族声乐也逐渐的形成自己的特点,成为一种科学的演唱方法,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二、中国民族声乐的“情、字、声、韵”

作为中国各民族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民族声乐是以中国的汉语以及各少数民族方言为基础,主要展现行腔和韵味,基本要求是发音要字正腔圆,表演要声情并茂,其精髓主要体现在“情、字、声、韵”。“情”是中国民族声乐的最基本要求,即演唱要富有情感,通过演唱者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在二度创作的基础上能够准确的把情感传达给听众。“字”主要是指演唱要咬字清晰,“字”的基础是语言, 各民族民歌各具特点,一个最大的原因就是语言不同,正如我们听到某一个地方的方言,就知道他是哪个地方的人一样;“声”主要是指行腔,所谓“腔圆”就是要求行腔要流畅、 优美。“韵”是中国民族声乐最核心的部分,之前所述的三点都是为了能够使音乐作品具有浓郁的韵味,让听众能够切实被这种独特的韵味所吸引,继而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三、民族声乐多元化

中国大地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历史悠久、民族众多, 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各个民族由于语言、风土人情、地域地貌以及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异逐渐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民族音乐风格, 这是中国民族声乐多元化的重要原因。正是由于风格迥异的各民族音乐不断为中国音乐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促进着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此外, 各民族民歌在艺术表现、 情感表达、审美心理等方面需求的不同, 决定了中国民族声乐多元化发展的必要性。民族声乐要发展,就必须与世界接轨,不断的更新观念,引进先进的演唱方法为我所用,使中国民族声乐在演唱方法、技巧和表现力等方面都能够不断的创新、发展。中国民族声乐多元化发展是历史发展的需要, 是中国民族声乐工作者们在长期的教学、工作过程中不断的求新、求变的探索精神与自觉意识的体现。中国民族声乐多元化发展势必会促进中国民族声乐的跨越式发展,使中国民族声乐更加的完善、科学,使更多的人能够接受并传承发扬中国民族声乐。

简析当代民族声乐演唱艺术趋向 篇4

一、如何继承传统民族声乐的精髓

民族声乐是我国的本土艺术, 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与地方特色。当代民族声乐多为演唱民间传统民歌, 民族歌剧选段, 以及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的创作歌曲, 二十世纪中期, 我国以杜丽华、吴雁泽、郭兰英、胡松华、等为代表, 开始了早期的民族声乐演唱, 成为了我过第一代歌唱家。二十世纪后期, 随着各大音乐院校的崛起, 西方声乐艺术的不断涌入, 在中西结合的培养模式下, 诞生了以彭丽媛、张也、阎维文, 宋祖英等新一代的歌唱家。近几年来, 以王宏伟、刘和刚、雷佳、王丽达、等为代表的第三代歌唱家, 他们借鉴并融合了西方声乐的发声方法, 结合了我国传统民族音乐素材, 把我国的民族声乐推向了一个新的平台。

(一) 继承与发展

戏曲演唱是中国民族声乐的一笔财富, 中国的戏曲有着数千年的历史, 戏曲文化博大精深, 从戏曲演唱表演到今天的民族声乐, 有着数千年的发展过程, 从古至今, 戏曲的经典唱段数不胜数, 这些都是中华民族文化在世界艺术宝库中的见证。当今的民族声乐要想不断的发展, 那么戏曲中的“念、唱、打、做”, “身、眼、步、法、手”以及唱腔是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的, 是一笔了不起的宝贵财富。

从20世纪下半叶到今天, 我国的民族声乐演唱者 (特别是女歌唱家) 出现了一个明显的不好现象, 那就是千人一腔。自古以来, 我国的戏曲演唱具有着独特的风格与特点, 无论是哪个流派都能做到闻声知人。戏曲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他就是民族声乐的前身, 只是经过一定的进化而得来。它们在演唱的声音技术上有着许多相同之处, 那就是发声讲究字正腔圆的演唱技巧。表演讲究声情并茂, 表里如一。之所以有相同之处, 那就说明我们的民族声乐已经继承了戏曲的精华。

(二) 继承与革新

近几年来, 在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的舞台上又出现了一支唱法, 那就是原生态唱法, 此种唱法可以说是继戏曲唱法之后的又一种天籁之音, 以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金奖得主李怀秀、李怀福为代表的这一种唱法赢得了广大广众的喜爱, 那么长期以来这种唱法我认为是存在的, 他是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有一笔不可估量的财富, 中华民族的文化博大精深, 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孕育着多种音乐文化。到如今, 我国的民族声乐演唱艺术与这些唱法到底有多少关联呢?在民族声乐演唱的过程中, 以王宏伟演唱为代表的陕北民歌, 高亢嘹亮, 大气宏伟, 这样的声音是怎么样发出的呢?他既不完全是西方的美声发声方法, 也不完全是我国的戏曲唱法和原生态唱法, 这般天籁之音就是当今的民族声乐唱法。他吸取了我国的戏曲演唱方法与原生态唱法的优点, 借鉴了西方声乐的科学发声方法, 经过这样的继承与不断的革新, 他们把当代的民族声乐演唱发展到了一个极高的点端。

二、如何处理好借鉴与发展的关系

借鉴与发展是两种知识的有机结合, 更是一种能力的表现, 通过对中国戏曲, 西洋唱法的不断了解, 对当代民族声乐的发展历程, 声乐理论以及演唱技巧有了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民族声乐纷纷涌入各个高校, 在几代人的不断努力和探索下把中的民族声乐又推向了一个新的浪潮。随着改革开放, 中西方文化也得到了进一步的交流, 从而大量的音乐工作者在以传统民族声乐为背景的前提下, 借鉴了西洋唱法的发声方法, 经有机的结合成为一种中国独有的, 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声乐艺术。

(一) 借鉴与发展

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主要结合民歌、曲艺、戏曲、以及民族风格的创作歌曲统称为名族唱法, 但当今的民族唱法已经不在包涵曲艺, 戏曲, 而仅仅指的是民歌和民族风较浓的创作歌曲的演唱。在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下, 我国当代的民族声乐演唱艺术也必须不断创新, 不断的注入新的时代精神和社会内涵。在借鉴西洋唱法的过程中, 必须紧扣我国的传统民族唱法, 使两种文化恰当融合, 从而使我国民族声乐更具有民族性, 时代性和科学性。

(二) 借鉴与创新

当代的名族声乐演唱艺术是在借鉴美声的发声方法, 吸气量足, 容易控制, 高音部分主要以头腔共鸣为主, 恰当使用真假声的混合, 从而发出的声音具有穿透力强、集中、亮丽的特征。运用适当的口腔和胸腔共鸣, 加大音量, 是民族声乐演唱艺术更具震撼力和更强的艺术表现力, 这种演唱方法就是当代的民族唱法, 它更具有科学性、时代性、艺术性和民族性。

我国当今的民族声乐演唱艺术已得到更多观众的喜欢, 这种唱法已具备了一定的时代感。如今的民族声乐演唱艺术已不再是传统的民族声乐艺术, 它大胆的借鉴了西洋美声唱法的精髓, 结合我国的民族风格、民族语言大胆的进行修改和突破, 经过创新使演唱技巧不同于我国的传统民族声乐演唱方法, 这种唱法更能使用于各种不同风格的歌曲演唱, 同时也能演唱各种艺术歌曲, 包括歌剧。我们应当大力维护和提倡这种唱法, 这也是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趋势和走向世界的前提。

三、如何做到共融整合

(一) 相互借鉴、共同提高

西洋唱法主要以意大利为代表的美声唱法 (美好的歌唱) 后期发展于欧洲, 20世纪初传入我国, 美声唱法讲究正确的呼吸、精确的音准和音色的统一、语言端正以及音质优美等条件。更有专家提出过“歌唱的艺术就是气息的艺术”, 在美声唱法中呼吸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它是歌唱的动力, 也是表现艺术的重要手段。在民族声乐演唱艺术中, 气息也是一个致命的内在问题, 如今的民族唱法呼吸从力度上讲要比美声的呼吸浅一些, 美声唱法的呼吸着力点在于胸腔, 而民族唱法的呼吸着力点更多是在于头腔, 演唱时要求有灵活的呼吸控制能力和饱满的气息支撑, 从而把作品演绎得更加生动, 更具有表现力。运用两种方法的有机结合使民族声乐演唱艺术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二) 相互包容、共同发展

在发展我国民族声乐演唱艺术事业上, 我们应当把一切有利于发展和提高我国民族声乐演唱艺术的经验和方法吸取过来, 取之精华, 为我所用, 尽可能地发展自己和丰富自己。在借鉴和发展的过程中就会涉及到两种知识的融合问题, 要做到恰当的融合, 就必须通过科学的发声方法来练声, 如“鼻腔哼鸣法”“鼻腔腰腹呼吸法”和“横膈膜呼吸法”等, 这样既可以来训练人们的演唱技巧, 也可以丰富歌手的情感表达。如今的部分创作歌曲演唱难度非常大, 如果不用科学的发声方法来演唱那是根本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的。在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后, 这种发声技巧不但会让歌手在演唱各类歌曲时游刃有余, 而且在歌唱时会更加的生动感人。

四、中国民族声乐的大繁荣

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及民族唱法已具备了很高的艺术水平和演唱方法。从清代末开始, 我国的民间艺术 (戏曲、曲艺、歌曲) 逐渐繁荣, 演唱水平得到不断的提高, 因民族的不同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演唱风格。新中国成立以后, 一部分爱国志士纷纷回国 (如老一辈歌唱家、教育家蒋英同志) , 并把国外的歌唱方法带入了中国的各个高校, 在中国的社会背景下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的艺术人才, 从而也为我国的声乐艺术翻开了新的一叶。

近几年来, 我国民族声乐在飞速发展, 它在演唱和创作上都已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顶峰, 已经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又一个新的体系, 到至今为止我国的民族声乐演唱艺术及民族声乐作品已经达到了空前的繁荣。在以后的民族声乐演唱艺术中, 我们要继承传统, 也要不断的借鉴和创新, 音乐不分国界, 民族的也就是世界的, 我们作为一名歌手, 在演唱我国民族声乐作品时要做到让听众耳目一新。我相信在我们的不断学习和努力下, 中国的民族声乐演唱艺术会很快的发扬光大, 让我国的民族声乐屹立于世界的顶峰。

摘要:在我国, 目前已存在多个民族声乐流派, 无论是哪一个流派, 对我国的民族声乐而言都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我国有56个民族, 所以我国的民族声乐就更具有广博的艺术特色。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也得到了不断的提高, 音乐是最典型的大众性文化品种之一, 将在人们的精神消费上占据了重要比例, 随着文化体制的改革、市场对声乐艺术的需求, 声乐艺术将逐渐走向市场化、产业化和商业化。作为一名声乐艺术工作者, 我认为:无论是哪一流派, 哪一种唱法, 在演唱作品时都应当吸取精华、相互贯通。在学习民族声乐的过程中, 我们要树立一个新的理念, 即综合各民族的音乐特征, 结合各流派的基本演唱方法, 以创新发展民族声乐为目标, 最终找出自己的演唱风格, 为我国的民族声乐做出自己的贡献。

关键词:民族声乐,民族声乐演唱艺术,民族化,借鉴,继承

参考文献

[1]刘辉.关于民族声乐的文化定位问题[J].中国音乐, 1998 (1) .

[2]杨仲华, 尤志国.中国气派民族神韵百姓欢迎——论金铁霖民族声乐学派的确立[J].中国音乐, 2005 (1) .

[3]孟妍.浅谈民族声乐演出方法的继承与发展.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2008 (1) .

试论民族声乐演唱的风格特点 篇5

在劳动生活中形成了民族声乐。我国幅员辽阔, 是个多民族国家。民族声乐的演唱风格, 就是根据各地区、各民族的地理环境、风格习惯、语言音调等方面的不同, 逐渐形成和固定的。此外, 在长期历史发展中, 各民族、各地区都积累了丰富的演唱曲目, 经过歌唱家们采取不同的演唱方法、技巧和形形色色的表现手法, 再创作出来的民族声乐艺术, 就体现出了丰富多采的演唱风格。这些风格即蕴含在民族唱法的统一共性之中, 又有独树一帜的个性, 表现的手段也不一样。

我国民族众多, 五十六个民族有超过五十六种的语言, 每个民族都有呈现其语言特色、习俗特色、地域风貌特色的个性突出的作品。汉族是人口最多的民族, 各个地区都有其不同的演唱风格。东北地区的演唱豪放宽广, 江南地区的演唱委婉清秀, 陕北地区的粗犷嘹亮。其节奏自由, 纯朴大方, 高亢悠长, 句式结构非常特别。蒙古族是一个质朴、豪爽的民族, 千百年来, 草原上的人们用长调歌唱生活, 赞美自然, 抒发胸怀, 祈祝未来。“巧妙调节口腔共鸣, 强化和集中泛音, 唱出透明清亮、带有金属声的高因声部, 获得无比美妙的声音效果。山东民歌山东民歌具有质朴、淳厚、强悍、粗犷、诙谐和风趣等特点。表现山东人民朴实、憨厚的性情, 往往以生活小调为最突出。表现山东人民在和大自然斗争中的伟大气魄、坚强意志和英雄性格的歌曲就表现出强悍、粗犷的特点。例如:如临沂地区的《沂蒙山小调》歌词朴实生动, 曲调婉转悠扬, 不仅生动展现了沂蒙山区秀丽风光和沂蒙人民善良淳朴的品格, 更象征着沂蒙人民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憧憬。其中“风吹草低见牛羊”中的“低”子必须要以山东卷舌的口音来唱, 这个字能集中体现山东民族声乐的特色。中国声乐中的戏曲分为三百多个, 曲艺有两百六十多个类别, 如今的民歌曲目繁多, 不同民族语言, 不同地域、不同的风俗和不同个人所呈现的绚丽多姿的歌唱风格。

2 民族声乐演唱风格的共同性

民族声乐演唱风格虽然具有多元化的特点, 但也有许多共同性。

2.1 生活造就了民族声乐, 民族声乐和人们在社会中的生活状态方式有着密切的关联。

人民在社会的长期劳动中以及与生活的斗争中产生了自己的意志、思想以及情感, 用自己觉得能够表达自己情感的方式表现出来。例如陕西民歌《脚夫调》, 所传达的就是在解放之前, 生活在社会最底阶级的脚夫们生活饥不抱食、衣不遮体, 受着各种压迫, 背井离乡的悲惨生活。

2.2 演唱民族声乐要具备柔、脆、甜、水、亮的特色。

在使用声音的方式上, 主要可以分为三种方式:第一种抒发情怀发声, 抒情方式使用的假声会比较多, 大多以柔和、细致婉约为主要特点, 具备的风格性不高, 适合在抒情歌曲里面使用。第二种使用风格性发声, 风格发声大多使用真声演唱, 音域比较宽, 声音表现力强, 纯真明亮, 在演唱中国歌剧以及风格色彩强烈的歌曲时适合使用这种方式, 就像《党的女儿》这首歌中:“万里春色满家园”段落就很适合使用风格发声演唱。第三种戏剧性发声演唱, 这种方式混合了真声假声, 声音浓厚却又圆润丰满、宽的音域, 中国民族总各类歌曲适合使用这种演唱方式, 例如《黄河怨》等。

2.3 在演唱民族声乐时, 方法是受风格决定的。

使用方法来展现风格是怎样的, 方法服侍风格, 同时受到风格的限制。民族声乐演唱的时候在开腔和咬字方面是把咽腔和喉咙打开的程度并不是很大, 喉结比较稳定, 具有共鸣腔管的特点, 和欧洲唱法相比比他们要短一点, 细一点。在唱法上讲求以宇开腔, 声音随着宇发出来, 声音随着腔行的规则。民族声乐在进行歌唱的表演上有着自己特殊的要求。第一内在和外在必须要达到一样的高度, 它的作曲要求、艺术造型、表达情感主要是经过舞蹈、作、唱、念等表现出来。第二民族声乐的声音和舞蹈形体是一样重要的。第三声乐唱法和歌词、道白是一个整体的。因为民族声乐具有的这些特殊独特的特点, 已经登上了世界舞台并且深受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艺术之一。

3 民族声乐的演唱与羹声唱法的区别

在声乐中有原则上的不同, 例如语言中的吐字发声、多种语言的演唱方式、乐点上的不同处理等。单从语言方面来说, 汉语与欧洲语言差别很大, 对音乐内涵的理解、考虑方式、音律标准与生活行为大不相同。将我国的语言文字与外国的相比, 我国的文字是极为复杂的, 所以演唱时的语言方面必须重视, 将发声方式与语言特点揉和起来。民族声乐注重的是各个不同地区的特点在表演中必须清晰的体现出其中的精华。

两种声音表现形式在呼吸方法上有差别。美声使用的是胸腹式的呼吸, 呼吸频率快, 口鼻同时进行吸气, 这样的肺活量比较强且灵动。民族声乐是腹式的吸气法, 也就是俗称的气沉丹田, 深吸深吐, 以腹腔作为一个有力的支撑点。

两者声音的特色与共鸣部位并不相同。民族唱法保持声音上甜、亮、圆、润、水的特色, 但音域更为宽广, 声音更加通畅明亮, 美声的特点为表现力更强, 美声明亮、丰富、松弛、圆润、具有金属色彩富于共鸣和垂直感的优美华丽的音质;民歌多为口腔内部的发声, 发声部位于口腔前侧, 接近与牙齿的部位, 胸腔一般不会参与演唱, 除非有少数的个别情况下会使用。不同类型的曲目、表演特点。这里的表演特点是指不同地方不同民族的不同特点, 例如:纯净、明亮、松弛、华实、以及服装上的不同, 这就需要表演五要素的配合 (手、眼、身、法、步) 。所选曲目大部分是体现不同地区地域特色的, 其中包括多种类型的曲目。美声就要求带着丰富的感情来进行演唱, 将声音技巧与声音的感染力来征服观众, 不会有太多的表演形式, 将歌曲要表达的感情及内容用脸部表情表现出来。这里一般都是歌剧及艺术类的曲目。

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之间是可以相互借鉴与融合的。我们应该在声乐教学中遵循并提倡科学的教学方法:民族唱法不仅要在演唱技术上充分借鉴美声唱法的共鸣, 气息, 咬字吐字的运用。演唱者必须有良好的音乐知识与音乐素养, 我们既要发扬民族传统文化, 又要吸收借鉴美声唱法的科学性, 既保留传统, 发展创新。

在中国有悠久的民族声乐历史, 随着时代的蔓延, 民族声乐因为语言、民俗、环境等条件演变了多种不同类型的民族声乐形式, 正是因为这种独特的韵味, 使很多人喜欢上了这种声音。在熟悉了民族声乐的特性后就能够与其他的音乐类型想比较, 扬长避短, 相互促进, 古今、中西结合, 这样我国的民族声乐才能朝着前进的步伐奔跑, 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声乐文化。

参考文献

[1]石惟正.再谈我的民族声乐观[N].音乐周报, 2004-09-24 (5) .[1]石惟正.再谈我的民族声乐观[N].音乐周报, 2004-09-24 (5) .

民族声乐中民歌的演唱风格探讨 篇6

关键词:民族风格,创新,发扬光大

中华上下五千年, 我国是一个有着很久远历史的国家, 自然民族声乐也有着很久远的历史, 我们的民族音乐在随着社会发展、时代进步而不断的被发展、被传承。民族声乐由许多部分组成, 其中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就是民歌, 民歌有着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 它们有着地域风情、民族特点。我们可以从一首民歌中听出许多信息, 比如创作年代、背景等等。这是它独有的特点, 也是它魅力所在之处。我们应该在它演唱风格的基础上, 不断的创新, 为它增添一种个性化演唱风格, 让我国的民歌发扬光大, 被更多的人所演唱、传承。

一、民歌演唱风格的差异

1、不同的创作环境

我国是世界占地面积排名第三的国家, 地域辽阔, 土地资源丰厚。正是因为这种原因, 我国的民歌风格大不相同, 举几个不同地域的例子吧。西北地区的民歌, 因海拔问题, 那里的人音域宽厚, 他们的声音有着很强的穿透力, 可以在高原上各处角落听到, 给人的心灵带来震撼;山歌则给人带来一种很轻松愉快的感觉, 歌声变得十分愉悦, 淘气的在山间回荡, 让我们十分陶醉;给人一种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的幻觉。最后再说说我们平原的民歌, 内陆平原和它特有的地势有着很密切的联系, 音调委婉平和, 声音温柔近人, 大都是表现了人们美好愿望和情感的歌曲。

2、56个民族, 56种语言

我们国家有许多民族组成, 不同的民族、地域会造成我们民歌演唱风格的差异。语言对民歌的影响非常的大, 汉语言方言众多, 有着“十里不同看”的说法。单就语音对音乐的制约作用来说, 在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语音差异越大, 音乐差异也就越大。民歌的歌词就是人们的口头语言, 从一开始用方言演唱。进而形成了民歌地域差异性, 也就造成了不同的旋律, 润腔也不同, 从而形成了民族色彩的不同。有好多首民歌都可以说明这种现象, 比如一些少数民族的歌曲, 他们的民歌特点相当显著。

3、一些戏曲的影响

有一些的民歌是从具有地方特色的戏曲、戏剧中衍生而出的, 它们将民歌和戏曲的特点集于一身, 这种类型的歌曲可以算是半民歌半戏曲, 还有一些民歌是运用巧妙的手段将民歌的特点和戏剧的特点合二为一, 将它们完美的融合在了一起, 柔中带刚, 让人们分辨不出是民歌还是戏曲, 这种融合可谓是民歌戏曲的一大发展。再一次把民歌戏剧推向潮流。

二、民歌演唱风格的相似处

1、民歌来自日常生活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 不断地经历一些事情。在这些经历中人们的思想变得越来越成熟。他们用民歌的方式唱出了当时的社会, 让后代的人了解到了他们的故事, 就拿哈尼族来说吧, 他们是云南特有的少数民族之一, 人口约140多万人, 历史源远流长, 文化博大精深。但由于他们历史上没有文字。许多宝贵的文化都没有记载。值得庆幸的是, 哈尼族利用民歌这种方式, 让文化得以传承。就如《斯批黒遮》里面说到了他们由于频繁的战争, 被打得四分五裂。分散到各个领域, 他们的民歌来自于生活经历。

2、民歌中大都有地域特色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由于南方和北方地域上的差异导致文化的多样性, 进而导致民歌的演唱风格的不同。但是, 在一些方面民歌中也有很多相似的部分。例如:民歌的用声方式有着相似之处。一些民歌是整首曲子一般采用假声来演唱, 这样演唱声音委婉动听, 但是没有明显的特色, 适用于一些地方民歌, 那种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愿的歌曲。也有一些民歌是采用真声为主, 假声为辅的方法, 这样演唱有较强的影响力, 给人流有更深刻的印象, 这样的方式适合运用在那些歌唱祖国的歌曲上。还有一些民歌采用真假声相互融合的方式, 他们将真假声做到了完美的融合, 使得声音给人听起来的感觉相当舒适, 不尖锐, 十分柔和。这样的方式适合一些抒情的民歌。对于民歌的独有特色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3、民歌之间相互融合, 相互渗透

中华文化虽然具有多元化, 但是各种文化也会相互取长补短。同样, 我国的传统民歌等也是相互融合, 共同完善的。民歌中融合的精品, 无过于《敕勒歌》和《木兰辞》了。另外《桂花雨》融山水民歌于一体等。所以综合来看, 民歌之间已经进行了相互融合与发展, 取其他民歌中之精华, 使民歌更具韵味。

4、民歌演唱的方式取决于演唱特点以及演唱风格

演唱风格决定了演唱的形式, 演唱方式反映了演唱风格。“字正腔圆”正是我们民族唱法方面的特点。因此在歌唱方面还要有独特的要求。

三、民歌演唱风格上有着一些不足

1、我们从小接受传统式教育, 这样的教育使我们的声乐演唱风格出现单一化,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 有一大批反对传统教育的人涌现, 他们提倡我们用创新的思想去创作歌曲, 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地创新, 我们应该有选择的看待民族声乐继承的问题, 我们不能盲目的继承发扬, 应该用理智的大脑去思考哪些是值得我们去借鉴去汲取的部分, 哪些是我们应该舍弃的部分。还是想要强调对于民族声乐的传承, 我们一定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将民族声乐发扬光大。

2、由于对方开放这一政策的实施, 中西方文化开始交流融合, 这一现象有利有弊, 利是使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迅速等, 弊是使得我们每一个人的演唱声音出现雷同等, 我们的音色以及发音方式都变得十分相似, 这使得我们的民歌演唱缺乏独特性, 没有了以往的魅力, 这让我们十分想念那些曾带给我们美好感受的老歌唱家, 就如那些, 宋祖英、蒋大为、邓玉华、阎维文、郭颂等等。他们的演唱风格有着自己的独特魅力, 让我们为之惊叹。

总之, 对于这些传统的东西, 我们不能够舍弃, 也不可以完全照搬的继承, 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之上, 加以创新, 这样我们的文化才能够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伍国栋.民族音乐学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7.

[2]黄翔鹏.传统是一条河流[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0.

[3]杨莉.论中国民族声乐的文化底蕴[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08 (06) .

[4]罗娜.浅论关于民族声乐发展的几点思考[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1 (05) .

[5]杨杰.当代我国民族声乐艺术主要美学特征探析[J].华章, 2011 (06) .

对中国民族声乐演唱风格的探究 篇7

一、中国民族声乐表演风格的多样化

民族声乐起源于劳动人民的生产实践和社会交往, 由于我国地大物博、方言文化缤纷, 民族众多, 各个民族的文化各有其特性, 就形成了一个多样化的民族声乐演唱风格。民族音乐理论工作人员, 依据我国民族声乐多样化的特性把民歌分为诸多色彩区。这些民歌在演唱上, 有着独特的民族风情与浓厚的地方色彩。像蒙古民歌的“长调”, 曲风宽广绵长, 节奏自由, 末音拉长, 情感炙烈奔放, 真假声转换, 有着浓厚的草原气息。又如, 山东民歌的特点是粗放, 幽默、风趣、纯朴、吐字干脆利索, 音色高亢明亮, 行腔中多加有方言与卷舌音等。我国的戏曲有近400个剧种, 曲艺亦有近300种类, 各类民歌、创作歌曲更是数不胜数, 有多少种演唱风格也难以数计, 每一风格的形成都有赖于它特有的地域文化背景。此外, 民族声乐也将近现代作曲家们创作的, 不单独突出任何一个地域或民族特点, 而是表达整个中华民族的总风格、总气派的声乐作品与演唱方法谓作民族综合风格。像《黄水谣》、《我爱你, 中国》等中国艺术歌曲, 此类风格的语音基于全国的通用语言——普通话。民族综合风格类风格共性多, 具体学习初期, 需要正确熟练的掌握21个声母的发声部位、方法、方式、挡气动作与吐字形象“甭喷、飞放、打弹、咯砍、平舌、饶舌”, 让字头清楚、利落, 有力量和弹性。字头是承上启下的过渡要素, 必须交代清楚。字腹是演唱中延长音的要素。另外, 每个汉字都有它的字意与声形, 且字意往往与声形相契合, 演唱时需做到爱憎分明, 悲喜有别。把歌词唱美、唱活, 唱出情感, 这是民族声乐特有的演唱风格。

唱出韵味。韵味是民歌演唱的精髓, 灵魂。用声拖腔, 用字行腔, 用情润腔, 润而生味, 是中国民族演唱再次创作时需要运用的特殊技巧。比如运用各种倚音、顿音、直音、滑音、颤音、花舌音等装饰性润腔技巧, 使唱腔得到装饰与润色;运用种种音色的变化, 使唱腔或明或暗, 或浓或淡;运用强弱、轻重、大小、收放的力度变换技巧, 运用多种板式与较为频繁的速度变换和变化法还有音高的微升微降等润腔技巧, 使唱腔跌宕起伏, 抑扬顿挫, 大起大落, 从而使唱腔与演唱得到润化和美化, 最终出现锦上添花、感人至深的音乐效果。

唱出神韵。神气—神情气质, 是蕴涵在表演者内心深处的特殊的民族感情、民族心理意识与审美理想在外部形态、精神状态、气韵和精神方面的表现。中华民族在音乐艺术表现方面形成了恬淡、委婉、端庄、含蓄、的民族韵味。通过表演者精神气质的展现, 人们依据他们长时间形成的审美能力与欣赏标准, 展现出对演唱者信任与否, 决定他们或多或少地加入到音乐艺术表演的创作中去, 这直接决定演唱的社会功能和实际社会价值。因此说表演者形态中见精神, 气势中透神韵, 使人们通过表演者的面、目、体、态、动静和招式等, 感受到他心灵深处亲切自豪的民族感情和典雅高尚的民族神韵之美感。

二、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的区别

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在毫不相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其它很多复杂因素的共同作用下, 逐渐演变成现今人类社会极具特色的歌唱表演艺术风格体系与演唱方法体系。中国民族声乐发展的主轴是汉族民间歌舞, 同时也包含有少数民族的民间歌舞音乐, 中国民族声乐的题材内容大都来自广大普通民众的生活与劳动实践, 更为贴近大众生活。其主要题材形式大体上是民歌、民间戏曲和说唱艺术。从演唱形式上说, 民族声乐大都是独唱、对唱、表演唱等基本形式, 很少重唱、合唱。唱腔的形成和歌唱发声技巧与吟唱技术密切相关。中国民族声乐的音调旋律大体以五声、七声民族调式为主, 有突出的东方文化艺术特点。在声乐美学效果方面, 中国的民族声乐追求亮丽、清纯、声音高亢、恬美的艺术特点等。

美声唱法的形成和发展尽管和世俗音乐的发展密切相关, 可古代教会音乐与希腊音乐对美声唱法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意大利美声唱法受益于歌剧表演艺术, 其题材形式大多是宗教题材、宫廷以及市民的世俗题材, 表演形式有合唱、独唱、重唱等很多类型。美声唱法的技巧是以咏唱为主要特征, 其调式大都是在古代民族调式基础之上演化发展而来的, 西洋大、小调式的重唱、合唱, 注重和声织体效果, 在声乐美学功上, 美声唱法更加强调圆润、柔和、浑厚与略带掩盖色彩的嗓音特征等。

从两种唱法的声乐艺术理论体系来看, 我国传统的唱论中尽管也包括了相关的歌唱技巧、发声原理和歌唱表演艺术表现方面的很多论述, 可它们却特别重视经验性的总结, 而相对欠缺科学原理的论述。在具体理论方面, 民族声乐理论注重语音发声技术、声腔技巧与情感情绪表达方法的理论研究, 强调的是字和腔、情和腔与字和情的辩证关系。在发声基本原理上, 我国传统声乐理论对演唱呼吸与演唱语言基本原理有所注重, 可相对缺乏对嗓音演唱发声机制原理、演唱共鸣原理和全部嗓音歌唱科学理论的深入系统的探究, 是我国传统声乐理论不足的一面。由于西方近、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使美声学派的声乐理论很早就和自然科学相结合, 进而形成了一套嗓音演唱科学理论体系。美声学派的声乐理论融合了生理学、心理学、音响学、医学等很多学科的科学的研究成果, 深入细致地研究了演唱发声的本质规律, 建立一套科学的演唱训练体系, 促进了声乐实践和艺术理论的变化, 是演唱艺术和科学完美结合的典范。

总之, 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源远流长, 是有着浓郁泥土芳香和民族特色的声乐表演艺术。它有多样的风格, 因为中国语言、生活习俗、地理环境不同形成了各自的民族风格, 且具有浓郁且独特的民族艺术特色, 是中国各个地域、各个民族民间唱法、说唱唱法、戏曲唱法以及民族新歌演唱等四种系统唱法的总称。作为一名声乐表演者, 唯有真正了解、掌握民族声乐的风格、特点, 才能和其他国家艺术形式互相学习、互相借鉴, 真正做到古为今用, 洋为中用, 让中国的民族声乐更有科学性, 更有魅力, 能以全新形象迈向世界音乐表演艺术之舞台。

摘要:中华民族声乐艺术历史悠久, 是一种扎根于本民族土壤、散发着浓郁国土芳香与中华民族特色的声乐艺术, 它的演唱风格多样, 具有鲜明且特别的民族本色。身为一名中国民族声乐演员, 务必先准确认识和了解及把握中国民族声乐的演唱风格。本文从演唱风格的多样化、风格的共同特性、演唱的个性三个视角出发, 对我国民族声乐的演唱风格做以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演唱风格,多样化,风格特性,演唱个性,中外比较

参考文献

[1]王颖.浅谈中国民族声乐的特点[J].音乐天地, 2005, (8) .

[2]李万进.鄂西高腔山歌演唱技法研究[J].黄钟, 1997.

上一篇:探究性阅读下一篇:和谐共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