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声乐中的字正腔圆

2024-06-27

民族声乐中的字正腔圆(共3篇)

民族声乐中的字正腔圆 篇1

歌唱是一种独特的方式来表达人类的情感。它与人类的语言息息相关, 因此也是一门语言的艺术, 在人们对歌曲的演唱过程中为了良好的表达自己的情感, 除了在科学的演唱及饱满的气息支撑前提下, 还应做好字正腔圆, 咬字吐字, 字正了, 才能做到腔圆, 注意语言的使用, 而且经过数年的研究及表演, 民歌的演唱也认识到了咬字吐字的重要性, 还对咬字吐字等细节做出了详尽的介绍, 从而才有了字正腔圆的说法, 如果做不好这一点似乎很难对歌曲进行完整的诠释, 。

一、语言在歌唱中的重要性

语言在歌唱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没有语言就没有歌声。歌唱的民族风格、艺术形式。表现方式以及学派分类的形成, 一方面是由于在审美习惯上有所差别, 而起着决定性作用的还是语言上的不尽相同。同时各类声乐学派都具有自身特色与风格, 其本质原因也是因为语言的不同。所以说, 我国杰出的声乐家在声乐的训练以及演唱中对吐字方面是非常重视的。

二、呼吸在歌唱中的重要性

古今中外的声乐家们, 对于呼吸在歌唱艺术与歌唱训练中的作用及其重要性, 都有过十分精辟的论述。如在我国唐代段安节《乐府杂录》中就有“善歌者, 必先调其气, 氤氲自脐间出, 至喉及噫其词, 即分抗坠之音, 既得其术, 即可至遏云响谷之妙也”。在我国传统声乐中也有“气为声之本, 气乃音之帅”的说法, 并强调:“气催声发, 气靠声传, 无气不发生, 发声必用气”的观点。国外的声乐家们也认为“呼吸是声音的生命力”。兰培尔蒂说:“获得正确的呼吸方法是学唱的人们比任何事情都重要的一件事。”卡鲁索说:“一旦掌握了呼吸的艺术, 学生也就算走上了可观的文艺高峰的第一步。”帕瓦罗蒂也说:“掌握不好呼吸, 就无法唱出好的声音, 甚至毁坏嗓子。”意大利声乐专家来我国演讲的时候说过“不会呼吸的人就不会唱歌。气是唱歌的基础, 好比人没有手指便不能弹琴一样的道理, 这是最基本的条件。”有的歌唱家还把呼吸比作“工厂的动力车间”、“汽车的发动机”、“小提琴的弓子”、“手风琴的风箱”等等。这都阐明了呼吸在歌唱艺术与歌唱训练中的重要作用。虽然在中外声乐界当中流传着各式各样学派、学说, 同时对于不同的唱法每个学派在气息的运用上都有着其各自的要求, 但是归根结底他们都对呼吸的正确方式以及气息的合理使用都表现出了足够的重视, 这也间接的说明了正确的歌唱与气是唱好歌曲的关键所在。因此, 声乐界有句格言:“谁懂得歌唱的呼吸, 谁就会唱歌”。

三、字头与咬字喷口

咬字主要是指字头部分。一般的要求是字头咬准要有劲。在行腔的过程中字头首先要“咬准”, 是指在字头的圣母部位要准确无误, 部位接触准确, 再根本不同的发音方法发音, 才能使字头准确无误。由于子音大部分不颤动声 (除m、n、l、r等) , 因此字头在它所占的音符的时值最短, 这样发声在蓄气成阻时就要根据字的表情需要控制气息, 气息准备的越充分, 发音排除阻碍时就越有弹性。在我们所说的“要有劲”, 就是指的字头的力度与弹性, 这是因为字头声母排除阻碍的力度强弱与子的清晰与否有着直接的关系。传统唱法中强调声母的“喷口”, 就是指字头的发音要像“喷”出来那样敏捷、结实、清晰、有劲 (“喷口”也不一定仅指“双唇音”的声母而言。) 当然, 早我们所说的“有劲”也是相对而言的, 一般来说要使字音清晰, 增强字头的力度是关键, 但力度的强弱或“劲”是大小, 则要视演唱的内容与感情的表达需要而定一般是感情激奋昂扬, 节奏铿锵有力的作品, 则要加强“喷口”的力量。例如在歌剧《白毛女》中《我要报仇!我要活!》“想要逼死我!瞎了你眼窝!舀不干的水, 扑天灭地的火, 我不死!我要活!我要报仇!我要活!”在演唱这首选曲时, 就要根据乐曲强烈、激愤的情绪, 以及歌词与音乐在结合中的强弱要求, 每个字都“咬”的很紧, 并且有不同的力度变化, 才能深刻表达被压迫摧残的喜儿所爆发出来的满腔深仇大恨。而感情细腻柔和, 节奏舒缓委婉的歌曲, 相对地来说字头声母蓄气成阻后, 发音部位除阻时的弹性就要相应减弱。例如西河大鼓《绣鞋帮》开头的几句:“十八岁的大姑娘绣鞋帮, 穿针纫线两手忙。”具有抒情性很强的描述性唱段, 旋律舒展节奏轻快, 字头的力度显然要轻柔些, 当然并不等于没有弹性, 只不过它的力度要求更适应曲调的感情表现罢了。

参考文献

[1]付翠屏:《古韵今声——中国民族声乐艺术》

[2]赵震民:《声乐理论与教学》。

[3]梅丽贝丝·邦奇:《歌唱动力学》

[4]余笃刚:《声乐艺术美学》

民族声乐中的字正腔圆 篇2

摘要:中国的民族声乐是我国音乐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它的科学性理论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也逐渐被业界和民间广泛认可。民族声乐的进步与普及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全民的素质和修养,但一些常见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尤其是教学中出现的一些近乎“老生常谈”的概念性模糊的现象,直接影响到了教学的严肃性和持续性。鉴于此,有必要针对目前民族声乐教学中出现的几点值得思考的问题,从科学性的角度入手,提出自己的?^点和建议。

关键词:民族声乐;科学性;音乐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18-0262-02

一、引言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组成的国家,各民族及各地区的民歌、戏曲和唱法是我国民族声乐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民族声乐的含义具有了广义性,它的内容包含着原生态、艺术歌曲、戏曲、曲艺、新民歌、山歌、小调、号子等。也就是说,不管何种唱法和表达方式,只要唱的是中国作品,就应该统归为民族声乐。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它所具有的音乐性、文学性、综合性、时间性、听觉性等特性是相互统一、紧密联系的,它们共同构成了民族声乐新的内涵。

科学性是民族声乐艺术存在的共性,让歌唱者找到一种与自身嗓音条件和身体条件最适合、最舒服的方法是教学的核心;根据作品风格的不同,对唱法也要做出适度调整是关键。科学性的本身是共性,要符合人体发声的基本规律。

民族声乐发展到今天,已经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声乐学派,其包罗万象,博大精深。随着经济的发展,喜欢民族声乐的人越来越多,与此同时,一些民族声乐的常识性概念在被无数人反复传讲的同时,不知不觉出现了偏颇,甚至面目全非。本文将从民族声乐的本质、呼吸、打开喉咙三个方面对近些年民族声乐教学中常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性的论述。

二、民族声乐的本质

顾名思义,民族声乐先有“声”再有“乐”,其特点在于:在提炼和继承传统唱法的基础上,借鉴和吸收了西洋唱法中的某些优秀技巧,从而形成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正确发声方法,民族唱法注重声音的民族性。但如何理解其本质和民族性是很多教师和学生需要认真面对的问题。只有好的“声音”才能产生“乐音”,通俗点说,就是好听、舒服,也只有这样才能给人以听觉上美的享受,但前提是“声”要解决好。学习声乐的人都知道,声音是传递情感的艺术媒介和必要手段,是科学的演唱方法和声乐技巧。对于歌唱而言,声音美不仅加强了语言表达的感染力,而且还给了情感表达诠释的各种可能。因此,对于教学和初学的人来说,不但要搞清楚声乐的本质,而且要在教学和演唱过程中体现民族声乐的民族性。这里需要强调一点,对于初学者来说,仔细了解自己的歌唱器官也是非常重要的。

三、民族声乐中的“呼吸”

众所周知,“呼吸”对于民族声乐来说就像是高楼大厦的地基,是歌唱的基础,正所谓“善歌者,必先调其气”,没有良好的气息支持,不可能唱出美妙、动人的歌声。它和美声唱法的呼吸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对于不同风格的作品呼吸运用又有所区别。对于初学者,“吸气吸到哪”是一个关键的问题。有人说吸到肚子里、吸到肚脐眼、吸到脚后跟等,哪儿都有。像这样看似简单的常识性问题,如果不及时纠正,势必对学生将来的学习产生不良影响。部分教师传授的和学生们理解中的观点,只能作为比喻,不能作为直观的感觉和状态。简单的说,吸气就是吸到肺里,再确切的说,吸到肺的底部,只有这样吸气才能产生力量,也只有这样,才能在肺的扩张下压迫横膈膜下降(横膈膜在肺的下面),从而引起两肋、前胸、后背的扩张,同时小腹微收,上下两股力量在横膈膜处产生对抗,正如《礼记?乐记》中所言:“上如抗,下如坠”的支托感。在“呼气”的时候,要保持吸气时扩张感的状态,也就是“吸着唱”。我们的先人很早就认识到了气息在民族声乐中的科学性和重要性,认为“气由声也,声由气也,气动则声发,声发则气振。”然而,只知道气息的重要性是不够的,用气还需要技巧。14世纪元代燕南芝庵的《唱论》提出了几种用气的方法:“凡一曲中,有偷气,取气,歇气,就气,爱着有一口气。”虽是只言片语,却把歌唱的用气技巧做了精妙的概括。只是由于年代久远,我们现在对这句话的理解不能十分准确,但足以说明呼吸在歌唱中的重要性。另外,在换气的同时要有情感,不能单纯的只是换气,否则容易造成作品在整体上的割裂。

四、民族声乐中的打开喉咙

何为打开喉咙?一句话:把喉头放在深呼吸自然下降的位置上。谈到打开喉咙,不得不说声乐术语中常用的两个词――“放松”、“保持”。这简单的四个字让很多初学者发懵,甚至部分教师也没有完全搞清楚这其中的意思。有人说放松就是在歌唱时全身放松,松着唱,果真如此吗?那倒不如回家躺在床上睡觉。其实“放松”只是相对于歌唱过程中肩部或情绪紧张的学生而言的一种教学方法,而不是全身松懈。“保持”也是一样,它意在强调呼吸时的状态,也就是保持吸气时的扩张状态,并在此基础上叹着气像歌唱一样说话,从而保证气息的律动性和歌唱的连续性,而绝非保持气息不动、僵硬。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松而不懈,紧而不僵”的道理所在。打开喉咙是喉头自然下降的状态,不是某些教师和学生理解的把声带放松,如果是那样,说话都漏气,何谈歌唱?何谈表情达意?长此以往,声带产生病变也就不足为奇了。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下美声和民族声乐打开喉咙的区别。美声唱法要求喉头下降,保持在吸气时的低部位,喉咙打开,特别要把喉咙底部打开,发音管拉长,稳定喉器。民族唱法认为喉咙打开的大小或喉位的高低,应就作品风格的需要而定,不能千篇一律地要喉咙开大,允许喉头上下挪动。唱山歌或某些风格性作品时,喉头可上移。从以上比较可以看出,民族唱法较美声唱法的喉位略偏高,喉咙打开得也较小些。

五、结语

民族声乐像中国民歌一样,是我们本民族的文化瑰宝,是最具中国特色的文化名片之一,是我们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石。民族声乐绝不像有些人说的那样,“在美声发声方法的基础上加上中国字”就是民族唱法。我国的民族声乐理论传统经过漫长的历史,具有丰富的内涵,而且资源十分丰富,在体现了其内在科学性的同时,也体现了民族性。这些理论不仅对古代的声乐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对今天的歌唱艺术尤其是民族声乐的发展仍然具有宝贵的借鉴意义。因此,我们要不断探索符合中华民族声乐发展的新思想、新理论,对一些教学中常出现的常识性的概念要加以区分和认真对待,在实践中不断去探索和创新,丰富和完善理论知识,使其更好的为我国的民族声乐服务。

参考文献:

民族声乐中的字正腔圆 篇3

一、发声结构

人体发声的基本原理, 是由呼吸系统通过胸式及腹式呼吸作用产生的气流, 流经喉部, 使其内部的声带震动而发出声响[3]。整个发声过程中, 喉是发声器官, 而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的部分脏器则为声音的产生提供了澎湃的动力及管道组成, 呼吸肌肉群的参与使得充足的气息得以运用自如。

1. 发声器官

(1) 喉

喉是人体呼吸系统的器官之一, 位于人体颈前端, 由甲状、杓状、会厌、环状等4种软骨包合成一个空腔, 与气管相连, 并与消化系统的食道前后并行于颈部[4]。其上端由会厌软骨形成一个盖状结构, 防止在进食过程中食物颗粒进入并刺激气管, 造成咳嗽。

(2) 声带

声带是附着于喉内部, 由韧带、肌肉和黏膜组成的呈左右对称的薄膜结构。当喉开启时, 声带周围的肌肉牵动韧带使其紧张, 左右声带产生裂隙, 当呼吸运动产生的气流流经裂隙使紧张的声带产生振动时, 声音便随之产生。

不同性别, 不同年龄的人声带结构都具有较大的差异, 因而就使得声带振动的频率有所区别, 形成了男女童声、男女高、中、低音等各不相同的音色。

2. 气息辅助结构

鼻、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组成的呼吸系统, 为气体在身体中形成有一定流向的气流提供了物质基础, 肌肉结构为气流在身体中能收放自如提供了动力基础。

气流是人发声的主要动力, 人体产生气流的最主要形式是呼吸运动。根据呼吸部位及呼吸动作的不同, 人体的呼吸方式可分为胸式及腹式呼吸。前者由位于胸廓的肋间外肌做外提及肋间内肌做内收的动作, 使胸廓产生起伏, 进而促使肺的舒张和收缩, 形成吸气及呼气, 产生气流;后者由位于胸、腹腔之间的横膈肌做向上提拉及向下回压的动作, 造成腹腔容积变化产生气流。

二、字正腔圆与人体结构

1. 字正腔圆

字正腔圆是歌唱艺术的评判标准及审美原则, 不论是戏曲、民族唱法或是美声唱法, 都要求演唱者能注意作品中每个字的正确发音并清晰有力的将其完整表现出来[5], 这就需要演唱者对作品必须相当熟识, 且能充分调用口腔各部分结构, 使其合理的配合发声。

2. 字正腔圆的人体结构基础

(1) 感觉器官

对演绎的作品字、词、旋律的熟悉是声乐演唱中做到字正腔圆的最基本前提。人体眼、耳等感觉器官形成的感觉则起到收集作品信息的作用。

眼, 成对生长于人体头部正前方, 左右各一, 是人体对事物进行视觉感受的重要感觉器官, 人体对事物大部分的直接感受来自于眼形成的视觉。演绎一首声乐作品, 视觉对词曲的熟识程度影响很大, 它是演唱者对词曲信息获取的主要手段之一, 通过眼对词曲的感受, 使视觉在大脑中形成一系列的记忆反应, 为演唱者能在后期对作品的演绎奠定坚实的基础。

耳, 位于人体头部两侧, 左右各一, 由外耳、中耳、内耳构成, 是人体形成听觉的重要感觉器官。外耳形似雷达, 负责搜集外界声响;中耳提供声波流通的管道;内耳则把外耳收集到的声响信息转化为电冲动, 并通过听神经传达给大脑。演唱者对艺术作品的信息获取, 除了可以利用眼进行直接的信息收集外, 还可通过不同人或不同媒质发出的声音来进行识别及采纳。

通常情况下, 认为视觉主要提供对作品字、词的信息收集, 听觉则更侧重与提供对作品乐曲、旋律的直接感受。

(2) 神经系统

人的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 每个半球表面划分为众多沟回, 并形成颞叶、顶叶、枕叶、额叶等分别实施不同功能的区域。其中, 人的语言区主要集中在颞叶、枕叶、顶叶的交界处, 它负责将各种从外界接受到的关于文字的信息转化为语言, 不管是视觉或是听觉传递来的文字、符号信息都能由语言区进行转化。

大脑中部, 存在一个外形酷似海马, 被称为海马体的结构, 是人类大脑学习与记忆的部位。演唱者在通过视觉、听觉接受外界关于声乐作品的信息, 由大脑语言区将这些信息形成语言, 多次反复的信息传递引起海马体对这些信息有了重复接触的机会, 便形成了记忆。

有了人脑这一功能复杂的结构, 任何声乐作品都可以被演唱者逐渐的认识、熟识, 最后熟记, 这为演唱者在后期的演唱过程中, 一字不差的演绎作品提供了最基本的前提。

(3) 消化系统

语言的运用过程当中, 牙齿与舌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说话时, 通过位于口腔上下颌前端牙齿的开合与否, 舌的卷平与否, 会对人体形成的气流进行微调, 发出具有细微变化的音节。如普通话中zi、ci、si、xi等平舌音的发音, 当气流送到口腔时, 切齿 (俗称门牙) 闭合, 配合舌的平摆, 达到发音效果;而zhi、chi、shi等翘舌音在发音时, 则需要切齿的开启, 配合舌的卷翘。

(4) 发声共鸣腔体

声乐演唱中, 常利用人体头腔、口腔、胸腔、腹腔[6]等身体中的空旷场所为声音的传播做媒介, 就像音响系统中的音箱一样。演唱者能否很好的演绎一首声乐作品, 除了要拥有好的声源——嗓音外, 还需要利用和控制好自己身体的这些共鸣腔体, 使其成为一套声音甜美, 回放逼真的扬声系统。

(1) 头腔

人的头部空腔主要集中在鼻腔、口腔、咽腔等部位。我们所指的头腔, 是指由鼻前庭、固有鼻腔和鼻旁窦组成的鼻腔。其中, 分别开口于不同高度的4对鼻旁窦更是为头腔的充分扩大提供了生理基础, 他们分别是位于上颌骨, 内部开口于中鼻道的上颌窦;位于额骨, 内部开口于中鼻道的额窦;位于筛骨, 内部分别开口于中鼻道和上鼻道的筛窦;以及位于蝶骨, 内部开口于碟筛隐窝的蝶窦。

演唱者通过平时的刻苦训练, 可逐渐娴熟的掌握4对鼻旁窦的开启方式和方法, 这对其在高音部分的演唱有很大的帮助。

(2) 口腔

口腔是声乐演唱中最常用到, 也是最容易被人认知的共鸣腔体, 由口、咽、喉三部分组成。三个空腔体相互连接, 通过喉的舒张及喉头位置做一定幅度的上下移动, 可以改变口腔容积的大小, 使得在演唱过程中, 来自于口腔这一共鸣体的声场得以发生改变。一般, 在乐曲旋律轻柔、抒情时, 口的开启程度不大, 喉舒张及下潜的幅度不多, 整个口腔的容积相对较小, 此时表现出来的声音效果跟乐曲旋律一样, 轻柔、抒情;而当乐曲旋律高亢、激情时, 口的开启程度增大, 喉尽量舒张, 且下潜幅度变深, 甚至都达到它们的最大程度, 此时表现出来的声音效果雄壮有力, 充满力量, 声场澎湃。

(3) 胸腔

胸腔由位于身体背侧的胸椎、前方的肋骨及位于身体胸部上方的锁骨、胸骨相互联合组成, 是胸腔的生理学结构基础, 而重要的呼吸器官——肺, 则被包容于胸廓之内, 配合与这些骨块连接的肌肉的动作, 胸腔可以做起伏动作。当肋间外肌收缩, 肋骨、锁骨上提, 胸腔容积增大, 此时肺得以扩张, 有利吸气;当肋间内肌收缩, 肋骨、锁骨下降, 胸腔容积减少, 肺被压缩, 呈呼气状态。胸腔的起伏是呼吸运动动力的主要来源, 也是声乐发生产生气流的最主要动力[7]。

胸腔是口腔的声场延续, 由口腔控制的精准发声, 经过胸腔的进一步放大, 可以使得演唱者的声音宏亮, 提高声音的穿透力, 扩大穿透范围, 此作用可以比作音响系统中的扬声器——音箱。

(4) 腹腔

腹腔指上起于横膈肌, 下止于骨盆的人体躯干中部, 是包容人体绝大多数脏器的重要场所。整个腹腔被上方的横膈肌, 后方的腰肌及前方的腹肌包被, 因此, 腹腔相比其他的几个共鸣腔体更显“有力”。腹腔通过这些肌肉组织的支持, 在共鸣腔体中, 突出其对声音稳固的作用。当腹腔紧绷固定时, 声场表现得铿锵有力;而当腹腔放松时, 声场则表现得轻柔淡雅。

人体的共鸣腔体在演唱时是同时作用, 并相互影响的。如果演唱者能恰当运用各个腔体, 合理把握各腔体在作品演绎过程中的不同时期的张合, 则能很好的把握声场的强弱, 配合口腔提供的字正前提, 最终做到字正腔圆。

综上所述, 声乐演唱中的字正腔圆, 要求身体的各部位结构在发挥各自功能的前提下, 必须要协调、统一。而要达到令身体的个结构协调的运作, 演唱者必须对参与声乐演唱的身体结构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掌握它们参与发声的原理, 了解它们对发声、音色、声场等影响的方式, 从而可以有针对性的利用身体结构的特性, 在平时的声乐训练过程中尽量的扬长避短, 充分发挥和调动身体结构为自己的演唱服务, 只有充分利用了身体机能的能量, 才能做到字正腔圆, 发挥自如。

摘要:通过了解人体参与声乐演唱的生理结构, 探究这些生理结构影响演唱者对作品信息的形成、记忆以及演唱过程中对作品的字、词的发音的准确性, 对演唱者音色和声场等所起作用和其作用机理, 从而说明人体结构与声乐演唱中字正腔圆的关系。

关键词:探究,人体结构,声乐演唱,字正腔圆,关系

参考文献

[1]周美娟, 段相林等.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 (第三版) [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2]左明雪.人体结构生理学 (第二版) [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3]宋丽娟.浅谈歌唱发声的生理基础[J].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3, 24 (6) :104-105.

[4]陈冠六.美声唱法的咽、喉形态探析[J].琼州学院学报, 2010, 17 (1) :94-96.

[5]冯之力, 李惠萍.论发声生理与歌唱[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 2001, 2:70-72.

[6]施启龙.试论声乐演唱中字正腔圆[J].大众文艺, 2011, 21:11.

上一篇:桥梁施工方法分析研究下一篇:压缩天然气加气子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