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观对人的影响

2024-09-08

人生观对人的影响(精选8篇)

人生观对人的影响 篇1

谈《人生》之社会对人的影响

摘要:路遥的《人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农村的改革,体现了时代的发展浪潮。但是在这样一个大的社会背景下,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衔接如何?是什么导致了许许多多有进步思想,有创作能力的青年徘徊在现实与理想的边缘。他们的悲剧是什么造成的?我们该向谁叩问这时代的悲哀?

关键词:人生,悲剧,物质文明,精神文明

看完《人生》,我突然很想问问,问问自己,也问问身边的人,什么是爱情?或者说,是什么支撑着爱情之路?以前只单单的认为,两个人只要相互喜欢就行了,此事无关风与月,所有的物质,地位都是身外之物,换不来两个相爱之人至死不渝的爱情。如果把高加林的故事放在现在的社会,我想很多人都会不以为然,不是因为别的,仅仅是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人们已经习惯了这类爱情悲剧。

如果回到八十年代,它处于时代转型期,是落后封建与新思潮、新思想磨合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一点点的变化都会聚焦着周围许多人的眼球,他们有的是封建保守派,有的是新思潮的先驱者,而高加林扮演的又是什么呢?我想他两者兼有吧。高加林不是失败的,他所有的经历都是人生课堂上最珍贵的财富。高加林应该算是一个理性的人。很多人都说他对刘巧珍的喜欢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爱情,只是相互利用,相互炫耀而已。在我个人认为,高加林的所作所为,爱情只是他的人生观、价值观的一个侧面体现。作者通过高加林与巧珍,与黄亚萍之间这条爱情主线来表现高加林这个人物的复杂情感,起起伏伏的心理矛盾,生活纠葛。

一个人的成败不能仅仅归结于这个人本身,外因有时候也会起到不少的作用。俗话说时代创造英雄,将同样一个人置于不同的时代可能会有不一样的作为,不一样的世界观、人生观。我想就《人生》中的主人公高加林来浅谈社会变化对人的影响。在小说中,最明显的一条线就是高加林在农村爱上同村的巧珍,当他飞黄腾达的时候抛弃善良真诚的巧珍和知识女青年亚萍在一起,最后高加林又因为牵扯关系而回到农村,失去两个女人的爱情的故事。我们不禁会问,这样一个有理想,有抱负,有远见的热血青年,何以会有这样的世界观、爱情观?

一:高加林自身的知识与性格。

生长在农村的高加林是一个高中毕业生,没有考上大学,但拥有远大的志向。他从来没有鄙视过任何农民,但他又从来没有当农民的精神准备,他渴望离开贫膺落后的地方,到更广阔的天地去生活。他的知识,他所受的教育让他在村里显得与众不同,这种不同,不仅仅是看待事物,讲求卫生,更多的是不甘于安稳地呆在这一片闭塞的山区。他需要比别人更多的自由,更广阔的视野。当高加林从名办教师变回农民的时候,他愤怒、压抑,他觉得一切都没有了意义。在这个时候,巧珍出现了,像一个温柔的天使,治愈着他的悲伤。高加林知道自己和巧珍存在着一条巨大的鸿沟,那就是知识。当高加林接受巧珍的爱情时,他是懵懂、胆怯的,似乎觉得是一个梦,梦醒了就什么都会过去,不需要承担一点点的责任。

“高加林进了村子的时候,一种懊悔的情绪突然涌上他的心头。他后悔自己感情太冲动,似乎匆忙地犯了一个错误。他感到这样一来,自己大概就要当农民了。再说,他自己在没有认真考虑的情况下就亲了一个女孩子,对巧珍和自己都是不负责任的。”受过良好教育的高加林知道他的这种做法是不对的,但同时也正是由于他比一般人开放,让他最终与巧珍一次次的约会。

当高加林在县城里飞黄腾达的时候,由于他那执着努力的个性,让他不甘于呆在县城这样一个小地方,他想走的更远。根据高加林的性格,他骨子里是向往浪漫生活的,每一次进县城,他总是感慨万千。他熟悉的街道,爱着的校园,挥洒汗水的体育馆,还有那长着一大片树木的东岗。所以在巧珍与亚萍的PK中,我们总说是事业战胜了爱情,他把爱情当做了攀升的垫脚石,其实难道仅仅只是事业吗?我觉得还有高加林性子里的浪漫和大男子气概。他忍受不了巧珍对他说的琐碎的农村小事,他想的是国际,是石油问题,中东问题。他的知识和性格让他在选择爱情的时候做出了艰难的抉择。是那颗不满足的心让高加林毅然抛弃了自己爱过的女人。

二:生活背景,农村里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脱节。

在《人生》里,让我印象深刻的一个情节之一是村里的水井脏的不像样,加林和巧珍买了漂白粉来净化井水,然而这一平常的举动却在村里引起了轩然大波。许多愚昧的农民指责高加林的行为是要毒害村里的百姓。这件事最终在村里拥有强硬领导能力的高明楼的解释下风平浪静。问心自问,这样的环境里的高加林是寂寞的,孤独的,有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怅然。如艾青所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但这土地也必然要是一方能理解你的土地,如果没有理解,再深沉的爱也会日渐消散。

正是由于农村的封建保守,使得高加林不顾一切地想要挣脱,想要走出去,即使同样也是走进一个更大的牢笼而已。在那个年代,已经走出了文革的阴影,改革之风正在蔓延,然而这是一个闭塞的小山村,很多思潮还未被接受。正是这样一群受过教育的青年到带头开了这一扇大门,先驱者总是不被理解的。农村满足不了高加林,这里即使生活条件改善了,但精神层面是远远无法追上的,高加林的不满足不是在物质而是在精神。从中学时代开始,他就向往国际化,与时代潮流相衔接。在这样一个生活背景下,压抑而百无聊赖,辞去教师的工作,适应农民生活的高加林痛苦的自虐。在他内心,一直有着压抑不住的报复心理。当巧珍向他表明爱意的时候,他考虑的不仅仅是巧珍的美丽、善良,还有她背后的那个家庭的力量。

换句话说,我们假设,假设高加林生活着的不是这样一个时代,而是像现在一样,自由竞争,没有所谓的闭塞的农民,他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出色的才华,赢得自己的生存尊严。不会再被克南的母亲骂成是臭烘烘的担粪人。那么他还会拥有这样的结局吗?我们无法预料,但我们可以肯定,他活得不会这么的痛苦,他会释放,会减压。其实很多时候我们相信人身上是带着一种恶的,这种恶不会轻易流露,只有在特定环境,特定状态下才会显露。

高加林是这样一个人,他经历的痛苦有些是自身造成的,但也有许多许多是这个社会忽视了她们这样一群人,没有物质地位,更得不到精神的慰藉。他们选择的路往往是捷径,因为生活已经把他们压得很累很累,不想再长途跋涉,不想再带着满身荆棘,穿梭在这个分化的社会。他们也想选择一条光明的康庄大道,但这条道路却并不向他们敞开,在这样的环境下,势必会造成部分人的性格扭曲,但高加林并未完全摒弃乡土的质朴纯真,他在理想与现实的边缘苦苦挣扎。

三:社会的阻力,不良的社会风气

腐败之风一直都有,从古到今。在八十年代,还未完全退去封建的影子,所以高加林深受着这一影响。在他们村,最有势力的无非就是“大能人”高明楼,“二能人”刘立本,在他们的势力范围内,可以为所欲为。因着这个关系,高加林当不成教师,他是鄙弃这种裙带关系的,他看重的是一个人的能力和才华,然而在这样的氛围里待久了,看多了,自然也会受到影响。他的同学,不管是亚萍也好,克南也罢,若不是因为家里的关系,又有谁可以比他更好呢?在他看来,对同学或者三星,在鄙弃时也是有一份羡慕的。

在高加林失去教师工作后,曾一度想给他叔父写信,希望可以靠着关系谋求一份工作。在他叔父返回农村劳动局工作后,马占胜给高加林找了一份很不错的工作,高加林欣然接受。这在他潜意识里是抵触的,但是社会如此,在环境面前人毕竟是要顺流的,他想,三星,克南不都是靠着关系吗,凭什么我就不能这样,想跟他们处于平等地位的他毅然走上了这条路。

社会风气如此,我想很少有人可以抵制这种诱惑,人无完人,如小说里的三星,其实单纯善良,克南也宅心仁厚,他们都没有错,错的是社会浪潮淹没了他们。随波逐流有时成为了一种习惯,一种可怕的习惯。如果没有存在这样的社会风气,高加林依旧是本本分分的乡村教师,为着他的理想事业,一步步靠实力走下去,我想他也会比现在活得潇洒轻松。我们不能说高加林是错误的,他所缺少的是在时代面前的坚韧的定力,不受世道熙熙嚷嚷的迷惑,但是能这样的又有几人。他抛却过爱情,但因此他学会了珍惜爱情,他失去了事业,但因此他会更坚强地面对未来。寻找一条实实在在的道路来奋斗,来努力。

作为一个时代先驱者,应该怎样正视社会存在的种种矛盾,如何努力廓清生活中无数不合理的东西,让阳光照到生活的每个角落,我们应该正确地对待理想和现实生活,在生活的岔道前不张惶失措,以至迷失方向。高加林的悲剧也同时告诫着我们,时代对人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个人的发展应该和这个时代相联系。鱼在大海里方能找到真正的方向。我想高加林身上有我们值得学习的地方,同时也有我们需要警记的教训。最后,就用路遥在《人生》卷首语上的话来结束吧,“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还年轻的时候。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

[参考文献][1]邵燕君.《平凡的世界》不平凡——“现实主义畅销书”生产模式分析[J].小说评论,2003,(1).[2]李秀清.爱情也需要正确的人生观——解读路遥《人生》中的爱情悲剧[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7,(5).[3]刘好梅,女,山东临朐人,烟台职业学院教师。重读《人生》

人生观对人的影响 篇2

异化理论是马克思早期思想中一个重要的内容, 其内容主要是以对资本主义异化劳动的研究为主, 首次提出人的本质异化, 这都集中体现在《1833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关于“异化劳动”的理论中。而异化的发展, 到了如今的信息时代, 则主要表现为科技异化了。

科技异化主要是指人们在逐渐使用科学技术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对象, 没有对实践主题和科技主题的实质及其过程给予积极的肯定, 反而是成了约束和反对及对主体复仇的本质力量, 成了一种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造成极大影响的一种非“本我”力量, 这实质就是一种“反我”。

科技异化主要是指科技在改善人们生活的同时, 逐渐的成了一种主导的力量, 不断在驱动人们去使用这些科技产品, 使人们依赖上这些科学技术, 这就是科学技术力量的强大, 以至于人们都不知不觉在失去自己的主体性。也正是由于这种异己的力量越来越强大, 即科技的异化现象越来越严重, 人们也开始意识到这对于人的全面发展会构成很严重的威胁。

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科技发展容易导致人的一些内在价值发生变异, 让人们作为主体的时候逐渐丧失最主导、最具体的一些价值观念。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最底层的需求就是人最基本的需求, 也就是生理学求, 如水、空气、睡眠等。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 人们早就不再只满足于最基本的保证人们基本生存的需要了, 而是开始了对物质的追求。弗洛姆就曾经指出:“在工业化的国家里, 人本身越来越成为一个贪婪的、被动的消费者。物品不是用来为人服务, 相反, 人却成了物品的奴仆。[1]”此一句话道出了物的异化, 也隐含了科技异化的趋势。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地满足人们需求的同时, 人的物欲不断的膨胀, 使人们开始只注重物质需求的满足, 一味的去追求物质, 从而忽视了对精神需求, 这也是因此导致了人的价值观念发生变异的最根本的原因。

二是科技发展容易导致人的各种能力的衰退。科技的发展是由人类带来的, 但是随着人们对科技的不断创新, 科技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越来越深入。如比较直接的, 智能化、自动化、机械化等科技化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就容易导致人类对机器以及一些高科技产品的依赖, 这样就会令人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降低, 动手能力也会大大的降低, 从而人的价值与个性就会逐渐丧失。网络、汽车和洗衣机就是最普遍的例子, 网络取代了人的思维过程, 汽车取代了人步行, 洗衣机则使人们不再用手洗衣服, 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人的思维能力、行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下降。这正如“人创造了种种新的、更好的方法征服自然, 但却陷于这些方法的罗网之中, 并最终失去了赋予这些方法以意义的人自己。人征服了自然, 却成为自己所创造的机器的奴隶。[2]”

三是科技发展导致了人在社会中与他人关系的异化。科技的发展也都伴随着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少, 更甚者, 发生一些人压迫另外一些人的事情, 妨碍了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 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所以说, 人要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才有意义。但是现在人们对于网络的疯狂着迷程度, 以至于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愈来愈深, 矛盾越来越多, 不少人为了逃避现实生活, 天天沉溺于网络之中, 和现实中的人、社会渐渐疏远, 这严重的阻碍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一个和谐发展。

四是科技发展会引发人的工具化。马尔库塞曾经指出科技进步已经逐渐蕴含政治的味道, 而科技业逐渐成为为其服务的“逻各斯”, 他也说道:“技术的解放力量——物的工具化——变成自由的枷锁:人的工具化。[4]”在科技时代, 由于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 社会越来越趋向一种科技化的趋势, 即科技会逐渐取代人工, 使人不仅在生产过程中被机器所控制, 而且生活中的人也被这些做工精细、高科技的产品和形形色色的大众媒体所操纵, 这在一定程度上使人失去了个性和主体性, 失去了人作为人的丰富性和完整性。

五是科技发展导致人和自然的关系的变化, 严重违背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是认识和改造大自然的主体, 而科学技术是物质手段, 是人改造自然的一个媒介、手段。科技的发展不仅拓宽了人的实践范围, 同时也加强了人对自然的控制和改造, 提升了人作为主体的地位, 但是却也带来了严重的生态后果, 造成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紧张化。就如恩格斯曾经说过, 在先进的工业国中, 人们已经降服了大自然, 从而让大自然为人类服务, “这样我们就无限地增加了生产, 使得一个小孩在今天所生产的东西, 比以前的一百个成年人所生产的还要多。[5]”所以也是由于人类的过度开发和利用, 大自然正面临着各种资源匮乏, 而这长远来看, 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恶劣的自然环境会给人来带生存的问题, 不利于可持续发展, 也不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总之, 科学技术是人说创造的, 是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工具, 不能超越人作为主体的主导地位, 否则会造成严重的科技异化。我们要学会对科技进步进行定位, 防止科技异化, 实现科技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良性循环。

摘要:科学技术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不断地促进人类社会向前发展, 然而却也发现在科技发展的同时, 科技所给人带来的异化问题也逐渐浮现。

关键词:异化,科技异化,人,影响

参考文献

[1][美]埃里希·弗洛姆.在幻想锁链的彼岸[M].张燕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6:174.

[2][美]埃里希·弗洛姆.为自己的人[M].孙依依译.北京:北京三联书店, 1988:25.

[3]马克思, 恩格斯.费尔巴哈[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8:85.

[4][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吕世平, 张峰译.重庆:重庆出版社, 1988.135.

媒介对人的影响 篇3

“数字人”与“印刷人”一个最大的不同,便是阅读习惯。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数字人使用电子媒介得心应手,互联网是他们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印刷人则离不开纸质媒介,他们通过图书得到知识。那么,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书阅读与传统图书阅读,仅仅是载体的不同吗?读者只是使用不同的媒介达到同一目的吗?事情并非如此简单,因为人类发明媒介使用媒介,媒介反过来也会改变人甚至控制人。

美国学者爱德华·特纳( Edward Tenner )在《我们自身的产品》(Our Own Device)一书中,列举了许多技术和发明反过来影响人类的例子。婴儿吃惯了奶瓶,就失去了运用腮帮和舌头吮吸母乳的能力。使用学步车的婴儿,坐和爬要比不用学步车的婴儿延迟一个月,走路则比不用学步车的婴儿晚两个月。

日本人的传统鞋具是草鞋和木屐。日本草鞋和木屐有两根鞋带,呈V字形,从大拇趾和二趾的位置连到鞋的后端(见图),这是为了上下榻榻米脱鞋方便。日本草鞋和木屐不分左右,V字形鞋带的汇合处定在鞋面的中线,而不是根据人体的重心放在靠近拇趾的位置。因此,传统上日本人尤其是妇女的步态呈内八字。日本人走路是脚趾或整个脚掌先着地,膝盖稍稍弯曲,手臂几乎不摆动,这是为了防止不慎将脚上的草鞋、木屐踢出去;而西方人走路是脚跟先着地,手臂摆动幅度很大。草鞋和木屐不仅影响了日本人的步态,还影响到日本人跑跳的姿势。日本学者发现,日本鲜有优秀短跑运动员,与国民从小穿草鞋木屐有关,而那些打破日本短跑记录的运动员走路时无一例外都是西方人甩臂的步态。直到二次大战之后,西式鞋才逐渐取代了传统的草鞋和木屐 。

传播学者麦克卢汉说,媒介是人体和神经系统的延伸。人类在使用某种媒介的同时,其思想和行为也受到媒介的影响。一种新媒介的出现,会改变人类自身和社会。从出版业的角度看,互联网和其他电子媒介对读者的阅读行为有什么影响,这种影响对社会又意味着什么,这些都是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的学者用了5年时间,研究人们在两个数据库上的阅读行为。这两个数据库,一个是大英图书馆(British Library)的BL Learning,一个是由7所英国大学合作建立的Intute。两个数据库的内容都经过专家精心挑选,不是一般谷歌搜索得来的鱼龙混杂的结果。数据库包含期刊文章、电子图书、图像资料。两个数据库都免费开放,用户主要是学生、教授和科研人员,遍布世界。用户使用数据库时,他们的行踪会被电脑记录下来,例如某人上了哪些网页,在每个网页停留多长时间。研究人员分析这个记录了数百万用户网上阅读行为的电子文件,从中了解人们网上阅读的特征。今年一月,他们发表了题为《未来科研人员的信息行为》(Information Behavior of the Researcher of the Future)的研究报告,列出人们读网的若干特征:

横向搜索,浅尝辄止:读者在一个学术网站上只看一、两页就离开,60%的读者阅读电子期刊文章不超过3页,65%的读者离开后再不回来。

在网页间穿梭:读者花大量时间在网页之间换来换去,穿梭的时间与阅读的时间相当。

浏览而不深读:用户在电子期刊和电子图书上停留的时间很短,一般为4~8分钟。用户并不象传统读书一样地读网,他们只是飞快地浏览标题、目录、内容提要,希望立即找到现成答案,一口吃成胖子。用户不停点击网页中的各个链接,而不是从头到尾有顺序地阅读。他们上网的动机似乎就是为了逃避阅读传统的图书。

环境对人的影响 篇4

故人处世间,没有良师益友提拔就随波逐流,如果是好的风气则有好的影响,如果是坏的风气,则受坏的影响。纵观历史历朝历代与世界各国,各种思潮、制度,屡屡变更,皆没有必须。每个时代的人多被那个时代的思潮制度所影响,很少能跳出这种局限。

俗话说得好“环境造就人”,环境能影响人,能够熏陶人,也能潜移默化地改变一个人,它能从多个侧面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并支配着孩子思想道德行为。良好的环境能成就一个人,而不良的环境也将会给一个人的成长带来负面作用,当然那里的环境既指家庭环境、也指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

大家也都听过易中天品三国吧,在电视上曾进行过专题报道,他的成长就是得益于良好的家庭环境的影响,易中天的父亲是大学教授,热衷于搞学术研究,家里藏书丰富。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自然地就好学乐学了。他的儿子个个都很有优秀。易老在电视采访中说:“我从来没有为儿孙们的学习操过心,也从来没有打骂过他们。”最终总结时说,家庭潜移默化的教育最关键,言传不如身教。

所以,我们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就要注意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让环境感染着孩子、教育着孩子,无言胜于有言,潜移默化中孩子就会受到教育。

教育的重要由此可见,很可惜的是现今的教育实在办得不好,没有注重人性的培养,而只注重在技术、知识上的东西。教育应当是探寻生命、人与人、人与世界的关系。不然的话,这个世界就只成为一个机械人的世界,只明白赚钱、被潮流牵着跑,是何等的无意义。已故的宣化法师对当今的教育有一番精辟的见解,他认为现今的教育可说是破产,在学校里教师给同学灌输的就是如何争第一。学生就如一张白纸,结果就养成人人好争好斗的性格。国与国的战争皆是好争、好斗而产生,谦让的精神却没有给与灌输。

快乐的情绪对人的影响 篇5

当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很多人眼前浮现的是一个人微笑的画面。我们每个人都会笑,但笑的时候不一定代表我们很快乐,生活中有各种笑:大笑、苦笑、媚笑、莞尔一笑、笑里藏刀„„而快乐则纯粹得多,是一种愉快的内心体验。但快乐也不仅仅是大家所认为的那种百分百的正面情绪,它也有负面情绪,让我们一一道来:

负面的快乐情绪对人的影响

所谓负面的快乐情绪就是那种以牺牲他人快乐为前提,使他人痛苦而自己踩在他人之上获得的快乐。还有一些如:打麻醉药和吸食毒品带来的快乐,过度追求金钱与性的快乐„„种种这些快乐都是消极的负面情绪,那这些情绪对我们有什么影响呢?

这些快乐不仅不能提高我们生命的品质,相反还会毁掉我们的健康与灵魂,追求这样的快乐就像饮鸩止渴一样,只会让我们与有价值的生活相背离。这种以别人的痛苦为前提的快乐是有危险的,它会在往后的日子里让你的良心纠结,甚至结局可悲。

杰森是一位成功的棒球手,在他职业领域中的出色表现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声望和利益,他渐渐地开始自我膨胀起来,他认为自己应该享有更多的快乐,而日常的生活无法满足他,于是他开始吸毒,让自己沦陷在邪恶的快乐之中无法自拔,最后终于毁了自己的职业生涯,也毁了自己的家庭,由此可见这种消极的负面情绪是不可取的,它直接吞噬了我们的灵魂也给他人带来了痛苦!

当我们不知疲倦的追求快乐的时候,我们要看清楚,我们是怎样追求快乐的?我们的快乐是否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我们追求的究竟是哪种快乐?是否有利于我们的人生?这样才能避开负面的快乐情绪对我们的影响,让我们的生活更加有意义。

正面的快乐情绪对人的影响

正面的快乐情绪是一种不加修饰的、纯真的、自然的内在心理体验。快乐是把活着的每一天过得快乐而充实,那么这一天就没有白过!哪怕只是品一杯咖啡的快乐、感受温暖的阳光的快乐、帮助他人的快乐„„不需要太伟大、不需要太奢华,那真的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快感!那么这种正面的快乐情绪对人又有什么影响呢?以下所涉及的快乐情绪都是正面的快乐情绪。

在快乐的时候,我们比较聪明。快乐的时候,看问题的角度也更加清晰明确,不至于被一些诸如失望、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引起的盲点所遮蔽。快乐就像戴在心灵上的一副眼镜,能够让你透过迷雾般的表象,看清楚事情的本质!

当我们快乐的时候我们觉得天空格外蓝,花儿格外香,鸟儿的歌唱格外动听,就连我们身边的人也显得格外可爱,从前一知半解的事物一下子明白了,你自己在生活中的位置也都清晰起来,这个时候你可以轻松地做出一个正确的决定。

快乐的情绪能够影响我们在他人心中的形象,进而影响到我们的工作。杰克和约翰在同一家公司上班,并且做着同一种工作,工作效率也差不多。但几个月后,杰克升职了而约翰还在原来的岗位。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杰克是那种富有活力、生活很快乐的人。当你不快乐的时候他会用他的那种快乐去感染你,让你打起精神来,他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感觉,同时一直面带微笑,大家都觉得和他在一起很快乐。而约翰是那种中规中矩的人每天按时上班,从不迟到早退,但大家都对他没什么印象,甚至公司里的很多人还不知道他的名字,他就像空气一样,你几乎感觉不到他的存在。快乐是能够影响到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形象的,用快乐的情绪去感染他人,才能让自己的人生更加精彩!

快乐的情绪是身心活动和谐的象征,是一种心理健康的标志,快乐的情绪可以使人体内的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的调节功能处于最佳状态,有利于促进身体健康,也有利于促进人的知觉、记忆、想象、思维、意志等心理活动。

快乐的情绪能使人的大脑处于最佳活动状态,能充分发挥有机体的潜能,提高活动效率,使人精神充沛,食欲旺盛,睡眠安稳,充满生机与活力,从而增强对疾病的抵抗能力。英国著名科学家法拉第,年轻时由于工作紧张神经失调,身体虚弱,他去看医生,医生没开药,只留下一句话:“一个小丑进城,胜过一打医生。”法拉第仔细琢磨,悟出真谛,从此经常抽空去看戏剧、马戏和滑稽戏。不久健康状况大有好转。快乐有时候也是一剂良药,世界上很多癌症病人周游全国寻找快乐,最终癌症不治而愈的例子也不少见。相反消极的情绪反而会使我们的健康日益衰减,侵蚀我们的生理与心理健康。我们村里有两个人同时被查出患有癌症而且都是晚期,一个人非常消极,觉得自己的生命就要结束了,结果三个月不到他真的去世了。一个人觉得人天生要死,无所谓,照吃照睡,还看着自己的女儿出嫁,到现在还没有离开。而那个消极的人正是我的大舅,这一切都是我亲眼目睹,望大家珍爱自己的生命多笑笑!„„

“乐人之乐,人亦乐其乐;优人之忧,人亦忧其优”这是伟大的诗人白居易所说。它揭示了我们的快乐情绪对他人的影响。这里我想举一个例子:这学期我公选课选的是《情绪心理学》,我们的老师深深地感染了我,感觉看到她就有一种阳光明媚之感。她不像一般的老师那样进来先点名。她连第一节课都不点名的。从上课到下课他一直面带微笑,不管这节课来了多少人,不管大家是否在听,她都情绪高昂,似乎快乐的享受一切过程,她的那种快乐感真的感染了我们每一个人,虽然不点名,去的人还是很多;虽然不强迫你听,但你想不听都很难做到。我们也感受到那种快乐感,就愿意和她一起分享那份快乐,所以我们的课堂气氛很活跃。老师开心,我们也开心,收获也很大。每次看到那种微笑,我就在思考快乐的情绪对人到底有什么影响?为什么我也会感觉到快乐?这也就是我这篇论文题目的由来。快乐的情绪真的能感染到他人!

说的夸大一点,快乐的情绪对整个社会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快乐能影响我们的心情,进而影响到我们做事的效率,最终影响到生产力的发展。快乐的情绪能使人民精神焕发,增加整个名族的势气,快乐的民族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由此可见,我们一定要杜绝负面的快乐情绪,迎接正面的快乐情绪,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充实,是我们的人生更加有意义!

(共2367个字)

全媒体时代媒介对人的影响研究 篇6

关键词:媒介,传播,全媒体

麦克卢汉提出,人是媒介的延伸。随着新媒体的发展,我们逐渐进入互联网时代,媒介也越来越深入我们的生活,成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媒介对人的影响越来越大,深入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1]人们与媒介的关系日益密切,因此我们对“全媒体”一词并不陌生,我们周围的环境也在被媒介日益改变。全媒体时代的特征有以下几点:

第一,传播主体和受众角色的改变。

第二,信息内容的海量性,信息的爆炸性。

第三,传播效果的两极分化。

现代大众传媒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人们无法想象离开媒介后是怎样的一种状态。媒介简单直接地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判断,更新人的知识,丰富人的阅历,但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灌输不同的价值观。由于大众传媒时代人人都是自媒体,一些不经核实的信息容易流出,二次传播中对信息的扭曲传播等会掩盖信息原本的传播意图。

一、媒介对人的积极影响

(一)首先从媒介的依存形态上分析

首先,媒介是沟通外部环境的重要中介。所谓的“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在现在看来就是通过媒介的桥梁来传递信息。手机的使用便可以证明这一点,市场研究公司IC Insights发布的最新《2015年IC市场驱动报告》称,到2015年,全球手机用户量将首次超过全球人口总数。届时,全球人口总数将超过74亿,而手机用户总数将略高于75亿。[2]手机用户数量是指在特定的时间点上手机服务的用户数量。这个数据表明,手机覆盖了大多数人,成为重要的沟通工具。人们不满足于电话与短信,微信、微博、MSN、QQ等聊天工具,极大地方便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同时也加快了信息的传递,使不同地点的人同时分享信息,了解国内外的新闻,评论和传播信息,第一时间分享来自世界各地的新闻。

其次,媒介成为人们价值观形成的一个依据。大众传媒随着发展,逐渐影响人的生活方式。人们在接触大众传媒的过程中,也不自觉地受到它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现在人们遇到什么问题,首先想到的就是利用搜索引擎寻找别人在网上发布的解决方式或是经历经验,人们将利用网上找到的答案指导个人的行为方式。久而久之,这样的行为方式自然会形成相适应的价值观与世界观。因此,我们可以说大众传媒是现代人价值观与行为方式形成的重要依据。

再次,它是现代人的生活生产方式。人们依赖媒介进行信息的传递、沟通,同时,媒介更成为一种产业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我们习惯每天打开网页寻找自己需要的信息,打开电视看电视剧进行娱乐,听音乐进行放松。这些都是人们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事情,媒介满足了我们的需求。同时,我们也在扩大媒介的产业,媒介产业有了我们的需求才会进行下去,这是一个双向的过程。

(二)从大众传媒的功能来看

传播学理论认为,大众传媒的功能主要有监视功能、联系功能、传承社会文化功能和娱乐功能。

具体而言,监视功能是提供并告知新闻,向人们发出危险警报及提供与经济、公众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重要新闻,宣扬符合社会规范的人物或事件。比如说微博的使用,当发生与事实不符的谣言或者不实报道的时候,微博的官方媒体进行辟谣,一方面澄清事实,一方面稳定民心。联系功能是强化社会规范,达成共识,并掌握公众意见等。比如说要出台新政策,在出台之前有一段时间是试水,搜集人们的意见,使其更好地完善政策。传承社会文化功能,即增强社会凝聚力,减少社会无序性。娱乐功能,即创造大众文化,提高大众品味,使人愉悦。尤其是智能手机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人们在闲暇之余通过手机APP来消磨时间,各种游戏软件、购物软件让人们的生活丰富起来。

另外,媒介在宣传功能上,已显得日益重要。在微博时代,人人都是自媒体,各微博大V在事件的宣传中更起到重要的推力作用,如电影的宣传和危机公关。但是宣传需要适当,过度的宣传就是炒作。例如,邓超为了给新电影《恶棍天使》宣传,转发80条微博而掉粉8万,适得其反,让人反而更不愿意去看这部电影。同时,媒介在传递爱心和资助的方面也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微博大V们转发的被拐儿童或者一些爱心捐赠的微博,得到了更多的转发,影响是非常大的。在传播的过程中,微博大V们起到一个舆论领袖的作用。

二、人们享受着媒介带来的种种好处,同时媒介滋长的弊端也在日益困扰着人们

(一)在媒介传播中出现的社交传播焦虑症

媒介为人们打造出一个虚拟的世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微博粉丝、朋友圈,人们尽可能地在虚拟世界中畅谈和展现自己。人们熟悉在虚拟世界中的交往,但却很难在现实生活中与人友好相处。首先,在虚拟的世界中,所受的限制是比较少的,人们在这里的交往更体现出一种平等的关系。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交往一般都是面对面的交谈,在交谈过程中我们要听对方的言语,观察对方的面部及肢体语言,这是一个声情并茂的过程。在虚拟世界中,人们的交往借助于一定的符号语言。在“传者—符号—受者”的线性传播过程中,人们并不需要直接出面,而只需借助一定的符号就可以。符号虽然已经很丰富,但它毕竟是电子时代的产物,不具备人那种复杂的情感在里面,对其解读的方式也相对单一。最后,在虚拟世界中,交谈更多是休闲和娱乐,人们尽可能地放松。这些原因导致人们在微信、微博聊天中不能自拔,而真的面对其人时却是沉默一片。所以出现了一个笑话,就是面对面的两个人需要用手机来沟通。这说明了现代人对媒介的依赖性,他们在离开媒介后反而不知所措。

(二)媒体与公共事件的博弈

以微博为例,用户通过微博了解一些大事件、突发事件,微博已经成为传播舆论的中心,但同时也滋生了很多谣言。微博传播的消息不及传统媒体一样真实可靠,难以辨别真伪,这就导致了谣言的出现。而且微博是裂变的方式,人人都可以转发,所以导致了一种不可预知的结果。2016年3月份的疫苗事件造成了部分地区的恐慌,官方微博每天都在辟谣,以稳定民心。各大新媒体的头条每天都在及时地更新,以确保时效性。在重大事件发生之时,媒介在这其中既有辟谣的作用,同时也是滋生谣言的温床。如何利用好媒介是当下一个迫切的任务。

(三)“容器人”的出现

“容器人”是指在现代的大众传播环境尤其是以电视为主体的传播环境下,人们的内心世界犹如封闭的容器,他们是孤立的、封闭的。为了打破这种孤独的状态,他们也希望与别人接触,但是这种接触只是容器外壁的碰撞,并没有内心世界的交流。“容器人”注重自我意志的自由,对任何外部强制和权威都不采取认同的态度,但却很容易接受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这导致了人的封闭,也慢慢演变成一种“宅文化”,[3]人们缺乏与现实社会的接触。媒介对青少年的影响是如此之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青少年缺乏自控力,在媒介上浪费过多时间。

第二,青少年自我封闭,不愿意与外界交流,沟通能力下降。

第三,青少年缺乏批判的眼光,媒介所传播的暴力和色情信息使青少年的身心受到伤害。

第四,影响青少年的消费观念,使其盲目追风。

第五,依赖图像信息,减少阅读兴趣。

青少年的价值观念还没有完全形成,所以加以正确的引导是非常重要的,这就需要一个干净的网络环境。建构一个好的网络环境迫在眉睫。

三、媒介与人关系的反思

媒介是人的延伸,媒介技术、媒介可接近性的提高导致了整个社会的媒介化趋势。媒介在有意无意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新媒介是旧媒介的延伸,如此更迭。在未来社会中,人对媒介的依赖会更严重,因此对媒介的监管与治理也迫在眉睫。

媒介给人带来了更加便捷的生活、工作条件,媒介多样化使受众有了自主选择的权利,生产型用户似乎也使我们看到了媒介受人影响和掌控的条件,从而改变人与媒介的地位。但是,媒介娱乐化以及媒介的行为却告诉我们,全媒体时代媒介对人的影响愈来愈深刻,并且负面影响扩张。人的媒介化延伸出社会媒介化,并导致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媒介延伸了人的作用范围,延伸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但是稍不注意人便会成为媒介的奴隶。媒介侵入人生活的各个范畴,成为人必不可少的物质需求。同时,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的界限也更加模糊,海量化的信息使人们目不暇接。因此,我们在享受媒介带来的好处的时候,也要提防它的负面影响。

四、结语

全媒体时代,我们需要以批判性的思维看待媒介与人的关系,以人的理性来看待媒介的发展,使媒介对人的作用停留在工具的层面,而非侵入人的各个方面。媒介应是为人服务的,而不是媒介控制人的生活。媒介应该在正面效应上产生更大的作用,如公共领域的构建,以推进民主进程。媒介应该承担更加重大的社会责任,承担教育功能,传承社会文化。媒介只有正确地发展,才能发挥在社会发展中的正面效应,[4]更好地为人们所用,更好地服务人类。

参考文献

[1]丁宇鸿.媒介形式的力量——读《理解媒介》[J].科教文汇,2008(10):266.

[2]2015年全球手机用户数或将首次超过人口总数[DB/OL].中国信息产业网(人民邮电报),2015-01-21.

[3]汪靖,顾晓晨.“御宅族”现象——新一代媒介依存症[J].当代传播,2008(5):41-44.

民间美术中民俗文化对人的影响 篇7

关键词:民间美术;民俗文化;影响

在中国传统社会生活中,蕴藏在民间美术中丰富的民俗文化作为一种先于个人而存在的社会文化积淀,对广大人民群众有着重要的影响。各种传统的民俗文化,通过不同种类、形式的民间美术得以传承、宣扬,被民众接受、继承。引导、规范、塑造着民众的行为模式及心理结构。这正如美国文化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在其代表作《文化模式》一书中写到的:“个人生活史的主轴是对社会所遗留下来的传统模式各准则的顺应。每一个人,从他诞生的那刻起,他所面临的那些风俗便塑造了他的经验和行为。到了孩子能说话的时候,他已成了所从属的那种文化的小小造物了。待等孩子长大成人,能参与各种活动时,该社会禁忌就成了他的禁忌。”

一、行为模式

蕴藏在中国民间美术中的民俗文化,其作用就是根据特定的历史、地理、文化条件将群体所选择的某一种行为方式予以肯定,成为一种标准的行为模式,统一大家的行动,维系现实社会生活有规则地进行下去。

民间美术中对生殖崇拜这个古老主题的表现形式可以说丰富多样,而这一主题观念在民众生活中有着极为广泛的影响,突出表现在对民众日常生活中人生礼仪种种规则的继承与塑造上。如果说,尊祖敬宗、祈嗣求生体现了生殖崇拜观念的伦理意识,那么诞生礼、婚礼、寿礼则蕴涵了生殖崇拜观念在民俗文化中的实质内容。“有子万事足”“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生子为人生之最大义务。因此诞生礼备受重视。姑娘结婚后,做母亲和做公婆的最关心女儿和媳妇何时“有喜”。从未孕时的求子祈嗣,直到临产期的种种习俗和禁忌都是在为诞生礼做准备。诞生礼是人一生开始的礼仪,只有通过为他举行的诞生礼仪,他才会获得社会上的地位,被社会承认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

诞生礼实际上从孩子出生前几天就开始了,俗称 催生礼”,及至诞生后的报生、贺生也有诸多的讲究。“洗三”仪式之后,又要过满月、百天、周岁。满月要喝“满月酒”,剃“满月头”;百天,北方多称“百岁”,要佩“长命百岁锁”;周岁时要摆酒席要抓周。民间认为,小孩的魂魄比较脆弱,极易受伤害,尤其易被鬼神冲撞。故而亲朋好友贺生的喜礼多为银制的长命锁、手镯、脚镯等。上面刻有“富贵长寿”“长命百岁”等字样,寓意吉祥。号称用一百户人家的布块制成的“百家衣”以及威风凛凛的虎头鞋、虎头枕等仪式活动中所出现的形象符号无一不象征着对新生命的呵护。

一个人如果诞生在某种特定的文化环境中,他就必然要接受这一文化环境的影响。事实上,他所隶属的文化将决定他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在民间,各式各样的形象符号是内涵丰富的民俗文化的外在实物形式的表现,通过对这些形象的认知与体悟,广大民众可以相对容易地了解和领会到其中所暗含的民俗文化信息,在民间美术如年画、社火脸谱、皮影、剪纸等不同种类的美术形式中,主题常常表现各种历史人物,如周公、关公、李冰、屈原、诸葛亮、岳飞等历史名人,民众可以通过各种视觉形象了解、接受到其所传达、宣扬的内涵意思。这些人物具有的各种品质及精神对广大人民群众行为模式的培养与塑造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二、心理结构

广大人民群众在生活中创造了民间美术,形式丰富的民间美术反过来会影响、约定民众的生存方式,进而积淀形成出民众共同的情感及心理结构。

社会成员从同一类型或模式的文化环境中得教化,形成相同或者相似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这种共同的民俗心理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人们与他们的民俗文化共存亡。在民间美术作品的表现题材中,形象符号大都以反映迎祥纳福、趋利避害、多子多福、婚姻美满、富贵平安、吉祥如意等愿望为多。如:蛇盘兔(“蛇盘兔,必定富”)、蛙捧钱(“蛙捧钱,丰收年”)、鱼莲(“连年有余”)、佛手(通“福”)、石榴(“多子多孙”)另外还有虎、狮、百子、太极图、摇钱树、八仙、八宝、扣碗、龙凤呈祥、一团和气、三羊开泰、四季平安、五福捧寿等。而这些丰富的文化内涵对民众心理的影响与塑造无疑是深刻的。

民间美术是广大民众长期社会生活的产物,它依靠民众社会生活的实际需要产生和流传,它精确地反映了民众各方面的生活需要和思想、情感需求。鉴于这种密切关系及民间美术形象符号所具有的丰富文化内涵,使其成为影响和塑造民众心理结构的重要形式。人类的行为离不开对物的依托,丰富的民俗活动本身就要涉及各种不同的器具,这些器具本身其实凝聚、传递着经过悠久的历史年代而积淀下来的各种民俗心理。各种物质形式往往成为“有意味”的形式,它在民俗活动中具有微妙的作用。人们按某种传统习俗制作了它并使用它,它被创造出来之后,又反过来制约和规定人们的行为,在使用的过程中,影响、强化着人们的民俗心理。置身于民俗氛围之中的人们在潜移默化的浸染下,习惯将自然物象的外在视觉符号同被投射了主观思想感情的特定观念意义关联在一起去思考。这种方式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大大加强了民间美术形象符号及内涵对民众的心理影响。

三、结语

民间美术存在于民间习俗生活的各个层面,像镶嵌在民俗生活中无数质朴艳丽的明珠,透射着人性的光辉,伴随着民众度过漫长的岁月。中国民间美术中的民俗文化也异常丰富多彩,这些蕴藏在民间美术不同表现形式中的的文化规范、调节、塑造着广大人民群众的行为模式及心理结构,对民众起着极为重要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振球,乔晓光.中国民间吉祥艺术[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

[2]杨学芹,安琪.民间美术概论[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0.

[3]张道一,廉晓春.美在民间[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87.

[4]鲁思·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5]吕胜中.中国民间剪纸[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4.

第二课 文化对人的影响教案 篇8

第二课

文化对人的影响教案

一、感受文化影响

.文化影响面面观

文化对人的影响,源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活动

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2.潜移默化的影响

人们在一定的文化氛围和文化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积极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

3.深远持久的影响

文化对人的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具有深远持久的影响

二、文化塑造人生

.优秀的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作用

2.增强精神力量

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中国共产党所代表的先进文化给予中国人民无穷的精神力量

3.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 人的全面发展表现为人的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优秀文化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课时安排

建议课时为两课时。原则上每一框题一课时,教师可根据情况适当增加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感受文化影响

.基本流程图示

2.典型案例导入

教师可以用本框题探究活动一引入教学过程。

3.形成新的理念

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

文化之所以会对人们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主要在于文化从根本上影响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而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相对稳定性,一旦形成以后就不会轻易发生改变。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分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人们的综合素质及终身发展具有深远持久的影响,同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又受到多种文化因素的影响。因此,我们要积极参与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

4.学生践行要求

鼓励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或者亲身调查的方式,获得有关文化对人具有重要影响的相关资料。这既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书中所学知识,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做到学以致用。

第二课时

文化塑造人生

.基本流程图示

2.典型案例导入

除了运用探究活动一引入教学过程之外,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使用以下材料引入教学。

材料一:内涵丰富、意境深远的中国画

中国画,简称“国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以其鲜明的民族形式和独特的风格在世界美术领域内独树一帜。它主要使用毛笔、墨以及中国画颜料,在特制的宣纸或绢上

作画。从题材上来说有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动物画之分;从技法上来说又可分为工笔画和写意画两种,各有蹊径,互有特色。就人物画而言,大体从晚周至汉、魏、六朝始逐渐成熟,而山水画及花鸟画等至隋唐之际,始独立形成画派,到五代及两宋时期,流派日益繁多,为高度发展阶段。元代水墨画盛行。明、清和近代,大体沿袭前规。在绘画形式上,主要通过运用线条粗细、墨色浓淡等来表现形体、质感,具有高度的表现力,并与诗词歌赋、书法篆刻相结合,达到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效果。

材料二:散发迷人魅力的中国书法艺术

书法,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传统精粹之一。我国书法综合运用执笔、用笔、点画、结构、分布等方法,借助汉字的书写以表达作者精神美的艺术形式。书法具有两重性质,即工具性和艺术性。所谓工具性,是说它是记录语言、表达情感和交流思想的工具。把字写得清楚易认、美观大方,是对写字的基本要求;所谓艺术性,是说它又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简练的线条造型可以表达丰富的思想情感和精神世界。一幅优秀的书法作品,能吸引众多的观赏者,能使人像欣赏优秀的绘画、电影、‘舞蹈、诗歌一样,给人鼓舞、震撼和快乐。

材料三:大型音乐史诗《东方红》

壮丽辉煌的革命音乐史诗《东方红》,以鲜明感人的艺术形式,深刻反映了中国人民反对封建势力、反对殖民主义、反对军阀统治的不屈精神,艺术地概括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从建立红色武装到迎来祖国解放的光辉历程。它一经演出便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其中《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情深谊长》《松花江上》《南泥湾》《保卫黄河》《歌唱祖国》等多首脍炙人口的歌曲,更是以其隽永的艺术魅力,一直为人们所喜爱和传唱。

3.形成新的理念

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第一,文化对人的精神世界具有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对个人人格的塑造方面。不同的文化环境对人格的形成具有不同的影响,健康向上的文化会对人们的人格形成产生积极的影响,而消极落后的文化则会对人格的形成产生消极的影响。

第二,帮助学生认识到优秀文化通过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从而塑造人们的健全人格。优秀文化作品之所以能对人们产生深刻的影响,就在于其所具有的崇高精神内涵。在教学过程中,请教师结合具体材料引导学生体会蕴含在优秀文化作品中的丰富的精神内涵。

4.学生践行要求

引导学生参与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塑造健全人格。

学习方法指导

在学习过程中,请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所学内容收集相关资料,注重运用探究式学习方法。

四、教学评价建议

评价方式

一是应当重视学生通过反思的方式进行自我评价,二是充分重视过程性评价在教学评价中的作用。

自我测评及参考答案

文化影响人的交往方式。受区域文化的影响,不同地区人们的交往方式具有明显的地方色彩。

请联系本地实际加以说明。

参考答案

本题属于开放型自我测评题,主要目的在于促使学生通过对本地区人们交往方式特点的分析,了解文化对人们交往方式的影响。主要答题思路如下:了解本地区社会文化和人们在社会交往方式上的特点,对比其他地区人们交往方式的差异,分析文化与交往方式之间的关系。

五、教学资源链接

.元妃省亲

元妃省亲是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中的内容。贾政之女元春被选人宫,后以文才出众,被皇帝晋封为贵妃,并恩准回家省亲,给贾府带来了“烈火烹油,鲜花著锦之盛”。为迎接元妃,贾政等在荣国府、宁国府内大兴土木,建造省亲别院,元妃省亲时定名大观园。教材的这幅图意在表现封建社会等级森严的规范与礼仪。

2.合十礼

合十礼又称“合掌礼”,属佛教礼节,流行于泰国、缅甸等佛教国家的见面拜礼。此拜礼源自印度。最初仅为佛教徒之间的拜礼,后发展成全民性的见面礼。在泰国,行合十礼时,一般是两掌相合,十指伸直,举至胸前,身子略下躬,头微微下低,口念萨瓦蒂。“萨瓦蒂”系梵语,原意为如意。遇到不同身分的人,行此礼的姿势也有所不同。我国傣族聚居区也用合十礼。

3.哈达

哈达是藏族同胞作为礼仪用的丝织品,是社交活动中的必备品。藏族同胞历来认为洁白无瑕最能表达人们真诚、纯净的心愿,所以在社会交往中用洁白的哈达表达自己的心愿。

献敬哈达有一定的规矩和形式:按约定俗成的规矩,对上敬献,对下赐给,平级之间互赠,前辈、同辈和晚辈之间也是如此,都有一定的规矩和讲究。对上呈献哈达要双手捧上,或通过代理人转献;将哈达赐给下级时,一般把哈达系于对方的颈项,平级之间则把哈达捧送到对方手中。

4.厝人街

西方认识中国始于唐朝,华人称唐人衣服为唐装,华人聚居地叫“唐人街”。在世界各地华人聚居的地方几乎都有此街。“唐人街”是初出国门者的栖身地和庇护所。初来乍到的华人面临语言不通、环境不谙、谋生乏术的处境,唐人街的中国氛围,总能让新来者感受到一份温馨。唐人街还是华人心灵沟通的场所。共同的文化渊源和生活习俗希望保持,相似的心理感受和价值追求需要交流,家愁乡思需要排解。唐人街琳琅满目的中文标识和不绝于耳的乡音、各式各样的家乡菜肴、来自中国的百货书刊影视,耳濡目染,点点滴滴在心头,都在提醒华人的民族文化认同感。而在中国传统节庆期间,唐人街的浓郁中国氛围,更让海外游子有一种回家的感受。这就是为什么舞狮子、踩高跷、耍龙灯、跑旱船等中国传统文化,在唐人街一直广受欢迎的原因。

5.《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前苏联时期的一部长篇小说,是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写的自传小说。书中叙述了原俄国乌克兰贫民子弟保尔•柯察金参加俄共布尔什维克十月革命的故事。书中这位主人公后来成为布尔什维克,并成为俄共肃反委员会的一员。他参加红军后打仗受伤,后恶化为伤病缠身、全身瘫痪、双目失明。他在这种困难条件下,从事写作,终获成功。20世纪50年代,这部前苏联经典文学作品在我国成为畅销书。书中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成为青少年学习的楷模。他的英雄事迹、,影响了几代人。

6.《马赛曲》雕塑

位于法国首都巴黎爱德华广场凯旋门右方的《马赛曲》雕塑,创作于1836年,作者为法国雕刻家吕德。1792年法国人民奋起抵抗奥国侵略,马赛人高唱融合,不仅形成了一个稳定的社会群体,而且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客家文化:一方面,他们保留了中原文化主流特征,始终崇尚华夏正统文化,崇尚诗礼传家,极为注重对传统、文化、语言、习俗的完整保存,并以共同的生活样式、习俗、信仰和观念将自己紧密团结在一起;另一方面,又善于从当地少数民族中汲取养分,容纳了所在地民族的文化精华。

客家文化的最鲜明特色在于:崇尚华夏正统文化。如果你有机会翻开客家人的族谱,或者观赏客家民居的门联,会发现各家各户都有着中原的郡望。如陈姓出于颍川,李姓出于陇西,王姓出于太原或琅邪等,这类家谱的记载有的虽经不起推敲,但说明客家人从心底深处以来自中原而感到自豪。在迁移和开发的过程中,一代又一代的客家人正是靠着“崇正”精神,战胜了各种艰难困苦,建成了自己的新家园。以台湾客家新移民为例,他们一方面依赖与弘扬客家的原乡文化,如“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顽强地沿用方言乡音;并按原乡的家族和宗族形式重新组织家族和宗族,民居建筑也仿效原乡的形式。另一方面恪守中华文化共有的礼乐教化,弘扬爱国家爱民族的优良传统。当荷兰、法国、日本侵犯台湾时,他们坚持民族大义,高举爱国保种的旗帜,与入侵者展开了拼死抗争,涌现了刘永福、徐骧等一大批仁人志士。现在,许多创业有成的客籍华侨,在总结自己何以成功时,也觉得是得益于客家崇正精神。崇文重教,耕读传家。客家人特别看重读书人,有“茅寮出状元”之谚。在客家人看来,要想改变境遇,唯一的办法就是晴耕雨读,金榜题名,走仕途之路。只有通过读书实现“朝为田合郎,暮登天子堂”的梦想,跻身于官宦行列,才能实现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所以,家境再困难,即使讨饭也要供子弟读书。作为客家人的朱德在《回忆我的母亲》中这样写道:“我家是佃农,祖籍广东韶州,客籍人……本来是没有钱读书的……学费东挪西借来的,总共用了200多块钱,直到后来我 34

当护国军旅长时才还清。”为了望子成龙,光耀门楣,客家人往往集中全家族、全宗族的力量来培养子弟读书。

守望相助,崇尚节俭。客家人讲究一个“义”字,即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他们认为,要想在新的客居地立足,必须团结互助。所以,他们提倡“天下客家是一家”,要求客居他乡的同族人或同宗人精诚团结。而且信奉“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人值得十人当”,客家人还有崇尚节俭的美德。“山精山角落,新衫底下着”,说的是客家人把旧衣服套在新衣服上穿,以旧衣保护新衣。

上一篇:出国旅游常见英语下一篇:人力资源服务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