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观角度

2024-10-14

人生观角度(精选6篇)

人生观角度 篇1

民族性格是指一个民族的群体人格, 即一个民族所共有的、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思想、情操、嗜好、激情、习惯及行为方式等。民族性格的形成是与这个民族所长期依存的生存环境、历史条件和文化传统分不开的。民族性格是民族文化的显示器, 又反过来影响和决定这个民族对待新文化的态度。研究个民族民族性格, 对实现四个现代化, 帮助各民族更好的适应发展和新文化的冲击有着重要意义。藏族是我国一个人口众多, 社会影响较大的重要少数民族。本文剖析和考察藏族的民族性格, 追索那些影响这些性格形成的背景因素。

藏族主要是居住在中国境内的操藏语的民族。藏族是汉语的称谓, 汉语的名称“藏”来自藏语gtsang“后藏”, gtsang这个名称的原来意义可能是“雅鲁藏布江yar-klungs gtsang-po流经之地”。西藏在藏语中称为“蕃” (音bo) , 生活在这里的藏族自称“蕃巴”, 意为农业人群。中国境内有人口约541万余人 (2000年) , 以从事畜牧业为主, 兼营农业。

青藏高原这一特异的自然地理环境在形成独树一帜的藏族文化圈或文明史的过程中产生过巨大影响。西藏的山水养育了西藏人民的性格, 反之, 西藏人民培育了西藏山水的灵气, 所以, 西藏人民崇拜神山、神湖, 而神山、神湖护佑着藏族人民的精神。藏族人的性格既反映了自然环境的风貌, 也表现了社会文化的个性。藏族文化是独具风格的文化, 自然环境与藏族文化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宗教文化是藏族文化的核心,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讲, 藏族文化就是宗教文化。因为, 宗教文化与藏族文化就像水乳交融, 很难分辨鲜明的界限。宗教文化的支撑就是信仰, 而信仰是藏族人与大自然发生联系的纽带, 因此, 可以说宗教信仰支撑着藏族人在青藏高原这样一种特殊的自然环境中乐观的生存着或者生活着。

从传统或多数藏族信教群众的角度讲, 人生价值的实现在于信仰宗教。这从藏传佛教的角度讲, 就是信徒从一种至善的无限力量中获得最深厚的充实感。因为信仰实质上是确信这种力量能更新信徒自己的现实生活及其未来的生活环境。雪域的宗教中始终贯穿着一种关爱生命和利乐众生的理念。可以说, 慈悲与智慧是藏族人道德之车的左右轮子, 缺一不可。它维护着藏族社会的秩序, 维系着人与人之间的亲爱关系, 甚至协调着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发展。因此, 青藏高原或藏族地区, 成为当今世界淡化名利、张扬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调和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张关系、关爱所有生命的人类地球最后的一块净土。

藏族的人生观, 其特点首先是“菩提心”, 这是人类本所具有的一种无限的慈悲之心。在这种充满利他精神的菩提心的鼓舞下, 藏族人普遍具有一种怜悯、善良、平等、友好的品德。这一品德不论在人与人之间, 还是在人与动物之间都发挥着巨大作用。首先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讲, 在广大藏族信教群众的脑海里, 对于国家、民族, 甚至对于自己家族的观念却十分淡漠。他们认为强调国家、民族、家族观念是一种狭隘的意识, 是一种自私的行为, 更是一种阻碍普渡众生的因素。这在藏族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可得到印证。比如, 佛教未传入吐蕃前, 自从完全地接受佛教之后, 他们彻底放弃以往那种为民族利益而献身的精神, 以泰然自若、专心致志的神态去从事佛教事业。同时, 藏族人不但不注重自己家族的兴旺发达, 就连家族的姓氏置之不理, 一般从佛教的角度取一个吉祥的名字即可, 由此造成今日绝大多数藏族人只有名字而没有姓氏的特殊情况。

藏族人的人生观, 以当代人或科学的眼光去看, 或许是一种逃避现实社会的消极人生观, 不值得提倡或模仿。但这种人生观在广大的藏族信教群众特别在成千上万的藏族僧侣中则有着巨大的影响力。从远古以来, 藏族人一直利用自然资源在生存着, 可以说, 藏族人与自然环境处于一种比较协调的发展状态之中, 当然从现代的视角看, 藏族人的这种生活状态显得比较原始。因此,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科学技术的普及, 藏族人自己也感受到需要发展, 提高物质生活条件, 但是青藏高原的自然环境比较脆弱, 一旦受到破坏, 恢复起来比较难。所以, 在发展的同时, 加以保护自然环境, 这样才能达到或者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现在的社会是一种多元化的时代, 各种文化、多种文明互相交流和碰撞。藏族文化也是一个多元的文化, 从它产生到后来的发展, 则是一种不断吸收外来先进文化的历程。藏族文化有了演变或发展, 藏族人的人生观必然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应该说是积极的。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和西部大开发的进一步深化, 特别是市场化经济在藏族地区的进一步发展, 对藏族传统文化形成了很大的挑战或者冲击。当地的人民的思想观念也主要依托于传统的文化, 因此, 随着传统文化的演变, 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藏族民众的人生观在当前社会中如何渐进的成功的转变, 更多的因素在于教育。通过教育来接受现代文化, 在现代文化的基础上, 去转变或者发展藏族民众的人生观。我想, 这样会使藏族民众的人生观在现代文明的影响下, 不会落伍于现代迅速发展的社会。而藏族固有的世界观也有一些积极的有生命力的世界观。当前的比较时髦的世界观中, 也有一些缺陷的地方, 因此, 最理想的世界观应该是两种世界观中最积极的东西的一种融合。

摘要:民族性格是民族文化的显示器, 又反过来影响和决定这个民族对待新文化的态度。研究个民族民族性格, 对实现四个现代化, 帮助各民族更好的适应发展和新文化的冲击有着重要意义。藏族是我国一个人口众多, 社会影响较大的重要少数民族。本文以人生观为重点, 剖析和考察藏族的民族性格, 追索那些影响这些性格形成的背景因素, 并对藏民族积极发展作出一些个人设想。

关键词:民族性格,藏族,人生观

参考文献

[1]李燕.藏族的民族性格与现代化[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6 (04) .

人生观角度 篇2

与田园为友——陶渊明

“采菊东篱下,悠然风南山。”官场黑暗,看不见的硝烟四起,看不到的明争暗斗,终于磨碎了他从政的心。“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于是他弃官而去,“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反而让他得到了精神的归宿。从此,官场少了一位无法掌控命运的官员,田园多了一位伟大的赞颂者。

中国现代文学之父——鲁迅

“唯有民族的才是最宝贵的,唯有把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这是我国现代文学之父鲁迅的名句。他曾留学日本,想从医救国,但中国民众的麻木行为,击垮了他的.理想。如灵魂不醒,医者何用?他扔下讲义本,拿起笔,“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儒子牛”。“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这便是他的人生态度,他做到了。他唤醒了中国这头正在沉睡的东方雄狮,发出了震动世界的呐喊!

法国启蒙运动的旗手——伏尔泰

“我并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是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我的职业,就是说我要说的话。”作为十八世纪法国第一位敢于提出自由思想的伟大思想家伏尔泰,勇于讽刺当权者,与当时的社会作斗争,他是不朽的。雨果曾说过:“他受到过去的诅咒,他也受到现在的祝福。”他是享誉世界的大思想家,但谁又知道,他先前只是一个攻读法律的学生呢?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寒梅傲雪,若与百花在春季开放,它又何来这“凌寒独自开”的孤傲呢?“凄风淅沥飞严霜,苍鹰上击翻曙光。”鹰击长空,若与众凡鸟一起环树徘徊,它又何来这“苍鹰上击翻曙光”的霸气呢?“遥远山上松,隆冬不能凋。”古松撑天,若与众树一道在庭院中繁衍生息,它又何来“隆冬不能凋”的坚持呢?

跑步,能提供不同角度的人生思考 篇3

酷爱跑步的SOHU中国董事长潘石屹发现,最近几年跑步的人越来越多了。 “最近几年,北京的跑步氛围越来越浓,不少年轻人都纷纷加入进来,长安街旁、后海附近,每天晨跑、夜跑的人还真不少。”

潘石屹最初开始跑步的原因很简单,为了健身,50来岁的时候,他也不得不面对身体状况恶化的现实,于是他选择跑步作为对抗的方式,对于跑步给他带来的好处,他可以滔滔不绝讲半天。

如果我们要对这些数量庞大的跑步人群做一下社会角色的分类,会发现根本无从下手。潘石屹分析道:你看到在北京跑步的人可能是一个大学教授,可能是一个快递小哥,可能是一个私企老板,可能是学生,可能是退休工人,还可能是昨天刚刚给你开会的顶头上司……

不过,如果变换一下思路,从他们的跑步动机入手,这样的分类就变得有规律可循,比如有人因为身体状况亮起红灯,用长跑来增强体质或者治疗慢性疾病;有人则是靠锻炼身体预防疾病;有人是为了减肥;有人是为了排解压力;有人是为了磨炼意志;也有少部分人则纯粹是认为跑步很时尚才加入其中。

专栏作家宋石男曾在他的文章中“戏仿”了跑步界的“三句真言”,“如果你想聪明,跑步吧!如果你想强壮,跑步吧!如果你想健康,跑步吧!”他在这段古希腊格言后面加了一句——“如果你想活着,跑步吧!”

这样的“戏仿”似乎有一种耸人听闻的感觉,那是不是意味着“不跑步,就活不了”了?这当然只是一种夸张的表述,却也符合大部分跑者的心态,他们开始跑步是为了健康,换句话说,就是为了活得更好,活得更长久。

要健康,更要好玩

跑步,看起来不追求装备,也不太讲究科学的方法,更没有开发出新的跑步方式,总之跑步似乎和“好玩”是绝缘的。

但是倘若与时俱进地看,如今跑步本身并未改变,跑步的方式却发生了改变。比如“彩色跑”(Color Run)被称为“地球上最快乐的5公里赛跑”,参加者身着白色T恤,跑步过程中经过不同的彩色站,会被从头到脚抛撒彩色粉末。这项运动2011年发源于美国,如今风靡全球。

科技也正在改变我们的运动方式,让跑步从孤独、单调的过程变成一件有趣和时尚的事情。在国内名为“跑步圣经网”的论坛上,已经有24万以上的会员注册,他们乐于分享自己的跑步心得、路线,但是对他们来说论坛最重要的功能是“同城约跑”,这是时下最时髦的社交方式。

现如今耐克公司是将跑步这一运动提升到“时髦生活方式”的佼佼者。事实上早在2008年,那还是智能手机不曾普及的年代,耐克与苹果合作推出的第一代“Nike+”运动鞋,就因其能通过装在鞋内的感应器与iPod连接记录跑步数据而大获成功,激励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这项运动。最近耐克网站公布了全球各大城市中根据“Nike+”用户的每一次跑步轨迹图生成的色块,橙色色块越浓密代表使用者越多。这成了跑步圈中人人乐道的话题。

今天,随着如Jawbone UP智能手环等可穿戴式设备的逐渐普及,人们正在逐步改变实现健康目标的方式。这些小玩意儿在帮助人们详细跟踪记录每天的跑步量、速度和所耗热量的同时,还可以根据个人状况指导你在科学的健身规划和饮食建议中进行锻炼。

村上春树在《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中曾这样告诉我们,“你不需要别人来帮你,你也不需要任何特殊的设备,不一定要到特定的地方去。只要你有一双跑鞋、一条好的路,就可以跑得很高兴。”但对于越来越多的年轻跑者来说,他们早已抛开村上春树的“跑步圣经”了,因为跑步这项枯燥的运动也可以很好玩。

“跑步热”是社会变迁的缩影

在意大利导演安东尼奥尼备受争议的纪录片《中国》中,其中的一个镜头就是关于跑步,他们穿着统一的工服,绕着操场跑圈,看上去毫无生气。事实上,那时候的跑步运动多是由工厂工会组织,曾在工厂上班的黄来法证实了这一点,就像那个时代特有的“工间操”一样,跑步也带着明显的时代印记,作为集体化生活的一个注脚,那时候的跑步更多的并非是一种自觉,而是诸如“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这样口号之下的一种“动员”。

而现在,如前所述,跑步的动机、方式都变得更加多元,这和整个社会的逐步开放是一脉相承的。

美国作家克里斯多福·麦杜格的《天生就会跑》更像是一部“跑步人类学”著作,他在书中还介绍,美国的长距离耐力跑运动经历过三次大起大落。每一次兴起,都在国家遭遇危机的时期。第一次是在大萧条时代。第二次是上世纪70年代,当时的美国人刚刚经受过越战、冷战、种族暴乱、一名总统犯罪和三名领袖遇刺的打击。第三次则在9·11过后一年,越野跑忽然成了全美发展势头最猛的户外运动项目。作者认为关于长跑的这三次起落或许并非偶然,也许是因为人类心理存在着某种开关机制,意识到危机来临时,就会激活最原始的求生本能。

对照中国,当下我们虽然并未遭遇明确的危机,但随着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所谓“后现代危机”像幽灵一样降临,其中最明显的就是生活方式的改变。在上海体育学院教授肖焕禹看来,生活方式的改变最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工作方式和饮食结构,“现代人绝大多数的工作是坐着完成的,很多休闲也是坐着完成的,导致的结果就是人们动得太少了,随之而来的是各种健康忧患。”而饮食结构的改变则更加直观,营养过剩已经不是一个新鲜词汇。

而应对这种“后现代危机”的办法恰恰是最原始的跑步,各种声音总在教导着人类在追求物质文明的同时不要忽略了高级动物的动物性——需要适量运动,而跑步是最简单的一项。

从花语角度浅析茶花女的爱情人生 篇4

花语一:永远的快乐

雏菊的花语之一是永远的快乐, 或许这就是玛格丽特永久的追求。而这个追求, 在遇见阿尔芒之前, 她是不敢奢望。在小说的一开始, 玛格丽特呈现在众人面前的形象是一个性情轻佻豪放的混迹于上流社会的“名妓”。可面具下, 她其实是一个有血有肉、有着真性情的纯真女人, 也期待得到永久的快乐, 渴望得到别人真挚的感情。但她深知, 残酷的现实世界, 虚伪的道德标准, 妓女的身份, 流露出纯洁的本性, 只会让人更加耻笑。

在初次见到阿尔芒时, 她习惯性的采取了自卫的方式。而在看出阿尔芒爱上自己时, 她加以阻止, 并不在于她不渴求爱, 而恰恰是内心太需要, 不得不产生怀疑。对一个妓女而言, 要得到真正的爱情是相当困难的。

一个女人, 没有爱情是可悲的。可试问天下, 一个妓女会有真正的爱情吗?其中到底有多少不是“镜中花, 水中月”呢?大多不过是逢场作戏。玛格丽特已不想把对爱情的渴望建筑在一朵飘渺的玫瑰里, 这样, 爱就成了一个无以承担的重荷。她曾经的那些年轻而没有足够经济实力的情人的离去, 对她而言就是最有力的证明。快乐, 也因此变得虚无缥缈。但, 她依旧追求, 只是掩藏在心底, 不想别人去触及。

花语二:你爱不爱我?

贯穿于全书始末的无非是玛格丽特和阿尔芒的爱情。可是, 纵观这段爱情, 始终萦绕着“你爱不爱我”的疑问。这是作者的聪慧之处, 更是本书的亮眼之所。

玛格丽特习以为常地认为, 阿尔芒的爱情也不过是一时兴起, 被自己的美色所诱惑。在阿尔芒, 眼见自己咯血并对她深情表白时, 她也只是淡淡地说“您太年轻, 太易动感情, 不能生活在我们的圈子里。”她知道阿尔芒是一个善良的小伙子, 而一开始就拒绝他的爱, 与其说, 她不愿意伤害这个善良的小伙子, 不如说, 她不愿意被别人所伤害, 她不想失去这个对她好的男人。

但是, 在她深知阿尔芒已经无以复加地爱上自己时, 她也无可救药地将自己的爱付诸了出去。玛格丽特毫无保留地爱上了这个任性的小伙子。不过, 这个任性的小伙子, 却对她的爱始终有着怀疑。即使在对玛格丽特深情表白, 得到了她的芳心之后, 他依然疑惑重重。她爱阿尔芒, 不愿他也来背负自己的经济枷锁。

盲目的爱与其说让玛格丽特感到幸福, 不如说给她带去了深深的伤害。玛格丽特为了筹划到乡下居住的一笔费用, 不得已接见德.G伯爵, 却恰好被阿尔芒看见, 致使愚钝的他醋意大发, 对玛格丽特的爱产生了极大的怀疑, 这给她带去了莫大的痛苦。不过, 她终究原谅了他, 因为她知道, 这只是他太在乎自己。不过这样的在乎多少显得有点忘乎自己的本分。

爱情于她是痛苦的, 当天主允许一个妓女萌生爱情的时候, 这种爱情起初是一种宽恕, 后来几乎总是对她的惩罚。

花语之三:离别

当华美的乐章倏然按下休止符的时候, 离别也就显得痛彻心扉得多。雏菊还蕴藏着离别。或许这也正是小仲马在《茶花女》谋篇布局之初, 起用玛格丽特作为作为女主人公名字最切实的原因吧。爱情之美, 在于它诞生得突如其来, 让人有受宠若惊之喜。爱情之凄, 也在于它陨落得毫无防备, 让人有晴天霹雳之骇。“丑媳妇总是要见公婆”的, 而玛格丽特终究是要面对阿尔芒的家人的。

玛格丽特已不可避免地被阿尔芒炙热的爱冲昏了头脑。在即将见到阿尔芒父亲的时候, 她还想当然地认为, 她对阿尔芒产生的纯洁的爱, 也能感动他的父亲, 赢得这个正直老人对自己的尊敬。所有这一切都在她心里激起了一个崇高的思想, 这些思想使她在自己心目中变得有了价值, 并使她产生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圣洁的自豪感。

她退怯了, 不是因为不爱, 而是由于太爱。她已经失去了明天, 又怎么忍心让阿尔芒也丧失享受明天阳光的权利?她选择了屈服, 选择了黯然离开了自己生命中最爱的、也是唯一爱过的男人。这一离别, 就再也没有回头之日, 就是阴阳相隔, 就是仇恨相阻。她默默地承受着阿尔芒对她的奚落, 她痛苦且快乐着, 因为她分明知道, 除了阿尔芒的侮辱是他始终爱自己的证据外, 她甚至觉得他越是折磨自己, 等到他知道真相的那一天, 她在他眼中也就会显得越加崇高。

悲剧之所以为悲剧, 就在于把一切美好粉碎了给人看。如果玛格丽特在临终之前, 见上了阿尔芒最后一面, 或许这个故事也就不会徒留那么多唏嘘、慨叹, 遗憾在故事落下帷幕的时候会削减一大半。可这样的结局没有出现。玛格丽特一个人落寞地死去了, 余下了诸多的纷纷扰扰。

玛格丽特无疑是一个伟大的甘于为爱献身的女性。她尽管是个妓女, 可是她的爱却是谁也无法比拟的。她的爱少却了几分庸俗, 淡去了几抹粗糙。“她像最高尚的女人一样冰清玉洁。别人多么贪婪, 她就多么无私。”她为了专属地爱他, 同女友断绝了来往, 就像同习惯决裂那样;她甚至改变了谈吐, 就像同挥霍诀别一样。她在接二连三的打击中选择了沉默。为何?他对她, 爱至深恨至切;她对他, 默默奉献无怨无悔。离别到底是伤感的, 她孤零零的一个人担负起阿尔芒对她的误会, 把一切埋葬在心底。甚至于死, 她到底也是孤单的, 可是并不寂寞。她追忆着阿尔芒的好, 享受着过去的温存。虽然遗憾却并不含恨。

想来, 小仲马使用玛格丽特作为茶花女的名字, 真可谓煞费苦心。这个名字不仅蕴含着她那颇具戏剧性的一生, 而且影射了这个故事的结局。玛格丽特这个名字实在是值得好好品味, 只有在探透这个名字的深意后, 才能真真切切地感知这个伟大的茶花女形象, 也才会分外清楚地知道, 这个悲剧其实一点还是带着一点儿唯美色彩的, 并非常人口中的那么悲惨、凄切。

摘要:19世纪, 法国浪漫主义作家小仲马成功塑造了《茶花女》中玛格丽特这个美丽善良的女性形象。人们总是从客观环境方面去探讨她的悲剧缘由, 而笔者却企图尝试从她名字蕴藏的花语含义出发, 浅谈《茶花女》的爱情悲剧。

透过阳光的角度看人生 篇5

透过阳光的角度去看人生,是一种乐观和智慧的人生态度。你是否有过一段时间,很迷惘,没有方向,是否遇到了很大的挫折,十分不自信,深陷其中呢?我,有过。

算起来,这也有很长一段时间了,那时我才二年级,但它在我的记忆里却依然清晰。有一次,老师出了一条有难度又有趣的数学题,大家思考和讨论的过程中,有的同学先发现了答案,瞬间雀跃声炸开锅一样,其实炸锅的不止我一个,可老师偏偏抓住了我,被批评的都抬不起头了。第二次,第三次,我的`小心翼翼,窃窃私语都被逮住正着,为这事我愤愤不平,还被撤掉了中队委。

从此,我像泄了气的皮球,整个人似乎被击垮了,每天都心不在焉的,感觉自己没有斗志,得不到认可。心里也想着能从新改变自己,争取让老师同学能再次认可我,可行动上却再次让大家失望,让自己失望。日复一日,我的作业,我的试卷已不堪入目,成绩也一掉再掉,我十分担心,不敢告诉他人,不愿承认错误,又无能改变自己。时间一天天过去,我为自己着急,可这种盲目的着急并不能改变我的现状。

我的班主任祝老师,她很快找我谈话了,她没有直接批评我,她帮我分析我存在的问题,寻找解决的方法,让我找目标定计划,她的句句话语刺中我的每一个细胞神经,让我下定决心,要奋起直追。那次谈话就像沙漠里发现了一片汪洋,让我心里十分的滋润和温暖,让我明白失败和挫折不是放弃的理由,而是动力。

人生观角度 篇6

关键词:《霸王别姬》,程蝶衣,文化生态环境,人文尊重与关爱

1. 家庭状况与受教育状况——成长缺陷的根源

一个孩子的身心健康, 最原始的依靠就是家庭。一个人的素质, 在其懂得自觉提高之前, 要靠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培养。

程蝶衣心地善良, 不管母亲对他伤害多深, 他惦记她;不论师父打骂得多狠, 他尊敬他;不理师哥一再辜负他的心意, 他深爱他;地上的孤儿, 他要带回“家”;死去的小癞子最爱吃冰糖葫芦, 他会记得。而他对艺术的热爱和甘之如饴, 更让他充满魅力。遗憾是, 美被毁灭, 悲从中来。我想除了小楼, 他的世界应该还要有些能谈心的人。可寻尽了, 在蝶衣身旁, 真的找不出那样一个“朋友”。童年阴影一直没有磨灭, 心理缺失和性格缺陷伴随着他的人生。他比一般人更强烈地需要爱渴望被保护, 而又过分的内向和自我。不善于表达, 就难以被理解。加上他对别人不够宽容和信任, 就更难有朋友。当性格的正面与反面相碰撞, 无从调整又无从倾诉时, 矛盾与疑问就在内心翻腾, 痛苦不堪。

蝶衣的成长, 缺乏家庭的温暖, 也没有受到相当的教育。困在梨园里, 他只能在师父身上学到技艺。对外面的世界, 他单纯近乎于无知。在他的世界里, 只要和师哥演一辈子的《霸王别姬》。这样一个天真到愚昧, 还不得不让人感到可怜、痛惜的美好青年, 成长的缺陷造成了多大的遗憾。

2. 地域文化与民族文化——戏梦人生的土壤

程蝶衣所在的地域是北平。政治文化气氛浓厚, 阶级斗争激烈, 社会动荡与阶级争斗在这里体现得特别深刻, 这对蝶衣的生活埋下了不稳定因素的伏笔。此外, 该地百姓的君王情结重, 让霸王别姬中的虞姬依附霸王, 为霸王从一而终的戏段, 显得格外真实。蝶衣自幼缺乏安全感, 对向来照顾他的大师哥有感恩亦有依赖, 入戏越深出戏越难。

京剧是中国民族文化的上乘精品。蝶衣成长的关键阶段, 就被送去梨园学艺。从被动到主动, 京剧的艺术魅力以及角的人格魅力也正一点一滴地注入了蝶衣的生命。这里头更有一位让他甘心化身转世虞姬的“霸王”, 以至他为京剧付出的, 不但有用生命倾注的艺术表演, 还有由男儿郎化身女娇娥的性别转换, 甚至于连自己的爱情也融入了他的戏剧梦想里。

人生如戏, 社会动荡多变的局面, 京剧表演正好给他带来了精神逃避的净土。由此可见, 北平的地域文化及民族文化在相应的时刻给予了程蝶衣戏梦人生的土壤。

3. 职业角色与性别角色——雌雄同在的代价

“我本是女娇娥”这一幕, 我认为小豆子的性别转换是受逼迫的, 而最后完成性别转换, 却是自愿的。

当小石头抽出烟袋锅扔下, 转身摆动霸王的衣摆, 与他在戏院里看到那个场面重叠了, 他找到了他的霸王, 找到了安全感。他由心地笑了, 从此要与师哥演一辈子的《霸王别姬》。他是师哥的虞姬, 是自愿完成性别转换的。只是, 他的转换方式不是变性, 而是把他的男儿郎身份和现实一起封锁了, 埋没了。他为霸王背叛了自己, 活在《霸王别姬》的戏里。往后, 这定向的职业更是在这个男儿身身上一勾一点地塑造出女儿身的人格形态。

但是, 蝶衣男儿身日生理特点是不可能改变的。这种强硬式的性别转换, 给他心理上加载了痛苦使得性格变得怪异。性倒错的施行很有力度地引发了他的爱情悲剧。

菊仙作为小楼与蝶衣之间的第三者身份出现, 把蝶衣对小楼的占有欲推至高潮。他和师哥一共演了两百三十八场夫妻!他算的清清楚楚。现实中没有蝶衣爱慕的霸王, 他只能活在戏里。任凭小楼一再打击他“那只是戏”, 他也不可能抽身出来。师哥正是他雌雄同在的归属!

4. 时代视角与阶层视角——不可抗拒的命运

程蝶衣的艺术魅力能征服全场戏迷, 被喻为“转世虞姬”。他在舞台上倾注了一生的心血, 是真正的艺术家。

解放了, 应该有更大的舞台等待他发挥。可现实并非如此。文革时期, 以程蝶衣、段小楼为代表的京剧演员被活捉捆打, 严刑逼供, 供出他们无中生有的错。不管是下三滥还是生旦名角, 一夜间全变成牛鬼蛇神。小四的带头狠斗, 小楼错乱的一阵揭发, 把蝶衣伤得大喊“我早已不是个东西”。说他什么都可以, 就是不可以提他在袁四爷府上的失节。他最在乎他的贞节。因为他要对师哥从一而终。多么简单, 可贵的要求, 他终究无法避免被摧毁。这场灾难, 比他被国民政府以汉奸罪名把他捉去更令他无地自容。

在几十年的风雨里, 程蝶衣的身份就只是一个戏子。他是时代和阶级的玩偶, 他当孤儿, 当女娇娥, 当名角, 当汉奸, 当牛鬼蛇神, 任由玩弄。蝶衣的错, 是错在像他那样一位用生命奉献舞台的艺术家, 生于乱世。

5. 年龄视角——悲剧终结的回归

对于蝶衣的自刎, 我认为是年龄制约的结果。

程蝶衣的梦想破灭是早在年青时候已经知道的事, 他解脱的方法是逃避、否认、争斗、执迷。当时他年华正好, 穷追不舍很符合青春的年龄特征。来到最后, 他终于承认他本是男儿郎, 承认过往一切的事实, 那种把心里的累都释放出来的轻松, 是他从来没有过的快乐。是什么唤醒了他几乎湮没的灵魂, 让突然放弃了挣扎回到现实?是年华老去。年龄制约了他狂妄的任性, 他已不得不醒悟了。然而, 荒诞了几十个年华, 他这辈子学会的只有演戏, 以后不能演戏了, 价值也耗尽了。他惟有在最后一次《霸王别姬》的舞台上完成他一生的梦想, 实现人生最后的价值, 从一而终。

悲剧的最动人处, 是小楼回头大喊“师弟”后, 再轻轻唤的那一声:“小豆子。”那一刻, 蝶衣是幸福的。他本来就是一个只需一点点, 就会很满足的孩子。

程蝶衣的人生悲剧, 是和历史、社会、家庭、职业、性别等文化背景息息相关的。追溯到悲剧根源, 终究是相应的文化生态环境对人们的生活和思想的影响。

结语:现实的残酷是客观存在的, 每个人都有其相应的文化生态环境, 而人与人之间的文化生态环境又是相联系的, 在家庭生活、社会交往中互相影响。对于程蝶衣的悲剧, 对于影片的赏析, 我们都不该只看到影象和因果, 更要把当中的内涵价值体现在生活中。平等对待他人, 互相尊重与关爱, 通过沟通相互理解、支持。文化生态环境存在共同点与个体特征, 人群中客观存在着各个交集。每个人付出一点点, 在可做的范围内创造美好的文化生态环境, 各自的文化生态环境就会美好很多。

参考文献

[1]陈凯歌, 霸王别姬[Z], 中国:汤臣电影有限公司, 1992。

[2]李碧华, 霸王别姬[M], 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 2004。

上一篇:课堂措施下一篇:培训制度